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文化(通用12篇)
课间文化 篇1
课间的设置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的心理要求出发的,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放松精神, 缓解疲劳, 愉悦身心, 从而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间的这一时间段内, 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或其他活动所表现或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气息或氛围, 就被称为课间文化。课间文化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浓缩, 也是学校课堂生活的延续, 更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现代学校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课间文化存在的问题
1. 课间活动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在广大的农村小学,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伴随着下课的铃声, 小学生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 在校园里你追我赶, 推搡打闹, 呼喊连天。学生们肆无忌惮地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游戏和活动, 看不到丝毫的组织性和规范性。而老师则对学生们的课间活动采取置之不理和放任自流的态度, 课间老师大多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备课、改作业或是放松休息。这样一来, 课间就成了完全属于学生们自由活动、随意玩耍的天地, 根本无任何的组织性和规范性可言。
这样的课间不仅体现不出任何文化元素, 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学生跑来向老师打小报告或告状:“××把××撞倒了。”“××和××打起来了。”等等。另外, 学生在经过课间活动的过度放松之后, 大多身体已经十分疲劳, 而精神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重新回到课堂后, 思想还停留在课间的游戏活动之中, 很难从活动中及时过渡到学习上, 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从而影响到了新课的学习。
2. 课间活动单调乏味, 缺乏吸引力和新颖性
调查中发现, 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以传统游戏为主, 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这些传统游戏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而男生则以追逐打闹为主。另外, 随着年龄的增长, 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变化。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比较积极, 热情也较高, 活动的内容多为体力活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所下降, 课间进行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在教室里看书或休息。不同的是, 高年级的活动内容则以下棋、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为主。课间活动单调乏味, 吸引力和新颖性明显缺乏, 导致学生进行课间活动的普遍要求与空洞乏味的活动现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亟待解决。
3. 课间文化良莠不齐, 好坏掺杂
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 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制度化的规范。因而, 课间文化存在良莠不齐、好坏掺杂这一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1) 健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客观来讲,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健康的,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小学生在跳橡皮筋时, 会边跳边念:“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又如小学生的拍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呀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诸如此类的一些课间文化都是积极健康的,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可以使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教育, 因而是富有教育性的, 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
(2) 不健康的、具有消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多富有趣味性, 而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却较低, 有低俗化的趋向, 有些课间文化甚至包含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长期生活在如此低俗、不健康的课间文化中, 对小学生身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小学生善于模仿, 好奇心强, 课间活动缺少教师的关注和引导而任由其随意发展, 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
4. 课间活动缺乏集体性
农村小学尤其缺乏集体活动, 课间活动往往以三至五人的小团体或小群体活动为主, 有的性格较为孤僻、内向的学生经常被冷落到一边独自活动或不进行活动。这样极不利于营造团结友好的活动氛围, 也不利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 课间活动缺乏与课堂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渗透, 课间与课堂相对孤立, 缺少必要的联系, 课间文化作为第二课堂和无形的教科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因此, 我们可以说, 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缺乏真正的文化因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文化因素是积极健康的、具有某种教育意义的因素。
二、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对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也为了积极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资源, 充分发挥课间文化在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探讨农村小学课间文化优化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就显得十分紧迫、十分必要了。
1. 重新审视, 高度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课间文化
(1) 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接受再教育,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 努力改变传统的课间活动即体育活动这一狭隘的教育认知,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间文化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 高度重视课间活动在发展学生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使课堂、课间、课外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目标一致地、连续一贯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 丰富、完善课间活动基础设施。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为农村小学提供完善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设施, 满足学生各方面的活动要求, 充分调动起他们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为其开发和推广课间文化创造条件。
(3) 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给予课间活动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一, 把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管理体系, 加强对其规范化的管理。第二, 还应把课间活动作为考核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并建立相关的考评制度, 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课间活动不因教师的随意拖堂和布置大量的课间作业而名存实亡。第三, 仅有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各项制度还要严格执行, 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 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在课间文化的开发与挖掘方面, 教师扮演着先行者的重要角色。作为教师, 必须不断培养课间文化的开发意识, 不断提高课间文化的开发能力, 并善于将现代气息或元素融入传统课间活动, 对其进行科学化改造, 使传统游戏既不失本色, 又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时代气息。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课间文化以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活动需求。
(2) 积极参与, 科学组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 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中, 深入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向, 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 逐步改变当前课间活动无组织、不规范的现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改造的过程中要采取民主人文的方式和手段, 切忌批评专断,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更不能挫伤学生对课间文化创作和推广的积极性。改造过的课间文化应该是经过课间活动实践检验的, 真正符合学生兴趣和口味的文化, 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间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 在轻松融洽的游戏气氛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不仅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而且使学生也易于接受,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 在放松自己身心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强化了集体观念, 避免了自发游戏的小团体倾向, 照顾到了孤僻内向的学生的性格特点,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乃至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 寓教于乐。课间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 愉悦心情, 以健康科学的文化因素为支撑的课间活动同时也具有智育、德育、美育的功效。因此, 课间活动不会是也不应该是纯粹的游戏活动, 必须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 将学科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与游戏, 把文化知识与课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接受文化的熏陶, 进而巩固与升华所学的文化知识。
3.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
素质教育理念认为, 学校生活应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 作为课间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小学生都是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小发明家, 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善于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在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原则上因势利导, 支持、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改编或原创真正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积极健康的课间文化。学生不仅仅是课间文化的创造者, 还是课间文化的表演者。课间文化只有真正来源于学生的创造, 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学生才会有表演的欲望, 才会主动地参与其中, 并在同伴中推广开来。这样, 课间文化才会在校园生活中流行起来, 并随着学生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活动需求的不断增长, 在活动与游戏中不断地改进, 不断地创新, 从而日益完善, 日益丰富。
4. 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德育和美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增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明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 自觉抵制粗口、粗话、粗口袋书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影响和消极因素。
总之,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组织和引导, 创造性地开发与挖掘, 更需要作为校园生活主体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去创编、去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小娟.给传统游戏注入文化.教学与管理, 2007 (23) .
[2]孙大虎.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安全管理.教学与管理, 2006 (2) .
[3]杨徽.课间活动──不可忽视的学校管理空间.教书育人, 2007 (2) .
[4]孙卫胜, 马迪.课间文化──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江苏教育, 2004 (3) .
[5]应伟.小学生课间文化的优化.教学与管理, 2008 (29) .
[6]苗彩成.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3) .
[7]李细兴.对校园课间文化重构的思考与实践.校长阅刊, 2005 (6) .
[8]平文静.做好学生的文化引领.教书育人, 2007 (25) .
课间文化 篇2
小学的课间,我们玩跳绳、跳皮筋,一下一下,一蹦一蹦,一跳一跳的,像活泼的小兔子,灵活好动。我们一关一关的过,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乐此不疲。不知道是谁那么有才,把古诗也串进去,我们就边跳边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奏、步调、韵律都很搭,没有一点不和谐。我还见过二十四节气歌串进去:春雨京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们洋溢着蓬勃的朝气,笑容挂在微微泛江的脸上那样的幸福和满足。
初中的课间,少了些活泼好动。因为年纪摆在这,再那样就该被人笑话了,我们玩一些考验反应能力的活动。前段时间,经常抓石子玩,拿七颗石子,在地上抓来抓去,后来就很少有人玩逐步被淘汰了。原因是,一石子太难找;二在地上玩,手在地上抓来抓去,脏,有时候还磨指甲;三长时间蹲在地上太累。最后,我们玩的游戏,不用找材料,也不脏,也不累,就是玩输的人,有些疼。
课间,四五个人聚在一起,围着桌子,几个人一块伸手做出剪刀、石头、布,猜输的人要把其中一只手放在桌子上,往后输的人依次往上摞。最后谁在最上边谁最倒霉,当桌子上摞满手,只剩胜利者的一只手或两只手,胜利者就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对着桌子上的许多手用力拍。桌子上手的主人都慌了,不安地看着胜利者的手,准备着对方的手落下时迅速抽回自己的手。幸运的躲过了,不幸的手背就被扇了。如果胜利者的力气大,手背都会被扇红。那次课间我们一块玩,手都摞好了,张晨的手在最上边,打人的是君帝。她先装装样子,故意用很大的力气,往桌子上那摞手扇,但在离手的几厘米远的地方停下了。我们这些等着被打的人看到她的手即将落下火速的把手撤离桌面,君帝说:“干嘛呢,我还没打呢。”我们又无奈地把手放回去。有个人说:“你小点劲呀!你看你那发狠的样。”她一边说行故意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一边趁防备不是很紧的时候扇了下去。啪的一声,几秒后张晨的手上红了。她刚刚扇到了张晨,我们哈哈大笑。几局下来,张晨的手是我们中间最红的一个。就这样,吵吵闹闹,玩玩乐乐,谁也不会因为被打了而闹矛盾,反而我们之间的感情,比以前更好了,关系更亲密了。
课间短短的十几分钟,让我们得到了放松,也得到了快乐,更得到了友谊。
作者:季心怡
谈谈学生课间加餐 篇3
一,加餐的生理意义
儿童生长的黄金时期是一岁之内和十一至十五岁左右。青少年时期由于体内组织合成的增加,如果热能和营养素供给不足,就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体重不址。出现无力型的“豆芽式”体型。据最近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和国家民委联合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学生营养不足的占28%,过剩的占2%;女学生营养不足的占36%,过剩的占3%。看来营养不良、体重不足,仍然是青少年健康生长发育的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青少年脑组织需要的血液供应,在静态时竟占心搏出量的20%(在高度紧张时会更多),每分钟整个脑的血流量约为800毫升,24小时约为1100公升;耗氧量约为45毫升/分钟,24小时约为65公升;耗糖量约为5克/小时,24小时约为120克。当血糖低于40mg%时,脑的意识活动就出现障碍,于是就出现头晕不适等情况。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营养不足不仅会影响大脑功能,而且也将影响到脑的重量和形态。由于许多家民缺乏保健知识,再加上多半是双职工,早上相当忙碌,顾不上给孩子做符合营养标准的早餐,由于忽视早餐的数量和质量,致使不少学生不吃早餐或马马虎虎随便吃些。因为上午的课程紧张;活动量大,孩子的能量消耗很大,早餐吃不好到第二节课后就会有饥饿感,导致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北京市部分小学生课间加餐后,学生体重普遍有所增加,学习记忆力比不加餐者集中得多,头晕现象电大为减少。南宁市卫生防疫站的现场研究也表明,加餐学生身高、体重的增长均优于不加餐者,加餐对学生成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加餐的质量与数量
课间加餐应该加些什么?怎样加才合理呢?据全国第二次公共营养会议的资料表明:目前学生膳食中蛋白质、钙、维生素A(胡萝卜素)、B2等均供给不足,所以课间加餐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进行。经有关试点单位提供的数据证实;每个小学生一次加50克糕点和150克鲜奶为宜(1~8年级学生加25克糕点)。这些食物可提供210千卡的热量、8克蛋白质,分别占小学生热能需要量的9.5~10.5%,蛋白质需要量的11.4~13.3%,这样的比例既补充了早餐的不足,又不影响午餐。另外,150克鲜奶还可供给钙180毫克,维生素A150国际单位,核黄素230微克等营养物质,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有好处。
三、加餐的现状与问题
据调查,许多学校与奶站挂不上钩,也有双方都怕麻烦的情况,有的学校就用麦乳精或饮料来替代鲜牛奶,这样就削弱了加餐的意义。因为麦乳精主要是麦芽糖、糊精,蔗糖和乳制品等组成,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只有奶粉的三分之一,食用后只能提供一部分热能。饮料有许多是化学合成的,主要提供有机酸与糖分。还有的学校给小学生吃巧克力,经常过量地摄入,对孩子各方面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还有的学校大冷天给学生吃冷酸奶,容易造成孩子的胃痉挛,使胃肠受刺激后蠕动加快,影响消化。
有的老师怕费事或出差错,强迫学生统统加餐。这样也不好,因为有的家长能给孩子准备较好的早餐。再加餐效果不好,容易造成浪费。
还有的老师让不加餐的同学在教室内读书,这样会使学生心理产生压力。
四、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如鲜奶供应确有困难,可用全脂奶粉代替,按每个学生25克奶粉加150毫升开水稀释,再加糕点,也可得到满意的效果。酸奶可让两个学生分食一瓶。在冷天应用60度左右的热水温几分钟再吃。当然5~6年级学生也可一人吃一瓶。
另外,对加餐应采取自愿原则。还应让不加餐的学生到室外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使加餐的学生有个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室外空气新鲜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很有好处。
课间文化 篇4
关键词:小学课间文化,问题,构建
学校文化是反映人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成果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学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课间文化,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代表了我们学校在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方面的物质成就和人文成就。在探讨生本化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的构建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学校文化对课间文化的呼唤,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文关怀建设实现的需要,是生本化教育对课间文化建设赋予的重任。
一、目前小学课间文化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课间文化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课间文化的发展,从而也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认识偏差,观念陈旧,活动流于形式。
在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的领导、教师普遍观念陈旧,对课间文化缺乏重视,活动质量低、效果差,起不到调智、健身、益心的作用。学校硬件配备运用不合理,利用不充分,缺乏广泛性、实践性,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影响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活动效果。甚至有些领导和教师对课间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2.“课间文化”缺乏教师的介入与学科的渗透。
首先,当前的小学课间文化缺少教师的关注。调查与访谈显示,“课间文化”中教师的介入几乎为零。其次,缺乏专业教师的引领。“课间文化”大多是孩子的“自发文化”,缺少教师的参与引领。最后,课间文化还缺乏学科的渗透。细细品味课间活动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会发现孩子口头传播的内容全都是学校生活之外的,而课堂所学的在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没有一丝体现,所学的与所玩的是格格不入的,缺乏有机的融合与互通。其实,课间生活,既是社会生活的浓缩,也是课堂生活的延续,不应该是撇开课程而孤立。
针对课间文化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构建和完善:
二、构建和谐的课间文化
1. 发挥领导的导向作用。
领导是学校的决策管理层,影响着学校的政策制定,总领着全校师生员工,理应引领课间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构建良好课间文化过程中,首先要发挥领导的正确导向和核心作用。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注重其价值导向,以充分体现我国当前对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道德和行为要求;在政策制度制订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学校领导在对课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来约束全体师生,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来陶冶全体师生,引领整个学校课间充斥着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管理不仅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和促进,把学校管理推向新境界,即把学校建成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基地。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小学生的课间游戏活动基本上是自发性的,显得有些杂乱无序、良莠不齐,且大多的课间活动内容单一、狭隘。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活动内容、过程、步骤适当地进行引导、调整、充实和完善,并积极鼓励他们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推陈出新,使活动内容更加具体、规范、有意义。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合作,生生互动,演绎课间文化的真生命。
学生是校园中数量众多的群体,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受者和对象。离开教育对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学生参与的课间文化,不能称其为课间文化,轻松愉快的课间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因此,在构建课间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以便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生成长,以及建设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间文化塑造良好的环境。
课间是学生活动的天地,只有健康的、积极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课间文化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心理得到放松,身体得到锻炼,才能获得竞争的体验、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快乐。 (1) 课间这一小小的校园文化的开发,是有效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又能深层挖掘素质教育的题材,整合学科内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淑红, 周芳编著.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汪子为等编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薛振东.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2005.
[5]李钟陵.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 2000.
[6]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2006.
[7]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 2003.
[8]刁培尊.教育文化学[J].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9]陈奎彦.关于校园文化的思考[J].教育研究, 1992/02.
[10]韦禾.关于校园文化的几点探讨[J].教育研究, 1992/02.
[11]李季, 伍柳亭.开放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 1990/09.
课间文化 篇5
瞧,那边正在举行跳绳比赛呢,跳绳女王刘丽正和跳绳高手王珂一决上下,看她们多努力,汗水浸透了她们的衣服,头发像刚洗过一样,一个个咬牙切齿,脸红通通的,像只大红苹果,手中的跳绳不跳地在脚下闪过,一道银色的影子“呼”的一下就不见了踪影,旁边的同学有的高喊:“女王加油——”,有的喊:“高手最棒!女王失败——”她们玩得多开心呀!
再看花园里,低年级的学生们在花丛中追逐着,打闹着,调皮的女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捉着翩翩起舞的蝴蝶、蜻蜓,文静的女生们一边观花,一边闻着花香,还惬意地聊着天。
打篮的同学,玩得热火朝天;跳格子的同学,一格格往上跳,最终跳到“天堂”;跳舞的同学,翩翩起舞,舞姿多美呀!猜谜语的同学,绞尽脑汁的样子多可爱呀……
走廊里,中年级的学生们一边看画报,一边讨论自己的感想,还有的在聊天,看书。图书角是高年级的领地,他们坐在桌子上,安静地看着书,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标上记号,记着读书笔记或好词好句,安静得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
课间趣味英语 篇6
经典英文广告
麦斯威尔咖啡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雪碧
Obey your thirst.
服从你的渴望。
索尼影碟机
The new digital era.
数码新时代。
理光复印机
We lead. Others copy.
我们领先,他人仿效。
佳能打印机
Impossible made possible.
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雀巢冰激凌
Take time to indulge.
尽情享受吧!
万宝路香烟
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 Marlboro Country.
光临风韵之境——万宝路世界。
凌志轿车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perfection.
不懈追求完美。
丰田汽车
Poetry in motion, dancing close to me.
动态的诗,向我舞近。
轩尼诗酒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
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
百事流行鞋
Ask for more.
渴望无限。
雀巢咖啡
The taste is great.
味道好极了。
三星电子
Feel the new space.
感受新境界。
摩托罗拉手机
Intelligence everywhere.
智慧演绎,无处不在。
百事可乐
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
新一代的选择。
三菱电工
We integrate, you communicate.
我们集大成,您超越自我。
IBM
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
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东芝电子
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拥有东芝,拥有世界。
飞利浦电子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让我们做得更好。
【网络词语】
Internet 互联网
其实这已经反映了两种翻译专有名词的基本思路,译“互联网”,属于从词义本身出发,inter+net;而译为“因特网”,则属于音译法。英译汉如此,汉译英又何尝不能如此呢?于是“福娃”不再是Friendlies,索性Fuwa了。
课间文化 篇7
课间活动是学校常规管理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因为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间内是绝对自由的,课间活动基本上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真空地带。虽学校在通道、层层楼梯、厕所、操场等每处都设有值日老师,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践体验,这也不是万全之策,有时也无济于事,成为诱发校园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教育的隐忧。鉴于此,本课题通过对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和要求,以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研究中通过教师的介入,学科的渗透,及师生、生生的互动,建设积极向上、愉悦生动、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文明色彩的“课间体育文化”;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开发出不同水平层次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内容,探索“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效果和操作策略等问题。
二、研究对象、时间、方法
(一)对象:
泰兴市襟江小学主体学生(92个班、4558人)
(二)时间:
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
(三)方法
1. 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况和活动方式进行调查,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课间体育内容和活动效果等。
2. 文献研究法:
通过体育文献资料包括网络检索的相关资料,研究“课间体育文化”的界定、概念、性质和作用,为课题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
3. 行动研究法:
从解决学生课间活动内容和保障学生课间安全的实际出发,开发“课间体育文化游戏”的活动内容,探索课间活动的管理模式。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间体育文化”的特征
1. 课间体育活动:
指学生在学校时间内,课堂教学外的时间内所进行的身体活动,是调节学生生理、心理的必要手段。
2. 课间体育文化:
设置课间其目的是为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调节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促进他们更好成长与发展。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仅仅是上厕所,而更多是体育游戏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玩出心境、玩出团结、玩出成长、玩出进取、玩出情感,体现学生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3. 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
课题所倡导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是学生放松身心并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完全自主活动,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
4. 小学生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开发与研究:
是指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以体育游戏活动为载体,开发适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会服务,锻炼意志;学会生活,增长本领;学会创造,激发进取;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课间行为,促进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见表1)。
(二)关于小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场所、范围和参与人数的调查结果。
课间活动的时间包括: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每天课间总休息时间是50分钟。按一般学校规定学生上、下午提前20分钟进校计算,那么,每天计入课间活动的时间则是40分钟。所以课间活动时间达90分钟。
从小学生课间活动时间调查中发现,有近70%的学生提前20至30分钟进校,说明我们对90分钟的界定是适当的。
由于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因此,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原则上小于课间活动的时间。同时,因为学生在课间并不是简单进行一种活动内容,所以,对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确切界定也是困难的,如“表3”显示,“追逐打闹”虽然不文明,因其本质也是身体活动,我们不访和“体育游戏”合在一起纳入课间体育活动范畴,那么,参加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达63.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每天接近90分钟。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 从时间角度看:
从分析看出学生每天课间活动时间在90分钟左右,显然,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已远远超过一门主要学科的课堂时间,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它赋予教育科研巨大的空间和意义,是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2. 从目前现状看:
“表3”显示“追逐打闹”平均19.3%的学生参与,这是诱发校园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教育的隐忧。因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
“表3”显示课间在室内人数占35.4%,室外活动人数占64.6%。将在室内活动的学生引导到室外活动,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而且还能使人的大脑达到“积极性休息”,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表3”显示课间活动范围,独自一人活动占54.3%,朋友结伴活动占45.7%。说明大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不善于和同学交流,结伴活动,从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上看,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时代赋予的使命感。
3. 从文化角度看: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加强学科知识整合,寻找学科知识与课间体育活动的结合点,创造出鲜活而有显示意义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富有理论创新性。
(四)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作用
第一,“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规范学生课间行为,防止伤害事件。
第二,“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消除疲劳,达到“积极性休息”。
第三,“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调整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全神贯注。
第四,“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情感交流。
第五,“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通过学科文化知识的渗透,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五)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
可见文化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简单易行的安全的运动量适中的伴有文化传播的小游戏,小比赛。
小游戏,如:“对对碰”、“踩蛇尾”、“动作传真机”、“开火”、“大风吹”,“蹦蹦球”、“跳绳捡沙包”、“鲤鱼跳龙门”、“兔子钻洞”、“小猴捞月”、“舞卡拉”,“跳格子”、“辨花篮”、“猜一猜”、“雪花轻轻飘”、“充气公仔”,“抓俘虏”、“抓小鱼”、“传送机密”、“猫捉老鼠”、“花落谁家”等。
小比赛,如:“争分夺秒”、“赤膝跳”、“反身抛物入筒”,“攻占堡垒”、“小动物回家”、“梅花开放”、“螃蟹追瓜”、“网小鱼”、“盲人过马路”、“钻地洞”、“猴年马月”、“仅呤”、“旋风闯关”、“猪小或背伙伴”、“男生女生大挑战”、“同学笨蛋节”、“像形成语”、“古诗接龙”、“毽子连连看”等。
此外,从组织形式分为单人活动,双人活动和三人活动三种。以上这些游戏和比赛最能反映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都是学生自己创编,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改进积累下来的,具有时代性。
(六)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组织
课间活动都是学生的自发行为,没有组织只有引导。学校无法对“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限制,只能通过体育课,中队活动课,班队会课等渠道加以引导,倡导学生在课间开展一些健康的,文明的,安全的体育活动内容。
体育课是引导学生开展“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主要途径。学生特别喜欢将体育课上感兴趣的小游戏迁移到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将课中的教学要点编成口诀和顺口溜在课间活动中得以巩固。主题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大比拼,启发学生创编新的游戏。通过班队会的表扬与批评,鼓励和禁止等手段,可以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促进“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健康发展。学校利用晨会,校园电视台,板报等形式向学生推广各年级做得好的体育文化游戏活动,能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课间学校在楼道安排值日教师,处理偶发事件,促使“课间体育活动”向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对“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是体育课技术学习、技能提高的延续,是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补充,有利于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目标的达成;能丰富学生的课间文化生活,真正让学生的课间变得有意义,有效地减少校园安全事故,推动校园动态文化的建设;“课问体育活动”虽没有管理,但需要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介入和引导;一个小小的“课间”活动,能联动课堂,扩散到课外,让学生全时空践行体育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建议
开发“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时间、场地和器材等因素。首先,其内容必须是强度较小,时间较短并随时可终止的练习,而且这些练习能重复进行并对器材的要求很低;其次,其内容必须适宜在小范围活动。
课间文化 篇8
1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学校设置课间, 是为满足教学需要, 调节学生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在这段时间内, 学生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游戏活动, 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总会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被大家称之为“课间文化”。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现状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笔者尝试赋予大学课间文化新的内涵。笔者认为, 要给大学课间文化下定义, 就要对“课间”有独特设计。基于此, 笔者对“课间”提出三维构造, 即“时间维度”、“学科维度”、“教育观念内化与教育实践外化所组成的第三个维度”。基于对这三个维度的把握, 笔者认为,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利用课间开展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意识形态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非意识形态 (语言、活动、文字等)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新载体, 是大学生课间整体精神风貌的显现, 是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氛围,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真正优势,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高校坚持正确方向,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大学课间文化除有时间的保障外, 还有教师的引领、学科知识内涵和教育观念的融入。大学课间文化不仅是文化的范畴,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互相互动。
2.1 大学课间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具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承载、传递,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联结与互动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务实性作用。
(1)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凝聚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和教师在课间开展文化活动的集体产物。在课间文化活动过程中, 有两大群体——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 (大学课间文化的引领者和主导者) 和承担学习任务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主体) 会凝聚在一起。建设大学课间文化, 有利于高校打造出一支效能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有利于对大学生实施集体——分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过程、感受氛围、获得体验、创生成果、提升素养。
(2)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素质提升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提升;使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发掘, 并赋予相应的主流价值观内容, 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感染, 促进大学生把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3)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培养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大学课间文化要重视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培养;要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 就需突出时代内容、主流价值。大学课间文化还需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进而才能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服务, 才能彰显大学课间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师生的课间交流和“时空对话”, 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前进的精神动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大学课间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意见》指明了大学课间文化的发展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大学课间文化发展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大学课间文化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重视教师引领和尊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前提下,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内容和发展主题, 用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学生, 使思想政治教育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大学课间文化向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发展方向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就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指导。”【2】大学校园有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和不同学龄结构的师资队伍, 因此大学校园不同层次的文化群客观存在。大学课间文化如何达到文化养人、文化怡人、文化育人的效果, 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和导航。所以, 大学课间文化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引, 突出时代主题、社会内容, 推动大学课间文化建设和发展。以学生为本, 把德、智、美、体渗透到大学课间文化活动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学生思想, 提高学生素质。
2.3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无论是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 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都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从性质上看,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属文化范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于文化中,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结构单位。从参与主体看, 大学课间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其中最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精神。从目的功能看,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化人导行的作用。
3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课间文化互动的途径
3.1 用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理应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活动的核心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已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写进文件。为此, 以大学课间文化为载体,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指导理念。一方面, 以人为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注重个性培养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 以人文关怀丰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3】另一方面, 以人文本开展大学课间文化活动要以满足学生需要, 调节学生的具体状态与精神面貌, 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大学课间文化活动。
3.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和航标。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以‘灵魂’作指导,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理论水平, 坚持‘主题’阵地, 树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观, 把握‘精髓’,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把握‘基础’,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4】努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间文化建设中, 以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为核心,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文化活动为内容,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主流价值的引领、文明风尚的感染和理想情操的陶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等机制, 使大学生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5】。
3.3 实现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的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也是一门文化和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 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大学课间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有助于促进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 有助于任课教师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另外,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资源, 需要与学科发生关系, 需要与学科相互渗透, 才能使其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作用。所以, 教师应在寻找学科知识与大学课间文化的结合点, 并在结合学生现有课间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文化活动。
3.4 充分发挥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课间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大学课间文化虽是学生自我打造、自我创生的一种文化活动状态, 但依然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加盟, 需要教师拓展和延伸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努力成为大学课间文化的关注者和先行开发者。首先,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 需要师生共同开发。在课间文化中, 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才能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拿到集体中来, 相互启迪引发, 相互借鉴吸纳, 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 让新的对白、新的动作、新的玩法在互动合作中产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创作素材, 提升课间活动价值含量。其次, 大学课间文化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教师的参与与引领, 才有学生的真正参与, 才有师生的情感交融, 才能催生出建设校园文化的人才队伍, 才能创生出鲜活的课间文化作品。才能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后,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 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导航。只有教师及时对大学生做好导向, 才能使大学生将“俯首拾珠”与“抬头看路”辩证统一, 才使大学课间文化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9~80.
[2]孙媛媛, 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 :51~52.
[3]王庆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4) :225~226.
[4]郭长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标[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4) :102~104.
课间文化 篇9
课间是学生安全事故易发的时段, 为了维护课间的秩序, 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很多学校都有课间护导的安排, 而且确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与规定:课间护导教师不得在值日时批改作业, 以免忘记到岗护导;课间十分钟, 护导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选择安全的课间游戏, 防止学生疯打跑闹, 发现有异常情况, 要及时报告班主任, 对偶发事件应迅速作出处理;护导老师要负责当日护导岗的清洁卫生, 还要随时接受学校值日领导的监督。
课间护导虽然时间较短, 仅有十分钟, 可每天的课间不是一个。护导教师均有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有时真的会因为一个突发事情而忘记或耽搁课间护导, 有时也会因处理护导路段的“安全”问题而不在值日领导的视线之内, 如果因此而被领导误认为没有护导, 教师是很冤枉的。
我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课间护导不能一直被动的“堵”, 应变“堵”为“疏”, 让课间活动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的方式, 将课间发展为育德、益心、启智的课间。学校可以创设让学生“玩”的平台, 引导学生由漫无目的、危险的“玩”, 向有计划、有组织、上档次的“玩”转变, 变“废”为宝。
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引领学生“玩”
(一) 充分发挥视频、音像等媒体的作用。
教师可将收集到的古人、当代名人成功的故事和案例, 以及青少年儿童精彩的游戏, 在课间用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
(二) 充分用好学校现有的设施和资源
学校应开放所有的功能室, 如乒乓球室、足球室等, 让学生在专门的训练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三) 丰富学生的娱乐资源
学校可以购置或设计一些积木拼图:如人体的结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积木拼图, 放在通道或楼梯间, 供学生们在课间“玩”。
二、创设若干活动角, 诱导学生“玩”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走廊、画廊、楼梯间、操场、活动室等, 分年级设立若干活动角, 如:
1.英语活动角:每天都把英语活动角的主题张贴出来, 活动主题可以是一个单词, 也可以是一句话, 亦可以是一段话等, 让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自由发挥!
2.速算“二十四”角:活动的地方应有几张桌子和几副牌供学生游戏。每副牌应去掉“大王”和“小王”, 游戏规则可以为:每4人为一个小组, 每人抽一张, 同时出牌并同时口算, 用加、减、乘、除和小括号来计算出“24”这个数,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谁最先得出“24”, 谁就获胜。这样的活动, 学生十分喜欢。
3.游戏角:
(1) 猜谜:活动的地方设置词语、成语、一段话等, 让一位同学做动作, 另一位同学来猜测谜底, 猜对者则获胜。该游戏只需要二三人就可以进行。
(2) 照镜子:一个人扮演“镜子”, 另一个人则是“照镜子的人”, “镜子”要学“照镜子的人”的动作。
(3) 小猴子捞月亮:大家手拉着手形成一口“水井”, 并选一个人来代表“小月亮”, 另选一位同学来做“小猴子”。活动开始后, “小猴子”要伸手抓里面的“小月亮”, “小月亮”要努力不被“小猴子”抓到, “小月亮”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同学们围成的小圈内, “小猴子”可以伸手去抓。被抓住的“小月亮”要表演节目, 然后另选一个新的“小月亮”出来继续玩。
(4) 红绿灯:六个人围成一圈, 从其中一个人开始, 按顺时针的方向, 一个人一个字地唱“红绿灯”的口诀:红灯停, 绿灯行, 谁也不许动, 你要什么灯?最后, 以“红”“绿”“黄”“紫”“白”“黑”六个字为准, 谁说到什么字, 谁就扮演什么颜色的灯, 并按规则做动作:“红灯”原地不许动;“绿灯”可以随便行走;“黄灯”单腿跳, “紫灯”走三下, 拍三下手;“白灯”学青蛙跳;“黑灯”闭上眼睛。
(5) 石头、剪刀、布:两人对弈, 双方用双脚来开展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双脚合并是石头, 双脚一前一后是剪刀, 双脚并排展开是布) 。获胜的同学可以往前走一步, 看谁先走到终点。 (终点线要预先规定好)
(6) 跳房子:在地上画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 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 一边前进, 一边要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 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这个游戏能够锻炼脚的控制力。
(7) 手工创作角:在活动的地方张贴一些图片,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装视频, 提供一些纸片、橡皮泥等, 让学生制作出图片。
(8) 快乐蹦蹦角:设立一个地方即可, 器材可由学生自带。开展活动, 如跳短绳、跳长绳、踢毽子、跳橡皮筋等。学校也可以在操场、走廊里设计一些方格、圆圈, 供学生自主活动。如下图:
单脚落圈, 双脚落框, 经常练习, 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锻炼学生的身体, 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9) 书画角: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圈画出固定的区域或墙壁, 提供一些材料供学生“涂鸦”, 过段时间将学生们的“创作”录下来, 然后再更换新的主题。
(10) 走廊书吧:在走廊上安排书橱, 让学生自由选读。老师不要担心书会被学生“偷走”, 因为学生把这些书“偷”回去, 他们就一定会看, 此时的“偷书”是有益的!在走廊书吧, 学生可以听听音乐、读读报、读读课外书籍, 不仅能够学到书本外的知识, 而且还会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 增长见识。
……
在每个活动角, 都可以设立一个信箱, 收集学生的“好方法”和“好主意”。教师应对有创意的活动给予表扬, 并录入学校活动角大全。
课间文化 篇10
在投放幼儿园课间材料的同时我们考虑到了诸多因素, 其中包括:
一、注重领域相互融合, 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我在研究幼儿园课间游戏材料的投放中, 较注重四个领域的内容, 即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这四个领域又分别包括许多相关的具体内容, 分别是:
1. 语言领域:
包括普通话和儿童文学作品两大类, 即幼儿听、说、早期阅读和写前训练的基本内容。
2. 科学领域:
包括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如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习性;植物的形态、生长规律和生长的基本条件;天气、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其次还包括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如声、光、电、磁等。
3. 艺术领域:
包括音乐、美术、文学三部分的内容。
4. 社会领域:
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规范、民族文化。这四个领域构成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大部分, 充分体现了整体教育的思想。
二、结合当前教育主题, 适当延伸教育内容
我们还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 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如中班科学领域有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是“我身边的植物朋友”, 为了使孩子们增加对植物的感性认识, 我们在课间游戏中便有针对性地选择“植物”这一游戏内容, 通过让幼儿自由结伴再次观察寻找身边的植物朋友, 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以及植物朋友的相关特点。这样对我们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充实课间材料数量, 抓住个别教育契机
在课间游戏中, 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不一定要种类多, 但一定要数量足, 要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即使是只提供一种玩具, 也可能隐藏着许多的教育契机。例如教师在课间提供一些废旧报纸, 引导幼儿尝试着玩旧报纸的多种方法, 幼儿扔滚报纸球、用报纸做障碍物绕跑、间隔着报纸棒跳跃、在报纸上爬等等, 这样一物多玩也玩得更加尽兴, 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也比较容易收拾。
1. 新——更新游戏材料, 师幼自制玩具。
《指南》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所以教师应关注、支持、引发孩子的课间活动, 满足孩子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在我们班级我发现男孩子对于建筑队这样的建构活动很乐意参加, 在户外课间游戏又不可能将大块的积木反复搬动, 于是, 我们自制了一些建构类的游戏材料。我们到五金店买来pvc材料的水管, 另外再配上一些三通、四通、接头等辅助材料, 我们将水管分段切成所需的长短, 将这些材料放入盒子内。这样, 既满足了孩子们对于此类游戏的兴趣, 在操作的过程中又方便搬运。
2. 活——年级组间统筹, 巧妙资源利用。
由于每个班级所安排的玩具是相对固定的, 很多插塑和积木的品种和规格都是不一样的。经过年级组的统筹安排, 我们将年级组内多个班级的相对固定的游戏材料轮流更换交替, 这样, 给予孩子的就是较有新鲜感的游戏材料。我们也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予孩子一定的刺激。
经过半学期的实施, 我们发现不论是我们班级的孩子, 或是同一年龄段其他班级的孩子都向我表示这样的做法让他们感到课间游戏是最放松的快乐时光。
3. 合——家园社区参与, 共享优质资源。
在进行此项活动的研究过程中, 我向我们班级的家长朋友发放了一份告家长书。不久, 家长朋友从家里带来了放大镜、磁铁、望远镜、三棱镜等材料, 这些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课间材料盒, 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社区的参与也一直是我们幼儿园所关注的, 在此期间我们还多次联系社区, 进行了“立夏送蛋”“科普活动进校园”等多个活动。虽然时间短暂, 但是也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和社区叔叔阿姨一起度过课间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课间实况展播 篇11
大家好,欢迎观看朝阳小学六年七班的实况转播,我是小记者、摄影师兼记录员闫凤霞,好了,抬起摄像机,开拍!
窗外凉风习习,教室内,老师认真地讲解,同学们专心致志的地听课,下课铃声响起来,老师收拾好课本,宣布:“下课!”
“哗啦……”全体同学精神地四散开来,结伴成伙出了教室。现在我们把镜头对准教室前方,黑板前,一位值日生正卖力地擦黑板,只可惜他海拔太低,踮着脚、抬着头、眯着眼还是够不着那最上边的粉笔字。还是去帮一把吧!哎,不用了,有位海拔高的仁兄已经“拔刀相助”了,看来我们班的成员之间相处得非常友好!
教室后边忽然传来掌声,寻声探去,哦,原来是我们班的溜溜球能手王舒杨在一展才艺呢。看,男生、女生围着一大堆,我挤进去,镜头对准,开拍。只见王舒杨手一提溜溜球,那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半圆形弧线,他又把线一提,恰到好处地显出一个完美形状来。男生一脸崇拜,女生一脸惊叹,不过,精彩瞬间过后,王舒杨也坐到座位上休息去了,同学们只好满脸遗憾地散去。
瞧!四五个女生围在一块儿,捧着歌词在唱歌呢!还蛮好听的;几个男生唾沫横飞地谈论着电脑游戏;第一排的同学们还在下棋呢,围了不少人抢着指点。我只好东跑西跑凑热闹……
“数学老师来啦!”任志远急急忙忙通报,同学们马上回位,拿出数学课本,却还在笑嘻嘻地四处张望。忽然,数学老师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前…… 课间十分钟实况转播到此结束,详情请登陆www.6.7快乐.com!
课间文化 篇12
一、收集筛选、改良创新———引入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 内容繁多, 一味地拿来并不一定适合幼儿课间活动。于是, 我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 充分挖掘, 筛选改良, 把优质的民间游戏引入课间。
1.集体出动, 收集筛选。课题实施初阶段, 我们动员家长, 通过调查表、家长会等形式和家长们一起回忆、收集素材, 采用网上查询等方式整理出了许多民间游戏。如挑花线、挑小棒、挤囡囡、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抬花轿、丢手绢、斗鸡、石头剪刀布等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时的民间游戏。虽然收集到的游戏很多, 但有些并不适合幼儿在课间开展。比如打瓦片, 这种需要自然条件的游戏没办法在幼儿园开展, 另外像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需要的空间和场地比较大, 而我们班位于楼上, 课间玩此类游戏, 一来空间不够, 二来势必会对楼层的其他班有影响, 作为课间游戏, 我们只能舍弃这些对空间和场地要求比较高的民间游戏。于是在收集到的游戏中, 我们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筛选、取舍, 力争做到既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 又符合我班的实际情况, 为孩子所喜欢和接受。
2.改良创新, 适宜有效。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 有些两两结伴玩的民间游戏, 原本我们觉得还是比较适合课间进行的, 但是幼儿在真正玩的时候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炒黄豆”这个游戏, 幼儿很喜欢玩, 但是在天冷的时候由于衣服穿得比较多, 幼儿手拉手翻就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改良, 让幼儿手抓“尾巴”, 这样就增长了两手间的距离, 让幼儿能更轻松地游戏。又如“斗鸡”, 原本这个游戏比较强调冲撞搏击的, 我们也进行了改良, 取消了冲撞的内容, 由原来的正面膝盖冲撞改为上下互碰, 降低了危险性。
通过收集、筛选、改良, 我们真正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的课间, 用民间的传统游戏来丰富课间活动。
二、环境创设、规则伴随———渗入民间游戏
1.室内室外, 动静搭配。我们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以及游戏运动量的大小, 把民间游戏分成了室外运动类和室内益智类两大类。室外运动类有跳房子、扔沙包、斗鸡、编花篮、跳皮筋、挤囡囡、抬花轿等;室内益智类有挑花线、挑小棒、抓七子、摆五虎、石头剪刀布、点兵点将、金锁银锁等, 这样的分类很自然地把课间活动的场地以及人员进行了分隔和分配, 促使课间活动能有针对性地兼顾室内室外合理而有效地组织开展。
2.图文并茂, 规则渗透。在环境创设中, 我们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从材料的取放、规则的图示我们都和孩子们进行了商定。比如, 在“挑花线”的游戏中, 我们将花线藏于“娃娃”的口袋中, 要进行活动的时候, 从口袋中取出, 游戏结束的时候将花线对折两次后藏于口袋中, 有序而整齐。在“跳房子”的游戏中, 我们在教室外走廊地面贴出了不同的“房子”, 并在对应的窗户上贴出了不同的跳格子的方法, 孩子们看着示意图, 一个挨一个有序地进行。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 将示意图展示出来, 让孩子们能正确区分游戏的输赢。在“挑小棒”的游戏中, 我们将规则制定成朗朗上口的儿歌 (石头剪子布, 先后分清楚, 一把一抓放, 动静分得清, 你我轮着来, 一根又一根, 比出挑棒小能手) , 这样就避免了幼儿游戏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在课间游戏的环境创设中, 我们采用图示法、儿歌法等不同的方法将各种游戏规则、游戏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隐含在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之中, 把教育的要求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幼儿自发的需要。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合理的环境创设不仅让民间游戏有效地渗入了课间活动中, 更让规则与快乐渗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三、家长老师、共同指导———深入民间游戏
1.家长参与, 唤醒生机。《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引导家长共同参与, 共同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课题实施初阶段, 我们也碰到了一个难题, 如我们精心筛选的自认为适合幼儿开展的“挑花线”游戏, 只有个别几个孩子课间拿出来玩, 还有的花线全部是“摆设”。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好多孩子都不会玩。这种需要两两合作的游戏如果一方不会玩就进行不下去, 而我们老师也难有三头六臂个个去帮助指导。我们课题组成员就这个问题商讨解决:何不让家长参与进来, 让更多民间的人来唤醒民间游戏的生机与活力呢?于是我们尝试开展了一个“家长进课堂”的活动, 把筛选出来的民间游戏内容列成一张“民间游戏课程计划表”共享给家长, 邀请家长自己选择内容给孩子们进行“上课”。真有“家长老师”设计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民间游戏:挑花线》, 通过观看视频和步骤图、讲解示范、两两练习等形式, 确实让许多孩子学会了。接下来的课间活动中, 我发现玩挑花线的孩子比以前明显多了, 还有的向同伴、老师展示新学会的“降落伞”呢!我们每两周开展一次, 并把游戏内容、玩法、活动照片等展示在家长园地中, 这样的做法吸引了更多的家长关注与参与, 更唤起了家长陪孩子玩的兴致。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 孩子们比以前更会玩, 也更爱玩了。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当家长全身心参与进来后, 唤醒了我班课间民间游戏的生机与活力。
2.教师指导, 自主公平。我们在课间自主游戏中的指导理念是:“多放手、少限制, 多机会、少指定。”在游戏中, 凡是幼儿自己能处理的事, 如角色分配、规则使用、材料选择等, 我们教师都放手让幼儿亲身体验、解决, 让其充分感受游戏的自主和快乐。当然, 这种放手并非“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游戏初期幼儿缺乏寻找游戏伙伴的能力时, 可引导幼儿先参加人数少的两人游戏, 再逐渐过渡到玩集体性的游戏。为使每个幼儿都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 在如何确定角色的环节中, 我们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方法, 如“石头剪刀布”、“手心手背”、“点兵点将”等办法选出。这样, 游戏对幼儿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为了参加游戏, 他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指导, 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民间游戏真正唤醒了课间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使得课间活动更加自主与深入。
四、同伴合作、妙趣横生———演绎民间游戏
通过一阶段的实践研究, 我们发现幼儿在内容多样的民间游戏中, 在快乐的同伴合作中, 演绎着课间活动的精彩。
1.同伴合作, 收获多多。民间游戏的开展方式决定了幼儿之间必须有一种合作交往意识。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 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 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 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 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一学期下来, 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争执打闹少了, 游戏时总是三五成群, 亲密无间, 脸上时刻洋溢着快乐满足的笑容, 这种收获弥足珍贵。
2.丰富多样, 演绎精彩。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 既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 又培养了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的乐趣, 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1) 抛毽子。毽子的用途很大, 可以用来抛、接、踢等, 但是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 踢毽子的难度较大, 于是我们就和孩子们玩抛接毽子的游戏。我们用硬一点的纸做成了板纸, 并在板纸上贴上了小手图案, 让孩子在图案的提示下, 能充分运用纸板将毽子轻松又有效地玩起来。在玩的同时还能进行你抛我数、你抛我接的合作性游戏。 (2) 丢沙包。丢沙包在我们的自主体育区里是现成的材料。只要准备好一个沙包, 用黑白配的方法分好两队人马, 游戏便可以由掷接、跳跃开始了。正确判断飞来的沙包使得孩子们成为了接沙包的高手。 (3) 陀螺。在我们的园本课程中, 有一个活动是《好玩的变色陀螺》, 我们“加工厂”里自制了彩色陀螺。不断飞转的陀螺让孩子们感受的不仅是色彩的变幻, 同时让孩子们感知了陀螺就在地上的飞速转动。获胜的孩子能不断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如使用的力度、地面的光滑度等都是影响陀螺旋转的主要因素。
幼儿在同伴合作的民间游戏中, 既锻炼了协作能力, 又培养了团结精神, 更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真正演绎出了民间游戏的精彩。
虽然民间游戏的材料是简陋、廉价的, 但我们的教育是细致的、灵活的。民间游戏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了零散的课间时间, 保证活动环节的自然过渡, 减少了幼儿的等待, 更优化了我们一日活动质量。在民间游戏引入课间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民间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课间生活, 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些民间游戏自由、轻松的玩耍过程中, 促进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让我们继续传承民间游戏, 演绎课间精彩吧!
摘要:传统的民间游戏不仅简单易学, 材料易取,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而且种类繁多, 不受时间、场地、人数和幼儿能力差异的限制。这种集趣味性、简便性、随机性于一体的游戏非常适合课间活动, 于是我们尝试将民间游戏引入课间。我们通过广泛收集, 精心筛选, 确定了适合幼儿课间活动的民间游戏;通过巧妙的环境创设, 家长教师共同指导等策略让幼儿自主且有序地开展课间活动。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民间游戏扩大了幼儿的活动内容, 丰富了幼儿的课间活动。
关键词:民间游戏,课间活动,自主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