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语文

2024-09-24

怎样教语文(精选12篇)

怎样教语文 篇1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充满人性之美,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实用的课程。然而,随着这几年语文教育的改革,很多教师一味的追求“推陈出新”,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即没有搞好应试教育也没有提高学生的素质。[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很多教师不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怎样教”。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2]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以及如何审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 特点。”[3]“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 么“课课 练”“单 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4]“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 (指讲解和练习) 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 演”, 有人说教 师应该是“ 教练”…… 其实 , 教师就应 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 样说。因 为学生毕 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 学”之师 , 教学 , 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上谈了课文教学应该“教 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运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怎样教语文 篇2

1、开设阅读推荐课

之所以开设这类课程,就是为了向学生推荐和学生年龄段比较适宜的优秀书籍、文章以及报刊杂志和优秀课外读物等,有效结合教师推荐、家长推荐以及学生推荐方式,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教师应该了解各类图书以及文章内容,进一步了解各种书籍,从而为学生推荐比较好的图书。如对于故事诙谐的作品,教师可以讲一段比较有趣的故事;对于语言非常优美的作品,教师可以朗诵一段内容。此外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作品里面的精彩情景以及人物形象或者是人物音频等,将学生拓展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2、设置阅读指导课

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欣赏优美书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语言优美以及描写出众的作品以及故事情节,这样就可以通过读写,让学生推敲文章作者应用文字的具体写作方式,深入学习故事情节具体表现形式,并且不断累积优美句子以及词语,在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如果是散文、古诗以及诗歌等作品,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开展朗诵比赛,有效提升其朗读能力以及作品鉴赏能力。

3、进行互动性教学,将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激发出来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互动学习。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拓展阅读的喜爱度,利用开展组织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班级和班级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可以开展比赛,确定几名教师以及学生来进行评判,现场点评每次表现。该过程不仅能够扩展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层面以及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以及促进学生进行相互学习。

4、再现文章情景,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小学生处于成长最初阶段,所以对所有新鲜事物都非常好奇,进行语文拓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作品里面的情境或使学生亲身参与作品完成情境再现过程,利用表演、图片以及视频等方式把表面文本展示出来,使教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促进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目标

通过拓展阅读的不断开展,小学生可以达到的阅读水平是:获得一定欣赏文学的能力、从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思维、获取相应的知识、挖掘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潜力。

(一)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

在拓展阅读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进行阅读,克服遇到的困难,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领会语句和词语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涵义,学习词语在文中的使用方法,拓展理解句式、修辞等表达方法,形成阅读感受,累积一些基本词语、句段,以便为日后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培养阅读语感

读是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小学阅读训练,要求学生做到朗读正确、流利、不平淡。训练小学生默读(主要适应高年级学生),做到不出声,注意力集中,促进学生思考,也可以唤起他们的联想。

(三)掌握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中多用精读方法,对学生树立学习认真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能够使学生展开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略读多见于课外阅读,学生通过略读捕捉文章关键信息。查找资料利用浏览的方式更适合,小学生应该具备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原则

(一)拓展阅读以老师为主导

如何制订合理、有效的拓展阅读计划,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出,某些老师重“主”而不重“导”,在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是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参与;某些老师在制订拓展阅读计划时,常把握不准,常常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以所准备的课外阅读文章为主,与自己最初的想法不一样,效果也不好。

(二)拓展阅读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教育,就是围绕孩子展开,在拓展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而要忽略老师在这一教学中的所处位置,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学习,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以训练为主线

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而阅读训练是一种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准备多项选择供学生挑选,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个性化地选择材料,积极调动学生展示个性、抒写的灵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营造阅读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环境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课程也一样。如果我们可以给学生创造不错的阅读环境,就一定会使学生在阅读时顺畅、放松,慢慢进入阅读世界,喜欢上文字和里面体现的思想。除此以外,老师的耐心引导和细心的指导也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学生的读书欲望。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引导阅读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很多的不同方式告诉学生,事物和事物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很多时候,你都可以因为一个画面而想到别的东西,阅读也一样的道理。在读到优美的诗句时,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知道的诗句及表达的意思,一步一步地延伸,进而更好地了解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仅发散了思维,而且增强了阅读效果。

(三)丰富阅读内容

因为阅读和其他的教学还不是很一样,不在于量大就可以提高能力和水平,而在于内容的丰富性,是否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而且,在阅读资料的选择方面,要注意补充课本的一些疏漏,或者是增加些最新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四)探究阅读方法

任何学习,都需要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够顺利,所以我们要重视阅读方法的选择。在进行课堂阅读时,方法更显得重要,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授不同的方法。比如对低年级的孩子要大声读出来;大一点的学生教会他们默读,把自己的思考放进阅读中。新课程改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反思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丰富阅读内容

拓展阅读是对语文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拓展阅读要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以教育目标和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内容的丰富。首先,在重点难点上进行拓展,有时候学生受知识底蕴、人生阅历等的影响,对课文内容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进行细致的讲解,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点难点,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其次,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拓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反复阅读,学生早已对教材内容失去了兴趣,对教材的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读书的积极性。

(二)创造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给我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更新图书馆书籍;其次,增设班级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借书,班级图书角是学校图书室的延伸,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捐献出来,组成班级的图书角,学生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选择班级有责任感的学生对图书角进行管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三是增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处理好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的关系,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三)组织开展阅读成果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是提高拓展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及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知识、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手抄报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立足文本,丰富阅读内容

一个文本就是一种视野,我们把孩子的视野局限在一个文本上,他们就无法产生多元的、独特的解读与体验。孩子们广读博览就会视野开阔,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习作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从障碍点上进行拓展

教师要给予学生的不是明确的观点或透彻的讲解,而是对孩子们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在阅读中深入理解、自我感悟。

2、从发展点上拓展

我们在文本阅读中适当地拓展阅读资源,让孩子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进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加深孩子们的理解,在课文中设计了拓展内容。文中“我”和闰土一见如故,虽然相处时间很短,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依依不舍,再见面时已是三十年之后……这里可让孩子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当他们再次重逢后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此时在多媒体上展示重逢时的照片和一段文字内容,于是学生心里产生一个大问号,闰土的形象怎么是这样子的?通过对比,孩子们对闰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印象和体会就更深刻了。

3、在兴趣点上进行拓展

相信许多教师都尝试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实并不是他们教得不好,而是没有找到激发孩子兴趣的突破口。讲解精彩的一课固然重要,但可能孩子们在课前已经熟读课本,听起课来味同嚼蜡,没有胃口。因此教师讲解时要注重课本内容的拓展,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为孩子们设置悬念,让他们饶有兴趣地对“空白”之处进行填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地去感悟和体验。如:《小摄影师》,课本最后一段:“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显然高尔基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对记者很冷淡,对小男孩很关爱。这里就有一处“空白”,到底小男孩会不会来,如果来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如果不来高尔基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将结局编下去,创新思维就被打开了。

二、创设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幼苗需要阳光、水和土壤才能生长。同样的道理,孩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呵护才成健康成长。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必须为他们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首先,学校要开放图书室。图书室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巨大宝库,是熏陶感染、拓展阅读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切实抓好图书室的建设与管理,打造书香校园,实现“不言之教”。其次,增设课外阅读课。课内学习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为此增设课外阅读课,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掌握有效的、科学的阅读方法以及选择有益于身心的拓展读物十分必要。如此一来孩子们的拓展阅读得到落实,并积极朝大语文的方向发展。

三、组织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采取多元化途径开展读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享受快乐阅读。首先,定期展开读书交流活动。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结合孩子们的心身特点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展示风采。活动要遵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师生一起享受彼此带来的阅读乐趣,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发展。其次,多举办亲子活动。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经常举行亲子读书活动,不仅能为孩子们营造更温馨的阅读环境,还增长了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情感。

肖培东:语文怎样教重要吗 篇3

你看,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语文老师,把他们的课移到今天的教学手术台上解剖,基本上不合格。没有精彩的导入,没有环环相扣的推进,没有充满悬念的等待,没有鲜亮激活我们思维的主问题……在我的记忆中,这些似乎都没有。

生本,生成,对话,动态,主体,建构,解读,等等,这些漫游在当下的语文圈里的热词,那个时代感觉都没有。我的老师给我们讲鲁迅,讲百草园里的封建痕迹,讲老山界上的革命火种,讲中国石拱桥里的人民智慧,讲的是无比的动容,无比的真情。偶尔,我们站起来回答的不是段落大意就是中心思想,然后就是每天苦兮兮地抄写背书,老师紧盯着,对语言文字的记忆和运用是常抓不懈。我是在老师的讲解(这种讲解现在看来是灌输)中爱上了文学,爱上了作家,爱上了背出那些美丽的词句。

那时,老师可以脱稿讲一大段精彩的话,而且他们的表情又是如此的真诚,绝没有时下流行的煽情。那时的课常常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你觉不出精彩,可是他会自我感动地执意地讲下去,慢慢地,生动了;再慢慢地,感染了;再慢慢地,你会害怕铃声响起,你会希望老师再讲下去……我在老师的催促下,做摘抄做笔记,中学几年,我抄了一本又一本,读了一本再一本。

今天,当我想用时尚的语文热词去辩驳过去承受的语文学习之苦时,我突然发现,就是那样的甚至有些死板的教学给我的未来多少预留了一点文学的气息。因为惰性因为喜好,那个时代我读的还是太少太窄,缺乏宽阔的阅读视野,缺少丰富的阅读滋润,知识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缺陷,如今恶补起来倍感吃力。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现在想来,一个语文老师讲得好讲得生动,磁针一样吸引你走进文学的花圃去徜徉,是一件多么积德的事情。而今天若是没有网络,若是没有参考书,我们还能如此意气风发吗?我不敢想。

怎样教语文真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对教语文,你准备好了什么?

突然,很怀念过去的课堂里我的老师一节课讲到底的精彩连贯,说书人一般地就把那文章那名著渗透到你的心里,然后,你跌跌撞撞地一路号叫着回家,就会央求母亲父亲给你买上这本书。小学三年级,我的父亲狠狠地下了决心,给我买来三块多一套的《水浒传》,都是拜老师所赐。如果,今天我们的讲解有这样的效果,有这样的激发,没有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又怎样?

教语文,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颗文学的心,给孩子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那是最伟大的生成。

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我常常反思,我的课似乎还过得去了,多少能收获几颗赞美了,可是,我这样的一两节课,真的能带给孩子们什么改变吗?我轰轰烈烈花花绿绿地上了一堂课,或者,你也这样精彩了一堂课,我们真的就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种子了吗?

不是的,语文教学渐入佳境的必须是学生的主动阅读,“在本质上,在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不是语言,而是学习通过语言建构心智世界的能力。”(朱自强语)语文课,是在播种,“种桃种李种春风”,让学生因为阅读因为爱读书“开尽梨花春又来”。什么理想课堂,什么生态课堂,其实都不如老老实实去打下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再来切切实实地影响你的学生去爱上语文,爱上你的语文课堂。

怎么样教语文重要吗?真的又很重要。

如果不重要,如果没有个语文教学的正常说法,语文就会乱,就会失去维护。强调其重要,是希望我们能“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李镇西语)。于漪老师多次提醒我们:“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她说:“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

在个性激扬的年代,我们急于想给自己找到一条成名捷径。功利时代,语文教学不可避免成了一种工具,可以帮你走出狭窄走出冷僻走出贫瘠。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人的心思都在五花八门的个人秀上,教法花式不得其旨。

我们看不懂语文课,其实是看不懂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让课堂斑斓迷离,其实是我们自己在世界面前失魂落魄。通过课堂成为名师,通过分数成为名师,语文口号满天飞,江湖宵小一般分门立派,真可谓“浮躁与夸张共舞,流派与口号齐飞”。对语文,对教学,我们缺少冷静的审视,自省和修炼更是明显缺失。

浙师大郑逸农老师写下过这样的反思:“我与王尚文先生那一代语文教师相比,已经是不合格的了;但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语文水平继续弱化,这样下去,语文教育的明天在哪里?”我看了極其震撼。我读过我高中语文老师写的书,语言功底深厚,朴素有内涵,深刻又畅达。再想想钱梦龙老师那代人,学历并不高,可是诵读书画、吟赋作诗都是信手拈来,气质儒雅语文风姿翩翩,袖襟飞扬间都是语文气息,课堂上洋溢着语文教学的智慧。他们有着纯正的语文教学路径,有着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着真诚的教学理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课,第一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于漪语)知道语文是怎么一回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审美气质等,再砥砺语文教学技艺,深入浅出,教出语文真味,这才能慢慢走向心中的语文风景。

走失了方向的出发,再远都是迷路。

怎么样教语文不重要,只要你教的是真实的语文。怎么样教语文很重要,我们要回归到语文的岸上。

满堂讲固然不理想,但你先思考,你能讲出满堂的精彩吗?满堂问我们要反对,但你先思考,你能问出语文的深刻与灵动吗?李镇西老师说得很幽默在理,一个真正有学问与情趣的教师,无论他怎么教学,哪怕他有时候“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所有的否定都不能着急,而我们对自己的反思则决不可延迟。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问题在于,心态要摆正,不能太急。”(陈平原语)语文教学是山,求一种厚实;似水,讲一种灵动。深刻切题的解读,灵活适合的教学,深刻,睿智,都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语文教学因子。朝向语文,朝向心灵,我们要贴的课堂教学标签只有一个——“语文”。

还是做好语文和我们的思考吧,让自觉和忧患成为我们的共同意识!

听听这首歌吧,那是我们心里的“梦田”,三毛写的。“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咬文嚼字》怎样教出语文味 篇4

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基本能读懂,那么,教师教什么呢?不能仅限于找出文中观点句,理清文章的层次,或是简单分析文中例子的妙处,而要讲出语文课的特色来,即讲出语文味来,功夫要下在何处呢?

首先,什么是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拨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特级教师王崧舟这样诠释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程少堂先生的境界说和王崧舟先生的品味说,都是语文课所特有的内容。一言以蔽之,语文味应该是语文课独有的文字的味道,文学艺术的味道。

一、反复细读品真味

语文味需要涵泳。“涵泳”就是要细细品读,细细体会。反复细读,像品茶,切忌过急,方能得其真味。宋代的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咬文嚼字》一课的语文味,首先通过反复读和对比着读体会语言的妙趣和用词的神奇,朱自清先生也说:“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如文中所举郭沫若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反复对比赏读,两句话表达的情感差异不言而喻。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这”字中所含的轻蔑和怒气。

《水浒》里杨雄醉骂潘巧云,连骂六个“你这”。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其中极端憎恶的语气和怒气冲天的感觉,人在怒不可遏的时侯会失去理智,这也预示着一场血光冲天的大事要发生。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你是个好小子”,要让学生读出当时那种既生气又有点儿仗势报复的味道,要读出茗烟当时的心理活动:“好你个坏小子,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到时侯有你好看的。”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与“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后者能否读通,有无语病,一读了然,不言自明。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师若在课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课文的朗读,可以说他完成了教学工作的70%。”语文味的体现之一即朗读,这是其他学科没有的内容,不可弃之不用。

二、细嚼慢咽留空白

文学味需要细嚼慢咽,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语言文字的留白艺术。语文课缺少这样的想象空间,就失掉了语文味。《咬文嚼字》一文从多个方面多角度阐述文字的斟酌,虽然也列举实例来说明,但文中有些小结性的句子显得过于抽象,如何让这些道理具体化,生动化,也是语文味的体现。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只读个表层义或大概义还远远不够。

文中举《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一段文字,应该让学生从“视之,石也”中慢慢体会当时发现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石后的那种惊讶,觉得很奇怪,没想到箭头竟能将石头射穿,可是想再射一次,却怎么也难以入石了,是什么原因呢?引人思考,是不是当时误以为是虎,内心的急慌使箭射出去的力量很大,属于超常发挥呢?而王若虚先生的修改,看似文字更简洁了,却少了很多意味。这样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表面上看似啰唆,实则有深义。如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开篇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初看,也有文字堆砌的嫌疑,但细品却感觉到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落寞和作者对这两棵树特殊而深沉的情感,比单纯地说“我的后园种着两株枣树”,文字之外的蕴味要多很多。

贾岛诗中“僧推月下门”一句中“推”和“敲”的分别,也要细嚼慢咽,要品出“推”和“敲”中的隐藏信息,“推”字既与当时寂静的环境相符,也可以由此揣测他住在山间,远离尘世。门本无意紧闭,或是月夜访友,也足见他与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好像是早已约好,无须设访,或者是想给友人一个惊喜。而“敲”字则是以声衬静,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仿佛寺里有人,也不致于太过鲁莽,但礼节上更显拘束,这些文字之外的东西都是留白,要靠读者自己的想象来完成。

此外,关于字的联想义,文中举了一个“烟”字,指出它的联想义迷离不可捉摸,有种种境界,这里很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其中的境界,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一川烟草”中“烟”字体现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把梅子黄时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那种独特的美感和韵味写活了。还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中“烟”字写出了夕阳西下,暮色四合,远山笼罩在山气氤氲之中的美。“蓝田日暖玉生烟”则写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以及往事如烟、遥不可及的伤感。字的联想义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得其真义,就好比熬汤,不可急于求成,要慢火加上时间的酝酿,功到自然成,不到火侯是不行的。

至于“天上小团月”中的联想义,则是诗中的想象,不是简单地写实,而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通。类似这样的联想义在古诗中很多,如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月是宁静安详的;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月是圆圆的,明亮的,温暖的;李煜的“春花秋月”则是残破的,晦暗的,孤冷的;苏轼的“千里共婵娟”,那月像美丽的女子一样温婉可人;而辛弃疾的“浮云遮月”,月则是被愁云缠绕,欲现还隐。

以上这些体现在语文中就是炼字工夫,古有一字千金,一字之师,一个字用得好,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很多大作家的文章也常常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细嚼慢咽,体会文字的妙处,正是语文味的核心。

三、学以致用方为本

“语文味”最后要体现在实际的写作运用中,学以致用方为大用。课文最后提到写作中的“套板反应”,从反面阐述惯性思维所导致的千篇一律,但就如何避免“套板反应”这一问题,朱先生仅以“要有自己的思想”一笔代过,这里也留下了足够的教学空间。那么,写人美,写人有才,到底怎样写才能不落俗套,写出自己的思想?作者没有给出答案。这其实是文学中一个泛泛而谈和工笔细描的区分,也就是说要具体写出写作对象最突出的特点。写人美,可以突出她的眼睛很有神,会说话,或者是有一颗很特别的美人痣。写一个人有才,要具体突出他的才能,如果能说会道,是会讲道理还是语言诙谐幽默,甚至还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他的才能是体现在知识渊博还是对某类东西特别敏感,是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还是有文学天赋,这样才会创造出自己笔下独特的人物形象。

另外,为避免“套板反应”,还应该有自己的创意,借用国学大师刘文典的一句话:“凡是别人讲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根本。例如同是写自己的家乡,莫言在《红高粱》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段文字对家乡高密的描写带着深深的个人情感印记,只有一个在家乡生活过,与他血肉相连的人才能道出这样看似矛盾而复杂却是最真实的感受。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我手写我心”,抒写独属于你的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走出“套板反应”,这也是当今高考作文中极力反对的套话作文。在写作实践中应力图规避这类问题,学以致用,用到实处,才是根本。粗读,一扫而过,浮于文字表面,只解大意,不是语文课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语文味,是午后和老朋友一起悠闲品茶的味道;是江边漫步,清风徐来的味道;是在自己的天地咀嚼回味,获得心灵的愉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透、舒畅。涵泳工夫兴味长,只有用心细品,语文味才会芳香四溢。语文课的中心任务不只在读懂文章,更在于“解其中味”,探寻文字的妙处和文学的乐趣,享受语文,在语文的艺术天地里徜徉。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8期。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篇5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于老师在书中提出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的观点。他带着学生“熏锅屋”,指出要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终有所得。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练写,并且鼓励学生天天读书,放声朗读,读大量的书,与书交朋友。他认为只有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只要抓住读写不放,按教语文的规律去教,一定能把语文教好。记得每当和家长沟通让孩子多读书时,常常听到家长们说:“孩子的作文写得差,半天写不出几个字,课文都没有读好,买什么课外书?”于老师对于此类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他觉得孩子每篇作文都写不长,像兔子尾巴似的。原因是孩子的语感不好,他说必须要完成这样一项作业:读课外书,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累了可以轻声读,什么时候发现孩子读书很流畅了,他的语文水平就上来了。一开始没兴趣,可以强制他读,时间短一点,比如10到20分钟,渐渐地孩子的语感就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就提升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教作文呢?于老师建议我们作为教师要试着自己写下水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简单的作文,其实对学生来说可能范围太大了,如果我们提前写下水文,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比如书中提到的《记我校的秋季运动会》,一开始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教师自己一下水写文。问题来了,发现题目有点大,什么事都要写两句,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在自己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问题,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改成《小明跳高得第一》、《虽败犹荣》等,这样学生可以抓住其中一点写,这样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写字育人

怎样教语文 篇6

教学主线设计是语文教学观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就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主线。有的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弄懂、背熟就行了,于是便以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主线。这样,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课文,就教成了地理课;教育《我是什么》这类与自然常识相关的课文,就教成了科常课;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类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课文,就教成了物理课。这样设计教学主线,丢掉了语文教学的主心骨,专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显然是不足取的。还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情感丰富,因此主张以情感体验作为教学主线。这样,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桥》等课文,便把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品德作为教学重点和主线,课始、课中、课尾不断补充煽情的课外资料,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则处于陪衬的位置。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得“意”不得“言”,或日重得“意”轻得“言”,语文课类似思品课,同样是不妥当的。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语文能力为己任、独任的课程。让学生会识字写字、会读书、会作文、会说话,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教学一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所在。抓住了这个根本和核心,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色。才谈得上成败得失。才谈得上提高效率,才谈得上渗透人文教育;离开了这个根本和核心,语文教学就会变质变味,一切细节研究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设计教学主线,一定要牢牢把握培养语文能力这个根本和核心(具体论述,请参见“漫谈之一”)。

设计教学主线的一般策略

那么,教课文,怎样围绕培养语文能力这个根本和核心来设计教学主线呢?下面提供若干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一、要围绕重点目标设计教学主线

教任何一篇课文,首先要通过反复钻研揣摩,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人手,找准重点目标。找准重点目标,有四条思路:一是课标的年段目标,二是教材的编辑意图,三是课文自身的特点,四是学生的实际。要从以上四个方面作综合思考,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一课时以确定一个重点目标为宜,兼顾一般目标。准确地确定重点目标,是教好一篇课文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论述,请参见“漫谈之二”)。

确定重点目标之后,就要围绕重点目标设计教学主线。主线与重点应保持一致,不可脱节。所谓教学主线,也可以理解为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一般说来,一课时的教学会有3——5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应尽可能围绕同一个重点目标运行。这样设计,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不少教师教课文,常常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若干问题来构思教学主线。教育《我是什么》(二年级)一课的一二段(一般安排为一课时),教师常常会提出以下一些问题:我开始变成了什么(“汽”)?接着又变成了什么(“云”)?后来又变成了什么(“雨”)?再后又变成了什么(“雹子”)?最后变成了什么(“雪”)?由这样五问构成一条教学主线,时而问答,时而朗读,时而看课件,时而联系一两个词语。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对水的变化有一些印象之外。其余可能什么印象都没有。究其原因,是一味从内容理解上设计教学主线,而没有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主线。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把“抓重点词语学习课文”作为教学主线,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围绕这条教学主线,可设计以下环节:(一)默读课文一、二段,“圈”出课文中的“变”字(文中除总起句之外,还有四个“变”字,每个“变”字表明了水的一种变化),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去“圈”,这个“圈”的过程,就是用心读书的过程,就是找文章线索的过程。在“圈”中,同桌可以交流,互相印证。(二)用横线“划”出水变成了什么的词语(“汽”“云”“雨”“雹子”“雪”)。学生开始不一定划得准确,这正是需要教师指点的地方(其时,只要找准打引号的几个词语即可,也不难)。这个“划”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用心读书的过程。(三)把划出的词语“连”起来,画一张水的变化图(允许多种形式)。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四)反复朗诵课文(这一环节也可放在开头)。这样围绕抓重点词语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一举数得:一是初步学习怎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自己读懂文章内容。这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然而历练多了,就会自己读书了,这是最重要的收获。二是初步学习理清文章的线索。读文章学会抓线索,以后写文章也会想到应先理清线索,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学习的主动性强,学生在用心读书、思考、探究,比起一味的问答效果要好得多。四是明白了水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比起老师问出来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样教,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收获又是多元的,何乐而不为?这样教,在起始阶段比一问一答,学习的难度可能大一些,但效果远非简单的一问一答可比。

二、要形成科学有序的训练过程

教学主线的设计,要做到科学有序。所谓科学有序,是指教学主线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作长期探索。下面提供一些思路供老师们思考。

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设计教学主线的常用思路。不少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从现在开始》,都有反复的特点。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学一段,归纳学法,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各段。又如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教师可示范教一两个词句,归纳学法,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其他词句自觉自悟。

举三归一。举三归一,是一种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巩固旧知可用举一反三,学习新知识可用举三归一。举三,即举若干同类实例,然后小结归一。如教《草船借箭》,把教学重点目标定为“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课时),那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先研究诸葛亮的特点——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再研究周瑜的特点——妒忌小气;再研究鲁肃、曹操的特点——前者忠厚,后者多疑;最后归一——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逐步升级。逐步升级,是一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如教低年级的某些课文,可考虑安排一课时专门进行朗读训练,分层次提出朗读要求:第一步做到“正确”,第二步做到“流利”,第三步做到“有感情”。再如中年级的默读发问,也可以逐步升级设计教学主线:第一步,就课题提出疑问;第二步,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疑问;第三步,就全文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质疑、解疑来设计教学主线,并逐步提升质疑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

以新联旧。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的课文逐步增加,具有相同特点的课文多

了起来。教新课文时,可以联系已学同类课文,温故知新,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文章某些共同特点的认识。如教人教版五年级《桥》一课,课后有理解悬念的思考题。学习该文时,即可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如联系《草船借箭》《鲁本的秘密》等都有悬念设置的课文。这样新旧联系,学生对悬念的把握就能升华。小学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这样的新旧联系点非常多。新旧连接,可以温故知新,逐步感悟“类”的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读中学写。设计教学主线时,要尽可能把“写”作为主线中的重要一环安排进去。不要以为教课文的最佳方法只有读、问、议,其实边读边动笔也许更有效。可考虑压缩问和议,强化读和写,尽可能做到每课都能动笔写一写。写,要围绕所定重点目标进行。

教学主线的设计,还有多种思路。同时,以上几种思路,也可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三、要参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主线,并不排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不但不排斥,而且要把这种引导当作分内之事。语文能力,不单单指语言文字,也包括识见、体察、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涵。离开了人文内涵,语言文字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培养语文能力“天然地蕴含着人文性”。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力求有机、有度、有效。有机,指有机地渗透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不要离开培养语文能力单纯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度,指适可而止,不要把情感教育无限扩大,而把培养语文能力当作陪衬;有效,指讲求实效,不图表面热闹。

因文而异设计教学主线

以上所说教学主线的设计策略,是就各类课文的共性而言。设计教学主线还要因文而异。因文而异的一个要点,是因文体而异。写人、写景、抒情、说明等不同文体的课文,就会有不同的设计思路。

一、写人课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写人的课文,设计教学主线时,除了要注意共性外,还要凸显人物描写的特点。如人教版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主人公虽然是一头大象,但作者已赋予这头大象许多人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做一篇写人的课文。这篇课文较长,又有一定难度,可考虑花三课时来教。

首先要根据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教材编辑意图和课文特点,确定培养语文能力的三个重点目标:1.培养速读能力;2.培养品细节、悟感情的能力;3.读写结合,培养用细节表达感情的能力。在确定主要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即可设计三个课时的教学主线:

第一课时,围绕培养速读能力设计教学主线。速读能力,不是简单地快速读一两遍就能形成的,而要设计成一个有序的训练过程,进行扩大视幅、快速捕捉信息的训练。如:(一)速读基本训练(用卡片进行扩大视幅的训练),归纳方法;(二)速读尝试(学课文1-4自然段),初步运用方法;(三)速读全文(限时,读后测试、反馈),总结提升。

第二课时,围绕“品细节、悟感情”设计教学主线,侧重理解、品位有关嘎羧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领悟这些细节描写表达的感情。教学时,可先抓住一两个典型句子让学生品读,归纳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找重点句子去品读,从而形成一条举一反三的教学思路。这样教,学生在品细节方面会有显著收获,在情感体验方面也会有所感悟,既得“言”。又得“情”,一举两得,“言”、“情”交融。

第三课时,围绕用细节表达感情设计教学主线。教师可设计一个新的情境,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感情的文章,写后交流评价。这个写的过程。既是读写结合,又是“言”、“情”结合。

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每课时都有一个培养语文能力的重点目标,并且形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有机参透其中,既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写景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写景的课文,要注意抓景物特点。如五年级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可以把朗读、抓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形成教学主线;第二课时可以把“写出特点”作为教学主线:先学写小艇外形的一段,归纳写法(仔细观察、抓住特点)一放手写其他各段,感悟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驾驶技术、坐小艇出门、看戏后坐小艇回家一联系曾经学过的写景文,了解写景文的共同特点。

三、抒情性课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抒情性课文,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悟情,重在一个“悟”字。

如教五年级《草原》一课,第一课时可以把抓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设计教学主线,第二课时可以把品优美句子悟情作为教学重点设计教学主线:重点品一段话中的优美句子(如体会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一放手品其他各段的句子一练笔(结合语境写几个类似的优美句子)。

四、说明性课文教学主线的设计

教高年级说明性课文,设计教学主线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学习说明方法。

如教五年级《新型玻璃》一文,可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抓住要点为主要目标设计教学主线:阅读全文,概括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一重点学一种新型玻璃,抓住特点和作用(归纳方法)一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各段。第二课时,以学习说明方法为重点目标设计教学主线:教师提示若干种说明方法一学生在课文中找相关句段理解、探讨一写一段话,能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这样教,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

怎样教幼儿续编儿歌 篇7

一幼儿词汇的丰富和学习运用

续编儿歌首先要根据儿歌的前半部分内容,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事物, 并要让幼儿懂得如何去观察事物, 怎样使用形容词才能使描述更形象生动等。幼儿形象思维活跃, 对具体形象的材料很感兴趣, 而且具体形象的材料又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 教师应充分运用直观手段, 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 让幼儿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 不断丰富和积累词汇。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法, 使幼儿积累丰富词汇。如:续编儿歌《家》这一课中, 首先要观察鱼儿、小兔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 才能形象地描述它们的家。另一方面, 幼儿的语言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对于所学的词汇, 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 必须让幼儿多次练习, 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 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驾驭词汇的能力, 从而不断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指导幼儿运用词汇时应注意适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 如:运用“明亮”一词时就应从幼儿身边的具体内容开始, 如“明亮的玻璃窗”、“明亮的教室”, 然后逐渐扩展到“明亮的眼睛”……逐渐扩大用词的范围和难度。这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都有益处。

二总结规律

通过前半部分儿歌的学习, 组织幼儿讨论,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分析儿歌的措词和编写规律, 使编写的儿歌与原有儿歌字数基本对应, 这样幼儿在续编后半部分儿歌时有规律可循。如:续编儿歌《家》这一课中, 无论是前半部分儿歌中的鱼儿、蘑菇, 还是后半部分儿歌中的小草、小兔, 它们都在找自己的家, 这就是联系前后两部分儿歌的纽带。

三恰到好处的启发提问

在引导幼儿理解原有儿歌的基础上, 让幼儿对事物进行粗略的描述, 教师进一步把描述事物的语言和幼儿一起整理完善, 编成儿歌, 使之念起来琅琅上口。如:续编儿歌《家》这一课中, 幼儿找出前后儿歌的内在联系后, 首先就应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鱼儿、蘑菇、小草、小兔的生活环境, 才能找出它们的家, 此时, 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提问是幼儿编好儿歌的关键。如:续编儿歌《家》这一课中, 在找小草的家时, 教师问:小草生活在哪里? (大地上) , 什么样的大地上 (绿色的大地上) , 哪儿是小草的家? (绿色的大地是小草的家) 。鱼儿生活在哪里? (海洋里) 什么样的海洋里? (蓝色的海洋里) , 哪儿是鱼儿的家? (蓝色的海洋是鱼儿的家) 。在一问一答中幼儿轻松愉快地续编出这首儿歌。此时幼儿的兴趣还很浓, 我趁机问幼儿:小朋友生活在哪里?哪儿是小朋友的家?全班幼儿你一句、我一句的抢着回答:有的说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有的幼儿说生活在幼儿园里,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还有的说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 祖国是我们的家。

最后经过大家整理又编出这样一句儿歌:伟大的祖国, 是我们的家。这样既使儿歌内容推向了高潮, 也为儿歌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 我认为编好一首儿歌并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完成的, 它与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和词汇的丰富、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是分不开的。只有两者相辅相成, 才能编出理想的儿歌。

怎样教好中学体育 篇8

一、备课要充分

教法服务于学生, 备课为学生服务, 是否教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 所以, 备课要做好充分准备, 以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体育。体育课程不断改革, 其目标就是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 也就是改变以前的着重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改革的目的, 不仅仅要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体育知识, 还要更新体育的价值观念, 要学会主动学习。当然, 改革决不是和过去的传统方法完全逆反,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优良的教学方法应该保持和发扬, 这就要靠教师的素质去鉴别, 看教师如何运用。

以前, 讲授法是传统教学的“主打节目”, 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体育课程改革以后, 要注重“怎样讲, 怎样讲得更好, 怎样让学生对体育更加热爱”,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 是共同发展, 对学生要适时引导、启发, 教学过程要注重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教学时, 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讲方法, 技术传授要有技巧, 在培养能力方面要多下工夫, 运动参与的目的要明了,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基础要关注, 要适应社会, 完美地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

二、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

热爱职业就是履行天职, 就是高举道德的旗帜, 就是要重视学生, 搞好师生关系。体育教学乍听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实际上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劳动, 体育教学需要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结合。体育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全部付出, 深切投入、执着钻研, 才能具备忍耐顽强的意志品质, 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克服一切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把主导作用起好, 宽容学生, 接纳学生, 聆听学生们的心声, 与学生形成挚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成就, 感受到乐趣, 获得颇有价值的体验,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独立的个性得以逐步完成, 健康的人格得以确立, 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永远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寓教于乐

体育源于游戏, 一堂体育课, 可以是欢声笑语的联欢, 可以是充满趣味的竞赛。因为所有的体育游戏都带有集体性, 所以游戏特别是分队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体育, 本质上源于游戏, 其内容如果创造得丰富多彩, 其形式如果生动活泼, 那么一定会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 穿插游戏, 尤其是趣味性浓厚的游戏, 要有针对性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只有这样教学, 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才会大大提高, 教学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学生积极进取的观念也容易形成, 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同时要强调集体观念, 这样, 寓教于乐就会更加突出。在课堂中恰当地巧妙安排合作比赛这样的游戏, 同学们就会齐心合力, 就会重视集体的力量, 在游戏中每个同学为了取得集体胜利, 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 相互帮助, 彼此配合, 一起努力, 共同拼搏。

今天, 我们怎样教音标 篇9

在小学阶段, 五六年级学生的英语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原因应该在三四年级, 一开始就没有拼读过关。学生往往都不清楚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能科学地去记忆音形义, 往往都是靠死记硬背, 背了又忘, 忘了又背。很多六年级学生对新单词的学习永远还是得用汉字注音, 例如给“school”注音“死光”, 给“pest”注音“拍死它”。这样读出来的单词和句子令人啼笑皆非, 也会耽误了语音的基础学习, 严重阻碍了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尤其是现在的三年级英语是用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 教材难度系数大, 内容多, 如果学生在一开始就养成喜欢用汉字注音的坏习惯, 那么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等到今后高年级再补上语音课, 那也为时已晚事倍功半了, 学生早已习惯不标准的读音, 学习成绩也上不去, 导致学习成就感失落, 最后导致学习兴趣全无。

因此, 我认为低中年级更应该把音标教学作为教学重点, 坚持把语音教学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拼读单词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音标意识, 使学生能了解和分辨单词的规则, 使学生掌握靠读音记忆单词的能力, 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如今我们该怎样进行正确的音标教学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三点。

一、暗度陈仓, 及早渗透音标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善于模仿, 听觉敏锐, 形象思维好, 记忆力好。小学生的语言可塑性极强, 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 所以音标教学是越早越好。译林小学英语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26个字母, 下学期安排了部分简单的辅音音标的学习, 这是有道理的。只有先把字母学扎实了, 再慢慢学习音标, 才不会使学生混淆。从下半学期开始教材就把音标从辅音到元音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在了每个单元板块中, 让学生能更早地养成音标意识, 更早地掌握音标认读的方法。所以, 三年级教完字母, 我们就应该向学生提出音素的概念, 并且教授学生按音素归类字母, 尤其强调五个元音字母。而在三年级音标教学中, 我们应该及早让学生明白英语单词和汉字发音一样, 都是有注音的, 就像汉语拼音有韵母和声母, 英语音标也有元音和辅音。教学中也强调只要让学生认读, 不要求书写, 让音标学习更轻松。从三年级单词教学起, 就要将单词中的字母发音教给学生, 教会学生分解音素。首先要求学生看清口型听清口音, 体会辅音拼读元音的要领, 并出示各个字母的音标让学生认读, 避免学生又要用汉字来注音。例如教学my这个单词时, 应告诉学生m的发音是/m/, y的发音是/ai/。从最简单的拼读开始, 长期训练学生分解单词的音素, 初步感知“辅音清、元音浊、辅音拼读元音猛一碰”的要领。

二、依附载体, 积累巩固读音规律

在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 音标就该逐步渗透, 尤其在每个单词教学中更应该逐一讲解, 让学生慢慢熟悉简单的字母发音规律, 渐渐习惯看到这些字母组合就会直接拼读认读单词。每次教授新单词时都要以旧引新, 进行一些语音归类的训练。大部分辅音字母的发音最简单最直接, 可以早早地告诉学生。比如/p//b//t//d//k//g//f//v//s//z/等音标都是跟发音字母基本相似, 在三年级上册的新单词教授中就应该及早出示给学生朗读。而五个元音字母的发音对于整个单词的记忆是最有影响的, 所以对于入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每次记单词都只记得怎么说这个单词却不知道怎么拼写单词, 或者只记得单词的开头字母。例如三年级上册一开始学生就经常辨认不出he/his/her这三个单词, 乍看都h开头差不多, 所以教授时应该出示每个单词中元音音素, 如he的e发/i:/音, his的i发/i/音, her中的er发/藜:/。在讲解了单词中元音字母的发音后, 学生就对单词结构有了了解, 容易辨认多了。又如, 第四单元里出现了father/family/friend三个单词, 很多学生都辨不清这三个单词, 必须讲解并出示重要的元音音素, 如father的a发/ɑ:/, er发/覸:/, family的a发/覸/, friend的ie发/e/。经过反复朗读, 学生才能去注意f后面的字母组合。通过语音去记忆单词, 比机械拼读事半功倍。而且音标学习重积累重归类, 反复出现才能加深印象, 才能养成用音素或者音节去记忆单词的思维习惯。教学中, 在教会学生反复认读单词中的元音和辅音时, 更应该时时纠错, 常抓不懈。

三、花样百出, 强化拼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标教学也不能枯燥无味地反复认读。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丰富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多多挖掘和编写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设计好音标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任务中去“习得”音标。例如, 在音标教学中, 最容易利用的是小学生的好胜心, 他们最喜欢“PK”,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听一听谁读的最棒”、“找一找谁读的有错”、“对口型”等竞赛, 都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参与音标学习。

小学生形象思维强, 爱联想。教师不妨把音标拟人化, 换个样式教授学生。例如在教五个元音字母的音标时, 可以把五个元音字母比拟成五个将军, 再把有相同音素的字母归类成将军的小兵。例如Aa/ei/将军的字母部下有Hh/Jj/Kk, Ee将军的字母部下是Bb/Cc/Dd/Gg/Pp/Tt/Vv, 等等。这样的比拟再加上有节奏的朗诵, 使得学生形象深刻, 加深记忆, 兴趣盎然。

小学生好动, 越是低中年级越喜欢唱唱跳跳念念儿歌。教师在音标教学中应该针对本节课的音标教学任务多多设计一些儿歌,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例如, ball和doll是两个容易混淆的单词, 教学时可以带上音标朗读。如:ball ball/b//b//b/, doll doll/d//d//d/, /b//b//b/是球球球, /d//d//d/是洋娃娃。这样子朗朗上口的小儿歌随时随地可以设计用来给学生们朗诵, 有利于辨认单词辨认音标, 更加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年级学生积累的音标已经相当多了, 可以提高难度训练学生直接拼读单词。应当教授学生如何查字典和拼读整体音标, 可以开展“查字典找新词”、“看谁拼读快”、“听音节猜音标”、“音标机器人测试”、“一帮一, 背音标”等游戏来提高学生认读单词的整体音标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拼读一个音节是很容易的了, 但是两三个音节就有些困难, 要适当讲解重音和次重音、连读和爆破音的读法规则。学生掌握了音标, 就能更好地掌握语音, 能够自己拼读新单词, 能使学生加强学习成就感。运用语音音节去记忆单词, 更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英语自学能力, 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 更能大大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 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基础内容, 犹如学走路的拐杖。保林杰 (Bolinger) 在《语言要略》中提出“语言就是声音……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学会发音” (方平:1993) 。所以语音教学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特点, 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生动活泼地开展音标教学, 培养学生拼读技能, 强化单词记忆, 使学生轻轻松松得学好语音, 使学生获得英语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最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Z].

谈谈怎样教好中学历史 篇10

一、充分利用和历史有关的故事

学生喜欢听故事,甚至高年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上课前先来一段令人捧腹的故事,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如讲“1794——1814年的法国”的时候,我利用了一则网上看到的幽默故事:“相传清末某省乡试,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有一秀才见题发愣:这项羽我知他是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兵困垓下,最终自刎乌江,那拿破仑何许人何许物也?冥思苦想之后,秀才似有大悟:这‘仑’与‘轮’音同形近,莫非主考使用通假方法,故弄玄虚?‘拿破仑’者,‘拿破轮’也,于是乎他庆幸自己识破机关,得意中欣然命笔:轮难拿,破轮尤难拿,而项羽独能拿!何也?何也?项羽力能举鼎,况破轮乎?”同学们大笑之后,我书归正传说:“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拿破仑是什么人物呢?拿破仑·波拿巴,公认的战争之神,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身高不过一米六八,科西嘉人,有超人的军事指挥天才。拿破仑戎马一生,驰骋疆场,赫赫威名,令敌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中指挥大大小小一共60多场战役,要比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汉尼拔、苏沃洛夫,这些名将所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拿破仑成为欧洲不可一世的霸主,成为与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如此伟大的拿破仑在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舞台上做了什么举世瞩目的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历史课程。”这样用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不感到枯燥。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只是引导者,而并不是指挥者,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为学生做好指导和服务。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其乐融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闪烁生辉,个性的发展畅通无阻。

三、艺术地导入新课

比如说复习导入,这种方法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融合,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如讲授《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通过复习内地与台湾在历史上一直拥有的往来关系(比如在三国时代的卫温到夷洲和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这足以说明台湾一直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后来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自然就是一种侵略,是对中国的挑战,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郑成功驱逐敌寇,收复领土。

怎样教孩子做家务 篇11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共识: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做出贡献。但是如何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大家却感到迷茫。从理论上说,一个2岁的孩子可以学会把睡衣放好,4岁的孩子基本上就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了——管理自己的衣物、打扫房间以及计划自己的开销等。可不幸的是,由于父母平时太溺爱孩子,为孩子做得太多了,等到需要孩子分担家务的时候,他什么也不会做。我们总幻想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忽然懂事了,具有了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能帮父母做很多事情。殊不知,让孩子具有家庭责任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呢?

1.要有组织性——

很多父母没有很好地把家务活计划一下。很多妈妈都说,家务活要想干,是什么时候都干不完的。的确,家务活处处有,孩子有时遇到了,却不知道该不该自己干。

聪明的父母会召开家庭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会议上,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如何分配家务活,当孩子参与了制订计划后,会更愿意做家务。制订计划前,父母可以先做调查,家里有哪些家务活要做,把每项任务分成15分钟一段,然后分配给每个家庭成员去做。每项家务活可按周或月轮流去做。

就像孩子应该找到和会计划家务活一样,他也应该参与评价已完成的任务。

2.要像孩子一样去想——

“你们怎么能在这么脏的地方生活?”宝珍问她的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把你们的屋子收拾干净再出去!”一个小时后,她发现孩子们只是把乱糟糟的东西堆在墙边。她被激怒了,训斥道:“真是一团糟!我甚至不愿打开这扇门。”她的孩子们无声地看着她,不知所措。

父母不断地发号施令,使孩子很难理解,无所适从。因为这些命令太抽象,不具体。当孩子听到父母说“收拾你的屋子”时,只是觉得那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宝珍说的是,整理床铺,把鞋摆好,把玩具收拾好。孩子们却认为,妈妈是要他们把通向床的道路收拾干净。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就要把一个工作分解成很多部分,逐步进行示范。例如,你让孩子刷浴室,你要教他如何刷浴池、擦洗手池和怎样拖地。应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是不是所有的清洗材料都准备好了?他是否需要一个板凳站在上面?如果你想让孩子收拾院子里的落叶,不要只是笼统地说“去耙树叶”,而要告诉孩子去耙某一个小范围内的树叶。或者定上时间,看15分钟内孩子能耙多少树叶。如果你布置的家务活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孩子会很高兴地去做的。

3.成功的事要表扬——

如果你总指责孩子,这事做得不行,那事做得不好,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无能。要让孩子相信他能成功,这样他才不会永远依赖别人。

我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他的老师让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例如,当孩子的分数考得不太理想时,老师会指出孩子已学会了什么,坚定他的信心,相信孩子能补上他落下的功课。

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评价你孩子做的家务。不要只看一时一事,而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孩子: “看,你把盘子擦得多亮啊!”诸如此类的话,是十分必要的。不要总盯着孩子没做好的事情。

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失败的过程,也是尝试胜利的过程。你要让孩子不怕犯错,这样他才能学得快,并乐于接受新挑战。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应该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你的女儿忘记吃午饭,而且表现得很懊悔时,你要用极大的爱表示同情:“宝贝,我想你一定饿了。”而不是责备她为什么忘了吃午饭。要用友爱和同情心支持孩子去处理因为遗忘而产生的后果。有时我们也会忘记一些事——这不是犯罪,也不是缺点,只要注意,就能克服。

如果你儿子不把脏衣服放在专门的篮子里,就让他继续穿着脏衣服好了。如果孩子把玩具堆满客厅,你要让他自己收拾。如果你替他收拾,就把玩具锁起来,等过了周末再让他玩。

你应该提前让孩子知道行动的结果是什么。比如,你对孩子说:“等你摆好桌子,我们就吃晚饭。”或者,“你把冬天的衣服整齐地收入箱子,我就从阁楼上把你夏天的衣服拿出来。”如果你能及时地让孩子知道他行动的结果,他会更负责任地做家务。

5.奖励孩子,这不是贿赂——

因为做家务是家庭责任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孩子完成了一件困难的工作,可以带他一起去吃冰激凌或看球赛。

如果你给孩子零花钱,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它。当我的孩子不愿做家务时,我就向他收费,因为他不能总“雇佣”我。当你的孩子要求更多的零花钱时,你可以让他做附加的工作。比如:倒垃圾、漆栅栏。

“我的孩子们还太小,干不了家务活。每个周末我干完家务活,都感到筋疲力尽。”一个离了婚,带着两个年幼孩子的妈妈以前这样对我说。如今,她改变了做法:“现在,我9岁的孩子洗碗,11岁的孩子帮我整理房间。我们轮流做饭。每天早晨,我们一起干15分钟的家务。我不用自己拼命干活了,并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待在一起。”

教孩子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具有家庭责任感的好机会。你可以告诉他,他所做的一切和家庭的和睦有着直接关系。早点对孩子进行家务教育,逐步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不仅可以使父母的生活更轻松,孩子也将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更快的成长。

【编辑:杨子】

体校物理课怎样教 篇12

一、激发求知欲, 调动积极性

体校的物理学为基础文化课, 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1. 结合教材, 介绍富于创造性的趣事以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奥秘的好奇, 从而进行探索性研究。如:教自由落体运动时, 介绍16世纪末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通过登上54米高的比萨斜塔, 证明了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 总是同时到达地面的结论。再如:“杠杆”一课, 教师将一根胡萝卜放在手指上, 使之沿水平方向平衡。这时胡萝卜与手指的接触点就应该是胡萝卜重心所在的位置。如果就在此处将胡萝卜截成两段, 把它们放在天平的两盘中, 那么天平是否平衡?胡萝卜既然在手指上是平衡的, 那么在天平上也应当能够平衡。但结果出人意料, 天平的一头更重些。何以至此?学生看后, 在脑中形成若干“问号”, 再让学生们想一下生活中“上粗下细”的手杖, 扫地用的笤帚, 分吃甘蔗等事例。这样, 不仅使学生兴致勃勃、情趣盎然,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

2. 面向生活实际出观察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和生产以及体育当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如:为什么水泥公路上有些空隙?为什么会发生闪电现象?在比赛计时时, 是以听到声音为准还是以看到冒烟为准?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从实际出发, 切实打好基础

体校学生的物理基础较差, 而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 恰当确定教材的深广度, 充分体现物理学的基础性。这就必须:

1.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从体校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教学大纲为准绳,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 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 对差生采用低起点、慢开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 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 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步或几步逐渐达到大纲要求。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 既不能过高, 增加教学难度, 加重学生负担, 使学生消化不良, 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 降低大纲要求, 过分放慢教学进度, 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识“最接近发展区域”, 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 重视讲练, 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如果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 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 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 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同时采用“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讲练练”的形式, 使他们能动口、动手、动脑,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

3. 严格要求, 坚持完成教学任务。

在保质、保量完成课本上规定的练习题、习题的同时, 对于优等生, 设计一些拔尖提高题;对于中等生, 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对于差等生, 适当降低练习题难度, 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 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 切实减轻了差生课业负担, 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4. 做好补缺、补差, 使大面积得到提高。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我们应该有的放矢, 采取缺什么补什么, 个别补和集体补的方法;另一方面, 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兴趣、爱好, 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 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 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从而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要民主化

由于体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种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变“传道解惑”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在伦理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在情感上与学生相互理解和尊重, 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至少做到三点:其一,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厚此薄彼, 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将每一位学生吸引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来。其二, 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 包括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和创新的自由。改变“一言堂”, 将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学习的愉快, 感受到个性发挥的满足和心灵成长的幸福。其三, 完善教师个性, 提升教育艺术,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使物理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学科。

四、理论应用于实际, 为专业课服务

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时, 有些章节内容比较枯燥, 学生学得也比较枯燥, 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 学生在学了物理概念和计算方法后, 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教师若能及时将物理知识贯穿于体育运动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原理、练习技术的同时, 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训练当中去, 这不但再次检验了物理理论的正确性, 而且由于学生自己解决了实际问题, 因而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原地推铅球“出手角度”这一重要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斜上抛”的力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讲解, 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理性地学习和掌握。铅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明白铅球的水平位移计算公式的原理, 也会明白从理论上讲, 当出手角度是45°时, 铅球推得最远, 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 39°是最适宜的角度的道理。在教机械能守恒定理时, 要强调撑竿跳高运动员必须尽最大可能加快助跑, 使他在起跳时具有最大的速度, 而且必须在撑竿已经不弯曲的时候, 不抖动地放掉撑竿,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成绩;在介绍重心时, 要让学生理解在跳高时虽然人体重心的轨迹相同, 但由于身体姿势的不同, 身体进而距离横杆高度也不相同, 因此跳过的高度显然是不同的。所以, 背跃式比上跨式的成绩好。

上一篇:评估保障机制下一篇:林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