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精选7篇)
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 篇1
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是什么?自己觉得辨明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所以在此不揣浅陋, 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文本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之本
选入教材的文本, 都是用一定的标准“筛”过的。这个“筛子”, 就是课程标准。文本不光须本身文质兼美, 还须承担一定的义务, 它们是课程标准的终极执行者, 离开了文本, 课程标准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说, 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那么, 每个文本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山一石, 一草一木, 它们合则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链, 分则显示着各自的个性和使命。文本与课程标准既血肉相连又两相呼应。
比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但是语文学科“育人”标准规制宏大, 内涵丰富, 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培育, 民族文化的认同, 个人美德的养成, 社会价值的追求等等, 如此宏大的目标如何落实, 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任务分解, 分解到一册册书, 分解到一个个单元, 分解到一个个独立的文本。比如中华民族顾全大局、居安思危、诚信无欺、自奉节俭的美德如何培养, 文本中安排了“传统美德”这样一个主题单元 (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 , 精选一些有感染力的文本:《廉颇蔺相如列传》、《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训俭示康》。当学生为廉颇顾及大局的品格所感动, 为魏征忠诚刚毅的品格所感染, 对延陵季子的诚信无欺发出由衷的赞叹, 对司马光的崇尚节俭十分感佩的时候, 学生即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浸染, 中华“传统美德”使他们思想的天空更加高远。
再比如, 学科标准第九条: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这一标准, 也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文言篇目来实现的。比如实词积累, 学了《鸿门宴》, 我们知道“幸”有“侥幸、幸亏”的义项 (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 ;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知道“幸”有“宠幸”的义项 (夫赵强而燕弱, 而君幸于赵王) ;学了《阿房宫赋》我们又可掌握“幸”有“皇帝驾临某地”的义项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学了《孔雀东南飞》, 我们知道“幸”还有“希望”的意思 (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 。如果你翻一翻《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就知道, 以上几条正是“幸”的常用义项。
二.文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
谈及语文教学, 必须直面两个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什么”关乎教学内容的确定, “怎么教”关乎教学方法的选择。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因此, “教什么”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这已是共识。而文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不可复制, 从这个意义上讲“好文章写过即死。”也正因为如此, 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前赤壁赋》与《黄州快哉亭记》的核心价值不一样;《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核心价值也大不相同。教学内容必须呈现文本的核心价值, 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一个习惯, 面对某个经典文本, 他并不急于写教案, 更不急于向学生宣讲, 而是先认真研读文本, 了解它各个层面的意义, 了解它表达的特色, 全面把握文本从标题到正文到注解的各种信息, 跟文本进行深度交流。于漪老师在这方面体会最深, 于老师说“要读得每一个字都立起来。”深研细读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当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了, 我们自然明白“教什么”。否则就会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甚至南辕北辙, 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或许有人要问, 强调文本的核心价值会不会导致教学个性的缺失。语文学科是个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语文学科的魅力主要不是依赖共性, 而是依赖个性, 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特的, 当文本自作者的笔下诞生之后, 它就成了一个被赶出家门四处飘泊的流浪儿。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 一如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片片树叶。每一位老师的学术功底、人文修养、人生观念、社会态度也都不尽相同, 所以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解读一个个个性十足的文本的时候, 闪烁出的是个性的火花,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文本作近乎相同的解读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一千个林黛玉还是林黛玉。如果我们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少年维特, 把林黛玉解读成了崔莺莺, 则会让人瞋目结舌。虽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我们的个性品格、人生经历, 社会态度, 审美观念……会在作品上打下深浅不一的烙印, 但是这些烙印必须是烙在作品身上, 烙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 而不是烙在别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 解读文本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镣铐就是文本对读者的限制, 我们或刚健或袅娜的舞姿则是我们的个性。好比游山, 有人采到了人参, 有人发现了灵芝, 有人挖到了宝石, 大家的发现各不相同, 但是人参是这座山上的人参, 林芝是这座山上的林芝, 宝石也是这座山上的宝石, 而不是来自其它地方。
当前的文本阅读有一种错误倾向, 一些老师片面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句话的含义, 认为“教教材”是死扣文本, 是刻板和低能的表现, “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一些老师甚至打着“用教材教”的幌子, 对文本恣意解读, 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对文本作无限延伸, 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丝毫不加限制, 结果师生跟文本没有任何交流, 语文课成了常识课, 成了活动课, 成了思想教育课, 甚至成了游戏课, 就是不像语文课。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牡丹的拒绝》, 听完录音之后, 老师随即让学生介绍关于牡丹的各种知识, 学生配合积极, 争相发言, 有的介绍牡丹的产地, 有的介绍牡丹的种类, 有的介绍牡丹培植的历史, 有的介绍历代名人赞美牡丹的诗……, 听过这堂课我倒是学到了不少关于牡丹的知识, 比如, 牡丹的种类就有二乔、玛瑙、彩蝶、绿玉、飞雪、荷粉、珊瑚、红霞、金丹等许多种。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 真是眼界大开, 但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何在?遣词造句有何特点?布局谋篇有何特色?特别是文章“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这些与语文有关的东西, 反而丝毫未见。老实说, 脱离了文本, 老师只能唱“空城计”。
三.文本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诚然,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放弃文本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将是学生学习的重大损失, 充分利用好它, 会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更好的积累, 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时思想情操也会得到更好的熏陶。
文本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 学好它, 可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有位老师讲《木兰辞》,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他先请学生翻译这个句子, 学生回答:木兰“在东市上买来骏马, 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 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 北市上买来长鞭。”老师问, 为什么木兰要跑遍东西南北各个市场而不一次买齐呢?学生回答说,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可见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必然会造成物资供应不足, 加之木兰家里没有男孩,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他们家的行动比别的人家晚了一步, 所以跑遍东西南北才能把东西凑齐。学生的回答咋一看很中听, 联系文本, 有理有据。但回答是错误的,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弄懂这里的一个语法现象“互文”。于是老师见缝插针, 给学生讲解互文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 1.语互文:如, 青树翠蔓。2.单句互文: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3.偶句互文, 如,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4.多句互文, 如: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通过文本的学习和适度的拓展, 学生掌握了“互文”这一知识点, 为以后的古诗词阅读扫清了一个障碍。
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各种能力, 而文本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载体。语文能力包括的面很广, 如遣词造句的能力, 布局谋篇的能力, 想象创造的能力, 识记理解的能力, 分析综合的能力, 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点很多, 训练起来头绪繁杂, 成了学生和老师心中的一个痛点。平常老师说起某个学生语文成绩不好, 就要感叹“能力太差”。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依托文本, 采取恰当的训练方式, 循序渐进, 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便能逐日得到提高。比如作文训练, 不管是物象的捕捉、角度的选择、遣词造句能力, 或是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文本中都能找到很多训练的材料, 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 描写庭院秋景:“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文中所选的物象“破屋、小院、碧天、鸽声、日光、残垣、蓝朵”透露出悠闲、惬意, 饱含作者的深情;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静态、动态等不同的角度, 十分丰富;采用的是长句, 很有抒情意味……老师让学生由此及彼, 想象一下上海外滩的夜景并加以描写, 学生立刻展开奇思妙想, 描绘出了一个个情景不一, 但都极其美丽的外滩。比如:“入夜, 漫步黄浦江畔, 你可以看到万国建筑博览群在一盏盏华灯的映衬下, 流光溢彩;你可以听到黄浦江水拍击江岸发出的沉闷而有力的哗哗声;你可以感到江风的浩荡、嗅到若有若无的海风的微咸。看到对岸高楼林立的陆家嘴, 你会想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奋发。”特级教师金志浩老师讲文本总要把文本的学习和学生作文的练习结合起来, 把文本当作作文训练的范本, 效果显著。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本, 大多文质兼美, 其中蕴含着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 当代民族文化的精萃, 因此它也是学生熏陶情操的极好素材。记得自己高中时学《国殇》, 老师一上来就把《国殇》背了两遍,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老师背的时候神情肃穆, 声音激扬慷慨, 仿佛自己就是屈原, 同学们屏声静气, 侧耳倾听, 深受感染。虽然诗还没有听懂, 但心中已涌起爱国的热情。
对学生来说, 文本的学习十分重要, 文本掌握得好, 可以使自己的语文知识得到丰富, 各种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文本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之本, 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 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它在日常教学中的功用不可小觑。
当然, 文本的功用是多方面的, 以上只是个人的管见, 不免偏颇, 就正于方家。
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 篇2
淄博六中 毛可刚
在学生面前竖起你的大拇指,将会帮他树立自信,延伸希冀,收获的将是进步和发展;伸出食指,带来的只能是指责、藐视,种下的将是自卑、失败的种子。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一个母亲第一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倒数第一,我们怀疑他理解能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不是个笨学生,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排在第21名的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
学生上初中后,又一次开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会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结束时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他儿子从学校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教导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学生,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了手中的信封。
什么是赏识教育呢? 一.概念解读
1.内涵: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它源于父母教学生“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它由教育专家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一脉相通。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
2.本质: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学生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赞赏!二.赏识功用
1.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看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理想。
人需要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建立起对自己的认识。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学生,他们的知识较为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
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的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如果此时教师和家长们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是成大才的料子。
反过来,如果我们都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2.赏识教育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我校一名语文教师曾在他所教的两个班级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学生记语文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甲班每天花10分钟默写,写错的每人罚抄30遍;乙班每天进行男女生默写对抗赛,默写最多的人可评为本周最佳记忆能手。不到两个星期,两个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甲班同学都在应付式地记忆,为了怕罚,有人甚至在默写时偷偷地查资料或抄袭;而乙班同学个个在暗中较着劲儿,课间也自动地相互背检查。
3.赏识教育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开拓型人才。
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的、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的、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的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而要培养有创见的,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应大加鼓励,大加赞赏;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努力创新的优良品质,逐步成长为开拓型人才。三.赏识原则
原则一: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赏识教育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学生,首先体现在认真倾听学生说话,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想法,述说自己的心里话,从而知道他们的心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不仅了解学生,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原则二:信任学生——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赏识教育认为学生既脆弱又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前者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要给学生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
原则三:理解学生——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想不同的,通过换位之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理解的作用。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唯一途径,是理解学生的试金石。经常和学生交谈沟通思想,能够加深亲子间的关系。
原则四:包容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包容不等于放任,首先要营造包容和谐的环境,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其次是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所以不要拿自己的学生和别人的学生比,创造适合自己学生的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使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快乐。原则五:激励学生——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赏识教育以正激励为主,告诉学生怎样去做,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而负激励只是禁止学生不许做什么,学生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原则六:提醒学生——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醒是必要的,批评学生是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前提下进行,比如: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对错,克服身上的缺点。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学生的目的。
信任、尊重、理解好比是每个学生精神生活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激励、宽容、提醒是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学会自豪,学会请教,学会分享,学会感激。四.四大法宝
1.教师博大的爱心是赏识教育的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使他们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2.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是实施赏识教育的最佳途径。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他坚信,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尊重和欣赏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这也是成功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
3.信任学生是实施赏识教育的感情基础。
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 相信儿童,解放儿童。有教师将用一副对联进行概括: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看似戏言,却也道出了信任学生的重要性。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而承认差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4.善用肢体语言是实施赏识教育的点金术。
在用言语赞美学生的同时,辅以适度的动作表情,会更容易使学生感动,更容易让学生趋于积极化。面部表情是心灵的显示器。微笑时的赏识是一种嘉许,严肃时的赏识是一种激励。对孩子要多一分关注的眼神,给予一分轻松的表情。学生需要微笑,教育需要微笑,我们不该吝啬我们的微笑,多给学生欣赏的眼光、热烈的掌声,为学生的努力而加油,为学生的成功而欢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妨拍拍孩子的肩,握握孩子的手,也许这不经意间的举动,能给孩子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无穷的信心和力量。五.如何赏识
1.了解学生,善待学生
要想搞好教育,就需要充分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厌学这一情况。原因是多样的:或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某学科没意思,或因教师不妥善的批评而赌气放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都是主观原因所致,不愿学、不想学,是他们的普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学”、“乐学”就必须善待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得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2.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学生时期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千万不要以为学生说话没什么意思而不耐烦,甚至打断学生的话敷衍几句甩手而去,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想接近你的愿望,也可能从此他就会远离你,远离你所教的学科。
3.激励学生,为学生加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学生奋发努力、快速成长的金钥匙。因此,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个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4.宽容学生,允许失误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过分去追究学生的责任,要从教师教学着手,查找原因,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转变。不能发现学生有了差错,有了不足,就恨不得马上让学生改得一干二净,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
5、提醒学生,大胆批评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大胆地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醒式”,总的原则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六.具体运用
(一)采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 大多数班集体,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后进生”。许多班主任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校长教育等等.有的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夹杂着“白痴”、“笨蛋”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语。这些班主任想用自己的威严来下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悔改”。在教育无效之际,个别班主任甚至做出体罚学生的不当行为。转化后进生可以采用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赏识后进生的开始一一寻找闪光点
找到了闪光点,可以以此入乎,为后进生重树自信,使他们不致于“玻罐子破摔”.因此,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不急于把后进生抓来教育一番,而是细心观察他们寻找他们的优点、缺点,为转化他们寻找突破口。
2.赏识后进生的重要手段一一谈心 采用赏识教育与后进生谈心,可以从其闪光点入手以此作为谈话激励的中心,引导其重拾自尊、自信,从而端正其纪律、学习态度。
3.赏识后进生的目的一一为后进生重塑形象 要让后进生顺利地以新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班主任必须在班中对他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进行公开表扬并要求同学们关心、支持,给他们以改正的机会。当然,学生是善变的,还必须反复找其谈心,开导、鼓励他,使他的转化保持持久性。
(二)采用赏识教育激发班干的工作热情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激发这部分同学的工作热情,注意培养并发挥其作用,是树立良好班风的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
1.民主推选班干——因为优秀才当选
在学生相互熟悉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推举方式,让学生提名心目中的带头人。然后让被提名者进行“竞选演说”一一说出自己的优点及准备如何当好班干。最后投票表决,当场宣布结果。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班干部的自信心:因为我优秀,同学们才选我为班干部。
2.定期召开班干会一一鼓励和指导的良机
新班委产生后,我便定期召开班干会,鼓励他们:你们是班中最为优秀的同学,所以一定能起好带头作用.对班干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不是严厉批评,而是从正面指导其应该怎样做,使班干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并保持对工作的积极、热情。
3.为班干树立威信一一增进信任和团结 如果班干部工作出现差错,班主任即在同学面前对其大加批评,将会大大挫伤班干部的自信心,也降低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所以,批评班干应私下。而对于班干的工作成果,班主任在班中要大加表扬,这有助于树立班干的威信。如获得流动红旗时,我便大力表扬班干对班级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告诉同学们:夺得红旗,班干们功不可没。当同学们信任班干时,他们便会团结在班干周围,服从班干的管理。七.其他方式
1.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
在一次班会上,我面带微笑,用信任的目光望着全班学生,说:“今天,我让同学们写写自身的闪光点──优点,看看自己有哪些长处,学会自己赞赏自己。”话音未落,全班同学炸开了锅。这个说:“真新鲜,哪有自己赞赏自己的。”那个说:“老师,缺点还写吗?”顿时,我意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已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了根。但此时,我要让学生们在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中寻找自己的长处,找回自信,树立自尊;我要让学生们明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赏识其实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
2.赏识教育: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 有一次,我与一位学生谈心,谈到她家里的事时,她沉默起来,伤心地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在我的启发下,她说:“其实,我知道父母对我好,也很关心我,但他们的关心实在让人接受不了。每次考试,考得好时,他们就说比你考得好的人多着呢,有啥了不起;考得不好时,他们轻则唉声叹气,没完没了地说你,重则高声训斥,甚至痛打一顿。老师,有时我觉得活得很累,总感觉自己很笨,怎么学也比不上别人。”
听了她的述说,我清晰地看到,随着升学竞争的激烈,学生在家里受批评多、受表扬少,受讽刺多、受鼓励少。其原因是,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期望太高,总用放大镜来看孩子的缺点。其结果是,孩子没有了上进心,增加了自卑感,从而产生了无所谓心理及逆反心理。
3.赏识教育: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 去年,学校举行第二届艺术节,我觉得这是充分体现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极好机会,便决定利用这一机会来实施“赏识·成功”教育。
首先,我利用班会在班上进行总动员,让同学们抱着志在参与的心态,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我对同学们说:“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尽心尽力地去做,你可能捧回个大奖呢!”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在我的鼓励下,全班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了比赛或加入了喝彩、撰稿的任务里。每一个获奖的学生、撰稿的学生我都让他们在班内起立接受同学的掌声,这次艺体节,不仅收获了赛场上的成绩,更收获了学生的信心与相互关系的融洽。八.注意事项
1.片面理解赏识教育和不负责的“赏识”都是有害的。“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要哄、要捧”。如果认为这就是赏识教育,那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赏识教育也包含批评。学生学生,由于知识的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走上邪路。对这些,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违心地表扬,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失去努力的方向。这样在表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差,不能经受挫折,一旦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失败,就会怨天尤人,强调客观找出若干理由来原谅自己,终究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因而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要在适当的氛围中恰如其分的提出批评,要以帮助提高认识的语气和态度诚恳地提出批评,要在被批评者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基础上提出批评,总之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把批评与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真诚地“赏识”。
学生学生虽然欢喜听表扬,渴望被赏识,但他们不需要廉价的表扬和赏识。如果孩子的某次考试成绩只是一般,而老师和家长不是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敷衍式地、不合实际地去表扬:“考得很好”。
这样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被看成是讽刺,会疏远双方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扬应有实在的内容才能体现出赏识者的真诚。
例如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对学生进行小结,如果只是空洞地说“你的表现不错”,而不能具体地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问题上表现还不错,学生就没有被赏识的感受,当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教育方式是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千差万别的,赏识教育不可千篇一律。
(1)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虽然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但有人内向,有人外露;有人单纯,有人复杂;有人重情感,有人讲实际。对不同的人,应从不同的角度去赏识,用不同的方式去表扬;或对其成功当众宣扬,或对其业绩个别赞赏;或直接地赞同,或含蓄地认可;或在失败中帮其找出成功的一方面,或在肯定成功的同时提醒注意点。总之,不能一厢情愿地去赏识别人,也要考虑被赏识人是否接受你的这种赏识,或能否承受你的这种赏识方法。表扬,也要讲究艺术性。
(2)赏识教育要与其他的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
教育方式是多元化的,在充分肯定赏识教育的时候,不可忽视、贬低其他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事件中,可能用启发教育,或挫折教育等其他教育方式会更有效。
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将各种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才能使赏识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功用 篇3
多媒体以它特有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了更高的境界,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让我们的数学课更精彩、更活泼、更有生命力。它使我们在仅有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取得了更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进数学世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将信息内容引入课堂,图文并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有了直观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我就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让学生深刻的掌握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概念等。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Microsoft Word、Mathematics等软件自己完成美丽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来的图形让我大吃一惊。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避开了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理性地去接受数学知识,它使知识形象化,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创造了条件。我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发达,学习这部分内容难度就偏大了。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在学生利用实物做过实验后,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然后进行概括和总结,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空间思维的扩展,想象力的发挥。
三、多媒体可以使枯燥的数学形象化,变“静”为“动”,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数学是一件枯燥的事,学生一涉及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就会知难而退。因为有些学生的想象力不丰富,感受空间概念的能力欠缺一些,所以,他们会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望而生畏。多媒体的应用会把这些难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有人把教学模式比作“交通路”,教学媒体比作“交通工具”,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有行驶在现代化的交通道路上,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和形象演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例如平行线的教学,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有平行关系的图形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平行概念,再用直线代替图形中互相平行的部分。这样就把简单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才会信心十足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分析,学生在下面听讲做笔记,一节课下来,教师满身粉笔末。好学生规矩听讲,自制力差的学生早不知“所云”了。不过是把教材的内容搬到课堂上而已,缺乏创新意识。于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探究,勤于思考。例如我们讲解圆的面积,必须以长方形面积知识为基础,要明白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積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圆与剪拼成的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我们不能丢。还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在课堂上我用课件演示二分之一圆周长的曲线移动到长方形的长之处,半径移动到长方形的宽之处,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索。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比较而言,多媒体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便于学生理解。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的学习,也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在学生利用实物做过实验后,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切割的过程及切割后的截面形状。学生直观的了解切割后的立体形状后再进行概括、总结,系统地进行比较,更加清晰地理解物体的构造。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认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简洁明了、方便快捷,老师瞬间可以完成一黑板的练习,省时又省力,也大大减轻了课上老师的劳动。但我们切记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对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让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效,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多彩。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功用 篇4
关键词:类比,教学,功用
何谓类比?笔者认为, 类比, 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性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性的逻辑方法.它是以比较为基础, 通过对两个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相似点, 然后以此为根据, 将关于某些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通过类比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不同层次的类似数学内容, 可以诱导寻求解题思路的变迁和发散, 可以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延伸.它是数学知识拓广的原动力之一.实践告诉我们, 如果教学中经常应用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优化解题思路, 拓宽数学知识, 是大有益处的.
一、类比是“桥”, 利用它可以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本身往往具有一定的承继与延续, 如果我们通过情景创设, 把所要学的新内容通过与原有知识做类比, 由这一对象的某些属性相似地推出另一对象的某些属性, 则会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梳理新知识的脉络与体系.
例如, 在进行“二面角”的概念教学时, 可如下类比:
因为学生的知识库中已有平面中的角的概念, 由它的图形、定义、构成、表示等方面推广到空间角———二面角的概念, 学生听起来会比较亲切, 比较自然, 掌握的效率就会更好.
伟大数学家G·波利亚在《数学与猜想》中曾指出:“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做类比, 这种类比多种多样, 因而常常是含糊的和不总是确定的, 但它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取之不竭的源泉.”在立体几何中类比联想是确定化归方向的一把钥匙, 由平面几何问题类比联想推广到立体几何中去, 又运用类比联想将立体几何问题化归为平面几何去思考.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对学生化归意识的形成大有好处!
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运用类比方法的例子很多, 数形结合, 就是最常见的同构类比.但在数学学习中, 大量采用的都是非同构的简单类比, 只要我们从数学知识的顺延、从属、并列、相似等去考虑, 不难找到许多这样的类比素材.
又如:复数的加、减、乘的运算与多项式加、减、乘的运算进行比较, 若把i看成一个字母, 那么两个复数的加、减、乘的运算就可以看成是多项式的两个二项式的加、减、乘的运算, 这样我们可以由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类比出复数的加、减、乘的运算法则.
再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它们的性质、重要结论有许多可类比的地方.因此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 可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公式和性质进行探索、归纳、类比, 从而独立自由地获得知识.
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更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素材.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和定理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帮助学生把所要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得更深, 记得更牢, 应用得更广, 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 而相对于知识点间的“孤立”、“另起炉灶式”的教学, 类比以其独特的方式别具一番风味, 值得尝试.
二、类比是“催化剂”, 它可以诱发解题思路的发散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离不开解题, 解题是初等数学中一个极有生命力、极富独创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不同的数学题, 不同的解题角度, 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 而多类比, 有时往往能独辟蹊径, 以寻求最佳方案.
例1对于任意x, y, z∈R+, 求证:
分析从所证不等式的各因式的结构看, 与余弦定理c2=a2+b2-2abcos C有相似之处 (只要C=120°) .故要证这个不等式可通过结构类比去构造有一个角为120°的三角形.现任取平面上的一点O (如右图) , 作圆周角的三等分线, 在三条射线上分别截取OA=x, OB=y, OC=z, 这样A, B, C即构成一个三角形.而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得证.
然而类比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具有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性, 本题正是从结构的相似处, 通过类比, 找到了数与形的统一, 从而避免繁琐的化简, 体验了数学的简洁美的.在解题过程中, 特别是碰到难题时, 可以通过结构形式上的类似性去捕捉解题的突破口, 有时会大开眼界, 获得优美的解答.
三、类比是“原动力”, 它可以促使命题推广和延伸
类比是一种特殊到特殊, 或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是猜测问题的答案或发现结论的思维方式.很多数学新命题是由类比、猜测并加以证明得到的.
1. 平面性质的空间拓宽
空间图形有着平面图形的继承性, 有的性质也就可以从平面图形的性质中去探索.先看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元素的对应关系:平面中的点与空间中的点和线;平面中的线与空间中的面;平面中的面与空间中的体;平面中的线线角与空间中的线线角或线面角或面面角.这样只要有某些属性类同, 即可推导其他相关性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结合教材, 与前一对象进行类比, 独立自主地获得知识.
例如, 在教学有向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下一些有趣推广:
例2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在空间图形——直角四面体中的体现.
再如, 由“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这个点是内切圆的圆心”, 类比猜想出“三棱锥的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相交于一点, 这个点是三棱锥的内切球的球心”的结论.
2. 从简单到一般的类比可以获得命题的延伸
简单与复杂, 特殊与一般, 低维与高维本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产物.简单的命题通过类比延伸可得到较一般的新命题、新观点.
例3不等式 (1-a) (1-b) >1-a-b (a, b∈ (0, 1) ) 作类比猜想可得如下不等式:
分析它的证明只要用数学归纳法即可.
如此由原来性质类比获得新命题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只要你用心去“比”, 总能“比”出点新意来.
四、类比要注意的问题
1. 牢固的基础知识是运用类比的前提
类比法是要把两个相似的数学对象中, 一个对象的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中去, 假如学生对已知的数学对象的属性是模糊的, 则无法进行联想和类比.因此, 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2. 纠正错误的类比, 形成正确的知识
类比法, 其本质是一种发现的方法, 而非严格的推理, 它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走了捷径.学生容易接受和喜欢这种方法, 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类比.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类比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局限, 由类比得到的结论还要通过逻辑论证.同时要对学生中不正确的类比及时给以纠正, 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基本组合格式在词类划分中的功用 篇5
关键词:基本组合格式 语法功能 划分标准 词类
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原则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简称为《现代汉语》)主张采用综合性的、多元化的标准来划分词类,也就是说要考量词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词与词或者短语的组合能力、词的重叠形式、构词词缀、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较好地融合了现有的语法分类成就,利用较充分的语法划分标准将词分为若干类。这种根据多样化的标准划分词类的方法,会更准确地判定词的归类。但是多个不同的角度之间有时会存在一些矛盾,这样就会导致有的时候虽然整体看起来整个词类划分好像采用了多个标准,可实际上在某个角度上或某个层次上,某些词却仅仅是采用了其中的一两个标准。
本文主张划分词类时,在着重考虑词的基本语法功能的同时,也应辅助考虑词的语法组合格式。我们可以称它为“格式辅助说”。我们知道,汉语中的格式有很多,比如“名词+动词”,“动词+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名词”,“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等等。这样我们就组合可以说,凡是名词都可以加动词组成“名词+动词”或“动词+名词”的格式,那么,只要是不能进入这两个格式的就不可以称之为名词。另外,我们结合实词可以单说单用、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这一原则可以更为容易地判定词的归类。例如,区别词从形容词类中划分出来单列,其中就有语法组合格式的运用。我们知道,形容词最基本的语法功能就是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及做定语,那么相应地,它的基本格式就是“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而区别词却只有“区别词+名词”的格式,用来修饰名词,没有“名词+区别词”的格式,缺少谓词功能。故而,区别词不属于形容词一类,“格式辅助说”对词类划分也是行得通的。
依据“格式辅助说”,本文认为《现代汉语》有不严密之处,这本教材中的某些处理有待进一步商榷,从这一点上说,它还可以更加完善,比如部分“方位词”、“形式词”、“状态词”。出于以上考虑,我们试就《现代汉语》中词类划分中的某些问题加以研究。
二、词类划分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与名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名词在指称人和事物的同时也可以表示时地和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质和关系。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有:(1)做主语和宾语,例如:牛吃草。这是牛。与此相关,名词具有两种基本格式:“名词+动词”和“动词+名词”;(2)做定语或是带定语,也可以理解为名词大都可以直接受名词修饰。也就是说,名词的基本格式还有“形容词+名词”与“名词+名词”;(3)名词前一般能够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即符合“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现在就《现代汉语》中明确划分出的名词,我们找出一些有疑问的词来进一步加以研究。
方位词表示方向和位置,包括上、下、前、后、间、之前、里、之间、之南、以北、之上等等。《现代汉语》把它归为名词一类,是因为这些词中有一部分词具备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比如“上、下”这两个词,它们可以做主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再有“前、后”这两个词,可以做宾语:“虎在前,狼在后。”且它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我们没有说“上上”的习惯。
但是,其中有一些词,比如“间、之间、以北、之南、之上”等,它们不能单独做主语或宾语,既不能构成“名+动”或“动+名”的格式,也不能单独做定语或是受名词修饰,构成“形容词+名词”或“名词+名词”的格式,还不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修饰,进入“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这些词经常用于别的词或词组后面,同前边的词或词组组成方位词组,这样才好表示空间位置,如:“两山间有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内蒙古高原是在黄河以北”、“橘子生长在淮河之南”,同时,实词都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而“间、之间、以北”这些词并不能单独充当任何一种句法成分,并带有一定的虚词性,它们与实词明显相悖。所以,这部分方位词不应该属于名词一类,而应该把它单列出来。
(二)与动词有关的问题
动词在语法功能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也就是说,动词有这样两个基本格式:“动词+名词”和“名词+动词”;(2)动词一般能跟否定词“不”,符合“不+动词”的格式;(3)大多动词不能跟程度副词相结合;(4)多数动词可以加“着、了、过”等表示某种动态,用语法格式来表示就是“动词+着”、“动词+了”及“动词+过”;(5)有些动词可重叠表示短暂、轻微。现在,就书中所明确谈到的动词,我们找出一些有疑问的词来加以探讨。
前面我们提到,动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即是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具有“动+名”或“名+动”的基本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予以、加以”归入动词一类。可是“予以、加以”后不能加名词,也没有办法做名词的谓语,我们能说“你给与我们的食物都吃完了”而不能说“你予以我们的食物都吃完了”。我们对于这类词,习惯的反而是它们常常加动词作宾语,如“感谢红十字会对我们予以帮助”或是“国家科学院要对此事件加以研究”。这说明这些形式词的宾语只有动词和动词性词语,没有名词和名词性词语,并且在它们之后一般不再带其他宾语。同时,动词都可以在其后加“着、了、过”表示动态,组合为“动词+着”、“动词+了”及“动词+过”的格式,可是“予以、加以”等词却不能这样;此外,由于书面色彩的习惯与音节上的原因,从意义上讲,“予以”、“加以”的意义基本相同,常与前面的单音节成分“现、不、未、严”合而为一,如:“现予”、“不予”、“未加”、“严加”等等,然后再加其他动词一起做宾语,如:“现予公布、不予支持、未加说明、严加审查……”
“予以、加以”是一类特殊的词,上文我们提出观点否定了把它归为动词一类,并且,由于它们后面经常带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宾语,自身没有实在意义,所以,这里我们暂且称它们为形式词。
所以,“予以、加以”这样的形式词并不完全符合动词的语法功能,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归为动词一类,其实并不合适。
(三)与形容词有关的问题
作为汉语中一类重要的实词,形容词内部分类问题比较复杂。《现代汉语》目前将形容词分为4个小类,那么这四个小类有无单独立类之必要,或是各个小类内部语法特征是否具有一致性,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形容词主要的语法特征是:(1)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符合语法格式“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及“副词+形容词”;(2)不带宾语等。根据教材中所谈到的状态形容词,我们认为其中一些内容还有待商榷,现就这一小类拿出来再次分析一下。
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能受“不”的修饰,组成“很+形容词”,“不+形容词”的格式。状态词一般不满足这些语法特征,如我们可以说“很优秀,不大方”等,在我们常用的语言中却没有“很血红、不雪白”的说法。形容词能带补语,如“勇敢一点”,而状态词不能这样,我们没有说“灰里叭叽一点”的习惯。并且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名词,组成“形容词+名词”的格式。而状态词却不能直接修饰,要在后面加“的”才能做定语,组成“状态词+的+名词”的格式,如我们不能说“绿油油蔬菜”,只能说“绿油油的蔬菜”,我们只能加“的”字后说“树干是笔直的”。此外,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组合成“副词+形容词”的格式,如“刚刚好、非常全、分外多”等,而状态词却不能受副词修饰,我们不会说“刚刚绿油油、非常灰里吧叽”这样的句子。
三、余论
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 篇6
Di VAS声音分析模块可以对学生嗓音进行系统的测试和分析, 并以各种二、三维图显示, 包括:功率、基频、声强、语谱、示波、微扰、声乐共振峰。如图1。
一、功率
指单一时间点的声音的能量。声乐教师通过对各时间点声音能量的分析, 帮助教师客观了解学生歌声的能量, 从而进行相对应的发生训练, 使学生歌声的能量达到教师所期望到达的数值。
二、基频
“指周期性震动中与其周围相同的正弦式量的频率, 也指振动系统的最低固有频率。用于研究1.发音的平均值, 2.受检者发音的频率范围, 3.发音的波动, (包括波动范围、波动的周期性。) ”1通过对以上数值的了解, 教师可以对学生嗓音的基本面进行整体的了解, 对学生的声带的健康程度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为教师拟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嗓音的艺术性价值评估等提供客观参考。
三、声强
“指在某一点上, 一个与指定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平均声能 (W/m2) .声音的强度取决于震动的振幅, 即振幅越大, 强度越高。用于研究1.发声强度的平均值, 2.受检者发音强度平均值, 3.发音强度波动 (波动的范围, 波动的周期性) ”2。通过对以上数值的了解, 教师可以对学生嗓音的声强参数进行客观的了解, 从而进行相对应的发生训练, 使学生歌声的声强度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数值。
四、语谱
语谱包括窄语谱和宽语谱, 语言信号的能量分布表示为时间和频率的函数。红色表示最高的频率部分, 黄色表示高频部分, 绿色表示正常频率部分, 灰色表示强度最低的频率部分。窄语谱图:43HZ的强度扫描的灰度图, 水平狭窄的波段代表和声部分。宽语谱图:按照2.9毫秒 (约为344Hz) 强度扫描的灰度图。垂直线显示声门的开口。“音质纯净, 音色悦耳, 在语言图上呈现图形规则, 线条清晰。其中音色优美者呈波纹整齐, 随歌声颤动而出现匀称的水文波动峰, 与波谷正弦对称;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时值相等, 各频带之间完全平行, 同时噪音成分极少。见有这种特点的声图, 多属自然条件良好的优质嗓音。”3
五、示波
示波是时间轴的声波显示 (时间轴的声音振幅)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歌声的示波图可以对学生的嗓音进行一个宏观的评估。通常情况下, 波形圆润, 形态光滑、动态起伏丰富的波形往往具有艺术嗓音的特质。
六、微扰
微扰包括基频微扰和振幅微扰, 振幅微扰为音量 (振幅) 的偏差值, 基频微扰为音调 (频率) 的偏差值。“均表达嗓音信号的短时变化, 是反映声带不规律性振动的有效指标, 分别反映声音的嘶哑程度及粗糙程度。”4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微扰参数值的了解, 认识学生嗓音的嘶哑程度和粗糙程度, 为学生的嗓音治疗给予客观的指导性建议。
七、声乐共振峰
“共振峰是指在声音的频谱中能量相对集中的一些区域 (2KHZ-4KHZ) , 共振峰不但是音质的决定因素, 而且反映了声道 (共振腔) 的物理特征。”5。声乐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嗓音的共振峰数值, 并结合实际听觉, 给予学生的嗓音潜质进行客观的评估。
通过以上一系列数值的测试分析, 可以帮助声乐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嗓音的基本情况, 剖析歌唱问题的存在原因, 发现学生的歌唱潜质, 评估学习过程中的歌唱水平的变化, 减少声乐教学中的误区, 提高声乐教学的准确性和功效性。
注释
11 .2 .3 .郭志祥.声图及其在喉科的临床应用[M].上海市.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04.31、83页.
24 .马清学等.嗓音疾病患者喉内镜检查时的嗓音声学分析[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5月第23卷第9期.
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 篇7
关键词:校报 思政教育 突围对策
1 校报的功用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唱响主旋律
作为高校的党委行政机关报,校报首先要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服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是其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其目标。在宣传国家指导思想、解读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师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高校校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1.2 传播正能量
高校校报不仅承担了校园新闻传播的责任,而且针对具体新闻事件和舆论走向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相对于社会纸质媒体,高校校报是更贴近师生学习生活实际、更接地气、个性更加鲜明的纸质媒体,传播的均是校园内师生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是广大师生们“自己的报纸”。因此,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传播校园内外正能量等方面,高校校报有着自身的天然优势。
1.3 提升审美观
基于高校校报办报主体和读者群的文化素养,校报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更是传承文明的一个重要平台。校报不仅是高校以德育人的一种具体表现,还是以文化人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校报的语言艺术、思想深度、信息资讯、版式设计、色彩搭配、副刊文化等内容,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在提升读者群审美水平的同时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2 自身的局限和解困的实践
高校校报由于办报环境较为单纯,一般也无须考虑报纸的销量问题。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校报存在新闻单一、官样文章、一言堂等缺点,如何克服这些自身的局限,需要办报主体在办报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动态调整。
2.1 自身的局限
高校校报是高校内部或行业内部的报纸,其办报的性质、定位和读者群较为单纯,办报主体更无须考虑报纸的生存问题,这往往导致校报走入一种误区——将校报的“读者满意度”局限为“学校领导满意”即可——最终失去校报存在的意义,从而沦为一种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内外兼顾的视野。作为内部报纸,高校校报一般是内向的视野,新闻内容一般较为单一,并且按部就班。如各类学校会议、学生活动、开学迎新、期末巡考、节日庆典等均是高校校内新闻的主要内容。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往往造成办报主体在选材上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掣肘。视野上的局限使得办报主体更注重着眼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却缺乏了对校外重要新闻事件的关注,往往可能导致校报脱离大环境和广大师生读者群的兴趣点,造成自说自话的毛病。
二是缺乏上下兼顾的维度。由于是学校党政的机关报纸,而非单一学生群体的办报,高校校报刊载的往往是各类官样化文章和走形式性的新闻。这些内容可能上级满意,但报纸读起来味同嚼蜡,只能“印纸上,贴墙上,风吹掉地上”。
三是缺乏深挖广积的力度。由于办报主体的自身素质和校园新闻的题材所限,高校校报新闻往往局限于报道事件本身,大多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备即可,缺乏深度报道、跟踪报道、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新闻的立体感不强,灵动感不强,无法引人入胜,更无法引起读者共鸣,发人深省,满足读者的深层次需求。
四是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高校校报的性质决定了办报主体往往倾向于采用四平八稳的形式和角度来办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今天,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新闻媒体本该是最紧跟时代脚步的一个行业,从版式设计到新闻写作方法都在不断创新,但高校校报容易在自身的小环境中故步自封,错失了时间带来的变革,更缺乏对自身发展的前瞻性。
2.2 解困的实践
对于上述高校校报普遍存在的问题,办报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成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校报的良性发展之路扫清障碍。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高校校报必须建立起一系列健全的制度,包括:编辑部工作制度、通讯员管理办法、用稿原则和稿费标准等,严格控制新闻采集、统稿、编辑、排版和三审三校稿等流程,使办报的所有环节均有章可循,如此才能在形式上保障校报的有序发展。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高校校报的办报主体必须是一支专业和高素质的队伍。除了几名具有较强把关意识和业务素质的责任编辑之外,还应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生通讯员。学生通讯员的视角更加贴近学生读者群的视角,可以增加校报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但是,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相比,学生通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显然是会有区别的,学生通讯员的新闻深度也会相对欠缺。因此,定期对学生通讯员队伍进行培训、加强目的性的采编指导是高质量校园新闻的必要保障。
此外,不能仅仅将新闻发现者局限于固有的师生通讯员队伍,而应该发动全体师生成为新闻报料人,进而委派专人对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跟进深挖,这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个人视野局限、资讯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校报内容单一的问题。
第三,大胆改革创新。要使校报成为有效的德育渠道,办报主体要在正确舆论导向的指引下大胆地创新改革,包括观念更新、内容创新、版式创新。
观念创新方面,近年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高校在新闻报道的角度上已有所调整,将视角更多对准基层,彰显平凡人闪光点,使报纸更接地气,这是校报焕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内容创新方面,校报新闻在采写上应该注意兼顾各个层面读者群的兴趣点,一些和社会热点相关的新闻事件要放到社会大环境的视野中观照,进行深度报道、专题报道,从而做到内外兼顾、深挖新闻热点的深度,广积新闻热点的材料。紧扣校园重大新闻事件专题活动,加强评论、分析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进行专题报道或系列报道,增强报纸的舆论导向功能,提高报纸的思想性、专业性、趣味性和时代感,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审美教育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树立典型。
版式创新方面,应向优秀的社会纸媒学习,排版避免繁杂的用色,结合各版主题形成相对独特的风格。版式方面尽量采用大开大合的“F”“E”型版式,避免“风车版”。增强版面的设计感,达到美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3 外来的冲击和突围的探索
与社会纸质媒体一样,高校校报同样面临着来自网络的多元化媒体的冲击。在这场突围战中,所有纸质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在不断进行各种尝试。在此过程中,一些社会媒体的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3.1 外来的冲击
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覆盖为新闻行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席卷了纸质媒体的市场。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更便捷的传播途径、更立体的新闻展示、更广泛的受众、更多元的互动方式等特点。以至于“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报纸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网络信息在视觉表现方面,比报纸更丰富、更有冲击力;在阅读新闻方面,网络比报纸更快捷便利”。这样的观点在纸媒和新媒体的拉锯战中几乎显现了一边倒的态势。
事实上,传统纸媒在报道的严肃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对有效信息的遴选上依然占有优势。此外,报纸还具有档案记录的功能,《纽约时报》就以拥有“档案记录报”的地位而自豪。
3.2 突围的探索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不断提高校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除了加强校报内部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校报队伍建设,还要推进高校校报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2015年,我们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1300余名学生中,通过校园官方微信、微博了解校园新闻的学生占35.6%——比例最高,而通过校报了解的最低——仅为8.3%。但是,另一组数字值得关注:在受调查的1700余名学生中,38.8%的学生是通过校报或校园网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深度解读或进行延伸阅读的,这一比例仅次于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度。在新媒体盛行的学生群体中,在新闻资讯海量而易得的情况下,这一数据显然高过我们的预期。该结果也为我们建设好校报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此,通过校报上网的方式,以数字化的校报带动报纸的传播度和读者群,这对于不在学校却又关心学校发展的领导、师生、校友来说这会是一个了解学校发展的重要渠道;把网络纳入报纸的消息范围之内,反向利用网络,充当网络的信息精品展台,对信息进行遴选与有效整合,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深度分析,拓展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把网络整合进报纸;联合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全方位、多层面报道新闻,吸引喜欢新事物的学生群体。这些措施都是高校校报在应对新媒体的突围战中较为可行的措施。
总之,高校校报尚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办报主体应该正视校报自身的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自练内功,勇于突围。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实践新的工作方法,服务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2005-06-15.
[2]管淑娟.论网络背景下报纸的突围[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
[3]侯铁虎.发挥高校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4]孙超.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推荐阅读:
教学文本阅读教学10-07
高中语文文本教学08-13
中学的语文文本教学06-25
文本教学价值的确定07-30
文本教学与写作指导09-13
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10-08
文本的语用教学资源06-24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09-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探究07-08
巧用文本框教学设计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