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四种品质

2024-05-14

教育的四种品质(共6篇)

教育的四种品质 篇1

我愿提出四种品质, 在我看, 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 这就是说: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我并不认为这个罗列是全面的了, 但是我认为它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再者, 我坚信, 通过对儿童身体、感情和智力上恰当的爱护, 可以使这些品质非常普遍。我将逐一分析这些品质。

活力, 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 倒不如说是一种生理特质。活力大概总与良好的身体状况伴随在一起, 但它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趋向衰退, 并且到了老年时渐渐化为乌有。在生机勃勃的孩子入学之前, 活力很快上升到一个最高阶段;在儿童入学之后, 会由于受教育而趋向减弱。哪儿有活力, 即使没特定的令人愉快环境, 哪儿也会有充满生机的愉悦。活力能增加生命的喜悦, 减少生活的痛苦。不论发生什么情况, 活力能容易地给人们带来种利益, 它作为一种明智判断的基础, 能促进客观现实的变化。人类易于变得只注意身体, 而对他们自身的所见所闻不易感兴趣。既然活力能够帮助人类承担最大的烦恼和最大的忧郁, 所以这样做对人们自己是一个巨大的不幸。除了罕见的情形之外, 这样做对人们取得实际利益也是种致命的障碍。活力增进外部世界的得益;它也增进人们勤奋工作力量。而且, 活力一种反对嫉妒的防护措施, 因为它能使一个人一直心情愉快。由于嫉妒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根源之一, 所以防范嫉妒是活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许多坏品质是和活力的进程一致的:例如, 牛顿和洛克就几乎没有活力。无论如何, 牛顿和洛克却容易激动和嫉妒, 而这些缺点能为身体健康的人所克服。假如牛顿的身体更加健康并能享受日常生活的快乐, 也许那场毁坏英国一百多年数学发展的牛顿与莱布尼茨的争论, 本来是可以避免。因此, 尽管活力具有局限因素, 但我还是把它看作是所有人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勇气, 我们所列出的第二种品质, 它具有多种形式且复杂多变。无所畏惧是一种形式, 具有控制害怕力量是另一种形式。当害怕是合理的时候, 无所畏惧是一回事。反过来, 当害怕是不合理的时候, 无所畏惧是另一回事。没有不合理的害怕是一种明显的良好品质, 这一种控制恐惧的力量。但是, 没有合理的害怕, 则是一种可能引起争议的品性。不过, 我想先把这个问题搁一下, 等到我论及勇气的其他形式的时候再来分析。

一种并非存在于压迫中的勇气必定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勇气来自于最大的恭顺:健康和活力尽管不是必不可少的, 但却是非常有益的。在危险情境中的实践和技能是非常需要的。但当我们在这样或那样情况下失去勇气进行思考时, 普遍的勇气的产生, 需要某种更为基本的东西。这种所需要的更为基本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尊重和非个人主义人生观的结合。自我尊重开始于:一些人过着自尊生活, 而其他人则被周围的人看作是面镜子。后者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勇气:他们必须有赞美, 而内心里萦绕着害怕失去这种赞美。曾被认为很需要的“谦卑”教学, 是创造一种罪恶般堕落的手段。“谦卑”压抑自我尊重, 而不期望其他人对自己尊重, 它只是使人降低人格的尊严去博取他人的信任。这样, 它只能产生虚伪和本能的弄虚作假。当儿童成长时, 人们毫无道理地训导他们屈从, 并且继续教会他们养成“谦卑”, 据说只有那些学会屈从的人, 才知道如何进行指挥。我的观点是, 任何人不应该学会服人别人, 任何人不应该指挥别人。毫无疑问, 我并不是说在一个互相协作的事业中不应当有领导者;而是说, 他们的权威应该像一支足球队的队长那样, 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自愿忍受痛苦。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自我自身, 而不是外部权威的决议。我们永远不应该将自己的目的用暴力强加于别人。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个人不应该指挥别人, 一个人不应该服从别人的含意。

为了获取最大的勇气, 有一样更加应当得到的东西, 那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一种非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一个把希望和害怕都集中刚才所说的一种非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一个把希望和害怕都集中于自我的, 是不能镇定自若地看待死亡的, 因为死亡能消灭他的整个激情的世界。这里, 我们又一次遇上了由一种传统驱使的低廉而便利的抑制方法:道德高尚的人必须抛弃自我, 必须禁欲和摒绝天性的快乐。这是可能做到的, 但它得到的却是坏的后果。苦行的圣人抛弃了自我的愉悦, 也更容易抛弃别人快乐。圣人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对他人快乐的嫉妒, 却给他自己带来受苦的高尚外观, 因而是一种合理的自作自受。由此引起了一种彻底价值倒置:好的东西被认为是坏的, 而坏的东西则被认为是好的。一切危害的根源在于, 人们按照一种消极的规则来寻找美好生活, 而不是在扩大和发展自然愿望和本能寻找美好生活。在人类本性中存在着一些能使我们不经努力就能超越自我的东西。人类本性最一般的东西就是爱, 它是比父母之爱更为普遍而广泛的爱。有些爱是如此的博大, 它包容全人类。另一种是知识。没有理由认为伽利略不是一个特别仁慈的人, 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生活, 不被死亡所吓倒。事实上, 一个人自我身体之外的每一种兴趣, 能使他的生活达到某种程度的非个主义。由于这个原因, 看起来似乎有点荒谬, 一个野蛮而有着强烈兴趣的人, 要比那些由于自己生活中遭到挫折而埋没了兴趣, 被神秘的多疑症纠缠的人更容易献出自己的生命。因而, 这种勇气的优点在有着许多兴趣的人身上都能够找到。有着许多兴趣的人感觉他自我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很小部分, 这并不是由于他看不起自己, 而是他认为在他自身之外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除非一个人天性自由, 理智活泼, 否则他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天性自由和理智活泼的结合, 能产生一种不为骄奢淫逸的人与禁欲之徒所理解的观念,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把个人死亡看作是一件平常之事。这种勇气是积极的和天性的, 而不是消极的和受压抑的。这是积极观念形成的勇气。我认为, 这种积极观念是形成某种优越品质的主要成分。

敏感, 我们所列的第三种品质, 是一种在意识中对纯粹的勇气起矫正作用的品质。对于一个不能理解危险的人来说, 勇敢行为是容易产生, 但这种勇气可能常常是一种愚蠢行为。我们不会对建立在无知和疏忽基础上的任何行为方式感到满意, 尽可能完备的知识和了解是一种值得向往的基本因素。无论如何, 深思熟虑的见解来自于理智的头脑。敏感在我正在运用的这一特定语词的含义中, 属于激情。一个纯粹理论上的解释可能是:当一个人在许多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激情时, 他是一个激动而有生气的人;但是, 一个有教养的人并非需要具备种粗糙的品质。如敏感被认为是好的, 激情的反映必须在某种观点看来是恰如其分的, 不需要单纯的敏感强度。人的内在品质是受许多事情影响的产物, 或者是由许多事情造成的倒错。我将要解释的是什么是正确的东西。第一步, 即大多数儿童大约在出生五个月时就具备的, 是超越如饮食冷暖之类的感官愉快, 要求社会认可的愉快。一旦有了这种愉快, 它会急速地发展:每一个儿童喜爱称赞而讨厌责备。希望通常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生命的要素之一。希望作为一种对快乐行为的刺激因素, 作为一种对贪婪冲动的抑制因素, 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假如我们比我们所赞美的人更加明智, 那么希望可能会更有价值。但是, 只要大多数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最大限度地屠杀人民的人, 那么受赞美人的爱对于理想生活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认识的敏感也应该包括在内, 实际上它像观察的习惯一样, 我们会很自然地把认识的敏感与智慧联系起来考虑。由审美敏感引起的许多问题我不希望在这里讨论。我将继续分析我们所列举的四种品质的最后一种, 即智慧。

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对智慧的评价太低。在这方面, 希腊人做的是对的, 但是宗教教会引导人们认为除了美德便无所事事, 并且美德存在于禁欲, 而禁欲来自一张确定任意标上“罪恶”的行为清单。只要这种态度坚持下去, 那就不可能使人们认识到智慧起的良好作用远远多于任何一种人为虚构的传统“美德”。我所说的智慧, 包括实际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事实上, 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无知的成人是难以教化的, 例如, 像卫生或饮食习惯这样的事, 他们完全不能相信科学已经揭示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没有受过教条主义精神的影响, 那么他学得越多, 就越容易接受更多的东西。无知的人从来不想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 已经使自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难以变化的行为态度。他们不仅在值得怀疑的地方是轻信的, 而且在许多应该接受的地方却是固执的。毫无疑义, “智慧”这个词与其说是恰当地表明已获得的知识, 倒不如说是很好地表明一种获得知识的能力。但, 我并不认为离开实际的经验能获得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并不比一个钢琴演奏者或一个杂技演员的能力更强。当然, 用不培养智慧的方法传授知识是可能的, 这不仅可能, 而且方便, 经常可以做到。但是, 我不相信不传授知识就能培养智慧, 或在任何程度上促使知识被人们掌握。没有智慧, 我们这个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不能继续存在;缺乏理智, 这个世界一点也不能取得进步。因此, 我认识智慧的培养, 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 其实不然。被认为是正确信念而逐渐灌输的期望, 常常使教育受到过多的影响以至根本无法培养智慧。为了使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有必要对智慧稍作一些确切的限定, 以便显露智慧所需要的思维习惯。为此目的, 我将只考虑获取知识的能力, 而不考虑可以合理地包含在智慧范畴中的实际知识。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 即使在动物身上, 我们也可发现好奇心的原始形式的表现。智力需要机敏的好奇心, 但这种好奇心必定属于某一种类型。有一种类型是:夜幕低垂之后, 一些乡村鄙夫喜欢透过窗帘向邻居宗教窥视, 这种好奇心没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流言蜚语、飞短流长的普遍兴趣不是基于对知识的热爱, 而是源于不良的动机:没有一个饶舌者会宣传他人尚不为人知的美德, 而只会议论他人的隐私恶行。因此, 私下的议论大都不可信, 但又无人留意对其中的是非曲直加以澄清。我们邻人犯下的罪过如同宗教的慰藉一样, 是如此的令人愉悦, 所以我们不会停步去仔细考查有关证据。从另一角度而言, 所谓正当的好奇心则是为真正的求知欲而激进。你也许可以从一种适度的纯粹的形式见到这种冲动, 例如一只猫被人带到一个陌生房间后就开始西闻闻, 东嗅嗅, 不放过每个角落和每件家具。这就是正当而纯朴的好奇心。你们也可以从儿童身上看到这种冲动, 例如当平时锁着的抽屉或椅柜一一打开给孩子们看时, 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也是正当的好奇心。动物、机器、雷雨以及各种手工劳动均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能使最有智慧的成年人感到惭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冲动不断减弱, 以至到最后, 对一切生疏的事物一概厌烦, 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欲望消亡殆尽。进入这一阶段, 人们就会说, 国家快要完蛋了, 或者说:“一切事物都与我年轻时的样子大不一样了。”其实和当年不一样的是说话者的好奇心。我们也许可以说, 好奇心一死, 活跃的智力也就跟着消亡了。

虽然儿童期过后人的好奇心在强度、在广度上将会减少, 但在质量上也许会长期不断进步, 较之对特殊事物的好奇心, 他们对一般事物的好奇心能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总的说来, 一般性事物的等位越高, 它所包含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越高。与诸如获得食物的机会有关的好奇心相比, 和个人利益脱节的好奇心则显示出更高的发展水平。一只在新屋里到处乱嗅的猫称不上是一位无私欲的科学调查工作者, 或许它也想探明周围是否有老鼠。说好奇心在和私利无关时为最佳恐怕也不完全正确, 倒不如说当好奇心与其他利益的关系并不直接和明显, 只是通过某种程度的智力才能发现时, 这种好奇心最为可取。然而, 我们现在对此并无做出定论的必要。

若欲好奇心富有成效, 必须与求知的方法相结合。此处, 必须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凡此种种, 如果一个人具备作为原始储藏的好奇心, 并得到合适的智力教育, 均会自然地得到发展。但由于我们的智力生活只是我们活动的一部分, 由于好奇心时常与别的情感发生冲突, 所以诸如像虚心这种精神上的美德, 还是必需的。由于习惯和欲望的制约, 我们变得对新的真理无动于衷, 麻木不仁, 我们发现难于否定多年来我们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 并且我们对于能满足自尊或其他基本欲望的东西存疑也实属因材施教难。因此, 虚心应成为教育所企图造成的品质之一。然而现在, 这仅仅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实施而已…… (来源:《青年教师》, 2011年第12期)

教育的四种品质 篇2

新学年伊始,学校都会对新生进行为期数日的始业教育,通过军训、参观、集会等方式对新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针对当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娇惯、孤傲、自私等特征,始业教育应着重培养新生的四种意识。

一、吃苦意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是在不断的磨炼中长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新生军训,在练习“立正十分钟”时,定有十几人晕倒;学生和家长串通逃避军训的个例也在不断增加。暴露出的问题是部分学生缺少应有的锻炼,而进行锻炼是需要具有吃苦精神的。进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有许多新的挑战等着他们,吃苦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生活的顺利展开和个人的成长。所以培养学生的吃苦意识是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1.积极参加军训,不怕身体苦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经过短暂、艰苦而又难忘的军训,新生们晒黑了皮肤,但却减轻了体重,增强了抗病能力;少了份娇气,多了份坚强;少了份依赖,多了份自强;少了份怨天尤人,多了份勇往直前。军训不但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所以,新生们一定要珍惜这种能历练意志的机会;家长们更不要为子女撑起保护伞,为子女逃避军训寻找借口;学校和教师要通过考核制度,确保所有学生高质量地参加军训。

2.自理饮食起居,不怕生活苦

进入新的教学环境,新生都将遇到如何自理生活中饮食起居的问题。以往曾有家长每天来学校,收集子女的换洗衣物回家,或者在子女寝室帮子女洗衣袜等事例,更有家长雇用生活指导教师帮他们的子女洗衣做事。一些学生似乎也习惯了父母的大包小揽,几天不洗袜子、脏衣裤周末打包回家,更有甚者大热天几天不洗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始业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开学初的军训,应把整理寝室内务、日常洗漱等当作训练的必修课,并加以考核;班团活动课上,班主任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加以指正和正确引导,对于部分家长的不当行为,教师也要及时劝导和阻止。

3.学会自主学习,不怕学习苦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有些学生一旦离开老师的辅导就无从下手;没有了家长的陪伴就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心骨。在寄宿制学校里,曾有高一新生在晚自习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干坐了一节课,不知道还有预习新课和复习巩固“旧”知识这些环节。因而,始业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扔掉依赖的“拐杖”,懂得自主安排时间,自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吃苦意识,进而通过吃苦得到收获,成就自己。

二、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之间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十分溺爱,有求必应,不少学生更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竞争与合作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在始业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入手。

1.合作生活

学生进入新的学校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开始集体生活。曾有过这样的实例:某值日小组的同学因不知道分工合作而为了几把扫帚闹得不可开交;某寝室的成员因不懂得错时洗漱而屡屡延时熄灯被值周教师批评。为此,学校的始业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合作。班主任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开学初可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学会分工合作:值日时,有人打水,有人负责把凳子放到桌子上面,有人扫地,还要有人

擦黑板和倒垃圾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学会错时洗漱:寝室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学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需要室友充分利用时间,几个同学在洗漱时,其他室友可以整理寝室内务,有人在中午后洗衣服,有人可以在晚饭后做同样的洗漱工作;学会优势互补:同学间有人擅长内务,可以负责寝室的卫生,有人善于外交,可以负责调解班级寝室之间的矛盾,有人力气大,可以负责搬矿泉水,有人心细,可以负责教室和寝室的关门关窗,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提高了生活质量,一举多得。

2.合作学习

新学期开始,教师要特别重视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新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一,组织合作小组。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争,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精选学习内容。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要依据课堂标准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合作学习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合作学习的热情。第三,培养合作技巧。新生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

三、服从意识

军训要求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所以,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服从。在倡导“张扬学生个性”的今天,让学生具有服从意识似乎很难。刚入校的学生,表面上都服从教师管理,基本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但不能不说有部分学生,要么达不到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要么不服教师的管理,面对教师的批评,找出各种借口和教师顶撞。学生具有了服从意识,才能获得最大收益。为此,始业教育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学生服从意识的培养。

1.服从老师的正确教导

叫一声“老师好”不算真正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认真听课,虚心请教才是对教师的真正尊重;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反映和解决,而不能用人身攻击、网络诽谤等不良手段。只有真正尊重了老师,才能服从教师的管理,这无论对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还是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有好处。

2.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

学校是一个集体,规章制度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只有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才能让学校秩序井然有序。学生不能找任何借口逃避规章的约束,家长也不能以权势金钱为子女撑起保护伞,学校更不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心服口服,从而严格自觉执行,养成对规范和集体的服从意识。

3.服从集体的长远利益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懂得取舍,服从集体的长远利益,不但是个人能力提高的表现,更是自身素养的升华。服从需要一定的涵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理智看待这个问题,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懂得进退得失。所以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问题,更应该把它看作自身成长的必要环节,学校更应该从“高大上”的层面引导、教育学生。

四、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身带来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行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新学期开始适逢教师节和中秋节,学校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对中国人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在始业教育中对学生开展尊师重教和感谢父母等感恩教育活动。

1.感恩老师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育。新学期开始,适逢教师节到来,始业教育也就有了一个极佳的载体。教师节前后,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感恩教师的活动,例如,开班队会让学生向老师表达感谢、向任课老师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句祝愿、为老师做一件事;给原毕业学校的老师打个电话、送张贺卡;周末组织同学去拜访原来的老师等,以此表达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2.感恩父母

新生报到,有时会看到父母拎着大包小包,而子女袖手旁观,还有子女对父母大呼小叫等现象。为此,始业教育中我们必须开展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做亲情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并把这些真情写入日记、心得体会中去;互换角色,亲情体验。指导学生在周末进行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问题,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指导学生与家长做亲情沟通。有目的地拉近学生与家长的距离,让学生听爸妈讲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3.感恩社会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但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了,从而提醒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社会的心。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才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以积极勇敢的心态面对人生。为此,作为学生,我们感恩社会的最好行动就是:努力学习,考出优良成绩回报社会,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事,参加一些适合学生的公益活动,真正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丰惠中学

西方价值教育的四种取向 篇3

一、保守主义取向

保守主义取向在20世纪60年代前盛行,该取向认为学校和教师是价值权威的象征,教师在教学中把主要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等直接教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1]。学生所学习和接受的价值品质都是事先被外界给定的,他们没有机会自己去选择、抵制或是重新建构他们的道德品质。 常用的教育方法有:直接教授,服务学习,教师模仿,奖励和惩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指导等[2]。在保守主义取向下,这种传统式的教授方法虽然能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记住一些道德品质的内容,但却很难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准则,大多数学生还是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

在保守主义取向下的具体价值教育活动中,美国众多学校采取品格教育模(Character Education) 式。这种模式强调教师通过直接传授学生社会普遍认同的共享价值和行为方式来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念,通常采用“价值传递法”或“价值指导法”。 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对品格教育的特质做出了规定:“自律、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毅、诚实、忠诚以及信任”[3]。由此,很多学校会利用学科课程、公共论坛、集会、晨祷、日常公告、荣誉册以及旗帜横幅来彰显并使学生获得这些品格特质。比如俄亥俄州的肯特立学校就是通过每个月在课程内容中强调一种品格特质来传授价值教育的,12月份是“自控”月:语言艺术学科的老师让学生用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本月自控的次数;数学老师让学生把本月按时交作业的次数在曲线图上表示出来;体育老师让学生设计锻炼图来监督本月身体锻炼情况;1月是“同情”月:“同情”很容易在社会事件上体现,所以在社会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去研究美国移民背后的个人牺牲和心酸的故事;或是开发一项学生和团体服务的社会性项目等。

二、自由主义取向

自由主义取向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这种取向认为教师应当是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促进者, 而不是直接的价值传授者。它关注的是所有的学生, 并且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活[4]。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积极理解和参与价值活动的过程以及社会改革的一些方面,但是他们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预先设定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具体方法有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和自我分析、价值澄清等[5]。由此可见,自由主义取向比保守主义取向更加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学生而不是教师看做是价值教育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辨别以及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值得注意的是,自由主义取向虽调动了学生参与价值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机会从根本上挑战社会上所公认的共享价值。

深受自由主义取向的影响,价值澄清模式(Values Clarification) 被广泛应用于价值教育活动中。在该模式中,教育者认为学校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选择、珍视和行动的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的方法,帮助儿童澄清他们的价值观,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而不是向他们传授和灌输特定的价值观[6]。 价值澄清模式应用于实践主要有三大策略:

首先是价值反应策略。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一对一交谈的一种对话策略,教师就学生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做出恰当的反应,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比如一位学生对教师说“本周末我将随全家人去纽约”,教师一般的回答会是“祝你玩得愉快”或是“这想法不错”,但是若要激发这位学生澄清思想的行为,更好的回答应是“你喜欢去纽约吗?”这会引发学生去思考是自己想去呢,还是因为家人去自己才去? 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其次是价值单策略。这个方法首先由教师设计和编写出一些价值表,然后老师根据编写的价值表讲述相应的社会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方式不适合全班或组内讨论,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填写价值表,做出适合的评价,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观。

最后是团队讨论策略。该方法适合对全班同学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由四个步骤组成。首先就学生深感困惑的问题提出主题,如友谊、贫穷、金钱等;其次让学生就该主题进行深度思考;第三引导学生结构交流,即让学生分组交流,为了避免个别健谈的学生控制讨论局面;最后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就讨论的主题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批判主义取向

批判主义取向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女权主义、反殖民主义等运动产生,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在社会问题和社会行动中发挥更多的积极性[7]。 这种取向允许学生积极地去重构知识和价值观,并且鼓励学生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事先预定的信仰和行为。其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基础的课程。具体的方法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参与到真实的社会交流中,与更多的社区成员和组织进行交流,参与他们的行动,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关怀、 体谅以及平等地对待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品质[8]。相较前两种取向,批判主义取向更强调真实的社会交流过程对学生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将突破学校的围墙,走进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通过参与社会行为来认识以及建构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一般比较深刻,且更易于践行。

在批判主义价值取向下学校常采用社会行动模式(Social Action)来进行价值教育。在该模式中,教育者认为,学生是有情感的个体性和有责任感的社会性的共同存在,学生应学会采用批判的态度去审视不公正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并通过社会性活动来改变社会[9]。在批判主义价值取向下,社会行动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观察,搜集资料,进行访谈,发现问题,从而为社区贡献力量,而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 在西雅图的一所公立学校里,一个三年级学生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提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即东帝汶的困难处境。这引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于是该班学生每周举行一次研究东帝汶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历史的聚会,并付诸于行动,为困难学校筹钱,并且与一所被“印度尼西亚士兵”焚毁的学校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将筹集的几千美元捐与此学校,并与东帝汶的学生建立了自主基金项目。不难想象,学生通过参与社会问题,付诸社会行动,把自己看做道德的主体,在社会行动中体验其道德责任,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四、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取向是近年流行的,它涉及的问题是对真理与事实的探讨。该取向支持在教学中应从多角度的视角切入去看问题和学习知识,并且倾向于对社会价值和实践的解构,从而揭示在特定的背景与文化中展现出来的霸权和价值预设。学生可以解构和重构价值观,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扮演着一个解构者而不再是支持者的角色,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教师必须促进学生学习、 辩论以及个人与小组的价值探究性合作,为学生创造平等的道德对话环境[10]。相比前三种取向,后现代主义取向强调世界的多元化和价值品质的多元化, 学校和教师需要认识到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的存在, 去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去辨别和建构他们的价值观。但这种取向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比较高,在教育活动中要得到充分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道德对话(Moral Conversation)是后现代主义取向在具体价值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体现。道德对话主张通过主体双方在平等的、相互理解的、自由的、开放的气氛下进行观点的碰撞,而不是通过教化或说教的方式被动地接受[11]。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就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道德话题或学生所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如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然后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并且发表个人看法。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坦诚相见,比如甲说:“我的观点是……”;乙说“:我不同意甲的观点……”;丙说:“我与他们的观点都不相同……”。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相互批判和汲取彼此的观点,形成辩证看问题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育的四种品质 篇4

摘要:第十五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之后,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全面展开,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也不例外。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转型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操作层面,需要从战略层面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予以重新审视,树立战略意识、特色意识、合作意识和军魂意识,以更好地适应武警部队岗位任职需求。

关键词:武警部队;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转型

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2003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之后,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全面展开,任职教育院校无论从数量和规模上都开始处于主导地位。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作为直接培养武警部队基层指挥员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展开了向任职教育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转型靠外力推动的多,其实践探索也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操作层面,需要从战略层面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予以重新审视,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机制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武警部队岗位任职需求,跟上军队人才建设和军事教育改革的大势。

一、树立战略意识,抓住向任职教育转型的历史机遇

判断事物是否可以持久和强大,关键看它是否顺应发展变化的潮流和规律,军队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例外。在世界新军事变革中,不少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敏锐地注意到军事院校体系结构和军事教育模式必须与军队改革创新同步甚至于应超前发展,这种趋势要求军队院校体系结构布局更加符合现代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未来战争的人才需要,满足于军人终身学习的要求;另外,要求在军事人才教育培养上尽量减少成本,注重质量和效益。为此,他们大都对传统军校进行合并、改编、改组,加大任职教育的比重。我国也是如此,2004年的军队院校调整改革,3/5的军事院校按照军委和总部的部署转向任职教育,实现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全面转型,这也是我国军队院校体制迈向科学化、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在这样的历史大势下,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作为军队人才建设的重要环节、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主体,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向任职教育的战略性转型,顺应世界和我军军事教育变革的潮流。

(一)任职教育为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武警院校1983年开始重新组建,从1984年到2003年的短短二十多年里,从中专、大专发展到本科,二十八所学校同时开办,发展迅速。这是由国家、军队教育高速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所催生,也是武警部队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果,其意义十分深远和重大,对于改变武警部队干部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快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有其特殊性,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非比寻常。目前,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师资力量、硬件建设重复浪费,整体效益低,长期在较低层次徘徊;学科专业单一,办学理念难以及时更新;院校隶属各省(直辖市)武警总队或警种总队,在干部使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性不够,发展受限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的任职教育无疑为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突破发展瓶颈、跃升建设层次、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历史机遇。可以说,在数量众多的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中,谁抓住机遇,率先实现向任职教育转型,谁就占得了在未来发展生存的先机。

(二)任职教育符合武警部队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军队所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要求对于以“执勤、处突、维稳”为中心任务的武警部队而言,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武警部队要履行好新形势下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神圣职责,从源头上提升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需要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不仅要培养基础知识全面的通才,更要培养大批能在实战中克敌制胜的专才。而任职教育正是把培养人才的基点瞄准在部队的本质职能上,紧密围绕服务于部队岗位需求而展开,必将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武警院校教育的主流。

(三)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具备了转型任职教育的客观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这为我们军队院校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体系结构、把教育资源和重点转移到任职教育上来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地方院校招生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军队生长干部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武警部队的人才培养已经具备了在依托国民教育基础上实施任职教育的条件。

二、树立特色意识,努力提升任职教育的质量

特色就是质量,有特色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要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提高育人质量,形成强大的发展后劲,必须朝着突出武警特色的方向努力,依托本总队本院校的特有优势,紧贴未来武警职能需要,更新办学理念,增强办学优势,体现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训、用于一体”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无我有,独具一格

院校优势的形成,地理位置、编制等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上,而有没有独具一格的育人特色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武警部队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职能任务的特殊性。武警初级指挥院校要办出特色,就要紧紧围绕武警部队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规律、新要求开展任职教育,突出突发事件与预警、防范和应急指挥机制的研究内容,针对突发事件的各种样式、各个环节进行深化细化研究,以原创性的成果更好地指导部队实践。

(二)人有我优,占取所长

在任职教育中,各武警初级指挥院校要凸显自己,要始终保持优势,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敢于舍弃,让优势专业和学科、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得以充分展示。例如武警北京指挥学院的武警勤务课程,以北京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勤务为支撑,具有其它初级指挥院校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这应成为北京武警指挥学院开展任职教育的“拳头”产品。

(三)人优我变,引领发展

美军院校在2000年就开始了专项培训太空作战人才,印军指挥院校近几年也开始在培养大批新型军兵种人员上下功夫,这对于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有启示。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必须始终着眼部队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未来一线执勤的人才需求,超前计划、尽早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做到把握潮流,不断为部队建设输送急需人才。

三、树立合作意识,努力拓宽任职教育的领域和渠道

武警部队特殊的职能使命和“养兵千日,用兵

千日”的任务特点,要求任职教育要以学以致用为本,实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战法、最新装备融入教学,为此,任职教育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实践场地,必须要走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的路子,把课堂向一线部队、指挥岗位以及任何可能的实战场地延伸。

(一)坚持教育训练一体化

胡锦涛指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基础,但也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其他相关准备。”明确提出了训练在任职教育中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把“能力”作为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能力”不仅包括从事岗位工作的技能,而且包含应对处置新情况的潜能,这种潜能的培养不能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获得,只能在实地、实兵和实战中锻炼和提高,为此,任职教育必须依托一线部队的实践展开,坚持教育训练一体化。

(二)建立合作教育新机制

武警部队的多样化职能使命,要求教育的课堂不仅是院校和部队,还要向地方延伸,借助地方的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为此,必须突破围墙意识,建立完善的院校与部队、院校与地方高等院校、各院校之间的合作教育机制,把部队、社会、军地院校、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纳入到任职教育系统中。积极开展与兄弟院校和部队之间的教学合作,充分利用和挖掘学员的潜在的教育资源,营造院校、总队和社会紧密联系的教学环境,实现各教学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

(三)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武警部队使命特殊、任务繁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武警部队经常参加应急且意想不到的行动,仅靠在校学习难以及时完成知识更新。同时,武警部队任务艰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培养规模相对较小的初级指挥院校难以满足部队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概言之,“确定时间,确定地点”的学习以及对培训时间和地点的要求肯定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任务需要,为部队指挥员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对于在信息时代完成好武警部队的任务十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远程教育必将成为未来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开展任职教育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需要超前、深入开展远程教育的模式研究。

四、树立军魂意识,将政治合格作为任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关注,而更重要的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军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轻视,这有悖于我们开展任职教育的初衷。

德行者,兵之厚积也。80多年来,人民军队从弱到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拥有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理想希望的精神支柱。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改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荣辱意识发生着变化,生与死、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与冲突,凸现在当代军人面前,并不断地要求军人做出选择。特别是武警部队,或处于繁华的都市,或处于荒无人烟的戈壁,繁华与荒凉都对武警干部提出了严峻考验。倘若不能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认识自身价值,就可能懈怠甚至放弃军人的职能使命。

另外,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与此同时,它对人的精神因素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具备敢于应对任何艰难而不被艰难所屈服,敢于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吓倒的精神和勇气,已经成为新型军事人才最主要的能力素质。确立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财产安全而战的正义感,为中华民族和子孙幸福而牺牲的自豪感,为防止和平息种种不安全因素而尽责的使命感,以及蔑视一切破坏势力都是纸老虎的战斗精神,必将成为武警部队人才建设的基础工程。

而且,任职教育岗位指向性强,目的明确。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所培养的对象都将走上武警部队的指挥岗位,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武警部队的前途与命运。为此,在强调加强任职教育的专业训练、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道德教育,打牢军魂意识,确保培养的现代警官永远“忠于党和人民”。

作者单位:武警北京指挥学院

教育的四种品质 篇5

一、吃苦意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是在不断的磨炼中长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新生军训,在练习“立正十分钟”时,定有十几人晕倒;学生和家长串通逃避军训的个例也在不断增加。暴露出的问题是部分学生缺少应有的锻炼,而进行锻炼是需要具有吃苦精神的。进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有许多新的挑战等着他们,吃苦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生活的顺利展开和个人的成长。所以培养学生的吃苦意识是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1.积极参加军训,不怕身体苦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经过短暂、艰苦而又难忘的军训,新生们晒黑了皮肤,但却减轻了体重,增强了抗病能力;少了份娇气,多了份坚强;少了份依赖,多了份自强;少了份怨天尤人,多了份勇往直前。军训不但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所以,新生们一定要珍惜这种能历练意志的机会;家长们更不要为子女撑起保护伞,为子女逃避军训寻找借口;学校和教师要通过考核制度,确保所有学生高质量地参加军训。

2.自理饮食起居,不怕生活苦

进入新的教学环境,新生都将遇到如何自理生活中饮食起居的问题。以往曾有家长每天来学校,收集子女的换洗衣物回家,或者在子女寝室帮子女洗衣袜等事例,更有家长雇用生活指导教师帮他们的子女洗衣做事。一些学生似乎也习惯了父母的大包小揽,几天不洗袜子、脏衣裤周末打包回家,更有甚者大热天几天不洗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始业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开学初的军训,应把整理寝室内务、日常洗漱等当作训练的必修课,并加以考核;班团活动课上,班主任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加以指正和正确引导,对于部分家长的不当行为,教师也要及时劝导和阻止。

3.学会自主学习,不怕学习苦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有些学生一旦离开老师的辅导就无从下手;没有了家长的陪伴就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心骨。在寄宿制学校里,曾有高一新生在晚自习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干坐了一节课,不知道还有预习新课和复习巩固“旧”知识这些环节。因而,始业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扔掉依赖的“拐杖”,懂得自主安排时间,自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吃苦意识,进而通过吃苦得到收获,成就自己。

二、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之间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十分溺爱,有求必应,不少学生更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竞争与合作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在始业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入手。

1.合作生活

学生进入新的学校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开始集体生活。曾有过这样的实例:某值日小组的同学因不知道分工合作而为了几把扫帚闹得不可开交;某寝室的成员因不懂得错时洗漱而屡屡延时熄灯被值周教师批评。为此,学校的始业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合作。班主任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开学初可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学会分工合作:值日时,有人打水,有人负责把凳子放到桌子上面,有人扫地,还要有人擦黑板和倒垃圾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学会错时洗漱:寝室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学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需要室友充分利用时间,几个同学在洗漱时,其他室友可以整理寝室内务,有人在中午后洗衣服,有人可以在晚饭后做同样的洗漱工作;学会优势互补:同学间有人擅长内务,可以负责寝室的卫生,有人善于外交,可以负责调解班级寝室之间的矛盾,有人力气大,可以负责搬矿泉水,有人心细,可以负责教室和寝室的关门关窗,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提高了生活质量,一举多得。

2.合作学习

新学期开始,教师要特别重视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新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一,组织合作小组。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争,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精选学习内容。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要依据课堂标准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合作学习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合作学习的热情。第三,培养合作技巧。新生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

三、服从意识

军训要求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所以,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服从。在倡导“张扬学生个性”的今天,让学生具有服从意识似乎很难。刚入校的学生,表面上都服从教师管理,基本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但不能不说有部分学生,要么达不到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要么不服教师的管理,面对教师的批评,找出各种借口和教师顶撞。学生具有了服从意识,才能获得最大收益。为此,始业教育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学生服从意识的培养。

1.服从老师的正确教导

叫一声“老师好”不算真正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认真听课,虚心请教才是对教师的真正尊重;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反映和解决,而不能用人身攻击、网络诽谤等不良手段。只有真正尊重了老师,才能服从教师的管理,这无论对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还是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有好处。

2.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

学校是一个集体,规章制度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只有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才能让学校秩序井然有序。学生不能找任何借口逃避规章的约束,家长也不能以权势金钱为子女撑起保护伞,学校更不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心服口服,从而严格自觉执行,养成对规范和集体的服从意识。

3.服从集体的长远利益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懂得取舍,服从集体的长远利益,不但是个人能力提高的表现,更是自身素养的升华。服从需要一定的涵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理智看待这个问题,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懂得进退得失。所以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问题,更应该把它看作自身成长的必要环节,学校更应该从“高大上”的层面引导、教育学生。

四、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身带来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行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新学期开始适逢教师节和中秋节,学校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对中国人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在始业教育中对学生开展尊师重教和感谢父母等感恩教育活动。

1.感恩老师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育。新学期开始,适逢教师节到来,始业教育也就有了一个极佳的载体。教师节前后,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感恩教师的活动,例如,开班队会让学生向老师表达感谢、向任课老师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句祝愿、为老师做一件事;给原毕业学校的老师打个电话、送张贺卡;周末组织同学去拜访原来的老师等,以此表达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2.感恩父母

新生报到,有时会看到父母拎着大包小包,而子女袖手旁观,还有子女对父母大呼小叫等现象。为此,始业教育中我们必须开展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做亲情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并把这些真情写入日记、心得体会中去;互换角色,亲情体验。指导学生在周末进行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问题,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指导学生与家长做亲情沟通。有目的地拉近学生与家长的距离,让学生听爸妈讲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3.感恩社会

教育出版社编辑应具备的四种能力 篇6

关键词:教育出版社,编辑,综合能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各行各业的改革,教育出版社也不例外。教育是国家的基本为政纲要,是一国之本,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种教育类的工具需求越来越多。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巨大,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获取生活和学习的信息不再单一化,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得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出版物的竞争更加激烈,不仅有行业的竞争,同时由于市场的多元化和综合经营,包括了跨行业的竞争[1]。激烈的竞争对出版社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版社和编辑要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做好教育出版物。

1 教育出版社编辑要具备创新力

在新的改革体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教育出版社要想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编辑的创新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编辑在工作中有独特的产品意识,结合市场,使出版物不仅有专业性,也有特色性,能够融合新时代多媒体的特点,以及跨领域的综合性。创新力是教育出版社发展的源泉,有特色的出版物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能提高教育出版社的市场力,使教育出版社更有影响力,更能实现良好发展,教育出版社编辑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分工更加明确,各个领域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出版社也不例外。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有很强的专业化要求,在进行编辑工作的时候,选题内容可以更加细化,不仅达到特色的要求,同时也能兼具规模的效益[2]。使教育出版社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出版物,在一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成为同行业出版社中最突出的优势。教育的领域范围极广,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学生认识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教育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在金融、国学、网络、交通、心理学等各方面,同时还涉及各种专业类的考试出版物,教育的广泛性使其很难在各个领域做到第一,毕竟市场上的教育出版社竞争十分激烈,不同的教育出版社有不同教育倾斜,教育出版社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进行多层次的培养,不管是通俗化的教育出版物,还是高精尖高水平的理论,从浅入深,使这一主题具有完善性和专业性,甚至权威性。编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这一主题进行资源整合,不必局限于传统的样式和传统的风格,要结合现代人的学习心理,形成独有的风格,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样式,扩大出版物的受众群体,使出版物能够形成广泛的内容,广泛的卖点,从各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渗透,使教育出版社能够在这一领域中做成行业模范,做到行业领先的位置,形成教育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物。很多时候编辑对卖点把握不准确,可以向别的同行业的不同领域比如杂志等学习。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渗入生活各个方面的形势下,可以对产品进行多方面开发,比如光盘、电视节目合作,利用手机等工具制作针对性的出版产品,增强教育出版社的竞争力。

教育出版社要重视市场,教育出版社不仅仅是为教育服务,同时会考虑到出版社的发展,出版社的利益的问题。图书除了本身的高品质之外,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消费群体。市场是检验产品的试金石,出版物销售状况的好坏显示了出版物的质量,这与教育出版社编辑的水平密切相关,寻找市场寻找服务对象是教育出版社编辑需要重视的,吸引力是编辑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吸引力与创新意识密不可分。市场上千篇一律的出版物很难打动读者,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是重点。编辑应该了解自己职业中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年龄差异,区分教师还是学生,区分是技能类的出版物还是素质类的,是简单的业务还是心灵鸡汤,要有策划性,有选题的针对性,依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创新,制作不同的有吸引力的内容。同时可以了解一下竞争者的产品,把握竞争者的动向,确定自己的内容模式是否更有卖点。

2 教育出版社编辑要具备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要关注各个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有关教育和各种政策的信息。根据不同的信息确定编辑的方向,把握时代的脉络,教育的需求,使出版编辑紧跟时代的转变,与国家政策贴合起来,更有时效性[3]。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向融合,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出版社编辑要能够利用改革的信息,颁布的政策,从中寻找编辑的重点,寻找教育的方向,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配合,从中策划主题,选择适合学生的,适合不同领域人士需要的出版物。教育出版社的服务对象很多,最主要的便是学校,社会上的学校也很多,有学生义务教育的,也有职业学校和各类成人学校,编辑在制定有针对性的群体产品时,可以征询他们的意见,通过老师了解教育读物的诉求,通过家长了解教育的需要。在校内更注重知识性,编辑要确保出版物的知识点符合不同年龄的教育群体,从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能够从书里学到相关的准确的知识,不管是为了考试还是精神素养需求,编辑可以咨询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注重亲子类的读物,更加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编辑要针对家长的特点,编辑适合家庭教育的出版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在消费方面。传统的购物模式被互联网购物严重冲击。如今网上商品众多,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比现实生活的商品更加丰富多样。网上购物快捷方便,省去了奔波的麻烦,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大部分人会选择网上购物而不是实体店。教育出版社中的书籍一类同样如此,现在网上购书能够简单而普遍的一件事,网上购书的网站不断增多,图书种类更是丰富,当当网、淘宝网、亚马逊网等网络平台的出现,使人们的购书更加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的书,付款后只需等待书籍送达。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要有意识地注意网购问题,实体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往往看的人眼花缭乱。现在人们买书有了多样选择,网购图书成为新宠,编辑要注意及时了解网上图书的信息,将图书的基本信息,图书中的亮点及时发布在各大购书网站上,选择人们最关注的图书卖点,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图书,根据图书的信息挑选[4]。

3 教育出版社编辑要具备策划审稿能力

编辑不仅要做好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也有具备良好的策划能力。教育出版社编辑的策划能力,关系到出版社的成效。尤其是专题活动,出版社在不同的时期,会针对市场,举行一些重点图书的宣传。新图书要开拓市场,需要出版社的宣传推广。编辑在策划时候,要整理相关资料,从多角度宣传,吸引读者的注意。对于网站的推广,要了解传播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时期发布不同的信息,有步骤地进行。提高宣传的影响力的同时,使教育出版社自己的网站增加了浏览量和关注度。

在编辑选题策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出版社的优势领域。出版社做到在各个领域拔尖不容易,但在某一领域的特色和地位是出版社竞争力的体现。读者往往对教育出版社的优势领域有信任和依赖,在进行宣传策划时更有号召力,使读者愿意了解新书,愿意购买新书。

随着出版社与互联网的结合,网上策划活动是快速而有效的,网络的传播速度促进了教育出版社图书的宣传。在策划活动中,编辑到充分考虑到传播的影响,以及人们信息接受的速度,在策划实施中要不断充实信息。选择最有吸引力的内容,依据人们网络浏览的特点,增加滚动的内容,提高传播的效果。在策划中注意与读者的互动,网站的设置更方面了出版社与读者的直接交流,出版社编辑更有方向,更有目的,从读者的反馈信息中提取有效的加以利用,可以增强出版社出版物的竞争力[5]。在线宣传策划中,评论留言是很好的互动项目,可以增加出版社的热度,增强人气。编辑在策划时要有特色内容,有独特的视角,能够吸引读者甚至潜在的读者,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审稿是编辑必备的能力,审稿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书稿中的内容。同时,审稿也考验了一个编辑的能力。稿件审完之后,编辑将意见告诉读者,经过市场的检验,作者根据编辑的意见重新加工,能够使书籍更贴合市场需求,更适合读者的阅读,使出版的图书有实用价值,从而促进图书的传播和销售。

4 教育出版社编辑要具备营销能力

编辑的营销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出版社出版物的销售,关系出版社的利润,编辑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提高自己的营销能力。在传统的书籍出版中,营销是编辑其中一项工作内容,编辑不仅需要思考市场上需要什么,出版社要出什么,还要参与编辑制作,参与卖书的工作。不同的出版社,编辑的实际工作不一定一致。有些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更要求审读的过程,有些教育出版社更要求营销的内容,需要编辑积极发挥主动性,积极与多方面的人进行沟通,促进图书的销售工作更好地进行。教育出版社编辑要与出版社的营销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在销售图书的时候,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让采购图书的人能够对图书有全面的了解,不仅要认识图书的功能,还要具体了解新书适合的读者群。要保证宣传推广时,有新书可以销售,要考虑推销的问题,需要与印刷方面进行沟通。

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营销提供了新的形式。教育出版社越来越重视新的推广营销。利用互联网成为许多出版社的选择,互联网具有快速传播、接收人群广泛的特点,可以提高出版工作的营销效率。现代网络宣传平台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可供选择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营销的多样化。例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这些社交网络平台具有人流量多,浏览量多的特点,可以帮助出版社的宣传推广活动[6]。教育出版社要完善自己的网站平台建设,同时加强与其他商务平台的合作,增强教育出版社的影响力。开展线上营销,及时提供出版社新的出版信息。

总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不会止步不前,教育出版社作为辅助,也要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变化。培养和提高出版社编辑的综合能力,使编辑能够在创新、信息采集、策划审稿和营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读者,促进教育出版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玲.出版社编辑的市场意识[J].科技传播,2016(4).

[2]曲英丽.论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编辑职业能力的提升[J].职业,2016(10).

[3]陈菁.刍议好编辑应具备的能力[J].出版参考,2015(1):39-40.

[4]龚云霞.出版社编辑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J].青年与社会:上,2015(7):195-196.

[5]那明.论出版社编辑和发行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9):132-133.

上一篇:6S管理下一篇:第15届亚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