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上市的路径选择(共7篇)
挂牌上市的路径选择 篇1
近年来,我国学者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证券发行体制的流变进行大致的梳理:早期实行行政审批制,目前转为核准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注册制。在这三种体制演变的过程中,政府权力的影响在逐步削弱,也是当前改革的着力方向。
这三种发行体制究竟孰优孰劣,还应从源头上探析。
1 评判证券发行核准制
针对证券发行行为,各国均依法实行一定的监督管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制是证券发行核准制与证券发行注册制。美国各州和欧洲大陆国家一般奉行证券发行核准制。核准制与注册制的不同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核准制的设计者不相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护投资者,因此,认为在证券市场这一特定领域,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承担起事前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职责。 二是,信息披露制度的立法思路在于迫使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压力下,不得不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但这一逻辑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在一份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的研究中,本斯顿提出: “对于自我交易和挪用公款等个人欺诈行为,强制披露是根本不起作用的。”其理论基础是,“一旦掠夺的目的被披露,那些掠夺的人就会因羞耻而变得诚实”。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披露——不论它的好处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1]。
证券法中的核准制的立法动机是善良的,它试图为投资者提供双重保障,信息公开加政府监管。在保护投资者的口号下,国家干预证券市场获得正当性。核准制的理论基础是,以制度上的硬性约束来寻求法律功能上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在政府依法干预证券市场的过程中,“尽管法律制度经常通过严格的规则保障措施,以稍微地形式保证合理的预算”[2]。
核准制的内容包括:
1.1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和形式审查制度。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证券立法中的一个关键制度,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的信息披露规则及形式审查规则已经高度趋同。
1.2监管机关的审查要求。在核准制下,监管机关对发行人的各种状况提出实质要求,需要考核发行人的营业性质,管理人员资格、资本结构以及发行是否有合理的成功机会,并由此做出是否符合发行实质条件的价值判断。从性质上来说,这些标准就是所谓的“质量监管”。然而,证券市场中的普通投资者缺乏足够的投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即使提供足够的信息,他们也常常做出错误的投资行为。因此,监管机构有必要预先对申请使用“别人的钱”的证券发行人进行一次筛选,以有效地防止欺诈,维护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支持质量规管规则的意见认为,没有质量规管,小投资者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保护。信息披露制度对小投资者是无意义或不相干的,就如同1934年美国一位法官所言,保护小投资者的唯一办法就是控制股份进入市场。 但对于这样的立法,也存在反对意见。反对者主要从哲学和效益的角度进行辩论:“简单地说,质量规管不必要的限制了人们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贸易的自由,打击了人们的创业欲望,阻碍了资本的最高效流动[3]。”
2 评判证券发行注册制
注册制也被称为申报制或登记制,以美国联邦证券立法为例。美国各州的证券立法早于联邦证券立法, 1911年堪萨斯州通过了第一个州证券法规。其他州纷纷效仿,也制定了自己的证券法。这些法律被统一称为“蓝天法”,蓝天法以实质管理为特征。“蓝天法”这一名称的由来就是,一些法律制定者坚信,“如果证券立法不获得通过,金融大盗们就会向州民们兜售除蓝天以外的任何东西[4]。”遗憾的是,蓝天法在实践中并不成功,它并未能有效地防止证券市场中欺诈行为,蓝天法及其强调的核准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被认为不是不成功的。美国的联邦证券立法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的绝对要求。经济危机使美国人认识到制定联邦证券立法的重要性。当时的美国国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决定摒弃蓝天法模式中的实质审查思路,而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确立为联邦证券发法的核心与基础。它的理论基础是:如果高超上出售的证券的所有信息都被充分、真实、准确和及时地公开,投资那就是受到了充分的保护。 信息公开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了评估其投资价值的充分机会,使其能够趋利避害、自我保护。投资者有这种自我保护的能力,不需要一些观察家所想象的政府对证券销售进行耗钱费时的实质性分析[5]。1933年,美国制定并通过了《联邦证券法》。一年后,《联邦证券交易法》出台。 这些法律主要的立法目的是重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评判注册制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政府权力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是18世纪的亚当·斯密,他生活在一个“重商主义” 盛行的年代,反对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重商主义,力求使经济摆脱政治的束缚。他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任其完全自由,在自己的方法下,追求他自己的利益,而以其勤劳和资本,加入对其他任何人或其他阶级的竞争。监督私人产业,监督私人产业的义务,君主们应当完全解除”[6]。亚当·斯密的这一思想成为资本主义信仰的基石,也是注册制成为理想的法律制度的精神寄托。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注册制的内容包括[7]:
2.1注册制的基础和真谛是强制性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这也是“公开原则”在证券法律制度中的重要体现。在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早期,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公司的各种信息纯属公司之隐私。要求公司公开信息,就如同要求个人袒露隐私一般不可思议。纽约证券交易所曾经在19世纪时,要求上市公司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 但在各上市公司共同反对之下未获成功。20世纪初的蓝天法已经开始注意信息公开对证券市场的意义。这一制度的强制性体现在对责任主体未按规定履行义务的制裁上,其制裁主要表现为民事赔偿责任。
2.2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适用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审查。基于在注册体制下,注册程序使证券发行的相关信息透明公开,证券发行人只要提供合法有效的形式要件,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就无须对证券发行行为进行其他实质方面的审核。因此,注册制要求发行人依法进行信息披露即可,不论发行的证券有多大的市场风险,不会必然导致证券发行的禁止。这就意味着,如果投资者没有过滤风险信息的能力,就自担风险,法律不予干预。
2.3在注册过程中,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在申报内容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发现问题时,可以责令申报人订正或退回。除此之外,监管机关不再干预注册程序,也无须授权。在法定期间届满时,发行注册申报则自动生效。一般认为,注册制在美国的实践是成功的。 但有学者也对这一结论存在保留意见。虽然对其具体的研究还有争议,但其基本结论—对新证券发行的管制无助于投资者—却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8]。
3 评判证券发行审批制
审批制是我国证券发行体制的首创。审批制的产生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是我国特殊时代的产物。建立证券市场正值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了控制市场发展态势,当时的证券监管局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在证券发行方面,设立准入门槛,由政府把关进行审批,证券资源并不完全受市场支配,而是由政府主导配置。审批制的主要特征是指示分配和行政推荐。所谓指示分配是指,按照“总量控制、限定家数”的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根据国务院要求及证券发展的实际情况,向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产业部门下达股票发行家数指标。所谓行政推荐是指,有申请发行A股的企业应首先向地方政府或国务院有关产业部门提出申请,地方政府或国务院有关产业部门在中国证监会下达股票发行家数指标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推荐预选企业,并报企业预选申报材料。由于审批制的行政特色,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性。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剖析:
3.1 资源配置失衡
在审批制度的调节下,上市公司担负着为地方或部门内其他企业脱贫解困任务。因而,上市公司成为政府平衡利益分配的工具和渠道。此时的上市公司并不是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而来,而是由政府根据利益需求指定,市场失去了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地位。在缺乏竞争的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质量并不高。
3.2 政府权力寻租
审批制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指示分配,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这样的制度限制甚至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3.3 公司规模局限性
基于审批制对上市公司额度上的限制,是上市公司的规模具有局限性。公司规模小导致在二级市场上被操纵的可能性较大,极易形成内幕交易,从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4 证券市场不稳定
审批制剥夺了市场在证券发行的支配地位,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由政府决定,扭曲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不稳定的供求关系势必导致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 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成熟发展。
4 我国证券发行体制的流变及路径选择
4.1 我国证券发行体制的演变
我国证券发行体制的大体流程是,初期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现在实行的是核准制,终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注册制。同时,2015年证监会主席肖钢提出,正在为适时推动注册制作准备。预测有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或者到2016年上半年要正式推出证券发行的注册制体制。 从这三种体制的流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权力在证券市场逐渐弱化。
4.1.1 核准制(也包括我国曾经实行的审批制)
我国曾经实行的审批制已严重背离了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在1999年颁布实施的《证券法》对此作了深度改革。如该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依照法定条件负责核准股票发行申请。”随之监管部门又作了系列配套措施,如2000年3月16日,证监会颁布实施的《股票发行核准程序》(已失效),这无疑证明核准制在我国的正式施行。
由于核准制取消了按行政手段分配上市公司指标的做法,改由证券主承销商推荐、发行,证监会审核委员会表决,最终证监会核准。这一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公司能否上市,不再取决于从地方政府手中能否获得上市公司的计划指标,而着重于企业本身的质量。由此可见,审批制被核准制取代,恰恰反映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知道,核准制的最初形式是“通道制”。所谓通道制就是由证券主管机构给符合资格的券商下达推荐拟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额,只要符合主承销商资格,即可获得2~6个通道。具体的通道数额应以当年该主承销商所能够承销的项目数为基准,对于综合类券商可获得2个通道名额。可见,证券主承销商通道数额实际上就是其可申报的拟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名额。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防止出现过多的发行申请,保证发行质量。但在实施中, 通道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带有行业保护色彩。即便是符合主承销资格的实力再强,手中掌握的项目再多,也只能获得8个通道;反之,承销商规模再小,也能获得2个通道名额。二是,由于券商掌握的通道有限,自然对数额较小的发行规模不感兴趣,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三是,核准制为券商及相关部门的违规行为约束力无法到位,不能有效的实施监管。故我国在2005年1月1日起废除了“通道制”。为了在现有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制度的引领作用,切实保障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2004年监管部门正式推行保荐制度。这一制度被认为从源头上可以更好地把控上市公司的质量而设置了前提条件,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及核心内容,是给保荐制度增设了由保荐机构及其代表承担连带责任。与通道制相比,显然未增设上列内容。
4.1.2 注册制
深圳证券交易所一份题为《我国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问题与完善》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完善我国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的基本思路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建立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行上市审核体制,分离发行。上市审核权并实现上市市场化;其次是发行审核逐步由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实现发行注册制。其中,发行注册化是核心。”该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在我国当时的市场下所采取的为拟上市公司以实质审核为主的核准制度 (当然也包括以前的审批制度)已无法适应资本市场的需要,同时造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发行审核制效率低下;二是发行审核制实施的后果对资本市场造成了破坏。因此,发行注册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在于为培养市场机制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证券市场运行的内在需求,“一放就乱”“股价下跌”“服务国企解困”“产业结构调解”以及“条件尚不具备”等都不能成为“发行注册化”应缓行或者不可行的理由[9]。
不可否认,发行注册制度在理论上是有一定的支撑基础的,尤其得到了证券从业者和证券发行者的肯定与支持。我国现行的核准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无法让人信服。注册制的实施,在我国今后制度设计上肯定是大概率事件。但这一制度的移植是否落地生根, 尚需时间的检验。
注册制的成功是以一系列条件为前提的。第一,投资者在获得足够信息的基础上,有能力做出合理、正确的投资判断。然而,许多普通投资者事实上并不具备这一能力[10],一直以来,单纯的“披露主义”监管不得不面临保护“弱势投资者”权益的挑战。第二,证券中介机构普遍具备健全的内控机制和良好的管理水平,证券市场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健全、合理。第三,存在一个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保证事后救济机制的顺利和权威性。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新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都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使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即使承认注册制的理论优势,也无法顺利地移植注册制。
由此看来,核准制最终转变为高度市场化的注册制是大势所趋,但这一进程的时速在我国还应取决于诸多条件的前提配套和我们的监管机制与被监管方的多方努力的程度。
4.2 核准制的缺陷扭曲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
近年来,笔者结合理论与现实,对核准制(当然也包括我国初期实行的审批制)所存在的缺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
4.2.1行政干预的弊病。市场经济的属性在于它的自由性,行政手段介入市场,极易产生证券市场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行政权力主导的市场取得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少有。显然,核准制扩大了证券机制的“寻租”(Rent Seeking)空间,且易滋生腐败与权钱交易。在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所设定的发行审核委员会虽易集体名义决定,证券发行人的申请是否获得批准。但从审批形式上也就无法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况且,我国证券发行的监管力度不够,这与国际惯例相悖, 同时“暗箱操作”的嫌疑大大增加。
4.2.2 证券市场完善诟病。核准制最大诟病使大众为政府行政行为产生过分依赖心理,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责任意识、技能意识、心理能力意识等都会在核准制的保护下难以形成。故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无法构建。
4.2.3核准制不符合高效原则。我国所实行的审批制和核准制对证券发行人而言,发行成本非常之高。对监管部门而言,核准制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与核准制的这一缺陷相比,注册制的发行程序要简单得多,注册制能够以较少的资源损耗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当然,注册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注册制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方面往往并不充分。对注册制这一问题,已经实行注册制的国家主要通过严格规定发行人、承销商、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来应对的。
1988年我国台湾地区在修其《证券法》时,将证券发行体制由核准制修正为兼采核准制与申报制。2003年11月4日,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通过了《证券公开发售与交易公开招股说明书及修改第2001/34号指令的指令》,其中引入的一些新制度也正在逐步将核准制与注册制的优点相互融合。
笔者认为,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准制与注册制有机的融合,不失为一种优选的方法,也应为大陆地区可以借鉴的地方,而非一味地采用单一制即注册制来生硬的移植。
挂牌上市的路径选择 篇2
股权激励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 它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措施, 其出发点是为了统一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入股权激励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已走过“萌芽-探索-试点-推广”四大里程。本文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上, 选择适合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 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
本研究尝试通过股权激励的关键要素对股权激励模式进行归纳。主要分类维度如下: (1) 持股量; (2) 持股对象; (3) 价值支付方式; (4) 价值评价基础。根据以上分类维度, 我们可以将企业股权激励模式分为: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管理层收购、管理层员工收购四大类。
(一) 管理层持股。
管理层持股 (Management Stock Ownership) 是企业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企业所有者通过授予经营者一定的股权, 使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在较长时限内趋同, 从而激发经营者活力和创新性。按照价值支付方式和价值评价基础又可以分为6种模式。
1.股票期权计划 (Executive Stock Option, ESO) 。
股票期权计划是给予经理人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内以特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的选择权。经理股票期权是公司无偿赠与管理层的一种权利, 而不是一种义务, 经理人也可以选择不购买股票。股票期权实质上是公司给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激励报酬, 该报酬能否取得完全取决于以经理人为首的相关人员能否通过努力实现公司的激励目标。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 实现了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 同时也可以锁定期权人的风险, 股票期权持有人不行权就没有任何额外的损失。
2.虚拟股票 (Phantom Stock) 激励模式。
虚拟股票模式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 如果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 则被授予者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 但没有所有权和表决权, 不能转让和出售, 在离开公司时自动失效。在虚拟股票持有人实现既定目标条件下, 公司支付给持有人收益时, 既可以支付现金、等值的股票, 也可以支付等值的股票和现金相结合。虚拟股票是通过其持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 将他们的长期收益与企业效益挂钩。
3.股票增值权 (SARs) 激励模式。
股票增值权 (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 SARs) 模式是指公司授予经营者一种权利, 如果经营者努力经营企业, 在规定的期限内, 公司股票价格上升或公司业绩上升, 经营者就可以按一定比例获得这种由股价上扬或业绩提升所带来的收益, 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之间的差价或净资产的增值, 激励对象不用为行权支付现金, 行权后由公司支付现金、股票或股票和现金的组合。
4.业绩股票 (Performance Shares) 激励模式。
业绩股票激励模式指公司在年初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度业绩目标, 如果激励对象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后, 在年末实现了公司预定的年度业绩目标, 则公司给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股票, 或奖励其一定数量的奖金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业绩股票在锁定一定年限以后才可以兑现。因此, 这种激励模式是根据被激励者完成业绩目标的情况, 以普通股作为长期激励形式支付给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从本质上讲, 业绩股票是一种“奖金”的延迟发放, 但它弥补了一般意义上的奖金的缺点, 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
5.延期支付激励模式。
延期支付模式是指公司为激励对象设计一揽子薪酬收入计划, 一揽子薪酬收入中有一部分属于股权收入, 股权收入不在当年发放, 而是按公司股票公平市场价折算成股票数量, 并存于托管账户, 在规定的年限期满后, 以股票形式或根据届时股票市值以现金方式支付给激励对象。这实际上也是管理层直接持股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资金来源是管理人员的奖金而已。延期支付方式体现了有偿售予和逐步变现, 以及风险与权益基本对等的特征, 具有比较明显的激励效果。
6.经营者持股激励模式。
经营者持股激励模式是通过经营者持有公司一定的股票 (股份) 来达到激励经营者, 调动其积极性, 提升企业效率的目的。按照目前典型的做法, 又可以分为三类:增值奖股 (TCL集团模式) 、强制购股 (绍兴百大模式) 和直接购股 (华晨集团模式) 。其中只有增值奖股真正具有股权激励的作用, 并成为国企改革的典范。而绍兴百大的强制购股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做法, 经营者持股也只是迫于保位子的压力。
(二) 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模式的优点:首先, 通过收购使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统一起来, 经营者以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极大地降低了代理成本;其次, 管理层收购使管理层有可能获得大量的股权收益, 长期激励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管理层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 若处理不当, 会导致收购成本的激增, 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 收购后若不及时调整公司治理结构, 有可能形成新的内部人操纵。
1.管理层收购模式 (MBO) 。
目前实施MBO的企业各种形式多样, 且多数集中在2002年。按照控股股东的所有制性质,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国退民进型、明晰产权型、公司紧缩型。如果按照收购标的企业分类, 可分为:改造母公司型、改造上市公司型和改造子公司型。
2.管理层员工收购模式 (MEBO) 。
MEBO与MBO最大的差别在于基层员工参与了持股, 实际上是将MBO和ESOP结合起来了。这也是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历史贡献。在我国国有企业, 一直奉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 但国企员工的“生、老、病、死”等等都是由企业包干的, 一旦企业被管理层收购, 这些隐性的承诺则都失效了, 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而在MEBO中员工持股是象征性的、福利性的, 真正持大股的还是管理层。由于企业选择股权激励模式后, 其实施效果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影响较大, 同一企业选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 不同的企业选择同一种股权激励模式。
三、企业股权激励模式策略选择
(一) 不同企业类型选择股权激励模式策略。
企业类型主要涉及到股本结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 国有股属于国家财产, 不能随意确定价格实施转让。增发新股或者二级市场购买流通股, 是国有企业获得激励用股票较为普遍的方式之一。对于民营企业而言, 不牵涉国有资产问题, 在获取用于激励的股票上, 较为容易。一般来说, 民营企业往往是企业家带领一些骨干共同创业, 通过经营者持股激励机制, 使受益人成为公司的主人, 这样会对受益人有明显的激励。采用这些模式有一个基本原则, 如果企业效益较好, 则管理层持股比例相对小些, 员工持股比例相对大些。如果企业效益不好, 则鼓励管理层持大股。
(二) 不同行业企业选择股权激励模式策略。
企业所属不同的行业类型也要求采取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 企业以科技人员的技术作为生产力创造财富, 企业人员数量少, 人均创造财富多, 只用简单的薪酬激励或短期的现金激励很难给予受益人足够的激励, 往往造成人才流失。只有受益人真正持有公司的股份才能获得有效的激励, 此种情况下可采用较大范围的激励, 如员工持股计划等。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人员相对较多, 企业需要激励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层。
(三) 不同生命周期企业选择股权激励模式策略。
在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时, 主要考虑企业业绩和股票价格 (或每股净资产) 两个问题, 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在企业成长期, 公司业绩提高可以考虑使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模式。对于成熟期的企业, 可以考虑从利润中提取部分奖励用于激励, 可以采用业绩股票、业绩单位、延期支付等模式。对于衰退期的企业, 可以考虑管理层收购或管理层员工收购等模式。企业可以考虑将多种模式结合起来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弱有效性对激励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股权激励的模式选择上, 我们认为“现股+期股”是一种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激励方法, 一方面现股需要持有人有现金的实际支出, 对其形成一定的约束;另一方面期股解决了管理人员购买资金不足的问题, 给长期激励以保证, 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约束+激励”的制度。我们应当根据上市公司所在的地区、行业、规模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股权激励模式, 并将股权激励与年薪等传统薪酬激励方式相配合实施, 也就是将股权激励制度与工资激励制度 (年薪制、奖金制度等制度) 等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改变目前存在的孤立设计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机制的做法, 形成多种激励方式构成的激励组合, 使我国公司经营者的激励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当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 应当选择不同的激励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福春.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2, 9:17~19
[2].邱世远, 徐国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财经论坛, 2006, 12
[3].段亚林.股权激励制度及模式和实务操作.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11~36
[4].陈清泰, 吴敬链.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挂牌上市的路径选择 篇3
一、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背景
证券公司是整个证券市场风险有效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传导力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微观经济主体。首先,证券公司比一般工商企业拥有更大规模的资产和资本,且具备资金密集、信息畅通、知识密集的特征,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能量,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证券公司业务本身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社会资产配置的关键要素。最后,证券公司是社会信用的关键载体,在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证券公司形成的制度背景是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一点与发达国家证券公司发展不同。我国证券公司成立发展的重要目的是推动政府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很多证券公司发展缺乏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法人结构,为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纷争。[1]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建设起步较晚,最早的证券公司是1988年在深圳成立的,后来1999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沪市上市,从此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金融机构上市发展。但我国金融市场上真正出现上市证券公司是在2003年,证券公司是中信证券。从总体上看,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落后于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发展速度,也赶不上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第二,大部分的证券公司发展规模较小,具体的业务积累不完善,缺乏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第三,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缺乏规模效应,整体的集中性不高。第四,同性质的证券企业数量过多,导致证券发展结构不合理。[2]
三、我国证券公司上市发展的必要性
1.我国证券公司上市的动因分析
第一,提升资本总实力。证券公司上市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公司的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发展的资本实力。第二,实现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投资银行的上市发展需要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撑。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一般包括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企业盈利记录等。[3]证券公司上市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合作伙伴交流中因为所有权和管理权问题带来的各种发展弊端,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第三,能够推动投资银行之间的并购发展,实现对证券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证券公司在上市发展之后,其资本金额将会增加,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收购其他银行的能力,加速了其他股权的发展流动,实现了企业并购的多样化发展,第四,提升公司的整体运作能力。在公司资本规模的扩大下,公司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效率和业务能力。投资银行发展逐渐走向一种上市公司制,在拓展自身资本的同时,提升了证券承销能力,对公司的竞争能力进行了提高。第五,监督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证券公司的上市发展。在金融发展一体化的局势下,金融企业发展开始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变得尤为重要,同样,证券市场发展中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证券公司作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发展之间的重要媒介,需要对其运作方式进行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风险的管控,而证券公司的上市发展能够强化监督职能。[4]
2.我国证券公司上市的紧迫性
我国证券公司上市发展的紧迫性在于香港证券公司发展的经验教训。香港证券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在介入了国际巨型证券公司之后,使得处于发展阶段的证券公司凸显了自身的缺陷,这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港证券公司的发展。而我国内地现阶段的证券公司发展情况和香港地区证券公司的情况相似,虽然我国加入了国际世贸组织,金融业务实现了全面的对外开放发展,但是我国证券公司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国际发达国家证券公司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我国证券公司对外开放力度,实现证券公司的上市发展。[5]
四、证券公司上市的路径选择
从理论上看,证券上市公司的上市方式主要有整体上市、分拆上市、买壳上市、合资上市等多种上市方式。我国证券上市主要应用的是整体上市(IPO)、买壳上市和业务重组上市。文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买壳上市方式和IPO上市方式。
1.IPO上市
IPO上市主要是指公开发行股票从而实现直接上市,根据我国发行股票的上市管理条例规定,证券公司IPO上市的重要发展指标是利润的实现。发行股票的上市管理条例还对股票发行人的运行规范、独立运营情况、财务情况和资金筹资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从总体上看,证券上市公司的IPO对证券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发展营利情况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审核工作来完成上市计划。[6]
我国第一家IPO上市的证券公司是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公司的发展前身是1995年在北京成立的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10月,经过中国证券发展监督委员会批准,在该年的12月经过国家工商管理局的更替,将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改制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费用达到了29.815亿元,在2002年底,经过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的批准,该公司向社会发行了4亿股普通A股股票,并在下一年在上海证券交易协会上正是进行上市交易。证券公司IPO上市发展的成功,有效补充了中信证券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费用,提升了证券业务本身的竞争能力。截止到2014年6月为止,中信证券公司总资产在中信证券总资产中排名第一,总资产达到了3484亿元,净资产达到了787亿元,净利润是66亿元。可见,中信证券在不断拓展自身发展规模的同时,与之相关的各项业务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成为我国最早和发展最为快速的创新型券商。
对于证券上市公司发展来讲,通过IPO整体上市的方式能够为证券公司的发展筹集大量的资金费用,提升公司净资本的数额,另外,整体上市影响下的企业上市发展条件较高、审核较为严苛,一旦上市成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证券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融资渠道。
2.买壳上市
买壳上市主要是指证券公司以自己已经上市的公司为基本桥梁,通过收购的已经上市公司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间接性上市。买壳上市方式以其自身进入门槛要求低、方式灵活、操作方便的特点,成为一种不具备IPO证券上市公司进行上市融资发展的重要方式。买壳上市在我国证券金融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国内企业感受到了融资发展的压力和困难。同时,银行体系的改革发展使得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企业的发展目光转向了证券交易市场。一些没有上市的证券公司只能借助买壳上市来实现发展。第二,受《证券法》政策规定的限制,公司想要获得上市发展,需要连续三年盈利利润达到3000万元。这种要求很少有企业能够满足,因此一些公司在需要资金周转的情况下采取了买壳上市的策略。第三,我国证券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买壳上市提供了契机。一些企业在改革发展之后走向了整体上市的发展道路,在上市发展中存在好的业务和亏损业务鱼龙混杂发展的问题,也在宏观上为买壳上市提供了机会。
五、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买壳上市发展存在的风险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证券企业发展需要通过IPO整体上市的方式来完成自身的上市计划。但买壳上市的方式所需要的成本费用更低、操作程序更为简单。为此,现阶段买壳上市成为证券公司上市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买壳上市存在很多方面的风险,具体体现如下:第一,买壳成本费用难以把握。证券公司在买壳上市的过程中,其信息很难得到有效的把握。如果信息泄露,买壳发展目标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买壳上市成本费用。比如,长江证券在买壳之后,其成本费用增加超出了本身的预算。第二,政府部门对证券企业上市的过度干预。上市公司在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领头企业,为此当地的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了关注,也不会放弃该公司的壳资源。比如光大证券在买壳之后就遭遇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反对。第三,壳公司存在财务重组风险。壳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的资产负载,很多金融问题在重组的过程中是隐性的。当证券企业忽视了买卖交易过程的细节问题,就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债权和债务管理中,面临着发展风险。
六、我国证券公司应用IPO整体上市对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
由上文叙述可以发现,买壳上市存在很多风险问题,为此证券公司上市仍需要采用IPO方式。我国证券公司应用IPO整体上市对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能够帮助上市证券公司发挥出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促进上市证券公司的拓展。上市公司整体发展不仅需要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需要为上市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多持久活力,而在IPO整体上市的竞争机制下能够引导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发展活力。第二,证券公司IPO上市能够为企业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发展选择,实现对自身资产的优化重组。第三,证券公司IPO上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发展的投机行为,在最大限度上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运行效率,减少上市企业的盲目发展。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市是我国证券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现阶段,证券公司上市的路径选择方面主要是买壳和IPO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各有各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为了促进证券公司上市的优胜劣汰,促进证券公司竞争机制的完善,实现证券公司上市最大程度的发展,相比于买壳的稳定路径,证券公司更应该加强对IPO整体上市的关注,督促企业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实现上市。
参考文献
[1]吴翊凡,杨晶.证券公司上市途径选择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22):125~126.
[2]范力,毛潭.我国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路径选择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8,(03):21~27.
[3]廖理,范宏博.信息不对称下股权增发路径的设计与选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0):83~99.
[4]李文莉.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法理基础与实现路径[J].法商研究,2014,(05):115~123.
[5]马其家,涂晟,李敏.论巴西证券监管改革对我国监管转型的借鉴[J].河北法学,2015,(07):43~52.
挂牌上市的路径选择 篇4
一、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财务能力评价的研究,不仅受到实务界的青睐,而且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在对企业财务能力进行评价时,首先面临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所以企业财务能力的指标构成和评价方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关于企业财务能力指标构成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大观点。广义财务能力观点:朱开悉(2002)和陈晶璞(2006)认为企业财务能力包括企业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罗宏和陈燕(2003)认为财务能力应该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狭义财务能力观点:狭义的观点主要指企业财务表现能力,Beaver(1966)认为企业财务能力的主要由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构成;荆新、刘兴云和王化成(2006)、黎精明(2006)、徐绪堪和周彤(2007)、吴贤国和蒲晓燕(2011)、王春梅(2011)、范高明和芦婷婷(2012)等认为财务能力主要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或成长能力)。
关于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丰富,除了采用动态评价方法(Paquette和Kulmala,2005)、柔性化测度方法(Kulmala等,2006)、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陈晶璞,2005 ;李海燕和李泽红,2009)、层次分析法(李晓和李娜等,2005;徐绪堪和周彤,2007)、主成分分析方法(何慧婷和柳建民,2005)等财务能力评价方法之外,目前学术界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范纪珍和郎倩,2007;吴贤国和蒲晓燕,2011;王春梅,2011;范高明和芦婷婷,2012)对企业财务能力进行评价。
总之,从财务能力的指标构建和评价方法来看,现有研究比较丰富。由于财务能力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然而现有大部分研究一般就评价而评价,缺乏对公司不同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发展路径选择问题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狭义财务能力视角,构建了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医药上市公司因子财务能力和综合财务能力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从公司发展战略视角,提出了企业财务能力发展的选择路径,以期为管理者提升财务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选择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范纪珍和郎倩,2007;吴贤国和蒲晓燕,2011;王春梅,2011;范高明和芦婷婷,2012等)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所谓因子分析法是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从而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由于因子分析方法没有直接对指标进行主观赋权,因子权数通过数学变换自动生成,具有客观性;将大量指标转变成相互独立的若干因子,避免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企业财务能力的评价具科学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财务能力评价指标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财务能力指标体系。由于狭义的财务能力主要指财务表现能力,无论是财务活动能力,还是财务管理能力,其最终将反映在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力上,加上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客观性考虑,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财务能力指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Beaver(1966);荆新、刘兴云和王化成(2006);范高明和芦婷婷(2012)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自主创新的要求,拓展了财务能力的现金流量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两个指标,将医药上市公司财务能力按照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六个维度,构建一套相对比较全面的财务能力评价体系。由于反映企业每一个维度的财务能力指标众多,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共选取15个财务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首先,本文按照证监会发布的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选取2011年64家医药制造业中获取“高新技术”认证的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企业,主要因为医药制造业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政府行政干预较少,分析结果比较客观公正),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后保留37家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次,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以及证监会所指定的网站、新浪财经、讯网和巨潮资讯网等,并抽取样本数据与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核对。最后,为了消除各个指标的单位、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异对评价效果的影响,采取统一标准,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处理的公式如下:
其中,j表示第j个财务指标变量的平均值,Sj表示第j个财务指标变量的标准差。将所有财务能力指标利用上述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实证过程与结果
(一)KMO值与Bartlett’s球形检验
为了检验指标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37家上市公司财务能力指标数据进行KMO值与Bartlett’s球形检验。KMO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用这些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一般认为,当KMO值>0.6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是主要是用于检验数据的分布,以及各个变量是否相互独立,一般认为,当如果sig值<0.05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SPSS17.0分析软件,得到KMO值与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数值见表2。从表2可知,KMO值为0.703,大于0.6;Bartlett’s球形检验的Sig值为0.00,小于0.05,说明所取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因子命名
首先,对指标提取公因子。提取公因子是指该因子对原始信息的解释程度(即因子贡献率),因子贡献率越高,解释程度越高,对特征值的影响程度越高。运用SPSS17.0软件对15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求解初始公因子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公共因子个数,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当主因子个数取为4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3.122%,说明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非常理想。分别以F1、F2、F3和F4表示这4个主因子,并对主因子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然后,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标准化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其结果如表4所示。
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
从表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1) 营业利润率(X5)、销售净利率(X6)、资产报酬率(X7)、总资产净利润率(X8)、每股收益(X9)和每股息税前利润(X10)在第1个公因子F1上有较高的载荷,F1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因此F1可定义为盈利与股东获利能力因子;(2) 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现金流量比率(X3)和债务保障率(X4),在第2个公因子F2上有较高的载荷,F2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能力,因此F2可定义为偿债和现金流能力因子;(3)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X13)、净利润增长率(X14)和营业利润增长率(X15)在第3个公因子F3上有较高的载荷,F3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因此F3可定义为发展能力因子;(4)流动资产周转率(X11)和总资产周转率(X12)在第4个公因子F4上有较高的载荷,F4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因此F4可定义为营运能力因子。
(三)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其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可写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在因子得分的基础上,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因子加权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F综为综合能力得分,Ui为第i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U为累计方差贡献率,Fi为第i个因子得分。
运用公式(2),并结合表3数据,可确定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得分公式为:
根据公式(1)和公式(3),可计算出2011年37家医药制造中国医药上市公司财务能力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具体得分见表6。
四、财务能力评价
将表6中财务能力按照得分大小划为五个区间:得分区间在(-∞,0]内表示为“差”、在(0,1]内表示为“较差”、在(1,2]内表示为“一般”、在(2,3]内表示为“较好”、在(3,+∞)内表示为“好”,然后对每家企业财务能力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因子财务能力评价
盈利与股东获利能力(F1)得分来看,表现为“好”的企业有6家;表现为“较好”的企业有8家;表现为“一般”的企业有10家;表现为“较差”的企业有7家;表现为“差”的企业有6家。从偿债与现金流能力能力(F2)得分来看,表现为“好”的企业有17家;表现为“较好”的企业有7家;表现为“一般”的企业有8家;表现为“较差”的企业有4家;表现为“差”的企业有1家。从发展能力(F3)得分来看,表现为“好”的企业有2家;表现为“较好”的企业有3家;表现为“一般”的企业有12家;表现为“较差”的企业有10家;表现为“差”的企业有10家。从运营能力(F4)得分来看,表现为“好”的企业有2家;表现为“较好”的企业有7家;表现为“一般”的企业有8家;表现为“较差”的企业有9家;表现为“差”的企业有11家。
(二)综合财务能力评价
从综合财务能力得分来看,力生制药、北陆药业、誉衡药业、吉林敖东、信立泰、片仔癀和佐力药业等7家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得分在(3,+∞) 范围内,表现为“好”。红日药业、振东制药、海南海药、马应龙、康恩贝、香雪制药、天士力、东阿阿胶和双鹤药业等9家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得分在(2,3]范围内,表现为“较好”。华润三九、复星医药、昆明制药、现代制药、莱美药业、华神集团、广州药业、白云山A、亚宝药业和健康元等10家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得分在(1,2]范围内,表现为“一般”。中恒集团、中新药业、江苏吴中、海王生物、西南合成、羚锐制药、西藏药业和太龙药业等8家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得分在(0,1]范围内,表现为“较差”。丰原药业、华北制药和东北制药等3家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得分在(-∞,0]范围内,表现为“差”。
五、公司战略下财务能力分析与发展路径
(一)公司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分析
按照公司发展战略是否积极进取,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分为进攻型、中立型和保守型三种战略,不同战略下公司财务能力分析为:(1)进攻型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分析。综合财务能力表现为“较好”和“好”的企业,其盈利与股东获利能力、发展能力比较好,尤其偿债与现金流能力较高,但是营运能力较低,如力生制药、北陆药业和誉衡药业等。这些企业可能采取进攻性的营销战略,延长了流动资产周转时间;或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延长了固定资产周转时间;或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延长了无形资产周转时间,但是企业能够很好地对偿债和现金流量能力等加以控制,从而促进企业盈利与股东获利能力的增加,进而促进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提升。(2)中立型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分析。综合财务能力表现为“一般”的企业,其盈利与股东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和现金流量能力都很一般,如莱美药业、白云山A和健康元等。(3)保守型型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分析。综合财务能力表现为“较差”和“差”的企业,其企业盈利与股东获利能力、偿债和现金流能力、发展能力等较差,但是其营运能力较高,这些企业可能采取相对保守的营销战略,缩短了流动资产周转时间;或较少使用先进技术设备,缩短了固定资产周转时间;或较少进行技术研发,减少了无形资产周转时间等,从而导致企业盈利与股东获利能力不足,进而影响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提升。
(二)公司战略下财务能力发展路径
公司发展战略决定企业财务能力的选择路径,在公司不同发展战略条件下,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发展路径如下:第一,进攻型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发展路径。采取进攻型战略的企业,主要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增加技术研发和创新,实施积极的营销战略,加强现金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等,从而促进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二,保守型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发展路径。采取保守型战略的企业,与进攻型战略恰恰相反,较少使用先进技术设备,较少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实施消极的营销战略,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后劲不足,大大降低了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三,中立型战略下的财务能力发展路径。采取中立型战略的企业,处于进攻型和保守型之间,看似四平八稳,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将会出现裂变和分化,如果不重视因子财务能力的调整和综合财务能力的提升,可能会滑向保守型行列,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巨大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开悉:《财务核心能力及其报告》,《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2]徐绪堪、周彤:《企业财务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3期。
[3]李海燕、李泽红:《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上市发电企业财务能力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19期。
[4]何慧婷、柳建民:《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比率指标评价体系》,《管理学报》2005年第7期。
[5]黎精明:《上市公司财务能力实证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范纪珍、郎倩:《山西省上市公司财务能力实证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R.Paquette Laurence.Growth rates as measures of finan 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5,23(1).
新奥特香港正式挂牌上市 篇5
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平稳,新奥特(CDV)专注于视频内容后期制作这一关键环节,向包括中央电视台、各大省、市级广播电视台,以及有线网络运营商、互联网媒体内容供应商等提供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奥特(CDV)已成为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潮流的“领航者”。
紧跟融合媒体的时代步伐,新奥特(CDV)用互联网+思维诠释媒体融合,打造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开放、智能、互动、共享具有互联网特性的融合媒体云平台,撑起“视频云+互联网”的全新生态圈。同时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自主创新之路上硕果累累,目前新奥特(CDV)在中国电视广播行业拥有最大的知识产权组合,包括353项中国注册专利、144项中国注册软件及其他版权及572项专利申请正在等候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
坚朗五金中小板挂牌上市 篇6
坚朗五金创立于2003年, 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建筑五金品牌, 公司拥有“坚朗”、“坚宜佳”等建筑五金行业著名品牌, 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大型标志性建筑。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工艺开发, 坚朗五金的生产技术水平已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并拥有通过国家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 (CNAS) 认可的检测实验室, 凭借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 每年自主研发新产品多达上百种。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及检测实力, 坚朗五金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已完成99项标准编制工作, 其中包括36项国家标准、56项行业标准和7项地方标准。
董事长兼总裁白宝鲲先生在仪式上作了致辞发言,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并邀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先生、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先生上台共同敲钟开市。
此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 坚朗五金从市场经营成功登入资本市场, 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激动喜悦之余, 更多的是感慨, 董事长兼总裁白宝鲲先生表示:“我们将以上市为契机, 借助资本市场的广阔平台, 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成为具有强劲可持续增长力的优质上市公司。”
关于坚朗五金
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26日, 是国内建筑五金行业的大型企业, 系国内规模最大的门窗幕墙五金生产企业之一, 主要从事中高端建筑门窗幕墙五金系统及金属构配件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 坚朗五金在品牌认知度、研发能力、技术水平、销售服务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挂牌上市的路径选择 篇7
一、“换脑子”,切实炒热上市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对上市融资问题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普遍存在“不想上市、不敢上市、不会上市”的心态。有的企业具备上市的部分条件,现在发展得不错,但领导层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认为企业不缺资金,处于稳健发展阶段,没有必要上市。为此,建议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企业融资讲座、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印发明白纸等方式,做好企业上市专题宣传,进一步炒热企业上市理念,在社会上掀起助企业上市的浓厚氛围。再就是结合企业核心业务,组织上市后备企业进行企业上市培训讲座和外出参观活动,参观考察上市企业,开阔视野,从管理层上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培训,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境内外经济和资本市场形势,切实提高企业高管人员实务操作能力,推动企业进一步规范运作,为上市打好基础;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重大方针政策,介绍有关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和相关要求,推广上市公司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报道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二、“铺路子”,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根据具体情况,每月召开一次上市后备企业座谈会,了解企业上市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解决;每月召开一次企业上市培训班,促使企业及时了解国家企业上市相关政策法规,掌握企业上市各项业务知识;每月组织一次外出考察,促使企业主动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走上借资本市场助力发展的道路;每月至少搜集一期企业上市动态,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企业上市氛围。同时,做好企业上市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
三、“选苗子”,认真筛选企业储备
对照上市和挂牌标准,按照境内外不同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和规则,建立后备企业资源库,每年从中筛选出优秀企业,补入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对上市重点后备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组织专家对有关后备企业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将优秀企业及时补入,对改制上市工作进展缓慢、已经丧失或基本丧失上市条件的企业适时退库,对入选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培育,享受企业上市扶持奖励政策。经过认真筛选,真正选出一些积极性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建立好上市企业储备库,初步形成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企业上市态势。
四、“给银子”,激发企业主体积极性
鉴于企业上市的前期成本较高,政府必须充分体现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各级关于对拟上市和挂牌企业的各项优惠支持政策,对于投资新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安排土地使用指标,办理规划、土地、建设、环评、安评、能评、立项等手续;企业挂牌过程中对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调整所形成的税收,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 对形成的地方财力部分,给予优惠扶持;企业实现挂牌后,按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给予奖励。
五、“强内功”,上市还需自身硬
加强内部融资力度,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一种全员入股的资合与人合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将全体职工的闲散资金积聚起来,发挥规模效应。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还可以克服中小企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使中小企业走上开放式经营与管理,向最终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现在, 已有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改组改制不断壮大,有的已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
摘要: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重要经济和社会发展课题,愈来愈受到企业主体、金融界、行政界等各界的高度重视。企业境况千差万别,融资手段丰富多样,如何找到相对适当的融资发展途径,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在对区域相关企业及金融机构调研、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新三板上市及场外挂牌融资问题,立足行政引导层面,进行了归纳性思考和创新性探索,提出了相应解决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上市,企业融资,环境营造,主体行为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成本/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2]高级会计实务/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4
[3]货币银行学/韩光华徐清照主编。济南出版社,2004.6
[4]新会计准则讲解与实务.第二辑/于长春,黄国成主编.--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5
[5]中国证券网首页>金融知识库>知识库分类>资本市场>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首页>
【挂牌上市的路径选择】推荐阅读:
挂牌上市08-09
企业成功挂牌上市的10条心得体会及案例05-18
投资拟上市挂牌企业尽职调查关注要点08-19
上市路径01-09
证券公司上市路径分析08-27
上市时机选择06-23
上市公司财务战略选择06-07
挂牌仪式上的致辞09-26
局挂牌仪式上的致辞07-06
派出所挂牌仪式上的讲话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