网络春晚

2024-09-09

网络春晚(精选11篇)

网络春晚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 造成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社会人群的分化, 有些人群选择以电视为主, 有些选择手机, 大部分人群选择网络这个新方式, 因此传统的电视形式很难满足新时代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 这类分化人群更喜欢开放自由的形式。网络春晚就是建立在以一般大众为基础, 以网民为主要受众的新的节目形式。本文以2013年中央电视台网络春节联欢晚会 (以下简称央视网络春晚) 为例, 展示其节目选择、节目形态和播出方式上的三重突破。

一、网络春晚的主要受众——网民

网民存在于各个阶层、年龄段, 是构成网络春晚的主要受众。网络春晚的成功与否要取决于网民的喜爱程度, 网民的喜爱程度是根据晚会的质量好坏测定, 因为网民可以给网络春晚提供创意, 参与节目评选等, 将自己的意愿反映给网络春晚组委会, 组委会的具体方案决定着整个晚会质量好坏,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晚会质量的好坏跟网络春晚接纳网民意愿的多与少有很大关系。这的网民不等同于传统春晚的观众, 传统春晚观众只是欣赏者, 网民既是欣赏者也是构成者, 是网络春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网络春晚只有做到网民意愿最大化方才完美。

二、节目选择融入网民的参与

网络春晚的播出不仅是要吸引普通大众, 更主要的是吸引由原来电视受众流失成为网民的人群, 因此在面对受众多元需求与传统春晚单一模式间的矛盾时, 网络春晚在节目选择上放下传统春晚高高在上的姿态, 选择了融入网民参与的方式。传统春晚的节目都是一些机关单位或地方电视台选送, 网络春晚通过网民推荐人选或自行报名参加节目, 一些网络达人和草根都能上传自己的视频, 由网民进行投票选举自己喜欢的节目。央视网络春晚组委会就在互联网上推出“e起欢乐”行动收集民间的节目, 最终由广大网友的点击率决定哪些节目能登上网络春晚的舞台。网民还可以在线看到网络春晚的策划过程、节目投票情况等等, 这种包容与开放的选择方式, 使得网民的意见得到极大的认可, 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 给予网民票选和参与的权利, 实现网民的要求。所以节目选择融入网民的参与是网络春晚将网民意愿最大化的重要方式。

三、节目形态的开放

“网络春晚有多高艺术性不是重点, 重点在所有节目组合起来能够让网民觉得有趣。”1所以在节目形态上就要区别于传统春晚的封闭式格局, 因为传统春晚大部分节目都是自说自演式、与观众交流甚少。那么央视网络春晚的开放式节目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 个性化的舞美设计。在央视传统春晚舞美技术的不断完善下, 网络春晚也不甘示弱, 但两者还是有较大区别。首先, 晚会场景布置打破了以往传统春晚一个大舞台和一个观众席的二元格局。央视网络春晚的整个演播室是圆形格局, 被装饰成类似晚餐舞会的感觉, 中间是主表演舞台, 四周都是用餐的圆桌, 所有的嘉宾和观众都分坐在每张圆桌旁近距离观看演出。另外, 除了主屏幕以外, 整个圆形的演播室四周也用屏幕围成一个圈, 所以无论观众坐在何处都能看到屏幕。其次, 单个节目的舞美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网络元素, 比如, 苏有朋在演唱歌曲《爱》时, 屏幕出现了《爱》的歌词, 且歌词的字体和颜色是网络音乐播放器常用的样式。再如韩国组合EXO-M在表演歌曲《MAMA》时, 由于歌曲旋律十分动感, 四周的大屏幕设计成网络播放器上声频上下跳动的画面, 并且随着节奏律动, 将网络元素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二, 明星草根同台献艺。传统春晚每年都有一些固定的表演班底, 缺乏新鲜感, 而网络春晚更关注网络红人和普通草根, 将这些人与明星相融合, 创造出明星草根同台演出的节目样式。央视网络春晚融合了各层次表演嘉宾, 他们都是今年网络中活跃程度相当高的人。首先是个性草根, 比如, 节目《花式神面》是来自山东的小伙表演一边拉面一边跳舞, 再如三岁女孩张楚怡演唱的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也被搬上了舞台, 他们作为表演者是非专业的, 但都被网民们所喜爱, 让网民有种亲切感。其次有曾经在白宫说过单口相声的黄西、“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提到的龙本亮一家等网络红人。当然最后少不了韩庚、吴克群这样的当红明星, 晚会中还安排了中航的员工在舞台上教吴克群和林志颖等明星摆“航母style”造型, 气氛欢乐活跃。这样的明星和普通民众同在舞台表演的形式在传统春晚是很难看到的, 更主要的是整场晚会草根、网络红人的表演时长占据了总时长的一半左右, 很显然他们是晚会的主角, 这样安排既满足了网民想要看到平民化节目的需求, 又兼顾了当今网民的泛偶像追求。

其三, 节目强调交流互动。传统春晚受众很难融入到节目中去, 网络春晚强调与场内观众和场外网民都要有互动。首先在与场内观众交流上, 晚会主持人不像传统春晚主持人那样比较正式拘谨, 也时常来到人群中主持, 在介绍93岁台湾老爷爷的羽毛球梦想时, 主持人就是来到了老爷爷桌前与他对话, 并且晚会也安排世界羽毛球冠军谢杏芳与老爷爷在台上对打了一会羽毛球, 这样的互动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观众不再是处于台下观看节目的普通受众, 也成为了传播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对于与晚会外网民的交流, 晚会开通了微博墙, 关注网友的实时评论, 2013年央视网络春晚的主题是“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 晚会就开动了“我的理由我的梦”“微博互动聊聊看”等与主题相关的微博热议平台, 充分调动网民的参与热情。

其四, 节目画面镜头更富动感。网络春晚在电视画面上并没有选择传统春晚比较正规如全景、特写之类的固定镜头, 而是一些动感轻松的画面。比如央视网络春晚在摄像画面上大量使用摇晃镜头, 推拉镜头和一些标志性镜头, 在韩庚开场舞时, 镜头更像是MV的感觉, 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也带来了乐趣。

其五, 将微电影融入晚会节目中。近些年微电影的发展速度惊人, 当然与网络这个大平台息息相关, 各大门户网站是微电影传播的主要途径, 因此网民得以感受到微电影这种新的视频种类。而网络春晚是网民的晚会, 在这其中加入微电影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央视网络春晚就播放了多个励志微电影, 如讲述一位村官感人故事的《微笑的樱桃》, 讲述坚守梦想、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的《戏梦》等, 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正能量的冲击力。另外在一些微电影还融入了明星参与演出, 比如刘诗诗就在《戏梦》中参与了演出, 很显然明星的加盟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四、新型的节目播出方式

为了避免与传统春晚撞车, 晚会采用先在春节前录制后在春节期间播出的方式, 在录制当晚大多数网民是无法观看到节目的, 为了使网民对晚会热度不减, 导演组便用网民常用的微博对晚会录制进行图文直播, 这样的微直播就像电影预告片一样, 充分吊足观众的观看欲望, 为日后正常播出争取到许多潜在受众。另外, 网络春晚摒弃传统春晚一次性播出然后反复重播的编排方式, 以数天连播的伴随性传播方式代替, 让网民在接受网络春晚时不会出现陌生感, 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央视网络春晚首播分四次播出, 第一次播出安排在大年除夕前一晚的七点半, 除夕是早上播出, 然后初一和初三晚也都是七点半播出, 很显然这些时间点都是电视黄金时间, 也符合网民上网时间段。数天连播的方式为网民观看时间选择提供较大的方便, 增加了晚会节目的容量, 网民可以看到更多喜爱的节目。

网络春晚另一个亮点是节目传输渠道的多样化。电视“点对面”的传送方式与网络、手机“点对点”的传播方式相结合,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屏合一”。央视网络春晚的观众既可在电视机观看, 也可在央视网在线观看, 更可在手机电视、IP电视及移动传媒上实现随时观看。三屏合一使得网络春晚传播方式变得广泛, 网民无论在何时何地, 什么样的条件下, 可以很容易地观看节目, 随意性更强, 摆脱了网民只能在电视上观看的单一局面。

五、结语

网络春晚将网络元素融入电视中, 修正了传统春晚较程式化的缺陷, 与社会潮流和新闻热点密切同步, 网民们推荐人选或自行报名参与春晚节目的演出;以灵活多样的舞台设计及呈现形式营造浓浓的大众狂欢氛围, 使整台晚会充满了草根气息和互动快乐;以连播的伴随性传播和三屏合一的方式使得网民的观看自主方便, 更大范围的覆盖受众区域, 给网民带去更多元的选择。这一切都是网络春晚通过节目选择融入网民的参与, 节目形态的开放, 新型的节目播出方式以最终达到网民意愿最大化, 把受众角色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也让电视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电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摘要:随着近些年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 受众普遍反映央视传统春晚形式过于单一化和程式化, 因此引起电视媒体对新的综艺节目制作的思考, 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就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呈现出与传统春晚不同的表现形式, 并且很好的达到了网民的意愿。

关键词:网络春晚,网民,意愿,创新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版.

[2]戴元初.宁文茹.《今天, 我们怎样做电视?》.《视听界》2010年第4期.

[3]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网络春晚 篇2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我们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以何种青春姿态面对挑战,我们以何种青春朝气启迪未来。网络春晚以“青春嘉年华”之名,向青春的你发出“开新”之约,共赴一场“开新”之局。

理念开新。2021网络春晚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一场关于青春、潮流、科技的青年文化盛宴。以“开新”为主线,跨界混搭当下青年人最喜欢的文化符号,实现内容破壁、打通代际沟通,打造最懂年轻人的央视晚会。以青春开新局,为青年开新局,开启一个全新的2021。

内容开新。2021网络春晚在内容上将深度融合经典IP,并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以跨时空的流行元素唤起不同年龄层的青春记忆,用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潮流文化引发圈层共鸣,实现网络春晚的内容开新。

形态开新。2021网络春晚将打破传统晚会的模式,呈现出新锐演唱会的形态。“开新合伙人”的创新模式将迭代传统主持人模式,沉浸式的交互舞美,为观众带来绝佳的视听观感和交互体验。

网络热词调侃牛年春晚 篇3

是否了解这个字的读音和原意根本不重要,会看图识字就行。“囧”就是一个人张口耷眉的样子,充满有苦说不出的无奈和尴尬,这就是这个字被赋予的网络新意,牛年春晚就充满了让人囧掉眉毛和下巴的节目。先说最具话题性的“英伦组合”,本来周杰伦和小孩侯高俊杰正动感十足的歌舞,貌似时尚青春感还挺强的,正听得过瘾宋祖英大姐就在舞台中央平地“升起”了,用《送你一朵东方茉莉》直接踢飞《本草纲目》,搞得周杰伦就好像是给他暖场的小歌星似的,观众刚刚被点燃的热情被兜头一盆冷水浇灭。春晚赶赶“混搭风”的时髦本来无可厚非,不过这种主次拼接的做法实在让人感觉很无脑。

继续周杰伦这个话题,不知是近几年娱乐热点话题太少,还是那些相声小品创作者的想象力有限,怎么一到抖包袱、造笑料的关键环节,统统往周杰伦身上招呼,也不管合不合适,观众受得了受不了。相声《我有点晕》里姜昆、戴志成调侃《我的地盘》,罗嗦了半天只是把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歌词翻译了一遍,好像满世界只有他们能听懂歌词似的,拿无聊当有趣;《团团圆圆》里两位内地相声演员用四川话恶搞《双截棍》,唱得磨磨唧唧毫无气势不说还自我感觉良好,连潘长江唱过的东北话版《双截棍》都比不上,还真敢拿出来晒啊。这些节目就算想通过“山寨周杰伦”的方式来取悦观众,怎么也得把笑料包装得好一点吧,真是让人囧到无语。

让人又惊又囧的当属在歌舞剧《森林舞会》中献声的黄圣依,这个一整年靠与男友杨子的绯闻抢眼球,以及与杨子合作的糟烂电视剧挨板砖的“非典型走红”女艺人,究竟也能得到牛年春晚第一个独唱节目的重任?能上春晚的年轻艺人按理说应该是本年度娱乐圈中的佼佼者,以黄圣依的演艺成就、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说完全不合格,只能让人往“潜规则”方面想了,就像去年春晚那个谁也不知道从哪儿蹦出来的韩雪一样。还有,黄圣依那个大长今的发型真是囧死人了,他扮演的那个角色叫什么来着?对了,是叫春姑娘,再重复一遍,春姑娘!

这同样用看图识字解读就行,两个“呆”放在一起,那就是双倍的“呆”,很呆,呆到不能再呆的意思。看牛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虽然说近几年的相声小品已经成为了歌颂和谐社会、呼应年度热点的应景之作,但像今年这样的主题先行、内容乱凑、只求热闹不图好笑的作品,还真是差得前所未见,而且演员全靠装傻充楞的低智表演博观众一乐,就好像一群呆子站在台上,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看到“槑”字的感觉。

相声《我有点晕》明显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之作,不过这种今昔对比的模式实在太过老套,而且讲述的内容毫无新意,稍微改动一下,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春晚上也不会显得超前,毕竟,这个相声中所提到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种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在90年代已经体现得十分鲜明了,现在还要当成个新鲜出炉的东西煞有介事地说出来,真让人怀疑这俩人是不是刚刚从火星回来。看来春晚连续几年将姜昆的小品拒之门外的决定是英明的,这个当年创造了掉入老虎洞、关进电梯、天安门广场变农贸市场等多个春晚经典相声的人如今已经是“姜郎才尽”,春晚稍微把关不严,他就带着这种粗制滥造的灌水相声出来充数了。

相声《团团圆圆》就更过分,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如今海峡两岸亲善友好的大环境烘托气氛,虽然拉出4个内地和台湾的相声演员玩“对对碰”,但表演上共性太多个性太少,除了方言之外看不出他们各自表演风格的地域特色在哪儿。选熊猫管理员的由头听上去就显得很扯,还煞有介事地彼此之间搞一些既夸张又无聊的比拼就显得更扯,又学狗叫又扮大猩猩更是弱智到家,难道现在的相声演员除了使劲让自己耍宝献丑之外就什么都不会了吗?董卿的一句“别闹”倒是颇有林志玲的风采。

虽然说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举国欢庆的大事,但也没必要在春晚上连续用《黄豆黄》和《北京欢迎你》两个小品去回顾吧,而且这两个小品牵强附会的痕迹太重,人物一个比一个显得呆傻,看起来不像是在重温奥运的美好记忆,倒像是在拿奥运开涮。黄宏扮演的老黄千里迢迢到了鸟巢外竟然忘了票放在哪儿,有这么没头脑的人吗?钻进箱子给暗示更是显得相当无厘头,这个小品中的其他角色都显得作用不大,完全是为了黄宏“胡说奥运开幕式”服务的。别开生面、前无古人的奥运开幕式经过黄宏的嘴说出来,怎么就让人感觉不到一点恢弘壮丽,反倒泛着八卦的低俗味道呢?郭达和蔡明在小品《北京欢迎你》里完全成了对傻里傻气的“制服控”,一件志愿者制服就让他们上蹿下跳,欲罢不能了,不懂装懂、咋咋呼呼地跟外国人东拉西扯,那是表现争当奥运志愿者的热情吗?那副痴呆相简直就是给国人丢脸嘛!

这个词的热度已经超越网络,广泛用于各种媒体,这里就不用多解释了。不过呢这个词也并非完全是贬义,在不少情况下实际上是假贬真褒的的意思。比方说某个催眠般地重复简单动物名称的广告,就是糟糕的“雷”,而周星驰影片中以“如花”为代表的长相千奇百怪的龙套,就是那种值得称赞的“雷”。具体到牛年春晚,董卿“马先生的儿子马季”的口误,以及白岩松形容李宗盛、罗大佑、周华健和张震岳的纵贯线组合时说的“四个中年精品老男人”,完全忘了张震岳还是年轻人,就是贬义的“雷”。也许是这些名嘴在现场直播时的“脱线”表现,让春晚导演也不敢对他们期望过高了,使得牛年春晚零点报时环节的主持人祝词大大缩短,只有十几秒,将主持人出错的可能降到了最低,彻底避免了上届春晚的“黑色三分钟”重演。

而小品《不差钱》里从造型到说话都无比磕碜的小沈阳和毛毛,则是“雷”到让人无比开心了,身上的笑点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师傅赵本山,而且正是他们俩的出现,使得赵本山小品在一贯耍嘴皮子的搞笑基础上,同往年相比又增加了模仿秀这个新亮点,成为今年春晚最让人满意、好评度最高的节目。小沈阳取代赵本山成为新一代“小品王”,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文/列文

网络春晚 篇4

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 周杰伦第三次登台并与宋祖英组成“英伦组合”, 以一曲《本草纲目MIX辣妹子》让人印象深刻, 耳目一新。春晚收视率显示, “英伦组合”压过“不差钱”, 以39%的收视率勇夺第一。《本草纲目MIX辣妹子》的“原始版本”创作于两年前, 是网友张倚侨在偶然听到周杰伦的《本草纲目》这首歌时, 觉得与宋祖英的《辣妹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创作了《本草纲目MIX辣妹子》, 并将其发表在水木的Electro Music版上, 立刻受到了网友的热捧,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甚至连周杰伦本人都大为称赞, 表示如果有机会很愿意和宋祖英小姐合作。网上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少网友都期待周杰伦和宋祖英有朝一日真的可以合作一次, 而这一愿望在牛年春晚的舞台上成为现实。

英伦组合的传播学思考——网络民意表达要通过具体的权利形式实现

本是网友自娱自乐的《本草纲目MIX辣妹子》荣登春晚舞台, 这似乎带给了我们一丝欣喜:网民的声音似乎达到了空前的传播, 网民的观点似乎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网络世界的草根文化影响力值得我们瞩目。网络民意传播与主流媒体牵手共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但是美好的愿景落实到具体的媒介场域时, 就要通过具体的权利形式实现。

媒介接近权。

接近和使用媒介是实现网络民意自由表达的物质性前提。“媒介接近权”的概念由美国学者J·A·巴隆1967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的《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中首次提出并进行了系统论述。巴隆认为“接近权”或者“受众传媒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认为一般社会成员应该享有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同时, 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2)

《本草纲目MIX辣妹子》荣登春晚舞台算是网友运用媒介接近权接近媒体的成功案例。网友通过网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声音传播了出去, 最终促使他们意愿的达成。而中央电视台这个主流媒体, 也依照媒介接近权的理论依据履行了向网友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以包容的心态播放了原本“不入流”的网友自娱节目。

知情权。

这是网民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信息性前提。从20世纪40年代起, 由新闻界推动的信息公开立法运动中, 一位叫做肯特·库柏的新闻工作者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使用“知情权”一词。知情权主要体现为一种政治性权利, 因为“知”的目的是保障宪法规定的参与和监督政府的治理的权利的落实。

而此处网友知情权的使用并没有那么沉重浓厚的政治氛围, 而是带着轻松愉悦的娱乐氛围。今年春晚, 众多节目纷纷落马, “英伦组合”从无到有, 再从有到无, 又经历了改换歌曲的一系列波折后, 《本草纲目》终于在众网民的翘首期盼中在春晚与观众朋友见面了。整个过程中, 网友热烈讨论并始终关注事件的进展动态, 不断获得信息并推动春晚作出有利于他们的决策。且不论央视是否有以此来炒作赚取网民注意力的嫌疑, 但至少信息的公开让网民可以时时关注事件的动态。过程是艰难的, 但结果是完美的。

话语权。

话语权是法律规定的公民自由表达权利在媒介中的直接呈现, 也是一项基本人权。广义地讲, 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福柯把话语权看做是人的社会交往本体性存在的方式, 与人的全部问题都息息相关。话语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的影响力就是话语权, 话语权的作用力构成了话语的外在系统。 (3)

网友的声音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网友们的思想观点也在央视这个公共空间得到了传播, 使得网友的自由表达权利在春晚这个大舞台上直接得到了呈现。

这三种权利形式是实现宪法赋予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根本途径, 而草根网友们在不经意间实施和实现了这些权利, 并运用这些权利让网络民意的影响力日渐凸显。

“英伦组合”的文化政治层面的思考

《本草纲目MIX辣妹子》属于网友自娱自乐的“边缘亚文化”, 如果不被其他网友发现并进而大规模传播, 可能这首歌就永远沉寂在网友自己的电脑硬盘中, 永无出头之日;而央视春晚则是无可争议地属于主流文化, 是任何歌手和演员挤破头也要在上面露两秒钟脸的节目, 可以让一首歌或者一个节目在一夜之间红遍全中国的大江南北。网络民意与主流媒体二者的相遇引发的奇妙反应值得我们投以关注的眼光。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撞击。

宋祖英和周杰伦首次联袂, 与其说是“英伦组合”的亮相, 倒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一次撞击所产生的交集。也许这也正是春晚这个高姿态的“主流文化”能够接受“恶俗”的“网络歌曲”的原因之一。草根文化的影响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获全胜, 占领制高点。虽然春晚表现出了关心草根, 体现民意的人文关怀, 但这关怀似乎有条件。不管是褒是贬, 春晚能够顺应民意大胆尝试, 也是一种进步, 是对观众的尊敬和贴近, 说明他们也在努力, 不再单纯地讲究形式美, 而要贴近百姓心理, 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实现真正的中国人民大联欢。

《辣妹子》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民歌, 兼有湘西汉、土家、苗等多民族风格。《本草纲目》在音乐界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和流行音乐的融合, 更是让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得到了延承, 言传身教在这首歌曲中得到了真正的诠释。

宋祖英和周杰伦的联袂演出, 将通俗与民族、流行与传统、娱乐和文化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于是终于将流行的互联网文化推向到传统的春晚, 促使网络民意传播与主流媒体的牵手合作。

海峡两岸携手——更深层次的政治意味。

周杰伦是台湾当红的流行天王, 而宋祖英是大陆重量级的民歌天后, 这不仅是流行与民俗的完美融合, 海峡两岸的天王天后歌手合作应该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意味,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这个创造着全世界收视率奇迹的节目当然不能放过每一次可以宣传的机会, 毕竟, 央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要传达党和国家的声音与意愿。央视于似有似无间履行着弘扬主旋律的基本责任, 传达着和平统一, 海峡两岸人民手牵手的深层次政治意味。

“网络”歌曲, 创意为王。

网友的这首《本草纲目MIX辣妹子》, 从广义上的大概念定义可以归入“恶搞”音乐的范畴, “恶搞”音乐从传播角度来看, 属于新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有着参与性强、互动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这首歌曲在短短的时间内传播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参与面之广也令人咋舌, 众多活跃的网友纷纷将这首歌放在自己的空间、博客中与朋友共享;放在论坛上与更多陌生的朋友一起讨论, 创作群体的草根性、创作方式的随机性与非主体性使它有异于传统的音乐模式。网络恶搞音乐带有众娱行为, 并高速发展, 它们有些会挑战到法律、社会伦理道德底线, 正在迅速与商业利益融合, 它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一些“网络”音乐挑战了著作权。 (4)

并不完美的演出——赢了炒作, 输了合作

火爆流行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 原创作者张倚侨认为春晚版本的《本草纲目MIX辣妹子》, “更多的是杂耍、更多的是炫耀、更多的是为了‘春晚气氛’和‘演出需要’, 其音乐性已经根本被忽略了”。他讽刺春晚版本“成了宋祖英一次仓促登台的卡拉OK表演”, “糟糕乱套”的编曲导致宋祖英脱拍, 让周杰伦不知所措。张倚侨还对现场的灯光和转播技术大为不满, “宋祖英本应酷、炫, 惊艳出场的镜头被非常随意地切入切出, 摄影师的镜头也不够讲究。本应很有效果的出场就这样被电视转播糟蹋了”。 (5)

有网友认为他们服饰不配、形象不配、表情不配, 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心态不配。在春晚舞台上, 一个是金光闪闪的活力青年形象, 一个是千金小姐般淑女大方;一个是贵妇人, 一个是毛小子。周杰伦击鼓欢迎宋祖英上场, 然后绕其舞蹈, 有点向宋献殷勤的嫌疑。而宋祖英对此有一些冷淡, 自顾自唱, 好像用自己的歌声就能把所有的观众压倒, 只有她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不少年轻观众今年都是冲着“英伦组合”去的, 但演出效果却让他们有点失望。 (6)

周杰伦与宋祖英合唱《本草纲目》的创意最早来自网络, 春晚导演组采纳意见, 吊起众多人的胃口, 如今却被不少网友评为“今年央视春晚第一雷”。究其原因, 有网友认为:“要采纳我们的意见就让他们真真正正地合唱, 这样根本就不是合唱, 只是走过场而已!” (7) “英伦组合”只获得了歌舞类的三等奖, 是民意所趋, 毕竟人民希望看到的“英伦组合”, 绝不是今年春晚上那“昙花一现”的表演, 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同一文化范畴下到底有多少冲突, 又有多大的兼容性, 这才是众望所归。春晚, 说到底终究是一场娱乐, 让大家开开心心地迎接新春, 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点来说, “英伦组合”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带着轻松且严肃的心态看“网络音乐”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 作为调侃的网络音乐是对现实生活的调色与补充, 网友“自娱自乐”的作品之所以受追捧, 是因为它的民间性、草根性、非商业性。倘若一旦成为一种产业, 就会丢掉这种草根性和创新性, 作品也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调侃娱乐都必须把握好度, 以恶作剧的形式颠覆几代人心中的英雄形象, 或将优美的乐曲颠覆成社会的丑恶, 显然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娱。

互联网已经深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立基本的网络伦理势在必行。媒介是人的延伸, 而网络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 因此每个上网者的基本要求也就是道德自律。同时媒体也要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当前媒体喜欢炒作, 个别媒体从业者素质不高, 缺乏社会责任感, 巨大的商业利益也在散发着致命的诱惑。作为国家喉舌的媒体一定要有传媒的良知, 不能作为“恶搞”行为的帮凶, 去不分青红皂白地推波助澜, 过分炒作某些作品中的劣质成分。 (8)

网络民意表达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规范和解决, 但只要我们处置得当, 网络民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一面就会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来。通过网络参与, 我国民众参与民意表达的渠道得到了拓宽, 参与热情得到了激发, 草根们也能为社会发挥出积极有力的力量。 (9)

春晚带来了新鲜的尝试, 引进了网络音乐和“英伦组合”, 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思考。互联网世界五彩斑斓, 让我们始终用新鲜的眼光和心态去面对新鲜的虚拟世界。

注释

1 苏克军:《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现代传播》, 1998 (1) 。

2 李杰:《网络媒介对受众传媒接近权的突破》, 传播学论坛, 2007年9月5日, 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3200

3 金德万、黄南珊:《西方当代“话语”原论》,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4 韩启超:《难道真要“把自己娱乐死”?---评网络“恶搞音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1) 。

5 网友言论, http://news.xinhuanet.com/audio/2009-02/03/content_10755559.htm

6 网友言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0a020100c5q5.html

7 网友言论, http://hi.baidu.com/xiangai168/blog/item/8c828124ecaf292cd5074237.html

8 张淑华:《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质》, 《青年记者》, 2008 (1) 。

央视网络春晚观后感 篇5

今天,官方发布了晚会节目单,此前官宣的演员们将为我们带来19个舞台表演。

晚会以“我的青春嘉年华”新年开新局为主题,由央视总台记者王冰冰联合余笛、马伯骞等十余位表演者开场。

晚会主要以歌舞等音乐表演为主,邀请汪苏泷演唱《不服》,毛不易演唱《像我这样的人》。此外,在说唱圈也拥有较高人气的新生代偶像VAVA、乃万也将携手人气主播薇娅带来表演《普通Disco》。

早在之前花絮放出时,王冰冰就有采访部分演员,其中李佳琦表示能和自己的偶像张韶涵合作非常“不真实”。

节目单一出我们看到,张韶涵除了为很多90后带来“童年记忆”欧若拉之外,还将与李佳琦合作《淋雨一直走》。不知道李佳琦唱歌之前会不会也会来一声”人间唢呐“:不要睡!起来听歌!

除了精彩的舞台表演之外,节目单的最后放出了康辉、撒贝宁、尼格买提和朱广权的四人合影,并表示这是一个“开新彩蛋”。这不禁令人好奇,央视Boys难得同框,这是要有啥惊喜砸来?

你看春晚,我看春晚广告 篇6

在虎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率众弟子表演的小品《捐助》中明显植入了某高档白酒和某门户网站的广告,结果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不光是这个节目,其他的魔术和小品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广告踪迹。结果,观众们通过舆论表达了他们的愤怒,而那些在节目中植入了广告的品牌商们,恐怕也没得到好果子—难道愤怒的观众们会因此而对这些品牌多生出一份喜爱吗?

说来道去,问题的焦点还是集中在节目里的植入广告上。观众的心愿是,别让广告影响了节目的观赏性。而那些有实力的品牌商们的心愿是,春晚这样盛冠全球的视觉大宴,怎能轻易错过呢?

这个矛盾焦点转移到兔年春晚,会怎样继续呢?

高收视撑起高价值

中标企业的广告将呈现在春晚的各个环节。除去“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冠名、春晚零点报时冠名两个广告形式,它们还将其它形式在春晚中出现。

央视春晚受欢迎固然得益于央视春晚超高的收视率,但也与央视的销售策略有关——中标者的广告不仅将通过央视多个频道全球直播,而且还将伴随着春晚前的预热广告及晚会的重播多次传播。也难怪有人称,央视卖的不是一台晚会,而是整个央视的频道资源。

和各卫视举办春节晚会不同,央视春晚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除夕之夜看春晚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习惯。

央视通过一套、四套、九套、西班牙语、法语频道并机播出春节联欢晚会,几个频道的收视总和高达95%,令各卫视台望尘莫及。优质广告商都去抢占央视这一平台也是理所当然。

从收视率来看,春晚依旧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在春节期间重播率位居首位,对于很多客户来说,“春晚虽然贵,但还是觉得值”。

因为覆盖面广,对想要发展农村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广告商来说,在央视春晚投放广告无疑是一本万利。美的集团品牌中心负责人董小华就曾不无自豪地说:“去年美的春晚广告打出后,西班牙的不少代理商都表示收看到了。”

“熟客”继续战斗

在春晚各广告名目中,零点报时和“春晚最喜爱的节目评选冠名”一直是广告商的心仪之选。

近两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听到最多的一个企业名称则是“郎酒”。2009年和2010年,郎酒连续两年拿下“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活动的独家冠名,虽然仅两年,但郎酒如今已经是家喻户晓了。而2011年春晚,“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冠名,仍然被郎酒集团拿下。

另一个发展强劲的企业——美的集团,则是春晚零点报时的老客户。从2003年至2010年,每年春节晚会零点报时的那十秒时间,观众都能看到屏幕上美的集团的logo,并且听到同样的一句话“美的集团向全球华人拜年”。

“净化”节目,让观众和广告客户更满意

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在体制、机构、节目、人才等方面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荧幕形象焕然一新,节目吸引力显著增强,从而使广告资源更具竞争力。

在2010年11月8日的央视广告招标会上,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临春透露,兔年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不会有植人性广告,“这个里面如果有商业的条件的话,我相信不光是我们,全国的电视观众也不会愿意。”这里指的就是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的植入广告——显然,虎年春晚小品中因为有的节目植入广告而受到民众批评,央视也在决心整改。

对观众们来说,兔年春晚明确提出拒绝语言类节目中的植入广告,既是央视决心提升节目的品相、内涵,尊重和维护观众的欣赏习惯,也是给所有参加春晚节目组的演员立规矩:不管江湖地位有多高,对收视率的贡献有多大,也无权凌驾于观眾的利益之上,既然要上春晚,就请远离植入广告。这种积极回应民意的做法,也必然得到民意的积极回应。

网络春晚 篇7

对电视人而言, 今天所做的一切改良或是变革实际上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电视?中国电视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与国外同行相比, 还有很大的距离, 而产生这一距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电视观众需求的迷茫, 一些电视媒体甚至错将广告主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因为他们直接给钱, 植入广告无所不在, 恨不得直接让广告主在屏幕亮相, 而忘记了广告主一掷千金的根本原因还是观众的注意力。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数字化大变局”, 电视人首先要做的应是重新认知电视的服务对象——观众, 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收视需求的变化, 参与热情的变化, 并根据这些变化改造电视的制作方式、播出方式、节目形态等等。

一、重新认知被全新传媒环境改造了的电视观众

电视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 面对全新的传媒环境时, 习惯于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内解读被改造了的受众, 并且在这样的认知框架内设定自己的进化线路。当年报纸行业的数字化实验和如今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换, 其行动逻辑都是建立在自身对全新传媒环境的传统认知框架基础上的。因此, 我们看到的情形是, 不管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一线的实践者, 工具性的思维以压倒性的优势淹没了人本思维。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 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面对来势迅猛的新媒体不断蚕食固有的地盘时, 首先想到的不是新媒体技术可以让我们怎样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而是怎样将这些新技术转化为传统电视制播体系中的一部分, 进而在技术指标的进步上沾沾自喜, 仿佛先采用了非编技术、高清系统之类的玩意就占领了电视竞争的制高点, 结果当然是向上汇报时志得意满, 看到收视表现时沮丧而不知解决之道。

当然, 无可否认的是, 中国的电视人在节目形式和形态的改变方面有多方面的努力, 在改造电视的播出方式上也有很多创新, 只是, 总体而言, 因为电视媒体长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这样的紧迫感不很强烈, 因此, 可以感受到的创新总是一星半点, 未成气候。而且, 这种创新和改造很少是真正建立在对现实观众需求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君不见, 电视媒体对于收视率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观众满意度, 也远远高于观众对节目期待度的了解。

在众多电视媒体的无数次尝试之后, 终于有先知先觉者开始了手段与目标一致的探索, 他们在节目形态的创新时不忘观众收视心理的变化;他们将传播渠道的整合看作满足不同类型观众需求的技术手段;他们将草根的需求转化为电视的内容然后充满热情地与观众互动……

关于电视如何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存在, 已经有很多充满理论推演力量的讨论, 然而, 在现阶段, 任何不落实地的理论探讨都不如一个具体而富有创意的案例更能给人启迪。比如, 今年春节期间, 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网络春晚。本文将结合北京台网络春晚的一系列后续的调查数据, 讨论电视媒体的改造思路与方向。

二、电视观众逐渐老化的趋势真的不可避免?

数年前曾经有人以开玩笑的口吻说, 判断一个人是否进入老年, 只要看他是否在读报纸。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样的玩笑几乎可以不加修改地移植到电视媒体上来。近年来的数据显示, 电视媒体的观众群平均年龄正在逐年提升, 一些老牌电视节目的观众结构更是如此。

任何媒体, 如果失去年轻人的注意, 它的未来前景和现实价值都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如此, 近年来, 各大电视媒体在争取年轻观众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然而, 结果并不总是很有效。北京电视台的网络春晚通过接触渠道的改变将大量接触网络的年轻一代纳入自己的受众范围, 祭出“全球华人第一台三屏合一新春晚”的大旗, 抢占新媒体环境下收视市场先机的意图不言自明。事后的调查表明, 这一动作相当成功, 表现在对观众人群结构的改造上效果显著。

图1显示, 因为网民的参与, 网络春晚的观众构成与普通电视节目的大众人群相比, 年龄构成明显年轻, 25至34岁年轻人构成观众主体。在性别构成上, 男性增加;文化程度上, 高学历特征明显, 本科以上学历人群占到72.8%;未婚的年轻人也相应偏多。

这样的观众结构正是许多电视媒体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网络春晚能够实现这一点?

三、整合多种媒体形态, 捕捉各层次观众收视兴趣点

电视仍然是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渠道之一。然而, 这样的接触中, 浅层次接触者越来越多, 人们对于媒体的主动消费已经进化到这样的程度——仅仅有遥控器的频道选择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收视需要, 他们不仅要选择, 还要控制, 控制节目的进程、节奏、播出时间;然而, 即便这样还不能让他们满足, 他们还要参与创造, 内容与角色的选择, 时点的安排, 形态的变革, 他们都希望有自己意志的体现。

于是, 电视作为电视节目推广主渠道的同时, 新媒体形态多渠道互动成为电视媒体捕获观众兴趣点的有效手段。

在这样的情势下, 电视媒体还能为观众做点什么以充分显示自己的媒体价值?

图2的调查数据表明, 不同人群在网络春晚的媒介渠道选择上存在显著的不同:

1. 主要接触渠道:

大众人群首选电视, 网民首选网络, 大众人群的媒介选择集中度更高, 达到90.9%, 选择网络的比例仅为9.1%。相比之下, 网民的媒介选择更为分散, 虽然网络是首选, 但主要选择电视的比例仍达到46.1%。这一点充分说明, 电视媒体目前仍然是最具大众影响力的传统媒体。

2. 接触渠道:

面对多种选择, 不同人群接触媒体的多样性也存在不同。大众人群的媒体选择排他性更强, 媒体选择性更为单一;而网络人群的媒介选择更为多样化。而从发展趋势上看, 网络人群的媒介选择习惯可能更代表一种方向。

3. 观众流失率:

该比例主要是反映在选择某收视渠道的观众中, 有多少比例的观众最终选择了其他渠道作为主要收视渠道。举例来看, 大众人群中有91%的被访者通过电视收看了网络春晚, 而最终有90.9%的被访者主要是通过电视收看网络春晚, 只有0.1%的被访者选择其他渠道作为主要收视渠道。通过该指标的比较, 可以发现网民选择多种不同媒介渠道的比例更高, 选择更自由, 也可以说他们对于某一特定媒体的忠诚度相对较低。

以上三方面的数据目标都指向一点——电视媒体仍然是人们获知视频信息的主渠道, 但是, 对于网民群体来说, 已经有值得注意的一部分人群, 他们通过电视媒体获知相关信息, 通过网络或手机媒体消费视频内容。在这个意义上, 电视媒体对自身的改造可能还意味着一种对新媒体开放心态的磨炼。

四、电视与新型媒体形态互动, 形成立体传播态势

既然新媒体对年轻观众具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 既然新媒体可以如此方便地将受众需求与节目创新相对接, 电视媒体有什么理由拒绝向它们开放呢?

北京电视台的网络春晚, 因为在节目选择方向上的包容与开放, 使得不同口味人群都能获得满足, 因此, 观众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首先, 观众通过多种渠道的接触与参与, 让电视人更清晰地了解新型观众的收视兴趣。调查发现, 从节目类型的角度看, 大众群体最喜欢的节目类型是相声小品, 其次是网络红人才艺表演;最喜欢的节目环节是“让世界看到中国”;最关注的演员是草根阶层, 娱乐明星反居其次;他们认为北京台网络春晚最大的特色是具备朋友聚会般的亲切感, 认同感强是晚会最关键的成功点。

和大众群体相比, 网络群体对网络春晚的评价和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同, 其网络需求特色更为明显。他们最喜欢网络红人的才艺表演, 其次才是相声小品;最喜欢的环节也与网络息息相关, 是明星演绎网络流行语;最关注网络红人和普通草根;而网络春晚最吸引他们的特色是明星草根同台献艺以及网民的全程参与, 也许参与和认同正是网民所看重的。

综合来看, 北京台的网络春晚节目众多, 观众收看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但赢得大部分网民一致喜爱和追捧的节目不多, 就连喜爱度最高的维塔斯的《大海啊, 故乡》也仅为13.3%, 偏好度最高的也不过37.8%。

这样的数据, 一方面说明电视改造和创新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 在新一代挑剔的电视观众面前, 量中取优, 树立几个叫得响的品牌节目是成功的关键和努力的方向。而品牌节目的打造要学会让电视观众做主人。

五、电视改造的主体从电视人到受众

被新媒体环境改造了的电视观众与传统电视观众最大的差别就是主体意识的提升。电视节目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有神秘感, 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 他们有更强的参与欲望, 他们知道自己是草根但并不因此而妄自菲薄。

这样的特点在北京台网络春晚的观众调查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图3的相关数据, 显示出的观众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

在对春晚的兴趣点上, 大众看重的是草根加明星的表演方式和方便性, 而网民最看重的是网民的自主性, 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创意。北京台今年的春晚在网民自主性上, 充分迎合了网民的心理, 但在大众群体心理的把握上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草根加明星的表演方式可以尝试做更多的文章。

2. 互动:

今年的北京台网络春晚, 网上、网下的互动参与以及由网民决定节目内容是其突出特色。从参与比例来看, 网民的参与比例更高, 将近半数的网民观众都参与过, 充分显示出网民的参与热情。

这一点给电视人的启示就是, 由于网络互动交流的特点, 人际传播在网民中显得相对突出, 因此, 无论是节目推广还是节目的环节设置, 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点, 增加网民之间以及网民与电视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 将是电视媒体创新性节目能否增强其受众黏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从电视媒体影响力扩张的角度说, 一方面应该加强针对网民的节目推介, 充分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群体, 通过这群人来撬动对整个网民群体的宣传;另一方面, 在节目播出环节设置中, 充分预留与观众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受众有操控节目的愉悦感。

3. 草根:

2010年, 北京台作为首家举办网络春晚的电视媒体, 其播出方式和节目形态的新奇性以及内容设计上的贴近性都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 网络春晚将不再是一个新鲜物事, 新奇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因此, 内容的草根贴近性必然是今后节目推广和内容选择的着力点。

草根性的另外一个表现方式就是对受众普遍关心话题的介入与引导。调查表明, 受众认为节目内容的设置上基本反映了网络社会多方面的热点, 认为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一些敏感性题材, 如兽兽门、欺实马、躲猫猫、网瘾战争、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足球反赌、杭州斑马线、上海稽查“钓鱼”事件、邓玉娇等事件, 如何在这些敏感题材上进行取舍和处理是既赢得市场又赢得口碑的重要一着。这一点考验着电视人的智慧和能力。

网络春晚 篇8

《广播与电视技术》: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在2012网络春晚3D版的制作团队中您负责哪方面的工作?

金楷:很荣幸能够有机会与广电行业的专业人士分享本届版网络春晚3D版拍摄制作的技术成果与经验。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网络电视台在3D方面的业务发展。在2011年上半年, CNTV就开始进行3D方面的调研和规划。我在随后启动的CNTV 3D在线播放器开发项目中, 负责播放器的功能设计和用户操作界面的交互设计, 这个播放器除提供传统的红蓝模式之外, 还提供偏光和快门模式, 大大提高了观看效果。3D播放器的顺利开发, 为接下来网络春晚的录制和网络播出打下了基础。我有幸参与了2012央视网络春晚3D版的录制工作, 负责对片头制作、录制设备选型、摄像机位置布局、立体度控制、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工作环节进行方案制定和技术把关。

《广播与电视技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相对于传统节目拍摄, 您在3D拍摄、录制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新挑战, 又是如何解决的?

金楷:3D影像的历史几乎和摄影的历史一样久远, 其中遇到诸多技术问题。到了数字时代后, 3D技术才得以迅速发展。胶片时代, 画面同步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同步控制的精度也不够高。而3D与数字化结合之后, 在镜头和机身的同步操控、影像的同步记录以及后期处理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D双机组合拍摄中, 我认为所有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一个是双机的位置关系问题, 涉及不同机架的选用和双机空间几何位置的定位和调整;另一个是同步问题, 涉及控制和记录等方方面面的各种同步。

3D和2D拍摄有一些是共通的, 比如机位的合理布局, 景别和拍摄角度要丰富等等。但传统的2D镜头语言, 有些不适合用于3D拍摄, 这取决于人眼的接受程度。为了更好地实现3D效果, 我们在拍摄方式和导播切换上做了一些调整。由于摄像师大部分没有3D拍摄经验, 在考虑人眼的接受程度的前提下, 直接将2D的拍摄方式移植到3D拍摄是不行的。所以, 我们事前约定:摄像师根据导播的指令负责构图和对焦, 但不要频繁或急速的推、拉焦距;导播切换镜头不要太快;前后两个镜头的出屏与入屏程度不能差别太大。这些都保证了观众能得到更舒服的3D视觉。只要注意3D拍摄的安全原则, 2D大部分的镜头语言都可以移植到3D上来。

本届网络春晚采用2D和3D两套班底共同拍摄, 一方面是考虑节目将要在多个平台播出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由于本次3D拍摄大型活动是首次技术尝试。但是, 今后可以考虑部分节目的录制是否可以采取类似3D电影的制作方式, 也就是只用3D拍摄, 后期生成2D和3D两个版本。

《广播与电视技术》:在3D网络春晚拍摄前期, 拍摄方案的选择是怎样考虑的?

金楷:这次晚会是录播, 所以相对于3D直播的设备来说显得相对精简一些, 但是依然要由3D支架及伺服控制系统、摄像机及双机同步控制系统、导播系统和记录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而且, 我希望在录播的框架内, 尽量做到接近直播的效果, 也就是说要尽量提高前期拍摄的质量, 把各种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后期制作的压力。虽然业内已经出现了多种设备方案, 但不一定完全适合这次网络春晚录制的需要, 因此我在设备方案的选择上非常慎重。画质, 录制系统各部分的配合, 系统的易用性、可靠性和耐用性, 价格等等都是要顾及的因素。在系统整体搭建上, 我们也借鉴了国际上卡梅隆-佩斯集团和3ality等在3D转播领域的成功经验。

《广播与电视技术》:3D网络春晚的拍摄现场中, 整个拍摄、录制系统的配置是怎样的?

金楷:录制系统共六讯, 其中3个垂直式, 2个并列式, 1个一体机, 拍摄方式基本保留2D摄像师的习惯, 可进行推拉摇移等操作, 并且配备Tally、通话和返送等功能。导播台做到左右双路HDSDI信号同步切换, 记录系统相应记录左右双路全高清信号。

《广播与电视技术》:在垂直式和并列式的分配上, 又是如何考虑的?

金楷:由于并列式的结构特点, 受到机身宽度的限制, 两只镜头的轴距不能做到很小。所以, 我们将并列式用于拍摄全景机位。而垂直式由于机身分别处于上下两个位置, 在镜头的轴距设置上非常灵活, 所以我们用于拍摄近景和特写。

《广播与电视技术》:既然垂直式如此灵活, 为什么不能全部采用垂直式来拍摄呢?

金楷:垂直组合有他的优点, 但是却存在着一些固有且难以克服的缺点。我在工作中也总结了一些, 可以与广大读者分享。

首先, 垂直式组合的机架体积庞大、笨重, 机动性不好。

其次, 分光镜 (即半反半透镜) 的使用, 可能会使画质劣化。由于通光量是一定的, 理论上分光镜使到达每个镜头的光量只有原来的一半, 在除去分光镜本身吸收的光损耗以外, 每个镜头的实际采光量不到原有的50%, 通光量的损失很有可能会影响画面质量。可以通过增加舞台照度或提高增益的方法来改善。此外, 分光镜也可能引起色差, 不过这方面性能正在逐步改善。

再次, 分光镜本身有一定的厚度, 这就在镜体表面产生两个光反射面, 最终会产生重影现象, 并且焦距越长或者对比度越大的场景会越明显。这些重影在后期是不可去除的。我们只能将镜头的焦段做一定的限制, 或者避开高对比度的场景, 以控制重影的影响。

最后, 垂直式机架的结构比较复杂, 存在稳定性上的隐患, 尤其是上面的机位和分光镜容易受到震动的影响。

并列式、垂直式和一体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只要扬长避短, 物尽其用, 就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广播与电视技术》:从您的总结中, 我们深刻的感受到3D拍摄的复杂与挑战。

金楷:是的, 3D拍摄中的复杂问题还有很多, 我以上也只是列举了一部分。

从拍摄系统构成角度来看, 拍摄晚会要比拍电影更复杂, 在晚会的拍摄过程中, 机位更多, 还需要导播系统的调度。同时, 还要照顾电视拍摄中推、拉、摇、移等镜头语言的习惯。

本次拍摄还有一个重点要考虑, 就是与2D拍摄团队的配合。本次网络春晚拍摄现场有两套拍摄班底共同录制:传统2D团队有8个机位, 3D团队有6个机位。在拍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相互的干扰的情况, 特别是摇臂机位。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靠大家多多协商了, 要事先商量好动作的先后顺序再行动。

《广播与电视技术》:我们了解到在本届3D网络春晚的拍摄、制作过程中, 就使用了特别的3D镜头。与传统镜头相比, 这样的一套 (两支) 3D镜头间仅使用一根电缆连接即可实现严格同步, 请问这种简洁的设计是否能为前期系统搭建带来便利?

金楷:网络春晚的3D现场拍摄, 设备的调试安装的确是一块需要投入精力的工作。但是, 本次使用的佳能3D镜头是由一根电缆连接2个镜头实现严格的同步, 系统连接简单, 无需额外辅助设备。再加上镜头上设有显示屏, 更加方便系统搭建的操作, 这款3D镜头在设计、操作和整体控制方面非常适合3D电视节目的拍摄。

《广播与电视技术》:对于3D拍摄而言, 由于两支镜头模拟的是人的左右眼, 他们之间的严格同步非常重要。请问您对此次拍摄过程中3D镜头的表现如何评价?

金楷:一般来说, 由于两支镜头在变焦过程中, 可能会由于不同步而产生不规则的误差, 而连续出现的不规则误差在后期是很难修正的。此次使用的3D同步镜头, 由于没有外置的伺服控制装置, 整体结构紧凑, 主从镜头之间协调一致, 同步性能优异。目前国际上有一些产品可以测量两支镜头在变焦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曲线并自动修复, 但是整个系统比较复杂, 且价格昂贵。

我们使用的3D镜头带有焦段锁定功能, 根据不同的机位需要, 我们将镜头的焦段锁定在某个特定区间里面, 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由于支架和摄像机系统整体出现的误差范围, 并保证画面的质量。

《广播与电视技术》:在您看来, 3D节目的拍摄、录制, 特别是像网络春晚这样的大型活动中, 要想实现节目制作者的创作期望, 在器材、设备上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金楷:前面提到的在拍摄过程中, 对于并列式和垂直式3D摄像系统, 即使前期已经把机械误差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但推拉变焦会使整个系统产生不规则的几何误差, 而这个误差是支架、摄像机、镜头和伺服控制系统的综合误差。如何不用太昂贵的代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摄像师在拍摄像网络春晚这种大型晚会的时候, 构造3D镜头语言时就会更加丰富、自由。

3D摄像机领域, 目前是并列式、垂直式和一体机三足鼎立的局面。经典的并列式简单有效, 轴距可调, 但不适合拍近景;而垂直式由于轴距可以连续调整, 目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但必须处理好前面提到的种种固有缺陷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功用;一体机操作简单, 但轴距固定、画质一般。三种机型都各有利弊, 彼此不可替代, 它们都会继续发展和改进。但是我相信, 全新原理的3D摄像机在未来一定会出现, 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3种现有机型的优点于一体。

此外, 此次拍摄有几个机位距离舞台比较远, 所以部分镜头出现了一定的“纸片效应”, 也就是立体感不够饱满, 希望下次能够争取到距离较近的拍摄机位, 达到更好的立体效果。

《广播与电视技术》:CNTV或您个人未来在3D领域有何计划?

CNTV会大力继续发展3D新媒体领域的业务, 为广大网民朋友们提供一流的3D视听观看平台, 推出更多精彩的节目, 这会是网民朋友的视听饕餮盛宴。对于我个人, 在3D相关方面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和更多实践, 我希望我研究的超长焦、超广角、微距、高速等3D特种拍摄技术, 能有机会应用到3D节目的录制或3D纪录片的创作之中。

《广播与电视技术》:我们真诚希望, 有您及与您一样的CNTV 3D团队充满激情与付出的投入, 在3D这样一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领域, 你们必能做出一番为国人骄傲的节目与作品, 并创造出中国的3D模式与标准。

网络春晚 篇9

在历年春晚中, 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有关性别领域的某些节目, 特别是小品类。春晚小品类节目涉及面较广, 这些节目大都涉及两性关系, 由其中的一些矛盾而引起纠纷, 从而促使情节发展, 达到高潮, 引起观众的掌声和共鸣。而这些我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的节目中, 也包含着春晚节目内容的一种发展和走向, 那就是大众化和民俗化。这些都是本文将要分析和探讨的内容。

一.春晚小品类节目涉及性别领域的范畴

1. 语言

这类小品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通俗化的有着一定亲和力的语言, 比较符合普通人群的语言接受心理, 也有助于语言的理解, 从而获得更好的反响。

如2002年春晚中, 由黄宏、巩汉林主演的小品《花盆》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红玫瑰都是向自己爱人表白的, 野玫瑰是为了外面胡来的。”

又如2003年春晚中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主演的小品《心病》:

高:“你这病啊……真的从前在感情上我对不起你, 我动不动就让你受气, 隔三差五还使用点家庭暴力。真的从今往后剩这点日子我好好对待你, 老头子我好好对待你啊!”

范:“媳妇儿, 媳妇儿你别说了!你在感情这方面没必要向我道歉, 因为在感情上, 我曾经做过对不起你的事儿啊!”

赵:“我的妈还有意外收获!”

高:“别说, 走咱回家说去。”

范:“不, 我必须要说!”

赵:“说, 说破无毒, 这是排毒阶段。”

高:“那你说吧。”

范:“就在我们俩刚结婚的时候, 有一次你回娘家, 完了我处的第一个对象就上我们家去了。她进去一把就把我的手攥住了!当时, 我是控制、控制、再控制……媳妇对不起我没控制住!”

这里语言简洁明了, 字句间反复押韵, 部分词句重复使用, 通俗而幽默, 使听众一听就懂, 一听就能心领神会, 从中透析出两性问题的纠葛。

2. 话题

这类小品的话题当然是从两性别领域出发, 以矛盾和纠纷引得观众的目光, 同时因其琐事贴近于大众生活, 也可以引起一定的共鸣。如2004年春晚中蔡明小品《婚礼》, 直接演绎男女婚姻纠纷, 直接就性别领域说事。又如2003年春晚小品《足疗》中讲述的夫妻之间的裂缝与矛盾, 其中有一段精彩对话:

黄宏:“现在这老婆真够呛, 是吃喝玩乐讲高档, 一上街她买东西我买单, 我这丈夫不叫丈夫, 我叫付账……乐呵啥呀, 所有男人都一样!”

王宏:“老公, 我今天真是太高兴了!”

黄宏:“我也高兴啊。”

王宏:“大过年的, 咱俩应该好好休闲休闲。”

黄宏:“别人休闲, 咱得挣钱啊, 我这出租车一天光拉你了, 就没拉个正经人。”

这里的话题由过年之乐很快转移到了男女家庭纠纷问题上, 一句“别人休闲, 咱得挣钱啊, 我这出租车一天光拉你了, 就没拉个正经人”立刻将话题过渡到了两性领域。

3.年龄段

这类小品讲述的大体是一些有关三四十岁左右的两性纠纷, 如2010年春晚郭冬临小品《一句话的事儿》, 又如2009年春晚小品《暖冬》中冯巩和前女友之间明争暗斗的精彩演绎。

4.功能

即这类节目能够带给观众的特别的感受和特别的影响。如今小品已经成为春晚甚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节目, 这类小品节目能够给人一种兴奋感和精神上的刺激和愉悦, 从而达到它取乐于大众的目的和功能。

二.春晚小品类节目中涉及性别领域的归因

1.大众化与民俗化

春晚每年都有所变化, 但其变化根究还是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 那就是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因而许多省市推荐上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节目都被列入了春晚候选名单里面。当然, 最后只会有较少部分可以入选, 彩排期间还要接受进一步审查。这样一来, 百姓大众就会对春晚和其中的节目更具亲切感和更有吸引力。如“小品王”赵本山自2001年推出大红小品《卖拐》之后, 随后几年又连续推出小品《卖车》、《功夫》等小品续集, 致力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2.雅致养眼为宗

春节贵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 春晚也贵为中国最隆重的晚会。因而春晚的节目仍旧以高雅别致为主旋律, 不管是小品类节目还是其他, 都以此为基础和原则, 其中逐渐渗透着平俗的美。而有关性别领域的小品类节目, 亦是遵循着此原则。如2006春晚小品《说事儿》, 采取的是以采访的形式展现。剧中, 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以节目对话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对白。当然其中也有涉及性别领域的痕迹, 如:

崔永元:“其实啊, 我都听说了, 大叔大妈感情上出了些问题。”

白云:“绯闻, 绝对的绯闻, 没有新闻的领导不叫领导, 没有绯闻的名人那算不得名人, 做人难, 做女人难……”

黑土:“做一个名老女人……难!”

3. 世俗性与娱乐性

尽管春晚以“雅致”为宗, 但倘若全都只顾雅致而忽视了观众的感受, 这样的晚会也是不会有很大吸引力的, 也就丧失了它的世俗性和娱乐性价值。春晚本来就是供人们来观赏的, 所以就得具有一定的世俗性和娱乐性, 否则就不再是“以人为本”了。

如2007年春晚黄宏小品《考验》中牛莉说:“什么也不凭, 我就看我的话听不听, 今天不弹脑瓜, 就证明将来我的话你不听, 你不弹我也不谈了, 你不弹, 那就别想去登记。”

于是黄宏就真的去弹了人家脑瓜子, 而且还是几次得手。这种设计很新鲜, 但又仅仅是起到娱乐大众的功能罢了, 给观众一个短暂的快感和不同的享受。

又如2008年春晚冯巩小品《公交协奏曲》:

冯:“谁是你哥们儿?离远点!怎么称呼的?初恋情儿!记得第一次见面吗?”

阎:“嗯?”

冯:“你为了追逃票, 把脚崴了, 骨折!是我把你背到医院又背回家!后来每次到医院你都让我背着!朋友们, 她们家住六楼啊!我送她二十多回, 她也没反应!二楼有一哥们儿, 长得跟李咏似的, 送她一回就归她了!为什么?我傻呀!我送她我是背着, 这李咏是抱着!我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4. 性别领域繁杂冗余

从历年来的春晚可以看到, 那些很受观众喜欢和欢迎的节目, 为数不少的是那些涉及两性关系等性别领域的节目。其中, 特别是小品类。这些节目可以换来大众的欢呼, 可以换来无数的眼球, 但一旦太多又会显得繁杂而冗余、杂乱而无章, 也会破坏整个晚会的风气。如2001年春晚同时出现了由郭达、蔡明主演的《红娘》, 和由郭冬临、冯巩主演的《得寸进尺》等多部涉及性别领域的小品。

5. 大众品味与审美观

一般而言, 春晚的节目都具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因而也代表了一种大众品味取舍的倾向。性别领域节目一旦过多, 就会导致大众品味渐趋低俗, 人们的审美观就会受到误导, 从而引领整个社会走向一种不良好的审美风范。如2010年春晚小品《不能让他走》中冯巩的一段直白的陈述:

“第二天, 网上全是说, 那火是我放的!从那以后就没人拿我当过好人啊!那回我们办公室啊, 老张丢了五百块钱, 他不敢回家, 我心一软就给了他五百, 您猜他说什么?你能主动把钱交出来, 说明你还是有道德底线的!这事儿传到……传到我老婆他们单位去了, 轮流劝她赶紧跟他离!先下手为强, 他今儿敢偷钱明儿就敢偷人, 这都是一条龙作业的事儿!从那以后我再回家, 我老婆就没让我上过床, 我天天睡地毯, 从那以后我儿子就不管我叫爸爸了!见面就管我叫爱因斯坦!老爷子!”

不管怎样, 春晚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开始, 也为我们带来了欢声笑语和一些难忘的片段。而春晚每年的节目是如何安排和择取的, 有什么标准, 以达到怎样的目的等等, 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其中关于性别领域的节目, 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剖析的一个方面, 相信今后一定还将会有更多关于春晚这方面的更加深刻和系统性的研究。

摘要: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经隆重地走过了数十载, 其节目的内容和性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近十年的春晚小品类节目中, 其中涉及到“性别领域”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这一小范围的研究, 透视当今春晚“走势”渐低的某些原因, 同时分析一下春晚小品类节目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 也希望能够为今后春晚的改革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

关键词:春晚,性别领域,小品,大众化,娱乐性

参考文献

[1]郑向荣:《艺术的晚会和民俗的晚会——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读解》, 《新闻战线》, 2004年3月第3期。

[2]程东海:《春节联欢晚会的主体定义与情感定位》,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网络春晚 篇10

三十年来, 春晚陪伴着中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除夕之夜, 春晚辞旧迎新也成了一种新的“守岁”方式。现已经成为与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同样重要的一个新民俗、新文化、年符号。它将全世界华人联系在一起, 成为全世界华人表达家国情怀的一种象征。

2 系列伴随文本解读

2.1 副文本解读:中国红、对联、年糕等

红色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标签, 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 这也是中国的颜色符号。马年春晚, 红火喜庆的场面可谓壮观, 舞台布置、灯光设计、演员服装等中国红的运用, 给观众一种祥和的节日氛围和年的味道。

传统文化符号在春晚舞台上不可或缺, 一直以来传统元素都作为春晚舞台设计中的主要造型, 马年春晚在舞台设计上融入这些吉祥元素, 如春联、大红灯笼, 福字, 剪纸等。在历年春晚中, 春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给观众带来年的喜气。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将舞台打造出满堂喜庆的效果, 这些吉祥元素的使用, 也是传统文化对春晚影响的体现。

年糕作为一种过年符号有年年高之意, 马年春晚的九层年糕也别具深意, 每层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个九层年糕的材料是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以及五大洲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采集来而成的, 比如:花开富贵的玫瑰花来自云南, 万事如意的柿子饼来自陕西, 顶层的千里马是山西的面塑, 九层年糕, 层层有讲究, 凝聚着中华舌尖上的味道和浓浓的祝福。

这些文本的依次展现, 勾起了观众们对中国年俗的文化记忆, 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传递着欢快、团圆、和谐的印象。

2.2 型文本解读——冯氏幽默、毒舌

作为马年春晚的总导演, 冯小刚冷幽默、自我调侃、自我讽刺的冯氏幽默, 也伴随在马年春晚中。马年春晚的开场颇为特别, 多位明星亮相VCR, 解读“春晚是什么”, 成龙、葛优、姚明、陈道明等文体明星都在其中, 阐述自己对春晚的理解。尤其是一群朋友在聚会时说, 看春晚您知道我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吗?吐槽啊。这种自我调侃的冯氏幽默, 也使观众们会心一笑。

马年的春晚流行语, 是被赋予毒舌的蔡明创造的, 这些经典的台词也是冯氏幽默下马年春晚的亮点, 比如:你的嘴是租来的着急还吗等。另外, 每年冯巩的出场都伴随一句, “我想死你们了”, 即使他不说, 也会被主持人或者观众说出来, 这种被大家富于的人物标签, 也是一种型文本的人物符号。

2.3 前文本解读, 一场“致青春”主题的文化盛宴

冯小刚在担任导演后就制定了主题, 其中一个是“致青春”, 此处的致青春与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所不同, 赵薇的“致青春”蕴含着浓浓的伤感意味, 而春晚的“致青春”则着眼于过去那些闪亮的日子。歌舞《英雄组歌》, 回归八九十年代报幕形式引出《红色娘子军》、《万泉河水》等, 这些都是向那些闪亮的日子致敬。

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曲的配图背景, 是一个女孩的父亲, 用每年一张照片记录着孩子的成长, 时间的流逝, 把他从小伙子拍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时间都去哪了?忙忙碌碌中时间流转配合歌曲的展示, 让观众们不禁在心中问下自己。

2.4 元文本解读——“众说春晚”

春晚是什么?对于厨师来说, 春晚就是吃喝, 是舌尖上的中国;对于南方人说, 是北方听不懂的笑话;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春晚就是思乡。有人把春晚当做伴随, 有人把春晚当做新民俗, 警察说, 春晚就是大家看节目他们保平安;妇产医生说, 春晚就是迎接新生命, 武警消防官兵说, 春晚就是值班备战严阵以待。

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 是此文本生成后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在春晚盛宴开始之前, 以播放视频开场, 不同的人们解读“春晚是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所有的解释都是在以往春晚的元文本基础上, 透过自己的感触体现, 阐述自己对春晚的理解。正如马云说, 对春晚的评价, 就意味着对春晚的关注, 一边挑着毛病, 一边还看着, 这恰恰说明它的重要性。

3 双轴关系

3.1 聚合与组合

雅柯布森提出:聚合轴可称为“选择轴”, 功能是比较与选择;组合轴可称作为“结合轴”, 功能是邻接粘合。马年春晚四个多小时的节目呈现, 融合了歌舞、小品、戏曲、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 是在组合轴上的集体展现。但其背后是经过了无数次的选择, 除夕夜当晚的节目呈现, 是通过反复融合之后的。开心麻花的小品《同学会》开始呼声很高, 而在三审被毙掉, 使得马年春晚成为史上语言类节目最少的一次春晚。

3.2 宽幅与窄幅

冯小刚在马年春晚主持人的挑选中更加宽泛, 把影视演员张国立拉到春晚的主持阵容中, 使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更加多样化, 这样的组合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惊喜。他们的站位也颇有讲究, “新人”张国立站在最中间, 一边是春晚“老人”董卿和朱军, 另外一边则是“新人”李思思和毕福剑。张国立不仅站位重要, 他的主持分量也很重, 几位主持人中, 他挑起了亲民、风趣幽默的大旗, 主持词也特别接地气, 不仅十分口语化, 而且颇为幽默、睿智, 而朱军和董卿代表央视正统的主持人形象, 老毕代表着草根接地气形象。

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 作为一档全球华人的盛宴, 苏菲玛索首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搭档刘欢演唱已经有近70年历史的经典歌曲《玫瑰人生》、李敏镐作为韩国第一个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加入、以及匈牙利attraction舞团的《符号中国》表演, 其他国际友人的加入, 使得春晚更具国际化。

每年春晚都会出现56个民族的共同融合, 苗、蒙古、回、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民族符号, 在舞台上的展现, 彰显着盛世中华大联欢的文化属性。

4 象征性

4.1 马作为一个符号

在马年春晚的舞台上, 马的形象运用到了极致。从《万马奔腾》、《小马欢腾》两个舞蹈, 到其它表演中马形象的运用, 以及晚会中央上空马型图案等。在主持人的串词中, 马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展现, 朱军的马上红, 董卿的马上有卿, 让人联想起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车等。马作为一个象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丰富的意义, 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马的成语, 马到成功、龙马精神、一马当先等。

4.2《符号中国》

马年春晚中由匈牙利attraction舞团表演的舞蹈《符号中国》是对中国符号的最好诠释, 在3分多钟的表演中他们用身体演绎出了黄山迎客松、桂林山水、熊猫、长城、兵马俑、天坛等, 这些文本作为中国的符号象征, 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所认知。

4.3 小彩旗——时间的使者

把人富于符号的意义, 是马年春晚的特色, 小彩旗化身为时间的使者, 在春晚现场一直旋转, 她的旋转代表着时间, 用旋转演绎时光的流转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此时的小彩旗, 不再是自己, 她象征着一个时间符号贯穿春晚, 当新年钟声响起她停止了旋转, 和人们一块迎接新年。小彩旗作为时间的使者, 在主持人的串词中, 她引出了歌曲《时间去哪了》, 也引出成龙《剑心书韵》蕴含时间文化的表演。

5 结束语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对2014年马年春晚进行解读, 运用了符号学中伴随文本, 双轴关系, 符号修辞等理论, 从马年春晚舞台的精心布景安排, 节目的精心挑选设置, 主持人的多元化搭配, 节目的中国元素呈现解读春晚成为人们过年新年俗的原因。春晚盛宴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以及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象征, 这些符号的融合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

摘要:1983年春晚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除夕夜的惯例。30年来, 除夕夜全家一起围看春晚逐渐成为了一种年文化, 一个年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影响感染着全球华人, 无论春晚本身, 还是它蕴含的文化价值意义, 以及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 春晚都值得研究关注。

关键词:符号学,春晚,伴随文本,双轴关系,象征性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陈佳丽.“春晚”的文化解读与发展思考[D].南昌大学, 2010.

[3]魏伟.符号学视角下体育与软实力的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8 (6) .

[4]杨丽君.浅析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重要意义[J].电影文学, 2008 (20) .

[5]刘金凤.符号学视野下的电影明星制解读——从《一代宗师》说起[J].当代电影, 2014 (01) .

我看“春晚” 篇11

说到一年一度的“春晚”,真的是“年年难看年年看”。每年都是早早地放出烟幕弹,然后年三十夜一过,听取骂声一片。早些年大年初一大家见面时,前晚的“春晚”节目总是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现在恐怕都懒得说了,对于不少人来说,干脆就懒得看了。

不管怎么说,“春晚”目前毕竟还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容,每年的“春晚”导演都免不了要说几句“争取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之类的话,说明人家还是很重视咱的。那么,你还在看“春晚”吗?

×× 村除夕大聚餐掌勺大师傅竞聘报告

沈阳向华学校 黄 瑶

尊敬的村领导:

咱村一年一度的除夕大聚餐活动又要开始了。那天听到今年大聚餐的掌勺大师傅将进行公开竞聘的消息,俺彻夜未眠。回想过去,展望未来,俺心潮此起彼伏。俺学厨多年,做饭的水平乡亲们都清楚,现将俺的一些想法汇报如下:

一、俺村的除夕大聚餐已经搞了二十多年。想当年,俺们都不太富裕,村领导做出了搞除夕大聚餐的决定,得到了全村乡亲的热烈拥护。而如今,大伙生活好了,口味也便挑剔起来,老嫌大聚餐的饭菜不好吃。近年来又有一些小饭店不断推出特色年夜饭,跟咱较劲,以至于溜号的人不断增加。对此,俺提出的口号是“坚持传统,开拓创新”。

二、在传统方面,俺觉得该坚持的就要坚持。比如有人反映每年大聚餐的饭菜里总要放太多的红辣椒,呛得都没感觉了,但俺认为只有红彤彤热辣辣的才有喜庆味道。再比如有人批评油水太多,可没油水还叫啥过年!还有就是每年都有几道忆苦思甜饭,有人说大过年的别老叫人掉眼泪,这话俺就不爱听,总不能光顾着开心就忘了咱村干部带领俺们致富的艰辛吧!总之,做俺的饭,让别人说去吧!

三、除了坚持传统,也得不断创新。以前大伙有口饭吃就很开心了,现在不行啦,你要吃酸的他要吃甜的,众口难调啊。俺琢磨着充分考虑一下各人的口味,谁也别给落下。老人们吃惯了老味道,俺这可拿手;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要吃龙虾、喝洋酒,俺也弄上几个;村里的一些年轻娃喜欢啃啥鸡卖啥劳的,俺做不了,但可以托人从县里进些个来……

四、咱村几个种植、养殖大户去年搞了几个不咋成功的新品种。俺打算搞几个“新菜大拼盘”,让它们亮亮相。甭管好吃不好吃,最主要的是搞好和那几个大户的关系,都是爷,咱村今后的工作还得指着他们不是?

五、咱每次搞大聚餐都是劳民伤财,俺在想凭啥只能花钱不能赚钱呢?据俺了解附近有几个老板都挺重视咱村这个市场,俺可以搞几个广告菜出来,比如“红烧肥猪乐蹄”、“特制情岛啤酒鸭”啥的,还可以在盘子上写上“本菜由某某老板提供”。当然这么做可能会遭人骂,不过咱遭的骂还少吗?

以上想法,请领导审查,并考虑俺竞聘的请求,谢谢!

村民 春 万

批示:这娃想法不错,请其他同志认真考虑!

村长 杨 四

改无可改

广东省梅县南口中学 刘 希

要我说,“春晚”已经改无可改了。

如果我是一个“春晚”的导演,怎么安排这4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也同样会愁煞我也:知道大多数百姓爱看小品与相声,那我可不可以干脆撤掉所有歌舞表演,把“春晚”变成相声小品晚会吗?当然不行。知道现在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那我是不是可以全场POP、嘻哈呢?当心老人家要骂了。知道有不少人一看穿着戏服的大花脸出来就赶快趁这机会去上厕所,我就能一个戏曲节目都不安插吗?那喜欢戏曲的观众肯定又是怨声载道……不能少了这个,也不能缺了那个,还得让每个人都满意,要知道,想讨好所有人的结果就是谁也不讨好。

我觉得央视太较真了,做不好就是做不好,别再为盛名所累了。20年的老牌节目《电视你我他》都已经遭到了停播,最近传闻说曾经排名前三的《艺术人生》也因收视率下滑到近20名也即将面临下岗。电视节目就跟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拿下来很正常。所以我奉劝“春晚”,要实在弄不好就撤吧,一个节目倒下去,千百个节目站起来,总会有更新更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出现。

陪父母看“春晚”

浙江嘉兴 莫希儿

记得很多年前刘德华在“春晚”唱了一首歌,歌中唱道:“今夕何夕,亲人如此盼望团聚。今夕何夕,人们如此盼望温馨的家……儿女灯前,父母膝下,情意殷殷,笑语喧哗……”

是啊,今夕何夕!回想一年来,父母工作很忙,我们学习很累,一家人能有多少机会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呢?亲人团聚,本就是中国人过年的真义,以前我们围在烧得通红的火盆边守岁,现在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形式变了,但灵魂还在。

不用去管“春晚”到底好看不好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在一起。记得一位漂泊海外的游子写文章说,因为国外春节不放假,他无法回国,但回想起从前在国内和家人一起看“春晚”的情景,仍能在北美洲寒冷的除夕夜里感到温暖。

爸爸妈妈,今年大年夜我哪儿都不去,我陪你们看“春晚”。

功夫在“圈”外

江苏省东台市一中 王艺翔

虽然导演像正月十五的走马灯,“今年是个大胡子,明年是个大个子”,主持人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今年是双“美丽的大脚”,明年又是个大嗓门儿,但“春晚”换汤不换“菜”,老是那几种节目,老是那几个人轮流坐庄。过去“小圈子”,过来圈子小,转得时间久了,观众怎么会有激情燃烧?

我总想,其实功夫在“圈”外,央视该另起炉灶了。全国有那么多电视台,有那么多身怀绝技的艺人,各地有那么多的新鲜事,怎么就找不到那些真正能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酒”、“新菜”呢?

去年的“春晚”,一个“千手观音”终于带来了一点新意,也震撼了人心。可惜,也仅此而已。拜托今年的“大厨”多往自己的小圈子外边看两眼,否则这“年夜饭”恐怕真的就要馊了。

有“春晚”之前和没有“春晚”之后

浙江省诸暨私立实验中学 斯 明

仔细想想,在有“春晚”之前,我们中国人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老人们说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还会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情绪中。有了“春晚”的许多年之后,我们的春节就只剩下一台晚会了!当春节只剩下“春晚”,当端午只剩下粽子,当中秋只剩下月饼,我们的精神家园里还剩下什么?

所以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春晚”的时候,我总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我们的文化生活开始走向多元化,旧民俗的复兴,新民俗的创生,中国人的心灵之树根基牢固,并且枝繁叶茂。

我们不必再骂了。“春晚”,有人看就让它继续活着,没人看了就让它寿终正寝。一句话,让它自生自灭吧。

上一篇:DLMS算法下一篇:早熟优质梨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