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的快乐序曲

2025-01-06

音乐课堂的快乐序曲(共7篇)

音乐课堂的快乐序曲 篇1

音乐课是学生心目中的小科, 中学生轻视音乐课堂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作为初中阶段的一名音乐教师,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同学们兴趣强的班级课堂井然有序, 教学效率高, 课堂氛围和谐, 师生的学习感受愉悦;兴趣差的班级课堂纪律涣散, 教学效率明显降低, 教师忙于调控课堂, 学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作为音乐教师, 我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每个学生在音乐课上都能享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 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改变模式

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是:听赏音乐或老师范唱 (同学们听了, 觉得很好听, 真优美, 很想学唱, 兴趣来了) ;学唱歌谱 (兴趣一下跌落低谷) ;学唱歌词;富有艺术性。这种模式呆板又全然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新的模式:欣赏歌曲;直接唱词;再学唱曲谱, 其效果却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习曲谱的畏难情绪减少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促进了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性, 学会了体验情感, 表达情感。歌唱是感受、体验情感最直接的手段, 好的歌曲作品, 词与曲结合得浑然一体, 天衣无缝。在唱歌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听录音带, 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更要提高教师的范唱水平。用教师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激情直接启发、感染学生, 再通过学唱歌曲准确地表现出来, 让音乐在同学们的心灵中生根。这样, 唱歌就成了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也成了他们最能直接抒发情感、愉悦身心的一种方式。

二、用科学方法歌唱

初中学生正处在变声期。这一时期, 他们甜美、清脆、嘹亮的童声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声音沙哑、音色多变、高音上不去等状况, 甚至连音准也掌握不好。这使他们产生了困惑心理、畏难情绪。一些学生就不再愿开口唱了。还有一些同学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 尤其到高音时, 喊得面红脖子粗。虽然声音大, 但声音粗糙, 缺乏美感。为了纠正这些现象我在给学生讲明变声期生理现象、变声期的嗓音保护外, 着重强调用科学方法歌唱, 在平时教学中作了3个方面的训练。第一, 用正确的姿势歌唱。特别强调头要端正, 不能前俯后仰, 肩部、颈部、面部要放松, 不可紧张僵持, 等等。第二, 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歌唱。吸气时要吸到位, 气沉丹田, 用闻花香、抽泣等来启发学生练习。呼气时, 要保持好吸气后的状态, 不要一泄而出, 使气息有支持点地呼出, 可用吹生日蜡烛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 声音就自然、通畅了, 对喉部的压力也减少了。第三, 用弱声歌唱。变声期声带一般有轻度充血, 不利于放声唱, 一律用小声, 轻声唱。也就是依靠少量而柔和的气息支持、控制发声。这样学生能感到歌唱的舒适, 还在各自唱的同时能听清自己的声音, 避免了学生声嘶力竭的“喊唱”, 让学生们自觉追求高雅、抵制庸俗的音乐意识。

三、创编歌词

同学们很喜欢创编歌词, 以歌曲《军民大生产》为例。男同学很快编好了歌词, 并开始积极试唱。女同学就不同了, 歌词创编得倒是很上口, 可她们就是不敢大声演唱。一个女生说:“这首歌女生独唱不好听, 要是大家一起唱就能唱出来!”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预设出了问题, 没有关注到初中女生怕羞的心理特点。我果断地将独唱改为请全班女生齐唱创编的主调部分歌词, 再请全班男生配合齐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吼嗨!”这样的演唱形式马上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响应, 只要女生一唱完主调歌词, 男生就迫不及待地应和“吼嗨!”课堂气氛完全可以用“火热”来形容。我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女生提出了改进要求:“要是声音更洪亮、更整齐一些就完美了!”“男同学的拍子卡得真准, 声音也够洪亮, 要是能避免喊唱就更好了!”这下同学们演唱得更起劲了, 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这节课后,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敢大声唱歌了。

四、竖笛演奏

以八孔竖笛起始课为例:刚一上课, 我就用竖笛吹奏了一曲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天空之城》主题曲, 同学们惊喜地发现竖笛的音色如此优美;接下来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竖笛, 让他们发现竖笛的结构特点;再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吹奏出第一个音时, 所有孩子都是专注的, 每个学生都想第一个吹奏出纯净的笛音。在我的及时激励性的评价下, 95%以上的孩子在竖笛起始课中能学会“Sol、La、Si”三个音的指法;认识三个音在五线谱中的音位;知道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同学们完整地吹奏出《小宝宝睡着了》《玛丽的小羊羔》这两首歌。我看见很多孩子眼里闪烁着快乐和自信的光芒, 很显然, 这节竖笛起始课带给了同学们愉悦的感受。

综上所述, 音乐来自心灵, 也应该回归心灵。每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职业使命感:那就是, 帮助所有学生掌握一项音乐表演技能, 并使他们能通过这项技能增进自信心, 提升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真正做到以美育人。

让音乐的课堂快乐起来 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愉快教学,兴趣激发

所谓愉快式教学是以轻松教学、轻松学习为原则和指导思想,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努力创造自然、和谐、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使学生生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把兴趣、成功、审美、创造、理解、尊重和信赖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让音乐的课堂快乐起来呢?

1. 媒体创境,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参加,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学习湘版教材《小雨沙沙》这首歌时,教师先请学生闭目听一段描绘雨声的录音,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子就把学生融入大自然。此时,教师问道:“同学们,你愿意告诉我你雨中的心情,并让我知道你雨中的故事吗?”此时学生众说纷纭。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显示一幅幅极富诗意又带生活气息的连续画面:“池塘里的小雨点”、“戴斗笠的男孩”、“冒雨植树的人们”。伴随着歌曲的旋律,小雨的“唰唰声”,教师又问:“如果这是一首歌曲,你能给它起个什么歌名?”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回答也是各具特色,如:“雨中即景”、“童年的雨天、“春雨沙沙”等。学生的思绪在雨中延伸、想象在雨中扩展、创造在雨中体现。

2. 启发想象,表现美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才会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例:教学《火车开啦》,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学生们可来劲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学生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学生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像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像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3. 激发情感,表现情趣

学生往往具有纯真的热情,音乐课堂是保持这一热情的有效载体。而且,美好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我在音乐教学之中,喜欢给学生讲解音乐背景。如在教《红星照我去战斗》歌曲时,我给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讲了故事《闪闪的红星》,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我在演唱过程要求学生充分想像荡舟波上,对革命事业的美好的憧憬,使课堂气氛情景交融,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同时,我还让学生尝试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行表演唱,鼓励学生将情感融入其间。如教《卖报歌》时,我让几个学生扮演成报童,创设了一个大雪纷纷街头卖报的情景,还让学生扮演成官员、商人等各种角色,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学生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唱起歌来更加能够体会到歌曲赋予的情感。

4. 指导表演,增强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能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教学《理发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讨论,自编礼貌待客的各种舞蹈动作:请的动作;面带微笑向顾客问好;剪发的动作由右向左剪动,身体随之运动;照镜子的动作;伸出拇指夸奖……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将这些模拟理发的动作与节奏、体态律动结合起来进行表演。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们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唱跳,既使他们情绪欢欣饱满,又培养了即兴创造能力。通过指导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加强实践,升华兴趣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缔所在。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的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例如:教学《我的愿望》一课,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折成“愿望号”小飞机,放飞自己的愿望。以小组为单位,先是动手折飞机,再是动手放飞机,最后安全着落的飞机的“飞行员”唱出自己的愿望。为什么说是安全着落呢?因为我在讲台上指定了一块区域,孩子们放飞机的时候,要降落在指定区域的飞机才是安全着落的飞机,才有资格上台来唱出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升华了学习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孩子们学会了歌曲。

音乐课堂的快乐序曲 篇3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 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 新的音乐教材, 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音乐剧的作用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 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音乐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要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 寻找在自身形式与内容上能体现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作为教学载体。音乐剧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主要涉及音乐 (声乐、器乐、音效) 、舞蹈 (中外、民族、现代) 、美术 (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 、戏剧 (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 、文学 (剧本、语言、朗诵) 、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音乐剧将不同的美学范畴, 不同的审美方式, 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 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一切优势和一切魅力。它没有固定僵硬的模式, 所以它永远给欣赏者创作者有足够的创造空间。音乐剧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有着内在的同步性。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

好看的音乐剧不一定是经典的, 而经典的必定是好看的, 是不断发掘出新的价值, 是具有生命力的, 是永恒的。它不仅是给人单纯的生理感官刺激, 更能激发人的心理共鸣。就拿经典剧目《猫》来说, 它就能帮助观众找回真实的自我。通过看音乐剧《猫》———它能帮助人们忘却固有的文化桎梏的束缚, 进入到无拘无束的自由态, 这是种难得的幸福。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广博的, 是深远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 而深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经典剧目本身所赋予的深远的启示性对于孩子们是大有裨益的。让他们多多接触经典剧作品无疑是能在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的同时启迪他们各个方面的思维, 有助于他们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怪现象“孩子们喜欢音乐, 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 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 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学生通过欣赏一部音乐剧, 可以获得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熏陶,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防止了那种由各门艺术课程简单拼凑而成的课程给学生造成的零乱的艺术体验, 更好的体现艺术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

课堂“儿童音乐剧”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 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 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 确定简单的“标题”, 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 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 要源于生活, 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 道白要精练, 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 展现教师风采, 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 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 因陋就简。注意音量匹配, 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 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 不要笑场, 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得到提高,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会得到适当的发挥。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我们施教对象是年龄在6~19岁的中小学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很难接受与他们的生活相隔甚远的艺术形式, “儿童音乐剧”引入音乐课堂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 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 不像老传统, 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 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 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 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 叫我演大灰狼!”“老师, 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 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摘要: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

深化音乐课堂共享音乐快乐 篇4

音乐为本, 明确思路

如果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一节歌曲教学公开课, 我们会如何做呢?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翻开教材, 选择歌曲, 然后, 绞尽脑汁地思考, 有些什么形式和花样能使这堂课丰富多彩?打击乐伴奏、歌曲创编、歌曲动作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多媒体资料有什么?如何制作PPT课件?

第二种思路:同样是确定教材, 然后开始反复听、反复唱这首歌曲, 看一下歌曲哪些地方能打动我们?歌曲的节奏、歌曲的旋律、歌曲的速度、歌曲的节拍、歌曲的写作方法、歌曲的风格有什么特点?歌曲的主题、歌曲的高潮在哪里?总之, 在综合分析歌曲音乐特点的基础上, 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案。

比较一下, 上述两种思路哪一种更切合新课标的精神和思想呢?我认为:两种思路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理念, 第一种更多地注重音乐课的形式, 从外到内进行深入, 关注的是怎样上课有新意, 怎样能调动课堂气氛, 而关注音乐很少, 第二种更注重音乐的内在, 注重让音乐本身来说话, 注重从音乐的角度带领学生感受音乐。

俗话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音乐也是这样。有三类音乐教师:第一类音乐教师自己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并把这份美传递给学生;第二类音乐教师自己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但还不能找到最恰当的方法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第三类音乐教师自己就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更谈不上传递给学生了。所以, 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感受音乐美并能够传递音乐美的第一类教师。

审美体验, 深化课堂

备好课以后,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音乐课“听”什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课离不开学生聆听音乐, 那音乐课上学生应该“听”什么呢?前一段时间到各个学校听了一周的音乐课, 发现好多教师在音乐课中的“听”就是听歌词, 听歌词中唱了什么, 听歌词表达了一个什么内容?其实, 这只是听的一部分。我觉得:音乐课中的“听”更重要的是听音乐, 即听节奏、听音高、听旋律、听情绪。例如, 歌曲《在祖国的怀抱里》, 听节奏, 我们听到的节奏是紧凑密集的, 所以歌曲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活泼欢快的;听结构, 歌曲分为四大句, 是启承转合的写作方法;听音高, 一二句在低音区, 是叙述的口气, 要唱得亲切自然, 三四句在高音区, 是情感的抒怀, 要唱得激动深情。这样学生从音乐和歌词两方面理解了歌曲, 就容易把歌曲唱得更准确了, 所以我们让学生听音乐时要做到: (1) 听门道, 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 (2) 听情思, 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 (3) 听美感, 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 (4) 听历史, 从音乐散发出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 (5) 听文化, 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格中认知音乐。

2.音乐课“唱”什么?

一首歌曲如果不用感情去演唱, 那演唱出来的声音就是没有“灵性”的, 既不会感动自己, 也不会感动别人, 那还怎么进行“审美教育”呢?有了情感的歌声才是最美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学生每次演唱时就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比如歌曲节奏的拍击、空拍的停顿、各种音乐记号的学习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唱, 为什么这样处理歌曲。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其中, 做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关注学生演唱的每一个细节, 从节奏的准确、速度的把握、音色的处理, 情感的表达等多方面仔细聆听, 针对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从音乐的角度进行评价, 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真棒、很好。在歌曲总体上, 自始至终牢牢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 明确段落的逻辑发展关系, 做到心中有整体感、全局感, 高潮和结束应该如何处理, 在对学生提出逐层要求的基础上, 尝试不同的演唱形式, 如合唱、齐唱、领唱、分组唱及无词哼唱等, 培养学生听辨歌唱声音的习惯和能力, 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音准和演唱, 进一步加深音乐体验和演唱兴趣。这样, 学生就会在一次次的练习中, 逐渐唱会歌曲、唱美歌曲, 从而更加喜欢歌曲。

3.音乐课“思”什么?

音乐课上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关注音乐呢?在听完某首欢快的歌曲之后, 我们可能会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活泼的还是抒情的?学生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欢快的、活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快乐。面对这一问题, 我们首先要将歌曲中的音乐元素提炼出来。如紧凑的节奏、较快的速度、跳跃的旋律等, 让他们真正从音乐元素中体验感受到快乐的情绪, 并且围绕这些音乐元素设计和展开教学。所以, 不单是让学生说出欢快的还是抒情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有欢快活泼的感觉, 是节奏的因素还是速度、旋律的因素, 让学生从音乐要素中真正感受到这种欢快的感觉。在课堂上进行拍手、跺脚等身势练习时, 让学生从头到尾在强拍处拍手, 并不能起到音乐练习的目的, 因为跟着音乐的强拍连续拍手是人的本能, 不需要我们在音乐课中进行专门训练。假如我们变换一下练习方式和途径, 只在乐句的规定小节拍手, 如在《丰收之歌》每句最后一小节拍手或在每句二四小节拍手, 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

4.音乐课“编”什么?

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 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音乐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 但很多时候我们偏离了音乐学科的最初方向。比如在现实中, 看到很多的创编歌词, 上一段唱的是小熊, 下一段再换个小狗、小猫之类, 这样的创编注重的是歌词的文本, 而不是音乐本身。我们看似让学生创编了新的内容, 但这样的创编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意义不是很大。音乐律动创编也可以根据乐句编排动作相同的乐句用相同的动作, 既让学生创编了动作, 又在创编动作中理解了乐句。即兴创编不是自由创编, 即兴创编离不开高效的指导, 在即兴创编过程中, 教师仍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音乐课堂的快乐序曲 篇5

一、以“情”入“情”, 让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形式多样的情境诱导法, 是要引导学生产生“心中有情”、“脑中有景”的模式。音乐是由情感引发的, 不管是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还是脑海中无形的想象, 都是通过有效的情境诱导展开想象, 激发出情感共鸣, 进入用心感悟阶段进行音乐享受的。音乐课中任何一首作品的学习, 直接点题的导入法或是其他直白通知法都总会显得很机械、很单一, 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难让学生进入音乐领域进行审美感受。如二年级歌曲《大海》的教学, 我设计了情境导入, 开始给学生听一段有着不同乐器模仿涨潮的水声、鸟叫声、大海般情境的轻音乐,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进入到无限的想象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样的声音在哪里会出现, 学生脑海里想象出的各种大海景象被他们滔滔不绝地道来。而紧接着我通过视频图片展示的大海景色, 更是让学生的兴趣提升到了顶点, 他们仿佛游玩在大海边, 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美, 而歌曲的演唱他们更是陶醉在其中, 把对大海美景的喜爱在歌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以“唱”引“唱”, 让学生真情流露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将现代技术的多媒体资源和教师自身范唱的优势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音乐中的美呢?在实践中, 我在教学生会唱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钢琴、录音磁带及各种乐器等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现代教学资源, 结合自身的范唱, 让学生能真情流露地演唱音乐作品。避免了在过去音乐课堂中师生都拿着一本书,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练唱, 没有更多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和刺激的教学方法。

歌曲的演唱从多媒体的录音中播放出来, 能让学生从录音演唱中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熟悉歌曲的旋律, 感受歌曲伴奏的音色, 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个媒体的利用很关键。而教师的范唱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老师直观的范唱,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唱口形和表情、演唱时的姿势和情感表达的形体动作, 更能达到对歌曲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如四年级的《茉莉花》教学, 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录音演唱, 学生能把歌曲学会, 可是演唱的情感表达却让人感觉很木讷、很呆板, 演唱的声音很苍白。听完这样的演唱, 我跟学生说:“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演唱的《茉莉花》?”学生很兴奋地说:“想!”当我富有表情完整地把歌曲演唱完后, 学生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掌声中我想学生对音乐中美的感受应该得到了更深层的体验, 于是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模仿一下老师的演唱吗?或是唱出比老师更好的歌声来?”学生很自信地说:可以。我弹起了钢琴, 学生模仿着我刚才的神态、表情、姿势等, 美丽的茉莉花此刻从学生的歌声中表达出来, 显得是如此的美, 慢慢加入乐器伴奏, 声音的变化更是让我陶醉。

三、以“动”导“动”,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妙

音乐课堂是一门动静结合的课堂, 是最能引起学生活跃、兴奋、激动的课堂。作为音乐老师如何把握好这样一个既快乐又活跃的课堂, 是比较大的挑战。把控好快乐、活跃课堂的度, 就会让学生在这快乐、活跃课堂中收获无穷的乐趣;但是把握不了快乐、活跃课堂的度, 就会使课堂中的学生处于一个凌乱的场面。通过以“动”导“动”的指引, 将快乐、活跃的课堂调控在正常的范围中, 把音乐的独特语言融入其中,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妙趣, 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过分地处于活跃状态时, 我用打击乐器敲起节拍:“哒———哒———哒哒哒”, 学生跟着我一起拍打, 我再强调说:“看看哪个可爱的孩子拍打的节拍最准确, 老师把乐器送给他玩一玩。”好玩心态的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过来。再次看到学生放松行为产生时, 我就弹奏着音阶:, 唱着:小朋友, 你在做什么?再弹:, 唱:①小朋友, 来唱歌, ②小朋友, 不说话, ③小朋友, 看老师, ④小朋友, 背坐直, ⑤小朋友, 跳一跳……学生既能在这活跃的课堂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又能享受着有趣语言与美妙音乐的结合, 何乐而不为呢?

用这样以“动”导“动”的独特音乐语言提醒, 能很好地调控快乐又活跃的课堂, 学生也会很乐意享受这份独特的提醒方式。而且, 在以“动”导“动”的引导中, 把心中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带入到音乐世界里, 尽情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妙趣和感动。

四、以“趣”激“趣”,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将乐理知识贯穿到音乐课堂是走进音乐的起点。如在认识四分音符时, 我就直白地说:“X就是一个四分音符, 它只有一拍, 读ta (同塔) 。”说完学生呆呆地看着我, 没有任何反应的表情让我惊呆了。我思考我的教学哪里出了问题?原来我忽略了:乐理知识是学生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的东西, 它虽然是音乐中的内涵, 但同时它也是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的抽象知识, 而我却用了苍白又直接的语言教学, 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又深不可及, 使学生对它兴趣大减。如何能让学生接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并通过它来深入感受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好奇和探究心理, 我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有趣的儿童化语言激发学生走进有趣的音乐世界, 开始实施我的童趣教学:“同学们, 今天有个新朋友想来认识你们, 它已经躲在一个你们看不见的地方观察大家上课的表现了。”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 睁大强烈求知欲的眼神看着我, 语言的贴近也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它要开始说话了, 你们听———X:小朋友好, 我的大名叫四分音符, 我父母为了方便叫给我取了个小名还是英文版的叫ta (读塔) 。可是因为我不爱吃饭, 因此个子总是长不大, 所以我永远都是只有一岁, 也就是一拍, 希望大家别学我这个坏毛病哦, 在歌谱中你们看到我就拍掌一下, 我就知道你们是有礼貌地在跟我打招呼了。”学生的神情发生了变化, 那清澈的眼神发出了明白的光芒。再如教学重复记号║:: ║时我跟学生介绍:“这个特殊的标记叫重复记号, 他们长得像是一对特殊的双胞胎, 有一条粗粗的腿和一条细细的腿加上两个眼睛, 他们时刻都会照看着对方, 像照镜子一样, 会先看到两只眼睛, 再看到一条细细的腿, 最后才看到一条粗粗的腿。如果在歌谱中看到他们站在那, 就要把这段歌谱重复唱两遍, 他们才听的清楚你们美妙的歌声哦!”学生用力点点头, 证明着他们听懂了。

学生在有趣的儿童语言中掌握了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也走进了有趣的音乐世界里, 体会到音乐的美, 这就是快乐课堂的展现。而产生趣味的方法也很多, 只要教师巧于设计, 定会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 真正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找到情感上愉悦的状态, 快乐地学习, 幸福地生活。

音乐课堂的快乐序曲 篇6

一、构建快乐音乐课堂的意义

1.更好地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的本质是美的, 它的美独具魅力, 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具体来说,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 以音乐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为有效途径, 并结合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 审美教育功能是音乐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

此外, 高中音乐教育还有美育功能, 音乐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向学生展示音乐的美。音乐美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另一方面,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 美化学生的心灵。然而,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有音乐感的耳朵”是欣赏音乐美的前提条件, 但它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天生具有的, 更多的依赖于后天的培养, 而构建快乐音乐课堂有助于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

2.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音乐教育

音乐给人的愉悦感实际上是通过听觉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评断”, 它是审美经验积淀、综合的心理反映, 是一种美感享受。音乐的愉悦性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当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给你带来愉悦的时候, 此刻也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教育, 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使音乐教育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高中学生大都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 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把知识性、思想性融人愉悦性之中, 而且要认识到愉悦是有层次的。比方说, 有听觉官能的愉悦, 有情感体验的愉悦, 也有理性分析的愉悦。不同层次的愉悦给人带来的受益是有区别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愉悦性提高到最高层次, 让学生在快乐音乐课堂中学习, 从而更好地把握和领悟音乐作品中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二、构建快乐音乐课堂的实施策略

1.构建快乐音乐课堂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因此,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切不可以权威的身份自居, 而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组织、参与教学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允许个性的存在。在课堂上, 当学生的感受与教师有差异时, 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 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享受表扬的快乐。即便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原作有较大的偏差, 也应该在鼓励的基础上, 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 使其熟悉、掌握音乐语言的特点, 逐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 树立起音乐学习的信心, 从而构建起快乐音乐课堂。

2.构建快乐音乐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就会积极地去探索、了解, 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 如何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构建快乐音乐课堂, 也是值得研究的。

(1) 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乐

音乐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学生感知、了解学习内容的主要途径, 这一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美感,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认真分析、理解作品, 在技能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两个方面下功夫,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感受中享受快乐。

(2) 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乐

构建快乐音乐课堂就要提倡愉快教学, 要让学生在愉悦和游戏之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因此,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学习能力, 让学生“动”起来, 不仅身体要动, 思维也要动,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3) 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对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 选择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把具有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并且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音乐精品作为音乐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在对精品的品味中享受快乐。

3.构建快乐音乐课堂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高中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 要进入这一途径, 学生的参与是先决条件, 因为人的情感和思维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 是不能用他人的意志和感受来取代的。所以, 音乐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保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演唱、演奏。同时, 给他们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 以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在音乐表演活动过程中, 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 由此获得的美感是真实而快乐的。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

有人提出音乐欣赏重在参与, 笔者很赞成这种观点, 在音乐欣赏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积极地进行感知和联想、想象;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用自己的体态动作和身体造型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即所谓的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之后表演作品, 即学习演唱、演奏所欣赏的作品, 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美。

三、结语

高中音乐教学中快乐音乐课堂的构建, 是推进素质教育要求, 更是音乐新课改的要求。只要我们在高中教学中, 多动脑筋, 将我们构建快乐音乐课堂的措施落到实处, 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享受音乐, 就会收到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索娅敏.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 (7) .

[2]徐希芋.音乐美育.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3]赵颖.自主、愉快、创造性的学习.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李方晴, 姜晓华.美育与学校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让音乐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篇7

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简单快乐的事情, 学习的过程应是愉快顺畅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 带给孩子音乐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带给孩子快乐, 让孩子们乐 (le) 在乐 (yue) 中!

下面以《娃哈哈》这节课中的若干教学设计为案例, 谈谈自己是如何让孩子在音乐课上享受艺术的快乐的。

快乐一:在动作游戏中感受音乐

【例1】:玩一玩, 感受音乐的强弱

在老师的带领下随《娃哈哈》的音乐, 学生边拍手边走进音乐课堂。感受音乐的强弱。

1.说一说, 发现强弱

师:小朋友, 刚才我们是怎样跟着音乐拍手的? (拍手强, 点手心弱)

2.做一做, 表示强弱

(1) 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强和弱。

(2) 变节奏表示强弱 (强拍跺脚, 弱拍拍两次手) 。

3.唱一唱, 表现强弱

复习歌曲《娃哈哈》 (边唱边拍强弱节奏)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 对于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 学习音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音乐游戏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活动, 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 又满足了他们好动好玩的特点。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本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孩子们在《娃哈哈》欢快、活泼的歌声中用拍手游戏进入课堂, 让课堂伊始就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从仔细聆听感受强弱——大胆创新表示强弱——创编节奏表现强弱, 由易到难对学生逐渐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以体验表现强弱为切入口, 将听、唱、动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听觉感知、动觉感知、视觉感知结合在一起,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聆听, 在游戏中发现, 在游戏中表现。这种方式让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有效, 并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快乐二:在舞蹈创编中表现音乐

【例2】:动一动, 学习新疆舞

(1) 简介新疆。

(2) 师表演新疆舞 (老师表演的同时, 学生仔细观察新疆舞的代表性动作) 。

(3) 学习新疆舞的动作。

(1) 手腕的动作。师:手腕的动作丰富多变, 有绕手腕, 推手腕, 翻掌等。 (2) 头部动作。师:动脖子, 注意是左右移动脖子, 叫移颈。 (3) 肩部动作。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这个动作叫做耸肩, 上下动。维吾尔族舞蹈中擅长的就是运用头、肩和手腕的动作, 再加上昂首挺胸的姿态, 以及眼神的运用, 使得新疆舞风格独特。 (4) 学习新疆舞的脚部动作:踏踮步, 生观察脚部动作。师:除了头、肩、手的动作, 新疆舞也不能忘了脚部的动作, 接下来我们学习舞蹈中的一种步伐, 叫踏踮步。仔细看, 老师是怎样做的。师:注意右脚在前, 左脚在后, 右脚抬起踏下, 膝盖弯曲, 接着左脚脚尖踮起来, 将膝盖立直。注意脚部动作的连贯弹性和膝盖的颤动。 (5) 学生模仿, 老师指导。 (6) 将手部和脚部动作配合练习。

(4) 创编舞蹈 (出示4-6个代表动作的图片, 请学生自由选择组合, 为歌曲《娃哈哈》进行舞蹈创编) 。

(5) 舞蹈展示, 互相评价。

《课标》中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能使音乐教学在学生的快乐体验中得到升华。我把它分为两个小环节 (1) 模仿。 (2) 创编。在这一片段中, 首先利用教师的自身特长, 为学生表演一段新疆舞, 教师的参与, 师生互动, 使学生的热情高涨, 兴趣盎然。通过教师直观的表演,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 说出新疆舞的典型动作, 再通过模仿来掌握新疆舞的基本脚步和手位。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 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 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善, 但毕竟是在前进中发展。”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提炼和总结出4~6个代表动作用图片表示, 鼓励学生大胆地选择, 组合这些动作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让学生自己去创作舞蹈, 再表演出来, 展示给大家, 孩子们会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激发更大的创作兴趣。每个孩子在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 且不在意孩子们的创作是否优美, 动作是否到位, 是否恰当, 只要他们在创作中能够大胆探索就足够了。本段教学从传统的讲授式、单向传授式转变到启发、讨论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上来, 培养学生参与表演、独立思考、想象创新的能力, 强调了师生间互动、互学、互助的过程。孩子们在创造中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感受因创作成功而带来的喜悦。

快乐三:在视频解读中欣赏舞蹈

【例3】:看一看, 了解新疆舞

(1) 欣赏视频。师:新疆自古被称作歌舞之乡, 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种类也有很多, 有刀郎舞、盘子舞、手鼓舞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几个舞蹈片段, 从舞蹈的动作, 道具等你猜猜, 它是哪个舞蹈呢?

(2) 简介新疆舞蹈。

上一篇: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下一篇:微膨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