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反垄断

2024-12-11

互联网行业反垄断(共7篇)

互联网行业反垄断 篇1

一、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其他相关年份的资料显示:从大行业 (包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19个行业) 划分看, 2008年, 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 为6.1841万元, 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则只有1.2958万元, 两者间的差距为4.7倍。不过在“按细行业 (比如, 仅制造业就可细分为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32个细分行业, 我国共有细分行业100余个) 分职工平均工资”一项中, 2008年, 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证券业, 达到了17.2123万元, 最低的畜牧业为1.0803万元, 二者之比为15.93倍。正是这个“15.93倍”, 一度被媒体称为“全球第一”。相比之下, 根据西方国家公布的数据, 2007年, 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的最高、最低行业工资间的差距, 维持在1.6至2倍左右,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 则在2.3至3倍之间。2007年, 《人民日报》下属的某杂志针对收入差距进行过民意调查, 结果显示, 对工资状况不满意的人达到了96.5%, 而认为与国有垄断行业工资差距很大的人占73.5%.

二、打破垄断, 缩小国民收入差距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改革, 根本是要打破垄断。2011年两会期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 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使我们在认识上跳出就收入谈收入的传统思维, 在改革上把整顿垄断行业的收入与改革垄断行业的体制弊端统一起来, 为整顿垄断行业过高收入指明了方向, 打破垄断并非易事, 牵扯到资源配置的变化, 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的调整, 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 我们如果简单地喊口号“打破垄断”, 无疑显得十分空洞。

从我国转轨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 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国有资产的比重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下降的, 但是一些带有自然垄断性行业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 但是国有资产依然占有绝对优势, 尤其在基础网络资产方面。这些产业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由国家投资建设并由国家定价, 在政府规制下进行运营, 其产生和发展没有经过市场竞争阶段,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引入竞争的改革, 但是其垄断格局基本不变。政府以这些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等理由设置产业进入壁垒, 进行进入和价格规制。因此从中国垄断性行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的垄断性行业垄断格局的形成并不是竞争产生的, 而更多的是行政垄断的结果。如果我们将这种垄断格局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 那么政府就是这种制度安排的供给者, 而垄断性行业是这种制度安排的既得利益者和需求者。两者根据各自的效用函数来决定自己的选择行为, 相互作用并达成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问题实际上是垄断价格问题.是垄断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的直接表现, 更是造成垄断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的终端反映.当前破坏公平竞争、妨碍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损害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利益的垄断价格问题主要有:一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利用垄断地位倒逼政府虚高定价, 擅自调整价格或自立收费项目, 采取价外加价或价外收费变相提高价格;或者延伸经营范围或附加各种不合理交易条件, 进行强买强卖, 赚取由垄断带来的不正当收益, 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利益;或者执行价格政策见机行事, 价格上调时跟得很紧, 但在价格下调时却寻找种种借口而延期执行, 赚取价格政策变化的时间价差。二是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 通过带有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内容的歧视性价格或收费政策搞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 或者以其他手段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进行恶性价格竞争, 或者以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秩序为由搞行业自律价, 形成了企业背后有政府的价格垄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阻挠正常的价格竞争。

那么, 如何才能解决目前的垄断问题呢?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和权力垄断, 打破行政权力与企业的结合, 让企业彻底走向市场, 在此基础上,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解决企业垄断的问题。以房地产市场为例, 从目前的情况看, 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性很强, 但是房地产商的利润依然很高, 其原因就在于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相结合, 是行政权力为房地产商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使政府权力同房地产市场相分离, 让房地产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垄断问题。因此, 解决垄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打破市场垄断, 而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垄断、权力垄断。这就必须从体制上下功夫, 从解决政企分开上下功夫, 让行政权力真正远离企业、远离市场、远离竞争, 还原市场的本来面目。

摘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 是改变我国经济长期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驱动而消费低迷、缺乏内生动力的治本之策, 也是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本途径。本文认为打破垄断, 取消行政保护, 并对垄断行业进行综合治理, 提高劳动所得是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有效措施, 也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垄断行业,收入差距,行业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11年3月18日.

[3]单东.加强对国有垄断企业的立法监管体制[J].经济学家.2007 (1) .

[4]任重, 周云波.垄断对我国行业收人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 (4) .

互联网行业反垄断 篇2

摘 要

现今,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也在逐步深化,国际金融危机仍然深不见底,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这一特殊的国际大背景下,涉及金额高达24亿美元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我国果汁生产巨头汇源公司一案被中国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而否决,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去于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没有获得通过的案例。本文结合这一案例,首先对外资并购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从反垄断法律相关的问题入手,分析外资并购问题,揭示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复杂性,警示我国应对该问题持理性态度,并提出应对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外资并购,反垄断法,相关市场

正 文

一、引言

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草案在历经13年的立法进程之后,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中,以高票获得通过。我国首部《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目的就是促进公平市场竞争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反垄断法草案自起草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然而关于它的争议也从未间断。涉及金额高达24亿美元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我国果汁生产巨头汇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之申报被中国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而否决,作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没有获得通过的案例,一时间,激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和广泛舆论。

二、文献综述

外资并购也称并购投资,是与新建投资相对应的一种投资方式,本质上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和控制权的转移[1]。外资并购作为并购的一种,它具有并购的基本特点。一方面,外资并购可以对竞争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并购进入方接管了处于困境中濒临退市企业或者通过和其他国内企业进行合并以形成有效竞争,外资并购也可以挑战地位己确立的国内寡占企业。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曹士兵先生在《反垄断法研究》一文中提到,“从亚当·斯密始于今,上下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反复证明,竞争是最理想的社会资源配置手段,其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中被奉为至上公理[2]。”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教授也在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指出,“外资并购确实有可能被用来削弱或者限制竞争,外资并购产生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形成垄断化的市场结构[3]。”造成国有资产、国有品牌流失及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下降;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甚至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我认为,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影响具有双重性,我们应当合理规制外资并购,但不禁止外资并购。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认识外资并购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对外资的垄断性并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此次,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有三条主要理由,第一是提出可口可乐会把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因为果汁行业是属于大饮料行业,除了汇源之外,还有像娃哈哈这样的大企业;第二即便它在碳酸饮料行业形成支配地位,也没有事实证明因为它在碳酸行业的支配地位给消费者造成伤害。很多中国的饮料公司都做过碳酸饮料,消费者并没有因为它一家独大而多付钱。它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给消费者造成伤害的事实不存在。

商务部的第二条理由是,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在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其他行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一行。我认为也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的果汁行业基本处于低浓度的果汁市场。所以如果要控制的话,它只能够控制中国的果类产品的生产。它只有控制生产,才能控制市场。汇源是制造工厂,可口可乐控制它没有用,因为它不可能控制中国的苹果、橙子。除非有事实证明它会把中国的苹果和橙子全部收购掉。而其他企业有没有能力进入这一行业,更不是由可口可乐是否可以收购汇源果汁而定的,只与你拿不拿得到原果有关。而中国的农产品实在太多了,想要垄断所有的原果市场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个我认为也是无稽之谈。因为现在汇源在纯果汁市场的占有比例已经很高。然而现在有没有挤压中小企业的情况?显然是没有的,那为什么可口可乐就一定会挤压中小企业呢?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此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垄断嫌疑不成立,我们不能尽凭我们的直觉和臆断做决定,而应该作出更加理性的分析和专业的判断。

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回顾

2008年9月3日,我国大型果蔬汁生产商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交易若能完成,将成为迄今为止我国食品和饮料行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消息一经公布便立即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当天,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股价大涨超过160%。国内饮料企业、上海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及其他外国投资者也都高度关注这一事件,将其看作是我国首部《反垄断法》出台后实施外资并购政策的标杆。可口可乐公司自2008年9月19日向商务部反垄断局递交申请材料,商务部经过半年的审查之后最终于2009年3月18日正式宣布禁止了这一收购行为。商务部经审查认定,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此外,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商务部表示,曾与可口可乐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要求他们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和修改方案。但是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修改方案并不能有效减少交易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据此,根据《反垄断法》第28条,商务部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决定。消息一出,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开盘仅13分钟就宣告停盘,与去年涨幅超过160%的结果截然相反。一项针对网友的调查显示,赞同商务部叫停收购的网友占73%,不赞同的只有23%。同时有40%以上的网友认为收购被叫停有利汇源公司今后的发展,对汇源是利好,不到30%认为不利。此外,大部分网友认为这一事件不会对外商在中国投资造成影响[4]。

四、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影响的双重性

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否决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究竟是否利大于弊?

(一)外资并购对市场的不利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己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趋势。人们普遍担心外国企业借助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将轻易战胜国内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5]。外资并购逐渐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外资开始谋求绝对的控股地位;二是地区性、行业性、集团性的外资并购已不鲜见;三是外资并购的目标己经逐渐转向国内在本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在当地或地区内具有影响的企业;四是大的跨国公司已开始参与并购境内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微软操作系统软件产品、利乐软包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高达95%。由此可见,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确实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力量。

从长远来看,外资并购行为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使我国经济有可能产生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我国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也显示出外资并购的这一负面影响,“目前突出问题是,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市场竞争的影响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6]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我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布局,大量外资进入可能会冲击我国的民族工业体系,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外资并购对市场的有利影响

在看到外资并购不利一面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其优点,权衡利弊,慎让民族情绪泛滥并拒绝民族情绪的主导,这样才能客观对待和理性处置外资并购。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并购并不一定构成行业垄断,并购本身也不会危及行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关键是加强审查和监督,而不应该把外资并购视为“毒蛇猛兽”。

1.从宏观看,外资并购后增加了投资,因此有利于改善国内的投资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微观看,国内企业大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外资并购后投入的后续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资本缺乏问题。并且,并购后的外方投资会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这有利于促进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外资并购后,企业的股权结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产权的明晰会带来预算约束的硬化,增加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

2.外资并购后,能够通过调整企业的资本存量来提高生产力。这体现在:第一,并购后,企业股权相应得到调整,投资行为更具理性;第二,将外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利用企业的闲置资产,并使那些利用不足的资产有选择地退出;第三,利用外资方的技术和品牌效应,把并购企业的产品置于国际价格体系之中,能够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第四,利用外资方的销售网络扩大企业产品的出口,产生规模经济,激励企业使用高质量的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

3.外资并购既可通过直接的示范效应、培训效应、技术转移效应,也可通过技术融合效应来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力。随并购而产生的进口贸易给东道国增加了高质量、多品种的中间产品,能直接分享到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的成果,进而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随并购而产生的出口贸易则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被并购企业的出口需求[7]

4.外资以独资、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外资企业创造了我国约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全国约15的税收,雇佣了2000多万员工。中国国家统计局历来把在华外资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部分纳入国家经济统计,外资企业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

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支持者的一大理由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以后对我国的民族品牌是一大威胁,该品牌可能从此被雪藏。必须指出,对于一些民族品牌纷纷被外资收购的事实本身,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相对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因为并购只是一种正常的资本流动和正常的市场行为。我们还应该理解,这些品牌无论由谁控制,其企业本身还是在我国,依然由大量我国工人与管理人员组织生产与销售,依然为解决我国的就业、促进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近年来虽然不断有一些“老字号”的民族品牌因为被外资收购逐渐消失了,但其间也不断有一些新的民族品牌在脱颖而出。可以说,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传承接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夹杂着短暂的阵痛与失意,但只要这个阵痛是为了摆脱此前诸多现实经营难题的困扰,是为了迎接更多健康、合理的经济实体的产生、发展与壮大,那么就是值得的。由以上4点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作为最具有活力的企业群体,大大加强了我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外资的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有利的影响,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对外资搞关门主义,以民族主义的外衣采取排斥政策,并不会使国家经济更安全。恰恰相反,对外资越拒绝,国家经济越脆弱[8]。

五、对汇源并购案的反垄断法分析

(一)从对垄断界定标准的角度分析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否一定会造成行业垄断,抑制竞争的局面?这需要对垄断的定义进行专业的分析,而非凭个人臆断而得。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垄断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曾说过,垄断只停留在经济上的描述性解释,尚不能精确成一法律概念[9]。法学界为了明确垄断的定义做了巨大的努力,涌现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研究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代表性的观点有:1.垄断是指“某一或少数几个企业占据相关市场的很大份额,从而具有支配市场,特别是市场价格的力量”。“垄断并不以违法为前提”[10]。2.垄断是指“竞争者以单独或联合、支配、协调一致等方式,凭借市场优势或者其他行政权力,控制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状态。除国家竞争立法政策基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考虑,对一些行业或领域内的垄断给予法律适用的豁免外,垄断是为竞争立法所反对和禁止的”[11]。3.垄断是指“与自由竞争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排斥、限制竞争的各种行为的总称”,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12]。4.垄断亦即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单个或多个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市场上具有控制产品数量、价格和销售等,从而能够削弱甚至消除竞争的能力或状态[13]。

在法学领域,对垄断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

1.狭义理解,与经济学的理解基本相同,也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对垄断加以界定。例如,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垄断是“赋予某个人或公司或更多的人或公司的一种特权或特别优势,正是由于这种专有权利(或实力)的存在,上述人或公司才能从事一种特别的事业或者贸易,制造某种特别的产品或控制某种特殊商品的整个供应规模,垄断是一种是市场结构形式,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一个或仅仅少数几个人或公司支配着某项产品或某项服务的总供应规模”。2.广义理解,包括垄断状态和垄断行为两个方面。(1)垄断状态,即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垄断状态一般形成于合法、公平的竞争过程之中,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和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垄断状态尽管客观上可能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造成损害,但主观上兵贸易故意限制竞争。因此,在各国反垄断法立法中,除了日本、美国等少数国家对垄断状态进行限制外,一般不反对垄断状态。即使对垄断状态进行限制的国家,往往也有严格的认定标准和构成要件。例如,日本《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对垄断状态进行了严格的定义,仅指“在某种商品或商业服务领域内,因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的原因产生市场弊害的情形[14]”;此外,构成垄断状态还必须具备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进入障碍和市场弊害四个要件[15]。(2)垄断行为,指获取市场支配力的经营者在一定交易市场诡异实施的限制、排斥竞争的行为。美国的垄断化行为、日本的独占行为以及欧共体和我国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等,都是典型的垄断行为。

上述几种对垄断的定义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立法模式的不同认识。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具有削弱竞争的能力是构成垄断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本案而言,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拥有全球48%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占据全球三大饮料中的两个品种。这样一个庞大的饮料企业集团在我国实施并购行为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对于这起并购案件是否构成垄断下确定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并购行为不符合垄断的构成要件。如上所述,对垄断进行分析需要从主体、相关市场上的企业能力、造成的法律后果等多个方面入手。现代反垄断法出现了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由本身违法原则向合理原则发展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反垄断法以控制限制竞争和形成垄断的市场行为为重点,并且要求这种市场行为不仅限制了竞争还产生了垄断的弊害。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的行为会增强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并购行为就一定会产生饮料市场限制竞争的效果,更不意味着该行为一定会产生垄断的弊害。因为限制竞争的效果和垄断的弊害都需要在大量的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才能确定。既然我们无法确定该项并购会产生损害结果,就不能将这种合并确定为垄断行为。

(二)从相关市场的角度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的机构对汇源果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有不同的测算。可口可乐提供的数据称,其与汇源合并后在我国所占的非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低于20%。但据北京一家咨询公司东方艾格的测算,在我国134家上规模饮料企业中,汇源果汁产销量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3.95%。另外,根据ac尼尔森数据,汇源在我国的纯果汁领域的份额已经高达到46%。不同的机构对汇源的市场份额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各个机构对相关市场的界定不同,即在界定相关市场时作为“分母”的市场不同,有的是以非碳酸饮料市场作为分母,有的是以纯果汁市场作为分母。因此,对可口可乐收购案的理解应具有相当的反垄断法专业知识,应有反垄断执法部门对本案的各项数据做精确的计算后方可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而不能仅靠普通人的直观的感觉和肤浅的认识来决定。

相关市场的界定是一种识别和确定企业间竞争界限的前提条件。相关市场的合理界定是判定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的违法性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核心,是企业并购审查的出发点。这是合理界定相关市场所具有的理论上的意义。在反垄断法领域,确定相关市场是法律适用的起点与基础。一切竞争行为,均发生在一定的市场之内。而所有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亦需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展开。只有确定了相关市场,才能够鉴别在市场之内是否存在竞争,才能判断某一具体行为有益于还是有害于竞争,从而才能评价该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理论上,也有人将相关市场称为“关联市场”,在《反垄断法》颁布之后,应当统一称为相关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生产者或者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市场一般是指企业销售其产品的场所。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他们所处的行业。然后,竞争法中的市场则一般是指相关市场。即需要在具体的案件中确定,哪些企业是相互竞争者。为了能够了解一定市场上参与竞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就需要给市场划定一个范围或者界限”[16]确定相关市场,对于反垄断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在规制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之时,都要以确定相关市场为分析入手点。

我国《反垄断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本条规定仅用“竞争”二字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然而如何理解竞争、界定竞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立法中得到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长时期反垄断立法缺失和市场经济不发达导致我国反垄断执法实践相当缺乏。我国反垄断法立法不健全和实践经验缺乏导致了目前对相关市场界定的困境,反垄断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只有根据以前的非常缺乏的执法经验以及对反垄断法精神的初步理解来审慎的确定涉案企业的市场份额了。在这样一种理论和实践均存在困境的情况下,连反垄断执法部门在执法中也存在相当的困惑和不确定性,更不要说是普通的民众了。

其次我们应当明确,企业市场份额大并不意味着垄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批评的垄断实质上是一种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产生弊害的行为,是动态意义上的而非静态的。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如果市场主体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它没有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的行为,则一般不能认定为垄断,不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反垄断法第6条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由此规定也可以看出,我国反垄断法也不是绝对排除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只要其不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限制竞争的行为,法律就不会对其进行过分的限制。我国的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了事前的规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进行事前申报制度仅仅是一种事前预防制度,是为了避免垄断行为发生造成垄断的弊害而采取的制度设计。反垄断的着眼点是维护自由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反垄断法不是为了限制经营者,经营者之间的并购受到法律的规制,是法律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规制不完全等同于禁止,进行申报的企业并非一定被限制并购。

据报道,汇源公司2006年的销售额突破了50亿元人民币,而可口可乐2003年全年的全球销售额也达到了173亿美元,按照《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3条规定,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销售额均已达到我国法律所规定的申报标准,应当向商务部申报。但是如上所述,虽然双方在我国饮料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反垄断法所关注的是企业合并所带来的危害竞争的效果,它并不反对企业做强做大,因此,反垄断执法机关在审查这起并购案时所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在合并后对我国饮料市场上的竞争造成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合并之前的企业规模。判断企业在合并后影响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合并企业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到了纯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等几个不同但相关的饮料市场,执法机关在审查这起并购时必须在依据现有的法律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垄断执法惯例对该案的相关市场作出科学的界定之后才能准确的测算出两个企业在合并前后的市场份额。

六、我国对待外资并购的意见和建议

(一)外资并购应持理性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法律与民意是相关联的。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最高层次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民意,那种将民意与法律对立起来的思维是非理性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但一味地迁就民意也不能真正地说明法律就反映了民意,反而与法治背道而驰。

其次,我们应当区分民意与集团利益。我们国家的法律应当体现民意,但是民意不能发展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更不能成为企业自我保护的借口,成为某些企业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我们的执法部门在面对外资并购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以法律作为工具来分析相关的市场行为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关注民意,更不能屈从于非理性的所谓“民意”。

再次,反垄断法的立法、司法和执法的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法律实践的专业人士进行独立判断,单凭个人的直观感觉对市场行为的合法与否做出定性不科学也不严肃。普通民众在对跨国并购是否违法的问题上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或“舆论盲从”做出结论,这些结论不能成为判断行为违法性的依据,更不能左右一个国家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以所谓民意企图取代或压制法律事实上是践踏法制。

最后,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反垄断审查应依照我国反垄断法标准实施。我国反垄断法的主旨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给予特殊保护。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而言,饮料并非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汇源的股权显然不属于法律特殊保护的范围,那种要求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并购进行审查的主张,有同业者寻求公权力庇护以躲避竞争的嫌疑。

(二)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意见和建议 1.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外资并购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我国不断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环境,但还有许多外资并购方面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以保护我们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2.改善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国内环境

为促进我国外资并购,必须重视其环境的建设。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外,还应进行各项配套体制的改革。此外,还应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健全法制和信用制度、增加政策透明度,以及项目审批和办事效率等方面不断改善,为外商提供满意的投资环境。

3.建立外资并购的监管协调机制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监管客体主要有国有资产、产业准入、竞争三个方面。要切实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因此有必要加强沟通。避免部门之间冲突,还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合力监管。同时,应建立更为完备的信用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外商投资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局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诸多市场占据的主要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会正面遭遇《反垄断法》,但是中国《反垄断法》不应过分考虑产业政策,过度针对跨国并购,以免遭遇“闭关锁国”的尴尬。《反垄断法》更无需顾忌网络民意,无需象法院司法那样必须“走群众路线”,而应该就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做出更专业的判断。对于外资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这样两厢情愿的合并,不应“棒打鸳鸯”,相反,中国政府应当更加客观理性,社会舆论也应当更加宽容鼓励。我们规制外资并购,但不禁止外资并购。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涉及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同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休戚相关,甚至与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或合作很正常,开放的中国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应当有面对并接纳市场竞争的勇气。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要特别谨慎民族主义情绪,不能有民族偏见或放任经济民族主义,否则会造成国际社会尤其是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环境的不信任,最终可能危害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在面对跨国并购的问题时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国内民意与法律规则的平衡点,在处理该问题时既能让法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又能符合大多数国民的真正意愿,真正使竞争环境下的国家经济和消费者乃至并购双方都能取得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068.htm?fr=ala0_12007年10月 [2] 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 [M] 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2页.[3] 王志乐.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33页.[4]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318/14145993146.shtml2008年 [5] 王先林.在我国入世背景下制定反垄断法的两个问题 [J].法学评论,2003(5):第49页.[6] 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 [J] 工商行政管理,2004(5):第43页.[7] http:///2006年4月

互联网行业反垄断 篇3

关键词 垄断利润;出租车行业;互联网专车服务;优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 F57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By mathematical modelling,it is clear that the monopoly of taxi industry does harm the consumers and the taxi drivers because their social welfare is reduced,and the monopoly profit is grabbed by taxi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Online tailored taxi service has displayed its power to break the monopoly by lower prices and better service. The results from the model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raditional taxi industry is faced with deep reform on the profit distribution among the tax drivers, consumers, taxi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an harmonious structure of taxi services.

Key words monopoly profit; taxi industry;online tailored taxi service; optimization model

1 引 言

出租车行业自1636年在英国诞生以来,就面临行业垄断的问题.1994年以后,我国形成了新的出租车管理体制:出租车公司从相关部门获得出租车的特许经营权,司机承担运营费用,按月给公司上交“份子钱”.在大部分城市,拥有出租车特许经营权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即使在人口众多的北京,2000年后的出租车公司也只有12家左右.[1]与此同时,出租车的价格虽主要由政府决定,但各出租车公司决定权很大,面向消费者的价格听证会往往有“走过场”之嫌.于是,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在整个出租车行业形成寡头垄断的地位.对出租车行业垄断的影响进行研究,是优化出租车行业管理,合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近来兴起的互联网专车服务,导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抢占,对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地位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在这一情况下,如何评估互联网专车的影响与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以往的研究对出租车行业垄断的问题有所关注,但多停留于对其成因和制度合理性的一般讨论,对于究竟出租车行业垄断是否确实产生危害,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危害的程度如何,目前的研究较少涉及.不过,文献[2]依据出租车行业规制特征,探讨了出租车行业在放松规制条件下的定价博弈模型.通过对政府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建立了斯坦克尔伯格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出租车运营的实载里程.文献[3]提出了测算城市出租车管理费的一种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测算方法难以体现各方利益均衡的难题,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检验,为城市出租车管理费测算提供基础性决策依据.在文献[4]中,作者对中等城市公交系统出租车保有量的角度,分别对选择对象、选择结果、固有哑元、出行时间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该结果对保证城市出租车的有序与提供良好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本文试图对最新出现的互联网专车服务开展研究,特别是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论述互联网专车服务对出租车行业垄断产生怎样的影响.据查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只有文献[5]分析了打车软件这一新型电召服务模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微观经济学角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对出租车行业垄断危害是否存在和危害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数理分析,并从社会福利的视角衡量了危害的程度.然后,对出租车行业垄断的挑战——新兴互联网专车服务进行分析,探究其对该行业垄断与各利益相关方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最后,以本文得出结论为依据,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2 出租车行业垄断市场建模分析

2.1 模型背景

根据管制俘虏理论,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在企业和消费者两个利益集团中,企业容易采取一致行动;而消费者往往组织松散,个体缺乏争取集团利益的动机和能力.此外,被管制企业会进行“寻租”活动,与管制者分享垄断利润.所以,管制者容易受到企业的控制.在出租车行业,由于其垄断地位,拥有特许经营权的出租车公司对主管部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管制俘获.发改委专家张国华就指出,由于出租车对于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以出租车公司为代表,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利用其影响力让政府维持甚至进一步巩固其垄断地位,出现了被管制者要求加强管制的反市场现象[6]. 此外,在“政企同盟”和高度管制的体制影响下,出租车公司之间显然无需谈判就可达成“卡特尔”,只要接受主管部门的规定,垄断协议作为一种必然导致的结果便形成了.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卡特尔”.[7]因此,可以分别在出租车消费市场和劳动市场建立利润最大化模型,在两个市场上分析出租车行业垄断的影响.模型假设,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公司可以看成一个公司,它通过选择价格,最大化利润的总和.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在于,一方面,出租车公司通过管制俘虏对价格拥有较大的决定权,自行定价以最大化利润的假设与实际情况相近.另一方面,价格管制实际上使各公司形成了“卡特尔”,垄断协议的存在使得其行为如同单个的垄断厂商,追求厂商总利润的最大化.另外,在出租车消费市场模型中,产量是用里程数来描述的,单位为公里,而价格的单位为元/公里.为简便起见,下面的分析中还忽略了起步价的影响.

nlc202309051121

2.2 出租车司机优化模型

首先,本节从出租车消费市场入手建立垄断模型,考察垄断对消费者的影响.与一般的垄断厂商不同,出租车公司无法直接控制总产量(里程数),各出租车司机有权决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因而总销量不会始终与需求量和总产量相等.因此,下面通过司机和公司的两个利润最大化问题构建消费市场的垄断模型.

由图1可知,pm和Qm分别是出租车公司作为垄断厂商的最优价格和产量,pc和Qc分别是当出租车公司接受外生的市场价格时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不难发现,相比竞争均衡,垄断均衡价格偏高,产量偏低,还会导致社会福利(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减少面积A+B,这就是出租车消费市场中垄断造成的无谓损失(DWL).无谓损失出现的原因是,尽管垄断会增加生产者剩余,但是会大大减少消费者剩余.用马歇尔剩余衡量,无谓损失可以表示为

DWL=∫QcQm[p(Q)-c′(Q)]dQ>0.

然而,如果对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加以考察,就可以发现垄断的经济损失可能还要更大.出租车消费市场的经济租金可以表示为

租金=pmQm-∫Qm0C′(Q)dQ.

若管制部门通过市场方式(如拍卖)出让特许经营权,则部分租金会作为执照费用流入政府财政之中.但是,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处于垄断地位的出租车公司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行贿、游说等等.这种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它完全是一种“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寻租”活动.对出租车公司而言,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寻租代价常常要接近甚至等于全部的垄断租金.[8]

2.3 出租车公司的决策优化模型

出租车司机的工资是由出租车劳动市场决定的,而出租车公司在劳动市场也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可以利用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模型分析行业垄断对司机的影响.

因此,在出租车劳动市场,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导致工资和劳动量都偏低.公司的垄断虽然使自身获益,但是对劳动者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综上所述,根据对出租车消费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分析,可以发现,出租车公司的行业垄断导致出租车价格偏高,司机的工资偏低.公司的垄断对消费者和劳动者利益都造成了损失,减少了社会福利,垄断的高额利润最终被出租车公司得到.其中一部分作为维持垄断的代价,被管理者通过“寻租”活动攫取,更是一种浪费.

3 具有专车服务介入的情形

3.1 模型背景

如今,新兴的互联网专车服务成为了出租车行业垄断的挑战.目前的互联网专车服务平台主要有,如Uber、神州专车、滴滴专车等.相比出租车公司,它们仅仅是一个平台,既不能控制价格,又不能控制专车司机的产量,不具有垄断地位.此外,专车司机数以千计,所以每位司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可以忽略.因此,可以建立寡头垄断的价格领导模型.模型假设,各大出租车公司组成的“卡特尔”作为领导者,可以制定价格;而专车司机作为追随者,将会接受既定价格.

3.2 专车服务的定价模型

在价格领导模型中,假设每个专车司机的产量为y2,成本函数为c2(·).则每个专车司机面临的利润最大化问题是

因此,随着专车数量的增加,出租车公司倾向于调低价格以使利润最大化,但最优利润仍然会减少.如果出租车未能调整价格,那么其最终产量(销量)仅为D(pm),偏离了利润最大化的解,垄断利润大大减少.出租车公司利润的减少直接体现为在司机收入的减少,而公司的“份子钱”很难随之调整,司机的利益会受损.随着利润的减少,出租车公司能用于“寻租”的资金也逐渐下降,公司对价格和市场的控制力减弱.如果特许经营权不是一次性购买的,而是每年都需要付费,那么特许经营权的价格将不断降低.

3.4 专车服务对出租垄断的长期影响

其中,y*是c(y)y取最小值时y的值.综上所述,通过寡头垄断的价格领导模型,可以发现,从短期看,专车服务将迫使出租车公司调低价格,导致其利润减少,对价格和市场的控制力减弱.从长期看,出租车公司最终将失去垄断地位,同专车司机一样以零利润运行.对消费者而言,出租车和专车服务的价格将下降,消费者福利增加.对出租车司机而言,其利益短期内会受到损害,但是最终他们将获益.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揭示了出租车行业垄断的危害,分析了互联网专车服务对出租车行业垄断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本文认为,出租车行业垄断会导致出租车价格高,司机工资低,最终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而互联网专车服务的发展有利于破除行业垄断,恢复市场的良性竞争.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允许互联网专车服务自由发展.如前所述,互联网专车服务的发展最终将破除出租车公司的行业垄断.鉴于行业垄断的危害,在适当监管的前提下,管理部门应允许互联网专车服务自由发展.管理部门只应对专车的安全性进行监督,而不应该对价格、产量等由市场决定的因素进行管制.

第二,改革特许经营权制度.一方面,现行的特许经营权制度是导致出租车行业垄断的重要原因,如要破除垄断,必须从改革该制度入手.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出租车公司最终会无力担负特许经营权的费用,从而使收费无从谈起.因此,特许经营权制度需要改革.一条可行措施是,管理部门只负责制定标准和审核,只要出租车公司或者个人对符合标准,管理部门可以免费向其发放特许经营权(出租车牌照).

第三,对出租车和专车统一征税.由于出租车和专车带来的负外部性(拥堵、污染等),竞争均衡产量会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如控制产量)来矫正负外部性.目前,起到产量控制作用的是特许经营权制度,在它被取消之后,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等于最优解处的边际外部性)来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凤鸣. 出租车行业特许经营权研究[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2007.

[2] 胡骥,胡万欣,蒋晶尧,放松规制下的出租车服务定价博弈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 ,2014,31(10):148-153.

[3] 孙启鹏,张兆芬,邹海波等,利益博弈下的城市出租车管理费测算[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14(5):87-92.

[4] 胡列格,周佰会,刘阳中,等.城市出租车保有量适量性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9(2):79-83.

[5] 曹祎,陶竑宇,罗霞.打车软件使用率对出租车社会福利的影响[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15(3):1-6,24.

[6] 杨溪.放开的不只是份子钱[N].北京商报.2015-08-27.

[7] 杨萌,郑志柱.论出租车经营中的垄断问题[J].政法学刊,2010,27(2):48-52.

[8] 张国华.是时候打破出租车垄断了[J]. 财经,2015(1):91.

[9] 马惠军,马江浩,王轮.装备采购市场管制特征分析及对策措施[J].军事经济研究.2012(10):38-41.

[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 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3 -245.

互联网行业反垄断 篇4

一、垄断行业发展现状

(一) 依法取得垄断地位行业。

为了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章第十五条明文规定了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七种情形, 主要是由于公用事业、农业、金融等行业需要避免过度的竞争, 减少重复投资, 同时也保障消费者得到质优价廉的产品或服务;在军事国防领域, 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保证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拥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保障, 军事与国防产品也要由国家垄断生产经营。[1]以农业为例, 农业不仅包含经济再生产过程, 同时也交织着自然再生产过程,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如果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波动对社会将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 许多国家都允许这些行业的经营者之间订立限制竞争的协议, 甚至有的国家还规定了最低保护价格, 国家给予价格补贴或直接参与购销活动。

(二) 长期经营处于垄断地位行业。

现代反垄断法普遍承认和保护合法获取的垄断地位, 制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 即所谓的“垄断本身合法, 但垄断行为不合法”。2003年的思科诉华为案被称为我国入世以后, 国内企业在国外遭遇的最大一桩知识产权侵权案。从市场竞争角度考虑, 这场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更多伴随的是思科公司维护市场优势、排斥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思科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人为地阻止了各企业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导致其他公司无法进入这个被思科“垄断独裁”的市场, 与此同时, 其垄断势力还会辐射到相关产品市场的上游和下游, 使得竞争对手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竞争环境当中。[2]

二、垄断行业创新的主要障碍

(一) 法律制度不完善。

反垄断法虽然已经出台, 但是我国仍然缺少完善的反垄断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的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律法规, 虽然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作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非常零散并且不明确, 主要表现为散见于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之中, 并且多数法规只适用于有关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行为, 而不是普遍适用于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 适用范围有限, 内容也需要更新和完善。[3]

(二) 中小企业发展受抑制。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我国一直将大企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 虽然法律有意识的要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 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 但侧重点主要还是放在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 并且这些法律效力等级不一, 未能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 我国垄断行业虽然已经在逐步改革, 但其准入限制一直没有消除。垄断行业经营者大部分为国有企业, 或国企改制后转民营的企业, 与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能够获得和把握较为充分的政策、经营方面的信息, 而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存在信息不平等的现象, 无法与垄断企业充分地展开公平竞争。另一方面, 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 无法筹集到足够多的资本投入垄断行业, 然而一旦进入, 当政策或者其他外部或内部因素改变时, 以前的投资就化为沉淀成本, 中小企业主出于规避风险, 也不太愿意进入垄断行业。[4]

(三) 传统产业创新成本较高。

传统产业固定成本高, 前期投入多, 资金风险大, 回报周期长。垄断者由于占据了行业支配地位, 技术和管理创新缓慢其原因不仅仅是其可以凭借垄断地位攫取高额利润, 还因为创新就意味着原有技术以及管理体制的大幅度改革, 技术改革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原有机械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 垄断企业主在付出高额投资并获得垄断利润的情况下, 很难做到推陈出新。

三、垄断行业创新激励机制

(一) 健全相关行政法规和指导性文件。

由于《反垄断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仅凭一部《反垄断法》难以形成系统完善的反垄断法体系, 要通过完备现行的法律控制机制, 力求做到既能使知识产权得到充分保护, 又能使其行使尽可能不限制竞争。我国应在反垄断法有了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 在具体的行政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再逐步形成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 列出执法或司法机关追究或豁免某一反竞争行为时的考虑因素和价值尺度。积累足够多的案例与经验后, 再在反垄断法基础上, 以实施细则或单行法规的形式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竞争行为的豁免、限制和禁止分别予以规范, 将《反垄断法》无法纳入的具体规定和随市场变化而法律无法及时应变的内容归入其中, [5]同时还可以发挥民法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弹性条款来补充规范。

(二) 针对国家政府部门。

1.政府信息透明化。

当前中国存在的垄断现象, 除了一些在市场上形成的竞争性垄断外, 最主要的还是非竞争性的行政性垄断。针对这种经济现象, 《反垄断法》第五章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打破行政垄断, 切实做到政企分开, 保证政府信息透明化, 使中小企业与垄断企业享有平等的信息渠道, 能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支持项目等信息。同时, 国家产业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 使中小企业能够预计到投资的前景及风险, 树立中小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信心。

2.转让国家基础设施使用权。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这是中小企业想要进入垄断行业所望尘莫及的。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是由国家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并将使用权转让给企业, 企业向国家交纳一定的使用费。这样既能保证国家逐步收回基础投资, 又可以打破垄断, 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或产品。我国电力、通信、航空等诸多领域相继进行改革改组后, 原有垄断企业以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为中小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提供了可能。国家从经营者转为监督者, 经营活动由市场调节也符合当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3.规范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政府应该依法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督, 既包括加强安全、普遍服务等的管制, 也包括对垄断企业经营目标和收入分配进行严格管制。在涉及公众利益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方面, 因为其价格的高低涉及到国家、公众和企业三方利益的分配, 所以应该实施规范的价格听证制度, 做到价格的设定既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也充分考虑到民生民情。同时, 在整体上要坚持公共利益优先, 企业内部按要素分配原则, 不能将国有资产投资和用于维护稀缺资源的收入, 作为垄断企业收入分配的依据。从各国对公用企业改革的经验来看, 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管制, 引入竞争机制, 让更多厂商参与垄断行业的生产经营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自然垄断业务同样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拍卖, 使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三) 针对国有大型企业。

1.反垄断法规定内容。

反垄断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指出“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 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 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 维护消费者利益, 促进技术进步。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 诚实守信, 严格自律,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2.加快国有控股企业公司制改造。

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国民净福利, 除少数关系到国家安全等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外, 大部分企业应该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 国家资本投资入股或控股, 实现垄断行业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垄断行业改革需要把引入竞争和民营化结合起来, 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实施民营化改革。民营化带给管制者竞争的责任和压力, 越来越多的产业将开始进行纵向分离, 以便创造竞争性结构。这样推行下来, 垄断行业改革的内容就会从单纯的民营化, 转换为伴随结构重组引入竞争的民营化。

3.设立创新激励部门。

针对国有大型企业内某些部门,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 应该设立专门的创新激励改革部门, 定期对各部门的业绩水平进行评估, 如果业绩水平有所下降或一直处于某一状态没有提高, 就要进行立项、调查寻找原因, 当评估结果为需要该部门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时, 则辅助该部门制定一系列新的工作标准以及改革指标, 并在改革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经济支持。

(四) 针对中小企业。

1.反垄断法规定内容。

通过加强立法来保护中小企业是各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 反垄断法是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有力武器, 第二章第十五条明确指定“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 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所达成的协议不属于垄断协议, 不适用于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有利于中小企业摆脱受歧视待遇, 中小企业可以依据反垄断法向国家有关机构举报, 甚至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来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竞争维权机构。

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甚至不能获得与大企业竞争的机会。因此要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竞争维权机构, 弥补中小企业反垄断意识不强带来的不利, 并负责受理中小企业关于产业政策及竞争政策方面的投诉或起诉, 由专业人士负责跟进处理, 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3.鼓励企业联合, 提高整体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上的局限性, 决定了其在跟大型企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弥补中小企业在实力上的不足、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在未从实质上妨碍竞争的情况下, 要鼓励中小企业联合起来, 组成中小企业卡特尔, 满足资金以及规模方面的要求, 更新现有技术,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等, [6]以应对大企业的挑战和竞争。在与大企业竞争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还应制定相关法律为中小企业提供特殊合作便利, 提高中小企业竞争者的待遇。

参考文献

[1].王晟.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利弊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2].王先林.对思科、华为知识产权之争中的“私有协议”垄断问题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 2003, 4

[3].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论纲[J].经济法论坛, 2004

[4].彭莉.反垄断法保护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5].陈敏.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貌离神合[J].热点观察, 2007, 10

外资并购论文 行业垄断论文 篇5

外资并购造成的行业垄断问题与对策

提要本文通过对外资并购中垄断问题的成因、特点以及对我国各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法。

关键词:外资并购;垄断;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外商来华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并购迅速攀升,然而外商并购投资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对于盘活国内存量资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尤其是垄断性并购,对我国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一、外资并购中的垄断问题及成因

外资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以认购股权和增资的方式,以及以购买境内企业资产的方式,对我国境内的内资企业实施的并购。外资并购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外资并购在弥补我国生产要素缺口、提供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安全防御能力、推动经济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外资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垄断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在我国,外资并购引发的垄断及限制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2006年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外资通过并购已

经控制了中国大豆压榨业40%的市场份额,我国的大型大豆压榨企业只有一家未被外资兼并,这些都充分说明,外资已在部分行业达到垄断态势。外资并购影响的不仅仅是被并购企业的发展,更制约周边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外资滥用市场势力行为,如搭售或其他附条件交易行为、价格歧视行为等时有发生,导致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外资在一些行业中拥有绝对的技术、品牌及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凭借这种绝对的市场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击垮处于明显劣势国家的企业,从而在市场上取得控制地位。在引进外资中,我国企业由于规模、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欠缺,竞争能力较弱,很难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或根本不是竞争对手,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无抵抗的长驱直入”局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外资公司在我国所形成的优势地位以及对优势地位的滥用正是其市场力量的表现,也是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直接后果。

其次,近年来,各发达国家纷纷调整竞争政策,鼓励和保护本国企业通过兼并等手段获得垄断优势,并以此作为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提高本国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放松规制浪潮直接改变了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取向,即对垄断的规制由垄断结构转向了垄断行为,也导致了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再加上中国现实的巨大的市场也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其挽救全球市场的战略点。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入

世”承诺,市场更加开放,政策更加透明公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大量的资金涌入。

二、当前外资在华并购的特点

1、并购对象集中于三大类行业。外资并购偏好三种行业:垄断型行业、幼稚型行业和开放度高的行业。(1)垄断型行业包括那些相对封闭和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电力、航空、港口等。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一旦政策限制逐步打破,这些行业必然是外资最希望进入的行业;(2)幼稚型行业是那些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并且其市场前景非常有潜力的行业,如汽车、精密机械、电子、医药、石化等。在这些行业,外资的资金、研发、管理、销售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国内企业与其实力相差悬殊,外资更容易占领市场;(3)开放度高的行业包括一些限制少、进入壁垒低的行业,如大型超市、食品餐饮、普通制造业。在竞争行业中的并购,外资看重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外资通常会选择规模较大,具有良好品牌和销售网络且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为并购目标。

2、重点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企业。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实施的近乎于是“斩首”行动,专门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作为并购的重点,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地方推进国有产权改革的时机,加快了并购的步伐,并且不遗余力、不惜血本,意图通过拿下行业排头兵企业,控制战略制高点,实现对整个市场的操控。

3、并购条件愈趋苛刻。对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财务权、品牌

使用权,外商都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其中,在控股权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包括最初以参股、相对控股实施并购的跨国公司,现在也在谋求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

4、战略性的行业垄断意图明显增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从过去的单向选择发展为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行动。在瞄准某些重点行业后,大举进攻。比如,在装备制造业,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后,又把目光转向三一重工和占据中国装载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厦门工程;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收购。在油嘴油泵行业,德国博世公司收购行业的龙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后,我国该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

三、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1、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沉重打击。首先,外资企业欲并购的对象基本都是我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逐渐获取资本或股权的绝对控股权和所有权,由原本的合资企业变为外商独资企业,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如此,整个行业或产业的主导权就会面临受外商控制的危险;其次,自主品牌的丧失。通过合并或收购,行业内一些品牌往往会被“软消化”掉。跨国公司对待我国本土品牌的手段通常有两种:对于自有品牌定位重合的产品,通过收购或者租赁的方式将之雪藏;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品牌,收购或租赁之后,重新塑造,为自己所

用。与“软消化”品牌相对应的是“保有品牌”,即那种在竞争中失利,通过合资又重新生还的本土品牌。在我国饮料行业,原来形成的“亚洲”、“崂山”等8大名牌中,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在感光行业,除乐凯仍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其余都被柯达收购。原来,我国引进外资的动机是用市场换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合资经营,中国伙伴已经教会了外国企业如何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市场,外国资本可以抛开中资企业了。

2、破坏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地域分布。在跨国并购之前,某产业中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是连续的,当跨国公司垄断性并购上、中、下游任一产业后,原先的产业链会受到冲击,严重的甚至会断裂和脱节,最后构成对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威胁。另外,我国在规划产业区域分布时,已充分考虑了其分布的合理性和均衡性。而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出于全球经营战略的考虑,往往选择基础设施好、劳动力充沛、市场潜力大的地区进行投资,即产业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据统计,在我国,外资并购已形成了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三足鼎立”的格局,仅有6.5%左右的跨国并购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将被弱化。首先,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锁定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跨国公司在完成跨国并购后,均在我国建立了研发机构,而且80%以上都是独资设立。这样,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

技术控制和技术保密,减少技术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其对我国整个产业的技术锁定战略,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其次,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产权、核心人才等的集中式掠夺,扼杀我国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控制”战略,通过滥用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挤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升级的空间,势必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对于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艰难建立起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如果被外资并购,则整个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将被破坏,而且外资并购实现绝对控股后,即使有技术创新成果也尽归控股方所有,这样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将远远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4、我国企业受到垄断及限制竞争行为的威胁。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在一些行业确实已经居于垄断地位,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因而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和市场支配力,同时其垄断及限制竞争行为时有发生,这样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必然遭到破坏,也必然使我国企业经常受到来自垄断及限制竞争的威胁。事实上,近几年来外资并购导致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遭到破坏的趋势已在一些行业中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在零售业,供应商屡遭拥有较强市场势力的外资零售商的“盘剥”,深受纵向贸易限制行为之苦,被迫交纳“进场费”、“店庆费”等。

鉴于以上分析,建议应创建多部门联合并购审查机制。对于重大并购重组活动,要经过专项评估和论证。对于战略性产业和具有战略

互联网反垄断刻不容缓 篇6

2月17日,我国发布了首部《互联网垄断调查研究报告》。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我国互联网行业已经出现的垄断现象,主要集中在搜索、即时通讯、电子商务三大领域。

2010年第三季度,百度占据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的72.30%;腾讯QQ占据即时通讯市场份额的76.56%;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三家子公司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分别占据各自领域市场份额的54.39%、94.7%和71%。

在垄断企业出现的同时,滥用垄断力量的行为也已经出现了。现在,一般人理解的反垄断为反对垄断企业。其实不是这样,反垄断并不是反对垄断企业,而是反对垄断行为。以上三家企业虽然都是垄断,但他们行为上差异还是很大。

目前行业内反映最多的垄断行为,一个是腾讯的捆绑,另一个是百度搜索的不公正性。

腾讯QQ在客户端上可以看出,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聊天软件,已经集成了非常多的应用。腾讯在开展自己的业务时,明显使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最显著的例子就是2010年的“3Q大战”,处于垄断地位的腾讯公司发布声明,让六亿多QQ用户卸载360,“胁迫”用户“二选一”。除此之外,在“3Q大战”发生后不久,有五家公司联合发布声明,要抵制360安全软件,这项举措也明显涉及缔结垄断协议。

百度的垄断行为,主要表现在它搜索的不公正性上。比如它的竞价排名,给钱的就放在前面,不给钱就放在后面;自己的东西放在前面,别人的东西放在后面;因为有竞争关系,对手的内容采取不收录,等等。

目前,反垄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个人的力量是远远承担不了的,所以要通过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我认为,反垄断的对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社会层面。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互联网反垄断的职能机构。完善《反垄断法》的配套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共监督体系,尤其是发动中小企业和公众参与,共同来监督垄断企业的发展。

第二是行业层面。政府应该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引入多种形式的竞争,并选择时机合理进行行业重组,制定有效、可行的行业发展政策。

互联网行业反垄断 篇7

近期,在国家发改委掀起的反垄断风暴下,垄断行业成为关注焦点。本报记者也在周围的朋友和同学间进行了一次小范围调查。调查简单针对两个题目:一是你认为哪些行业存在垄断?二是你最受不了的垄断行业是什么?

回答虽然五花八门,有电信、银行、医药,还有房地产等,但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他们对垄断的定义就是,霸王条款、收费随意定价、服务不好,还别无选择。

日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表示,反垄断调查的下一个目标会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石油、电信、汽车、银行业都在调查视野之内。他还特别提到银行,称如果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出以后,银行间一起商量存贷利率将会被反垄断调查。

业内专家表示,种种迹象表明了国家发改委反垄断的决心,不过到目前为止,反垄断都还没有触及到制度根源。我国不少行业的垄断根源在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并不是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反垄断不仅仅要“办案子”,更需要放开制约,促进充分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让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

在众多垄断行业中,电信行业是不满最多的,对于反垄断要求最迫切的。

消息称,河北移动单方面违约,将无限量上网套餐更改为15G封顶,用户反复沟通无果,开始了漫漫维权路,他们通过媒体曝光遭和谐,联名起诉到法院不立案,但他们不屈不挠,侵权不休,维权不止,终使部分网友恢复了套餐。

当前电信行业基本上是移动、联通和电信的天下。业内人士表示,电信行业寡头垄断,消费者对运营商的定价具有天然不信任感;另一方面,通信业只是有一定的门槛,消费者本身的知情权得不到保证。

实际上,在国内的反垄断调查中,电信业早有前科。2011年,国家发改委就宽带接入市场涉嫌垄断调查电信和联通。若垄断事实成立,两家企业将遭数十亿元巨额罚单。不过该调查至今没有结果。

此次再次被反垄断局点名,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认为,我国电信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网络接入资费亟须突破。中国移动在香港的资费就比内地便宜,这就衬托出中国移动在内地移动业务垄断的地位。不过,与之相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宽带价格上的垄断更甚。

一位电信行业研究员调侃:“技术发展如此快,宽带设备都已经成白菜了,但宽带费用十年如一年,就算刨除每年的物价涨幅,也应该降了。”

当前,基础电信业务提供商主要是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因为是国企身份,基础运营商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很高。同时资费属于国家定价原则,因此垄断情况很严重。

2012年6月27日,工信部发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但在业内专家看来,一方面,国家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政策也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因此,民营企业要进入电信领域只有从资本层面运作的可能,通过投资入股三大运营商进入这一行业。然而,三家主要运营商都是千亿元的市值,民营企业要想通过入股获得话语权的可能性非常小。

8月14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会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为了配合国务院指示,促进国内的信息消费。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已宣布,将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宽带大提速,全面推广100兆宽带。

在这种情况下,电信业的反垄断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前的市场格局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改变,但一旦反垄断调查落实,表明国家对央企、国企的垄断的处理态度,会给民资可以拥有与央企平等市场地位的信心。

据了解,大量曾被拒之于门外的且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如今进入电信领域的愿望依然强烈。虽然民营企业具有资金相对薄弱、缺乏规模化运营经验、品牌公信力和技术积累不够等天然劣势,但他们具有的反应灵活、充分市场化、创新能力强、转型快、对用户需求敏锐等方面的优势,足以让他们在以高服务质量取胜的电信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民营企业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也恰恰是国有电信企业所缺少的。

从“非公36条”到“新36条”,再到上述《实施细则》,还有民资进入电信行业的试点。政府打破行业垄断、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决心越来越强。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无卤含硅阻燃剂下一篇:风险模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