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观

2024-06-22

数字观(精选7篇)

数字观 篇1

数字艺术一种新生事物, 充满着朝气和活力, 同时也正因为是新生事物, 所以它的发展又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 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我们只有把数字艺术放到实践中才能正确认识, 消除一些对数字艺术发展持怀疑态度者的疑虑, 促进数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字艺术中认识论的体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反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 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照镜子式的活动, 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数字艺术创作中的各个元素来源于实践的, 但并不是对生活中物象原型的简单体现, 而是打破了“镜子说”以形象化的手段营造虚拟世界。

数字艺术创作手法、表现形态、艺术载体多样, 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才能有力体现作品?这就必须结合实践创作作品。

如, 在《侏罗纪公园》这一类加入数字艺术的作品中, 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 不仅是依靠简单的冒险故事或者令人惊叹的技术, 而是把实践生活中确实存在过的恐龙形象再现作品中。现在生活中不存在恐龙, 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地认识了解到恐龙这一存在过的物象, 将这在实践中的认识, 通过数字艺术形式展现人们面前。

很多的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作品, 传达出来与欣赏者开展交流。也只有到了这时, 艺术的实践本性才能获得充分的显示。

观众在欣赏某一数字艺术作品时, 依据的是平时实践生活中的积累和感受。数字艺术创作者也会尽量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这样观众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画面中不相干的镜头以某种情节贯穿起来, 产生情感的共鸣。

当观众对现实世界的人物与传播媒介中再现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 作出反应时, 我们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就会发挥评估的作用。这是欣赏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客体的一种精神上的把握和占有, 也是通过欣赏者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寻求一个符合。欣赏数字艺术作品是视觉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交融, 是不能脱离对实践的认识[1]。

数字艺术中我们创作的大家熟悉的画面, 容易调动其各种感官, 这些感受不是凭空想象, 是实践认识的结果。在实践生活中没有这些感受, 就很难想象到画面带给人的震撼。

不结合实践认识进行的创作不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不结合实践来欣赏数字艺术作品, 得到的将不是对数字艺术的认识, 而只是数字艺术的意识形态[2]。

二、数字艺术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 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数字艺术作品中欣赏者不是被动接受创作者的作品, 而是主动以其实践理念, 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作品进行主动欣赏的活动。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的二次创作。

数字艺术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像历史上所有的新艺术形式一样, 不是偶然出现的, 是人们在生活中慢慢实践的产物, 是人们实践活动中能动性的体现。

数字艺术的产生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艺术表达机制, 以及人们的各种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是在无数的生活实践、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融合中, 寻求磨合, 发展而来。在现代社会, 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 人们的需要会向着更高级的和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发展。现实中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 人们工作之余需要得到一种补偿或调节, 这种补偿和调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 加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 能动的改变艺术的表现形式, 使艺术的发展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这一大的环境, 符合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需要, 这样就刺激了数字艺术的产生。

数字艺术的产生打破传统艺术的单面传递信息的缺陷, 让欣赏者可以与作品产生互动, 根据欣赏者的活动, 作品本身会做出信息的反馈, 及时调整作品效果, 充分体现出实践观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三、实践对数字艺术的检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 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数字艺术独特的视觉表现, 给人们带来兴奋和新奇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它的优越性备受瞩目是传统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1. 数字艺术的可变性。

在数字艺术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回到任意虚拟时间段内, 或者切换到以前的场景中重新体验, 甚至回到过去的时间让事情重新发生或者改变。同一个作品也可以同时在不同地方同时出现。

2. 数字艺术的参与性。

数字艺术改变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 用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让接受者参与到作品中, 与作品产生互动。创作的作品并不是完整的, 它需要接受者的参与, 根据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在作品中完成随机安排的各种交互动作、任务, 创作者的想法与最后效果不一定保持一致, 但是却产生了很好的共鸣。数字艺术的交互性, 使作品具有了更具体、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3. 数字艺术的愉悦性。

数字艺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不会感到自己与虚拟世界之间存在任何距离, 相反,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虚拟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4]。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声音等, 使人产生真实感, 犹如身在真实世界中, 连行动都与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形相似, 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克隆, 虽然是虚拟的, 但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强烈的意境, 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

4. 数字艺术的真实性。

数字艺术的创作元素来源于实践, 使我们实践生活体验的能动性创作。当我们进入一个数字虚拟的场景时, 空中白云飘动, 两旁树木摇曳, 路人说话的声音等等, 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这种虚拟的真实感比现实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视觉美感。

5. 数字艺术的整性。

而数字艺术不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审美, 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 这些崭新的方面共同审美。当你身在池水中, 池水的温度、颜色、气味等都会影响你的感受, 数字艺术也是一样, 你处于虚拟的场景中时, 场景中的一切就像是池水, 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你对作品的审美。

数字艺术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作为新生事物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契合着艺术的基本原则和形式美的规律, 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数字艺术体现实践观的认识论能动性等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以后的数字艺术发展中, 我们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让数字艺术在实践中不断的展现自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M].漓江出版社, 1998.524-525页

[3]张黔.设计艺术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68-69页

[4]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人民文学出版社, 5页

刍观数字化时代的影视制作 篇2

[关键词]影视制作数字化软件个人化DV

“数字化影视”是一种将某些传统制片技术通过计算机与数字、音像、处理盘式记录以及网络等技术集合而产生的新的影视制作方式下制作出的全新的影视类型,它是一个从前期到后期到发行完整的流程。

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面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料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技术从诞生之日起便对影视制作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不可思议地扩展了影视表现空间和变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向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从而产生出新的叙事方式,并提出一整套新规则供我们理解,使用,突破。新的数字技术不仅产生了新的影像作品,更在培养着一代新的影像受众。

一、改变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

从制作层面来说,从剧本写作的电子化,素材传递的数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设想的数字化模拟,以及电子化的场记,现场的数字化录入,数字化编辑,都将大大提高影视视听质量和效果的精度、强度和感染力。同时又有利于导演更好的思考创作。

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逐步由模拟制作系统转化为数字分量制作系统数字信号的记录媒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化为由磁带、磁盘存储的多元化的媒体存储方式;计算机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一统天下的制作模式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非线性编辑、2维动画、3维动画的逐步成熟,使影视后期的技术变得更加多样。

影视后期软件的操作界面越来越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尽量做到板块化、集成化,这样看起来既美观而不显繁琐。传统的繁琐的影视制作流程,如剪辑、绘图、字幕、声音、特技等,被越来越多地继承到同一个后期制作软件中。例如DIGITAL FUSION、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软件比之间的版本相比,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SOFTIMAGE DS则干脆把后期制作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集中到一起,具剪辑、合成、绘图、声音、特技等于一身。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软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软件供应商的共同追求目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主要的后期制作软件都会集成各个制作阶段的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统。有利于影视后期制作人员“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影视后期软件。

新的媒体格式不断涌现。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出现、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影视后期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变化,各软件厂商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紧给市场步伐。在AFTER EFFECTS后期的版本中已经支持HDVD、MPEG4及REAL MEDIA格式的制作、其他各种软件也增加了新媒体格式的支持。伴随经济的发展,影视也在飞速发展,今后还会有许多新的音频格式、视频格式出现。

二、使影视进入个人化书写时代,个人DV作品

数字设备价格的下降,大容量硬盘的普及,个人编辑软件的大众化应用,使个人工作站的构架成为现实,影视越来越成为一种平民行为。掌握这种技术,任何人都可以独立拍出影片,而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资金的问题。时尚一族可以利用数码科技来宣扬自己的个性。从来和影视毫无关系的人。也可以亲自制作一部影视,过一会导演的瘾。有了好的构思,再也不会因囊中羞涩而束之高阁。DV自诞生以来佳作不断。穿入中国后也佳作不断《老头》、《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北京弹匠》、《群众演员》等都是一些错的片子。

数字化的DV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条新的大众传播方式。不可否认,数字化为扩展影视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但我们在正视数字技术给影视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时,不应丢掉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丢掉对本土生活的热爱、体验、思考和真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扬长避短,不应将数字技术用滥。我们需要数字技术,却不能完全依靠数字技术。

数字观 篇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要把学校内分散的、独立的系统进行整合, 建设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高技术含量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便为教学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校园就是在传统的校园基础上建设一个无形的、以多种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空间, 这一空间拓展了学校的空间和时间, 提升了相关功能的效率, 进而提升了教学和管理的水平。数字化校园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学校角色联系在了一起, 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的内容。

2 数字化校园建设所涉及的主要技术

2.1 网络基础设施

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基础, 必须依靠网络基础实现数字的流动。校园网基础设施包括数据网络、服务器、电脑、IC卡等, 这些是实现校园数字化的基本前提。目前, 我国校园的骨干网多采用千兆交换以太网, 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 实现了较高的传输速率。在信息传输方面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技术:第一, 扩充骨干网的宽带, 提高大数据的传输能力。例如, 有的学校采用了组播技术, 为校园网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影视节目。第二, Wi-Fi技术。利用Wi-Fi技术延伸了校园网的覆盖区域, 随时满足用户的上网需求。第三, 整合校园网、城市宽带网、有线电视网等, 提高校园网的辐射力度, 是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有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管理。

2.2 数据库建设

为了满足用户的访问需求, 必须提高数据库平台的处理能力, 在数据存储、数据检索、大量用户访问等方面提高反应能力。例如, 数据交换技术, 实现了数据自动交换, 包括Web XML、SOAP、XML等技术;连接技术, 即将前台和后台使用独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保证前台程序和后台数据的一致性, 如ADO、DAO等;储存技术, 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存储数据, 自动分类数据, 保证数据库的使用效率, 有EDI、XSLT等。

2.3 公共服务技术

公共服务技术包括NET框架、J2EE平台。校园网中的NET框架为校园网设计者提供了快速的软件开发的可能。例如, 公共语言运行时使代码的编写量大幅度减小, 减少了开发人员的工作;NET框架统一了微软的各种编程框架, 创建了一个公共的API集, 提高了语言的继承性和错误处理能力。另外, 多数的校园网的开发基于J2EE平台, 它能够支持异构环境、伸缩性强, 同时还有独立性、跨平台的特点, 避免了重复编写。

3 数字化校园的系统设计

基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把用户所要想的业务映射到数字世界中, 实现数字化的教学和管理。校园网用户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服务, 因此, 在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中应该合理地设计个性化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些内容的设置要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的接口和平台。目前, 数字校园建设主要有网络基础、基本服务、应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四个层面, 另外还有安全和信息规范体系等。

3.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中心节点的设置要考虑主干网络的数据流量、信息服务的质量等因素, 要使用DES6000的千兆为的路由交换机, 连接教学楼、图书馆等, 以保证网络的速率;办公楼等要配置若干交换机, 保证桌面的百兆速率。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建设网络基础设施, 在一定条件下升级网络设备。

3.2 身份认证平台建设

在数字化校园中要有一个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 在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用户信息的储存、用户身份的验证、访问权限的管理。目前, 在一些校园中, 多采用校园一卡通和证书授权系统。在数字认证平台中, 用户只需要输得到一次身份确认就可以从一个功能到另一个功能。同时, 系统根据用户的权限, 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这种集中化的认证模式加强了用户的管理, 规范了用户的操作,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3 校园一卡通的建设

一卡通承载了用户的信息, 是“电子身份证”, 在校园内可实现消费结算、身份认证, 同时与银行合作也使一卡通具备了电子钱包的功能, 使学生能够用于交学费;另外, 一卡通集学生证 (工作证) 、医疗证、借书证为一体, 几乎覆盖了用户的所有需求, 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

3.4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化的图书馆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源、强大的管理手段和个性化的借阅措施。以一卡通为基础, 用户能够查阅信图书、建立专属的个性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主要包括应用层、资源加工层、资源层和网络基础层。在应用层, 主要为用户提供身份认证、文献传递、资源检索等服务;在资源加工管理层, 管理者要实现文献的数字化、数字版权的管理、数字资源的发布;在数字资源层, 主要包括图书馆资源的来源, 有网络资源、本地资源等;网络基础层的建设主要保罗光纤接入、存储管理、入侵检测等。

3.5 数字办公系统的建设

数字办公系统能够提高校园的运作效率, 是一种对全体管理的工具。管理者可以用专用的客户端登陆系统, 随时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发布公告、通知、会议组织、公文等, 同时也可以利用办公系统实现对文档的编辑、保存删除等操作。

3.6 数字教学系统的建设

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 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 通过平台与教师交流。数字教学系统主要有四大模块, 作业模块、答疑模块、测试模块和资源模块。在作业模块中,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布置作业, 学生也可以在网上交作业, 教师评阅;答疑模块中为学生提供了问答版区, 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问;测试模块, 学生既可以在网上进行考试又可以查看分数;资源模块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4 总结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不断推动, 数字化校园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同时也必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制定可行的方案, 逐步提升数字化的水平。

摘要: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实现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中, 管理者整合了各种资源, 实现了对用户的统一管理和资源的权限控制。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整合观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和简单的系统设计, 以期望推动我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设计

参考文献

[1]严剑炜.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S1) .

[2]项闪飞.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数字观 篇4

1.1 学校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幼儿园是否要追随时代进行数字化建设呢?答案:是。幼儿园教育要想提高它的教学质量, 实现学前教育的目的, 必须将教育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幼儿教学起到的是启蒙的作用, 要开发幼儿的各种感官和智慧, 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的做到这样一点。所以, 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整合观的数字化幼儿园建设是有必要的, 是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1.2 教师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门也不断的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上就指出: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 是21世纪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把“信息化从教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的位置。我们很明显的看到, 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老师要想继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教育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1.3 实现家校通的需要

学校教育必然少不了家长的支持,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进行的。比如老师要求家长和学生要一起完成某项作业, 孩子回家以后并不能完整表达作业的内容, 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无法完成。在以往学校教学中, 最缺少的就是家长的参与, 这是教育的一大缺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就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提供了可能。现在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 QQ等网络方式都实现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的及时沟通。

2 数字化幼儿园建设的硬件与软件配置

数字化幼儿园除了要具备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应用支撑系统与管理维护体系等的技术环境, 还要有能够支持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的提高、促进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发展的系统应用平台。

数字化幼儿园的最核心的系统应用软件平台的功能要实现:宣传介绍软件系统、家园交流软件系统、教务管理软件系统、教育教学软件系统、教育资源库系统、教师存储软件系统、教育媒体服务系统。所以, 学校的软件系统不能够购买, 而是要自己开发研究, 这样才能够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设置专门的软件系统, 使用则是方便快捷。

3 实现数字化幼儿园建设的具体措施

实现数字化幼儿园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 二是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提高。下面就对这两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3.1 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

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 就是将数字化融入到校园的各个方面, 创造一个数字化的环境。

首先是实现幼儿园信息管理的规范化。通过信息技术, 将每个幼儿的信息录入档案中, 包括入院信息等等。还有就是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信息也录入。学校可以专门成立信息管理小组, 有专门的人负责信息管理, 将学校的各个部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可以做到职责明确。在以后工作中需要什么信息, 直接就可以从信息库中调动出来。

其次就是要实现幼儿园行政管理的智能化。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档案库, 将学校各个部门的结构和建设整理出来。学校还可以跟进每个老师的教学进度, 监督老师的教学课程。这样就可以实现学下行政管理的智能化。利用计算机技术, 学校就可以不能经常视察老师的课堂就可以完成对老师的监督。

另外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传送到网上, 这样学校的其他老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查看这份资料。在传统的资料共享当中比较麻烦, 资料既要自己用, 又要共享, 这样两个人都不能很好的享用资料。老师还可以通过分享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这样共同提高两个人的教学质量。

现在的幼儿家长基本都是80后, 轻松的利用网络对于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学校可开辟专门的家长交流平台, 使家长之间进行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 大家共同进步。

3.2 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光有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人会使用, 只有老师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技术, 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第一,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对信息教育的认识。还是有很多教师并不赞同将信息化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中, 觉得不实用。学校就要提高老师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 明确信息化教育的优点。信息化可以是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将书上静态的故事用动态的视频展现出来, 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第二,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要请专门的计算机老师为老师们教学, 教他们如何使用电脑做课件、如何使用视频、如何绘制动画、如何下载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老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 信息化也不是滥用计算机, 还要适合幼儿教学。老师不可以将幼儿教学和信息化分割开, 要进行有效的整合, 这是信息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4 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整合观的数字化幼儿园建设还在探索的道路中, 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 才可以更好的完善幼儿园的教育。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教育是国之根本, 容不得马虎。

摘要:近年来, 高校及中小学教学逐步实现数字化, 幼儿园也紧随进行基于信息技术整合观的数字化幼儿园建设。数字化幼儿园的建设是学校实现更好的管理的需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实现家园共育的需要。当然幼儿园的数字化建设也还是在探索的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向高校及中小学的数字化学习, 但又不能完全的照搬。本文就针对基于信息技术整合观的数字化幼儿园建设进行探讨, 从它建设的必要性开始, 然后分析数字化幼儿园的结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如金.乡镇幼儿园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以绍兴市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 .

[2]潘克明.建设数字化幼儿园, 为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 》贡献力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8) .

数字观 篇5

关键词:虚拟学术资源,数字化学习观,信息搜索,网络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大学生只能掌握有限的教育学习资源。而随着互联网及其搜索引擎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利用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以及资源获取的便利性等优势,传载了海量的各类资源,大学生可以获得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虚拟学习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从而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解析各类虚拟学术资源,提高大学生对其获取、分析处理及利用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素质、丰富新的学习观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虚拟学术资源的主要形式

虚拟学术资源,也称数字化学术资源,是指存在于网络之中的各类学术资源,以及为这些资源的获取提供帮助的诸如学术搜索、知识导航等知识获取技术或网站,当然也包括提供集成化服务的各种级别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它是网络信息时代学习创新的重要工具和自主学习的巨大资源宝库。网络学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学术数据库、数字图书馆、O A、虚拟社区、开放课程等资源。

1.1 学术数据库资源

是获取各类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研报告及其它科研、学术信息的最权威、最便捷的网络资源,一般由国内外著名的学术资源服务商提供。按其提供文献的类型可分为:全文数据库与文摘数据库;前者如,《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IEL数据库》等,后者如世界权威索引数据库《SCI》、《EI》、《ISTP》等。这类资源,学术信息量大(如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93年至今近1万种国内学术期刊的全文)、检索途径多样(一般提供篇名、作者、作者单位、主题词等检索途径)、使用方便(一般都提供快速、基本、高级检索等方式)、提供多种学术关联与导航(如,提供相似文献、参考文献、引证文献、引用次数、学科导航)、使用费用高(多为收费数据库,且费用极高,动辄几十万元使用年费)。各高校一般以图书馆为订购单位,购买使用权,对于校内用户来说,可以在校园网范围内免费使用。获取该类资源一般需要一定的使用技巧,可以通过求助于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或者选修诸如《科技情报检索》等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获取、分析、利用能力。

1.2 数字图书馆资源

是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发布和利用的实体,其形式可以是具体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站或者任何数字信息资源集合。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图书馆”从概念上讲可以理解为两个范畴: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前者是将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版的数字图书(如,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后者是电子版图书的存储,交换,流通(如,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电子图书等)。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每个拥有任何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联网,登录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1.3 OA资源

也称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通过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各类文献,包括经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确接受和引用。

OA主要有两种出版形式:

(1)O A期刊(O p e n A c c e s s Journal,OAJ),即基于OA出版模式的期刊,OAJ既可能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也可能是由已有的传统期刊转变而来。开放获取期刊大都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方式。

(2)开放存档(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即研究机构或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储存。

1.4 虚拟社区资源

又称为B B S、论坛。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定义由瑞格尔德(Rheingole)做出:一群主要借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虚拟社区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社区通信、聊天服务、张贴讨论与投票等。

目前在国内有影响虚拟社区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适合普罗大众,以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为主,像网易社区、天涯社区等;第二类,适合在校大学生,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为主,像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等;第三类是各教育网站、网校,针对教师和中学生的教育社区。

虚拟社区已有一定的影响和规模,将其应用于网络教学不仅是可能,而且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校园网BBS等社区可以获得各种信息与启迪、交换各类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从而通过网络社区能掌握无限的教育资源。

1.5 开放课程资源

为了迎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变革,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ware,简称OCW),即向社会公布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部课程(约1 8 0 0门),供全世界免费使用。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日本、法国、英国等各国高校、国际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开放课程资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独立开发实施自己的开放课程;成立开放课程协作体或联盟,共建共享开放课程;翻译已发布的开放课程资源,并进行教学应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也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在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建设理念是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精品课程由教育部或各省市提供经费支持。

精品课程主要是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每门课程内容基本上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教师授课录像,部分课程还有扩展学习工具、学习论坛等学习资源。经过4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学校——省市——国家三级联动的精品课程框架。已评审出113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已达数千门,并且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2、虚拟学术资源对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观的影响

存在于网络的丰富学术资源,对于大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有机联系的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特点的学习观提供了资源支撑,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加以选择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虚拟学术资源对大学生提升自身信息素质,培养数字化学习观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了解与掌握各类虚拟学术资源。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教育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本校教师与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内容,如前所述,各类虚拟学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如,中文学术期刊网收录国内近万种学术期刊从93年至今的全文资源,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百万余篇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级精品课程已有千余门、省级精品课程已有数千门都已在网上免费提供,O C W在网上免费提供1800门课程资源,SCI数据库提供了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引文索引……。虚拟学术资源是网络信息时代学习创新的重要工具和自主学习的巨大资源宝库。这些资源都需要大学生去了解、掌握。搞清虚拟学术资源的学科种类、收录对象、文献形式、服务方式、适用对象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等内容,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有可能构建自己的文献保障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等要求。

其次,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资源搜索技巧。与传统学习对象不同,虚拟学术资源具有网络的分布特性、形式的多样性、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培养大学生网络学术资源的检索、获取、分析与利用能力等信息素质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只习惯于简单使用搜索引擎的一般功能进行网络资源搜索,而很少使用其高级检索或者学术搜索功能,对于专业学术数据库的检索方式、检索途径与检索技巧掌握不够,对于检索课题分析能力不强以至于许多检索得不到满意的检索结果。“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这句话反映了在网络信息时代,一方面虚拟学术资源极其丰富,可以被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源数不胜数;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或重视不够,面对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常常有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感觉。因此,如何在数字化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发现、获取、使用、交流知识和信息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对于学习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另外,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不断发掘潜在需求。目前,各种利用数字化媒体的手段包括:搜索引擎、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料管理和用户服务软件、多媒体光盘软件和各种专业讨论组的网页链接列表等,而学术检索、语义网格和知识网格等技术将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知识共享提高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时代,只有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确定信息的来源,充分掌握和利用上述手段和工具,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改进,才能尽可能地发挥数字化媒体的巨大潜力,实现海量数字化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树立正确的数字化学习观对实现学习创新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詹姆斯·泰勒在亚洲开放大学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提高质量:大学变革的挑战》有一句话很值得回味,即“我认为最大的危险就是用‘昨天的逻辑’来思考今天的现象”。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在人类的学习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依然沿用传统的学习观念来指导其学习,必将出现诸多方面的不适应性。因此,大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锻炼对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展示能力,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观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2):301-111

[2]颜世伟.搜索引擎的学术搜索服务及其影响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1):38-41

[3]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http://www.lwlm.com/html/2008-09/159518.htm

[4]唐琳.网络信息时代大学学习观的若干新内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68-70

[5]沈鹏.网络教育及对学生新学习观的培养[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4):24-27

数字观 篇6

一、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要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学校也是一样。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在专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数量日渐充足的校园内,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根据现有的联系, 结合具体条件, 依托数字化校园网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经历了单纯对外发布信息、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资源与行政资源整合的三大步, 初步构建了教职工与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沟通的网络系统, 做到了餐饮、购物、阅览、考勤、家校联系、社会实践全校“一卡通”, 最大限度地凸显数字化校园网超越时空局限、时效快、影响广等特点在学校管理各领域的独特作用, 使全体师生员工都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校园网,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数字化校园网对学校管理的支持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每一所学校在使用数字化校园网中应坚持联系的观点, 相互沟通、加强互动, 相互分享有益经验, 切实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二、联系是多样的, 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在数字化校园网的使用过程中, 我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 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全面认识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数学校把数字化校园网的功能定位为如下三点:一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助推器。让教师树立信息意识, 掌握和利用教育数字化技术, 提高管理和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 与学科整合,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二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孵化器。让学生学习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 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营造数字化校园建设氛围, 在学校现代化建设达纲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数字化建设机制, 提高信息技术装备和使用的总体水平。事实上, 数字化校园网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对其的定位, 关键在于使用数字化校园网时,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 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我校一方面注重客观条件, 加强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网络管理。庞大的网络加上繁杂的网络设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管理办法, 这样才能让数字化校园真正发挥作用, 让教育教学走向高效。为此, 我校专门成立教科室这一学校职能部门, 全面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维护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 我校充分调动主观因素, 把数字化校园网全面应用于学校管理中。如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中, 就涵盖了网上阅卷、成绩查询、学校题库、电子阅览等栏目, 仅在网上阅卷系统中, 就包含了阅卷选择、成绩文件、试卷查询、试卷文件等栏目 (具体见下图) , 有效满足了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在测评中对各类材料进行查询、分析、展示的需求, 全面提高了考试、测试工作的实效性。

三、坚持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用数字化校园网为提高学校管理实效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唯物辩证法的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在学校管理中,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因为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数字观 篇7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层次模糊、不清晰

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理论上来讲,这两类教育培养在技能层次方面应该有着明确的区分,然而就国内现状来看,两种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从业技能的层次方面差别不大,而导致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一直都延续传统的方式,并没有新的理念、新的突破,现在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进步需求,可以说已经跟社会脱轨。所以,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寻找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课程目标贯彻不到位

1.课程的结构设置不科学。高等职业教育尤为偏重于技能教育,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设有大量的生产实践。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只会让学生渐渐产生厌烦,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然后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明显其在生产实践方面,教学内容设置较少,而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弱。

2.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不统一,特色课程设置有限,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性弱,除此之外,课程在设置时未能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不能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

3.未能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监督明显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实施教学监控及质量评价的对象单一(院校自身),缺乏第三方评价,有失公允。另一方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评价因子单一,未能实现对学生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价。

二、教育技术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字媒体教育

所谓教育技术生态观,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教育技术———即用生态学的方法或者原理来解释教育技术的现象,解决教育技术的各方面问题。教育技术生态观不仅要求相关人员要研究教育技术,还要研究生态学原理,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

(一)教育技术生态观下,高职数字媒体产业的人才要求标准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带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就目前的知识经济行业现状来看,数字媒体产业俨然已成为其中的核心产业之一,再加上教育技术生态观的影响,自然其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就相对较高:

1.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数字媒体这方面而言,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

2.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3. 会应用和操作相关软件。如,各种软件设计等。

4. 具有较高艺术素养,会运用艺术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如,制作动画、广告、对艺术对象进行包装等。

5. 具有创新和发散思维,不断尝试艺术创新或产品创新。

6. 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7. 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团队合作。

(二)教育技术生态观下,高职数字媒体教学的核心目标———定向培养人才

就当前社会需求来看,数字媒体行业迫切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数字媒体产业而言,其是文化产业、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三方面融合的产物,所以,数字媒体这一学科是一门涵盖较广的交叉学科,它既涉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又涉及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多媒体的相关知识。数字媒体学科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数字媒体教学要抛弃将艺术和技术割裂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将艺术和技术完美地结合,培养既具有艺术修养又具备较强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近期内高职在数字媒体教育中的主要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称之为既具有艺术修养,又具备较强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呢?具体要求如下:首先,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是基础,一方面学生要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理论以及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进行相关产品的处理和制作。其次,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会欣赏美和设计美。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创作出美的作品,如,平面设计、游戏、视频动画等。只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才能胜任影视广告、动画设计、网络媒体、建筑设计、娱乐游戏等公司的工作。

(三)教育技术生态观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1.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换言之就是培养怎样的人。数字媒体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和技术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自然要比其更泛化,其追求的是被培养者的全面发展,即所培养人才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为了体现职业院校与一般教育院校的不同,被培养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体现一定的专业特征。

2.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

就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秉持素质教育的理念,遵从于社会和就业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在保证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既让学生广泛地掌握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又让学生重点掌握专业技能,凸显专业特色。

3.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即在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但是却不能因为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说,整体素质教育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四)教育技术生态学下,数字媒体教育的原则

1. 协调性原则。

分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本质其实是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效率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科学调动各种要素,协调各种有效力量,最终构建一套高效完整的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

2. 服务性原则。

与普等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一是职业性,二是地域服务性。出于这两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满足本地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可行性和必要性。

3. 校企协同育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域服务性,即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校可以通过“引校入企”以及“引企入校”的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实践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便于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和积累。

4. 实践第一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遵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遵从实践第一的原则。要紧紧地将职业技能、生产实践以及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力求实现毕业后被培养者工作岗位的“无差别”对接,以便于其迅速融入职业生活和社会。

总之,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呈“大投入、大扩张”式发展,时至今日,其发展俨然已经迈过外延发展阶段而进入了生态式发展阶段。此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以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为重心。在内部,对内部资源和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和整合,以提升管理效率;在外部,要加强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竞争合作,推动高校发展的差异化和共生化,最终构建全面、科学、完整、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链。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主要内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发展,即职业素质、人文素质、法治素质的培养。主要阐述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几项原则,这对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生态文明: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重要内容[N].中国教育报,2013-10-28.

[2]丁刚.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58-60

[3]王牧华,靳玉乐.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2-25.

[4]朱婕.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住宅空间绿化下一篇:交通线网组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