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真我”

2024-06-29

教师“真我”(精选10篇)

教师“真我” 篇1

自2005年吴国珍、余巍等人翻译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The Courage to Teach: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出版以来,帕克·帕尔默(Parker J.Palmer)以及他所讨论的话题即引起我国学界关注。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针对其著作发表各自观点。教师们欣喜于在帕尔默的书中遇到解其精神困惑的知音;教育理论研究者则惊诧于帕尔默从教师“如何教”的技术问题到“谁在教”的人的问题,即研究视角的转向。[1]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在我国对于帕尔默教师哲学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把帕尔默关于教师的讨论还原到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之中,挖掘其教师哲学思想的本源,以便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

一、帕尔默教师哲学思想的宗教信仰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帕尔默对于教师“真我”、教师内在精神世界的探求与理解深深根植于其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出生于1939年的帕尔默是一名贵格派教友会成员,他所生活的西方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经历了基督教逐步衰败而引发的信仰危机,以及技术理性主义幻灭而导致的理性主义危机。帕尔默曾把这个社会比喻为暴风雪肆虐的世界,他指出暴风雪颠覆了人们灵魂的秩序,这个人性的核心现在失去了所有指导我们生活的力量。对于美国当代教育,帕尔默指出:不同类型的教育者都处于真正深刻的痛苦之中。教师们一致认为教育是失效的,学生在教室里得到的服务往往是恶劣的,作为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没有得到系统的支持。他们已经厌倦了追求浅薄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人类复杂问题的职业取向,而是准备好去向精神传统寻求超越技术层面的任何指南。[2]

帕尔默将教师精神与灵魂作为研究核心亦是其宗教信仰本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宗教哲学价值重心的发展经历了从异己的“神”转向“人”自身的过程。当代存在主义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提出“终极关切论”,强调人类精神的所有基本功能无不深含着终极关切,其本身就是“宗教性的”。他认为所谓“宗教”就是指“人类精神生活所有机能的基础,它居于人类精神整体中的深层”,“深层”即“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方面”。[3]因此宗教就是指终极关切,信仰就是某种终极关切的状态。[4]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体、基础和根基。同时美国著名天主教活动家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始终将基督教信仰与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这种作为隐修者的入世精神,[5]以及他所提出的“真我”概念,都为帕尔默的思想与实践提供了基础。

二、教师“真我”与“潜藏整体”内涵

帕尔默认为“真我”(1)指自我个性(人性)的核心,这个核心是被上帝创造的。“真我”是原初的,本质的,并且是永远藏于隐秘的。同时“真我”也是客观的,具有自我本体意义上的真实,这种真实能够使我们避免自身或彼此间的退化,这种退化导致我们人性的消失,不断威胁我们生命的品质。[6]从认识论角度看,帕尔默的“真我”就是一种宗教体验。在宗教思想家看来,只有宗教体验才是对人性认识的一种全面表达。

在帕尔默思想中,“潜藏整体”就是把“真我”,即内在真理带到外部世界,是内在真实与外部行动的统一。他引用美国作家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对于“潜藏整体”的讨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狄勒德指出在多样性背后具有统一性,在生活多种分歧力量的背后是整体。[7]发现整体是要不断走向灵魂深处,灵魂深处是我们生命所有力量的源泉。也就是说,整体首先既是善的滥觞,又是恶的渊薮,这是由于当我们与赋予我们生命的上帝交汇时,我们与所有力量相遇,包括死亡和那些我们不能选择的东西。其次我们只有驾驭征服内心深处的恶魔,(2)才能发现“潜藏整体”。狄勒德指出,只有这些怪物才知道通往内在统一和整体的道路,他们指引我们到达生命更深处。

在一般意义“真我”的讨论基础上,帕尔默指出教师“真我”就是教师自我个性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本质、客观与真实的。这个核心能够使教师生命鲜活,避免其沦为工具,丧失灵魂。教师只有把“真我”即内在真实,与外在表现相统一,才能回归其“潜藏整体”,才能拥有不分离的生活。“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汇合”,[8]一个优秀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将内在真理投射出去,与学生,与学科发生密切联系,编织成网,成为整体。

教师“潜藏整体”的根本特征是认同(identity)和完整(integrity)。自身认同指“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而自身完整则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9]教师自身认同具有历史性、发展性和联系性,他要将自身的生命成长历史和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自身认同就是“把个人认同融于工作的强烈意识”,只有这种认同于工作的强烈意识才能使教师“真我”显现。教师自身完整则意味着教师自身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10]所以教师要找到“与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试图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即教师“真我”与外部表现的统一方式。一个一致不分裂的教师自我才能拥有优秀的教学品质,他能“编织一张如此具有凝聚力量的网,用于把学生、学科和自我统统编织到一起,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这样一种内部整合的自我,才能够建立优秀教学所依赖的外部联系”。[11]

帕尔默指出,只有教师回归具有自身认同与完整的“潜藏整体”,才能具有所谓“教学勇气”,即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保持心灵开放的勇气”,而“心灵开放”就是指教师“真我”的认识、发现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三、教师“真我”丧失、“潜藏整体”受损与分离生活

“真我”丧失即“潜藏整体”受到破坏,分离生活就此开始。帕尔默认为“真我”丧失是指由于我们恐惧内在之光被熄灭或内在阴暗被揭露,彼此隐藏真实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得与自己的灵魂分离,不能了解自身存在的一致性,最终陷入分离生活。[12]教师“真我”丧失,即是教师在内在真实和外在表现之间筑起一堵墙,去“扮演”教师角色,使自身远离学生,远离学科,将暴露我们内心的危险降到最低,却陷入自我封闭的生活状态。[13]

帕尔默认为造成教师“真我”丧失,陷入分离生活的根本原因是恐惧。从表面来看,教师恐惧的原因是如果不顺从外在权力就会失去工作,失去形象和地位。但深层原因却是恐惧和异己的“他者”直接相对,不管他者是学生,是同事、学科,还是一种内心自我矛盾的声音。[14]在帕尔默看来,这其实就是对多元性的恐惧,因为多元主义会使我们与不同真相相遇,令人恐惧的冲突亦随之而来。帕尔默还提出第三层恐惧,就是恐惧不断失去认同,失去自我意识。同他者的正面交锋会挑战我们,甚至改变我们,召唤我们接受新的事实、思想和价值,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是最令人恐惧的。

恐惧可分为健康的恐惧和病态的恐惧。健康的恐惧是那种面对接受陌生真理的恐惧,这种恐惧挑战我们,迫使我们扩展思维与自我认同,让我们知道自己处在真正学习的边缘。病态的恐惧则使我们自我封闭、无动于衷,割断我们跟他人密切联系的能力,破坏我们教与学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健康的恐惧是教师与年轻人之间没有产生赋予教师生命力的亲密联系时所感到的恐惧;病态的恐惧是教师唯恐失去年轻人的喜爱,这种恐惧使教师迎合学生,丢掉尊严和方式。当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迎合学生,就丧失了真我,“潜藏整体”开始破裂,导致分离生活。帕尔默全面深刻剖析这种分离生活,认为包括三个层面:即本体层面灵魂与角色的分离;认识层面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实践层面沉思生活与行动生活的分离。

帕尔默指出灵魂与角色的分离始自童年,当儿童发现美好理想与阴暗现实之间的鸿沟时,利用分离生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本能就产生了,并形成往来于角色外部公共世界与灵魂深藏世界二者之间的生活状态。这种状况一直在我们逐步走向成人的过程中持续,最后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全神贯注于成功,或至少全神贯注于生存时,我们就与灵魂失去了联系,迷失在自己的角色中。

帕尔默认为造成主观与客观分离的是客观主义认识模式。客观主义追求一个客观可知的世界,这个世界同价值负载的主观意义和主观解释的世界相互隔绝。帕尔默指出知识是我们强加于这个无秩序状态世界的心智秩序,[15]知识在人类灵魂的情感范畴中发源。他提出知识除了好奇和控制两个基本来源之外,还有第三类知识起源,即同情或爱,起源于爱的知识目标是重新统一和构建破碎的自我和世界。所以帕尔默认为认识就是我们如何与未知的他者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的相遇和交融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因此认识总是共同分享、相互联系的。[16]这种联系性的认识方式是良好教学所依赖的基础。

帕尔默认为,我们活着的基本表达方式有两种:沉思和行动。如果不能平衡二者之间创造性的张力,把二者割裂开来,他们最终都将由于失控而走向疯狂。教师的职业生活本质应是以教师“真我”为核心的沉思—行动生活,是二者有机结合而不是分离。教师的行动生活是教师的内在真实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生成过程,行动是不可见精神的可见形式,内在力量的外在表达。沉思生活给予教师的则是揭示假象,认识真理。沉思发生时确切的标志是痛苦,这种痛苦是由于我们曾经确信的东西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内在虚空,从这种虚空中浮现新的真理,而这真理往往是异样的,不稳定的。

四、教师“真我”发现与“潜藏整体”回归

帕尔默强调,我们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也就是说教师要驾驭、征服、超越恐惧,才能在恐惧的引导下走向内心深处,回归“潜藏整体”。帕尔默指出教师要以悖论式思考方式完整全面认识自我与学生,发展教学自我完整性,要与他人之间建立信任圈,从而形成一个以主体为中心,集认识、教学、学习于一身的真理共同体。

(一)认识层面:麦比乌斯圈的启示与悖论式整体思考方式

帕尔默认为,麦比乌斯圈(1)在形成悖论式思考方式上给予我们深刻启发。他指出,如果简单地把一张纸条的两端连接,虽然围绕一个中心构成环状,似乎是一个整体,但依然存在内在和外在等类型的二元区分。而麦比乌斯圈却没有“里面”和“外面”的分别,两个表面保持不断地互动生成。无论我们内在是什么,它都不停地向外流动帮助我们形成或扭曲这个世界,无论我们的外在是什么,它也都在不停地向内流动,以帮助形成或扭曲我们的生活。[17]麦比乌斯圈就像生活本身:最后只有一种真实。帕尔默认为我们所有的人一直都以麦比乌斯圈的方式生活。我们不断在“外在”和“内在”间进行着天衣无缝地交流,互动生成或好或坏的现实。所以帕尔默要求我们要进行既此既彼地整体性思考,而不是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真理恰是表面对立事物的联系。正如博尔所说:“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18]帕尔默所期望的是比二元思维更丰富的教与学模式,一种揭示思维与感情的悖论如何被契合的模式。教师要把学生的和自己的心灵、思想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离。

(二)实践层面:信任圈与真理共同体

帕尔默指出,教育共同体必须是以信任圈为基础的真理共同体,它是教师从内心世界融入课堂以及更大世界的保证,共同体的建设是教师内在力量进行外在表达的沉思—行动生活实践。所以共同体一定是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

首先,帕尔默认为教育共同体必须以信任圈(the circle of trust)为基础。信任圈就是为灵魂提供显现,并讲述真理所需要的安全氛围。它实践的是共同孤独存在(being alone together)的悖论式思维方式,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孤独的共同体呈现给彼此。正如贵格派信任圈所坚持的基本信念,我们所有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教师引领,且同时都需要他人帮助来识别了解自己内在教师的声音。[19]在信任圈中,任何挤压灵魂变形的力量都被抑制。这样群体中的关系是耐心的,富于同情心的,且秉持对内在教师的真实性以及每个人都有跟随其学习的能力的信仰。

其次,教育共同体就是真理共同体。帕尔默指出,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服从真理的空间,[20]也是开创一个实践真理共同体的空间(the community of truth)。[21]这里的真理共同体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关系网络,其核心宗旨是对真理的服从,在这个网络中,我们必须既讲述又倾听,既赋予他人权利,又要对自己负责。[22]帕尔默在基督教哲学视域中讨论真理性质。首先,真理是个人的,[23]耶稣将真理体现于每一个人,个人就是真理的化身。其次,真理是共享的。[24]这意味着只有在共同体框架中,在人类与所有非人类生命形式的关系中才能发现真理。最后,真理具有相互性。[25]基督教认为,我不但在真理中以及探索真理过程中投入我自己的人性,真理也在我中以及在探索我的过程中投入它自身。[26]在我探求认识未知者的同时,它也在探求认识我,这就是爱的逻辑。真理共同体的基本纽带是对真理的服从。“服从”不是朝向权威的奴性附属,而是在自由自我之间的谈话中认真倾听与忠实回应。

最后,在《教学勇气》中,帕尔默将真理共同体进一步阐释为以主体为中心的集认识、教学和学习于一身的教育共同体。所谓主体(subject)就是求知者所关注讨论的主题,即被认识者。当它被视为具有内在生命,能够讲述自身真理时,帕尔默称为主体。当被认识者作为主体处于我们关注的中心,我们自身也被主体认识,由双向认识产生关系,并透过关系加深彼此的认识,获得全面真理。这些被认识的主体和我们自身亦都可称为伟大事物(the great things),所以只有发展和深化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理解任何伟大事物的内在生命。在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教室,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赋予伟大事物一种独立的声音,一种以学生听到、理解的方式讲述自己真理的能力。当伟大事物发出自己的声音,教师和学生才更可能进入到学习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不会瓦解于学生或教师的自我之中,而且知道自身要对核心的主体负责。[27]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对话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因为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28]对话的基本信念是认真倾听,忠实回应。

五、结语

作为思想家的帕尔默站在宗教哲学的立场,通过分析解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割裂后果来讨论教师的精神与灵魂问题,试图帮助那些迷失在暴风雪肆虐中的教师发现“真我”,回到“潜藏整体”,回归精神家园。帕尔默无论在教师哲学理论建构还是教师养成实践方面的尝试,在西方社会中都有着丰富而悠久的思想传统,以及相应支撑的各种社会资源。但这种对于教师精神的宗教关怀则是我国现实层面教师管理以及理论层面教师研究中所欠缺的,所以深入探讨帕尔默的教师哲学思想,对我们的教师寻找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国珍.教学勇气引领教师成为心灵导师.中国教师[J].2006,(7):46~48;李政涛.教学的勇气就是返回自身的勇气.中国教师[J].2007,(12):62~64;罗祖兵.教学需要勇气—帕克帕尔默《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评介.全球教育展望[J],2009,(9):92~96.

[2][15][20][22][23][24][25][26]Parker J.Palmer.To Know As We Are Known:A Spirituality of Education.San Francisco:Harper&Row.1983:10(preface),3,69,12(preface),47,54,57,58.

[3][美]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M].陈新权,王平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7.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0.

[5]彭小瑜.一个隐修者的入世情怀——托马斯默顿的社会和政治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2008,(5):183~203.

[6][12][17]Parker J.Palmer.AHidden Wholeness:The Jour-ney Toward an Undivided Life.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4.33,4,43.

[7][19]Parker J.Palmer.The Active Life:A Spirituality ofWork,Creativity,and Car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30,9.

[8][9][10][11][13][14][16][18][28][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14,31,16,18,39,56,65,104.

[21][27]Parker J.Palmer.The Courage to Teach:Exploring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8.95,118.

重新发现真我 篇2

从图形来看,I SPA的标志,是一笔连成的一朵花;静态来看,花开七瓣,静谧灿烂,怡然自得;动态来看,笔画从右下角进入,经过7个曲折的变化,最后以舒缓坦然而出,如同带着各种心理和亚健康问题来到这里的客人,经过一个包含7个步骤的套餐后,带着放松和愉悦离去。留在客人心中的印象,才是I SPA最真实的标志。 I SPA以Rediscovering Myself作为口号,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宾客,重新发现真我。在做SPA的时候,有如婴儿般被呵护,处于半睡半醒之间,幽暗的烛光配合不同精油的天然香气,使疲惫的身心达到一种和谐和平衡,因和谐而专注,从而使人的灵感实现最大程度的涌现。I SPA所有产品都选用最高端的专业品牌,包括泰国的I plus Q、法国思蒂Sothys、澳洲茱丽Jurlique。这里所有的装饰产品和香薰用具均悉心挑选,连产品包装也采用天然材质,如荷叶、藤条、竹子和棕榈树等,营造出原汁原味的泰式风情。

来I SPA放松身心、缓解压力、预防疾病,只是做SPA的入门课程。真正实现心身对话,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活得真实,内省无忧,外省不惧,才是更高境界。君子乐天知命,相时而动,与天地万物相通而协中,则是忘我境界。如此,才能“泰美好”。这里的每个细节都力求带给您SPA全然之美的艺术氛围。沁人的芬芳无边无际,一切顶级奢华在这里都用更轻松、更简朴的方式绽放着魅力。任意角落都透着原汁原味的泰国风格,平衡与和谐,简朴而自然。这个六月,可以来这里,体验纯正泰式SPA的同时,犒劳一下自己劳累的身心,给自己一份成年的儿童節礼物。

nlc202309030025

真我风采 篇3

带有男性硬朗风格的短靴或鞋子,成为潮流趋向,无论是平底鞋、高跟鞋,还是坡跟鞋,鞋型的设计中都有这一体现。而这也是一贯以柔美见长的女鞋,多了几分英姿飒爽的蓬勃朝气。

注重实用、突出个性需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消费的必然,街头出现的鞋款中,平底的包子鞋、莫卡辛鞋、运动休闲型的板鞋等更成为时尚MM的首选。

无论是红、绿、蓝、黄,选择纯色系帮面,尽显青春跳跃的美感。无论是牛皮还是帆布帮面,清爽透气是主要选择。经典款型融入时尚工艺,整体设计创意无限,比如可以在帮面缀满金属铆钉,新颖美观。板鞋可以穿出男士的刚阳毅力与会当凌绝顶的气魄。

商务不是生活的主旋律,休闲才能让你的生活品质更进一层。厚鞋底为当今潮流,高档牛皮撞色效果拼接的帮面,时尚舒适之余充满青春活力。舒适透气感无与伦比,至尊享受成就完美品质,是商务男士休闲之必备。

不管是高帮还是低帮,独有的透气性能,让男人的鞋子可以自由呼吸,穿着起来舒适随心,而凉鞋的款型设计更是以人为本,着意打造舒适随意的休闲效果。

流年演绎真我 篇4

我出生在书香世家,我自认为自己对学习是有天赋的。为了书写好自己的人生履历表,实现“不虚来世界走一朝”的梦想,我要学好知识,给自己准备好最精良的装备。我要让北大见证我成长的足迹,我要去创造自己人生一个又一个奇迹。

飞扬的青春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学习并不是我人生的全部。象棋、五子棋、打球、晨跑、跆拳道、游泳……凡是男孩子喜欢的体育运动和游戏我都曾涉猎。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学生首先应该强身健体,我不仅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还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健身。另外,我还经常关注各种时事信息,时刻与社会接轨。据国家数据统计,全国高考几十年文理科状元几乎没有几个在从政、经商或学术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因此我更相信,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能力是要到社会实践和打拼中来实现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我经常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清山秀水碧波万里的西湖,让我见到了现代都市喧嚣繁华背后的闲适安宁;水清见底怪石嶙峋的青岛石老人海景,洗尽世间一切虚荣铅华,让我顿感宇宙的博大包容,心中的纷杂化为云卷云舒;连绵数十里最险“十八盘”的泰山,尽显五千年古风;漫漫黄沙月牙泉边,噙泪的双眼再现鼓声号角中的猎猎战旗……许多著名的景点都留下我深情的目光和不舍的足迹。品鉴过东西风物,领略过南北人情,我的心境也蓦然开阔。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永不止步!

青春的我如青葱的小树追求高大标直的巨木;沸腾的我如永不停歇的发动机,冲锋学海,书写人生。在实现自我的征程上,我努力拼搏,让挫折和悔恨少一点,让迷失和彷徨去流放,让我不断超越,走出豪迈人生!

简评:文章激情四射,富有文采,彰显了小作者飞扬的个性。作者通过富有冲击力的个性化语言,严谨精炼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独特感悟,让人耳目一新,写出了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寻找活水抒写真我 篇5

但是, 对于初中生而言, 作文必须尊奉“真”的原则, 做到有感而发, 现就此做一番探究。

一、开辟兴感之径

中学阶段, 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定型, 对未来的憧憬、感慨必然会很多。花团锦簇的自然、异彩纷呈的社会、包罗万象的人生和变化发展中的自我都是关照的对象, 也是抒写的对象。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这四个系列融入、关照和梳理自己的生活及感受。例如静坐小河旁, 欣赏朝阳、小桥、垂柳、飞燕等景象, 必然会生发对恬静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留意小区, 耄耋老者多年如一日地义务清扫路道, 必然会引发尊老赞老之情;融入生活, 关注身边, 每一个片段都会让人回味, 回味之时, 必然会用满腔的热情去亲近拥抱生活; 反省自我, 发现自己不再如少年时期那样纯真, 变得巧言多变, 甚至动辄谎言相加, 必然会感慨自己惊人的退化。

但不可回避的是, 完整的生活应该是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有机融合。所以, 最初的探寻兴感的途径可以从这四个系列单方面融入,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倾心关注与融入自然、社会、人生、自我四者融合的世界。这就要求学生既能寄情山水, 又能心系社会和芸芸众生 (包括自我) ;甚至达到更高层面———在山水自然里关照自我、社会和人生。诗人将个人乃至世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关联起来, 天人合一的理念融贯其中, 全诗境界顿出, 情感真挚而深沉。当然, 这种融入会比较困难, 毕竟学生的阅历和能力有限, 但必须明确这个方向。

二、助力兴感之法

事实上, 学生作文之所以缺乏真实感,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懂得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为自 己的作文 “涂脂抹粉”。 教学时, 教师要积极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

1.语言特色要典型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激发学生语言思维, 培养全面的语言素养。”学生作文是对汉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 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例如, 讲解完“撬边儿”中“撬”应为“缲”的误写之后, 一位学生就极其用心地将“缲边”两字贴在他妈妈缝纫店的门口, 引来众多顾客, 生意火爆; 学生就将这件事写了出来, 抒写他被妈妈表扬之后的快乐心情。从这个角度写感慨, 一般学生想不到, 但却是有感而发, 真切、自然而独特。

2.口语交际要多元化。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但现实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被众多老师忽视。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的环境下妥善地说出所兴之感, 例如在校园广播站设置“真情表白”专栏, 开展“我是故事大王”系列活动……这样让学生多角度接触生活, 了解生活, 学生真实地关注周边世界和人物, 真实地表达丰富多彩的人情世态, 更可促动学生思考与实践, 从而真切地融入生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 学生的作文素材必然日益丰富, 抒发的情感也必然更加真实。

3.表现手法要多样化。一篇好文章往往离不开好的表现手法,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作者为表达对春的喜爱之情, 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反复、用典、排比等手法, 将春写得形象而生动, 细微而感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教材里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必须精读的文章。这一点往往又被不少学生乃至语文教师漠视, 他们往往舍近而求远, 寻求时下的作文选, 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每单元教学结束之后, 帮助学生梳理经典作品里的独特技巧, 并且嫁接到作文中。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作者在文中带着读者去看和想象济南冬天温晴的景象, 并运用拟人化手法使得文中的一切景物都带上人的情感。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变换使用手法, 最大程度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接着让学生模仿文本写一篇以“春天”为题目的片段作文:

三月, 春姑娘姗姗而来

闭着眼睛想象吧, 热情的燕子欢歌热舞为她引路。春姑娘穿过身着绿衣、一碧万顷的麦田, 驻足在热情相迎的迎春花前, 贪婪地呼吸着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小伙子们甩去厚重的棉衣, 姑娘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锦衣, 他们翩翩起舞, 欢腾着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就这样, 春姑娘来到我美丽的家乡。

学生的模仿虽然简 单 , 但是想象独到, 情感真挚, 将春写得色彩斑斓, 富有活力。其实, 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的写作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模仿。语文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正确引导, 帮他们透彻分析文中运用的各种文学表现手法, 架构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在此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始终牢记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起初阶段, 可以进行片段模仿练习;然后再引导尝试模仿全篇作文。

三、更新兴感之源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他们会经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 他们的阅历会逐渐丰富, 思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在此背景下, 教师要敏锐、及时地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整理过往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感悟。

具体来讲, 教师应要求学生分系列编辑自己的习作, 习作完成之后的某一时间, 应专门设置习作回看课。在这种课上, 学生要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在字词句等方面重新批改, 更要努力读出新感觉, 添加新感悟, 运用新技法。

发展个性抒写真我 篇6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把生活经历和感悟转化成书面文字的过程, 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为学生这种创造性劳动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这样学生的情感将会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 积极思维, 敢说敢写。习作是小学阶段较难的学习任务, 难免会说错、写错, 肯定不够完美, 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幼稚, 期待学生写得更好。即使说错写错, 也不要马上下结论, 而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悟出来, 改过来。这样, 学生消除了胆怯的心理, 才能完全自由地思维, 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 真实地亮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发展。

二、独特素材——个性发展的源泉

有什么样的生活基本就有什么样的习作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投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 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在不同的生活经历中, 必定有不同于别人的环境, 不同于别人的做法、想法。作文指导课前, 要与学生多交流, 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 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确定最能表现自己独特生活的习作内容。如有两个学生发现好多汽车上都贴着可爱的车贴, 上面的话特别搞笑, 如“哥开的不是车, 是寂寞”……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 车身也成了“秀场”。我就鼓励他们大胆写出了《家有酷车》《汽车的心里话》, 实话实说, 学生的个性从而得到了彰显。

三、创意表达——个性发展的风采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差异, 自由表达是他们个性驰骋的天地。在习作教学中, 我们就要鼓励学生把独特的认识感悟真实地、富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要淡化文体, 淡化写法的指导, 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驰骋。如让学生写《我的烦恼》, 我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 文体、写法让学生自己定。文体方面:有的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来叙述事件, 有的以书信的形式来倾诉心里话, 有的写成了调查报告……写法方面:有的以“酸、苦、辣”三部分成文, 有的用“烦恼A、烦恼B、烦恼C”做每个小节的开头……如此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法, 突破了文体僵化、写法单调的局限, 展现了学生个性各异的风采。

四、准确评价———个性发展的动力

真情实感是习作评价的主要准绳, 要让学生养成写“真话”的好习惯。如学生习作《活该》中有这样一段话:王阿姨和常买彩票的李叔叔在“内战”, 只见王阿姨拿起一个花瓶, 眼看就要往地上摔。我跑过去想把花瓶夺过来, 谁知花瓶却砸在我的脚上。我回去告诉了妈妈, 谁知妈妈却说:“活该, 谁叫你多管闲事。”在讲评课上, 有的学生认为应把妈妈说的话改为表扬“我”的话, 而小作者说当时他妈妈确实是这样说自己的。通过争论, 学生对这篇习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夸他写真话, 没有编假话、大话, 因为学生习作唯有真实才是美丽的。

教师“真我” 篇7

一、个性化体验——激活真心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 必不乐学。”口语交际要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 与他们一起去观察自然, 接触社会, 体味生活, 获取个性化的体验。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 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 围绕主题, 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 观察、想象及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 可以带低年级的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秋天。看秋天火红火红的枫叶, 形态各异的菊花, 芳香宜人的桂花, 一片金黄的稻田和各种各样的水果。阳光下, 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 欢笑着, 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 流出心田。“枫叶笑红了脸!”“看, 枣树上挂满了黄中带红的枣儿, 风儿一吹, 它们轻轻摇摆, 像一个个的小铃铛。”“这朵菊花的花瓣就像妈妈的卷发, 真好看!”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 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解除了学生的束缚, 使他们的言语变得绚丽多彩。平时, 老师也可以经常带孩子们去公园吹泡泡, 逮蚂蚱, 观赏树叶, 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去面包加工厂动手制作……学生们看得尽兴, 玩得过瘾, 对于这些亲眼所见, 亲手所画的景物, 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从而使口语交际真实、有趣, 达到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 真心激活, 真情自发。

二、个性化思考——感受真我

个性化思考, 就是让每个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关注社会的各种现象。引导他们用眼看世界, 用心思考世界。如再教《说漫画》时, 教者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一和图三, 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质疑:两只一模一样的斑点狗,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再看图二, 学生恍然大悟:是哈哈镜迷惑了它们。此时, 教师适时引导: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哈哈镜, 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 让我们变得自卑或自傲起来。你发现了身边这样的哈哈镜了吗?于是学生兴致盎然地寻找身边的哈哈镜。一生说:我面前也有一面哈哈镜, 那就是考试。每次考不好时, 都会被妈妈责备。由于最近一次数学考得不理想, 生日礼物也泡汤了, 我难过极了。一生说:我家隔壁最近搬来了新邻居, 他家小孩比我低一个年级, 由于他是留守儿童, 经常有不会的题目向我妈妈请教, 每回我看了题目后都觉得太简单了, 渐渐地, 在他面前我就开始自高自大起来, 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他强。我觉得他也是我身边的一面哈哈镜。

……

欣赏漫画, 既要善于解读漫画的寓意和画家的用意, 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事实原型。教师改变了指导策略, 以画为媒, 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 立足于真我,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发自内心的, 学生的表达情感是真挚的。

教材“口语交际”的每一幅“情境图”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为口语交际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近、相似的“交际情境”, 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可以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他们交际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努力发掘“情境图”的内涵, 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图”, 创设“交际情境”, 使口语交际成为生命主体表情达意的实际心理需要, 同时, 在交际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个性化表达——感受真性情

向善向美向上长成一个“真我” 篇8

中师毕业至今,我在杏坛耕耘了23载春秋,从妙龄到不惑,从懵懂到独立, 职业生涯大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唤起使命、初尝成功;积淀期,埋头做事,专注读书;提升期,不惧挑战、广泛吸纳;成熟期,回归初心,认同自我。下面, 我沿着这条由时间段生成的成长轴,与大家做具体分享。

我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安化县长大,1993年参加工作时分到只有两名教师的村小,之后调到五名教师的片完小,再到乡中心小学、镇完全小学,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撤乡并镇时期所有不同规模的学校。村小座落在三乡交界的大山深处,从我家前往,需要先走国道,走完国道走乡村道,走完乡村道上渠道,走完渠道穿田间小道。一直走到溪水的发源处,大山的脚下,几间木板房,便是学校。我平时住在学校里,包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晚上时常被吓醒,因为有阿猫阿狗之流被人教唆着半夜来敲门。星期日,我会回家准备下一周的米和菜,星期一早上天蒙蒙亮,用自行车驮着去学校。有一天下大雪,上渠道的小路垮掉了一半,我试了好几次,车推不上,只好停下来等路过的人帮忙,比平时晚了几十分钟到村口。大树下黑压压的一群人,老远就向我招手,欢呼着朝我跑来,把我团团围住。冬天的早晨很冷,地上满是积雪,偶尔还有稀稀落落的雪花飘舞。孩子们的脸冻得通红通红,眼睛却是那么兴奋、热烈地看着我。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说得最多的一句是:“老师,我们还以为你不来了呢!”我心头一热,眼眶不禁湿润。尽管工作才四个多月,我却觉得十分漫长,班上没有一个同学分配的学校条件比我差。但此时此刻,感受着这一群孩子对我十二分的依恋、爱戴和担心失去我的恐惧,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委屈。这个场景触动着我内心良善的某个角落,一直定格在脑海中。12年后的2005年,我参加湖南省益阳市“两爱两讲”征文比赛,把它写进文章,真情实感流露,获得了一等奖。它和另外的场景一起,成为我热爱教育、执着教育的精神土壤。

所谓另外的场景,是一些情节差不多的画面,发生在调到乡中心小学之后。 农村孩子五年级时即离开家,到乡中心小学读住学。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们远赴他乡打工养家。年迈的爷爷奶奶每逢镇上赶集的日子,走十多里、二十多里山路,卖掉一点点土特产,买上一两个包子或水果,自己舍不得吃,来到学校找牵挂着的孙子孙女。他们不知道孙子孙女在哪个班,也不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 只是颤颤巍巍挨教室询问。遇到一个老师,便会极端恭敬、虔诚地迎上去,又往往得不出一个结果,颤颤巍巍地转身失落离去。我出身农村,我的父母和我的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送子女读书,走出大山。每每看到这样的老人,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告诉自己应矢志教育,忠贞不二,做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的好老师。这是誓言,也是梦想,更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在职业道路上前行,不彷徨,不应付,不松懈。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上了一堂片区公开课———自然课的《水蒸气》。翻阅师范学的《教材教法》,依循上面的案例, 稍微做些调整,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竟然一个劲儿说“好”。我不免有些欣喜。安化县教育局组织进行电化教学比武,其他同事不愿意揽上这个任务,我似只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毫不推辞,反复琢磨教学设计,逐个儿向同事请教,手写体的教案稿修改了厚厚一叠,最终获得县二等奖。 今天看来,这样的奖项级别实在太低,可在当年,于我是莫大鼓舞,它让我体味到职业生涯中除家长认可、学生喜爱之外的另一种成功———同行欣赏,从而奠定了终身从教的兴趣基础,并逐渐把教育视为一种信仰。从那时起到现在,我总是从各种获奖中得到精神力量,秉着一股气、鼓着一股劲朝前走。

在农村工作8年,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无法从外界汲取能量。怎么办?唯有向内缩,埋头做事,专注读书。每月一百多块钱工资,大部分被我拿来买了《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知音》等杂志,一期都不落。能看到的专业书少之又少,哪怕是县教育局编的内刊,都是营养大餐。

2001年,我来到市区私立学校。勤奋学习的优点助我如破土春笋,见风就长。电脑不会用,课件不会做,我不着急, 天天下班后待在教室的一角鼓捣,两张PPT花上一两个小时才做成,也乐得呵呵傻笑。不过,我很快就熟悉了电脑操作,这些年来,我制作课件的水平一直高于身边绝大多数同事的前面。听其他教师的课,我会准备两种颜色的笔,黑色写看到的、听到的,红色写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一“黑”一“红”中,我把握教材、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老校长手头有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我赶紧找打印社复印,钱贵也不心疼,亲手剪下硬纸壳做封面,亲手写上书名。上北京参加第一届国培的同事带回《支玉恒教学实录》,翻阅几张后,我立刻被吸引,支老师四十岁才从体育老师改教语文,教学竟然如此精彩,我如获至宝,又赶紧复印细细研读。等有机会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活动时,我从出门上火车开始,便写下每天的见闻,返校后,校长十分欣赏, 亲自写下眉批,印发给全校所有同事阅读。学习时,我会很早起床去赶第一排座位,中午担心离开后好座位被人抢占,就吃些随身携带的干粮。会场外长排的书摊上,摆放着名家著作,我为终于可以不用再读复印本而高兴,任性地痛快地买个够,不嫌麻烦不嫌重,用箱子拖回来, 一本一本地看。最初买的书,紧扣语文教学和班主任两大本职工作,主要是些可读性强的教学实录或教育随笔,教学实录有《于永正:教海漫记》《靳家彦经典课堂研究》《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教学设计》《陈建先经典课堂与创新教学设计》 等,教育随笔有 《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一)(二)》《梅林看课堂》《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啦》等系列,我一边读一边做摘录, 不知不觉就是几大本。《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是每个月的期刊,摆在床头,不为装饰,只为方便阅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师》每期都有许多名人名言,我专门用一本笔记本摘录。 每学期写论文时引用几句,顿时增色不少。慢慢地,读这些实录、随笔、期刊已不过瘾,我又开始看一些教育理论、教学管理方面的书,如《给教师的建议》《给校长的建议—101》《建设一所多元智能学校》 《建设卓越学校》《第五项修炼》等。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尽管我没有找到“黄金屋”,也没有成为 “颜如玉”,却真是从书中发现了很多榜样,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方法,越读越喜欢读,越读越不能释手。浙江省永嘉县第十一中学校长肖培东说:“教师是最不能和阅读脱离的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在书香世界里浸泡出来的淡定宁静,才是我们幸福的真正源泉。你在书里站了起来,你在生活中就站了起来,你的教学,也因此站得更稳重更高耸。”读书,令我在当地的语文学科教学领域一点一点地站了起来,职业声誉、专业威望也一天比一天高。

当然,赢得这两者,除了因为爱读书,还有肯干。不怕您笑话,参加工作好多年,我都不知道上班期间可以请假,只知道每天提早去上班,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完成每一项工作。只要学校需要,我会一个人做两个人甚至超过两个人的工作。2003—2006年,我担任班主任,教两个班语文,外加一周五个早自习,四个晚自习,一干就是三年,这在小学几乎是无人愿意和无人能够承担的工作量。“教学反思”大力提倡之前,我自主设计了教案格式,留出专门的板块详尽记录课堂故事及课后思考,这些真实的鲜活的记录, 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手材料,论文获奖率100%,教案也常常被评为“优秀教案”。 每当有新的或额外的任务,我总是不忙着推诿,也不在事后抱怨,而是悦纳它, 想办法做好它。我告诉自己,人是不怕做事的,做了事总会成长。学校出校本教材 《沿名人之路成长》,领导问:“你来担任责编,把这本书编出来,行吗?”行,那就编吧!我跑益阳市博物馆看当地名人何凤山的专题展览,跑益阳市图书馆借阅与他有关的图书,跑益阳市一中感受他生活过的学校,还专门到他的墓地祭拜, 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后才着手设计样书, 进行人员分工,并及时写下编写日志。课题研究没做过,领导要求:“你来执笔写课题方案。”好,那就写吧!没有经验,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时间,不逛街, 不打牌,家务之外,像雕塑一样坐在书桌前,几个晚上一坐便到凌晨。还有无数个深夜,我在办公室纯粹只忙备课、阅卷, 十天半月不出校门是常事。有一天,我出去买水果,跟老板闲聊,说这一年是第一次吃芒果。老板眼睛睁得溜圆,提高声音嚷:“你还是第一次吃?我都卖了好几千斤了!”我解释说有点忙,没时间出门。他又嚷嚷:“那你过的是什么日子?”我朝着他笑。是啊,这样的日子看似枯燥无味、 辛苦难耐,但是,当你沉入进去,却会发现教育教学中有一片广阔的世界,并能收获累累硕果:研究逐渐走入我的生命, 教学风格逐渐形成。站上国家级教学竞赛的舞台,我捧回十佳一等奖;主持《个性化习作教学研究》《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分别获市一等奖,在市课题培训会、校长论坛、习作教学比武活动等多个研讨会上推广教学经验。很多事,真的是先看不到希望(价值),做着做着,希望(价值)就来了,然后凝为成长路上的一个节点。当有更大的专业平台来临时,这些埋头做事中积累的经验便化为能量,帮助你胜任新工作。

2007年,我通过考试,调入现在所在的益阳市赫山区工作。从这一年起,我由一个专职的学科教师、班主任,开始每年调换新的单位,接受新的挑战,当过一年小语教研员,一年副校长,2010— 2012年,我作为教学指导教师被教育部派赴香港交流。

这项工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一是香港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与内地不同,工作上、生活中很多现象、问题需谨慎规避;二是香港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与内地大不一样,很多做法还走在我们前面,要胜任“指导教师”这项工作,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均经受考验;三是粤语环境、严谨规范的英式作风、良好的文明程度要尽快适应;四是工作任务重,每人每年支援两所学校,每周在两所学校各上班两天,在香港教育局上班一天,分别以课题的形式展开教学交流工作,一年内三个课题都需要出成果;五是香港是时尚之都、美食之都、购物天堂、缤纷世界,我们去交流的绝大部分是女老师,必须克服购物的天性,静下心来,默默观察、全面吸纳,凡事先学后想、先思后动, 才能迅速适应并融入。去香港之前,身边同事普遍认为我留给他们的印象是真诚朴素、热情好学、认真踏实、遵守规则,是没受“污染”的原生态。这些良好品性慢慢沉淀为一种纯朴、阳光、谦逊的气质, 令我被香港同事选为写作组副组长。组长由先一年留任的老师担任。我从小小的地级市走出来,在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大城市的内地同行中并非专业素养最出色的人,一个小小的写作组副组长, 又令我莫名地被肯定、被鼓励。我利用短短二十多天时间,在香港教育局组织的专业培训中积极互动,翻阅了整个办公室有关香港语文学科方面的书籍及前面几届交流老师留下的资料,每天上香港教育局和学校网站浏览和熟悉,筛选出有益信息,并把获取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认知储备有机结合,丢弃不适应香港工作需要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因为,所产生的每一个工作设想,都需要先被香港教育同事认可才能着手实施,并一定得从学生身上看到显著成效才算有效。香港是个讲究民主的地方,同事之间彼此欣赏、彼此尊重,教育局对学校都没有行政主导权,何况是我们这些交流教师?若有一点点以内地的专业地位居功自傲、以原有的专业威望故步自封,工作就会受到阻碍,唯有放下身段,学习创新,事事尽全力,来不得半点敷衍。

前面曾介绍了读文字书的情况。在香港两年,我读得更多的是“实践”这本 “书”。参与专业研讨、设计专业活动、主持专业培训、参与专题座谈、接待访校交流……两年共做专题分享30余次,与香港同事共同备课200多次,在40多次小组研习、6次全港性大型交流活动、2次教育特刊组稿中担任重要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一项一项的活动,使我从优秀的内地同行和香港同事身上同时感受智慧、吸收经验,并亲身践行,不知不觉更加自信、更加大气、更加从容。

其实,香港的生活很单调,每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中午自己带个饭盒解决中餐。香港的工作很辛苦,除了动脑,还有体力上的消耗。譬如其中一所学校,我得每天五点半准时出门,坐近2个小时的车,赶7点20分的集体备课。幸而,赴港前我已换过8个单位,面对每一个新环境,骨子里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常助我主动屏蔽外在消极因素,以积极乐观、好学向上的心态,去接纳,去学习,从而不断增加正能量。当心中怀有对教育的热情和担当时,我总是急着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发现香港教育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的闪光点,如同去捡宝贵的财富,每天都处于兴奋、期待当中,来不及感受辛苦。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教师要有积蓄写作的冲动。”为扩大交流影响力,我还每天记录见闻,在益阳教育网和赫山教育信息网发表日志近百篇,为身边同行打开国际教育窗口。第二年,我被留任,担任新一届赴港教师语文组全国大组长。禾輋信义学校的肖伟乐校长在协作总结中写道:“傅老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我们学习。”《益阳日报》 上的报道则是:“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 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以及健康积极的人格修养,赢得香港同行的高度评价。经香港教育局推荐、教育部同意,傅伟雄继续担任2011年赴港指导教师。”

从香港回来后,我没向领导提任何升职要求,不仅回归原有岗位,还以教研员的身份主动申请到一线任教,立足课堂思考教研,成为我们益阳市、区两级教研员回基层任教第一人,所带学生今年已是三年级。许多人无法理解,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23年间,我先后经历了公办、纯民办、民办公助三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担任过学科教师、行政、教研员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感受了内地、香港两种不同体制的教育。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7次;主持、参与课题研究,出成果的7个;主编和参编书籍,6本正式出版,还有5本校本教材;论文13篇在正式刊物发表,24篇获市级以上奖励;辅导教师60多人次获各级教学比武一等奖,指导课题研究40多个,做专题讲座80多场,授课200多节,受益教师达3万多人次。32岁被评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是益阳市师德标兵、益阳市教育系统特殊贡献人员、内地与香港交流及协作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被聘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发专家、湖南省远程培训项目课程专家等。虽不算很有成就,却也经历丰富、收获良多,活出了一种精彩。现在退回去做一名普通教师,难怪大家会议论纷纷,甚至还夹杂着同情。我也问自己: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还问自己,你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什么是你的初心?是啊,我最喜欢做什么?教书!最单纯,最有价值!我的初心是什么?我的初心不是要做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的好老师吗?这是我执着耕耘杏坛的原动力。23年如白驹过隙,这份初心从未改变。于是,我向教培中心主任、教育局分管业务与人事的两位副局长、教育局局长共四位领导递交了回归课堂的申请,潇洒转身。

不过,回归后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面对学生,我前所未有的包容、亲和, 哪怕是上特级教师评审课,我都尊重学生的“原生态”,给他们个性化成长需要的阳光、空气和雨露。学科教学,我不再使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而是自己设计每一次辅助学习单和作业练习单;新课学习、复习直奔教材重点、难点,减少烦琐重复的操练,没有单元考试……工作之余,我的阅读也扩大了广度,加强了深度,不仅阅读《教学勇气》《童年与解放》 《流沙上的朝对者———从教师口述个案看教育承传与教改》《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儿童发展与教育》等国际视野系列,也读一些简单的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中国哲学简史》《生命的重建》《非暴力沟通》 等。2014年和2015年做师德培训,我开始接触师德方面的书,如《幸福与教育》 《绿色教育师德修养: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 等。读书时,也不再简单做摘录,更多的是直接在书上写旁注,并与已有经验连接进行理解。同时,跳出教育而学习,观看《我是歌手》等娱乐节目、《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电视连续剧,包括每一季度热门的电影。回归课堂,让我的心有一个安稳的地方轻轻存放。广泛的涉猎,令我的生命逐渐丰盈,并一点点学习思辨,日渐理性。《我是歌手》中,谭维维说选秀成功后,她花了十年时间找到自己。美国教育培训家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找到自己”“自身认同”,这对教师来说多么重要,因为,美好的教育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个教师生命对一个个学生生命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引领。从这一点上来讲,这么多年来,我只不过是一直在寻找那个自己,并且已一天天找到那个“真我”,令我在当下浮华中能如此平静地自由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坚定而不卑不亢,直奔教育的美好而去。

人和职业之间,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你爱它,倾注心血,就能获得认同、尊重。其实,这也是做教师的本分。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说:“师德的问题,纯粹是为己之学———为自己安身立命,为自己提高能力。”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也说:“教师发自内心地敬重教师职业,全力以赴,不仅是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我,为了教师人生的幸福。”我通过自身经历深刻领悟了这两句话的真谛, 并把它们分享给大家。当一名教师愈能做到对教育不带功利、纯情热爱、倾情努力、专情前行,他一定愈能慢慢走到今天向往甚至没能看到的远方。而终身学习、 专业成长,对每个教师来说,一定是其师德素养的重要内涵。教师的专业成长,说到底是个体的自我成长,由个体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激发,不能仰仗外在条件, 其目的是找到自我、丰盈自我,从而享受这种状态带给自我和学生的双重美好。

提升真我 创造共鸣 篇9

领导力到底能不能培养,或者说是不是天生的?业内外对此争论了数十年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如果我们换一个问题:奥运冠军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形成共识,没有多少可争论的。毫无疑问,要想让一个人走到体育竞技的巅峰,你需要寻找天才,而且根据不同的竞技项目挑选不同的天才,比如适合中长跑的肌细胞形状和适合短跑的不同,对运动员的体型要求也不同。找到这些天才之后,还需要有合适的好教练(coach)对他们精心培养,这个过程至少要几年。而且,有些能力容易培养,有些能力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提升,有些甚至难以提升。

再回过头来看领导力培养,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呢?你首先需要找到有潜质成为领导者的好“材料”,然后悉心培养,提供合适的机会——工作和人生经历——让他们运用并强化自己的“肌肉”——领导力特质。好的领导力教练(“coaching”一词就借用了体育术语)可以帮助人才更好地提高,少走弯路。

真我领导力的实质在于,通过在跟随者中间创造价值观的共鸣,让跟随者体会到领导者是真实的、可信赖的、坚持原则、胸怀大志。作为最深层次的一种领导力,真我领导力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真我,一是创造共鸣的技巧。也就是说,要提升真我领导力,需要从这两个层面来分析。

提升真我

提升真我,就是要进一步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明确什么是最重要的、坚决不可放弃的。真我是较难提升的,不是因为它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它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关。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是多年人生经历积淀而成,非常独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在高管教练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成功、成熟的高管都在人生经历上有着一些深刻的烙印。这些烙印反映了两个特点:这些高管在生活或工作中曾经历比较艰辛的逆境和挫折;他们都拥有正向思维方式,或者说呈现出了正能量,展现的是温暖、平和、向上的人格。

负面事件会冲击人们的内心,引发人们深刻反省:我是谁?我在意什么?我为何而战?我原来的假设对吗?我原来的判断准确吗?这些反省会触发人们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浴火重生,让自己内心更加强大。

领导力发展通常70%来自亲身体验,20%来自向他人学习,10%来自培训和理论学习。真我的提升更多地来自亲身体验,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心灵、引发反思的负面突发事件,更能给人带来强大的冲击。擅于学习的人能够从这种冲击中获取能量,完成自身“化蝶”的转变。中国古人所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其实正是这个道理。

从这方面而言,要发现和提升真我,领导者可以尝试一边体验、一边反思。例如:

1. 探访偏远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公益活动。

2. 参与多种形式的测评,如一些正规的心理测评,并认真寻求对于测评结果的解读。

3. “吾日三省吾身”——一方面,经常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利用具有尖锐矛盾的事件澄清自己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并实质性地践行价值观;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否负面。

4. 到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去旅行和体验。

5. 设立能够激励自己的有意义的新目标,改变工作内容以获取新的动力,给自己充电。

提升创造共鸣的技巧

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他人、创造更强的共鸣、给跟随者留下真我的正面印象,这些虽然都是技巧性的内容,但要提升也并不容易。与此相关的领导力素质包括影响力技巧(Influential Skills)、建立信任(Building Trust)、建立领导力品牌(Creating Leadership Brand)、树立形象(Managing Perceptions)等,都是较深层级的领导力。

在实践中,领导者应该注意以下行为:

1. 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2. 勇敢地公开承认错误,并采取实际行动弥补错误、调整行为。

3. 尝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以同理心理解他们,并影响他们。

4. 审视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改变给人留下的负面印象:

a) 自我中心:有些人过度显摆自己的能力,抢功劳,推责任,结果给人造成有自己小算盘的印象,失去跟随者的信任。

b) 言行不一:过于容易给出一些自己难以践行的承诺;表达不准确,造成误解;行为多变,在不同场合,对于不同的人,或者在不同的心境下发出不一致的信息,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

c) 不牢靠、“大嘴巴”:不能恰当地保守机密,经常轻易地泄露他人的私人信息,同样会让人觉得不可信。

d) 耍小聪明、喜欢“打擦边球”:以“胜者为王”为信条,过于在意短期业绩而经常不顾原则,挑战底线。

e) 拉帮结派、“建小山头”:未能和跟随者保持恰当的距离,过于接近部分人而疏远其他人,形成“小圈子”。

5. 诚恳、主动地寻求他人的反馈。近期我们对在华360家企业的调研中,寻求反馈被认为是领导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同事或朋友在公开场合往往顾及面子,给你的反馈总是留有情面,表扬恭维居多。如果你想要获得真实的反馈,则需要在私密的环境下以真心换取。通过第三方来收集反馈往往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果想得到更加全面的反馈,应该寻求各种类型的人对你的看法,包括你喜欢的人和你不喜欢的人。

6. 观察、研究为什么有些管理者不被认可,没有人愿意跟随,然后从中体会、学习、内化。

正如我们经常说的,领导力是一种平衡的艺术,真我领导力也需要在展现真我和技巧性地影响他人之间做好平衡。单纯地强调我要什么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环境的需要,则只是一种天真、单纯;过于强调技巧,试图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则会让人觉得不可靠、不可信。唯有在这两者之间把握动态的平衡,才能真正提升真我领导力。

教师“真我” 篇10

关键词:学生,自我评价,尊重,刺激,体验

韩愈曾说:“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 很多孩子的所谓偏好更多的来源于父母与老师的强加, 真正的自我并不受困于外界的刺激与干扰, 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被迫成为父母与老师的雕塑品, 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 就开始慢慢地迷失自我。

此种现状, 父母与老师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位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至少一个学期, 在过程中的十几节课与上百节课中, 教师足以发现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偏好, 只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点拨, 学生就能够在成长伊始就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型, 需要时刻保持着传教者的心态, 在平凡的教学生涯中让学生收获知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真我”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既是对学生的尊重, 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与自主学习的有益尝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 即从7岁到10、11岁, 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 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 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再教育的问题。”由此看来, 在学生的成长伊始就让学生发现自我, 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 激发学生发现自我过程中存在常见的模糊评价。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水平,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感情态度, 最终导致的情况是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界定模糊, 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中, 学生与家长仍然依赖教师的传统权威, 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由教师一锤定音, 家长往往也用学生的学业水平推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因此也无法给予学生明确的要求与合理的指导。教师很可能对自己的学生缺乏本身的了解, 从而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难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反思, 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的高低其实不能单纯地让教师作出决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 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第二,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评价。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为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 基于学生衡量自己学习表现尺度, 由此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教学的能力。

罗杰斯指出, 所谓自我评价, 就是由学习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 自己选择特定的学习目标, 确定评分标准, 并实际执行评价。这一理念正让学生发现真我的理论基础。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行为, 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作出评判, 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为自己打分。

第三, 要建立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心理学普遍认为, 学习应该是主动与系统的记忆过程。因此,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有兴趣, 其次是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让学生发现自我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从而更好的学会自我管理, 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与教师共同制定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从而让学生发现“真我”。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当学生认同评价标准时,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过程就会由笼统变得具体。

二、让学生发现真我的实施方法

第一, 期末评价对每个学生而言同样重要, 作为学生一学期的表现结束语, 期末评语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相关的延续性。教育是需要延续的, 教育只有在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才能具有长效性, 因此才能具有相关的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文字式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作出客观, 立体统一个性的评价, 老生常谈的评语是不足取的, 若再用叙事性的书信语言, 不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且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优点, 明确方向与目标才是最主要的。

第二, 教师要给予教育对象希望, 教师除了要写期末评语之外, 还要要求学生在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写出相关的感想, 再将相关的感想反馈给老师, 如此才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教育者, 教师要用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在教育中的行走姿势,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问题当做课题, 这样一来, 期末评价就不再是一纸空文, 开始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让学生总结暑假教育过程是对学生身心的积极引导, 真正地实现了教育的延续性, 从而让学生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对学习与生活的体验。

第三, 让学生深化自我评价的实施。为了更好让学生实施课堂的自我评价, 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展示活动, 从而不断发现与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讨论与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课堂中的随堂练习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的及时点评, 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有价值的点拨。一旦学生通过了课堂检测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了明确的认识, 也就会不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进行渗透,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渗透的过程, 建议从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开始, 如此也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相互评价, 教师也要引导家长关注与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以此也能够让家长真实的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与督促。

三、让学生发现“真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虚假的互动伤害学生的自我发展。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把问题提前预设好, 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教师就会不顾及学生的真实感受,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的答案。如此一来,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就丧失了, 因此思维也不会得到发展。

第二, 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情流露。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 是直接的信息反馈形式。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 使现代的课堂更具有活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策略,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 课堂评价更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最终以此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四、结语

教师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教与学, 课型评价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中培养学生及健全的人格, 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先批评后表扬, 从而给予学生进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林亚.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真我”[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 (02) .

上一篇:提高预报下一篇:创意出版的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