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2024-07-29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精选12篇)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篇1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引起各高校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关的改革实验,其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宝贵经验。

一、“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提出了“设计基础教学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计理念,即课程设计要体现时代性、国际性和实用性。基础教学以能力与素养培养为核心,重视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一是造型能力,二是形式语言的能力,三是审美能力,四是思辩能力。在课程设计上不是简单地将一年级的基础理解为大学四年的基础,而是由四年的教育构成了一个共同的基础,为学生走入社会继续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点。如“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以空间维度来划分专业知识范围,将艺术设计各专业间共通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根据国际艺术设计最新理念进行编排。两门课程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两者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各专业的核心基础。

二、“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侧重于技术层面,主要指教师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各种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设计和选择的过程;二是侧重具体设计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包括调研学情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搜寻、知识的筛选等。科学设计课程目标是一门好的课程设计的前提,只有明确课程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呈现形式、选择课程实施方法,学生才能带着明确的旨趣和方向来学习。

基于对课程设计理念的整体把握,中央美术学院重构课程之后,对“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的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二维设计基础”课程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二维范围内的形态要素——形、色、质的基本概念、构成规律、形式法则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与二维范围内的形态要素相关的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基于对相对形态的“点、线、面”的观察与宽泛的理解,掌握“点、线、面”在面积、空间、色彩、肌理等方面的不同构成关系;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三维设计基础”课程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三维范围内的形态要素——体积、空间、材质的基本概念、构成规律、形式法则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与此相关的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基于三维范围内的形态要素的学习、理解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建立三维形态造型概念及寻求获得最佳结果的合理途径;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灵活有效地把握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形式和效果。

在课程内容上,两门课程均设计了将形态造型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独立小课题,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有效地通过练习掌握形态表现的手段与方法。这种设计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出较强的连贯性与可操作性。

三、“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其核心都是要体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中央美术学院创新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多班级同步授课的情况,采用“大课主讲+分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统一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由主讲导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集体备课、负责集体大课的讲授。各个班级由任课教师具体负责课程运作,主讲导师在课程进程中进行整体的统筹把控。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学部积极鼓励教师采用讲授与师生讨论互动、学生自主表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班级授课、分组或个别辅导、释疑相结合,常规练习与特色小测试、小竞赛相结合等教学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

实践表明,这种以时代性、国际性、实用性为原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方式,以多样化的训练手段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基础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有效提升了设计基础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更全面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思维方式与多样化的设计表现手段,值得兄弟院校借鉴。

摘要:本文对中央美术学院“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进行解析,重点关注其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要素、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等内容,这些设计理念与设计模式对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至禹.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象到心象——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介绍[J].美苑,2004(2).

[2]周至禹.让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我对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美术,2014(6).

[3]张建中.艺术院校两段式教学衔接问题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部设计分部为例[J].艺术教育,2011(5).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篇2

题: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

目:机械基础

设计人:郝相忠

佳木斯市职业技术学校

一、分析学习内容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汽车机械基础》中第四篇第第十八章的第3节。整个第十八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而该章的第3节“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一共分两课时,上一节已经讲过了铰链四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本节课重点讲解两大问题:急回特性与死点位置。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八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二、分析学生特征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确定学习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

(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 ;

(3)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为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

我把它的探究过程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演示曲柄摇杆机构,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前面的复习内容,结合图片演示不难看出,曲柄做等速回转时,会使从动的摇杆获得变速摆动,也就是它的空回行程比工作行程速度要快,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存在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继续演示机构,提出共线的问题。学生很快会发现在曲柄回转这一周的过程中会和连杆出现两次共线,而且两者共线时,摇杆刚好处于一左一右两个极限位置,这时我会给出极位夹角的概念,并在图中明确的表示出来,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为后面的推导做好了铺垫。

第三步:通过分别分析摇杆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师生共同填表,采集相关数据。在这个步骤中我会采用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答案以提高其兴趣。

第四步:根据表格数据和图例,推导出急回产生的原因。

在这里我会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时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学生都要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可能不一定相同我会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引导,最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以上四步,把难点进行了分解,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所学知识。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根据急回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急回产生的条件,为了突出、强化这个重点,在这里我会引入行程速比系数的概念,这个重点概念的给出使得急回产生条件浅显易得且便于记忆,你看只要k>1则表示空回行程速度高于工作行程速度,机构有急回;当k=1时,则表示两行程速度相同,机构无急回,非常简便。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表格数据自行导出k值与极位夹角θ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得到θ角与急回产生条件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演示牛头刨床和插齿机的主运动,让学生找出急回特性在生产中的实际意义。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结合图片演示,学生不难发现刀具不做功的空回行程速度较快,那所用时间就短,缩短了非工作时间,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很快的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善观察、懂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到这里关于急回特性的探索研究就结束了,新课中第二个问题死点位置的导入也需要设置一个情境。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观看缝纫机踏板机构的工作过程,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对踏板机构操作不够熟练常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会给出我答案:那就是踏板很容易卡死不能动或出现飞轮的倒转,这时我会告诉学生,踏板被卡死不动的这个位置在机械中称为死点位置,从而引入对该问题的探究。死点产生的原因是本节中的第二个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化解。

首先结合踏板机构提出问题:“这踏板机构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基本类型”由于前面有相关的复习,学生立刻会想到它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步,根据曲柄摇杆机构继续提出问题:曲柄被摇杆带动回转一周过程中会被卡几次?这被卡住的死点位置又有什么特殊性?在这里我一方面演示机构的运动,一方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曲柄摇杆机构的简易模型,让学生分组分别感受一下它的实际运动情况,你别看这模型简单,但它比图片演示感受更加真切。学生很快可以得到曲柄回转一周会被卡两次,而这两个位置刚好是曲柄和连杆的共线位置,那为什么在共线位就会被卡死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力学知识,这时进行分组讨论,能锻炼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当然在讨论时我会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力学问题。经过讨论、分析和对模型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再根据死点产生的原因定义出死点位置的概念。有了以上的分析死点产生的条件就显而易见了:当摇杆为主动件,只要曲柄和连杆共线,从动曲柄所受力矩为零,无论驱动力矩有多大都不会推动曲柄回转而出现死点。

最后还要明确死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一提到应用,学生一般都会想到死点的出现会使机构不能正常运转需要克服,这时我会引导学生从死点产生的原因出发并结合踏板机构和机车车轮的实例找出三种克服的办法。其实死点还有它有用的一面,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想不到,在这里我会给出飞机起落架和钻床夹紧机构两个实例,通过对这两组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死点在实践中有益的一面。通过对死点有害、有益两方面得分析,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到这里教学过程的探究环节全部结束,进而根据课堂板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

4、总结提炼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版就是我的板书设计,其中右下角这一块就是进行的总结提炼,把教学重点以条款的形式列出,对比鲜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5、布置作业

通过课后相应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强化重点。

6、拓展延伸

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除了今天学到的曲柄摇杆机构,另外两种基本类型是否也存在有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这样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到此教学过程的6个环节就完成了,回顾整堂课的设计,我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主线,在各个环节中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并适时的进行点拨诱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方案

1、通过本次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跟着老师的思路,带着问题去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分析急回特性在机械中的应用,找出克服死点位置的方法,明白发动机飞轮的作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次教学,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在本节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做铰链四杆机构;课中让学生自己转动曲柄,找出两个极限位置,分析急回特性存在的原因;课后让学生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析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设计;教学实例

我校每年为徐工集团、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大型集团定向培养机电类高级技工,同时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为专业核心课,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掌握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特点及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进行机械设计,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环境,更快地进入角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一、当前社会环境及背景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多数技术工种来说,却存在着一人难求的局面。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比普教经费来源稳定,教学设备需求不高,职教的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工厂设备和实验仪器,且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技术的不断进步。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缺少,而且教师多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对于教学技能的把握比较欠缺,较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二、本校学情

本校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三年;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五年;一类是高中生源,学制三年。开设本课程的为高中生源班。

高中生源相对于初中生源,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但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技能实践的学时一般多于理论课的学时,再加上最后一年多为入厂实习时间,所以给予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对于教材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取舍,并且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就读于本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因此大多吃苦耐劳,通过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一定能使之努力地刻苦学习。

三、教学探析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工程力学部分,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排除相关的静力学部分。由于学时较紧,教师还应在保证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尽量删略繁琐公式的推导和理论引证,简化设计计算公式。

结合订单企业产品特点,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各种起重机、挖掘机、工程车辆等的升降机构)、连接(液压系统的装配、转动系统的装配)、齿轮、轴及轴承章节的内容。

对于带传动、链传动以及周转轮系的计算等实际应用较少的部分教师应予以删减课时。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的教学进设计,突出可操作的实践部分

所以,对于学生的情况前边已经有了相关的分析。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尽量避免理论的枯燥灌输,多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如通过一些视频短片介绍机构的运行原理或者是实际生产的加工,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又如在讲授“齿轮渐开线的形成”时,可以借助绳索、粉笔以及基圆的圆柱形替代品来演示绘制。这些都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但是又能起到很好的表达理论概念的作用,学生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产品的精密复杂化,人员的分工协作化,生产上实际问题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高级技工,就需要学生具备对整个机械的总体把握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时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对学生分组,然后各组进行柱塞泵实物的分解和测绘,根据讲解和练习过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画出柱塞泵的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到液压相关的知识来读懂柱塞泵的结构原理图,要掌握运动的知识,要用到拆装的操作技能,要用到公差配合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技术,还要考验大家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克服硬件缺憾

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学(基本已普及),还有各种CAD/CAM软件,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到三维软件。如徐工集团使用的就是PRE设计软件,当然还有CAXA,AutoCAD,CATIA,UG,SolidWorks等二维、三维软件可供

使用。

例如:对于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及凸轮间歇机构等平面图形难以读懂和讲解,通过三维软件的建模和运动仿真,能非常逼真地演示其运行原理和过程,且可以任意角度放大或缩小地观察,

就像在展示极其精致的实物。

四、持续改进

教学是常抓常新的东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把握企业办学的特点,借助假期的工厂实践机会,调研一线的用工需求,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不使教学内容老化,为教学实例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孙学斋.当前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成因探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

[2]王国新.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探析.职业,2010(35).

[3]时忠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会英.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4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5

课程编号: INDE2021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大纲审稿人:王传洋 英文名称:Prectice Course of Machine Design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

1.设计方法:

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

2.设计训练:

对某简单功能机器进行设计,给定一个产品的功能和要求,运用方案设计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从功能、制造、设计投入和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方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收集参考资料(如:产品目录、手册和教科书等资源),来分析其中特殊的机械零件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刚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从而确定通用零件的尺寸,如:带传动、滚动轴承、齿轮和轴,决定某个零件是采用标准件还是自己设计、制造。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设计成果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设计训练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设计说明书打印文本、设计方案的三维视图、装配图、零部件图。通过设计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基本机构和零件设计、设计成果表达、设计文档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还强化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工具的能力。

设计小组应具有协同合作精神,设计训练采取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方案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内容。

2.答辩,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

3.课程设计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30%)、设计说明书成绩(20%)、答辩成绩(20%)综合构成。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设计准备(布置任务、看录像,减速器装拆实验,看展览、资料)1天; 1.设计基本计算(传动方案确定,选电机,传动计算)

1天; 2.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所选方案的装配草图)

4~5天; 3.绘制装配图

1.5~2天; 4.绘制零件图

1天;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准备答辩

1天;

6. 答辩

0.5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218-01

1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是培养机械设计人材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机械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达到教学的目标的进行工程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根据社会需求,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材。为此,我们应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进行改革。

2传统实验教学状况的分析

传统的实验教学“重理论、轻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服务理论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实验学时数较少,实验教学目标仅是要求学生验证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主要是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对掌握理论知识起到了的作用,如齿轮范成法实验仅是验证了范成法加工齿轮的根切现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人,传统实验已不再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孤立而缺乏系统性”,传统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实验孤立,没有形成实验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性,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知识面窄,实验项目附属于理论课程,没有单独的实验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不重视实验考核成绩,实验教学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实验教学没有单独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即使有实验成绩也不计入学分,根本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秩序和质量。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敷衍应付完成实验任务并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

3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3.1确立实验教学的新目标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机械设计人材的要求,实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改革传统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机械设计教学改革要求,它贯穿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整个过程。理论课要培养学生创新、综合机械设计的意识,更要在实践教学课培养创新和综合机械设计的能力。

培养学生工程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解决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下大学生大多缺乏动手能力,要利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加强培养学生对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

3.2调整实验项目

明确了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我们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分类和整理。保留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利用各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验、能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形成了完整合理的机械设计实验体系。

保留传统实验项目,传统的实验课程是帮助学生起步的基础。选择保留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增置了机构的不同类型和数量,在对比联系的观察思考中进行实验。对拆装减速器实验,增置了减速器的不同类型的和数量,使学生牢固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知识,扎实地完成了课程设计任务,更有利于日后从事实际的工程设计工作。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增设的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实验主要有:机构运动创新组合实验、平面机构创意组合测试分析实验、空间机构创新设计实验、轮系创新设计实验、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机构运动创新组合实验,通过设计选择运动副和构件尝试组装新型机构,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和动手能力,培养机构创新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囊括了各种轴系结构方案,在不断的翻新组合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反复理解装拆支撑件、轴构造、传动件的轴向周向固定及、轴承的类型及调整、密封及润滑等问题,为机械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真正作为实验主人,学生应为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教师只是提出实验方向,解答疑难问题,保持实验活动顺利进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3.3尝试实验管理新模式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和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采用目标管理,从实验方案、选择设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到实验结果分析的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中心实行白天和晚上开放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验和科研场所。

提高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要提倡理论教师实验化,实验教师理论化,两者互补提高,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参与担任实验课教学,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自己理论课教学质量,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等问题。实验课教师同理。

实验成绩单列,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实验成绩应该单列;有实验成绩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对完成创新项目或参加大赛获奖的学生,应计入实验学分;达到一定实验学分,可免试相应课程;以此,强调重视实验教学,以适应创新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实验教学中心专门为机械设计基础兴趣小组学生,添置了电脑和提供了活动中心,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独自或集体为参加创新大赛设计,帮助工厂设计零件、部件甚至整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荣获2010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4结语

高职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篇7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如今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但其教育体系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多数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只注重对专业课的学习, 而不清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觉得学习设计基础课程没有用处, 学习的兴致也就不高。

(二) 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依然还沿袭旧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内容设置, 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不符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也无法建立符合切实的课程评价体系。

(三) 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很多院校的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仍在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不能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这就使得学生倦怠了学习, 造成了高职学生轻基础课、重专业课的现象, 不利于高素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基础课程的改革创新与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同等重要, 所以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念, 从而科学地进行对高职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培育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更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 我们在设置设计基础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时, 也应该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重视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着这个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改革, 应加强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对接, 围绕行业所需的岗位能力来进行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这样, 才能使基础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紧密衔接, 培养其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造型与设计能力, 为其今后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提供保障。这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开展行业调研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设计相关的企业合作, 参照其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起以突出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标准, 从而提高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基础课程内容应在“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下进行改革, 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对相关行业的调研, 以就业为导向对自己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总结出其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及职业技能, 从而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学习, 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除此之外, 师资力量也是提高基础教学质量的另一要素。学校应鼓励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开办工作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外承接一些设计项目或者安排教师到应用艺术设计相关行业企业去实践锻炼,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的能力, 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实用艺术设计的应用能力, 这种“双师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才更能将设计基础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 加强课程实践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的加强可以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灵活运用行业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去实践,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去合作完成一项设计任务, 充分贯彻“面向工程、团队协作”的思想, 引导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与项目组成员讨论后撰写立项申请书, 明确成员分工、设计路线及方法等;再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 进行相关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引入现代设计方法;最后是结构设计与校核, 可以组织多名教师共同成立一个评审小组, 采用答辩的形式对各小组在指定时间内所提交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的评审。这种与设计行业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实施方案除了能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致以外, 更重要的是结合了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特点, 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因此, 高职教育应始终明确自己的定位, 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让学生以设计为载体将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消化, 再应用与升华到实际的项目设计当中。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 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基础教学不仅是要传授最基本的造型能力, 还应该要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 培养其创新能力”, 这已然成为当下许多院校在设计基础教学上的重要共识。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递进式地从模仿、借鉴、创新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 模仿

基础设计的教学内容大多理性、抽象难以理解, 所以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学用分离的抵触心理, 教师利用具象的简单模仿降低了学生接触设计的门槛, 这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这种排斥心理, 激发个人的创作欲望。模仿作为设计类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对于刚接触设计的学生来说是提高其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的一条捷径。在设计基础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品的搜集、选择和对比, 而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再通过模仿, 学习领悟他人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技巧, 积累大量的设计素材, 为他们今后根据各自的任务书来进行创新设计做好了相应的经验准备。还应合理利用动画资源, 通过组织学生看减速器录像片来帮助他们了解减速器加工、制造、装配等方面的工艺知识, 使学生尽快熟悉设计对象, 变抽象为形象。

(二) 借鉴

模仿虽然容易掌握, 但毕竟不是设计, 不能长久沉溺, 必须快速过渡。这个过渡就可以通过“借鉴”来逐步实现。利用借鉴, 摆脱模仿, 过渡到设计。

1. 建立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系。

学生选择较为熟悉的具象图案, 通过仔细地观察对比将图案中的具象形态用纯粹的点、线、面等元素加以概括抽象, 可以不改变原有图案的画面分割形式和色彩印象, 但在对图案构图进行抽象时应尽量真实反映原图的意境, 对图案色彩的抽象要具有相同的色彩感觉。这样的借鉴能够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建立起具象图案与抽象的点、线、面三者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完成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变。

2. 培养创造性思维。

每一幅设计作品都有其核心的造型和色彩要素, 只要把握了这些核心要素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借鉴学习的第二阶段,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影响设计造型和色彩的核心要素出发, 从不同视角进行表现, 逐步变化, 最终摆脱参考图案的约束进行自由设计。具体可采用指定具象图案或自选具象图案两种方案进行, 争取最大程度地展现设计的多元魅力, 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不掩盖个人锋芒, 彰显自己的设计风格, 从模仿、借鉴最终过渡到创新设计。

(三) 创新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行为, 因而高职设计基础教育将设计创新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 不仅符合现代艺术发展的进程, 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于设计基础教育的要求。新设计的诞生光有前期模仿和借鉴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奇思妙想和灵感突现, 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碰撞, 那如何给学生创造出这些创新设计的条件呢?这就是目前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中探索的关键。

笔者认为, 要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在设计基础课程中融入形式多样的竞赛。将枯燥的设计过程以竞赛的形式来组织,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形成自主创新、争优创先、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竞赛中, 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设计题目自由组合成小组, 每个小组内部指定好组长负责该小组的协调。指导教师每天首先要检查各小组长的设计情况, 发现典型错误时就交由组长监督其他组员进行改正, 这大大缩短了检查周期。小组内有问题, 小组成员就可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在不行再向指导教师请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避免了个人遇到问题采取回避的处理方式及影响设计质量的现象发生。即使这样, 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 到了中后期, 有的学生就会觉得反复修改很麻烦, 会偷懒;而到了草图签字阶段, 有的学生急于签字, 攀比完成速度。这些都会造成设计质量的下降, 所以指导教师应及时疏导这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 鼓励他们合作创新, 保证竞赛作品的质量。

而在指导个人设计的时候, 面对有些同学不求甚解, 为赶进度直接照搬教材或抄袭同学的设计, 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劝阻, 让学生不要急于求成, 在设计题目前先进行理论计算, 然后将所得数据亲自制作成模型, 再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调查, 进行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只要坚持学习, 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完成设计。此外, 教师还应主动去审查学生的结构设计, 对不合理的设计及时提出指导建议。在设计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 严格按照指导时间到教室进行指导教学, 不要出现学生设计作品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同时, 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 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过分依赖教师,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

基于上述两种教学模式,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联想能力的训练。好的设计应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 所以引起大众在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共鸣显得十分重要。立足于设计基础的二维构成理论传递的信息晦涩难懂, 很难被大众理解, 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赋予抽象要素以具象形态, 将专业知识以一种新颖灵活的方式展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追求与大众的共鸣。设计者要根据受众群体的变化, 赋予设计不同的具象联想形态, 学会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灵活转变, 将看似无规可寻的设计灵感与有规可循的科学方法相结合, 指导设计灵感不断涌现。这个过程不仅明确了逻辑思维转变的目的, 而且明了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设计基础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心应手地驾驭设计, 进行创新设计的尝试与探索。

四、结语

高职院校设计类学生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从转变观念开始, 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其终身得益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肖杰, 孙攀峰.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农业, 2011, (14) .

[2]郑洪明.设计基础造型训练中的写实具象与变形抽象分析[J].装饰, 2010, (06) .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篇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 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 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 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 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2. 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 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 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 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 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1]。在传统教学中, 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 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 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 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 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 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 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1) 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 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 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2]。在讲解各章内容时, 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 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 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 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 可列举如图1所示的“讲授型”图表, 并加以解释, 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 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 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 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σc;σc过大, 将带来不良后果:①降低带的寿命;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 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 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

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 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概括总结型”图表, 由图表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 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

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 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其特点是“学中用, 用中学, 以用促学”[3],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3]。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 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 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 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 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 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 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 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 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 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 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 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 每组3~5名学生, 选出1名组长, 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 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 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 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 如图3所示, 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 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手段。

(1) 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 能扩宽学生的眼界, 便于理解, 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 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 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 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4]。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

(2) 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 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凸轮机构时, 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 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 并将其演示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 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

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 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 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 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 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 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5]。同时, 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 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 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 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 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 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 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 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 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 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6]。例如, 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

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 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 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 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 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 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 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 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 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 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 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 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

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 增加实验学时, 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 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 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1) :120-121.

[2]滕启.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

[3]刘相权.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24) :177.

[4]李国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2 (8) , 增刊:197-198.

[5]宋瑞银, 张美琴.应用型院校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2 (8) , 增刊:170-172.

《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篇9

1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员更有选择地、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它是学员学习的动力, 能够良好的推进学员自主学习。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提几点建议。

1.1 让学员明白学习C语言的必要性

在课堂的开始, 引入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性, 可以提几个问题, 如“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C语言能做什么?如何来学习C语言?”;教员可通过几个简单的C程序实例演示来提高学员的兴趣。如:猴子吃桃问题, 星型图形输出问题, 求算术表达式的值等。

1.2 展示 C 语言设计魅力, 增加实例趣味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尽量避开枯燥的语法式的实例, 而选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思维。提高思维的实例有很多, 如:多重循环是程序设计课程的一个难点, 但是在数组、函数、指针中均会用到, 所以必须学好。为了提高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程序思维, 可以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 如有100元钱, 换成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 可以有几种兑换方式, 看学员是否能够一下子说出来, 然后教员可以通过引导学员用多重循环语句解决此问题。

实践证明, 通过贴近生活实例的实例引入, 然后讲解多重循环的语法, 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热情, 学员也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对学习程序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加强实验以及错误总结同时提高语法学习

《程序设计基础》是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 也是计算机初学者很难理解的一门课程。如果学员只听课, 不加强实验, 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实验课的开设和开设质量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 理论需求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 理论课应与实践课相结合。理论课上主要强调语法格式, 以及编写程序的步骤, 并且提出实验课需要完成的题目, 带领学员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算法。同时鼓励学员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实践课上主要强调学员通过课堂上书写的算法进行程序的实现。让学员在实践中更好的理清程序设计思路, 同时体会程序设计带来的快乐, 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再者, 要求每位学员建立调试错误档案。C程序语法比较简单, 但是能够熟练运用语法却不容易, 初学者往往只是简单的掌握了书写格式, 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 有些错误还是重复的。因此, 要求学员建立错误档案, 时时提醒学员调试常见错误, 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3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程序

学习C语言的语法是枯燥的, 而算法的复杂也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员要有意识的运用直观地、动态地、图示化的方式来讲解C语言中有关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如在讲解数组一章中的冒泡排序中, 可以采用动画方式把数组元素比较的过程及每趟排序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让学员将抽象的思维更加立体化, 从而提高理解, 更好的掌握排序算法。

4 课程设计分步教学法融入到教学中

课程设计分部教学法, 也称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课程设计的完成, 学员可以更好的理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每章的内容, 并培养学员良好的思维以及编程习惯, 能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完全了解项目流程, 真正提高编程水平。如让学员编写一个简单的学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际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上述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 在注重培养学员学习兴趣的同时, 不可忽视学员学习态度、思维能力、认真精神的培养。这样, 才会使得C语言的教学更有意义。

5 把学习和实际应用结合

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每次期中 (期末) 考试后, 都要对学生考试取得成绩进行汇总分析, 作为在下一步教学工作中改进提高的参考依据。假设全班共有40个人, 我们现在是这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的:

1) 9010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2) 809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3) 708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4) 607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5) 不及格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6) 最高分是分, 最低分是分, 平均分是分

每次我们教师在分析学生成绩的时候, 都是把成绩输入到Excel电子表格中, 逐步按照条件进行筛选、排序、计算, 最后得到我要的数据。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编程知识来编一个程序, 让我们的成绩分析工作变的简单些呢?我首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同学们, 先让他们去努力思考, 鼓励他们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了解, 很多同学能知道这个程序应该怎么写, 用到那些知识点, 甚至有些学习好的同学能把大概的程序框架写出来了。我就根据大多数同学书写的水平, 有针对性地开始讲解。这个程序主要用到了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这三大知识点, 具体的书写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定义变量、数组用循环控制输入数组元素值用循环控制筛选、统计、求最大最小值、求和求平均、百分比显示结果。然后将本程序的书写当作作业留给了同学。通过批改作业, 发现了同学们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讲解, 帮助同学们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完善。

摘要:学院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方法, 并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员发现学员学习兴趣不浓。笔者针对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提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宁.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8) .

[2]吕凤翥.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6.

[3]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篇10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 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它既是基础课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的培养训练十分重要, 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 对学生今后工作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及进行技术改造, 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能力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机器的分析能力, 对常用机构的运动分析能力、机构选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对工程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承载能力分析与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对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学的能力, 汇总分析调研的能力, 运用资料 (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 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 以基于工作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教学内容,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按一般常用机构的组成及分析与通用机械的设计工作过程来安排, 在课程内容上将有关工程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学习, 以培养能力、强化应用、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将原《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构建了常用机构的运动分析与设计、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及承载能力设计、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以及典型零部件的分析与设计四大模块。

每个模块按项目或任务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 单元学习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表1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构架, 描述了课程模块、单元及各单元专业能力目标。

四、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结合多媒体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教学。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讨论工作任务,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汇报、答辩、演示等方式,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组织表达能力等。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与点评, 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通过具体案例阐释抽象的理论或知识要点, 理论联系实践, 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使教学充满活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 学生为主动的学习者, 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老师作为组织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形式, 通过现场教学活动, 使原本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生动,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便于学生理解。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清晰的图像动画使学生动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 采用合适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树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正确定位,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习惯,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近几年来,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 多次荣获各类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 2008, (23) .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119-02

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是让学生系统地全面掌握工业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后,再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方面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工业结构设计能力,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工业生产的工艺及流程,学生学完所开设课程后要具备独立完成工业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制作的基本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业辅助设计,掌握主要工业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工业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的能力、工业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工业设计师具备策划、逻辑、组织、设计、造型、表现、实践、技艺的能力。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和高校实习基地,都没有给设计师提供毕业与实习时期的专业实践机会,工业设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看来,其知识面较窄,仅有理论性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工业设计教学应如何进行相应改革呢?笔者认为,其主要改革方面有如下几点。

一、机械设计要构建教学设计创新“链”

现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产品开始细分。然而,现有许多高职院校基本偏重于工业加工制造环节,对市场环境及工业走势营销的了解相对薄弱。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采用融合、项目、市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要求是:要融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艺术创新与生产技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根据现有工业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也可以采取模拟仿真,通过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按照项目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工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来自于市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据于市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反哺于市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规格的无缝对接,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用于企业,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得益。在教学中构建教学设计创新“链”,把所有的设计课程都整合在课程中,从设计构思到创作灵感,把机械设计从初始到实物模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避免原有课程中仅讲原型或者仅讲设计原理,两者互不相通的情况。工业设计师不仅是画美图,做好样式,还要涉及工业所有流程。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教材上创新、教学手段上创新、教学实践上创新、就业方式上创新,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企业化,加强校企合作,力求学生能力复合化

工业设计专业要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企业化,教学过程生产化,促使学生能力培养复合化。教学内容企业化就是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整合、细化工作任务为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置始终围绕工业企业的工作内容而展开,使教学置于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既体现理论学习的适用性,又体现工作岗位的针对性。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以企业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将知识与技能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融合,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化。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把更多地目光瞄向品牌运作。教学中专门安排课时模拟企业品牌工业的运营过程,教师以任务导入、组织市场调研、互动研讨、设计制作、教学点评等完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技能鉴定考试、技能大赛、校企合作产品开发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此外,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校企合作质量必须提高。在产学研一体化中,让学生们亲历产业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发现商机,审时度势,规避风险。目前,校企合作需要国家制度的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了“产学研联合”,但对校企合作没有一个细致的制度安排,仅从理念上要求。若想让校企合作发展得更完善,学校和企业需要有比较固定的联系。如何合作,每年要完成的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细致的管理制度;学校更需制订比较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检验标准,否则会使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被当成临时工使用。此外,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校热企冷”现象,高校应站在企业角度上,除与企业增进交流外,还应当为企业办些实事。在组织交流上学校应主动对如何培养学生,各自的职责是什么等问题通过交流来制订。校企双方不能一味为了合作而合作,如果在理念或者操作方向上有鸿沟或出现障碍,应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解决。最后,校企合作中学生的主动性仍须加强。但在现在的校企合作中,学生的研究课题大多由企业来布置,学生只是根据企业所要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这样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思路的形成。学校要让学生深入企业、市场一线体会,把握市场的需求,然后带着这些需求进行研究,同时也为自主就业确定方向。

三、实训基地专注提高岗位能力

高校要紧靠行业,联合企业,整合校内资源,建设集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高校需要投入一些必要的专业实训设备,这样的基地配备才能在行业中占有主流和领先地位。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完善工业创意等工作室,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师生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工业高校还要多层次、多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当地纺织工业企业合作,建立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预就业为目标,根据校企需要定期接纳工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习活动。建设开放式、多功能效应实验室,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深化和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新建了与国际接轨、开放式、复合多功能型的自主特色实验室区,使国际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在新型实验室中有机地结合。实验室不仅可以面向教学研究,而且还可以承担相关科研项目。如工业立体设计实验室可将传统的教室与传统单纯摆放机器群的实验室合为一体,吸取国际上的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同步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建立开放式理论授课、师生课中理论与实践互动、多媒体虚拟与现实互动教学等复合功能型特点。

总之,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只有在教学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把握时代脉搏,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符合中国工业发展的教学实践环境,才能为我国工业提供实用高级人才,为打造中国工业品牌的设计师创造有利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雷江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民论坛,2011,(2).

[2] 李彩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1).

[3] 黄立城.对高职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职业,2011,(17).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篇12

1.1 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内容。如对齿轮部分重点讲述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设计计算等, 舍弃斜齿轮、变位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等。增加以电、液为动力源的机构组合, 结合如机械手爪等实际的典型机械或机器, 分析各类典型机械或机器的巧妙组合给机械带来的优良特性, 使学生对现代机器有初步认识。

1.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深入到省内外各兄弟院校、公司调研, 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 取长补短。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1.3 精品课建设

利用现代化工具精心制作《机械设计基础》课件, 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该课程的精品课建设增砖添瓦。

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调整教学内容

以理论“必须够用”为度,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推导、证明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如变位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圆锥齿轮传动的设计等。增加以电、液为动力源的机构组合, 结合实际的典型机械或机器, 如机械手爪等。

2.2 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做到工学结合

由教师以任务为驱动, 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主要选择工程机械较为典型的机构、构件或零件, 要求学生熟悉它们的结构、运动特性、毛坯、技术要求等, 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零件图, 分析选材原则和热处理方法, 合理安排整个零件的加工工序,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比较、分析研究, 确定方案, 并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2.3 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讲解常用机构时, 用该课件动态演示各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课件中的自测系统和在线答疑系统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的方便, 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了适时交流的平台, 学生随时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3 本项目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3.1 特色

在构件素材库中, 精心制作了一些动画, 形象而生动地把机构的运动原理、运动过程和零部件的装配关系等通过动态教学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把难点体现得较直观, 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连杆机构时, 通过机构运动动画介绍车窗前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开关动作、惯性筛、起重机等形象生动的演示, 学生易接受和理解, 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实现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的结合, 构建了一个面向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容丰富、集文字与图片、二维与三维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系统。

3.2 创新点

机构动画素材库中包括四杆机构演化的一步步过程、间歇运动机构中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运动、渐开线齿轮的形成过程、齿轮加工方法中的展成法和仿形法的原理等。这些由于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生产经历, 很难通过想象理解。

3.3 应用价值及推广

该项目研究可在本科、高职类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中应用和推广, 该课程资源可上传至互联网上共享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上一篇:C-myc下一篇: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