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营

2024-10-11

虚拟运营(共12篇)

虚拟运营 篇1

对自身优势和定位把握不清使得虚拟运营商走入迷途, 从而陷入产品设计不合理、市场开拓乏力、用户发展缓慢、盈利困难等泥潭, 未来, 这些虚拟运营商谁最先走出迷途谁就将抢占市场先机, 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从去年年底工信部发放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牌照至今已近一年, 共计33家企业进入了电信运营行业, 这些虚拟运营商原本的主营业务涵盖了游戏、视频、影院、家电、软硬件、服装等多个领域。有消息称, 明年上半年还将发放第五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牌照。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 尽管这些虚拟运营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垄断局面, 但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11月底, 我国虚拟运营商放号数量突破100万, 达到110万左右;其中, 国美、阿里、苏宁以及蜗牛移动用户超过10万, 用户分布在全国100个城市。但不少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虚拟运营商用户大多为“僵尸”用户, 实际有效用户仅占10%。

“批零倒挂”被认为许多虚拟运营商人士认为是业务难以开展的主因, 但事实上, 在大众市场打价格战本身就违背了国家放开移动通信业务的初衷, 对自身优势和定位把握不清使得虚拟运营商走入迷途, 从而陷入产品设计不合理、市场开拓乏力、用户发展缓慢、盈利困难等泥潭。

有统计数据显示, 在国际通信领域虚拟运营商的存活率仅为30%。未来, 这些虚拟运营商谁最先走出迷途谁就将抢占市场先机, 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虚拟运营 篇2

2、网络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社会连接着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所以传递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因此网络组织发挥着信息矫正的作用。网络连接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所以资源的交换、结语、摄取往往都通过网络组织来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在中国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体制下,网络组织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所以可以用于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

3、什么是企业虚拟化运营:企业虚拟化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体内却没有完整地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就是说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职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外力进行整合互补,其目的是在竞争中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

4、信息时代企业为什么要开展虚拟化运营:由于市场环境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及其变革要求明显增强。同时企业网络组织的不断演进,企业虚拟化运营在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一种企业运营创新,企业虚拟化运营以其独特的资源配置方式、运营形态,以及所带来的制度创新,使企业赢得了运营优势,获得了经济效益。

5、企业虚拟化运营有哪些具体形式:

1、虚拟生产:企业通过协议、委托、租赁等方式将生产车间外化,不仅减少了大量的制造费用和资金占用,还能充分利用他人的要素投入,降低自身风险。

2、虚拟营销。这是指公司总部借用独立的销售公司的广泛联系和分销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

3、战略联盟:这是指几家公司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而彼此的市场有某种程度的间隔,为了彼此的利益,进行战略联盟,交换彼此的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

4、虚拟研发。企业以项目委托、联合开发等形式,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工作,以弥补自身研发能力之不足。

6、企业虚拟化运营合作中核心企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企业树立新型经营观念,着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高效信息系统,培养新型学习型人才,通过虚拟经营的组织方式使企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虚拟企业突破了传统企业的界限,通过实现对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优化,来适应新的市场浪潮,更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绩效。

7、企业虚拟化经营形成的内在动因 :

1、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防止过度竞争,编单赢为双赢。

4、打破地区封锁与非关税壁垒。

虚拟运营商会颠覆格局? 篇3

这里要谈论的是苏宁可能会成为一家移动通信运营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移动通信业务的“虚拟运营商”。

这个概念在国外已经流行多年。它是指那些租用了实体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来经营跟移动运营商相同的语音、短信,以及更多其它增值业务的企业。

虚拟运营商最活跃的是欧美地区。其中在运营商中占比最高是德国,近20%;其次是挪威和荷兰,分别在14%和16%左右;在美国,虚拟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一直远低于10%。

这个概念现在看起来就要在中国落地了。1月份,工信部正式公布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其中苏宁等企业已经在积极报备。对于移动通信市场而言,虚拟运营商当然是一条鲶鱼。不过这条鲶鱼会有多凶狠,还取决于这个市场的“水况”如何。在中国,我们可以粗略地估计这么几点:

盘活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移动。由于先天的技术缺陷、以及中后期的推广不利,中国移动的TD 3G网络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向虚拟运营商转售网络资源,可以加大网络的利用率,也许会带来不错的效益。一般而言,参与合作最深的虚拟运营商—比如参与部分核心网络的运营,能拿到的利润最多为20%,余下的可以归运营商自己支配。

丰富移动通信市场的业务形态 客观的说,这些年无论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电信,在移动业务上还是缺乏创新。相比它们,虚拟运营商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可以期待它们玩出一些新花样。比如腾讯,这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一直都是“虚拟运营商”传说中的参与者。当然,它们是否参与还取决于自己的企业战略。要知道从前面的数据看,相比网络游戏这样的业务,虚拟运营商一开始的利润不会太高,甚至可能还会先赔钱。

真正的竞争者 国内移动运营商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缺乏真正的竞争者。在这一点上,苏宁这种大型的、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业务的零售企业,一旦真的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的牌照,对于传统运营商的杀伤力可能比腾讯还要巨大。其遍布热点商业区域、人流密集的线下实体店就是一家家大型的“营业厅”,并且拥有自己的物流和配送队伍。如果苏宁推出了自己的话费和上网流量套餐?对于传统运营商来说,这个问题可要好好考虑考虑。

当然,虚拟运营商的业务真要落地,还会涉及到众多复杂的问题,包括种种权益的划分。早在2004年,这些问题就让英国虚拟运营商维珍移动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泡汤。如今工信部重提虚拟运营商落地的可能,虽然有诸多不明确,但至少透露了一些积极信号。

国际移动虚拟运营纵览 篇4

发展历程

移动虚拟运营商 (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 MVNO)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于美国和日本市场, 并自上世纪末开始, 以英国市场为起点, 逐渐在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截至2012年10月, 全球已有503家公司运营的633个MVNO网络在向用户提供商业服务, 尤其在北美和欧洲成熟市场, MVNO的发展更为令人瞩目, 图1显示了至2010年MVNO在全球不同区域市场的用户渗透率情况。

不同市场、不同监管机构对于MVNO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其共同点在于MVNO不拥有无线电频谱资源和无线接入网络的基础设施。而对于是否拥有核心网以及后台支撑系统, 不同的MVNO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策略, 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随着MVNO市场的发展, 移动通信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类新的网络经营实体, 即移动虚拟网络提供商 (Mobile Virtual Network Enabler, MVNE) 。MVNE负责建设一个移动业务运营支撑平台, 从移动网络运营商 (Mobile Network Operator, MNO) 处批量获取网络资源, 再批发给MVNO, 同时为MVNO提供管理和接入服务, 从而降低MVNO的市场进入门槛及实际运行成本。MNO、MVNO、MVNE三者的运营模式关系, 可用图2描述。

在图2所示的运营模式中, 若MVNO运营商仅负责移动业务的市场营销部分, 则是较为单纯的移动业务转售者;若MVNO运营商拥有计费和用户服务系统, 则可成为业务提供商, 向用户销售自有品牌的SIM卡;若MVNO运营商拥有自己的核心网络、增值业务应用平台, 则成为完全MVNO运营商, 在这种模式下, MVNO运营商的主动性最大, 开发增值业务的能力也很强, 但同时对MVNO运营商的资本投入和运营经验要求也最高, 进入门槛较高。而MVNE的出现, 则使MVNO既能获得一部分核心网络的控制, 又能较为容易的进入市场开展业务, 对促进MVNO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根据工信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 (征求意见稿) , 将在国内市场进行试点的移动虚拟运营将更接近于业务提供商的模式。在目前国内市场和监管条件下, 这应该是一种较为积极稳妥的政策选择。

主要经营模式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国际MVNO运营商已经有了较为稳定成熟的经营模式。大致包括如下七种类型。

全业务提供商:主要是传统的固网接入或媒体运营商, 通过MVNO提供移动通信业务, 与其它业务形成互补关系, 提升其产品服务包的整体竞争力。代表公司如德国Freenet、意大利Fastweb、以及英国Virgin Media。随着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 移动宽带对传统的固定宽带和媒体内容运营商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使其能够扩展业务覆盖范围, 为用户提供超越家庭的、个性化的宽带体验。

零售商:一些传统的商品零售商凭借其广覆盖的店面资源和强大的品牌优势, 也建立了非常成功的MVNO业务。德国的Aldi、荷兰的Albert Heijn和英国的Tesco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代表。在某些欧洲国家 (如法国、意大利) , 邮政局凭借类似的优势资源也在MVNO运营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最经济服务提供商:这一类MVNO运营商通常以全新品牌进入市场, 提供基本的预付费和后付费业务, 通过有竞争力的价格和病毒式营销来获取市场。此类MVNO运营商通常容易在青年群体市场获得成功, 在这一细分市场内, 依赖口碑的病毒式营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而低资费服务包也较为适合年轻人群体的通信消费模式。此类MVNO运营商的成功代表有英国的Giff Gaff和在德国、西班牙等国开展业务的Simyo。

民族和国际业务提供商:这一类MVNO运营商是目前欧美市场上一个非常成功的细分领域, 以少数民族群体的国际长途业务为目标, 通过在移民聚居区建立强大的分销渠道, 开展区域业务获得成功。如Lebara、Lyca Mobile、Ortel等都是此类MVNO的成功代表。中国电信国际公司在英国开展的针对中国移民和游客的MVNO业务, 也属于这一类型范畴。

企业ICT提供商:是目前相对小众的MVNO业务领域, 主要由传统的政企电信业务提供商进行服务, 如Cable&Wirless、BT等, 以MVNO作为对自身政企业务服务包的补充。但政企市场也是主要MNO重点关注的领域, 竞争尤为激烈, 所以对于MVNO来讲, 仍是进入门槛高、竞争激烈的小众市场。

消费电子产品的数据通道: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是该领域中的最好代表, 其数据连接的费用被隐藏在设备和内容的价值之后。由于电子阅读器消费的数字产品具有价值高、流量小的特点, 所以非常适合此种商业模式。但当亚马逊将其产品线扩展至平板电脑, 由于平板电脑主要消费音乐、视频等大流量产品, 所以就无法再提供此类“免费”的3G接入服务, 而需要用户额外付费。可以预见,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产品具有移动宽带的数据连接功能。而随着移动宽带网络的扩展和资费的降低, 此类MVNO的经营模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M2M方案供应商:在垂直行业领域, 很多专业系统集成商有着深厚的关系网络, 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而另一方面, 当前很多M2M应用的数据流量有限, 无法获得传统移动运营商足够的关注。所以, 专业的M2M方案提供商在垂直行业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它们能够将系统集成、平台运营和无线连接服务集于一体, 形成规模效应。全球M2M领域内成功的代表包括Jasper Wireless、Kore Telematics和Wyless等。

除上述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外, 国际MVNO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与新兴业务进行集成、捆绑的融合经营模式, 如美国的Ultra Mobile就在探索MVNO与移动支付和移动金融的融合经营模式, 用户可将自己的Master Card账户与SIM卡绑定, 并可通过SMS短消息向海外亲属转帐。

MVNO的成功要素

通过观察和总结上述MVNO的经营模式可以发现, 成功的MVNO运营商通常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或要素。

首先是既有客户基础。如果MVNO运营商在进入移动业务领域之前, 就是服务类企业, 拥有固定的客户基础, 且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则其MVNO经营的成本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如BT、Tele 2、Virgin Media等公司, 在进入移动业务之前, 就是成功的固网或媒体运营商, 向客户销售按月付费的服务包, 具有广大的客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 则其向自身服务包中增加移动业务是个相对自然的过程, 且更容易发展高价值的后付费用户。

其次是强大的分销渠道。在这方面, 超市或百货零售商的经营者具有天然优势, 在进入移动业务之初, 即可利用自身的店面分布构建强大的分销零售渠道。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 即可购买MVNO提供的移动业务或产品, 而无需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路程, 这将对MVNO初始的客户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方面英国的Tesco、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Aldi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品牌美誉度对于MVNO的成功也具有重要作用。“做用户的朋友、为用户提供高价值服务”的品牌形象, 对Virgin Mobile在英国市场的起飞具有重要意义。而Tchibo在德国市场的成功也得益于其高质量、低价格的品牌认知。但是, 本世纪初期TDC Easy Mobile不成功的教训也表明, 仅仅有一个用户友好的品牌形象, 对于MVNO的成功还是不够的。在良好的品牌形象基础之上, 有竞争力的价格也是MVNO成功的必备要素。一般来说, 成功的MVNO都曾迫使在位的移动运营商降低其零售业务价格。欧洲典型市场 (英国、德国) 的数据也表明, MVNO的平均ARPU值显著低于市场整体的ARPU值。

业务整合也一向被认为是MVNO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把已有的优质业务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服务进行整合, MVNO运营商有望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其提供的综合业务。但在至今的市场实践中, 大多数MVNO运营商仍主要依赖价格、品牌和用户服务来开拓市场, 仅有非常少的MVNO由于业务和应用的整合而获得成功。所以, 在通过业务整合促进MVNO成功方面, 可能还存在较大的潜力。但另一方面, 业务整合也存相当的难度和风险, 这方面已有相当多的负面案例, 如美国Disney旗下的Disney Mobile和Mobile ESPN, 虽然拥有超群的内容与服务, 但其MVNO业务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业务整合的失败案例中, 有些是由于投资者设定了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 而有些则仅仅是由于消费者更习惯通过现有的网络运营商获取他们喜欢的内容和业务。这些实践的经验教训表明, 对于具有业务应用优势的MVNO运营商, 整合优质业务资源, 确实可以促进其MVNO业务发展, 但对于拥有优质业务资源的内容应用提供商, 发展MVNO业务可能并不是其扩展市场的最佳手段。

严格的财务控制则是MVNO取得成功的基础。当前大多数取得成功的MVNO都采取了非常简练有效的运营模式, 尽量规避手机补贴, 从而降低获取用户的成本, 避免由于大规模发展用户引起的利润下降。同时, 采用尽可能精准的营销和广告手段, 专注于瞄准特定细分市场的广告媒介。部分MVNO则采用了病毒式营销的方式, 通过口碑传播, 提升品牌认知度。

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影响

移动通信市场的整体环境和监管政策也对MVNO运营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 电信监管机构普遍对MVNO持欢迎和支持态度, 希望利用MVNO模式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 惠及广大消费者。但在具体的监管措施方面, 不同的监管机构根据各自市场的情况, 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政策。

MVNO相关监管政策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和处理MVNO与MNO的关系, 使MVNO能以公平合理的批发价格批量获取MNO的网络资源。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市场, 监管机构经过评估后认为, 其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存在充分竞争, MVNO通过与MNO正常的商业协商, 即可获得公平合理的网络批发价格, 所以无需为MVNO提供额外的政策支持。但在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 为促进市场竞争, 监管机构针对MVNO的发展制定的特定的监管政策, 典型的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北欧地区国家。香港特区电信监管机构OFTA在3G牌照拍卖过程中, 明确要求牌照获得者应在其3G网络中为MVNO预留30%的容量。而北欧国家 (如丹麦、挪威等) 的监管机构, 则曾强制要求MNO向MVNO开放网络, 并对MNO网络资源的批发价格做了明确规定。除上述常见的监管政策考虑之外, 对MVNO的监管还存在其它一些价值取向, 如韩国在自有技术Wi Bro发展初期, 就曾希望通过在Wi Bro网络上引入MVNO, 来促进Wi Bro网络的使用, 发展多样化的数据业务。

相比监管政策, 移动通信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对MVNO的经营发展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 MVNO在成熟市场 (如北美、欧洲) 中的用户渗透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市场 (如亚太、拉美) , 这与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阶段以及运营商经营文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移动通信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 移动网络运营商的主要注意力在于增量市场的争夺, 价格战通常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MVNO经常被移动网络运营商视为直接的竞争对手和市场威胁, 难以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获得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 MVNO往往也难以在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市场准确发现和定位自己的细分市场空间, 而不得不与移动网络运营商做正面的市场竞争, 所以其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而当移动通信市场进入成熟期后, 移动网络运营商市场争夺的焦点转向存量市场, 移动用户的业务需求也日趋多样化, 差异化服务成为争取客户的主要手段。传统的移动运营商往往没有能力满足所有细分市场的需求, 此时MVNO灵活创新的优势得以显现, 移动网络运营商逐渐接受MVNO的存在, 并乐于与之合作。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也将为MVNO提供足够的细分市场空间, 使之能够生存发展。在欧美成熟市场, MVNO已经成为了移动网络运营商用户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 新兴移动通信技术的引入和新一代网络的部署, 也为移动网络运营商与MVNO运营商创造了新的合作双赢的机会。通过向MVNO运营商开放新一代网络, 移动网络运营商可以快速形成初始用户规模, 分摊网络建设的财务风险, 而MVNO运营商也有机会利用新兴技术, 提供更加差异化的用户体验。日本UQ的WiMAX网络、美国Clearwire的WiMAX以及即将开始建设的TD-LTE网络都是这一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

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繁荣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MVNO运营已经在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并形成了稳定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和经营模式。既有客户基础、分销渠道、强大的品牌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是MVNO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尽管通过业务整合促进MVNO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失败案例, 但这一方向仍可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严格的财务控制则是MVNO取得成功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MVNO的发展对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电信监管机构应根据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情况, 制定相关监管政策, 必要时对MVNO的发展予以特定的政策支持, 尤其要协调和处理好MVNO与MNO的关系。而移动通信市场的成熟程度, 对MVNO的发展具有更为关键。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由高速发展进入成熟稳定阶段, MVNO将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与MVNO的共赢发展, 已是传统移动运营商在成熟市场上保持稳定发展, 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而新兴移动通信技术的引入和部署更为移动网络运营商与MVNO运营商的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

虚拟运营商可以有哪些创新? 篇5

编辑:胡绪宜标签:电信

“虚拟运营商”来了,并且火了一把。蜗牛移动“零月租、流量两年不清零”的“免卡”似乎让我们看到未来白热化的竞争,但虚拟运营商通过租用基础运营商网络来运营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这只不过是圈人的促销手段(蜗牛移动未公布两年后的资费详情),如果不能通过创新建立新的营收渠道,就只能一直“赔本赚吆喝”。

那么,哪些创新是可以有的?

云防火墙

相信大家都对垃圾短信、响一声来电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是垃圾短信和来电的受害者,而目前解决办法是安装具备拦截垃圾短信与来电功能的App。如果虚拟运营商能为用户建立一套云防火墙,能在垃圾短信与来电到达用户手机之前,就将它们识别并拦截(当然,用户可以登录到运营商的网站,或者通过手机App查看在云端被拦截的短信与来电),这必定是用户想要的。(别忘了那些不愿意越狱的果粉)

PushMail

PushMail是将电子邮件通过短信形式推送到用户手机的服务,它曾是黑莓手机的一大亮点,也是黑莓重要的营收渠道。黑莓曾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合作在大陆地区为黑莓用户提供这项服务,而服务的最低资费则是60元/月(联通版黑莓BIS)。

黑莓的PushMail只能用在黑莓手机,而移动的PushMail只能用它自家的邮箱(139邮箱),如果能在任何手机上都能享受到PushMail,岂不很好?

多号通

相信不少人手上都有不止一个号码,而携带多个手机是麻烦的,“双卡双待”手机似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支持“双卡双待”的手机多是定制机,可选择的机种并不多。一种接上电源,插上SIM卡和网线(或通过WIFI连接)就能将短信和来电转发到手机的设备或许是终极的解决方案(当然回复短信和回拨电话也是要支持的),如果要为这种设备取个名字,“多号通”似乎十分贴切。

开放的API接口

一个允许开发者(包括用户自己)使用的API接口将带来无限的可能,允许开发者使用接口调用短信、语音网关有利于打造一个以个人/集团通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可以预见,开放API接口后,许多围绕API接口的设备/服务将相继出现,而这很可能成为另一个营收渠道。

写在最后

目前看来,基础运营商依然(并将长期)掐着虚拟运营商的咽喉,处于“圈人”阶段的虚拟运营商如果不能通过创新找到其他营收渠道,即便有再强大的资金实力,也无法长期大力度补贴用户,最终的结果将是停止补贴(嗯?现在打车都没补贴了),甚至在培养了用户数年使用习惯后,露出丑恶的嘴脸。

不过,我认为引入竞争的政策并非是要让基础运营商躺着就能把钱给挣了,而是希望通过让市场充分竞争,倒逼基础运营商们进行改革与创新(实际上基础运营商有更多的条件来进行上述创新),否则他们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沦为管道。

虚拟运营商愁云惨淡 篇6

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11家通信虚拟运营商颁发移动转售业务试点批文,通信行业引入民营资本的序幕拉开。当时,虚拟运营商被寄望打破多年来电信市场垄断,从而实现提速降费。

然而,近两年时间过去后,当初跃跃欲试的虚拟运营商,却并未能闯出新天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虚拟运营商的业务价格批零倒挂。很显然,虚拟运营商并无基础运营商的用户优势,在从基础运营商处购买业务,再进行二次销售,无论如何不会有“批发商”基础运营商的价格优势。而没有用户数量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样“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也让众多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民营企业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除了价格上没有优势,虚拟运营商面对的另一大难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营销做得再好,却并没有创新性的有特色的产品可以推广,因此也就很难赢得客户。

对虚拟运营商而言,残酷的现实是,基础运营商发展到今天,在用户规模上已经很难企及,而靠价格战显然又没有足够的底气,即便毫不手软撒钱,最后也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难以为继。

那么,虚拟运营商当真陷入了绝境吗?窃以为,虚拟运营商需要探索盈利模式,特别是要将通信业务与其他行业、其他业务融合起来,增加协同性。还有,可以布局海外市场,盯准细分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另外面向未来业务,打造移动互联网入口,也是虚拟运营商努力的方向。

虚拟运营 篇7

由于企事业单位的IT资源基础构架日趋庞大, 大量异构的物理资源存在于不同的部门, 多种不同的资源管理系统并存, 使得管理非常复杂, 资源利用率低下。同时, 应用需求的不断改变, 在线服务的请求规模经常不可预测, 这种动态的环境要求数据中心或计算中心能够对各类资源进行灵活、快速、动态的按需调度。在云计算正在爆炸式发展的今天, 在目前已知的解决方案中, 虚拟化技术无疑是实现复杂IT系统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 一方面它作为IT技术的重点行业客户需要逐步转型企业自身庞大的IT基础设施提升资源利用率, 加快新业务的部署速度;另一方面, 它还希望有效整合自身IDC基础设施、网络接入资源和计费支撑服务能力, 将所有的计算和存储资源都构建为计算池和存储池, 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同时按照应用的要求、灵活实时地为应用提供硬件资源服务, 打造一条从终端到网络再到计算的完整链条。由此看来, 虚拟化平台的大规模公众运营需要电信运营商来实现, 而虚拟化技术也能帮助运营商实现业务的价值提升、实现固网的转型。

目前业界在虚拟化运营管理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 也有一些成型的产品, 例如微软的System Center[1]、惠普的Matrix[2]、IBM的Tiv SAM[3]、世纪互联的Cloudex[4]等等。然而, 由于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涉及物理服务器、虚拟机、存储、网络等设备 (资源) 的统一、协同监控、管理与部署调度, 同时还需与具体业务紧密结合, 目前各厂家的产品仅可满足部分或基础的运营功能需求, 与大规模可运营的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文的第二部分将介绍当前虚拟化管理技术的主要产品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运营商的角度提出虚拟化管理的基本架构和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 最后对虚拟化管理的实现及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虽然虚拟化技术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但业界对于虚拟化技术的理解和关注点仍存在许多差别, 因此在开始展开下文的讨论之前, 本文先做以下几点声明:

(1) 本文讨论的虚拟化技术仅限于X86服务器, 暂不讨论基于小型机和大型机的虚拟化技术。

(2) 本文所讨论的虚拟化营运管理产品是指不仅作为企业级甚至运营级的计算平台, 能够用于提供高性能、高可用的IT基础资源服务, 并支持服务快速提供和弹性部署和按需实时变更配置, 还支持虚拟化运营管理功能, 如服务目录管理及计费管理等。

(3) 本文讨论的虚拟化软件仅限于VMware的ESX、微软的Hyper-V、思杰的Xen, Redhat的KVM等四家。

(4) 本文讨论的虚拟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物理资源及其承载的虚拟资源的统一、高效、智能管理, 即IT管理员除了能能在统一的界面上高效管理物理设备资源以外, 还能管理各个主流虚拟化平台上的虚拟资源, 同时虚拟化管理平台能在资源的调度、规划、告警、自恢复等方面提供基于一定策略的建议和警告。

2 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概述

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一般包括对虚拟环境的管理和运营管理, 其中对虚拟环境的管理是虚拟化部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其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动态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需求。作为虚拟化软件的配套设施, 虚拟化管理组件可由虚拟厂家提供, 如Vmware的v Center;也可由第三方软件公司针对不同的虚拟化平台进行开发, 如Enomaly的ECP。虚拟化管理软件可以独立于运营管理系统, 也可以作为运营管理系统的组件之一。由于各个管理产品的设计初衷不同, 运营管理部分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差别。表1给出了主要的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的基本信息和功能。

(1) IBM Tiv SAM

IBM的Tiv SAM管理平台可实现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的统一管理, 对不同的虚拟技术生成的虚拟服务器统一通过Tiv SAM中的TPM模块进行管理, 可支持的虚拟化技术有:VMware、Xen、KVM;对不同的存储资源通过IBM的SAN卷控制器 (SAN Volume Controller, SVC) , 将来自IBM和非IBM存储系统的SAN存储集中到一个存储池中实现集中管理;对资源的监控主要是通过Tivoli Monitoring产品系统集成实现。

(2) 惠普Blade System Matrix

Blade System Matrix可以将网络、存储和功率容量作为资源池动态配置, 从而可以在同一环境中的若干台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上运行各种应用。利用HP Blade System Matrix, 可以通过自动配置、容量优化和灾难恢复, 即时调整适应动态业务需求。同时, 还可以通过将网络、存储设备、计算工具和能源作为共享资源池进行管理, 转变数据中心的经济模式。HP Blade System Matrix经设计集成, 可为共享服务提供具有较高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架构, 并可以集成现有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环境。

目前支持的虚拟化平台包括VMware和Hyper-V, 研究计划包括Xen。

(3) 微软System Center

微软System Center解决方案在帮助IT组织从自助管理、动态系统中担当了主要角色。System Center解决方案可将关于基础架构、策略、流程, 以及和实践相关的知识进行获取并整理到一起, 这样IT专业人员就可以通过优化IT结构降低成本, 改善应用程序兼容性, 并增强服务的交付。

这种整合式的自动化管理解决方案使得IT组织能够更高效地为业务提供服务。由于主要针对自助管理以及动态系统, System Center解决方案实现了开发、运营以及IT之间的整合, 这样既可将人员、流程以及工具连接在一起, 也可深入到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不同的服务以及工作流内部, 评估依存性, 优化业务流程绩效。System Center目前支持Hyper-V和Vmware的管理。

(4) 世纪互联Cloudex

世纪互联的Iaa S云平台是Cloudex, 提供云主机、弹性计算、云存储、云备份等服务。Cloudex云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整合成相应的虚拟资源池, 提供自动化的综合业务支撑系统BOSS和跨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管理系统, 内置ARP、木马、DDOS等防护措施, 支持自动迁移。Cloudex通过三层虚拟化 (单机虚拟化、集群虚拟化、统一虚拟化) 和节点资源管理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层, 目前可支持Xen和KVM两种虚拟化环境。

(5) 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虚拟化管理产品由于设计理念的不同, 大部分的厂家 (如IBM、惠普、微软等) 都定位于解决企业级的IT系统管理, 因而其主要功能大多数都注重于对服务器、虚拟机、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的统一监控、管理和部署调度。只有少数产品, 如世纪互联在运营层面上的功能 (如用户管理、计费管理、报表管理等方面) 有更多的实现。

另外, 由于不同企业的优势不同, 软件厂商和硬件厂商在虚拟化管理产品的实现上也有着很多差别, 多数硬件厂商对自有设备 (资源) 有相当的管理能力, 如IBM、HP对自产的服务器, 存储设备的管理, 但对非自有设备 (资源) 的管理能力普遍不足。而软件厂商则多数在硬件管理上稍有逊色, 但在操作系统及软件管理上也能表现自身的特长, 如微软不但有自己的虚拟化软件Hyper-V, 而且对基于Windows的操作系统和应用也有着很好的管理。

再者, 由于各个厂家在技术产品积淀及规模等方面的不同, 在产品实现机制上不同厂家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例如IBM、惠普、微软等均采用多种成熟产品增添虚拟化功能模块组合而成, 而像世纪互联、华为等则是单一产品。

总的来说, 目前仍没有一个产品能完全达到虚拟化营运的条件, 一方面是在对主流虚拟化软件 (VMware ESX/Hyper-V/Xen/KVM) 的支持上, 没有一个产品能实现完整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在物理设备的管理上, 也没有一个产品能兼容大多数厂家的设备。

此外, 在运营管理方面, 虽然各个产品都有一定的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功能, 但由于各个厂家对虚拟化产品的定位不同, 服务模型及接口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距离大规模运营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下面本文将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提出虚拟化运营管理的架构, 一方面可以作为现有虚拟化营运管理产品的参考,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以此来催进虚拟化技术商业营运的发展。

3 电信营运级的虚拟化管理架构及实现

作为Iaa 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的核心技术之一, 虚拟化实现了底层物理设备和上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去耦合[5], 而运营管理平台则要凭借相关技术提供一个可管、可控、可运营的服务提供环境, 使Iaa S服务提供商可以便捷地将基础资源 (与应用相结合) 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其本质是实现部署调度, 运维管理和服务提供的自动化。一般来说, 虚拟化营运管理平台应具有两大功能。首先, 其向下提供对物理设备 (服务器, 存储, 网络) 和逻辑资源 (计算资源, 存储资源, 网络资源和软件资源) 的统一管理、监控和部署调度;向上则要抽象出各类逻辑资源, 并通过服务交付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类型的客户。其次, 虚拟化营运管理平台以业务网元的形式与BSS (业务支撑系统) 进行数据交互, 通过双向同步的方式保持用户和订购关系数据的一致性, 同时管理平台将采集到的原始话单提供给BSS实现计费功能。另外, 管理平台还需向网管支撑系统 (OSS) 提供必要的管理监控信息, 以达到总体监控和全局管理的目的。

3.1 虚拟化管理架构

图1给出了一个典型的运营管理平台架构, 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和资源管理[5], 其中服务管理主要包括服务门户、服务目录管理、服务实例管理、用户管理以及部分报表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网关及接口管理功能。资源管理包括资源的部署调度、监控、封装以及资产管理、模板管理和应用管理, 也包括部分报表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网关及接口管理功能。

服务管理一般指的是虚拟化运营中, 包括网络, 存储, 计算能力以及应用服务等所有资源, 都需要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管理是对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及服务配置进行的管理。服务配置指的是和服务相关的一些操作和策略。服务管理需要向管理员提供服务设计、服务目录、服务发布、版本管理, 审批等功能。其中, 服务目录管理指根据服务的不同属性对服务进行分类, 组成服务目录结构并进行管理维护。服务目录的内容包括所有服务库中的服务, 即所有生命周期中的服务。服务目录需要根据服务的不同属性和权限展示给不同用户。服务实例管理一般包括服务实例申请、服务实例查询、服务实例变更、服务实例挂起、服务实例终止和服务实例审批等服务实例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门户则分为用户门户和管理门户两部分, 用户门户对用户提供了简单的、易于使用的自服务界面, 一般基于Web2.0。管理门户为云计算的管理人员和内部操作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 对服务、资源、服务实例、用户、报表等进行管理。用户管理实现对云中用户资源进行统一访问控制。用户也常分为内部用户, 外部用户, 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管理, 用户组管理, 角色管理, 权限管理, 用户审计等子模块, 从而向管理平台内其他模块提供用户权限管理等服务。

资源管理主要实现对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池的统一管理, 屏蔽底层硬件细节和故障, 整合系统中所有可用资源, 实现对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 为其他模块提供资源分配, 资源定位, 资源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可通过底层的专业管理层提供的接口实现或直接管理。资源监测是指对各类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实现统一的、具有多层次多颗粒度的集中监控, 同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 提供对各类资源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自动巡检管理等功能, 达到实时监控资源健康状态、主动发现故障、及时运维的目的。同时向下通过资源管理模块获得资源的访问管理信息, 向上为资源部署调度模块和报表管理模块提供监控信息服务。资源部署调度主要是指对物理网元和虚拟资源的生命周期和资源信息实现动态、弹性、按需的流程化、自动化调度, 按照策略自动进行资源部署以及操作流程, 并提供和其他服务的接口, 同时根据应用、服务的负载情况, 动态的分配物理和逻辑资源。资源封装管理模块则实现对物理资源、虚拟层及专业管理层的统一管理, 屏蔽底层硬件及虚拟化异构, 整合系统中所有可用资源, 实现对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 提供资源定位、资源分配等基本服务, 并提供资源可靠性保障。资产管理模块是指对物理设备 (包括物理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和软件资产的管理, 对资产信息 (如上架时间、所在机架编号、资产拥有者等) 进行配置、修改、查询、导入导出等管理。模板管理则提供从创建、发布、激活, 挂起, 撤销到删除的镜像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快速部署, 提供与服务管理模块的接口。应用管理指的是对Guest OS及其之上的应用等进行相关管理。

此外, 服务管理和资源管理还包括计费管理、报表管理、安全管理和对外接口。计费管理是指以标准格式向BSS系统提供计费接口, 开户类接口, 用户状态变更类接口和销户类接口等, 从而实现进行数据交互, 通过双向同步的方式保持用户和订购关系数据的一致性, 同时将采集到的原始话单提供给BSS实现计费。报表管理模块实现对虚拟化系统中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各服务、服务实例和用户的基本信息的统计, 并根据统计结果生成统计报告。安全管理一般包括服务器安全管理, 数据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及安全审查机制和安全策略等。对外接口主要完成和上级网管支撑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 提供特定级别的告警信息, 以及按网管支撑系统的需要, 提供实时采集的KPI指标和统计分析数据。

3.2 虚拟化营运管理功能

基于以上的管理平台架构, 本文认为虚拟化管理组件的功能一般应包括: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资源监控、虚拟机性能监控、故障管理、虚拟机动态迁移、负载均衡等。各个功能模块具体为:

(1) 统一接口:为所有资源的管理访问提供单一且安全的接口, 发现可用资源目录。

(2) 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完整的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创建、删除、查询、启动、暂停、停止、重启和关闭虚拟机。要求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界面, 虚拟机创建、启动、停止等操作时间尽可能短, 如创建Windows XP虚拟机的时间小于15分钟。

(3) 资源监控:监控服务器物理资源利用情况, 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使用情况、网络访问量。要求在服务器出现性能瓶颈如CPU利用率过高时, 能发出声音、邮件、日志告警。

(4) 虚拟机性能监控:监控物理主机上各虚拟机的运行情况, 包括v 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利用率和网络访问量, 要求在虚拟机出现性能瓶颈时, 发出告警。

(5) 故障管理:保证虚拟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包括物理主机和虚拟机故障恢复。当物理主机发生故障时能将其上运行的虚拟机恢复并迁移至其他物理主机, 虚拟机出现故障时能将其恢复到其他虚拟机上。故障恢复要在秒级完成, 要求保证上层业务的连续性。

(6) 虚拟机动态迁移: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 将正在运行的虚拟机由一台物理机迁移到另外一台物理机。要求支持虚拟机快速热迁移, 支持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迁移, 支持虚拟机到虚拟机的迁移。

(7) 虚拟机克隆和快照:通过快照实现虚拟机状态的保存, 方便恢复;通过克隆功能方便虚拟机的创建和规模化部署。

(8) 负载均衡:监控物理机和虚拟机性能, 在物理服务器之间以及虚拟机之间自动负载均衡。要求在物理服务器负载过重的情况下, 自动将虚拟机迁移到空闲的服务器;要求能够根据虚拟机负载情况, 自动增加/删除虚拟机实例, 以满足上层业务需求。

(9) 资源管理:管理服务器物理资源和虚拟机资源。要求虚拟机能够绑定网卡及物理CPU;要求支持对虚拟机的离线更改, 包括包括v CPU数量、内存大小、网卡数量、网络带宽;要求支持定制资源的Qo S策略。

(10) 开放接口:提供标准接口给第三方开发上层应用。要求接口能直接获取虚拟平台底层信息, 支持对VM文件的访问、对虚拟机进行管理和控制、与VMM交互、获取性能监控数据等。

3.3 虚拟化营运管理的实现

目前, 各大虚拟化厂商除了拥有自己的底层虚拟化基础软件之外, 都提供了相应的虚拟化管理软件。其中, 最典型的产品如VMware的v Sphere和v Center。在具体的实现细节上, 这些虚拟化管理软件和工具一般都是通过在各个硬件设备上添加代理来实现管理终端和各个被管理设备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操作交互的。同时, 商用的虚拟化工具大多数都会提供API接口, 以便于用户自己开发相应的管理脚本和工具, 也因此为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多虚拟化平台的管理提供了基础。

本文认为的多虚拟化平台的管理只限于各个虚拟化产品统一管理, 不包括不同虚拟化产品上业务的线上融合。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云计算的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各个虚拟化产品实现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跨虚拟化产品的融合管理成为难以突破的技术难点, 例如要将一个Vmware的虚拟机迁移到Hyper-V的虚拟化环境上, 目前业界尚未有解决方案。另一方面, 基于虚拟化运营考虑, 不同的用户对自己的业务质量有不同的要求, 而目前的虚拟化产品也有着较大的价格差距, 因此本文认为运营管理平台只要能在统一的平台上纳管各个虚拟化产品, 并实现线下的虚拟机的跨平台转换 (文件格式的转换) , 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虚拟化产品, 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产品的线下升级及跨虚拟化平台转移。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针对目前在实现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上存在的挑战进行小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是对不同物理设备的纳管;纵观目前的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 在对不同厂家的物理设备的纳管上, 尤其是对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管理都没有很好的实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的依靠设备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接口入手, 只要各个资源系统之间具有统一的管理接口, 那么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只要通过管理接口, 或者直接使用设备厂商或者第三方开发的MP包 (Management Pack) , 就能实现对设备的纳管, 并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其次是虚拟化平台之间的融合;由于目前各大虚拟化厂商除了拥有自己的底层虚拟化基础软件之外, 大多都提供了相应的虚拟化管理软件, 例如Vmware的Virtual Center、思杰的Xen Center、Hyper-V的System Center组件等, 因此虚拟化平台之间的融合也可以通过各大虚拟化厂商提供的管理软件接口来完成系统的融合, 从性能损耗方面来看, 一般情况下虚拟化厂商对于自己虚拟化产品的管理都能实现更好的管理;而同时这个也是一个事实上的趋势。

最后是系统管理智能化的实现。从服务适应性来看, 虚拟化技术是极为灵活的技术, 但它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运营挑战, 会使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容量管理、故障告警处理等就非常复杂。虚拟化技术将虚拟资源从原始物理硬件中抽象出来, 在虚拟化及虚拟化管理中也会带来一定的性能损耗, 这就使得在运营中对实际的资源要求会变得难以估计, 导致虚拟服务器的工作负载性能和稳定性容易出现混乱和风险。而随着IT系统的不断增大, 对于故障告警信息的定位及处理也显得非常复杂。要解决虚拟化营运管理的复杂性, 除了坚持使用标准平台以外, 还应积极融入管理智能化技术。如果不能构建并发展集成度较高的自动化智能管理技术, 那么在虚拟化的运营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受挫。引入虚拟化技术之后, 管理复杂度更高, 随着IT规模的不断增大, 系统的管理智能化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术了, 而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目前, 业界也在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中有所发展, 例如在容量管理及扩容规划方面, 惠普Blade System Matrix中的Capacity Advisor就是一个代表, 它可以对一个系统进行大量的利用率数据收集, 并利用大量数据生成报告创建有意义的模拟方案, 在现有的资源利用方面和未来的扩容方面为容量规划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它在制定方案中, 不仅参考处于停滞状态的工作负荷, 还考虑功耗因素, 而且被收集的系统可以是实际的系统, 也可以是代表新系统的完全模拟形式, 既可以是物理硬件也可以是虚拟系统。但这种在虚拟化运营中的管理智能化技术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例如Capacity Advisor的应用目前也只极限于惠普的服务器, 而在虚拟资源的自动部署及规划建议上尚未有相关的功能。

4 总结与展望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 中小企业自己建立内部云计算资源、服务平台及应用的投资回报率较低, 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相匹配。而虚拟化服务提供商的租用模式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能更有效地利用计算资源, 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工信部联合六部委日前共同发布《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 提出“到2011年, 光纤宽带端口超过8 000万, 城市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8bit/s以上, 农村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bit/s以上, 商业楼宇用户基本实现100bit/s以上的接入能力”的建设目标。一场宽带提速的计划正在3G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展开。对于目前个人宽带用户最高4M带宽现状的提升路径, 中国电信给出的答案是三年提升到100M。在虚拟化服务的众多需求的刺激下, 在网速大提升背景的推动下, 虚拟化管理运营服务有着广阔的前景。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虚拟化技术的优势, 必须有一个高效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 实现对虚拟化产品的全面管理和科学运营。电信运营商拥有大规模的通信网络基础和IT基础设施, 在实现虚拟化平台的大规模公众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首先描述了当前虚拟化运营管理的主要产品及其特点, 接着从运营商的角度提出了虚拟化运营管理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 最后对虚拟化运营管理的实现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虚拟化管理,IaaS

参考文献

[1] http://www.microsoft.com/systemcenter

[2] http://h18004.www1.hp.com/products/blades/components/matrix

[3] http://www-01.ibm.com/software/tivoli/products/service-auto-mgr/

[4] http://www.cloudex.cn/

[5]樊勇兵, 丁圣勇, 陈天, 汪来富等.云计算技术手册.2010, 04

[6]金海.计算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2

[7]英特尔开源软件技术中心.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实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03

[8]《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虚拟化与云计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10

[9] VMware.Inc.Understanding full virtualization, paravirtualization, and hardware assist.2007

虚拟电信运营生存之道 篇8

9月19日,远特通信正式推出寓意为“信可达,越无限”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品牌“信时空”,并发布了针对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多种资费套餐方案。同时,远特通信还宣布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基于远特移动通信服务的行业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车联网、绿色校园信息安全、智能家居以及北斗卫星通信终端等。

千亿级市场规模

时间回到去年的5月17日,工信部正式发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这标志着我国电信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而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花园围墙也从此被推倒。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经分三批给包括苏宁、国美、京东、用友和远特通信等共计25家企业颁发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的许可证。一时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格局由三足鼎立变为群雄逐鹿。

移动通信转售,又称虚拟电信运营,是指从拥有移动网络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购买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成自有品牌并销售给最终用户的移动通信服务。移动通信转售企业不自建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网等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但必须有自己的客服系统和计费、营账等业务支 撑系统。

移动通信转售在国内是新鲜事物,而在国外是一种很常见电信运营模式,而且历史悠久,维珍移动便是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案例。

我国虚拟电信运营市场有多大机会呢?我们可以粗略估算一下。按照欧美和日韩的经验,一个成熟的虚拟电信运营市场规模一般占到整个电信运营规模的10%左右。201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营收大概在1.25万亿,10%就是1250亿。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不算小,接下来就看市场玩家们如何来染指这块市场大蛋糕了。

电信领域资深专家、中国电信集团政企客户事业部总工程师万军表示,我国已经进入4G时代,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消费者市场还是企业市场都相对成熟,这给虚拟运营商这个群体的发展营造了一个非常优越的环境。“如果不成功,那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乌龙”事件

虚拟电信运营商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到底怎样?整个产业又面临哪些问题?我们先看一个事件。

今年5月23日,也就是虚拟电信运营商蜗牛移动正式放号的第二天,蜗牛移动便在其官方网站上通告,大体内容是接联通官方紧急通知,蜗牛移动暂停免卡放号,对于7000多名已选号的用户,蜗牛移动将进行全额退款,并额外奉上100元歉意金。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中国联通与蜗牛移动“乌龙事件”。那么,中国联通为什么会在蜗牛移动放号的第二天就紧急叫停呢?中国联通的官方解释是,“按照中国联通与苏州蜗牛于2013年10月签署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合作协议》的约定,苏州蜗牛业务正式开通日需双方书面确认,目前中国联通未接到苏州蜗牛正式开通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申请,双方尚未确认业务正式开通日”。

就缺少一个书面确认值得中国联通大动干戈吗?在外界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毕竟这将使得合作伙伴蜗牛移动的品牌信誉严重受损。其实,事件的真正始作俑者是蜗牛移动的促销大餐——半年内语音通话全免费,半年每月赠送500M全国流量,零月租,流量两年不清零。也就是说,蜗牛移动这个“熊孩子”偏离了所谓的“游戏规则”,让中国联通这位“大哥”很生气。

中国联通与蜗牛移动“乌龙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首先是体制完善的问题。据说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某电信运营商代表曾当面警告跟他们合作的虚拟电信运营商不要自以为是。大体的意思是,虚拟电信运营商的资源和能力是他们给的,因此生杀大权也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哪家虚拟电信运营商“表现不好”,他们随时可以不带其玩。

这样言辞固然不得体,但也是事实的反映,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三家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就有这样几乎不受约束的能力。这种情况的出现,要归咎于虚拟电信运营体制的不健全,没有足够市场化,法制化。法律法规的缺失给包括虚拟电信运营在内的我国电信市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电信法该出台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市场恶性竞争的问题。中国联通突然叫停蜗牛移动的放号是有些简单粗暴,但蜗牛移动自身也存在问题,那就是为了圈地,而采取破坏性的价格竞争手段。过度恶性竞争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不利的。

恶性竞争的问题还引出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也就是本文题目所提到的——虚拟电信运营商的生存之道。虚拟电信运营有市场,也有天时地利的条件,如果再不成功,那就是游戏玩家自身的问题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虚拟电信运营商必须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那就是灵活,制度的灵活,机制的灵活,产品方案的灵活。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快速决策、快速研发、快速推广、快速试错、快速调整,而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国移动这些大象们也许会跳舞,但肯定不优美。如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产业室史炜主任指出的,受资产管理体制和内部行政体制所限,传统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难有所突破,这便给了虚拟电信运营商很大的机会。

安身立命

还有就是差异化竞争的问题,这就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虚拟运营商差异化的产品,决定了其自身在市场上的胜负筹码。当然同质化的泛滥问题,在虚拟运营商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异化与同质化的矛盾性,也是未来虚拟运营商安身立命的着重点。同样的网络资源上,虚拟运营商的不同品牌之间,在不同的业务与用户群体的定位下,将要获得多大的成果,也将是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如何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案例结合的方式简单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维珍移动是最为成功的虚拟电信运营商之一,它利用基础运营商对市场细分不够的缺点,专门针对30岁以下年轻人这一细分市场,起初通过推出低价大容量短信包套餐、后来通过大容量上网套餐的方式吸引客户,同时维珍集团丰富的媒体内容也成为维珍移动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维珍移动一经成立用户数就迅速增长,E B I T D A自运营第3年起开始由负变正,EBITDA率在运营第5年时已接近20%。

简单来看,维珍移动的杀手锏有两个:市场深度细分和海量媒体内容,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虚拟电信运营商有两大用户群体——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两点:价格和体验。在市场竞争初期,市场玩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围绕“价格”做文章,比如京东通信利用购物赠通话时间和流量的方式吸引了大批颇具忠诚度的用户。但是当价格成为同质化竞争的雷区之后,虚拟电信运营商必须在体验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他们对消费者进行深度细分和深度定制。中国移动的个人产品线简单地分成了全球通、动感地带和神州行这三大类,真正的需求岂止数十种、数百种,这对虚拟电信运营商来说是机会所在,当然需要他们保持极其敏锐的市场嗅觉。

中国电信的万军认为,企业应用才是最能体现虚拟电信运营商差异化能力的地方。在个人消费者市场已被中国移动等三大电信运营商垄断的情况下,企业市场才是虚拟电信运营商的未来。与其虎口夺食,不如趁虚而入。比如,远特通信宣布将推出基于远特移动通信服务的行业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车联网、绿色校园信息安全、智能家居以及北斗卫星通信终端等。该公司一位新闻发言人表示,他们将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在企业级市场上的优势,通过行业细分的营销形式,促进定制化、个性化的业务发展,与基础运营商形成互补的双赢格局。对于大多数虚拟电信运营商来说,这才是正道。

有“背景”的玩家

当然 , 在我国虚拟电信运营商这个群体里,有很多公司是有“背景”的,他们取得移动业务转售许可的主要目的不是运营而是为了自己的主营业务增值。比如上面提到的京东通信,他们的背景是电子商务,该公司拿到移动业务转售的牌照最重要的目的服务自己的电商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购买力,同时抢占手机这一用户入口,为迎战移动电商做好准备。用友通信的背景是“企业管理”,他们主要想在移动互联的时代用移动来充实自己的企业管理产品,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和服务。巴士在线旗下的中麦通信的背景是移动传媒,他们想法是抢占手机这一屏,打造公交乘客移动互联生活娱乐一个闭环。对于这些有 “背景”的虚拟电信运营商来说,差异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虚拟电信运营打破了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制度红利,三大佬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最终受益的是用户。几十家虚拟运营商进入市场,在带来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势必会带来各种风险。大浪淘沙,会有人离开这个舞台,也会有人一路走下去。因此,工信部对虚拟运营商的审核和基础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签署的合作,都提出

虚拟运营 篇9

工信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指出, 虚拟运营商 (移动转售商) 从电信运营商购买移动通信服务, 可重新包装服务内容以自有品牌向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因此, 虚拟运营商能够介入移动通信市场领域的基础是获得电信运营商支持。

从全球虚拟运营商发展经验来看, 电信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深入合作能够取得良好成效, 一方面, 虚拟运营商可帮助电信运营商提升了用户份额、收入规模, 另一方面, 虚拟运营商融合移动通信业务完善了自有产品和服务, 提升了用户黏性。

时下,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 互联网跨界融合趋势明显, 移动通信市场面临多重压力, 作为移动通信市场主体的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应借鉴互联网思维,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提升运营效率, 降低用户获取成本及维系成本, 在获取用户、用户服务两方面积极探寻合作, 形成互补型渠道和服务体系。

用户获取:推进渠道协同发展

渠道是虚拟运营商获取用户的惟一途径, 渠道优势直接决定获取用户的成本与效率, 当前, 国内电信运营商渠道主要聚焦于营业厅、合作代理渠道, 已获得工信部试点批文的企业中部分企业线上渠道资源非常丰富。

互联网企业线上推广、线下服务的“O2O”模式极大程度降低了运营成本, 铸就了美团网等众多企业的辉煌, 线上推广、线上服务的模式更是让互联网金融十分风光。因此, 作为移动通信市场的主体, 电信运营商应注重实现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线下渠道协同发展两方面。

加强线上渠道发展, 实现线上线下渠道协同

比对互联网企业线上渠道资源, 我国电信运营商线上渠道有待进一步提升, 虚拟运营商可充分发挥自身渠道资源优势助力电信运营商完善渠道体系, 扩大用户群体覆盖范围。

如虚拟运营商Giffgaff充分利用线上渠道优势, 采用社区模式打造在线运营模式, 通过在线社区为用户提供购卡、充值等服务, 同时, 加强与用户在线互动, 用户通过在线社区直接参与公司的销售、客服、营销甚至产品研发, 提升用户有效性, 基于新颖的在线模式, Giffgaff在第二年营收达到1900万英镑。

深挖线下渠道潜力, 实现合作双方线下渠道协同

在移动转售业务即将上市的情况下, 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需加强线下渠道协同, 理清双方渠道定位, 激发移动转售商渠道活力。从全球虚拟运营商发展来看, 线下渠道是虚拟运营商深耕细分市场的重要法宝, Virgin Mobile通过下属超市、旅行社、书店等3万多家零售渠道实施业务拓展;Trac Fone通过6万多家代理零售店销售;家乐福、Tesco Mobile等MVNO依赖连锁零售渠道网络进行销售。

用户服务:打造“优而美”的服务模式

众所周知, 移动通信市场中规模效应非常明显, 电信运营商首要目标便是做大用户规模, 降低网络成本、运营成本。近年来,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跨界竞争凸显, 电信运营商难以向用户提供精致的服务。

互联网企业服务用户, 注重与用户站在一起、与用户一起思考问题, 方便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升用户服务感知水平。因此, 对于虚拟运营商来说, 应充分吸取互联网用户服务“优而美”的精神, 提升用户黏性, 完善移动通信市场服务体系。

在电信运营商标准化服务基础上, 拓展服务方式

目前, 我国电信运营商在账单服务、培训服务、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标准化的服务体系, 面对个性化的用户服务, 若电信运营商转向灵活、个性化服务需投入较大人力与物力, 因此, 虚拟运营商可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灵活的账单服务、分期付款等灵活的付款方式、一对一的用户消费指导、面对面的贴身售后服务等, 形成“灵活、细心、贴心”的服务标准。

如润迅通信提出的“包干管理、分类跟踪和定期联系”的服务理念, 通过定期与客户沟通联系, 为用户提供业务介绍等服务。同时, 润迅通信了解、收集客户服务意见, 及时改进不足, 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并且, 润迅通信根据客户的规模和等级提供差异化服务, 为团体客户、高信誉客户及高端客户提供窗口服务、上门服务、跟踪回访服务、电话预约服务等更优质的售后服务。

在电信运营商标准化服务基础上, 延伸服务内容

虚拟运营的刺猬取暖现象剖析 篇10

在如今通信行业大环境并不景气的条件下, 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如同抱团取暖的两只刺猬, 既相互需要, 又怕被彼此伤害, 彼此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往前一步的尺度。

摩擦只因沟通不足

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最初, 基础运营商对于虚拟运营寄予较高期望, 并积极予以配合, 例如尽管工信部只规定每家基础运营商至少与两家虚拟运营商合作, 但实际上三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数目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然而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 或许是因为虚拟运营商自身心气太高, 或许是因为普通用户对基础运营商的不满情绪推波助澜, 之后某些虚拟运营商开始批评基础运营商的做法, 甚至出现了颠覆基础运营商的声音, 让原本融洽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纹。而固话拨打170号段显示为空号这种本该在商用之前解决的问题, 更因为舆论曝光而加深了合作主体之间的隔阂。

就虚拟运营商内部来看, 虽然虚拟运营整体市场前景看好, 据预测到2015年底我国将有5000万虚拟运营用户,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他们之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 最终只有30%左右的虚拟运营商能够存活, 因此虚拟运营商阵营内部也并不团结。据称, 阿里通信抱怨运营商批发价格过高, 实则为其他“友商”向媒体爆料设局, 并非阿里自己所为。

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能否和好如初?答案当然为“是”, 而做好这一切的关键, 则在于多一分理解沟通, 建立充分互动的协调机制。

虚拟运营商首先需要认识到, 自己是依附于基础运营商的网络而存在的, 与基础运营商之间是共生共荣、互补合作的关系。纵然基础运营商的许多做法有待改善, 但是他们耕耘多年, 相互之间也刀光剑影地比拼多年, 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新获牌企业此前对于基础运营业务仅是个旁观者, 虽有想法也需要经过市场去检验, 因此在最初阶段, 虚拟运营商应该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 给予前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从市场定位来看, 无论工信部还是基础运营商, 都希望虚拟运营商将过去基础运营商无暇覆盖的市场做好, 而不是通过更低的资费来挖自己的墙角。因此虚拟运营商应该在研究基础运营商市场状况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专长, 弥补基础运营商的不足。

用市场机制消弭隔阂

对于争议颇多的批发价格, 应该看到这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或者动用工信部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因为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工信部对于虚拟运营的监管态度已经非常明确:监管退后一步、市场上前一步。工信部已经规定: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给予转售企业的批发价格水平, 应低于其当地公众市场上同类业务的最优惠零售价格水平。但是, 对于具体的价格是多少, 工信部不可能也不便于去干涉。因为即便是一分一厘的变动, 放大到几千万规模的市场上都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由此带来的寻租空间并非工信部所期望。

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 两者应该采用谈判的方式, 通过充分的沟通和讨价还价来确定具体的批发价格。为了提升议价能力, 虚拟运营商可以抱团谈判, 这与普通的市场谈判道理相同。

既然是一种市场行为, 那么常见的价格规律也会出现, 比如卖方通常最初会给一个较高的定价, 以便自己后续有继续降价的空间, 避免陷入被动的境地, 这就可以解释虚拟运营商目前阶段为什么批发价格较高。此外, 由于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总部签约, 而各个地方的促销策略五花八门, 总部又不可能详尽掌握并确保每个地方的转售价格都合理。为此, 一方面基础运营商需要加强价格跟踪和了解, 完善价格转售体系, 建立动态调整的价格机制;另一方面虚拟运营商也要和基础运营商充分沟通和谈判, 以尽可能获得有利的空间。

而固话拨打170号段显示为空号的问题, 更显现出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沟通之不足, 如果在商用之前测试了所有的情形, 那么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避免。而在商用之后才发现这样的问题, 充分说明前期沟通不足。

总之, 既然工信部放手让市场解决问题, 那么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就需要建立充分沟通、互相理解的机制, 并在市场原则指导下, 争取尽早化解矛盾, 减少隔阂, 达到互相取暖的目的。

虚拟运营商的现实情怀 篇11

运营商,看上去确实很美。毕竟,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生态与格局中,“运营商”这三个字沉甸甸、响当当。中国的三家电信运营商,尽管在各自当前的发展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和困境,但是每家都拥有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这让它们在上下游拥有极其强大的话语权,国计民生都与之息息相关,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决计脱离不开——电信服务,已然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空气”。

然而,冠以“虚拟”二字之后,我们面前的就不再是“三座大山”,而是33家领取了工信部颁布的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企业:11月21日,在以前三批发放、总量为25家的基础上,又有8家企业第四批获得了这一资格。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必再纠结于现有的虚拟运营商的用户规模。毕竟,无论是50万,还是说110万,在三大运营商庞大的体量面前,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三大运营商每月的新增用户总数都在300万上下。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引入虚拟运营商呢?

有分析人士表示,引入虚拟运营商加入市场格局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这一新的方式打破原有的电信运营商固有的套餐模式,定位于不同的细分市场,联结通信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的桥梁,给予最终用户更多的选择权。

对于虚拟运营商来说,尽管头衔上有“虚拟”二字,但是各家的投入可是实打实的。据悉,不光是工信部对申领企业的队伍资质和管理团队有着非常明确和严格的要求,申领企业的前期投入也是不菲的,千万元或许只是起步要求。即便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已经有33家企业获得了牌照,而据透露目前可能仍有多达200家企业在排队申请。

那么,虚拟运营商们的现实诉求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妨来揣测一番。

我们首先来看电信最基础的业务:语音、短信和流量。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块作为传统电信运营商立足之本的业务,竞争已经弥足激烈,用“刺刀见红”来形容可能并不为过。我们很难想象虚拟运营商能在这一领域赚得利市,毕竟无论是通话时长、短信条数或是上网流量,虚拟运营商都需要向传统运营商集中购买,继而转卖给自己的用户,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被掐着脖子的虚拟运营商们很难在此掀起波澜——除非赔本赚吆喝,高价买、低价卖。

能够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申领到虚拟运营商的牌照,必然也是雄霸一方的实力企业。之所以挤破头抢步进来,为了加强自己原有的拳头业务,扩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应该是一个更加令人信服的理由。尽管手机的最基础功能是通信,但是基于其上的在线业务增值,可能才是最为吸引人的。譬如手机娱乐、移动零售、数字生活、智能服务、移动商务,这将会帮助企业实现另一个维度的快速发展。反过来,这些企业会借助既有拳头业务带来的加强,补贴自己用户话费的同时,用手机号码的唯一性,锁定这些客户。既提升了收益,又加强了客户忠诚度,何乐而不为?

“跟风流”作为商业世界的一大流派,在虚拟运营商中自然也有其存在。“既然别人在申领,那我也得去占个坑,没准日后还能卖个好价钱。”这种心态,可能并不是个别。

接下来说的“意识流”,与围棋中不同。我们知道,有些杰出企业的领导人,对于虚拟运营商可能想得并不透彻,但是其天生的敏锐和商人的直觉会告诉他:这或许是个稍纵即逝的良机,错过就是罪过。

“概念流”也不会失去了踪迹。我们熟知的不少实力企业,实际上也是玩概念的高手,假如还有准备IPO上市的打算,那就更加需要深谙此道。显然,“虚拟运营商”的头衔无疑可以帮助它们达成目的。

不仅虚拟运营商们有着现实的诉求,其从业者们更是不会例外。记得去年刚刚颁布第一批牌照之后,我们就看到为数不少的原运营商骨干加入到新兴的虚拟运营商,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其中的很多人选择了回流或是以其他的途径离开。其中的缘由,想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原以为是一方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其实还是有着不少的掣肘因素。

中国虚拟运营商的发展之路 篇12

虚拟运营之价格战

王献蜀说,通信产品的本质还是通信服务,给用户提供流量或语音服务。虚拟运营商是从基础电信运营商那里批发通信产品,然后再卖给用户,但是,现在虚拟运营商的通信产品批发价比三大运营商的市场零售价贵,也就是“面粉比面包还贵”,那么,虚拟运营商该怎么发展用户?没有价格战的虚拟运营商还是不是虚拟运营商?中国的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市场,是建立在1 3亿移动通信用户、2011年智能手机大规模爆发以及2014年4G元年的基础上的。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比美、欧都要发展得更快。所以说除了价格战和细分市场,国外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值得我们学习。

只有通信资费便宜了,老百姓才愿意去用通信服务,愿意用更多的流量,愿意更多地使用移动通信的服务,这个市场规模才会做得更大。国家发放虚拟运营牌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提供更便宜的通信资费,打破通信的垄断。所以王献蜀觉得政府部门不要担心打价格战,他认为打价格战的目的是让利给消费者,如果没有优惠给消费者,虚拟运营商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消费者呢?王献蜀认为打价格战是为了把通信产业做得更大、更好的一个手段。比如说我们做移动健康是把更多健康产业的资金流到通信产业中来;比如我们做移动娱乐,是把更多音乐影视行业的资本资金补贴到通信用户当中来;比如说我们做移动游戏补贴用户的话费,是把互联网游戏产业的资本补贴到通信产业当中来。所以说在4G时代打价格战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好的通信服务,是把通信产业做得更大的手段。

三大运营商也不应该担心打价格战。王献蜀解释说,每一家运营商都有一批虚拟运营商,今天从你这里抢一个用户来,明天从他那里抢一个用户来,抢来抢去还是这么多用户。反过来讲,这些虚拟运营商发展的用户越多,不管是高于批发价卖、还是低与批发价卖、还是用批发价卖,总是要跟运营商做结算的。无非这个钱,高于批发价卖就是消费者掏,低于批发价或者平推就是虚拟运营商自己掏。

虚拟运营商有能力打价格战。王献蜀分析说,一是虚拟运营商的成本投入并不大,除了人员工资和办公场所投入之外,不发展用户就没有运营成本,也就没有与电信运营商的结算成本。二是虚拟运营商的竞争对手既不是三大基础运营商,也不是虚拟运营商之间,而是在虚拟运营商自己传统领域当中的竞争对手,比如说巴士在线是把原来媒体领域的同行当作竞争对手的。三是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的定价机制是一个变动机制,是能够支持去打价格战的。也只有价格战会让这个市场更加的活跃,所以我们不必忌讳打价格战。

虚拟运营之价值战

虚拟运营商除了价格战还有什么东西?王献蜀觉得除了价格战之外,虚拟运营商还有价值战。他始终认为中国的虚拟运营商除了提供通信服务之外,还能向自己的用户提供移动的生活。每一家虚拟运营商都在用通信形成自己的闭环:移动健康的闭环,移动金融的闭环,移动娱乐的闭环,移动游戏的闭环……

上一篇:二氧化钛的改性下一篇:代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