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质量

2024-05-09

网络质量(精选12篇)

网络质量 篇1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已经成为支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柱。当前,网络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也遭遇以质量问题为核心的严峻挑战。网络教育的质量保障是一项长期、持续而渐进的系统工程,必须厘清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从而为网络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基本的依据。面对学历继续教育在办学质量上的客观差距,如何建立全面多元的质量观,坚持提高培养质量主题,准确定位网络教育质量理念,明晰决定网络教育质量要素,落实把控网络教育质量措施,这是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教育质量,关键要素,质量保障

一、网络教育与网络教育质量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型社会的追求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网络教育承载着将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向社会进行辐射的使命应运而生,成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从1999年教育部“支持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1]以来,迄今共批准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据统计,目前通过网络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网络教育已经从早期的概念变成今日的现实,并不断发展,融入现代教育的主流。

《 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 革与发展 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2],这进一步确立了网络教育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角色,担当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高、中级应用性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全方位需求的责任。 从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以下简称网络教育)十多年的办学实践来看,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办学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网络教育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合作办学良莠不齐,建设管理不够规范; “宽进”比较充分,“严出”不够到位;课程建设投入有限,针对性适应性不强;学习支持服务相对乏力,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等。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少数不规范办学的突出问题,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形象和声誉,降低了公众和社会对网络教育的认同度。从网络教育的客观现状和发展要求来看,规范办学行为是健康发展的前提,提高办学质量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如何定位网络教育质量,如何把控网络教育质量,这是网络教育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

什么样的质量观才是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的应有之义呢?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奠基人潘懋元教授早在2000年就已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观提出“应将传统的单一的精英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精英教育在内的多样化的大众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3],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网络远程教育质量是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学习者个体和社会需求的程度[4]。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就网络教育质量观阐述过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应该符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本指标;二是网络教育的质量观应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或者说不断适应整个社会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三是网络教育的质量观应该与终身教育的质量观达到同一和一致[5]。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网络教育要保证质量,关键是加入质量评估环节,从入学、教学计划的实施、具体课程的操作、考试,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使远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都有保证[6]。

总体来说,网络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态,基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继续教育学习对象和业余、远程教学模式,决定了网络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与全日制教育的共性与差异。网络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普适性的质量要求上与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7]。但是,与全日制教育相比,网络教育的学习对象完全不同,教学模式、导学助学培养过程与全日制教育也完全不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评价尺度自然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不应该照搬全日制,质量定位和评价尺度应该立足于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对象,保障方式方法和主要控制点应该立足于网络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学习培养过程。

二、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从网络教育十多年的办学实践来看,各个试点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质量保障诸方面不尽相同,呈多模式、多元化态势。由于网络教育尚处于试点发展阶段,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厘清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从而为网络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基本的依据。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网络教育主要通过互联网实施远程教学,为具有高中(中职)、专科学历的在职从业人员提供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属于继续教育范畴。也就是说网络教育既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同时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循学历教育的基本培养规范和基本质量标准。从目前的具体实践来看,试点高校和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对网络教育角色定位的认识偏差,过高或过低地评估网络教育的价值与地位, 未能客观地、全面地审视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网络教育的定位和社会期望产生偏移。对网络教育本质属性、角色和功能定位的偏差, 直接导致办学理念的偏差,淡化了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必然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因此,网络教育首先要找准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成人学习特点和网络教育规律,使得学历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要求与在职成人的学习特点、规律在网络教育当中得到科学兼顾,实现网络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大众化继续教育科学地衔接和统一。

(二)主讲教师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对于网络教育,这样的角色定位正在逐步弱化。网络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冲击,使得教师的角色与功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补充和定位。他们不仅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设计和组织学习的整个过程,更关键的是要在网络环境下以辅导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这个庞杂而纷乱的网络中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帮助、引导惟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方能胜任。目前, 网络教育教师大多直接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教师在新的角色中都在逐步适应和转变,但在角色担当的过程难免还有失范、失调甚至失败的现象。主讲教师网络教育专业性的某些缺失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所以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不一定就是网络教育的高水平优秀教师。也就是说,对网络教育而言,教师仅教学、科研水平高是不够的。优秀的网络课程主讲教师,其教学科研水平高是前提,对网络教育学习对象的关注了解,对网络教育基本规律的学习研究,对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办学的基础条件,教育平台上所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网络教育的教学建设水平[8],资源体系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课程开发中存在素材冗余、缺乏连贯性和继承性等问题,势必无法适应网络教育中学习目标和教学思路的多元化要求,只有依据网络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对素材、知识、课件和教学目标的分离和整合,借助教学系统设计,才能实现以知识点为基础单元的资源建设。由于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大多带有提升学历的功利需求,且网络教育完全开放,完全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 因此,学习资源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在于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于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力。

(四)学习环境

网络教育学习环境主要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学习运行和师生互动交流的软硬件教学环境,是网络教育的基本支撑和活力所在。它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搭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承载了丰富的、可扩展的学习资源,支持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呈现有真实感、动态的教学情境,实施开放的、多维度的教学活动。这种网络环境下开展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地点、进程上的约束,让学习者能利用碎片时间,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它具有很大的开放度、自由度, 但同时也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要求。由此可见,网络学习环境所具备的优势对个性化的学习十分有利,但这些优势并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适应,并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建设与学生者自身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是支撑网络教育教学运行、实现随时随地高效学习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网络教育学习质量的基础。

(五)学习支持服务

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及教学对象的规模化,教学主体的团队化是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9]。这种有别于常规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在网络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复杂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为网络教育质量保驾护航。所谓学习支持服务就是学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指导帮助和交流互动。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习性支持服务和管理性支持服务两个方面。学习性支持服务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所提供的指导、辅导帮助和回复学生学习质疑的支持和服务,管理性支持服务主要指为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所提供的管理上的帮助服务和处理、解决学生的各种诉求和问题。学习支持服务是网络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手段, 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教育的学习质量。

(六)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学历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网络教育的学习评价不仅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标的基本手段,也是评判网络教育质量的基本观察点。网络教育的考核评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网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促使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经验、方法、能力、情感态度,进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效果。网络教育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10]。因此,网络教育的学习评价应从成人在职学习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学习评价体系, 既注重考核学习效果,也重视考核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保证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质量,从而有效地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提高社会公信力。

三、网络教育质量保障

建立科学的网络教育质量观,厘清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网络教育保障体系。根据网络教育的客观现状和发展要求,笔者认为,保障网络教育办学质量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质量意识

众所周知,质量是生命,质量意识是网络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条件。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客观环境,受办学定位偏差的影响及某些现实条件的制约,诸多网络教育的办学主体对质量的重视远未上升到视同办学生命的高度。多年以来,继续教育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基本格局,以较为低廉的学费收入维持继续教育的运行和发展。许多办学主体更看重办学收益而忽视办学质量,这是制约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现实。尽管目前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仍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此,高校首先应本着对学历继续教育事业负责的责任感,端正办学思想,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自身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予以高度重视[11]。同时努力培育合作伙伴即各校外学习中心的质量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质量问题及需要采取的策略措施,并深入探讨提升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使质量逐渐成为网络教育的“流行词汇”。 从当前继续教育的市场大环境来看,网络教育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难以自发形成。如何提高全体网络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外学习中心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如何切实端正办学思想,把提高网络教育培养质量的目标追求贯彻到网络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这是主办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长期和重要的工作任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

由于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有它自身的独特规律。健康、 持续发展网络教育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教育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实践工作当中遵循它的规律。遵循网络教育规律首当其冲的是任课教师,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熟悉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还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的特殊性和学习对象的现状与需求,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技能。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选聘环节开始抓起。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固然重要,但其对网络教育是否热心支持、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则是选聘的前提。其次, 要创造条件对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培训,要使教师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为学习者服务的思想,学习、研究网络教育,了解网络教育学习对象和网络教育规律,努力提高网络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进行职前职后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教师对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环境越熟悉,为学习者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到位。第三, 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和工作质量加强检查考核, 要有相应的约束奖励制度,形成有效地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三)提升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学习资源的核心,是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教育课程建设的初步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设计的现象,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难以对学习目标和要求产生清晰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单调、枯燥的远程学习过程中容易疲劳,影响学习情绪,影响教学质量。所以, 如何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课程建设全过程中加强对网络教育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探索与应用,努力提高网络课程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就是当前网络课程改革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课程团队首先需要加强远程教育理念的学习研究,遵循网络教育的规律,以在职从业人员为对象,以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贴近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实际应用,合理地选择、安排学习内容, 提出配套的学习、训练要求,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本着尊重学习者和帮助学习者的原则,学习要求的表述要清晰、明确。在选择媒体策略时,要尽量摒弃长篇累牍的网上文本辅导材料,本着恰当、适用的原则,选择与学习内容、学生需求、教师能力相匹配的媒体表现形式,注重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还应注重根据课程中不同的主题或知识点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设置,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材料,不至于在面对大量冗余信息时无所适从,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挫伤学习积极性。

(四)完善学习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指导、督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为学生提供满足需求和高效周到的支持服务,落实具体的指导、督促和帮助措施,才能真正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12]。如何提升学习服务的水准,首先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重视学习支持服务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考核标准。提供满足学习者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各种需求的服务。同时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对象的巨大差异,学习服务方式方法要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得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一、学习策略不一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得到所需的指导与帮助,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要开展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快捷方便的咨询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把学习支持服务落到实处, 使得学习者在遇到问题的那一刻就能快速高效地得到指导与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健全考核体系

考核是质量的保障,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是控制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从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考核的长期实践探索来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比较适合成人学习特点和学历继续教育的规律。形成性考核属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动态的评价,就考核时间及频度而言,这是一种连续性考核,它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就考核目的而言,它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质量控制[14]。形成性评价便于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等,是继续教育领域里值得加大比例的一种考核方式。终结性评价属结果评价, 是评定学习者在某一阶段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它通过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种方式来评定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 把握教师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 给出教与学的效果评价。在当前的网络教育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终结性评价比例仍然是必要的、合理的,这是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和社会认同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从严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大力发展和持续创新形成性评价方式,重视向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学习评价反馈,加强在线题库建设,加强对辅导教师队伍的培训,使辅导教师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和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通过准确定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两种评价形式保持的科学合理的比例,并通过教学设计和新技术手段将形成性评价落到实处,以此推进网络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网络教育活力,提高网络教育质量。

四、结语

培养质量是学历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网络教育改革发展永恒的主题[13]。构建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而对新问题的求解过程, 也是对远程教育的现实问题分析思考,对远程教育发展态势准确把握的过程。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包括网络教育在内的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教训, 认清网络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客观需求,切实履行规范网络教育办学行为的责任,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和举措,培养质量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网络教育一定会得到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网络质量 篇2

送货质量保证 查供货单位有关的证照 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仓储质量保证

经理质量管理小组

销售质量保证

售后服务保证

入库验收

搞好安全卫生工作

学习法律法规和产品技术资料

建立经营目录销售台账

安装调试

质量跟踪

不合格产品

合格产品

定期考

失效、过期、无证、不合格产品

合格产品

售后维修

不良反应报告

研究处理用户意见和产品质量问题

核评比

建立信誉档案

购进产品

建立台账

分区存放

建立台账

发货区存放

淘汰或过期产品

合格产品

建立台账

办入库手续

退货区

不合格区

出库复核

合格奖励

不合格处罚

停止销售

上报供

销售

货单位

检查维修

反馈供货单位

退货

4G LTE网络覆盖质量评估 篇3

4G网络目前主要承载高速数据业务,对评估指标的影响更偏重于对上行、下行速率的考察,而鉴于数据业务在室内运用更为普遍,测试评估除了关注室外场景,更需要兼顾室内。此外,还需关注评估结果的输出形式,以便为后阶段规划衔接提供参考。评估指标

在4G LTE网络建设初期,对覆盖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关注的指标包括PCI、RSRP、SINR、上行下行速率等。

PCI(Physical Cell Id,物理小区识别码)是区分信号来自哪个小区的重要参数,在测试评估中,需要关注主服务小区的PCI情况,也要记录邻近小区的PCI情况。

RSRP(R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是在某个符号内承载参考信号的所有Re(资源粒子)上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平均值。该值不受网络负荷的影响,是衡量路径损耗的重要指标,在建网初期和传播模型校准工作中十分重要。

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有用信号强度与干扰信号强度比值)可以简单理解为“信噪比”,是所有通信系统都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其直接影响业务质鼍。

最后,上行、下行速率是最贴近用户感受实际的指标,受到运营商的高度重视。、此外,还有RSSI、RB资源占有率、MCS、切换、时延等众多指标可以参考,这些指标可以运用到进阶网络评估及网络优化环节。

4G LTE评估测试设备与2G、3G相类似,分为手持终端和“笔记本(带4G测试软件)+数据卡”两类。手持终端由于携带方便,可以作为测试前期选点、室内CQT测试用;“笔记本(带4G测试软件)+数据卡”模式则被广泛运用到室外DT测试和室内打点测试。

与2G、3G明显不同的是,4G网络会提供较高的速率,对测试FTP服务器要求较高,服务器硬盘工作能力、吞吐能力和带宽均需要满足测试需求,不能成为制约速率的因素。

分场景评估方法

4G LTE基站部署在较高频段,无线传播效果较差。在市区、尤其是密集市区,4G LTE基站布局十分密集。传统的点、线、面评估方式,已较难反映网络实际覆盖状况,需要通过室外分场景展开评估。

首先,应根据无线场景的特点,先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簇,比如高级商务区、商务区、老式居民区、新式居民区、城市主干道、工业园区等,主要划分原则为该特定场景的无线信号衰落特性基本一致,用户行为特征十分明显。

其次,对主干级道路、小区级道路进行路测(D riveTest)。4G LTE基站覆盖距离有限,如果还是按2G、3G套路,只对主要道路进行测试,采集到的数据将十分有限,很难全面反映基站的覆盖效果。

此外,还要选择众多楼宇,进行室内CQT测试,上要评估室外基站对室内的覆盖效果。由于测试数据十分陇大,不同测试软件数据格式又有所不同。在开展大范围的网络测试评估项目时,可以根据测试评估需要,利用Excel、Mapinfo等具备二次开发能力的软件平台,开发一些数据处理的小工具。这些小工具可以帮助实现多种功能,如:指定区域内基站开通情况统计;指定区域内主要测试指标的统计呈现;上行、下行速率对应匹配及结果输出呈现:典型距离均值、最值统计。

综合上述步骤,可以得到该场景(簇)网络的实际覆盖情况,其中典型基站的覆盖能力可以为后期规划、优化提供参考。

室外基站的室内覆盖评估

4G LTE目前主要推广高速数据业务,这意味着室内应用比2G、3G要普遍。对于不具备铺设室内分布系统的楼宇,如居民区、学校等,就十分有必要评估室外基站对室内的覆盖能力。

室外基站对室内覆盖的网络测试评估有三个要点:首先,测试点选择要均匀、广泛,近点、中点、远点均要有所涉及;其次,需对低、中、高不同楼层进行CQT测试;最后,需对邻区进行必要记录,有利于考察主服务基站的必要性。

网络质量评价方法初探 篇4

网络发展初期,网络服务提供商无法保证Qo S(服务质量),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期望也不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P技术在网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网IP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IP承载网络作为NGN网络、业务专用网络、移动数据核心网络等多种网络的承载基础,其运行质量状况和对业务质量的保障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网络运行质量,即网络性能,是对一系列对于网络管理者、网络运营者有意义的参数进行测量、计算所得到的结果。网络服务质量是指数据包(流)经过若干网络节点所接受的传输服务所要满足的一系列服务请求。

运行质量与服务质量的区别在于研究目标不同,运行质量研究网络本身的运行特性,服务质量的研究目标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控制或保证。运行质量与服务质量又是紧密相关的。首先,两者基于的指标集是基本相同的,如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率、带宽与吞吐量,两者都是在这一指标集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其次,两者又是对方指标的某种体现,如果大多数用户、大多数业务没有好的网络服务质量,那么网络不会有好的运行质量,同样,如果网络运行质量不佳,也不会提供好的服务。

2 网络质量评估方法

网络运行质量评估可分为指标数据采集、指标选取、指标计算3个部分,数据采集可以通过SNMP、ICMP等协议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天候自动化实时监测,监测内容涵盖设备运行状况、服务健康状况、链路使用情况等各类重要运行参数。

确定指标应考虑两个因素,在测量上“从易到难”即先选取容易测量的、运维人员一致认可的。在紧要程度上“先急后缓”即先选取用户最关心的。从这两个因素出发网络运行质量可以让网络可用性作为网络运行质量关键指标。网络服务质量从用户体验和感知方面体现,用户最关心的莫过于带宽,可以先选取签约带宽符合度作为网络服务质量关键指标。

2.1 网络可用性

网络可用性=(1-网络中断的时间总和/统计时间)×100%。上述可用性计算公式简单直接,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尤其是现代大型网络系统错综复杂,网络可用性无法通过单一的公式来直接进行展示,可以通过结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多项原始数据综合分析,需要不断总结优化直至形成完整合理可行的网络可用性统计计算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

在计算网络可用性时,应该按照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进行计算,即将网络按层级按区域计算可用性得出局部网络可用性,此部分结果一是可以作为各部门或基层单位局部网络运行质量的一个参照;二是作为全网可用性的基础数据支撑,经过综合计算得出网络整体可用性以供决策支持。此部分的结果必须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从网络拓扑结构关系方面来说,若要计算的网络系统由N个网络设备串联而成,每个设备的可用性都已知道为Ai,则整个系统的可用性A就是N个可用性的累乘。若要计算的网络系统的可用性由N个设备并联而成,每个设备的可用性都已知道为Ai,则整个系统的可用性计算公式为:

企业网络可能分为多个不同区域,每个区域按照层次一般分为出口层、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整个网络串并联交错而成。

对于网络整体可用性计算,首先,计算每个区域的网络可用性,由于各网络层级为串联关系,因此每区域网络可用性为各层级网络可用性的乘积,每一层的可用性经常由多个并联关系的设备和链路组成;其次,根据每个区域所接用户数确定权重,全网整体可用性为各区域网络可用性加权平均数。

2.2 带宽符合度

签约带宽符合度可以通过用户宽带接入速率测试值与签约宽带接入速率的百分比值来确定。其中测试值可以通过相应的宽带测速系统取得,签约宽带接入速率指的就是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所签订的宽带接入业务协议中所规定的速率。

这样计算出来的带宽符合度,它其实是一个时间点上的值,但是在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带宽要远好于带宽波动很大的情况,即使它的峰值高于该稳定带宽。同一用户账号在不同时间段内下行合格率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对于用户接入带宽速率的指标还必须结合时间特征,即将测速结果与测试频次、测试时间段综合统筹考虑来制定相应的指标,可以每天闲时忙时各测一次,统计合格率超过100%的次数,以及占总测试次数的百分比值。经过计算的指标,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展现。

案例。在对应区域范围内选取终端位置(楼道内或用户家中)使用20M速率的账号接入网络,登录宽带测速界面进行带宽测试,每个区域的终端位置每周测试两次,忙时(19:00-3:00)测试一次,闲时(8:00-18:00)测试一次,每月共计8次。带宽符合度=达到100%的次数/总测试次数,例如:本月测试8次,7次达到100%,1次92%,则本月该区域用户带宽符合度为7/8*100%=87.5%。

3 结语

总之,未来的质量评估技术应该以全面深入及时的发现网络问题和隐患尤其是急、危、重问题,切实反映用户感知为最终目的,以问题发现客观及时、方案有效合理、闭环限时严格,实现网络质量的量化评估为基本要求。

摘要:网络运行质量状况和对业务质量的保障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面向全网的综合网络运行质量分析方法包括关键评估指标的选取、数据采集等,并提出了在大型企业网络中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衡量标准。

关键词:网络质量,评价方法,网络可用性,带宽符合度

参考文献

网络维护员质量管理职责 篇5

一、目的:建立网络维护员管理职责

二、范围:适用网络维护员岗位

三、责任:信息网络维护员

四、内容:

1.负责系统网络以及数据的安全管理。

2.建立系统硬件和软件管理档案。

3、负责系统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备份。

4、负责系统程序的运行及维护管理。

5.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安装、测试及网络维护。

6.对公司所有电脑设备、应用软件故障的维修与排除应及时、快速。

7.爱惜公司财物,不定期的检查各设备的使用情况, 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积极向操作员宣传电脑及附属设施的操作常识,督促操作员爱惜设备,发现错误的、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应及时纠正、制止, 情节严重者要上报公司处理并存入档案。

9.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电脑知识讲座, 整体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10.详细记录公司所有操作员及其使用电脑、附属设施的购买、使用和维修情况,建立专门档案统一管理, 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员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

11.对公司商业资料要保密,在未经部门负责人或主管领导同意许可之下,不得擅自从公司网络系统内复制或打印文件或资料,同时监督所有操作员。

12.为确保公司局域网络安全,控制非公司使用的硬盘、光盘、软盘在公司网络系统内的机器上使用。

网络文化时代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篇6

【关键词】网络文化时代 学生学习 教师 教學

网络文化已经较大改变了传统的校园文化,学生已经能够逐步适应网络文化下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传统校园文化根深蒂固,传统学习方式的惯性作用,很多学生仍然并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来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本文中将阐释:网络文化环境下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为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以语文教学为例)

一、提高网络文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效果的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文化条件下的资源鱼龙混杂,网络资源的海量令大学生目不暇接。为了不让学生淹没在大量的知识之中,必须给学生以引导。网络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从而必须集合网络的文化内容。网络的文化内容汇集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今人文与自然科学精华。这充分反映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也正适应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减少学生搜集资源的时间,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供专业书目或关键词,让学生进行搜索;也可以自己制作资源库,以方便学生进行信息查询;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专业网站,方便学生对资源的吸收和利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申请或制作博客,将平时搜集的相关资料聚集起来,方便其他学生或教师使用。校方也可以购买数字期刊,方便学生对书目和文章的搜索与查询。这样,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生也会大大减少搜索资料的时间。

2.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优势, 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无论是在网络文化下还是在传统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都是教师首先要做的。而网络文化形式多样的特点满足了学生要求的丰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风格。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多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设计气氛轻松活泼的网络课堂,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在课堂上可播放该片段的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内驱力;教师也可以在自己或学生的博客中对学生的学习或文章进行评论,以表扬为主,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以提高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在网上发起讨论,以提高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

二、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形成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除了深挖教材,在网络文化时代,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和自身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内在素养。

1.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人士,教师仅仅是 “先闻道者”。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传道者转变成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合作者。教师不必为自己无法回答学生的知识而感到羞愧,应该正确的认识这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努力的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师最应该做的。

2.变革教师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以知识传播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方法和手段主要依靠讲授和教材,教育方法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应是教育愈个性化,愈使教育成为学习的过程,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的发展,将会大大扩展教育方法、手段的广度和深度,使之呈现综合化趋势,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教育中的启发式、辅导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讨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灵活安排教学计划,选修制,视听手段和网络教学、个别化教学等,都是网络文化支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总之,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化将会使教育过程更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需要,使教育更能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3.变革教育内容 

教育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育观念变革的核心之所在。为了改变过去的内容过于陈旧、单一的状况和适应网络文化要求的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的关系。适应网络文化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以创新性为核心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应改变过去只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应用而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应做到理论与实践、能力与内涵并重,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获得综合性能力,如自然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2)正式教学内容与非正式教学内容的关系。网络文化所要求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是独立工作能力强、富有个性与创新性的人才,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和特长,才能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教育内容要在基础性的正式教学内容基础上,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条件,一方面开设基础性的正式内容,另一方面设立自修课程,使学生能根据自我需要选学教学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应该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文化氛围、实践活动、课外讲座等,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发展能力,培养特长,成为个性丰富、创新性强、做事有主见、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人。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要想很好的为教学所利用,必须从加强个人“网德”修养和强化网络法制化两方面同时着手。首先要提高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素质,如前面所提到的。其次要发挥社会和学校强制性措施的作用,以强制的形式,规范上网者的道德、法制观念。网络文化时代,我们应该使用有效的对策,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品味。

参考文献: 

[1]褚峥.校园网络文化功用的实现途径[J].江苏高教,2004,1

[2]林才溪.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台州学院报,2007,4

[3]李兴保、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年仁德.网络文化的特征[J].教育探索,2003,8

网络质量 篇7

此外, 移动GSM网络数据业务占用的无线资源已经超过语音业务, 而数据业务没有开启下行功率控制, 数据业务的大量使用也客观抬升了网络的底部噪声。对此, 网优工程师正在积极寻找各种降低网络干扰、提高语音质量的办法, 包括开通AMR、GPRS下行功控、动态数据资源调控等, 其中上行分集接收技术中的空时干扰抑制合并算法STIRC可通过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降低底噪干扰, 提高通话质量。

有效利用分集接收技术

分集接收技术是一项典型的抗衰落技术, 可以有效提高多径衰落信道下的传输可靠性。空间分集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GSM系统的上行链路基站端, 广泛采用分集接收技术, 本文主要讨论在上行链路分集接收技术使用的算法。

空时干扰抑制合并算法 (STIRC) 是上行分集接收技术中干扰抑制合并算法 (IRC) 的增强版本。IRC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干扰抑制算法, 可以提高GSM系统中的信号接收质量;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基站的上行链路, 通过天线的分集接收, 接收到的信号通过“合并算法”给出不同的权值, 经过加权合并后, 输出到均衡器进行信道解码。对于上行信号合并, 平均增益合并 (EGC) 最简单, 但效果最差;最大比合并 (MRC) 比较简单, 通过估计不同支路的信道状态, 提供各支路的权值比例, 可以获得3~5dB的C/I增益。IRC比MRC复杂很多, 但能够取得更优的效果, 最高可以获得11d B的C/I增益。

STIRC算法主要针对2G基站上行分集接收, 将终端发出的上行信号联合进行信号干扰消除处理, 降低网络底部噪声, 从而达到降低基站发射功率、提升上行链路通话质量 (对端听到的声音) 的目的。

STIRC与IRC的主要区别是:IRC首先检测并抑制各分支上的干扰, 然后再对各分支采用MRC, 即根据每条参与合并分支的信噪比加权, IRC对单干扰源 (如共道或邻道干扰) 是理想的干扰抑制技术;IRC通过分开的上行信号干扰消除处理, 没有完全考虑互相关性, 而STIRC将上行信号联合进行信号干扰消除处理, 提升了去噪化的能力。

STIRC适用场景及试点试验

STIRC算法在高用户密度地区效果更明显, 可明显提升上行通话质量, 达到更高的平均用户吞吐量、更好的频谱效率, 提高业务和控制信道性能。

在某市的试点中, 网优人员选取了上行干扰较多的BSC1-14之中18个小区, 采集早忙时和晚忙时时段的各项网管指标进行了采用STIRC算法前后的通话质量对比分析。

1.试点区域的上行通话质量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

上行通话质量是衡量用户通话感受的重要指标, 从图1中可以看出:STIRC实验参数修改后, UL0-2级和UL0-5都有所提升, 提升幅度为1.33%和0.3% (UL0-2级指标平均保持在98%左右) 。

2.试点区域的MS平均发射功率变化趋势, 如图2所示。

手机发射功率是衡量网络整体底部噪声的重要指标, 从图2中可以看到, STIRC实验参数修改后, MS平均发射总体有所下降, 反映出网络底噪得到一定的抑制。

3.试点区域的上行平均接收场强变化趋势, 如图3所示。

图3反映手机的上行平均接收场强, 由于是一个负值, 图柱越低, 对应电平场强越高。可以发现:STIRC实验参数修改后, 上行平均接收场强略有提升。结合图2综合分析, 采用STIRC技术, 在手机发射功率有所降低的基础上, 基站接收到的手机发出的上行平均场强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可以验证上行分集接收增益有明显的提升。

另外, 试点区域的掉话率指标基本平稳, 语音话务量小幅上升, 切换成功率略有提升, 提升幅度0.27% (基数在98.7%左右) , 数据业务流量基本平稳。

综上所述, 开启STIRC功能后, 影响用户使用感知的掉话率、切换成功率指标基本保持平稳, 而上行通话质量有明显提升。此外, 手机的发射功率有一定下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络底噪干扰。基站接收的上行平均场强明显提升, 也反映出STIRC功能对上行的分集接收增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STIRC提升2G网络质量显成效

IRC技术对单干扰源 (如共道或邻道干扰) 是较好的干扰抑制技术, STIRC更进一步将上行信号联合进行信号干扰消除处理, 提升了去噪化的能力。STIRC功能开通后, 实验站点的网络底噪有所减小, 试点区域的手机上行质量0~5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手机平均发射功率略有下降, 而上行平均接收场强略有下降。

网络服务质量技术研究 篇8

随着通信技术和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会议、视频点播、远程教学、资源下载等大量实时服务在网络上被广泛应用,需要占用大量网络带宽,而且不同业务流对Qos有着不同的要求,这都迫切要求网络传输能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因此,如何保障网络的服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1 网络服务质量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期,Seitz和Wortendyke等人在研究APPANET中的X.25通信时提出基于用户的性能评价问题,这是关于Qo S研究的最早文献;1997年9月,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制定了有关网络Qo S定义与服务的一系列RFC标准,定义Qos为网络在传输数据流时要满足的一系列服务要求。由于Internet建立在TCP/IP协议族的基础上,IP协议采用尽力而为的工作方式,报文无优先级之分,当大量报文同时需要处理时易造成网络延迟、丢包等情况。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级别的要求,对网络资源采用不同的分配和调度策略,尽可能满足各种应用的要求[1]。

2 Qos服务质量主要技术分析

2.1 Qos的主要性能参数

实际上,Qos问题主要是由网络对业务性能要求的支持能力不足引起的。Qo S保证就是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网络满足各项业务的要求,目的是为各种业务流(如数据、图像、多媒体等)提供可靠的端到端Qos保证。用来保证Qos的性能参数包括:(1)可用性,指用户到IP业务之间连接的可靠性;(2)延迟,指IP包从网络入口点到达出口点所需的传输时间间隔;(3)延迟抖动,指在同一条路径上发送的一组数据流中数据包之间的时间差异;(4)丢包率,指IP包在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时丢失的IP包数与己发送的IP包总数的比值;(5)吞吐量,指网络中IP包的传输速率。

2.2 典型网络服务质量的模型

服务质量模型是网络服务性能的综合体现。在实现Qo S保证的机制上,不同的国际组织和团体提出了不同的控制机制和策略,如ISO提出了基于ODP分布式环境的Qo S控制;ATM论坛提出了Qo S控制策略和实现;IETF也提出的集成服务模型,区分业务模型,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2]等。目前,网络Qo S的典型模型有:尽力而为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集成服务和区分服务,使用不同的服务模型可以完成网络承载业务不同的Qo S保障。

传统的IP网络采取尽力而为的处理原则,对数据的处理就是公平竞争,处理方式简单,网络资源利用率高,不利于运营管理,因而提出了集成服务模型。

集成服务是针对流的,支持三种流类型:保证服务,控制负荷,尽力而为的服务。其基本思想就是采用资源预留协议为业务流保留带宽,预留网络资源来实现Qos保障。RSVP的工作过程是:当需要在一条路径上预留带宽资源时,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先向接收方发送路径消息,接收端收到消息后发送一个资源预留请求类别的RESV消息,为该数据请求资源,沿途的每个路由器采用输入控制过程,决定是否接受该请求。如果该请求被拒绝,路由器给接收方发送一个出错信息,终止端信令处理过程:否则,路由器为该数据流分配所请求的资源。集成服务能预留所需资源,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但其复杂度高、开销大、可扩展性较差,实现复杂而不能满足Qo S的要求。

目前,区分服务模型已经成为解决IP网络服务质量问题的主要模型。区分服务使用分组标记和按类排队的方法,定义一组数量较小的服务类型和优先级,在网络的边缘对所有分组进行分类,并标记每个分组所属的服务类型,对不同种类的报文设置不同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应用报文优先得到服务。其工作方式是:对到达的数据包根据业务流的Qos要求进行分类并使用区分服务码点进行标记,复杂的业务流在网络的边缘路由器中进行,逐跳转发等简单功能则在核心路由器中完成。在区分服务中,不同级别的分组得到不同级别的服务,很好地适应了IP网络的特点,实现简单且具有很强的可扩展。

2.3 服务质量技术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承载的业务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组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服务质量技术,综合实现网络的Qo S。比如文献3利用MPLS技术来解决服务质量问题;文献4对可重构网络体系结构提出了一个确保可重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文献5提出了一种将Qos R与MPLS+Diff Serv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质量模型。

事实上,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特征,设计面向应用问题的体系结构,研究下一代网络的服务质量及策略、流量工程、多协议标签交换等技术,都将是未来Qos研究的趋势。

3 结束语

目前,有关Qos保证技术问题的研究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本文分析了现有网络服务质量的特点和现状,提出有效地结合各种Qos技术更好地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改进网络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闯,单志广,任丰原.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S.Blake,D.Black,M.Carlson,E.Davies,Z.Wang,W.Weiss.Anarchitecture for differentiated services.IETF,RFC 2475,1998,12.

[3]李刚健,段锦.基于MPLS的网络服务质量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9(2):80-83.

[4]刘强,王斌强,韩振昊.基于可重构网络的服务质量研究.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10(1):64-67.

5G网络感知质量关键技术研究 篇9

区别于现有以系统为中心的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将以用户为中心评估网络性能、执行网络操作[1]。ITU-T在Rec.P.10(G.100)将Qo E(Quality of Experience)定义为“由终端用户主观感知的接受一个应用/服务的整体程度”[2],该定义适用于当前所有的通信网络。面对用户个性化、服务差异化,事实上不同的服务或用户情况下有不同的Qo E需求。并且终端用户本身对Qo E的需求也不是真的一致。例如他们的先验知识和期望和当前使用的内容对他们的Qo E需求有很强的影响。当前在LTE(Long-Term Evolution)中定义并执行的Qo S(Quality of Service)不足以实施精细粒度的区分,这些只能通过采用基于Qo E的网络和应用管理方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1]。因此,Qo E关键技术研究是5G网络的核心问题之一。

5G网络环境中应用/服务有以下特点:(1)随着数量巨大的与用户和网络相关的业务随时涌入,数据主体正从结构化、非实时数据向非结构、实时数据转变[1];(2)在时变的信道中,提供连贯、透明、个性化、有区分、感知用户体验的服务[3];(3)不仅针对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提供严格的峰值数据速率,还能基于对终端用户和服务需求的理解执行更有意义、有弹性和个性化的网络管理;(4)网络多媒体在业务类型和数据容量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计算从以系统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面临着压缩、存储、传输等挑战[4]。

鉴于上述5G网络环境特点,Qo E问题的研究面临以下挑战:(1)数据来源于不同终端,存在非结构化、异构等特点[5];(2)低水平特征和高水平语义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一些多媒体数据也随着时间和空间演化;(3)实时性要求较高;(4)数据容量巨大;(5)计算规模较大[6];(6)Qo E构建的复杂度较大。

为了更好地面对5G网络中用户多样化、服务区分精细化(即使同种业务类型其需求也存在巨大变化)的挑战,5G网络环境中网络设计需要从用户的角度评估网络应用/服务的性能,研究人员也正积极探索将Qo E有效整合到5G网络环境中[1]。本文针对5G网络环境特点着重介绍目前提出的与Qo E相关的各种关键技术,并给出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Qo E关键技术

Qo E作为研究热点已取得了一定进展[7,8],已有相关文献给出了面向Qo E的切换策略[9]、移动管理技术、网络及电源资源使用优化技术、质量波动管理和Qo E评估技术[10,11]。下面我们将就目前Qo E关键技术做一下介绍。

1.1 Qo E驱动的移动管理技术

文献[11]针对D2D(Device-to-Device)通信Qo E管理提出了一种Qo E驱动架构。D2D通信会成为未来移动通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相关标准正在制定,将成为5G中的新特色。文献[12]给出了Qo E在改善现有网络移动管理层面的应用,将监听和传统评估结合起来驱动移动管理。文献[13]分析了5G网络环境下Over-The-Top(OTT)服务(通过在尽力而为的网络上传输例如You Tube、Netflix、Hulu和别的基于Web的视频业务)Qo E因素特点,以增强用户OTT服务感知质量和提高网络效率为目标,提出了Qo E驱动的无线资源管理和优化方法,描述了一个框架和Qo E评估完整的实施步骤,以获得准确的用户体验值,同时改善网络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1.2 面向Qo E的切换策略

针对聚集异构无线网络环境,通过面向Qo E的映射、视频质量评估和自适应,文献[14]扩展了MIH/IEEE 802.21,提出Qo E切换架构,该架构允许多媒体背景下的用户在IEEE 802.11e和IEEE802.16e网络环境中一直保持连接,允许面向Qo E无缝移动和优化。在该场景中,Qo EHand代理、无线节点和基站/接入点一起被执行。Qo EHand代理通过执行基于聚类的多人工神经网络评估视频质量水平,这是通过将视频特征和网络损坏映射到相应的Mo S值实现。此外,依据IEEE 802.11e或IEEE801.16 Qo S模型,Qo E映射机制将业务要求和用户体验映射到可用的无线服务类,并针对Qo S模型存在的异构问题给出优化方案。

1.3 资源使用优化技术

5G中的资源管理应该从Qo S域向Qo E域过度,需要设计新的跨层方法,这些调度方法应该优化网络和应用层的状态[2]。文献[15]提出了一种动态优化Qo E自适应路由协议,提高用户体验、优化网络资源利用。借助提高用户协作的正式工具--博弈论(Game Theory),针对终端移动性和不完美的信道评估,文献[16]基于最小Qo E需求的最大化,提出合作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以提高资源效率和频谱效率。文献[17]提出一种面向Qo E跨层无线资源分配算法,解决的是异构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下行链路资源分配问题,目标是系统中的每个用户提供Qo E保证。此算法是通过将应用层参数和主观用户对于质量的感知整合到无线资源的分配过程。文献[18]将Qo E引入异构网络水平Qo S类映射方案中,已增强映射的灵活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1.4 质量波动管理

现有的研究Qo S和Qo E之间量化关系的模型,均建立在参数的平均值上。依赖于平均值是这类模型的根本限制,这种认为给定时间段内用户Qo E由平均激励而不是瞬时行为决定的假定,已经被近期的研究表明是错误的。用新的业务管理策略、业务整形、网络度量等机制避免Qo E质量的波动[2]。

目前对几种业务用户感知质量的研究仅有少数经验性结论,针对无线网络环境中3D多媒体业务传输,提出了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3D实时流媒体的业务属性和用户Qo E之间的关系。移动网络环境下网络性能易变是正常的,但单一带宽中断(如在不同基站切换期间)时对业务Qo E的影响这样的基本现象目前还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波动模型和网络性能指示以表示网络质量变化对Qo E的影响,文献[19]研究了网络带宽波动及对Qo E的影响。

1.5 Qo E评估技术

Qo E评估技术是基于Qo E相关技术的核心[6],目前主要分为客观评估技术、主观评估技术和数据驱动评估技术,如表1所示。

客观评估技术通常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直接征求用户所给出的MOS、DMOS等评估值。该类测试虽然客观,但对实验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测试成本较高(时间、人工和经费)、由于实验环境及实验数据类型有局限性,准确度较低、不能用于实时Qo E的评估,且一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在真实环境中不会发生。

主观评估技术主要通过对影响用户感知质量的相关参数建模,然后将模型输出结果和客观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有3类模型:(1)基于视觉模型和信号驱动模型,前者主要基于HVS(Human Visual System)如何接收和处理视频信号的信息,后者基于抽取和分析特定的业务模式和特征;(2)基于参考分类方法,取决于是否需要源业务作为参考;(3)基于输入数据分类方法,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分类建模。该类评估方法依然依赖客观测试结果训练模型参数,依赖于原始视频,也不能满足实时性需要。存在的不足如下:(1)对HVS和业务缺乏做够的知识,采用的是低层次的特征和属性,这对于高水平建模是不完全的;(2)不能处理图片的几何变化带来的影响;(3)原图片很难获得;(4)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缺乏深入研究;(5)其性能的证实需要客观获得的MOS值,依赖于客观测试方法。

数据驱动评估技术是最新的研究方法,有如下两种发展趋势:(1)用人工干预对Qo E维度进行量化和测量,这些测度包括观看时间、观看视频数目、返回概率、表情、拖动时间、连接次数、观看视频时间和视频时长的百分比等;(2)从小规模的实验室试验到大规模的数据挖掘,这种方法得到的模型较复杂,具有较大计算复杂度,但比来源于小规模数据的效果好(有可能在大规模在线Qo E评估时不如简单模型)。由于大部分时间有大量的因素影响用户质量的评估,所以Qo E评估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系统因素、设备相关因素、媒体相关因素等[10]。因此发展基于大数据的轻量级、有效、可靠的Qo E预测模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Qo E数据驱动评估常用方法包括:(1)基于相关性和线性表示的分析,包括Qo E-Qo S Kendall相关性分析、信息增益分析和基于曲线拟合的线性表示,上述研究表明,特定的Qo S特征对某一种业务具有较高影响,但对另一种类型业务影响较低,换句话说,Qo S特征的影响是与上下文环境相关的,Qo S和Qo E之间的关系是非单调的。仅依赖该类方法不能解决Qo S和Qo E之间的非单调关系、Qo S参数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外部因素操作等情况;(2)基于决策树的Qo E预测模型,该类方法首先完成数据收集和修剪、建立仅针对Qo S的决策树、外部因素识别,然后修正决策树,最后将方法用于面向Qo E的内容分发网络和比特率选择。该方法选择的Qo E指标为观看时间比率,选择的Qo S指标是启动延迟、缓冲事件和平均比特率,同时考虑了视频类型是实时还是离线,该类方法克服了基于相关性和线性表示的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3)基于准实验设计的Qo S-Qo E因果关系分析,该方法在受控的环境中,首先建立Qo S测度对Qo E测度没有影响的无效假设,然后匹配处理的和未处理的观察者,接着计算匹配对的得分并累加得分,最后进行显著性检验。但该方法仅能用于证实Qo S-Qo E因果关系,不能给出量化关系,所以不能用于Qo E评估。

2 一种网络多媒体业务Qo E保证方案

随着网络多媒体业务的飞速发展,每天都产生数量巨大的多媒体数据。这些数据潜藏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推动着Qo E数据驱动评估技术的发展。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因素对Qo E的影响,给出一个典型的网络业务会话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中从业务生成到终端用户的每一步都可能引入失真和损坏,从而影响用户感知的质量。源端业务类型、量化误差及包括形状等影响视觉系统的时空特征、视频长度(与短视频相比,用户对长视频更有耐心);发送端编码压缩技术导致的信息丢失、编码设备的比特率(不是越高越好,频繁的速率变换也会降低Qo E)、帧率(人类视觉系统一般可以分析10~12帧/s,帧率不中断的阈值还受到内容(如运动)和显示(如亮度)的影响)等都会影响用户质量。文献[20]研究表明帧率对Qo E的影响取决于视频内容的时空特征;传输模块对于电视广播网络主要是显示分辨率的区别,如标清网络电视、增强型网络电视、高清网络电视和超清网络电视。对于IP网络和无线网络(包括蜂窝网/移动网络,WLAN、无线传感网和车载网),网络环境对Qo E有较大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包丢失、延迟、抖动、带宽等。需要注意的是缓冲和重发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上述因素的不利影响;接收端设备尺寸、分辨率、显示形状、缓冲区设置大小、解码及解压缩带来的影响等;终端用户人口结构(包括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国籍、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耐心、视频受欢迎程度(用户对受欢迎的视频容忍度更高)、时机(用户处于休闲状态还是紧张工作状态,网络处于高峰期还是空闲期)。

在数据驱动Qo E评估方法中,常用的度量如下:(1)业务水平度量:业务放弃、业务终止、业务失败、业务完成、每个业务实际完成时间、业务放弃比率、暂停、快进、倒回、分辨率调整及显示屏大小调整等;(2)用户水平度量:特定网站特定时间用户实时的业务量(对应于视频,就是视频剪辑数)、访问特定网站用户实施业务的全部时间(对于视频就是观看的全部时间)、用户回访比率(特定时间内用户再次访问相同网站的比率,该指标表明用户将来访问该网站的可能性)、用户对业务的评定等级等;(3)Qo S指标:启动延时(或加入时间)、缓冲、缓冲时间占全部观看时间的比率、缓冲次数、平均比特率、缓冲延迟、业务失败次数、表达质量等。

可见5G网络环境中保证用户Qo E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需要给出一个方案,兼顾Qo E评估、传输和网络控制之间影响。基于文献[6],这里给出一种网络多媒体业务Qo E保证方案。

2.1 优化跨层业务传输

基于Qo E测度完成MAC/PHY水平的优化,这对于带宽有限、信道质量不稳定的无线网络业务分发很重要。首先设计可给出可靠结果的Qo E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在线执行、具有实时反馈的能力,在设定输入的情况下,依据Qo E预测模型实时给出的可靠的预测结果,自适应调整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改善用户Qo E。然后在时间尺度和应用水平上逐步调整源业务。为了克服信道条件的快速变化,这里可以利用物理层水平的聚集信息,物理层水平链路调整用相对粗粒度的应用层水平信息。

2.2 面向Qo E的拥塞控制

可依据业务特点设计对业务友好的拥塞控制机制,克服由于TCP协议丢包策略、“加性增,乘性减”算法和基于Qo S控制导致的较长延迟。可优化拥塞窗口大小以最大化Qo E远期期望。考虑失真和每个包延迟截止时间的影响,设计在线实时学习算法完成对于MOS值的实时评估。也可以不修改TCP协议,将延迟问题交给业务传输处理。

2.3 优化网络业务传输

由于受到噪声、干扰、多径和用户/设备移动等影响,5G网络环境下信道条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需要考虑信道快速变化对业务质量的影响,特别是用户对短时的较差质量很敏感,需要设计干扰管理机制减少干扰能量,设计干扰整形机制平滑突发干扰的影响。设计更为有效的面向Qo E实时接入控制机制管理多用户的竞争,研究面向Qo E的高效资源分配策略,向多用户提供频率、发送时间、带宽等资源的灵活分配方案。设计更灵活的面向Qo E的业务分发协议,提高分发效率。

2.4 设计媒体播放器缓存

结合启动延迟、重新缓冲时间和用户特点等因素,设计缓冲大小。要注意到缓冲尺寸偏大会导致较长的启动延迟,因为在播放器启动以前必须下载更多的数据。播放器工作期间,尽量降低重新缓冲的次数。此外,要考虑到用户的行为特点,许多用户在业务全部完成以前会停止业务,导致下载的很多数据无用,也造成带宽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有必要针对用户预测业务片段,避免传输过度数据。

3 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下:

(1)基于数据驱动Qo E研究。随着网络环境、业务和用户期望随着时间而改变,Qo S特征和外部因素也不断演化,新的特征也可能不断涌现,应该考虑选择新的维度以表示Qo E,进一步对用户的网络多媒体业务期望展开研究理论,抽取对用户Qo E有益的重要Qo S和外部因素,取得较好的可刻画Qo S-Qo E之间复杂关系的表示模型,已获得更为准确的开发分析工具。此外,由于目前尚缺乏用于用户Qo E研究的标准的数据库,有必要建立数据库以对Qo E展开深入研究;

(2)面向Qo E的视频发送优化。目前多数的业务发送优化是面向Qo S的,而面向Qo E的发送优化有很大的不同,需要考虑当多用户共享有瓶颈的链路时,由于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Qo E期望,应该基于用户对Qo E的敏感度设计面向Qo E的多用户业务调度方法。一旦Qo E衰减被监测到,其导致的原因应该被识别。所有的管理策略应该基于对Qo S-Qo E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

(3)Qo E评估紧急技术,新的网络环境和新涌现的业务,导致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比如3D视频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2D视频,此外还有交互视频、超清视频、移动网络、传感网、车载网等新传输网络;

(4)基于Qo E的互联网视频经济。对于业务内容提供商、内容分发网络运营商、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和媒体播放器设计者出于经济因素考虑,采用预订、广告支持等也在影响着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需要建立支持嵌入广告、预订等因素的经济收益模型;

(5)大数据分析:可以从很多内部的结构化数据、外部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建议。此外,从网络的视角,大数据允许以更智能化的方式配置系统,这反过来转化为更好的Qo E。总而言之,大数据使网络无意识操作降低、智能性增强,能够基于先验知识作出对不远的将来有益的决策;

(6)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弹性、可扩展性和面向服务的管理是5G架构发展的主要驱动力。SDN可能是Qo E管理和保证功能的重要技术,通过创建一个虚拟的网络基础设施控制平面,基于提供各自的编程指令动态施加管理决策以影响网络节点。通过SDN控制Qo E的主要益处是:是一种软件的方式、统一、低复杂性、低成本及配置可调。

4 结束语

目前,5G网络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Qo E是研究热点之一,相关Qo E关键技术也在探索之中。面对5G网络环境下用户多样化、每种服务类型需求变化巨大的新特点,如何将Qo E整合到5G网络环境中,如何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网络设计,体现以Qo E为中心的本质属性,已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关注,相关成果也陆续发表。作为5G核心特征Qo E面向用户,其能满足用户更个性化的需求,也必能推动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要: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需要满足用户个性化、业务区分精细化的发展要求,要以用户为中心评估网络性能、执行网络操作。因此研究面向Qo E(Quality of Experience)的关键技术有利于推动5G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新业务的发展。介绍了5G网络环境中应用/服务的基本特点,然后对现有的面向Qo E的切换策略、移动管理技术、网络及电源资源使用优化技术、质量波动管理和Qo E评估技术进行综述,重点提出了一种网络多媒体业务Qo E保证方案,并给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网络教学联络质量效用分析 篇10

一、网络教学联络多种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 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 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的过程, 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 即最小效用, 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网络教学联络边际效用不一定是一味递增或一味递减。从生理解释边际效用递减, 这是一般而言。网络教学联络如果让学习者感到没有学到知识或越来越少地获得知识, 这时边际效用递减。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 (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 , 兴奋程度不减少反而递增如网瘾就是边际效用递增。在一定时间内, 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学习者对网络教学联络消费量的增加, 学习者从该网络教学联络连续增加的每一学习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如果一个知识点反复学习后, 学习者在每次重复过程中受到启发, 且这个启发是不断增加的, 学习者的满足程度就不会随着重复学习同一个知识增加而下降, 这就是网络学习联络的质量的边际效用递增。如果网络教学联络对同一个学习者无法产生影响这是边际效用为零。知识累积效应需要许多不同知识的叠加累积, 相同的知识没有裨益的时候, 边际效用就为零。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 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 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网络教学联络形式多样, 同一知识点的表述角度多样, 学习者面对丰富的资源会出现很多种情况。知识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产生的内在影响不同, 有的知识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多项信息时, 有时感到越来越受到启发, 有时感到越来越烦燥, 这就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增后又递减, 也有相反的感受。

几种网络教学联系边际效用都是客观存在的, 一次与二次函数都可表达这几种情况。令边际效用为MU, 学习时间为t, 若函数为mu=kt+b, 当k>0时, 函数递增;k<0, 则函数递减。若函数为mu=at2+bt+c, 当a>0时, 函数先减后增, 即当t<-b/2a时, 函数递减, 当t>-b/2a时, 函数递增;当a<0时, 情况相反, 函数先增后减。具体如图1所示。

也就是说, 网络教学联络的边际效用有几种情况:单增、单减、先增后减、先减后增、增减无规律。无可置疑, 网络教学联络边际效用递减递增或增或减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单个知识点如此, 整个知识点集合同样存在着这种边际效用多样性集合。而这个集合就直接影响到总效用的计算, 同时推翻了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的结论, 即当边际效用为零时, 总效用不一定会最大值。这个集合表达式用tu表示总效用, t表示学习时间, n表示重复的次数, 这个效果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tu=Asin (wt+b) +tn。

由于网络教学联络边际效用的多样性规律, 人们需要面对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最大最优的合理配置的问题。这里的最大化是指总效用的最大值, 这里的最优是指网络教学所针对的无限学习者的资源最适合他们的效率。网络教学联络无法面对面的交流, 学习时间弹性, 学习地点弹性, 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弹性, 所以边际效用集合与总效用集合在网络教学联络的经济学中很重要, 这将直接影响量化网络教学对个体的质量评价。

基于网络教学联络边际效用的多样性特征, 利用考试网络手段真正地实现边际效用递增且总效用最大, 这才是网络教学的目的。当一个学习者在网络教学联络中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时, 无法通过网络考试, 只在出现边际效用递增时才能通过网络考试。每个学习过程都是一个成长的积累过程, 社会期望的成长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实现的, 此处的学习是升级学习的重要过程, 网络教学联络边际效用递增是此处学习的质量标准, 质量高是升级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同一网络教学联络一次交费后享用终身

当网络教学联络对个体学习者的质量高, 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增时, 人们就更多地在网络中学习提升或启发自己。但学习时间始终有限, 完成学业的不再学习或间隔时间来再次学习。即使存在单位货币边际效用递增, 学习者也不会继续投入边际货币。网络教学联络制度终身制可能对本次网络课程的经济价值无意义, 但伴随学习者多次重复学习思考后刺激新的学习欲望时, 升级型的网络教学课程的潜在市场就开发成功了。所以网络教学课程终身同时需要开发升级的新型网络课程, 这种升级可以是纵向的, 也可以是横向的。

无论是虚拟产品还是智能产品, 消费这些知识含量较高产品需要较多时间进行学习。因边际效用递增, 转移成本较高被锁定, 知识渊博的人愿意充分利用增值的知识系统去获利, 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从增加的信息发掘出来的内涵较少, 获利机率也降低。由于增加信息边际效用的差异以及由此差异形成的财富失衡, 未来社会的财富分配将发生质的改变。在这种动力下, 学习者愿意重新回到原来的学习体系中获得新的知识。同一网络教学联络的一次交费终身制实际是鼓励学习者不断学习且不断提升学习。

随着掌握的知识数量的增加, 人们对信息的理解程度逐步加深, 信息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联络自由无限, 只需通过考试就可以, 这对于由于没时间、学习能力弱等因素导致需要反复自我学习的人来说是可以减轻学习压力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 心理距离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心理压力小时, 人们会增进创造力, 有更强的联想力和概括力。因此, 如果在时间或空间上距离问题越远, 就越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次交费终身学习反而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网络教学中来。

三、质量达标需要处理网络教学联络的问题

庞大的信息网络经济知识存量的多少, 将决定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低、交易成本的大小, 将决定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网络教学联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创造、传递、运用和管理能力。

目前, 虽然网络教学质量已经达标, 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网络教学联络会出现提及的问题不是指导教师预期教学的问题, 时间不受限制, 任何相关或无关的问题不受限制, 教师教学目标的问题很多, 系统对有效问题的识别不够, 教师提问互相影响, 可持续学习机会成本高, 在线答疑时有效问题能否及时答复, 学生网络学习可能是挂在网络上而并不是真正地学习, 或者学习后也与现实运用分隔开来, 即所学与应用的关联度不高等。学生在网络中的表现可表述三种情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相关或远相关导致网络资源剩余。网络中学生学习时间短, 常常复制别人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

网络教学质量效用均衡是学生学习时间短、能完全掌握知识。如何鉴别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还是只复制了别人的东西需要有效检测, 通过有效习题与考试完成, 这又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就是为考试而学习。如GRE类的网络考试不以学习过程为主, 而是通过考试, 至于考生用何种方式获得相关知识, 它是不关心的, 只要考生通过分数就被认为达到相关水平。中国考生的情况是考试很好、应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里用GRE类的水平考试来证明中国式学习效果高分低能是客观存在的。网络教学质量不仅要培养学生类似GRE考试水平的能力, 还要使学生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从而使学生愿意从网络中获取专业知识, 由此使社会也相信网络教学能保证质量。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网络教学的边界, 一个直接相关的信息就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置入网络中, 这是最理想的。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需要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因此无数信息置入网络中都是允许的。无数信息中当然包括学生自己找到的信息, 不断重复的相同信息就成为过剩教学资源。这种过剩可能挤占学生学习时间, 从而造成个人学习类似莱宾斯坦的低X效率, 即过剩资源的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边际效率下降。边际效用下降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然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四、网络教学联络质量函数

网络课程学习质量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处理学习信息能力、网络课程教学信息 (来自教师的) 质量、网络中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学生兴趣强, 学生自主性强, 处理学习信息能力强, 则学习效用高。网络课程教学 (来自教师的) 质量高, 则效用水平高。网络中学生之间提供有价值、有效的信息能力强, 则学习效用高。

网络教学联络质量效用水平的核心力量是信息质量。如果其他因素是既定的, 高质量的教学信息的获得必然能够提升效用水平。高质量的教学信息的选择来源于教师与学生, 主要是教师决定什么信息才是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教学软件能否提供教师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平台也是网络教学联络质量效用的核心问题, 教师能否最大程度地利用软件平台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 还有学生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质量除了专业水准外还得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

网络教学联络质量效用水平 (用U表示) 在其他条件难控制的情况下, 是教师教学信息处理能力 (用T表示) 、软件能力 (用S表示) 、课程教师使用软件能力 (用US表示) , 学生接受能力 (用R表示) 的函数, 可表示为U={T, S, US, R}。

最好的网络教学联络质量效用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能高效地获取相关知识。学生完整地获取网络教学资源后, 出现边际效用递增才是所应有的效果, 如果出现边际效用递减, 则不是应有的效果。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来自教师与学生, 更新困难则需要通过教师来化解。

网络教学联络需要教师及时反映与处理, 庞杂的信息量会导致单个教师无力确保网络教学联络质量。网络教学联络质量可依据罗伯特·加涅学习过程九阶段理论即注意、预期目标、提取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提取知识和技能一般化来评判。教师在这九个阶段的作用在于利用相关资源来实现, 这些资源形式多样, 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如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可对关键资源反复提示, 找到生活常见的资源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相关知识。

五、评价网络教学联络质量的原则

教师自主原则。专业知识的获取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网络的丰富更需要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师自主在于专业教学知识上的自主, 取舍资源由教师自主选择。

指标量化原则。任何监测与评价必须量化, 不能量化的管理就是没有依据、没有说服力的管理。量化指标具体规范, 指导教师的力度就更强、更有力。

软件处理原则。网络教学联络需要利用系统建设自动生成, 这样可除掉人为的合谋。管理层的合谋在中国是最有力量的, 所谓的官官相护就是指这样的合谋。系统自然生成的结果是支撑教师不断改进的原始依据。

强监管原则。网络教学联络重点是帮助学习者更新理念, 学习新知识, 掌握处理信息的新技能, 监管无力则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反对传统的形式主义的管理, 其监管只停留在纸张上而不是内容上。水平低下的监管者是弱监管的根本, 也是弱教育的根本之一。

网络质量 篇11

【关键词】网络远程 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

在我国远程教育最近十几年才慢慢地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人们的收入也慢慢增加,一些国际主流技术的引入使得人们慢慢意识到赶不上时代的潮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开始重视远程教育的发展。随着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等一些重点高校开设远程教育,开启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先河。显现在国家批准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达190多所,增长速度极快,规模和质量也不断地增大。随着这些高校不断地开展远程教育,通过远程学习的受教育人数也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已经遍及全国各地,总数占在校学生的30%以上。

远程教育是没有围墙的教育机构,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学校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通信技术等进行传播,这样可以使得学习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安排学习的内容,不要限制在课堂上,这也充分地显示了远程教育的优点。但是所有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学习者和老师是时空分离的,这使得老师和学生缺乏相关的交流,受教育的质量保障相对以往课堂教育更加困难,教育的质量是教育的灵魂,学习者听不懂,听不明白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影响着远程教育的发展,质量保障的好坏已经成为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导向,因此摸索出一个符合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特征

我国远程教育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有全日制和远程教育两种,这两种教育都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途径,都承担着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担。但是他们的权重是不同的,往往全日制的教育权重高,这也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随着教育的改革大部分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使得我国的全日制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那些已经上班的工人为了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会想办法去寻找学习的途径,全日制已经不是他们的首选,毕竟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因此,网络远程教育就体现了它的优越和开放的特性。网络远程教育主要培养在职人员,以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为重任。由于在职人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全日制的学习,针对这一弊端网络远程教育实现了开放性的教育政策,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实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在限制在课堂上,可以边工作边学习。

(二)教育对象的社会性

网路远程教育定位很广泛,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人才和学校学生,但是大部分的学习者还是以社会人才、高中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主,他们在工作的同时遇到新的技术以后就需要补充更先进的理论知识,以便迎合新技术的应用。因此选着网络远程教育,随时随地学习,经济、高效,还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三)教育模式的现代性

网络远程教育主要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生和老师是时空分离的,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来实现学习的行为活动,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硬件和软件技术,硬件包括电脑等基本设施,软件包括一些相关的多媒体软件

(四)管理体制的复杂性

国家教育部规定各大高校的网络教育必须有校级领导直接牵头,直接管理的体制,但是在我国很少有校长级别的领导对远程教育进行管理,因此我国高校的远程教育呈现单线的教育特色,管理体制很复杂。

(五)教育时间的终身性

远程教育最大的优点即是可以终身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什么职业、多大年龄、什么地方,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就能进行学习。网络远程教育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关键,通过网络学习来提高我国全民的素质。

二、我国网络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研和收集资料得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以下问题:

(一)质量意识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许多大学里的网络远程教育的规章制度很不健全,基本上没有质量文化的建设,也没有专门的人去管理质量。这种现象显示我国很多高校对网络远程教育不够重视。这也影响了各大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老师们只意识到了远程教育的市场前景,但是远远没有考虑如何维持远程教育的增长势头。只顾着赚钱,不注重维护。老师既不能与学习者在线沟通也不能及时地给学习者提供最新的资料和学习指南。最重要的就是没有维护远程教育的意识,缺乏质量文化建设的环境。

(二)课程建设质量问题

如今很多高校的远程教育都是以视频为主,大部分都是录制老师上课的视频,而不是老师在线讲解。很多教授级别的老师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情境与讲解内容严重分离,没有与学生互动的情境,亮点和创新基本没有,适合学习的视频也寥寥无几。

(三)教与学支持服务问题

很多高校的远程教育都还在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大体的学习流程就是报名—考试—入学—学习—成绩查询等,这些都是在线完成的。一个好的教育机构必须把教学环节放在第一位,但是很多高校不注重教学服务这一个环节,只注重其他几个环节,很多学习者报名后只有去线上观看录制视频和多媒体,根本没法和老师进行交流。

(四)校外学习中心管理问题

很多知名的高校开始发展校外远程教育中心,甚至有高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2个校外学习中心,基本遍及全国各地,学习的学生达到4万多人,但是这些学习中心人员和硬件不能满足要求,在他们刚开始建立时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现在建立相关的制度已经很难,因此管理问题时困扰着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要问题。

(五)考核问题

考核是远程教育的关键所在,学习者能否按规定的时间学习完相关的内容,学习完后效率如何,这就要对学习者进行考核,但是很少高校重视考核这个方面,没有考核就不会发现问题,就不能根据问题解决问题,就发现不了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样怎么能够发展下去呢?endprint

三、我国网络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策略

(一)制度建设策略

网络远程教育制度的好坏影响着它自身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才能吸引学习者去报名,才能得到学习者的认可,这样就能提高网络学习中心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则会使得网络教学发展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缺乏创新性。

(二)质量文化建设策略

在以上问题中讲到了质量文化的建设,质量文化的建设也关系到了远程教育的发展,质量文化是一种精神,能够使人们在习惯和行为上产生影响,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职责不仅学校要建立政府部门也要大力支持建立一个好的质量文化。

(三)课程资源建设

远程教育的特点就是老师和学生在空间上分离,这就使得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及时补充详细的课程资源以便学生及时的查阅,如果没有更新学习的资源,学习者在学习完现有的资源后就没有资源可用,因此网络远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教与学支持服务建设

教与学支持服务作为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教学的关键,包括web教师素质的建设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只有当教师的专业素质优秀,以及学习支持服务及时高效,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五)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策略

网络教育想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在校外建立校外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要和远程教育一样有正确的质量观,前期一定要注重质量,不能为了经济的利益放弃质量文化的建设。校外学习中心是现在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可以依托单位进行招生,通过签署合同来确定经济利益。

(六)评估建设策略

评估是找出问题的关键,通过评估可以发现问题,讨论后解决问题。在网络远程的教育建设之初评估就要提上日程,评估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国对网络远程教育的评估还不够重视,很多国外先进的教育机构基本上都把评估放在首位,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来促进自己的网络教育的发展。

四、结论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了我国各大高校对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并发现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根源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主体出发,阐述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关策略问题,丰富了理论模型的实施策略。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问题没法找到全面的网校,只是针对几个网校进行调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继续完善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艳芳.网络远程教育制度缺陷与制度创新[J].广西:广西社会科学,2001(12):20-21.

[2]赵宇红.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调试[J].北京:继续教育研究,2011(5):19-20.

[3]叶忠明.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经营”[J].北京:中国远程教育,2003(11): 14-15.

[4]李葆萍.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中国远程教育,2009(6): 11-12.

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策略研究 篇12

一、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目标

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 (以下简称国家精品课程) 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1]。它能够为设计和研发优质网络课程提供认识上的框架, 为远程资源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国家精品课程是优质网络课程的典型代表, 它的评价体系可看作是对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目标的最好诠释。基于对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剖析, 笔者将网络课程的质量推进目标概括如下。

(1) 实现精良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设计:强调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链接深度、导航方式、资源类型及媒体形式的丰富性与合理性。

(2) 实现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工具支持:强调对知识加工、知识建构等高级思维活动及协作学习活动的软件工具支持。

(3) 实现全程、动态学习支持服务:强调服务类型多样化、服务机制与记录的完备性等。

提升网络课程质量, 必须在内容、资源、交互、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将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先进设计理念指导的教学过程之中, 促进高级思维活动的开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二、网络课程质量推进的核心环节

(一) 学习内容组织

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具有复杂的内容体系, 并拥有数量丰富的多元化学习资源, 因此, 建议采用“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结构来组织良构知识内容。知识点通常指概念及其阐释, 公式及其例题, 原理及其说明, 操作过程及其完整表述和详尽的应用案例。每个知识点都通过文本、图形、图片、表格等基本媒体形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案例、专题文献等复杂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围绕知识点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更为短小精悍, 更适合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如何合理地划分知识点?可行的方法是根据课程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章节, 然后确定每个部分的学习目标, 再根据目标和如下的原则确定知识点的个数和内容,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知识点必须是具有相对独立结构的知识或者技能单位。

(2) 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 并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不仅要符合学科自身的特点, 而且要符合学习者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特征。

(3) 知识点的内容必须适合于多媒体呈现和网络传播。

如何实现有效的内容导航?笔者建议采用“概念图”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跳转, 并将其与传统的目录树或菜单导航方法相互整合。概念图使用可视化的图示代表概念, 使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2]。向学习者提供概念图, 能够促进其大脑中“知识碎片”的整理与优化, 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二) 学习支持工具设计

优质网络课程必须具备记录学习轨迹与认知加工过程性成果的基本能力, 并且支持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1. 个体学习支持工具

第一类可用的个体学习支持工具是“电子书签”。它用于标记学习者当前浏览的页面位置, 并为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便利, 在处理结构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尤为必要。第二类工具是“学习笔记”或“记事本”。它支持学习者及时记录对知识的反思与重组的结果, 并与学习伙伴分享。第三类工具是“学科字典”, 它实现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专业术语、原理、公式等信息的链接与查询。第四类工具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使用文本、图片及链接归纳信息, 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从整体视角思考问题与表征知识, 提高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性[3], 可以用来记录个人学习经验, 而且可以作为过程性学习评价的重要数据源。第五类是“录播工具”。针对语言学习类课程, 录播工具可以允许学习者在无学习同伴时完成朗读、跟读、对话等各种听说训练, 并提供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2. 协作学习支持工具

国家精品课程中在线交互系统的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BS、Wiki、双向音/视频会议、即时通讯工具等。BBS支持小组协作、专题讨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同伴互评、学习调查以及学习答疑。课程Wiki用以展示学习群体分析现象、探索规律与解决问题全过程, 完成概念建构和形成方案。双向音/视频会议支持学习者进行同伴间的同步交互, 分享问题解决过程, 建立良好的协作氛围。免费通讯工具如QQ, MSN, Skepy等可以用来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群内协作、群间协作及社会协作。

当前, Moodel、Sakai等开源平台已经实现了各类常见交互工具的整合与个性化配置, 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工具开发已无过高的技术门槛。因此, 在网络课程质量推进过程中, 应重点关注各类协作工具的科学选择、有效整合与系统最优化。

(三)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在线学习信息的非线性结构与丰富性, 会占用学习者的部分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 消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4]。因此, 网络课程必须利用多种途径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首先, 在学习初期提供完整的“学习向导”, 明确课程大纲、学习任务、主要学习方法和知识点逻辑关系图, 对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做详尽说明。第二, 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辅导”视频的点播和下载服务。第三, 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答疑”和“非实时答疑”服务。前者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交互工具集中回答学习者的问题, 后者通过异步交互工具保证学习者的提问“在任何时间、以多种方式”进行。第四, 利用同异步交互工具提供非学术支持。例如:通过SMS提醒学习者参加重要的学习活动, 建立班级QQ群为学习者提供有关教学管理信息的在线咨询, 利用留言板回答学习者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网络课程的整体性能提升

优质网络课程作为教育软件产品, 除了具备良好的设计以外, 还应具有学习情境的适应能力、自我拓展能力及研发的高性价比。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普及的新形势下, 网络课程应能够支持以移动学习设备为核心的泛在学习。这在精品课程中已有所体现, 部分课程同时提供基于互联网与3G网的在线学习平台, 并针对多媒体PC和智能手机分别制作不同格式的媒体资源。由于移动学习具有片段化、高度个性化和多情境的特性, 网络课程必须将学习内容组织为更微小的单元, 保证知识点的颗粒度、媒体表达形式及资源类型与移动设备的传播特性相匹配。同时, 加强虚拟学习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结合、虚拟学习群体与真实学习群体的结合以及在线学习活动与离线学习活动的结合, 构建立体化的远程学习环境。

其次, 优质网络课程应当具备共建共享的能力。网络课程提供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 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资源以及相应学科的社会资源则是无限的。因此, 网络课程应将学习者看作是资源的建设者, 通过有效的资源过滤机制、技术手段, 将学习的典型成果以及高评价、普适性的社会信息转变为学习内容的扩展资源。同时, 将网络课程置于“大学科”的概念之下, 建立“学科频道”或“学科资源库”, 实现同一学科内各课程的资源共享。

优质网络课程还应当通过研发流程的规范化与研发技术的标准化来提高性价比。基于Web的网络课程中, 信息呈现与交互等底层功能的实现必须遵循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 而教育层面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系统互操作则须遵守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CELTS) 阐明的各项要求。在网络课程的质量管理上, 则应当以软件成熟度模型SW-CMM为基本框架, 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改善、维护等开发环节进行过程监控, 实现课程生产过程的科学化与标准化。

当前, 网络课程中仍存在学习资源结构松散、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不足等问题。积极实施对“质量推进”策略, 无疑是提升网络资源建设水平、推动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7]103号) [EB/OL].http://www.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芽Announces_ID=98.

[2]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 :78-84.

[3]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295 (8) :120-124.

上一篇:综合银行制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师生交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