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建筑设计

2024-07-27

循证建筑设计(共11篇)

循证建筑设计 篇1

近年来, 我国医疗建筑项目建设不断, 随之对其设计及建设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提高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水平, 帮助患者有效康复。循证设计源于循证医学,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循证设计逐渐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和青睐, 在营造安全有效的医疗环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医疗建筑循证设计内涵、应用等展开了详细的探讨。

一、循证设计的内涵分析

循证设计由循证医学研究发展延伸而来, 对医护人员及病人在医院中的活动或行为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医疗建筑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设计。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医疗建筑师实践经验及使用者 (医护人员及患者) 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为医疗建筑设计提供参考。由于循证设计来源于医疗领域, 因此医疗建筑循证设计处于建筑循证设计的领先地位。

医疗建筑循证设计, 主要是充分利用医疗建筑师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辅助医疗设施设计及建筑运行管理。它需要客户的参与, 在与客户充分沟通、协商后, 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提高医疗建筑的实用性, 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或就医环境。

循证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是建筑师和客户智慧的结晶。由于不同医疗建筑要求及功能不同, 某一固定设计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 建筑师需根据不同的医疗建筑要求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为此, 循证设计需对已有的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筛选, 从不同领域寻找与医疗建筑设计相关的信息, 严谨、科学的进行判断, 从而设计出最佳作品。

二、循证设计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

1. 循证设计实践过程的实现

医疗建筑循证设计需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循证设计内涵设计。及时的了解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及经验, 并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所体现。同时对已有的建筑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借鉴, 并积极向客户推荐。此外, 有些建筑师注重对不成功建筑案例的分析, 吸取经验教训。该阶段偏向借鉴, 缺乏一定的逻辑性。第二阶段:对设计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预估及实证。该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 利用实证方法 (众多数据收集) 对设计结果进行假设判断, 看其是否可行。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筑师科学、合理的事先假设。其缺点是偏重各变量间的联系, 而不是因果关系。第三阶段:成果分享。在实证设计结果后, 将其结果 (正面及负面结果) 与公众分享。为此最好由第三方对建筑使用后进行评价, 保证结果的相对客观性。第四阶段:形成学术报告。建筑设计人员把自己或与他人合作设计研究的结果写成学术报告或文章, 并向相关期刊投稿。一方面, 提高研究成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 为后人循证设计提供依据。

2. 循证设计在医疗建筑设计及施工阶段的应用

(1) 循证设计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该阶段主要注意几点。

1) 选择合理的色彩

医疗建筑设计特别要注意色彩的应用, 色彩具有空间导向、安全标示、辅助治疗等作用, 正确的色彩设计能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安全。医疗建筑科室、医疗设备等多且杂。为此, 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医疗建筑各功能分区, 采取不同的色彩, 便于患者根据颜色判断住院部、急诊部等区域及不同楼层不同治疗区域。此外, 色彩还具有心理辅导、物理等辅助治疗效果, 且不同色彩给人一种温馨、生动的感觉。

2) 有效利用自然光线

阳光照射对医疗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能促进伤口愈合, 辅助治疗近视、睡眠障碍等症状。为此, 建筑设计师要尽量让医疗建筑采光良好, 让患者享受自然光。并借助自然光调控设施, 改善自然光分布。此外, 照明系统采取调光及分区设计, 尽量减少人工照明使用, 降低成本。且治疗室内采取光感舒适的照明灯, 保证灯光亮度合适。

(2) 循证设计在医疗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医疗建筑建设具有设备多、空间大、分区、投资大等特点, 是患者看病的重要场所。为此, 医疗建筑施工需采取循证设计与生态设计结合的设计方案, 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保证医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医疗建筑材料、设备 (机电设备、医疗设备、消毒设备等) 必须安全、质优。其中材料为绿色建材, 多为无毒无害的废物等可再生资源, 且采取节能、环保施工技术及工艺。

3. 医疗建筑循证设计实例分析

本文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例, 从选址、设计、施工及运行等方面, 充分体现了循证设计及生态设计原则。北京市政府从文化遗产保护、医疗卫生发展等角度出发, 重新选择医院建设地址。然后通过投标后与HKS (美国) 合作, 采取循证设计方法。

(1) 病房设计

病房是住院患者经常活动及生活的地方, 易引起感染。为此, 该医院尽可能的采取单人病房。其中重症监护病房采取独立单人病房, 减少人与人接触而交叉感染。

(2) 建筑空间设计

医疗建筑空间要合理布局, 一方面要为医护人员工作提供便捷空间, 提高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要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通过颜色、标志物等方便患者分辨方向。同时将医疗设备、物品等放置在患者附近的合适位置, 便于治疗。

(3) 环境设计

该医院设计建设了几个花园, 且在手术室等场所采取自然光应用设计原则等等,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此外, 卫生间、就餐区等基础设施要处处体现以人文本理念。

(4) 患者隐私保护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患者对自身隐私安全越来越重视。为此, 该医院采取单人诊室, 并在诊室内部放置相应的医疗设备。

通过上述设计, 不仅能营造良好、和谐的医疗环境, 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率, 体现人文管理, 而且能极大的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促进医疗建筑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医疗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场所, 在医疗事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对其设计建设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循证设计是在已有建筑设计研究成果及实例的基础上,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 根据医疗建筑实际需求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生态理念, 为医护人员及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各区域功能具体设计, 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D.Kirk Hamilton, 柏鑫.循证设计:用科学研究指导医院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2]潘迪.医疗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2012.

[3]玛黛尔·M·雪普莉, 玛拉·博姆, 雷切尔·金斯博, 比尔·罗斯顿博格, 柏鑫.生态效应设计与循证设计:共性与矛盾[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循证医学 健康福音 篇2

再者,以往医学家怀疑,使用降低血脂的药物,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冠心病的作用,但有可能增加非冠心病或非心脏病的死亡风险,二者的作用可能相互抵消。直到最近结束的一系列使用“他汀类”(如普伐他汀等)降脂药物进行冠心病预防的著名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降脂药物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而且可以降低冠心病的总死亡率,才确定了降脂药物在冠心病预防中的重要地位和安全性。

在80年代以前,医学家搞科研或用药物治疗某些疾病,大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症状如血压、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一些心律失常的作用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8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大规模、以全新方式设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前述评价药物疗效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使用药物后对患者预后(如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等)的影响,而且对上述临床指标有显著治疗作用的某些药物,甚至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使预后恶化。因而,对任何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安全有效性的评价,必须设计和进行包括主要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大多数这类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为总死亡率。

一项采用普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试验,取得了极大成功。该试验将9000多名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普伐他汀和安慰剂治疗,试验进行了6年。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普伐他汀治疗组的冠心病死亡率降低24%,总死亡率减少22%,心肌梗死危险减少29%,需要作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减少20%。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脑卒中减少19%,在长期服用普伐他汀的患者中未见到自杀、肿瘤等危险的增加。

由于采用了这种与以往不同的、不仅能够评价药物疗效而且可以估计到预后的研究方法,医学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循证医学。这意味着,人们对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的认识与研究,已经从仅靠观察临床指标的经验模式,发展为在观察临床指标的同时,也关注和评价总死亡率、心脑血管重要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更为经济有效地治疗疾病,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近年来,在循证医学概念指导下的新药研制,取得了重要成果,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的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千上万的患者从中受益。

循证设计提升了设计决策的质量 篇3

绿色设计方法和材料代表了环境建设的另一个变革方向。从环境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设计人员急需转变他们的理念,应从单纯满足客户需求转换到对一系列关系人类健康和生态后果的问题上,包括资源使用和再生及其间的各个阶段。了解的知识(如某物质对人的影响,接近自然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等)越多,我们就更应该通盘考虑,有效地利用循证与绿色设计两种理论,使之取长补短。总而言之,最关键的是应该全面地,而不应片面地解决问题。

例如,人们有可能会认为建筑物节能的最好方式是不开窗。因为如果全是保温隔热效率高的外墙的话,这个建筑的节能效果会非常好,也很可能成为好的绿色建筑的范例。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种环境无法保证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且剥夺了其健康幸福的权利。片面追求节能的最优化远远不及创造一个既拥有自然光和优美景观又保温节能的环境来得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尽早确定相关原则并综合考虑绿色与循证两个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在项目开始之前由多方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一次沙盘推演。推演的结果可为设计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决策提供参考,确保绿色和循证目标的达成,而不是对某个问题过于关注而失去方向。因而,从一开始,这个团队就应该顾全大局,着眼于通盘地考虑与解决问题。

浅谈循证医学 篇4

循证医学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是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医生技能、经验和病人的期望、价值观三者之间完美的结合。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又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显然,现代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既要努力寻找和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又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他人(包括专家)的意见和研究结果;既要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又要根据“病人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尔后再作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决策。其原则为①证据必须分级又指导临床决策②仅有证据不足以作出临床决策。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订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应当基于当前最佳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病人对治疗的选择、关注和期望,此即所谓的循证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具备以下特点:1“证据”及其质量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决策证据;2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3充分考虑病人的期望或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

政府的需要、支持和宏观指导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前提;高质量的证据、高素质的医生和病人的参与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必要的硬件设备;明确目的,准确定位,学以致用,持之又恒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原动力。实践循证医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3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和结果。

临床医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实践循证医学,即作为研究者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进行研究,尽可能提供高质量证据)或作为应用者在医疗实践中应用证据(将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并尽可能使用高质量证据)。

拿起“循证医学”这个武器 篇5

循证医学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任何医学结论,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药物的疗效、诊疗项目的准确度和临床意义、治疗仪器的疗效,都要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得到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后,才能得出医学结论,再在临床上应用。医学科学实验最基本的方法是“双盲对照”,最基本的概念是“有统计学意义”,这两条能保证所得出的结论是真的。

“双盲对照”:没有私情的真实对照观察

什么是双盲对照?比如对一个药物疗效的评定,由试验厂家制成两种制剂,一种是真药,一种是安慰剂(没有药物成分)。对受试患者,无人为因素地分为两组,两组人的性别、年龄、病情、人数基本一样,有可比性,分别把每种制剂各给一组受试者。所谓“双盲”指医生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哪种制剂是真的,按照设定的计划进行各种指标的观察、化验、仪器检测。当实验结束后,由实验厂家揭秘,再分析两组的区别。

“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越多,越有说服力

什么是“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受试者是否有差别,将受到受试者的数量和观察指标差别大小的影响。比如从普通算术的角度看:100个人中有70个有区别是70%,10000个人中有7000个人还是70%。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受试者人数越多,越有统计学意义。而如果只是10个人中有7个人有区别,这在统计学中认为没有区别,即“没有统计学意义”。由此看出,按照统计学的规定,在做医学临床试验时,必须根据观察指标的性质,作出一个最低受试者数量的要求。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受试者人数越多,就越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也决非越多越好,因为过多受试者人数会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虽然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个案报道对医学结论并无帮助,但其价值不可忽视,因为它能为医生们积累经验。尤其对于少见病来说,这种经验十分宝贵。

医学在不断地进步,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新的仪器、新的设备、新的药物,评价这些新的东西,必须有循证医学的可靠依据才能被承认,才能用到临床,用新的替换旧的。也就是说,必须有科学依据,即循证医学的依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循证医学在临床药物试验中发展较好,而在其他方面还相当缺乏。因此,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行为也要参考诊疗指南和专家会议决定等资料。

循证建筑设计 篇6

*色彩在医疗空间中的作用

色彩的标志作用。色彩的标志作用主要体现在安全标志、空间导向、空间识别等方面, 有效利用色彩的标志作用可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信息传导和保障患者安全。在循证设计实践中, 设计师通常会根据区域的不同, 运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 使医院的功能分区一目了然, 通过色彩设计, 患者可以根据色彩的变化分辨不同的楼层、诊疗功能区域, 界定门诊、急诊、住院等不同的公共区域, 色彩是空间设计配合标识系统的手段之一。

色彩的辅助治疗作用。循证设计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 结合不同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效果, 采用不同的配色方案可以有效辅助治疗。

色彩的调和作用。医疗空间中一方面充斥了较多的令人感觉冰冷的医疗设备, 另一方面往往存在色彩单调、生硬的问题, 充分运用色彩的调和作用有利于创造和谐、亲切的医疗氛围。

*自然采光对医疗空间的作用

医学研究表明:适量阳光照射不仅对伤口愈合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对治疗近视、增加荷尔蒙激素水平、降低睡眠障碍、治疗情绪抑郁有很好的作用。为此, 循证设计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利用自然采光。

1~3.在循证设计实践中, 设计师通常会根据区域的不同, 运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 使医院的功能分区一目了然 (图/北京明德医院)

通常设计师会采用以下5点措施:一是保持最佳的建筑自然采光, 使自然光线照亮人们经常停留的空间;二是使用自然光调控设施, 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状况;三是在室内空间中为人们留下良好的视野;四是在不具备自然采光条件下利用光导纤维引导, 充分利用阳光, 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程度;五是在照明系统中采用分区控制和调光控制, 从而避免人工照明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另外, 在无法实现自然采光的医疗空间内部, 可设置人工照明。譬如说考虑到患者到医院的主要目的是治病疗伤, 患者常用的光环境就要首先考虑光感舒适度, 避免过于冰冷的灯光和眩光;再譬如医护人员对于工作光环境的要求是准确和可执行, 探视人员对灯光的要求是便于快速有效送达信息, 这些都要求设计师对灯具和光源进行不同的配置和布局。

循证设计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医院作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筑, 投资大、社会责任重;医院室内空间功能复杂、专业性强, 涉及使用的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所以医院建筑既是百年大计又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因此, 设计师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穿循证设计的全过程, 为医院未来发展、扩张、更新预留空间。以机电设计 (强电及弱电) 为例, 设计师需有前瞻眼光, 为未来设备增加、更新预留必要的容量, 避免建成后出现电力不足、线路不够、设备无法使用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一点也需要得到医院投资方的理解和支持。

医院建筑装修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医院整体环境质量和卫生洁净标准, 劣质、不合格的建筑装饰材料对医疗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被动性的特点, 直接损害医患人员的身心健康, 因此必须慎重选择。

循证设计的研究成果实例 篇7

大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 建筑环境对医患安全、医疗质量、工作效率、患者精神压力、生活质量都有深刻影响。然而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 设计师往往依靠个人的感受、直觉、经历或者没有经过科学实践验证、没有证据支撑的理论进行设计, 缺少科学性, 而且对设计质量也没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

循证设计和传统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它遵循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简称EBM) 的原则, 以科学证据为依据进行设计创新, 科学优化设计、并且运用科学方法在建设前和使用后对设计建造质量进行评估以作为建设决策依据。由于科学不断发展, 科学研究成果不断产生, 循证设计也在不断扩展和进化, 能够用于指导医院建筑设计的各种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下面以清洁环境设计、手部卫生管控、环境噪声控制、分散护士站设置为例, 介绍可作为医院建筑设计依据的研究成果。

1.循证设计步骤

清洁环境设计

医疗环境中, 交叉感染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接触传染;二是通过空气、水进行传染;三是物理环境表面间接传染。间接传染又包含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过被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传染, 例如门把手、床、椅等等, 另一种是因第三人身体表面的污染而造成传染, 最主要的是手污染。

2.分散式护士工作站

清洁环境对防止交叉感染非常重要, 除了减少感染以外, 它还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鉴于不同医疗环境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和途径, 清洁环境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重点应放在提高环境表面、手、空气的清洁程度等方面。

*物理隔断

经过大量的科学验证, 物理隔断能够减少直接接触传染, 减少空气传播 (特别是灰尘、直径小于10微米的飞沫) 或者近距离飞沫传播 (>10微米) , 减少灰尘、飞沫在环境表面的沉淀污染, 有利于使用最新、最有效的终末清洁/消毒技术, 例如汽化过氧化氢、紫外氙灯。

*单人病房

做为物理隔断的一个主要方式, 单人病房除了利于控制感染, 还具有减少噪音和医疗错误、尊重患者私密、增强医患面对面交流、减少住院时间等好处。虽然其建造和维护费用较高, 但可带来更长期的回报。

以Bronson Methodist Hospital (布朗森卫理公会医院) 的新楼设计为例, 它的病房区全部采用单人病房和卫生间, 搬入新楼后护理单元交叉感染率下降45%, 带动整个医院感染率下降11%, 同时, 患者院内转移率明显降低, 患者的睡眠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医院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内饰材料

每种材料都有相应的清洁方法 (清洁剂和程序) 。厂家推荐的清洁方法不一定有效。有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不同内饰材料上VRE (抗万古霉素肠球菌) 的生长速度, 每种材料都用厂家推荐的清洁消毒方法, 但有些材料的VRE生长率较高 (例如乙烯基组成瓷砖比合成地毯高) 。此外, 研究发现, 病房中的乙烯基地板和地毯相比, 乙烯基地板上检测到的微生物种类较少, 但病原体数量较多。最新发表的研究表明, 一些抗菌材料 (含铜、银铜沸石等) 可有效降低扶手、门把手的污染程度。

*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有正压、负压两种, 在实际使用中, 隔离病房内理论上的正负风压状况很容易被打破 (例如门开关、人员走动造成的空气扰动等) 。曾经发生因为负压隔离病房在实际使用中逆转而造成感染的事件, 最后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找到问题源头。因此日常实时监测很重要, 应注意随时进行调整。

*通风稀释

很多因素会影响通风稀释的效果, 例如通风口位置、层流设计、通风频率、自然通风。

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空气过滤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HEPA (高效空气微粒子) 过滤时非常有效, 因此它的位置设计非常重要, 如果将其设计在空调系统风管出口末端, 相对可以更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空气消毒

常用的是紫外线消毒, 消毒机可以使用移动式的, 也可设于空调系统中。

*空调系统维护

空调系统如果维护不好, 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所以设计中要考虑到维护, 例如设置检修孔、使用防污染材料等。

*清洁工具

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使用可提高清洁效果, 例如汽化过氧化氢 (HPV) 、紫外氙灯、防溅水洗手池、微纤维布等。

*其他环境设计元素

在清洁环境的设计中, 还有其他一些元素需要考虑, 例如吸尘门垫、减少积尘表面、使用可移动桌椅以方便清洁、采用高效通风设计以减少带病原体的灰尘在环境表面的沉淀, 等等。

另外, 管理对清洁环境的维护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训教育, 可以提高清洁人员的观念、知识、态度;明确分工能有效改善清洁效率, 如果责任不明, 往往使一些表面污染得不到清洁, 易造成交叉感染隐患;应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例如可通过荧光标记法来检验清洁彻底性, 提供实时反馈给清洁人员, 提高清洁效果。

手部卫生管控

许多研究表明, 医护人员洗手的频率、质量直接影响交叉感染风险。例如, 中国的一个研究表明,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进行传播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总量的30%。提高手部卫生状况是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然而, 无论中美或者其他国家, 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率都不理想, 而且医护人员个体之间差别很大。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洗手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对洗手意义的理解、工作程序和负担、设施情况、监督检查与反馈的落实情况。

很多医疗机构系统地综合运用多项措施改善手卫生, 使效果最大化, 包括以下主要措施——

*通过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视

根据行为学理论, 个人内在的观念、知识是影响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可改变医护人员对于洗手的观念和认知, 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洗手行为。在制订教育内容时要针对特定人员的特点, 重点强调洗手的正面效果和负面风险, 强调洗手对患者及医护人员自身的保护作用。

在环境设计方面, 可通过指示牌、海报和屏幕进行宣传教育。

在管理方面, 医院管理者要重视, 宜采取激励机制, 从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程序方面加强教育, 组织讨论, 互相监督。

*进行现场提醒、实时监督、及时反馈

在经常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医护工作中, 洗手往往不具有最高优先等级, 容易被遗忘, 因此要及时提醒医护人员。

在环境设计时, 要提高洗手设施的可见度, 将其放置于医护人员视场中的显著位置, 通过颜色、材料、灯光等适度引导医护的注意力, 并设置清晰醒目的指示标记。此外, 还可采用自动感应提醒装置、电子监督系统、视频录像、射频识别标签系统、屏幕提供反馈信息等手段来达到提醒的目的。

在管理方面, 实时监督和及时反馈是重点, 此外, 还可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监督中。

*提供洗手设施和其他便利条件

在环境设计方面, 可提供酒精干洗手液, 洗手设施的数量和位置应便于使用。例如, 酒精干洗手液应放置于床栏杆、门把手、医疗设备、可携式设备等处;采用自动感应免触洗手池、洗手液机;合理布局, 增加时间有效利用率, 节省医护人员时间。

降低噪声的措施

医院中实测噪音平均值45~68d B (A) 、峰值85~90d B (A) , 远高于世卫组织推荐值白天35d B (A) 、晚上30d B (A) , 噪音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影响睡眠, 增加精神压力、焦虑、忧郁;引起生理指标变化, 如高血压、低血氧饱和度等;引发攻击性行为;干扰语言交流;加大用药量;导致再次住院;引发医疗错误;造成听力损伤;降低工作效率;等等。

经验证, 降低噪声有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

*控制噪声源

移除噪声源, 例如将警报器置于远离病房之处;采用无声无线呼叫系统;降低警报音量;通过降低灯光、设置标志等方法提醒医护人员降低音量, 可安装自动音感灯光警报器;通过铺设地毯减除脚步和移动设备噪音;设置专用服务通道以减少服务活动 (例如医疗用品运输) 噪声对病房的干扰。

此外, 将噪音源告知患者可能会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吸声降噪

合理地使用地毯、吸声吊顶和墙面, 实现吸声降噪, 不但能够降低医患精神压力, 缩短混响时间以增强语音辨别、语言交流, 还能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满意度。

*隔声降噪

单人病房之间的隔断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 既可以保证患者的私密性空间, 又能改善其睡眠质量。

工作区要合理设置隔断 (例如药房与交通区域之间) , 以减少噪音干扰, 提高工作效率。

分散护士站的设置

分散护士站的模式是在一个护理单元中设多个小护士站于病房门边, 这样有利于护士接近患者;便于护士监护患者并对患者需求快速做出反应;改善医护与患者的交流;减少护士来回走动寻找物品的时间;护士可以专心照顾患者;能够减少患者跌倒受伤风险。

结语

以上是对循证设计的理念和一些实例的简要介绍。在自然采光、接近自然、患者移动辅助设备等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 并且已经在设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实际运用中, 需要因地制宜, 运用严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反馈, 不断调整, 以利于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和效率。

注释

克服循证设计资本成本障碍的方法 篇8

也许,医疗设施的业主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循证设计在医疗环境中的运用是必然的。诚然,即使没有相应的数据用以证明,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就医治疗时拥有阳光、绿叶或是家属陪伴的重要性。对有些业主而言,实施循证设计的挑战在于一些相关的措施,如增加窗门引进自然光与景色,或者设置家属专用休息区,都可能增加成本上升的风险。

对这样的业主,我想说:你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谁说更高品质的设计一定会增加成本呢?事实上,如果能建立一个由医疗设施业主、设计师、工程师和承包商组成的团队,共同协商合作,可以将高品质医疗设施设计和施工的成本降低20%。他们通过目标价值设计方法(Target Value Design)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一个由推行精准建设的团体引入,以预算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它类似于精准生产,也被称为“丰田产品系统”,要求精准建设的从业者们确定现有系统中的浪费及价值,继而在杜绝浪费的同时创造机会增加价值。

目标价值设计(TVD)是精准建设研究者的心血结晶。2007年,它的首次应用出现在北加州萨特健康组织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精准建造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中。萨特健康组织需要根据业主的预算在旧金山设计建造一所新医院,即教堂山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CPMC)。因为预算超支,业主解雇了由建筑师、工程师和建设方组成的团队,而新建了另一个,并决定试用新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也就是目标价值设计。团队合作依据一种新的合同方式,即综合形式的协议(IFOA)。IFOA较之传统合同更注重风险均摊。团队共同设立了一个费用目标,要求其成员无条件达标。同时,一位全职的评估师在设计更迭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计算建设的成本费用。

将各个利益相关者转变为一个整体团队需要在软、硬技能方面下功夫。软技能包括培养合作、协调、透明和信任的文化和气氛。硬技能包括对丰田生产系统精准制造工具的诠释,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减少浪费增加价值。其手段包括持续改进、单元设计、适时反映战略制定、小批量生产、工作量平衡以及错误防止等等。传统的设计、招标与建设过程,建筑师处于首要的位置。而精准建设是综合的设计与施工过程,由第三方征询团队成员各方的设计理念。相对传统的方法,各方的领域得到了拓展。团队定期开会,甚至在一起工作,使传统设计施工时由于误解导致的浪费得以消除。项目越复杂,使用TVD的优势越明显。实际上,由于医疗设施项目太过复杂,因此是使用TVD受益最大的项目类型。

教堂山CPMC项目节省了逾一亿美元的成本,为萨特健康组织在其他项目中的实践奠定了基础。自此,TVD的实验广泛进行,应用于遍布美国的医疗设施项目。在我研究的4个美国项目中,其建设成本可节省9%~18.6%。

循证建筑设计 篇9

1 开展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不断了解教学的进行状况, 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提高教学活动质量而进行的评价。结合循证医学课程的特点, 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潮流, 开展形成性评价,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滨州医学院于2008年在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了1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 其中理论课16学时, 实习课2学时, 教学任务由流行病学教研室承担, 授课安排在大学3年级第6学期进行, 每个授课班人数约为50人。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 提高循证医学的教学质量, 教研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新课程体系, 并多次尝试循证医学课程教学及考试的改革,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1.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设本课程之初, 结合本课程特点和国外的先进经验,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第一课堂 (理论授课)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式、学生自学、课堂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 将第二课堂 (开展文献评价) 作为补充, 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内容, 深化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循证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开阔视野提供了良好机会, 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将来深入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

1.2 先进的教学手段

近几年滨州医学院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 教研室统一组织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 目前这些资源已全部上传至网络。

1.3 改革考试模式

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特点, 2012年之前考试采用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6,7]的方法。 (1) 过程评估:注重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高10分。 (2) 结果评估:采用开卷考试方式, 要求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实践的原则 (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 撰写一份循证病案, 在课程结束前一周提交。重点评价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询证据、评价证据和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 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内容

2.1 平时表现评价方面

循证医学课程对于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生来说, 课程本身就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临床实践经历, 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循证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主要表现为上课开始时热情很高, 然后逐渐浮躁, 最后放弃学习。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 拟开展平时表现评价, 考核分数为10分, 占总成绩的10%,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课堂出勤

由任课教师制订花名册, 随机点名并进行相关章节理论知识提问, 具体为8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 每次提问8~10名学生, 并做相应的表现记录。

2.1.2 课堂表现

主要通过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对本班的课堂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每次课均在课堂表现手册中进行相应记录, 主要看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效果。

2.1.3 小组学习

主要是按班级自然分组完成一个主题的循证内容自学, 具体为开展8个非必修章节的主题学习, 分别为病因问题的循证实践、诊断问题的循证实践、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分析、中医药与循证医学、循证护理、临床经济学评价及临床证据评价概述。将每班学生分为6组, 每组任选一题进行小组学习, 组长组织组员在图书馆等其他场所选择课余时间约2学时进行讨论学习, 并总结写出学习报告。报告中要求体现学习内容简介、小组成员发言记录、待解决的问题、小组学习的收获等。授课教师认真评阅小组学习报告, 在实习课上对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点评, 并由小组成员分别发言, 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惑, 由教师与全体学生一起讨论解决,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方面

2.2.1 循证医学文献评价及课程章节的重要性调查

滨州医学院于2012年在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文献评价, 在随后的授课反馈调查中, 96.0%的学生认为通过开展文献评价收获很多。另外, 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不同章节的重要性同时进行了评价, 结果见表1。

2.2.2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设计

鉴于以上教学实践的经验, 本次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分数为30分, 占总成绩的30%。教学实践内容为撰写循证病案, 即通过4周完成查找文献—评价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循证病案的撰写, 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循证病案的撰写基本要求见表2。

2.3 学生自我评价方面

学生自我评价为10分, 占总成绩的10%。学生通过回顾自己过去的表现, 对所学的内容做出评价, 描述自身发展中的突破, 明确自己的优缺点。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给出评定成绩。当学生参与到自我评价中时, 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会对今后的学习更有帮助。

另外,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循证医学的形成性评价, 预期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法、学生懒散的上课态度, 形成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新的教学模式, 最终使学生从课程学习中获益, 教师从教学中得以提高。

3.1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评价, 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 改进学习方法, 调控学习过程,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 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储备

所谓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储备, 是指医学生在校期间为未来获取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质量所做的各种准备[8]。就业储备是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开展形成性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从而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知识, 以增加就业储备。

3.3 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学习中进行4个主题的循证实践, 每组学生6~8人需要分工配合查找各种资源, 共同克服难题, 并写出学习报告, 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及科学思辨能力。

3.4 可以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评价, 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需求、情感、态度等情况, 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修改, 因材施教,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5 可以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通过评价, 教师可以及时对教学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估, 鉴别教学方法的优劣, 便于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疗工作者, 提高医学生的循证医学水平就提高了其未来医疗工作的水平。因此,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高效地学到循证医学的精华, 并在评价、反馈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是开展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本研究在循证医学课程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优化, 初步尝试制订了形成性评价方案, 该方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使学生和教师均能从中受益, 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Bhatnagar N.Workshop on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 for MD (transfusion medicine) :A novel approach to Post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India[J].Asian J Transfus Sci, 2013, 7 (1) :94-95.

[2]黄华兴, 沈历宗, 凌立君, 等.“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 (2) :170-173.

[3]李雯娟, 曾照芳.形成性评价在医用生物数学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8) :797-799.

[4]Malhotra S D, Shah K N, Patel V J.Objective structured practical examination as a tool for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skill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pharmacology[J].J Educ Health Promot, 2013 (2) :53.

[5]赵铭锋, 吴淑华, 刘鲁英.形成性评价在基础医学规模化班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5) :28-29.

[6]李金清, 李跃军, 李学拥.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本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2) :402-404.

[7]乔宇琪, 郑青, 陈芳源, 等.浅析中外医学教育评价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5) :454-456.

患者术后疼痛循证护理 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 EBN); 术后疼痛评分( NRS);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3—01

循证护理以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1],无痛化舒适护理使患者住院期间在心理、生理得到慰抚,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最大限度满足其心理、生理需求。提高了护士的人性化护理意识,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2010 年9 月~ 2010 年11 月我科手术患者135 例,男68例,女67 例,年龄12~ 89 岁。

方法: ①成立疼痛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共9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接受过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②寻找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术后疼痛中不易处理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③查阅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应用计算机查阅检索在骨科术后疼痛常见不易处理问题的干预措施,对资料进行分析,对论据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作出评价,制定解决问题方法。

2 骨折术后疼痛原因: ①温度刺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作用于体表,引起组织受伤释放组织胺,刺激神经末梢致疼痛。②物理损伤: 骨折、肌肉损伤、骨折手术及手术刺激、患肢术中的牵拉、受压、缺血、缺氧、肢体瘀血肿涨、引流管放置、炎症刺激、石膏固定、体位不当、骨牵引、皮肤缝合均可促使组织释放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并使疼痛加剧,疼痛时间延长。③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恐惧、悲痛可使血管血管收缩或扩张至疼痛。针对每个患者不同,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护理干预计划,结合麻醉师及医生建议,实施药物镇痛或自控镇痛( PCS) ,对用PCS 者讲明术后镇痛的重要性、PCS 的工作原理、安全性及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行NRS 评分,消除紧张、焦虑,积极配合治疗。

3 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①评估疼痛的程度: 对术后患者根据骨折的部位、术式、麻醉方式的不同进行疼痛综合性评估,正确有效缓解疼痛的程度[2]。②一般护理: 术后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合理设置监护仪的报警,减少仪器设备的不必要噪声,对PCS 应用者,除行吸氧、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外,同时还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尿潴留、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护士在执行能引起疼痛的操作时,应尽可能轻柔,动作熟练。③心理干预: 患者多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结合不同病人的心理特点,对不良心理反应及时疏导,耐心解答疑问,及时心理安慰,解决疼痛失眠; 疼痛时要分散患者注意力,并充分发挥PCS 的作用。对患者疼痛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是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与镇静药物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有效提高痛阈。口服及肌注药物镇痛: 骨科术后疼痛多发生在术后24 小时内,2~ 3 天后逐渐减轻。跟据疼痛评分分级,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药。轻度疼痛,给予非阿片类、解热镇疼药,并注意个体化差异,观察疗效、疗效维持时间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需反复追加,说明患者剂量不足,应通知麻醉师调整输注剂量。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循证护理干预,使患者无痛而舒适化,减少了并发症,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红. 循证护理对临床护理的挑战及进展[J]. 护理与研究, 2004, 18( 6) : 955.

循证建筑设计 篇11

传统的设计,往往依照之前成功的案例,与之相较,循证设计则有着多方面的优势。举例来说,使用循证设计的建筑从功能上来看更加高效,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和期望。然而,建筑师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成功地将循证设计理论应用到他们的实践当中;同时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若使好的解决方案在未来带来丰厚的收益,需在前期投入更多的时间、费用与耐心。在项目最开始的时候采用循证设计非常重要,否则它的优势会减少。

循证理论在老年长期护理设施的设计中应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它已日益获得重视。最近,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对于老年护理设施的概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以前是基于一种“医疗模式”,这种模式将老年人看成患者;而现在的方法是将护理设施设计得像家一样,在那里老人是“居民”或是“家庭成员”。尽管这种方式可能需要更加昂贵的设施和更多的护理职员,但已被广为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有非常充分的研究证据表明这种方式使居民满意度更高,健康和行为结果更好。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财务管理者会主要关注于短期的费用和成本,而循证设计更多地强调长期的目标和收益。除了为居住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之外,循证设施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好的声誉,也为他们的雇员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这些都能够带来财政方面的收益。

上一篇:设计师的中国梦下一篇:繁殖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