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入水平

2024-05-26

家庭收入水平(共12篇)

家庭收入水平 篇1

一、引言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已经经历了一个散养农户大规模退出的阶段。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4年,全国养猪场(户)数由10792万个(户)下降到5211万个(户),降幅达51.71%。其中,年出栏量低于50头的生猪散养农户数量由10678万户降至4940万户;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中,约157万户转向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量为50头以上),剩下5581万户全部退出生猪养殖。散养农户退出决策主要受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养猪成本上升、价格波动太大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非农就业代替养殖的风险分散作用。[1]早期学者认为农户进行生猪养殖的目的在于分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2]但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农产品供应日渐充裕,随着农产品需求弹性降低,养殖的分散风险作用降低,农户偏向进入收入更高的非农部门。[3]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诱导农村劳动力转移。[4]钟甫宁等认为提高农户收入最主要的途径是扩大非农就业机会;[5]朱红恒、[6]严斌剑等通过相关实证指出非农就业程度提高将迅速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这些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政府倡导、农户偏爱退出生猪散养。另一方面,农户认为农业生产仍然有利可图。农户进入非农部门后,[7~10]汇款提高了农业收入,从而增加了农户继续从事生猪散养的可能性,那么农户认为生猪散养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从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生猪散养决策无论退出还是继续,对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都具有正向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成为政府的导向和农户的多数选择。为了进行相关验证,我们特提出以下两个假说。

H1:生猪散养退出决策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总收入水平,(1)且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如果未退出将降低其家庭总收入水平,反之亦然。如果该假设得到验证,说明退出决策的确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水平。

H2:生猪散养退出更能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且退出生猪散养的农户如果未退出将降低其工资性收入,反之亦然。如果该假设得到验证,说明退出决策将强化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从而印证利用汇款而继续生猪散养的行为对强化效应存在挤出。

我们将借助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校正样本选择偏差,实证检验生猪散养决策对不同农户家庭收入及工资性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针对性提出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构建

我们讨论的是生猪散养决策(退出与继续)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为便于讨论,将家庭人均总收入及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作为家庭收入水平指标,借鉴明瑟[11]提出收入方程,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提出如下基本模型:

其中incomei表示第i个农户家庭的人均总收入或人均工资性收入;Xi表示影响农户收入的变量矩阵,包括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等;βi表示变量的系数;raise表示农户生猪散养决策,raise=1表示退出生猪散养、raise=0表示继续生猪散养;α表示退出生猪散养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影响的估计系数;εi表示随机误差。

值得一提的是,农户生猪散养决策变量raisei不能被视为外生变量,这是因为:农户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是否退出散养;还可能存在不可观测因素同时影响农户生猪散养退出决策和家庭收入水平,导致raise变量在方程(1)中内生。对于这一决策行为,通常可以通过一个“潜变量”来概括该行为的净收益,那么生猪养殖决策的净收益可表示如下:

其中raise*表示农户进行生猪散养决策带来的净收益,当raise*>0时,散养农户选择退出生猪养殖,即raise=1,反之则散养农户选择继续生猪养殖;Z表示影响农户净的可观测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地理位置等;φ表示可观测变量的系数;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退出和继续生猪散养行为决定了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因此退出和继续生猪散养的家庭收入水平方程为:

其中,income1i为选择退出生猪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income0i为选择继续生猪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究竟属于income1i还是income0i取决于方程式(2),那么采用OLS估计β1和β0将受到样本选择偏差的影响。借鉴Lee[12]提出的以一个遗漏变量来处理样本选择问题,构建协方差矩阵如下:

上述协方差矩阵中,

;σμ表示决策方程误差项的标准差;分别为对应收入水平方程(3)、(4)误差项的标准差。将上述误差之间的相关性考虑进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中去。表达式如下:

在方程(5)和(6)中,λ1i和λ0i表示逆米尔斯率(theinverseMillsratios),源自于不可观测因素所导致的选择偏差;δ表示具有零均值的误差项。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利用Lokshin&Sajaia[13]提出的方法,采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中,未经过校正选择偏差的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与决策选择方程的误差项之间的相关系数为ρ(采纳组,未采纳组,ρ具有一定的计量意义。首先,如果ρ在一定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存在不可观测因素影响导致选择偏差,当且仅当同时考虑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因素时才能得到估计一致的结果。其次,如果和具有不同的正负性,说明农户选择采纳先进养殖技术是基于自身家庭的比较优势;如果同正,说明偏差对采纳组来说是正强化,对未采纳组来说是负强化,如果同负则反之。最后,如果,说明存在消极的选择偏差,即低于平均水平的家庭更倾向于采用技术。反之,如果,说明存在积极的选择偏差。

三、数据来源及相关变量说明

1. 数据来源

文中所使用数据为我们在2014年1月至2月、7月至8月间在生猪养殖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川省,利用随机数表法进行抽样,分为四个步骤:抽取样本县、抽取样本乡(镇)、抽取样本村、抽取样本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样本户无人在家则不对其开展调查,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问答形式。累计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60份,有效问卷550份,剔除与研究内容无关的继续生猪养殖且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上的农户,以及与本研究主题密切相关但无效的问卷,最终得到543份有效研究数据。

2. 变量说明

家庭收入水平,文中选用家庭人均总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作为收入水平变量。家庭人均总收入为家庭总收入与家庭总人口的比值;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务工总收入与家庭总人口的比值。农户家庭总收入是指受访家庭所有成员的务工、务农或者其他职业获得的报酬,主要包括:农业总收入、工资性收入、经商收入、各项补贴收入、财产性收入、其它收入等的总和。农户决策变量为虚拟变量,1表示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用“退出组”表示),0表示散养农户继续生猪养殖(用“继续组”表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家庭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掌握技能等。通过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到样本中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家庭人均收入为26427.25元,有60%的农户已经退出生猪散养(见表1)。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标准差。

表2报告了不同决策下农户对应变量的均值及其差异,得出退出组农户的收入水平高于继续组,差异值为2746.11元。退出组相比于继续组农户,具有如下差异:户主更年轻、更健康;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更高;曾经从事养殖业的人较多,但现在从事养殖业的较少,且养殖技能掌握较差;家庭规模更小且家庭劳动力数量更少(不包括生猪养殖);离乡镇更远但离乡村公路更近;生猪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以下简称:生猪养殖收入占比)差异不大。从表面来看,退出组和继续组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部分可观测变量的差异还很显著,但并不能说明仅仅是这些差异导致了退出组和继续组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因为还可能存在其他不可观测的变量,例如非农就业积极性、风险偏好、个人才能等等因素,会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差异。

四、实证与检验结果

1. 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及模型内生性检验

(1)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利用农户生猪散养决策模型估计的结果(结果见表3,Probit模型),预测退出生猪散养概率,并将其作为raisei变量的工具变量,借鉴2SLS估计方法检验生猪散养决策变量是否为内生变量。进行该检验之前应当考察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因此,先对工具变量进行识别力检验,结果显示Kleibergen-PaaprkLM统计量为16.77,其p值为0.00,即表明在1%的统计水平上强烈拒绝不可识别的原假设,证明采用工具变量后模型可以被识别。通过对工具变量进行弱工具变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F统计量为18.70(大于10),其P值为0.00。尽管Shea'sPartialR2较小,为0.04,一般还是能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为谨慎起见,我们采用更为严格的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弱工具变量,估计结果与2SLS估计结果完全一致,(2)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不存在弱工具变量”。

(2)模型内生性检验。不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异质性问题,OLS回归(为了减弱异方差,对家庭人均收入取自然对数,下同)可以得到生猪散养决策对家庭收入水平影响无偏一致的估计结果,结果见表3(OLS模型列),退出生猪散养行为降低了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尽管统计水平不显著。考虑到有些变量可能同时影响农户决策行为和家庭收入水平,因此检验退出散养行为的内生性,基于上述工具变量,结合2SLS估计方法估计结果,结果见表3(IV模型列)。结果显示生猪散养决策变量通过了1%统计水平检验,表明控制其他变量,退出生猪散养行为将显著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杜宾-吴-豪斯曼内生性检验(Dubin-Wu-Hausman内生性检验,DWH检验)在1%统计水平拒绝了原假设(DWHχ2=7.02,P值为0.008),表明退出生猪散养决策是家庭收入水平模型的内生解释变量,这将导致OLS结果估计不一致,引起生猪散养决策的符号发生变化。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

2. 对H1的讨论

表4报告了选择方程、退出组、继续组的模型估计结果。选择方式估计结果显示,当前涉养殖业情况、曾经涉养殖业情况、家庭劳动力数量、养殖技能、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至少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具体来说当前从事养殖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退出生猪养殖,而曾经从事养殖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继续从事生猪养殖,这就造成一个“围城”现象。这可能由于养殖户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形成“围城”现象。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的开支越大,越倾向于退出生猪养殖转向非农就业;具有生猪养殖技能的农户较为倾向继续生猪养殖;家庭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继续生猪养殖。其余变量影响不显著。

为了验证假设1,我们主要关注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和ρ1μ的取值及显著性。首先,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取值为正,且统计水平显著,且退出组比继续组的值更大。这表明退出组的家庭收入水平的确比继续组的收入水平高。其次,ρ1μ的统计学意义显著(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的确存在选择偏差,如果不校正选择偏差,将导致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估计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如果采用传统的回归估计不能得到无偏真实的结果。且ρ1μ<0,表明如果退出的农户选择不退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将下降。综上来说假设1得证,即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其家庭收入水平将提高。

3. 对H2的讨论

为了验证H2,我们主要关注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和ρ1μ的取值及显著性。首先,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决定方程中的常数项取值为正,且统计水平显著,且退出组比继续组的值更大。这表明退出组的家庭平均工资水平的确比继续组的收入水平高。其次,ρ1μ的统计学意义显著(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的确存在选择偏差,如果不校正选择偏差,将导致农户家庭福利水平估计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如果采用传统的回归估计不能得到无偏真实的结果。且ρ1μ<0,表明如果退出的农户选择不退出其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将下降。综上来说假设一得证,即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其家庭平均工资水平将提高。

注:*、**、***分别表示10%、5%、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

注:***表示1%统计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据为稳健性标准误;受限于篇幅,其他部分未列示,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们利用四川省543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平均处理效应估计考察农户退出生猪散养行为对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有:

一是存在积极的选择偏差影响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且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更倾向于退出生猪散养。

二是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能够显著改善家庭收入水平。

三是目前仍在进行散养的农户,如果退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将下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制定生猪养殖帮扶型政策应考虑农户异质性问题。农户在面临政策引导时,往往会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做出自认为理性的决策,但这些决策实证分析结论为非理性,例如农户退出生猪散养是最佳决策,但仍有农户从事生猪散养,且这样的农户退出家庭收入将下降。因此,引导性政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考虑农户异质性问题制定,达到目标明确、定位精准。

二是加强生猪养殖业供给侧改革力度,促进生猪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型。一方面,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提高其非农就业能力和获取非农收益机会。另一方面,发展普惠金融和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生猪养殖规模化。

家庭收入水平 篇2

一、申报人具备条件

1、具有本社区常住户口

2、属无房户、缺房口(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0㎡以下、建筑面积13㎡)3、2007年家庭人均月收入410元以下

二、申报人提交资料

1、申报人及家庭成员身份证(复印件)

2、家庭城区户口簿(复印件)

3、夷陵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领取证明(复印件)

4、特殊困难家庭证明

5、承租公房租赁合同(复印件)

6、自有房屋产权证(复印件)

7、家庭收入证明

8、其它证明材料

附注:

1、以上复印件纸张规格均为A4复印纸,字迹清楚,涂改无效。

2、提交申报表时,需带证件原件进行审核。

三、相关需知

1、本次调查现住房使用(建筑)面积,按该家庭自有产权住房或租住公有住房的使用(建筑)面积计算。视为该家庭现住房的包括自有产权住房;承租的公有住房;自本次调查之日起出售后原自有产权住房;原自有产权住房或租住房屋被拆除后,已签订产权调换协议、待入住的拆迁安置住房;领取了拆迁补偿款已被拆除的原自有产权住房;尚未依法拆除的违章建设的住房;应核定为保障家庭现住房的其他住房。

2、本次调查家庭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的全部实际收入,指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福利,应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应得失业保险费,应得离退休费,社会保险费、工伤事故抚恤费、亲友馈赠收入,应收赡、抚、扶养费,临时谋生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它收入。

3、凡具有下情形之一的家庭,不列入本次调查范围:

(1)已配买经济适用住房(含安居工程住房、解困房)或购房后又转让的;

(2)正在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包括享受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的;

(3)已购房改房或参加了集资建房以及购房后转让的。

五、办事程序

个人申报时间:10月6日-10月20日

社区核实时间:10月20日-10月26日

街办汇总时间:10月26日-10月28日

中高收入家庭理财新方向 篇3

M:福州目前的高端客户在你们银行中占多少比例?

L:福州的高端客户其实是比较多,但是在银行占的比率是达到30%。

M:目前他们的理财状况如何?

L:我们对银行的中高端客户是有分级别的,比如5万到50万是一个档次,50万到500万是一个档次,500万到1000万以上是私人银行的档次。而据我们行内调查,拥有5万到1000万资产的客户在银行内比率是80%,就是包括5万以内也算中高端客户。在工行必须日均资产达到20万以上的才可开立vIP理财金卡。

M:那么银行针对每个档次的客户银行目前都提供了哪些服务?

L:20万以下的客户我们会理财经理和大堂经理为他们统一服务。20万以上的客户我们为他们开通理财金账户,并为他们配专属的客户经理进行理财服务a 300万到500万以上的客户我们会进行一对一的专属理财服务。而5万到20万的客户追求账户的收益要更大,他们这一阶层相对来说年轻人占大多数,抗风险的心理状态比较好,20万到500万之间的客户需求特征是要求收益高,而又希望风险低,针对此,我们会建议他们选择人民币理财和混合型基金理财的风险低但收益不见得低的理财方式。而500万以上的私人银行型客户,大多要求收益不是太高,但本金要有保障。

M:我们以往听到的是建议小康家庭需要进行理财规划,提高资金收益,那中高收入家庭的资产既然非常丰厚,为什么也需要进行理财呢?

L:中国的经济正在增长,就拿去年一个例子举证便可以明白,猪肉价格增长了110%,要抵御通货膨胀,必然需要理财。如果忽视理财,即使你有500万,但可能在若干年后你的500万后就只有值50万了,就是说贬值了。中高端客户理财目的是希望达到保值的效果,这和低端客户想要达到增值的效果是不同的。我们建议中高端客户可以购置不动产,或者在目前黄金市场良好的状态下购置黄金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M:目前客户的收益效果怎样呢?

L:我们目前推出的基金这个项目收益效果是非常好的,在2007年九月份后资本市场波荡得厉害的情况下,我们银行代理的基金公司的净申购量一直都是非常大的,这跟我们之前推出的基金定没有很大的联系。我们曾做过一个客户的账户调查,从2006年1月到2006年底他做基金定投的收益是112%,相当可观。

M:据我们了解,理财师在对客户的理财建议中最倾向于组合型的理财模式,请问目前银行组合型理财项目主要有哪些?

L:我们会建议客户按资产的比例进行配置,首先要把生活的备用金留出三个月的收入,因为生活中都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特别是在目前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建议他将60%的资产都用于固定投资,比如保险、货币基金等。另外合理避税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账户上的资产相对比较大。

剩下的40%中有20%建议做一些激进型的理财,比如参加我们的一些信托计划,还有就是进行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的投资,因为我们认为从2008年到2009年,甚至是2010年之后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会进一步增长。另外的20%我们会建议他进行债券基金和混合式基金的投资。因为在资本市场强烈震荡的时候,通常就是债券市场表现漂亮的时候,而混合基金不仅可以抗风险,而且也能带来收益,相对来说中端客户抗风险能力会比较强。而高端客户资产越多的他们越不能承当风险,所以我们建议高端客户一定要长线投资,越是长线投资越是抗风险,但不是说只持一只基金长线投资,而是说在基金这个领域当中。比如说在牛市当中,那他最好选择指数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做长线投资。但当市场将有一个转折点的时候,我们会建议他把股票型基金赎回,转入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型基金,继续持有。就是说基金要长期持有,但不是一只基金长期持有,资产的配置是要互换的,到一定的资本市场变革的时候,他要对资产进行配置,如此才比较合理。

M:目前中高收入家庭这一群体很流行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购置房产、旅游出行以及额外的奢侈消费等活动,这样的开支跟理财投资有什么间接的关系呢?

L:这样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能力都比较高,所以他们购置奢侈品如车子、房子等消费能力也比较强。我们的建议是他们应该购置有价值的消费品和奢侈品。比如黄金、铂金、钻石和翡翠。据调查,1997年至今钻石的纯净度和价格都有非常大的提升,而特别是翡翠,它属于资源类产品,会因为资源匮乏和人们的购买量增加致使真品日渐减少,所以将升值得非常快。

至于房产,我的建议是先观望。王石就曾在央视中发表言论说,如果是买给自己住,那没问题,但如果是投资,三年后再说。我比较同意他的看法,但觉得年限不用那么长,在2008年我们可以先观望一下国家出台的房产政策再说。但购置店面应该来说比较合理,特别是繁华地段的店面。至于商品房方面的投资,我们建议高端客户投资100平方米以上的套房,不要去买小户型的套房,因为小户型套房在房产泡沫经济中一旦下跌,是贬值最快也最厉害的。像在1997年香港的经济危机中小户型商品房就是贬值最厉害的,大户型商品房也贬值,但在经济复苏的时候,几乎全都涨到原价之上,而小户型商品房没能涨价。大户型商品房必定是一个家庭所需要的,投资也好,居住也好,都是很好的,大家经济收入增长的时候,一定是考虑将小房换大房,所以大户型商品房是大家选择的最终目的,而去购买小户型必然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被淘汰。

M:那么在2008年奥运经济来临之时,中高收入家庭应该如何投资理财比较合理?

L:一些人认为在开完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经济会衰退,其实应该是相反,中国经济会在奥运结束之后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起点。每个国家都希望奥运能开在自己家门口,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荣誉、经济实力的象征。

单收入军人家庭理财规划 篇4

关键词:单收入军人家庭,闲置资金,理财

军人固然要以保家卫国, 报效人民为天职, 但为人伴侣、为人父母的军人也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在配偶无收入的单收入军人家庭中军人的顶梁柱角色尤为显著。要减轻这样的家庭中军人所承担的重负, 使军人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部队建设中, 就有必要充分考虑家庭未来潜在的一些重要风险, 运用适当的理财工具对其家庭收入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 以达到财产保值增值、转移风险的目的。

一、单收入军人家庭的理财需求

在2006年部队涨工资之前, 对于单收入军人家庭而言, 军人的收入除维系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需求外, 基本剩余不多, 对于这为数极少的闲置资金, 大多数家庭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放进银行以备日后之需, 最常见的就是零存整取。经过自2006年来两次大幅提高军人工资待遇后, 单收入军人家庭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 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除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手上的闲置资金增多。对于这部分闲置资金, 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财观念、知识和部队信息相对闭塞等原因, 不少家庭仍然沿袭以前的方式存入银行, 有些定存, 有些甚至就放在工资卡里当活存, 殊不知在当前低利率、高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 自己辛辛苦苦挣下的养家糊口钱已经悄然缩水。那么对军人的收入如何进行科学规划, 才能达到保值增值、实现单收入军人家庭未来一些重要需求的目的呢?

对于单收入军人家庭而言, 未来不确定的财务需求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1、子女教育。

随着教育品种的日趋多样化、教育费用的逐步攀升, 为孩子教育经费未雨绸缪已经成为当前每个家庭的必需, 军人家庭也不例外。

2、配偶养老。

虽然部队为随军未就业家属办理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但数额有限, 在生活成本预期上涨的背景下, 必须寻求其他有效的途径积储足够的养老金。

3、家庭成员的医疗。

军人自身的医疗费用是全免的, 但其随军未就业配偶和未成年孩子只能享受部分医疗费用优惠, 一旦患上重病, 由自己承担的额度也为数不小, 对于这部分风险的防范应予重视。

4、军人遭受意外事故或退伍、转业而导致收入减少、中断。

在单收入军人家庭里, 军人是顶梁柱, 军人一旦遭受意外或变故, 必将使家庭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然而, 军人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军人比平常老百姓更容易发生意外或变故, 一方面, 军人这个职业本身就注定要与危险相伴;另一方面,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大多数现役军人都有可能面对退伍、转业, 在当今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再次就业是否稳定、收入待遇比之部队是多是少都是难以预期的。为此, 在平时注重转移这部分风险、积储足够的应急金是非常必要的。

二、单收入军人家庭的理财建议

针对以上单收入军人家庭未来不确定的诸多财务需求, 在与之经济实力、风险承受能力相符的前提下, 有如下理财建议:

1、定投基金。

由于对于大多数单收入军人家庭而言, 投资理财是个新兴事物, 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实践, 并且能投入的资金相当有限, 承受亏损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因此应选择专业难度较低、操作较简单、市场运行好把握、安全系数相对较高、投资起点额低、委托职业道德风险较低的机构打理的投资工具, 就市场上现有的金融产品服务而言, 基金定投是个合适的选择。单收入军人家庭可以考虑用每月闲置资金的1/3左右来定投两份基金, 一份以满足配偶养老需求为目的, 一份以子女日后教育经费需求为目的, 只要坚持不懈地长期投资就能取得不可小觑的回报。

2、选择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推出的储蓄品种, 它采用的是零存整取的存款方法和定存的利率, 而且享受免缴利息税的优惠, 适合于家有需要接受非义务教育孩子的家庭, 是包括单收入军人家庭在内的中低收入家庭为子女积累学费的一种有效方式。家长可配合子女的教育进程进行合理规划, 确定教育储蓄存款的期限、金额, 充分享受高利率、免利息税的待遇。

3、补充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一种射幸合同, 平时一次性或分期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费, 在出险后只要经核实就能得到赔付;同时商业保险一般都有保费豁免条款, 一旦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以后将不须再缴纳保费, 但保障依然有效。商业保险的这些优点很适合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单收入军人家庭将其作为部队已提供保障的补充。作为中低收入的家庭, 单收入军人家庭在配置商业保险时宜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投保对象先大人, 后小孩; (2) 费率低、保障全, 年保险费占家庭年收入10%左右; (3) 能返本, 兼具储蓄、投资双重功能。根据该原则, 单收入军人家庭的投保规划如下:为无收入未来养老风险高的军人配偶投保分红型养老年金保险, 并附加重疾或意外伤害险;为不能得到全额医疗保障的配偶及小孩投保医疗费用保险;为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军人投保定期寿险及意外伤害险。

4、储备紧急备用金。

单收入军人家庭紧急备用金主要用于家人患病、发生意外、军人因工作变动导致收入减少等家庭突发事件时的紧急支出, 一般为六个月左右日常支出水平。备用金的储备要求具有在确保很强的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 可考虑的储备方式包括: (1) 传统银行活期存款; (2) 货币基金。当备用金积累额较大时, 也可考虑投资门槛相对较高的通知存款或稳健型中短期银行理财品。

5、活用信用卡。

家庭收入证明 篇5

特此证明

____________(社区)村民委员会

全美家庭收入指数晴雨表 篇6

1.圣何塞-桑尼韦尔-圣塔克拉拉 加利福尼亚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45.4%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1.9%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3.3%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5.4%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3.9%

2.华盛顿-阿灵顿-亚历山大 华盛顿特区-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西弗吉尼亚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44.1%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3.4%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5.8%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5.1%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1.5%

3.布里奇波特-斯坦福-诺沃克 康涅狄格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41.8%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0.7%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5.1%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6.2%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6.2%

4.旧金山-奥克兰-弗雷蒙特 加利福尼亚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8.4%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1.4%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5.4%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6.8%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7.9%

5.波士顿-剑桥-昆西 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5.3%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2.6%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5.7%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7.5%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8.8%

6.特伦顿-尤因 新泽西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4.9%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1.3%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7.1%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8.9%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7.8%

7.博尔德 科罗拉多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4.4%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1.1%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5.7%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9%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9.9%

8.安克雷奇 阿拉斯加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4.2%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3.8%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8.4%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8.7%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5%

9.奥克斯纳德-千橡-文图拉 加利福尼亚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3.6%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4.3%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8.3%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8.5%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5.3%

10.圣克鲁斯-沃森维尔 加利福尼亚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3.3%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12.1%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8.5%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8.3%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7.8%

11.布朗斯维尔-哈林根 得克萨斯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42.5%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24.9%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6.1%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7%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9.4%

12.麦卡伦-爱丁堡-米逊 得克萨斯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40.2%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25.7%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4.4%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9.3%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0.3%

13.坎伯兰 马里兰州-西弗吉尼亚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8.6%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25.6%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6.3%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9.8%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9.7%+

14.加兹登 阿拉斯加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7.9%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25.4%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8.6%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10.6%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7.4%

15.派恩布拉夫 阿肯色州

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37.9%

家庭收入为7.5万美元~9.9万美元:24.6%

家庭收入为5万美元~7.4999万美元:18.9%

家庭收入为2.5万美元~4.9999万美元:7.9%

家庭收入低于2.5万美元:10.7%(宁良凌编译自美国《福布斯》)

高收入家庭的理财规划方案 篇7

理财规划是指以客户家庭的基本状况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特定的程序为客户制定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包括现金、消费支出、教育、风险管理与保险、税收、投资、退休养老、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某方面或者综合性的方案,使客户不断提高生活品质,最终达到终生的财务安全、自主和自由的过程。

进行理财规划的流程如图1。

制定理财规划方案时不仅要考虑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先进因素,还要考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有保守型、稳健型、积极进取型。生命周期包括单身期、家庭和事业形成期、家庭与事业成长期、退休前期和退休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要做不同的规划和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新要求,实现预期的理财目标。

1 家庭情况介绍

1.1 家庭成员介绍

(1)刘先生,贵州省福泉市人,36岁,身体健康,在福泉市做磷矿生意,每年收入约80万元,在当地属于高收入家庭。虽然刘先生的收入高,但因经常往矿山跑,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很大,而且没有买任何保险。(2)刘太太,34岁,身体健康,是福泉市一家农业银行柜员,每月工资加佣金约5000元,收入比较稳定,每年年终奖10000元,有五险一金,没有购买商业保险。(3)女儿,5岁,身体健康,在福泉市第一幼儿园,学校为孩子购买了儿童意外伤害险。(4)爷爷奶奶都健在,爷爷今年65岁,是一名退休干部,每个月有3000元的退休金,还有医保。奶奶今年60岁,只有农村合作医疗,无其它保险。二老和刘先生一起住,爷爷在一年前不小心摔伤了腿,至今还没有全愈,奶奶身体一般。外公外婆没有和刘先生一起住,每个月需给予二老赡养费。

1.2 家庭财产介绍

刘先生在福泉市有一套50万元的自住房,没有房贷,物业等开支每个月400元。刘先生有一辆价值15万元的小轿车,刘太太有一辆价值10万元的小轿车,每年养车费总共50000元。家中有现金2万元,活期存款50万元,作为生意的流动资金,有20万3年期的定期存款(2008年12月起存),自动转存。刘先生没有购买任何理财产品,每月生活费开支3000元,孩子教育费用1000元,电话费500元,给外公外婆生活费1000元。每年旅游花费1万元。

2 理财目标

(1)三年后在贵阳市买一套100万元左右的自住房;(2)刘先生想让女儿在国内读研究生,要为其准备从现在到研究生毕业的一切教育费用;(3)购买一些理财产品,适当分散生意上的风险,亦可安享晚年。

3 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从资产负债(表1)和收入支出(表2)两方面对刘先生一家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4 理财规划方案

4.1 现金规划

4.1.1 灵活运用信用卡规划现金

刘先生家庭流动性比率是61.36,以其资产状况来看,其流动性比率保持在3倍是比较适宜的,流动现金大约为11733×3≈35200元左右,刘先生家里目前有2万元现金,因此建议刘先生和刘太太每人各办一张信用额度为2万元的信用卡。信用卡是一种无息透支的短期融资工具,而且国内和国外支取现金的手续费仅为1%和3%。当持有人有应急之需时,每张卡每日还可取现2000元。这样一来,这些钱足以满足刘先生一家的生活开支和意外应急开支。

4.1.2 合理规划储蓄

刘先生有50万元活期存款作为做生意的流动资金,因为这份工作风险较大,所以这笔资金应该保留。考虑到当前通货膨胀严重,该笔钱存入银行只能造成资金的贬值和缩水,可建议刘先生将这50万元分成两部分,其中25万元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不仅变现能力和灵活性强,而且预期收益率相对于银行活期存款的利息高;另外25万元可以采用存单四分存储法:可以分为5万元三张、10万元一张。这样想用多少钱就取用多少钱的存单。此方法既可以满足应急资金的的使用,又可以避免因动用大存单而造成利息收入的损失,同时取得远高于活期储蓄的收益。

(单位:元)

(单位:元)

4.2 教育规划

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只要父母有能力都会给孩子提供最优越的学习环境。刘先生支持女儿在国内上研究生,教育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刘先生的女儿现在刚上幼儿园,虽然还小,但也可以为孩子做教育规划。教育保险集理财储蓄与保障于一身,为孩子教育准备“保护伞”。

4.2.1 大学费用

假设孩子19岁上大学,则国内本科教育费用估算见表3:

4.2.2 国内研究生教育费用

假设孩子23岁读研,则国内研究生教育费估算见表4:

4.2.3 教育规划

由以上两个表的费用估算来看,女儿到读研究生时所花费的高等教育阶段费用约为260989元。女儿现在还在上幼儿园,还有一年就开始上小学,国家现在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初三的学费已经全免,但是高中三年的学费现在可以做基金定投,现刘先生家庭有现金余额775200元,建议刘先生拿出50000元做基金定投。若预期收益率为4%,十年后孩子15岁上高中时的收益约为74012元,足以供女儿上完高中。

另外,刘先生可以为女儿购买教育保险。如国寿鸿运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的产品(产品介绍见表5),越早投保,家庭的缴费压力越小,领取的教育金越多。刘先生的女儿5岁,如果为女儿买国寿鸿运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每年交保费7000元,缴纳10年,共交保费70000元。在被保险人生存至保险合同期满时,刘先生累计领取生存金150000元,年度最高身故保险金13700余元。除了有以上保障之外,该保险产品还可以在每年进行分红,累积生息,坐享投资成果。

4.3 住房规划

刘先生目前在福泉有一套50万元的自住房,三年后想在贵阳市购买一套100万元左右的住房。考虑到该家庭现阶段775200元的高额年结余,三年后购买100万元房子的目标很轻松即可得以实现。出于生意需要和家庭负债比率过低双重原因,建议首付五成,其余50万元采用等额本息组合贷款,公积金和按揭各25万元。若贷款期限10年,公积金贷款利率4.9%,还款月供为2541元,这部分支出可以使刘太太的公积金账户灵活运用起来;商业按揭贷款利率7.05%,还款月供为2759元,此部分可使用该家庭上述25万元的存款利息收入解决。

4.4 保险规划

刘先生做为家里的经济支柱,经常忙碌在外,而且没有为自己购买任何保险,这是不科学的,刘太太在单位有五险一金,但也没有任何商业保险,孩子也只有学校买的意外伤害险,这对于一个421家庭来说是不可取的。

建议首先对刘先生进行保险规划。按照保险的“双十原则”,刘先生的保障额度应达到800万元,但由于刘先生的个人收入较高,该额度降低到300万仍能使家庭得到一定经济保障。刘先生可每年用2500元购买约10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每年10万元购买保额约200万元的中国人寿福满一生(分红型保险),该保险缴费期为10年。这样,刘先生在得到保险保障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定数目的特别金、关爱金、祝寿金、满期金和红利金。

4.5 投资规划

4.5.1 小额介入,尝试股票投资

虽然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正处于低迷阶段,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经济也不例外,要受经济周期(萧条、低迷、复苏、繁荣)的影响。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血液,目前上证综指在2300点附近低点位徘徊,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正是较好的买入点。因此建议刘先生可使用5万元尝试进行股票投资。

4.5.2 适时购买底商,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是理财规划的终极目标。所谓财务自由,即一个人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发愁,不用主动付出劳动而只靠投资获得的收入大于其支出的一种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先生的家庭结余逐年增多,能够在实现上述若干规划的前提下,仍结余较多资金。鉴于做磷矿生意的收入状况可能受到市场行情及销路的较大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建议该家庭于5年后在贵阳购买价值约200万元的底商,这样一则可以使结余资金得以使用,二则可取得稳定的租金收益,有助于该家庭实现财务自由。

5 方案总结

像刘先生这样的高收入家庭,常人会认为无需理财便可以过富足的生活,但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只有进行了财务规划,才能更早实现财务自由。本方案通过现金规划、教育规划、个人住房规划、保险规划和投资规划的设计,帮助刘先生家庭实现了三个理财目标,并为其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刘先生家庭年度结余77万余元,为典型的421型高收入家庭。刘先生是做磷矿生意的,收入高风险也大,刘太太是农行柜员,收入较稳定,家有女儿读幼儿园,还有四老需要赡养。本理财规划方案在介绍刘先生家庭成员及资产情况基础上,编制家庭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分析各项资产比率,指出刘先生家庭现阶段资产配置的不合理之处,旨在对该家庭进行现金规划、教育规划、住房规划、保险规划和投资规划。通过规划,该家庭的理财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词:理财目标,财务比率,教育规划,住房规划,保险规划

参考文献

[1]郭秀兰,王冬吾.个人理财规划:原理、应用、案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03).

[2]陈雨露,刘彦斌.理财规划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04).

[3]陈雨露,刘彦斌.理财规划师专业能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04).

家庭收入水平 篇8

关键词:家庭禀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收入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 自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的经典论断开始, 家庭禀赋概念的核心内涵都应是从“家庭拥有什么”来看“家庭能获得什么”。据此可将家庭禀赋定义为家庭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并可以划分为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主要方面, 其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整个家庭及其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以往的大多数研究认为庭禀赋对收入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 即通过影响家庭决策和生产技术等进而影响家庭的收入, 但直接使用家庭禀赋这一整体性概念对其与收入关系进行的研究在近年来开始逐渐增多。

1 家庭禀赋影响收入的基本机制

1.1 物质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

1.1.1 对收入获取的直接影响

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家庭, 要获得收入, 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实体形式表现的物质资本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的物质资本积累使得运用资源获得更多收入变得容易, 而脱离了物质资本的简单体力劳动创造的收入极为有限。以农业收入的获得为例, 耕地作为基本的物质资本, 是种植、收获农作物的基本载体, 拥有耕地的数量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收入的数量。

1.1.2 通过人力资本转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 富裕的家庭由于拥有较多的物质资本积累, 更有能力预先支付教育的成本, 也能够较好地确保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并且对家庭成员的流动和迁移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这些家庭中, 其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比较容易增加, 从而支持他们获得较高的自行创造收入的能力, 并且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物质资本。这样一来, 富裕家庭就实现了“较多的物质资本存量—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较多的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 则往往面临的是一个相反的贫困循环陷阱。

1.1.3 通过社会资本转化的影响

在物质资本积累比较丰富的家庭中, 往往也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本积累。一方面, 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的某种社会资本可以借助物质资本的载体与其他成员分享, 从而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提高收入的机会;另一方面, 上一代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可以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传承, 并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物质投资来巩固和扩大。这样, 物质资本通过对社会资本的支持, 提高家庭内部成员获取收入的机会和能力。而在物质资本积累比较匮乏的家庭中, 由于缺少了物质资本的支持, 建立、增加和维护社会资本就变的非常困难, 从而要通过增强社会资本来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也就更小。

1.2 人力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

1.2.1 健康的影响

劳动者的体力作为劳动力的基本特征, 是支持劳动者获得其他方面的人力资本并运用其获得收入的基本要素。这种要素具备可再生性, 但一旦这种可再生性遭到破坏, 则会导致收入的迅速而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 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不佳, 就不但都会导致收入水平的下降, 甚至导致负债的出现。极端的情况是, 家庭成员中一人得病, 导致其它家庭成员获得收入的能力下降或近乎丧失, 从而使整个家庭的经济陷入崩溃。

1.2.2 教育和培训的影响

较多的教育经历会提高劳动者对新观念、新技能的接受程度, 从而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没有或者较少教育的情况下, 劳动者的工作是出于一种无技能或低技能的状态, 其劳动生产率就比较低, 从而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虽然会面临一定成本, 但由于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就理所当然。如果把企业生产的过程看作是投入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并产出产品和新的人力资本的过程, 则包括“干中学”在内的工作培训就会产生与生产成果和人力资本循环增加的良性互动过程。随着劳动者在工作和培训中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其收入也会相应提高。

1.2.3 流动和迁移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作为生产要素, 与资本一样具有流动性, 会从低收入地区和行业, 流向高收入地区和行业。劳动者的流动能力会受到其年龄、健康、性别及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并会影响到劳动者对收入的获得。一般来说, 具备较强流动能力的劳动者, 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流向高收入岗位, 而流动能力较差的劳动者, 则很容易被束缚在现有的低收入岗位。近年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在城市的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就获得了比他们在家乡的农业生产中更多的收入。

1.3 社会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

1.3.1 信息和技能的获取

社会资本作为家庭和个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 还可以支持人们在社会网络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技能, 包括人们从正规教育和正式渠道所难以获取的信息和技能。另外, 丰富而高质量的社会资本还有可能带来直接的机会, 这不仅包括接触可以通过经营盈利的商业机会, 而且可能包括通过就业获得收入的机会。

1.3.2 交易费用的降低

张爽等 (2007) 认为社会资本通过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结构的作用, 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交易时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对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一种非正式的规范和协调作用。同时, 在正式的法律制度难以涉及的领域,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高违约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扩大市场范围, 从而实现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 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2 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群体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建立与变量设置

利用河南和湖北农村地区调研获得的农户家庭数据,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引入模型中的因变量Y为家庭人均年收入, 自变量X1为家庭人均耕地面积, X2为家庭耕地质量, X3为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 X4为家庭技能培训积极性, X5为家庭年度医疗保健支出, X6为家庭外出务工人数, X7为家庭兄弟姐妹数量, X8家庭亲友中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数。

2.2 模型运行结果

在SPSS17.0中进行逐步回归, 将各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得到结果如下:

从表1中的运行结果中可以看到, 模型F值为45.368, 相应的P值为0.000, 检验通过, 整体上模型显著。对自变量显著性的分析得到, 技能培训和政府关系两个自变量的t检验未通过, 而其它解释变量全部通过t检验。调整后的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666, 考虑到调研数据的情况, 这样的解释度可以接受。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2.2.1 家庭物质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家庭的人均耕地面积对贫困群体的收入影响最大。同时,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家庭的耕地质量对家庭人均收入也有明显影响。说明对贫困家庭来说, 耕地的数量对家庭的收入具有极大的影响,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得收入的渠道并不多。所以对于尚未脱离贫困的家庭来说, 必须要有基本的土地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2.2.2 家庭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家庭人均收入有正向影响。一般来讲, 农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而由于经济落后、搬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极易造成贫困家庭的成员正规教育的推迟甚至中断。年度家庭医疗支出是仅次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的重要因素, 这一因素对家庭人均收入有着极大地负面影响。在实地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家庭中存在较多的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对于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 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很可能导致整个家庭经济的崩溃。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系数为0.247, 这说明在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赖耕地的同时, 外出务工也逐渐成为贫困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

对于在模型影响不显著的技能培训变量, 可能的解释是:贫困家庭对农业生产中新的成本投入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 因而制约了他们对新技能接受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实际操作中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提高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同时, 即便贫困家庭的成员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和积极性, 但培训的实际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收入, 效果并不一定明显。

2.2.3 家庭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家庭双方兄弟姐妹数量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38,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作为贫困家庭为数不多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兄弟姐妹对贫困家庭在获得基本经济收入方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而同时, “政府中工作的兄弟姐妹数量”这一变量的不显著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 贫困家庭在通过外部社会资本获得收入方面还并没有明显效果。

3 结论与启示

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家庭禀赋对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但并非家庭禀赋中的所有要素都发挥同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而言, 耕地是获得基本收入并支持家庭生活正常延续基本要素, 家庭成员的受教育年限和健康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家庭收入的增长, 而技能培训和外部社会关系对于贫困家庭增加收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此, 相应的扶贫政策应特别注重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贫困群体增加家庭禀赋存量, 改善家庭禀赋质量, 从而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

参考文献

[1]高梦滔, 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 2006, (12) .

[2]加里·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3]石智雷, 杨云彦.非自愿移民经济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三峡库区与丹江口库区移民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 2009, (1) .

[4]雅各布·明赛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5]杨云彦, 徐映梅.外力冲击与内源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与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6]张爽, 陆铭, 章元.社会资本的作用随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加强:来自中国农村贫困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 2007, (3) .

[7]Martin Ravallion.On the Coverage of Public Employment Schem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1, (34) :57-79.

[8]Rose, Richard.How Much Does Social Capital Add to Individual Health:a Survey Study of Russians[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0, (51) .

家庭收入水平 篇9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工资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

引言

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农村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紧张状况,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另一方面为城镇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步伐,中国经济一度呈现出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9年的17.91%提高到2014年的54.7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在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表现出明显变化,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测度的不平等程度,由1997年的2.47∶1上升到2014年的2.75∶1,收入不平等程度却呈现出加剧的趋势。2014年基尼系数为0.469,已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不平等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当前政界和学术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入的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逻辑机理,为制定和实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城镇化过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避免因收入差距过大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城镇化过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学术界对中国城镇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据不同的前提假设和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结论。林毅夫、刘明兴(2003)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1],陈迅和童华健(2007)从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角度[2],肖卫(2010)从分工演进和交易效率的视角[3],均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陆铭、陈钊(2004)从地方政府实施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的角度,指出城市化对缩小统计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性作用[4]。姚耀军(2005)[5]、曹裕、陈晓红和马跃如(2010)[6]、廖信林(2012)[7]也均持有上述观点。程莉和周宗社(2014)认为,滞后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原因,滞后城市化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短期内具有正效应,长期内具有负效应,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对滞后城市化的减小具有正效应,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滞后城市化的减小则会产生负效应[8]。郭军华(2009)认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非简单的促进或抑制,其效应还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本身的水平[9]。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认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10],而周云波(2009)却认为呈现出“倒U”型[11]。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在分析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时,并未对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进行细分,也并未对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基于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不仅分析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还深入的分析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以及转移性收入差距对其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与各类收入差距的不同特征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类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其增长速度不同,且各类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也不同,其对整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不同。从表1和图1可知,一方面,当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超过城镇居民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城乡各类收入差距的大小呈现出较大变动,并且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缩小收入差距策略;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应针对不同收入差距类型,采取相应的政策。

%

1 理论分析

鉴于中国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本文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假定城乡二元经济中只存在两类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本文借鉴巴罗(Barro,1990)的内生增长模型[13],城镇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u为城镇经济的产出量,Au为城镇经济的技术进步,K为城镇经济的资本量,由于城镇经济以现代经济为主,其资本投入包括城镇居民的资本投入和农村居民通过金融投资方式形成的资本投入,Lu为城镇经济的劳动量。假定城镇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α为城镇经济的资本边际产出弹性。

由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农村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r为农村经济的产出量,Ar为农村经济的技术进步,T为农村拥有的土地量,Lr为农村经济的劳动力。假定农村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β为农村经济的土地边际产出弹性。

由于生产函数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经济是竞争性的,因此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各自的工资和资本的边际收益为:

进而我们得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其中,Iue和Ire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Iuc和Irc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Iut和Irt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依据徐宽(2003)[14]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鉴于本文的研究主体只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本文构建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收入占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令城乡收入差距为则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可以写成:

求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对城镇化率的导数,即

其中,分母大于零,即

当χ>1时,城镇居民收入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即,开口向下,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率呈现出“倒U型”;当χ<1时,城镇居民收入小于农村居民收入,即,开口向上,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率呈现出“U型”。

2 实证分析

2.1 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

为了深入的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来源,本文构建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gapit为城乡收入差距,wit为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ecit为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asit为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trit为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wit·idd为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与地区的交互项。μit为均值零、方差为常数的误差项。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进行实证分析。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高质量性,各变量数据均是选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均采用城镇居民各类收入与农村居民各类收入之比进行衡量,均是经过城镇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缩小之后的实际量。该指标越接近于1,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该指标大于1,说明城镇居民收入大于农村居民收入;该指标小于1,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化水平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本文计量实证均采用stata1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见表2。

从表2可知,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和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的均值较大,可能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和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可能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具体因果关系应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而定。从城乡各类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可知,城乡各类收入差距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说明各自变量间并不存在严重的相关关系,故不必担心多重共线性问题(见表3)。

2.2 实证结果

本文首先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从其估计结果看,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相差不大。Hausman检验给出的统计指标为6.14,其P值为29.3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不显著地,无法拒绝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无差异,本文同时给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对模型进行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可知,组间异方差沃尔德检验和组间同期自相关检验的P值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本文选用全面的FGLS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回归结果为FGLS-Ⅰ所示。FGLS-Ⅱ在FGLS-Ⅰ的基础上,加入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与地区的交互项,同时进行变系数模型估计,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具体估计结果见表4。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FGLS-Ⅰ和FGLS-Ⅱ的回归结果中,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说明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因考虑地区因素,而其他变量不存在明显差异。鉴于本文研究的重点,将对FGLS-Ⅱ的结果进行具体的阐述。从计量回归结果可知,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提高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将提高0.0866个单位,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是统计上显著地,说明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将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不显著。由于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大部分小于1,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也基本上处于1附近,以及城乡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很低,从而造成其提高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并不显著。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将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也不显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导致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差距很大,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由于转移性收入占比较低,可能造成其不显著。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与地区的交互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显著地,说明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确存在地区的不同。从模型的地区个体效应的回归显著性可知,基本上所有省份的个体回归系数均是显著地,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确存在地区效应。综上所述,工资性收入差距仍是影响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但不容忽视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而转移性收入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

从图2可知,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同形状的非线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本文运用中国1997~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5给出了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回归结果,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以及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结果均存在异方差问题,运用FGLS方法进行估计;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运用OLS方法进行估计;而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存在自相关问题,运用Newey-West估计方法,选用滞后阶数为6阶,进行计量回归。具体估计结果见表5。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5可知,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以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而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U型”关系,所有回归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显著地,计量回归结果与变量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相同。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类型的不同,则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也将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时,应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不仅从理论层面对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还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就城乡各类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及运用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就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发现:(1)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仍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城乡转移性收入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城乡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3)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应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具体分析;(4)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以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而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U型”关系。因此,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并非相同,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时应具体的分析。

印度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加大 篇10

印度家庭的学生教育费用负担在逐年加重。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决定, 从2014年起, 印度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印度理工学院的学费将提高8成, 从而导致家庭供养孩子就读于国立学校的经济负担加重。

印度联合工商会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 把每月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孩子教育的家庭, 占到家庭总数的65%。同时, 平均花在每个孩子身上的学费、校服费等费用, 由2005年的3.5万卢比增长到2011年的9.4万卢比。此外, 半数以上的家庭表示, 孩子到高中毕业所花费的教育费多达180万至200万卢比。政府的调查结果还显示, 孩子上私立中等学校, 家庭所承担的教育费月均893卢比, 而孩子上国立中等学校, 家庭的月均支出为275卢比。

中低收入家庭理财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低收入家庭;理财;措施

1.绪论

1.1家庭理财的概念与内涵

家庭理财就是要根据家庭的资产现状和未来的收益预期确立阶段性的财产管理目标,设计方案以调整资产布局与投资安排,在获取必要财务信息的基础上控制风险,以实现家庭财产收益的最大化,并最终满足家庭价值目标的诉求。家庭理财目标管理最好是以数字衡量,计算每月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比较投资回报率与风险系数后根据个人偏好选择投资工具,目标高低长远需要进行阶段性的战略安排。理财目标的实现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是一次或多次投入的金额;二是以定期存款、基金、股票、期货、债券及黄金等形式出现的投资工具,投资回报率愈高,相对风险也愈高;三是投入的时间,财富是有时间价值的,投入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1.2家庭理财的管理与规划

家庭理财本身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规划过程。理财规划就是通过评估家庭财富规模、生活质量、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有机组合理财工具,实现既定风险下的收益最优。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环境分析。要检查家庭现有财富的基本情况,家庭的现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所有与钱有关的资料整理起来建立财务数据库,采用理财观点加以审视,寻找出家庭生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第二,定位与目标。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拟订其财富发展在相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定位,以及实现该构想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财务目标。第三,战略规划,也就是落实家庭理财中长期目标的战略安排。从家庭的中长期目标来看要在战略规划中明确家庭财富的储蓄、投资、消费、捐助等活动的合理比重,并要在“小家”和社会“大家”之间确立家庭成员健康生活、快乐发展的构想。第四,行动计划,也就是落实家庭理财近期目标所需要采取的战术行动。在现有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要认真筹划,比选方案,采取行动,增加财富。第五,控制与反馈。理财目标与理财实践之间总是存在距离的,这就需要进行理财控制,要随时根据内外部环境及自身情况的变化而作动态的调整,做好不同阶段的目标优化,才能保证理财之路的畅通。

2.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分析

2.1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的必要性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9年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达到0.458,此后我国基尼系数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在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逐步显现的情形下,作为占我国家庭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其家庭理财更加必要。首先,从经济背景看,各种影响个人或家庭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购置房产、年老退休的外在变数大增,各种投资产品和渠道也增多,在机会和风险同在时要想家庭财产保值增值,就必须科学理财。其次,从当前社会形势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十分激烈,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有待完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合理理财具有迫切性。再次,从中低收入家庭本身看,我国中低收入家庭在城镇中不在少数,但更多的还是在广大农村,这些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收入来源少、增长慢,而且这种境况持续的时间长,为了保障生活水平及改变这种境况,就特别需要务实理财。最后,从家庭理财的本意看,中低收入家庭有许多良好的理财选择,把握好各种理财机会对其意义更大。

2.2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的理念

第一,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理念必须是科学的。同其它投资一样,中低收入家庭投资理财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是第一位的,科学性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当前,可供中低收入家庭选择的投资方式很多,不同投资方式的风险、收益不同,科学的理财在保证风险在一定范围的前提下可使投资效益更好。

第二,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理念必须是合理的。这里的合理性是说中低收入家庭在其具有家庭理财理念后,在现实生活压力下,亦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主要按照规划,围绕既定目标,进行实际操作,既要量入为出,也要量出为入。

第三,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理念必须是务实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上,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必须既能满足平常生活,又能应对特殊情况,既能实现近期目标,又能达到长期增长的目的。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一是,转变观念与逐渐累积相结合原则。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理财意识淡薄,家庭财产投资方式单一,故转变旧观念是首要的。但是,理财不但是科学,而且是艺术,这需要逐渐积累,包括财产方面的积累和知识能力方面的积累。二是,投资分散化与适度集中化相结合原则。分散化是经济投资的普遍原则,是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同样要遵循的。但中低收入家庭投资有其资金量小的特点,适当的集中化投资有利于满足投资下限。三是,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原则。这是开源节流思想的具体化,即从长远考虑,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综合起来看,适度开支,同时积极开辟财源。

3.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的建议措施

3.1加强理财知识储备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理财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家庭理财的关键,但要想使每一个家庭的财富由无至有、由小变大,就一定要熟知和运用好各类消费、储蓄、投资、管理等理财策略,了解家庭理财所适用的金融投资工具,如收益稳定但不高的银行存款、成长型的固定收益类债券基金、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期货股票等,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才可能实现家庭财富的最优配置。

3.2实施适当合理消费作为风险防控前提

家庭理财中投资、消费是此消彼长的互动因子,如果要提高投资比重以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控制如生活费、娱乐费、子女教育费等的支出,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计划每月的家庭消费支出。合理消费的控制可以通过培养家庭记账习惯来逐步建立,记账的好处在于确切列出生活具体花费过程,以利于发现可以进行家庭财务节流的环节,当前许多电脑软件都可以帮助家庭管理者分析日常记账的资料。

3.3强化抗风险能力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基本风险包括收入风险、意外风险,随着家庭的发展还会遭遇一般风险,包括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而对于投资意识强烈的家庭而言还会面对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绝大多数家庭都会面临基本风险,例如家庭的主要收入者发生重大变化,包括失业、生病、意外伤害、亡故等意外情况,整个家庭经济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物质基础,难以维持,从而引发恶性负债。购买保险可以降低因意外所遭致的损失,从而排除恶性负债。因此在任何阶段的理财目标中必须设立抗风险的投资计划,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各类保险的组合选择,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保障。对于一般风险而言则要必须进行长短期资产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完善投资组合、灵活调剂资金以应对投资风险。

3.4积极预先谋划作为增强风险防控核心

家庭理财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就是要应对好未来支出需求的增加,按照家庭生命周期顺序来看主要有购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养老费用形成了未来弹性需求较大的可能支出,因此控制风险就要未雨绸缪、提前应对,选择稳定可靠的投资手段为这些必要的大额支出提前准备资金,这也是目标管理的灵魂所在。[科]

【参考文献】

[1](美)杰克.R.卡普尔),(美)李.R.德拉贝.个人理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贺东.浅谈家庭理财策略[J].现代商业,2010(12).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篇12

一、1978--2005年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1978年到2005年, 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 但纵观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 年际间的增长是不平衡的, 呈现了阶段性的变化, 可分以下六个阶段进行分析:

1、1978--1984年, 高速增长阶段。

从1978年到1984年,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 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阶段, 也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唯一历史时期。其中, 农业纯收入的增长尤其是农产品产量的连续增长是增收主导因素。

这时期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首要动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形式的变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微观组织结构的确立,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使农民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使农民多年被压抑和束缚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次, 由于国家陆续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使农民由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得以增加;第三, 国家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 还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减轻了农民负担,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2、1985--1988年, 缓慢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仍保持较高的水平, 但扣除物价因素影响, 实际增长率大大减缓。可见通货膨胀明显, 名义收入的高幅增长是一种虚假的增长。其中, 农业增长缓慢, 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虽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升幅度有较大提高, 价格变化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给予了较大的支持, 但1985年以来, 随着改革与经济建设的重心向城市转移和农村第二步改革的难度增大,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 对农村经济的投入逐年减少, 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导致了农业生产停滞、低迷的现象;在此期间, 农民收入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得益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 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3、1989--1991年, 停滞徘徊阶段。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滞缓, 1989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水平还出现了负数 (-7.5%) , 是改革开放以来唯一的出现负增长的年份。

这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明显, 国家为消除经济过热, 遏制通货膨胀, 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治理、整顿, 减缓了其增长速度, 也放缓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 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同时, 国家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 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使农民非农收入增速缓慢。另外, 工农产品价格上升的态势发生了不利于农民的变化,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 工农产品综合比价持续上升, 而工农产品比价指数与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剪刀差”政策实质上是对农民的剥削, 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4、1992--1996年, 恢复增长阶段。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农民的名义收入恢复两位数的增长, 扣除价格因素, 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率仍逐年递增, 是继第一阶段后,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

这主要是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 加上作为农民非农产业的主要力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才出现恢复性的增长。

5、1997--2000年, 增速下降阶段。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均逐年降低。该阶段农产品的供给已达到总量平衡, 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使农业收入受到了损失。另一方面, 乡镇企业面临着从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调整, 逐步采取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变弱;与此同时, 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城市吸收农民的大门也变窄, 严重影响了农民非农业收入来源的增长。

6、2001--2005年, 恢复增长阶段。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出现了缓慢恢复增长的状态, 名义收入增长率和实际收入增长率都持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增加了农业投入, 减轻了农民负担, 大大的提高了农民创收的积极性;另外, 粮食等农副产品的提价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二、1978--2005年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分析

第一、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态势。我国农民收入从收入来源上可分为劳动者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计算收入来源的比重, 可以了解收入的构成。

从1992年以来收入结构变化来看, 劳动者收入的比重不断加大。1992年劳动者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3.5%, 到2005年这一比重达36.1%, 增加了12.6%, 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依然是主体, 但是比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1992年的71.6%降低到56.7%, 平均每年下降约1.2个百分点。而且, 家庭经营性收入下降的幅度略大于劳动者收入上升的幅度。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虽有所增加, 但比重相对稳定, 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很小。

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支撑 (见图1) 图1是农民收入三个组成部分各自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支撑作用的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 根据劳动者收入贡献率波动趋势, 将1992年以来波动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1、1993--1997年, 劳动者收入贡献率缓慢增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 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撑一直呈上升趋势, 但上升速度相对较小;家庭经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不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撑不断下降, 但相对平稳, 对农民收入增长与否作用不大。

2、1998--2000年, 劳动者收入贡献率加快增长阶段。

自1998年, 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撑快速上升, 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撑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 到2000年达到顶峰, 农民收入的增长完全依赖于劳动者收入的增长;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率逐渐下降, 从1998年开始出现负值, 2000出现了支撑作用的最低谷;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率出现了1992年以来幅度最大的上下波动,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者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3、2001--2005年, 劳动者收入贡献率下跌阶段。

2001年, 劳动者收入对农民收入的支撑较2000年大幅度下跌, 2004年跌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谷, 2005年稍有回升, 但总体趋势是下降;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率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仍比劳动者收入对农民收入的支撑作用小;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虽有波动, 但波动总体看比较平缓, 对收入增长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从农民收入来源中农业和非农业所占的比重来看, 图表3, 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来自非农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直至2002年农民非农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农业收入, 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此后, 非农业收入增长出现减缓的势头, 主要是作为非农业收入主要力量的乡镇企业在调整后出现了两极分化, 部分企业倒闭, 对非农业收入的贡献逐渐下降。 (见表3)

综上, 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收入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收入来源多元化。改革开放初期, 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 副业收入占的比重很小, 第三产业贡献率为0。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崛起, 农民收入渠道逐渐拓宽, 从单纯依靠农业转向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农业内部结构也不断调整, 在“大农业”的构想下, 使农业链条由粮食延伸到经济作物, 直至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 收入来源实现多元化。

2、收入类型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产业主导型转变。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

三、1978--2005年农民收入差异分析

1、城乡收入差异分析 (见表4) (见图2)

由表4和图2看出, 自1978年以来, 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持续上升, 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波动, 总体趋势呈“W”状。历史最低为1983年的1.82:1, 目前呈快速上升趋势, 2002年已突破警戒线3:1, 2005年至新高3.22:1。从这些指标看,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需要及时遏制。

2、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可从农村基尼系数、地区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和高收入省与低收入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只通过基尼系数来从总体上纵向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按照国际惯例,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收入差距较小;0.2-0.3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 收入差距比较小;0.3-0.4表示收入差距偏大, 但收入分配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分配比较不平均, 收入差距比较大;0.5以上为收入分配比较不平均, 收入差距过大, 特别是0.6以上为收入分配两极分化, 收入差距悬殊, 国际上通常用0.4作为警戒线。

由表3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收入差距呈现频繁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的变动趋势, 收入差距在前后连续的年份里变动幅度不一致, 从侧面反映了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性。

从数据上分析, 1978--1987年基尼系数在区间0.2~0.3内, 说明这期间收入分配比较平均, 收入差距比较小;但从1988年开始, 基尼系数突破0.3, 收入差距逐渐增大, 虽有部分年份有回落现象, 从总体看,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总体上继续扩大的趋势;2005年达到0.38, 越来越趋近于国际警戒线0.4。 (见表5) (见图3)

四、结论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但增长非常不稳定, 城乡差距和农民内部差距继续拉大, 已接近国际警戒线。因此, 如何实现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良性循环, 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文章从收入增长、收入构成以及收入差异程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进行阶段性分析, 发现我国农民的绝对收入水平日趋上升, 但其实际收入增长率呈现阶段性的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农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易丹辉、尹德光主编.《居民消费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0页

[2]、孙静波.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2006年.第9页

[3]、杨启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的基本成因》.绵阳农专学报.1996年3月.第13卷.第1期.第31页

上一篇:非隔离电源下一篇:教师网络研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