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

2024-05-30

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共10篇)

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 篇1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小学是人成长过程中极重要的阶段, 无论是知识积累、 身心发展, 还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人的终生发展都十分重要。 养成好习惯, 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坏习惯, 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 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做人或处世, 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农村学校里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喜欢乱丢乱扔垃圾、讲脏话、打闹如此种种现象老师会提出来批评教育, 但是一转身, 学生又会照旧。 所以每天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治标不治本。 那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原因有两个:其一, 家庭教育。 农村学生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不识字, 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占多数, 大多忙于生计外出打工, 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 无人管教使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即使父母在家闲暇时也只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 无暇教育孩子。 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 这些思想使农村家长忽略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导致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凸显。 其二, 我校教育工作失误。 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是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 虽然知道德育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但是为了在成绩上赶超城区学校, 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 忽略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学校教师存在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对学校和家长最好回报的思想, 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就没有下足工夫, 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其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创造人。小学生虽然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和学校。 但社会对他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一定在自身, 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 小学生年龄小, 明辨是非的能力弱,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对社会有好奇心, 不良的社会风气, 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自私自利等会让他们树立错误的价值观, 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小于家庭和学校。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 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 首先要为孩子作出榜样, 孩子好奇心盛, 爱模仿, 家长务必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不希望孩子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 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 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 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 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 只有在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 方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其次, 家长要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 尊重他们的意见, 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言传身教。 要蹲着和孩子讲话, 彼此拉近距离, 经常和孩子沟通, 了解其内心世界, 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孩子。 对于农村学校的家长, 生计固然重要但及不上孩子重要, 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 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神圣的, 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他们, 希望家长能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受益终生。

2.教师的教育作用

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在一起的, 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 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平时走进学校、教室, 只要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 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 讲桌也清理干净。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 家长也许忽略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 但是班主任不能。 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从常规抓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 但是学习能力强, 所以要求教师时刻提醒、引导和教育。

3.学校的教育作用

农村学校也许设施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如窗明几净, 教室干净。 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 管理规范, 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 教室物品摆放整齐, 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使家校形成合力, 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经常对那些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家访, 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一起商讨解决方法, 通过家校联系, 这些孩子已慢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 需要老师不断督促引导, 需要家长细心教育。 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家庭联系, 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社会教育作用

(1)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农村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社会很多好奇的行为会进行模仿、练习, 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2) 让学生有自己明确的行为习惯准则, 在生活、 学习中时刻用这些准则约束自己。

(3) 遵守法律法规, 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提高道德意识。

(4)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组织环保行动, 让学生去城镇体验环卫工人的伟大和艰辛, 从小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可以利用暑假实践活动带农村学生去城镇卖报, 让孩子知道爸妈挣钱的艰辛, 养成不浪费的习惯;组织小朋友到社区福利院关心孤寡老人, 为老人们打扫卫生, 给老人讲故事, 给老人表扬节目等。 通过这个活动, 培养孩子的爱心, 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小学生年龄小, 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 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 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教育中才能养成, 在这个工作过程中, 教师必须有耐心, 有信心, 有恒心, 要抓紧、抓细、抓实, 反复抓, 抓反复, 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良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篇2

一、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明志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明代的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有了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用理想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

二、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自信

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从而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灿烂的历史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明智

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同学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是它的積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如果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就能获得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挫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耐挫能力强的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认识能力。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当马棚失火时,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马束丝可以换取5个奴隶!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二千多年前的先哲都有这种认识,那么社会进化到今天,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以渲泄自己的痛苦。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我们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有助于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一个轻松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通过历史的不断学习,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自强

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性格 篇3

一、加强性格理论教育

小学生的性格教育,最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导。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是最具有威严的群体。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小学生的性格理论教育,明白什么是性格,在性格培养过程中具体注意怎样的细节,从而在理论方面为小学生的性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可以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让小学生在课堂上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同学友好地相处,这是性格培养最直接的方法。

针对小学生的性格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培养,才能保证教师在教给小学生知识的时候游刃有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培养学生爱动脑筋、做事不慌张的良好性格,还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生活性格沟通

生活中的性格沟通非常重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小学生性格培养作出贡献,在和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沟通的时候注重语言的说话方式,在小学生面前做事要表现出典型的模范作用。

社会人在社会中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都有可能在一举一动中影响小学生发展。例如: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学生做错事情,家人或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会无辜地说“我是跟着某某某学习的”,其实学生本身并不知道事情的对错,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所作所为,尤其做错事情的时候更要加强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性格,为培养祖国明天的支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群体以群育性

生活在班级群体中,班级能够为培养小学生的智慧、性格、兴趣、特长爱好提供更广阔的天地。班主任最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班级目标,有的时候学生班级目标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小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班级集体目标,什么是班级责任感,这都要求教师交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良好的班集体教育。

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会影响小学生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关注地位比较低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教师要适当地给这一类学生关注,尽可能为这一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想方设法地提供这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纠正这一类学生的性格。

四、实践锻炼培养性格

性格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精彩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性格。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这些活动不仅包含课堂中的小活动、小组讨论,还包含课外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性格,大胆地质疑,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善于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时间劳动,劳动可以培养小学生不怕吃苦的耐劳精神,让学生解除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

性格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学生性格培养需要长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同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终身着手,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结合实际,努力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

五、关爱学生感情融化

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性格养成具有很重大的影响。有的时候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容易偏激,对学生性格养成不利。这就要求教师和家人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所作所为,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例如:在学生考试失败的时候,教师不仅对考试不利的学生给予批评,还要给学生鼓励。防止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现象,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教师要善于鼓励,对于学生做错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引导。

学生的感情是性格养成的关键因素,教师一定要注重观察,多与学生交流,时时刻刻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给学生勇气和信息。

性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培育和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可塑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性格和各门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性格。同时社会要加强关注,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创造条件。家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性格,在平时沟通中注意小学生的性格引导。只有各方面力量结合起来才能为小学生的性格教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美莲,刘翠娟.谈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No.41219:15.

[2]范淑萍.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之我见[J].现代交际,2013,No.36810:166.

[3]吴汉荣,朱克京,米涛.小学生性格特性及其对学习障碍影响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3,05:390-392.

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养成 篇4

关键词:细微;习惯养成;语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如果说流利的语言是人外表的体现,那么遒劲有力的字体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良好体现。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与良好的写字习惯,坐姿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同时保持三个一,写字之前,都有5~8分钟的坐姿练习,之后进入写字阶段。其次,交给学生写字方法和技巧。采用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的五步写字法。一看即看字的间架结构,看老师规范的板书;二描即为学生准备字贴进行临摹;三写即对照字帖进行仿写;四评即将自己的习字与同伴交流评比;五改即通过对比交流,改正不足之处。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学生从基础到熟练,最后提笔运用自如。

二、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受益终生。鉴于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衣着打扮到举止言行再到为人处世,处处起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维护秩序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更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上新课前提前预习的习惯

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在学新课文前,必须先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再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使学生解决阅读提示中所问的问题。然后分成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再进行朗读比赛。通过读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如果学生每天都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在今后的阅读中就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好习惯会一辈子受用。

四、培养学生背诵、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

要特别重视学生背诵好句、好段,并在课外让学生专门积累好词好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自然地把学过的好词好句运用到文章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语言流畅,内容充实,具有感召力。我相信这样的好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习惯、教育人才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波及学生的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有计划的引导。只有从细微处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梁德先.如何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J].教育实践与科研, 2012(2).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5

记得我刚工作时, 接一年级的语文及班主任,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班级的卫生工作。由于学生年龄小, 加上在家里娇生惯养, 不是家里的“公主”就是“少爷”, 大多数同学在家里根本没动过笤帚不说, 自己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 更不用说在班里做值日了。由于这种情况, 我只能每天早到校带领班里几个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搞教室的卫生。更要命的是, 你的劳动成果几乎没人珍惜, 每节课下来, 教室里纸铺了一地。起初, 我非常生气, 严厉地批评、苦口婆心地说教, 但发现收效甚微, 好多学生不但没有改正自己的缺点, 反而增加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当老师眼瞅着时, 他才会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当老师离开时, 纸又扔了一地, 好像和老师对着干。该怎么办呢?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鱼。忽然我眼前一亮, 我们为什不变废为宝呢?我立马叫来班干部, 经过讨论, 想出了带领班里同学捡垃圾的办法, 并制定了我们班的卫生公约。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遵守公约,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分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确立班级的卫生目标。争取使班上的每个同学不乱扔垃圾, 见到垃圾能自觉捡起来, 并放到指定的位置, 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决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我们在教室后面放了三个大纸箱子, 一个里面放废纸;一个里面放饮料瓶;另外一个放其它的垃圾。在班会课上, 我把卫生公约公布了, 并贴在了教室醒目的地方。班委会成员把每一位学生的卫生习惯记录下来。

第二, 初始目标阶段。经过两周的时间, 我和班委会成员汇总出了在这两周卫生保持得好、捡垃圾次数多并能按规定放置的10名同学, 作为“环境小卫士”。把这两周捡的垃圾卖掉, 添了点自己的钱, 给这10位同学买了奖品。当10位“环境小卫士”接到奖品的那一刻, 我看到他们是那么自豪, 其余同学是那么羡慕。他们不再觉得捡垃圾是丢人的事。

第三, 目标的形成阶段。从此, 同学们看到保护环境和学习一样, 只要在这方面做得好, 同样是好样的。所以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了。当你走进教室, 明显地感觉教室干净多了。看来现在状况不错, 我感到很高兴。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告诉同学们,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 优美的学习环境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所以不光要搞好本班教室的卫生, 更要保持整个校园的干净, 所以希望同学也能捡起校园的垃圾。又过了一段时间, 我对既能保持教室干净又能在外面捡垃圾的次数多的同学, 利用卖垃圾的钱买了奖品, 发了“环境小卫士”奖。这样, 全班大多数同学能保持自己脚下干净, 班里百分之五十的同学能做到看见垃圾就捡, 并能放在指定位置。学期结束了, 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养成了较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深深地感觉到选择恰当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 目标的升华、深化阶段。同学们虽然在行动上有一定的进步, 但还不够, 更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我结合所学文章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纪念》《特别的作业》, 教学二年级语文《植树的季节》《杨树之歌》《一片树叶》;教学三年级语文《一只小鸟》《失踪的森林王国》等文章时都渗透了环保教育, 作为小学生, 他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同学们在环保方面不但有行动, 而且在思想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在2008年为灾情献爱心捐款活动中, 我班同学把卖垃圾所得的20元钱捐了出去;2009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后, 我班又把卖垃圾所得的36元钱捐了出去。钱虽少, 但这是全班同学亲手挣的钱。在这两次活动中, 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以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为别人奉献爱心是最大的幸福。

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 篇6

一、不良行为习惯与性格的表现

(一) 自卑忧虑

有些学生在中小学一直较为优秀, 备受宠爱, 而到了大学, 面对众多实力雄厚的同学, 则不显得那么优秀了, 于是, 深感自卑, 缺乏自信。面对较多的课程和当前的就业压力, 从心理到行为都不能适应, 对学业和前途等甚感忧虑。

(二) 学习厌倦

有的学生是根据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填报高考志愿的, 当时只想能进入大学就行。进入高校后, 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 既没有勇气改变现状, 也没有胸怀接受现实, 缺少学习动力、兴趣, 出现了厌学情绪。

(三) 玩物丧志

在大学里, 管理模式有所变化, 相对而言, 可供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较大, 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有的逃课、旷课去学唱歌、跳舞、打球、看电影, 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结果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甚至因旷课太多受到学校处分。

(四) 纪律松弛

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同学, 不知自尊;有的上课迟到、早退, 交头接耳说话, 看小说、听随身听、打手机、吃东西、睡觉, 纪律松弛。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五) 寄生依赖

有的学生只讲索取, 不愿奉献, 贪图享受, 爱慕虚荣, 不顾父母经济窘迫, 盲目攀比。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生活则追求高档次、高消费, 讲排场, 崇尚名牌, 浪费现象严重。

(六) 社交障碍

有的学生不知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想交往又怕交往。有的在学习、情感等方面遭受挫折时就意志消沉。有的对自己要求不严, 交友不慎, 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身上染上铜臭味或江湖义气, 和同学稍有冲突就不能自控, 大动干戈。

(七) 宿舍脏乱

许多学生晚上不睡, 早晨不起, 业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平时不打扫卫生, 只有学校进行卫生检查时, 才匆忙突击打扫。

(八) 迷信星座

有的将自己的血型、生辰八字和星座输入电脑, 查找自己的性格、前途、命运, 适合找一个什么属相的人作配偶, 将会遇到什么挫折或灾难, 能活到多大岁数等等, 认为血型、星座等可以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二、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形成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

(一) 了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性格特征,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影响行为习惯与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遗传、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等。其中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笔者认为性格与习惯、前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为习惯与性格不是天生的, 具有可塑性, 人的前途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习惯往往影响性格, 性格影响人生, 决定人的前途、命运。人的前途、命运, 往往与本人的习惯、性格、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有关。大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 不会想到社会的复杂性, 不可能把个人融入到复杂的社会当中。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性格特征, 才能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二) 学校教育要确实起到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学生只有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 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1.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教师的影响, 首先在于以自身的品德和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言教, 还要进行“身教”。其次,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与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师生关系融洽, 感情深厚, 学生易形成关心人、照顾人、自尊自信、乐观向上、诚实的性格。第三, 教师要采取民主式的施教风格, 把学生当成亲人和朋友。

2.发挥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

集体舆论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形成有导向作用, 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要求和评价, 对学生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例如, 通过出墙报、写文章、开班会等形式对某种言论或行为进行讨论和评价, 确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 表达集体的愿望和要求, 通过集体舆论,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

3.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劳动、科技等活动。

组织开展文艺、体育、劳动、科技、演讲、书法等各种竞赛活动,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 容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勇敢坚强、务真求实、自立、自信、自强、自制、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

4.推荐健康向上的读物, 形成健康的个性。

学校要注重宣传教育作用, 给学生推荐或提供的学习材料, 内容要是正面的、健康、积极向上的, 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 加强自我教育, 促进行为习惯与性格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人的行为习惯与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一旦形成则是稳定的,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具有可塑性。正因为行为习惯与性格具有可塑性,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性格才成为可能。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初探 篇7

一、因材施教,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 学生学段特点的不同。

小学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都不相同。低年级学生年纪尚小, 还未能具备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 他们的问题主要是课堂上不够专心, 不能大胆发言, 完成作业不够认真等。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 提出的要求应该与具体行为活动结合起来, 寓教于乐。其次, 教师可以用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比如采取课堂小任务的方式, 将40分钟的课堂分成几个时间段, 结合课文小故事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一个时间段里认真听讲, 然后请几个小朋友复述小故事, 比一比谁复述得最好。这样的课堂小任务既切合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习惯, 又能鼓励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习惯。

对于高年级学生则需要教师激发其兴趣引导学习。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 教师要以引导为主, 帮助监督为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学习习惯。

2. 学生已有学习习惯的不同。

有些学生已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却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前者, 教师的任务是巩固其原有习惯, 并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更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后者, 教师要采取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 从心理教育和行为训练两个层面努力转化他们的不良习惯。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 经过耐心的沟通让学生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课堂课后的行为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例如, 针对部分学生完成作业总是马马虎虎、从不认真检查作业的情况, 教师不能机械地要求学生重做作业了事。这些学生往往有以下特点:一是不重视日常作业, 认为只要重视考试就可以;二是不会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往往上交作业之前才急急忙忙完成;三是粗心的性格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完成作业这一点上。教师要扭转这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首先要在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明白日常作业与考试的知识联系, 让学生知道日常作业的认真完成能够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其次要花一些精力监督上述这些学生, 与家长合作, 要求他们拿出一段完整的时间认真完成作业, 并且在完成后一定要检查;最后教师可以在其他细小的方面, 帮助他们养成细心的习惯。

二、重点突出, 教学、培养相辅相成

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点多而广, 若一味求全, 胡子眉毛一把抓, 训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反而不好。教师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时, 还要注意学期阶段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突出培养的重点。例如, 学期伊始, 学生的心还没有完全从假期状态收回来, 这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课前准备习惯、主动预习和专注听讲的习惯, 如此有利于学生较快速地切换状态, 从放松的假期状态进入适当紧张的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而到学期中与学期末阶段,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切合学习需求, 也有利于学生迎接即将到来的期中、期末考核。只有突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 才能切合教学的阶段特点, 用习惯培养的进步推动学习成绩的进步, 实现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教学成果的双赢。

三、持之以恒, 行为训练常态细化

为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激励办法。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取得进步时热情的表扬, 犯错时适当的批评与鼓励, 都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促进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语言表达情感, 情感塑造行为。教师的夸奖和鼓励不是为夸奖而夸奖, 而是要学生感受到自己内心由衷的肯定和期望。对平时学习习惯好的学生, 激励他们的同时要指明努力的方向, 这是灯塔般的指引;对平时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 教师批评的同时更要多肯定他们的小小进步, 这是时钟般的督促。教师适时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给不同情况的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 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家校合力, 创设良好培养环境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简单, 家庭的影响远比学校的影响深刻。就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 家庭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家长本身非常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会对孩子提出“作业书写工整”“学习时专心、认真”“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等要求;二是一些家长不明白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或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更有甚者, 部分家长自身有不良习惯, 比如作息时间不规律、闲暇时间爱打牌等, 这些都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惯。而有些家长又太溺爱孩子, 在孩子学习的时侯常去询问打扰, 这也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 教师要利用好各个平台, 与家长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学好小学语文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勤于动笔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 养成习惯, 使学生终生以之。 ”其中学习习惯的养成, 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具体知识, 而是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的习惯,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为将来的更深层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一方面是为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另一方面是为了做好具体知识内容上的准备。 课前预习的具体步骤和做法是:认真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 把握重点内容, 寻找难点部分, 为听讲做好准备。 进行了课前预习后, 在听教师讲课时, 能够有目的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益于接受新的知识。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学期开始, 在拿到新课本后,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引导他们在大体上浏览课本的目录, 对教材有初步了解;每周开始, 教师指定将学习的课文, 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细致的预习, 有不明白的地方, 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每天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应要求学生, 认真阅读课文, 分层次、划段落, 找出内容的重难点, 并在课上进行适当检验, 以此巩固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 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学生之所以感受不到, 是因为他们没有细致观察。 作文的写作, 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学生只有细致观察周围的生活, 耐心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更替、变迁, 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等, 才能激发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 写出言之有物、感人至深的作文。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最重要的是从生活、学习中入手,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 如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游玩时, 看到新奇的动植物等, 在学生兴奋之余, 教师要适时提醒和引导他们, 让他们既知大概, 更知细节。 细节的审视, 需要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 研究细微。 最好的办法是, 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找出细微的差别。 比如引导学生对鸭和鹅进行对比, 说出它们的区别。此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对其进行认识和学习, 逐渐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为语文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 再阅读。 ”由此可见, 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常为学生挑选适合阅读的图书, 推荐给他们, 并引导认真阅读, 并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使学生受益终生。

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可以与“书香河北”全民阅读活动同步, 每月定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的阅读书目, 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生活技能, 了解自然、社会, 认识人生真谛。 此外, 教师还应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为阅读更多书籍提供有利条件。

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曾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道出了质疑发问对学问进步的重要作用。 对于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不敢于发问, 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是对学习不好的;对于课文中存在争议的地方, 不善于质疑, 是不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内涵的。 这都是不会学习的表现, 都不能使学生取得学习进步。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会提问、会引导, 激发学生的疑问, 进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在课文讲解伊始,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 鼓励学生提出较复杂的问题;课文讲解完后, 鼓励学生对课文中自己认为有悖常理、自相矛盾等内容, 提出质疑, 并阐述观点和看法, 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 学生在质疑、讨论中, 对所学知识不断深化, 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习要勤于动笔,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无论是自己读书还是课堂听讲, 都应做到这一点。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课堂听讲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记笔记, 标记重难点, 勾画表达感情的句子、段落等。 课外阅读时, 教师刚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拿笔在书上标注, 或在本子上摘抄、记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后, 可以引导学生在书的留白处, 对字、词、句、段、篇等作批注, 起先不要求必须成句, 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 如“精彩”、“太妙了”等, 然后逐渐用完整的一句话、几句话代替, 形成完整的意思表示。 在校外, 学生的所见所闻很多, 生发出不同的感想, 把其及时记录下来, 不仅可以为写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还可以养成动笔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人的记忆是有阶段性的, 学过的知识不经常复习, 久而久之就会忘掉。 因此, 要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其好处表现在:首先, 可以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的线索。 其次, 可以避免忘记所学知识。 再次, 可以查漏补缺, 使所学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首先从每天课外作业开始, 在做作业之前, 要求学生首先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 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整理。每篇课文学习完后, 对整篇进行复习、整理;每个单元学习完后, 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整理;一本教材学习完后, 对整本书进行系统复习、整理。 学生在不断地复习、整理中, 巩固所学, 对知识进行内化,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贾瑞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09) .

[2]刘珍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04) .

[3]江廷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0 (08) .

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 篇9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学生性格      养成

一、前言

职业教育文化发展路径是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能够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将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性格的养成进行简要地分析。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创新教育重要精神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多年发展中所逐渐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意识文化。它是整个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体现学校特有的教学思想、办学理念。高职校园文化将是由学生、教师共同努力营造的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中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校“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三种精神文化的融合体就是高职校园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职学生性格特征的养成分析

1.荣誉感较强

学生荣誉感的养成最早可以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身上体现,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往往担负着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身边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以及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大量事情的处理,学生干部的性格逐渐趋于沉稳、冷静,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通过这种责任的承担,学生的荣誉感也会不断增强。

2.人际关系困惑突出

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这为其带来了大量的苦恼。在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现代社会,学生对于未来学习以及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十分担忧。出现这种问题,说明高职学生在成长中的独立意识正在不断增强,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他们有时不想去面对,并期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来自同伴间的人际压力也会逐渐上升。慢慢地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高职学生便开始较早地接触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抑或是缺点,往往最终使得部分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敏感自负。

3.缺乏对学习的快乐体验

很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都认为快乐与学习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往往在学习中会与教师产生相左的意见,并发生一些肢体冲突。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说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强化,他们开始有意摆脱现在的环境,并逐渐将一些问题推到老师的身上。高职学生由于正处在心理的成长阶段,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会不够周全,甚至会发生偏激的行为,这些都将影响学生性格的养成。所以,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快乐体验,让他们看见一片书写着勇气的蓝天。

4.关注校风德育建设

从教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们恐怕都为教育教学管理苦心孤诣。例如有些学校提出“三带三不带”的管理要求,初闻之下觉得多此一举,但是,有经验者会明白提出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对于年龄不小但心理不成熟的调研对象,行为虽然时现幼稚,却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这些学生虽然时常成为校风及德育管理的挑衅者,但是他们也希望校园文化建设過程中在校风、德育方面投入更多。

5.认知恒定性弱,态度矛盾

高职校园文化实际上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在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性格的影响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作用乃至是具体的影响在现实中的表现应该是多元性的。有时候,同一个个体在面对同一种存在的校园文化时,往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观点往往是相互违背的。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校园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学生在心理上却依旧对其存有较大的疑问。这种忽左忽右状况的出现,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价值观产生疑问,导致学生性格多变,时而温顺时而暴躁,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所以,积极为学生纠正错误的校园文化认知观念,有助于学生良好、稳定、客观、务实的性格特征的养成。

四、结语

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文化的构成与传播,实际上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完善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对多元社会敏感判断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个性化的性格特征,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华生,曾立坚,钟向忠.试析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J].成人教育,2013(12).

[2]汪兴堂,陆秀英.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及建设机制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1(03).

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 篇10

一、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的要点

(一) 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由于个人、家庭以及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日常行为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 比如学习倦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不文明行为举止。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有效开展, 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而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开展的前提, 首先要改正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水平,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 教会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从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着手, 将养成教育融入主题班队活动当中, 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为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二)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从学校层面来说, 在养成教育上的理念和方法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转变, 进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以主题班队会的形式予以进行, 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认真落实养成教育的各项内容, 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机制, 弥补养成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的教育方法要得当, 尤其是对于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积极的引导要好过严厉的批评和约束。一味地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措施,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和反感, 教育效果不佳, 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不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养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积极的予以引导, 多鼓励少批评,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养成主题班队会当中来, 让学生能够受到养成教育的熏陶。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自主的纠正, 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 思想与实践同行

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 明确养成教育主题班队的功能, 围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等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主题班队会的组织与设计。参考《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当中的具体内容, 根据开展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具体需要, 更新与转变教育和管理理念, 将行为规范的内容落实到实践当中。以人为本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形式来进行养成教育的推广与宣传, 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途径和方式来认识和了解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通过认知、感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实现思想与实践同行, 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 转变养成教育的观念、方法, 并予以更新和完善。在思想与实践同行的教育实践当中, 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 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进行合适、合理的设计, 保证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达成预期的目标[2]。

(二) 从生活点滴入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来实现。而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有效开展, 需要从生活点滴着手, 从认识、感知和行动三个方面层层递进, 将养成教育渗透其中, 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学生。从小事做起, 养成这正确的行为意识。自觉使用文明用语, 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以及刻苦学习, 这些都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重要的基本准则, 正是在生活的点滴当中不断的规范自己, 才能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宣传之下,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提醒和警示自己, 对于生活当中的细节也不能丝毫的懈怠, 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出来, 深入到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当中, 每时每刻感染和熏陶着学生, 对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3]。

三、结论

以养成教育为小学主题班队会活动, 以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目标, 调整和转变教学思路, 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主题班队会的形式开展养成教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结合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的要点, 在实践当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做到思想与实践同行, 深入生活的点滴当中, 以让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小学主题班队会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摘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主题班队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方面逐一的渗透, 循序渐进地进行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文章围绕小学主体班队活动的开展, 以养成教育作为主题, 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 提升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使学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小学生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孙颖.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8) .

[2]白庆荣.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 .

[3]孙泽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参考, 2015 (1) .

上一篇:教学语言适宜下一篇:铜期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