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否

2024-06-26

工作与否(精选9篇)

工作与否 篇1

更年期也称围绝经期。围绝经期 (peri-menopause period) 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 包括从接近绝经年龄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 也就是从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1]。由于卵巢功能减退, 雌激素水平降低, 垂体分泌大量的促性腺激素, 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2], 出现以月经不规则、潮热、多汗、心悸、尿频、尿失禁、性欲减退及骨质疏松等为主要表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 这既影响其工作, 又影响其家庭和个人健康[3]。而更年期是每名妇女都必须经历的过渡时期, 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将工作与否因素对更年期妇女的影响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唐山市10个社区的400名更年期 (45~55岁) 妇女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390份, 有效359份, 回收率为97.5%, 有效率为92.1%。

1.2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唐山市10个社区的更年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 每个社区随机抽取40人。

1.3 调查工具

应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4]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S-D) [5]。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用来评定更年期妇女的更年期躯体症状:0~4分为无更年期躯体症状, 5~10分为轻度更年期躯体症状, 11~25分为中度更年期躯体症状, >25分以上为重度更年期躯体症状。CES-D用来评定更年期妇女的抑郁症状:≤15分为无抑郁的感受, 16~19分为可疑抑郁症状, ≥20分为肯定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工作与否对更年期妇女更年期躯体症状的影响 (见表1)

被调查的359人中, 工作者169人, 不工作者190人。工作者中有更年期躯体症状者124人, 占73.4%, 不工作者中有更年期躯体症状者173人, 占91.1%。具体见表1。

注:χ2=25.589, P<0.05

表1显示, 不工作者更年期躯体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工作者,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工作与否对更年期妇女抑郁情绪发生情况的影响 (见表2)

注:χ2=13.562, P<0.05

表2显示, 不工作者抑郁情绪发生率高于工作者,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工作与家务的双重负担使更年期妇女长期处于身体和心理的疲惫状态, 其生命质量因容易受不良环境和行为的影响而发生问题[6]。调查结果显示, 工作的更年期妇女比不工作的更年期妇女出现更年期症状的比例低,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工作可以转移更年期妇女的注意力, 起到一定的缓解压力的作用;工作的更年期妇女生活比较规律, 由于其工作时间长、熟练程度高, 在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使其得到尊重, 进而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工作者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可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使她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不工作的更年期妇女由于退休、下岗早, 生活环境变化大, 其对生活有更多的担心, 她们除了有一些更年期综合征的躯体症状外, 还会更多地表现为失落和情绪低落, 她们对提前下岗、退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有更多的抱怨和不满。她们感觉在自己工作能力强的时候退下来会让人看不起, 得不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得不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并且“上有老, 下有小, 工资低, 住房小”的生活状况使其精神和经济负担都很重[7], 从而使不工作的更年期妇女更年期症状更加明显, 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出现恶性循环, 更年期症状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并且由此给她们带来了诸多烦恼。

因此, 我们应普及更年期心理卫生知识, 使更年期妇女掌握相关知识, 学会自我调节, 培养个人兴趣, 心胸宽广, 以诚待人, 保持良好的心境, 无论与家人或他人相处都能轻松、愉快, 使其顺利过渡到老年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聚焦的热点话题, 我们应关爱更年期妇女的健康, 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让我国更年期妇女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岳亚飞.妇产科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王洪娟, 袁学梅.围绝经期妇女社区健康教育的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5 (4) :295.

[4]程国钧, 刘建立.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替代疗法[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5, 30 (2) :123~127.

[5]吴文源, 张明园, 俞勤奋.忧郁量表在社区老人中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 1989, 7 (3) :139~141.

[6]杜玉开.论更年期妇女保健与老年期生命质量[J].中国妇幼保健, 1996, 11:42.

[7]李美蓉.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常见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

工作与否 篇2

有谁能帮其实那么多的话,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都没有什么特别能够理解的。郑好像他们正在讨论的这些话题,你敢不敢说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就是他们话题当中的其中一个,但是你却时刻保持沉默,不敢说出来,因为你已经在这个地方站着,这里已经没有了资格去谈论那些过往。不管是荣耀衣服还是丢人与否,那些都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了,没有必要再谈起来。

这好像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爱情故事,与你所说的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向往的。可是你过了那么长时间,一直都在使用着他他胃肠这一定会让你满意,可是如果你对他的期望值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说不定它就会变成很多和你胃口的东西了。不管怎么样,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相互调节而相互理解的,但并不是一定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我们每天都给自己说了那么多故事,但是成胃病每个人都能够理解,那个时候的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怕是后悔,经常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着,也不一定能让自己回到那个时候。去理解自己那个时候是做出来的,所有的决定。假如时光能重新再来一次,女人站在那样的特定条件之下,你该如何去选择是否还会有今天的这样抱怨。

“戴福配”成功与否有待观察 篇3

2009年1月29日, 北汽福田与戴姆勒股份公司在德国柏林共同签订了《商用车合作协议》。双方将设立一家中重卡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是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运营中心, 业务包括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管理决策、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等, 将生产欧曼品牌产品, 通过戴姆勒的销售体系进行海外销售。合资公司成立后, 福田汽车将联合戴姆勒共同进行海外投资, 规避在国外市场设厂时遇到的贸易壁垒。如果北汽控股成功接盘福建戴姆勒, 那么北汽控股将和戴姆勒在乘用车、商用卡、轻型商务车领域全面合资。

戴姆勒方面的态度是:“戴姆勒需要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这应该是指北汽控股。随着中国汽车工业格局的变化, 在戴姆勒的中国战略中, 北汽控股成为关键的一环。

近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使得这一合资项目获得重大进展。

7月, 戴姆勒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就建立双方各占一半股权的合资企业举行签约仪式。在此之前, 该合资企业已正式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核准, 将生产搭载国产梅赛德斯-奔驰发动机的“欧曼”品牌中重型卡车。

双方合资项目总投资为63.5亿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56亿元人民币, 双方按照50∶50股权成立中重卡合资公司, 合资年限为50年。福田汽车将保留“欧曼”中重卡产品专有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海外市场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戴姆勒卡车将为合资企业带来其技术专长支持, 特别是在柴油发动机及废气排放系统方面, 以此满足相当于欧5的中国排放标准。合资双方将以福田卡车品牌——福田欧曼为产品, 达产后, 整车生产能力为10万辆/年, 供应中国市场及出口需求。

在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立新看来, 新合资企业的成立标志着戴姆勒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在所有车型市场开展成功、深入合作的国际汽车企业。所有这些合资项目的成功实施正源于戴姆勒对于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玉则认为, 福田将充分利用戴姆勒在卡车技术方面的专长, 进一步扩展福田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新合资企业的成立标志着福田拓展全球业务及合作的进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对于“戴福配”的最终成功, 业界普遍持乐观态度。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表示, 戴姆勒与北汽福田对合作的7年等待和努力, 反映出国外车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 等待时机成熟, 在中国市场谋篇布局。双方的合作, 都是为了在当今市场情况下进行战略布局, 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滕伯乐认为, 对于近年来成长非常迅速的北汽福田来说, 虽然中国重卡产量不小, 但在核心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需很大进步。北汽福田此前已经与拥有先进发动机技术的康明斯展开合作, 这次又能引进戴姆勒的重型发动机技术, 对于福田的发展来说是好事, 相当令人期待。

福田自1998年进入卡车市场后业务快速发展, 2009年, 福田销售8万余辆重型卡车, 今年上半年, 福田也以6万辆的销量位居国内重卡行业的前五名。在中国的中、重型卡车细分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重要与否作文 篇4

他再次端详这个秩序良好的历史馆,它忽然变得亲切异常。 终于也去了时间廊,自己前世竟是个人人羡慕的科学家,却不幸和爱因斯坦身在同一时代。挣扎、痛苦、彷徨、歇斯底里的前世,和他今生的前几十年如出一辙。他平静地看完,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覆辙,悲伤的开头今生用喜悦来续。他的重要,于浩瀚的苍穹来说显得可笑;可对于他的小世界,他却是独一无二的核心。他看看天,在与天一样无尽的时光里,爱因斯坦也不过是约等于零的点。谁能责怪他为他的.小世界而活而重要是目光太短浅? 总在谴责自己的人,走得太高贵,也太执迷;若每个人都片面地深究自己是否重要并得出令人失望的结论,这将是一个失望的时代。在一个有希望的时代,人们相信目前的罪恶总会过去;而在一个失望的时代,就连真正的美也丧失滋味了。 他看着木偶们慢慢绽开了笑容,和最伟大的帝王最风流的文人一样从容。他想:没了我,历史馆当然也会继续存在下去,但就不会有我在的时候运行得这么出色了。阳光斑驳地打在他的脸上,他仿佛又找到了年少的骄傲与倔强。

对未来教育可知与否的浅析 篇5

教育一直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1995年党中央将“科教兴国”作为党的基本路线, 建立在科学分析和对近代世界尤其是当代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 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 立足我国国情而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1996年,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科教兴国”成为了我们的基本国策。1998年,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 朱镕基同志指出国家要在财力上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 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一个口号, 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科教兴国”将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 以人才强国作为宗旨和目标。然而, 在“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和实施近20年来,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未来究竟可知与否?当代的教育为未来培养的人才是可知还是未知?如果可知, 其程度达到如何?这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教育的本质及内涵

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本质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它是一种不变的形体。然而,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目前, 有以下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教育本质观: (1)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说; (2) 培养人说和传递说; (3) 社会实践活动说; (4) 多重本质说。[1]李润洲副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应是特定教育的本质, 是教育的特定发展阶段的本质, 是内在包含无限差异的本质。[2]既然本质是固有的根本属性, 是一种不变的形体, 又怎么能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本质、无限差异性的本质呢?如果说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本质、无限差异性的本质, 那这个无限的差异性充其量算作是不同现象而已, 既然是表象的现象, 又何来本质之说!难道不是矛盾吗?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同时又存在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因此, 人永远摆脱不了独立人和社会人的属性。社会和个体这两个方面, 是我们认识教育这种现象的两个基本点、出发点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3]

因此, 笔者认为, 无论在任何时代, 任何国家, 立足于现实社会, 培养真实的、实实在在、性本善的人的实践活动才是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与核心。生产力说认为教育中上层建筑的因素最终是要由生产力因素决定的, 教育应被视为生产事业, 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4]那么, 这句话的意思反过来是不是说:只要是生产事业就应该被认为是教育?显然不是, 本质属性就是有别于其他任何事物的判断标准, 连教育的判断都有些牵强, 更何况教育的本质?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存在于一定社会,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被另一种经济结构所替代, 教育的性质要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历史性、阶段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5]这也就说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人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发展着、变化着、不断联系的一个过程。然而, 变化着的事物是无法成为本质的。我们只有找出这个变化围绕着什么核心而变, 这个核心才能称作本质。至于多重本质说, 笔者认为就更没有立足之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早已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 现象是什么?现象即是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透过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姿态观察到的事物实实在在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才是本质。多重本质说概括的顶多是教育的一些普遍现象和规律而已, 表象的背后支撑着其发展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培养真实的、实实在在、性本善的人。因此, 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无论在任何时代, 任何国家, 立足于现实社会, 培养真实的、实实在在、性本善的人的实践活动。

三、当代教育是否是为未知的未来培养未知的人才

1. 教育学视角下的见解。

教育作用于个体人的效果并不是纯粹未知的。相反, 教育更多追求对可知的人进行培养和塑造, 尤其是一种能积极作用于现代社会的“人才”的培养。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一个个完全不能确定的“未知数”, 那么仔细想来这似乎是一件多么可悲可怕的事情。试想如此多不确定“因素”对于我们未来社会是多么庞大、动荡与不安的集合体。回看我们当代的教育系统, 宏观上有严格的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统一的教育大纲和教材、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微观来看, 学校有教学目标, 课堂上有课程计划, 更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考核。由此不难得出, 我们的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其最终目的就是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知性”, 继而为我们未来的社会服务。所以, 我们认为, 教育如此系统和规范, 其作用是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可知”的人才, 尽可能减少所谓的“未知”。当然, 我们应该明白, “可知的人”在发展中是具体、可变的人, 因此又具有浓厚的不确定性, 这似乎又倒向“未知论”了。其实, 无论个体发展如何地不可预测, 其本质是改变不了也难以改变的。所以, 从这个角度分析, 教育是为未知的未来培养可知的人才。

2. 经济学视角下的见解。

众所周知, 雄厚的经济基础对教育的影响不可或缺, 缺少经济的支撑想要办好教育可谓是天方夜谭。然而教育对于经济的影响又怎样呢?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6]因此, 教育的发展好坏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情况。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处在突飞猛进的阶段, 经济的持续增长进入了一个瓶颈———高端人才的缺失。想要在未来几十年内突破这个瓶颈, 人力资本的积累将是重中之重。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就越发地责无旁贷。由此可知,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教育的适度先行则会呈现出迫不及待之势。然而, 教育的适度先行到底要向哪个方向行?在这个日星月异的时代, 教育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地先行?教育先行到一定程度将如何放慢脚步?都将要提醒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既然要进行判断, 则要求当今的经济呈现出一定的端倪, 从而引导教育走向改革的方向和培养相应的人才。因此, 从这个视角进行分析, 我们则可以知道, 教育是在为潜在可知的世界培养潜在可知的人才。

3. 哲学视角下的见解。

未知论者常常大声疾呼:世界变化万千, 未来又是何其不可知!他们往往高调公开承认自己对于“未来世界”的无知与无能。难道这所谓的“变化”之中就没有永恒的本质存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只能承认自己的无知?那我们的教育又因何而存在, 难道就为了培养一个个“无知”的人吗?

“树欲静而风不止”, 任何运动变化中都会有棵永恒“静止”的树。“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因此, 在这个运动变化的世界, 似乎总有这么一棵永恒的树不变。绝对的“未知”、“未知社会”不存在。由此而论, 教育也不应是一个致力于培养纯粹的“未知”人的概念。如果纯粹的“未知”是我们的目的, 那么所谓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等名词其身份又将何其尴尬, 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 然而教育之于未来社会其存在价值又何在?因此, 笔者认为:教育是为一个未来可知的社会培养一个可知的人才。一定程度而言, 未来社会是可预测的, 更准确地说, 未来社会至少是相对可知的。我们的未来社会又将如何可知呢?既不能想当然胡乱猜测又不能毫无根据地肆意妄为, 那我们究竟要如何来窥探我们的未来社会呢?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在变幻莫测中找到永恒不变的本质。要证明一个未来社会的可知性或要描述一个未来的社会, 我想没有什么比已知的过去、正在进行的现在更说服力了。因为世界是运动地联系着的。

四、结论

世界无论发生何种改变, 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真实的、实实在在、性本善的人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因果循环, 有因必有果, 有果定有因。所以, 笔者始终坚信:当代的教育是在为可知、可预测的未来培养着可知、可控的人才。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教育也应该抓住自己的本质, 游刃于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田娟.我国30年教育本质研究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2 (3) .

[2]李润洲.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 2010, (5) .

[3]刘智运, 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2 (4) .

[4]胡德海.关于教育本质属性问题[J].教育研究, 1981, (3) .

[5]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关于教育本质的论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判断教育理念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 篇6

理念犹如在海上航行的大船的罗盘,而理想犹如航行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内心主张和追求一旦形成,将强烈地支配和指导一个人的行动,这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教育既是社会行为又是个人行为的特点有关,相比其他领域,个人行为对教育的影响特别大。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尽管有学校,但家长对自身孩子的教育影响常常具有改变的作用;尽管国家有系统性的教育规范,但一个校长常常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端正教育理念,树立先进崇高教育理念,对发展教育至关重要。

拿我所工作的浙江来说,这些年做成了不少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事:零择校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展开,中小学教师交流实现制度性突破,等等。做成这些大事,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大家在做这些事情上有着比较一致的理念,或者说我们比较好地统一了大家做这些事的理念。但我们也有许多事至今还没有做成,或者说做得相当艰难。比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非常突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办重点班,学校之间升学排名次,等等。这些工作之所以推进解决得不理想,根子还在于理念不端正,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人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是举。须知,教育不仅仅只有分数和升学,教育还有更多的意义、更重要的使命。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品行操守、理想信念追求等,都远比一时的分数和升学率重要。

抓工作需要统一思想,解决诸多教育顽症尤其需要我们树立和弘扬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思想者的事业,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决定性影响。现在各类教育理念很多,令人目不暇接,怎么去辨别?我看大道至简,关键看三条:一看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即是否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从社会进步看,我国会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因此,高中段校与校办学条件的过大差距也应有计划地缩小。

工作与否 篇7

有一年我去探望父母, 在亲人们团坐拉家常时, 我母亲讲了我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那时我五六岁, 母亲让我去打酱油, 交给我瓶子, 还在两只小手里各放了一毛钱, 说, 这一毛是打酱油的, 这一毛是给你的。我高高兴兴地去了, 可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回来。母亲担心, 就出去找, 出了门拐了一个弯, 就看见我站在另一栋房子的屋檐下发呆, 手中的瓶子是空的。母亲问, 怎么没打酱油?怎么不回家?我苦恼而迷茫地回答说, 打酱油的那一毛钱……丢了!

我真的一点也记不得我竟有如此精彩的童年!

过了几年, 母亲又拿这事调侃我。我问, 您看见我当时的眼睛是怎样的?母亲笑着说, 眼睛是直的, 半望着天。我说, 妈妈, 这您就不明白了, 其实我那时正在考虑解决方案, 只不过您出现时还没想好而已!

人是很有趣的, 对吧?在很小时就开始有他自己的想法, 还可能在那些想法的支配下发生一些后来看起来可乐之极的行为艺术。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 也如一个人一样, 有其成长的历史, 也会有某种想法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他的头脑, 像从前的“地球中心论”之类, 以及现在的“不存在以太”之类。勤于思考的我们, 难免会在一个月明星稠之夜, 或于一次登高望远之中, 突然撒开思想的缰绳, 让意识狂跳起来, 跳到某座历史的高峰, 再来回望我们的这个“不存在以太”时代, 也许就像我们现在回望“地球中心论”的时代一样。

2“不存在以太”的铁门并不严密

自古到今, 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以太”理论, 各人心中的以太都存在着差别。为明白起见, 不妨将在本文讨论的“以太”定义如下:无处不在的、光借以传播的媒介。请注意, 这里并没有把以太当成绝对参照系。

“不存在以太”的最后判决, 是主流学者按照一个“两步走”的逻辑关系做出的。

这个逻辑关系的第一步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个在19世纪末完成的实验, 在现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 其结论是:要么不存在以太, 要么存在以太且地球表面的以太被地球完全拖曳着一起运动。这个结论基本上被所有人接受。

这个逻辑关系的第二步是证明地球不可能拖曳其表面的以太一起运动。这些证明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所谓的证明是“光行差”现象。所谓光行差现象, 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由恒星发出的光线, 因地球绕太阳 (恒星) 的运动而使观察到的光线的方向与光线实际的方向不同。光行差现象说明, 如果存在以太的话, 则以太相对太阳静止, 地球必然是在以太中穿行的。

但是, 这个在1727年发现的现象, 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出来后, 被主流学者误用了, 他们认为地球在以太中的穿行, 就是连一件衣服也不穿的赤裸裸的穿行, 武断地否定地球在以太中穿行的同时还有可能拖曳附近以太一起运动【1】【2】。

地球拖曳着大气圈一起运动, 并没有影响到光行差现象;1871年, Sir G.Airy用水灌满望远镜, 观测“光行差”, 也发现星光偏差的角度仍然不变 (考虑了水的折射率) ;所以, 如果地球拖曳附近以太一起运动, 同样可以观察到光行差现象。换句话说, 光行差现象本身并没有否定地球像携带大气圈一样拖曳着一个“以太圈”一起运动。

第二个所谓的证明是英国的洛奇于1892年做的“钢盘实验” (见本文的附1) 。洛奇欲通过这个实验观察物体是否携带附近的以太, 最后得出了“以太被钢盘携带的速度不大于钢盘的1/800”的结论。这一实验也被当成物体当然包括地球不能携带以太的证据。

但是, 孤立地用洛奇钢盘实验也不足以否定地球拖曳以太, 因为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2×10kg的钢盘与6×1024kg的地球争夺离钢盘表面2mm处且离地球表面2×103mm处的以太, 钢盘输了;这个地方的以太不被钢盘拖曳, 而被地球拖曳。

(关于洛奇的钢盘实验, 本文后面还要用到。)

第三个所谓的证明是“光速不变”。主流学者认为, 人们在地球上对光速测量得出的“光速不变”的结果, 说明了以太不存在, 当然也就没有“地球拖曳以太”一说。

但“光速不变”也并非无懈可击。

人的知觉有触觉、视觉之分。假设有个巨人的触觉非常非常灵敏, 飞箭射入它的皮肤, 他可根据痛感十分精确地说出飞箭射入的速度;又假设在他的皮肤外包裹了一层特殊材料, 不管从外部射向他的箭飞来时是什么速度, 或者他以什么速度向飞来的箭冲去, 只要箭一进入到这个特殊层, 箭运动的速度都会毫无例外地被特殊层调整为一个相对于特殊层的固定的速度。于是他的触觉告诉他, 箭的速度总是那个固定速度。这样一来, 他的触觉与视觉发生了矛盾。他是应该闭上眼睛相信他的触觉呢, 还是应该睁开眼睛相信他的视觉呢?

我们做的各种关于光速的实验, 都是立足于地球表面的, 如果地球表面确实拖曳了一层“特殊材料”的以太, 且光在以太中均以固定速度运动, 那么光子之“箭”无论从外部怎样飞来, 我们都会测量出它相对于我们是同一个速度 (请注意, 如果物体是可以拖曳以太的, 那么任何仪器的表层都会拖曳一层以太, 不管这一层多薄) 。坚持相信触觉 (只考察光子在地球表面的短距离的运动) 的人当然会宣称“光速不变”, 而坚持相信视觉 (考察光子从运动的星球飞向地球的整个距离的运动) 的人当然会反对“光速不变”。

由此看出, 我们在地球上对光速测量而得出的“光速不变”的结果, 也不足以否定以太的存在。甚至恰恰相反, “光速不变”还可能是地球携带以太运动的证据。

综上所述, 主流学者们用来证明地球不可能拖曳其表面的以太一道运动的三个主要的实验都存在着漏洞。

所以我们可以说, 尽管封堵以太的巨大铁门早早地被主流学者们关上了, 而且100多年来加上了一把又一把的铁锁, 尽管世人早已习惯于“光速不变”的理念中相安无事地生活而淡定地否定以太, 但缝隙尤在。以太的“妖气”仍有可能不顾主流学者们的反对乘隙而入, 进而升腾为一朵新的“乌云”, 带给我们一个混乱的、革命性的、更为真实的物理世界。

3 重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对“以太存在与否”作最后的确诊

地球果真拖曳着以太吗?正确的答案当然只能由实验给出。

主流学者们的“不存在以太”的盖棺之论, 是由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引起的, 要重新审视“以太存在与否”, 很有必要再回到这个实验。

当然, 简单地重复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没有意义的。现在距迈克尔逊、莫雷完成实验的1887年已有125年了, 人类在这段岁月中取得了光耀日月的科技进步, 使得我们可以运用迈克尔逊、莫雷可能未曾想到过的手段来继续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开创性实验。

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去, 在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进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会怎样?

显然, 要寻找地球拖曳以太的蛛丝马迹, 绕地卫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 因为如果如果地球确实拖曳以太的话, 在以第一宇宙速度飞行的太空站上就比较容易观察太空站相对于被地球拖曳的以太的运动, 甚至能看到地球与太空站“争夺”太空站周围以太的好戏。

好, 假设我们来到了太空站, 在太空站里面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为了便于数据对比, 还可让宇航员飘到离太空站足够远 (如20米) 的地方做。

3.1 如果观察到了干涉条纹的移动, 毫无疑问, 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3.1:存在以太, 并且地球拖曳着周围的以太。

3.2 如果观察不到干涉条纹的移动, 与地面上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相似, 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3.2.1:不存以太。

结论3.2.2:存在以太, 且太空站周围的以太被太空站完全拖曳着一起运动。

下面, 我们结合已有的洛奇钢盘实验, 分析结论3.2.2是否能成立。

如果结论3.2.2成立, 我们就要承认太空站对太空站周围的以太有作用力;而且还要承认, 由于太空站周围的以太也是地球周围的以太, 所以地球对这些以太也有作用力;并且太空站对这些以太的作用力大于地球的作用力。

我们可认为, 对某处的以太, 质量越大的物体对其作用力越大, 质心离其越近的物体对其作用力越大。于是, 物体对以太的作用力F可表示为:

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 D为离物体质心的距离, k、m、n为常数, m>0, n>0。

已知地球的质量MD=6×1021吨, 太空站的质量MZ=1×102吨, 干涉仪处的以太离地球质心的距离DD=6.37×106米+3.3×105米, 干涉仪处的以太离太空站质心的距离DZ=20米。将这些已知数据代入 (3-1) 式, 设地球和太空站对干涉仪处以太的作用力分别为FD和FZ, 则有

如果结论3.2.2成立, 说明地球对干涉仪处以太的作用力相对于太空站小到了可以被忽略的程度, 于是可认为有

简化 (3-5) 式, 得

从 (3-6) 式可得

可令

然后, 我们回到地面上来。

设在地球对地面上以太的作用力为FD1, 则根据 (1) 式有

设在地面上有一块边长为2.4mm的正方体的钢, 其质量为 (1×10-7) 吨, 在距此钢块的质心 (2×10-2) 米处, 钢块对以太的作用力为FG, 根据 (3-1) 式有

(3-10) 式除 (3-3) 式, 得

将 (3-8) 式代入 (3-11) 式, 有

将 (3-4) 式代入 (3-12) 式, 得

用 (3-9) 式除 (3-2) 式, 得

将 (3-14) 式代入 (3-13) 式, 得

(3-15) 式表明:如果结论3.2.2成立, 则相当于说, 一块处于地球表面的、边长为2.4mm的立方体钢块, 对距其质心20mm处的以太的拖曳力, 远远大于地球的拖曳力。

但是, 当我们把许多边长为2.4mm的立方体钢块拼在一起组成一块厚度为2.4mm的圆盘时, 就成为了“洛奇的钢盘”。而本文前面提及过, 洛奇的结论是“以太被钢盘携带的速度不大于钢盘的1/800”, 说明钢盘对钢盘附近 (小于20mm) 以太的拖曳力远远小于地球的拖曳力。洛奇的钢盘实验完全否定了 (3-15) 式。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3.2.2不成立。

因此, 对于太空站上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我们可以得出最终结论:

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 存在以太;否则, 就不存在以太。

在绕地飞行的轨道上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意义在于:借助“太空站与地球争相拖曳太空站附近以太”的假设, 结合地面上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洛奇钢盘实验的结果, 真正地、不留任何余地地对以太存在与否作出最后确诊。

4 实验的设备

地面上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借助地球每秒30公里的绕日公转的巨大速度来观察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而在绕地轨道上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则是借助这里每秒7.9公里的绕地速度来观察空间站相对被地球拖曳的以太的运动。

图1是准备在太空站使用的改进型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示意图。有如下特点:

4.1 为了方便在太空站操作, 这种干涉仪的臂长只有0.8m左右。

4.2 为了增加光程, 保证实验的精度, 外加了两套平行反光镜, 以让光线在其内反射足够多次数。两片平行反光镜子间距0.5m左右, 光线在其间反射256次, 反射率99.9%, 光线还剩77%。

4.3 平行反光镜的材料宜采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光电及纳米结构与半导体工艺中心研制出的高反射率的纳米镜子, 厚度只有0.23微米, 反射率超过99.9%, 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

4.4 采用钠光源, 波长为5.9×10-7米。

4.5 如太空站几乎不能拖曳太空站周围的以太, 则干涉图样中移动的条纹数应该为2×0.5×256× (7.9×10-5/3) 2/5.9×10-7=0.30。

当年迈克尔逊的仪器, 其精确度可观察到0.01条, 我们拿到太空站上的仪器的精确度应更高。

5 实验结果的预测

本文预测, 环绕地球轨道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将会证明存在以太。

之作出这样的预测, 是因为如果存在以太的话, 用以太的观点可以更好地解释一些重要的物理问题, 如前面提到的“光速不变”问题, 还有遥远恒星的红移问题, 斐索实验问题, 等等。

下面就试用以太的观点解释斐索实验的结果。

我们知道, 在微观上看, 水分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电子直径的4×105倍, 是原子核直径的4×104倍以上;在这偌大的空间中充满了以太, 光子在水分子中的传播仍然是在以太中传播。

离水分子质心近的以太, 受到水分子的拖曳力大, 离得远的, 受到的拖曳力小。当水流动时, 受拖曳力大的以太跟着水分子走, 受拖曳力小的以太就不跟着水分子走或走得很慢, 这就使得流水中的以太被拖曳的平均速度VP总是小于水流的速度V, 即

光子在流动的水中的通过速度VL, 应该等于光子在静止的水中的速度VJ与流水中以太被拖曳的平均速度VP之和, 即

将 (5-1) 式代入 (5-2) 式, 得

(5-3) 式说明, 当光顺着流水的方向从流水中通过时, 光的速度小于光在静止的水中的速度与水流动的速度之和。这正是斐索实验的结果。

6 谁会来做这个实验

随着美国公司“龙飞船”的投入使用, 随着太空旅游业务的兴起, 具备能力做这种绕地轨道上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 现已不限于国家了, 公司、甚至个人都已身在其列。

但是, 谁会来做呢?

揭开大自然的更多奥秘, 站得更高一层与上帝对话,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因此, 在现在这样一个急切地盼望以科学突破来破解众多宇宙谜团和经济社会问题的年代, 会有不止一个团队愿意把绕地轨道上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付诸实施。中国, 美国, 俄罗斯, 欧盟, 都有可能。

不过, 如果把“绕地轨道上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比作一道佳肴的话, 除了按部就班、正经八百地照章烹调之外, 是否还有别出心裁的厨师也来一显身手, 将这道佳肴烹调得别有风味呢?

6.1 由太空游客来完成

去太空旅游的人都是怀有强烈好奇心的人, 也是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人。旅游是私事, 而探测以太则是代表人类与上帝对话, 具有非比寻常的探索价值和人生意义。自己掏钱, 自行准备, 不需在经费方面走政府和机构令人生畏的官样程序, 优哉游哉。

6.2 娱乐化地来完成

以太的故事本身带有十足的传奇性, 它一直与电磁理论、相对论、宇宙科学等纠缠不休, 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许多科学巨匠都对其痴迷不已, 这就使以太的探索能吸引众多的眼球。由于包含了能调动全球注意力的物质深层奥秘、太空探险、巨大悬念、长期争论等等元素, 这项实验实在是绝好的商业操作题材。

设备的研制, 实验者的海选, 实验准备的进程, 科学家、学者的畅谈和争论, 各方的猜测, 以倒计时的方式揭晓实验的结果……, 一反科学家们在自己的圈子内严肃地从事实验的做法, 这次实验可成为一次全民的科学狂欢。

6.3 用“土法”来完成

英雄出草莽, 古今中外同。一群异想天开的人, 也许会想到在喷气式飞机中进行实验 (戏称在“超低的绕地轨道”上进行的实验) 。

(1) 飞机的速度每秒300m左右, 为光速的10-6倍。

(2) 同样采用本文图1的设备。两片镜子间距约1.5m, 光线在其间反射4000次, 反射率99.9%, 光线还剩1.6%。

(3) 采用钠光源, 波长为5.9×10-7米。

(4) 干涉图样中移动的条纹数为2×1.5×4000×

这样的实验是在极限的边缘进行, 需要勇气, 需要心细, 还需要一些运气。

仪器的尺寸在2m左右, 只能安放在飞机的货舱中;光线只剩下1.6%, 要求光源有足够的功率;如果仪器的精度只能达到当年迈克尔逊的0.01条, 可观察到的最大条纹移动数为仅为0.02条。

不过, 提高实验的可信度的余地还是有的, 比如, 驾驶员配合一下, 把飞机的瞬时速度提高到巡航速度的X倍, 则可观察到的条纹移动数就会提高到X2倍。

土法需要的资金少得多, 需准备的时间和环节也少得多。

摘要:分析了“光行差”现象、“光速不变”现象、“洛奇钢盘实验”, 认为地球有可能拖曳以太。论证了在绕地轨道上进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可以最终确定是否存在以太, 并设计了相应的设备。

关键词:以太,以太拖曳,光行差,光速不变,钢盘实验,迈克尔逊实验,斐索实验,绕地轨道

参考文献

[1]梁绍荣, 管靖.基础物理学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3.

工作与否 篇8

压井是井下作业施工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作业, 往往是其他作业的前提。压井作业的失败, 影响到该井施工质量和效果。其关键是正确地确定地层压力, 选择足够的合乎性能要求的压井液, 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有效的施工设备。

压井的目的是暂时使井内流体在井下作业施工中不喷出, 方便作业。压井要保护油层, 要遵守“压而不喷, 压而不漏, 压而不死”三原则。

1问题提出

目前在石油小修作业过程中, 基于井控安全原则都要进行洗压井作业。然而实际上, 很多时候的洗压井作业是不必要的, 尤其是在低压漏失区块, 具体如下。

1.1下泵不必要的压井造成热注热量损失。由于洗压井作用修井液温度一般不高, 在施工作业之前注入井内, 造成热采井组注入能量很大的损失, 对于后续的生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2不必要的洗压井造成作业成本浪费。增加一次洗压井作业就会增加一些相关费用, 在企业开源节流的大背景下更应当引起注意。

1.3不必要的洗压井干扰现场作业进度, 增加劳动量。

1.4洗井液造成油层污染及地面污染。低压井在修井作业过程中修井液的漏失是造成地层污染的直接原因

因此, 本文作者通过近些年的工作观察及经验, 以及一些井次的实践, 对低压区块修井作业是否需要洗压井进行一下分析,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洗压井及合理的洗压井方式, 从而达到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地面污染, 避免油层损害的目的。

2分析判断

对于一口井是否需要洗压井, 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来决定:作业井井控风险级别、油层压力、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原油粘度、有无井喷史、联通井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的来的因素, 确定具体的判断方法如下,

(1) 根据方案判断压力及井控级别, 是否为蒸汽驱井, 这是进行本判断最主要的因素。

(2) 提前测量硫化氢浓度。

(3) 查看方案及提前向采油询问判断原油粘度。

(4) 查看作业井史, 有无气窜井史, 提前交接联通井。

(5) 油井是否砂卡及能否成功解卡。

(6) 是否为稀油井。

根据以上几条因素判断如下

(1) 井控级别为二级以上, 必须洗压井。

(2) 硫化氢超标井必须洗压井, 必要时进行保施工。

(3) 压力异常必须洗压井。

(4) 蒸汽驱作业井必须洗压井和保施工。

(5) 联通井有正在注汽情况的必须进行洗压井。

(6) 卡井进行洗压井, 尽量保证将油管洗通以确保环保工作。

(7) 稀油井必须经行洗压井作业。

(8) 原油粘度过高的油井可以选择高温热洗。

3实施对策

在以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作者对每一口作业搬上井进行了分析判断。拿到井号之后就对其作业井史进行调查并查看施工方案, 确认地层压力原油粘度等方面数据, 提前提前联系采油技术人员以确定该井状况, 并在作业搬上前提前硫化氢浓度并提前放压。通过以上的数据, 依据以上的对策具体决定没一口作业搬上井是否需要洗压井。

4现场应用

自五月份至今经过两个月的实行, 在作者所在的作业队伍作业井30口, 其中未用水泥车洗压井的有14口井, 按每次成本2000元计算, 共节省成本2.8万元, 预计全年可节省成本16.8万元。

同时减少水泥车的使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作业小路和生产时效。

在另一方面, 减少水泥车的使用, 在搬上时现场施工车辆少了很多, 混乱程度也减少很多。搬上准备时特种车辆多, 易于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减少水泥车的使用也降低了各种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结语

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 可以有效减少低压区块修井作业洗压井次数, 降低油层污染, 降低作业费用。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井下情况复杂万变, 很多情况不是只看数据就能得出结论的, 因此在相关对策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切实做好井控防喷工作, 未有如此, 才能更好的促进小修作业的生产安全

摘要:按照以往的作业程序, 作业搬上井都要进行洗压井作业, 这是基于井控及安全的考虑。然而实际情况是, 有些井在搬上施工之前并不一定必须要进行洗压井作业, 甚至有些井进行洗压井作业不但没有正面效益, 还有一些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低压区块。因此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低压区块小修作业的一些工作经验, 对于低压区块修井作业压井与否已经压井方法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低压井,压井,探究

参考文献

工作与否 篇9

制度创新的探索

《暂行办法》的出台是迫于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压力。2012年2月,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 据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预测, 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和管理措施, 辽宁全省仅大连、丹东两市能够达到新标准, 主要超标污染因子是PM10和PM2.5。基于此, 辽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提速空气治理。源于此, 同年5月《暂行办法》出台。

《暂行办法》的出台源于该省治理辽河的经验。辽河治理在2012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摘掉了重度污染的帽子, 得到了认可。治理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采取了断面补偿办法——实际上也是罚款, 就是对每个城市、每个县河流的断面进行监测, 如果超标, 就要财政扣钱, 罚款用于补偿受污染的下游。辽宁希望辽河治理经验助力该省的灰霾治理。

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认为, 辽宁的这种做法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鞭策, 其做法可以作为一种探索, 将来如何具体实施, 还需实践检验。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也同样持赞成观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 并提出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 夏光认为, “灰霾罚单”的机制可以看做是一种制度创新, 在尝试的过程中, 有不足之处还可以改进。

辽宁的做法在发达国家不乏先例。以美国为例。美国1970年修订的《清洁空气法案》明确了联邦负责制定全国空气质量标准, 州负责制定本州达标方法与时间表, 地方负责具体实行并针对本地特殊情况对此进行补充的大气污染防治三级管理体制。联邦政府专设环保署进行监督, 并成立空气质量顾问委员会为总统提供决策服务。环保署可采用收紧发放新排放源许可证, 终止联邦政府公路建设拨款等多种手段, 制裁未按时提交空气质量管理计划、计划被否决或执行不达标的州。

触发是否公平的忧虑

毋庸置疑, 罚款扣除的是政府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来自纳税人的税赋, 用纳税人的税赋治理企业造成的污染法理上是否合适?对纳税人是否公平?辽宁省环保厅厅长朱京海在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省一级政府, 很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各级政府是否负起了环境管理的责任。另外, 大气也好, 水也好, 污染物排出去影响公众, 用纳税人的钱治理公共的环境, 这是合法的, 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公共财政应该承担的责任。”杨朝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罚款实际上交的是纳税人的钱, 但灰霾的扩散, 既有企业生产时带来的污染, 也有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造成的污染, “譬如冬季家家户户都在取暖, 也在消耗能源, 所以老百姓既是纳税人, 也同时在消耗能源。大气污染是这个城市中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责任。”至于贡献率问题, 杨朝飞认为, 虽然企业对污染的“贡献”大, 但其上缴的税收也较多, 所以是“基本公平”的。

用罚行政费用的办法治污引发民众是否公平的忧虑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企业造成的污染“埋单”的鲜活案例。认为“灰霾罚单”“基本公平”的杨朝飞对此也有忧虑:“企业把污染的治理外部化, 转给社会, 自己获得暴利。社会为企业埋单, 政府的钱又是全体纳税人的钱。所以现在的现象是:少数人发了大财造成污染;再用多数人的劳动成果去治理这个污染。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社会不公平。”2008年, 河南卢氏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血铅事件”。“血铅事件影响恶劣, 地方政府为消除影响, 让财政拿钱, 给受害儿童看病、帮助企业治理污染、协助附近居民搬迁……这种表面看似公平的行为却掩盖了本质上的不公平。因为这反映了污染者获利、老百姓埋单的社会问题。”杨朝飞说。

在杨朝飞看来, 身受污染之害的民众无钱治病是更大的不公平。最典型的例子是20 0 6年发生在甘肃徽县的血铅污染事件。“当地政府发现后严查, 企业关闭, 老板判刑, 涉事官员落马。”杨朝飞说, “最后, 受害的老百姓无钱为孩子治病, 却没人管。找到企业索赔, 却只看到一把大锁锁住的厂房门——企业被关, 老板入狱;找到地方政府, 却发现官员被撤, 当地是贫困县, 新任领导管不了;最后找到法院, 尽管案情简单, 企业的排污情况、污染的因果证据明晰, 但又因前两点原因不予受理。像这种老百姓受害, 找不着埋单人, 又是一种不公平。”

公平呼唤法治

公平与否不仅存在于施污企业与受污百姓的层面, 在企业层面也同样存在。“为加强环保, 我们出台了很多严格的措施, 号称要做到铁腕治污、抓铁有痕, 但我们忽略了一点——法律的本质不在于严格, 而在于公平。”杨朝飞说, 当一个企业违法排污, 对其进行处罚后, 所有造成类似后果的企业都要受到同样的处罚, 才能做到公平。“可是现在我们的法制, 在法律的公平上没有实现。”有这样的情况, 两家企业临街而立, 同样排污, 一家三番五次地被要求限期治理、停产、罚款, 另一家却因为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而“日子安稳”, 从未被处罚过。曾任环保部法规司司长的杨朝飞对企业很了解:不怕环保标准严就怕不公平。杨朝飞在任期间, 到很多地方调研, 无论遇到国企、民企, 还是外企老总, 他总是会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对于环境法制, 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要求。这些老总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我们不怕环境标准严, 不怕处罚严, 就怕不公平。”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孙佑海同样认为, “同案能否同判”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但由于现实原因, 目前尚无法做到。他认为, 从司法实践看, 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 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后, 亟需对相关构成要件作出解释, 以统一法律适用。二是当前重大、恶性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应当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 适当降低入罪门槛, 以加大惩治力度。三是司法实践反映, 当前在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中普遍存在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问题, 必须研究解决, 以提高惩治实效。

首张灰霾罚单再次撩拨了是否公平的公众的神经。老百姓和企业共同期盼环境法制的公平。如何从不公平到基本公平, 直至公平是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解难题。解决这道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协同作战。

5420万元

上一篇:世界最大的膜下一篇:网络聊天程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