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品质

2024-05-14

烟叶品质(精选6篇)

烟叶品质 篇1

摘要:研究了贮叶条件对烟叶品质、烟草含水率以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一定的条件下,贮叶时间对卷烟感官质量、烟丝填充值和化学成分基本无影响;随着贮叶时间延长,烟丝整丝率呈下降趋势。②在不同的贮叶环境条件下,贮叶时间对烟草含水率和温度幅度以及烟丝的物理形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贮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物理形态

贮叶工序是制丝工段的重点工序,其工序任务一方面使各组分烟片进一步混配均匀,平衡烟片的含水率和温度,使烟片充分吸收料液,另一方面起到调节和平衡制丝生产能力及生产时间作用。国内对于贮叶工序的环境研究也进行了一些报道,如陈强等[1]研究发现:,烟叶中的总糖、烟碱、淀粉、硝酸盐和总挥发碱含量随储叶时间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润后烟叶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并适当延长储叶时间,可以明显改善烟叶品质、增加烟香、降低刺激性。魏玉玲等[2]研究认为贮叶环境对烟叶中的总糖(α=0.10)和还原糖(α=0.05)有显著影响。简辉等[3]研究认为在一定的贮叶条件(28~30 ℃,RH 60%~65%)下,贮叶时间控制在10 h以内对叶组的色泽影响不大;不同贮叶时间对不同配方叶组的常规化学成分影响不明显;从对叶组主要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看,对于二类烟以上配方叶组,贮叶时间宜控制在10 h之内。贮叶环境和贮叶时间是影响贮叶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对贮叶、贮丝两工序的环境控制工艺理念不同,贮丝工序一律采取温湿度控制,而贮叶工序目前国内大多数卷烟厂采取自然条件贮存。由于受制丝车间环境条件的不稳定影响,贮叶后烟片的平衡含水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道工序的加工质量。因此,研究贮叶环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

黄山A牌号叶组100 kg;黄山B牌号3个批次;云南烟叶B2F和C3F两个等级烟叶各5 kg。

1.1.2 仪器

YQ-2烟丝振动筛;YDZ430填充仪;101-4AS干燥箱,上海市试验仪器总厂;KBF恒温恒湿箱,德国Binder;PL3001-S电子天平(精度0.1 g),瑞士Mettler公司。

1.2 方法

1.2.1 现状分析

通过模拟目前的贮叶环境,分析贮叶前后含水率差异程度。

1.2.2 贮叶时间对烟叶品质影响

通过设置不同的贮叶时间,观察烟叶的颜色变化、检测与分析烟叶耐加工性、化学成分以及感官品质变化情况,找出贮叶时间对烟叶品质的影响规律。

1.2.3 贮叶环境对烟草含水率、温度及形态的影响

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贮叶环境,检测与分析烟叶样品含水率、温度的变化趋势,观察烟叶形态的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分析

在加料出口取100 kg黄山A牌号烟叶,平均分成3份装入塑料箱中,在贮叶时间为2 h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恒温恒湿箱中环境温湿度为35 ℃/70%、15 ℃/40%、20 ℃/55%三种条件下贮叶前后含水率,分析含水率差异程度。

2 h贮叶前后含水率检测结果见图1,从图1看出:不同的环境温湿度下,贮叶前后含水率差异程度不同,其中温湿度35 ℃/70%贮叶前后含水率基本无差异;温湿度15 ℃/40%贮叶前后含水率相差1.16%,已经超过1%;温湿度20 ℃/55%贮叶前后含水率相差0.75%。以上结果说明片烟贮叶后平衡含水率随着温湿度变化波动较显著。

2.2 贮叶时间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在自然贮存条件下,选取黄山B牌号进行贮叶时间试验,贮叶时间分别按照0 h、2 h、36 h三个试验参数,除贮叶时间试验参数外,加工过程的其它工艺技术参数按照工艺技术标准执行。统计分析贮叶前后含水率变化情况,检测贮丝后烟丝结构、填充值,另对成品卷烟进行感官评价,评价方法采取三角检验。

从图2~4中看出:在实验条件下,①不同贮叶时间对烟叶含水率有一定影响,贮叶时间越长,含水率损失越大,贮叶时间为36 h时,含水率损失接近1.5%;②不同贮叶时间对烟丝结构也有一定影响,贮叶时间越长,烟丝整丝率呈下降趋势,烟丝碎丝率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贮叶时间越长,烟丝的耐加工性减弱;③不同贮叶时间对烟丝填充值不构成影响。从表1、表2看出:不同贮叶时间对烟气指标、烟丝化学成分基本无影响。

不同贮叶时间对感官质量的影响见表3,按照国标YC138分析,根据其判断规则,α=5%时,16人参与评价,正确响应人数应大于等于10人,而以上正确相应人数均小于10且小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贮叶时间0 h、2 h、36 h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按照BS ISO 4120 2004分析,按照α=0.10,即90%的置信区间分析,判断准则:16人评价,正确响应人数大于等于9人,则拒绝假设“无差异”,说明贮叶时间0 h、2 h、36 h无差异。表1按照90%的置信度计算结果,置信区间对于上、下限允许10%的误差,因此可以80%置信度得出以下结论:贮叶时间0 h、2 h真正可辨别其差异的人员比例在0%与19%之间;贮叶时间2 h、36 h真正可辨别其差异的人员比例在0%与31%之间。

2.3 贮叶环境对烟草含水率、温度的影响

在叶片加料出口含水率稳定的情况下,取加料后的完全松散烟叶各20 kg分别装入三个特制的铁箱中(自然存放,不挤压),然后依次放入温湿度设定为35 ℃/70%、15 ℃/40%、20 ℃/60%三种条件下的恒温恒湿箱中,进行贮叶环境模拟试验。分别在贮叶时间为0、 2、 4、 8、 24、 36、 48、 60、 72 h时,取样检测铁箱表层和中层烟叶的温度和含水率。

不同的贮叶环境对烟草含水率、温度的影响见图5~10。从图中看出,不同的贮叶环境对表层和中层的烟叶含水率和温度有一定影响,影响的程度不同,温湿度15 ℃/40%时烟叶温度、含水率变化最显著。在环境温湿度15 ℃/40%时,烟叶表层温度2 h后下降到环境温度,烟叶中层温度8 h后下降到环境温度;烟叶表层含水率72 h下降到10.35%,下降幅度10.2%,烟叶中层含水率72 h下降到17.8%,下降幅度2.8%。在环境温湿度35 ℃/70%时,烟叶表层温度4小时后下降到环境温度,烟叶中层温度8 h后下降到环境温度;烟叶表层含水率24 h达到平衡,下降到19.5%,下降幅度1.1%,烟叶中层含水率基本无变化。在环境温湿度20 ℃/60%时,烟叶表层温度2 h后下降到环境温度,烟叶中层温度8 h后下降到环境温度;烟叶表层含水率72 h下降到11.5%,下降幅度9%,烟叶中层含水率72 h下降到18.7%,下降幅度1.7%。

2.5 贮叶环境对烟草形态的影响

备注:“-”烟叶舒展,“+”烟叶略有皱缩,“++”烟叶皱缩,“+++”烟叶皱缩明显,“++++”烟叶皱缩极明显、干易碎。

从表4看出,在三种贮叶环境条件下,烟叶形态均随着贮叶时间的延长由舒展向皱缩转变,皱缩程度不一。其中在15 ℃/40%条件下,贮叶时间2 h时烟叶略有皱缩,贮叶时间4 h时烟叶皱缩,贮叶时间8~24 h时烟叶皱缩明显,当贮叶时间达到36 h后,烟叶皱缩极为明显且易碎;在20 ℃/60%条件下,贮叶时间2~4 h时烟叶略有皱缩,贮叶时间8~24 h时烟叶皱缩,贮叶时间36~48 h时烟叶皱缩明显,当贮叶时间达到60 h后,烟叶皱缩极为明显且易碎;在35 ℃/70%条件下,贮叶时间8~36 h时烟叶略有皱缩,贮叶时间48 h后烟叶皱缩。以上说明在贮叶环境15 ℃/40%时,烟叶贮存时间控制在2 h以内;在贮叶环境20 ℃/60%时,烟叶贮存时间控制在4 h以内;在贮叶环境35 ℃/70%时,烟叶贮存时间控制在8 h以内。

3 结 论

(1)在自然贮存条件下,片烟贮叶后平衡含水率随着温湿度变化波动较显著。

(2)贮叶时间在0~36 h内,感官质量、常规化学及烟气指标基本无影响;烟丝结构有一定影响,贮叶时间越长,烟丝整丝率呈下降趋势,烟丝碎丝率呈上升趋势,说明贮叶时间越长,烟丝的耐加工性减弱。

(3)不同的贮叶环境对表层和中层的烟叶含水率和温度有一定影响,影响的程度不同,表层影响显著,其中温湿度15 ℃/40%时烟叶温度、含水率变化最显著,35 ℃/70%时烟叶含水率变化最小。

(4)烟叶形态均随着贮叶时间的延长由舒展向皱缩转变,皱缩程度不一。其中在贮叶环境15 ℃/40%时,烟叶贮存时间控制在2 h以内;在贮叶环境20 ℃/60%时,烟叶贮存时间控制在4 h以内;在贮叶环境35 ℃/70%时,烟叶贮存时间控制在8 h以内。

参考文献

[1]陈洪,钱强,杨艳萍.润叶后不同储叶时间与烟叶品质变化关系的研究[J].烟草科技,2002(7):9-11.

[2]魏玉玲,阴耕云,刘戈弋,等.模拟润叶和贮叶期间烤烟中总糖、还原糖、淀粉及糖碱比的变化[J].烟草科技,2007(4):5-8.

[3]简辉,熊文,王保兴,等.贮叶时间对卷烟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6(6):9-12.

烟叶品质 篇2

关键词:微量元素;硫酸锌;硼酸;壳聚糖;烟叶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7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091-04

硼和锌均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1-2]。硼主要通过参与植物体内糖、蛋白质、生物碱等化合物质的合成、代谢与运输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3-5]。烟草对硼的需求量较大,当硼缺乏时,会导致烟叶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的积累,影响烤后烟叶的质量,而当烟叶硼含量过高也会出现中毒现象[6-7]。锌存在于很多植物酶中,通过影响酶与基质的结合来影响植株的生理功能[8],此外锌还参与叶绿素、生长素的合成与代谢[9-10],这决定了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关键性作用。有研究表明,当烟草缺锌时会导致烟草花叶病加重,补充一定量的锌可以提高烟株对花叶病毒的抗性[11]。目前,壳聚糖在烟草上的应用主要是关于抗病虫害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壳聚糖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体,有效抑制TMV、CMV、PVY等病毒的增殖,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效果更加显著[12];喷施一定浓度的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烟草对病毒病的抗性,而且还能够显著提高烟叶质量、产量[13]。本试验通过喷施喷施硼、锌微量元素和壳聚糖对烤后烟叶品质的研究,为合理利用微量元素肥料作出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年在河南郑州登封烟草种植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中烟100。试验地烟苗于5月中旬移栽,7月中下旬打顶。田块土壤肥力中等,土壤pH值7.41,有机质含量12.30 g/kg,速效氮含量50.27 mg/kg,速效磷含量12.36 mg/kg,速效钾含量153.37 mg/kg,氯含量34.13 mg/kg。田间管理按优质烟栽培技术进行。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0.01%硫酸锌;处理2,005%硼酸;处理3,0.01%硫酸锌+0.05%硼酸;处理4,001%硫酸锌+0.05%硼酸+100 mg/L壳聚糖;处理5,清水(对照)。各处理于团棵期、旺长期和成熟期(打顶当天)各喷施1次,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40株。每次喷施在当天16:00时全株喷施,以叶面叶背湿露为度。烤后取C3F,在45 ℃下烘干,磨碎,过60目筛后保存,用于成分的测定。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1 主要中性香味物质的测定 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及其他致香物质含量的测定采用GC/MS法。

1.2.2 烟叶常规化学成分检测 总糖(还原糖)含量测定用连续流动法(YC/T 159—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 水溶性糖的测定》);总氮含量的测定用连续流动法(YC/T 161—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 总氮的测定》);总生物碱的测定用连续流动法(YC/T 160—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 总植物碱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钾元素含量的测定用火焰光度法(YC/T 217—2007《烟草及烟草制品 钾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氯元素含量的测定用电位滴定法(YC/T 153—2001《烟草及烟草制品 氯含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条件下烤烟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烤后烟叶内化学成分是衡量烟叶内在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优质烤烟烤后烟叶总糖的含量要求范围为18%~22%,由表1可知,除处理1外,其他处理烤后烟叶总糖含量都在优质烤烟要求范围之内;优质烤烟烤后还原糖的含量适宜范围为18%~20%,除处理1外均在优质烟叶范围内;优质烤烟烤后烟碱含量适宜范围为1.5%~3.5%,各个处理均在适宜范围之内;优质烤烟烤后烟叶氯和钾含量的适宜范围为:K+>2%、Cl-<1%,各个处理烤后烟叶钾、氯含量也都达到了适宜范围;优质烤烟烤后烟叶总氮含量要求适宜范围为15%~3.5%,各个处理效果较好, 都达到了适宜范围;优质烤烟蛋白质含量适宜范围为8%~10%,各个处理的含量都偏高。

2.2 不同处理条件下烤烟烟叶中中性香味成分含量的变化

2.2.1 不同处理条件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间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从大到小为处理4>处理2>CK>处理3>处理1,因此单独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方面考虑,处理4有利于产生香气丰韵的烟叶,其次为处理2。从不同降解产物含量来看,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处理4的法尼基丙酮、香叶基丙酮、b-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b-二氢大马酮含量最高;CK的氧化异佛尔酮、巨豆三烯酮1、巨豆三烯酮2、巨豆三烯酮3、巨豆三烯酮4含量最高;处理3的b-二氢大马酮、6-甲基-5-庚烯-2-酮含量最高;处理2的6-甲基-5-庚烯-2-醇、b-大马酮含量最高,且处理2各降解成分含量较为平衡,有利于提高综合香气。

2.2.2 不同处理条件对新植二烯含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间新植二烯的含量以处理4最高,其次为处理2,分别较对照高出5.30%和0.26%;处理1和处理3新植二烯的含量都低于CK。 不同处理间香味物质总量(除去新植二烯)以处理3最高,其次为处理2,处理1低于CK。

2.3 不同处理条件对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处理间芳香族氨基酸类物质总量大小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4>CK>处理1。苯甲醛含量以处理3最高,苯甲醇含量以CK最高,苯乙醛含量含量以处理2最高,苯乙醇含量以处理4最高。

2.4 不同处理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

不同处理间降解产物含量有明显差异(表5),CK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总量最高(27.14 μg/g),其次为处理1(27.01 μg/g)。处理1糠醛含量最高,处理3糠醇含量最高,CK的2-乙酰呋喃含量最高,而处理4的5-甲基糠醛和3,4-二甲基-2,5-呋喃二酮含量最高。

2.5 不同处理对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由表6可知,处理3烤烟中类西柏烷类总量含量最高,较对照高39.48%,占总量(除新植二烯)的47%,其次为处理2,占总量(除新植二烯)的44%。不同降解产物的含量比较来看,均以处理3最高,表明处理3有利于提高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含量。

2.6 不同处理条件对中性香味物质总量的影响

烟叶中的中性挥发性香味物质是烟草香气评价研究的重要化学组分,也是对烟叶香气质、量及香型评价的重要指标。表7可见,以处理4香气物质总量最高,为1 041.77 μg/g,其次为处理2(1 005.08 μg/g),处理1含量最低,仅为820.21 μg/g。

2.7 不同处理条件对烤后烟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烟叶中有机酸主要包括高级脂肪酸、非挥发性的二元酸、三元酸及低级脂肪酸。非挥发性有机酸可调节烟气酸性,中和游离碱,使吸味醇和,在烟气中起平衡作用;挥发性有机酸能增进烟叶和烟气的香气,降低烟气的碱性,减少刺激性,使气味变得醇和[14-16]。

2.7.1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由表8可知,不同处理对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1>处理2>CK,其含量分别为39.58、3884、36.32、35.99、33.61 mg/g。不同处理下烤烟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别,处理4的乙二酸、富马酸(延胡索酸)含量主多,处理2的丙二酸、苹果酸含量最多,处理1的γ-戊酮酸、丁二酸、2,4-庚二烯酸含量最多,处理3的柠檬酸含量最多,而异柠檬酸含量又以处理3和处理4最多。

2.7.2 不同处理条件对烤后烟高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由表9可知,不同处理对高级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1>处理4 >处理3>处理2>CK,其含量分别为662、5.86、5.02、4.39、4.31 mg/g。不同处理间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见表10,处理间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1>处理4>处理3>CK>处理2,其含量分别为10.72、8.56、7.56、6.87、6.82 mg/g。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处理常规成分含量的影响

烟草喷施锌后,烟叶常规成分除了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高于对照外,其他成分的含量均低于对照,且各成分的含量均在优质烟叶适宜范围内。当单独喷施硼时,常规成分含量中氯、还原糖、总糖的含量低于对照,且各项指标均在最适宜的范围之内。与单一喷施硼相比,喷施锌后提高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这可能由于喷施锌提高了叶绿素含量[9],进而提高光合产物。单独喷施硼后,处理3与处理4的还原糖总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与单独喷施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的含量高于对照与单独喷施锌,这可能与硼参与蛋白质、生物碱的合成有关。

3.2 香气物质成分的影响

单独喷施锌时,不同种类香气成分的总量均低于对照与其他处理,即是喷施锌减少了香气物质总量,不利于香气的行成,这与韦凤杰的研究相矛盾[2],笔者认为可能与地区有关,须进一步研究。硼及壳聚糖处理除美拉德反应物的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他种类香气成分的总量均高于对照,这可能与硼密切相关,起着增加烟叶香气的作用[17]。因此,单独从香气物质单方面考虑,处理4(硫酸锌0.01%+硼酸0.05%+壳聚糖100 mg/L)有利于生产香气丰韵的烟叶。

3.3 有机酸总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均可以提高有机酸、高级饱和脂肪酸、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又以处理1和处理4提高幅度较大,可见喷施锌时可以提高烟叶有机酸的含量。

综上所述,硫酸锌+硼酸+壳聚糖有利于烤后烟叶香气成分的形成;而单独喷施锌可以提高烤后烟叶还原糖与总糖的含量,有利于有机酸含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 君,危常州,梁远航,等. 陆地棉对叶面施硼的吸收和分配[J]. 棉花学报,2012,24(4):331-335.

[2]韦凤杰,张国显,常思敏,等. 锌对豫西烤烟香气物质含量和评吸质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3):263-267.

[3]Yamauchi T,Hata T,Sonoda Y. Distribution of calcium and boron in the pectin fraction of tomato leaf cell wail[J]. Plant & Cell Physiology,1986,27:729-732.

[4]Tom M,Ken-Ichi I,Kaori O,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oron-polysaccharide complex for radish roots[J]. Plant & Cell Physiology,1993,34(4):639-642.

[5]施木田,陈如凯. 锌硼营养对苦瓜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2):198-201.

[6]Jones H E,Scarseth G D. The calcium-boron balance in plants as related to boron needs[J]. Soil Science,1964,57:15-25.

[7]Ruiz J M,Baghour M,Bretones G,et al. Nitrogen metabolism in tobacco plants(Nicotiana tabacum L.):Role of Boron as a possible regulatory factor[J]. Plant Science,1998,159:121-126.

[8]王富芳,李 路,刘尚义,等. 作物必需微量元素及其生理功能[J]. 作物杂志,1994(4):34-36.

[9]张贵常. 锌对番茄叶绿体显微结构的影响与光的关系[J]. 实验生物学报,1984,17(2):491-495.

[10]曲桂敏,黄天栋,顾曼如,等. 锌与苹果叶片的显微亚显微结构及其超微分布[J]. 园艺学报,1993,20(4):399-400.

[11]谈 文,蒋士君,刘 骏,等. 烟草个体发育中营养抗病性的研究综述[J]. 烟草科技,1999(1):46,48,47.

[12]郭红莲,李 丹,白雪芳,等. 壳聚糖对烟草TMV病毒的诱导性研究[J]. 中国烟草科技,2002(4):1-3.

[13]林祥永,常鹏飞. 壳聚糖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3):167-169.

[14]张槐荃,葛翠英,穆怀静,等. 烟草分析与检验[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5]Smeeton B W. Genetic control of tobacco quality[J]. Rec Tob Sic,1987,13:3-27.

[16]Kallianos A G. Phenolics and acids in leaf and their relaationship to smoking quality and aroma[J]. Rec Adv Tob Sic,1976,2:61-79.

烟叶品质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示范地点分别安排在宜章县新华乡东山村车木塘、吾作村洪家洞及赤石乡力坪村米筛坪、白水村。示范土壤系旱土, 属黄、红土壤, 前茬作物为玉米、黄豆、花生、红薯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烤烟, 品种K326, 由中南试验站提供;烟草专用基肥和追肥由湖南金叶肥料公司提供;气象观测设备等由宜章县气象局提供。

1.3 试验设计

按不同海拔高度分别在县内新华乡东山村车木塘 (海拔740 m) 、新华乡吾作村洪家洞 (海拔560 m) 、赤石乡力坪村米筛坪 (海拔370 m) 、赤石乡白水村 (海拔250 m) 设置试验观测点, 以白水村为对照 (CK) , 在4个代表区选择旱土按同一品种 (K326) 、同一施肥水平 (施纯N 135 kg/hm2, 氮、磷、钾比例1∶1∶2) 、同一种植密度 (行距1.1 m, 株距0.5 m, 栽1.65万株/hm2) 、同一培管技术种植烤烟0.33 hm2, 作为烤烟大田生育期、烟株农艺性状、生长速度、产量 (单产、中上等烟比例) 、质量 (外观、化学成分) 等的观测记载样本[3,4]。每年各观测点收获后的原烟, 组织农艺师、分级技师对外观品质进行分级、鉴评, 综合取样送检化验[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海拔点烤烟大田生育期

由表1可知, 不同海拔点烟株生育期总的规律是随海拔升高而推迟。白水村 (CK) 一般在12月15日播种, 1月上旬出苗, 3月中旬移栽大田, 5月上旬团棵, 5月中旬现蕾, 5月下旬末或6月上旬始烤, 7月中旬左右采收结束;而车木塘村适宜播种期在12月下旬, 4月上、中旬移栽大田, 团棵期在5月中下旬之间, 现蕾期6月上旬至中旬。从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看, 白水村 (CK) 烤烟移栽后4月易受连续长期低温阴雨影响, 前期生长缓慢, 病害严重, 从移栽期到团棵期往往要50 d左右, 而高海拔500~800 m区域, 移栽季节推迟15~20 d, 但进入4月下旬, 气温回升快, 从移栽期到团棵期略少于对照点天数, 一般为40~45 d, 生长健壮, 少受低温影响, 病害较轻, 但整个大田生育期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从低海拔白水村 (CK) 至高海拔车木塘村分别为108、110、116、123 d。

2.2 不同海拔点大田烟株生长速度

由表2可知, 不同海拔高度点烟株生长速度随海拔升高, 气温逐渐冷凉, 极端最高、最低变幅减小, 烟株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平缓。白水村 (CK) 日平均高生长量1.97 cm, 日最大高生长量达4.70 cm, 而车木塘村日均高生长量1.43 cm, 日最大高生长量2.94 cm, 白水村日均叶片生长量0.60片, 日最大叶生长量0.91片, 而车木塘村日平均叶生长量0.42片, 日最大生长量0.62片。由于高海拔处烟株日生长速度较均衡, 叶片厚薄较低海拔处匀称且大小适中, 有利于提高叶片质量。

2.3 不同海拔点烟株农艺性状

由表3可知, 不同海拔点的烟株农艺性状差异不大, 但高海拔点烟株节距略较低海拔点的小, 烟株到现蕾打顶时, 高海拔点单株平均总叶数要较低海拔单株平均叶片总数多2~3片, 从常年观察调查低海拔点烟株往往易出现早花现象, 而高海拔处烤烟出现早花情况就极少。

2.4 不同海拔点的烟叶产量等级和原烟外观品质

2.4.1 单产和均价。

由表4可知, 海拔较高的点单产略高, 车木糖点原烟单产最高, 为2 079.75 kg/hm2。1993—1995年的试验结果及1996—2005年对各海拔点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同一施肥水平基础上, 500 m以上区域, 旱土烤烟平均单产在1 950~2 250 kg/hm2的种植户占调查户数的78%, 海拔400 m以下烟区仅占51%, 说明海拔较高区域的旱土烟产量比较平衡。

2.4.2 上中等烟比例及原烟外观品质鉴定。

由表4可知, 上中等烟比例3个试验观测点均较CK高, 车木塘村点上等烟比例为33.4%, 较白水村 (CK) 高15.0个百分点。车木塘点上、中、下3个部位的百叶干重, 也比较均衡, 下部叶平均在500 g以上, 中部叶平均800 g以上, 上部叶平均900~950 g, 各部位叶片厚薄较适中。其中白水村的下部叶片质量较其他观测点相差显著 (表5、6、7) 。

2.5 不同海拔点烟叶化学成分及评吸

由表8可知, 海拔较高点原烟总糖含量较高, 但烟碱偏低, 总氮和烟碱比例平衡, 钾的含量基本相似。

从1993、1994年评级结果可知, 低海拔的烟叶香气、香气量次于其他3个海拔较高的点, 低海拔对照的烟叶刺激性略大, 余味欠适 (1995年评级结果) 。

3 结论

经过3年的研究及10余年的跟踪验证, 发现海拔500~800 m地域具有生产优质烤烟的良好生态条件, 所生产的烟叶品质好, 理化结构优, 内在化学成分平衡, 香气质好, 香气量足。

(1) 气候温和, 烟株生长较平缓稳壮。经长期观察发现, 南岭山地带4—7月烤烟生长季节, 平均气温常年在17.2~24.1℃, 其中最高气温仅32.9℃ (7月) , 且只有1 d, 天气时晴时阴, 光照多而不强烈, 非常有利于烟叶的物质积累, 烘烤后原烟色泽金黄, 味道醇和, 具有一股特有的山地浓郁清香。

(2) 大田烟株生长态势及烟叶质量随海拔升高而趋优。随海拔升高, 烤烟大田生育期延长, 烟株长速稳健, 早花发生率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烟株有效叶片数逐渐增多2~3片, 旱土烟单产、单叶重及上等烟比例增加, 原烟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及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显著提高。

(3) 中高海拔区域旱土烟叶种植要实现优质适产, 需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栽培技术。一是要注意珍惜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将种植规划在坡度15°以下的低坡区域, 并重视轮作;二是海拔700 m以上地区培育壮苗的方式, 可在低海拔区域育苗高海拔区域移栽大田。若在高海拔区域育苗, 要注意防寒增温保苗, 一般以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播种为宜。但1月正是气温最低时, 冰冻严寒, 播后出苗不利, 一定要采取先催芽, 注意密封防冻, 采用较厚薄膜或盖双层薄膜, 出苗后再揭去一层, 3月下旬假植, 4月上中旬移栽大田, 6月中旬开烤脚叶, 到8月上中旬顶叶采收结束, 这段时期最适宜烟株生长和成熟, 也是生产优质烟最佳气候条件。三是中高海拔区域旱土烟要实现优质适产, 单产达到2 250~2 625kg/hm2, 必须施足纯N 135~150 kg/hm2, N-P-K比例1∶1∶2.5, 并因缺补缺, 适量增施硼钼镁锌微量元素肥30 kg/hm2, 平衡施肥。

摘要:按不同海拔高度分别设置试验观测点, 开展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区域烟叶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 烤烟大田生育期推迟;烟株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平缓;早花现象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烟株叶片数逐渐增多2~3片;旱土烟单产、单叶重及上等烟比例增加;原烟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及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南岭山区,海拔,烤烟,旱土,栽培,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莹, 田野, 胡元才, 等.黔西南州烟叶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 2009 (6) :29-32.

[2]李东亮, 张水成, 许自成.烤烟不同部位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与叶长的关系[J].作物学报, 2008 (5) :914-918.

[3]李葆, 刘春奎, 闫启峰, 等.湖北恩施烟区烤烟化学成分特点及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5) :12-14, 18.

[4]许自成, 黎妍妍, 肖汉乾, 等.湘南烟区生态因素与烤烟质量的综合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 2008 (1) :226-234.

[5]向东山, 翟琨.不同环剥时期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7) :4325, 4346.

烟叶品质 篇4

1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必然性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提质增产增效成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期盼, 而烤烟生产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受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 投入成本逐年加大, 工费不断上涨, 烟农投入不断减少, 化肥用量逐年增加, 有机肥、钾肥偏少等因素的制约, 烟叶产量、品质受到了影响。只有积极有效地实施科学配肥, 合理施肥, 降低肥料投入成本, 才能实现种烟效益最大化, 才能促进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依据和方法

2.1 技术应用原理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养分归还 (补偿) 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等理论为依据, 以确定不同养分的施肥总量和配比为主要内容, 使合理施肥与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种植密度、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相结合, 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

2.2 方法及原则

运用地力分级和目标产量的方法, 根据前茬作物种类、产量、施肥种类及数量、养分投入与吸收利用为基础, 结合当地烟农施肥实践经验, 选择合理的肥料品种、施肥量和养分配比, 制定配方施肥方案, 建立烟农施肥档案, 以跟踪烟叶田间性状、产量品质及效益。

2.2.1 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以有机肥为基础, 增施有机肥料可

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 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 坚持多种形式的有机肥料投放, 促进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以降低施肥成本, 改善烟叶品质。

2.2.2 大、中、微量元素配合, 各种营养元素的合理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

在生产实践中, 实行氮、磷、钾的相互配合, 并补充必须的中、微量元素, 以获得高产稳产高效。

2.2.3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投入与产出相平衡, 使作物与土壤、

肥料所形成物质、能量实现良性循环, 以减少土壤肥力消耗, 提高农业再生产能力。

2.3 调查内容

具体为:确定采样点所属的村组、农户和地块名称, 在土壤取样的同时, 调查田间基本情况, 采样地块基本情况, 农户前茬作物、产量、施肥情况, 为科学配方施肥提供技术保障。

2.4 计算方法

2.4.1 名词解释:

mg就是百万分之一kg, 加32 mg就是百万分之32kg, 因为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很微小, 所以要用百万分比才能表示出来;耕层土重, 通常以20cm深度计算, 土重15万kg。

2.4.2 例, 经土壤普查分析化验结果, 其土壤含速效氮80mg/

kg, 速效磷12mg/kg, 速效钾90mg/kg, 试计算其每667m2耕层土壤中氮、磷、钾各多少千克。

速效氮=150000×80/1000000=12.0kg

速效磷=150000×12/1000000=1.8kg

速效钾=150000×90/1000000=13.5kg

2.4.3 据烟草资料查证, 每生产100kg干烟, 约从土壤中吸收氮素6kg, 五氧化二磷3kg, 氧化钾12kg。

如亩产干烟175kg, 需要补充氮、磷、钾计算方法 (当年利用率三种元素均按70%计算) :

需补氮1.75×6÷70/100-12=3kg

需补磷1.75×3÷70/100-1.8=5.7kg

需补钾1.75×12÷70/100-13.5=16.5kg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生产175kg干烟需补充纯氮3kg, 纯磷5.7kg, 纯钾16.5kg。上等肥力氮、磷、钾比例为1∶2∶3, 中等肥力为1∶1∶2-3, 下等肥力为1∶1.5∶2-3, 有机氮占总氮20-30%, 如选用有机肥或饼肥、烟草专用肥、硫酸钾或硝酸钾, 先将有机肥或饼肥所含氮、磷、钾减去, 再用化肥折算补充剩余养分数量。例如, 用复合肥 (15∶15∶15) 补充氮、磷、钾的需要量, 如用三要素各含15%的复合肥, 磷、钾不足部分, 另用重过磷酸钙、硫酸钾肥补充。

3 测土配方施肥对烟叶产量、品质、效益的作用

根据2009年省农科院土壤普查化验分析, 全县累计测土配方施肥的烟田, 平均产干烟193.7kg/667m2, 产值2064.84元, 均价10.66元/kg, 上等烟占33.5%, 上中等烟占89.24%;而传统施肥, 每667m2平均产干烟164.07kg, 产值1573.1元, 均价9.59元/kg, 上等烟占18.9%, 上中等烟占87.9%。科学配方施肥比传统施肥增产29.63kg, 产增值加491.74元, 均价提高1.072元/kg, 上等烟提高14.6%。累计示范的烟田, 可为烟农增收639万元。

3.1 田间物理性状调查比较

测土配方施肥, 烟株平均株高1.42m, 最大67.18cm×34.03cm, 比传统施肥烟株增高0.18 m, 叶增长7.11cm, 叶增宽2.13 cm, 叶数基本相同。

3.2 田间长势

测土配方施肥烟株长势强, 田间表现均一致, 分层落黄好, 烟株筒形;而传统施肥烟株田间长势不均匀, 生长差异较大, 脱肥现象较多。

4 测土配方施肥小结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利用科学手段, 将传统施肥方法提升到科学测土施肥的水准上, 达到精准定量, 科学合理配比, 来满足烤烟生长对养分的平衡供应。在稳产增产的前提下, 以质量为核心, 保证效益最大化为前提, 建立用养结合制度, 降低生产成本, 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 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烟叶产量、品质的重要措施,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必然性, 基本依据及方法, 对烟叶产量、品质、效益的作用, 从而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测土配方施肥, 以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

烟叶品质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烟叶采自云南玉溪主产烟区包括B2F、C3F、X2F 3个等级,共计150个,品种为K326,每个样品2kg。同时选择津巴布韦相应等级的烟叶样品作参照。

1.2 土壤氮形态测定方法

全氮、有机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的测定均按照森林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分析方法系列标准(LY/T 1210-LY/T1275)进行测定。其中全氮和有机氮的测定采用高氯酸-硫酸消化法消解土样,用凯氏定氮仪直接测定;碱解氮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康惠法);铵态氮的测定采用氧化镁浸提-扩散法;硝态氮的测定采用还原蒸馏法。

1.3 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测定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总糖、还原糖、碱、总氯、钾、总氮,并计算出糖氮比、钾氯比的值,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参见文献[8]进行。

1.4 质量评吸方法

由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统一卷制成单料烟样品,并且组织专家进行评吸打分。

1.5 统计分析方法

主要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具体统计方法参见文献[9]。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分析

2.1.1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

将土壤有机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总氮与烟叶中化学成分全氮、总糖、总还原糖、石油醚提取物、游离氨基酸、尼古丁、蛋白质、淀粉、多酚、有机酸、钾氯比、施木克值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氮形态与烟叶中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有机酸、总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淀粉、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相关性较小。另外,总氮与总糖、石油醚提取物、尼古丁、钾氯比、施木克值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有机氮与游离氨基酸负相关性最显著,碱解氮与淀粉、尼古丁相关性最显著,硝态氮、铵态氮与石油醚提取物正相关性最显著。

注:**表示0.01水平显著,*表示0.05水平显著。

2.1.2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

将土壤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等4个形态与烟叶中化学成分全氮(Y1)、总糖(Y2)、总还原糖(Y3)、石油醚提取物(Y4)、游离氨基酸(Y5)、尼古丁(Y6)、蛋白质(Y7)、淀粉(Y8)、多酚(Y9)、有机酸(Y10)、钾氯比(Y11)、施木克值(Y12)进行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植烟土壤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等4个氮形态与烟叶中化学成分全氮(Y1)的回归极显著,对各自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由标准偏回归系数(Beta)可知,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R2=0.887,说明该方程可解释总体方差的88.7%,方程的线性拟合度很好。另外,4个氮形态对烟叶中化学成分淀粉(Y8)、石油醚提取物(Y4)的作用都达到显著水平,对多酚(Y9)、有机酸(Y10)、游离氨基酸(Y5)、尼古丁(Y6)、蛋白质(Y7)的作用都达到较为显著水平,而对总糖(Y2)、总还原糖(Y3)、钾氯比(Y11)、施木克值(Y12)的作用显著水平较低,方程的线性拟合度不高。

2.1.3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逐步回归(step wise)法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回归方程的显著性,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氮形态对总糖(Y2)、总还原糖(Y3)、蛋白质(Y7)、钾氯比(Y11)、施木克值(Y12)的作用显著水平较低,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无法得到结果,被剔除。而有机氮(X1)对叶中化学成分全氮(Y1)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多酚(Y9)、有机酸(Y10)、游离氨基酸(Y5)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X2)对叶中化学成分淀粉(Y8)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尼古丁(Y6)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硝态氮(X4)对叶中化学成分石油醚提取物(Y4)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2.2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质量的分析

2.2.1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质量的相关分析。

将土壤有机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总氮与烟叶评吸结果中的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杂气、刺激性、劲头、评吸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4。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氮形态与香气质、评吸总分、劲头、杂气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余味、香气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刺激性相关性较小。另外,总氮与香气质正相关性最显著,有机氮与余味正相关性最显著,碱解氮与劲头、香气量正相关性最显著。与评吸总分相关性排序为:总氮>碱解氮>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注:**表示0.01水平显著;*表示0.05水平显著。

2.2.2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结果的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

将土壤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等4个形态与烟叶评吸得分香气质(Z1)、香气量(Z2)、余味(Z3)、杂气(Z4)、刺激性(Z5)、劲头(Z6)、评吸总分(Z7)进行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列于表5。4个氮形态对烟叶评吸得分香气质(Z1)、评吸总分(Z7)的影响都达到较为显著水平,而对杂气(Z4)、劲头(Z6)、余味(Z3)、香气量(Z2)、刺激性(Z5)的影响显著水平较低,方程的线性拟合度不高。

2.2.3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结果的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回归方程的线性拟合度,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氮形态对香气量(Z2)、刺激性(Z5)的影响显著水平最低,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无法得到结果,被剔除。而有机氮(X1)对香气质(Z1)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劲头(Z6)、余味(Z3)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X2)对评吸总分(Z7)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杂气(Z4)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对云南玉溪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以及烟叶评吸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应用全部进入法(enter)进行回归分析,最后用逐步回归(stepwise)求得了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以及烟叶评吸得分的量化方程。结果表明:各种氮形态与烟叶中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有机氮贡献率最大;有机氮对多酚、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与游离氨基酸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碱解氮对叶中化学成分淀粉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呈显著负相关,对尼古丁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对叶中化学成分石油醚提取物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且呈显著负相关。4个氮形态对烟叶评吸香气质得分、评吸总分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有机氮对香气质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劲头、余味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对评吸总分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杂气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研究发现,该地区植烟土壤氮形态对烟叶中全氮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对香气质得分、评吸总分的影响达到显著正相关。对烟叶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最高的是有机氮,其次是碱解氮,再次是铵态氮和硝态氮。这个结论似乎与很多研究者所述的烟叶吸收的主要有效氮源是无机形态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结论相悖,其实不然。土壤中的氮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循环过程,该过程是氮素不断进行生物、生物化学、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氮素形态变化的过程。土壤中无机氮的转化途径是多方面的,施到土壤中的无机氮素可快速转化成某种形态有机氮,新形成的这种有机氮包被在土壤矿物-有机复合体或团聚体的表面,具有较高的活性和循环速率,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有机态氮又会矿化释放出无机态氮,因而这种有机态氮处于不断转化循环之中,这种特殊的有机态氮就构成土壤有效氮的暂存“过渡库”。“过渡库”对土壤有效氮的循环和供应具有调节作用,因而影响土壤无机氮素或肥料氮的利用率。有学者研究表明,无机氮只占烟草吸氮的18%~20%,烟草吸收的氮素主要通过土壤或外源有机物中有机氮的矿化而获得[10]。而碱解氮包括无机矿物氮和部分有机质中易分解、比较简单的有机态氮,是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的总和,其易被烟草吸收,对烟叶化学成分贡献率排名第2。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对烟叶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最高的是有机氮,其次是碱解氮,再次是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结论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李志洪,赵兰坡,窦森.土壤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杨春霞,李永梅,洪常青.不同形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4(4):18-21.

[3]王艳杰,付桦.雾灵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的关系[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S1):85-90.

[4]曹志洪.优质烤烟生产的土壤与施肥[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蔡晓布,钱成.氮肥形态和用量对藏东南地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66-70.

[6]唐经祥,何厚民,江理论.不同施肥因素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1):37-39.

[7]曹一雄.铵态氮和硝态氮对烤烟产量的影响[J].烟草情报服务,1987(10):12.

[8]肖协忠.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李志辉,罗平.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烟叶品质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攀枝花市主栽品种云烟85,由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农业研究所与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共同培育而成。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一次性采收:当顶部1叶达到充分成熟(叶片以黄为主、主脉全白发亮,侧脉的2/3以上发白,叶面有明显黄色成熟斑)时一次性采收顶部6片叶,分别记录顶部6片叶成熟程度的特征;顶1~3叶、顶4~6叶分别绑杆后装进不同烤房烘烤。分批采收(CK):顶部6片烟叶按当地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规定进行采收和烘烤,即成熟一片采收一片,分别记录顶部6片叶成熟程度特征。顶部6片烟叶自上向下第1叶位标注为顶1,第2叶位标注为顶2,依次类推。烘烤结束后,记录一次性采收处理和分批采收处理的外观质量、等级质量、产量和产值,每处理1.33 hm2。

1.3 试验过程

试验设在烟叶种植水平中等的普威镇西番村,海拔1 850m,面积2.67 hm2,前茬作物为油菜。由育苗专业户统一集中育苗、商品化供苗。2009年2月25日播种,5月1日移栽,苗龄66 d,行距1.2 m,株距0.5 m。烟苗群体清秀整齐一致,根系发达,无病毒、病菌侵染。施金叶复合肥(N∶P∶K=1∶1.52.5)675 kg/hm2、油枯225 kg/hm2,追施KNO3150 kg/hm2、烤烟专用微量元素肥(含Mo、Zn、B)30 kg/hm2。5月30日左右揭膜,培土上厢,垄高27 cm左右,同时打去底脚叶。盛花期打顶,涂抹抑芽剂,各处理平均打顶留叶数均为20片。

一次性采收时间与分批采收顶1叶时间相同,与顶6叶采收时间相差15 d。烟叶采摘后,按照“三段式”烘烤工艺标准进行烘烤[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收方式对上部烟叶成熟度的影响

上部顶1~6叶采用相同种植管理措施,相同叶位,各处理采收时成熟度特征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一次性采收处理顶1~3叶具9成熟以上等较成熟特征,CK顶1~3叶仅有成熟等不完全成熟特征。一次性采收处理顶4~6叶达10成熟等完全成熟特征,并有过熟现象,CK处理顶4~6叶达9成熟以上等较成熟特征。

分析表明,一次性采收处理收获时顶1~3叶和顶4~6叶的叶面落黄特征、茎叶夹角、绒毛脱落程度、成熟斑、叶边缘特征、主支脉变白发亮程度和成熟程度等特征均明显优于对照处理,即烟叶成熟度与采收方式(收获期)密切相关。

2.2 不同采收方式对上部烟叶烘烤后外观品质的影响

上部顶1~6片烟叶采用相同种植管理措施,相同叶位,相同烘烤工艺,各处理烟叶烘烤后烟叶外观品质情况如表2所示。一次性采收处理顶1~3片具有叶颜色好、色度强、有表观油分、叶片大部分尚疏松、身份中等到稍厚等较成熟品质特征;CK顶1~3叶颜色浅、色度中等、仅正组烟叶有油分、叶片尚疏松和稍密各占1/2、身份少部分中等,约1/2较厚、部分欠熟等不完全成熟品质特征。一次性采收处理顶4~6叶具有颜色深、色度浓、表观油分有至稍有、叶片结构达到疏松状态、身份中等占大部分、大部分成熟等完全成熟品质特征,CK顶4~6叶表现为颜色好,部分烟叶色泽较强、大部分烟叶有油分、大部分叶片尚疏松、身份中等和稍厚叶片各占1/2、有欠熟现象等较成熟品质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性采收处理烘烤后烟叶的颜色、色度、油分、叶片结构、身份、成熟度等外观品质明显优于CK,即外观品质优异程度与其采收方式相关性较高。

2.3 不同采收方式对上部烟叶可用性、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2.3.1烟叶可用性比较。

一次性采收处理顶1~3叶上等烟(B1F、B2F)比例达到37.00%,中等烟(B3F、B4F和B2V)达到60.80%,下等烟(B1K)仅有2.20%;顶4~6叶上等烟(B1F、B2F)比例达到69.00%,中等烟(B3F)达到31.00%。CK处理顶1~3叶上等烟(B2F、B1L)比例为11.40%,中等烟(B3F、B4F、B2L、B3L和B2V)比例达到88.60%,无下等烟;而顶4~6叶上等烟(B1F、B2F、B1L)比例为54.80%,中等烟(B3F、B2L、B3L和B2V)达到45.20%(表3)。

因此,一次性采收处理烟叶可用性提高,上等烟比例及中等烟档次明显提高,质量明显改善。对于顶1~3叶,一次性采收处理上等烟比CK提高25.60%,且有B1F烟叶3.90%,而CK B1L占6.90%;一次性采收处理中等烟叶档次数少,易分类,高档次占比例大,CK档次数少,分类难,低档次占比例大。一次性采收处理顶4~6叶上等烟比CK提高14.20%,中等烟叶仅有高档次B3F,而CK B2L、B3L所占比例大。

2.3.2烟叶产量与产值比较。

一次性采收处理顶1~3叶同档次烟叶的单叶重比CK减少2.0~2.3 g,平均单叶重减少1.38 g;顶4~6叶同档次烟叶的单叶重比CK减少0.4~1.1g,平均单叶重减少0.88 g。总体趋势是一次性采收处理单叶重比CK显著降低,平均单叶重减少约10%。

一次性采收处理顶1~3叶比CK减产61.80 kg/hm2,但产值增加33.87元/hm2;顶4~6叶比CK减产78.75 kg/hm2,产值减少241.59元/hm2;顶1~6叶比CK减产140.55 kg/hm2;总产值降低207.72元/hm2,减收1.28%。但一次性采收处理可节约用工30个/hm2以上,总体经济效益仍为增收。

3 结论与讨论

上部顶1~6叶采用相同种植管理措施,相同叶位,相同烘烤工艺,一次性采收处理收获时烟叶的叶面落黄特征、茎叶夹角、绒毛脱落程度、成熟斑、叶边缘特征、主支脉变白发亮程度和成熟程度等成熟度特征均明显优于分批采收,表明烟叶收获时的成熟度与采收方式(收获期)密切相关。一次性采收处理烘烤后烟叶的颜色、色度、油分、叶片结构、身份、成熟度等外观品质明显优于分批采收,表明烘烤后烟叶的外观品质优异程度与其采收方式相关性较高。处理顶1~3叶和顶4~6叶上等烟比例分别比分批采收提高25.60%和14.20%,处理的中等烟高档次烟比例大,档次数少,易分类,表明通过一次采收处理的烟叶其可用性和质量比传统的分批采收方式显著提高。一次性采收处理单叶重比分批采收显著降低,平均单叶重减少约10%,导致一次性采收处理顶1~6叶产量比分批采收减少140.55 kg/hm2,减产11.50%,总产值降低207.72元/hm2,减收1.28%,但一次性采收处理节约用工使总经济效益增收。

烤烟上部烟叶约占整株产量的40%,烟叶品质仅次于中部叶,是烟草开发价值最大的潜在区域[8,9]。通过顶部6片叶一次性采收处理,采收时间比分批采收处理推迟15 d,上部叶片叶龄达到90 d,使上部烟叶在田间能够达到充分成熟,烟叶成熟度高,一致性好,加工后的烟叶外观质量显著提高,香味浓度大,进入高档卷烟原料的比例大大提高,可以弥补烤烟型低焦油卷烟香味不足的缺陷[1],可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大品牌卷烟上等烟原料不足、高档烟叶依靠进口的难题。分批采收顶1~3片叶因光合产物不足而不能正常发育,顶4~6片叶也不够完熟,其外观质量和档次比较低,造成我国目前低档烟叶库存多、可用性低的不利局面。

虽然一次采收烟档次显著提高,但产量与产值降低,在现有分级标准和收购价格下影响了烟农的收益。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次采收减少用工15~45个/hm2,加工后烟叶上等烟比例大,种类和产量少,易分类,分级包装运输等用工量也减少15~30个/hm2,以用工30元/d计算,减少投入900元/hm2以上。因此,在生产上一次性采收实际是减投增收的。

因此,为了适应大品牌中式烤烟型低焦油卷烟发展的需要,烟叶价格须依据其可用性变化而调整,调整烟叶等级差价政策,是现代烟草农业机制创新的一部分[10]。该研究结果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表明,通过调整烟叶等级价差,引导烟农通过一次性采收顶部烟叶方式来提高上部烟叶质量和可用性,是解决我国目前大品牌卷烟上等烟原料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

注:表中单价为2009年度二价区收购价格。

摘要:通过对上部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与传统分批采收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采收方式对上部烟叶的成熟度、外观品质和可用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一次性采收上部烟叶与分批采收相比,提高了烟叶成熟度,改善了其外观品质,增加了其可用性,但产量和产值略有下降。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国调整烟叶等级差价政策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上部烟叶,采收方式,成熟度,外观品质,可用性

参考文献

[1]彭娟.朱尊权院士谈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的两大关键点[J].中国烟草,2009(18):47-49.

[2]何承刚.烤烟新品种K326不同采收方式和采收时期对上部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种子,2005,24(6):75-76.

[3]黄立栋,艾复清.烤烟上部叶片采收方法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7(1):91-92.

[4]张永安,周冀衡,黄义德,等.我国上部烟叶可用性偏低的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4,(4):783-785,788.

[5]梁斌,蔚应俊,周应兵.烤烟上部叶滞销的原因及农业生产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2):85-226.

[6]徐建平,胡选彪,朱颖勋,等.不同采收方法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质量及烤烟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609-1610.

[7]贾兴华.烟草新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115-123.

[8]许自成,黄平俊,苏富强,等.不同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内在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13-17.

[9]成本喜,侯留记,熊向东,等.烤烟上部叶一次采烤方法研究[J].烟草科技,1996(6):18.

【烟叶品质】推荐阅读:

现代烟叶07-21

烟叶质量05-12

烟叶等级06-03

烟叶生产06-11

烟叶开发09-05

烟叶基地10-04

再造烟叶10-10

上部烟叶01-05

烟叶烘烤01-12

烟叶采收机10-18

上一篇:现代婚姻下一篇:经济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