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实用人才

2024-09-30

农机实用人才(精选9篇)

农机实用人才 篇1

2012年年初, 江苏省就确定了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120万hm2以上 (机种水平达到56%以上) , 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160万hm2以上 (机还田率超35%) 的目标任务。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在省农机局领导下, 省级农机部门先行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业务培训, 并引导各地开展相应的培训, 为完成机插秧、机还田任务, 提供了农机推广技术、应用、服务人才的保证。

1 举办乘座式高速插秧机维修服务技术培训班

省农机推广站于3月19日和3月26日分别在东海县和无锡洋马农机 (中国) 有限公司开办了两期培训班。对插秧机的理论知识、操作重点、调整维修要领以及常见故障和修复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来自农机推广一线的省、市、县业务能手近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后, 学员们均参加了理论考试和技能实践考核。第一期培训班中有15名学员申请参加技能考核鉴定, 经省农机技能鉴定总站考评鉴定, 通过了高级农机修理技能考核, 获得了资格证书。

2 举办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培训班

省农机推广站于4月18日和4月19日在灌南县与淮安市淮阴区分别开办了两期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技术培训班。来自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泰州等地的各级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生产企业工人共340人参加了机械化育秧培训。培训班上, 专家讲授了工厂化育秧的基本特点、工厂化育秧的工艺流程、工厂化育秧的装备、工厂化育秧规范 (标准) 、水稻育秧无纺布覆盖等技术知识, 并就水稻机械化育秧播种流水线机组的安装和使用、作业前的准备、故障的判断和排除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3 举办省内星级农机合作社修理人员技术培训班

省农机局于4月下旬分别在洋马农机 (中国) 公司、久保田 (苏州) 公司和常发集团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举办了乘座式高速插秧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维修人员技术业务培训。来自省内星级农机合作社的机具维修护养人员及相关负责人150多人参加了培训。培训采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培训考核, 提高了合作社农机修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增强了农机合作社市场化的竞争力。

4 举办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

省农机推广站于4月24-28日在山东恒台县举办了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徐州、连云港、盐城3市8县 (市、区) 农机局分管局长和农机推广站长、省玉米专家组部分成员、省局科技处有关负责人共34人参加了培训学习。培训班上省玉米生产机械化专家组长向学员们介绍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新出台的《江苏省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 (试行) 》。邀请山东巨明集团和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对玉米收获和种植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技术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学员们参观了山东巨明集团, 观看了麦稻联收机、大豆联收机、玉米青贮收获机、不对行玉米联收机、两行及两行以上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多种机型。

5 举办秸秆机械化还田实用新技术培训班

省农机局结合全省插秧机推广服务工作会议, 于5月9-10日在常熟市举办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实用新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面向省、市、县农机推广部门负责人、科技人员和部分市、县农机主管部门的分管领导。有5名省内外专家为学员们授课, 课上老师与学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培训重点为机械化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农机农艺整合技术。培训中还安排溧阳市社渚芳伢农机专业合作社长就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运用实践及成效进行经验介绍。培训班邀请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两位专家就设施园艺栽培机械化、土壤消毒技术与相关装备等实用新技术进行了专题讲座。该培训班所讲授的内容新颖实用, 学员们学习认真、交流积极。为检验学习效果, 主办方专门组织书面考试, 有102名学员参加了考试, 平均成绩高达80多分, 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6 到基层开展专题培训讲座

徐州睢宁县庆安镇杜巷村是省农机局“三解三促”活动的一个联系点。省农机局领导先后两次进行实地走访和专题调研。针对村里现状, 为满足村民发展农机化的迫切愿望, 省农机局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 积极牵线搭桥, 联系常发集团等4家农机企业与该村联合成立睢宁常发农机合作社, 并无偿捐助价值50万元的农业机械, 扶持该村发展农机化, 使杜巷村的劳动力得以进一步解放。5月10日上午举行了常发集团赠送农机暨睢宁常发农机合作社成立仪式。仪式结束后, 省农机推广站两位研究员为庆安镇镇村书记、村长、农机 (技) 员、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民、机手等100余人进行了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和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专题培训讲座。在培训时, 专家们详细讲解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路线, 还田作业机具的应用技巧, 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插秧集成技术, 玉米生产机械化中收获和播种重点环节技术。由于授课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来自基层一线的同志们深感机会难得, 学有所得。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增强了当地尽快实现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信心和力量。

在省级技术培训的示范引领下, 江苏各地各级农机部门, 围绕水稻栽植机械化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总目标, 在三夏大忙前这段时间, 纷纷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班, 目的在于培养出在夏收夏种期间, 能操作使用好农机具的机手队伍, 以及当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故障时能赶到场头田间即时处理问题排除故障的技术服务队伍;造就一支在水稻机插和秸秆机还田中既有育秧和供秧实体, 也能提供育秧、供秧、机收、机耕、麦秸秆机还田和水稻机插秧“一条龙”作业服务的农机星级合作社队伍。打造三支在全省农业生产一线既能真抓实干又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农机实用创新人才队伍, 使其成为在夏收夏种大忙时拉得出、用得上的机械化作业的主力军。

农机实用人才 篇2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镇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乡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5万亩,农业人口13880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20余人。这批“土专家、田秀才”立足于我乡农业生产一线,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且他们还能积极开展“传、帮、带、教、管”,尤其是在果树,花卉,玉米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乡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我镇农村、农业工作的实际来看,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呈现多元化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被彻底改变,原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甚至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对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认识不清,固执己见,墨守陈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潮中不但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并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我们镇还存在着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实用人才数量较少,他们大多数人缺乏技能理论基础常识,且年龄较大,中间力量严重不足等多种因素并存。凡在设施农业领域涉及到技术指导、大棚管理和温室种植等方面,目前我镇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很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也是传统技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继续教育,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镇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普通农民多,多为分散型作业。比如:水好、地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应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就少、散。

三是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我镇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整体队伍的90%以上,而大专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少之又少,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现代农业在达浪坎乡才刚起步,原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都是传统农业的实用人才,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即无书本知识,也缺乏实际实践经验。

四是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外流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2、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十分缓慢。目前,我镇具备一定农业知识的年轻人很少,即便有学农的毕业后也选择留在了大城市;而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农业方面,也只是尝试着去干,示范推广作用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评定职称等不健全;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四是资金扶持不够,经费投入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新型农业方面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实用型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村实用人才熟悉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一)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

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一是认真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定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条件适当给于放宽,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村委会工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村委书记、主任参加职称评定;二是认真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资料库,对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对从事农业生产年满30年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养殖行家里手应适当给于照顾,(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三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四是不断创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考核办法,实行年终综合评比,对现代农业贡献大、技术过硬、影响较大、科技成果突出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要通过采取综合评比的措施,不断加大奖励金额投入,从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 篇3

1.1 实用人才总量和结构状况到2007年,

湖北省农机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21.8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10.6%;40岁及以下119.4万人, 占57.2%;40岁以上89.4万人, 占43.8%;高中以下学历143.6万人, 占68.8%;高中及以上学历65.2万人, 占31.2%;获得技术职称的农民不多见。其中, 全省农机驾驶操作人员88.95万人, 占农机实用人才总量的42.6%;植保机防人员30.57万人, 占14.6%;农机修理人员2.5万人, 占1.2%;农机大户1.6万个, 占0.8%;村级农机服务管理员1.7万人, 占0.8%;其他农机人员83.51万人, 占40%。

全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机实用人才130.1万人, 占农机实用人才总量的62.3%。获得驾驶证、操作证、职业资格证等人员83.8万人, 分别占农机实用人才总量40.1%和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机实用人才总量的64.4%。

2007年, 全省农机总动力2551万千瓦, 拖拉机总量达到83.4万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62.04万台。按照全省88.95万农机作业驾驶员、2.5万农机修理员计算, 平均每个作业驾驶员驾驶操作机车1.2台, 每个修理员负责修理机械56.8台 (套) 。

1.2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五多

五少”:一是低学历的多, 高学历的少;二是中年人多, 青年人少;三是掌握传统机械驾驶修理技术的人多, 掌握乘坐式插秧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等高性能机械驾驶修理技术的人才少;四是掌握单项技术的人才多, 复合型人才少;五是发达地区人才多, 欠发达地区人才少。更加严重的是, 农机实用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一是受过专门教育的农机专业毕业生基本不愿意到县、乡两级就业, 即使有的就业了, 也因工作环境条件差、生活待遇低而离职。据统计, 某县2000年至2004年, 农机系统外流的大中专毕业生近50人;2004年至今, 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机行业工作。二是通过拖拉机驾驶学校和“阳光工程”培养出来的农机人员也纷纷外出打工, 特别是20~30岁之间的农机人员不愿从事农机行业, 几乎全部外流。三是一些掌握修理、加工技术的农机行业人才被外地企业高薪聘走。

2 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

2.1 指导思想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工作目标, 不断优化农机实用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激励机制, 拓展培养途径, 打造一支高觉悟、懂科技、善经营、会创业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 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建设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2 基本原则一是立足服务三农。要遵循

农村实用人才来源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成长规律, 尊重实用人才在农村的价值,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二是提高素质和优化结构并重。在稳步扩大人才队伍数量的同时, 把提高人才素质, 特别要把创新精神、文化知识水平、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技能放在首位, 优化农机实用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 提升农机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三是坚持市场配置。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遵循人才资源的市场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机实用人才开发中的调配作用, 结合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培育人才市场, 健全市场机制, 更好地开发和调配农机实用人才资源。四是财政支持与农民自筹并举。各级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对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培训的投入力度, 鼓励和支持农机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 逐步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3 目标任务湖北省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实

用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农机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60万人, 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人才素质要有明显提高, 人才结构要进一步优化, 高层次、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比重要有明显增加。

2.4 政策措施

2.4.1 大力推进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一

是发挥市、县、乡三级农机培训机构的功能和作用, 对农机手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操作技能和提高作业服务水平, 让农民能够用好管好农业机械, 充分发挥机械作用, 取得满意的收益;二是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农机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创业者和企业家培训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项目, 把农机实用人才培训纳入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

2.4.2 着力培养农机实用人才要加大对农

机致富带头人、农机科技带头人、农机专业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机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 实施农机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 重点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机复合型人才。积极支持农机实用人才领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机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实体, 加大对农机实用人才的宣传和推介力度, 鼓励优秀者进入村级领导班子。

2.4.3 加大农机实用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除显著增加各级财政投入外, 还应积极落实国家政策, 争取将农机实用人才培养的有关费用列入村级公共合法开支, 特别是对经济困难、正在成长的农机实用后备人才, 其技术培训费用应全额报销。

2.4.4 加大对农机实用人才的指导和扶持

力度在土地流转、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装备购置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依法维护农机实用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支持农机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农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积极培育人才服务中介组织;促进农机人才有序流动;建立健全面向农村的农机实用人才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 强化农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积极推进农机实用人才市场建设, 以县、乡农机管理和服务部门为依托, 建立农机实用人才库, 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形成辐射广大农村、贯通城乡的农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机人才开展跨区域流动作业服务, 扎实推进地区间的人才交流和协作, 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2.4.5 制定并实施农机实用人才激励政策

一是建立健全农机实用人才认定制度。根据农机实用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 制定以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实用人才认定标准。二是鼓励农机实用人才积极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评定。逐步推广面向农村广大农机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是开展优秀农机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活动,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机实用入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参考文献

[1]程佩林.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显成效 (上) [J].新农业, 2006, 1.[1]程佩林.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显成效 (上) [J].新农业, 2006, 1.

[2]余美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策略[J].福建农业, 2006, 10.[2]余美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策略[J].福建农业, 2006, 10.

[3]韩绍林.新农村实用人才瓶颈的破解对策——郑州市农村实用人才瓶颈问题的调研[J].河南农业, 2008, 3.[3]韩绍林.新农村实用人才瓶颈的破解对策——郑州市农村实用人才瓶颈问题的调研[J].河南农业, 2008, 3.

[4]杨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新农业, 2005, 7.[4]杨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新农业, 2005, 7.

[5]黄自俭, 李凤梅, 荻广霞.培育实用人才提升“造血”功能[J].江苏农村经济, 2008, 10.[5]黄自俭, 李凤梅, 荻广霞.培育实用人才提升“造血”功能[J].江苏农村经济, 2008, 10.

[6]张和林, 王新民, 顾桂龙, 王天华, 祝瑞平.关于科学开发泰兴市农村水产实用人才资源的思考[J].河北渔业, 2008, 10.[6]张和林, 王新民, 顾桂龙, 王天华, 祝瑞平.关于科学开发泰兴市农村水产实用人才资源的思考[J].河北渔业, 2008, 10.

实用人才工作总结 篇4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科技素质,促进实用人才增收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观园在上级组织部门的领导下,紧密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大力培养实用人才队伍,稳步扎实推进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现将2013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按照上级的指示要求下,结合实用人才的实际情况,队对实用人才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在全面了解掌握我村实用人才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实用人才档案,并将果树种植、中草药种植、民俗旅游接待作为重点培养方向。目前,我村实用人才主要分布在果树种植、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

二、强化培养,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优势产业为方向,选择中草药种植、梨树栽培管理、柴蛋鸡养殖等实用技术为突破口,实行产业带动为重点,以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为纽带,以培训教育为手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我村主要依托党员示范基地、糖梨采摘园和中草药种植基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基地,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到基地进行观摩学习。同时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邀请有关专家对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今年举办技术培训3期,参培人员100余人。同时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从技术和生产方面上给予扶持,培植一批种养专业户,使他们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掌握技术,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农村科技知识的传播者,具有示范作用和带动一方的农村实用人才。如为果树种植户免费提供树苗,给与一定的资金补助。

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聚集和整合。¥¥村先后组建了经济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民俗旅游合作社,会员达到250户,专业合作社组织会员开展技术、信息交流等活动,使会员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共谋发展,从而改变他们的分散状态,发挥了农村实用人才的群体优势。

以强化培训为手段,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致富能力的提高。在着力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对文化水平低、缺乏实用技术的农村干部群众,让他们掌握一些易学、易记、易操作的“短、平、快”致富实用技术,帮助他们进入学用实用技术致富行列,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针对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头脑、能干肯干的农村青年党员和退伍军人,让他们掌握一些高新实用技术;针对专业生产大户和示范户,着重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运用和知识培训,进一步促使他们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培训方式上,主要以培训班、党员示范基地为主要形式,举办主题鲜明的专题技术培训,以种养殖大户中的实用人才为核心,采取“一户带十户”的模式,从技术操作、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实行负责,帮带到底。

我省启动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 篇5

本刊讯:为加速培养一支能操作维修、懂农机农艺、会经营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机手队伍, 近日, 山东省农机局在全省组织实施了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据了解, 今年全省财政共安排专项培训资金240万元, 在全省设立40个培训基地, 免费培训农机手8000人。整个培训采取省局组织、市局协助、县局承办的形式。省农机局负责制定实施方案, 安排培训计划, 组织开展培训;市农机局负责推荐培训单位, 协调班次安排, 协助组织实施;县农机局负责组织培训学员, 安排培训现场, 并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具体培训采取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问题分析与交流研讨相结合方式进行。

此次活动培训内容:一是农机化实用技术。主要包括粮食生产中的保护性耕作、小麦宽幅精量播种、玉米精量播种、深耕深松、化肥分层深施、粮食仓储烘干和棉花规范化播种、机械采摘和花生联合收获等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 兼顾薯类、葱姜蒜、茶叶、中药材等作物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及农艺知识。二是农机维修技术。重点是各类大型、复式、新型机械维护保养、常见故障排除等技术。三是农机操作技术。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各类农机具的驾驶操作使用技术, 重点是大型、复式、新型机械及配套机具的驾驶操作使用技术要领、作业规范、安全知识等。

省局要求, 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培育农机作业能手、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加速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确保取得应有的成效。各个培训基地都要建立培训台帐和培训过程档案, 健全必要的培训文字和图像记录。同时, 要求实行培训经费省级报账结算制度, 严格培训资金使用范围, 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对于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工作不力、资金使用控制不严、整体效果不佳的市县, 将视情况核减下一年度该市实施县计划, 取消下一年度该实施县培训资格。

农机实用人才 篇6

本刊讯:2014年12月26日, 全省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座谈会在济召开, 各市农机局科教科长、省局有关处站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今年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机作业能手培训行动和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对明年的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省农机局高明飞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 要根据全省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机手的现实需要, 集思广益, 认真总结把握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和规律, 研究提出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完善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方案, 为明年全面深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工作中, 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采取以会代训、专题研讨、专项培训等短而有效的方式, 加强对农机手、合作社成员和系统干部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机手队伍, 为全省农机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建立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篇7

据官方数据显示, 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80万人, 而且在整个“十二五”期间, 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就业人数的高峰期, 年均70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坦言, “中国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最主要的矛盾是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的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体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

黄代放认为,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高校教育模式上的问题。“ (作为企业雇主) 在近几年的对外招聘过程中, 我深切地感受到全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招生轻就业等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黄代放习惯把大学生就业比喻成“下海”, 把大学教育比喻成教授如何到大海中游泳”。他认为, 高校应该让学生学会“游泳”的基本技能后, 就放他们到“游泳池”中去游。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黄代放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对比现在的教育现状时说, 他当初在清华求学时, 第一年就要去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当前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非常缺乏实操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我们企业为例, 新聘本科生做出来的动漫作品还不如我们泰豪动漫学院三年级学生的作品。”他说道。

而作为企业雇主, 黄代放建议, 中国高校教育需要在培养模式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以培养出更多毕业即能上手工作的实用性人才。他还建议, 高校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基地, “让学生学会游泳, 当然要给他游泳池, 不仅要有, 最好还向社会开放”。

对于当前高校学生“实习经验含金量低”的问题, 黄代放表示, 可以理解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心态, “企业培养成熟员工的成本多高啊, 他们没有这个责任”。他认为, 高校应多考虑从教学阶段就举措提高学生实践、创造能力, 而不应把压力转移给社会或企业。但出于企业用人发展考虑, 黄代放认为, 部分外企挖掘优秀学生到企业内实习, 并在优秀实习生中招聘员工的方法却也值得借鉴, “而且我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由此, 黄代放决定提交与“文化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提案, 从动漫产业发展角度入手, 探索中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改革和怎样改革的话题。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 篇8

1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和优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与当前生产力接轨和融合的必然之路, 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整合自身资源, 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组织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摒弃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 全面融入企业因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以学生的技能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工作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校企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 为学生提供真实意义的实践环境,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二, 不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订单式培养, 而是在市场调节下, 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驱动, 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三, 校企合作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基础, 校企合作能真正把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拓宽教育市场, 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

2 校企合作原则

2.1 企业需要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取决于企业需要, 学校应积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详细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主动满足企业的需要, 合作才能成功。2006年以来, 我院深入对口企业调查研究, 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相关要求, 与陕汽、中大机械等多家企业合作, 效果非常好。

2.2 校企互利

双方互利共赢是校企长期稳定合作的前提。我院的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企业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权重点培养, 有权优先选拔并留用;学校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质量上, 以及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上。

2.3 统一管理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 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 并且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只有坚持五个统一,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企业应用的有机结合。只有实现校企双向目标, 学校才能获得高就业率, 企业也能获得大批高技能实用人才。

3 校企合作的领域和形式

3.1 发展规划

(1) 成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由校企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制定委员会章程, 提出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定期活动方式和内容等;在学校设立办事机构;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反馈制度。 (2) 校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新专业设置、老专业改造、企业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日常性联络制度, 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构。

3.2 专业建设

在专业建设方面, 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加, 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 提出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要点。每个重点专业均应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及教师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3.3 课程建设

(1) 校企专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以学校为主, 校企专家根据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在此基础上, 根据企业生产力发展现状, 与企业共同论证、修订和评审。 (2)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双方有关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 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评审。也可以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企业为主组织教材编写, 或由企业单独编写, 或直接使用企业已经编好的教材, 为企业量身打造实用型人才。

3.4 师资及员工队伍建设

(1) 校企共同组建和培养师资队伍: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理论或实习指导教师, 进一步缩小产教差距;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或者企业派员工到学校进修实习并形成长效机制。 (2)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校教科研及企业的技术攻关:企业专家为学校教师举办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内容的培训;企业安排研发创新人才采用“师徒制”对学校教师进行传帮带;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以及设备改造;企业把一些技术课题委托给学校进行攻关或技术改造等,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3.5 实习教学

(1) 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学校为满足企业对用工的具体要求,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及大纲, 组织实施教学实习, 并可以为企业生产一些简单零件。 (2)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相关设施设备由校企共同负责;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关产品, 供学生进行产教结合实训, 由学生完成产品部分工序;学校将一个或几个专业的教学放到企业去办, 即“厂中校”。

3.6 招生就业

(1) 学校制定招生计划:学校按照企业需求, 根据自身办学资源, 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 并组织实施。 (2)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就业计划:校企共同制定招生就业计划, 共同组织招生宣传、考试, 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 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服务工作;招生工作以学校为主, 企业积极配合, 学生毕业时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校企联合开设高技能提升班, 参训学员由企业选拔确定以满足企业需要。

4 结语

实践证明,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的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关系越紧密, 基础越牢固效益越突出, 学校发展的速度就越快。所以, 我们必须不断地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 培养大批满足企业急需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职业院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3) .

创新评价机制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篇9

一、评价主体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所处的现实环境, 应以国家为主导, 按行政区域的划分, 在省市各级人才领导小组之下成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指导委员会, 在县区一级成立事业性质的评价服务机构, 在评价机构里再下设民间性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各专业评价委员会。省市级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面规划、标准制定以及监督、指导县区级评价机构和专业委员会的评价工作。区县 (自治县、市) 级各专业评价委员会根据农村实用人才评估标准, 主要负责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审查合格者, 对初、中级农村实用人才具有最终审批权, 并发放资格证书和上报县区级评价机构备案;对申报农村高级实用人才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审查合格后报送县区级评价机构审批和备案。

另外, 具体评审人员由评价委员会确认, 必须具有最基本条件, 即对被评价者相对比较了解和熟悉。同时, 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 正确的是非观念, 对待被评价者能做到客观、公正。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审人员信息库, 信息库采取开放式, 按一定的标准能进能出, 保持评价人员队伍水平的相对平衡, 在评价期间, 由电脑随机抽取, 以保证评价客观公正。

二、评价方法

针对农村实用人才乡土性、实用性、示范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 对农村实用人进行评价, 我们建议以以下几种评价方法为主:

(一) 对比法

对比法是评价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在通过资料审核、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到农村实用人才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进行定量分析, 得到一个指标值, 然后与一个参照对象进行比较种类数值后, 作出判断, 最后进行评价结论。这是通过比较发现差异与互交的方法, 主要类型有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和综合对比法。

(二) 农村评价法

农村评价法即快速农村评价法 (Rapid Rural Appraisal, 简称RRA) , 是建立在人类学、社会学非量化资料的技术基础之上, 可以说是一种快速而不断学习的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多学科评价小组, 采取正式的、非正式的、不同专业的方法收集评价对象的同一信息 (三角信息) , 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不与农村实用人才直接接触而是面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人, 最后的结论尽可能地避免了主观偏见。这种方法见效快、费用低, 提供的资料丰富真实, 非常适合于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工作。

(三) “360”度评价法

在确定量化测评的主体时尽量扩大测评范围, 扩大知情者的参与面, 采取了360度评价体系, 分参评人员、上级、本人和同级四个层面, 形成了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测评体系。同时, 还在相关单位之间进行交叉测评, 尽量扩大测评面, 并依据各个层面对被考评者的熟悉程度, 合理确定了四个层面评价权限轻重, 上级、同级、本人和下级所占比例为40%∶25%∶5%:30%, 然后根据这个比例再累计总得分。

三、评价周期

评价周期是指一次评价与下一次评价的时间间隔, 一般都是以年为单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 应该区别对待评价周期和考核周期, 应遵从人才评价的一般规律, 结合农村实用人才的特殊性来确定其评价周期宜短不宜长, 而考核周期宜长不宜短。可根据绩效滞后能力的特点, 科学选择评价周期更有利于对人才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一个年度、一个任期、一个工程的结束为评价周期就较为合适。同时, 平时考核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平时考核, 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被评价者的情况, 为定期评价积累资料, 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对被评价者的督导, 增强其做好日常工作的自觉性, 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 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应该把定期评价与平时考核很好地结合起来, 要以定期评价为主, 以平时考核为辅, 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

四、评价方式

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的具体操作, 具有显明的独特性。它并不是评价者独自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主观测评, 而是贯穿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的全过程。评价农村实用人才要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之上, 采用“考”、“议”、“评”、“查”相结合的办法。

(一) “考”

村民可以通过推荐或自己报名的方式, 参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政府职能鉴定中心对实用人才技能的考核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无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的, 可采用各行业制定的考核标准或根据本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自行制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也可以由区县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构或专业委员会拟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以乡 (镇) 、村为单位组织申报人员进行面试或笔试, 对推荐的实用人才进行初评, 结合实地考察、材料审核, 然后提供审核材料报告。

(二) “议”

公示初评名单, 征求村民的意见。公布初评名单的同时, 公布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标准, 并确定一个时间段, 可以通过建立意见箱或小型的讨论活动, 征求村民对每个参评人员的每项评价要素进行打分或评议, 然后由乡或村有组织地将评议的意见或测评数据用计算机进行汇总处理, 最后得出每个参评人员的综述或总值, 并将这些相关材料报送区县农村实用人才专业委员会进行统一评审。

(三) “评”

“评”即评审, 由县区农村实用人才专业委员会统一组织, 按照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标准、程序和方法, 对全县或全区呈报上来初评人员的材料进行综合审核, 最终给出审批结论, 对每个符合条件的参评人员进行定类、定级, 发放资格证书, 高级的报送县区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构审批, 所有参评人员名单报送县区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构备案。

(四) “查”

县区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构对审批后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审查。要求县区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构对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的标准、材料、程序等进行核查, 对审批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以随机或重点地进行审查, 有必要的话要进行实地调查, 核实评审的情况与实际是否相符, 杜绝一切违规评价行为, 取消与事实不相符的审批, 以保证评审的公正性。

五、评价结论

上一篇:函数求解下一篇:业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