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生活的倡导者

2024-10-16

品质生活的倡导者(共8篇)

品质生活的倡导者 篇1

(接上期)

(2) 用液晶电脑屏幕代替CRT屏幕。液晶屏幕与传统CRT屏幕相比, 大约节能50%, 每台每年可节电约20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9.2千克。如果全国保有的约4000万台CRT屏幕都被液晶屏幕代替, 每年可节电约8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76.9万吨。 (3) 调低电脑屏幕亮度。调低电脑屏幕亮度, 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约30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9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约15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6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约7700万台电脑屏幕都采取这一措施, 那么每年可省电约23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 (4) 不使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采取断电方式, 每台每年可省电10度, 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6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约3000万台打印机都采取这一措施, 那么全国每年可节电约3亿度, 减排二氧化碳28.8万吨。

(未完待续)

倡导学校文化 凝炼精神品质 篇2

一、关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气、神”。“精”就是学校的精神面貌,就是学校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外在反映。“气”就是学校的“气质”,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必备的风格特征和办学特色。“神”就是学校的核心品质,办学之魂,是校风、学风、教风的精粹。学校文化的高级凝炼就是学校的核心品质。

学校文化是师生成长的“根、茎、叶”。“根”是师生赖以成长的学校文化底蕴的象征,就是要求学校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师生心中,让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扎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之中,汲取不尽的养分。“茎”是师生成长水平的象征。“茎”只有不断地长直、长高、长大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一所学校不管历史长短,一路走过的路程都是一笔财富。学校文化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修枝剪叶,去伪存真,传承创新。“叶”是师生成长强大生命力的象征。“叶”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含义。学校文化经过科学的定位判断,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必将打造一所独具特色的品质学校,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

二、物质文化必须独具匠心,以物载德

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作为载体。在中国物传文化中主要形式有书籍、建筑、石刻、匾刻、书法、美术、工艺等。学校作为特殊的育人文化单位,校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面墙、每一块石头、每一湖水、每一片景、每一棵树,我们都要赋予它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运用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书籍、石刻和匾刻。书籍可以记载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及成果。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等思想精髓镌刻在石头和匾额上,不易破坏和丢失。物与景、物与美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制作文化物质载体时一定要注意形、色、美相结合,思想与艺术相融合。切记学校文化不是文化产品的堆积,要善于挖掘和创新个性文化。

三、行为文化必须博雅和谐,必修言行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支撑,没有行为文化的保证,学校文化就会成为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博雅和谐是行为文化追求的目标之一。“博”就是博学、博爱;“雅”就是优雅、文明。这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博雅”内涵深厚,表现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行为成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修炼。校长和教师之间多一些关心和尊敬,少一些训斥和议论;教师和同事之间多一些帮助和尊重,少一些排斥和闲言;教师和家长之间多一些主动和理解,少一些争吵和误解;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少一些惩罚和逆反,如此,何愁和谐之花不在校园盛开。

学生行为文化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都有具体要求和标准。教师行为文化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文明公约》中都提出了要求。教师的育人行为和学生的成长行为必须要有科学人文的评价体系进行正确引导。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进行学生成长行为的多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对教师的多元评价给予了启示。据此,学校可在教育形式上采取年级例会、校长嘉奖、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自编学生行为校正DV片、感恩活动等进行长期教育。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企业平台 篇3

2012年4月12日,我出任蒙牛乳业公司总裁。

提起蒙牛,人们自然忘不了“牛根生”这个名字。从白手起家到缔造“奶业王国”,从实战案例到经典语录,中国的老百姓们很喜欢这样的创业者——有故事,同时又富有传奇色彩。在百姓们茶余饭后的十几年间,蒙牛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乳业界达百亿级的明星企业,我接手这样的企业并不容易。

国企来的“空降兵”

蒙牛是中国乳业最近10年里异军突起的百亿级明星企业,其迅速崛起和深陷困境,均曾引起普遍关注和多方争议。我原为中粮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粮集团(西南)大区总经理。这次属于空降蒙牛,接任两届任满的杨文俊,成为蒙牛新总裁。这被外界解读为“中粮系”正式介入蒙牛管理,但此时已是中粮集团收购蒙牛3年之后。

2008年,令消费者闻之色变的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中国乳业发展及蒙牛的重要分界线。2009年7月,中粮集团及厚朴投资共同入股蒙牛,斥资61亿港元收购了蒙牛20%的股份,自此中粮集团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这笔交易在当时的舆论场里喜忧参半:对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中粮来说,61亿港元是一个相当划算的交易;而当时的蒙牛处境艰难,中粮集团入主像是捧起一块烫手山芋。

当外界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蒙牛能否顺利走出品牌危机,未来究竟何去何从,大股东中粮集团备受舆论压力,对于时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而言,这自然是更为恰当的重新布局并实质管理蒙牛的时机。此时正值杨文俊两届任满,我被宁高宁“钦点”执掌蒙牛。

当时我的确还没来得及完全做好准备,只带了一位秘书,带着就去了蒙牛。“老板”(宁高宁)告诉我,这是家特好的公司,你就去吧。宁高宁说,他看重的是我身上那种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的素养以及我对管理的热情,而不仅仅是因为我出身于中粮系。

我是食品专业科班出生,不仅拥有国企背景,还在外企历练多年,熟悉食品饮料行业的一线操盘,对西方科学管理的有效性深信不疑。在同事眼里,我喜欢在桌面上解决问题,我用女性领导者的聪敏和灵活与男性领导者的大胆和决断相结合。事实证明,我这些特性随后都在蒙牛的管理变革中派上了用场。

不过,从一开始摆在我面前的就是多重的管理挑战。我不但要尽快解决蒙牛的信任危机,还要找到蒙牛的深层病因,从而重塑蒙牛。在很多场合,我都表达过我对蒙牛从不喜欢到接受并喜欢它的过程。最初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蒙牛自身的矛盾性:外界都说它非常坏,可内部觉得自己特别好。曾经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让这个团队非常骄傲。这不仅让他们对外界的质疑愤慨,也对我的到来产生了怀疑。他们不了解我,不相信一个国企来的空降兵,能管好一家从草原中奔腾出来的民企。

初到蒙牛时,我也曾认为问题出在质量管理和外部公关上,但1个月后我就发现,真正让蒙牛停滞不前的是管理体系的不合理。

首先是质量管理与硬件设备不匹配。我走进蒙牛生产线时发现,它的质量管理设备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但就是这样硬件过关的企业,恰恰出了质量管理的麻烦;其次是外部公关失当,面对舆论的狂轰乱炸,满腹委屈的蒙牛急于辩解,结果越辩解越无力。

内部变革全面启动

上任30天后,我给蒙牛员工和合作伙伴发出第一封信:“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辩解,而是认真地反省我们的不足和过失。从品质到管理逐步接轨国际,成为中国质量最好、最专注、最专业的乳品企业,应该成为所有蒙牛人一致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推动蒙牛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行动:2012年6月,与爱氏晨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前端奶源管理与生产质量控制体系;2013年4月,与新西兰安硕合作成立食品质量安全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2013年5月,中粮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未来达能中国的酸奶业务将与蒙牛酸奶业务合并成立合资公司;同月,蒙牛增持了中国最大的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同年6月,蒙牛斥资124亿港元收购了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笔中国乳业史上最大的收购交易标志着蒙牛将在奶粉领域发力。

在这一系列合作与并购背后,是我推动蒙牛内部变革的全面启动。我看到,这家以销售带动成长的草莽英雄,虽然建立了强大的执行力文化和经销商架构,但整个组织结构的中央集权模式,会影响长远战略的实施,这也无疑削弱了各层级岗位的管理职能。

鉴于此,我在两年内通过改造整体架构,重新整合质量管理流程,优化IT系统,重塑人才培训体系,力图将销售架构扁平化,并重新梳理蒙牛品牌。

经过一系列转型变革,蒙牛业绩初见成效。2013年蒙牛营收突破4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5%,这并不是乳业产业里最好的公司成绩单,但在中粮体系里蒙牛的增长速度最快,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也排名第一。在胡润2014最具价值中国品牌榜单里,蒙牛排名第38位,虽然仍落后于竞争对手,但1年内上升了20个名次。

关闭了20多个代工厂

我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根据我的规划,未来蒙牛除了要更关注消费者外,还要更多介入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今年对所有原辅料供应商做评估,对它们的准入机制和质量评审,如果供应商不合格要坚决取缔。

收散奶一直是中国乳业的“硬伤”。蒙牛现时规模化奶源比例为93%,这意味着公司大举介入上游的奶源管理。按照蒙牛的规划,未来3年将投资30亿元让规模化牧场达到100%。”蒙牛声称,目前其饲料和兽药受控率为100%。

蒙牛的另一名高管也表示,自建牧场“富源牧业”的投资也在推进。目前,其已建成和在建的牧场有8个,4个在继续规划中,到年底预计形成2万头奶牛、100多吨的产奶规模。此外,蒙牛耗资32亿港元增持中国最大奶源商现代牧业的股权到28%,这家供应商约占蒙牛奶量10%。

蒙牛去年关闭了20多个代工厂,通过自己的投资设备补充它们的产能。我认为,蒙牛保持与同行业差不多的增长速度就可以了。

“中粮时代”的新蒙牛

在我执掌蒙牛之后,宁高宁曾表示,当前的蒙牛亟须品牌重塑。在经历了一系列信任、质量危机之后,品牌的重塑对于蒙牛重回正轨至关重要。

我希望逐步实现以品牌带动产品的做法,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正好相反。对于蒙牛品牌的重塑,我这样强调:“我们会很小心,既不影响业绩,又可以做到品牌形象的改变。”

我提出的发展战略布局,首先是邀请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奥美帮助蒙牛重构品牌形象。之后,开始对现有品牌架构进行彻底梳理,以改变蒙牛此前靠产品带动品牌的传统发展模式。

我将蒙牛的400多个产品按照品牌、品类、包装和风味等排列,看分布,找交叉,以决定哪些产品需要重点加强,哪些产品需要砍掉,有哪些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品牌重塑聚焦在“阳光、开放,有责任感、高尚、创新”上。2012年,蒙牛更换了旧包装,将“好品质,绿生活”更换为“只为点滴幸福”,毫无疑问,这代表着一个新蒙牛时代的到来。

防火倡导让生活更安全 篇4

公共场所防火倡导

“119保护您-住家好厝边”

该计划主要针对新北市民, 运用具有地缘特色的消防分队塑造邻里 (厝边) 守护神概念, 结合消防安全、休闲游玩及体验活动等, 使民众自由前往获取倡导信息。由辖区内所属救灾救护大队, 各选定1处消防分队设立特色分队, 并由各大队暨各特色分队主动邀请邻近的幼托园所、学校、机观团体等参访, 如有意愿报名的民众, 也可直接提出申请。该计划包括:毒化灾装备, 消防文物纪念馆, 闪燃模拟柜, 消防机车, 隧道抢救装备等项目。

各类场所防火措施

该计划针对医疗院所、高层建筑、百货公司、大卖场、机关团体、娱乐餐饮等场所的从业人员及民众, 主要加强防火方面的倡导教育, 以及各类场所防火预警教育及演练。由救灾救护大队暨所属消防分队消防人员、妇女防火倡导队执行, 各消防分队针对所执行对象, 每月排定4场次以上防火倡导勤务, 其中娱乐餐饮场所至少1场次以上。医疗院所 (含避难弱势场所) 、娱乐餐饮场所 (含特定营业场所) 、百货公司、大卖场、高层建筑等场所为优先执行目标。

消防人员利用移动式炮搭实施射水降温及周界防护

大中型防火主题活动

该计划针对学校、幼儿园等团体, 安排主题性防火倡导系列活动, 以期寓教于乐, 发挥倡导效果。由救灾救护大队暨所属消防分队消防人员、妇女防火倡导队执行, 执行措施有以下方面。

一是依倡导活动参与人数多少, 增减10项倡导活动主题, 其活动主题包括:消防常识倡导 (用火用电及防灾等) ;推广住宅用火灾警报器及居家访视倡导;缓降机、灭火器正确使用方式:室内消防栓介绍及操作;CPR (心肺复苏术) 教学及异物梗塞;家庭逃生计划图绘制;火灾案例教育;避难逃生要领 (浓烟避难) ;瓦斯及CO安全倡导;防溺倡导。

二是设置达10站以上规模者, 为大型倡导活动, 参与人数应为500人以上, 并依相关规划办理;设置5站以上者, 为中型倡导活动, 参与人数应为150〜500人, 每月至少办理1场次以上。

住宅防火对策

该计划是为推动新北防火、防灾倡导工作, 教导市民正确居家消防知识, 以期加强防火责任, 提升生活环境安全, 落实妇女防火倡导队工作成效, 并优先针对五楼以下老旧公寓, 没有成立管理委员会, 住宅式宫庙、铁皮屋等。

公共危险物品场所自行配置紧急应变车, 当场所灾害发生时, 第一时间出勤

图为公交车车体防灾信息广告

一般集合住宅由各救灾救护大队暨所属消防分队消防人员、妇女防火倡导队执行, 执行措施有:结合当地里长、小区主任委员及辖区警察共同执行居家安全访视;针对居家用火安全、用电安全、避难逃生、防灾知识及正确的消防知识, 并进行居家安全访视 (诊断) 工作;运用倡导单、电化倡导教具吸引民众深入学习及实际操作, 以加深民众印象。

工厂防火诊断暨红外线检测

该计划主要落实辖区内工厂火灾的各项防治工作, 达到有效降低工厂火灾发生率的目的。计划由各救灾救护大队暨所属消防分队消防人员执行。执行措施包括:工厂依危险度分册列管, 依相关危险因素设计工厂安全诊断评分表, 藉以区分工厂之高、中、低危险程度。各大队持续列管, 诊断辖内高、中度危险性工厂后, 积极辅导成为低度危险性工厂。运用高科技热显像仪检测老旧电线发火因子的存在。

推广安装住宅火灾警报器

该计划主要倡导市民自主装设住宅用火灾警报器, 以降低住宅火灾发生, 有效提高市民火灾预警意识。由各救灾救护大队暨所属消防分队消防人员、妇女防火倡导队执行。主要针对以下对象:

辖内五楼以下老旧公寓, 且家中有10岁以下儿童或65岁以上长者;

家庭宫庙 (神坛) , 系指辖内透天厝或老旧公寓设有开放式神龛及香炉供参拜祭祀等宗教活动的住户;

资源回收家庭;

出租套房, 指辖内五层以下老旧公寓顶楼加盖, 以及地下楼层出租户;

火灾案受灾户, 为辖内楼高五层以下住宅火灾受灾户及同栋建筑物内其上2层其下1层的邻近户。

执行措施包括:于执行居家安全访视诊断工作时, 符合前述实施对象之一者, 主动推广装设住宅用火灾警报器。辖内五楼以下住宅发生火灾者, 由所辖分队前往执行灾后居家安全访视诊断工作, 并针对受灾户及其上2层其下1层的邻近户进行推广装设住宅用火灾警报器。

独居长者居家防火安全的访视

针对独居长者多居住于未设有系统式消防安全设备的五楼以下公寓住宅, 且其避难行动能力较为不便, 是火灾发生时高风险对象, 应优先执行居家安全访视作业, 并针对其家中可能致生火灾的危险因子予以检视并排除, 确保其生命安全。由各救灾救护大队暨所属消防分队消防人员、妇女防火倡导队及消防替代役执行。执行措施包括:执行居家安全访视作业;访视完成后由消防单位建文件录案列管;视受访户居住环境, 如有应加强火灾预警机制之需, 予以安装住宅用火灾警报器 (每户至多1只) 。

10项市民有感防灾倡导项目

1.区区防灾公园——户户避难地图

各相关区域规划设置防灾公园, 并以里为单位, 绘制防灾避难地图印制发放市民使用。

2.气象专家在您家——气象分析零时差

随时更新本地天气预报, 让民众掌握最新天气动态。

3.多元便民服务——消防行动APP

消防APP作为信息传播管道, 针对防灾倡导、报案功能、实时讯息、在线申办及员工专区等五大方面。

4.小区防灾专员——保障你我安全

召募及培训小区防灾专员, 建立民众防灾自主管理的重要观念与作法, 推动防灾小区的认证, 辅导小区做好灾害事前预防及发生时的应变处置。

5.119保护您——住家好厝边

以消防分队为邻里守护神的概念, 开放全部69个消防据点, 提供市民居家贴心服务, 由各救灾救护大队暨所属消防分队执行。

6.便利商店——消防报马仔

运用便利商店据点密集, 24h营业形态及邻里朋友的功能, 与超商连手防灾。

7.防溺零距离——水域活动保平安

为让民众能夏季开心戏水、冬季安心挥竿, 提供防溺服务措施。

8.消防护照回娘家——扎根幼童防灾教育

防灾教育从小扎根, 在孩童稚龄的学习过程, 植入“安全”的种子, 进而影响同学、家长, 持续扩大社会影响, 规划持有消防护照的学童, 再次体验进阶防灾教育。

9.心动力——推广CPR倡导

推动民众CPR教育, 在老年人大学课程和劳工职业培训中纳入CPR课程。

10.打造消防展示馆——防灾、观光“GO”安全

将观光与消防宣传进行融合, 成立具有观光营销特色的消防展示馆, 设置防灾倡导体验设施与消防文物展示, 由专人导览解说。

品质生活的倡导者 篇5

一、联系生活实践, 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呈现时应采用不同的方式, 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统计分类”是学生进入小学不久后的一个教学内容, 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首先, 改变教材中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故事情境导入, 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1. 课堂上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 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 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 把准备好的一千克水、一千克米、一千克书本、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 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 把带来的橘子、苹果、梨等称一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又如:学生学了“元、角、分”之后, 用儿童钞票, 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2. 课外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 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机会, 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如:学了“统计分类”后, 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小抽屉等动手分类整理, 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 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 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 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 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 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

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 关爱生活、发展自己, 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分类时, 我们组织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 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 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 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在学生分铅笔的活动中,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所处的环境不同, 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 教师并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 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充分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通过教学, 还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把物品摆放得整齐有序,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 也会觉得内容亲切, 易于接受与理解.学习思考这样的问题比让学生找到练习册更快, 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并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新课开展阶段, 教师通过班上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类的活动, 通过商店的物品分类销售,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 进行数学化的建构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也往往来自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

二、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成了创新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如统计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运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学习数学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帮小丽的妈妈把从超市买回的东西进行分类的活动, 让学生凭借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要把吃的和用的东西分开放的卫生习惯.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统计分类标准不同, 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获得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不宜倡导课堂教学知识生活化 篇6

不可否认, 课改前的学科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以“生活世界”的剥离为特征的。教学蜕变为一种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从事知识技能和强化胜任能力的过程, 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冰冷的世界。“生活世界”中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很难想象,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知识与生活关系处理中这种传统的太专业化的过重知识的极端, 如何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使其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来。所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首次明确设置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这一重要的课改子目标。需要强调的是, 这是以承认并坚持知识与生活不属同一世界而是两个世界的这种确定性界限为前提作为逻辑的起点, 凸显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普遍联系并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一重要的旨意。“联系”作为普通的哲学范畴, 就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所以, 它强调的是要确保任何课堂关系共同体中的知识与生活均要成其为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而不能加以分割、隔离或任何一方转化为另一方。它始终否认在知识与生活关系中只承认一个方面、一个部分的作用与地位。它坚持并确信的只是知识与生活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用才会构建和实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双向、双效的整体完善的和谐局面。而孤立突出知识生活化或生活知识化则不然, 它以凸显一方作为逻辑起点, 势必会使另一方失去应有功能, 所以, 过重知识的后果与过重生活的后果在对育人上的影响消极性并无不同, 甚至过重生活的后果更让人失望和震惊!虽然我们承认在生活化的课堂中也可以获得知识, 但学校教育的短期性的时限特点决定了它根本无法满足知识生活化对大时间量的要求。

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认为解决知识与生活关系问题应坚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互识与共识。细言之, 课堂教学中在坚持知识与生活规律与要求的基础上, 使知识与生活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产生影响、制约与作用, 这就叫互识。所以,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 虽独立, 但不能孤立;虽分彼此, 但不能分割存在, 不能让抽象知识与丰富感性的生活分别发挥作用, 而要在相互关联中统一地发挥合力作用, 这个作用, 既包括知识作用, 又包括生活作用, 是两者兼有的同时作用、综合作用。但要将知识与生活的分力整合为一个合力是要有条件与标准的, 即要找到一定知识与有关生活的结合点、交织处。找到这个结合点或交织处, 这就是共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形成共识状态才能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真正达到加强联系的程度。所以, 知识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性的联系不是外在的形与量的靠近、叠加, 而是内在交融的质的相互作用, 达到知识教学中伴有生活的因素与价值, 学生学习生活中伴有知识因素与价值, 知识系统离不开生活, 生活过程离不开知识。可以说, 两者兼有, 课堂则活、则优;两者分离, 课堂则死、则劣, 形成两个部分、两个方面的离不开、不离开的新局面, 而不是知识与生活的两张皮, 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超前地要求两者的相互转化, 所以, 知识生活化与生活知识化均不能成为课改的新目标。

胡塞尔认为:不能形成互识与共识的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仍会“发生最深刻的危机”。由于生活内容的复杂性、多变性、受限性;由于生活环境的多诱性、难适性;由于生活化目标的多维性、多干扰性、难控性、淡化知识性;由于生活化技能的特殊性等等影响, 不可避免地要弱化包括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观念与原则在内的课改纲要设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这一重要的课标。何况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在知识生活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除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与掌握, 甚至不可避免地要颠覆“学科课堂由于尊重知识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并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组织, 因而能快捷高效地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 进而加速新生一代文化化和文明化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 不少教育专家明确强调:学校是形式教育的场所, 而形式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日常生活之外的教育, 因此, 学校课堂内容不能是、也不应该是学生日常生活本身。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普瑞强调:一个人的理解力、概念、信条、准则、原理、洞察力等理论知识为所培养的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因而, 课改的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动摇或淡化的育人目标, 是知识与生活关系处理中必须牢牢把握的行为方向, 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与前提。知识目标绝不能淡化, 绝不能边缘化, 绝不能被生活化!施教者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放在三维目标之中、之重的位置, 用双向关注两者兼有的思维要求使知识与生活共同成为育人的关注世界。

由上可知, 知识生活化与具备一定生活储备等相关条件就能较好地实现并坚持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作比较, 其难度之大会超出人们想象。因为“化”, 《辞海》解释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所以, 知识生活化绝不是知识+生活, 绝不是知识与生活在量与形的方面外在的变化, 而是要求知识转化为具有生活性质与状态的内在变化。细言之, 前人或他人将特定的生活提纯或整形, 也就是将丰富的、感性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等, 再根据某种教育哲学和学习科学理论的一定逻辑以及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加以筛选与精炼而成的教学知识, 再回归到生活经验的原型上来, 把学科知识还原到它由以抽象出来的原来的感性材料上来, 让课堂教学彻底地走进生活, 这就是知识生活化的本意, 这就是知识生活化的过程, 这就是知识生活化衡量的标准。须知, 这对于施教者来说, 绝大多数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 杜威一方面承认“只有生活化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才能成为生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他同时承认这种生活化的学习只是“教育上的天国”, 基督教称之为上帝所治理的理想世界。我们知道, 新课标能否达成以及达成到何种程度, 并不取决于目标设定者或教育理念提出者的主观愿望, 而是取决于新课程实施者 (师生) 对目标的把握程度。英国现代课程论专家克尔指出:教师的“完全参与”是课程建设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条。“没有教师的完全参与, 课程改革不会成功。”毫不夸张地说, 知识生活化乃是“教育天国”之人才能做的事。何况并非什么知识都能生活化。冯忠良教授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方式方法知识与普遍原理知识等。显然, 只有近半的知识可以生活化, 另一半知识是不可生活化的。也并非什么生活都是知识化的对象。生活大体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等。可见, 与知识相对应的生活也只占其一部分, 生活中大部分与其知识不完全对应, 甚至完全不对应, 所以, 知识生活化难以成立。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师脱产培训的作用, 克尔却指出也是有限的。他认为以会议和短期讲座为形式的在职培训根本无法满足教师完全参与课改的基本条件。

生活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概念:人的各种活动;生存、活着等。人的活动是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是意识内容的源泉。同时, 只有在活动中, 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智慧和体验的深度, 想象和意志的力量、能力和性格特征等才能得以展示和发展。所以, 课改纲要所设置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无疑也凸显了本来属于生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活动的价值, 特别是学生活动的价值, 学生学习活动的价值。但把知识生活化推到活动化的极致也是不妥的。因为, 没有知识, 便没有活动。为了完成任何一种复杂的活动, 都必须有关于保证达到目标的运动和动作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以运动表象的形式被铭记着, 将知识逐渐参与到动作中去, 以不断提高动作自觉性水平, 增加人正确地完成活动的把握度。所以, 作为知识生活化的重要内容的活动化的前提是必需有知识的武装。此外每一活动无不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各种条件。须知, 外界环境的匹配性、教育性、稳定性、可控性等在现阶段看根本无法做到城乡同具、校校同备、堂堂均有、科科同在、生生同享, 所以, 活动化条件难以具备。何况, 心理学家指出根据活动目的和活动后果被意识到的程度, 活动行为可分为冲动行为和意志行为两类。冲动行为特征是对活动目的和后果的意识程度很低, 在意识中产生的形象会立即引起行为, 例如偶然行为中的各种非规范行为以及各种干扰行为等, 并且这种冲动行为在学生身上存在普遍性甚至一贯性, 而意志行为是以活动目的和后果的周密思考与正确坚持为前提的, 因而在学生身上难有普遍性和坚持性, 特别难有稳定性和定向性。所以, 活动的发展方向上总体可以把握, 但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却难以把握, 特别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活动目标难以控制, 活动价值难以保证, 活动的零价值、负价值、正价值同在, 甚至零价值与负价值很活跃。所以, 杜威指出:知识生活化在极端的时候又会导致对学习者的放纵, 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而难免干扰课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协调有序发展的局面。

以情激趣倡导生活数学、趣味数学 篇7

一、巧妙引入, 构建数学意义

有效的学习活动总是依托于具体的学习环境之中。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的特点与知识水平, 努力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具体包括故事、游戏、操作、实验、问题悬念、生活原型等方面。

《课标》指出的: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充分展示, 学习已成为其内心的一种需求, 因为学习的材料来源于身边问题, 学习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这样就拉进了课本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距离。

二、设置生活化数学, 寻找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 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来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 使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他们更多的体会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课标》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因此, 我在设计时,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给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巨大的运用价值。能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 达到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品质生活的倡导者 篇8

一、教学体系贴近生活

关于应用文写作的各种书籍可谓汗牛充栋, 但是在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编排上都将行政公文选编为实用文体的第一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行政公文或是商用经济文书, 都远离学生生活, 学生们学习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兴趣不高。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首先讲授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日常应用文。日常应用文中条据、日记、书信、演讲稿、申请书等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作为案例, 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就在自己身边, 不但是能用得上, 而且要用的好。

一般新生入学后, 学生管理部门要在新生中挑选学生干部, 校团委也要在新生中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新生对进学生会和入党这两件事是比较热心的, 因此我抓住新生的这个特点, 在开课伊始着重讲演讲稿和申请书的写作。讲授怎样把演讲稿写的声情并茂, 热情洋溢, 讲授怎样遣词造句、华丽生彩;怎样把申请书写的真诚动人, 内涵丰富, 讲授怎样构思谋篇, 脱颖而出。并且把上一届成功的学生习作当堂研读、欣赏、点评, 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们实际生活中竞聘演讲稿, 入党申请的写作迷茫, 另一方面又很快把学生们的写作欲望调动起来,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当作精品范文被宣讲。

讲到“求职信”时, 笔者强调在商品经济社会里, 善于推销自我就会被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一封成功的求职信, 语言简洁得体, 客观、公正的反映自己的阅历和特长, 展现求职人自信、务实、勤奋的良好素质。笔者举了上一届毕业生中轻松就职的一般都是平时乐于写作, 刻苦学习基本素质较好的, 另外他们的语言精练、重点突出的求职信, 帮他们敲开了机遇之门, 并很快凭借能力在公司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笔者的日常应用文的教学中开讲伊始就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对应用文的陌生与疏隔化为亲切与喜好。

二、个案实训源自生活

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实用性, 让学生明白应用文是任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笔者在讲授“消息”这一文体前, 就地取材设计了这样一段颇具吸引力的导语。上课的前一天, 我校保卫部门与区公安部门合作成立“校园110”。上课时我就闲聊式的谈到了这件事, 然后问:“昨天下午学院行知广场有个活动, 很遗憾我没能去, 哪些同学知道?我很想了解当时的情况。”于是我就请同学们起来说, 结果讲得很不清楚, 关于举办单位还说错了。在我的不断提问下, 经过许多同学的不断补充, 全班同学才搞清了这件事的具体过程以及结果。然后我总结说:“校内开展了这样一项规模很大的活动, 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 去看的同学竟然也不能把这样一件事情完整清楚地说给大家听, 我觉得太遗憾了。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有意义的事, 我们应该注意关注这些事, 并且应该能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消息’这一文体的写作。”通过我这么一个开场白, 很多同学认识到了“消息”是我们认识事物、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 同时也是我们及时转播信息的工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 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 应用文写作教学本身是一种说教的教学, 比较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写作, 是他们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少的工具, 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求知欲, 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 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 哪里便没有学校”。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引进生活元素, 倡导生活写作,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撰写、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法, 并及时查漏补缺, 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 可以得到全面提高。

摘要:应用文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写作训练是离不开生活元素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教学课堂上引入“生活元素”进行应用文的课堂实践教学,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生活元素,教学体系,个案实训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上一篇:集体资产处置下一篇:收缩工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