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共9篇)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 中国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学者应用基尼系数对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由于应用数据及计算方法的不同, 对于我国基尼系数的计算有很多不同的结果, 但中国的基尼系数在不断上升并且已经进入世界上收入差距较高的国家行列已是一个共同的结论。然而基尼系数是一个由截面数据计算出来的静态指标, 在应用上有着明显的局限。首先, 基尼系数无法反映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如果不平等的增长是由于持久性的个人特征引起的, 那么, 横截面上的不平等增长意味着不平等的持久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 富者越富, 穷者越穷。另一方面, 如果横截面的不平等是由于市场竞争波动、政府管制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则长期不平等的增加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流动性加强, 经过一段时间后, 个体和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排名会发生显著变化。其次, 基尼系数不能反映收入差距的结果。假设存在两个社会, 社会A和社会B, 两个社会的基尼系数是一样的, 粗看似乎两者的不平等程度相同。但是现在我们假定在社会A中, 个体在收入分配上的相对地位完全是从其父母继承而来的, 根据父母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可以精确估计子女在同代人中的相对经济地位。而社会B完全相反, 子女的收入与父母收入完全无关, 了解父母的收入对于预测子女收入毫无帮助。就收入而言, 社会A是一个极端的等级社会, 社会B则显示出完全的代际流动性。尽管社会A和社会B在某一代人当中具有同样的收入不平等性, 但其不平等性的特征却极不相同, 后者能够容忍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比前者要高得多 (Solon, 1999) 。因此一个完整的收入分配理论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同代人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同一家庭不同代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 即代际流动 (Becker andTomes, 1979) 。
家庭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元, 具有利他倾向的父母通过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将自身的经济社会优势传递给子女, 不管继承程度如何, 同一个家庭里连续几代人的福利总是紧紧相连的。了解代际流动性水平是理解持久性不平等的第一步。如果说基尼系数测度的是结果的不平等, 代际流动性测度的就是机会的不平等, 反映的是家庭背景对个体收入的影响。
近20年来出现了大量关于代际流动研究的文献, 其中大多是通过估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际收入弹性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来测量代际流动性水平。尽管相关研究在描述长期不平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 但代际收入弹性有着明显的缺陷:从理论的角度看, 代际收入弹性反映的仅是与父母收入相关因素的代际继承程度;从计量的角度看, 代际收入弹性的经验估计有着很多困难, 因为它要求收集同一家庭两代人的典型收入 (最接近个体持久收入的临时收入) 。由于以上原因, 测量代际相关性的一个替代方法是估计兄弟收入相关性 (Sibling Correlations in Income) 。如果家庭背景与个体收入密切相关, 则兄弟的收入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如果家庭背景与个体收入关系不大, 则兄弟之间的收入相关性也很弱。与代际收入弹性相比, 兄弟收入相关性反映的家庭背景范围要宽泛地多。一方面, 任何由兄弟共享的资源都会对兄弟收入相关性有影响, 这些共享资源包括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兄弟之间的互动, 共享的社区资源 (如学校和邻居) 。因此, 兄弟收入相关性是衡量家庭背景重要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从国际上看, 对兄弟收入相关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多。Solon et al (1991) 对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相关研究做了相当详尽的评述, 并提供了估计兄弟收入相关性的统计模型。由于Solon et al的模型十分完善, 之后的学者大多采用该模型进行经验研究。Bjorklund et al (2002) 对北欧国家和美国进行了跨国比较, Mazumder (2008) 计算了美国不同社会经济产出变量的兄弟相关性。
在中国, 对代际流动的研究起步较晚, 本世纪初才陆续出现估计代际收入弹性的文献, 但有关兄弟收入相关性的研究却是空白, 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面板数据。国内目前全国范围内抽样的面板数据只有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简称CHNS) 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简称CHARLS) 数据, 后者是关于45岁以上老龄人口信息的, 缺乏代表性。CHNS数据始于1989年, 由于中国1980年就实行了计划生育, 调查中成年男子具有同胞兄弟的样本并不多。不过,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来看, CHNS目前可用的样本容量也能得到一致的估计量。
本文通过对兄弟收入相关性的计算, 测量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家庭背景对个体收入的影响, 这对于预测我国的收入分配变化和解释收入差距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统计模型和参数估计
本节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Solon et al提出的代际收入相关性的统计模型;然后给出参数估计策略和软件实现过程。
(一) 代际收入相关性的统计模型
在应用研究中, 一般假设临时收入的决定方程如下,
yijt表示i家庭第j个子女t年的收入, Xijt指代表生命周期阶段和一般时间效应 (如通货膨胀, 商业周期状况与群组效应等) 的解释变量向量, β是相应的回归参数向量。误差项εijt表示剔除生命周期和一般时间效应后的个体经济状况, 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家庭部分ai是对家庭i所有子女相同的持久因素的组合, uij则指对家庭i的第j个子女特异的持久因素的组合, 如兄弟间不同的基因特质和因为兄弟出生时期不同而不同的家庭和社会因素。vijt是临时成分, 来自于测量误差和临时冲击。ai、uij和vijt都是互不相关的随机效应。
根据上面的假设, 误差项εijt的方差构成如下:
式 (3) 右侧的σa2捕获了家庭间差异引起的持久成分方差, σu2则捕获了家庭内部差异引起的持久成分方差。这两部分被用于构建兄弟持久收入相关性,
式 (4) 衡量了持久收入方差中兄弟共享的家庭背景的贡献。
(二) 估计策略和软件实现
根据式 (1) — (4) , 参数具体估计步骤如下:
第一步, 进行无截距的最小二乘法回归, 解释变量为个体年龄与年龄的平方, 得到的残差eijt为εijt的一致估计量,
第二步, 利用方差分析将eijt分解为三部分:σa2、σu2和σv2。方差分析对收入临时变动的识别是基于个体经济状况不同年度的变化;对同一家庭兄弟间收入永久性变动的识别是基于家庭内部的变动;对不同家庭间持久收入的识别是基于家庭间的变动。
最后, 将相应的估计量代入式 (4) 求得ρ。
本文使用的软件为SAS, 涉及的过程主要是GLM和NESTED, 这两个过程各有优劣。NESTED可以分解方差得到方差分量 (Variance Component) , 但只能进行平衡数据的假设检验;GLM不能得到方差分量, 但通过可估性 (Estimability) 概念可以提供非平衡数据线性模型效应的假设检验。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是CHNS数据。该数据库是由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Carolina人口中心与中华预防科学医学院联合调查和创建的。它涵盖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份, 以及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8个年度。每次调查大约访问200个左右的城乡社区, 包括城市的街道委员会和农村的村委会。每个社区大约访问20个家庭, 共4000户左右的家庭。数据收集了有关人口健康、医疗保健、保险、营养、计划生育、家庭收入、社会服务和社会人口学特征等方面的信息。CHNS数据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个面板数据, 研究者可以追踪个体的信息变化, 使得测量持久收入成为可能。
讨论中国家庭背景对子女的影响, 必须考虑中国二元经济下的经济社会特点。在中国农村, 相当多的妇女只从事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 其收入在家庭总收入的占比不高, 不能充分反映家庭背景。另一方面, 中国的婚姻特点是女儿一旦出嫁, 就从家庭成员中除去, 动态收入的面板数据不能长期追踪到女儿的收入。因此, 中国典型的兄弟相关关系只能是男性的关系。
为了讨论代际关系, 我们先将涉及相关变量的数据合并到一起, 再按照家庭成员与户主的关系筛选出户主儿子的信息。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及其所能够回答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HNS数据中对于家庭的界定:CHNS数据中的家庭成员原则上指那些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 而且共同拥有经济资源的个体。但是, 那些在外工作的成员, 无论他们是否在家居住都被看成家庭成员, 这使得本文的研究可以将外出打工的成员也包括在内。
(二) 样本选择
为了捕获个体的典型收入, 我们对样本进行了有目的的选择:
1. 收入的选择。
选择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 剔除了在校学生样本, 这就剔除了学生兼职收入。也排除了退休者样本, 这部分人虽然也有收入, 但其收入与工龄、工作经验无关, 不符合收入的生命周期运动规律。
2. 年龄的选择。
对年龄施加约束, 儿子的年龄限制在25以上, 60岁以下。低于25岁的, 工龄太短, 其收入不足以反映其持久收入。60岁以上的即使没有退休往往从事的也是非全日制工作。
3. 样本单元的选择。
要求个体收入必须有重复观测值, 但观测次数可以不同, 因此, 本文的CHNS数据是非平衡的1。
我们还面临一个重大的权衡:样本容量与收入质量。使用动态收入面板数据的益处是能够估计出收入的测量误差, 但却使我们能够使用的样本容量显著变小了。面板数据的每次调查都会磨损一部分样本单元, 这使能够在多次调查后存活下来的样本单元越来越少。本研究中使用的样本只有78户家庭, 437条记录。
四、计量结果
本节我们分为三部分:第一, 给出方差分析和假设检验的结果;第二, 给出方差分量和ρ的估计值;第三, 进行兄弟收入相关性的跨国比较。
(一) 方差分析和假设检验的结果
由于涉及到家庭和家庭内个体两个因子, 且前者包含了后者, 这里的方差分析为嵌套设计。总体方差分析得到的F统计量值为2.77, P<.0001, 说明总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嵌套设计对每级因子都有原假设。在这个实验中, 一个原假设是每个家庭内的兄弟有相同的收入均值;另一个假设是不同家庭之间有相同的收入均值。由于数据是非平衡的, SAS软件只能给出I类平方和和III类平方和的估计结果。根据Mcdonald (2009) 的说法, Type I对于嵌套设计是最合适的, 因此我们只给出了Type I的结果。
在表1, 家庭内个体分析的F统计量值为1.39, P=0.0287, 说明家庭内个体差异对收入差异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主要因子 (家庭) 检验的F统计量值为3.04, P<.0001, 说明家庭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是非平衡数据, P值采用Satterthwaite近似法进行了修正。
(二) 方差分量的估计结果
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2所示, 为了便于比较, 我们同时给出了调整生命周期前后的结果。
可以发现经过生命周期调整后, 家庭内个体方差变大, 比重上升。这意味着生命周期偏误倾向于高估兄弟收入相关性。
(三) 兄弟收入相关性的跨国比较
为了揭示兄弟收入相关性的涵义, 我们进行了跨国比较, 见表3。
从表3来看, 美国和北欧国家的兄弟收入相关性要远低于中国的兄弟收入相关性, 这意味着美国和北欧国家的家庭对子女收入的影响要比中国弱的多。
从方差分量来看, 中国家庭因子的方差约为美国的两倍, 美国家庭因子的方差约为北欧国家的两倍。北欧国家家庭因子的方差非常小, 几乎为零。从家庭内个体方差分量来看, 美国与北欧国家大致相当, 中国只有上述国家的一半左右。从误差项的方差分量来看, 中国约是上述国家的3倍。这与数据质量有关。美国的研究数据来自收入动态纵列研究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简称PSID) , 该数据集于1968年建立, 包括了6000个家庭, 1.8万个个体。1997年之前每年都进行调查, 之后改为每两年进行一次。北欧国家则使用的是行政管理数据, 样本大, 时间纬度长。本文使用的CHNS数据只进行了8次调查, 个体收入观测值只有2-3个, 收入的临时波动较大, 误差项的方差分量就比较大。另一方面, 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同胞样本非常小, 家庭内个体的方差分量也就小得多。
五、结语
家庭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元, 由家庭背景导致的不平等破坏了机会均等准则, 会带来两极分化效应, 政府干预必须介入。兄弟收入相关性是衡量代际流动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代际收入弹性相比, 它所涵盖的内容要宽泛的多。我们利用CHNS数据对兄弟收入相关性的估计表明, 中国家庭对子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很大, 远远超过美国和北欧国家。结合代内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中国可能是一个具有高收入差距、低流动性的国家。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 机会不均等对弱势群体的伤害最大, 贫困家庭的子女可能会由于父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劣势而无法实现向上流动。制度设计的关键是防止贫困代际转移。首先, 政府要实行农村贫困线、城镇低保线和下岗职工补助线, 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其次, 加大公共财政对在校学生和学前儿童教育、医疗的投入, 提高政府在个体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削弱家庭背景对贫困子女的不利影响。最后, 实行积极的社会政策, 保证就业机会均等。
不足之处:首先, CHNS数据磨损十分严重, 可用的样本偏小 (也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 这可能会低估不同家庭兄弟的特异性。而且个体的重复观测次数太少, 这意味着方差分解结果中随机项的比重偏高。因此我们对兄弟收入相关性的估计可能是上偏的。第二, 由于本研究使用的面板数据时间纬度非常短, 我们没有考虑个体收入的自相关性, 这使得估计值会有所下偏。不过从美国和北欧国家的经验分析来看, 连续数据下忽略自相关性只会使估计值下偏10%左右。因为CHNS数据的数据是不连续的, 这使得相邻观测期的收入相关性很小, 因此下偏的幅度可以忽略不计。最后, SAS软件NESTED过程获得方差分量的方法是方差分析, 这种方法在应用于非平衡数据时的效力是有争议的。
摘要:代际流动反映了家庭背景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兄弟收入相关性是衡量家庭背景重要性的一个综合指标。本文使用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测量了中国的兄弟收入相关性, 得到的估计值远高于北欧和美国的兄弟收入相关性。这意味着, 中国居民的家庭背景对子女收入的影响非常大, 实行适当的公共政策以保障机会均等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代际流动,家庭背景,兄弟收入相关性
参考文献
[1]G Solon.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LaborMarket[M].//O Ashenfelter, D Card.Handbook ofLabor 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1999:1761-1800.
[2]G S Becker, N Tomes.An Equilibrium Theory of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 (6) :1153-1189.
[3]G Solon et al.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iblingCorrelations in Economic Status[J].The Journal ofHuman Resources, 1991 (3) :509-534.
[4]B Mazumder.Sibling Similarities and EconomicInequality in the US[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8 (3) :685-701.
[5]A Bjorklund et al.Brother Correlations in Earningsin Denmark, Finland, Norway and Sweden Comparedto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2 (4) :757-772.
[6]J H McDonald.Handbook of Biological Statistics[M].Sparky House Publishing, 2009.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2
枫翔
1.调查时间:2012年8月
2.调查对象:村里广大农民家庭
3.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到家庭寻访,问卷调查
4.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农村家庭成为社会乃至国家关注的焦点,而
农民群众的家庭收入则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在当今社会却愈演愈烈,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要更深入的了解农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状况,掌握农村家庭的经济结构,以更好的调控农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5.调查内容:
关于农村家庭的收入情况:我们在村中的一百多户农村家庭中随机抽取了二十多户农村家庭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经过我们的整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家庭的收入都在三万元到五万元之间,而其纯收入则在一万元左右。与国家公布的标准来看,这些家庭仍然处于温饱线上,与城市居民的相差很大。然而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收入却并非来自于务农,一般在六十岁以下的家庭之中,必定会有一个人外出务工,甚至主要劳动力均在外务工。只留下老人在家中务农。因此,这样的家庭的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是来自于在外务工所得。一般留在家中的成员承担了家中的农田收益,同时从事农田的收入则主要来自于经济作物,比如柑橘、茶叶以及其它经济品种。然而经济作物的收益也取决于它的市场需求以及人们对它的管理,每年农产品的价格都会有所不同,高低起伏不定,农民的收入也就有多有少,而且这些经济作物并非一年四季都有收益,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金钱进行管理,否者到收益的时候便会一无所获。正是由于这样一系列的原因,大多数农民家庭认为在家务农完全不太划算,而且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因此导致了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来支撑这个家庭的收益,许多农村家庭出现了半工半农的状况。
在调查之中,我们发现有很少的一部分家庭以养猪来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然而据了解他们的效果并不佳。其一,同样他们的养殖需要市场,然而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是不稳定的,生猪的价格起伏不定,并不能断定好的产品能达到你预期的收益。其二,养殖业的防病治病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这些的成本却并不十分低廉,如果一旦染病救治不及时,那么所受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养殖业的风险性太大,因此只有极少数家庭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才选择了养殖,大多数人的养殖产品仅供自己食用,因而养殖业并没有成为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只有极少数的家庭在尝试。
在调查之中我们还发现,本村的农民家庭的收入几乎没有来自于粮食作物售卖所获得的。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农村家庭的收入应该会来至于粮食作物,其实不然,据了解,由于村中的大多数家庭所承包的土地的数量有限,不能与平原地带相提并论,同时除去了经济作物所占有的,剩下的土地就不太多了。其中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也仅仅是用于自己使用,因而无法用粮食作物来产生经济收益。
在极少数个别的困难家庭之中,由于天灾人祸等种种原因,再加上家中没有什么土地,缺乏劳动力等原因,基本上家中没有什么收入。这样他们仅靠国家的补贴和低保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收入就显得极其的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收入。
通过抽样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家庭的收入在三万元左右,其中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其次是来源于经济作物以及其他方面。可见收入并不十分乐观,但在以前的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农村家庭支出的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家庭的总收入与纯收入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农村家庭的支出又在那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呢?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排在这些家庭支出第一位的便是其子女上学以及生活等其它方面的开销。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有小学生以及初中生的家庭中,平均每年的花费在五千元左右。而在高中生的家庭之中,每年的平均花费在八千元左右。家庭中有大学生的,则花费更多,高达几万元。与此同时那些存在婴幼儿的家庭之中,花费也是很多。其次家庭的支出便是家庭生活的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其次,大多数居民都花费了许多在养老保险之上,几乎每个达到要求的都够买了养老保险,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有的则还购买了医疗保险,可见现在的农村家庭不仅在为当前的生活辛勤的工作,而且也在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未雨绸缪,这也是国家重视农村建设的结果。但是仍有少数收入较少的没有参加,可见农村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平衡的。再其次便就是在农田之中的投入,其中包括农药、化肥、农具、种子等方面。再者就是在个人健康医疗方面的投入,据了解,有一户人家的老人患有高血糖,一年的花费就要上万元,几乎所有的收入都花费在了住院看病的上面。更有甚者是收入不能满足自己的医疗支出,由此看来,农村的医疗保健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只有支出合理了,才能够使收入与支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
总的来看,农村家庭主要是在子女的身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与城市家庭的投入可以说是不分伯仲,同时在医疗保健以及养老的方面也在总的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相对城市家庭却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我们可以看出本村农村家庭在对农田中的支出并不多,这与家庭成员的进城务工有很大关系。综合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家庭的支出是单调的,同时也是与收入不协调的,应该需要进一步的合理化、多元化。
6.调查结论: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家庭的收入正在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不在单
一的依靠农田的收入,尽管收入与城市家庭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相对于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收入的多少以及其来源来看,农村家庭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时代。相比之下,农民家庭的支出却显得比较单调而乏味,虽然这与农村家庭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支出仍然可以更加合理,使得没一次的支出能够发挥出它应该产生的效益,从而可以减少更多的不必要的开支,这样就会让收入与支出呈现出一个比较好的结合。但是在目前来看,农村家庭过分的重视收入而盲目的创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诸如留守儿童无人照料,老人无人赡养,大片的农田荒废等等,这样的盲目创收对家庭实际的建设的好处并不明显。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农村家庭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这些增加的背后的代价是沉重的。在调查中几乎都是孩子跟老人在家中,缺乏亲情与生机。因此必须合理的均衡收入与支出,这样,农村家庭才能得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我的建议:①为了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政府还要加强对三农的关注,引导人民在家乡发展创收;②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家乡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延长产品的加工链,提升农村人口的就业率;③加大对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强农民自身技能,多掌握点实用的知识,使农民不盲目跟风,而造成相反的效果;④促进党员的带头作用,领导农民进行新农村的建设;⑤对外引进一些产业,加强外界对农村的投入;⑥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引导农民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⑦构建适应新形势、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机制,使农村家庭的管理落到实处,收到实效;⑧要以推进农业企业化为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⑨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要加大关注度,补助要及时;⑩加强村中的文化建设,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更多的了解外界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观。总之,我们要把农村的建设跟外界联系起来,使得
农民群众能在自己的家乡创收,从而提高家庭的收入,同时也可以解决目前农村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而且还要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品使得支出能够多元化、合理化。只有农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合理了,农村的经济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3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基金;管控措施
一、长江经济带概述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产物,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江北嘴、陆家嘴首尾两大战略核心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并和国际经济关联密切的金融中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开创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支撑点。
二、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基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由于受人口、地域等相关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而低收入家庭医疗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是医疗费用的年年不断攀升,收入却是略微增长甚至是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政府在医疗监管方面尚不能形成有效的體制,医疗愈来愈趋于市场化,这就注定了大中城市的中高收入者享有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良好的医疗服务也慢慢向富裕阶层靠拢。对大部分小城市以及乡镇、农村等低收入家庭而言,基本的医疗甚至都不能得到保证,这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
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参保问题,国家曾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参加医疗保险。这些政策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资助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为城镇就业援助对象提供社会保险补贴。
(二)存在问题
然而通过对长江经济带一些低收入家庭参加医疗保险的调研来看,农村低收入家庭参加新农合的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城市贫困家庭参加医保的比例也同样不容乐观。受限于这些地区的人口基数、收入水平及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加之近年经济形势的下滑,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企业受大环境影响经营业绩不佳自然会导致出现为职工缴纳医保企业部分困难的情况,诸多因素致使医疗保险难以如预期般大范围覆盖,远远还达不到“应保尽保”的这一初衷,这不仅会影响低收入家庭对医疗保险的信心,也会影响医疗保险在社会中职能作用的发挥,同时对基金的筹资也会带来不小的困难,从而最终使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的目标难以顺利实现。
三、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基金建立的举措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建立医疗保障基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资金的筹集
1、个人筹资。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采取统账结合的支付方式,个人缴纳一部分,国家利用税收弥补一部分。为了达到相对的公平,应当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税率统筹个人部分资金,以确保低收入家庭在满足正常生活的条件下有能力参保。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助力度的扶持,使参保的低收入家庭对医保制度扩大信任感,进而才有可能将部分用于支付大病费用的储蓄应急存款逐渐转向医疗保险,如此一旦习惯成良性循环,必能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基金。
2、集体筹资。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或是农村,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主打特色,大力发展经济,在当地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将其中的部分资金用于补充当地的医疗保险,从而做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调动低收入家庭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对该举措进行监督,在制度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到实处。
3、财政筹资。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的新的支撑点,其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税收的不断增加,当地政府将更有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民生问题,着实解决低收入家庭就医难的问题。只有财政医疗补贴力度加大,财政筹资水平提高,才能不断缩小医保水平的差距,从而使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险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更好地让该基金服务于低收入家庭,还应当设立一些管控举措,来完善医疗保障基金的正常运转。
(二)管控措施
1、完善医疗基金内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内控体制和财务制度,对于医疗基金的预算、决算、审批、支出要严格把关,做到真正的照章办事,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对于相关的重大事项以及违规行为要进行报告和惩处。同时提高医保基金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明确责任以及奖惩机制,保障医疗基金的安全正常运转。以让低收入家庭的投保者利益不会被损害。
2、透明社会监督机制。对于该医疗保障基金,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其收入、支出等相关情况进行审计,定期将审计结果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同时地方政府应派出代表对医疗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也均有权检举该医疗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以保障该基金各方面的透明度,维护低收入家庭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加强政府职能监督的作用。当内部监督制度失衡,社会监督机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时,说明市场的调节作用已经失灵,影响医疗保障基金正常作用的发挥,此时应当强调政府的职能作用,由政府出面进行调节干预,对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这个医疗费用的“运行者”进行宏观调控,以恢复市场正常运转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专业监管,强化其在医疗保险中的责任。以建立完善的稽核制度来从源头上杜绝医保基金的流失,从而能让该医疗保障基金更好的为投保人服务。
4、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得到相应提高的同时,各项医疗费用也是水涨船高,“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一直是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座大山,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更是一种难言的负担,由于医患关系的不对等,加之病人并不具备什么医学专业知识,因此一旦医生开大方,开贵方,以此来为医院甚至自己谋取巨额利益,就会造成医疗保障基金的大量流失,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对于医疗保障基金国家补贴的力度再大,也难以弥补这中间的差距,最终依然难改低收入家庭看病难的情况,所以应当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全面监督机制,使医生的收入水平不再依赖于医院的收入状况,真正的发挥医院的社会功能,医生的救死扶伤的职能,既防止医疗保障基金的不必要的流失,又能解决低收入家医疗问题,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能充分享受到医疗保障基金建立所带来的便民及实惠。(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再生,李亚男.中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04)
[2]武永生.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试点城市的比较——以昆山、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60-63
[3]冯桂平;袁聪智;面向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4
1. 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
1.1 心理需求
从消费心理来讲, 房子对于中国老百姓意味着寄放身体和灵魂的“安乐窝”, 没有自己的房子, 人就像是浮萍一样, 是没有安全感的——这是老百姓对于房子最基本的, 也是最不可忽视的刚性心理需求;另外, 买房子意味着买面子, 在面子观念强的中国社会中, 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之一。
1.2 经济能力
近几年来, 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 但房价物价上涨更快, 凭其收入难以买房, 同时也面临着房屋租金过重或住房条件差等问题。政府加大了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建设, 但任务依然艰巨。
作为设计者, 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心理需求, 又在他们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建筑呢?
2. 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宅的设计构想
2.1 指导思想
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规划建设, 应优先选址近郊区或者旧城区, 如果将这些中低收入家庭迁出旧城区, 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增加不必要的生活开支。此外, 中低收入家庭住宅建筑空间的需求是实用至上, 即在有限的范围内满足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
2.2 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上, 要以小空间、舒适、实用、安全为基本原则;注重卧室、客厅与餐厅的功能分区, 既要符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也要注重使用的灵活性, 在设计上要留有余地, 以备若干年后家庭成员发生变化[1]。户型面积为65-85平方米的两房、小三房, 符合适宜居住环境的最低居住要求。同时, 也是比较人性化的。
2.3 规划布局
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和活动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 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
根据国内外的规划布局经验显示[2]:中低收入人群住宅区宜马克笔加水溶性彩铅的组合。如果要做进一步的渲染可以将其扫描, 用PHOTOSHOP或者SKETCHBOOK进行深入的渲染。如果我们将一个设计当作一幅图来画, 用什么工具都无所谓, 而如果要做到专业, 自然是需要与时代特征结合。
总之, 设计是为了不断改善人们需求的一种行业。随着经济的增长, 人们对设计的需求日益增加。设计有它本身的趋势, 简单的说设计是为了消费人群而生的行业。在金融危机过后, 很多国外的设计师已经发现今后几年最大的消费国很可能就是中国, 按单一项目小规模化建设, 并与普通商品房混合建设, 这样可以形成多元化社区, 人们和谐相处, 有利于健康社会心理的维持。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层高, 会使工程造价降低。有资料表明:层高每下降10厘米, 工程造价降低1%左右, 墙体材料可节约10%左右。
2.4 绿地景观系统
中低收入家庭住宅的景观设计普遍采用较多的高层建筑来减少建筑覆盖率, 增加绿地率, 尽量保留较大的原生树木, 延续原有良好的生态绿化空间。例如:武昌锦绣家园一期1、3、4、5号楼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高层框架结构房绿地覆盖率高, 区内有限的人车分流, 加上中央有个街心花园, 这样整个片区达到“绿色项链”串起彩色宝石的效果。设计中注重将小区景观视线与城市景观走廊结合起来, 尽量利用和保留原地块中自然水体, 结合庭院与地下车库设计, 持续该地域的原生态脉络延续, 大大提高了住宅的居住质量。
2.5 交通组织
交通格局是任何规划项目的一项主要功能, 它决定了感知视觉展现的速率、序列和特性。而这些因素的控制大都要受到规划过程的影响[3]。
笔者认为, 可以采用车行系统结合环境统一设计。中央林荫大道将各片区主入口串连起来, 充分考虑步行者的视觉感受;地下车库设计中, 每块地根据需要解决地面停车外, 大多数车辆停放应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置于建筑物的地下层。同时在入口公共空间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便于老弱病残的生活需要。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 要建设一个既能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心理需求, 并在他们经济范围承受之内的建筑是完全可能的。政府在中低收人者住宅建设方面起主导性作用的同时, 规划设计者也应在其中扮演一个积极的社会角色, 维护公众利益, 为弱势人群提供平等的居住地权利。通过采用建造和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来降低低收人者住宅的建造成本。只要规划设计者从实际出发, 从人群心理需求出发创新, 就不难规划出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 做到尽可能地给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 提出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设计构想。
关键词: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宅设计构想,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宋红梅.李士兰.浅谈中小户型住宅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
[2]《国外城市规划》[M].1999.2.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5
关键词:农村,农民收入,意见
一、古县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状况
2011年, 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715元, 较上年同期4962元增长15.18%;此次调查的80个农户中20%为低收入户共计16户, 年人均纯收入为2690元, 只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21%。这16户低收入家庭分布在6个乡镇, 8个小自然村, 其中南垣乡的河底村和韩家岭村的低收入户达到6户, 占到低收入户的37.5%, 其余10户分布在其他6个小自然村中;这些农户中, 人均收入达到2200-2800元的有8户, 人均收入达到1600-2200元的有4户, 其他4户人均收入更低在1500元;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家有病人的有2户;子女多的老超生户有2户;没有文化, 在家务农始终经济薄弱的有8户;近期因灾、因故返贫的有2户;耕地少或没有其他收入的有2户。
二、古县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特点和致贫原因
1. 自然条件差, 收入来源单一。
这些低收入家庭大多数相对集中在离乡镇所在地或中心城镇较远的村落, 如南垣乡的河底村, 其特点是:自然条件差, 交通信息闭塞, 没有成型的工业企业, 市场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 农民收入主要是依靠传统农业, 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这些低收入户中, 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仅占劳动力人数的6.3%, 大多数都缺乏经济意识, 不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不能因地制宜、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多种生产经营活动, 过于依赖传统农业, 因此收入水平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更是难以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因素, 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 家庭经济负担重, 劳动生产效率低。
这些低收入户中, 属于孤寡病残户、低收入户、单身家庭的共占6户, 占据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较大比重, 再加上低收入农户往往户均人口较多, 经济负担较重, 文化水平不高, 劳动力素质又相对较低, 直接导致农户增收效率低下, 特别是因文化素质低没有技能致贫、因家庭人口多, 相对劳动力少的低收入户, 这些客观因素也导致低收入农户意志消沉, 思想被动, 不能致力于勤劳致富、增加收入, 甚至加重了家庭支出, 难以改变贫困的现状。
3. 生产成本高, 经济效益低。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按照人均总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费用后计算得出, 在总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生产成本越高, 收入水平就越低。低收入农户由于缺乏现代生产技术, 因而大都延用传统生产方式, 一方面增加了生产成本, 同时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经济效益极其低下, 最终导致增产不增收。另外社会保障能力不强,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使农民中的弱势群体仅仅是靠天吃饭, 靠命运生存,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 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 低收入状况难以改观。笔者所调查的农户中有5户就属于这种情况。
三、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几点建议
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应区别情况, 对症下药, 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需要帮扶并重, 多管齐下, 需要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地彻底加以解决。
1. 扶贫先扶志, 通过帮扶增强低收入户的致富信心。
首先是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帮助, 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党的温暖, 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解决精神萎靡和意志消沉的问题;其次是加强对他们的科学技能培训, 真正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和本领, 解决想致富无技能、无本领的问题;同时要营造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平台, 给他们提供信息, 并在国家实施的一些农业项目中, 对低收入户给予适当的扶持和照顾, 解决他们想富无门的问题, 进而增强他们的致富信心。
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带动低收入户脱贫致富。
只有经济发展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致富才有可能。古县南部属生态型农业经济板块, 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 在调查的80户农户中有8户就在这一地区。解决这些低收入农户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区位优势, 结合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发展核桃、药材、金米等具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 加入到本地区有影响企业的产业链中,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型经济”, 解决产品销路, 实现脱贫致富, 通过当地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来加速他们的脱贫步伐。
3. 依托工业、依托城市, 增加低收入农户的非农性收入。
古县北部属工业经济板块, 突出发展煤焦化、建材两大主业, 这里的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 低收入农户也比较少, 在80户抽样调查中低收入户只占2户, 分别为超生户和老弱病残户。因此,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劳动能力的要加强就业能力培训,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对老弱病残的采取企业帮扶的政策, 让他们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并在经济上给予他们适当的救济, 增加他们的收入。
4. 争取更多政策倾斜, 鼓励支持低收入农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6
简单地说,回归分析是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做出相应的估计和预测的统计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的回归分析,其基本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建立模型。首先应当利用专业知识或者散点图判断y与x是否存在呈线性相关关系,其中y是被解释变量,也是随机变量; x是解释变量,也是非随机变量。若二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y与x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y = β0+ β1x + ε,这里β0是截距,β1是斜率,二者统称为回归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解释变量x与随机扰动项ε共同导致了随机变量y离开均值y珋产生变化。
第二步,估计回归系数。一般我们采用最小二乘法来计算和。我们用直线去拟合{ xi,yi}( 1≤i≤n) 这些散点,我们自然要求拟合偏差的平方和最小,即最小。Q 是和的函数,令其对和的偏导数为0,可以计算出和。引入记号,则有公式:
第三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检验方程的显著性,我们只需检验β1是否为0。作假设H0∶β1= 0。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由于α = P { F> Fα( 1,n - 2) } ,若F > Fα( 1,n - 2) ,即F只有α的可能性大于Fα( 1,n - 2) ,而现在确实大于了,所以我们拒绝H0,认为回归方程显著,否则认为回归方程不显著。这种方法F称为检验法。
第四步,利用方程进行预测。若回归方程经过检验是显著的,那么可以将变量取值代入回归方程求出因变量的预测值。
2 线性回归模型在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中的应用
家庭收入与消费的线性回归: 某地区家庭收入与家庭消费支出的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建立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并预测家庭收入为9000元时的家庭消费支出。
( 单位: 元)
我们观察散点图1,可知居民收入与支出呈线性相关关系。
下面,我们按照一元线性回归的4个步骤来建立回归方程,预测家庭收入为9000元时的消费支出。
第一步,设支出为y,收入为x,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即有y = β0+ β1x + ε。其中β0是截距,β1是斜率,统称回归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收入x与随机扰动项ε共同导致了随机变量y离开均值y珋产生变化。
第二步,估计回归系数。我们当然可以第一部分的公式1进行计算,但是其较为烦琐。我们可以利用统计软件Excel计算其回归系数。我们在Excel2010中依次点击“文件”———“选项”———“加载项”——— “分析工具库”———“转到”———“分析工具库”———“确定”可以加 载“数据分 析工具”。现在,我们可以 使用Excel2010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回归分析了。 由于Excel只能识别纵向数据,所以应当先将数据由“横向”转化为“纵向”,使用Excel的“选择性 粘贴”即可实现。
我们点击Excel2010的“数据”选项卡,再点击“数据分析”按钮,这时会出现一个对话框,问你选择何种分析工具,我们选择“回归”。之后,我们根据要求填写“Y值输入区域”、“X值输入区域” ( 这两项也可以用折叠按钮点选) ,选择“置信度”为95% ,选择“输出区域”为新工作表,勾选线性拟合图,即可得到回归系数的估计值等一系列的结果。回归系数的估计值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Coefficients意思是“系数”,Intercept意思是“截距”,Variable意思是“变量”,表2表明x前的系数为259,截距为0. 56,回归方程为: y = 0. 56x + 259;
我们可以画出收入、支出拟合图,由图2可以看出拟合效果非常好。
第三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上述拟合效果只是直观感受,方程的显著性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我们检验方程的显著性,只需检验β1是否为0。现在我们显著性水平取为0. 05,查分布上侧分位数表得Fa( 1,8)= 5. 32。我们用Excel2010的“数据分析工具”得出该线性回归方程的值为227. 47。也就是说,在显著性水平为0. 05下,拒绝假设,回归方程显著。
第四步,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上面已经证明了回归方程在显著性水平为0. 05下是显著的,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当家庭收入为9000元时,家庭消费支出的预测值。将11代入线性回归方程中的x,即可得出 ^y11等于5299元。
3 结 论
本文介绍了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理论,包括概念引入、建立模型、举例分析和预测等。线性回归是生产运作中常用的预测方法。为提高使用效率本文使用Excel软件对一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预测,求解了家庭居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给出了当家庭收入为9000元时的支出预测值,圆满地完成了本文的任务。
摘要:线性回归是研究非随机变量与随机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线性回归预测是统计学中的重要预测方法。本文以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借助Excel工具,给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家庭收入在某个特定值时的支出进行预测,以期给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论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与收入分配 篇7
一、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机制
对个人所得收入进行征税, 是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重要手段。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主要通过累进税率、课税对象、费用扣除来实现。
(一) 累进税率
它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若干等级再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显然, 征收对象数额越大, 其等级就越多, 且等级越高时税率越高, 故最终支付的税额也越大。目前我国实行累进制税率, 且以2000元为起征标准, 实际收入如果不足2000元则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实际就是对低收入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收入调节。
(二) 课税对象
首先, 课税基数是以纳税人的毛收入减除各项费用后的余额为准, 这就保证不会影响纳税人的正常生活。其次, 个人所得税允许对低收入者免税或照顾, 而这是其他税种如消费税、财产税难以做到的。最后, 个人所得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特殊经济背景, 如家庭成员数目多少、赡养人口、医疗支出等做出适当调整, 以免影响纳税人的正常生活。
(三) 费用扣除
费用扣除与累进税率一样会影响所得税的累进程度。首先, 政府规定一些特殊费用必须从收入中扣除之后才能进行征税, 如医疗费用、儿童抚养费用、老年人福利等, 这就可以增加纳税人当月实际收入, 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其次, 通过费用扣除提高税率的累进程度。显然扣除越多, 纳税人越适用较低税率或零税率, 税率累进程度就越高, 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一) 非工资所得税收征收不力
个人工资因为容易监管, 其税收所得项目已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收入来源项目。但是由于我国处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改革的环境中, 居民的收入来源多样化, 有些收入根本无法进行监管, 自然也就无法征税。而且有非工资所得收入者, 多为高收入者, 因此个人所得税收流失较大, 收入分配调节效果非常有限。
1. 劳务报酬所得项目。
目前法律上对扣缴义务人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没有严格处罚措施, 而且由于报酬支付双方的私人交易让双边有利, 这使得扣缴义务人对支付个人的劳务报酬不代扣或不如实代扣现象普遍。如家教老师取得的现金收入、单位支付给名人的现金、企业支付给合作伙伴的现金等。
2. 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
这一类的收入, 纳税人可以将收入进行分解多次, 如虚列稿酬所得、多列作者, 虚报特许权使用费等, 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纳税人真实的收入情况。
3. 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项目。
财产租赁目前主要是房产租赁、汽车租赁、设备租赁, 这些租赁非常隐蔽, 而且数量大, 每单笔金额不大, 大量类似的租赁无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即使通过监管, 租赁双方也非常容易造假, 如通过签订假合同和少报租金等方式, 甚至以亲戚、朋友借住, 借用为由掩盖出租事实, 使得租赁收入难以核实。另外财产转让所得项目方面, 由于转让双方有意少报成交额, 或私下转让财产, 或财产原值难以确定时, 个人所得税征收难度也非常大。
4. 偶然所得项目。
主要有福利、体育彩票、有奖销售、有奖收视、有奖竞猜等中奖所得。这种所得税收征收难度在于现行税收政策中对福利、体育彩票的中奖所得在1万元以上才征税, 因此众多发行机构就此将奖金定在1万元以下, 或者将单注奖金作为一次所得, 分解收入, 导致大量彩票的中奖所得得以避税。
(二) 征税范围和费用扣除不合理
首先, 在征收范围上过于狭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个人所得收入已经多样化, 尽管有一部分收入, 如劳务报酬所得、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和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难以被税务部门监管到, 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收入, 特别是福利如公有住房、公费医疗、免费就餐、儿童入托以及各单位发放的实物福利, 还有证劵投资、基金买卖、房产继承等所得仍然可以被监管到。另外在税法上仅列举了11项内容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的范围, 还规定了一些免税、减税政策, 如证券交易所得、国债和国家金融债券利息, 还有如福利、抚恤金、退休工资、离休工资、转业费、安家费等也均免税。但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真正能获取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的人往往也通过收入积累, 多元化投资成为高收入者, 真正的低收入者则难以获取任何相关的免税收入。因此免税、减税政策往往对低收入者无效, 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收入调节的功能, 与税收效率、公平原则相悖。其次, 费用扣除过于简单。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是按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采用定额和定率两种扣除方法。对于工资、薪金所得等, 采用定额扣除, 即扣除2000元以后实行累进制税率。而对于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等, 则采用定额、定率结合的办法。这种扣除方法, 即造成计算上的繁琐, 征纳双方都有诸多不便, 又存在不合理, 不公平的因素。因为纳税人获取相同收入所付出的成本不同。而且目前个人所得税并考虑家庭因素, 纳税面临的纳税环境如住房、教育、医疗、抚养人口等不同, 其纳税负担也不相同。如果采用同样的征收手段, 也就失去了收入调节的功能。
(三) 现行税率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根据不同的个人所得税, 目前采取了不同的征税方式, 如工资、薪金所得, 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低一级为5%, 最高一级为45%;对个体工商户则采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低一级为5%, 最高一级为35%;对个人的稿酬、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适用20%的比例税率。实践中其缺陷体现在:
1. 影响民间资本形成。
总体上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较高, 降低了纳税人的净收益率, 这使得投资与储蓄相比的收益率优势缩小。另外, 由于边际税率高, 特别是累进程度高, 纳税人的收益率呈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更关键是会降低资金所有者的投资积极性。我国的民间资本总量较为丰富, 但是投资资本却相对缺乏, 如果适当降低边际税率, 就可以使得民间资本形成并释放出来, 从而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
2. 助长逃税意识。
显然累进程度越高, 纳税人所缴纳的比率越大, 最高可达45%, 对于纳税意识并不强的我国国民而言, “奉献”如此多的税收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成本, 这可能促使许多人为了降低边际税率档次而想方设法隐瞒各项所得或者虚增成本费用。
3. 不利于收入分散。
有些纳税人在某一期间收入相对较高, 而其他月份则收入相对较低, 在收入较高的月份因为累进税率使得纳税人可能要缴纳更多的税款。
4. 边际税率一刀切, 违背横向公平的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 东西部收入差距大, 城市和县城收入差距大, 但是生活成本、生活福利却有很大区别。从横向公平的角度看, 纳税人在付出相同的税收时, 理应获得相等或差别不大的回报。显然一刀切的边际汇税率让这种“回报”并不平等。
三、发挥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制度探索
(一) 强化高收入者个税监管与征收
征税不力可以采用“抓大放小”的方式。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健全, 人们的纳税意识不高, 低收入者人数众多, 占纳税人比率的50%左右, 同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只可能以工薪为主, 对于其他收入在配套环境未建立的情况下, 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对比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有60.2﹪来源于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 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 因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手段, 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税监管。
1. 形成完善的宣传、监控体系。
对于高收入纳税人, 税务机关可以采用纳税提醒、宣传辅导、沟通协调等人性化的手段支持税务征收工作, 同时采取跟踪管理、重点监控、半月汇报等方法形成对纳税人的监控体系。
2. 着重抓好高收入行业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首先, 需要加强对中上层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为了防止行业和企业内部勾结起来欺骗税务机关的不利格局, 税务机关需要跟踪企业或行业历年的纳税情况, 以及普通员工和中上层的收入情况。其次, 要加强对纳税逃脱的惩罚, 增加个人所得税逃税成本。
3. 防止某些行业的高收入者利用自身专业上的优势偷逃税款。
如与税务系统相关的人员、律师等, 他们具有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的反税务缉查能力。为此税务机关需要在税务代理从业人员上配制更强的征管力量。
(二) 促进公平分配的个人所得税扣除方案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方案相对固定, 尽管它有简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可以增加税收收入、自动调节经济的优点。但是其最大的弊病在于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长幅度一般是小小于物价上涨的幅度的, 在税率较为固定的情况下, 必然使中低收入者总收入中越来越大的比例成为应税收入并适用越来越高的税率, 这有违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的目标。而高收入者对此的敏感度并不大。
1. 要结合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确定费用扣除标准, 保证个
人所得税的课征不至于课及基本生活费用, 且费用扣除标准应当随物价上涨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可以针对免征额和纳税级次进行调整, 前者主要是将当年的纳税优惠政策与基年政策一致, 后者主要是是避免通货膨胀将纳税人上浮至更高的税率档次。
2. 考虑地区差异因素。
个税征收在收入分配上, 既要保护支援不发达地区, 同时又要发达地区的中低收入阶层, 放弃全国统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如各个省份以基本生活费用部分为准, 确定费用扣除标准, 这样无论是发达地区的中低收入者, 还是不发达地区个税的征收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与此同时也不会严重影响政府从发达地区获得的个人所得税收入。
3. 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以个人为申报纳税单位的, 但是各个个体所承担的家庭则往往有天壤之别, 因此以家庭为个人所得税的申报纳税单位是比较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因此在费用扣除方案上, 可以提高赡养老人的费用扣除限额以及其他方面的费用额度。
(三) 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案也一直在改革中, 如提高个税起征点, 改变边际税率等, 仍有改革的余地。
1. 减少累进级距, 提高税率的灵活度。
先行2000元为起征点, 税率极差为5%, 税收档次分为500元以内、500至2000元、2000至5000元、5000至20000元等。如果进行调整, 就可以合并一些现有的级距, 将现有的9级税率档次减少为5~6级, 同时扩大低收入档次的级距, 而较高收入档次的可以采用相对较高的税率。这种方式能有效减少最普通的工薪阶层的纳税收入, 同时对于高收入者, 采取更高的边际税率。由于个人工薪所得税务部门容易掌握, 同时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相对普通收入者要小, 因此这种方式对调节收入分配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2. 降低起税率, 改变固定的税率差。
目前起税率是5%, 同时税率差也为5%。在物价普涨, 就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降低起税率可以有效降低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 特别是对于生活成本相对较大的城市。因此可以考虑在原有起税率5%基础上, 适当降低, 比如降至2%, 同时对高收入的劳动所得, 则可以比照生产、经营所得, 以较高的税率和差额税率征税, 即不再使用5%、10%、15%的税率增长方式, 而可以采用5%、8%、15%等方式。
摘要:文章指出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不明显的原因, 主要是非工资所得税收征收不力、征税范围和费用扣除不合理、先行税率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发挥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制度探索:强化高收入者个税监管与征收、促进公平分配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方案、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调整。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税收监管
参考文献
(1) 张云莺.浅析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3)
(2) 石卫祥.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 (J) .税务研究, 2008 (7)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8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于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的呼声越来越高。顺应民意,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税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从2008年开始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不断提高,由原来的800元依次提高到1 600元、2 000元、3 500元;2010年个人所得税将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减少了累进级次。个人所得税的这些调整,是否达到了人们的预期,是否起到了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呢?
安福仁(2011)以南京市2005~2010年工资薪金为样本,测算了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额变动前后基尼系数的变动,提出免征额变动对调节收入分配确实存在积极的影响。但是,岳树民等(2011)在2007年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免征额情况下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性进行了模拟和计算,发现个人所得税累进性随着免征额的上升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先上升,后下降;由此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不能仅仅依靠免征额的变动来实现,否则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
而单一所得税是一种免征额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税率形式,具有简化税制及提高效率的优势,但对于单一所得税制是否与累进税制一样,能够公平收入分配,存在着异议。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二、多级累进所得税制与单一所得税制比较
(一)基于“平均税率”的比较
个人所得税作为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主要是依据其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公平收入分配中所说的“公平”,更多的是指纵向公平。古典经济学家穆勒通过均等牺牲原则阐释了纵向公平。根据均等牺牲原则,具有累进性的税制有助于实现纵向公平,从理论上论证了累进税率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累进税率制度的设计关乎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按照效率原则的要求,累进税率结构应是税率档次少,边际税率低;而按照纵向公平原则,所得税设计应该是多税率档次,高边际税率。目前各个国家都着重于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公平分配作用,所以在税率设计上普遍采取多税率档次、高边际税率的税率形式。但是,Louis Kaplow(2003)在对累进税率和有免征额的比例税率(单一税)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累进性的存在及其特征本身并没有非常完整或可靠地说明再分配问题。
本文首先借鉴Louis Kaplow所采用的方法,在对最高边际税率和免征额进行限定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四级次累进税率和单一所得税率。单一所得税,即对在某一固定免税额之上的应税所得课征比例税率的一种最简单的累进所得税形式,又称线性所得税。两类税率比较见表1。
为比较累进所得税制与单一所得税制,假设有三个纳税人,应税收入分别为7 000元、13 500元(代表中等收入群体)和18 500元(代表高收入群体)。
在四级超额累进所得税制度下,应税收入为7 000元的纳税人,纳税700元,平均税率为10%;应税收入为13 500元的纳税人,纳税2 500元,平均税率为18.5%;应税收入为18 500元的纳税人,纳税4 500元,平均税率为24.3%。在单一所得税制度下,应税收入为7 000元的纳税人,纳税1 400元,平均税率为20%;应税收入为13 500元的纳税人,纳税4 000元,平均税率为30%;应税收入为18 500元的纳税人,纳税6 000元,平均税率为32.4%。将两种所得税制度平均税率进行比较,详情如下图所示。
可见,单一所得税制下,中等收入群体平均税率递增速度要快于高收入群体平均税率的递增速度。当然,免征额的确定对于多级累进所得税制和单一所得税制的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免征额,单一所得税就会变成比例税,就不会产生名义税率与平均税率不同的问题,更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调节作用。
(二)基于MT指数的比较
本文将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框架下对不同所得税税率的税收累进程度指数(即MT指数)进行测度,以说明不同税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 样本选择及税率设计。
本文选取山东省某企业和某事业单位2013年3月工资数据,样本总量为2 340个,表2给出了样本的统计特征,可以看出所选月工资样本平均值为3 040.80元,最高工资为11 823.00元,最低工资为0。偏度为正,数值为1.68,说明由于少数样本工资数值比较大,样本工资数据位于均值右边的比位于左边的少。
取得样本后为便于进行基尼系数的测算,首先对所有样本进行排序,将所有工资收入划分为五个等级(见表3)。为使税前收入与税后收入分布一致,计税工资不考虑税前工资应扣除的公积金及保险。税率的设计仍然采用表1的形式和数值。
2. 测度指标说明。
MT指数是由Musgrave和Thin在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比较征税前后基尼系数的变化来测试税收的累进程度的指标,即MT指数可以表述为税后基尼系数与税前基尼系数的差额。如果收入分配在税后有所改进,则MT>0;反之,MT<0。MT指数越大,说明税制的累进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 测度结果。
通过对超额累进税税率和单一所得税税率下税前基尼系数、税后基尼系数以及MT指数的计算,单一所得税税后基尼系数变化很大,MT指数明显高于超额累进税率,可以得出结论:两种税率在免征额与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分别一致的情况下,单一所得税税率较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累进程度更高,更能够实现公平收入分配,具体见表4。
注:表中基尼系数是根据本文样本数据结果计算得出,仅用于本文研究,与在全国样本下基尼系数的测算无可比性。
三、单一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分析
以上两种方法对超额累进所得税制和单一所得税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的论证实际上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两种税率制度下免征额和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分别相同,但是至少能够说明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存在这样一种单一所得税,相对于累进所得税来说,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平和效率;其次,累进级次的变动对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将以免征额为2 000元,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为45%的单一所得税为基础进行两组税率的设计,用ST(tr,r)代表单一税率,tr和r分别代表免征额和税率,第1组免征额以200元为等差递增,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以5%的等差递减;第2组免征额以500元为等差递增,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以5%的等差递减。样本仍然选取山东省某企业和某事业单位2013年3月工资数据,样本总量为2 340个,指标选择基尼系数以及MT指数,对不同免征额和不同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下的单一所得税进行收入分配功能的比较(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随着免征额的增加和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的降低,MT指数呈递减趋势,即收入分配效应越来越小。一方面,免征额的增加能够增强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但当免征额提高到一定水平时,除了能够降低中高收入者的应纳税额,增加其税后收入外,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已无任何影响作用,其所能带来的收入分配作用也将会递减。另一方面,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的降低则会使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减弱。提高免征额的同时降低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从测算结果来看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减弱。
对于表5中的数据,我们也可以从反方向来分析,即免征额从高到低减少,但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从低到高增加,却能够使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增强。单一所得税制下,税率和免征额的设置对于税收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四、结论
单一所得税税制由于对所有纳税人实行统一税率而缺乏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而受到反对,但是,具有免征额的单一所得税税制所能够发挥的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甚至会优于多级累进所得税税制。单一所得税税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低免征额、高税率的所得税制在发挥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方面可能更优于高免征额、低税率的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与税率的设计以及二者的配合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福仁,沈向民.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额变化对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税务研究,2011;3
[2] .岳树民,卢艺,岳希明.免征额变动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财贸经济,2011;2
[3] .闫云凤,杨来科.我国个人所得税应采用比例税率.财会月刊(综合),2007;5
[4] .程海涛,李忠华.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影响及进一步改革建议.改革与战略,2012;8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 篇9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最有效、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 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个人所得税, 是以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普遍设置的一个税种, 最早于18世纪产生于英国, 到20世纪,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了个人所得税。在有些国家, 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 在我国, 个人所得税属于第四大税种, 有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近年来,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显著。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相对集中现象, 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于此,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二、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理和参与调节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但由于在分配上是按照要素的质量和多少进行分配, 往往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 从而影响社会协调和稳定, 进而损害效率。为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性,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财经政策, 而税收政策作为其中之一, 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通过税收手段, 不仅规范性强、形式简明, 而且有相应的管理手段作保证。就调节个人收入的税种而言,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等均有调节功效, 不过比起其他税种, 个人所得税最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 调节力度也最大。一方面, 个人所得税直接对纳税人的货币收入征收, 另一方面, 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制度, 在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 个人所得税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 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 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税率征税。这有利于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 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实践表明,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 因其不易被转嫁, 更能很好地发挥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故其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罗宾汉”。我国不少学者通过研究, 也认为个人所得税政策工具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均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 个税参与收入分配调节具有其必然性。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 已经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治理收入分配不公势在必行。收入的再分配只能通过直接税来实现, 作为一种主要的直接税, 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最强, 被广泛认为是可以矫正不够公平的初次分配的有效手段, 要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现实, 必须有效发挥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功能, 以逐步实现公平收入分配, 缩小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 这也是市场经济下我国财政政策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
三、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1. 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迄今已有30多年的征收历史。30多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累进税率等征收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对个税税法进行了三次较大的修订, 将个税免征额从800元逐步调增到1600元、2000元和3500元, 将工资薪金所得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缩减至7级。从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效果和社会反响看, 个人所得税在居民的收入分配调节、促进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扩大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历史短, 与西方国家200多年征收历史相比, 我国个人所得税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征管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 没能发挥出理想的调节效果, 其主要问题如:个人所得税收入来源高度不均衡, 工薪所得税负比重过大;征管信息缺失, 隐性收入征管难, 无法掌控高收入群体的多样化收入;资本所得未得到有效调节;公民的纳税意识薄弱;没能体现对弱势家庭的照顾等。这些问题表明, 目前的个税改革已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亟需调整。
2. 个税改革方向。
【家庭收入与个人所得税】推荐阅读:
家庭收入水平05-26
最低收入家庭11-27
农民工收入家庭总收入12-07
低收入家庭07-30
北京中低收入家庭05-17
城镇低收入家庭06-20
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07-09
家庭收入证明怎么写09-06
中低收入家庭理财问题12-26
申请助学金家庭年收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