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新闻故事

2024-09-15

写好新闻故事(共10篇)

写好新闻故事 篇1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灿烂历史文化依靠各种方式进行着传承,包括书籍、曲艺、民间的口耳相传等传承至今。虽然借助的传承方式不同,但都是通过讲故事这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的。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故事,交流沟通中离不开讲故事。新闻报道中也同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写好新闻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好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讲述好一个故事;另一层是指讲述了一个好的故事。写好新闻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把新闻写好;另一层是指写出很好的新闻。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具体而言,只有讲好故事,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或者说,只有讲出一个个很好的故事,写出的新闻才有可能成为好新闻。

作为党政新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党立言,为民代言,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但一些人认为,党政新闻没有都市类报道好看,缺乏可读性,因此不愿意看党政新闻,而愿意看都市类报道。如果报道的新闻没人愿意去看去听,那又如何去引导舆论呢?由此可见,要想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报道得有人愿意去看、去听。

引起读者兴趣,让读者愿意花时间去关注,看后、听后能记住所报道的内容,并不由自主地认同所提供的事实、观点,并产生思考,接受舆论引导。记者文章写得好,就会提高报道的可读性。人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不能以人为本,作品就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故事不但具有形象概括的超能力,还具有长久的群体记忆功能和广泛的群众传播功能。不论时代怎么发展,故事,尤其是那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深刻地影印于人的记忆中。由此可见,在人的记忆中,更容易留存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提供的信息。因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受众沟通,更让人容易产生阅读欲望,接受故事所要传达的信息。实际上,讲故事,讲好故事,就是通过事例来帮助人们理解各种抽象的道理。

1 围绕主题发展平、实、准、活讲故事

“平”指记者、采访对象、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视角是平视的。在“讲故事”时,记者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态度,是故事的聆听者,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平”还体现在语言文字通俗易懂,亲切感人上。如果语言文字生涩、乏味,充满说教,那样只会降低宣传的效果,甚至让人反感。

讲故事时,叙述的方式淡化了政治色彩,力图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着力表现普通人真实的日常生活,注重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体现对百姓的人文关怀,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为主,而是刻画普通人。叙述与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这样就为讲好故事开了一个好头。

“实”不仅指记者所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更指生活的“原生态”。故事是普通人身边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让民众产生亲切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牢记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

“准”指报道切入点准确,围绕主题来选择报道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报道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把选准的点说全、说透、说深,切忌面面俱到但一面也说不明白。同时“准”还指用词用语的准确。

“活”首先指通过细微观察,发现挖掘出人物的“闪光点”。其次,指写作方法灵活巧妙,刻画人物栩栩如生,防止千人一面。通过对两个层面的把握,引起受众的共鸣。

例如,笔者采访写作的电视专题片《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清洁工是很普通的工作,甚至有人歧视的工种,中年的李大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转身汇入茫茫人海无法寻觅。文章用“李大姐穿上工作服又开始了一天”为开头(镜头画面:李大姐换好工作服,整理衣服,拢头发。现场音:扫地的声音),让人在很自然,很亲切的状态下,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李大姐”,顿时拉近与“李大姐”的距离,受众好象在和街坊邻居、对门的大姐聊家常,丝毫感觉不到“说教腔”,从心理上先入为主,让“李大姐”顺利进入受众视野。结尾是“李大姐”晚上扫地的镜头和现场音。通过文字、画面、镜头、采访、旁白、现场音和音乐等的配合,用故事将普通人的一天娓娓道来。

2 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

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说得绘声绘色。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相声的包袱要想使用响亮,就必须二人的积极配合,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在故事里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可以起到与相声里的“系包袱”和“抖包袱”异曲同工的作用。故事里的悬念和冲突,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故事结构,使前后情节遥相呼应。例如,通过广播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可以产生强烈的视听感染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升华精神、启迪心灵的作用。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故事经过“二次升华”包装,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缘委一一道出。

《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讲述了平凡普通的下岗女工“李大姐”在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再次就业成为一名清洁工,学会笑对生活和家庭的双重困难,一直用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过好每一天,重新溶入社会的故事。“李大姐”身上的优点有很多,但在电视荧屏上仅仅展示了她作为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失业不失志”,积极调整心态自强不息的一面,体现出选题“准”。《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中,一开始没有提到“李大姐”为何选择清洁工这一职业,随着故事的发展讲到“李大姐”下岗再就业加入清洁工行业的过程。首先讲述“李大姐”下岗的彷徨、困惑、不安,接着,把镜头推向之前已下岗帮人跑货运但却又因重病卧床的丈夫。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在这样的困境中,相关的部门没有忘记“李大姐”及其一家,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李大姐”一家度过难关。为“李大姐”的丈夫联系就治医院,想方设法实行医疗费用减免;为“李大姐”安置清洁工的再就业岗位。通过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激发起受众关心“李大姐”及其一家遭遇的迫切心理(设置悬念),进而通过现场采访、文字解说、画面等综合手法再现特定的场景(制造冲突),让受众随着报道的深入,故事的讲述,一起感受着“李大姐”及其一家的喜怒哀乐。

再如笔者采访写作的电视新闻。《富了不忘乡亲》讲述一位做建筑的农民致富后不忘乡亲,为帮助乡亲解决卖菜难的现状,在家乡投资建设脱水蔬菜厂,但因原料短缺,出现生产困难,后来通过探索定单生产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曲折创业故事。当故事讲述到因原料短缺工厂停工、银行贷款还不上时,采访了主人公、主人公的妻子、村民。主人公为乡亲解决卖菜难的一腔热忱,遭遇挫折后苦闷,一方面通过主人公正面“现身说法”自己表述壮志踌躇,另一方面侧面通过主人公妻子,村民表达不理解,这一正一侧的表达,起到了激化冲突的作用,更加突显主人公富了不忘乡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创业的血性男儿形象。

3 展现情节

《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文字:“李大姐的家不但面积不大,而且家里陈设简单朴素,最引人注目的是电视和冰箱。简单的炊具旁是一排擦得透亮的,装着调料的玻璃瓶。”从“一排擦得擦得透亮的,装着调料的玻璃瓶”这一细小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李大姐”爱整洁的生活习惯。通过文字解说和画面配合,在现“李大姐”下班后,麻利换下工作服,对着镜子梳了梳头,在菜市场挑选蔬菜,与人讨价还价,看到自家阳台上花开时的喜悦神态,这些生活的情节感觉很真实,就在身边上演着,也预示着“李大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4 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现场感是衡量信息价值的要素

时效性,要求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广大受众最想知道、最急于知道、最关心的人或事,并且让广大受众首先记住。

新鲜性指通过仔细观察能用不同视角发掘出新的,与众不同的“亮点”,吸引人们的眼球。但这里得新鲜性并不代表猎奇或抛开新闻报道主旨的所谓“轰动效应”。

重要性,写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新闻报道也同理,根据确定的报道主题来进行取舍和安排。

趣味性,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换位思考“我是一名受众,此时我最关注什么?”“怎样才能吸引我?”

现场感,报道中把记者隐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听众仿佛可以亲历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看性。

5 讲好故事使其具有时代意义或者具有象征和暗示的作用

新闻不能贴标签,喊口号,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小见大。党和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都是为民谋福祉。所以简单地说,就是“抓住两头,讲好故事”,即抓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抓住群众的呼声。

一方面,要抓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记者应该根据实事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在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角度,不能道听途说、不能胡编乱造、不能图一己之私、不能掺杂个人情感等。新闻报道工作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性质,报道内容中应该充分遵照与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记者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行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抓住群众的呼声。深入生活,溶入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例如,以上涉及的下岗女工、农民企业家,通过讲述某一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让人们关注她(他)的故事,进而关注她(他)所代表的群体境况,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国家和群众之间搭建交流平台,让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更便捷、更准确、更有效。

6 结语

只有不断改进报道的形式和方式,让报道快起来、活起来、亮起来,才能完成舆论引导的重大责任,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

摘要:当前,关于如何写好新闻有很多的论述和探讨。记者每天采访报道不同的人或事,这些不同的人或事组合起来就是行进中的中国。报道好普通人的故事,讲述好行进中的中国故事,也就是写出了好新闻。结合工作实践从5个方面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写好新闻。

关键词:讲故事,主题,悬念冲突,信息价值,意义象征

写好新闻故事 篇2

2、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3、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4、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5、面向大众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使读者易于理解。文字使用应切合一般人的阅读水平,避免个人化和自我缩小读者群效应。

6、简明扼要,选择关键、能吸引注意力和最能说明主题要点的内容来写,避免无关大局的细节堆。注意多运动与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和观点分析。

7、新闻内容六要素

标题:稿件的题目和精萃,应用简洁、扼要且能吸引读者的文字概括新闻重点和主体。比较复杂的新闻或者比较重大的新闻稿还可加上副标题。

导语:新闻稿的首句或首段,是新闻事件的浓缩,应以扼要的简洁的笔触做手术新闻的要点和事件轮廓。

正文:新闻稿的躯干,解释和深化导语,应导语中提及的内容,进一步解释和做手术事件的细节,使读者深入了解。其它补充,如图片、表格等。

8、什么是媒体眼中的垃圾新闻稿?

稿件信息虚假、不真实。报道内容不具实效性或没有新意。行文中含有过多主观意识。通篇没有细节,无法引人入胜。

9、新闻价值:

异常性、影响性、时效性、地域性、显著性、冲突性、10、如何挖掘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A、稿件选题要新颖: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新”,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选取新闻选题、确定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对象,尤其要在第一时间内进入情况。新颖的新闻选题,可以带来多家媒体的转载率。新闻稿件的选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打准“新闻点提升稿件新闻价值:

正面选题:正面选题主要指对社会、对公众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事件,像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积极向上的事件及一些成就性报道等,在报道时均持肯定态度。

反而选题:可以是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是对某种不良观念、不良现象的报道。用反面选题的具体实例,在报道时多为提出解决方案持积极态度。

中性选题:而介乎正面选题、反面选题之间,报道对社会、公众积极或消极意义不突出的新闻事件。中性选题以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为主。

写好民族新闻 促进民族团结 篇3

刚进报社,老同志就不止一次地提醒,民族新闻是党的新闻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党的民族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文字记者有“如刀利笔”的话,那么民族新闻无疑是“一字千钧”:报道得好,是民族的幸事,国家的幸事;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候就有个想法,如果能有一本书,把新闻学和民族学结合起来,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令人高兴的是,如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牛丽红先生的《新闻报道中的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一书即将面世,我有幸先睹为快。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禁忌、民族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新闻报道的原则、方法、传播特点和规避原则。同时为新闻媒体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构建合谐社会的角色定位作了有益的探索。

实际上,在民族问题的新闻报道中,由于一些媒体对民族学所知不多,对有关民族的法律、法规、政策学习研究不够,从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和错误,内容所涉及的大多是宗教、民族习俗和禁忌。这些偏差和错误,伤害了民族兄弟的感情,损害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影响了社会稳定,其后果的严重性,每个稍稍有些阅历的新闻工作者都会感同身受。

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而也形成了甘肃的新闻界尊重民族感情、重视民族团结、关注民族风俗的传统,在民族新闻报道中,违规违纪的事件还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之外可以有丝毫的懈怠。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编辑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敏感的、棘手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对民族新闻掉以轻心、大而化之是不可取的,因为担心出现偏差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同样不足为训,同样会影响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贯彻,不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了解、合作与共同发展。对于甘肃的媒体来说,民族新闻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无论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还是尊重新闻规律方面,都不应该也不允许漠然置之,关健是写什么、怎么写。媒体不仅要选好角度,还要注意尺度;不仅需要深入挖掘事实,还要把握恰当时机,使我们采写的民族新闻,既有生动的事实,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扩大媒体的报道面,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又能全面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进步。丽红先生站在新闻学的角度,审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点,找到独特的报道材料;同时站在民族学的角度,思考新闻报道的立场、方法和规避风险的策略,更好地发挥新闻工作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作为采编人员,无论是否专门从事这方面的报道,都不妨一读。

作者曾长期效力于报社,现在大学任教,专授传播学。她以一个记者的敏感和教师的专注,发现了新闻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于作好民族新闻的意义,以此为纲,搜章索据,广引博征,终成一部洋洋几十万言之专著,个中甘苦,不言自明。

如何写好“非事件”新闻 篇4

非事件性新闻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 而是由许多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的, 并有鲜明主题的新闻。有人又叫它资料性新闻。由于它不是新近发生的事, 新闻性本来就不强, 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 下面, 就如何写好非事件性新闻, 本人谈一谈个人浅见。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采写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非事件新闻在内容选择、表现方法上都与事件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在传播目的上, 非事件性新闻有着明确的主观性。也就是说, 非事件新闻不以记录某个事件为满足, 而是以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其次是作者的主观介入, 倾向性明确。非事件性新闻一般都具有一定分析、研究色彩, 通常要有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深度。因此它的指导性往往要通过明显的倾向性来体现。在对大量有关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中, 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隐晦地表达出来, 以此达到指导工作的目的。

通过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应看到非事件性新闻有利的一面, 就是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 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着更多的灵活性, 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非事件新闻不足的一面是, 它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 写成新闻。通过了解认识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新闻写作效果。

第二要精心提炼, 铸成重大而新颖的新闻主题。这一点是写非事件性新闻成败的关键所在。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鲜性, 不完全表现在时间要素上, 主要表现在内容特别是主题的确立上。主题是否重要而鲜明, 就成为它能否成为新闻的至关重要一环。选择新闻主题, 要看它与读者的关系, 选择中要注意反映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因为读者是新闻传播的对象, 主题是否新颖和主要, 首先取决于它与读者的关系。选择新闻主题, 还要看它与实际工作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新闻主题是否新鲜、重要, 往往还决定于新闻是否抓住了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矛盾, 凡是新闻主题能够解决或回答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就会成为重要新闻。

第三要细心寻找新闻根据。新闻根据即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鲜的部分。它含着较强的时效性与连结新闻主题重要性的双重信息。它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理想的新闻根据应有时效性与重要性的双重要求。对于已经失去新闻根据的旧闻或是新闻根据不显著的非事件新闻, 就必须细心地寻找, 使之重新获得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新鲜而重要的事实, 采用“以新带旧”的办法, 把背景材料和其它相关的材料带出来, 才能给人以新鲜感, 才能避免非事件性新闻时效性不强的弊端。要善于在采写中把问题提炼出来, 把故事提炼出来。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 就像平静的湖水, 但平静中往往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 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提炼出来, 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 立刻成为受众关注的“事件”, 从而使非事件性新闻具备了新闻由头。例如某报的一篇新闻《荒山托举希望》, 用900亩荒山被改造的成果为新闻根据, 由这一壮举引出改造者艰苦创业的一个又一个情节和事实, 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由此可见, 非事件性新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因果性, 它的时间跨度较长, 新闻事实的时效性本身就不强, 写作时细心地找出一个新闻根据, 就十分必要。

第四要寻找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时间依据, 这是非事件性新闻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价值依据;而非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时间依据。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没有明显的新闻由头, 记者可以报道的时间为依据进行导入, 借此发挥, 将此事放入一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也可以找同类事实中最近者, 因为非事件性新闻是多事一报式的, 所报道的“多事”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 为了体现时间的新近, 通常选同类事实中一个最近发生者入手。

第五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开掘。非事件性新闻, 要写得新颖、动人, 还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思考。所谓分析, 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把所反映的主题如实地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展现出来。所谓开掘, 就是眼睛不能只盯在眼前的事物上, 就事论事, 要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 深究其实质。真正把事件或问题分析透了, 让读者看到人所未言才会有“新意”, 才能吸引读者。

怎样写好校园新闻 篇5

怎样写好校园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所作的报道。那么校园新闻也就是学校里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意义的事实所作的报道。它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校园新闻同一般新闻一样,结构一般由5部分组成,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缺少的3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隐含在主体当中。

标题浓缩核心内容。新闻的标题就如人的眼睛,要能传情达意,表达出新闻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吸引读者了解详情。有的新闻还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但不可缺少的是正标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写校园新闻采用一个正标题也就足矣。现在很多读者爱浏览新闻的标题,标题新颖别致,就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标题对新闻来说非常重要,“题好一半文”,也就是这个道理。

导语扼要揭示核心内容,先声夺人。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主要是告诉读者这条新闻的内容是什么,制造适当气氛,使读者乐意读下去。它要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以便先声夺人。

主体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明。主体是新闻的主干,它要承接导语,用实在的、典型的、具体的材料印证导语中的提示,对导语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

背景烘托和深化主题,不喧宾夺主。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就是它的背景。好的背景能烘托和深化主题,同时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背景只是新闻的从属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也不是每条新闻都一定有背景,要根据需要而定。

结语要简要概括,进行评论或提出希望。结语是整篇新闻的收笔之处,它的作用是阐明事实的意义或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给读者以完整的感觉,也可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味。一般有对事实结果简要概括,对主要内容进行评论和根据报道的内容提出希望3种形式。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 篇6

首先要考虑所写题材是否典型, 是不是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是不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有没有指导意义, 要选择最佳的角度。矛盾的突破口、群众关注的焦点、受众同情心之所在, 就是最佳角度。这样的题材和角度, 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吹皱一池春水”。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发的一条社会新闻, 《六十岁老人为七十岁老人让座》就是一条令人心颤、耐人寻味的新闻, 这条新闻的大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乘坐公交车, 上车之后, 有座位的年轻人视若无睹, 纷纷掉头窗外, 最后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让出了座位。这篇只有400多字的稿件, 反映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暴露出一些年轻人社会公德缺失, 阐释了社会呼唤公德回归这样一个主题。还有本台曾经围绕有一些利益熏心的人, 把目标锁定在老年人群, 利用老年人有病乱投医的心理, 欺骗老年人, 购买所谓的特效药, 然后商家人去楼空这件事, 采写了社会新闻《骗子瞎忽悠, 目标是老年人》反映的是赵大娘患有Ⅱ型糖尿病, 2006年6月初参加某社区举办的“免费健康咨询”, 被劝说后买了10盒药, 服用一段时间后, 病情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加重。后发现此“药”是保健食品, 找商家退货, 但已人去楼空。记者请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对这起案例进行了点评, 并提醒老年人, 保健食品绝不是药品, 千万不能上当, 一旦发现有人在把保健食品当药卖时, 可以拨打12315进行举报。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写社会新闻要突出广泛的社会性这个特点, 即显示其“社会相”。

2 要有头有尾有情节, 活人活事活道理。

这就是要突出社会新闻来源于群众之中,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特点。要在新闻现场描写中交待情节, 在情节的叙述中展开矛盾, 在矛盾的演化中褒贬人物, 在人物的举止言谈中显示性格。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特别要注意写好那一瞬即逝的关键性细节。我们要写生动的细节, 但并不去猎奇媚俗。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针对时下出现的结伴旅游这件事, 采制了录音报道《结伴出游, 注意趋利避害》, 提醒市民不要仓促成行。文章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市民洪小姐是个旅游爱好者, 大好春光, 无限美景, 早已令她心驰神往, 按耐不住, “五一”长假的临近, 在网上寻求“同游”伙伴。通过对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结伴同游”四个字, 发现相关的网站比比皆是。记者通过对律师和市旅游局市场处工作人员, 以及旅游业内资深人士还有旅游爱好者的采访, 对结伴出游这件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概述, 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市民不要仓促出行。这样, 就能紧紧揪住受众的心。还有本台曾经采写的社会新闻:《非法宠物交易占道经营, 影响行人通行》, 反映的是在长春市人防地下商场入口处以及桂林路一带, 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贩把小狗、小猫、小兔子放在纸壳箱子里或是笼子里向过往行人兜售。既没有相关部门的合法手续, 也没有动物检疫检验证明, 一个自发形成的宠物市场就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开张”了, 行人从此处经过举步维艰。通过对这件事情的报道, 一方面反映出市民行路难, 另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对事情及时进行解决。长春市城市管理治安支队限制养犬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重点打击非法宠物交易行为, 还市民一个畅通的交通环境。

3 要以小见大寓深意, 警劝世人见真诚

社会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新鲜而又平凡的小事, 往往寓教育于针砭之中, 是一些微言大义的新闻。写作时要注意以小见大,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寓意深刻。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的录音新闻“破损健身路径, 5月前将维修”反映的是天气转暖, 进行户外运动的市民也多了起来。设在小区以及公园里的健身路径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健身锻炼活动。然而严冬过后, 不少地方的健身路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对这件事情的采写, 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更换维修损坏的体育器材, 另一方面也提醒市民要爱护公共设施。还有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以《沉重, 使儿童走向成年》为题播送了二道区吉林小学四年一班学生孙宁因母亲身患重病, 父亲离家出走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报道。在这篇报道播出后的第二天, 长春市某私企的李先生及时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两千元现金, 并承诺今后每月会资助这个贫困家庭3000元钱。

这两条新闻看似平凡小事, 却抓住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发人深省。

4 要软硬结合, 暴露适当

有人曾经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软些软些再软些”。这后者主要是对社会新闻提出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 但是软些再软些就要考虑斟酌了。社会新闻当然不能太硬, 太硬了受众难以接受。也不能太软, 太软就容易流于媚俗, 使社会新闻格调走低。要软硬结合, 通俗亲切, 从小讲到大, 由近讲到远, 引人入胜。例如, 本台采写的录音报道:《古稀老人的奥运情结》, 反映的是家住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的72岁老人李研华, 剪了一套以2008年北京奥员会吉祥物福娃为题材的剪纸作品, 祝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事情。所以采写社会新闻应该把朴素的思想内容, 鞭辟入里的分析, 同通俗、亲切、形象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质文统一。另外社会新闻是暴露社会问题, 某种程度上要触及社会阴暗面, 对此, 记者要把握好度, 不暴露要适当, 不能为暴露而暴露, 要注意把握好舆论导向, 以正面引导为主, 通过揭示社会现象, 引导公众处理好社会问题, 这才是我们采写社会新闻的要领, 也是社会新闻对公众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摘要:社会新闻, 是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 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 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内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写作

参考文献

[1]周胜林著.高级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64, 65.

[2]刘海贵, 尹德刚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P87.

如何写好暖新闻 篇7

1 我国社会新闻传递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不足

1.1 现在我国新闻传递的实际状况

现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

1) 我国新闻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新闻数量也开始不断的增加, 新闻的数量的快速增长表现在, 每天、每时都会有很多的新闻出现。

2) 我国新闻传递的速度十分迅猛。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化的社会, 我国新闻传递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的传递, 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也逐渐提升起来。

3) 我国新闻传递的媒体更加的多样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新闻传播的媒体也增加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表现在为人们在进行阅读、接收有关新闻信息时, 不但通过传统的报纸和杂志进行新闻传递, 还运用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比如, 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新闻的传播和接收。

1.2 现在我国新闻传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 我国的社会新闻传递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些不足和社会发展不相融合, 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也不同, 严重了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含大量的假新闻。在实际生活中, 我国新闻的整体水平各不相同, 最近一段时间假新闻的数目开始大量增加。假新闻也就是所谓的虚假新闻。这类新闻不具备真实性, 没有事实依据, 随意捏造, 存在严重的危害性。

2) 表现出负能量的态势。新闻逐渐朝着低级化、庸俗化的方向发展, 是我国新闻中比较显著的问题。有的媒介会使用一些黄色、血腥和暴力的因素, 以此来作为新闻的头条, 赚取吸引力, 例如“拜金女相亲”等内容。

3) “僵尸化”新闻数目增加。现在, 我国的新闻传递中存在很多的“僵尸化”新闻, 新闻不具备吸引力度, 没有实际价值。在我国大量的新闻中, 这种新闻的比例也在增加。

2 怎样加强暖新闻, 传递社会正能量

2.1 以社会主义为根基, 合理发展新闻事业

现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做好暖新闻, 就要建立正确的思想引导, 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为基础, 保证新闻事业的顺利发展, 这有这样才能促进暖新闻的健康发展。

2.2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暖新闻工作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现在的社会进程中, 对我国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关键力量。构建暖新闻, 就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在新闻传递的过程中, 要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 关注社会中的好人好事, 构建社会新气象, 对一些爱岗敬业和充满正能量的新闻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构建出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2.3 注重社会民生发展, 推动我国社会科学进步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 要做好暖新闻, 主要的观点就是要注重社会民生的发展。在新闻报道的时候, 要更多的关心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以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题材, 利用新闻报道传递出人们的心理需求。要多宣传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新闻, 鼓励民众,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我国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2.4 关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构建暖新闻, 是保证社会正能量传递的重要基础。所以, 为了更好的推进暖新闻,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不断的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 加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意识、责任观念和思想观念, 培养职业素养。并且, 要构建健全的监督机制, 减少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的出现, 保证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怎样做好暖新闻, 传递社会正能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针对现在新闻事业中的不足、原因和危害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且融合实际状况, 对加强文段新闻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 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做好暖新闻, 就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重民生的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晨颖.从议程设置看“暖新闻”现象的走红——以凤凰网《暖新闻》栏目为例[J].传媒评论, 2015 (8) :76-77.

[2]金月成, 邵杨.“暖新闻”:客观真实之上的人性升温[J].中国出版, 2015 (16) :20-24.

浅析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篇8

有了典型的论据、严谨的逻辑论证, 精炼的论证语言, 评论的思想才能厚重。这需要记者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辨素养。

新闻评论的价值首先在于思想, 思想是评论的生命、是它的灵魂, 新闻评论通过直接评论彰显思想。它用思想做武器, 破除种种思想障碍, 革除社会上的种种弊端, 解决各种矛盾, 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清道工作。做思想、教育、说理工作的, 如果没有思想, 又怎么能做好这项工作呢。它除了具有新闻性, 还将思想性、引导性、言论性、艺术性融为一体, 它比所有文体的思想引导作用更直接、更给力。

新闻评论的作用在于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言论作用。无论是哪一种作用, 都要求新闻评论必须具有思想性。新闻评论除了要具有新闻性, 更要有思想性。

新闻评论挖掘要深, 首先要揭示出问题, 然后讲实道理, 找准病根, 再对症下药。开药方时要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建设性点子、有可执行性。帮助总结经验, 发现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现问题要有预见性, 分析问题能点到点子上, 提出的办法要有提示作用、解决问题要能找准症结所在, 解决方法具有提示性、参考性、借鉴性、指导性、建设性。这样才能体现新闻评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要想写出有思想的评论, 就要学会剖析矛盾。一个事物的矛盾点往往正是问题所在点。要善于抓矛盾、抓问题、抓纠结点, 并且认真研究主要矛盾、主要问题和倾向性问题, 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在剖析矛盾时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政治上的望远镜来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文章富有深刻的哲理, 更有眼光、有洞察力, 从而增强思想性

矛盾的现象后面隐藏的本质, 透过矛盾的表象把本质挖掘出来, 对本质进行透彻的剖析、揭示, 对道理进行深刻阐述, 文章才会深刻、升华。所以要有唯物辩证的哲学眼光、矛盾分析法的头脑, 运用丰富的哲学思想准确把脉, 切中要害, 探究出表面简单的现象后面蕴含着的深刻道理、看似孤立事物后面的相互联系, 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原因和道理说透讲明。

《人民时评》上刘琼的一篇评论《文化产品的价格能不能低些》中透过文化产品价格昂贵这一现象, 从本质上着力分析了价格高的原因:物价整体上涨, 文化产品成本飞涨, 创作成本、宣传运作成本、演出展览成本成倍增加, 产业链条不够结实、生产流通环节壅塞、中间成本高、文化产品价格体系不规范, 部分产品定价高、至今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关注、文化消费市场畸形发展、借助流通和管理故意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不高等。文章对导致文化产品价格高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辩证的分析。学习掌握辩证法是提高思想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新闻评论要善于务虚, 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立场、观点去看问题。通过评论、分析、提炼和升华, 使受众从思想上、政治上领悟到某种道理, 理解客观事物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只有站得高、看得广、总揽全局, 才能想得深, 思想的深度是与我们视野的高度和广度成正比的, 思想的高度加上理论的深度, 写出来的评论才会有思想性。

新闻评论的质量取决于记者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政策理论水平。政策理论知识贫乏、枯竭, 犹如盲人骑瞎马, 评论必然缺乏针对性, 缺乏高度, 缺乏理论的光芒和思辨的色彩。

只有钻心研究政策理论, 才能成为一名视野宽阔、眼光深邃、有思想深度和高度的记者, 才有可能写出有思想的新闻评论。

如何增强评论语言的思想含量?

增加信息含量和信息质量。服务于受众的需要, 使受众获得一定量的有用信息, 满足受众需求。使受众获得的信息内容有启迪作用, 有丰富的“营养”心灵的价值。

多角度、换视角、全方位、深刻地说。肤浅的话不要说, 都知道的话不要说, 别人稍深入思考就能想到的话不要说。要说深刻的话, 别人不知道的话, 精彩的话、有说服力的话、能征服人心的话、经过深思熟虑的话。

要有文采。引典援文, 选取精当、典型的事例。巧用名人、名言、名物、名事、术语、俗语、成语、幽默的语言、诗词典故。

锤炼语言, 炼字炼句, 艺术地表达, 使优雅的韵味与理性的旨趣妙合, 俊逸的理性与斐然的文采交融, 文章灵气摇荡, 魅力四射, 美不胜收, 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受众。

如何使评论的语言有思想?亦庄亦谐, 扬洒自如, 硬道理和软道理相结合, 理性中不乏生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理趣与情趣相结合, 既有严肃的政策、理论、说理, 又有人情味。讲道理摆事实, 逻辑性和形象性相结合。构思严谨, 文风飘逸, 虽然严肃, 但是可听、可读、可看性强, 乐于为受众接受。

借鉴新闻写作 写好调研文章 篇9

一、要像捕捉新闻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有效性

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和发现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对一名记者来说, 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善于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 写出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新闻。对调研人员而言, 则必须像记者捕捉新闻一样, 善于发现调研的重点和方向, 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文章, 进入领导的决策视野, 从而切实提高调研成果的转化率, 增强调研文章的有效性。

1. 要在认真学习中把握调研重点。

调研文章成败的关键, 在于能否找准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因此, 调研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掌握和分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只有加强学习, 才能牢固树立战略眼光, 正确领会领导意图, 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把握关键, 找准调研课题, 形成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本地实际的调研文章, 做到应对新情况有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有新对策。

2. 要在深入实践中挖掘调研素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的新闻和调研素材都来自于实践。调研人员必须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 深入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居民社区, 倾听民意, 了解民生, 掌握新情况、新问题, 发现新典型、新经验。只有深入基层, 掌握翔实新鲜的第一手资料, 才能将牵动全局的关键点、领导心中的关注点和群众意见的集中点紧密结合起来, 使调研成果把准群众思想脉搏, 使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真正得到体现、得以解决。

3. 要在独立思索中理顺调研思路。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实现谋事与成事的有机结合, 必须在认真研究和独立思考两方面下功夫。调研人员在深入下去收集掌握了大量材料之后, 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研究思索, 对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复杂的材料进行梳理筛选、分析综合, 变分散为系统, 变粗浅为深刻,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在看未来。要通过独立思考, 深入研究, 理顺思路, 形成对领导决策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调研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二、要像采写消息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的生命, 是体现新闻作品价值和质量的要素。信息化社会对调研文章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消息没有时效性, 就会沦为无人欣赏的“明日黄花”;调研文章没有时效性, 也会变成无人喝采的“马后炮”。调研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 快速确立调研课题, 快速收集调研素材, 快速形成调研文章, 及时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 努力增强决策参谋服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1. 确立调研课题, 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好角度。

文以辅政, 谋在其中。调研人员参谋服务的对象是领导, 必须站在领导的角度和高度来确立调研课题。要围绕中心确立调研课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 把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重点, 从全局和决策的高度进行研究谋划。要紧贴领导确立调研课题。善于站在领导的层次上分析、思考问题, 在思想上与领导同心, 在工作上与领导同步, 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领导未问有所知、领导未示有所行, 努力实现参谋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由滞后向超前转变。

2. 收集调研资料, 要有“勤录千言、冀求一得”的好习惯。

有见地的观点来自于有说服力的材料。“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调研人员必须经常收集信息资料, 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库。要注重全方位观察, 多角度搜寻, 从材料堆里“筛”信息, 从文件堆里“挖”信息, 从讲话稿里“听”信息, 联系上级“探”信息, 参与活动“抓”信息, 深入基层“摸”信息。在此基础上, 要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分析。要通过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归纳出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 进而提炼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

3. 起草调研文章, 要有“倚马可待、信手拈来”的好本领。

文字功底是调研人员的基本功, 必须勤学苦练方能高人一筹, 快人一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办公室人员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秀的调研文稿, 认真研读和揣摩, 从中悟出调研文稿的写作特点和规律, 在不断学习中掌握写作技巧。“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笔耕不辍才会滔滔不绝, 撂笔不写就会才尽灯枯。办公室人员要勤于动笔、乐于动笔, 有任务时主动要求写, 没任务时自行择题写, 抓住机会锻练提高动手写作能力。只有始终保持火热的学习激情和强烈的写作欲望, 多学多练, 多出作品, 才能时刻处于“如箭在弦, 一触即发”的工作状态, 尽快写出内容丰富、文采斐然的调研佳作。

三、要像撰写通讯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可读性

“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撰写调研文章, 不但要做到思想深刻, 内涵丰富, 还要力求用优美的形式来表达。思想的土壤开满文采的花朵, 无疑更能打动人心, 给人以更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新闻作品类别中, 与调研文章最为接近的是通讯。在调研文章写作时, 借鉴通讯写作中标题制作、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的一些技巧, 有利于增强调研文章的可读性。

1. 标题制作要精雕细刻。

“题好一半文”。看人先看眼, 看文先看题。文章标题好, 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激起读者阅读的渴望。一要准确。标题要力求符合文章的宗旨, 概括全文的中心, 指明研究的方向。要通过标题这双“眼睛”, 透出文章的灵魂。二要醒目。标题要新颖生动, 不能千篇一律,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要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 尽可能使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写作技法, 使标题增色, 达到醒目的效果。三要简洁。长标题让人望而生厌。调研文章标题要力求高度概括, 简短凝炼, 切忌冗长。

2. 谋篇布局要精益求精。

调研文章的谋篇布局, 要求取材精当, 布局巧妙, 结构紧凑, 逻辑严密。无论采取哪种结构形式, 选择哪些调研素材, 都要对文章的全局做通盘考虑, 努力做到主题鲜明突出, 不散乱、不枝蔓;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突出主要的、能表现主题的核心材料;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 安排巧妙, 引人入胜。要引进通讯结构的写作技法, 改变调研文章“成绩-问题-建议”等格式化的三段式结构, 在突出文章主旨的前提下, 力求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3. 语言表述要精心推敲。

如何写好小区物业新闻 篇10

一、由点到面调查全面细致给出解决办法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 物业小区越来越多, 和老旧小区相比, 物业题材的新闻也随之增多。就拿小区群租房现象说起。读者打来热线电话反映某小区一处100平房子住了30多个外来人口, 给小区环境带来污染, 而且还增加安全隐患, 容易发生火灾等危险情况。

接到线索, 记者根据反映线索的地点采访后, 这个点的采访就完成了, 类似的问题其他小区会不会有, 随后记者就要进行全市的走访, 随着走访的深入, 发现其他的一些问题, 这个就是由点到面。

在采访的过程中, 要采访出租人、承租人、物业等多方的声音, 做到调查全面细致, 不能偏听一方。当面找到物业相关负责人, 就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就小区群租房的问题, 物业肯定也会大吐苦水, 物业也期待有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物业没有相应的执法权, 只能起到监管的作用。经过几期报道的推动, 小区群租房问题得到曝光、物业也表达要整改的决心, 最后再找到政府部门拿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整个系列报道比较全面, 问题得到解决。

二、抓住小区普遍关注的问题带动小区的物业管理建设

物业小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小区公共收益、车位停放管理、业主各类维权, 往往一篇物业新闻报道, 对其他小区的业主也有一定的借鉴。

小区公共收益, 很多业主并不知道这笔费用到底去哪里, 应该怎么管理。越是这样的选题, 越会受到普遍的关注。经过几期报道后, 对小区公共收益要做管理, 已经成为最高的呼声。这个时候, 华商晨报联合小区办、几大物业公司代表, 联合举行“沈城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座谈会”, 沈阳市房产局物业处处长陈全、沈阳市物业管理协会会长刘刚、专业学者、业主代表及物业代表坐在一起进行探讨。几方拿出观点和意见, 最终推出相关办法, 把小区公共收益要求物业必须公开公示, 否则将对物业公司进行扣分、处罚等。

本报通过一个物业选题的报道, 还推动了一项相关的法规政策, 沈阳已经开始建物业企业诚信档案, 规定公示公共收益。从这一点讲, 物业小区中存在的管理缺失问题, 我们在采访后, 可以联合政府部门找到问题所在, 最终推出相关法规, 以带动小区的物业管理建设。

三、不断解决业主难题打造物业报道的品牌

小区电梯没人修、房顶漏水没人管、物业管理模式很好……随着报道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小区业主点名要找经常写物业题材的记者。

本报曾经推出一系列物业题材的报道:推出《催缴物业费有高招》系列策划, 连续报道多家小区在物业费收缴上的好办法, 对其他小区有很好的借鉴。推出《电梯维修难》系列策划, 由于物业小区很多已经达到10年以上, 很多电梯年久需要更新, 但这笔费用谁拿, 这个现实问题凸显出来。记者展开调查, 并把电梯更换难题让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准备带上当年的两会。

推出《小区绿地被侵占》系列策划, 多期报道后, 沈阳市行政执法局表示, 提前打响春季整治行动, 并让各区建立监督队, 随时发现问题, 随时解决。推出《小区公共收益》系列策划, 小区公共收益一直是各个小区比较模糊的问题, 通过本报报道和推动, 沈阳市小区办出台管理办法, 对小区公共收益做了相关规定, 并把物业企业不公示将扣分纳入不良记录。此外, 记者在日常稿件中也侧重物业小区新闻的开发, 关注小区自动售水机卫生状况、关注小区物业管理、关注小区群租现象、关注居民顶层接楼拆除、关注小区自行车车库等, 记者报道出多篇好新闻, 特别是关注小区物业管理系列报道, 得到沈阳市物业协会的大力支持, 最后带动全市多家物业服务公司集体承诺优质服务。

四、做好物业报道要全面学习成为小区的编外业主

要想把物业新闻报道好, 还要学习关于物业管理的相关法规条文, 如何成立业主大会、物业管理有哪些规定……只有全面学习后, 才能在采访中找到报道的依据, 不容易出现纠纷, 维权报道更加客观。此外, 要经常到小区中了解业主的实际难处, 让报道做到接地气, 可以先从加入小区的QQ群开始, 在群里倾听小区业主的闹心事、烦心事、感人事, 把自己当成小区的编外业主, 时刻掌握小区的动态。

作为跑物业小区的记者, 也要经常去物业办公室和物业工作人员打交道, 了解物业管理的先进管理方面, 也可以作为报道素材, 给其他小区起到借鉴的作用。一来二去, 记者和物业的关系相处融洽, 再报道其他问题, 就比较容易接受采访。

五、定期在物业小区举行活动拉近和物业的距离

文化活动、社区广场舞蹈、小区演唱会……华商晨报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 也尽量把场地放在物业小区内, 这样一是可以带动年轻群体关注报纸, 二是可以拉近与物业、业主的距离。

上一篇:事故预防管理下一篇:主持人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