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供应链网络

2024-07-29

低碳供应链网络(共7篇)

低碳供应链网络 篇1

摘要:不同的碳排放约束会对供应链网络设计的选址及工厂环保等级的选择产生影响。文中综合考虑环境投资决策、网点选择以及路径的选择等问题, 以总运作成本、生产和运输途中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 建立不同需求情境下、需求不确定的多产品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结合ε约束法设计了基于情景的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 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需求不确定,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双目标规划

1 引言

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是最为复杂的供应链战略决策问题之一, 它为整个供应链的长期有效运作做最优的规划[1]。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来自政府的管制和企业自身的压力都促使环境因素开始渐渐被纳入到供应链网络设计的考虑之中, 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目前基于碳排放的供应链网络建模以多目标规划为主。Wang[1]等 (2011) 从一般的角度分析融合环境问题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构建了相关的多目标模型, 借助相关启发式算法对模型加以求解。Chaabane[2]等 (2011) 分析了在碳交易市场条件下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 力图帮助决策者找到在供应链总成本增加和碳排放减少之间取得平衡的有效途径。Abdallah[3]等 (2012) 构建了一个基于碳敏感性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该模型将绿色采购纳入供应链网络设计当中。Plas[4]等 (2012) 分别以总运作成本、二氧化碳和粉尘 (PM颗粒物质) 排放最小为目标, 设计了一个体现环保意识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并应用权重法、ε约束和遗传算法分别对模型进行求解。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将对碳排放的测度落实到对于成本的研究上。方健[5]等 (2012) 在对碳排放测度及相关信息披露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碳排放对供应链网络成本的影响。杨珺[6]等 (2012) 引入碳交易概念, 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单个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供应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强制排放和碳税两种碳排放政策。但以往对于考虑碳排放的低碳供应链网络的研究都集中在需求确定性条件, 然而不确定性是引起供应链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供应、制造和需求, 需求的不确定性是最难控制的[8], 故需进一步展开面向需求不确定的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的研究。

本文针对需求不确定情况, 研究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 建立不同需求情境下、需求不确定的多产品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同时结合ε约束法设计了基于情境的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 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2 问题描述及建模

本文应用情景分析、成本分析和碳排放分析, 建立了面向供应链网络碳排放测算的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2.1 模型描述

研究问题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基于现实产品多样性考虑, 本文研究原材料r (r∈R) 和多种产品p (p∈P) 在基于情境分析 (ζ∈Ψ) 的多个顾客i (i∈I) 在需∈求不确定条件下, 供应商 (s∈S) 选择、工厂 (j∈J) 及分销中心 (k∈K) 选址和工厂环保等级 (zj∈[0, N]) 选择等问题。构造了一个综合考虑供应链运作成本和生产运输中产生的碳排放的随机双目标供应链网络。第一个目标是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供应商, 适当的地点开设工厂及分销中心, 并确定设施间物流量以使总成本最小。第二个目标是使工厂生产过程、分销中心运营过程及节点间运输过程碳排放量最少。

在构造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绿色供应链模型中, 做以下假设:

(1) 客户间的相互需求是彼此独立的, 相互不会产生影响。

(2) 供应商、工厂以及分销中心的容量或生产能力都是确定的, 并且对每个节点的需求不能超过其容量限制。

(3) 每个工厂只能选择一种低碳技术水平。

2.1.1 情境分析

不确定性需求是供应链不确定的主要来源[8]。本文模型在需求概率分布函数未知时, 使用情境分析法将需求情境分为乐观情形ξ1、正常情形ξ2、悲观情形ξ3, 采用数组对 (Dξpi, Pξ) 对需求不确定进行描述, 其中i为顾客标号, p为产品种类, ξ为情境种类, pξ为情境ξ发生的概率, Dξpi为情境ξ下顾客i对产品p的需求。

2.1.2 成本分析

模型中变动成本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工厂生产成本、分销中心运营成本和运输成本, 固定成本包括工厂集合J以及分销中心集合K的年建设成本和环保投资成本。n (z1) 表示要达到环保投资等级zl时需要投入的环保投资成本, 其中zl∈[1, N]级。购买原材料成本中trsj表示工厂j从供应商s购买原材料r的单位购买成本。生产成本中vjp表示工厂生产产品p的单位生产成本。Sk表示分销中心k对于单位产品的运营成本。运输成本包括三个阶段, 分别为从供应商S到工厂J、从工厂J到分销中心K、从分销中心K到顾客I。其中:Crsj原材料r从供应商s到工厂j的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Cpjk产品p从工厂j到分销中心k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Cpki产品p从分销中心k到顾客i的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Fsj从供应商s到工厂j的运输距离;Fjk从工厂j到分销中心k的运输距离;Fki从分销中心k到顾客i的运输距离。

2.1.3 碳排放分析

本文中对碳排放的测算主要包括生产中的碳排放、运营中的碳排放和运输中的碳排放。对于生产中的碳排放, Wjp (zl) 表示工厂j选择环保等级zl生产产品p的平均CO2排放量。Wkp表示分销中心销售产品p的平均CO2排放量。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包括三个阶段, 其中Brsj为原材料r从供应商s运输到工厂j途中单位产品单位距离CO2排放量;Bpji为产品p从工厂j运输到分销中心k途中单位产品单位距离CO2排放量;Bpki为产品p从分销中心k运输到顾客i途中单位产品单位距离CO2排放量;Fsj为供应商s到工厂j的运输距离;Fjk为工厂j到分销中心k的运输距离;Fki为分销中心k到顾客i的运输距离。

2.2 建立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的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目标函数1从第一项开始分别表示:工厂和分销中心的建设成本, 对工厂的环保投资成本, 工厂生产成本, 分销中心运营成本和三个阶段运输成本。目标函数2从第一项开始分别表示:工厂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 分销中心运营过程中碳排放量和三阶段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约束条件 (3) (4) (5) 为供应链网络结构约束, (3) 表示供应商s为工厂j提供原材料的前提条件是供应商s被选择进入系统。 (6) (7) 分别表示工厂和分销中心的建设数量都小于其最大值。其中:H为工厂的最大数量;X为分销中心的最大数量。 (8) (9) (10) 为能力约束。其中:SPsr为供应商s对原材料r的供应能力;Dj为工厂j的生产能力;Tk为分销中心k的容量。 (11) (12) (13) 为物料平衡约束。其中: (11) 表示工厂j所需原材料r均由供应商提供; (12) 表示工厂j生产产品p的产量等于其向分销中心的运输总量; (13) 表示分销中心k运输到顾客的产品p的总量等于工厂运输到分销中心k的产品p的总量。fξpj为情境ζ条件下工厂j生产产品p的产量。 (14) 表示每位顾客在任何情境的需求均得到满足, 其中:Dξpi为顾客i在情境ξ时对产品p的需求量。 (15) 为环保等级约束, 表示物流节点只能采用低于N级别的环境保护水平。 (16) ~ (19) 为非负约束。

3 求解算法

求解问题是一个双目标规划, 解是帕累托前解。将求解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先应用情景分析法将需求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等价的确定性问题, 再应用约束法将双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并建立算法求解流程。

4 算例分析

针对已建立的模型, 假设在整个供应链中, 已经通过各种因素确定了供应商, 工厂以及分销中心的候选地址的数目, 具体数值为:2个供应商, 3个工厂候选地址, 3个分销中心候选地址, 2个顾客群。1种原材料及2种产品。在低需求时, 低碳投入大于收益, 故本文考虑高需求及中等需求情境, 概率分别为1/2。

ε分别取值75000、70000、60000、47000、46000、45000, 应用Lingo编程求解, 结果见表2。当ε取值75000时, 供应链网络规划如下图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当碳阀值为75000时, 供应链网络节点的选择为工厂:J1、J3, 分销中心:K1、K2、K3, 工厂的环保等级选择为J1一级, J3一级。当碳阀值为45000时, 供应链网络节点的选择为工厂:J1、J2、J3, 分销中心:K1、K2、K3, 工厂的环保等级选择为J1三级, J2三级, J3三级。随着碳排放阀值降低, 成本函数f1增加, 环保等级提高, 设施布局 (即节点选择) 也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 可得出以下结论:碳排放量要求越严格 (即阀值越小) , 对环保等级的要求越严格 (即环保等级要求越高) ;碳排放量要求越严格, 成本越高;将环境保护考虑到网络设计当中, 设施布局也会不同。

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这也是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根据本文得出的结论, 首先, 应在碳排放控制和总成本增加之间取得平衡;其次, 企业应采取适时的控制碳排放措施。购买碳排放额度和采取降低碳排放措施是企业控制碳排放的两个有效手段,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抉择, 选取恰当的碳阀值ε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帕累托前解。

5 结论

本文基于需求不确定情况, 设计了以总运作成本最低和总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的多产品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算法设计中引入了ε约束方法和情景分析法, 从而将多目标和非确定性转化为常见的单目标确定性问题, 并应用Lingo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对不同ε值约束下设施环保投资等级的比较得出:ε值越小 (即碳排放要求越高) , 环保投资要求越高, 相应供应链运作成本越高, 同时ε值会对供应链网络设施布局产生影响。

本文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交叉运输方式的应用;将碳交易价格及碳税融入到模型中。

参考文献

[1]Fan Wang, Xiaofan Lai, Ning Shi.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gree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1, 51, (2) :262-269.

[2]A.Chaabane, A.Ramudhin, M.Paquet.Design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under the emission trading sche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 (1) :37-49.

[3]Tarek Abdallah, Ali Farhat, Ali Diabat, et al.Green supply chains with carbon trading and environmental sourcing:Formulation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J].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ing, 2012, 36, (9) :4271-4285.

[4]Cornévan der Plas, Tommi Tervonen, Rommert Dekker.Evaluation of scalarization methods and NSGA-II/SPEA2genetic algorithms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R].Report Econometric Institute 2012-24, Econometric Institute,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2012.

[5]方健, 徐丽群.考虑碳排放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1) :72-73.

[6]杨珺, 李金宝, 卢巍.系统动力学的碳排放政策对供应链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J].2012, 17, (4) :21-30.

[7]潘景铭, 唐小我.需求不确定条件下柔性供应链生产决策模型及优化[J].控制与决策, 2004, 19, (4) :411-415.

[8]付秋芳, 忻莉燕, 马健英.制造业供应链多阶碳足迹的构成研究——基于珠三角经济区31家制造企业[J].战略决策研究, 2012, 3 (6) :72-80.

[9]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各种能源碳排放参考系数[EB/OL].http://www.emcsino.com/html/news_info.aspx?id=9267.2012-3-19/2014-3-22.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2

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新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除了增加对低碳行业的投入外,还要求各企业采用低碳模式、发展低碳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外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迫使各企业将低碳之路作为供应链发展的战略方向,这进一步促进了低碳供应链的发展。

1 低碳供应链管理(Low Carb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概述

供应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从传统角度上讲,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在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等各种活动过程中,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质量和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这一过程所耗费的总成本最小。显然,供应链管理在传统角度上只体现出基于总成本最小化的整合与协调思想,没有考虑到环境,尤其是低碳对于供应链的要求。如果将低碳考虑进来的话,供应链管理就可以理解成在生产和生活中,将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以获得最大生态经济效益的方式,其本质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由此可知,低碳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信息流、知识流、物流等环节正常工作的保证下,对企业生产的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将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和技术融入供应链环节之中,其中包括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和回收5个基本流程。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低碳观念落后

当前人们对低碳只是从现象上有所了解,但从观念上还没有根本转变。大多数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和成本代价,不重视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环保观念较为淡薄,不能从长远利益考虑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比较注重短期利益,对低碳经济的长期效益认识不同,因此也难以在市场运作中保持一致的战略。

此外,各节点企业也由于缺乏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及专业人才,因此无法准确运用信息技术对供应链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从而难以实现对供应链运作过程的控制,阻碍了低碳供应链的快速发展。

2.2 低碳产品成本较高

在供应链中,碳排放主要发生在运输与配送环节之中,要降低运输与配送环节的碳排放,必须加大运输工具和装卸搬运工具的引进和研发,例如: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生物能源车等。而这些必将加大企业的成本,因此低碳产品还未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首选产品。

与此同时,我国很多低碳产品开发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充分,科研人才欠缺,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难以满足供应链发展的需求,也没有足够的资源致力于低碳产品的开发及推广,成为供应链企业向低碳转型的瓶颈。

3 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环节研究

3.1 低碳计划管理

供应链计划是指一个组织计划执行和衡量企业全面物流活动的系统,它包括预测、库存计划以及分销需求计划等基本组成。

低碳供应链计划就是基于最优效益基础上,按照最低碳排放的原则设计所有的供应链流程,包括产品设计、包装、仓储保管、配送网络、交付时间和方法、回收等所有环节,通过低碳供应链计划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设计和流程,从而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3.2 低碳采购管理

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定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

低碳供应链采购管理即意味着在上述传统供应链采购管理基础上,还要考虑选择绿色供应商、选择低污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

3.3 低碳制造管理

传统的制造管理就是对制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低碳制造管理就是要求在产品开发阶段把绿色设计理念考虑进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采用节能减排的生产设备、设施;采用精益制造的理念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以及产品的可拆解、可回收性等。

3.4 低碳交付管理

传统的交付环节包括订单接受、订单处理、到收货、验货、仓储、分拣、包装、发货、运输等,其中运输和仓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实施低碳交付管理,就是将低碳和环保等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运用整个交付环节中,尤其是在运输和仓储环节,通过增加单位运量或降低单位油耗实现单位最小排放的目标。

3.5 低碳回收管理

回收管理是指对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的管理过程,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如果回收物品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空间利用,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因此,在回收环节中采用绿色管理和技术手段是实现低碳回收管理的有效途径。

4 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4.1 加强政府低碳政策的约束

目前,政府就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还缺少全面、具体的政策导向,并且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这对于低碳供应链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政府首先应设定不同行业实施低碳的评判标准,明确具体的政策导向。同时针对不同企业设置短、中、长等不同期限的低碳绩效评价指标,并对于不同的评价结果,匹配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进一步促进供应链的低碳化进程。除此以外,政府应设立培训机构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或长期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提高企业人员的低碳化素质。

4.2 建立供应链战略伙伴之间的低碳文化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横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有的供应链甚至横跨全球,如何整合供应链战略伙伴之间的低碳理念就成为低碳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低碳文化倡议供应链在进行决策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外,还要判断能否促进整条供应链的低碳化。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引领者。当然,要想推动全社会实现低碳化,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和响应,因此企业要在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中积极宣传低碳消费模式,使消费者选择并接受低碳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低碳文化的发展。

4.3 开发低碳能源的运输工具

目前,在供应链各环节中,运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例如车辆老化现象突出导致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严重超标;路线规划不合理,导致往返空驶率高、设备能耗高等。因此改善运输管理是实施低碳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可以改用混合动力或电动能源运输设备,以有效降低运输过程的碳排放。同时要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运输车辆的利用率,降低往返空驶的可能性,提高供应链运输过程的低碳化。

5 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所需,供应链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之路,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并适时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向,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地保持市场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许笑平.绿色物流的发展障碍与推进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培培,徐旭.基于循环经济的低碳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2):13-14.

[3]包磊.低碳发展视角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13-14.

[4]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11(4):183-187.

低碳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碳排放,可持续供应链,碳足迹,碳交易

1 引言

全球变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企业而言, 二氧化碳的排放涉及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碳足迹衡量的正是一种活动或某种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碳交易是一种温室气体减排的新路径, 即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 帮助企业和国家更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本文介绍了目前与低碳供应链相关的研究热点, 包括可持续供应链、碳足迹和碳交易, 了解这些领域对于企业权衡成本和环境、合理制定减排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2 低碳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热点

2. 1 可持续供应链

可持续供应链 (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是指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入到供应链中, 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来对供应链进行设计和管理。Seuring等人 ( 2008) [1]给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下的定义是: 根据客户和股东的需求, 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出发来制定合理的目标, 对供应链中涉及的物料、信息、资金流以及上下游企业进行管理。

Seuring等人 ( 2008) [1]以及Srivastava ( 2007) [2]对1994年到2007 年间的近200 篇和可持续供应链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 发现在可持续供应链的三个维度中, 将社会维度和其他两个维度结合起来考虑的文献很少, 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维度和环境维度。

可持续供应链的三个维度中, 经济维度一向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文献主要围绕成本对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决策做出讨论。Mexiell等人 ( 2005) [3]对基于经济维度的供应链全局规划做了较为全面的文献回顾和介绍。常见的关于供应链环境维度的研究内容则有回收物流、废弃物处理、能源利用、碳排放等。

2. 2 碳足迹

“碳足迹” ( Carbon Footprint) 一词来源于Wackernagel ( 1996) [4]提出的“生态足迹” ( Ecological Footprinting) , 基本的概念即: 碳足迹代表和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排放量, 这些气体排放来自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不同机构关于碳足迹 ( Carbon Footprint) 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Wiedmann等人 ( 2007) [5]对碳足迹的定义和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介绍。文章在总结了不同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碳足迹给出了定义: 碳足迹是衡量一种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或某种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累计的二氧化碳量。

测定碳足迹的常用方法有过程分析法、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也有学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碳足迹测定方法, 如Sundarakani ( 2010) [6]首次将欧拉- 拉格朗日模型应用于碳足迹, 衡量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情况。

碳足迹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常见的研究对象中既有国家这样的宏观系统, 也有产品、个人等中微观系统。例如Ball ( 2008) [7]介绍了啤酒、汽车、鞋子、衣物清洗剂、皮夹克和牛奶这六种常用产品的碳足迹, 向消费者普及了碳足迹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相应建议来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的碳排放。

2. 3 碳交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IPCC) 于1997 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 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 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简称碳交易 ( Carbon Trading) [8]。碳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机制, 已经被美国、欧盟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所采用。

Hepburn ( 2007) [8]对碳交易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介绍: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碳交易机制分别为清洁发展机制、排放交易和联合履行。根据碳交易的三种机制, 碳交易又被区分为两种型态, 即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在碳交易的三种交易机制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是排放交易 ( ET) 。排放交易又被称为限额交易 ( Cap - and - Trade) , 在该机制下, 政府给企业下放一定时期内的排放配额 ( Cap) , 在时期末企业的碳排放若超出该配额, 则可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配额以抵消超出的部分, 反之若企业的碳排放少于限制的配额, 则可将剩余的配额卖出获利。

越来越多的文献将限额交易 ( Cap - and - Trade) 加入传统的供应链模型中, 研究碳交易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例如Subramanian等人 ( 2010) [9]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柴油机引擎从设计到使用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决策, 讨论了碳排放限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结论表明, 碳排放限制对再制造产品数量和产品组合都有影响。碳交易价格对企业的决策也会产生影响。

3 结论

本文对低碳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相关领域的概念和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可以看出,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越来越多的文献将碳排放因素加入了传统的供应链模型, 研究企业如何构造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碳足迹作为一个界限较为模糊的概念, 其定义和衡量方法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给碳排放量的计算和比较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界定碳足迹和制定衡量标准将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碳交易是一种新兴市场机制, 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碳交易加入企业的供应链模型进行研究, 分析其对企业决策和成本的影响, 但是涉及到企业具体运作环节的文献并不多。

虽然本文提到的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正在迅速增加或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不同领域的研究较为独立, 缺乏更多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企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更需要重视碳排放相关的问题, 因此如何将环境问题切入实际地加入企业的供应链决策仍然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Seuring S, Müller M.Core issues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Delphi study[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8, 17, (8) :455-466.

[2]Srivastava S K.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state‐of‐the‐art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 (1) :53-80.

[3]Meixell M J, Gargeya V B.Global supply chain design: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ritiqu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05, 41, (6) :531-550.

[4]Wackernagel M.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5]Wiedmann T, Minx J.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UK:2007, Durham, UK, 1-11.

[6]Sundarakani B, De Souza R, Goh M, et al.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 128, (1) :43-50.

[7]Ball J.Six products, six carbon footprints[J].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 2009.

[8]Hepburn C.Carbon trading:a review of the Kyoto mechanisms[J].Annu.Rev.Environ.Resour., 2007, 32:375-393.

低碳供应链网络 篇4

21世纪全球化的到来, 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因此, 以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我国也在改善环境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 控制碳排放量依然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碳排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供应链管理也从绿色供应链发展到重点更为突出的低碳供应链。

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文献不计其数, 但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还很少。因此, 本文将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总结, 通过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由来

供应链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学术界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物流术语》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对供应链的整体进行优化并开发其潜能, 却忽视了在供应链实施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利用率日益下降以及环境问题的突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是由MRC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 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环境的因素。

虽然绿色供应链考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但它并未涉及对环境、经济、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因而,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由Drumwright首先提出的,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 可持续供应链是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共同达到平衡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 其评价指标和研究内容更为全面且复杂。

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后, 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低碳供应链便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低碳的要求, 这相比于过去的“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而言, 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毋庸置疑, 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碳排放贯穿于任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分销以及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 对碳排放准确地测量和有效的控制, 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3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概述

3.1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

杨红娟, 郭彬彬对低碳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时,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认为对低碳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可设定五个一级指标, 分别是财务和成本、业务运作、顾客服务、研发创新和减排环保, 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设不同的二级指标。李健等人在对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的研究中, 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的13个影响因素, 分别是: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消费者、低碳领域专业人才、上下游企业间合作、跨链竞合现象、投入资金巨大、向标杆企业学习的机会、建立核心企业的低碳形象、法规政策不健全以及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通过模型的测算给出消除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生艳梅等人在低碳视角下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财务价值、内部流程、客户服务、创新与学习以及低碳绿色。由此, 低碳供应链相比于传统供应链, 增加了低碳、减排和绿色等相关指标, 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3.2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模型的研究

杨红娟, 郭彬彬利用传统DEA方法对低碳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做出了初步探讨, 通过检验各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来判断低碳供应链运作效果。对于DEA无效的供应链, 通过计算投影进而得到投入指标的调整值。谢鑫鹏, 赵道致从易逝产品的碳排放量和政府的碳排放规制入手, 通过建立经济主体的主从博弈模型, 得到两个产品制造商和上游碳配额供应商之间互为反应函数的纳什均衡解。赵道致, 原白云, 徐春明探讨了由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优化问题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 分析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减排策略对产品碳排放量的影响。李健等人在研究消除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中, 通过ISM模型找出了阻碍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最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NK模型得出, 消除影响因素的路径并非是从最深层到表层, 而是按另一种顺序进行消除。

3.3 基于低碳供应链的方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 在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方法和DEA方法。比如, 杨红娟, 郭彬彬认为对低碳供应链运作状况的评价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 并提出了五个一级指标和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 虚拟了八条供应链, 基于传统DEA方法对各供应链的绩效做出了评价, 最后通过投影计算出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为使供应链达到DEA有效, 投入要素的减少量。赵道致, 原白云, 徐春明基于微分博弈, 研究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动态优化问题, 通过假设需求是碳排放量的线性减函数, 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 得到了双方合作减排的最优反馈均衡策略及利润最优值函数, 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长期开展减排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趋势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 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996年, 绿色供应链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 在供应链的管理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目标, 对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仍有其不足之处, 比如传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认为产品的租赁再回收比直接出售更环保, 因为前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回收再制造, 但Agrawal等人发现消费者在使用租赁产品时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 由此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比直接出售所造成的影响更大。

为全面度量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学者提出低碳供应链的概念, 这一概念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方式、分销方式以及终端消费情况等各个环节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 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绿色供应链的不足之处。相较于传统供应链而言, 低碳供应链形成了一个闭合式供应链, 要求废弃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 以期实现最大限度的环境保护。

从最早供应链概念的出现到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的提出, 每一步都是对供应链体系内涵的补充, 使之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上, 从一开始定性的研究方法, 如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专家会议法等, 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比如在研究中加入经济模型或DEA方法, 使得到的结果更客观准确。

5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低碳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 加之低碳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营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且较复杂,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 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外生机制入手, 研究政府政策或企业供销各环节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纵向合作减排。但若能激发出供应链企业自身主动减排的需求, 将实现整个供应链更加低碳的运营。

其次, 碳排放涉及多个层面, 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中的“碳足迹”进行精确的估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商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销售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 碳足迹来源于各种投入和产出, 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节, 这些都给碳排放的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最后, 国家对于碳交易、碳税收相关的制度还比较少且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企业虽然意识到低碳生产的必要性, 但国家政策中对低碳运营的扶持、补贴政策还比较少, 对损害环境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 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

6 结束语

低碳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中融入低碳的理念, 要求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小并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概括总结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指标、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今后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方向和线索。

摘要:近年来, 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环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下, 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也开始要求减少碳排放, 从绿色供应链发展到低碳供应链。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通过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杨红娟, 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9) :31-35.

[2]李健, 张伟正, 吴成霞.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研究—基于ISM模型和NK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1) :1-5.

[3]生艳梅, 孙丹, 周永占, 等.低碳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25-27.

[4]谢鑫鹏, 赵道致.低碳供应链生产及交易决策机制[J].控制与决策, 2014, (4) :651-658.

[5]赵道致, 原白云, 徐春明.低碳供应链纵向合作减排的动态优化[J].控制与决策, 2014, (7) :1340-1344.

低碳供应链网络 篇5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规划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 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 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包括:一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 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 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 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 保证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它履行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 表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 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 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 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以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低碳经济体系的构建, 是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 把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看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这条供应链分为原料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分销商、消费者和废旧物资回收商六个节点, 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循环系统, 把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单位实体按性质分布到供应链的各个节点, 通过逐一分析每个节点的低碳化, 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低碳经济体系, 是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开始就实施低碳化,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构成实体逐一进行低碳化分析, 每个环节都与源头相互衔接, 最后又回归到经济活动的开始, 可以保证分析的全面性, 又能整合并优化整个社会资源,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低碳经济体系的构建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低碳经济体系, 如图1所示:

基于供应链管理低碳经济体系的构建, 首先是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 把全社会的经济活动看成一条供应链, 从经济生产活动的源头开始就进行低碳取材, 在经济产品的制造、流通、消费每个环节都实施低碳化作业, 每个环节的废旧物资通过再回收, 由原料的供应商再次利用, 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循环系统。物资在供应链的流通过程中, 需要政府从法律方面对高排放、高消耗企业予以限制, 从政策方面给低碳化生产制造企业予以鼓励, 从低碳技术上予以支持, 并加大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最终使整个社会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社会。

(一) 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传播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 使人们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处在低碳观念之下。务必使人们了解:低碳经济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低碳经济是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低碳经济是普通百姓的文明生活方式;低碳经济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要在提高资源效率上下功夫;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更是一项紧迫任务。

(二) 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低碳化

1.原料供应商的低碳化。原材料供应商的低碳化包括物质资料供应和人口供应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的低碳化就是通过统筹规划, 优化资源配置, 平衡供需,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利用科技给制造商提供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原材料。尤其在能源结构方面, 应加速发展天然气, 适当发展核电, 积极发展水电, 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努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人口供应的低碳化, 就是控制人口发展数量的同时, 不断提高人口的质量, 使人口的再生产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2.制造商的低碳化。制造商的低碳化主要指三个产业的低碳化, 包括三个产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每个产业各自的低碳化。目前, 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5∶4, 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 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优化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 因此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 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在各个产业当中, 分清哪些生产需要重要发展、哪些生产需要鼓励发展、哪些生产需要控制发展、哪些生产需要限制发展, 通过法律限制和政策的引导, 尽快淘汰那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 尽快解决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尤其对于农业, 要积极植树造林, 利用生物固碳, 扩大碳汇。

3.物流商的低碳化。商品的流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消费。物流商的低碳化指物流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低碳化。硬件设施的低碳化是要发展现代物流, 物流现代化就是建立高效、节能、环保立体交通体系, 发展减排物流路线, 实现水、陆、空和地下轨道交通综合平衡利用。物流软件的低碳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将政府工作的重心由社会管治转移到服务上来, 通过利用现代通讯技术, 建立一个国家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通过现代物流协调机制, 整合现代物流有效资源, 并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

4.分销商的低碳化。分销商的低碳化主要是指政府在对要素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 通过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进行倾斜和优惠, 而对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产业给予限制, 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作为未来的战略性产业, 给予重点扶持, 同时逐步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增长加以遏制, 继续加快淘汰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生产企业,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5.消费者的低碳化。消费者的低碳化是要求在消费的过程中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结构上更加倾向于文化消费、精神消费。消费者的低碳化要求民众要树立与低碳消费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过程中自觉践行低碳观念、环保观念。

6.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循环是将废品变为可再利用材料的过程, 循环提供了一种既能减少垃圾填埋又能节约自然资源的方法。然而, 循环利用并不总是有经济效率的, 甚至并不总是有益于环境的, 它仅仅是处理垃圾的几种方法之一。有利可图的时候, 它会得到企业重视和广泛应用;无利可图的时候, 就需要政府为垃圾处理精确定价以鼓励循环利用。

(三) 法律的强制保障和环境政策的引导

首先, 加快低碳经济立法, 制定国家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 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层次, 纳入政府长期规划。法律制定的目标是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和改善环境, 实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其次, 通过财政、信贷、税收、产业、环保等政策体系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低碳企业优先支持, 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税收实行减免。特别要引导重工业降碳, 开征碳税, 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

(四) 低碳技术、碳交易市场及碳金融的支撑

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技术、市场、金融等方面获得支撑,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发展方式。国家应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开发投入, 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 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作为全世界碳排放大国, 我国应建立公开的碳交易市场, 建立并完善碳交易市场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应建立中国碳交易排放价格, 掌握碳市场中碳排放权的定价权。加大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吸引社会投资进入, 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工作, 实现低碳产业的融资。

低碳供应链网络 篇6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煤炭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在低碳模式下进行开采,经过洗选加工生产出符合低碳要求的煤炭产品。这就需要识别企业现有的高碳环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提高煤炭企业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

通过对煤炭企业低碳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及时发现煤炭供应链运营中的问题,实施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完善企业低碳经营发展战略。同时,在煤炭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低碳指标,不仅能有效反映出自身的资源配置状况,还能提高企业的绿色知名度,承担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Fredrik[1]分析了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关键指标;Thomas[2]对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评价;Flavio[3]等利用多目标数学约束理论构建了低碳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绿色供应链的评价[4,5],缺乏对煤炭企业低碳供应链的有关研究。

本文遵循“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方法科学、评价可行、适应性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平衡记分法为基础,依据煤炭企业的运行情况,通过调研走访,选择煤炭企业供应链流程中的关键指标,考虑低碳环保因素和社会责任因素,构建了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下共设有6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见表1。

3 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本文选取龙煤矿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6家煤炭企业[11]供应链进行案例分析。这6条供应链的煤炭产量丰富,在低碳技术环保方面有较大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涵盖了我国北方、东北和华中3个区域,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对其他煤炭企业供应链低碳发展提供指导。

龙煤矿业集团下设4个分公司,有物资供应公司和煤炭营销公司、矿井39对、16个选煤厂,构建了3大经济板块,建设4个工业园区,延长5条产业链,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供应链运行较顺畅,但一体化程度不高,清洁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低碳生产技术。淮南矿业集团设有物资供销分公司、信息分公司、生态环境开发公司和舜龙煤炭联运公司,通过实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向供应链的下游延伸,企业生产规模、科技创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等位居行业前列。陕西省煤业化工集团2010年煤炭产量及销量突破1亿t,销售收入515亿元,有58个关联企业,形成煤炭开采、运输物流、煤化工、建筑施工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格局,矿区使用了乏风瓦斯发电、煤矸石综合利用、矿井水复用等节能减排领先技术,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山西省焦煤集团现有六大矿区、101座煤矿、洗煤厂28座、焦化厂5座、坑口综合利用电厂7座、煤层气与余热余气电厂8座,在节能减排上加强了三堆(煤堆、料堆、渣堆)的封闭处理力度,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成效显著,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原煤产量达亿吨以上。河南省煤化集团是集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物流贸易等产业的能源化工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节能减排统计和汇编制度,加强了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和现场管理工作,提出了“节能零浪费,减排零排放”的节能减排管理理念。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构建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装备制造5个辅助产业的“4+5”产业体系,打造的全供应链实现了上下游有效联动。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原煤入洗率达到90%以上,构筑了符合企业实际的“3+2”循环经济模式。

4 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4.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通过查阅2011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煤炭上市企业官方网站及其企业年报和企业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通过各地校友会走访煤炭企业,与管理层座谈,收集并统一标准整理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计算结果见表2。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绩效评价过程

设立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性,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量纲不统一,绩效评价较复杂。国内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有Stevens[6]基于业务流程ABC分析法,Anthony[7]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穆东[8]的供应链复合评价模型,李贵春[9]的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各种方法。

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10],该方法比其他评价方法的结果更客观,可不用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同时,利用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少数几个指标来反映事物的整体情况,达到信息浓缩、问题简化、评价客观全面的目的。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2010年6家煤炭企业供应链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为:①确定公共因子变量。通过软件运行结果显示,所有的指标共同度都在80%左右,说明被提取的因子已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强。从表3可见,共有4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可解释原始变量96.186%的方差,包含了绝大部分原始变量的信息,将其确定为公共因子。②利用旋转法对公共因子命名进行解释。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根据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矩阵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解释:第一公共因子(第一列)上高载荷的指标有11个,表现出煤炭企业供应链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中所表现的业绩效果,故将第一公共因子命名为“低碳技术投入效果”。第二公共因子(第二列)上高载荷的指标有5个,体现了煤炭供应链的营销能力,故将第二公共因子命名为“煤炭营销能力”。第三公共因子(第三列)上高载荷的指标有2个,说明原煤经洗选提高煤质也会增加客户满意度,因此将第三个公共因子命名为“客户满意指标”。第四公共因子(第四列)上高载荷的指标有2个,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因此将第四个公共因子命名为“企业社会责任”。③计算公共因子变量得分及综合得分。为了对各个煤炭企业低碳经济下的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由Thomson回归法得到了公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估计;利用系数矩阵将4个共因子表示为20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再根据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及其因子得分,可得到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综合表达式:F=0.42986F1+0.26970F2+0.14838F3+0.11392F4。从SPSS 13.0软件系统的数据编辑窗口可直接得到公共因子的得分,然后根据表达上式计算出各煤炭企业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5。

4.3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结果分析

低碳技术投入效果分析: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公共因子的得分分别为1.05162、0.85009,低碳技术投入的整体效果较强。两个企业信息共享投入大、信息化程度高,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沟通协调能力很强,订单响应时间短、完成率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高。同时,企业研发投入大,采区回采率较高;煤炭产品平均出产循环期缩短,提高了对煤炭客户的响应时间;低碳环保技术投入比其他企业多,因此废物回收效益较高,节能减排效果好。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煤炭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比其他企业高,使整个供应链的低碳技术投入效果比其他企业突出。

煤炭营销能力分析:陕西省煤业化工集团和山西省焦煤集团在煤炭营销能力上比其他企业强。虽然这两个企业的单位运输成本较高,但应急供应能力强,降低了煤炭消费者的库存成本,为煤炭消费者节约了大量资金,因此顾客忠诚度高,可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加入到供应链中。此外,这两个企业的煤炭营销能力增强,提升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使整个供应链的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最终使这两个煤炭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大大提高。

客户满意指标分析: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的客户满意因子得分最高。原因是该企业的煤炭入选率较高,能提供高质量的煤炭产品,减少供应链的运输环节及煤炭消费企业的CO2排放量。随着消费者低碳意识的增强,要求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使用洁净煤技术、煤制气、煤液化等技术,为煤炭消费者提供更多低碳产品。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2010年科技研发费用支出39.8亿元,科技贡献率达59%。同时,加大了原煤的洗选力度,使原煤的洗选率达到了70%以上。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山西省焦煤集团和淮南省矿业集团社会责任因子得分最高。因为山西省焦煤集团在安全投入中的费用高达40亿元以上,并在安全管理中制定了严格的措施,使该企业的100万t死亡率大大低于全国0.751的水平,从源头上保障煤炭产品的均衡供给。此外,山西省煤业集团在社会保险费用支出方面是这几个企业中最多的,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员工的权益,激发了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煤炭企业供应链的综合绩效分析:山西省焦煤集团和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供应链的综合绩效因子得分最高,一方面是低碳技术的投入取得了良好的产出效果,尤其是研发投入和低碳环保投入较多,顺应了创新型和低碳型社会的发展趋势,使整个供应链做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山西省焦煤集团的营销能力较强,通过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提高了财务绩效。此外,信息共享中的投入使整个供应链信息畅通,能对煤炭客户的消费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龙煤矿业集团综合绩效因子得分最低,主要是信息共享和研发投入不足,供应链管理不到位。龙煤集团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但4个分公司信息利用和协调度不强,消费企业的需求传递滞后,使供应链运营成本增加。此外,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投入到联盟研发,但与需要相比投入少,造成涉及低碳环保方面的技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加之管理科学化有待提高,导致煤炭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与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5 结论和建议

在低碳经济下,要求煤炭企业在资源开发和能源供给上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通过分析煤炭企业供应链的高碳利用状况,检测了低碳供应链的评价指标完成情况。基于因子分析法对煤炭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研究中发现多数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诸如低碳经营动力不足,组织结构不合理,各节点企业低碳管理不到位,供应链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建议建立健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低碳管理,推进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完善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和人员配备等方面提高煤炭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Fredrik Persson,Jan Olhager.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Supply Chain De-signs[J].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7)∶231-245.

[2]Thomas.The TQM Paradox:Relations among TQM Practices,Plant Perfor-manc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J].OperationsManagement,1998,(17)∶59-75.

[3]Flavio Manenti.Generalized Classes for Lower Level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Object-oriented Approach[J].Computer Aided Chemical Eng-ineering,2010,(28)∶139-144.

[4]黄利莹.顺应低碳趋势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廖伶佳,廖春艳.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探讨[J].物流科技,2010,(8)∶83-85.

[6]Stevens.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Management,2003,(8)∶3-8.

[7]Anthony.Performance-based Strateg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upply Net-works[J].Production Economics,2000,(63)∶255-266.

[8]穆东.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4-203.

[9]李贵春,李从东,李龙洙.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学报,2004,18(1)∶104-105.

[10]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8-232.

低碳供应链网络 篇7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 它是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经济、社会、生态共赢的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的精髓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实现绿色能源结构的构建, 中心思想是能源技术创新, 系统创新和人们行为发展模式的基本改变。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进步, 甚至可以说,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 带领人类进入另一个全新时代。然而, 毋庸置疑的是, 供应链在低碳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因为, 在供应链领域, 包括从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一条完整的业务链条中, 其各个环节都涉及到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本文通过低碳技术被企业采用前和采用后的比较来找出绿色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主体在低碳经济时代应该采取的最优策略, 进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持久生命力。

二、绿色供应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只是局限在概念和理论上, 不仅如此, 在实践中, 国内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与国外先进制造业也有着显著差别。截止至今, 尽管许多国内企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都建立了绿色供应链, 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限制了高耗能、重污染项目的发展, 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超过700家国内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电子信息行业巨头们也一起参与发布《绿色行业宣言》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这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内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大多数企业太注重经济利益, 从而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目标不应该只关注利润等财务指标, 企业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 它应该充分考虑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绿色供应链难以长期实施下去主要是因为企业把它看作一种成本, 一种负担, 自然是极力排斥的。 (2) 信息化水平低。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链上各企业主体无缝化连接, 做到信息共享, 互通有无, 反应敏捷, 因此, 企业应该从长期共赢的角度选择积极的合作伙伴, 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从而有助于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 (3) 违法成本低。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四部相关法律已经得到有效实施, 但是, 因为缺乏严格的执法机制, 加之处罚成本过低, 许多企业宁愿选择被处罚而不愿意积极建立绿色供应链, 因此, 许多环境污染问题迟迟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 低碳技术 (LCT) 并未被广泛采用。低碳虽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只是存于形式, 表面化现象严重, 实质性低碳技术并未开发出来。本文是探究绿色供应链协调机制的构建如何受低碳技术的影响, 对于实质性低碳技术则是工程科目的问题, 在此不作探究。

三、模型的提出

笔者为了说明低碳技术对绿色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影响, 也为了简化研究, 作出如下假设:

(1) 只进行纵向研究, 因此设定绿色供应链上有四个主体:利用低碳技术提供原料的供应商 (Supplier) , 应用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的生产者 (Producer) , 分销商 (Distributor) 和销售低碳产品给最终消费者的零售商 (Retailer) ; (2) 每个主体的决策原则都是利用低碳技术下的净收益最大化; (3) 为了便于研究, 不考虑业务成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 而且假定不会出现脱销和短缺的现象; (4) 生产者的需求量恰好等于处于终端市场的预计销售量, 不存在“牛鞭效应”即“需求放大”效应; (5) 各企业主体既有低碳技术下生产的产品又有正常程序生产的产品。

首先给出价格增值公式, 即采用低碳技术 (LCT) 之后的价格是初始价格和低碳技术带来的增值价格之和, 用公示表达如下:

由于一切的需求都是从消费者反映到零售商那里, 零售商再反馈到分销商, 分销商再上行到生产商, 生产商再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 因此, 我们可以建立绿色供应链上一系列企业主体的收益函数, 表达式如下:

其中, D代表总的需求量, Q代表是运用低碳技术生产的产品的数量, α代表运用LCT技术每单位产品减少的碳排放, m指在正常市场机制下碳的价格。

其中, Cd是指分销商的运营成本, Pp是指从生产者那里获得产品 (包括低碳产品和正常产品) 的价格。

其中, Cp是指生产商Ps的运营成本, Ps是指从供应商那里获得原材料的价格。

(S) =PsQ-Cs (Q) 式 (5)

其中, 假设Cs (Q) 是供应商的成本函数, 是关于产品数量Q的一元二次函数, 即Cs (Q) =C0Q2

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体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净收益的最大化, 而根据前提假设可知, 每个主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是对函数F (S) 、F (P) 、F (D) 、F (R) 求取最大值即可。那又由于低碳技术应该是先从源头供应商那里寻求解决办法的, 因此先针对Q对式 (5) 求一阶导数, 得到F' (S) =Ps-2QC0, 令其等于零, 得到:

然后, 将式 (6) 代入式 (4) , 可得:

再针对Ps对式 (7) 求导数, 得到F' (P) =[ (Pr-Cp) -Ps]/2C0, 令其等于零, 而且F'' (P) =-1/C0<0

则可以得到生产商的净收益最大化需满足:

然而, 对于分销商, 针对Pr对式 (3) 求一阶导数, 可得到:F' (D) =Q>0, 即分销商是受益的, 具体多少需根据具体情况核算。对于零售商来讲, 首先将式 (1) 代入式 (2) , 经过简化计算可得到:

针对Pa对式 (9) 求一阶导数, 得到F' (R) = (Pr-Cp) /4C0令其等于零, 则可以得到零售商实行低碳技术后要想实现净收益最大需满足:Pr*=Cp即可。

四、简要分析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 供应商要想实现自身净收益最大化应该满足Q*=Ps/2C0, 生产生产商要实现自身净收益最大化必须满足Ps*= (Pr-Cp) /2, 而分销商的净收益最大化组要结合具体事项进行核算, 零售商要想实现自身净收益最大化要满足Pr*=Cp, 这说明了整个绿色供应链上从供应商、生产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 要想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而且这些条件是互相牵制的, 这就为构建绿色供应链协调机制提供了一个基础。而且, 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到, 采用低碳技术以后产品的价值一定是高于采用之前的价值, 这都反映在价格上, 因此可以构建出两组供求曲线, 揭示低碳技术的采用能使市场出清状态均衡点提高, 如图所示, 市场出清状态从A点到B点的变化是低碳技术对市场的有利影响, 提升了市场效率。

五、建议

针对目前的情况, 笔者比照营销4P组合提出"SPDR"原则, 以下各个方面具体提出低碳技术下绿色供应链上各个主体应该采取的措施。

S原意代表供应商 (Sup p lie r) , 这里是指地低碳采购, 即从源头抓起, 在绿色供应链的第一环节就树立这一意识,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回收再利用材料;尽量选用低消耗、少污染和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和零部件;避免选用“三有”材料 (有毒、有害和有辐射) ;加强与下游生产商的紧密合作, 订立长期合同;与有环保意识和低碳思想的主体合作。

P原意代表生产者 (Prod uc e r) , 这里指低碳制造, 即生产应该遵循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现清洁生产。生产者可谓是绿色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主体, 因为采用低碳技术 (LCT) 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生产者的载体, 是整个链条上的核心。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长, 健康意识越来越强, 产品的价格已经退居二线, 不再是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了, 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了首要考虑因素, 这更在某种程度上要求绿色供应链上的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能降低能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D原意代表分销商 (Dis trib utor) , 这里指低碳运输与配送, 或者叫低碳物流, 即在企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外包 (outsource) 给第三方, 自行管理物流的企业应该管理好自己的物流系统, 尤其是石化燃料的运输工具的碳排放。具体来讲,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合理地组织设计配送中心的位置和数量, 保证供应链网络畅通的同时能大大减少无效的运输里程, 减少第一碳足迹;减少仓库的数量和存储量, 建立灵活的存货管理系统, 向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标杆学习 (benchmarking) , 力争实现“零库存”, 从而减少这些仓库管理和日常运营过程中的第二碳足迹。

R原意代表零售商 (Re ta ile r) , 这里指低碳营销, 即绿色供应链上的零售商在遵循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统一的原则下, 科学规范地进行市场开发, 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来讲, 就是新“4P组合”即“4L组合”:低碳产品 (Low-carbon product) , 包括生产到包装都遵循低碳原理, 本着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原则进行, 切实为消费者考虑;低碳价格 (Low-carbon price) , 根据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 将生产低碳产品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逐步内化到产品价格里面, 让产品的价格来反映低碳技术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增值;低碳渠道 (Low-carbon place) , 主要指的是分销商的物流与配送应该合理设计, 进行低碳化调整, 减少不必要的碳足迹;低碳促销 (Low-carbon promotion) , 指摒弃传统的促销模式, 不是仅仅花巨资在电视网站上做广告, 而要开辟新的广告方式, 让广告带着低碳的视角走进千家万户, 更加深入人心, 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上述SPDR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时刻都在改变的, 绿色供应链上的各种类型的企业主体一定要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 以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为出发点和归宿, 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经营活动,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要求企业实施低碳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切急功近利的行为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和淘汰。

六、结语

由于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 本文仍存在诸多不足, 且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如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话, 可以适当放宽限制条件, 比如, 增加多个供应商和零售商, 形成一个更大的产业联盟, 一步步地收敛于现实经济生活, 会更有实用价值;或者把这个模型做成动态的, 甚至可以把脱销和缺货的情形考虑进来, 或者更进一步关注绿色供应链上低碳排放减少的价值和这种明晰的发展机制的价值等问题的研究, 希望有兴趣的同仁一起来研究, 这也将是笔者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Xing Qianhan, Wang Jing, Zhu Rongyan.Research o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Green SCOR Model[J].CCTAE, 2010

[2]杨红娟, 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9) :31

[3]Chen Dapeng, Wang Guohong, Ma Hui.A Game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LCT) in the Supply Chain[J].Melbourne, 2010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赵广华.产业集群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J].企业管理, 2010 (8) :88

[6]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21) :24-25

上一篇: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下一篇:美国教育交流中心专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