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论文

2024-09-21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论文(精选6篇)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论文 篇1

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 饲料及其原料容易发霉变质, 霉变饲料原料及成品饲料, 不仅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也影响了适口性, 甚至引起猪中毒。

常见的霉菌毒素有8种:串珠镰孢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F-2毒素) 、赭曲霉毒素、桔霉素、麦角毒素) , 重要的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桔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从饲料原料验收入库到成品饲料加工调制过程中, 只要任何一个环节防霉措施不力, 都有可能发生霉变。

1 霉菌毒素对饲料和猪的危害

饲料原料与成品饲料在水分含量12%或以上, 相对湿度80%~90%, 温度在10℃~42℃都足以使真菌生长。因此, 夏秋季节, 玉米等饲料原料在收获、运输、储藏过程中稍有不慎, 即可感染霉菌而被污染。

1.1 饲料霉变造成大量营养物质损失

导致饲料霉变的孢霉菌, 属一种腐生微生物。该微生物自身不仅不制造营养, 而且常可通过分泌多种酶分解饲料养分, 供其生长繁殖。因此, 凡被霉菌污染的饲料, 营养物质含量大大降低, 并散发一股难闻的霉味。

1.2 引起发热, 使贮料发生质变

霉菌在消耗饲料营养物质的同时, 还释放出热量。料温升高的结果, 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发生变化。首先使蛋白质发生质变, 出现蛋白质溶解度降低, 纯蛋白减少、氨态氮增加、蛋白质利用率和氨基酸含量下降。

1.3 产生毒素污染饲料, 引发猪的多种疫病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 (饲料) 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美国农业部报告, 玉米基础日粮77%和非玉米 (如高粱和大麦) 基础日粮的45%含有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串珠镰孢菌毒素) 。

串珠镰孢菌毒素, 对畜禽危害很大, 低剂量, 可导致免疫抑制, 引起疫苗接种后反应强, 抗体水平上不去, 影响疫苗保护力, 提高抗生素用量, 间接造成生长不均匀以及引发其他疾病;高剂量, 能直接造成畜禽生长不均, 表现差以及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饲料中串珠镰孢菌毒素浓度达到1ppm (百万分之一) 时, 会引起猪的黄疸, 肝组织受损, 慢性肝机能障碍, 急性肺水肿, 猪皮肤炎及肾病综合征, 采食量下降, 淋巴细胞的生殖受损, 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猪饲喂含串珠镰孢菌毒素饲料以后, 最典型的症状是肺水肿和猪皮肤炎及肾病综合征。串珠镰孢菌毒素也是引起蓝耳病及圆环Ⅱ型病毒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征的罪魁祸手。

2 猪饲料原料及成品引起霉变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2.1 玉米的收获与保管

由于玉米胚部较大, 营养丰富, 呼吸旺盛, 微生物附着量大, 加上北方地区玉米原始水分高, 在较低的温度下, 霉菌也可大量繁殖, 造成霉变。为此, 玉米收获后在保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防霉工作。

2.1.1 做好脱粒前保管

由于玉米未脱粒时籽粒胚部埋藏在果穗穗轴内, 对虫霉侵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因此在收获后应采取玉米穗藏的方式为宜。玉米穗院落存放, 应避免大堆堆放, 在秋雨、暖冬季节, 切不可用塑料薄膜封闭苫盖, 雨、雪时用玉米秸、草莲等物品苫盖最佳, 并应做到勤翻晾, 防止湿度温度内积, 出现大量的霉变。有条件的最好采取上栈子、码趟子的方法保管。对不同地块、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质量、不同水分的新玉米, 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措施, 采取上栈子或码趟子储藏, 以避免引起质量混淆、影响增收。

2.1.2 适时选棒脱粒

要视玉米水分状况, 合理确定脱粒时间。在脱粒前做好场地等各项准备。如果没有固定、整洁、宽敞的场地, 可以将较平整的地面浇水冻实后再脱粒, 以减少土粮损失。同时, 要将生霉棒、未熟棒甩出, 把瞎尖子掰掉, 单独脱粒, 单独储存, 以免好次互混脱粒, 影响玉米整体质量。

2.1.3 做好玉米脱粒后的保管

玉米脱粒后, 要避免散积大堆存放, 如果在4月中旬之前不能出售, 要根据实际情况, 提前选择码风垛、晾晒或烘干等方法降水;农户自留玉米如需过夏保管, 要先把玉米水分降到14%以内。晾晒要根据量大小确定铺晒时间, 一般在三月中旬进行, 厚度约8~10厘米为佳, 头两天霜大每天翻3~4遍, 当翻粮地面见不到霜时每天随太阳光照射角度每小时用木铣翻一遍, 隔一天全部川一遍 (防止夹生) , 达到安全水分时需过两层趟筛除去大小杂质和碎面即可入仓, 并保证粮食的阴凉、干燥、通风。

2.2 原料的验收和仓储

原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 严重的饲料质量问题几乎都与原料有关。因此在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环节需要作好以下工作:原料在采购前, 除检测其营养指标之外, 还应控制原料的水分、微生物指标和仓虫的种类、数量。

2.2.1 水分是霉菌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水分超标的原料不耐储存, 容易发霉。

一般玉米、小麦等原生态谷物的水分应不高于14%;大豆、麸皮、豆粕等的水分应低于13%;棉粕、菜粕等的水分应小于12%。

可以通过霉菌检测了解原料中的霉菌总数是否超标。对于没有条件进行霉菌检测的企业, 可通过了解原料的生产日期、生产工艺、贮存条件;观察原料的颜色外观是否正常, 是否有结团现象;用嗅觉判断原料的气味是否正常, 有无异味;用手或温度计测定原料是否有发热现象等措施来判断原料是否发生霉变。

2.2.2 在夏季, 仓虫不仅是某些储存原料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 而且它们在生长发育、繁殖和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会严重污染原料 (玉米小麦) 。

更为严重的是, 仓虫的活动会导致原料发热, 招致微生物的滋生与发展, 引发或加速霉变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 螨虫通常在谷物、饲料中以及在运输、加工设备中大量繁殖, 极易引发霉变饲料中生长螨虫也已成为客户对加工厂饲料投诉的理由之一。

加强原料入库后的储存管理。水分、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霉菌和仓虫繁殖的主要因素原料入库时, 应按不同品种、批次分开码堆, 粮垛码堆不宜过高过大, 堆与墙、堆与堆之间要留有20~50厘米左右的距离, 以利通风散热。夏季可根据天气情况, 对仓库进行抽排风, 散热散湿。及时修补仓库出现的破损, 防止仓库出现漏雨、渗水现象。

此外, 在原料贮存中, 一定要注意空气、湿度温度等的控制, 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使用原则, 要及时清理已被污染的原料, 可使用的方法有:控制贮存环境的温度、封闭隔氧贮存、气调贮存、低温通风贮存及辐射法, 例如把脱粒后的湿玉米装入内衬塑料袋的麻袋, 装满并扎紧袋口可抑制黄曲霉的生长, 也可以添加防霉剂 (如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等) 。

如果仓库条件较差, 不应储备过多原料, 而应以“快进快出”的原则采购、使用原料。同时加强仓库的清洁卫生管理, 对装卸过程散落的原料和产生的浮尘及时清扫、处理, 防止久置地面, 吸潮霉变或滋生仓虫;对已经霉变的原料, 应尽快转移, 避免成为霉菌污染源, 污染其他原料。

2.3 生产环节

生产环节可能引发霉变主要是成品水分超标。

大型饲料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批量生产量大, 原料自身水分过高、烘干或冷却系统的故障造成成品平均水分超标, 从而引发饲料早期霉变的现象一般比较少见;但是在小饲料厂或大饲料厂的小批量生产过程中, 由于制粒调质温度还没有调整到正常就已制粒完毕;颗粒离开环模时温度低, 冷却器内的温度也低, 饲料中水分子的活性弱, 不容易散发。再加上冷却器中料层薄, 空气流动的阻力小、流量大, 饲料在冷却时温度很快降到室温, 但水分没有散发出来, 造成水分超标。

严格控制原料水分。生产颗粒饲料时, 所有原料在混合后, 水分含量要求夏季12%~14%, 冬季10%~11.5%;尽量放大生产批量, 保证颗粒料在较高温度下生产;对于冷却器来说最小的安全生产批量是整批料在冷却器中要达到其容量的60%以上。

制粒机启动前先排干净蒸汽管道内凝结的水;并且要经常检查管路的输水阀是否正常。通过调节设备和工艺参数如调质器保温、提高蒸汽的饱和度、提高调质温度、控制制粒机喂料量, 延长颗粒在环模孔内的时间 (以提高颗粒离开环模的温度) 、调高冷却器的料位高度、选择合理风门开度等措施,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控制成品水分。

2.4 成品饲料贮存中的防治措施

饲料在仓储和运输环节如果受潮, 一般是先产生零星霉变, (如果饲料遭受水浸湿会产生颜色灰暗的团状发热结块, 在结块周围发现大量仓虫。如果饲料遭遇到阳光的暴晒, 饲料内的水分会散发出来, 阳光过后温度降下来, 水蒸汽在内膜上积成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被周围的饲料吸收后造成局部水分超标, 引起零星霉变) 。所以在仓储和运输环节要保证包装袋的密封和环境干燥, 避免饲料受潮、遭水浸湿和阳光暴晒。

首先仓库要通风、阴凉、干燥、清洁, 没有霉积料;其次堆入要规范, 应与窗、壁保持一定的距离, 贮存时间长的话还要定期翻动通风;再次是防霉剂的使用。

在饲料中添加化学防霉剂种类很多, 可分为单方和复方两大类, 单方多用丙酸盐类防霉剂, 如克霉灵、除霉净、霉敌101等, 具体使用方法是:密封包装的含水量12.5%~13.5%的颗粒料贮存1个月以上, 应添加0.3%的丙酸钙。水分在11.55%~12.5%的粉料贮存2月以上的则加丙酸钙0.15%。南方地区雨水较多, 3~5月份最好添加0.2%~0.4%的丙酸钙或丙酸钠。除丙酸及其盐类外, 还可用山梨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甲酸和甲酸钠、甲酸钙、马酸二甲酯及大蒜素等。这些防霉剂具有破坏或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但又不会阻碍消化道中正常有益菌群和酶的活动, 有的还能改善饲料的口味和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品质。为了提高防霉剂的防霉能力和综合品质, 除了使用单方防霉剂以外,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 如万香保、克霉霸等。

复方防霉剂的广谱抗菌防霉能力更强, 适用范围更宽。日本在饲料中经常使用的复方防霉剂有:

(1) 用92%海藻物、4%碘酸钙、4%丙酸钙组成, 使用时按8%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 这种防霉剂除了防霉效果好以外, 最大特点是增加了海藻物中各种微量元素, 如钙、铁、锌、碘、铜等, 使饲料中的微量元素更丰富。

(2) 用1份醋酸钠和2份醛酸混合均匀, 然后在混合物中加入1%的山梨酸, 充分搅拌并干燥即可。使用时按1%比例加入到饲料中。

(3) 用1份碳酸钠和2份醛酸混合均匀, 然后在混合物中加入1%的山梨酸, 充分拌匀并干燥, 使用时按1%的比例加入到饲料中。

不管使用单方或复方防霉剂, 一般都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以增强防霉的效果。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 篇2

1 霉菌毒素的危害

1.1 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降低采食量

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消耗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并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糖化淀粉, 产生异味, 具有刺激气味、酸臭味道、颜色异常、粘稠污秽感等变化, 而猪的嗅觉又非常灵敏, 因此霉变饲料严重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降低猪的采食量。

1.2 改变饲料的营养成分, 降低动物对养分的利用

霉菌生长也需要营养物质, 其营养需要来自饲料。饲料霉变后在微生物酶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 饲料的组成成分发生分解, 营养价值严重降低。猪群采食霉变饲料后生长速度缓慢。

1.3 危害猪群健康, 引起急、慢性中毒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畜禽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有的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如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 会出现急性中毒, 轻者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康复;重者在2~3周后会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胃肠道出血等症状, 甚至死亡。

1.4 破坏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

霉菌毒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阻碍生物转化、破坏吞噬细胞等作用损害免疫系统, 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2.1 母猪群

生产母猪出现流产、早产、产期延迟, 死胎、弱胎率上升, 以及产后不发情、假发情、延长发情期, 配种后流脓性分泌物, 屡配不孕、难产率增高, 母猪产后无乳、少乳, 阴唇肿胀, 尿液中有白色絮状物等;后备母猪未到配种日龄出现外阴红肿, 未配种前流脓性分泌物, 或假发情、不发情等。

2.2 种公猪

性欲降低、包皮炎、睾丸萎缩、精子成活率低、无精、少精、死精的现象增多, 出现雌性化性状, 大大影响了繁殖率。

2.3 哺乳仔猪

发育不良, 被毛粗乱, 皮肤苍白, 外阴红肿、水肿, 四肢无力, 外八字脚, 严重者出现久治不愈的水样腹泻, 后躯或全身哆嗦、抽搐及昏迷等。

2.4 育肥猪:

生长缓慢、渐进性消瘦, 皮肤发痒, 丘疹、结痂, 毛长粗乱, 消化不良, 脱肛, 严重者猪只呕吐, 采食量下降, 育肥猪出栏时间推迟。

3 预防

3.1 加强检测, 严把原料进口关

首先应通过眼观、嗅觉、手感等简易方法对原料的颜色、气味、湿度等初步的判断, 其次对引进的每一批原料都要进行检测 (包括霉菌毒素的定性或定量、水分含量等) , 有条件的可以自己检测, 没有条件的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检测, 要把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之内。

3.2 防霉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 , 所以要控制霉菌毒素, 最重要的是防止霉菌污染饲料原料。 (1) 减少污染, 正确收获和储存谷物。要消除储存中霉菌毒素产生的有力条件, 保持饲料仓库、加工和运输设备干净无污染, 对生产线上容易长期残留饲料的部位要定期检查清理, 对出现霉变和结块的饲料要彻底清理干净。 (2) 控制原料含水量, 保持环境干燥。一般要求饲料原料的含水量不超过13%, 对含水量超标的饲料原料应及时晒干;储存饲料的仓库要干燥且保持空气流通, 对储存较久的饲料要定期进行水分检测, 含水量超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3) 适当添加防霉剂和抗氧化剂。防霉剂可通过破坏霉菌的细胞壁和细胞内的酸来抑制霉菌的生长繁殖和产毒, 当饲料中的含水量高于安全储藏含水率上限标准时可考虑添加防霉剂。

3.3 去毒

饲料或原料发生重度霉变时, 其养分已严重流失, 且产生了大量的霉菌毒素, 如果继续利用, 即能引起猪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后果严重, 应当立即停用;轻度霉变的饲料和原料, 若全部丢弃会损失惨重, 可根据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 (1) 物理脱毒法:碳酸钠溶液清洗、人工将其检出、高温法、辐射法、微波法、溶剂浸提法等。 (2) 化学脱毒法:化学脱毒法主要是采用碱或氧化剂进行处理脱毒。 (3) 酶解法:选用某些酶 (如内酯酶) , 利用其降解作用, 使霉菌毒素破坏或降低其毒性。 (4) 吸附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 这一类物质可以吸附霉菌毒素, 减少其被动物吸收后对养殖生产造成的危害和在畜产品中残留, 如活性炭、沸石、白陶土。 (5) 生物学方法:利用某些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 能破坏霉菌毒素的化学结构或降低霉菌毒素的毒性。试验证实微生物酶、米根酶、黑曲酶、枯草杆菌等对去除黄曲霉毒素有较好的效果;利用乳酸杆菌发酵的方法处理饲料也具有相似的效果, 不仅可以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毒性, 还可增加饲料营养菌体蛋白, 改善适口性。

4 治疗

猪的霉菌毒素中毒暂时还没有特效解毒剂, 生产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发现猪群出现霉菌毒素中毒, 应立即停喂或停用可能被霉菌毒素感染的饲料或原料, 特别是玉米。 (2) 中毒较轻的猪只关键在于保肝、利尿、解毒;严重的可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300~500ml和VC1~1.5kg静脉注射, 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水溶型VC或提高机体抵抗力的药物或添加剂, 利于毒素的排出, 增强抗病力。 (3) 加强护理, 严格消毒, 防止继发病的发生。

5 小结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 篇3

1 霉菌毒素的危害

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制霉菌毒素, 然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 它的存在是饲料安全生产的威胁。它的来源, 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 比如, 饲料配方不变, 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 疫苗按时接种, 可是猪的抗体水平不高;猪的生产性能下降、易感性提高。疾病频频发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 霉菌毒素的来源

一般而言, 霉菌毒素主要是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 (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青霉菌属 (主要分泌桔霉素等) 、麦角菌属 (主要分泌麦角毒素) 、梭菌属 (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 。按霉菌毒素产生的过程可分为:田间毒素、仓储毒素。田间毒素主要是饲料原料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未收割前产生的毒素。仓储毒素主要指饲料原料在运输加工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毒素。

3 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

目前全世界饲料谷物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比例高达90%以上, 除了对养猪业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外, 部分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胎性, 可经由食用肉乳汁传至人类。在中国, 对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了采样调查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 结果发现检测的6种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 在被检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均普遍存在。全价料中霉菌毒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 检出率均在90%以上, 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高达100%, 其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而蛋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在被检饲料和原料中, 黄曲霉毒素并非主要的霉菌毒素, 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最为严重, 而由多种饲料原料配制的全价料将会大大增加全价料受多种霉菌毒素污染的危险。养殖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预防霉菌毒素的污染, 以保护动物正常的健康、生产及食品安全。

4 霉菌毒素中毒症状

(1) 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毛色差, 易发病。 (2) 疫苗免疫失败。 (3) 肥猪呕吐, 直肠脱出。母猪子宫脱出。 (4) 损伤胰腺, 造成饲料转化率降低, 粪中含大量不消化的玉米颗粒。 (5) 新生仔猪八字腿。母猪流产死胎, 配种后易返情。 (6) 公猪包皮增大, 乳腺肿大, 表现为性欲降低, 睾丸变小。 (7) 青年母猪表现为外阴肿大, 假发情。

5 预防措施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制 篇4

1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主要有厌食、生长抑制、肝损坏、肾损坏、呕吐、流产、不受孕、阴道炎、急性肺水肿、免疫抑制、猝死等。

1.1 玉米赤霉烯酮

主要对母猪的繁殖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生产母猪假情、 返情 (屡配不孕) 、流产、 产死胎和弱仔, 严重的会导致阴道、子宫脱出。 对商品猪和后备猪, 主要可见发情延迟或者假发情, 阴户红肿和脱肛等。 妊娠期母猪采食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 (尤其是产前2~3周) 容易导致仔猪八字腿的发生。 对公猪, 可见公猪雌性化, 乳腺增大、睾丸萎缩, 有包皮炎, 精液品质下降等。

1.2 T—2毒素 (呕吐毒素)

主要导致猪只食欲减退, 呕吐, 消化道炎症的发生, 具有免疫抵制作用。烟曲霉毒素主要导致猪肺水肿。 临床中经常和其他病原共同导致呼吸系统方面疾病。 赭曲霉毒素主要导致厌食、猝死、肝损坏、猪泌尿系统损伤 (肾脏损伤) 、免疫抑制, 临床上常见排尿量增加。 黄曲霉毒素主要造成厌食、猝死、生长抑制、免疫抑制, 并会降低母猪的繁殖性能。

1.3 黄曲霉毒素

生长育肥猪:饲料中含量100 μg/kg, 没有临床症状, 在肝中残留; 饲料中含量200~400 μg/kg, 生长受阻, 饲料利用率低, 免疫抑制; 饲料中含量400~800 μg/kg, 肝稍微受损, 胆管炎, 血精肝酶升高, 免疫抑制;饲料中含量800~1 200 μg/kg, 生长受阻, 采食量减少, 被毛粗乱, 黄疸, 低蛋白血症;饲料中含量1 200~2 000 μg/kg, 黄疸, 凝血症, 精神沉郁, 厌食, 部分动物死亡;饲料中含量>2 000 μg/kg, 急性肝病和凝血症, 动物在3~10 d死亡。母猪:料中含量500~750 μg/kg不影响受孕、分娩正常仔猪, 但仔猪因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生长缓慢。

1.4 赭曲霉毒素和橘霉素

肥育猪: 饲料中含量200 μg/kg, 屠杀时可见肾脏损伤, 增重下降;饲料中含量1 mg/kg, 生长受阻, 氮血症和糖尿病; 饲料中含量4 mg/kg, 尿频、烦、渴。 母猪:饲料中含量3~9 mg/kg, 饲喂的第一个月妊娠正常, 尿石症 (石灰浆样尿液) 。

1.5 单端孢霉菌毒素类 (T—2毒素)

生长育肥猪: 饲料中含量1 mg/kg, 无临床症状;饲料中含量3 mg/kg, 采食量减少;饲料中含量10 mg/kg, 采食量减少, 口腔、皮肤受损伤, 眼结膜充血与炎症;饲料中含量20 mg/kg, 完全拒食, 呕吐。

1.6 脱氧瓜萎镰孢烯醇 (DON, 呕吐毒素)

生长育肥猪饲料中含量1 mg/kg, 没有临床症状, 采食量影响较小;饲料中含量5~10 mg/kg, 采食量降低25%~50%;20 mg/kg, 完全拒食。

1.7 玉米赤霉烯酮 (F—2毒素)

母猪饲料中含量1~3 mg/kg发情, 外阴阴道炎, 脱垂; 饲料中含量3 ~10 mg/kg , 黄体滞留, 不发情, 假孕;>30 mg/kg, 交配后饲喂1~3周出现早期胚胎死亡。

1.8 麦角毒素

各种猪饲料中含量0.1%增重下降;0.3%坏疽;3.0%采食量减少;0.3%妊娠最后3个月的猪, 新生仔猪出生体重下降, 母猪无乳。

1.9伏马镰孢毒素 (FB1, 烟曲霉毒素)

各种猪饲料中含量25~5 mg/kg, 血清鞘脂类改变, 肝组织损伤;饲料中含量50~100 mg/kg, 生长受阻, 黄疸, 慢性肝机能障碍;>120 mg/kg急性肺水肿, 肝病。

2霉菌毒素危害的防制

2.1 首先要减少谷物采收前霉菌毒素的产生, 及时采收谷物, 防止在田间发生霉菌产生。

2.2 其次是仓储保管过程中减少霉菌的产生, 防止污染饲料。

2.3 立即停止喂发霉变质人饲料, 更换新鲜无霉菌的饲料, 减少霉菌毒素的摄入量。

2.4 对被霉菌污染的饲料, 要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霉消安-Ⅱ、 六畜安等。 用2 000 g+保肝护肾颗粒 (中药提取物, 江西中成生产) , 减少动物体内吸收霉菌毒素, 降低对动物的危害。

2.5 每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5 000 g+维生素C粉2 000 g, 连续饮用15 d, 以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参考文献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论文 篇5

1 饲料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及严重程度

引起饲料产生霉菌毒素的条件主要是湿度 (包括饲料中的含水量) 、温度、氧气及能源。大部分霉菌的最佳繁殖温度是25~35℃, 当湿度大于80%, 温度高过25℃时, 霉菌就会大量快速生长并产生毒素。当玉米、麦麸的水分含量超过16%、谷实类水分含量超过14%、饼粕类水分超过12%就非常容易产生霉菌毒素。甚至, 有的霉菌0~1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在饲料原料或饲料中生长而产生毒素, 如玉米赤霉烯酮在10℃时即可产生, 而呕吐毒素在0℃就可以产生。其它如含糖量较高 (如玉米) 或蛋白质含量较高 (如鱼粉、豆粕) 的条件下较适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世界上每年约有28%的谷物、饲料会受到各种霉菌的污染, 且因防霉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霉菌污染程度的不同, 造成的损失也各不相同。如美国每年因霉菌毒素而造成的损失高达14亿美元, 我国是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 (养猪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 同时也是霉菌毒素的重灾国。陈必芳等 (1996) 通过对饲料霉变情况研究, 指出配合饲料霉菌污染率为100%, 饲料原料为99%。王若军等对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采样调查, 发现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在被检饲料和饲料原料中普遍存在, 且配合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 检出率均在90%以上。我国养猪业深受霉菌毒素的影响, 2003~2004年估计养猪业损失在500亿元以上, 近年由于养殖量的扩大, 损失更为严重。

2 饲料霉变对养猪生产的危害

2.1 降低饲料的品质。

饲料发生霉变, 不但会降低饲料的品质, 而且影响适口性, 严重的造成呕吐等中毒现象。

2.2 降低饲料的营养。

霉变饲料中的营养组分发生变化, 降低动物对养分利用, 损失饲料营养成分达14%~20%;浪费饲料, 提高料重比。

2.3 诱发疾病。

破坏生猪的免疫系统, 降低发病阈值, 诱发各种疾病;导致疫苗免疫效果降低和出现免疫失败。

霉菌毒素导致的生猪急性或慢性中毒, 可直接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的各器官, 使胸腺、淋巴结受损, 抑制或降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 影响机体免疫应答, 抑制或降低疫苗免的免疫效果, 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 导致免疫失败;并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发病率增加。如黄曲霉毒素的危害表现为对动物多系统的直接破坏, 高强度抑制免疫系统, 降低发病阈值, 诱导增强动物疾病的发生和疫情的传播。与此同时, 霉菌毒素还可危害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造成生猪的肝脏和肾脏损害, 导致肠道出血和消化机能障碍, 甚至出现神经症状等。在临床上, 特别严重的霉菌毒素中毒还可导致猪只死亡。

2.4 影响公母猪的生产, 降低PSY值, 增加饲养成本。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影响母猪的生殖系统, 表现为对后备母猪、未配种的母猪正常发情期的干扰, 以及对受胎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青年母猪阴唇红肿, 严重者导致阴道和直肠外翻;黄曲霉毒素主要破坏中后期的胚胎。饲料霉菌毒素可导致母猪发情延期、产仔时间延长、产后食欲不振、产后热和子宫内膜炎等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公猪出现睾丸萎缩或长时间的死精等, 从而降低母猪年提供的出栏肥猪数 (PSY) 。

2.5 降低生长速度, 推迟出栏。

2.6 瘦肉率生长潜能下降5%左右。

3 饲料霉变的常见预防方法与控制手段

3.1 饲料轻微霉变时的防霉措施

(1) 选择优质饲料, 并在饲料的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做好防雨水和防潮工作, 特别注意控制好储藏室的空气、饲料的湿度及储藏室的温度, 防止饲料发霉变质。

(2) 使用预混合饲料配制全价饲料的猪场, 应当天粉料当天使用完。不得粉料一次使用数天, 这样极易导致饲料的严重霉变且不易被发现。

(3) 使用饲槽的养殖户, 每次开料前应该彻底清洗饲槽, 以防剩下的少量发生饲料霉变后被猪吃掉而导致中毒。

(4) 再好的饲料, 再好的储藏手段和方法, 都不可避免的会有少许霉变 (亚临床霉变) , 为了防止饲料霉变的进一步加深和亚临床霉变对猪的影响, 建议霉变严重季节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大壮素”等防霉剂。但在选择使用时, 应注意公母猪和生长育肥猪饲料中的区别使用。

(5) 注意事项:在饲料轻微霉变的情况下, 最好是做好防霉工作, 尽量不要使用脱霉剂, 以防不科学的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否则会得不偿失。

3.2 饲料中度霉变或严重霉变时的控制措施

特别严重的霉变饲料建议不要继续使用。即使想不浪费饲料要继续使用, 也必须采取一定的脱霉措施。如可在饲喂前进行过筛, 或通过人工的方法将霉变最为集中的碎粒、虫蚀粒粉剔除, 通过清洗, 加酸、加碱和热处理等。最科学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具有选择性吸附、强力、安全、能消除免疫抑制的以酵母细胞壁为主要成分的环保高效复合脱霉剂 (如“纳蒙脱素”, 每吨配合饲料添加本品2~5kg) , 以减轻对猪的影响和危害。

总之,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霉菌毒素在畜禽养殖中造成的严重危害, 但也切不可过分依赖使用脱霉剂来消除霉菌毒素的方式, 最关键的是预防霉变。

4 生猪霉菌毒素中毒后的常见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

4.1 常见临床症状

(1) 采食量下降, 采食时间延长。 (2) 表现“皮炎肾病综合征”:开始时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的疙瘩, 3~4天后疙瘩从中间开始变黑, 并向周边扩散变黑, 最后结痂脱落;且不痒不痛, 体温、采食正常, 但生长缓慢, 料重比增加;解剖观察会发现有肾炎病变。 (3) 相互咬架, 咬尾巴和咬耳朵等。 (4) 脱肛、大肠垂脱和子宫垂脱。 (5) 阴户红肿, 发假情;正真发情期的母猪不发情或发情配种不上等。 (6) 泌乳量减少或无乳;乳汁变差, 仔猪拉黄白痢增加。 (7) 死胎、产弱仔和产仔数减少等。

4.2 治疗措施

饲料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及其防控 篇6

1 几种常见的霉菌及其毒素

自然界中的霉菌一般可为仓贮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仓贮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所产生的霉菌, 这类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田间霉菌则是指曲霉菌属和梭菌属 (镰刀菌属) 这两类霉菌, 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 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 也就是说在冬季此类霉菌仍会生长[1]。在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属、青霉属和镰孢菌属等类属, 其中对饲料污染频率最高和对生猪影响最大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毒素和烟曲霉毒素。

2 生猪采食不同霉菌毒素后的中毒症状[2]

2.1 黄曲霉毒素

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 它主要破坏猪的肝脏、血管和中枢神经, 使得患猪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并表现出肝水肿变硬、胆囊扩张、胸腹腔积液、出血和消化障碍等症状。

2.2 玉米赤霉烯酮

谷物中的镰孢菌属霉菌可产生玉米赤霉烯酮, 当生猪采食含低剂量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后会导致其乳腺和生殖器官增大, 表现为性早熟;而在食入含高剂量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后则会导致雌性动物排卵和胚胎发育异常, 有时甚至会影响新生仔猪的成活率。玉米赤霉烯酮对繁殖母猪的影响表现为假发情、返情、流产、产死胎和弱仔等, 有时也会造成母猪的阴道和子宫脱出;妊娠期母猪采食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 (尤其是产前2~3周) 容易导致初生仔猪八字腿、阴户红肿和腹式呼吸等现象的发生;公猪采食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后, 则可引发公猪雌性化, 使其乳腺增大、睾丸萎缩、包皮炎和精液品质下降等。

2.3 烟曲霉毒素

烟曲霉毒素可使猪发生肺水肿, 和蓝耳病、伪狂犬及副猪嗜血等病原共同导致生猪发生呼吸道疾病, 表现为腹式呼吸和张口喘气。

2.4 T-2毒素

三隔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和粉红镰刀菌等霉菌污染谷物后均可产生T-2毒素。它的毒性比呕吐毒素更强。生猪采食含这种毒素的饲料后会出现呕吐、腹泻、腹痛、体重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和生产性能下降等症状。

2.5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也叫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生猪采食含呕吐毒素的饲料后也会出现呕吐、肌肉出血和繁殖力下降等症状。

2.6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菌和硫色曲霉菌可产生赭曲霉素。赭曲霉毒素主要损伤生猪的泌尿系统, 特别是损伤生猪的肾脏, 在临床上常见生猪的排尿量异常增加、母猪流产及初产仔猪体重偏轻等症状。

3 饲料霉菌毒素的中毒特征[3]

3.1 中毒的隐蔽性

饲料是否含有霉菌毒素是很难从感官上作出准确判断的, 因为有些外观正常的谷物原料在籽实成熟过程中已感染了霉菌, 产生的毒素被包埋在籽实中, 当这种原料被用于生产饲料时会引起生猪中毒。

3.2 中毒的微量性

有些霉菌毒素在极低剂量的情况下就可引起生猪出现中毒症状。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在200~400μg/kg时就可以使生猪出现生长受阻和免疫抑制现象, 而达到400μg/kg以上时就会损伤肝脏;单端孢霉毒素含量在3μg/kg时就可降低生猪的采食量;F-2毒素含量在1μg/kg以上时生猪出现直肠脱垂现象。

3.3 中毒的累积性

生猪采食含霉菌毒素的饲料后, 这些毒素通过血液到达生猪体内的各个器官并在其中蓄积, 当累积到一定量时, 便对生猪产生毒害作用, 诱发相关疾病的发生;另外, 不同霉菌毒素之间还有毒性叠加作用, 加剧了单一毒素的毒性。

3.4 中毒的诊断复杂性

霉菌毒素中毒后会导致生猪产生免疫抑制, 降低了生猪的免疫力, 使生猪并发一些细菌和病毒病, 出现一些相似的临床症状, 干扰了正常诊断, 很易造成误诊。生猪霉菌毒素中毒一般有其特有临床症状, 表现为体温正常、部分哺乳或保育期母猪阴唇红肿、肝水肿变硬。

4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

4.1 直观法

取可疑饲料样品2~3 kg, 碾细后分批放盘内, 摊成薄层, 直接放在365 nm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发生情况。如果饲料中有黄曲霉毒素G族, 则饲料发出亮黄绿色荧光;若含黄曲霉B族毒素, 则饲料发出可见蓝紫色荧光。

4.2 化学分析法

包括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等3种方法。

5 防霉措施及影响因素

5.1 霉菌毒素的防控策略

在生产中可通过以下4种途径来进行霉菌毒素的防控:一是防止污染的发生, 即使用防霉剂来防止霉菌在饲料中生长;二是对霉菌毒素所污染的饲料进行脱毒处理;三是防止动物肠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四是促进霉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降解或排泄, 减少动物对霉菌毒素的吸收和累积。

5.2 防霉措施[4]

5.2.1 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

一般要求饲料原料水分不超过14%, 饲料产品水分不超过12%。特别是在生产颗粒饲料的过程中, 一定要使其充分冷却干燥后再进行包装, 以控制霉菌的感染和繁殖。

5.2.2 使用饲料防霉剂。

在使用过程中应选用防霉效果好的防霉剂并保证足够的添加量。

5.2.3 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

一定要防止包装破损, 保证良好的贮存条件。

5.2.4 培育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

不同的饲料作物品种对霉菌的敏感性不同, 因此培育和选用抗霉的作物品种, 可使饲料作物受霉菌侵染的几率大幅度下降, 这也是防霉的根本途径。

5.3 减轻霉菌毒素中毒的方法[4,5]

5.3.1 中草药熏蒸法。

用含芳香油的中草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熏蒸饲料, 对黄曲霉毒素B1有解毒去毒的作用。

5.3.2 氧化剂法。

氧化剂是有效的黄曲霉毒素钝化剂。

5.3.3 微生物方法。

研究表明:乳酸菌、醋酸菌等对黄曲霉毒素降解能力最强, 而酿酒酵母不吸附黄曲霉毒素, 其作用在于中和毒素或降低毒性。

5.3.4 营养素法。

补加蛋白质或氨基酸:肝脏能够净化被动物吸收的霉菌毒素, 此净化的过程基于谷胱甘肽的氧化还原反应, 而蛋氨酸有利于谷胱甘肽的组成, 因而额外添加蛋氨酸可以减少对动物生长和其他性能产生的不利作用。

补充硒:硒对于猪具有抗黄曲霉毒素作用, 因为硒可以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5.3.5 吸附法。

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活性白陶土、活性碳等。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可加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 毒素可被吸附而去毒, 如广西用此法处理花生油, 加入1.5%的白陶土, 可使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由原来的100μg/kg降至10μg kg。根据Phillips教授1998年在毒理科学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 沸石粉及膨润土对黄曲毒素几乎没有吸附效果。

5.3.6 酶解法。

酶的降解去毒主要利用酶的专一亲和性, 高效地催化、降解黄曲霉毒素为无毒化合物或者小分子无毒物质。真菌E-2的提取液可使黄曲霉素B1转化, 或使其发光基因发生改变, 而使其毒性降低。酶降解去除毒素效果高效, 实用性强, 适用于各种形式受到污染的食品, 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理想去毒剂。

参考文献

[1]杨丽梅, 申光荣.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J].饲料工业, 2003, 24 (12) :53~55.

[2]于乐安.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的研究[J].饲料工业, 2009, 30 (18) :52~55.

[3]芦惟本, 陈训平.霉菌毒素是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杀手[J].养猪, 2010, (1) :49~53.

[4]胡仲达.饲料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及其控制[J].南方农业, 2010, (3) :19~21.

上一篇:发动机排放论文下一篇:架设跨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