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话鲜活

2024-06-21

作文语言话鲜活(精选4篇)

作文语言话鲜活 篇1

采斐然

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受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语言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就指明作文语言不仅要准确,而且要通俗、简洁和明快。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学习和训练,提高文章的语言修养,增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增强作文语言美,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多品味名作佳句,勤于动笔,反复推敲,锤炼作文语言,从时常怀着深切的感激之情去吟唱这首歌谣,因为是妈妈给予我的生命,是妈妈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是妈妈教育我知道事情的好和坏……(林乔金)

例2:“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第六册《赶海》)

(1)教师提问:这两个开头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引文引语。

(2)教师提问:如果要运用引文引语,我们可以引用哪些内容?

明确:诗词、广告词、歌词、俗语、谚语等

我是小小审判官:

教师下水文:

1.“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这句名言是我的座右铭,它一直激励着我多读书。时间久了,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就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书虫”了。———刘老师《我是一个“小书虫”》)

2.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小事,让我一想起来就会惭愧不安。———李老师《一件令我惭愧的事》

学生佳作:

1.“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没有不成功的。”每当我读到这句名言,就想起了那次爬山的情景。———新区实小王家乐《爬山给我的启示》

2.我永远都不能忘记第一次挨打的经历,它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新区实小李凤达《第一次挨打》

【评析:以实例展示、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判断巩固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开头方法的作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好的开头使文采飞扬,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牛刀小试

1.让学生根据共同探讨的开头方法任选作文题,写一写有特色和新意的开头。

要求:A.限时8分钟;B.恰当运用引文引语或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C.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试着写2个或者3个开头,看看谁是咱们班的写作小状元。

(1)《我成功了》

(2)《妈妈,我爱您》

(3)《真没想到%%》

(4)《我学会了%%》

(5)《我爱仙人掌》

(6)《生活告诉我》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追求通俗含蓄的语言

写文章的最起码要求就是写出来的文章要让人看得明白,试想一下,如果你写的文章别人看了以后不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那你的作文就没有意义。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纯朴自然是作文对语言的根本要求。其实,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语言简练、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的典范。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无论是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的信赖大白话。”综观他的作品,学生腔最少,书袋更是几近于无,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在老舍的笔下,就算是人人都会说的那些大白话,也都全部变成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无论是叙事还是状物与刻画人物,都惟妙惟肖,逼真生动。又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并不特别华丽,也不用什么特别绮丽孤拗的词

(7)《难忘的一次实践活动》

(8)《第一次》

(9)《我真佩服他》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批阅并指导。

3. 学生小组交流3分钟,每组评选出男生、女生各一人展示作品。

4. 学生习作展示,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朗读,师生交流,再次明确两种开头的方法及写作技巧。

【评析:教师出示的九个题目简洁、明快,富有情趣,而且来源于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而不是空对空地简单地写一两个开头。】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记住文无定法,文亦有定法。老师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启发大家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更加精彩纷呈的作文开头,真正达到“凤头赢得百媚生”的境界。

总评:

从教学内容上看,在我的印象中,习作教学课都是老师引导学生写篇完整的作文。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写对于叙事文的习作,训练得非常多。从理论上说,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写这样的叙事文应注意的问题,比方说:叙事“六要素”,缺一不可;选材要典型、真实;叙事要具体生动,等等。而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写文章的开头,要么拐弯抹角离题千里,爱兜圈子;要么千篇一律格式固定,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要么刻意追求花样反而弄巧成拙。所以,教师在这节课上大胆尝试选取其中一个侧重点———写好文章的开头,非常有推广价值。

从教学流程上看,这次习作课基本上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力求让学生有所收获,知道写开头的作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练,从而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习作课至少知道在写作文开头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使作文的开头美起来。特别是“开门见山”、“引文引语”等几种常见的作文开头的研究,成为学生由无意识写作向有意识写作的一个大的转变。这也是本次习作教学的意义所在。

从活动方法上看,这次教学活动还是以学生为主,先导后写、评后再写。课上,从学生的习作中自然得出几种常见的作文开头的方法,老师借助学过的课文适时引导,之后让学生将得出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写出自己的开头语。这样,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课堂内运用、升华,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

让写作不再是语文学习的拦路虎

何秀珍

(宝丰县周庄镇初级中学,河南宝丰

不少学生视写作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一提起写作,便会唉声叹气,抓耳挠腮,无可奈何,即使是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基础知识题,不愿写作。而老师们挑灯夜战,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看也不看就塞进了桌肚。这种出力不讨好,下工夫不见成效的工作也常常令一线语文教师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写作教学,让写作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一件快乐的事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的学生已经可以读懂很多书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反对学生读一些小说类的书籍,认为是浪费时间、荒废学业的表现。其实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笔者语,而具有清新朴实、口语化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使文章平易好懂。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写出优美的散文的特点,在《春》中非常明显,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都是从口语中来,文章自然很浅显易懂。

二、锤炼准确生动的语言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诗句。传说,王安石在写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许多次,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不仅让人体会到春风一到满目皆春的特点,还让人品出春风的性格特点,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动的感觉。古往今来,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做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艾芜曾说:“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其实,我们平常写文章还真的要注意“炼”字,用词一定要仔细推敲琢磨。作文炼字,要讲一个“活”字。用字准确,能奇军突起,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技巧。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展现新鲜时尚的语言

文章是时代的反映,语言也须具有时代色彩。文章的语言要与时俱进。随着网络的普及,新事物的不断涌现,网络语言应时而生,最具生命力,每天都会产生新的词语。这些词语生动活泼,时尚新颖,给人以生动活泼、时尚新鲜的感觉。如“雷人”、“神马”、“浮云”、“给力”等流行的语言,作文时,我们要根据作文内容活用网络语言,及时对这些鲜活的词语进行恰当引用,为语言增添亮点,让文章充满活力,彰显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打造文采斐然、鲜活亮丽的语言

1.引用古诗词句

引用古典诗词,化用名言警句,巧用新诗歌词,这是增加文采的便捷途径。我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其中蕴含着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广阔的思维

认为:如果是沉迷于武侠等各种小说而完全不顾学习的确是荒废学业;但是如果是在教师或家长的监督下,在很好地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阅读小说其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不只是小说的情节吸引读者,作者的写作方式、描写手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例如如何运用环境的改变来渲染小说中人物的心情。所以,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应该和学生、家长一起协商,在保证正常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读书,并要求学生将所读书籍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

二、明确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鼓励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其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心路成长历空间。特别是我们课本中所选的那些作品,都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我们要汲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2.巧用修辞格式

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会让你的作文语言鲜活起来。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让人感到行云流水,气势磅礴;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或沸腾的感情。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运用拟人句,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3.描写生动画面

场面和气氛描写能为文章增添靓丽的色彩。要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更显得生动活泼。对文章的气氛渲染要充分而恰到好处,使语言充满激情。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读者如置身于梦境一般。语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融情于景,生动具体,给人美的享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合理变换句式

写作时,要整散句、长短句搭配,交替使用,变化多姿,变换交替,使文章的语言节奏鲜明,生动活泼呈现整齐错落之美,浪漫飘逸之秀。如下面的句子:“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这样一组对称的句子,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当然,追求语言的美,不能矫饰造作,卖弄文采,不能以追求华丽的词句来炫人眼目。若用奢华的“外包装”来掩盖内容的苍白和枯槁,就失却了文章的真实,淡化了语言美的意蕴。文辞的绚丽,必须受制于文章的主题和感情基调,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大明.作文教学的体会[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2]王克敏.浅谈如何为文章增添靓丽的色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宋都琳.作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2008,05.

作文语言话鲜活 篇2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一丝亮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我一看手表,只有六点,我换好衣裤,悄悄下楼。走下楼梯,那“刺啦——刺啦——“的声音又不绝于耳。我走进厨房,只见祖母用手拿着锅铲在炒菜。桌上已经有好几盘菜炒好了。我叫了一声“奶奶!”奶奶应了一声,继续炒着菜。……

(109班潘一萌《我的祖母》)

这是初一同学第一次写的当堂作文,要求写一位关爱自己的亲人。这位同学描写了自己的祖母早起给自己烧菜做饭的情景,体现了祖母对孙子无微不至地关爱,但文章语言比较单薄、粗糙,缺乏鲜活的词句,无法把一位疼爱孙子的祖母形象完全凸显出来,明显存在不足。

作文片段二: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窗外的鸟鸣声带着熹微的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我的耳边、床前。我一看手表,六点不到。我换好衣裤,悄悄下楼,想去感受一下乡村清晨的味道。刚到楼梯上,那“刺啦——刺啦——“的声音和着新鲜刀豆的味儿又隐隐约约地飘传了上来。我拉开厨房的门,只见把那细细绿绿的刀豆丝在祖母的锅铲边翻飞跳跃,灶火的红光,从白色瓷砖上返照在祖母的脸庞上,把细密的皱纹也打扮得一片灿烂。我再看看旁边的桌上,已经有好几盘青青绿绿的菜在冒着热气了。刀板上剁得细细碎碎的西红柿正等待着被烧成我最爱吃的浓汁西红柿汤。我鼻子一酸,叫了一声“奶奶!”,她赶紧朝向我:“小乖,这么早啊,多睡会儿嘛,再去睡会儿。早上凉爽,多睡会儿,一会儿奶奶叫你。”……

一年以后,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素材,同样让这位潘一萌同学来写。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是丰富优美了,描写是生动细腻了。究其原因,除了这位同学自身的素质、阅读的增加、语言的积累外,更主要是得益于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训练,通过读写结合、学习经典的方法,不断丰富、鲜活学生的作文语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平淡,缺乏个性,味如嚼蜡,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常常摇头叹息,伤透脑筋,常常在叹息之余思考:鲜活的作文语言究竟在哪里?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就成了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何谓“鲜活丰润”的语言?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韩愈说:“辞不足,不可以成文。”如果说好的选材立意是文学作品跳动的心脏,那么流光溢彩、飞扬生动的语言就恰如少女美丽的面庞,让人过目不忘,让人心生羡慕。我们把经典的诗词歌赋、名篇佳作捧起重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它们的语言或具体可感,或鲜明生动,或富有情韵,或文采斐然。它们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笔者认为,这就是鲜活丰润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百度名片”中指出:“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写作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善于从美文的学习中积累作文语言,从而使作文语言鲜活丰润起来。这是写作训练的一条可行之路。它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作为我们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学生鲜活丰润的作文语言哪里来?

鲜活丰润的语言是生成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元素,那么,学生的作文语言怎样才算达到鲜活丰润呢?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下列经典片段所吸引: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鲁迅《故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有人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经典篇目,或巧用色彩,或妙用数词,或灵动修辞,文采斐然。才思飞扬,恰如一座座青山,一泓泓碧水。这些正是学生语言功底提升的鲜活范例。

因为,一篇作文,无论思想多么深邃,题材多么时新,它们都需要通过思维的具体载体——语言,得以表达。缺乏语言功力的文章,表达上往往词短句穷,文不达意,内容干瘪,思想苍白,读这样的文章,不是如饮醇酒、如沐春风,而是如走沼泽、如负重压。而鲜活丰润的语言往往细腻生动,具体传神,或是给读者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斑斓,或是让读者的心灵引起强烈的艺术共鸣。所以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是学生鲜活作文语言的首道菜肴。

当然,除了向课文经典学习,还需向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学习,更需向为写作提供素材的生活学习。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班级的书库,小组共享的图书等,都为学生学习作文语言提供了载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是源源不断地给写作者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天地。

三、如何指导学生鲜活丰润自己的作文语言?

(一)读写结合,鲜活语言,从学生有意识地借鉴、模仿开始

古人作文写诗,起先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目前许多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阅读是一条路,写作是另一条路,两条路没有交集,因此,写出的文字面目可憎,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学生自己能力不足,又不擅长借鉴,对自己作文的语言要求不高,写得不够鲜活,修改作文的时候,也无能力去将这些语言完善得更好。即使训练多篇作文,语言能力也都不见起色也就不奇怪了。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的理念,让学生从剖析、学习、借鉴、模仿经典开始,语言鲜活就指日可待。

先看下面这个片段:

还记得有一次,我小学的时候,我经常玩爷爷的摩托车。有一次,我在玩的时候,突然车撞向我这边来了,我就哭了,爷爷听到了,冲了出来,连忙使劲挪开摩托车,问我有没有事,还拍打这摩托车,“都是他!都是他!压到我华仔”他说。(208班蒋律瑶《爷爷和我》)

这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片段,语言简单直白,毫无味道。这时,刚好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引导学生剖析《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挨打”的片段:

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选文中,作者巧妙运用了一系列形象的动词、令人生畏的拟声词,塑造了一位严父的形象。而学生的习作中“我就哭了,爷爷听到了,冲了出来,连忙使劲挪开摩托车”这些都是需要细腻刻画,鲜活语言的地方。

经过分析、借鉴、模仿,学生修改后,达到了以下效果 :

幼时,我最喜欢玩爷爷的摩托车,好像骑上它,人也会长大起来,让我好奇又兴奋。一次,我正玩得不亦乐乎,突然车歪倒撞向我,我许是吓到了,张大嘴,无助地大哭了起来。远在屋里的爷爷听到了,飞奔而来,弯下身子不顾一切地挪开摩托车,还连连问我有没有事,又像安慰我似地用力捶打摩托车,“都是你!都是你!压到我华仔。”我一边抽泣着,一边看着爷爷因为紧张担心而涨红了的黝黑的脸,拍红的手掌,才破涕为笑。原来,他这般在乎我。

“飞奔而来”“弯下身子”“连连”“用力捶打”“因为紧张担心而涨红了的黝黑的脸”等词句让语言生动而传神,一位疼爱孩子的爷爷形象鲜活了起来。

(二)读写结合,鲜活语言,要注重积累,强化训练,并能做到持之以恒

怎样训练学生模仿经典,鲜活语言呢?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主要作了以下尝试:

1.熟读成诵,反复咀嚼。

茅盾先生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语言文字,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没有背诵,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我们的古诗古文、名篇佳作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熟练背诵它们,既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又能为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另外背诵的范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扩大些。笔者所带的两个班,从初一起,便加强背诵,两年来,背诵了课本和自读课本中的经典美文,背诵推荐书目中的精彩语段,背诵了大量的名言佳句。通过背诵,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作文中语言水平的提升需要厚积,厚积了才有可能薄发,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改变干瘪无味的窘态。

除了单纯性背诵默写外,更注重理解性和运用性背诵默写。在笔者的班级中,每周都要进行一次理解性默写检测,用以考查学生对名言佳句的积累和运用的情况。

2.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刘勰《文心雕龙》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

学校每周有一节阅读课,笔者指导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进行广泛阅读,《星星诗刊》《意林》《思维与智慧》《新阅读》《读书》《随笔》《作品与争鸣》《十月》等杂志,也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摘抄美文美句,可以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每个学习小组,轮流准备一周四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美文赏读的资料(还有一节语文课前的资料笔者提供,许多学生想要超过老师提供的材料,阅读积极性更高)。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完成对两本推荐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并且完成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在班级阅读墙上分享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积累分享,一方面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分享到他人的阅读成果。肚里有“货”,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鲜活的语言。

3.品读赏析,消化吸收。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周布置学生写两篇小作文。一次,一位学生的小作文写的是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读《根鸟》

作家曹文轩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的意义又是什么?我很困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此,我第三次翻开了《根鸟》。

书中的主人公根鸟,为了梦中的那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义无反顾去追寻,那个峡谷象征着梦想,为了梦想,根鸟曾经迷乱、摇摆、清醒、执著,这是人们在追寻梦想时常有的经历。根鸟带着曹文轩的梦,幻化成为一匹白马,驾驭着它去寻找梦境。

根鸟一路上的经历,有些也许是曹文轩追求梦想过程中曾经历过的,甚至有一部分就是曹文轩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从根鸟身上,我们读到了困境中的坚持、无助中的坚强、失望后的信念和苦痛中的意志。

曹文轩也许要告诉读者的是:实现梦想并不容易,需要经历许多的坎坷和苦难!

(208班帅思越)

这给笔者的作文语言教学带来了一些启发。于是,在之后的小作文布置中,要求其中一篇要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或体验有关,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入初一,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在周记本上写自己的课文阅读感受。学生有如下点评和感悟:

点评感悟一:亲情是什么?亲情是家人散步中两对背着走的身影,亲情是身患重病的母亲那一声“我那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亲情是孩子想象中为母亲送去关心的高枝上的金色花,亲情是摇曳在孩子心中的那片荷叶。

点评感悟二:《散步》中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的孩子有一种发现的智慧,《羚羊木雕》里不想向好友要回羚羊木雕的孩子有一种与人相处的智慧;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或是红莲的孩子有一种感恩的智慧,把白雪想象成柳絮的谢道韫有一种文学的智慧,有礼、有节回击父亲友人的陈元方有一种待人接物的智慧。智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都是一朵闪着银光的花。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切入的角度更加新颖,为作文语言的鲜活丰润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例一:我最讨厌的学习任务是写作文,然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两个“卧”字让我突发奇想,在作文《心中的风景》里仿着它写下了“当那一片一片的红叶开始静静地卧在我的记忆里的时候,我便知道,故乡的秋天已经成为我心中最绚烂的风景了”,老师分析说,我作文中的这个“卧”字写出了故乡秋季的静美和我对故乡的依恋。我感谢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两个“卧”字带给我的灵感。

(108班叶雨欣)

例二:诗词里的形象,总是让人的心时起时落。四首古诗词,我看到:萧瑟洪波里有日月星汉,赶走旧年的江上春天里高悬的一帆;早莺新燕歌唱翻飞在迷人的春色里,孤独的旅人彳亍在西风里的古道上。一处景致,一种情怀,作为读者的我成了角色转换最快的人。

(109班陈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者让学生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内容结合起来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就可以把阅读欣赏和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强化语言训练的目的。

一位作家曾说过,在阅读中学会欣赏美,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对话;不是一种模仿,而是一种感悟。确实,想要学生的语言拥有美,必须先让学生认知美。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欣赏美,就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示这种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坚持做这样一件事,学生自主选出最欣赏的词语、句子,反复读,在旁边写出自己对美文美句的独特感受。日积月累下来,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能力日渐提升,为自己鲜活作文语言打下了感悟的基础。

4.融会贯通,鲜活语言。

在课堂阅读感悟和课外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鲜活语言最关键的一环。

(1)推敲字词。

一篇文章总是由小小的语言单位字词组成的,文章语言的鲜活,很多时候就是字的鲜活、词的鲜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心语的鲜活和修饰语的鲜活

1精选中心语。

课文中,有许多的语段篇章就是因为一两个中心语运用精妙,从而使整篇文章表意越加生动形象或是深刻含蓄,写人叙事画景,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务必精妙,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一句中的中心语“探”字;《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句中的“攥”和“舒”字;《孔乙己》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等,这些动词中心语精妙、恰当地表达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

因为有这么多鲜活的例子,指导学生在写作中仔细推敲,精选中心语,使作文的语言慢慢实现鲜活的标准,例如:“初中按部就班地来了,进入初中后,各种滋味却是铺天盖地地向我涌来,把我对初中的向往顷刻淹没了。”(《初中的滋味》)一个“涌”字就恰当地说出进入初中五味杂陈的体会。

2用好修饰语。

修饰语的恰当选用,往往让所写的对象更加形象逼真,所表达的意思更确切完美。例如琦君的《春酒》中“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巴结地”“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等尤为精妙,余光中《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一弯”和“浅浅”的修饰语含义颇丰。

在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好修饰语也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学生在《紧张的收获》里写道:

主持人说:第五号 *** 上场,第六位 *** 做好准备。“扑”的一下,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我就是那个“第六号”啊,瞬间,我感觉自己那小小的脑袋在慢慢变大。我尽力倾听着对手的讲解,可是根本无法听清;我极力告诫自己不要犯急躁的毛病,可是我却越加焦急;我努力深呼吸让自己能平静些,可是心跳速度不听指挥。……

“尽力”“极力”“努力”三词,把小作者想要摆脱紧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可感。

(2)斟酌句段

句子段落的优美,不仅取决于字词的精妙运用,还应该在修辞、句式的斟酌推敲上。

1妙用修辞。

例如梁衡《夏感》中“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的比喻。刘成章《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比喻与排比。流沙河《理想》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的比喻、排比、顶针等修辞。宗璞《紫藤萝瀑布》中“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的拟人句子,因为妙用修辞语言显得灵气十足,引人入胜。

因此,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为鲜活作文语言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告别年少的轻狂,犹如一次心灵的洗濯;告别年少的轻狂,等于来一次重生;告别年少的轻狂,从此我不会迷失方向。

(306班何嘉树《告别轻狂》)

夏天来势汹汹,逼迫着我告别柳絮飘飞的日子。告别柳絮飘飞的日子,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初中生。

(306班叶择文《告别初中》)

我的语文世界里,朱自清用他的《春》装饰我苍白的四壁,老舍用他的《济南的冬天》描画出我对冬天济南的向往,贾平凹的《风雨》让我感受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风雨,何其芳的《秋天》让我看见了丰收的风景。我发现我的语文世界,大作家是我这块贫瘠土地里最勤劳的农民,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耕耘着我的思想。感谢他们!

(110班沈若瑄《我的语文世界》)

如果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并一步一步地在写作中加以巧妙运用。那么,鲜活语言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

2巧用句式。

A. 讲究整散句错落,使语言摇曳生姿。

整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整齐和谐之美、丰富芜杂之美,气贯长虹之美,散句让人感受到自由变化之美,灵活机变之美,整句散句错落有致,文章的语言和节奏就舒缓自如,摇曳生姿。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句子形式上整散结合,把对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进行了礼赞。冰心的《观舞记》不仅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还注意整散结合,把作者眼中心中的舞蹈神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指导学生整句散句错落运用,丰富语言形式,也是实现鲜活语言这一目标的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例一:我的家乡多山。山多,树木就多。树木多,山核桃树就多。山核桃树多,山核桃就多。昌北的山核桃是出了名。我在城里上学,同学们一问起我老家,我回答之后,他们就会羡慕至极:“哇!你们那里山核桃多!”城里凡是卖山核桃的店铺都会特别标明:“岛石新山核桃”。

每到十月,家家户户的山核桃都已经收打完毕,等着被加工成各种口味的。我最喜欢的是奶奶做的原味核桃,它只是在大火文火的开水里慢慢吞吞地煮上一天,然后捞起,在炭火或者是阳光烤晒下,香味飘出,原味山核桃算是完成了。等到牙齿与山核桃轻轻一碰,“格拉”一声,一切山谷间的香味顷刻间弥漫开来。

(108班帅思越《昌北山核桃》)

例二:秋天真正来了,凉凉的风告诉我;秋天真正来了,离去的燕影告诉我;秋天真正来了,过往人群厚厚的大衣告诉我。

回家的路上满是秋景啊!

左边的银杏叶不知什么时候黄的,那满树的黄叶,点燃了我对秋的喜爱;那满地的黄叶,滋养了我心中无尽的希望。右边是碧色的苕溪水,廊桥的影子隐约在水中荡漾。

(309班章灵媛《初三,我的秋》)

B. 注重长短句结合,使语言变幻多姿。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在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这样的简洁短句与长句相结合,语言上变化多姿,作者情感的表达才更淋漓尽致,又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把“前行时纯粹的”“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等短句和长句巧妙组合,语言形式多变,表情达意更合理贴切。

因此,指导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也是鲜活语言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在句子段落的形成上,注意句子长短的变化,展现出语言运用的智慧,从而使语言鲜活丰润起来。学生在写作中初步尝试并运用这种方法,以改变原本一成不变的语言习惯。

十一月二十五日。雨淋淋的天。湿漉漉的地。

在一声“出发”的号令下,我们十二个班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原本就好动的我,心里的窃喜就不言而喻了,哪管头顶的雨水,脚底的泥水,仿佛自己就是一只被放飞的鸟儿,开始了半天自由之旅……

(110班方子博《远足的经历》)

别了,老屋!

我恋恋不舍,回首再去寻找烟雨蒙蒙中的老屋,发现它还是那样宁静,那样端庄,似乎我小时候所有的调皮捣蛋都是她美好的回忆。我在雨里默念着:老屋,再见!

告别老屋,告别我年少的调皮!

告别老屋,告别美妙的童年!

(306班黄舒婷《告别老屋》)

C. 化“常态句”为“变式句”,使语言百态千姿。

作文的语言,应该是完全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的语句。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改变它的语法习惯和结构顺序,其实这也是鲜活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般的语言习惯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地下森林断想》中“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就是“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明白阳光是公平的吗?”的句式。

指导学生改变四平八稳的常态句,引入生动活泼的变式句,以丰富文章的语言。灵活运用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等句式,让语言结构在变化中呈现百态千姿,化死板单调为多变神奇,化墨守成规为新颖生动,从而显示出鲜活语言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写作中,努力从句式上去做一些变化,使语言灵活多变,从而增强语言的直观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如:

把“笔尖焦急地碰触着纸张与课桌,留下了一支‘笃笃笃、笃笃笃……’的旋律”修改成“‘笃笃笃、笃笃笃……’笔尖焦急地碰触着纸张与课桌,留下了一支让人心烦意乱的旋律”,把“我想不应该是她,她可是班里最听话的女生,肯定不是她”修改成“不该是她吧?她可是班里最最听话的女生。不是她,肯定!”

当然,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课堂上对名家经典语言的感悟与剖析,课下的积累与借鉴,作文中的精心修改与锤炼,都是提升学生作文语言功力的长远之道。持之以恒,培养习惯,就是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了。

(三)读写结合,鲜活语言,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学生的创新同样重要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那么我们是否一味地借鉴、模仿或照抄呢,笔者个人认为不足取。大家都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杏枝头春意闹”看似寻常,实则奇崛藏巧,这是前人的创新。学生很多时候也是有这样的创新的。

初稿:夏天再次光临,我抱着一个西瓜,切开,不是沙瓤而且里面红彤彤,我切下一块,献给外婆,我也赶忙切下另一块品尝,西瓜的甜汁湿润着我那干渴的舌头,汁水在夏日中浸入心田。

修改稿:蝉依旧不知愁地叫着,盛夏如期而至。外婆抱来一个翠绿的西瓜,晶莹的水珠还在上面跳动着,外婆说这就是我种的西瓜。我慌忙接过,切开,纯洁的红就要溢出这凝脂的绿,仿佛在宣誓着它饱满的养分。切一块送到嘴边,清凉与甜蜜瞬间封锁住了味蕾,解开这几天的热与闷。外婆站在一旁,笑意在嘴角边隐藏。

这是学生在借鉴、模仿课文的基础上,创新自己作文语言的精彩片段。通过“晶莹的水珠还在上面跳动着”“纯洁的红就要溢出这凝脂的绿”等细微鲜活的描写,使文章增色不少,读起来不比名家之作逊色,语言也同样富有生命力。如此鲜活的语言,既是借鉴模仿,更是创新。

(四)读写结合,鲜活语言,要指导学生注意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一:习惯使用口语。比如,写到人物的激动,就会说“我十分激动”“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语言明显带有口语化特点,淡而无味。

误区二:习惯使用一种句式。不用疑问句,不用感叹句,不用祈使句,只是钟情于陈述句——并且都是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如此一来会使得文章语言单调乏味,表现力差。

误区三:习惯使用口号性语言。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主题,很多学生喜欢运用“勇敢”“坚强”“善良”“美丽”等给人或事物贴标签的词语,“汗水”和“泪水”比比皆是,“热爱”与“伟大”洋溢全文。殊不知这样大而空的语言是最干巴无力的。

误区四:习惯简单使用成语。成语凝练简洁,但是很多时候,成语却无法表达出细节上的鲜活。例如描写春天的碧野给自己的感觉,用“那碧绿的田野让我心旷神怡”来形容显然不如“望着那碧色的田野,我的心仿佛阔大了不少,好像天底下的一切都坐落在了我的心底。等我闭了眼,仿佛自己又成了一株在阳光下迎着风儿摇曳的绿草,没有忧伤,没有顾虑。”

四、结语

怎样使语言文字鲜活起来 篇3

一、动作表演

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试着演一演,感受语言的形象,领悟语言的意蕴。在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来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教师可让同桌二人表演读,一个有感情地朗读,另一个双手张开在下巴下做出花开的动作,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也可让孩子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恰当的动作表演,不仅能使孩子正确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而且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想象感悟

即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个成语叫“饱经风霜”,是用来描写鲁迅救助的那位车夫的,也是本篇课文的一个重点词语。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又是什么样的。经过启发,有的学生说:“这位车夫虽然年纪不过30来岁,但看上去却足有50多岁。又黑又瘦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有的学生说:“这位车夫高高的颧骨,眼圈深深凹陷下去,眼里充满血丝。”有的说:“这位车夫的脸枯瘦蜡黄,像霜打过的茄子,乱蓬蓬的头发像一把无序的稻草,上面还蒙着一层灰。”……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唤醒表象储备,把旧有经验与要重构的形象建立起联系,实现了对“饱经风霜”一词的感知;接着让学生想象车夫的生活,实现了对词语内涵的感悟。

三、经验体悟

即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如教《奶奶的白发》中“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一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小朋友,平时奶奶是怎么照顾你、关心你的?”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而让学生领悟句中长辈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当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时,这话已不再是由若干字词组成的句子,而是心灵的触动、生命的感动。

四、诵读内化

小学生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学习的内容习惯于直觉感受积累。诵读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品味、体会文本语言,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意义。诵读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要点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活动,从语音、语义、图象、场景、事件、人物、情感等多角度去玩味,感悟、匹配。教师可配以合适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把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以文为主,朗读欣赏,咀嚼语言,再以图为主,图文互义,练习背诵。还可由教师配乐读、或放录音,让学生耳听范读与音乐,眼看挂图或录像,心里默诵或小声跟背,最后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和组装成完整的模板。

如对于《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一句,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两层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文本:

一层读:学生头脑中过电影和画面。

(1)小朋友,你见过大海吗?能说一说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吗?———利用语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白天热闹”的大海表象。

(2)我们小朋友见到的是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的大海,特别热闹。太阳渐渐地沉下去,大海慢慢地睡着了,你想看看深夜里熟睡的大海吗?———语言、音乐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

二层读:进入角色,切己体察,染上“我”色。

(1)海风和海浪多像玩累的孩子啊!到了晚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他们像玩累的孩子安安静静地睡着了。

(2)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夜晚,你来了宁静的大海边,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走近画面。

(3)现在你就是明月,就是星星,深夜,你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随着波浪摇啊,摇啊———学生进入画面。

五、审美体验

即通过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影像播放、课件演示、语言渲染等手段,营造审美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意境,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如《月光曲》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播放钢琴曲和出示有关图像,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飞扬学生的思绪,以感受课文描绘的月光下大海风平浪静时的幽美和波澜壮阔时的壮美。没有情感的唤醒,没有思想的灵动,就谈不上语言文字的意义学习。赋语言文字以生命,首先就应该采取生命活动的方式,在感性的方式中感受理性的愉悦。选择和组合各种感性的方式,还语言以丰富的声、形,真切的情、意,多姿多彩的本色,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要点。

作文语言话鲜活 篇4

一、在表演中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亲身参与, 亲自经历、体验, 把外在事物内化为自己随时可以调用的“积蓄”, 写起作文来方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上课伊始, 笔者把学生分成两组, 分别给他们一份材料, 让他们根据材料进行表演。

材料一:

妈妈对我说:“你怎么了? ”我说:“没什么。”妈妈说:“那你怎么没精打采的? 是不是病了? ”我说:“我说没什么就没什么嘛。”妈妈说:“你这孩子, 真是。”我说:“别说了, 我要做作业了。”

材料二:

妈妈关切地对我说:“你怎么了? ”“没什么。”我懒洋洋地回答道。“那你怎么没精打采的? 是不是病了? ”妈妈···边说边伸过手来要摸我的额头。我用手一挡, 身子一扭说:“我说没什么·········就没什么嘛。”妈妈摇摇头, 叹口气说:“唉, 你这孩子, 真是。”·······我不耐烦地说:“别说了, 我要做作业了。”说完就·····一脚踹开书···房门, 走了进去。·······

等学生表演完后, 让其他学生评一评, 他们的表演有什么特点, 谁的表演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都发现两组学生说的台词一样, 但第二组学生表演要好得多。

“为什么第二组学生表演得好呢 ? 他们有没有秘密武器呢? ”笔者在大屏幕上打出两份材料, 让学生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发现第二组材料在说的语言之前加上了一些词语, 表演时就照这些词语做出动作、表情, 自然表演得生动逼真了。“这是些什么样的词呢? ”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生阅读两份材料, 进行总结归纳, 发现有描写动作的词, 有表现神态的词, 有描写语气的词, 有描写心理活动的词。因为有了这些词语, 才使他们的表演更形象, 更生动。新旧经验的重组、融汇, 使学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与文本作者对话, 与文本对话,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明理, 在对话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在学生通过表演有了新的收获后, 笔者引导学生再读短文, 想想:“这些带点词加上后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了‘懒洋洋’这个词, 我仿佛听见文中的‘我’说话一点力气也没有的声音。”

生:“读了‘妈妈摇摇头’, 我似乎感受到妈妈关心儿子, 儿子却不领情时的无奈与伤心。”

生:“读了‘不耐烦’一词, 我感到儿子是那么的不懂事, 对妈妈的爱不理不睬。”

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 笔者又给出示了两份阅读材料,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进一步感受提示语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材料一:

买完烧饼, 爸爸又想去买点儿熟肉, 他走进一家肉店, 说:“买半斤熟肉! ”老板连看爸爸一眼都没看, 麻利地称好了肉, 态度冷冰冰的, 还边称边漫不经心地和别人说话, 一点儿也不热情。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 看见了工商制服, 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 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 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 ”爸爸说:“为啥要再称一遍? ”老板说:“刚才称错了! ”爸爸说:“你咋知道称错了? ”老板说:“这, 这……”爸爸说:“这什么? ”老板说:“这是六块五毛钱的肉, 不够半斤。”爸爸说:“你竟敢缺斤少两, 跟我走一趟吧! ”

材料二:

当老板接爸爸手中的钱时, 看见了工商制服, 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 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 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 ”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 ”“刚才称错了! ”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你咋知道称错了? ”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 脸红得跟柜台里面的猪肝似的, 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 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 ”老板低下了头, 小声说:“这是两块五毛钱的肉, 不够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 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 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 欺骗顾客, 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

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 画线部分, 把老板见了执法人员的害怕与胆怯刻画得形象逼真;而斜体字部分对语气的描写, 似乎让我们听见了老板因见利忘义的行为, 被执法人员发现而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的声音。通过对老板动作、神态、语气的描摹, 一个见利忘义、在执法人员面前吓得战战兢兢的奸商形象呼之欲出。

三、在练习中提升

有了体验, 有了感悟, 便有了积淀。这更需要通过实践强化认识,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让语言文字变得更加鲜活。

在学生感受到在对话前加上这些词的好处后, 还应让他们学会在写作实践中运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想象说话人的动作语气神态, 在“说”之前补充适当的词语。

有一天, 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 不时用笔在纸上写着什么, 妈妈轻手轻脚地走过去, 一个饿虎扑食, 把爸爸手里的书和笔夺了过去, 爸爸说:“你这是干吗? ”妈妈说:“把饭先吃了, 不然别想再看书。”爸爸说:“遵命, 夫人。”“你这个老小孩! ”妈妈__说。

通过以上训练, 学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时, 会有意识地联想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心理活动等, 笔下的人物变得有声有色, 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语文学习是一个过程, 是一次智慧的探险。语言习得也是一个过程, 是一段心灵的旅程。引导学生观察用心感悟, 乐于实践, 便能写出鲜活的人物对话。

摘要:小学生初学作文, 往往对人物语言描写感到困难, 不够生动形象, 表现不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结合课例, 阐述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抓住活动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描写, 写出鲜活的人物言, 展示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

上一篇:救亡图存下一篇:德国马克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