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空间需要(精选5篇)
满足空间需要 篇1
筅江苏省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马新书
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竞争的社会之中, 侵扰人的心理令人不安的因素多得数不胜数, 任何人尤其是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这是十分正常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对待和调节各种心理问题, 使他们进入一种心理的舒适区域,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唯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 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也就是说, 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人就会进入心理的舒适区域, 人的内在的动力将得以调动, 内在的潜能将得以激发。
那么, 如何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一、关心学生生活, 满足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归纳为最基本的需要, 班主任关心学生生活应从生理需要入手。
班主任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 特别要关心以下四类学生:住校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空巢家庭的学生、经济特困户的学生。例如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A学生, 父母下岗后双双外出打工, 学生放学回家, 需要自己买菜、烧饭和洗衣服, 真是够辛苦的。一次A学生得了感冒发高烧, 坚持着来上学, 早自修被我发现后, 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一连三天, 我陪他吊盐水, 给他送点心、烧稀饭, 并不断地安慰他, 也许这种关心触动了该生的心灵, 事后A学生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学习更投入了, 工作更积极了。
二、维护学生权益, 满足安全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 它包括需要保护与免于威胁, 从而获得安全感。这也是一项基本需要。
一个班级中, 往往有几个比较霸道的学生。例如, 班级中有一位B学生, 在班内不是欺负这个就是打骂那个, 同学们都惧怕他, 没有人肯与他同桌。我明白, 这是因为与他同桌, 没有安全感。对于B学生, 如果单纯地给他讲大道理, 如“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等等, 那收效会很小, 于是我安排了两次班级活动, 并多次和他耐心地谈话。活动一是:“将心比心———角色互换”, 活动二是“人际交往———真诚、尊重”。通过活动和老师真诚的谈话, B学生渐渐地能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了, 同学关系融洽多了。这样大家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 就能舒心地生活和学习。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 满足爱与归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第三层次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包括被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等需要。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 他所在的班级, 应该成为他心目中的大家庭, 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作为班主任, 要拥有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 应一视同仁地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爱, 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最宝贵的营养, 只有沐浴在这种爱的阳光下, 学生才真正会有安全感。班上有一位小C学生, 上课总是发愣或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也一团糟。许多同学认为小C同学有毛病, 不愿和他一起活动, 其家长也认为“是钢是铁都已铸成, 他是没有希望的了”。因而小C学生很自卑。我明白这种自卑的心态对他的成长十分不利。必须设法让他相信自己是有潜能的。怎样让“爱”去开启这扇禁锢太久的心灵之窗呢?我苦苦思索着策略。首先, 调整座位, 让班级最富有爱心、最有热情的学生与小C同学同桌;其次, 召开了班干部会议, 各位班干部纷纷表示今后主动多与小C同学一起活动, 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助方案;再次, 我与各科任老师联系, 希望老师们能在课堂上多关注小C同学, 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采取这些措施后, 小C同学发生了变化, 变得喜欢上学, 变得喜欢听课。
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使所有的学生, 能互相关爱、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从而使大家共同融洽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人人在这个大家庭中心情舒畅。
四、充分尊重学生, 满足尊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又一需要是尊重需要, 这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 都渴望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正如吉布林所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班主任开展工作, 教育学生时, 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做到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的“批评无痕”。春风化雨般的批评无痕, 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丢学生的面子, 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它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 体味到老师的拳拳之心, 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每项活动开展时,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要特别留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时, 在各项活动中,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自尊自重, 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相互尊重, 才会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五、搭建展示平台,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需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班主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 创设不同的条件, 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 具体活动可以是:说说我自己、我最自豪的事、我来当老师、接受采访、唱起心中的歌……班主任还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解答或让学生讨论, 或让学生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证明, 一旦有舞台, 就会有精彩的表演, 许多学生那些不为人知的能力就会显示出来。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那么人的心理状态便会进入舒适区域, 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的心理便可得到健康发展。
问题重重的名师评选
筅河北省遵化市教研训中心孙瑞欣
近年来, 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显性措施之一的各地中小学名师评选 (包括骨干教师评选) 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各省、地、市、县, 乃至乡镇、学校都评选出了自己的名师 (或骨干教师) 。然而, 这热热闹闹、一哄而上的名师评选, 在广大教师中引起的反响却并未见好, 有的地方的名师评选甚至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 遭到了许多诟病;名师“不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表明, 名师评选存在着急需纠正、克服的严峻问题。
一、暗箱操作, 不正之风干扰着名师评选的公正性
我们打开百度, 输入“名师工程”、“方案”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会搜到许多《X市 (省、县) 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其中大多数方案对评选规则都不乏这样的表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荐、评选严格按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后, X教育局 (校) 公布评审结果。”可是在有些地方和学校, 实际情况往往是少数几个有权人掌控着名师评选的整个过程, 他们置“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于不顾, 暗箱操作, 优亲厚友, 恣意妄为。对入选人员不进行公示, 剥夺了当事人的知情权, 群众和当事人无法监督他们。某县级市教育局按照上一级教育局分配的推荐指标, 推荐了5名地市级名师推荐人选。整个推荐过程没有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 没有按照评选条件进行科学、公正、细致、严肃的筛选, 而是由该教育局教育科的两三个管理人员说了算。该局负责名师评选的副局长说, 名师评选是XXX科长说了算, 他说你够条件, 你就够条件。像这样的名师评选, 有何公开、公平、公正可言?又怎么能起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呢?
暗箱操作助长了不正之风的盛行, 严重干扰了名师评选工作的健康进行, 不利于师德建设。近年来, 随着“名师热”的不断升温, 某些教师心浮气躁, 凭借自己的“关系”, 利用金钱的魔力, 到处钻营, 上下打点;有的教师挖空心思地弄到了一些所谓的“硬件”, 为评选名师铺路。而一些手里握有权力的人, 则利用自己的权力, 为“关系内”的人大开“名师”之绿灯。代表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的“名师”称号, 在这些人那里就被彻底地扭曲了。一些地区评选出来的所谓“名师”不但无“名”可言, 而且教学水平、学识水平、教科研能力混
评价: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篇2
一、评价——送给学生温暖
教育史上有一著名的“皮格马立翁效应”,是教育家罗森塔尔进行的一次潜力实验,实际上这是一般的智力测验。他随机在各班抽取了少数学生,然后故意对任课教师说他们是最有潜力的学生,其实这完全是随意的。但谁知8个月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超过其他学生许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呢?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这些学生充满期望和信任,驱使教师时时处处激励这些学生奋发向上。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就是信任。”如果教师全身心地爱着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学生充满信任,给学生阳光般的温暖,这便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力量。
例如一名教师教学“平均数”时,让学生估计5天(1200张、1400张、1000张、800张、600张)平均每天售出的门票大约多少张。有的学生估计1300张,有的估计1100张,有的估计1000张,还有的估计900张,可有个学生却估计1500张。这时,教师没有作任何评价而是引导:“你估计得准吗?请你计算一下。”待结果一出来,教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张左右的学生,这些学生特别高兴。教师又赞赏道:“你们的估计为什么这样准?”同时又对刚才估计1500张的学生说:“你去采访他们好吗?”这些估计是1000张的学生都很乐意介绍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本可以结束了,但教师还问这位估计是1500张的学生:“现在你有什么想法,能说给大家听吗?”当这位学生说完后,教师表扬了他:“他能从同伴的学习中得到启发,学到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以后他的学习会更好。”激励性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以后的每堂课,这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和交流之中。
二、评价——捕捉学生错误
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因为思考问题的片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学习活动或作业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再加上学生常常忽视对解答结果的反思,因此,结果有违实际和数据出现差错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应根据产生错误的原因巧设思辨情境,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反思成因,进而掌握数学知识。
如“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出示问题:小丁带着15元钱购买了4瓶牛奶,牛奶每瓶1.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生1:(15-1.5×4)÷2.5=3.6(瓶)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吗?看来,要把一瓶矿泉水拆开来卖!
(学生们一愣,然后立即分析自己的解答过程,稍后,他们会心地笑了)
生2: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买到3.6瓶矿泉水,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3瓶矿泉水,还可找回1.5元。
生3: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仅要正确计算,而且要保证解答结果符合生活现实。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充满自信,而事实上,这一解答已经背离了生活常识。于是,教师以一句看似玩笑的亲和评价指引学生反思结果的问题所在,同时又让学生懂得了“问题解决要符合生活现实”。
三、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上进心,收到拓展思路之功效。
例如,教师出示题目:解放军野营训练,原计划15天行军1050千米,实际提前一天行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共有三种解答方法:
(1)1050÷(15-1)-(1050÷15)=5(千米);
(2)1050÷15÷(15-1)=5(千米);
(3)1050÷(15-1)÷15=5(千米)。
教师肯定三种解法都正确后,要求学生对本小组或其他小组的解法进行评述。
生1:我们小组讨论解法(2)。题目告诉我们提前一天行完原定路程,也就是说在实际行军时由于每天都比原计划多走一点,所以提前在(15-1)天里走完了,原计划1天的行军路程就是在(15-1)天里实际比原计划多走的路程,这种解法比解法(1)好,与解法(3)相似。
生2:我觉得解法(3)与解法(2)虽然两个除数换了一下位置,但解法却不相似。如果实际走完原定路程后,按计划行军的天数再行1天,就要多行1050÷(15-1)=75(千米),这是在15天内比原计划多行的路程,那么每天就比原计划多行(75÷15)=5(千米),我觉得这种解法最巧妙。
生3:解法(1)先求实际平均每天行的路程,再减去原计划平均每天行的路程,这种解法很容易理解。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肯定了第一、二种解法后,着重赞赏第三种解法。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想法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更加激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评价,能诱导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评价——帮助学生提升
“以学论评”的评价观,要求在课堂上从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这一评价观表明,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行为等,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衡量一堂课的成败。正是通过这些行为,体现出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发展的外部表现形式。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主要包括是否参与提出数学学习目标,是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是否积极参与他人的合作,是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等方面。
2.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
所谓智慧发展,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首先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动手操作,讨论解惑。其次,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思维操作的自我监控,进行思维的合理调节,以探求到正确的问题解决途径。再次,应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
比如教学“化分数为小数”时,在出示例题“把3/4、7/25、9/40、2/9、5/14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后,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如下的自主探索与交流学习机会,即通过“固定分母,改变分子”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暂时结论)。接着通过“固定分子,改变分母”的学习活动后,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定与分母有关(暂时结论)。但由于学生所得结论与教学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结论中缺少“最简分数”这个条件),因此可以让学生思考“3/15的分母含有质因数3,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从而打破了学生刚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受到了“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认识到“最简分数”这一条件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深化。
3.指引回望,引导学生反思过程。
满足空间需要 篇3
片段一课始, 教师出示教学钟, 让学生用最简短的语句对钟说一句话。生1:它能提醒我可以上学了, 可以做作业了, 可以睡觉了。…… (全班同学都互相介绍自己对钟的感情, 气氛很活跃) 师:同学们, 既然你们那么喜爱自己的小闹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好吗? (板书:认钟表)
片段二师:你们对钟了解多少?生1:我的眼睛一闭, 里面就有我的小闹钟 (还真闭上眼睛说) 它的面是圆形的, 钟内有两根针在动, 一根长的叫分针, 一根短的叫时针。师:你真了不起啊!对钟了解的这么多。生2:不, 钟面除了圆的,
20以内的加法说课稿
宋静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河北石家庄050060%)
摘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在个性化的算法交流中,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关键词:自主探索;计算能力;抽象思维;应用;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B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加法》第三课时《9加几》。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还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椭圆的 (全班同学好像都在点头赞同) 。师:对, 钟面的形状不一定一样, 但它们所起的作用都相同。生3:钟内还有1, 2, 3, 4……12。师:根据这些数和时针、分针的位置, 我们就可以读出时间了。
片段三 (教师在钟面上拨出6时55分, 请同学们议一议钟面上的时刻) 生1: (迫不及待) 快7点了, 因为每到这个时刻妈妈就叫我, 快到7点了还不起床上学。生2:而我到这个时刻, 在家里看动画片, 到了7点, 爷爷奶奶就要看《新闻联播》了。 (部分同学都大眼瞪小眼) 生3:我知道生1说的是早上, 生2说的是晚上。 (全班同学又开始沸腾了)
师: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说对了时间, 还结合具体事说清了钟面上的一个时刻可以代表早上和晚上。 (又拨了一个7时5分) 生1:7时多一点。生小结:一个接近7时, 一个刚过7时, 都离7时比较接近, 所以, 都可以说大约7时, 因为它们的分针都在12的边上, 时针大致指着几, 就是大约几时。 (全班同学自发的掌声鼓励)
课尾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双休日一天的安排表, 并用简便的方法记下来, 同桌交流。师:假如一个钟只有一根时针, 你能看出大致时间吗? (老师拨, 学生认)
课堂延伸根据太阳的位置, 你能估出一天的大致时间吗?
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他们学的很轻松很愉快, 有满足感。主要原因是, 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送给学生一个信任, 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我们的数学课堂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交流时间。学习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通过这节课, 学生能意识到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整节课, 始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它来源于生活, 也用之于生活。新课开始直接出示小闹钟, 让学生对自己心爱的小闹钟说几句话, 让学生意识到小闹钟也有研究价值, 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片段三”里有一个时间代表不同时段引起学生的争议 (其实教材在此已经向学生渗透了24时计时法) , 经过学生的讲解全班同学都明白了, 这就证明了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来阐明教学的难点, 所以这两位同学是值得肯定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42-0189-02
正确地计算9加几, 并结合问题情境, 通过操作, 初步感知“凑十”的方法。计算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 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 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是实现数学学习目标的重要条件。这部分知识掌握熟练, 不仅在生活中能应用, 也能
和表扬的。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节课“认钟表”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 不易于学生接受, 但一节课下来, 让我吃惊的是原来同学们对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 有部分环节略讲了, 但问到“你们对钟面到底了解了多少”时他们就呆了。因此, 对这个问题, 我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汇报、总结一系列环节, 由学生自己完成。让我意想不到的又发生了。“5时, 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5, 就是5时, 这是我妈妈教我的。”此时, 我不得不灵活地调整教案, 根据学生的信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在上课时要学会随机应变, 教师要保持冷静, 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机智, 更是现在教育观念的体现。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教师教学中的巨大财富, 由于他们呈现出的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 决定了教师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教师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 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 发展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例如, 面对“6时55分”这个难点, 竟然有两个同学说出截然相反的事情发生 (一个说上学, 一个说看动画片) , 而其他同学发呆, 只有一个聪明的学生一针见血地说透了 (一个说早上, 一个说晚上) , 说得多好。学生的回答一次次让我吃惊, 但通过他们的讨论、探索, 又一次次地解决了。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全面发展。课尾, 安排了实际性的练习, 如:自己制定双休日时间, 是具有挑战性的。
立足学生差异,满足个体需要 篇4
差异教学是由Carol Ann Tomlinson率先提出的。他定义,差异教学,是指在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天赋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就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做出的响应性反映。英语差异教学是一种兼具灵活性、开发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它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因材施教,不断地变革当前的英语教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英语课堂不仅要有让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周老师执教的5A Unit8 Merry Christmas! Story Time板块展示课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新修订的《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话题Mikes Christmas Day with family.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涉及英美文化的文本,周老师抓住文本中几个核心的语言点为突破口,重点让学生感受西方圣诞节其乐融融的风俗人情,并在语境中学习动词词组buy a Christmas tree,go to see Father Christmas,buy presents,put some pretty things on the tree等。整节课的設计根据差异教学模式的四步: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和拓学展异,四步差异教学法贯穿课堂,传承经典,却也个性分明,让人耳目一新。
1.预学查异
由于是借班上课,周老师在上课伊始先与学生互致问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纯正流利的语音,亲和暖心的姿态,瞬间吸引了一大波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周老师利用可爱的手绘,以插画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忙碌的一天,通过和学生谈论“我的一天”进入到顺序词 First/ Next/ Then/ Finally这个核心语言点的学习中。在谈论“My busy day” 话题的过程中,教者注意了词、句的糅合,示范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话可说,用顺序词串联起一天的学习生活。学习工作总是很忙碌,老师和孩子都在期盼舒适惬意的假期。接下来课件上就出现了大日历,设置真实的圣诞情境。
T:Im very busy. Im looking forward holidays. Whats the next holiday?
在预学查异环节,周老师通过播放《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歌曲,配以英美原版圣诞图片,输入与感知祝福。自由对话和回顾所见What can you see?预先头脑风暴与“圣诞”有关的词组。在自由对话环节,周老师没有机械地进行师生问答,而是利用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围绕关键词Christmas畅所欲言,尽情争鸣。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说”的积极性,同时尊重了孩童的差异性。
2.初学适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watch and order的活动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教师通过观看直观有趣的动画,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让学生根据视频对话配图排序。
Mike:We also have a lot of fun at Christmas. T: Lets watch the cartoon and put them into the right order.在初学适异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影音资源等各类多媒体资源开展多样有趣的学前活动,让学生自主感知语言知识,归纳相关语言信息,为正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作必要的铺垫。受小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语言储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周老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体现了层次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流程立足孩童的差异性,照顾孩童的个体差异。
3.研学导异
在研学导异环节,教师将圣诞季分成三个时间节点:before Christmas/ on Christmas Eve/ on Christmas day. 利用观看图片解读圣诞前的准备,听音回答感受圣诞夜的欢愉,自读对话了解圣诞日的庆祝。环环相扣,利用What do they do?寻觅到了话题突破口。利用思维导图特色处理,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惬意。虽然每组学生的输出量存在差异,但也是乐于表达,各有千秋。
教师注重即时评价,听到学生有亮点的表达就得到一个小礼物,手中的小礼物可以装点圣诞树。T:I think we can make the tree more beautiful. We have so many pretty things. Lets decorate our Christmas tree!
最后,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以顺序词串联,复述文本。同时注意降低学习难度,小组内成员差异互补,一人一句,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巧妙结合,圆满结束了这个语篇的教学。
4.拓学展异
在拓学展异环节,教师利用绘本呈现了类似场景After school / My day/ My weekends/ My birthday,来检测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成果。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核心词句,将主导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加以引导。
优化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篇5
杭集是个旅游用品之乡,有着丰富的物质、人文资源。幼儿对旅游用品有着丰富的认知经验,家庭作坊为幼儿感知旅游用品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此我园立足本土化,整合资源,将旅游用品引入环境创设中,以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为依据,以《纲要》为指导,优化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关键词
整合资源 区域环境 自主发展
一、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区域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需要。
杭集是个旅游用品之乡,有着丰富的物质、人文资源。我园立足本土,整合资源,将旅游用品引入环境创设中,利用牙刷、杯垫、浴液瓶等特色资源,开辟了“小拖鞋制作中心、洗涤用品灌装区 、纸盒乐”等10多个特色区域,这些特色区角,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剪剪、画画、贴贴、装装等操作活动。
特色环境的创设,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为我园的园本课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目标,体现幼儿年龄特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游戏形式,我们针对幼儿年龄特点,确立活动目标,如:杯垫畅想级段目标。
小班:
1.引导幼儿观察杯垫的形状、花色。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让幼儿了解操作流程。
3.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制作出简单的作品。
4.游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中班:
1.简述杯垫的形状、花色。
2.引导幼儿对杯垫进行剪、贴、涂色,制作出简单的画面。
3.能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作品。
4.游戏后能将操作工具分类放好。
大班:
1.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对杯垫进行剪、贴、涂色,并利用辅助材料制作作品.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意识,并大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3.培养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自觉整理场地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依据级段目标对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行为诊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分层目标的设立,关注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教师的行为评价指明了方向。
三、投放材料,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我园区域活动材料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而是要充分关注幼儿能力差异。在材料投放时,将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有机结合,活动中能力弱的可选择成品材料进行操作,能力强的可选择半成品材料进行操作。例如在玩“纸杯乐”区域活动时,教师向幼儿提供了纸杯及许多辅助性材料,有的幼儿直接用纸杯进行组合制作了成“传声筒、小荡桥”等作品,有的幼儿通过想象、构思进行剪、拼、贴等创造性的活动,将纸杯装饰成“美丽的花瓶,可爱的小天鹅”等。
实践证明:区域材料的投放,更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找准幼儿最近发展区。引导幼儿应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大胆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幼儿,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蒙台梭利认为:要帮助幼儿发展,就必须给幼儿提供一个使其自由发展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或经验来设置区角,不能满足幼儿需要,幼儿无法融入活动中。活动中,我们尝试从幼儿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出发,做到我的区角我做主,尝试了以下方法:1.讨论区角设置; 2.选择区角内容;3.制定区角规则;4.创设区角环境。幼儿想玩什么区角,依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标志牌,进入活动区域,遇到问题给幼儿交流的空间,他们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域活动只有充分体现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五、适时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认真巡查幼儿的操作活动,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依据活动的需要,适时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如“灌装部”区域活动,发现幼儿在灌装浴液时将许多浴液漏滴在地上,教师根据察看到的情景,调整角色,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引导幼儿灌装时将瓶口对准浴液筒口,掌握灌装量等。通过引导,幼儿掌握了灌装的操作技巧,储蓄了“数量”的知识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应关注弱势群体,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方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操作活动,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结伴,共同完成各类操作活动,体验合作的愉悦。
区域活动中,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适时地进行有效指导,可最大化的提高活动效率,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满足空间需要】推荐阅读: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07-12
人需要学会满足12-14
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满足病人舒适的需要06-17
自考生留学加拿大需要满足的条件06-30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感悟童心,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07-01
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01-02
工作满足06-27
社会满足08-26
约束满足09-06
延迟满足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