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2024-07-13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精选9篇)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篇1

老舍说:“世界最好的文字, 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 就是普通的话, 大家这么说, 我也这么说, 不是用了一火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 才是有生命的文字。”[1]中学生在的作文中, 语言也应追求一种亲切美。要实现语言的亲切美, 教师应从如下方面指导学生作文。

一、语言要规范化、大众化和民族化

语言的规范化, 包括用语、句式、语法符合规范, “文中用字, 在当不在奇”。[2]“当”指语言的准确。时下, 不少中学生作文语言不规范, 用语缺少反复推敲。有的为了追求新奇, 不惜以文害辞。如:“他依旧直挺挺站着, 脸上纵横着平静。” (“平静”由不及物动词“纵横”制约, 不合语法, 词义也不搭配) “她在他的故事里听到了悲伤无奈的一个男人辽阔的叹息。” (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些语言令人别扭和费解。鲁迅当年曾批评过类似的语言, “偏要舞文弄墨”, “反而越舞越糊涂”。[3]中学生作文语言要合乎语法、逻辑和修辞, 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

语言的大众化, 就是大家所说的“普通的话”。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明驻足门外, 呆若木鸡, 兰也木然痴然, 俄而进屋, 未几便出, 手拿着以前明送给他的一块蓝围巾, 轻巧巧给明的女朋友卷上。一会, 明和女友远去。兰的母亲伤心欲绝, 想劝下兰, 可兰早已深闺中, 扣紧门扉。”我觉得这段文字文白胡乱交错, 有些词也不合当时人物的情感, 就建议他修改成大众化的语言。后修改为:“兰叫明等一下, 她把明送给她的蓝围巾围在明的女朋友的脖子上。他们走后, 兰的母亲想给兰说几句宽心的话, 但兰已经关进了门。兰的母亲叹了一口气。”从这冷静平淡的大众化语言叙述, 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兰的痛心和悲凉, 感人的效果也形成了。

语言的民族性, 就是汉语的特有的一种属性。有学生写了这样的语言:“这美眉从士多出来, 摆了个很酷的甫死。”为什么不说“商店”, 偏说“士多”?为什么不说“姿势”, 反说“甫死”?其实是学生把外来词语当新潮。这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 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规范, 读者读不出一点亲切感。

二、语言要朴素、平易、自然

孔子说:“辞, 达而已矣。”韩非子也说:“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 可亡也。”鲁迅提出:“有真意, 去粉饰, 小做作, 勿卖弄。”高尔基主张:“愈朴素愈好。”朴素美与华丽美, 好比清水的芙蓉和雍容华贵的牡丹, 更多的人喜欢前者。王国维说:“古今之大文学, 无不以自然胜。”中学生作文的语言, 也应崇尚归真返璞、自然天成的朴素美。

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写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写秦淮的景, 朱自清这样写:“灯光是浑的, 月色是清的, 在浑沌的灯光里, 渗入了一派清辉, 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 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 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 淡淡的影子, 在水里摇曳着。”俞平伯这样写:“灯影里的昏黄, 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 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灯光所以映她的, 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 以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摘下的文句一比较, 朱文平易自然, 文质并茂;俞文繁缛中带点怪异的朦胧。我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曾将两文印发给学生阅读, 并作了问卷调查,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朱文, 原因是朱文更具平民化, 更具有一种亲切美。后来有位学生写了篇《渐近老家》, 写的是两打工妹回家过年, 临近村庄, 才想起嘴唇上的口红, 就怕村里人说她们在城里干了不正经的活, 于是她俩就“翻遍了口袋和大包小包, 一片纸巾的影子也没有。她们急呀, 都用光了!她们看看自己洁净的衣服, 舍不得呢。一个女孩出了个主意:吃了它。于是, 她们用口水把嘴润湿, 那牙齿啃上唇, 再啃下唇, 让舌头转一圈, 又转一圈。她们把口水吞下去, 又呸呸吐出来”。看看, 这便是一种本色和真情, 质朴自然亲切, 让读者的心灵产生一种震撼。

三、语言在通俗的基础上, 要适当运用修辞

老舍说:“在今天, 无论些什么, 写得通俗一些必有好处。可是, 我们今天看到的文章, 还有许多不很通俗的或不够通俗的。我想, 这是因为:一是写文章的人在思想上还没有搞通的地方, 二是还没掌握技巧。”老舍这话, 到现在还有深刻的含义。老舍不仅是这样说了, 而且这样做了。他的作品的语言很通俗, 让深刻的思想包含在明明白白的语言中,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通俗的语言真切形象, 特别是来自于老百姓的语言, 富有生活感, 生动活泼, 最有生命力, 再加上适当的修辞, 会使文章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化、亲切化。例如不说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不错, 可工作还是提不上劲”, 而说“冬天有暖气, 夏天有冷气, 吃饭有香气, 工作没朝气”。瞧瞧, 粉还是那团粉, 只是捏出来的东西顿时有了生命一样, 给人忍不住想摸一把的亲切感。

一位学生写了篇小说, 写到地震中新婚不久的丈夫阿雄被埋在塌下的屋里, 他这样写:“大着肚子的阿雪又哭又喊, 很悲伤。”我看了, 觉得这句子通俗是通俗, 但冷冰冰的, 不该轻描淡写, 而应从修辞角度用真情大写特写。后来他修改成这样:“大着肚子的阿雪嘴里喊着:‘阿雄!我的阿雄!’阿雪十个手指头插进土中, 拼命地用手往外扒土。阿雪不能没有阿雄, 阿雪肚子里的孩子不能没有父亲, 阿雪的公公不能没有儿子呀!阿雪头发散乱着, 泪水倾盘着, 手指的鲜血吧嗒着。”这里, 小作者有意识在语言通俗的基础上适当用了排比, 产生了一种亲切美。这迸发着血与泪的词语, 使读者心里产生一种共鸣, 读者内心深处掀起巨大的感情涟漪, 获得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要想中学生的作文形成亲切的语言, 有下列途径:一是端正文风, 树立“亲切是最美”的观念;二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语言亲切的名家作品, 使学生学有榜样;三是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学习民间活生生的语言。由于阅历较浅、生活圈子较窄、阅读量较少等因素的制约, 要求学生写出炉火纯青的语言, 那是不可能的, 但要求他们的作文语言有种亲切美, 通过训练, 还是可以实现的。当中学生的作文语言形成一种亲切美时, 就标志着学生的语言在中学阶段步入了“成熟期”。

摘要:中学生的作文应使用亲切的语言。亲切的语言体现在规范化、大众化和民族化, 体现在朴素、平易、自然, 体现在在通俗的基础上, 适当运用修辞。教师应在上述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使学生的作文语言达到一种亲切美。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语言,亲切美

参考文献

[1]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54.

[2]艺概文概.学苑出版社, 2009:172.

[3]鲁迅.华盖集续篇·厦门通信.华夏出版社, 2009:78.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篇2

一、导入: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凭衣装”。那么文章靠什么呢?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文章的语言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因此,我们要让作文中的语言有文采,要让作文中的语言“亮”起来。怎么让语言亮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

二、语言亮起来的五大秘诀:

(一)、妙用修辞添魅力。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两种修辞最值得关注和运用:

1、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排比: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能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示例:

幸福是一只淘气的小鸟,当我苦苦地寻觅或守望她时,殊不知她已悄悄栖落在我的肩头,只是由于我的左顾右盼而忽视了她的存在。

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

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失败和痛苦。爱迪生品读一千多次的失败,最终成功地发明电灯;越王勾践品读丧国的失败与苦涩,卧薪尝胆,最终一举灭吴雪辱;兰斯·阿姆斯特朗品读癌症的痛苦,最终战胜了病魔,回到了深爱的自行车赛场。失败与痛苦是一种磨砺,一种考验,让真金在火炼中焕发光彩,让凤凰在浴火中涅盘重生。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颗流星,就点缀一角夜空。特点:比喻+排比(形象之中彰显气势之美)实战演练:

展开联想,巧用修辞手法,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组句子。(交流评点)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时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辨不清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小结:修辞用与不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要注意:多用并非越多越好,我们千万不能抓来就用,生搬硬套。修辞一定得用得自然、贴切,精妙,方能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否则只会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

(二)、善用诗词增文采。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俗句谚语,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品。作文时恰当引用,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震撼力,给人以理性美、艺术美,能给文章增辉添彩。示例:

文学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思想美的宝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自然美。美得撩人,美得销魂,让我“沉醉不知归路”。我知道。文学已在我的心底烙上了印记,抹之不去。我会继续用勤奋的泉水浇灌它,直到它结出硕果。

——摘自《感受文学的美好》

实战演练:

人间何处无风景!读厚重的文化史:“,”的雄浑壮阔是一道风景,“

,”的伤感惆怅是一道风景,“

”的纤秀细腻是一道风景,“,”的豪情自信是一道风景,“

,”的愁肠如水是一道风景。深邃的文化是人间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三)巧用幽默求情趣。

运用幽默的语言能使人读后如沐春风,爽心悦目,加强了语言的趣味性。示例:

放寒假了,爸爸不让我游戏人间,说是会玩物丧志,硬要我背《成语词典》,你要不背,他就入室操戈,爸爸力气大,一巴掌重于泰山,打得我犬牙交错,我只好背,背得我肝脏涂地,满脑子都是成语。

——摘自《告状》

就这样“狂轰滥炸”了一阵子,但收效不大,我沉思,要去掉小痘痘,“必须靠内功”,靠毅力,靠科学疗法„„我脸上的“小痘痘”“大势已去”,只有三个残兵败将还“坚守阵地”。看来与之道声“再见”为期不远了。

——摘自《小痘痘》

实战演练:请用幽默的语言写出一段话,题目是:《家长会后》

(四)活用句式出生气

作文时,同学们若能变用多种句式,整散兼用,整中见散或散中见骈,能使语言参差错落,文章就会具有参差美、对称美和音乐美,就会增强表达效果。示例:

拥有青春就是幸福。十六岁,花一样的年龄。青春年少的我有充裕的时间、充足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去奋斗,去创造。拥有青春我就可以尽情地畅想,拥有青春就可以对未来充满希望。青春季节里,我们不甘寂寞,带着羞涩,带着执著,带着骚动,带着拼搏,昂首向前。我要在青春的季节里种下幸福的种子。

——摘自《我的幸福感悟》

实战演练:以“朋友是桥”为题构思一段话,注意句式的灵活转化。

朋友是桥,朋友是一座用世界上最可贵的感情筑起的友情之桥。当我们面临生活的挑战而有些怯懦时,当我们被失败击得遍体鳞伤时,当我们被胜利冲昏头脑迷失方向时,当我们被厄运摆布得几乎绝望时……这座桥便时刻提醒和帮助着我们。走过这座由诚挚的心灵和相互的理解筑成的友情之桥,我们便增强了追求的勇气和自信,便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份执着。走过这座桥,才深知“理解”的含义“沟通”的意义;走过这座桥,只想高呼一声“友情万岁”!

(五)、细用描写活形象。

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使描写对象更加逼真、更加形象,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示例:

叙述句:跳高架前只剩下胡芬芬同学一人了。这时横杆已升到了1.35米,比去年的女子组跳高纪录高出一厘米。比赛的哨声响了,只见胡芬芬同学向前飞奔而去,在离横杆不到半米的地方,她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了横杆,打破了校运动会的纪录。

描写句:哨声响了,胡芬芬同学原地蹦跳了几下,习惯性地压压左腿,再压压右腿,直起腰,深呼一口气,这才迈出轻快有力的步伐,向跳高架冲去。当快接近跳高架时,一个急转身,双脚一蹬,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完成。观众还来不及眨一下眼睛,她的头部肩部就已越过横杆,再一挺胸、收腹、翘腰,好一个“背越式”。„„“成功了!”破了校纪录,四周一片掌声,震得跳高架上的横杆似乎也在跳跃。实战演练:

下面一段话,老师觉得语言有些平淡,请你用学到的方法,让这段话变得亮丽起来:

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成绩公布了。哈,100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10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三、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与评点:

生命多不完美,乐观书写人生

风雨兼程的人生,难免有磕磕绊绊、坎坎坷坷的道路,注定荆棘丛空。有位哲人说“生命就像是被咬过一口的苹果。”是啊,虽失去了完整的美丽,但却给那清亮增添了一抹诗意。或许是缺憾造就的美丽,就像风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姿,好似冬日之后的朝阳,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少不了崎岖不平,也丢不掉达观的希冀。

黄美廉小姐的事迹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也激励着莘莘学子。只要拥有,我心即满足,如此豁达的心境,在这纷扰世间,有几人可以坦然做到?她并没有沉鱼落雁的面容,也没有窃宠的身姿,却执握画笔,给人生增光添彩;她没有“会当凌绝顶”的攀登,却不乏“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昂然面对老天的不公,身残却志坚,乐观地看待每一朵乌云,坚信太阳即将普照大地。一朵花这样开过,人生复何求?

她爱的不是荣誉的光环,因为在那险象迭生的旅途中她拥有真实的自我;她有的不是居高临下的眼神,而是莞尔一笑的平和;她做的不是历史长河中的惊天之举,而仅仅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或许,她给生命的是贬值的付出,或许,她的人生太过脆弱,但别人眼中的失落,只是她心中含情脉脉的一瞬;别人心中的艰难,却是她心中向上的不竭动力。也许上帝关上了一扇希望之门,但她却会倔强地寻找希望之窗口人生多不完美,美廉小姐拥有的色彩平乏单调,是庸俗的心态的辩证,而内心的“高洁”就是拥有的乐观。或许世事残酷,但她依旧感激,感激上帝给予的生命。

历史告诉我,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的无望。张海迪的人生,告诉我乐观的笔画;霍金的痛苦,彰显一个时代的精华;林肯的磨难,告诉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美丽;黑色的辩羊登高,告诉我矮小的身材是集天地之精华;再看乐观而理性的黄美廉,告诉我没有风雨的洗礼,海燕怎能振翅高飞?

驼走大漠,鹰击长空,梨花遍地,梅香四溢。拥有生命的希望,就博取了那辽远广阔;有了苍穹的蔚蓝,便有了展翅高空的壮美;有了冬的磨册,便有了百花争艳的多姿;有了四季的抚媚,更显蜡梅的傲骨迎霜。有了黄美廉的达观,便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万丈豪情。生命多不完美是意犹未尽的逗号,而乐观坦然蘸着艰难险阻之后的美味佳肴,是人生凝重而美丽的感叹号!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赏析。要求:

1、至少赏析两处;

2、不少于150字。

作者像一位诗人,像一位画家,更像一位哲人,他善于思考,并且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以如诗的语言将人生的丰富内涵展露的淋漓尽致。

四、结束语: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篇3

所谓语言的张力美, 主要是指写作语言既不极尽雕琢铺陈之能事, 也不是“饱满”得未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而是能够唤醒读者记忆、钩沉读者往事、触及读者神经、叩击读者心灵、引发读者思考、赢得读者青睐。为方便探讨和阐述, 笔者依据《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有文采”的写作要求和高考作文的写作实际, 删繁就简, 将“语言的张力美”归纳为语言的灵动鲜活、句式的错综变化和修辞的巧妙运用等若干要素。

一、语言的灵动鲜活

笔者以为, 语言的“灵动”, 是针对词语的“巧用”而言的, 语言虽少, 但只着一字, 便可出奇制胜, 夺人眼球, 动人心弦, 产生心领神会之共鸣。颇具一石激起千层浪那般宣泄之趋势, 立足张力点, “纵一苇之所如”, 以有限演绎无穷, 催生无尽的想象, 让遐思更加悠远。

例如今年的满分作文《推开门走下去》中“一个大学者 (指钱钟书, 笔者注) 对大学的热爱, 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 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考生似乎在跟读者玩文字游戏, 作者完全可以把“更优秀的人”转变为更高的评价, 或者“大师级人物”, 又或者是“文学大家”, 而考生偏偏让这层语义有层次错落感, 巧用“优秀”一词, 在内容上重复强调了大学在这位大学者的人生轨迹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情感上激起层层波澜, 荡涤出了钱钟书对大学怀有的诚挚热爱与感恩之情。

语言本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 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语言的“鲜活”包括“鲜”和“活”两个语义。“鲜”即新鲜, 指的是适当运用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语。“活”即“活用”, 打破固有的语义的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 在特定语境中, 为了表达需要, 故意打破规范, 或褒贬换用, 或词类活用, 或古今语易用, 或正话反说, 这些词活用得好能收到新颖别致、意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例如去年的高分作文《最是那初放的安详》开头第一段的结尾“那散发着麦香和乳香的童谣已随风逝去, 惟有清浅的童年清浅地映在湖面上, 清浅地照射出我初放时安详的模样”。这句话将两个名词“麦香”“乳香”用来修饰“童谣”, 让读者在文字之外领略到一个充满馨香和温情四溢的画面, 体悟孩童美好岁月已流逝。三个“清浅”重复使用, 第一个作为形容词修饰“童年”, 第二、三个作为动词, 呈现出童年、湖面和初放时模样的纯净、清澈等特质, 寓指童年是不沾染任何尘埃的皎洁而神圣的人生阶段, 寓意颇丰、回味悠长。今年的满分作文《让每一步走得优雅》“在骨骼拔节留下的余音里, 我们学习、探索、创造, 只为圆一个大学梦, 但愈行走, 愈见远方, 浩瀚无垠”。“拔节”, 意为稻、麦、高粱、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到一定发育阶段时, 主茎的各节长得很快。考生用“骨骼拔节”来见证自己的成长岁月, 表示成长的过程与时间的流逝, 重组活用词语, 这一崭新的组合不仅从形象上恰切地传递出成长的动态信息, 而且从感官上, 让读者感受到了成长的不易和艰辛。此类词语重在感官上赋予其特别的意义,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张力。

二、句式的错综变化

一横一划、生搬硬套的句子给人一种淡而无味、生硬笨拙的感觉, 而学会选择适用且灵活的句式, 可以使语言自然晓畅、音韵和谐。写作时若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容一股脑儿地倒腾出来给读者, 即使文字再多, 仍难以让读者感受其抑扬顿挫、曲径通幽之妙, 因为作者输出的情感信息没有什么冲击力、震撼力和穿透力, 即缺乏足够的张力美。我们不妨从高考优秀作文中认识考生是如何选择句式并能运用自如的。

(一) 长短句互补

长句形体较长、结构复杂、思维缜密;短句形体较短、结构简单、简洁明快。长短句交错使用, 可使文笔活泼, 富有变化, 语言简洁明快, 思路清晰周密, 读之舒张有度、参差错综。如《推开门走下去》有一处文字作者选用了长短句的形式:“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 走出了《围城》, 走出了一个令人景仰的文学大师。”这位考生语言表达的通畅清晰、周全严密、具体翔实。而两个以“走出”为首的短句又跟前面两个长句构成参差, 形成落差, 使言语错落有致、通畅明快, 语言在气势上呈现张力之美。

(二) 文白句搭配

写作时, 可以考虑直接引用古典诗文名句, 或者在语体色彩的调配上, 使用一些文言色彩浓郁的词语, 这样便有了“文白融合”的古典韵味。例如去年高考作文《心的衣裳》中“中国元杂剧里老旦上场, 照例都要说一句‘花无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再看今年高考满分作文《让每一步走得优雅》中“上帝曾创造风景, 亟待世人观赏,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险远, 人之所罕至也’, 这正是行路者半的悲哀”“登高自卑, 行远自迩”。这些文字给读者营造了朴素淡雅、灵动含蓄的阅读氛围, 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三) 整散句结合

整句是指结构相似、形式整齐的句子, 气势如虹, 不同凡响, 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 运用整句使文章具有读之朗朗上口的音韵和谐之美。散句指结构不同、形式错落的句子, 运用散句能使语句千变万化, 跌宕起伏, 精彩纷呈。

看去年一篇题为《遗失的童真》的优秀作文首尾两端文字———

首段:“当暮霭沉沉时, 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时, 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 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声, 渐行渐远, 消逝不见。”

尾段:“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最好的成长, 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名牌大学, 不是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不是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我更愿意看到‘最喜小儿无赖, 村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未来或许残酷, 但心中有好奇, 有想象, 有创造, 便不会畏惧。”

首尾两段在句式选择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整散句结合。考生运用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式和错落有致的散句搭配, 语言变化多姿, 节奏明快, 音韵和谐, 能产生一种张弛有度的张力美。另外, 尾段文字中, 考生在白话中引用文言诗句, 多用四字短语, 又给语言增添了言辞清丽、格调典雅之美感。

三、修辞的巧妙运用

不少考场作文之所以出彩, 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如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表现力;拟人, 赋予物以人的情感, 富有感情色彩, 便于表现人物心情;排比、反复可以“壮文势, 广文义”, 使抒情说理淋漓尽致;引用可使文章内容丰富、主题突出, 增强文章说服力;对偶、顶针可使语言句式整齐, 连贯周密;设问则能使语言尺水兴波, 风起云涌, 变幻无穷。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那么高考优秀作文究竟是如何运用各种修辞让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呢?

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门后花开, 一路前行》, 语言富有感染力:“鞋中进了硌脚的沙石, 我们不停歇;汗水迷糊了双眼, 我们不退却;炙热的阳光烤得皮肤隐隐作痛, 我们不放弃……但也有中途倒下的人, 他们畏惧前方的刀山火海、荆棘遍布。”考生巧妙地将排比与借喻两种修辞手法结合, 语言简洁、具体、鲜明, 情感饱满, 含蓄地表达了在人生前行道路上不畏惧艰难险阻的决心和毅力。

去年的高分作文《讲过真话的小孩》, 不仅语言精彩, 手法运用也颇具特色:“他看着一座座桥倒塌, 负责人说:‘要调查只能调查风’;他看着河里的水被工厂的污水染成触目惊心的红, 环保局长说:‘放一把红豆煮出来的水也是红的, 红不一定被污染了’;他看着黄浦江上万头死猪上演奇幻漂流大戏, 专家说:‘猪是在春天被冻死的, 水质没有问题’。他看着假话披着真理的皮横行霸道, 真理却衣衫褴褛地缩在角落。”不论是“负责人”还是“环保局长”, 抑或是“专家”, 他们的“辩词”着实令人气愤, 考生单刀直入, 巧妙运用排比手法“串联”反映当今社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导致“童真早泯”的种种恶劣行径。一气呵成的语言文字, 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咄咄逼人、摧枯拉朽的气势。文段中还运用了拟人手法, 将“假话”与“真话”人格化, “横行霸道”“缩”这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深刻揭示了“假话”与“真话”在现实社会中的“颠覆”和“倒置”现象, 可谓手法娴熟, 语言老到, 极富张力美。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篇4

一、结构美

严谨整饬如天裁———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具体如下:

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三段赞春草。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四段咏春花。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五段赋春风。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七段颂春雨、惜春时。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二.语言美

1、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2、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 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三.意境美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篇5

一、感受美的历史

1. 对美的定义

“美丽”连同“优雅”、“漂亮”, 或“崇高”、“奇妙”、“超绝”等措词, 是我们要表示我们喜欢某些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形容词。对“美”的定义, 一切美好的事物会使我们快乐, 令人赏心悦目。综观数千年来人类历史视为美的事物是不胜枚举的。因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或美的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历史的审美教育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来发掘美的因素,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 个性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愉悦, 品质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美的心灵, 创造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美的生活。因此, 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推动学生去感受美的历史。

2. 历史教学语言

关于历史教学语言, 就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而历史教学语言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艺术, 它可融合多门学科的语言魅力。它是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历史思维方法, 并结合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语言。它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如果教学语言运用不恰当, 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甚至会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产生错误的认识, 这种现象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提高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同时, 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二、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美

历史课堂教学要讲求语言美。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1.“准”说历史———真实科学之美

这是关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问题。历史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学科,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 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 科学性是第一位的。例如, 在讲解相关的历史名词或概念时,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准确与严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或者说是结束了“封建帝制”, 而不能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因为辛亥革命只是把皇帝拉下马,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而当时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 都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社会本质。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努力做到“言之有史, 言之有据,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毕竟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评书, 更不是演话剧, 而是需要真实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教师应该像史学家那样, 使用直率而朴素的教学语言, 不要因美辞而害意, 不要因卖弄而练饰, 丢了一个“准”字。

2.“精”说历史———言简意赅之美

精炼就是言简意赅,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 拖泥带水, 废话连篇, 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难点特别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 关键是要抓住要点, 采用适当修辞, 使用精辟语言, 容易讲清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 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 变成口号, 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例如, 在讲到明朝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时, 可把内容与作用联系起来总结:“赋役杂税合并为一条———简化名目, 防止 (地主和官吏) 逃税, 减轻 (农民) 负担”;“折银 (交纳) ———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雇役———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在教学中, 教师对语言的拿捏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有的放矢,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但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 历史课堂语言还是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史, 更要言之有据。

3.“活”说历史———直观鲜活之美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 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纪连海、易中天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 把事件讲透了, 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 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 讲出声响, 讲出形象。历史教学中, 教师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 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 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 把历史本身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 在历史课堂上, 能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 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 触摸得到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 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这样, 让历史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深刻难忘的形象, 可使其思想受到熏陶, 心灵受到震撼, 感情得到升华, 人格得到完善。

4.“趣”说历史———幽默机智之美

在历史教学中有较多的知识还是比较枯燥抽象的, 很难被学生理解、接受, 历史教师应化枯燥乏味为通俗易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入幽默、风趣、恰当的语言, 使学生在活泼而轻松的气氛中获得必要的知识, 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且让我们领略易中天先生的连珠妙语吧:“诺, 相当于现在的OK (讲汉朝人为何总说“诺”) ”。“诸葛亮带了两个小孩子, 焚了一炉香, 坐在城上, 搞起了卡拉OK啊!司马懿来到城下大为惊诧, 说这个牛鼻子老道他搞什么搞, 城门大开, 他开party啊, 于是撤军。”“我甚至忽发奇想, 荀彧如果是今人, 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 可是你, 却并不在意’。是啊, 荀彧今生注定要独行, 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尽管在梦里, 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 现在, 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易中天先生把死的历史变成活的现代文化, 深入浅出, 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也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 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悟”说历史———深刻隽永之美

要深刻地了解现实, 面向未来, 就应当让学生学好历史, 追溯历史。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方能知人论世, 观古今兴衰之变。

对一个教师来说, 单追求“趣说”, 只重外表花哨, 只有花架子, 难免华而不实, 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教学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 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易中天、纪连海说史之所以绘声绘色, 令学生入情入境, 欲罢不能,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 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 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 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 以精神享受, 以人生领悟。

可见,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语言修养, 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 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历史课堂教学呼唤专家学者型教师

“欲求水流远, 源泉须博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 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 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 提高文学修养, 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训练, 过好语言关, 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毛泽东也说:“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专家学者型教师, 只有专业化和学识素养丰厚, 才能授给学生以“渔”。

运用好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 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 使学生听了, 也如你所想的那样, 想得清楚, 说得明白, 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 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 表达得活灵活现, 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 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 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 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 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综上所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我们应当按照赵恒烈教授这“三个境界”的标准使自己慢慢成长, 明确自己当前的境界, 继续努力去传道、授业、解惑, 时刻警醒自己“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房伟.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04-15.

[2]徐盛梅.浅谈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S1) .

[3]朱佳娴.《百家讲坛》的语言艺术对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0 (3) .

[4]牛跃辉, 余青兰.锤炼语言艺术, 开启智慧之门——论教学语言艺术[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6 (3) .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上、下)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浅谈教学语言的艺术品质 篇6

关键词:现代课堂教学,教学语言,艺术品质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任务所使用的语言, 有着无形的力量, 会使师生在交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学用语, 它的对象是学生, 性质属口语。就课堂教学用语来说, 教学语言有时不像文学语言那样文雅华贵, 而以真理般的朴素见长;不像相声语言那样调谑逗趣, 而以清楚明了著称;不像舞蹈语言那样热情外露, 而内蓄深情……教学语言有它独有的艺术品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除了要服从教学目标, 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对其中蕴含的感情有强烈的感受之外, 还必须遵循教学语言的规律, 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品质。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

每个国家的语言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差异甚大。就我国来说, 广东话与北京话相去甚远, 上海话与四川话大相径庭, 即使是同一个市县, 其语音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 不少教师的语言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除少数民族地区外, 各地区应积极推广普通话, 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 又可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发展。因此,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不仅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而且在选词造句上要符合语法规则, 读音表意要力求准确、清晰、富有条理性, 避免含糊与晦涩。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各学科都有严密的结构, 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 语言的科学性就要求语言准确、严密。

1. 表述正确。

就是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的表述要正确, 不能出现错误。例如:语文教师说:“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病句, 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 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 对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表述明确。

2. 外延周密。

就是教学语言对概念的界定要周密。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 要尽量想得周全。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由于思维不严密, 其语言经常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如在评价学生时常常会说:“凡是成绩好的, 都是勤奋好学的学生;凡是成绩不好的, 都没有好好学习。”学生成绩的好坏, 虽然与学生是否勤奋有关, 但没有绝对关系, 不能等同。语言的周密来自于思维的周密。我们在组织语言时, 一定要周密思考、反复推敲, 如果能养成周密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语言自然就能周密、严紧。

3. 选词恰当。

这是教学语言准确性的关键,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锤炼, 使之最恰当、最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 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 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就像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要求他的学生莫泊桑那样, 要用唯一的形容词来形容事物。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 要表现它, 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 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 唯有一个形容词。

4. 语意明确。

就是教学语言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明白, 做到语流通畅、衔接自然、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讲话时语意表达不明确: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顿, 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顿下来, 说话结结巴巴, 前言不搭后语。学生听起来很费力,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 语言具有逻辑性。

教师语意表达不明确的现象, 归根结底是其语言缺乏逻辑性。有一个故事:有三位科学家从伦敦驱车前往爱丁堡。透过车窗, 看到路旁有一只黑羊, 于是科学家们议论开了。天文学家说:“多有意思, 苏格兰的羊是黑的!”物理学家反驳说:“你的论断不对, 应当说, 有些苏格兰的羊是黑的。”逻辑学家仍感不妥, 纠正说:“我们只能相信这一点, 苏格兰的羊至少有一只并且至少它的身体的一面是黑的。”语言的准确来自思维的准确。可见,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应当学点逻辑。

三、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

简洁, 是教学语言的一种重要品质,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的有限性, 讲得不简洁, 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丧失学习的兴趣。

简洁, 并不在于说得少, 而在于说得精。于漪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教学中要把握它们, 引导学生重锤敲打, 照亮学生的心灵, 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一段写道:“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着调子。”教学时应抓住“迎着”一词重锤敲打:

师:“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中“迎着”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迎着”可以换成“沿着”“顺着”。

师:那么, 叶圣陶爷爷为什么用迎着呢?

生: (思考片刻) 因为溪水是从山上往下流, 而叶圣陶爷爷是从山下往山上的双龙洞去, 溪水流的方向与叶圣陶爷爷上山方向正好相反, 所以用“迎着”。

师:对!这个“迎”字写出了溪水的方向。

生:读了这句话, 特别是从“迎”字上, 我觉得溪水很活泼。

师:你的回答很有新意, 也很有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具体说明你的观点吗?

生1:我找的是:“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溪水顺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而流, 因此, 溪流的水面一会儿宽, 一会儿窄。于是水流的速度一会儿缓慢, 一会儿急促。溪流好像在跳舞。它一会儿动作舒缓, 一会儿又蹦蹦跳跳, 它用活泼的舞姿来迎接游客。

生2:溪水流淌的声音时高时低, 不时变换调子, 它好像在唱着歌, 用美妙的歌声迎接游客。还有姿态的活泼, 水声动听, 就像一个唱着歌跳着舞迎接客人的可爱的孩子。

师:看, 一个普通的“迎”字, 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我们祖国语言文字是多么富有表现力呀!我们读书就应该咬文嚼字, 善于联系上下文, 体会出词句所表达的感情来, 读出文章的味来。

执教者抓住一个“迎”字, 竟说了这么多的话。这是否简洁?回答是肯定的, 因此这体现了精练。

简洁, 还要求教学语言避免无意义地重复。有的教师在教学用语中常常是说了一句话, 多次去重复它, 又毫无意义, 这就造成教学语言堆砌、繁冗和臃肿。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教学语言的感性特征, 也是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约瑟夫·特雷纳曼提供的数据表明, 听课开始的15分钟学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 听了30分钟后则能记住最初的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趣味性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听课初的状态。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主要表现生动、形象, 幽默感。语言生动形象, 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深奥的讲得浅显, 枯燥的变得风趣。教学语言要生动, 必须将语言的音、形、意三者联合运用, 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敢心” (鲁迅语) 。这在文、史、地教学中尤其必要。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引导学生随着教材进行想象。比如课前可以通过导语来激趣: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 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眼前, 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象, 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就会联想到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等是怎么样描写秋的?只有生动的语言, 才能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 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的生动性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控制、情绪的变化, 语调要抑扬顿挫。特级教师斯霞说:“讲到主要的地方, 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 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 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 声调变得很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 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显示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除上述的将词语巧用外, 教学中还可以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如辽宁邹吉彬老师在讲到家蚕的有关内容时, 就妙用了拟人的手法, 他对学生说:“蚕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自身, 它以默默的不辞劳苦的劳作, 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了光, 添了彩。”学生不解。他紧接着说:“不是吗?我们的祖先最早养蚕织丝绸, 进而开辟了‘丝绸之路’, 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声誉, 有谁不认为这小昆虫是个伟大的爱国者呢?”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 但幽默绝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 也不是哗众取宠, 更不是低级趣味, 幽默具有高雅性。

总之,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有其理性的内涵, 也有其感性的特质, 教师必须长期把握其艺术品质, 长期锤炼自己, 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3]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何平九论”的语言美 篇7

整散结合、参差错落

从结构形式上看, 句子有整、散之別。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 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 气势贯通, 易于上口——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散句的结构不拘一格, 富于变化, 错落有致, 自由灵活, 表意自然——集中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九论”的语言首先突出表现为整齐美。例如:

“求真务实重干, 需要雷厉风行的高尚品格, 切忌拖拖拉拉;求真务实重干, 需要充实丰厚的知识底蕴, 切忌不学无术……” (七论·十)

该例叠用四个相同的句式, 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求真、务实、重干的品质, 回答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重干”这一急需解决的问题。

“转变领导方式, 就要不断增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洞察力;转变领导方式, 就要不断增强驾驭全局、统筹协调的掌控力……” (九论·十二)

该例连用八个相同的句式, 高度概括了转变领导方式需要的八种领导力, 语言斩钉截铁, 精练整齐, 充溢着浩然之气, 表明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一种昂扬的政治激情,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清人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写道:“凡有数句, 其字数略同, 而句意又相类, 或排两句, 或叠数句, 经典中最习用也。”从修辞方面看, 整句多采用对偶、排比等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 还讲究句子的结构一致、词性的对应和音韵的和谐, 典型地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 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更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九论”中有大量的对偶句。

“居安必须思危, 有备方能无患” (二论·一) , “在警醒中迸发, 从忧患中崛起” (二论·十五) , “登高才能望远, 谋深才能计长” (四论·四) ……这些对偶句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稳定的均衡美、辩证的和谐美、对立的鲜明美、隽永的精练美、朗读的音乐美。

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更能大大增强语言的气势。

缺乏忧患意识, 突出表现为好大喜功、文过饰非……” (二论·九)

“九论”中俯仰皆是的排比句或排比段, 不仅将复杂的事理论述得周密、充分、透彻, 而且使语言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磅礴的气势和充沛的激情,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有的还采用反复、顶真等修辞方法, 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 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还可以使文章整齐有序, 大大增强语言的整齐美。例如:

“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经常在机遇面前犯‘幼稚病’、‘糊涂病’、‘懒惰病’, 暴露出‘麻痹症’、‘迟钝症’、‘虚躁症’, 贻误发展良机, 贻误崛起大业。” (一论·十)

顶真又称连珠, 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如“讲发展, 更要讲发展方式;讲发展方式, 必须讲领导方式” (九论·八) , “创新必破旧, 破旧方立新” (五论·十) ……这些句子如层层抽丝剥茧, 使人感到“续续相生, 连跗接萼, 摇曳无穷, 情味愈出”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 , 让读者的思路豁然开朗, 关键的问题论证得清晰可辨。

“九论”的语言在表现为典型的整齐美的同时, 也不乏参差美。例如:

“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 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 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 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 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 (九论·十三)

这段文字用抒情的笔调、参差不一的语句,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 让人浮想联翩, 意象丛生, 又有效地舒缓了文气。

现代修辞学家金兆梓在《实用国文修辞学》中写道:“偶句之妙在凝重, 奇句之妙在流利。”“然叠用偶句, 其失也单调而板滞;叠用奇句, 其失也流转而无骨。”因此, “必也参互错综而用之, 则气振而骨直, 且无单调之病, 而有变化之妙”。总之, 整齐美和参差美要和谐共处, 要在对立统一中追求一种变化美。“九论”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中的变化美:

“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 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 没有责任感, 哪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 没有责任感, 哪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 没有责任感, 哪有进取之心?” (六论·二)

该例先用散句, 接着由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 语势强劲, 论证有力, 令人深思。

生动形象、简约精练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说理的方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是枯燥乏味的。但“九论”常常在说理中适当地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述抽象的道理, 取譬生动形象, 在给人以理性启迪的同时, 又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例如:

“观星斗以察南北, 行江河则知浮沉。责任是一盏航灯, 指引人们朝正确的方向行进;责任是一架天平, 它称出生命价值的轻重;责任是一片沃土, 能长出勇气、智慧和力量的大树。” (六论·十四)

该例子先后用航灯、天平、沃土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比喻责任, 深入浅出, 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语言美的另一种形态是简约精练, 是“敛其芳姿, 止其铺丽, 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九论”的语言也不失简约之美。例如, 掌权不忘责任重, 位高不失公仆心。中原大地上, 为民的举措, 层层展现:

“站位全局, 体现的是一种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的开阔眼光;站位全局, 体现的是一种世事如棋了然于心的博大胸怀;站位全局, 体现的是一种敢作敢为、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的非常魄力……” (四论·十五)

该例用八个高度凝练的排比句, 从眼光、胸怀、魄力、态度等八个方面展示了各级领导干部站位全局的追求和境界, 掷地有声, 朗朗上口, 激情四射。

最佳政论文是最深邃的理性与最机巧的悟性相融合的结晶, 是优美的艺术性阐释与深刻的哲理性、思辨性的和谐统一。“九论”堪称最佳政论文的典范代表。在这里, 理性思辨在作者的笔尖奔涌而出, 汪洋恣肆, 体现出作者高超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令人拍案叫绝!

庄重典雅、诙谐风趣

“九论”的语言还表现为庄重典雅、诙谐风趣之美。

首先, “九论”有效地汲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国语》、《周易》、《论语》、《孟子》、《史记》等典籍、诗文里的警言妙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庄重美、典雅美。在这里, 我们既可以读出古圣先贤的豁达睿智, 又可以读出当代伟人的领袖风采。这里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论·十五) 的豪迈, 又有“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二论·十三) 、“心中犹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八论·十九) 的深沉。在这里, 我们既为“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论·十九) 的不屈精神所感动, 又为“大风起兮云飞扬” (九论·十九) 、“关山初度尘未洗, 策马扬鞭再奋蹄” (二论·十三) 的浩然长歌所震撼, 还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论·十三) 的远大抱负所激励……品读这些格言名句, 顿时便能产生千重霓彩、万道霞光照进心田之感, 不禁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与惊叹!

历史的星空是灿烂的, 脚下的土地更是厚实的。“九论”的作者深谙其中的道理, 所以, 他们在从古圣先贤那里寻找理论支撑的同时, 更是把根深深地扎进当下社会的最基层, 极力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撷取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俗语、谚语等, 例如:

“前怕狼后怕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论·十) ;“把‘边缘’当‘前沿’, 变‘后卫’为‘前锋’”……

以上语句生动幽默、诙谐风趣、睿智激越、富含深意, 有些投射出了人间万象, 有些活画出了世间风情;有些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有些则极具生命的张力……真可谓“平实中显奇崛, 朴素中见灵气”, 极大地吸引了读者。

总之, “九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让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广采众长, 深入浅出, 有时严肃庄重, 有时妙趣横生, 大有亦庄亦谐、雅俗共赏之妙。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篇8

首先, 要领会新诗, 重在感悟诗歌的意象。意象即诗作中融合的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是作者通过联想或想象寄寓深刻含义的物象。诗歌意象的作用是能使本来很难具体可感的哲理, 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和现实画面的描绘, 使读者从那些形象化的物象特征中感受哲理。比如, 像“青春”这一抽象的概念, 在诗人郭小川的生花妙笔下, 竟写得如此生气盎然、神采飞扬:

青春, 不只是秀丽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

在青春的世界里, 沙漠要变成珍珠, 石头要化作黄金……

一首好诗往往以形象、生动的意象取胜。徐志摩写《再别康桥》连用很多优美的意象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系列美景的展示其实是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康桥的难舍之情。“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既然诗歌的创作如此, 不难理解, 读诗的人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去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有利于很好地领会诗意。

其次, 学习诗歌的功力在于诵读。文学语言具有艺术的美感, 诗又是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旋律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所以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顾城的《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

这首诗就要使用亲切而温馨的语气读出诗歌情感, 体味诗作中作者以一颗晶莹纯洁的童心对世界永远充满团结、欢聚和依恋的憧憬, 又不失对世界现状的遗憾和忧虑。

当然, 诵读不仅包括朗读, 还包括另一个重要环节, 那就是背诵。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会诗歌内涵之后,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最后, 新诗教学的方法应该灵活使用, “比较阅读法”是一种有效掌握诗意的方法。拿两首题材相似的诗歌进行比较, 让学生从中找出异同, 有利于学生对诗意的深刻理解。如, 《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同是爱情题材的诗作, 同样表达诗人的某种爱情观, 也同样用很多意象表现主旨, 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又是显而易见的。舒婷所追求的是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爱的前提是要把“我”看成“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要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通过一系列的意象, 塑造了一个坚强、豪迈、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我”愿意是一切, 只要“我的爱人”快乐、幸福、青春永驻。与“我”的苦难、艰辛相对的是“我”的爱人, 她幸福, 像欢快的小鱼;美丽, 像青青的常春藤;明亮, 像珊瑚似的太阳。两首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歌, 通过比较阅读能进一步发现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文语言的品质美 篇9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语言首先有其严谨科学的自身特色, 也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要求, 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关注自身信息技术的掌握及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却忽略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殊不知课堂语言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信息学科质量。精心设计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 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 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讲生动, 能使“安静”的信息技术课堂同样变得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一、讲析言之有物, 求简求趣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讲析有的是讲解知识概念, 如“什么是信息”“图标前的+代表什么意思”;有的是讲解操作技法“怎样复制文件”“怎样下载网页”;有的是讲解知识背景, 如“计算机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操作能力的建构更需要时间的保证, 讲解一旦过长过繁, 学生的注意力即容易分散。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尽量不讲或者少讲, 这就更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教材, 提炼教学语言, 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切中肯綮。

二、提问言之有意, 有的放矢

问题设计是十分复杂的教学规划过程, 设计问题时, 我们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材, 围绕教学目的,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 切忌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2.问题要提得具体明确, 不能模棱两可。因为问题不具体、不明确, 模棱两可, 会使学生抓不住实质, 甚至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3.问题难易要适度, 不能有失偏颇。问题提得过浅, 不能促使学生思考, 反而使他们兴趣降低。

案例片段一:教学《下载文字》

知识点:保存网页的全部文字

1. 激发需求

(1) 我们看了那么多节日的图片, 肯定觉得很熟悉很亲切, 可是同学们, 你们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多少呢?考考同学们, 你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吗?学生自由答。

(2) 打开收藏夹里的网页“春节”找一找。集体回答。

(3) 春节有许多的传统习俗, 老师给你们的网页里就有许多资料, 不过课上时间有限不能全部看完,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2. 自主探索

(1) 学生自学书本知识, 练习操作保存网页全部文字。

(2) 学生演示, 并归纳要点, 教师板书。

知识点:保存网页的部分文字

(1) 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是下载部分文字, 一起来探讨一下, 该怎么操作?

(2)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补充说明并板书。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课堂提问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其效果也是各有千秋。在此案例中, 在导入部分, 教师采取让学生自由回答的形式来激活课堂气氛。学习保存网页全部文字时由于知识点相对简单, 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给予充分的时间思考然后请学生演示并归纳要点;学习保存部分文字知识点相对较难, 让学生集体讨论后教师补充说明。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恰当而有效的提问方式。

教师要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可以是教师问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 还可以是学生问学生,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再由自己设法解决。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 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会用信息技术思维和用信息技术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由“学会”信息技术转变为“会学”信息技术。

三、过渡言之有术, 浑然天成

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成功的导入, 就像是一块磁铁,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 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注重情境的创设, 课堂的导入, 却忽视了课中的过渡。

案例片段二:教学《下载文字》

情境创设:师生谈话:同学们, 你们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呢?老师下载了许多关于节日的图片。学生自主浏览, 并说出有哪些节日。

导入:这些图片都是老师要用的素材。可是在使用之前我们还得把这些文件整理一下。在电脑里的D盘里有春节、中秋、端午、元宵文件夹, 我们怎么把文档里的图片保存到D盘呢?

(学习知识点:复制文件)

过渡一:我们利用复制文件、文件夹整理了我们的图片。想一下, 复制文件的步骤可以分为哪几步?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通过复制可以把文件整理得更为清楚。现在老师想看哪个节日就一目了然了。你们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多少呢?春节有许多的传统习俗, 老师给你们的网页里就有许多资料, 不过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全部看完,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学习知识点:下载文字)

过渡二:除了春节, 其他节日也有着多彩的民俗特色。不过老师还没来得及找, 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搜索一下?

(学习知识点:搜索网页)

过渡三:春节有那么多习俗, 同学们把资料下载到电脑里就可以随时去查阅, 相当于建立了你的私人图书馆, 而我们下载的时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除了春节, 其他节日也有着多彩的民俗特色。

(开展活动)

如果说导入如同乐章的序曲, 那么过渡即是乐曲篇章之间的“过门曲”, 是一节课中知识点之间的“筋络血脉”。过渡若不自然, 乐曲就不完整, 血脉就不通畅;反之, 好的过渡能让学生既整理前面所学的知识, 又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 更可以清晰地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点, 整节课的知识架构浑然天成、自得一体。

四、点评言之有味, 启迪智慧

新课标下的信息课堂评价都是多元化的, 除了教师的评价外, 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价、反馈用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 评价不但能肯定学生的学习还有着情感激励、调控课堂的作用。评价不能一味简单地用“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不能为表扬而表扬, 而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诚恳地评价。

案例片段三:

教学《设置动画效果》

学生合作完成自定义动画后, 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问: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好在哪?”

学生或回答“漂亮”, 或回答“有意义”。

教师点拨:“你能从今天学习的设置动画的角度来点评吗?”

学生即从本课内容开始点评。

案例片段四:

教学《美化文章》

展示环节,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 其余学生欣赏并点评。

生:我觉得他的色彩非常好, 但是字太花了。

师:“那你建议他怎样修改呢?”

教师不但利用评价肯定学生的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提升了评价的深度, 再次反馈了课堂中的知识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回答,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深入的加工、重组、提炼, 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拣金、或炼铁为钢, 借此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 这也就是课堂点评的功用之所在。

五、总结言之有力, 余音绕梁

结课, 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 结课的方式运用得好, 不仅可以归结全篇, 深化题旨, 而且可以巧布悬念, 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 收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课堂总结可以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例如教学《下载文字》后, 学习了《下载图片》后, 今天继续学习了《下载文字》。 (出示课题) 。在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过程中, 学会了搜索网页和下载文字到复制文件, 这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搜索、下载、分类整理信息的过程。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新建文件夹, 继续探索其他的节日或知识, 并且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充分发挥电脑以及因特网的优势。

上一篇:公文流转系统研究下一篇:双馈电机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