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改造

2024-09-24

林地改造(共4篇)

林地改造 篇1

广西红椎菌又名红菌, 分类学上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红菇目Russulales Kreisel ex P.M.Kirk.P.F.Cannon & J.C.David.、红菇科Russulaceae Lotsy.、红菇属Russula、鳞盖红菇 (R.1epida) [1], 是只有在红 (白) 椎林下及特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下方可生长出的野生菌根型食用菌[2,3]。广西红椎菌出菇点固定、生长密集、产量大、价格高, 林况较好的林地每年红菇收入在1 万元/667 m2左右, 给当地林农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光浦北县每年都有上亿元产值, 浦北县也因此特色成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每到红椎菌采收时, 有红椎菌林地的林农晚上就住到山上已搭好的棚里管理守护红菇。几百年来, 当地产妇“坐月子”进补必吃红菌, 对产妇乳汁减少、贫血等有特殊食疗价值。红椎菌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畅销福建、广东、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等国家和地区, 市场销售价格连年上扬[4,5], 由于红椎菌极大的经济效益, 当地红 (白) 椎次生林保存非常好, 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又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是关于红菇属红菇的生态、资源、分类、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1,2,3,4,5,6], 部分专家通过各种方法分离获得了菌株[7,8,9,10], 但在人工促繁及半人栽培等方面都没有成功的报道。本研究根据红椎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利用生态学原理, 通过椎林地改造调控红椎菌野生生长环境, 从而提高红椎菌产量和质量, 实现其人工促繁。

1 试验林地背景资料

气候背景:林地区域属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 全年气候有如下特点:太阳辐射量约为460k J/cm2, 年日照时数为1800 h左右, 年平均气温21~23 ℃, 年总积温7800~8300 ℃, 最热月份是7 月, 平均气温28~29 ℃, 极端最高气温为37.3℃;最冷月份是1 月, 平均气温13~15 ℃, 极端最低气温为0 ℃, 绝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350 d以上。 雨量丰富夏湿冬干, 雨量特多, 湿度较大, 年均雨量为2104.2 mm, 相对湿度为81 %。夏、秋两季是湿热多雨之季, 降雨量占全年81.7 %, 6 月和8 月为全年的两个降雨高峰;冬季雨量不大, 仅占全年雨量的5.9 %, 为干冷少雨季节。

林地背景:试验监测林地主要在浦北县龙门镇及博白县江宁镇, 多为丘陵地, 林地优势树种为红椎, 杂少量其它树种。

2 人工促繁依据

腐生食用菌产量主要影响因素有营养、湿度、温度、氧气及光照等, 林下野生菌根型食用菌产量除了受菌根数量、质量影响外, 同样也是受这些外在因素影响。由于林下条件原始, 各种生物横生, 影响因子多, 要想靠原始生长达到食用菌需要的较好状况, 概率非常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地块产量比较高, 绝大部分地块产量却非常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林地郁闭度、林下灌木、杂草覆盖度及枯枝落叶厚度等的改造, 从而使林地土壤更长时间达到食用菌所需要的营养、湿度、温度、氧气及光照等条件, 加速其生长, 提高其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保护森林资源。

林地土壤营养成分主要由腐殖质层决定, 而腐殖质很大部分由枯枝落叶层决定。同时由于红菇基本是表层红椎菌根长出, 属于浅层营养, 而杂草也是浅层营养, 因而杂草对其营养有较大的竞争作用。

林地土壤湿度除了气候因素外, 主要由乔木郁闭度、灌木及杂草覆盖度、枯枝落叶层厚度等决定。

林地土壤温度除了气候因素外, 主要由乔木郁闭度、灌木及杂草覆盖度、枯枝落叶层厚度等决定。上述值越大, 其阻挡阳光照射也就越多, 升温也就越慢。

红椎菌对氧气及阳光要求不是特别严格, 由于林地是开放的, 因而氧气能较易满足, 阳光只要不是直接暴晒土壤就行。

上述条件的实现需充分考虑相互间影响, 因而需要折中求其平衡, 使林地土壤表层温度在20~25℃、地表湿度在60 %~80 %之间时间尽量长, 同时与红椎菌竞争营养的浅根植被尽量少。

3 人工促繁原则及内容

依据上述依据, 根据山体的不同方位、部位对林地进行如下改造, 以便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 温湿度条件都更适于红椎菌生长。

总体原则为一是尽量保存林地乔木;二是杂草清除禁止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剂;三是调整砍伐的先后顺序为杂草、杂灌、低层枝桠、杂木;四是枯枝落叶层厚度在1~5 cm。不同林分改造内容如下。

3.1 郁闭度在0.7~0.9 之间的高郁闭度锥树林地

首先调整林地郁闭度在0.7~0.8。再按照山体不同朝向、位置进行如下改造调整。

无山体遮挡平地:保存所有乔木, 保留林木稀疏地块部分灌木, 如灌木还稀少, 则可以增加枯枝落叶层厚度, 最后使乔木、灌木、杂草的总盖度在90 %左右, 枯枝落叶层厚度在3 ~4 cm。

有山体遮挡平地:保存所有乔木, 调整杂灌密度, 最后使乔木、灌木、杂草的总盖度在85 %左右。调整地上枯枝落叶层厚度在2~3 cm。

阳坡山顶:由于阳坡山顶是受日照时间最长的地方, 因而相比较其它地方, 阳坡山顶林地土壤覆盖物盖度也需要最大, 由于山顶土壤相对比较贫瘠, 林木长势也相对较其它地方差些, 因而除了保存所有乔木外, 还可以保留部分灌木, 如灌木稀少, 则可以增加枯枝落叶等覆盖层, 最后使林木、灌木、杂草的盖度在90 %左右, 枯枝落叶层厚度在3~4cm。平地改造原则等同阳坡山顶。

阳坡山腰:阳坡山腰是受日照时间第二长的地方, 根据林地情况, 调整杂灌密度, 最后使林木、灌木、杂草的盖度在85 %左右。调整地上枯枝落叶层在2~3 cm。

阳坡山脚:阳坡山脚由于可能受对面山的遮挡其日照时间可能会受影响, 如没有遮挡, 则林地改造原则同阳坡山腰。如有遮挡, 则根据遮挡适当降低林木、灌木、杂草的盖度, 使林木、灌木、杂草的盖度在80 %左右。调整地上枯枝落叶层厚度在2~3 cm。

阴坡山顶:阴坡山顶受日照时间及强度同阳坡山腰, 因而其改造原则与其相同。

阴坡山腰:阴坡山腰由于其受日照时间较其它短, 调整杂灌密度, 最后使林木、灌木、杂草的盖度在75 % 左右。 调整地上枯枝落叶层厚度在1.5~2.5 cm。

阴坡山脚:阳坡山脚是受日照时间最短的地方, 因而其地表植被覆盖物盖度也需要相对低一些, 改造林地使林木、灌木、杂草的盖度在75 %左右, 地上枯枝落叶层在1 cm左右。

3.2 郁闭度≥0.9 过高郁闭度锥树林地

适当去除乔木低层枝桠, 或砍去部分没有多大经济价值的树种, 把林地郁闭度调整到0.8 左右后再按高郁闭度椎树林地的改造方法进行改造。

3.3 郁闭度<0.7 低郁闭度锥树林地

改造方法同高郁闭度椎树林地的改造方法, 尽量保存灌木及部分根系不发达的杂草, 根系发达且丛生杂草全部去除, 如乔木、灌木、杂草总盖度还达不到要求, 则枯枝落叶层厚度在高郁闭度锥树林地改造基础上加厚1~2 cm。

4 林地改造

4.1 改造时间

林地改造时间需尽量避开红椎菌子实体生长季节, 第一年第一次需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 改造时间在冬季至早春, 至少在第一轮出菇2 个月前完成, 最好在头年12 月及次年2 月份之前, 第一年的随后几次, 根据林地实际情况按照改造标准进行适当修整改造, 改造时间宜在出完一轮红菇后5~10 d内完成, 从而不会影响下轮出菇。第一年以后, 每年只需进行少量的维护改造即可, 第一次安排在农历2月份进行, 随后维护改造时间也是在出完一轮红椎菌后5~10 d内完成。

4.2 改造后效益及问题

按上述标准改造椎林地后, 红椎菌产量可以提高2.4 倍, 增加出菇林地面积, 增加林农收益;保护产红椎菌的森林;通过提高产量, 形成规模, 形成红椎菌种植、烘干处理、销售、深加工等产业链, 带动林农就业。

早先红椎菌产量较高的林地, 由于林灌木的生长, 郁闭度、盖度等增加, 由于之前红椎菌价格不是很高, 好多林地林农没有进行林地改造管护, 导致很多地块现在已经基本没有菇出。有些林农由于只看到某一地块出菇的林相, 而没有根据自家林地所在位置照搬林地改造, 导致好多山顶的出菇林地由于改造过度出现了土地退化, 也不再出菇。

参考文献

[1]李国杰, 文华安.中国红菇属分类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 2009, 28 (2) :303-309.

[2]李海鹰, 王桂文, 范嘉晔, 等.红菇与红锥形成的根共生体形态的描述[J].微生物学通报, 2000 (27) :31.

[3]李海鹰, 范嘉晔, 王桂文, 等.广西浦北鳞盖红菇的形态与生态环境[J].中国食用菌, 1995, 14 (1) :27-28.

[4]钱建新, 陈仁毅, 张惠兰.正红菇的生长环境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3 (4) :52-53.

[5]甘耀坤, 赵良发, 戴卢, 等.野生红菇研究综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5, 26 (3) :70-74.

[6]韦仕岩, 吴圣进, 吴纯善.藤县野生大红菇生境调查及开发现状初报[J].食用菌, 2006 (增刊) :19.

[7]曾广宇, 伍琪, 李勇江, 等.广西红椎菌分离培养研究[J].食用菌, 2004 (5) :19-21.

[8]陈少珍, 黄思良, 闭志强, 等.野生红菇菌丝体分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2) :5-8.

[9]陈旭健, 甘耀坤, 王名光, 等.红菇的分离培养研究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5, 26 (5) :64-77.

[10]蔡小玲, 葛刚, 郭勇, 等.野生红菇的分离纯化培养初探[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3, 19 (2) :30-31.

林地改造 篇2

2013-03-01 8:28:28|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山地转让林权石家庄种植|字号 订阅

现有石家庄山地转让,林权转让。海拔300-500米之间,距石家庄市区不到100公里,距北京360公里,交通便利,四季有水,有动力电。

山地土壤肥沃,地面形成腐殖质层,植被极为茂密,现拥有超过上千株成材、半成材杨树,数百株杨树胸径达30-40公分。

山地地况良好,现有数条山沟,已开垦成土地,种植果树;

山坡大部分开垦成梯田,部分种植果树;

入山口和公路相距400米,由土路相连;

为保持山地独立性,现已修有山门,可以封住山口;

建有农家院,使用自来水、动力电;

山顶有蓄水池、电线杆,地下已埋设专用电缆,铺设水管,可以压水到山顶蓄水池。该山地投入已经累计超过300万元,现在无精力管理,现低价将山地转让。

林地改造 篇3

目前, 广东省还有很大面积的马尾松林分亟待改造, 研究马尾松林分改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东江水源林马尾松低效林为对象, 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改造示范, 并对其造林初期的幼林生长和植物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 旨在为马尾松林和水源林改造及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本研究地区位于河源市东源县,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 东江中上游, 地理位置为东经114°48′~115°22′, 北纬23°41′~24°13′。东源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光热充足,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20.7℃, 年平均降水量1 889.9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77%。全县主要土壤类型有赤红壤、红壤和黄壤, 造林地土层较深厚, 多在80 cm以上, 林地土壤肥力普遍为中等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 组成种类丰富, 但由于长期人为干扰破坏, 原生森林植被已不复存在。现存植被为松类、相思类、桉树类等人工林和各种次生林及灌丛草坡。

1.2 供试树种

本研究改造树种共7种, 分别为火力楠 (Michelia macclurei) 、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黧蒴 (Castanopsis fissa) 、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樟树 (Cinnamomun camphora) 、阴香 (Cinnamomun burmanii) 、木荷 (Schima superba) 。

1.3 试验设计

研究设计了5种改造类型, 分别为枫香×樟树、红锥×枫香、火力楠×黧蒴、木荷×阴香自然式株间混交组合和木荷×阴香行间混交组合。自然式混交组合即2个树种在林地上均匀、随机地种植;行间混交组合即2个树种按照1∶1的比例在林地上隔行依次种植。

该试验林于2010年3月造林。采用带状清理对马尾松林地进行疏伐, 使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3~0.4;造林株行距为2.0 m×3.5 m (1 425株/hm2) ;植穴规格为50 cm×50 cm×40 cm;每穴施过磷酸钙100 g、进口复合肥200 g作基肥;采用一年生、高约30 cm的一级营养袋苗种植;栽植后连续3年、每年于5—6月和9—10月抚育。

1.4 研究方法

1.4.1 标准地的建立。

2010年12月在示范林5种不同改造类型的林分中选择代表性的地段各建立3个20 m×30 m的固定标准地, 具体情况见表1。

1.4.2 林木生长调查。

在各标准地中每木实测胸径、地径、树高和冠幅。

1.4.3 林地植物多样性调查。

物种多样性的调查采用徐小牛等[3]的方法, 在各标准地内按梅花形机械设置5个2 m×2m的小样方, 调查、记录小样方内全部灌木和草本的种类、盖度、株数及平均高度。参考文献[4,5,6,7]计算多样性指标。

注:坡向栏中, S40°E表示南偏东40°, 以此类推。

1.4.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 并运用SAS 8.1软件进行Duncan多重比较与聚类分析[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改造类型的林木生长

2.1.1 不同改造类型马尾松生长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 5种不同类型林地中的马尾松, 只有胸径年均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 树高年均生长量和冠幅年均生长量差异都不明显。其中, 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林地中马尾松胸径年均生长量最大, 达0.83 cm/年;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林地次之, 为0.74 cm/年;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林地和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林地中马毛松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71、0.69 cm/年;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林地最小, 仅为0.60 cm/年。

(cm/年)

邓肯检验表明, 马尾松各生长量间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改造时间很短, 改造类型对于马尾松的影响尚未表现出来。

2.1.2 改造树种生长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 木荷的平均地径显著大于其他改造树种, 达0.922 cm;其次是火力楠, 地径为0.855 cm;红锥和枫香则分别为0.811、0.750 cm。阴香和黧蒴长势一般, 分别为0.687、0.659 cm。樟树地径则显著小于其他改造树种, 仅为0.568 cm。

(cm)

树高方面, 最大的是阴香, 达69.1 cm, 显著大于其他改造树种;木荷、火力楠和枫香树高长势较好, 分别为64.3、63.9、63.8 cm;红锥和黧蒴长势中等, 分别为59.7、59.3 cm;樟树树高最小, 仅为39.3 cm, 与其他改造树种有较大差别。

冠幅方面, 最大的是红锥, 达34.3 cm;其次是木荷、火力楠和黧蒴, 分别为28.7、25.3、24.0 cm;枫香和阴香长势中等, 分别为22.7、22.0 cm;樟树冠幅最小, 仅为18.3 cm, 显著小于其他改造树种。

对上述7个改造树种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如图1所示。若阈值取0.75, 则可以将7个树种分为3类:第一类为OB7号, 即为红锥, 为最速生树种。第二类为OB2、OB3、OB4、OB5、OB6号, 即为枫香、木荷、阴香、火力楠和黧蒴, 为生长速度中等树种。第三类为OB1号, 即樟树, 为生长速度最慢树种。

注:OB1-樟树, OB2-枫香, OB3-木荷, OB4-阴香, OB5-火力楠, OB6-黧蒴, OB7-红锥。

2.2 不同改造类型的林地植物多样性

2.2.1 不同改造类型林下灌木层多样性。

调查表明, 林地灌木种类丰富, 主要有三叉苦 (Melicope pteleifolia) 、菝葜 (Smilax aberrans) 、鬼灯笼 (Clerodendron fortunatum) 、米碎花 (Eurya chinensis) 、多花野牡丹 (Melastoma polyanthum Bl) 、栀子花 (Gardenia jasminoides) 、潺槁木姜子 (Litsea glutinosa) 、车轮梅 (Rhaphiolepis indica Lindl) 、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 、岗松 (Baeckea frutescens L.) 、火炭母 (Polygonum chinensis) 、酸藤果 (Embelia laeta) 、梅叶冬青 (Ilex asprella) 。

从表4可以看出, 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林下灌木种类数量最多, 均为6种;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林下灌木种类数量最少, 仅2种。

从不同改造类型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表可以看出, 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林下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D最高, 达0.67;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较高, 分别为0.63和0.61;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较低, 为0.37;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低, 仅为0.31。Shannon-Winer指数H以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高, 达0.89;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次之, 为0.87;第三的是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 为0.74;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较低, 为0.56;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最低, 仅为0.37。5种改造类型的种间相遇机率PIE较为接近, 介于0.29~0.40之间, 以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高, 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低。群落均匀度R以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高, 达0.94;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次之, 为0.91;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较高, 分别为0.84和0.81;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最低, 仅为0.54。

2.2.2 不同改造类型林下草本层多样性。

调查表明, 林地主要草本植物有芒萁 (Dicranopteris linearis Under) 、黑莎草 ( (GGaahhnniiaa ttrriissttiiss) ) 、、芒芒草草 ( (MMiissccaanntthhuuss ssiinneennssiiss) ) 、、半半边边旗旗 ( (PPtteerriiss ssemmiippiinnnnaattaa) ) 、、海海金金沙沙 ( (LLyyggooddiiuumm jjaappoonniiccuumm) ) 、、铁铁线线蕨蕨 ( (AAddiiaannttum ccaappiilllluuss--vveenneerriiss) ) 、、假假臭臭草草 ( (AAggeerraattuumm hhoouussttoonniiaannuumm) ) 。。

从从表表55可可以以看看出出, , 在在林林下下草草本本种种类类数数量量方方面面, , 以以枫枫香香×樟樟树树自自然然式式混混交交改改造造类类型型最最多多, , 为为44种种;;红红锥锥××枫枫香香自自然然式混混交交改改造造类类型型、、木木荷荷××阴阴香香自自然然式式混混交交改改造造类类型型和和木木荷荷××阴香香行行间间混混交交改改造造类类型型都都为为33种种;;火火力力楠楠××黧黧蒴蒴自自然然式式混混交交改造造类类型型最最少少, , 仅仅为为22种种。。

从不同改造类型林下草本层多样性指数表可以看出, Simpson指数D大小顺序为: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 (0.83) >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 (0.74) >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 (0.69) >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 (0.57) >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 (0.39) 。ShannonWiner指数H以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高, 达0.98;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次之, 为0.93;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较低, 分别为0.66和0.49;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低, 仅为0.33。种间相遇机率PIE以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大, 达0.77;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次之, 为0.57;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较低, 分别为0.48、0.41和0.39。群落均匀度R以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高, 达0.93;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较高, 分别为0.91和0.85;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较低, 为0.53;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最低, 仅为0.48。

从表4、5可以看出, 以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林下植物种类最丰富, 达10种;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次之, 为9种;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有8种;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最低, 仅有5种。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改造类型的林木生长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改造类型的马尾松林木生长基本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是由于改造时间短, 不同改造类型对马尾松的影响尚未起作用。但不同改造树种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标准地内不同改造树种的生长情况来看, 红锥和木荷长势最好, 生长最快, 这与汤文彪[9]的研究一致;阴香、枫枫香香、、黧黧蒴蒴和和火火力力楠楠长长势势中中等等, , 这这与与黄黄勇勇来来[[1100]]研研究究表表明明枫枫香与与马马尾尾松松混混交交效效果果不不理理想想的的观观点点不不一一致致;;樟樟树树则则生生长长速速度最最慢慢。。

聚类分析可以把本研究的7个改造树种分为3类:第一类为红锥, 为最速生树种;第二类为生长速度中等树种, 包括枫香、木荷、阴香、火力楠和黧蒴;第三类为樟树, 为生长速度最慢树种。

3.2不同改造类型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下植物是组成生态系统的部分之一, 它在促进林地养分循环和维护地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1,12]。植物多样性不仅由群落本身的类型与结构决定, 同时还受其演替阶段、微生境及其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 并能成为反映群落稳定性和动态的定量指标[13]。研究表明, 林分改造对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有明显作用[14]。

综合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各植物多样性指标来看, 红锥×枫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最好, 火力楠×黧蒴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枫香×樟树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较好, 木荷×阴香自然式混交改造类型和木荷×阴香行间混交改造类型较差。

林地改造 篇4

遵循我国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 各个地区要对省级、县级的林地保护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不断的优化林地结构, 推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提高林地利用率, 对林地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笔者根据余杭区2012年对林地规划编制工作的实践进行了, 探讨出更好的林地落界的方法。

1 林地落界的概念

我国颁布的《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中明确的阐述了林地落界的概念, 使其更加容易被理解, 所谓的林地落界即为:根据对现存的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的研究, 公益林区的划界所取得的成果, 把二类调查成果作为基础, 通过准确的核实和遥感判读, 并把调查作为辅助的手段, 掌控林地落界的基本条件、精度的要求, 将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的边界和图斑从法律上进行落实。

2 林地落界的任务和目的

林地落界把县域级的单位作为总体, 将林地的利用状况落实到山头上的小地块, 这就是林地落界的首要任务。其目的是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实现林地科学管理。

3 林地落界的基础资料

林地落界的基础资料需要提供更新至2009年底止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和乡村代码库;更新至2009年底止的现有公益林小班清单;规划公益林小班清单;防护林小班清单;现有和规划重点商品林小班清单;自然保护小区和保护小区小班清单;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小班清单;一级保护林地小班清单等。

4 县级林地落界的方法

对县级林地保护和利用所采用的林地落界方法同城市、乡村的有所不同, 需要我们根据县级地区的地理位置等因子, 采用遥感影像控制的方法, 同历年县级森林资源的数据相结合来完成林地落界数据的统计。通过余杭区县级林地落界的实践,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4.1 建立县级对于森林保护与利用的数据库及地图

根据余杭区更新至2009年底止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资料进行整理, 通过遥感定位图像, 录入电脑形成小型的数据库, 并通过对余杭区的森林覆盖情况进行绘制。工作中, 对发现原有资料的错误和缺失, 要及时进行改进和添加, 从而完善数据库的内容, 使资料更加准确。

4.2 正确划分县域间、县内镇乡之间的界线, 拼接结构图

依靠从前的界限, 对县域与县域之间的森林资源进行分别绘制, 在完成拼接, 纠正因绘制重复而不准确的数据。建立联系应按照以下几点规则进行:

如果临县双方对以往的森林划分区域没有意见, 就按照以往的划分地区进行分别绘制图像及整理数据;如果临县双方对森林划分有疑义, 则可以请当地的民政厅对森林地区开始重新区分, 如果有森林空缺地段, 应按民政厅新划分的界限为依据;由于我国林业局把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民政部勘定的省界作为规划县界, 所以, 与外省份的森林划分也应该以此为依据。

4.3 根据遥感技术资料来修正二类资源调查矢量数据

引进遥感技术, 搜集相关资料, 充分的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采取目视判读的方法, 将每一地块进行核实, 看林地边界及林地内的地类边界的二类调查矢量数据是否与遥感影像地类变更线吻合。一种现象是修正因地形图时效性产生的林地转变为非林地, 指征占用地块为林地。第二种现象是修正小班区划偏离明显的地物界线, 例如说小班区划在调绘时, 它的边界明显的偏离山谷、山脊、溪谷或者道路等明显的地物界线。第三种现象是对细班区划跨地类的修正, 例如说细班区划调绘边界与遥感影像地类边界的不一致性, 也可以是一个细班包含多个地类。通过遥感影像技术对林地区划落界的同时, 对林地图斑的属性要逐一的录入和修改, 如果其所带属性因子中“二类”小班属性中已经有的, 将数据传输过来, 对于“二类”小班属性中没有的属性因子, 操作人员要会同外业人员结合公益林小班属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结果, 补充外业调查记录卡片, 并录入林地图斑属性。所有属性因子的技术标准、填写规范及代码都要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为依据。

5 林地落界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 行政区域边界问题

由于余杭区行政区域及乡镇进行了多次调整, 导致与区、县之间普遍存在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图形数据交叉重叠或变化的现象, 在拼图和修改方面存在的工作内容较多。因此, 我们在开展林地“一张图”年度更新时要积极的开展实际考察活动, 组织双方人员踏勘现场, 探索区与区、区与县之间林地图斑重叠现象及变化的原因, 如果是行政区调整问题引起的按新界线调整, 如果实在工作过程中造成的失误, 需要及时的纠正错误, 如果是在山林纠纷上难以调处的, 就要在林地的图斑属性因子表中加以说明, 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 并上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协调。

5.2 如何区分林地与非林地的不同点

首先,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界定林地与非林地, 不能片面的从影像特征来判断, 因为只有非林地在影象上特征明显, 通常是在造林、非法采石或采矿用地占用的地块上表现出来。其次, 为了避免林地流失现象严重,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如说对未办理林地征用手续的临时用地, 可以恢复林地用途的土地, 优先作为宜林地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5.3 乡镇林地总面积小于现有林地面积的问题

林地保有量是指各乡镇必须保证的最小林地面积。各乡镇在规划期间因需要长期使用一定面积的林地, 所以各乡镇的林地总面积应该不少于林地保有量与规划期内的长期使用林地面积之和。当林地总面积小于现有林地面积时, 应制定合适的方案, 规划一定面积的补充林地来确保林地保有量的实现。补充林地的来源主要有:林地抛荒田、滩涂、废弃居民点、平原绿化地等。

5.4 林地小班数据变化较大的问题

由于规划基数基准年为2009年, 所有林地小班现状都要退回到2009年的状态, 而不是目前的情况。特别是2009年以后使用林地的项目 (包括经审批和未审批的) 现在可能已经不是林地, 但2009年是林地, 还要作为林地来对待, 已实施的项目可以看作是未来的使用林地项目, 采伐、造林等其他情况也是一样。

5.5 有公益林乡镇在落界工作程序上如何掌握先后的问题

为保证全区省级公益林 (无国家级) 在此次落界成果上的准确反映, 林地落界时, 省级公益林乡镇应首先将公益林的图纸和表格做好, 面积少时进行补充, 面积超出2%时, 就要分清主次, 遵循优先保留重要的生态区位、连片的原则, 余下的部分调整为区级保护林, 然后再将剩余林地按照二类调查成果完成绘制和登记。现有林地落界完成后, 要汇总林地面积, 与本乡镇应上报的总面积对照, 不足时再规划一定面积的补充林地并完成补充落界。

5.6 林地小班转绘和登记表形成方法如何掌握的问题

仅就林地规划编制工作来说, 林地小班数越少越好, 充分合并同类型二类或公益林小班, 形成新的小班, 同时对应建立新小班的属性数据, 工作量相对较小。但从工作实际和长远观点来看, 在区划小班时尽量保持公益林和二类小班区划不变, 不失是一种好的做法, 因为从现在来看至少有3个优点:小班界直接转绘;小班属性稍作更新即可使用, 多数不需再做因子录入;公益林和二类小班数据是今后一段时间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 通过准确绘制成电子资料, 可直接方便以后的工作使用。如大范围合并, 会损失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降低以后的参考价值。所以, 我们认为最好对公益林小班和二类小班不要合并, 保持原样, 这样因子适当变更即可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茹.浅谈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林地落界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4) .

【林地改造】推荐阅读:

林地纠纷05-14

林地调查06-06

使用林地06-26

林地林权07-23

林地栽培08-01

林地变更08-07

林地资源08-15

林地土壤08-19

林地恢复09-08

林地规划09-12

上一篇:怎样教语文下一篇: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