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精神

2024-09-14

爱岗敬业精神(精选12篇)

爱岗敬业精神 篇1

伴随着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行,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得到强化, 职责和任务相应提高。要适应这一新形势, 图书馆馆员必须强化自身能力, 锤炼爱岗敬业精神。

一、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 激发馆员爱岗敬业的内动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 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要强化自身能力, 锤炼爱岗敬业精神, 关键在于馆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让馆员严格自身要求, 锤炼爱岗敬业精神, 关键要在思想上做通馆员的工作, 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 激发馆员爱岗敬业的内动力。一方面, 结合院校发展形势和图书馆发展变化开展教育, 让馆员充分认识新时期图书管理工作对图书馆员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通常是高等专科学校发展来的, 长期在学校工作的图书馆馆员, 他们的工作习惯和工作要求往往受以前习惯的影响很大, 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很多也停留在以前的标准上。通过教育, 让大家明白新时期图书馆的职能任务, 明白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 要结合近年来图书馆的馆藏数量、更新的速度和读者的日益变化的要求, 让馆员们认识到现在图书馆飞速发展, 服务质量如何对图书馆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馆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要强化理想道德建设, 激发馆员工作热情。图书馆在院校中属于配套部门, 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重视, 图书馆馆员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 部分人员属于安置来的对象, 图书馆的人员信息相对封闭, 多数人员工作生活的圈子比较窄。这样, 不少馆员对自身标准降低, 对自己的工作发展没有规划, 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要激发大家的爱岗敬业思想, 就必须让大家摒弃这种看法。首先, 要在图书馆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于在平时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同志, 要及时进行表扬或奖励, 对于在工作中表现拖沓, 工作总是出现问题的人员, 要立即进行处理。二是要用榜样鼓励大家。要教育大家在图书馆工作并不是没有发展, 并不是不能成为一大家。要用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曾在图书馆工作过的案例激发和教育大家。最后, 要鼓励大家进步和发展。

二、实行人性化管理, 构建和谐图书馆, 增强归属感, 调动馆员主体作用

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 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馆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创新理念、敬业精神决定了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 要实行人性化管理, 构建和谐图书馆, 增强大家归属感, 充分调动馆员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 要摸清馆员内心想法, 充分尊重馆员, 开展人性化管理。图书馆工作属于默默无闻的工作, 平时的成绩不明显, 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于馆员来说, 对尊重的追求, 对自我价值的要求, 往往多于对物质的需求, 对金钱的追求。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 要经常深入馆员中间, 了解馆员的能力、个性、气质、性格、态度、价值观, 对他们对工作的看法和追求, 一定要摸清, 充分尊重大家, 这样, 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开展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 要着力构建和谐图书馆。图书馆是大家工作的场所, 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对馆员的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要集聚集体力量, 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二是要强化图书馆硬件建设, 让读者有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让图书馆员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使图书馆员在优雅的环境中舒畅的工作, 感受工作乐趣。三是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 有利于馆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发挥最大的工作热情。

三、规范岗位职责, 建立合理奖惩机制, 用外力促使馆员爱岗

在新知识、新技术集聚涌现和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变化很大。一是根据岗位要求变化, 不断调整规范岗位职责, 制定岗位工作规范。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学会计算机编目、标引、数据库建立、光盘检索、联机检索, 还要熟悉大量的网络软件, 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分类与主题标引能力, 完成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序、保管、流通等业务工作, 指引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同时, 在面向读者时, 读者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多、更细、更高的服务要求。这就必须根据岗位发展变化, 不断调整岗位职责, 制定岗位工作规范。二是要根据职责变化, 切合实际地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以促进图书馆规范和谐发展。具体来说, 就是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考勤、考核制度, 按馆员完成任务的情况, 科研成果情况, 思想道德情况, 建立一套良性的奖惩机制, 避免在职务、职称晋升及岗位安排中少数领导说了算的不透明作法, 要保证各项工作的公开透明, 公开公正;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同志, 要明确惩治措施。

摘要:在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职责和压力不断提高, 为适应这一要求, 馆员必须强化爱岗敬业精神。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 阐述了如何强化馆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爱岗敬业

参考文献

[1]人性化管理.http://baike.baidu.com/view/167215.htm.百度百科

[2]代根兴.一个图书馆管理者视野中的图书馆精神[J].图书馆杂志, 2005 (6)

[3]王立彬, 用淑嫒.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5 (5)

爱岗敬业精神 篇2

爱岗敬业精神确立的基本问题

赵洪义 东北师范大学

各位老师好,今天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话题是:爱岗敬业精神确立的基本问题。爱岗敬业不仅是教师行业倡导的美德,社会上各行各业也都如此,因此,爱岗敬业是社会各个行业共有的道德规范。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始终是不尽的话题。爱岗敬业既是职业道德的一个规范,同时它也属于师德里的意义性问题,因为这里就涉及为什么爱和怎么爱,值不值得爱及爱岗敬业的价值问题等,这类话题就是师德领域意义方面的问题了。因此,爱岗敬业也可称之为是一种精神。今天讲教师的爱岗敬业,从自我修养的角度来说,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教师工作苦乐的价值判断问题,第二是教师的价值现实问题。第三是教师的幸福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这三个方面呢。因为从教师自我修养来看,不管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爱岗敬业常常与自身有没有成就感、觉不觉得幸福、自身对工作的自我判断或感觉等是密切相关的,受这些方面的制约。当然就社会现象而言,更好的实现爱岗敬业,还有外部条件和保证机制问题等,这些也是很重要的,但这不是教师的自我修养问题。从教师的自我修养角度看,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的内在因素、深层因素,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是很主要的。在我看来,真正爱岗敬业的教师往往是把教育当做自己价值实现或者幸福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自身工作中具有了价值实现感,也就是说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时候,人们往往更会爱他的职业的。

一、教师职业的苦乐判断

工作苦乐的的价值判断是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知道,教师工作非常琐碎繁杂,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无休止的进行,劳力又劳神,非常辛苦。同时,在现行社会发展中,有些地方的教师地位比较低,工资比较低„„,这样的一些现实,在客观上对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确立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样的问题不是说提倡无私奉献就能解决的。

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低,生活工作条件差,这在有些地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强化教师爱岗尽责精神,确实有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问题,社会不应对教师劳动的艰辛和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清贫艰苦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应在制度保证上加大措施和力度,使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和待遇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生活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的地方,爱岗尽责的教师并不是一点也没有,也有比较爱岗尽责的教师。爱岗尽责的教师不仅在待遇好、条件好的地方有,在条件差、待遇低的地方也有,而不爱岗尽责的教师在好或不好的地方也都存在,只不过原因各不相同罢了。这里面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自身对工作苦乐的道德判断问题。

苦和乐,作为人生活的不同感受,总是与人的一生相伴随的,一生毫无苦乐的人是没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苦和乐是人生的一种现实存在。人苦乐感受的来源和表现是多方面的。从苦乐感受的来源上看,有物质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也有源于自身生活活动和自身生理状况方面的。从苦乐感受的表现上看,主要有外显和内隐两方面。人对苦和乐的感受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从根本上取决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存在六种情况:①在精神上被积极的价值判断所肯定或否定。②在精神上被消极的价值判断所肯定或否定。③在物质上被积极的价值判断所肯定或否定。④在物质上被消极的价值判断所肯定或否定,⑤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被积极的价值判断所肯定或否定。⑥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被消极的价值判断所肯定或否定。正是这些不同的价值判断,导致了人对苦乐感受的不同。可见,人的苦乐问题,在实质上是幸福观问题,价值观问题。

人生的苦乐感受,总是与对物质和精神需要及其满足的看法相联系的。一个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被自身积极的价值判断所肯定的人,对工作的苦乐也总有着积极肯定的体验和道德判断。这样的道德体验和判断,常常会使爱岗尽责精神进一步强化,甚至把它升华为恒久的人生操守。这样的人(比如在艰苦落后地区工作的一些优秀教师)在现实中,往往不会因物质上的清贫和工作生活的艰苦,而降低对事业的敬重和执著,降低乐教的情怀; 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信守清贫的精神贵族,作为人,他们也有着常人所有的欲望。他们之所以对事业矢志不移且“苦中有乐”,在于他们在自身工作条件、物质生活和事业价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肯定的价值判断。相反,缺乏这种积极肯定体验和道德判断的教师,往往难以产生职业的敬重感、自豪感,也难以在职业中尽职尽责地工作。人生在世,都想远离痛苦和艰苦等,有人说教师工作能不能都是乐而没有苦,是我乐于干的。现实教学中也有“乐学”一说,这种倡导虽有自身的依据和必要,但不免带有理想化的设想。因为生活的逻辑本身是不能完全实现这样的,总想一切皆乐也就不可能。既然苦乐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人就应该有一种坦诚面对的心怀。尤其在如何对待苦的问题上,赋予一种积极的肯定的价值判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种判断,不仅能帮助人们真正懂得苦乐相互作用的道理,还能使人深刻意识到“艰难困苦,玉汝玉成”的意蕴,从而会把“苦”赋予一种积极的价值意义,使其在人的自我锤炼和自我人生价值提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个教师爱岗尽责的恒久操守和表现,源于对教师劳动苦乐的正向认识和积极肯定的体验。也就是说,一个爱岗尽责精神很强的人,往往对自身职业劳动的苦和乐有着正确的道德判断。

教师职业有其苦,有其乐,苦中有乐。教师职业道德中对苦乐问题的道德判断,要反对在教师苦乐问题上貌似崇高的种种劝谕人们不食人间烟火的禁欲主义观点,也鄙视那种以为只有“纡朱怀金”方能有乐的享乐主义观点。它应重在使教师在对苦与乐的道德判断上领略其对人生对职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教师的价值实现

爱岗敬业精神能否真正确立也与一个人在职业工作中有无人生价值实现感密切相关。一个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毫无人生价值实现感的人,爱岗敬业往往难以获得有力的自我强化。而一个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人生价值实现感很强的人,爱岗敬业往往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自我强化。所以,在师德自我修养中,强化爱岗敬业也要理解和把握人的价值实现问题。

理解价值实现,离不开价值问题。什么是价值?不同的学科(如经济学、哲学等)有不同的解说。从一般意义上说来,价值即有用,谈论价值实质就是在谈论事物的有用性问题。从较为普遍的理性言说来看,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与它有关联的其它事物所具有的意义或功能属性,也可以说是存在的客体对于需要它的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或功能。

对价值的一般意蕴予以分析可以看到,价值主要源于两方面:首先是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与主体自身的需要有关,当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性能时,客体就显现出了它的价值性。这种价值性具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作为主体满足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而有价值性,有人把此称为工具性价值。二是作为主体自身的直接欲求而有价值。即客体本身就是主体所欲求的,有人将此称为目的性价值(即客体直接成为主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出,价值就是事物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事物发展变化的有用性或需求性。其次是源于事物本身的功用性,这种功用性是事物本身自在的,不因主体需要而存在,不因主体是否需要而有价值或无价值。不管主体需要不需要,它的功用都存在,如太阳,不管人们有时需要不需要,它本身都始终带有发光发热的功用。尽管有人有时不需要它,但都无法否认它本身的价值(发光发热的功用性)。从这一角度看,事物的价值往往是在其功用性得到显现时而被认可的,没有显现功用性的事物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就人而言,其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功用性的存在体,人的这种功用性显现(作用的发挥)或被认可,会使其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有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也往往会产生成就感。

依据上面对价值的理解来看待价值的实现,不难发现,事物自身需要的满足及其功用性的发挥就是价值的实现。就人而言,其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满足,自身功用性在实践中产生作用并被认可,就是价值的实现。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需要的主体,又是需要的客体。作为需要的主体,往往渴望获得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名誉上的(这里指成就感的需要)满足。在这里,主体所需要、所欲求的都是对他来说比较有价值的东西。主体的需要往往意味着行动上的追求。所欲求的东西被获得,既意味着价值追求的实现;人作为客体,不仅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也是满足所在社会或团体需要的工具,人正是在作为工具的表现中,发挥了作为工具的功用性,体现了自身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显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被所在的社会或团体承认或认可,产生成就感。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既是目的性存在,又是工具性存在(西方哲学家康德就有这样的认识)。人作为目的性存在,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人作为工具性存在,它具有多方面的功用性(诸如才干、能力、技能等),正是由于人的工具性活动,他的功用性才得以展现,才能在所在的社会或单位活动中显现或发挥作用。

在价值实现的讨论中,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看待人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因人的工具性价值往往不是直接满足主体自身需要,不是直接惠顾主体自身,所以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或比较青睐人的目的性价值,因为这是能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认为这样才能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以人为本。这里恰恰忽视了人的工具性价值对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事实上,人的某些价值的实现恰恰是与它的工具性价值体现是分不开的,比如人的成就感,这种需要的满足,离开人的工具性价值体现是无法达到的。比如,渴望自己实际的能力、才干得到所在社会或团体的认可或承认,离开工具性价值的体现也是不可能的„„等。假如人在生活中不愿体现他的工具性价值,那么它自身有些主体需要(不仅包括能力、才干、成就感、名誉也包括物质、精神、情感、心理方面等)也是实现不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可怕的是被别人看成是无用的(没能力、没才干等),被人视为毫无价值的人。人要改变这些,就不可小视自身的工具性价值。当然,我们讲这些,并不是要社会或团体在现实中只把人作为工具性价值来看待、来对待,而是指个体的人在看待价值实现时,不应小视自身存在的工具价值。人的工具性价值并不是与自身的价值实现无关。

人的存在既有目的性价值又有工具性价值,两者总是以不同的侧面展现着人的存在,人也总是在自身的生活中不断地展现着这两个不同的侧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人的身上就能自然得到和谐的体现,现实中,往往由于人们各自对这两者的价值对待不同,而使其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也有不同。这其中,单纯重视目的性价值或单纯注重工具性价值都是不对的。一个教师,应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和体现二者的统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也不可缺少伦理性的把握。人的目的性价值的追求和实现的过程,并不只是意味着自我的满足,也包括对他人的满足,即人在实践中,不仅要把自己作为目的,也要把他人的满足作为自己的目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只将自身作为目的,而完全没有把他人作为目的,那么,他的价值实现的言行就有可能演变成自私的,特别是在私欲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危害或侵害他人正当的利益。这是当今社会正在努力纠正的。作为教师来说,应认识到目的性价值的完整内涵和体现,不能陷入“目的性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就是满足自我”的误区。一个教师,如果在他的职业工作中是这样的话,那么,教师职业育人的使命——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就有可能逐渐丧失,甚至可能会把学生当作自我满足的工具。如:不断向学生销售所谓的学习资料或不必要的物品等。这种所谓的目的性价值实现的行为,正是人们深恶痛绝的。同样,人的工具性价值也不是单纯具有为他性,也含有为己性。这在前面价值实现的释义中已经说明。对教师而言,其工具性价值的实现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人才,使学生确实得到全面性发展,而不应只体现为单纯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一个教师应在这一问题上保持警醒的态度。因为,“单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价值体现而产生的自我成就感的满足,往往会在实践上强化“单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意识,无益于改变这种片面的教育倾向。

教师的价值实现,既包括教师个人的价值实现,也包括教师职业的价值实现。教师个人的价值实现,是指教师个体的自足性(自我的发展、充实、完善或自身物质、精神、情感、成就等欲求的满足)实现和自身存在功用性(才干、能力、品格等)的被认可。这种情况用日常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既得到了利(各种需要的满足)又得到了名(存在的功用性被认可)。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即职业活动既满足了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人的发展的需要。教师既是社会中的人,又是职业中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教师与其他人一样,在自身自足性实现和自身功用性被认可等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作为职业中的人,教师则有别于其他的人,其职业活动及其目的都有其独特性。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作为社会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职业价值实现的问题,实质也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两个问题,是教师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把握好这两个问题,首先应认识到,教师作为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与其职业价值的实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作为个人的价值的实现,要通过教师的职业价值的追求和实现来获得。只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不注重职业价值的实现,则意味着教师已实质性的放弃了职业的价值追求,其言行的表现也会远离教师职业的要求,价值追求也就不能称作是教师的价值追求了,在其本质上有可能会削弱职业功能和职业价值,导致职业的社会不佳声誉。同样,只注重职业价值的实现,不关心、不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在其本质上可能带来对人的淡漠。其次,从教师应有的对待来看,教师不应把作为个人的价值实现凌驾于职业价值实现之上。我们不反对教师作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并且也认为这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强调在管理机制上要保证教师在职业价值实现中,实现作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但教师不能由此而把作为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凌驾于职业价值实现之上,或脱离职业的价值实现而孤立地去追求作为人的价值的实现,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失去教师职业特征,没有了教师职业的意义,它意味着教师在价值对待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总体看来,教师的价值实现,在其完整的意义上应该是主体自身价值实现和职业价值实现的互动互为,一体演进,实践中不应把两者割裂开来。

三、教师的幸福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只不过各自追求的幸福有所不同罢了。人的职业幸福感对爱岗敬业的自我强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年在与很多教师的接触和交往中,曾听到有的教师就这样说:现在的老师可不像我父辈当老师那时候了,那时的老师很受人尊重,工资不多可职业幸福感很强,机关调他当干部他都不去。我现在当老师,找不到幸福的感觉,只是养家糊口而已,如有机会遇到可心的工作,我是不再做教师了!在我父辈看来,这不是爱岗敬业。这位老师讲的不能说只是他自己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也不能只说是他自己的原因,却有社会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在他的职业工作中感觉不到从事这项工作的幸福的时候,往往可能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这种情况下,自身强化爱岗敬业的意识可能会逐渐消失。所以我们在期盼社会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环境氛围的同时,也要在师德修养中理解和把握好职业幸福问题。

追求幸福自然要理解什麽是幸福。众所周知,幸福往往是与人在生活中那种鲜明持久的满意或愉悦的体验、感受相联系的。当人说他感到幸福或不幸福时,实质是在表明他对生活的感受或对存在的体验满意与否。由于幸福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所以对幸福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它有时被理解为主观感受到的快乐,或者被理解为外在的权利、财富、名望、成功或幸运等;有时幸福还被人理解为某种或某些德行,例如,认为幸福就是智慧、理性,就是公正或高尚等等。这些看法在哲学、人学、经济学和伦理学中都有所反映。我认为,幸福既不能简单的归于抽象的精神需要,也不能等同于外在的生活境遇。幸福虽与主体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是否满意有关,但这种状况并不是自我一时的满足或某一方面的境遇,而是指人对所处的整个生活状况(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理的、成就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内在感受和体验。幸福应是人内在价值观念及相应的人生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时,所产生的鲜明持久的愉悦感受和满意的体验,是生活境遇的现实内容适合或满足人的价值取向、生活目标等,所产生的欣慰和满意的感受。

从上面对幸福的理解中,有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人的幸福感的产生是与人的生活境遇的现实内容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即幸福的追求或幸福感的产生,如果脱离现实客观条件,不经过人自身的实践努力,是不可能的。幸福是人的主观因素(理想、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等)与客观因素(人的物质生活实际、需要满足过程所需要的工具性物质条件等)在实践中的统一,同时也表明,幸福决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二是作为幸福的表现形式,其满意状态如何,不仅源于对生活状况的认知,而且在更深的意义上涉及到对相关生活状况的评价,惟有当人对所生活的状况做出肯定的评价或体验时,幸福感才会成为可能。可见,人真正的幸福感往往产生于对价值实现的肯定性评价,特别是高级的幸福感(超越感性欲望的幸福感),更是如此。这两方面暗示着幸福问题的复杂性和人在幸福追求及幸福感产生方面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特别是人对生活状况的评价,往往受内在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原则所制约,基于不同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原则的评价,会导致人的幸福追求和幸福感有所不同。幸福的这些特点说明幸福不是别人给予的,真正的幸福都是内心的那种鲜明而持久的体验,这是别人给予不了。健康是别人能给的么?淡定的心态别人能给你么?富有思想地生活,别人给不了,成就感别人也给不了,这些主要要靠自身,所以幸福最终是自己得来的。能不能感觉到取决于自身怎么来判断。

衡量和判断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一是身体健康,“健康是福”看来是被认可的。第二是淡定的心态,心里不恐慌,踏实不焦虑等,叫淡定的心态。第三个是富有思想的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具有主动性,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精神生活能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思想或精神自由,不感到压抑。第四就是成就感,人们通过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付出获得了成就,也会产生非常鲜明持久的体验,甚至事情过去以后,每当回想起来,往往还沉醉在那种幸福中。再有一个就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当然这方面的标准有高有底。对有的人来说,物质生活能够满足一般生活需要就可以。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讨论,给我的印象是,人们很看重富有思想的生活和成就感,其次是健康和心态。对物质生活,人们并不否认它,不否认物质生活的满足。但人们认为,物质生活的满足有时也可能使人有很强的幸福体验,可是与前几方面相比,它所带来的幸福体验往往没有其他方面长久。

教师的幸福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人的幸福,它含有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幸福内容(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理的或成就等方面的满足)。二是作为职业人的幸福,这种幸福反映的是教师对职业的满意感受。如,基于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对这一职业的敬仰和敬重而产生的神圣感、崇高感、自豪感、光荣感,育人独有的情趣与快乐,在职业中获得的人格上的充实与丰富感等。一般而言,教师作为人的幸福和作为职业人的幸福都应在教师的职业劳动中获得,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师作为人的幸福和作为职业人的幸福在职业中的获得情况也有所不同,作为人的幸福和作为职业人的幸福不一致、不均衡的现象多有存在,有的在作为人的幸福和作为职业人的幸福上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有的教师作为人的幸福感极高,而作为职业人的幸福感却很低(如总觉得教师工作苦不堪言等);有的教师作为人的幸福感不足(如生活条件困难、应有的待遇只得到极低的供给等),但是作为职业人的幸福感却很高(如醉心教育,乐在其中等)。这些是一个社会不应忽视、并应下大力气来加以解决的。教师作为人的幸福和作为职业的幸福具有互存互为的关系,对两者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教师来说,要对此予以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把两者统一起来。

幸福的本质性理解和把握,对于教师追求和体验幸福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在这里,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幸福不只是意味着享受。而且也包括创造。幸福不只是意味着获得,也包括一定的付出。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经常有“享福“一说,它虽然是对人的晚年舒适安然的生活或心态的一种表述,但它对人们日常认识和理解幸福却

带有一定的导向性,使人对幸福的认识具有狭隘性。这就是使人以为幸福是与人的享受及享受的程度或水平是成正比的,幸福只有在人享受的时候才能出现;使人以为幸福总是与人的某种获得联系在一起的,幸福只有在人有某种获得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忽略、甚至排斥了人的创造活动和人对他人的付出(如关爱、照顾他人等)对幸福的意义和价值,不利于唤起人们进取创造和奉献的意识,容易使人在单纯的惟我(享受或获得)层面来看待和理解幸福。其实,幸福意味着某种享受或获得,也意味着创造和付出。没有创造和付出,就不会有真正的获得,就谈不到真正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和付出,是人能否真正幸福不可忽视的根本因素。教师的劳动是要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的,教师的劳动也是需要创造性的,这一过程不仅有苦累,也常常带有欢乐、欣慰等。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的过程,极其艰辛劳累,但他却矢志不移,乐在其中,陶醉其中。还有很多人在做出某种业绩或成就之前,就已经对他所进行的活动感到陶醉。乐在其中,所以往往不知疲倦,忘我工作,并感到自己是幸福的。有人说,幸福就在创造过程中,就是讲的这种状况。同样,人的付出行为虽然是辛苦的(比如母亲生子,照料教育孩子等),但同时也是感到极其幸福的。因此,对幸福的理解,在其本质把握上不能忽略它所包含的付出和创造性。第二,幸福不只是意味着个人目的的实现,包括社会目的的实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会看到或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富强或国家在某方面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往往为之欢乐不已,举手相庆,自豪愉悦,深深沉浸其中。这种幸福的表现就源于社会目的的实现,我国现代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科技突破和重大科学实验的成功,参加研制人员为之而生的愉悦之情很难说只是因为个人目的的实现。由此可以说,真正的幸福应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教师,在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中,要注意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第三,幸福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单一满足,而且也意味着人多方面追求的实现。只把幸福定位于某一方面,往往会抹杀幸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也是应当避免的。

另类敬业精神 篇3

初闻之时,觉得美国记者也太“那个”了,居然堕落到靠色相吸引观众的地步。但再细看全篇报道,知道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一位人体艺术摄影家找了数百位男女模特,要拍一些大场面的裸体造型作品,该电视台派女主持人到现场作实况报导。面对数百裸体男女,该主持人也同样一丝不挂出场,完成采访任务。有此背景,对主持人的行为似乎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

此话怎讲?

笔者手头有一本美国出版的大学新闻专业的教科书,在关于如何进行采访的章节中,谈到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的着装问题,有如下的表述:There is no need to wear a coat and tie or high heels when covering a roundup on horseback. And do not wear a T-shirt, deck shoes or a sundress to interview the defense attorney in a murder tria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dress at the same level as the person being interviewed. 意思是 “骑着马去采访时不要西装革履或穿高跟鞋,也不要穿着T-恤、休闲鞋或吊带裙去采访一位谋杀案的辩护律师。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被采访者穿同等的衣服”。

笔者对此颇有认同感,看美国的电视专题片,可以看到记者们要是采访农场主,他们会穿牛仔裤;去军营,他们会穿迷彩服;采访NBA?熏往往也会穿一套“耐克”之类的运动装。而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往采访的电视台女记者肯定是和女明星们一样,身穿艳丽的晚装,其中不乏袒胸露背的吊带裙之类,男记者们必定是西装革履,不管是拿话筒的,还是扛机子的,个个都绅士派头,绝不会有穿着随意、吊儿郎当的形象出现。笔者曾两次目睹法国戛纳电影节颁奖盛况,情况亦如此。可见?熏“与被采访者穿同等的衣服”,算是欧美记者的“行为规范”。

浅谈“敬业奉献”精神 篇4

敬业总是和“爱岗”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前提, 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是对职业责任、职业荣誉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一个不爱岗的人, 很难做到敬业;一个不敬业的人, 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所以, 要真正做到敬业, 首先, 必须从爱岗做起。就是说, 不论做什么工作, 不论职务大小, 都要立足本职工作, 严肃认真, 兢兢业业, 脚踏实地, 一丝不苟。其次, 必须树立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为企业服务不是抽象的一句空话, 它体现在我们每天的具体工作之中。所以, 我们只有树立了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就能在工作中积极主动, 奋力进取, 精诚协作, 高度负责, 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再次, 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业务上精益求精。随着时代的发展, 技术含量日益增加,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我们每个人来说, 文化知识、业务水平、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如果只有敬业的良好愿望, 却没有敬业的各种素质, 敬业就没法落到实处。最后, 坚守岗位责任, 干一行爱一行。履行职责是每个人的本分, 岗位责任就是社会责任, 是社会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要求。所以, 每个在职业岗位上的人都要有明确的、执著的责任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 要真正做到敬业,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说来, 条件好、工作轻松、收入高的岗位, 做到敬业容易。相反, 条件较差、工作艰苦、收入不高、又是基础和平凡的岗位, 做到敬业就不易。这就需要一种奉献的精神, “甘于寂寞”的境界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追求, 他就能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过去, 人们总认为智商是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情商、德商 (道德智商) 所包括的诚实、尊重、忍耐、合作、担当、忠诚等所造就的个人价值被倍加推崇。

一个有高情商、德商的人, 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 自然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企业取才的关键已经从“能力”转为“态度”, 最重视的是个人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正如留学学生也要看是否参与公益活动的经历一样。

一个有高情商、德商的社会, 才会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从犯罪防治的观点来看, 情商、德商包括了抵抗诱惑的能力、适度的罪恶感、行使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这些正是个体性格中抵抗犯罪最重要的成分。

一个有高情商、德商的群体, 是建构美好社会的基础。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培养优良的品格, 造就优良的公民。

中国圣贤孔子告诉我们,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 即处理好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 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也就是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 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 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的六个环节中, “力行”就是“敬业奉献”的概括。力行强调通过在实践中去锻炼成长, “言必信, 行必果”, 以“言过其实”及“躬之不逮”为耻, 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

孟子也表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说, 要想肩负起大任开创宏伟的事业, 对于道德的修养不仅要身体力行, 还要能自觉地接受各种艰难挫折的考验和严酷环境的磨炼。这样才可取得卓越的成就, 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孟子的这一思想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 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这一精神感召下, 不屈不挠, 孜孜追求, 终于成就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业。

现今社会对于爱岗敬业的思想和行为,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付出者的实绩, 实事求是地肯定付出者的劳动, 才能充分调动付出者的积极性, 才能培养出付出者的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受, 也才能为付出者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就是实现“境界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社会感知和自我体现。

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凡做一件事, 便忠于一件事,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 一点不旁骛, 便是敬。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任何职业不分高下, 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 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 只有这样, 才能安身立命 (儒家) 、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佛家) 。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阶段, 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 只有“敬业爱岗”就会有趣味, 只要能继续做下去, 价值自然会体现, 任劳任怨地“敬业”必将获得尊重。从而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在奋斗中感受快乐, 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在投入中享受快乐。

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 篇5

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教师爱岗敬业心得体现在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教师的崇高风范。

首先在思想品德上,遵纪守法。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情操与品德面对学生,承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其次在在语言文明方面,用纯洁、文明、健康的语言,不夹杂地方土语,用语要文雅、优秀,语调要和谐、悦耳,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切忌用低级庸俗、粗鲁无礼的语言秽语。现在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因而对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受到挫折之后,不善于言语的学生积压在心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对教师的反感、厌恶,从而厌学、逃学,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伤痕,甚至会直接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其次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言简意赅,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切,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会具有感召力,才能让学生把美好的思想与知识带进心田。同时,语言要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溢于言表,才能充分显示生命力,才能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第三,仪表大方,端庄朴素。教师的仪表应有美感,衣着、发式整齐、洁净、朴素为特色,充分显示了教师对生活的热爱,精神饱满,诚实朴素的生活习惯,从而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相反,教师衣着不整,不仅伤斯文,有失风雅,还会对学生留下生活懒散,精神颓废之感,同时,教师的仪表还具有时代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教师的身上要体现时代气息,不能过于保守和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也不能追求时髦,标新立异,总之,使学生认为充满生机和活力,觉得精神振奋,神采奕奕就行。第四,教态稳重,表情丰富,亲切,显示出一种文化修养,教师高雅自如、利落洒脱的教态,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端庄稳重,又利于学生听课情绪,减轻学习压力,切忌不能“抖脚”、“翘二郎腿”,以免给人放荡不羁的感觉。

荀子讲过“尊严而惮蚵以为师;耆艾而言,可以为师;涌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前人已很明确地概括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形象,作为后人的为师者,履行前人足迹,传道授业解惑也

总之,教师爱岗敬业首先体现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作出表率,《韩诗外传》中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仪,人师也”,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思想上、行动上,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再谈教师的敬业精神(皂河初中

王瑾瑾)

敬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的价值在于奋斗、进取和奉献,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

“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大圣人孔子就主张人的一生中要勤奋、刻苦,为事业而尽心尽责。他经常教导弟子“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任,更加需要有“敬业精神”。

敬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是教师必须具有的优良品质,在教育工作中要“敬事而信”和“敬业乐群”。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要敬重教育事业,就要潜心研究业务,不浮躁,耐受得住寂寞。凡有成就的教师,都是从教育职业劳动中领略无穷趣味的敬业者。教师敬业的核心是尊重职业、精通职业、献身职业。

尊重职业。尊重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敬业精神的首要标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心态。热爱和尊重是职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重的情感,才能维护它和成就它,才能引起喜悦和快乐等肯定性的体验,在职业活动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一个教师确立和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事业心,真正的尊重职业,必须具有不能放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看成无比神圣的。这种敬重职业的事业心,包含着决心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忘我品格、实干作风和奉献精神。

精通职业。每个教师都追求美好的人生和事业,都希望自己的职业活动有价值、有意义,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而要对社会、对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发愤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驾驭、精通自己从事的专业。要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以自己力所能及、游刃有余的岗位工作能力和水平,成就自己担负的职业,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对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成为自己业务领域的专家,就要对自己专业领域劳动的知识、技能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献身职业。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以忘我精神献身于崇高的职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大幸福。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在职业劳动中的反映,就是个人把献身职业和做出成就看成是自己的职责、使命和责任,把它看成非这样做不可的需要和义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这种责任的存在,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使命的同时,不断形成和发展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并以其献身于职业。全身心的投入职业劳动和创造,才可能是幸福、愉快和有成就的 作为一个师德规范,“爱岗敬业”的基本导向是教师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完成教育任务。具体来说,它主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以下几方面的道德精神。第一,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教师的本职工作或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教书育人也就成了“爱岗敬业”规定了的教师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能否自觉承负这一道德义务,完成育人大业,是衡量师德修养高上优劣的重要标准。

在“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职责当中,“教书”只有工具价值而无目的价值;或者说,教书只是一种手段,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育人是教书的目的之所在。因此,如果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师德规范或具体的师德要求来对待,追求的重心应放在“育人”上面。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是育人,教书只是实现这一目的、履行自身职责所不能不选的手段。据此而言,如果我们以“教书匠”自居,淡忘育人这一中心目标,就是本末倒置,就不可能切实履行教师义务。

教师既教书育人相对于单纯教书来说,意味着承负更多的社会义务。教师的爱岗敬业,实际上是对“教书育人”职责的肯定和认可,所以,要体现爱岗敬业,必须从教书育人的要求出发,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保证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强调的。第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书育人一事,看似简单,实则繁难。要使一个自然人完成社会化,要把一个平常人造就成一个有用之材并使之学会创造幸福,享受幸福,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除了教师的培养之外,影响人发展的还有诸多因素,它们可能与教育导向相一致,也可能和教育导向相悖逆。因此,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教师的担子非常艰巨。这就要求教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力雕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勤奋努力,教诲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道德导向一方面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兢兢业业,勤奋好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执着追求教育目的的全面实现,以高度的奉献精神对待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工作苦累,以不知疲惫的精神状态直面繁重的教育任务。同时,“诲人不倦”还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和对待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缺点和反复,在培养和诲谕学生时表现出充分的耐心和坚强的毅力;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和困难,百折不挠地肩负起培养“四有”新人的历史使命,而不是一遇挫折,遭受一点打击,碰到一点难题便自暴自弃,灰心沮丧,退避畏缩。第三,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培养和造就人不像制造一种物质产品那样有严格的“工序”规定,教育是一种教师以全人格影响人的活动。因而,教师职业没有也不可能有严格清晰的职责划分,不能说谁是教书的,谁是育人的,谁是专职管理的。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负责,故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认真对待学校的全部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哪怕是“细枝末节”的活动,不塘塞推脱,不敷衍塞责,不马虎了事,团结集体,精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教坛无小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通过大是大非问题的处理来体现,而往往是于“小事”上显风格,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在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繁杂的事务上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是否敬业,是否热爱本职工作。第四,勤奋钻研,科学施教。“爱岗敬业”的一个基本要求,或爱岗敬业精神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教师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能否认识、理解和正确运用教育规律,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效率。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依靠经验教育人,他会着力总结教育规律,发现真理,并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他都会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科学认识的照察之下,在教育规律限定的范围内科学地规划、组织、实施,因材施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敬业不单是对本职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问题,而且包含着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追求最优教育效果的主体性要求。换句话说,教师的敬业作为一种道德选择,它体现着动机与效果统一的综合追求。第五,淡泊名利,育人为乐。由于教育工作清贫却又艰苦,从业者奉献多而获取少,所以在公私义利关系方面最能检验和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毫无疑问,那些不求闻达、不慕名利、不谋富贵、甘为人梯、乐教勤业的教师具有崇高而伟大的敬业精神;相反,那些一事当前“私”字当头、斤斤计较、只关心个人名利得失、不肯奉献只问索取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什么“敬业”精神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大力倡扬广大教师不忮不求、敬业勤业的精神,鄙视那些利欲熏心却混迹于教师队伍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孔子之所以被后人颂为“万世师表”,虽颠沛流离、累累遑遑却教诲不辍,一生始终如一倾心执教的道义性追求是一个主要原因。相反,那些教坛上营蝇狗苟之徒,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应该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不是要求为人师者“净尽人欲”,而是要人们通过辛勤的教育劳动谋取合理正当的利益满足。反而观之,教育是关乎他人幸福、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大事业,在它面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当然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求教师“淡泊名利”,以教育人才为乐,是合情合理的;而如果教师以追名逐利为乐趣,那么教育目的就无法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行政工作的重点,教师群体的敬业精神的培养和保持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对广大教师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保证,毋须讳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体思想认识上的差异给我们的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对此我想就面上的表现加以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谈点个人的思考,敬请领导指正。

一、当前教师群体在敬业方面的不足表现

1、不思进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我们走过弯路,由文革时的“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到恢复高考后的“教师是托起太阳升起的人”,过损和过誉之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老师,理性的看待教师职业,客观的要求教师,就显得很重要和迫切。当一切归于宁静之后,教师也就成了众多职业中的寻常一员,所以就有了少数教师缺乏对自身工作的深入理解,对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基础性、重要性缺乏认识,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用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更无从谈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不思学习。当一名教师,就应该是求知路上的领跑人。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总是要求教师不断的去占领新知识、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的制高点,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更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的人、更新知识的人,这就要求一个从教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一部分教师不想继续学习,很难继续学习,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一本教材用一辈子,教了一辈子一年级,最后自己也就一年级的水平,只知室中你我,不知室外春秋。

3、不能律己。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的考核很难象企业考核员工那样进行量化,甚至在过程中的定性考核都有一定的难度,就是终结考核也往往难得精准。以前关于教育的仿企化管理的研究,其中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在整体上也不是太成功的。由于教师工作弹性的客观存在,势必要求教师的工作必须有很强的自觉性、自律性,要有爱心,爱学校、爱学生、爱事业,某种意义上讲,是爱在成就教育。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由于教师个体间认识水平的不平衡,加之不同学校在管理模式上的不一致,具体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少部分教师自由散漫,怨天尤人,工作不踏实,讲话不负责任。

概括来说,由于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职后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终身学习的思想没有真正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城乡差别客观存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很难实现,导致教师群体中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敬业精神匮乏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教育行政层面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二、提升教师群体敬业精神的几点思考

1、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简单说教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其标准是力求高、大、全,总想造就一个完人,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很难实现的。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我们应该给政治思想工作赋予更多更新的内容,做有好的效果的政治思想工作。举个例子:我们过去表彰教育上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往往囿于某个先进人物是如何顾大家舍小家,如何带病坚持工作,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勤勉工作等,其实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缺少人文关怀,本身就要求从业者为了一个方面而去牺牲另外一个方面,既没有代表性也没有普适性,结果常常是让大多数人感觉高不可攀,甚至是不可思议,可想而知其效果也必定不够理想。假使我们能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教师队伍实际,在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找先进、找典型,挖掘学有所成、教有所长、德有所范的能人、强人来进行宣传表彰,让广大教师能真正感觉到先进就在身边,杰出通过努力我也能达到,这才真正达到表彰奖励的目的,促进我们的队伍建设。再者,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宣教层面上,应该结合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放矢的进行职业操守教育、职业文化教育,积极营造属于我们教师队伍固有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让每一个从业者切身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欣然接受属于我们这个群体固有的文化。只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去教育人、规范人。举个例子,三年前我曾在县明达中学校长办公室的后墙壁上看到一条“我永远对每一位努力工作的老师心存一份感激”的标语,语言朴素真诚,可以想象,每一个走进校长室的老师看到它时,感受到的肯定是信任的温暖,增强是努力工作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职业文化,也是我们校长的办学思想的体现。春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关注环节、注重细节,倡导人文关怀。我们要认真研究它的方法,寻求它的载体,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收到实效。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法宝,永远不能丢,在过去的年代里它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传承它、创新它。

2、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和保持,我以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干好工作,二是不断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干好工作。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成了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时代在呼唤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与之相适应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把继续学习、不断学习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教育行政上我以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倡导学习之风。积极宣传加强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让不断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认真制定教师学习的规章制度,拟订教师各种业务学习规划,在年初或者学期初进行布置,加强检查督导。

二、提供学习的平台。教师的继续学习有多种形式和内容,例如有学历教育的学习,有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业务能力的学习等,参加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也各有差异,例如:学有所成的人需要展示,经济拮据的参加学习需要帮助,为自身利益开展的学习需要支持,相互交流的学习需要机会,所有这些都需要教育管理者、学校能够搞一些活动,创造一些机会,制定一些激励的政策措施,我们的老师才能安心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进而学以致用。

三、拓展学习空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要求也给我们的学习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培养和保持教师的敬业精神,也能在教师的学习中得到体现,一专多能的博学和杂学会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自豪感和成就感;术有专工的学习能让教师感受到权威的力量;品学兼修的教师也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我们可以开列出一些教师必读书的清单,让我们的老师自主的去选择学习。当然教师学习的途径不仅仅是读书,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例如在工作实践中的相互学习,在社会生活的随机学习,在交流参观中的有意学习等,其关键在于引导,关键在于学习氛围和环境的营造,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四、解决学习困难。在教师的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困难。例如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精力分配问题,学习和经济条件的矛盾问题,学习和生活的相互牵累问题,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群体对学习的认识差异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的调查研究,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总之,关注教师群体的继续学习、不断学习是一个长远而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提升教师敬业精神的有效举措,更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正本清源。

3、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方面。不可否认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同工不同酬,同职不同责现象的存在,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其中有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和其他原因,时至今天,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完善,二是倾斜。完善是指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教师轮岗制度、支教制度,不搞花架子,不搞走过场,严格界定参加人员和参加年限,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与教师的工作业绩评定、晋升、提拔挂钩,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是在运行中打磨出来的,身处名校,自我感觉始终良好的教师是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名师,放在哪都能发光的校长和老师,那才是真正的教育精英。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也不是生来低能,给他机会、供他平台,他一样能还你一个惊喜。因为让他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给他一份信任,这份对教育、教学的珍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得多。另外在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倾斜是指在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上向落后的农村基层倾斜,向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倾斜。面广量大的农村教育永远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教育也要尽量不出现一个落伍者。另外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也确实需要得到我们的眷顾,建立一个专门的教育帮扶机构,界定各种可预见的类型,落实相应的帮扶措施,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相关便利。投桃报李,我相信定能激发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绝对的公平和均衡是办不到的,只要我们注重了这方面的建设,假以时日,会有很显著的成效。

爱岗敬业精神 篇6

因我在省政协办的期刊社工作,平时能看到十多个省区市政协办的刊物,注意学习他人的经验,以提高自己。这其中,贵刊是我每期必读的,并且期期珍存。个中原因是:贵刊好看,让人爱看。概括起来,贵刊的长处在于:

不离宗旨,特色独具。贵刊是广东省政协主管主办的刊物,必然要体现政协履职的特点,贵刊做得几乎完美,如2015年第1、2期开篇的“专题策划”“政声粤情”“公众话题”“前沿观察”等栏目,都在关注政协履职参政的重要话题,而且谈得深入透彻。在体现办刊宗旨的前提下,贵刊设置的“往事历历”“人物春秋”“灯下话旧”“抗战档案”“文化广角”“舟边絮语”等栏目,题材广博,内容深厚,很多文章是独家所发,令人耳目一新。文史类的文章占到全刊2/3的页码,实在难能可贵。看得出来,为让刊物“服务读者”“贴近读者”,编辑人员是下了功夫的。

精品文章,读之受益。翻开贵刊,先看目录,一篇篇精品佳作映入眼帘。不谦虚地说,我平時涉猎的社科期刊广泛,而贵刊每期都有我“第一次”读到的文章。如2014年第11期的《罗隆基“最后的晚餐”》,2015年第1期的《戴笠与军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2期的《吴祖光和他的几位老朋友》《郭小川:党组里新来的年轻人》等,类似的题材和内容以前都没有见到过。尤其是2015年第1期的《〈三上桃峰〉事件查处纪实》,不但读之受益,而且丰富了我的写作内容。“三上桃峰”的戏是山西演的,而事件的背景发生在河北省抚宁县,40年前我就经历了此事件,后来也写过题为《“三上桃峰”事件》的文章,但读了贵刊的发文,使我了解了更多内幕,此文我已复印珍存。

爱岗敬业精神 篇7

一、中职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2014级共317名学生进行调查取样, 问卷发放317份, 回收312份, 回收率98.4%。通过对调查问卷内容的归纳整理和相关数据处理分析可知, 中职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感知情况如下:首先, 对专业了解程度数据表明, 60%的学生对专业了解一般, 30%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10%学生不了解专业。其次, 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情况相对较高, 有80%以上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 仅有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学生工作现状情况如下:首先, 76%学生认为工作不快乐, 5%学生认为工作很快乐, 19%学生认为一般。其次, 63%的学生在工作期间存在经常迟到、开小差、请假等状况, 30%的学生从不迟到、开小差、请假。再次, 中职学校工作态度调查中, 48%的学生对工作有非常认真的态度, 并且能够在众多诱惑中时刻谨记职业道德操守。第四, 67%的学生能够非常认真的及时完成相关工作, 对全部工作一视同仁。最后, 中职学生的集体主义感相对较强, 能够为团队积极贡献力量, 并任劳任怨[1]。

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现状如下:首先, 93%学生认为爱岗敬业精神十分重要, 能够在工作中提供帮助。其次, 90%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开展关于爱岗敬业精神培养的活动, 但中职学校未能有效开展。再次, 80%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教育和社团活动可以大幅提升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效果, 12%学生认为理论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培养效果, 8%学生认为参与讲座可提升中职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最后, 关于敬业程度影响因素的调查中, 69%学生选择工资, 认为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领导、 自己工作态度、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学生分别占据1%、2%、5%、10%、 13%。

二、中职学生爱岗敬业的不足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2014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调查问卷分析可知, 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相对较为缺失, 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相对较多, 如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学生自身等, 归根结底, 中职学校教育方式存在不足等。首先, 学生对爱岗敬业精神有着基本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落实程度相对较少。其次, 中职学生的爱岗敬业程度主要受工资影响因素相对较大, 这与社会中拜金主义潮流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 半数以上的学生工作态度不端正, 不能抵制住外界诱惑, 有违职业道德操守, 表明中职学生在后期教学活动中, 未能接受有效的正确引导, 其职业道德处于不断沦陷状态中。针对中职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现状, 长此以往, 必将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此, 教育等部门人员应给予充分重视, 以解决问题, 正确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升华其爱岗敬业精神境界[2]。

三、增强中职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对策

为全面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爱岗敬业品质, 中职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所以, 中职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学校领导增强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培养的理解和认识, 并指导教师全面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工作。一方面, 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创新教育与学生爱岗敬业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如, 市场营销专业的《连锁超市》中收银员实训中, 收银员一站就得4到6个小时、收银工作杜绝短款等良好工作状态都和爱岗敬业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如果不是自觉爱岗敬业, 仅凭劳资的约束, 工作就变压抑了。另一方面, 为爱岗敬业精神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制定明确的目标;如做些专题讲座、学生专题演讲比赛、感动中国人物学习等让学生锻炼特长的同时也培养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

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在爱岗敬业精神培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中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增强自我认识和理解, 引导中职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爱岗敬业精神的积极作用, 只有将其思想观念深入学生之心, 才能对学生未来工作产生有力指导。

最后, 中职学校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进而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引导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品质的不断提升[3]。

总而言之, 就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现状调查研究可知, 学生存在诸多不足问题, 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社会众多行业领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 中职学校应对自身教学方式加以改进, 注重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 以增强学生对良好品德的理解认识, 进而在社会就业中积极进取, 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蕾蕾, 赵雪, 赵宝柱.中职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 2013, 13:10-18.

[2]杨斐, 魏正子.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定位及评价指标探索 (二)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构建[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59-66.

新闻记者敬业精神的探讨 篇8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弄潮儿, 他们将不为人知的秘密揭发, 将人间的真情传递, 将社会的舆论推向顶峰……不管是在乱世还是在炮火连天里的勇往直前, 记者总是以特有的方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唤醒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不管是在对抗自然灾难还是犯罪份子时的冲锋陷阵, 记者总是以最真实的报导给人们带来慰籍……有很多记者前辈和同志们, 他们谱写了一曲曲赤诚的追求事业的敬业歌, 是永远提携我们成长进步的楷模。

一个记者倘若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 是不可能有所作为, 不可能成为“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敬业精神, 是与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相伴终生的永恒标志。因此, 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 大力提倡和锻炼记者的敬业精神, 是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1]。

1 记者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1.1 基本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包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尊崇和忠诚。这是敬业基本, 也是每个行业的敬业精神中都必须存在的。对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 不会做让这个职业蒙羞蒙尘的事情;对自己的职业事业有献身的觉悟, 并竭诚为之奋斗。

1.2 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记者的敬业精神包括要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而最基本的是责任心。记者不仅要对新闻事实负责, 还要对新闻事件受众负责。第一, 受众是新闻的消费者, 记者是信息的传递者, 作为记者, 要真实客观的记录事实, 不因外界的影响而随意改变扭曲新闻的事实;其次, 记者要有使命感, 除了沟通媒体和受众的使命以外, 最重要的是为受众服务。再其次, 记者要自重, 不夸大也不卑微, 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去做损坏职业名声, 有底线[2]。

1.3 敬业精神与个人修养

记者的敬业精神也是一种品行和操守。新闻记者执笔为文, 主要是向人民群众提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等精神食粮, 向受众反映情况、传播信息。不能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就无下限的歪曲事实, 或者凭空捏造新闻, 这样不仅违背了作为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也让自己失信。更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舍弃自己责任和使命。

1.4 敬业精神与道德良知

记者的敬业精神还包括良知。记者是传播新闻事实的职业, 受众通过记者写的报道、做的节目了解事实的真相, 因此, 记者的良知也变得更加重要。

2008年山西一煤矿发生矿难, 矿上没将事故上报, 不少记者到了现场却不是做采访写报道的, 而是去拿封口费。面对事故, 记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将事件公诸于众, 而是为了那个“封口费”。这些人完全不尊重自己和自己的职业, 更别提里面还有假记者。

虽然有的记者抛弃了职业道德和良知, 但仍有很多的真正合格的记者。2008年, 记者简光洲报道的《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说婴儿的肾病可能是喝了三鹿奶粉导致的。简光洲在报道刊发出去之后写到:“虽然意识各种风险, 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做出了‘点出三鹿企业名字’的决定, 否则我总感觉到良心上有些不安。我不是说我有多高尚, 我只是想说出一个事实。在这个社会, 面对着各种诱惑与风险, 要说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其实也并不容易。”[3]

记者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风险, 一个敬业的记者面对诱惑, 会坚定自己的信念, 绝对不做违背记者职业道德的事情, 要对自己的报道和读者负责, 更要对自己和这个职业负责。

2 成为一名敬业记者的要素

2.1 兢兢业业是基本要素

要成为一名记者, 除了要热爱这个职业, 要对职业尊崇和忠诚, 要遵守职业道德, 要有奉献精神, 还有就是要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工作, 随时做好出新闻现场的准备, 努力的将工作做到最好, 这就是最基本的对这个职业的奉献。

2.2 注重个人业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作为记者,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是敬业的体现。对记者来说, 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就是采写编评, 摄影和摄像。要想采写出好的新闻, 在平时就要更多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多关注各种新闻报道, 多观察身边事情, 努力提高观察能力, 为写报道做好准备, 多加练习, 努力提高采写的技能;至于摄影摄像和后期编辑, 除了对机器设备和相关软件的熟练运用, 还需要更多的练习, 才能做到有所提高;而在其他方面, 记者则更要严于律己。

2.3 要不怕辛苦、不危艰险

新闻记者要出入各种新闻现场,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有的事件甚至会威胁到记者的安全。2003年, 非典疫情在全国扩散, 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冒着被SARS感染的风险, 一次次的亲自到最危险的确诊病人隔离区进行采访, 面对这场灾难, 柴静说:“我不怕它, 我憎恨它。”如果柴静不是有着高度的敬业精神, 那她在非典时期可能是坐在家里看电视。在她写的《看见》一书里, 关于非典的那一期的那个故事的最后, “非典狙击战”那一期播出后反应很大, 摄制组的摄像师对这种舆论反映觉得很奇怪, 说了句:“咱这不就一恪尽职守么”。

3 结论

总之,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 就要认清楚记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随传随到, 哪里有新闻热点, 就往哪里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骄不躁, 恪尽职守。

仔细了解新闻事实, 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认真的并且真实的传达给读者受众。面对诱惑和风险, 记者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 要能够抵制住诱惑, 凭着自己良知做事。

尊重自己的职业和新闻事实, 对自己的报道和受众负责。如果说无私奉献是记者敬业的第一重境界, 有效奉献是第二重境界, 那么建立在有效奉献基础之上的乐于奉献则是更高的境界[4]。

记者在工作中, 遇到各式各样的人, 碰到各式各样的新闻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会遇到很多的诱惑或者风险和问题, 只有正确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令人尊敬的记者。

摘要:新闻记者的脱颖而出, 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们的成材, 需要先天的条件, 更重要是要有后天的敬业、无我、刻苦磨练和砥砺。而在争当“名记”, 争创一流的同时, 有敬业精神的记者决不会把新闻事业作为简单的谋生手段, 党和人民的信任感, 社会的崇敬感, 时代的责任感已将其推入到当公仆、讲理想、议事业、谈追求、比奉献的境地。从古至今, 时代赋予了记者这个职业以鲜活的个性, 他们把服务于人类, 服务于社会, 始终作为自己心理上的一种平衡和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关键词:时代,记者,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文, 王鸣儿, 刘志德.无剪辑拍摄, 现代电视记者应有的基本功[J].视听界, 2010 (2) .

[2]连相如.论新闻摄影记者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J].长春:长春新闻, 2003 (2) .

[3]雷跃捷.新闻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新时期企业员工敬业精神的培养 篇9

受全球经济发展低迷和中国调整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 电力企业遭遇发电成本高、电力市场竞争激烈的两头挤压, 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新形势下, 如何激发、培养电力员工的敬业精神, 使员工更加尽责地投入工作, 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 让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是每个企业需要关心的重大课题。

一、着力培养员工敬业精神的重要性

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敬”, 在中国伦理史上, 是出现较早的德目之一。敬, 作为一种临事执业的态度、精神、行为规范, 具体包含专心一意、严肃认真、勤奋努力、谨慎稳妥之义。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纵观历史长河, 我们不难看出, 每一项科学发现, 第一次技术进步, 都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都闪耀着敬业精神的光辉。因此, 无论是一个时代, 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企业, 都需要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敬业美德。

2.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进而在竞争中取胜, 必须拥有敬业的员工。全球专业咨询服务公司韬睿惠悦研究发现, 员工持久敬业的公司其平均营利率是员工敬业度水平不高的公司的3倍, 员工高度敬业的公司平均每年损失7.6个工作日, 而员工不敬业的公司会损失14.1个工作日, 是前者的两倍。可见,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 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 使员工形成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 是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3.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立身之本。什么决定我们的人生?选择决定人生的方向, 技能决定人生的质量, 而敬业决定人生的高度。皮尔·卡丹曾经对他的员工说:“如果你能真正地钉好一枚纽扣, 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制的衣服更有价值。”这句话告诉我们, 行使自己的工作职能, 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重要的是你是否好做了你的工作。所以敬业、奉献、好好工作才是立身之本。

二、敬业精神的现状

根据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之一怡安翰威特的调查, 员工敬业度得分超过65%的公司能够持续实现较好的经营结果, 少于45%的员工敬业, 则其实现经营目标的能力将受到负面影响。调查结果还显示, 企业对待年轻员工及优先满足其需求的方式, 对其整体敬业度分值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凤电是一个年轻的企业, 拥有70.3%的35岁以下年轻员工。而年轻员工的敬业度平均在59%, 不敬业比例为10%, 处于敬业度的稳定地带。此外, 在年轻员工中有29%的基本敬业员工, 介于不敬业和敬业之间, 最易转变为敬业员工, 是企业未来敬业度提升的机会点。

三、培养员工敬业精神的对策建议

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 将基本敬业员工转变成敬业员工, 我们需要从影响员工敬业精神的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1.用愿景和事业吸引员工。世界500强企业的亨利福特想让普通百姓拥有自己的汽车, 乔布斯希望电脑能让个人更具力量, 这些愿景超越了盈利和创造财富的追求, 一旦得到员工的认同和相信, 就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因此企业在稍成气候时, 应建立上下认同的愿景, 以获得员工的忠诚和敬业。凤电是皖浙两省合作的煤电联营企业, 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两年前, 凤电适时提出“打造标杆电厂、成就卓越凤电”的宏大愿景, 如今它正激励着凤电员工持续不断的投入知识、努力、智慧和忠诚, 去追赶一流, 成就卓越。

2.营造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让员工意识到企业靠员工发展, 员工靠企业生存。凤电出台《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 旨在通过挖掘、提炼、整合, 形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让员工清晰地了解凤电的价值观、目标和运作情况, 引导员工将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3.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薪酬是吸引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推动力, 薪资的公平会影响员工的敬业度。据调查, 员工对薪酬体系满意度超过50%的企业少之又少。员工满意度低, 人心不稳, 敬业精神如何能保证?目前凤电采取的薪酬体系是通过评估职位对企业的影响、工作难度、知识、技能以及沟通等因素, 建立企业内部的职位价值体系, 并以此为薪酬水平的基准, 但与员工的期待仍有差距。建立更加科学的职位评估方法, 将员工绩效表现及时反映在奖酬上, 并对所提供的薪酬与员工进行有效地沟通, 提高员工对薪酬体系的满意度, 促进员工提升敬业度。

4.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是否敬业, 还依赖于是否能在能力和个人发展方面得到不断的提升。凤电平均每年开展培训项目90余项, 并尝试用公开竞聘、民主推荐等方式, 为员工成长打造平台。但仍存在培训效果难以评估, 岗位交流较少, 人才梯队建设与企业发展速度相比滞后的问题。要不断完善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培训体系, 使员工不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尽量把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在可能的情况下轮换工作, 增强员工对工作的新奇感;为员工在企业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计划, 促进员工不断挑战和提高自己, 从而提高员工敬业度。

5.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 对提升员工的敬业度有着重要的作用。绩效管理最大的价值是帮助绩效差的员工提高绩效, 促使绩效好的员工获得更加卓越的绩效, 实现员工和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凤电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为:年初将企业年度目标层层分解到部门, 每月对部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年底对中层干部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对照绩效管理的要求, 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注重企业目标与员工绩效的联结, 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为员工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持续的、及时的正反馈, 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工资、晋升和培训等结合。通过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沟通和评价作用, 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

四、结语

浅谈如何培养青工的敬业精神 篇10

关键词:敬业精神,青年员工,思想教育

近年来,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又有一些高等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断进入我矿,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年龄大的员工陆续退休, 使全矿员工队伍进一步向年轻化迈进, 青年员工逐渐成为矿井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显然, 在新形势下, 如何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其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 对完成全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和未来的发展关系重大。笔者就如何培养山寨煤矿青工的敬业精神此发表一些浅见。

一、青工思想类型的划分

据统计, 我矿35岁以下青工共有545人, 约占全矿职工总人数1260人的43.3%, 绝大部分青年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努力工作, 为矿井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要培养其敬业精神, 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 才有针对性, 才能取得实效。据笔者观察, 目前青年员工队伍状况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进取型。这类青工思想比较活跃, 对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他们追求进步, 渴望成才, 关心企业改革和重组问题, 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他们立志献身企业的发展事业, 是青工队伍中的主流。

(2) 现实型。这类青工的文化层次较高, 对于一般的政治学习、安全知识学习等不屑一顾, 崇尚“耳闻是虚, 到手是实”的人生哲学, 往往以身边的变化和个人体验观察形势, 要求干实事, 讲实惠。

(3) 自主型。这类青工有自己的主见, 思想敏锐, 洞察力强,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乐于在实践中追求自我价值, 寻找生活中的“坐标”。

(4) 渴望型。这类青工爱幻想, 企盼有朝一日得到领导的重用, 一旦这种幻想不能变为现实, 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与领导唱“对台戏”。

(5) 悲观型。这类青工大部份性格内向, 整天只守着“家庭——岗位”这两点一线上。对企业的事情和国家大事不关心, 只看到眼前的困难, 看不到美好的未来, 如遭到某种挫折时, 很容易对前途失去信心。

(6) 懒散性。这类青工纪律性差, 把企业的规章制度视为“清规戒律”。把领导的批评教育当作耳边风, 工作要轻松, 福利待遇讲攀比, 生活贪图享乐, 组织纪律涣散, 得过且过的混日子, 虽然这种青年员工不多, 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

二、造成青工不同思想状况的主要原因

(1) 人生观和道德观不相同。具体的说, 就是每个人对党的认识和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对企业建设事业的认知度, 以及个人的性格等。这些因素长期以来学习积累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不是靠感情冲动或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人生观一旦形成, 就能强烈持久的支配人们的行动。

(2) 具体事件的刺激。每个人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 如提职晋升、评选先进、“三工”培训等, 如果自己走运, 就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 反之则相反。

(3) 环境因素。主要是单位领导、同事之间以及上下左右形成的人际关系, 这些对他们的工作态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三种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交织在一起, 对青工起着主导和持久的作用。

三、加强青工思想教育, 培养敬业爱岗精神的有效途径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现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三种人:得过且过、牢骚满腹、积极进取。其主要区别在于对工作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 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 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可以说, 态度也是竞争力。

(2) 养成“工作中无小事”的工作习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蕴涵了一定的哲理。据统计, 我们日常从事的工作90%是一些重复性、事务性、琐碎性的简单工作。但没有任何一件事情, 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 细到应该被忽略。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 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工作中无小事, 每一件事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 相反, 应该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 尽职尽责地去完成, 养成“工作中无小事”的习惯。

(3) 心中常存责任感。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岗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

(4) 将忠诚作为生存方式。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 谋求个人利益, 实现自我价值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 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和敬业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 企业和员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从表面上看起来, 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性;但是, 在更高的层面上, 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企业需要忠诚和有能力的员工, 工作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企业的工作平台才能获得物质报酬和满足精神需求。因此,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的敬业和忠诚;对于员工来说, 要得到基本的物质回报和精神上的成就感就离不开企业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

(5) 对工作、对岗位心怀感恩之情。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对工作也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岗位为你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作为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工作保证你丰衣足食, 每个人对工作为自己所带来的一切, 都要心存感激, 并力图通过努力工作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你以一种感恩图报的心情工作时, 你的心情会更愉快, 你才能认真履责, 尽职尽责, 你才会工作得更出色, 才会真正达到“工作快乐, 快乐工作”的状态。

爱岗敬业精神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师;师德;敬业精神;建设;重要性;对策

一、中职教师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中职教师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没有师德,在教学中缺乏敬业精神,那么必然无法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必然不能认认真真地准备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同时,加强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是职业教育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的要求。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为了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必须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二、中职教师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的策略

对教师来说,师德和敬业精神是必须的,它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道德、情操和品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精神建设。

1.加强理论教育,营造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的思想氛围

师德和敬业精神建设是需要强大的思想基础的,为了让中职学校的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必须从思想上改造他们,让他们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中职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师德和敬业精神的内在及外在要求。为了增强理论和思想教育的直观性和实效性,可以引导教师学习爱岗敬业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师德和敬业精神的讲座,让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净化他们的精神世界。

2.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奠定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的基础

要想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让教师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必须要注重师德和师风教育,最终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中职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他们开展职业纪律教育,让他们知道教学活动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要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遵守教师规范和行为要求,还要善于利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陶冶教师的情操,让教师主动强化自身职业道德学习。

3.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的落实

为了保证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的成效,中职学校必须要将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将这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在学期之初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并制定具体的建设制度,包括师德与敬业精神学习制度、师德与敬业精神考评制度、师德与敬业精神奖惩制度等,通过具体的制度,落实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

4.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的升华

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为了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师德和敬业精神的内涵,不断完善师德人格,中职学校必须要组织各种师德与敬业精神活动。例如,可以定期开展师德实践教育活动,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师德评估,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可以开展“师德在我心”的演讲活动,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写演讲稿、做演讲,还可以開展“树师德榜样,学敬业先锋”的活动,鼓励所有教师参与到学习爱岗敬业教师的活动中去。通过这些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并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建设。

综上所述,师德和敬业精神是教师这个职业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也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美德,教师师德高低和敬业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只有加强师德与敬业精神建设,才能提高中职教师的素质,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洋,李军靠.浅析中职学校师德建设[J].文教资料,2010(11).

[2]马斌.中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忧思与对策[J].职业,2014(01).

[3]彭瑞诗.新时期师德建设反省与前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8).

作者简介:许于生,男,1963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西省赣州农业学校,研究方向:学校教学管理。

爱岗敬业精神 篇12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认同度, 分析其原因, 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以期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 减少旅游行业人才流失和流动。同时, 为今后旅游职业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相关概念

职业认同属于自我认同, 其概念也因研究方向不同而不同。Carson&Bedeian根据London对职业承诺的研究, 证实了职业变换意向与职业认同存在负相关。[1]职业认同研究刚刚起步, 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职业认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本研究职业认同的含义是个人对他所长期从事的职业的看法、认识的赞同或认可。

从对员工敬业度的研究可发现, 对“敬业精神”内涵的理解是从不同研究领域, 多角度的研究, 因此对其的定义也不尽一致。Little认为员工敬业度的定义的多样性并没有标明它是一种态度还是行为, 也没有表明是个体层次还是群体层次, 因此和别的概念有所重合。[2基于敬业度的研究的广泛性和对其定义的多样化, 本研究将用“敬业精神”代替“敬业度”的概念。

本研究将员工敬业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探寻心理资本、员工敬业度和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员工敬业度维度划分的汇总见表1。[3]

综上所述, 本研究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范式, 在系统梳理职业认同以及敬业度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构建职业认同与敬业精神的相关理论框架。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分析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现状、敬业度现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的相关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12年4月~9月间, 筛选出浙江省6家酒店、6家旅行社和5个景区展开实地调研。调研工作由课题组成员完成。发放问卷共计600份, 回收526份, 回收率86.7%, 剔出无效问卷7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456份, 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6%。对于有效问卷中缺失的数据, 采用均值替代法。

2. 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的问卷量表的结构主要借鉴Meyer (1983) 等的量表, 从“自我认同”、“关系认同”、“组织认同”三个角度进行题项的设计, 并通过专家系统进行内容效度的检验。之后安排10个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访谈, 在此基础上对条目进行修正。

敬业度的量表从商业咨询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两方面的量表的基础上, 依据专家系统对其进行修正。

鉴于量表在我国旅游行业的适用性, 需要采取专家论证法的手段来对量表进行修订。内容效度检验依据专家系统进行, 通过13名旅游行业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包括8名旅游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和5名大学教师) 对问卷题项的检验。依据CVR指数即内容效度比, 对问卷的题项进行删减。然后选取小样本N=50进行预调研, 对不符合标准的测量题项进行剔除, 对测量量表进行修正和优化, 以确保测量量表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各变量进行测量, 最终测量量表用于大样本正式调研。

样本数量是后期数据统计处理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最低样本容量, 比较常见的建议是N/P>10 (N为样本数, P为指标数) , 因此, 本研究认为最低样本量应该在100-150以上。考虑对企业员工发放问卷的困难性, 计划发放问卷600份。问卷的计量尺度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计量方法, 从1分到5分, 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的不同程度。

3. 数据处理

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数据的录用采用Excel处理和采用SPSS17.0。

四、研究结果

1. 职业认同与敬业精神的相关结果分析

根据理论假设, 本研究首先将职业认同的各个维度作为考察变量, 对敬业精神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4.1所示, 相关矩阵结果表明, 职业认同与敬业精神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职业认同中关系认同相关度最高的是精力投入 (r=0.41, P<0.001) , 其次是职业效能 (r=0.35, P<0.001) 。说明职业认同中的“关系认同”与员工的“精力投入”及“职业效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反映了人际关系在旅游行业敬业度的重要性。

表2数据结果表明, 组织认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效能”相关关系显著。敬业精神各维度与职业认同变量各维度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 说明员工的职业认同感越高, 其敬业精神越高, 由此可以推测, 职业认同可能是敬业精神的重要预测变量, 而职业认同各个维度对敬业精神预测效应的大小, 需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来探明。

2. 职业认同对敬业精神的回归分析

(1) 职业认同对“精力投入”的回归分析 (表3)

以上得出了职业认同的各分维度与敬业精神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因此在敬业精神的预测模式中, 我们将职业认同的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 以敬业精神中的“精力投入”为因变量, 建立回归方程, 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只有关系认同和自我认同两个变量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从标准β值可以看出, 职业认同对敬业精神的“精力投入”回归方程式为:精力投入=0.219*自我认同+0.67*关系认同+0.971。

(2) 职业认同对“职业效能”的回归分析 (表4)

在敬业精神的“职业效能”的预测模式中, 我们将职业认同的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 以敬业精神中的“职业效能”为因变量, 建立回归方程, 并采用分层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组织认同的四个变量均进入到最后的回归方程。从标准β值可以看出, 职业认同对敬业精神的“职业效能”回归方程式为:职业效能=0.204*自我认同+0.257*关系认同+0.369*组织认同+0.11*期望认同+0.416。

(3) 职业认同对“职业忠诚”的回归分析 (表5)

在敬业精神的“职业忠诚”的预测模式中, 我们将职业认同的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 以敬业精神中的“职业忠诚”为因变量, 建立回归方程, 并采用分层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只有期望认同被剔除出最后的回归方程。观察模型回归系数的可得到职业认同对敬业精神的“职业忠诚”回归方程式为:职业忠诚=0.371*自我认同+0.243*关系认同+0.142*组织认同+0.357

五、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1) 依据相关研究与理论的综述, 职业认同的内涵与敬业精神的内涵存在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认同与敬业精神的理论假设。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员工的性别差异不明显;方差分析发现职业认同和敬业精神在年龄、从业时间、学历、所学专业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旅游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从业时间、学历、专业以及工作岗位的差异对职业认同以及敬业精神的影响并不明显。

(2) 相关矩阵结果显示职业认同与敬业精神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员工的职业认同感越高, 其敬业精神越高。

(3) 通过职业认同与敬业精神回归模型的构建来分析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从业人员的精力投入方面, 自我认同和关系认同的影响作用明显;在从业人员的职业效能方面, 自我、关系、组织、期望认同的四个因素都起到影响作用;在从业人员的职业忠诚方面, 自我认同、关系认同与组织认同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2. 建议

(1)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认同以及关系认同水平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认同和关系认同是对其体力、精力投入的关键因素。因此: (1) 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以及对自我认知、心理调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旅游职业教育要不断提供平台培养旅游从业人员人际关系的能力, 对其心理疏导以及旅游岗位的充分认识的任务依然艰巨; (3) 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是“留人”、“留心”及培养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2) 充分认识职业认同与敬业精神关系的重要性

职业认同是员工以内省方式来把握自我、关系、组织、参照人群认同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对敬业精神的影响十分关键。因此: (1) 旅游从业人员明确二者的关系, 有助于明晰岗位职责, 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 (2) 旅游职业教育需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见习、社会实践等方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旅游职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同时提升, 增强旅游职业的认同感, 是培养起敬业精神的重要方式; (3) 旅游企业需重视职业认同的重要性, 要加强价值观共享、企业宗旨等方面的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

(3) 加强旅游从业者的在职培训, 提高福利待遇和精神文化的宣传及引导

从研究的样本可以看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 教育程度以大专及以下的从业为主。 (1) 年轻人尚未定性, 职业认同感水平有待其人生经验的判断, 部分人职业规划尚未明晰, 是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率较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旅游相关部门要多提供从业者培训学习的平台, 加强职业教育, 从而提高旅游业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素质; (2) 旅游业的繁荣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相关政府部门需积极引导, 提高一线旅游从业者的福利和待遇; (3) 可选取优秀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志愿者进行宣传和推广, 积极营造旅游从业人员健康向上的形象, 多途径多手段对优秀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嘉奖, 将有助于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同水平, 进而提升员工敬业精神, 减少旅游行业人才的流失和流动。

摘要: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职业认同各维度与敬业精神的各维度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自我认同和关系认同对从业人员的精力投入影响作用明显;职业认同四个维度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效能起作用;自我认同、关系认同与组织认同在从业人员的职业忠诚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CARSON K D and A G BEDEIAN.Career commitment:Construction of a measure and examination of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 1994 (44) :237-237.

[2]SCHAUFELI W B and A B BAKKER.Job demands, job re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urnout and engagement:A multi﹞sample stud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4, 25 (3) :293-315.

上一篇:青少年保健下一篇:日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