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培养

2024-09-26

立体化培养(共12篇)

立体化培养 篇1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是让对专业有兴趣爱好且具备学术能力的学生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 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训练。科研思维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科研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需要逐步渗透的过程, 包括导师的传授、研究生实践过程中的领悟及知识面的不断拓展。而用于实现科研思维的手段即科研能力的培养或是实验技能的培养却可以在短期内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课程设置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研究生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专业知识, 为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1]。

1 目前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后备军, 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医学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并具有独立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能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作出一定创新的潜在素质[2]。将传统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分散到不同的科目里, 以实验技术的形式开课。如在分子生物学课程里设置了PCR、琼脂糖凝胶电泳, 质粒的提取等基本的分子实验;免疫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等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技术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 一方面是针对本专业研究技术, 没有通用性, 另一方面又和其它课程设置重叠, 如电泳技术和PCR, 造成重复学习, 资源浪费。这样, 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应用的研究方法较为传统、单一, 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 前沿研究涉及少。而且医学研究生的生源也是良莠不齐, 基础差别很大, 如何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提高不同生源研究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这就需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调整。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 优化研究生教学方法。目前中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多数课程均是在相同学科领域内的本科课程的进一步深化, 较少有交叉学科或多学科复合的课程设置, 学生很难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和跨院校的学习, 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1]。实验技术课程的设置更是如此,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2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立

针对以上问题,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制, 建立适用于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立体化模式, 即通识教育———拓展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三阶段立体化培养模式, 逐步拓展, 层层递进, 达到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以下就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逐一进行介绍。

2.1 通识教育模式

首先, 对于不同专业研究生入学后设置一门必修实验技术课程, 本门课程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 可以将不同专业实验技术进行整合, 既有通用的常规实验技术, 又有专业性较强的实验技术。例如, 西安交大医学部建立了医学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 作为医学研究生通识教育的平台。在这一实验平台上, 设置最常用及最基础的实验技术课程, 并由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统一规划不同的专业课程里的实验技术, 统称为《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 作为医学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由医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组成, 这样既保证了不同学科专类实验的学习, 又避免了通用实验的重复设置。如在医学生物信息学部分里, 设置了最基本的文献检索、PCR引物的设计、核酸及蛋白质的序列分析, 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在细胞生物学实验部分里开设了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检测等实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开设了质粒DNA的提取、PCR、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等实验;在遗传学部分设置了DNA的提取、限制性酶切分析等实验;在免疫学部分开设了免疫血清的制备和抗体的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ELISA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通过这部分实验课的必修学习, 使得不同医学专业研究生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科研技术, 而且掌握了医学及生命科学最基本、最适用的科研技术。

2.2 拓展教育模式

随着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是与世界科研水平接轨的必然途径。因此,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 需要开拓医学研究生科研视野, 了解新的科研方法, 并能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科研设计中, 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以大型仪器为载体, 介绍目前生命科学前沿与尖端技术或研究手段。这种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利于研究生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西安交大医学部开设了研究生选修课程《高级生物医学技术》。该课程主体教学过程在研究生实验开放平台完成。该平台不仅拥有基本的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功能室, 而且拥有诸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qRT-PCR仪、流式细胞仪、单细胞膜片钳/脑片钳、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蛋白纯化工作站、蛋白组分析系统 (多维液相、双向电泳以及质谱仪) 等大型仪器。因此, 以该实验平台大型仪器为载体, 以该实验平台为依托, 为研究生开设了这门科研拓展的窗口课程。

该课程设置是以生命科学及医学的整体研究思路来规划的, 即从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到动物实验分别进行了实验设计, 实现了医学科研从体外到体内, 从大体形态到细胞, 再到分子及蛋白质的研究, 基本涵盖了实验平台的大型仪器。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整体科研思路的设计, 而且了解了前沿大型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开拓了视野。具体课程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图像采集信号系统的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的应用、qRT-PCR、western-blot、膜片钳、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及质谱仪检测血清蛋白组学等实验。而作为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取得突破性成绩的RNA干扰技术也在该课程中进行了介绍, 以及一些定点突变技术等都作为补充内容予以介绍。这一课程开设6年以来, 作为选修课, 选修人数逐年增加, 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 每年都有新的前沿技术补充进去, 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真正地使医学研究生了解了目前前沿的科研技术与手段, 储备了良好的科研知识。

2.3 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生命科学也是如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专门研究人才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把握这个核心, 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3]。医学研究生入学后的科研能力培养通过上述的通识教育, 掌握了最基本的医学科学研究方法, 夯实基础;通过拓展教育, 了解先进的、前沿的实验技术, 开拓研究视野,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蓄积原动力。

本阶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培训对象是针对学有余力, 对科研有极大的兴趣与研发精神的部分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灵活, 结合前沿技术, 以组学和交叉学科内容为主。采取自主报名, 小班精品化授课,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设置以下三部分的实验内容: (1) 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研究肿瘤患者糖组学变化; (3) 纳米材料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其中第三部分的研究内容既属于交叉学科的范畴, 也属于转化医学的范畴。让学生学会知识的交叉与整合。因为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 当今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也有了新的理念, 它不仅是单纯培养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还要培养能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通过类似上面三部分实验的教学, 基本可以让学生领悟如何横向在不同学科之间寻找研究的交叉点, 纵向延伸研究层面, 从传统的形态、细胞、分子层面的研究, 扩展到蛋白组、糖组学的研究, 为以后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初步探索, 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展望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是一套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分阶段、分内容。课程设置灵活, 既有必修的基础实验课, 又有拓展的前沿实验技术选修课, 以及小规模的创新能力培养精品课。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具有不同潜质的医学研究生。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基础与临床工作中, 既能进行基础研究, 又能将临床难题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或是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 将不同领域知识整合应用, 成为创新研究的领军人才。

当然, 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 拓展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中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院校的现有条件进行不同的设计, 但是创新教育模式里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体现前沿性与交叉性。希望通过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培养模式,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医学科研创新人才, 同时也为医学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研究生具有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医学研究生作为生命科学的主力军, 必须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及前沿技术手段。如何采用适当的培养模式, 保证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 是当前急需探索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科研能力培养这一问题, 将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通过通识教育、拓展教育及创新教育, 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 对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耿成轩, 鄂海涛.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6) :264-265.

[2]陆才德, 王国良, 叶华, 等.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133-134.

[3]董震.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6) :66-69.

[4]刘冉冉, 雷聪, 王金芳, 等.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医学教育, 2013, 3 (12) :162-163.

立体化培养 篇2

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并且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

现在企业紧缺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产品生产,把握企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了解市场行情,又能提出改进意见的人才;四是智能型高级技工。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应该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经过锻炼,最终成为后两种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据调研结果,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手,重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服务类企业以及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的岗位,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职业素养优良,能运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技术服务等相关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革

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 ,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坚持因材施教,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体化教学模式。

将企业制定的生产任务及对岗位提出的能力需求,转化或专业的教学任务。

精选实际工作任务中的案例,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重点分析,将课程分解为理论项目和实训项目,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广体化、项目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适当减少理沦课的比重,通过采用项目导人制定步骤一动手实践一总结评比的步骤,逐步推进教学进程,突出知识点与技能操作要领,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并掌握知识重点。

三、分析核心职业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和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创新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生入学时,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四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学习进程。

在第三学年,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岗位需求弹性模块。

对未参加企业订单培养的同学,另行提供若干岗位需求模块供其根据个人就业意愿自主选择。

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而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会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

(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展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该标准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二是以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核心的过程管理标准体系;三是以岗位工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出台《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办法》、《教学文件评比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库,综合汇总反馈信息,为学校及时改进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工作方式,解决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供依据。

建成由学校督导室、企业/社会、广大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阿络化、全员化,充分体现信息反馈系统的开放性和时效性。

(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校企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制订教学质量评价管理规程,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评价机制。

同时,积极引入社会专业评价机构, 实施第三方评价。

该体系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部分。

五、重视综合素质提高。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努力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

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积极推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该实施方案提炼出通用能力的七大类十四项(道德感、身心健康、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安全与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内容,并逐一进行剖析,将素质教育融人到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和素质教育课程中来,并与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密切联系。

每门课程(实训)均有明确的通用能力素质测评点,以及考核方式、证据材料,以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地全面渗透到三年的高职教育中。

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推行,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技能提高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职业素质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企业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会培养出更多的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职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2]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立体化培养 篇3

关键词: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D64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62—02

一、园艺类专业“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园艺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也是浙江省农业结构中最活跃的产业,近几年省内外园艺企业迅速增多,需要大量的园艺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从事园艺生产、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一大批从事园艺植物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迫切需求。我院位于浙西南山区的丽水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丰富,适宜多种类的园艺植物生产,园艺行业发展前景优越。但由于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本地缺乏大规模的现代化园艺企业,现有的园艺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且园艺植物生产具有周期长、气候影响大等特点,使得园艺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一些特殊性,机械地套用现成的模式显然不切实际。因此,针对园艺专业的特点,探索适应边远地区的园艺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二、园艺类专业“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主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以“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多方位、立体化,贴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途经。它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进一出”的办学模式,即“招生——教育培养——分配就业”的单向流动模式。而今,本专业已比较成功地建立起围绕教学中心环的“三进三出”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含一个教学中心环和招生就业、经济创收和社会服务三个紧扣中心环的小环。

2.模式特点。该模式的特点:招生就业、经济创收和社会服务三个小环以“三进三出”的方式紧紧围绕教学中心环,以互相促进的形式进行良性循环。通过中心环的运转,获取专业技能过硬的合格人才、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实习产品和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促进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实习产品,因产品成本低,进入市场有优势,利于校办企业在生产中壮大;专业教师的生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社会企业,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

三、园艺类专业“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改革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了特色鲜明、贴近市场的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将《园林树木学》、《花卉分类学》、《植物学》三门课程和《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三门专业基础课分别系统整合为《园林植物》和《栽培基础》课程;将《室内植物装饰》并入《植物造景》课程和《设施园艺》并入《花卉栽培》课程;突出《花卉栽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盆景与插花技藝》、《植物造景》、《园林植物》和《园林苗圃》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加大课时比重,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多方位地实施“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树立“温室就是教室,苗床就是课堂”的园艺技术专业职教理念。自始至终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努力为社会输送“技能娴熟、知识丰富、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主要有:

(1)结合生产实际设计实训实习内容:探索“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如:结合设施园艺和花卉栽培等课程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实行花卉、瓜果生产的承包经营。由学生负责种子和资材的购买,在老师的技术指导下结合实践课教学进行培育养护管理,最后的实习成果就是花卉、瓜果产品,其成果也由学生负责出售。让学生既学到了花卉园艺技术,又领略了市场的广阔前景及竞争的剧烈程度。

(2)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组建学生专业社团: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创建了“花卉协会”,由专业教师指导,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类花卉的培育、销售,销售的部分收入作为社团活动经费,以社团养社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准职业活动。学生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园艺技术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切实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安排顶岗实习和暑期专业实践,增加动手机会:分院要求学生从二年级起每学期1-2周到生产单位顶岗实习和暑假到生产单位实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和教师一起承接生产任务,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积累工作经验。

3.加强基地建设,构建多形式、多元化、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以“生产性”为目标,以功能划分为主线,重新整合、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基地按功能划分为技术基础实验室、技能性训练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科技开发中心。以技能性训练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建设内容,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

在“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相结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依托园艺类专业创办的校办企业——阳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与教学紧密结合,公司成为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及业务水平提升的平台。改校内“实验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改“消耗型”实习为“效益型”实习,同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实习产品,因其劳动成本低,竞争优势明显,有利于校办企业的经营;另外,专业教师参与校办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更有利于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人才培养平台。一是通过学校与农业企业合资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结合基地阶段性生产任务进行。二是专业教师投资参股,并以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为师生提供实习机会、就业岗位、科研和创业平台,在合作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步提升。

4.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送科技下乡、带问题回家”,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园艺技术专业教师坚持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经常到田间、果园,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展科技咨询、科技下乡,主动服务“三农”。近年来先后承担和参加《高接换种改造实生板栗林》、《国外李引种及南方山地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云和雪梨高效生产技术和产业化研究》等10多项课题研究,解决了多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

四、园艺类专业“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1.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大大提高。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的吃苦耐劳精神教育,初显成效。园艺类专业班集体,表现出凝聚力强、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的显著特点,在师生中有较好的口碑。2004年以来,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等省级荣誉称号,成为学院各专业中的亮点。

园艺专业学生个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非常突出。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100%,毕业生技能与水平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2.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升。2005年以来,园艺类专业教师完成科研项目20项,教研教改项目20项,发表科研论文80篇、教研论文14篇,获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丽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教育厅科研三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3篇,丽水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升明显。

3.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在2004年4月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园艺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获得了專家组的肯定;2006年11月省教育厅组织进行全省新专业检查,园艺技术主页被评为为优秀等级,专家认为该专业可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值得省内外同行的借鉴。

2007年园艺实训中心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008年园林实训中心又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008年园艺实训中心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实训室先进集体。

4.科研科技工作成绩显著,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突出。全体专业教师开展技术扶贫,服务“三农”工作;帮助农民改造板栗基地10000亩(云和县云和镇、石塘乡、雾溪乡等板栗基地);挽救云和雪梨20000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云和雪梨高效栽培技术和产业化研究),为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完成温州三县三区有害生物调查;开展遂昌县应村乡毛竹用材林定向培育试点示范工作等。

5.“依托专业办企业,依靠企业强专业”。1998年,依托园艺专业创建的产学研经济实体——丽水市阳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由园艺类专业师生参与经营管理,为园艺类专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实训平台。这个平台既是学生的实训场所,又是教师的科研场地,也是企业生产产品的车间;在这里,学生既是学徒,又是操作工人,教师既是师傅,又是生产科研人员。经过几年的实践,专业优势支撑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阳林公司已获得园林绿化三级资质;同时,通过市场化的企业运作,为教师提供了直接面向市场的科研、实践载体,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初步形成了“产学交融”的新型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8,201(3):79-80

[2]吴凤芝,霍俊伟,栾非时.关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4):74-76

[3]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62-64

立体化培养 篇4

基于以上观点, 独立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即为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 从传统教室到现代化网络, 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现实到模拟, 按预定目标设计, 对相关的医学人文素质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 构建立体化、数字化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立体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

1.“虚拟仿真”教学法, 实现临床场景的真实再现。

按照“模拟、仿真”的思路。通过建立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诊室等现场环境, 采用模拟病房教学的模式, 使学生在近似临床情景的环境下学习, 通过设计、模拟临床病例、临床事件场景的再现, 启发学生对其蕴含的医学人文素质知识点和人文精神的把握, 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促进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

2. 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

即提出实际病案, 启发学生通过分析, 做出初步的医疗决策。通过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 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 以互动式教学为手段,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由1~15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材料,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导师,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移动学习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电子课件、CAI教材、文字建材的建设, 改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抽象、乏味、难以理解的弊端, 从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师生互动性, 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网站的建设, 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建设, 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 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上辅助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大力促进网络教学、远程教学。

4.“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宏观指导, 学生自行设计临床诊疗的急救、就诊、手术谈话, 医疗礼仪等场景, 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摄像后, 回放讨论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和知识点。如“临床各种情况下的病人问诊”探究性实验, 教师讲授示范问诊的基本技能和人文关怀中的要点, 学生自主练习, 自行选择不同案例, 查阅资料, 设计问诊方案, 具体实施, 自行进行问诊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总结, 分别由同学和老师做出评价和分析。

二、构建独立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教学体系

1. 构建一个基础, 一条主线, 全程渗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以高校“两课”为基础, 以医学具体专业课程为主导, 以医学伦理学为中心, 以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哲学、医疗卫生法规、制度等课程等为辅助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2. 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虽然国内不少高校已出版的一系列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教材如《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应用卫生法》等, 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仍存在视频音像教材相对缺乏, 各套教材体系不够完备, 标准不够统一, 内容长短不一, 使用范围相对局限等缺点, 因此编写一套体系完整、适合全国范围通用的标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已经是势在必行。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

独立院校应该根据各自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 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辩论赛、书画展、演讲赛、临床技能学竞赛、文艺演出等拓展医学生的视野, 提高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 不断渗透人文思想, 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 全面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知识, 这样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全学生人格, 锻炼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独立院校和医学内, 应该积极发挥独立学院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医学生通过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团体积极参与各类具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与献血、器官捐献、红十字会捐赠、爱国主义教育、义工、义卖等活动,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 通过实践的潜移默化作用, 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甘愿奉献的牺牲精神。

5. 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的移动教学平台。

独立学院医学院校应该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氛围, 如平面媒体以校园的广告栏、各类宣传栏、宣传标语等, 或者以通讯软件、QQ群、微信圈、博客等, 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引导和推动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树立, 有助于开拓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实现多样化、立体化、全覆盖、全方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综上所述, 在新世纪改革化浪潮中, 独立学院医学院校既面临着新的挑战, 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独、民、新”的优势, 正视发展中的问题。本文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为基本点, 探讨了独立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旨在为推动独立学院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促进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提升, 保证独立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帮助。

摘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独立学院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探索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为提高独立学院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唐景莉, 杨晨光.办人民满意医学教育, 建设医学教育强国[N].中国教育报, 2008-02-29 (1) .

[2]刘德培, 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 24 (3) :5-6.

立体化培养 篇5

1、专业的社会需求及社会地位

调研数据表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中专科及以下学历占89%,大专学历占15.7%,本科学历占9%,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机电设备操作、安装与维修技术技能人才已被各制造业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培养人才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为机电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机电一体化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运行、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售后等实践技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3、相关课程设置 A、基本技能实训

零件测绘 手工零件制作实训 电工实训 B、专业技能实训

机械零部件组装 液压组装与调试 电气控制实训 机加工实训 C、综合技能实训

机电设备维修 生产线运行与控制

4、对学生的基础要求 A、能遵纪守法,B、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C、勤劳、好学、5、学科要求

立体化培养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生 自主精神

进入工贸校园,硅木化石,岩石标本,校友纪念石,地质展览馆,特别吸引师生目光,一石一木,郑州地校的峥嵘岁月,依稀可辨。对一所力求升格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结合校史开发、培育校园文化,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荣誉感。编纂校史纪念册、宣传册,推介并表彰优秀校友,建立校史博物馆和校史文化长廊,举办校史文化竞赛,对新校区建筑和街道进行具有校史文化特质的命名活动,在新校建设中融入校史特色景观……以上种种措施,都能挖掘校史文化内涵,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我校一直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力开发校园立体文化,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之所以要在校园文化开发和学生自主精神培养上不遗余力,我们认为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任何一位学生在踏进校园的一刹那,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与其让学生被动地适应文化,不如让学生地积极参与文化实践,主动创造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成为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这样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为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的创新群体,更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天然优势。我校的具体措施有:

1、“我的校园我做主”校园建筑命名活动

为加强文化建设,传承新老校区办学历史,弘扬“校园文化精神”, 培养学生荣校爱校情节,举办新校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的征名、征对联活动,这一活动特别强调突出对象的文化内涵。

学生的创意名字凸显了90后文化内涵,以教学楼命名为例,树蕙楼、滋兰楼(滋兰九畹春风育物香溢万里,树蕙百亩胜境学书功誉千秋);积山楼,积土成山,风生水起,腾蛟起凤;明辨笃行,博学慎思,人杰地灵)。学校的建筑能名正言顺的拥有学生心仪的名字,这本来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情结,爱的文化。同时也是善待学生,善待社会,善的事业。“爱和善”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2、“我的社团听我的”学生社团革新运动

我校的社团文化向来繁华锦蔟——碧源文学社、心韵诗社、书画社、心理社、舞蹈队、心弦合唱团、……在新一轮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我们对自己的社团有着全新的定位——它们是我校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创新与素质提升的园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我校所有社团均全权委托给学生管理,社长、社员、社刊组稿队伍,人员均由学生或民主或集中自发形成。社团革新运动为学生社团赢得了超强的人气,学生像成年人经营自己的事业一样经营着自己的社团,他们制定严格的社团制度——例会制度、激励制度和换届选举制度等全都有模有样。

3、“我的节庆我欢腾”民俗节庆文化建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反之,语文教学又能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获得提升。为此,我校致力于民俗节庆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具体措施有:開展民俗文化讲座;举办节庆主题征文;进行民俗礼仪表演;组织民间工艺展览……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民俗文化实践过程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亦充盈在胸,这一活动真正落实了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4、“我的课堂我设计”学生讲堂实践

2004年起,我校把讲座作为课程设置,列入了学年教学计划,规定了相应的教学时间,界定了课程的内容范围。 “名家讲堂”是有梯度、有创意、有人气的讲堂,包括专家名人讲座、校级名师讲坛和学生讲堂三个部分。其中,学生讲堂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最有助于学生研究精神的成长,最能保证生思维品质的成长空间真正培养了学生“质疑、独立、自主”的科学精神,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社会的高度赞赏。

除此之外,我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了校徽设计征集活动;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伙食管理部、宿管部,开展并深化学生组织机构自主的管理活动;开展并强化学生参与的校政活动教学恳谈会、校政对话日、学生评教调查等;以上活动无一例外地呼应了我校 “培养自主精神”的教育理念,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塑造学生的自主人格。

立体化培养 篇7

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校1999年开始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 获奖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 名列全国同类高校之首。

这些年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一套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我们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了数学建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全面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兴趣

由于数学建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非常广泛, 从数学基础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到与数学建模紧密相关的运筹学、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为了让学生及早了解数学建模, 学习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多次对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 加大了案例教学内容的比例, 在某些课程中尽量引入具有实际背景的大型案例,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解决大规模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大胆尝试了研究型教学模式, 采用了“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对于课本上的每一节的内容我们都是从最现实的问题引出的。这种从实践中来的做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学会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外, 还专门抽出一部分学时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以便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了数学建模实验室, 并向全校学生开放,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场所

由于数学建模课程中涉及到众多的模型求解、计算问题, 这不是传统的计算工具能够实现的, 必需借助计算机及其相关数学软件。为了给学生提供解决大规模实际问题的软硬件条件, 也为了给他们提供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的场所, 我们于2003年9月正式建立数学实验室, 购买了各种数学专用软件 (如S P S S, L i n d o/Lingo, CPLEX, MATLAB) ;并配备了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

为了充分利用数学建模实验室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 为爱好数学建模的学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场所。我们于2004年开始对全校学生开放了数学建模实验室, 我们采取的是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及晚上开放的模式, 开放实验室除了由专门机房管理人员负责软硬件设备的维护以外, 我们还安排了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师轮流值班, 为学生辅导、答疑。自开放以来, 实验室的利用率一直比较高。

三、建立了数学建模网站, 开通了数学建模网络学习平台, 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拓宽了渠道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建模, 方便校内外数学建模爱好者的相互交流, 展示我们的建模成果, 以便激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我们于2005年建立了数学建模网站, 并挂在校园网上, 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每月一题, 数学建模技巧,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专栏, 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专栏, 优秀论文下载, 数学建模成果展示, 数学建模讨论区等。其中, 我们在每月一题栏目中会给大家每月提供一道数学建模题目, 让有兴趣的同学研究解决方案, 并且在下一个月给出上一个月题目的解题技巧及论文点评;数学建模讨论区是专门为数学建模爱好者进行经验交流、切磋技艺的专区。另外, 我们还利用综合教务系统, 开通了数学建模网络学习平台, 把数学建模系列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放在平台上, 供全校师生下载, 而且开设了网上答疑区, 问题讨论区、作业提交、批改等功能区域。

四、开展了每年一届的校内数学建模竞

赛,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课内、课外多渠道的学习,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时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际训练, 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数学建模竞赛恰恰是检验学生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的途径。为了使更多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获益, 我们于2006年开始举办了首届校内数学建模竞赛, 并形成了每年一届的竞赛惯例。通过校内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 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满足了他们参加竞赛的愿望;另一方面为参加全国竞赛选拔了优秀队员, 而且通过这项活动在学生中营造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氛围。

对于校内数学建模竞赛选拔出来的一部分优秀的参赛队员, 利用暑假前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 从中进一步挑选出参加全国竞赛的学生。8月中旬左右进行赛前培训, 按照数学建模竞赛的要求, 进行实战练习。然后, 让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以便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全国比赛中表现出色的优秀队员, 在11月份进一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英文文献阅读及写作方面的培训, 然后组织他们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 以便展示他们的才华, 让他们进一步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从2004年至今我们共组织了43支参赛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其中有23队获奖, 获奖率一直名列全国同类高校之首。

另外, 我们在2007年和2008年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 10个队参赛, 其中4个队获奖, 而且有一个队获得了国际一等奖的好成绩, 无论是获奖等级还是获奖比例都位于全国高校之首, 创下了我校数学建模史上的新篇章。

五、将数学建模实践教学活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毕业设计题材

走向“立体剪裁”培养创新精神 篇8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也会碰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不相符的现象, 记得有一次公开课上, 在教“What’s this?It’s a/an...”句型及学习用具的单词“pen, pencil, ruler book, pencilbox”, 为了让学生操练“What’s this?”这一重要句型, 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品用“What’s this?”句型来询问老师或同学, 结果很多学生果然如我预想的那样纷纷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拿出来提问, 可突然有一个学生拿出了自己的钱包, 大声地问我:“What’s this?”我愣了一下子, 差点忘记钱包用英语怎么表达, 想了想后, 我清晰的回答:“It’s a wallet.”并用赞许的口气说:“这位同学问题提得很好, 其实学习用具这些单词他已经懂得如何用英语表达了。而“钱包”才是他真正想要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的。他把我们今天学的句子真正用到生活中来了。”后来, 我改变了教学计划, 干脆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 如矿泉水、玩具等不懂的物品都拿出来问, 结果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问得特别起劲, 因为这些正是他们想说的。“立体剪裁”就如同在“登山”, 每个学生或每组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和在登山过程的收获可能不同, 正如不同人从不同侧面登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色。既然“立体剪裁”的应对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能促进课堂生成资源走向丰富和深刻。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向“立体剪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我想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活动主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并通过创设情境,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等导向作用, 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获取信息, 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在教授单词时, 我尽量利用实物、图片或表情动作教学, 如教食物单词“noodles”, “crisps”, “cookie”等容易携带的物品时, 我就把实物带进课堂, 让学生看着物品学习单词,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再如教学“happy”, “bored”, “sad”等表示人物心情的单词时, 我请学生上来表演, 做出相应的表情或动作。又如教“Do you like…?”句型时, 除了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某些东西, 我还问学生“Do you like your mother/teacher/class/family?让学生回答“Yes, I do.”或“No, I don’t.”并简单说说:“Why?”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使他们真正有话可说。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中学习的学习方式, 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

“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传统教育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育方法力求最优化, 教学手段力求现代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应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使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很多, 有“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其中“游戏法”最受学生欢迎。低年级学生容易被一些小动物、卡通人物吸引, 所以在教学中可用一些可爱的玩具猫或狗当小助手, 如课前老师可以手上拿只玩具狗对学生说:“Hello, I am Mr dog.I am your good friend.How are you?”即利用玩具狗与学生进行课前问好交流,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很棒或是表现很好时, 老师也可以拿出小狗亲一下学生以当做奖励。另外, 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制作电脑课件, 利用其图像和动画等多种信息, 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如利用高年段学生对哈利·波特、姚明、周杰伦、刘翔等人物感兴趣的特点, 在教“What’s he/she doing?”时, 我制作一个课件, 即姚明正在唱歌、周杰伦正在打篮球、刘翔正在骑自行车, 然后我把他们的身体部位遮住,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正在做什么, 学生猜完后, 我再揭示答案, 结果与学生所想的完全不同, 学生觉得很好奇和新颖, 对英语更加感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气氛民主化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营造轻松、民主的创新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的条件下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性, 与教师、同学自由的交流、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氛围。我经常在课前先与学生一起唱唱英语歌曲, 说说饶口令, 与学生进行会话交流活动, 如询问学生“Whatdid you do yesterday?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等, 让学生回答或自由交谈。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 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记得有一次我请一位读得比较差的学生读单词, 学生读错, 引起哄堂大笑, 这时我赶紧说, 读错了没关系, 老师也会读错, 接着我引导他跟老师再正确地读一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 不能简单的用“平面剪裁”的方式来对待, 而应采用“立体剪裁”的应对方式,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立体化培养 篇9

“近年, 商丘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 (烟台) 工业园、科迪集团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 向企业输送实训学生2000余人 (次) , 人才培养切实对接企业需求;与双汇集团、张弓集团等15家企业签署捐资助学协议, 补充和完善了学校学生资助体系, 达成捐助资金150余万元, 千余寒门学子受惠;与河南航空港贸易有限公司等46家公司签署校企科技合作协议, 科技合作不断发展, 集聚优势不断发挥;为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商丘市体育局等多个单位开展人才培训, 创新性、基础性、引领性、高端性服务地方。”在商丘师范学院工作总结会上, 一组组数字向大家展示着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取得的累累硕果, 展示着学校校企合作立体化模式的可喜成就。

高校是育人的高地,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与企业合力共建实训基地, 使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 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2011年12月5日, 商丘师范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在富士康科技集团 (烟台) 工业园建立, 首批240名学生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生活。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为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商丘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 (烟台) 工业园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不仅彰显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特征, 而且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 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实现校企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抓教育教学改革、共享教育资源。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是办好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曾在春节期间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实习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丁在运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及早培养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基本素质,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四方共赢。”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广泛争取社会资助, 多渠道筹集资金, 逐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2011年, 南方测绘公司、永康文化传播公司等10余家公司与商丘师范学院签订联合设立助学金协议, 并向学校捐资30余万元, 使近千名寒门学子获得资助, 校企合力构建的多层面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健全。

近年, 商丘师范学院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工作,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除国家、省、市级奖助学金外, 学校特别增设“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单项奖, 以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表现突出者。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积极与学校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联系, 不断提供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 校内外并举做好勤工助学工作。

为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 加大资助力度, 商丘师范学院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 通过学校引导、企业出资、个人参与等方式设立了各类奖助学金, 扩大奖助学金的覆盖面。2010年以来, 学校已与双汇集团、张弓集团等15家企业签订助学资助合约。学校每年定向选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部分用人单位实习、见习, 为学生和企业搭起了双向选择的平台,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资助。此外, 学校积极利用校友资源, 广泛争取社会资助, 多渠道筹集资金, 吸引优秀校友和社会知名人士设立奖助学金, 以此资助和激励广大学子。

天地之间有大爱, 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捐资助学长期合约, 使一批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捐资助学的受助对象和受益人, 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借此机会我想表达一个心声, 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 感谢企业对我的资助, 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 感谢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支持以及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帮助, 真心谢谢你们!”在学校举办的捐资助学仪式上, 环境与规划学院2009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陈芙云动情地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又通过人才的集聚, 带动学科的集聚、项目的集聚, 增强了全社会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 发挥高校集聚的效应和作用

从1998年到2010年, 商丘师范学院为河南省华惠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繁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600万公斤, 受益群众290多万人, 农民累计增收12亿元, 带动了周边8万多户农民靠科技、靠种植新品种走上了致富之路。

“依托高校科研成果, 我们培育的种子可以实现亩产双吨粮。”河南省华惠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阎世民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时, 郑重地许下诺言。他的身后, 是商丘师范学院种植、养殖等专业的21名博士组成的“智囊团”。

高校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 商丘师范学院通过人才的集聚带动学科的集聚、项目的集聚, 增强了科研力量, 显示出高校集聚的效应和集聚的作用。近年, 学校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本管理框架, 引育结合, 倾力会聚高水平师资, 着力构筑人才高地, 依托700余名博士、硕士人才资源和学校强大的实验设备和优势, 积极投身校地合作发展大业, 走合作共赢道路。在2012年度工作部署会上, 学校把加快校地合作发展力度列入学校“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本年度学校发展大事之一。

“多亏了商丘师范学院专家们的帮助, 以后不用去外地, 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更好、更便宜的脱毒苗了, 一年能省下好几万元呢。”草莓种植大户王幸福兴奋地说。

2011年11月24日, 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梁园区人民政府“草莓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人才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双方商定, 商丘市梁园区果蔬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提供项目的基础建设, 包括300平方米的组培室、1000平方米的温棚、设备和化学药品及办公设施, 将其作为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作物繁育工程中心的办公场所、研发和实训基地;商丘师范学院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相关设备、仪器和人才优势为依托, 利用梁园区果蔬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作为基地, 承担草莓脱毒苗技术的前期研发及培育工作。自协议签订以来, 商丘师范学院定期组织生命科学学院专家到草莓基地实地考察, 及时对草莓种植及育苗进行指导, 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以项目带动为载体,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 切实做好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商丘师范学院科研、技术的大力支持下, 双八镇所有的草莓基地都采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良草莓种苗, 联合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多种技术, 实行全过程绿色无公害生态管理模式, 已成为商丘师范学院着力打造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平台。据了解, 梁园区人民政府将加大与商丘师范学院的合作力度, 拓宽合作渠道, 到2013年, 保障1000亩草莓种植用苗, 实现农民纯收入提高300万元以上。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闫永峰博士介绍说:“双八镇草莓基地是学校大力推进校企政 (府) 联动, 积极尝试产学研合作,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模式, 是学校与商丘市梁园区政府联合打造的产学研合作示范性工程, 也是学校经济作物繁育工程中心和梁园区草莓新技术推广中心的开发、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基地。校企政 (府) 联动、产学研结合是学院乃至学校‘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的亮点工程, 是学校‘内涵建设有特色, 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具体体现, 是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路径。”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商丘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 一直注重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加强合作, 走多元化办学道路。近年, 学校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积极联系, 先后在商丘市梁园区白云社区、睢阳区中华楼村、民权县王公庄乡、虞城县李老家乡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 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扶弱培强和驻村帮扶工作。2008年, 学校筹资40万元为中州办事处刘庄村修建了三条“连心路”;2009年, 学校与梁园区人民政府合作建立了现代农业实训基地, 学生的“新型科技农民”梦想终于实现。在开展合作的同时, 学校不忘关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帮助地方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和师资力量, 向相关企业派驻科技人员指导生产建设, 与商丘市体育局、商丘市残联合作建立了商丘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 相继在多所孤儿院、敬老院建立志愿者爱心服务点, 与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培养食品行业化验员。2010年、2011年, 在商丘市遭受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期间, 商丘师范学院先后组织救灾小分队和抗旱保收服务队, 赴商丘市虞城县、夏邑县部分乡镇指导开展抗灾自救和农田抗旱工作。2010年暑期,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对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进行考察研究, 5名城乡规划学博士义务为睢阳区冯桥乡王阁村编制了《王阁新村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 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抓内涵建设, 致力科学发展, 加强产学研合作, 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将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 寻找契合点。创新校企共建机制, 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探索出一条‘校地合作、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和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之路, 为商丘乃至全省的发展贡献力量, 抢占校地合作‘制高点’, 着力做好服务工作, 争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在“2011河南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高峰论坛”上, 商丘师范学院院长曹奎对校地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 篇10

1.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 日本人率先将英语词汇Mechanics (机械学) 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 (电子学) 的后半部分拼在一起, 构成了Mechatronics, 创造了这个日式英语词。它着重强调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 国内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子学”并用。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使系统更优化, 从而产生功能更强、结构更简单、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新一代智能化产品。数控机床的问世, 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了勃勃生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电力电子等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激光等新技术把机电一体化推上新台阶。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技术革命, 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 而且也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方向;柔性化方向;智能化方向;仿生物系统化方向;微型化方向。目前, 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 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 机体、执行结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 体积很小, 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机电一体化对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2.1 目前我国高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虽然我国各高校的服务区域和学校教学传统及教学资源存在差异, 他们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也存在特殊性, 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以传统机械制造业为基础, 开发以现代加工制造技术为主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这种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工艺规格的编制及实施;传统机械加工的工装设计;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调试、维护与保养;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为初步维修等程序进行设定。

2.2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2.2.1 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认识差距

1) 学校偏重于技术岗位, 企业偏重综合实用岗位;2) 学校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综合度不够, 企业则对综合度要求高;3) 学校希望学生有后劲, 企业希望学生立竿见影, 马上有劲;4) 学校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企业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5) 学校希望按专业培养人才, 企业希望按项目培养人才。

2.2.2 现代企业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同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

1) 对适应一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下降, 对适应多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上升;2) 工作负荷 (劳动强度) 要求在降低, 工作责任心的要求在提高;3) 与物交流的能力要求在下降, 与人交流的能力要求在上升;4) 专项技能要求在降低, 综合理论知识要求在提高。

3 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机电一体化人才

3.1 推进“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构筑公共平台, 为了使群内各专业资源共享, 构筑了统一的公共基础知识平台, 文化基础课, 职业能力基础课和系技术平台理论课, 实习实训课。

3.2 由浅入深排序, 设计学习情境

根据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 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 将学习内容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顺序、由局部到整体再到系统, 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将知识的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机结合,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升, 实现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递进。

3.3 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积极引进技术专业或者高级的管理人员,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训教学团队, 通过产学对接的平台来对学生进行生产训练、现场指导等, 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优质人才。1) 丰富实训教师队伍;2)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3) 充实教师数量;4) 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5)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 学校不但要积极引进企业或高校高素质人才, 还应该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 实施顶岗挂职、深造学习、一帮一等项目, 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3.4 合理定位,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应市场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制订技能加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用、适用”为原则, 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也关注培养学生毕业后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人才市场调查发现,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不仅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制造企业, 更多的是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广泛的行业领域。多年来的专业调研表明: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已渗透到传统的机电行业, 控制方法和手段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差别。所以准确合理的定位, 可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摘要:本文就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探讨了如何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管德明, 汪锋.南通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发展互动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0 (1) :36-38.

[2]中国机电一体化协会.用信息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J].资讯, 2013 (6) :4-5.

立体化培养 篇11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教学工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越来越准确,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职业技能及素养要求也更高。由此对应的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呈现疲态,开始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必然,对应于一体化教学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便显得尤为突出,技工学校的教师从传统模式向一体化教师的转变就显得更加关键和紧迫。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状况

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各个院校都在一体化课改上形成高度一致的认同和重视,积极探寻新方法,实现现代技工教育方法的新突破。各个职业院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其中有些改革发起的较早的学校,已经形成规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一体化课改方案,并且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些院校还处于摸索、学习、逐步推进的改革阶段。笔者所在学院目前也在积极探寻和推进一体化课改,并在机械类专业全面推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和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需求

一体化教师的标准与要求:理想中的一体化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融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整合。同时根据一体化教师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将一体化教师按照教学能力分为三级、二级、一级三个等级,标准依次递进,高级别能力要求涵盖低级别能力要求。

全国各大职业类院校都在积极推进一体化课改,尤其是学院机械专业有较好的基础,在实现典型工作任务提取的对象上更容易和真实地实现,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更加容易实现,目前机械类课程多数都进行了一体化课改。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的单纯理论型或者单纯的实操型教师的需求量将慢慢缩减,对一体化教师的需求量快速增大,目前笔者学院机械类教师要求90%以上为一体化教师。

三、培养途径研究

院校在进行一体化课改的进程中,一个棘手的难点就是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问题。各个学校教师的来源有不同的途径,综合起来教师的引进大概有两个途径:从院校毕业后直接通过招聘等形式引进到学校的教师,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被引进到学校的教师。而对应的需要培训的层次又会因为在职在岗的不同分为大概三个类别: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企业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院校现有的在职教师的一体化教师培养。而在这三类中由于从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企业经历几近空白,培训的急迫程度最高,培养的难度最大,笔者着重对这类教师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1.参与各类人社部、省、市级一体化培训班

人社部通过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认知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性高端培训,为快速培养出一批专业化、高素质、高技能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保障。参与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教师培训和各类省市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可以面对面向视野开阔的专家学者学习,可以直接与个体差异较大的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如何更加完美地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把握课堂尺度;通过案例教学与专家的独特视角剖析,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各个步骤如何在课堂中贯穿和发挥良好效果;最终通过培训使这些一体化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能够对一体化教学有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合理实施一体化教学环节,最终从专业教师向全面的一体化教师发展。

2.企业锻炼,跟岗学习

根据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对应技工院校专业教师必须熟知其所授专业知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要对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非常了解,因此进行企业实践活动是获取这方面信息的最好途径,在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也是补充、更新教师知识的有效途径。学院目前在教师培训中效果比较好的有两种:一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二是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注重校企合作中进行一体化教师培养。

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现场观摩、交流研讨、顶岗锻炼、专题学习等方式开展现代师徒制学习,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在企业这个前沿阵地现场学习、拓展视野、丰富专业知识。通过利用寒暑假的企业锻炼和学习,教师亲眼所见,亲身参与,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企业当今的先进理念和工艺知识,更新自身知识。并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提取更多新鲜的素材,为典型工作任务积累更多更新鲜的载体。在此过程中,理论教学教师可以快速有效地增长实践经验,为进行一体化奠定基础。

引入“教学工厂”模式,在校内按照工厂真实场景模拟建设教学工厂,可以将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工厂的氛围,以工厂的真实产品作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任务来制定学习任务和内容,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扮演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通过接单、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检测、出货等环节设计教学,实施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按照一个准职业人要求自己,现场参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锻炼和丰富实践经验和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对一体化教学开展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个双重的促进。

3.参与各类教研教改

参与教研教改活动,教师间可以学习和交流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深化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培养教师教学能力,还能在交流中突破固有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视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4.技能竞赛大比武,重塑知识结构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加强知识与技术交流,学习同行先进技术和经验,展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推动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无论是世界技能大赛还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都对团队和选手在理论知识、设计、加工、装配、工量具使用、检测等方面专业知识提出严格的要求,在集训过程中本身就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实操能力的再造。通过选拔学院教师和学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按照大赛的标准要求训练教师与学生选手,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做法,借鉴企业先进工艺,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这对教师团队是一种回炉与历练。在学院师生选手每次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教师团队的巨大进步,通过学习与培训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一体化教师团队,并通过这些教师的影响和辐射,带动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四、培养效果与结论

通过主动参与一体化师资培训,开展企业实践,参加技能比武,融于全方位教研教改,总结形成经验与成果,学院目前现有机械类专业教师由原来的纯理论课教师或者纯实操指导教师,大多数已经转变成为这样的一体化教师:可以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并能根据学院教学工厂实际情况进行工作页开发,能按照要求进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能开展课程综合评价,评估教学实施效果和改进教学环节。

立体化培养 篇12

1 理论授课能力

理论授课是每一位教师“传道授业”的基本能力, “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优化内容、因材施教,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内容:就是针对课程特点和实训操作的规律, 精选教学内容, 形成整套教学模块;备课、授课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和难点, 把最基本的内容讲好、练好。我们把《电机与电气控制》的一体化教学划分为:电机与变压器、常用电器及应用电路、基本控制电路、常用控制设备线路、机床控制线路五大模块。每一大模块中又分成许多小模块 (或课题) , 从小模块到大模块, 交叉循环。在各模块之间教师又要灵活掌握, 如:讲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 应穿插一些简单的实验电路, 通过实际操作, 使学生对电器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故障排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材施教:一方面指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 摸清他们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既要使一般学生达标, 也要培养出几名名尖子生, 起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指设备, 教师对课程所设及设备, 既要理论上精通, 又要熟悉设备的操作、拆装、维修, 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如《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师要熟悉各种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用维修方法, 要掌握的各种线路配线工艺、操作要领, 能熟练进行各种故障检测和排除等。

教学形式多样化:就是要围绕模块教学的技能标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避免死板或千篇一律, 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动脑、动手, 重视兴趣活动、加强信息交流。《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基本控制电路模块教学时, 单纯的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而如果我们面对具体控制电路实物讲结构、操作方法, 边讲边练习,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当学生熟练的操作, 并使自已安装好的线路在机器上运行时, 自身就会产生成就感, 学习兴趣自然提高了。

2 实训指导能力

实训指导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自已会操作、会拆装、会维修, 更重要的是善于指导学生练习、善于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善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其成为熟练的操作者。

善于指导学生练习:就是既要严格操作规程进行各种活动, 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练习, 不要总是怕出问题, 而畏手畏脚, 否则难以提高技能。例如《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运行线路实训时, 教师在讲清操作步骤、指导学生的安装, 鼓励学生自已操作, 检查方法后, 并通电检验。既锻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又使其提高了学习兴趣。

善于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在实训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一般不要直接去解决, 而是指出问题的可能范围和可能原因, 并指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让学生去自已解决。如《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通电实验时, 交流接触器不动作, 教师可以指出:可能是电源故障、热继电器的触点问题、接线问题、接触器问题等等。检查方法是利用万用表测试或目测的方法看这些可能的故障点是否正常, 然后让学生逐一排除, 重新实验。

善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就是在进行各种操作处理时既要按规程进行, 又要采取不同方式鼓励学生思考, 求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鼓励学生思考, 又会从另一角度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中, 同电位接线问题, 同一条线可以从几个地方开端, 怎样接?为什么要从这里接?都可随时提问学生, 使其深刻理解同电位概念与接线工艺的配合。

3 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有相当的组织能力。一个教学班是一个群体, 教师要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 根据教学模块的安排, 充分发挥协调组织作用, 努力使每个学生的手脑都能充分活动起来, 同时培养同学间互相协作精神。

首先,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满足学生的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我们在电气控制配线教学时, 除了由浅入深地线路配线外, 还采用板面配线法、板后配线法、集束配线法, 线槽配线法等, 使学生摆脱了单调枯燥乏味的单一形式, 配线完毕后, 交换相互检查, 找出缺点, 这样既学到了不同的工艺, 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提高操作技能。

其次, 要善于协调学生之间的活动, 培养协作能力, 使每个学生会做操作者又会做监视者, 既能当“主刀”又能做助手。机床线路故障排除时, 分组进行, 一人操作时, 其它几个人就在一边做助手和监视, 这时, 教师应不断和助手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或提出问题请其回答。这样操作者锻练技能, 监视者煅炼了思维, 各有所得, 取长补短。

4 教学设施的管理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也是元器件、工具和材料的运作过程。因此, 能否做好设备的保养维护、工具的配套管理、材料的合理供应, 是确保设备运行良好, 各自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环节。而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能力。

首先,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设备的维修保养知识, 使学生在实训中文明实习、保护设施, 出现故障及时处理, 不要等到问题成堆, 甚至设备损坏, 影响以后的实习安排。《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中, 电器设备较多, 极易出现故障。如接触不良、螺丝脱落、局部破损等, 出现这些问题要及时发现马上处理, 否则日积月累, 后果将是电器整体损坏。

其次, 教师要根据操作实训的实际情况, 合理配备工具, 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工具, 提出使用注意事项, 出现损坏时要分明情况正确处理, 或报废处理, 或自行赔偿, 保证工具的完整, 从而保证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

第三,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分配材料, 既要充足, 又要合理重复使用, 充分发挥作用, 尽量节约实训经费。

总之, 一体化教师担负着理论教学、实训指导和管理的三重重任。工作量大、事务繁杂, 充分具有以上几项能力, 才能使使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 教学质量才能不断的提高。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 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 客观上是对教研教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 从社会需求出发, 尝试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金仁贵.电机与电气控制.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 .

上一篇: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下一篇:无碴轨道施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