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价值

2024-09-29

公用价值(精选10篇)

公用价值 篇1

依据顾客价值理论,以天然气企业为例,建立公用企业营销战略模型,系统分析公用企业的顾客价值维度及内涵,制定科学、务实的公用企业营销战略,为企业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对策和途径。

一、公用企业顾客价值分析

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个消费过程的整体全面的综合评价,是一种高度个人化且具抽象层次的认知,既包含对所获得的效益与所承受牺牲之间的相对关系,又包含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上的价值。顾客价值理论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从顾客的视角来研究价值,其核心是顾客对某一市场提供物满足其需求能力的预期、对需求满足过程以及需求满足之后所得结果的感知。

借鉴传统的顾客价值理论,可将公用企业的顾客价值概括为由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绪性价值和知识性价值四个维度组成。我们分别以天然气行业为重点一一进行阐述:

1. 功能性价值。

由于公用企业的产品都是消费者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在消费者心中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消费者购买、安装的天然气燃气灶不能正常使用,无法保证一日三餐正常的饮食起居,那么产品的顾客价值将会很低,并且由于公用企业的垄断性,如果产品不能正常使用,还没有其他同类企业的产品可以取代,消费者只能等待。虽然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事业,消费者有可以选择的企业,但是毕竟是有限的,移动通讯只有联通公司和移动公司,天然气企业有的城市只有一家经营,有的城市也不过两三家。

2. 社会性价值。

消费者对公用企业的社会性价值可以概括为忍气吞声,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09年“服务消费申诉前五位”的排名依次是电信服务、居民服务、修理维护服务、餐饮服务、公共设施服务,其中跟公用企业相关的占到了四个。这说明公用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口碑在消费者心目中地位很低。这也同公用企业由于垄断经营不注重服务和社会影响力有关。

3. 情绪性价值。

情绪性价值是消费者和企业工作人员直接打交道时的心情感受来衡量的,所以良好的服务质量是减少消费者对于自身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带来的不满情绪最好的方式之一。

4. 知识性价值。

公用产品的知识性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产品的基本知识跟消费者生活甚至生命息息相关。由于用户使用天然气灶不当造成事故的案件频有发生,比如,用户应该出门关掉总阀门,如果有漏气情况,千万不能点明火等等这些基本的操作常识,公用企业在给消费者安装产品时一定要及时、反复传达,做好安全防范知识普及工作。

二、模型构建及解读

依据以上分析公用企业顾客价值内涵和维度,本文构建公用企业营销战略框架图(如图1),框架图依据的思路是依据顾客价值理论调整公用企业营销战略,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公用企业从顾客价值角度调整企业营销战略,可以达到顾客满意、经济效益、社会形象统筹兼顾的多赢局面。首先,顾客价值理论是从顾客角度研究价值的,所以公用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是站在顾客视角进行调整,这样的营销战略实施以后肯定会得到顾客满意。其次,由于服务质量和产品问题而引发的消费纠纷已经导致很多严重后果:产品由于使用不当造成人身伤害、顾客改用竞争对手的产品、企业同消费者对簿公堂等,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带来高额的经济成本、人员成本、沉没成本。所以从顾客角度制定公用企业的营销战略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减少浪费。再其次,由于实施的营销战略是以顾客价值理论为基础的,使用公用企业产品的客户群基本占有了整个城市人群,所以顾客满意后,消费者的口碑相传,企业的社会形象就会扭转,如果公用企业积极投身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就会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大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1. 消费价格透明化。

价格是消费者对公用企业产品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公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中主要采用“成本加利润”的定价方法,由企业申报成本,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形成最后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这种定价方式照顾了公用企业的效益,对利润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确保消费者的负担不会过重。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例如,企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虚报成本,而政府对其成本的真实性监控力度不足,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以天然气企业为例,目前我国天然气出厂价的形成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固定价格制度,即不反映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由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构成天然气出厂价的定价方法。但是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放和发展,这种定价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既未考虑到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的变化,又未与竞争燃料的市场价格挂钩,更未体现出天然气的热值、环保、便利等社会经济优势。由于尚未建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与国外天然气价格及相关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天然气价格过低,偏离了其市场价值。公用企业强烈的社会公益性特征使之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因此公用企业应该效仿上市公司,定期在公开发行的指定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进行信息披露。增强公用企业的财务状况透明度,防止企业转嫁支出、提高成本,造成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定价如实反映行业状况和社会需求,也实现由全社会对公用企业的价格进行监督,防止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

2.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质量与顾客感知价值密切相关,服务质量是顾客评价顾客价值的主要因素,在无形服务与有形产品混合一起提供给顾客的情况下,服务感知质量在决定顾客满意与否时非常关键。许多研究表明,服务感知质量(包括人们看重的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响应性或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等)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与其他生产性企业相比较,公用企业的服务特征是:可与顾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比如天然气的服务人员每个月都会到消费者家里进行天然气消费登记或者收取使用费用;与其他产品消费者相比较,公用产品消费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忠诚感,因为消费者转移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或者较高的机会成本,为了降低购买风险,顾客往往更可能对某个公用企业产生忠诚感;消费者既可能忠诚于某个公用企业,也可能忠诚于企业的某个网点或某位服务人员。

以天然气企业为例,第一,应该做到质量控制,就是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严把工程施工质量关,无论是市区管网、庭院管网还是户内设施,都要严格控制,保证工程质量。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将安全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如果工程质量控制不严,时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经常返修,则工作量的加大势必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更有甚者,如果造成安全事故,则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无可挽回的,那时再谈优质服务只能是一句空话。第二,还需要提高服务意识。扭转企业职工的优越感,加强服务监管力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激励机制。笔者针对天然气企业的特点提出相对应的激励措施:一是薪金。有竞争能力的薪金待遇不仅能吸引优秀的一线人员,还可以激励他们不断提高业绩。可以采取按销售业绩提成的办法,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二是竞争。使人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形成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机制。每月的工作业绩与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挂牌考核,将业绩公开展示。因为一名真正上进的服务人员,谁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一名。三是晋升。对业绩特别突出的营销员晋升到管理岗位,晋升带来的除了提高薪水外,更重要的是职务的改变,给予其带来的成就感和对组织的价值等多方面的满足。

3.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宣传推广工作就是企业的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对于企业来说“软实力”也正在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变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的高度发达,产品可供选择性增多,产品同质化增强,如果企业单单依靠“硬实力”显然无法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它需要企业通过其独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来吸引消费者。公用企业的垄断性导致的企业优越感,忽视了企业的推广宣传,但是随着公用事业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剧,公用企业越来越注重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公用企业通过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广泛渗透力,将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全面地介绍给社会,通过企业及企业产品的良好形象来影响公众的思想并使公众产生消费行为。具体来讲企业通过外宣塑造良好的“软实力”有以下意义:一是企业外宣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形象。二是企业外宣有利于确立品牌和扩大市场销售量。

大众公用 掘金创投产业 篇2

创业板还没有正式推出,创投概念已经悄然兴起。春节刚过,创投概念股在市场中就掀起了一波行情。随着相关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项目在创业板上市,相关上市公司也将获得显著收益。

本期“上市公司透视”选择了参股深圳创投集团的大众公用、清华紫光创投公司的紫光股份、武汉华工创投公司的华工科技三家“创投类”上市公司,对它们的创投项目进行探究。

高盛在西部矿业一年间获利100倍以上的财富神话,强烈地刺激着国内创投公司的神经,但只能临渊羡鱼——在创投产业链条中,缺失了最重要的退出环节。如今,随着创业板的启动即将成为现实,国内创投公司也将有可能复制高盛的财富神话。

执国内创投产业牛耳者,非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创投”)莫属,这无疑将使其成为创业板推出后的最大受益者,而持有深圳创投20%股权的大众公用(600635),则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投概念龙头之一。此外,大众公用还通过持股另一家创投公司,与深圳创投形成南北布局之势,其直接参与投资的创投项目也有望于未来实现上市,多方位分享创投产业财富。

参股创投龙头

数年前的一个决定,为大众公用打开了分享创业板市场的滚滚财富之门。

大众公用控股50%的上海大众燃气,占据着上海燃气销售40%的市场份额,为大众公用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正是在市政公用投资现金流的支持下,大众公用对创投、金融领域进行了广泛投资,图谋更大的发展和更高的回报。

2002年11月,大众公用分别与深圳创投、隆鑫集团签订了增资入股和股权转让协议,大众公用增持深圳创投24238万股,出资额为25450万元。同时,受让隆鑫集团所持有的深圳创投5000万股,出资额为5250万元。总投资额3.07亿元,占深圳创投总股本的20%。大众公用董事长杨国平兼任深圳创投副董事长。

资料显示,深圳创投注册资本金为16亿元,可投资能力高达60亿元,为中国资本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的本土创业投资机构。其主要股东除了大众公用外,还包括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

自成立以来,深圳创投在九年间接洽项目逾5000项,已投资项目超过150个,领域涉及IT、通讯、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化工、物流、连锁服务等,累计投资金额逾24亿元。

同时,深圳创投还管理着中新基金、中以基金等4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苏州、武汉、郑州、淄博、重庆、西安、北京多个地区的地方性政府引导基金等10多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总规模达到60亿元,为深圳创投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降低了业绩的波动性。

深圳创投投资项目中Pre-IPO(上市前最后一次私募融资)项目占了较大比例,公司投资风格稳健,成立至今投资坏账率小于10%。在2005年之前,创业投资年收益率达到20.45%。2005年之后,本外币基金的年收益率更是达到35%以上。

国金证券分析师赵乾明表示,目前,深圳创投手中持有的已上市企业股权增值巨大,其中所持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将于上市一年后、国外上市公司的股权将于上市半年后推出,2008年业绩增长确定且明显。

“2008年深圳创投持有的国内外上市公司股权都将自由流通,届时,公司在二级市场上退出所持股权,其业绩将显著增长。根据深圳创投现持有股权情况保守预测,2008年净利润有望达到5亿元,为大众公用贡献投资收益1亿元。”

创投南北布局

2007年12月26日,大众公用与上海建元投资、上海强生集团等9家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出资摘牌购买上海杭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杭信”)的全部股权,然后增资该公司。增资后,上海杭信注册资本为2.85亿元,主要将作为投资高成长型企业的投资平台,大众公用出资5050万元,占全部股份的16.129%,并列第一大股东,拥有控制权。

资料显示,上海杭信主营高成长企业的股权投资,高成长企业的兼并、收购和产权转让,对高成长企业投资的管理和监督,与上述投资业务活动有关的各种投融资咨询和顾问服务等。

据悉,上海杭信有意向投资的华西能源,是我国大型电站锅炉制造商、电站辅机制造商、发电设备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2006年产值超过13亿元,有望于2008年实现上市。

赵乾明认为,对上海杭信的投资,从大众公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最大的意义是获得了一个直接介入创投产业的平台。

“大众公用对上海杭信的投资,与对深圳创投的股权投资一起,形成了公司在国内创投产业中一南一北的布局,公司作为创投板块龙头的投资价值得到了强化。”

直接操刀创投

业内人士表示,对比美国、英国和香港创业板对上市准入门槛的要求,预计,国内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可能是企业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近两年盈利不低于1000万元,将显著低于主板准入门槛。

“对于如深圳创投这样的创投企业来说,创业板上市企业准入门槛的降低,意味着退出通道大大拓宽,而退出通道的拓宽意味着投资回报的提升。”赵乾明表示。

统计显示,2006年通过中小板实现资本退出的创投企业获得了25.8倍的平均回报。据估计,创业板推出后,将以日均上市2家的速度接纳中小企业的上市,这将给创投公司带来巨大的机会。

据深圳创投保守预测,其手中的项目2008年能通过上市渠道退出的将不少于10个。实际上,公司已经提前锁定了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增长。

赵乾明预测,深圳创投2009年的业绩有望达到7.5亿元,将为大众公用贡献投资收益1.5亿元。

但大众公用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通过所有的深圳创投及上海杭信两家创投公司的股权来间接受益于创业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投资直接介入到创投产业。

自2007年10月至今,大众公用对外投资频频出手,累计投资额近1.4亿元。其中,2007年10月22日,大众公用对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投资2700万元,股权占比3%。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有望于2008年上市。

公用价值 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市政工程,生产管理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大多地处城市主、次干道, 车流、人流密集, 市政管线与供电线路、通信线路繁多, 施工环境复杂, 施工工期紧张, 这些因素造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劳动环境不确定、安全防护投入、人员素质差别大等特点, 给市政公用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了解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认识薄弱环节, 提升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工作, 从根本上扭转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局面, 遏制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是对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一、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低、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差

市政公用工程最初的建设项目多以道路为主, 所涉及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种类相对较少, 长期以来在施工现场形成了重质量、重生产、轻安全的情况。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企业各级施工人员对《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等安全标准存在不熟悉、不了解的现象, 甚至安全员对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这直接导致现场安全管理不够深入, 安全检查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使得安全事故隐患不能立即消除或制止, 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差也是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管理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施工企业为获得承包工程, 恶性竞争, 低价中标后又分包或层层转包的情况时有发生。施工企业不稳定, 经常使用临时性员工, 使得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持续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得不到落实。据统计, 西安市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监督开展以来, 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发生的安全事故中, 伤亡者多是施工企业中的临时性员工。

(二) 对安全教育缺乏重视, 落实不足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安全教育落实不足。包括现行法律法规、企业安生生产责任制及安全操作规程, 现场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班前安全技术交底等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台帐教育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但具体落实还远远不够。对安全生产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三) 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考核落实不到位

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到位。存在漏签、代签现象, 没有做到明确企业、项目部、班组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 没有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特别是对专业分包方的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监管。实施过程中亦缺乏必要的考核落实, 直接导致了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不健全与安全生产制度的不完善。

(四) 施工企业对安全设施、安全防护用品投入不够

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不设立专职安全员。存在着重质量轻安全, 重效益轻管理, 重事故后的分析处理, 轻安全生产隐患管理的现象。对安全设施、安全防护用品投入不够, 导致安全生产隐患的出现。

二、加强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当前建设市场逐步规范,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管理作为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既要与时俱进, 又要针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特点, 刚柔相济, 解决既有和潜在的问题。

(一) 建立准入制, 减少施工人员流动性

目前西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企业已实行准入制, 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 从源头上把关, 彻底消除施工企业随意使用临时性员工的不良现象, 减少了人员流动, 有力保证了安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首先, 细化制度, 责任落实到人;建立起一套完整、详细的、可操作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从企业法人到现场施工人员都要遵循相应的安全责任生产制度, 建立起逐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安全生产责任关系。

其次, 不仅要把安全责任制度“上墙”, 还要做到“上手”: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具体到人, 并将具体负责的事务、责任、制度传达到每一个人, 让每一个参与施工人员在安全生产责任书上签字, 使其明确自身的安全责任。

(三)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安全培训教育是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和实施的重要措施, 抓好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将安全教育培训贯穿于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 通过岗前教育培训, 班前、班后教育, 以及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在施工现场设立完善的安全警示标牌, 悬挂、张贴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保证安全生产意识的宣贯, 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四) 加大安全生产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的投入

“安全无小事”。为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市政公用工程项目部应按规定设立安全专项资金, 对交通安全防护设施、施工人员劳动保护、安全防护用品、安全宣传用品等进行投入, 并设立专职安全员。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对项目部各安全防护设施及安全防护用品进行检查, 并按照相应的安全设施设置检查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五) 重视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 是企业根据生产的特点, 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经常性、突击性、专业性的检查活动。在生产过程中, 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环境、劳动条件、作业中的工器具、防护设施、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操作行为等等, 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安全因素。因此, 安全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 掌握生产过程中安全状况的各种变化, 及时发现可能引起事故的各种隐患, 果断采取整改措施, 以避免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结语

建立现代安全管理, 把传统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把过去企业经济效益为主, 安全管理为辅转变为效益、安全等的综合效果管理;把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主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只要每个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 勘查、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认真履行法律职责, 全体从业人员具备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 珍惜生命, 就一定能够有效地遏制市政公用工程事故的发生, 提升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警惕公用事业资产“溢价” 篇4

今年3月,英国著名的Global Water Intellegence 杂志以“管理中国资产价格膨胀”为题,列举了我国某些城市给排水企业对外出让股权中的资产“溢价”情况。

资产收益与资产溢价悖论

从理论上讲,资产溢价是资产收益增加的货币化表现形式。它首先不能脱离市场买卖或交易关系。其次,有了交易关系并不意味一定会产生交易结果。你欲以500万的价格出售原值300万的房产,但如果无人问津,你所谓的溢价只是一厢情愿,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卖方试图得到的溢价收益必须以买方愿意支付的溢价成本为实现途径,愿卖愿买。第三,买方之所以同意支付溢价甚至高额溢价,取决其效益预期,例如觉得资产经营收益很好,或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物有所值。

众所周知,城市水务行业属于公用事业范畴,是典型的国计民生行业,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且其服务价格也经常被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水务企业的资产收益一直很低,多在“保本微利”甚至出现亏损,但另一方面,其资产却通过剧烈溢价的方式实现增值和对外出让,以至于超出资产原值数倍的溢价居然可以在一朝一夕中快速实现,其间的“悖论”实在令人费解,究竟是卖方过于精明,还是买方过于愚笨?

“溢价”背后的冲动

公共服务价格属于世界各国公共监管的核心内容。尽管价格监管模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都由“成本定价”模式延伸而来,即首先核定厂商的资产成本基数,以此决定或限定其资本利润率。例如我国现行的《城市自来水价格管理办法》,就规定自来水行业的资本利润率为8%的水平(成本回收期内允许到12%)。如果厂商投资成本是500万,8%的利润率意味着利润总额不得超过40万元,假如厂商擅自把利润率水平提高到16%而获取80万的利润,属于违法。

然而厂商可以通过一种既有效又合法的途径找到来实现80万元的利润。假设水厂的设备投资本来只需要500万,但如果把投资成本“蓄意”扩大到1000万,并以此作为成本基数来计算利润率,这时候人们发现,虽然允许的利润率依然是8%,但利润总规模照样可能达到80万元。

由此似乎可以恍然大悟,某些公共资产的“溢价”固然可能是因为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或未来投资的需求,但在政府严格限定利润率的条件下,通过资产作价→资产转让→投资成本等系列性运作或变通,完全有可能通过资产规模扩大的途径,堂而皇之地扩大成本基数,进而在利润率不变的条件下,放大利润总规模。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一些外国学者就关注到了“合法成本”与“合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即要防止厂商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不合理利润的问题。美国联邦法院对此还有过实际的判例。其中的一个结论就是,在传统的“成本作价”模式下,厂商往往具有扩大成本规模的“理性冲动”,通过资产价值的“溢出”来实现利润规模“溢出”,属于非常精明的算计。鉴于目前我国对公共服务价格的严格控制,期望通过提高利润率的方式来增大利润总额显得非常困难,因此,蓄意制造资产溢价并以此来扩张成本规模,同样可以成为一个既合法又有效的途径。

谁为“溢价”埋单

资产价值的“溢出”有可能导致利润规模的“溢出”,但问题并未结束。由于资产成本在价格基数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成本总规模的大小还会影响消费价格水平。换言之,外商不可能无收益地支付溢价成本,政府亦不可能无成本地享受溢价收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句话对于双方同等适用。溢价成本或溢价收益最终要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转换。

首先,这种转换会直接影响社会消费价格,即通过消费价格提升所形成的现金流量来清偿溢价成本。某城市以数倍于原值的价格出让了本地的水厂,签约仪式上杯盏交错,皆大欢喜。事后在厂商要求依据现行法规并根据“成本定价”模式调整水价时,主管部门心境大变,原来“溢价”=“提价”。其次,这种转换会影响公共财政。从表面上看,对溢价成本的清偿有时并未引起消费价格的变化,但却有可能增加今后的财政支出。而某一公共支出的增加意味着另一些公共支出的减少,从性质上同样会影响社会总福利,“羊毛出在羊身上”。

公用事业的基本经济学特征是自然垄断,由于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供给方的非选择性,其资产溢价成本将会定向和定量地转化为社会消费价格,即前端过量资本与后端价格压力之间有着逻辑通道,正所谓“成本之水托升价格之船”。这一原理貌似简单,但在实际中却为许多博学或精明的学者或官员所忽视。在形形色色的公共资产溢价现象中,既存在头脑发热的无知,也不排除心怀叵测的“蓄意”。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能单纯地见钱眼开,要始终关注谁来最后“埋单”?如何“埋单”和“埋单”多少的问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有可能导致公共服务价格上升的溢价行为。

我国公用企业垄断问题研究 篇5

1.1 公用企业的界定

要对公用企业的垄断进行研究和规制的前提是必须对公用企业进行明晰, 而关于公用企业的定义, 最早是出现在1993年国家工商管理局发布的第20号令《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该规定对其界定为:“公用企业, 是指涉及公用事业的经营者, 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我国学者杨紫煊先生则将其界定为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公益事业。而李昌麒先生认为公用企业绝大多数是自然垄断企业, 是由于特定行业的市场的自然条件或原因而产生的垄断经营。参照以上观点, 本人认为公用企业应该是指政府投资的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产品、服务的经营组织。

1.2 公用企业的特征

(1) 公用企业具有服务的特定性。

(2) 公用企业的营业目标具有公益性。

(3) 公用产品体现了资源的稀缺性。

所以, 通过对公用企业及其特征的界定, 能使我们更好的对公用企业的特殊垄断进行理解, 并对下文所论述的公用企业的垄断存在的弊端及对策提供依据。

2 我国公用企业的垄断存在的弊端

2.1 公用企业行政化现象严重

公用企业虽然由于其产品的公共性担负着一定的公共职能, 但在本质上仍属企业, 在经营上本应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但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公用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收费,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政府直接投资, 而政府财政预算又受经济变化的影响而缺乏稳定性, 难以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稳定的资金, 不稳定的资金投入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总量短缺和已有设施的低水平养护、低效率运行,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套用行政管理模式实行的垄断化经营, 使我国公用企业既是行业的实际经营者, 又是行业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 行政管理的制度结构与企业营运的运作模式相互混同, 主次功能地位颠倒, 企业运作完全成为公用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附属, 同时在营运的外部环境上又因没有有力的竞争者和潜在的竞争威胁, 因而在实际运作中便缺乏竞争的活力、压力和动力, 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降低成本、创新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 缺乏竞争所造成的低效会远远超过规模经济的效益, 最终导致经营的低效率。

2.2 公用企业的地位及现状使得公用企业的价格制定极不合理

由于公用企业具有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双重法律地位, 在实践中, 他们更多地看重自己的行政主体资格和手中的行政权力, 常常采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等不正当手段来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

2.3 市场封闭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公用企业大多是由国家管制的, 社会资本及外资很难进入, 城市供水、供电、供热等行业基本上由国有企业独家经营。正是由于我国公用企业市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虽然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允许并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合资、合伙经营的城市公用企业项目, 但其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而且长期以来, 我国片面强调公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 使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能体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 这使得社会资本失去对公用企业投资的兴趣, 而且可经营性行业的政策性亏损和非可经营性行业建设、维护所需的投资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公用企业的投资热情和信心。而且在公用企业领域, 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仍然出于保护地方和部门利益的考虑, 以公用企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为由拒绝开放市场。这对于我国作为WTO成员国, 在迎接外国企业所展开的全面竞争过程中是很不利的。

3 国外公用企业反垄断的法律举措

3.1 美国

美国公用企业改革启动于70年代晚期, 在一批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努力和推动下, 通过立法, 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了长期以来公用企业自然垄断的局面。美国通过1978年颁行了《天然气政策法》, 开放了能源和运输市场。而且, 美国电信业的开放主要借助法院的若干重要判例和司法部采取的相应措施, 打破了电话器材市场的垄断, 从而为美国长途电话以及短途电话的开放和竞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3.2 英国

英国80年代对电信、煤气、自来水等自然垄断行业分别颁布了《电信法》、《电力法》、《铁路法》、《煤气法》《自来水法》, 从此设立具有相对独立的政府管理机制, 并对各政府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原则作了规定, 同时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英国, 电信、电力、煤气和自来水行业还设有相应的政府管制办公室。这种管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管制法规, 颁发市场准入许可证, 设计并执行价格模型以及规范公用企业市场行为等, 从而独立地对公用企业行使监督职能。

3.3 德国

德国为了防范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 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反对限制竞争法》等对公用企业进行了行为规范。而且由于德国是欧共体重要的成员国, 因而法律上尚受制于欧共体法律的调整, 而欧共体在打破成员国公用企业垄断格局是不遗余力的。以电力为例, 根据欧盟1996年发布的关于开放电力市场的指令, 从1999年起, 欧共体成员国必须向其他成员国开放25%的电力市场, 到2006年, 欧共体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将达到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因此, 在德国公用企业的开放与竞争的形成是必然的。

4 我国公用企业反垄断的法律对策

4.1 实行政企分离, 导入竞争机制

我国大部分公用事业企业的优势地位, 都是政府扶植、保护并通过相关政策、法规予以确认的结果。因此对公用事业滥用优势地位的反垄断政策, 应当首先从产业结构上进行政企分离, 引进竞争机制, 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将自然垄断缩减至尽可能小的范围, 也即将因政府规制所造成的公用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合理化。公用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率, 引进竞争机制是必要的, 但前提是得实行政企分离。在我国, 要实行真正的政企分离, 应当从制度功能分离着眼, 将公用企业的管理职能与营运功能明确界定, 实现公用企业作为企业的制度本原。为此, 基于我国国情的考虑, 应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实现公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国家仅以投资主体而非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公用企业营运。但政企分离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公用企业完全自由放任, 因为公用企业较之一般企业更具公共性。所以我国也可借鉴这种做法, 将现有公用企业的管理功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对公用企业的管制。实行政企分离后, 还必须导入竞争机制。如果有竞争, 公用企业完全可以是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而在实行政府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方针的同时, 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 通过竞争, 可促进各行业发展和服务的改善。

4.2 实行民营化改革

民营化是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 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公用事业民营化在西方国家已有多年的历史, 它们是以民营化或私有化为先导的, 改革之后对公用事业企业的卡特尔和结合行为的规制, 与其他企业已没有什么区别。西方的经验证明, 公用事业民营化不仅有助于缩小政府规模, 降低政府成本, 而且能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国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用事业机制由于缺少竞争和市场机制, 导致了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和运营上的低效率, 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市场的国家化, 要求我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所以将民间资本引入公用事业, 即可以解决当前国内企业资金普遍不足的问题, 而且也有利于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及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

4.3 切实落实和完善价格听证制度

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市场调节的风向标, 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与利益驱动在实质意义上便是围绕着价格而进行的。因而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 对于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对公用事业价格管制的制度设计上, 应落实和完善价格听证制度。我国价格法虽对此有所规定, 但由于听证会没有价格的最终决定权, 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要完善价格听证制度, 就得建立价格制订委员会, 由管制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表在充分对话中确定三方均能接受的价格政策。通过这样一种制度设计而制订的价格政策, 体现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法律价格追求, 即有利于增强价格政策的合理性, 同时也可减少价格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冲突, 降低政策的运行成本。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公用企业垄断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可知公用企业过度垄断给我国经济和消费者权益造成危害。虽然我国刚出台了《反垄断法》, 其功能是对市场主体一般的反限制竞争, 但对于公用企业垄断来说, 在公用企业缺乏竞争、市场结构单一的情况下, 仅靠《反垄断法》从外部反垄断,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 我国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 此时资金已经放松, 需要仔细地比较规制与竞争的成本收益, 在这个阶段, 一般会形成混同的制度安排, 即垄断和竞争并存。因此相应的政策选择应是:垄断与竞争并存, 规制与豁免并举。所以我国应依据国情, 借鉴国外的相关政策措施, 尊重客观事实, 合理规制公用企业的过度垄断, 改善市场结构, 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在规制垄断的同时引入竞争, 在自由的竞争中给予一定的限制, 使公用企业更为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昌麒.经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构想 篇6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人民政府积极探索,开始了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新一轮改革。从各地的成功经验看,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应当采取先易后难、分布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关键在于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其核心做法就是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行政垄断,形成多元竞争的格局,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目标。

1 具有完备的法制保障体系

从多年的实践看,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保障体系予以支撑。对于市政公用事业这一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生产生活的改革更是如此。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市政公用事业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各地根据有关法律,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地方立法步伐,目前已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的有七、八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法规依法确立了各级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中的责任;依法确立了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其权力和职责;依法确立了市政公用企业的准入条件、准入程序、竞争条件及管理办法;依法确立了市政公用企业的投资、建设、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质量、标准的规定等,对于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2 推行特许经营

尽管全国各地在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中引入了许多好的形式,但最为重要、最为普遍的经验,还是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在保证政府对公用事业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上,把公用事业的经营权授予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从而将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和经营与企业的市场行为结合起来。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一方面为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公用事业的建设经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3 实现政企分离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从电信产业入手,相继对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供应、铁路运输等主要公用事业实行重大改革。其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从根本上调整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即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政企关系调整为政府间接控制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实现从以“政企合一”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制向以“政企分离”为特征的体制过渡。这无疑为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经验支持的重要思路,也是有效解决政府越位与缺位问题并存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到政企分离,企业才能形成作为市场主体所必需具有的经营机制;政府才能从市政公用事业的垄断经营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才能够提高政府管制的效率。英国的市政公用事业在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后,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根据政府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有关条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了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换。

4 强化政府监管

推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不是弱化政府的责任,更不是一卖了之,一推了之。相反,政府的责任比原来更重了,需要增加投入,支持公用事业发展;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体系的构建,提高监管水平。这里的监管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监督和管理的简称,而是政府职能的重要转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监管机构的模式应当是相对独立,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并得到法律授权,独立监管;职责专一,监管职责明确而专一,不再承担与监管无关的行政管理;职能综合,拥有市场准入、价格、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监管权责,实行综合监管;专家治理,独立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应是被监管行业的专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

5 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

要成功地推进公用事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取消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障碍,才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才能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特许经营者的选择上,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信用良好的企业,由政府授权特许经营。在特许经营范围的选择上,可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式,先行开放路面清扫、保洁、园林绿化、污水与垃圾处理等领域,取得经验后,再在公共交通、供热、供气、供水领域推行。

6不断完善现行的价格机制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广大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价格本身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推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必须建立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以便于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施有力的管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回报机制,就不可能吸引众多的投资主体参与。而如果特许经营者的利润过高,既会增加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负担,也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定价模式,依据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按照“成本加微利”的原则,稳步推进市政公用产品的价格改革,通过适度有效的调控政策,逐步建立起激励社会投资的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从而在社会范围内达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7建立完备的应急机制

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具有连续稳定供应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特许经营者不能随意退出,中断服务。所以,介于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重要性,政府必须建立完备的应急机制,政府与企业都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出现特许经营者由于自身原因破产或产品、服务达不到标准等紧急情况时,采取政府接管或其他有效措施,保证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保证市政公用事业的安全运行。

总之,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更是激发市政公用事业活力,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摘要:阐述了市政公用事业,从具有完备的法制保障体系、推行特许经营、实现政企分离、强化政府监管、完善现行价格机制等方面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构想,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市政公用事业,政府,效率,原则

参考文献

城市公用事业的价格监管 篇7

城市公用事业是指那些涉及公共利益和有限公共资源配置并具有自然垄断特点的行业, 主要包括供水、供气、供热、绿化、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相比, 城市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是:

1.公益性。城市公用事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是居民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具有公益性的特征。

2.外部性。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相互促进这些行业的自身发展, 而且还为推动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从而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

3.地域垄断性。由于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 城市公用事业都有一定的区域范围, 其各种交易活动一般都限制在本地区的范围内进行。例如, 供热、燃气、自来水等一般只在本地供应, 消费者选择本区域的企业供应比选择外区域的企业供应更有效率。这种地域垄断性使消费者对公用事业企业缺乏选择权。

4.网络垄断性。许多城市的公用事业具有生产、输送、销售等业务垂直一体化的特点。其中网络输送是核心业务, 许多产品只有通过物理网络才能进入消费领域。另外, 这些行业的网络环节投资额大、投资回报期长、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 大多具有垄断特征。

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监管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监管的思路总体是较清晰的, 效果也较明显。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 对公用事业价格的监管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价格监管法规。当前许多方面存在着法律真空, 或现有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建立竞争性市场的要求, 使得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和竞争方式混乱。城市公用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格监管的重要性, 需要制定公用事业价格监管的法律法规, 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公用事业价格法律法规。现行的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监管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参照价格法及其它与公用事业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 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价格法把自然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公益事业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列在一起, 界限不清;对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管理的原则、定价方法和监管机制等规定不明确;政府对相关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许多领域的监管职能未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明确授权, 监管无章可循, 人为因素过大, 决策过程透明度低, 寻租风险大。公用事业立法滞后造成不能依法有效约束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

2.缺乏科学的价格监管方法。目前, 我国对公用事业的价格监管主要采用成本加成法, 该方法本质上属于公平报酬率监管, 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让企业收回成本。但是由于该方法缺乏客观的定价依据, 在价格的制定和调整中表现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价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程度。沿用传统的成本定价方法, 这种成本不是社会平均成本, 而是企业的个别成本, 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例如, 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制定或调整, 是根据企业的提价申报审批形成, 企业在增加成本后, 为了不减少利润就必然要求提高价格, 有的企业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价的目的, 价格主管部门很难准确地审核其成本的真实性, 往往是成本涨多少, 价格就提多少, 甚至出现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实际成本增加的情况, 因此留给企业大量因信息租金而产生的超额利润。此外, 被监管企业上报的成本是以调价前或执行期成本为准, 不考虑控制成本、节约成本, 也没有法定预期成本的依据, 更没有明确、量化的效率指标。

3.补偿机制不完善。城市公用事业的公益性, 决定了它不能完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其因公益特性而损失的利润应通过价格补偿和政府财政补贴两个渠道弥补。但由于各地的财力有限, 政府往往拿不出更多的财力直接投入或进行补贴, 常常寄希望于提价来解决补偿不足问题。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价格不仅要考虑成本、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公用服务供给等因素, 还要考虑价格调整对其它行业、部门和群众生活的影响, 考虑社会和公众的承受能力。

完善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监管的建议

应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 吸取其教训, 并结合我国实情的前提下, 完善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的监管机制。

1.制定并完善有关价格法规。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公用事业监管都是立足于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来实施的,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时, 为适应公用事业发展, 各国都加快了立法和调整法律的步伐, 逐步完善市场监管的法律基础。我国的城市公用事业的立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与现实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目前北京市供热行业依据的仍然是1994年市政府15号令《北京市住宅锅炉管理规定》, 15年前的规定已很难适应当前的供热现状了。因此, 我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 要按照实现公用事业依法监管的目标要求, 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公用事业运营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办法, 完善相关的投资、价格、财税、产权、社保等配套政策。应建立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规体系, 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自然垄断经营产品价格监管的范围、原则、程序和基本方法, 维护政府价格监管的严肃性, 从而对自然垄断经营产品的政府定价和价格监管有法可依, 提高政府价格监管的科学性。

2.构建科学的价格监管模式。欧美诸国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管政策, 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 而且其价格监管政策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英国的最高限价管制模式实质上只是规定监管价格的上升 (或下降) 率, 它是以一个合理的基价为假设前提的, 而基价的决定必然要以成本为基础, 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构建监管价格模式时不能回避成本问题。近期内, 我国有不少产品价格还处于调整阶段, 零售价格的变动不仅幅度较大, 而且不稳定。同时, 某些非价格因素也会引起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 但不会导致企业成本相应变化, 这会使企业利润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生产效率。不过, 可对欧美国家实行的两种价格监管政策的优劣进行分析借鉴, 制定出适合我国公用事业的价格监管模式。

3.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为了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 价格主管部门应针对企业建立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 主要办法:一是逐步建立企业价格成本台账。在价格非调整期, 按照每月或每季度的期限, 由企业上报工资状况、人员构成、各种支出等成本构成因素, 由物价部门进行审核认定, 剔除虚置成本, 约束企业自觉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二是确定企业的成本控制参数。根据企业产品零售价格指数, 参考社会平均职业收入增长率等因素, 确定企业的成本上升率;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进步率、实际生产效率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生产效率的差距等因素, 确定企业的成本下降率。企业的成本变动率决定了政府为企业确定的成本上升率和下降率的相对数, 即只有在成本上升率大于下降率时, 企业才能提价;反之, 企业就应该降价。在这种成本变动硬约束下, 企业要取得较高的利润, 就必须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三是积极引入价格竞争机制。公用事业的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阻碍了技术进步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抬高了社会成本。而引入价格竞争机制是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价格的有效方式。物价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的体制改革,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降低企业的个别成本, 为逐步实现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

公用电网谐波源查找与评估 篇8

关键词:公用电网,谐波,评估

公用电网谐波是电能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电力系统中谐波污染程度,直接影响到电网和用户电气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1]。接入电网的各种非线性设备,例如电弧炉、整流设备、电气化铁路、轨道交通等,所产生的谐波电流注入电网,是使供电电压正弦波形产生畸变、电能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这些设备发出的谐波进行检测并加以治理,是改善电能质量的重要手段。

1 公用电网谐波源的查找

如果电力系统中存在严重的谐波污染,就有可能引起谐波故障,这时就必须确定谐波源的位置。下面介绍2个简单的查找谐波源的办法[2]。

第1种方法,将电压或者电流波形畸变的时变曲线与用户负荷的时间曲线进行对比。如果电压畸变率发生变化的时间正好是交接班或者中午休息时间,那么谐波源很可能是工业用户。利用一些时变特性,可以将谐波和某一类负载联系起来。例如,谐波污染在用电负荷高峰期间歇性出现,则污染源设备极有可能是轧辊机、电弧炉、电焊机等具有间歇性工作特性的设备。

第2种方法,将待查输电线路上所有接入的电容器组断开,监测线路上谐波电流的流向。正常的谐波电流是从非线性负荷流向系统的。根据这种规律,可以从变电站开始,逐个监测谐波电流的流向,一直检测到谐波源。因为电容器组会引起谐波谐振,所以必须将所有接入的电容器组切除才有效。当存在一个主要谐波源时,可以通过确定主导谐波分量的有功潮流方向来确定谐波源位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可得到各个谐波分量的幅值和相角,将电压和电流采用同一参照系,通过主导谐波分量的相角就可以确定谐波源的位置。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往往根据用户及电力网络的特点区别处理。

针对35 kV及以上的大用户,可以根据用户主要用电设备的类型来判断其是否为主要谐波污染源。一般来说,这些用户大多具有轧辊机、电弧炉、中频炉等典型非线性负荷设备。另外,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推广应用,很多企业大量使用的整流设备和变频设备也是当前谐波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线路结构简单,接入用户类型较为单一的中压配电线路,通常可以将上文中介绍的2种方法结合起来,用于查找谐波源。而对于较为复杂的配电网络,特别是有大量居民小区和工商业用户同时接入的线路,由于谐波源众多,而且产生谐波类型复杂,此时单独研究谐波源的特性已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时应该考虑在配网系统中安装谐波滤波装置进行治理。

2 非线性负荷接入公用电网时的谐波评估

2.1 评估原则

非线性负荷接入公用电网时的谐波评估,主要包括判断谐波源产生谐波的类型、测试或者仿真该谐波源产生的谐波在当前电网参数下是否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必要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非线性负荷接入公用电网时的谐波评估,主要根据用户的用电协议容量、供电设备的额定容量及供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和公共连接点处的最小运行方式下的短路容量等参数,计算该用户注入电网谐波电流的允许值。然后根据该用户谐波源设备的额定容量,测试或者仿真计算出该用户实际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对于超标的用户,应按照其谐波类型和谐波源设备容量,提出治理方案。

工程上,Ih p单次谐波电流注入允许值,Uh p是根据相应电压等级的单次电压谐波分量限值和该系统的基准短路容量Sk计算得到的,即

式中:Sk为公共连接点三相基准短路容量,MV·A;Uh p为第h次谐波电压注入允许值,kV;Un为系统标称电压,k V。

GB/T 14549中,给出了各个电压等级的基准短路容量和全部用户注入公共接入(PCC)点的各次谐波电流允许值,便于在工程中使用。当公共连接点最小短路容量不同于基准短路容量时,可以按照实际的最小短路容量与基准短路容量的比值进行修正,得到全部用户实际谐波电流注入允许值[3]:

在公共连接点同时接入多个用户时,对于第i个用户的第h次谐波电流注入允许值,可计算得到

式中:Si为第i个用户的用电协议容量,MV·A;ST为公共连接点的供电设备容量,MV·A;α为相位叠加系数,如表1所示,α按照表1取值。

2.2 评估程序

一般针对工业负荷用户,谐波评估的程序如下:

(1)确定PCC点,收集对该用户供电的网络设备参数及运行方式;

(2)用户用电设备的参数及接线方式;

(3)通过实际测量或者仿真计算的方式,确定用户注入PCC点的总谐波电流值;

(4)根据实际系统在最小运方下的短路容量和用户用电协议容量,按照式(1)和式(2),计算该用户在PCC点注入各次谐波电流的允许值;

(5)如果该用户的注入谐波电流值超标,则应给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3 典型工业负荷的谐波评估

某35 kV工业用户的一次系统接线图如图1所示。

供电系统对该用户的最小短路容量为429MV·A,供电设备容量为90 MV·A。该用户用电协议容量为10 MV·A,PCC点为主变高压侧。该用户有3条10 kV出线。3条10 kV出线所接主要负载情况如表2所示。

该用户的中频炉是通过12脉动整流设备供电的,因此工作时主要产生11,13次谐波。中频炉设备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因数为0.96~0.97,因此10 kV母线上的无功补偿设备未投入运行。对该用户的PCC点的谐波水平进行了连续24 h的测试,其数据如表3所示。

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取测量时间段内各项实测量95%概率值中最大一相值,作为判断谐波电流是否超过允许值的依据。允许值是根据式(1)计算得到基准短路容量下的允许值后,再按照式(2)换算成实际最小短路容量下的谐波电流允许值。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该用户11,13次谐波超过国家标准的允许值,应进行治理。考虑到该用户谐波类型较为单一,可以采用无源滤波器进行治理。在对11,13次谐波进行滤波的同时,单调滤波器一般会对5,7次谐波产生放大作用,因此需要同时考虑加设5,7次谐波的滤波支路。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今后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用户将出现在公用电网中,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些企业在对电能质量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一般自身也是电能污染的源头。治理电网谐波污染,不能再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层面上。预先对各类用户的负荷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估,在用户接入电网时同步投入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才是对公用电网污染的根治良方。

参考文献

[1]肖湘宁.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许遐.公用电网谐波的评估与调控[M].北京:中国电力出社,2008.

银行支持民企参与公用事业 篇9

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巨大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7.7%。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显示,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提高到1000~1500美元的时候,经济就步入了发展中国家行列,城市化水平将很快提高,要达到40%~60%的水平。目前我国的GDP已经达到700美元,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预示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步入快车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的一个现状就是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七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1%以下,八五期间,占1.3%,九五期间占1.8%,十五的第一年占2%多一点。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推荐值是3%~5%,由此看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的问题。

首先,中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对资金的需求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即使按照城市基础设施占GDP3%来估计,我们今年的GDP是10万亿,每年需要投入3000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一数字还要逐年增大。比如,城市污水处理,据亚行估计,从现在的污水处理率38%提高到2005年的45%,将需要200亿美元的投入,也就是每年需要投入约300到400亿人民币。

其次,民间资本投资到城市基础设施中来是有基础的,现在我们的居民储蓄存款是近10万亿,储蓄率达到40%。从居民的支出结构来看,消费性支出正在减少,而投资性支出正在增加,居民已经成为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来源。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民间资本是空间是很大的。

第三,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各地所倡导的方针,创建金融安全环境,各地相继出台了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政策法规,这些都为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条件。现在政府职能也正在转变,政府职能转换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稳健的金融环境和公平有效的政策法规,将会降低投资风险,降低消费成本,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比如安徽一家环保节能公司,成功地在广州竞标一个污水处理项目。据了解,这家公司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要在国内树立污水处理厂的一面旗帜,目前正在和多个城市洽谈。但是他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短缺,现在有两个项目在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也正在评审,打算作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我们想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模式。

政府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直接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因为投资决策主体和资金使用都是政府部门官员做出的。政府官员往往有短期行为,比如我们碰到的一些城市的规划就因为领导人的好恶而随意更改,项目的成败和利益没有挂钩,透明降低、监管不力。由于资金来源于财政,因此政府部门缺乏资金使用成本与机会成本的约束,所以工程的质量、进步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还容易滋生腐败。

其次,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因为民营企业的资本都来源于合资的形式,责权利都由合同规定,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民营企业将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不得不提高效率。

第三,政府把投资风险转嫁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除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之外,由于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商业性风险,因而政府可以实现风险的转移。

第四,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促进社会信誉的提高。由于民营资本有个很高的效率、激励机制和风险管理模式,可以降低项目整体风险,使消费者利益得到保护,有利于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种依法按章办事理念,有利于提高社会信誉。

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在银行融资方面不存在任何在法律框架下的不便

按规定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营,但是政府部门往往通过成立一个公司来替政府借款,虽然不是政府直接来借款,但是债务的偿还实际上是依靠政府的,把显性负债变成了隐性负债。

在担保方面,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大,很难找到担保人,而地方财政担保又和法律冲突,因而存在缺陷。

从道理上讲,政府负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纳税人公平受益的原则,但不合法。为了防范风险,银行也在想各种各样的变通办法,一般来说银行要求政府做出承诺,把贷款纳入政府预算。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君子协定,一旦发生了问题就没法追偿。但是地方政府仍然在贷款,银行也仍然在放款,因此我们期待担保法的出台和完善。

另外,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而进行银行融资有利于促进银行的信用结构。以BOT项目为例,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政府可以和民营企业签订特许权合同,以特许权合同做抵押,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债权银行三方的责权利都由合同界定,关系清晰,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解决了法律障碍,无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还是债权银行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了保护,实现了效率。

结论

(1)政府应该从直接参与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解脱出来。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做法还有待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

(2)政府的职能应该转化,以监管代替原来的对资产的直接拥有。可以大力推进BOT和BOT项目的模式。

(3)有效的政府监管需要坚实的法律依据,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增加法律透明度,同时坚守审计程序,增强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信心。

(4)经验表明合同监管方式这种模式是有效的。

(5)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债权银行可以通过完善的合同条款来保障各自的合法利益。

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养护分析 篇10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养护,方案

在当前的市政工程建设和监督工作中, 监督管理主要从以往的企业自控管理方式转变成了由政府进行全面管理, 社会大众参与监督的模式, 但是我国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将怎样提升市政工程养护和管理的质量当成一个重要的内容。 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市政工程也是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 其施工质量会对未来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构成非常大的影响, 它的施工质量除了对人们的利益构成影响之外, 还会给城市长期的建设产生较大的作用, 所以对市政工程施工养护加以重视也是十分关键的。

1 对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造价进行合理的调动

在充分的考虑到了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之后, 要对市政工程施工养护过程中的造价进行适当的调整, 当前我们在进行施工养护的时候会积极的采用一些新的技术, 这样对控制施工造价而言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虽然可以有效的提升施工的效率, 加快施工的进度, 但是施工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在一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 如果将使用传统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和养护转变为使用先进的技术加以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养护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施工的整体工期会不断的缩短, 同时也减少了成本的投入, 而在养护施工中采用何种原材料和施工技术都要充分的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对市政工程养护的施工图纸和组织设计要加以详细的分析。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设计中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人员的配置等诸多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施工和工程图纸的要求来进行, 因此, 不管设计方案做的有多好, 如果不能完全按照要求落实和执行, 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市政工程施工养护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来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成本控制。

在市政工程养护施工中必须要强化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在一个项目完结时, 相关的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图纸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 因为施工的过程中, 设计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或者是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进。 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制定若干个施工的方法, 在经过了精确的分析和对比之后才能决定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

在市政工程养护施工中, 所有的操作都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设计和施工图的要求, 同时还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对其操作和处理, 此外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对市政工程的养护施工和质量监督, 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施工的成本。

2 在市政工程施工养护中加强质量技术的控制

当前我国的市政工程养护中, 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就是道路的养护施工。 当前我国城市的车辆越来越多, 这也使得道路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承受更多的荷载, 此外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样一来也就使得道路的环境质量不断的下降, 所以在对市政工程养护时, 必须要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同时还要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准确的养护规划, 这样才能保证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 所以在开展道路养护工程时, 一定要首先做好设计和规划工作, 所有的工作都应该按照计划和设计来进行, 保证养护的质量。

在对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过程中要定期的对工程进行预防性的养护的修理检查, 这主要是因为路面的压力、雨水天气的原因对路面的裂痕以及地面渗水的而导致的路基湿软的现象的检测, 同时也要对路面下水道进行检查和公路裂痕的检查和修复, 防止因为地面水下渗而导致的板底冲刷而脱空状况现象的出现。 对于路基的破碎情况要及时的进行修补和维修, 对于路面下水道的堵塞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从而来保证路面水的及时处理, 防止公路的湿软现象的发生。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技术也要不断的更新, 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原有的技术上, 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养护的质量上, 要在技术上不断和其他的施工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 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 结合我市的具体施工现场的情况和要求来制定具有本市特设的工程施工养护方案。 从而来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效率。

3 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监督和管理

对施工企业的养护工作要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养护工作能够做到实处, 对养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材料的选购上要进行全程的监督和考核, 对一些护养不到位的工程项目要进行及时的曝光。 同时在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工作中加强市民的监督能力, 让市民参与到养护的监督和管理中来, 这样既可以及时的发现市政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的进行养护, 减少和防止因为养护不当照成的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保证市民的生命安全, 从而提高市政工程在地方的代表性形, 完善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工作顺利有效率的进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质的改革和发展, 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工作也要不断的完善和改革, 以此来适应经济的增长。 一个城市的市政工程施工护养的能力, 是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管理至关重要。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养护中, 养护的基础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是一个基础的部分, 它贯穿与养护工作的全过程, 所以在养护的过程中要设计具有可行性计划的策划方案, 利用先进的技术, 采用具有质量保证的材料来进行施工养护。 在工程养护中要不断的完善工程的安全、技术、质量、造价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中, 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养护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市政工程的养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市政工程的质量会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因此,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市政工程养护的质量和水平, 让市政工程能够更好的作用于社会发展, 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李学军.公路养护机械化实现过程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 2005 (2) .

[2]郭晓华.公路维修养护中几种可借鉴的新技术和新材料[J].交通标准化, 2005 (2) .

上一篇:体校教师下一篇:批处理更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