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原理

2024-09-30

运用原理(共12篇)

运用原理 篇1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给意象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意象, 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 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可见, 诗歌意象在读者这里的最终形成是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而诗人的内在之意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呢?毫无疑问是通过诗的语言。诗歌离不开外在的文字语言, 这一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表述得很清楚:“诗的目的不在事物及其实践性的存在, 而在形象和语言。”黑格尔的阐述不但强调了形象与语言在诗中的重要性, 还将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可见, 深入品析诗歌的语言, 就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

一.两个视角产生3D立体效果

关于通过语言把握诗歌意象的观点, 并不少见, 但以往的相关做法都是将语言的特点分门别类, 以平面的方式来呈现, 如, 通过词语的词性、结构或是模糊的整体印象来把握诗歌的意象, 效果不是很好。本文力求从新的角度来品析语言, 把握意象。这里借用电影技术中的名词“3D”来形象地阐释。

D是英文Dimension (线度、维) 的字头, 3D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电影《阿凡达》的成功, 3D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那么3D的秘密在哪里呢?1839年, 英国科学家温特斯顿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人的两眼间距约5公分, 看任何物体时, 两只眼睛的角度不尽相同, 即存在两个视角。这种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 就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 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3D立体效果产生的条件:一是眼睛看任何物体时, 存在两个视角;二是两个视角传至大脑后, 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 进而产生立体感, 立体感给人的直接感受就是真实, 带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这个原理与读者准确鉴赏诗歌意象的道理是相通的。本文运用3D原理, 将品析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的两个角度确定为诗歌语言的色彩及矛盾性, 也就是说在把握诗歌意象时要从语言的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同时进行品析, 通过读者大脑的再创造, 进而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把握诗歌意象。

二.把握诗歌意象的两个视角———词语的色彩及矛盾性

意象的概念决定构建意象的词语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以我玩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 从鉴赏词语色彩入手把握诗歌意象是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感官首先传递给我们的是那些跳跃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 我们的思维才能依据这些带有色彩的词语, 迅速唤起贮存于头脑中的事物表象, 再造想象, 走入诗歌营造的艺术氛围, 把握诗的意象。这里所说的词语色彩, 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 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一种是借其它带有色彩的物象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前一种我们比较容易把握, 例如,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其中“愁”这个词带有鲜明而又准确的感情色彩, 据此, 我们能感悟到一个亡国之君的痛悔, 感受到一位颠沛流离的女词人凄苦的生活。

另一种是借其它带有色彩的物象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品析这类诗词时, 要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就一定要同时结合另一个视角, 即诗歌语言的矛盾性。这里所说诗歌语言的矛盾性包括词语的反常搭配、语意的矛盾组合、句间逆转等。象征主义大师克林思·布鲁克斯说:“科学的趋势必须是使其用语稳定, 把它们冻结在严格的外延之中;诗人的趋势恰好相反, 是破坏性的, 他用的词不断地在互相修饰, 从而互相破坏彼此的词典意义。”这在整体上, 宣布诗歌语言对日常文字语言在意义承载上乃至语词组织上的背离。扬·姆卡洛夫斯基同样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也就是标准语言之间的关系处理为“对标准语言规范的有意违反”。

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在他的《雨》中这样写道: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幕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诗中“黄昏的雨”与“明亮”形成色彩的矛盾, “此刻正在”与“曾经”构成时间的矛盾, “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与“我的父亲回来了”构成空间事件的矛盾, “突然”、“因为”、“或”等表示句间的转换。这些语言的矛盾性, 巧妙地暗示出这是诗人灵魂的一次“明亮”, 是诗人对往日幸福时光的回忆, 而这回忆又是在“雨”中这样带有抑郁色彩的意境里, 又暗示出作者回忆幸福时光时那份淡淡的愁绪。

由此, 我们看出, 关注了诗歌语言的矛盾性, 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

三.色彩及矛盾性共同构建立体的诗歌意象

下面, 我们就运用3D的原理, 即从诗歌语言的色彩及矛盾性两个角度同时品析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例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中“枯”、“老”、“昏”三个词, 在色彩上给人一种朦胧、渺茫、萧瑟、暗淡的感觉;同时, 语言运用上的反常搭配即消隐其纯粹语法作用的虚词、连词等, 而直接将实词性的名词凸现在前, 并列组合在一起, 使带有色彩的意象更加鲜明。浓重的词语色彩, 反常的物象搭配, 将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游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句间逆转是诗歌语言矛盾性的另一表现。如舒婷的《思念》:“蓓蕾一般默默的等待/夕阳一般遥遥的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的只是两颗泪珠。”如果我们从词语色彩入手, 抓住“默默”、“遥遥”两个词所蕴涵的深沉的感情色彩, 我们就能理解作者把“夕阳”作为情感成熟的美质来赞赏, 绝非我们传统评价中的“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夕阳”所体现的无奈和感伤。与此同时, 必须注意“但”字所体现的句间逆转, “一个重洋”的博大与“两颗泪珠”的渺小形成强烈反差, 构成语意逆转, 在将鉴赏视角深入语言色彩的同时, 另一视角在关注语言的矛盾性, 只有这样, 才能将抽象、朦胧的意象准确地体味出深沉、执着、含蓄的特征, “思念”由朦胧变为具体可感。

再读阿红的《雪水河》:“雪水河/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流着, 她一路流着/太阳的激情/雪莲的纯洁/鹰鹫的勇敢/塔松的坚毅/和她奔向绿洲的拼搏。”诗中“激情”、“纯洁”、“勇敢”、“坚毅”、“拼搏”都带有鲜明的褒义色彩, 把握了这些词语色彩, “雪水河”的意象就是一个不畏磨难, 冲破艰难险阻, 奋勇前进的拼搏者。但是, 仅仅这些还不能对“雪水河”意象把握全面。再看“河”、“女儿”等词语, 自然让读者体会出“雪水河”是一个人格化的意象, 雪水河又是纯洁、柔美的女性象征。当读者同时从这两个视角注视一个物象时, 恰恰是两个视角的“阳刚”与“柔美”的矛盾同时感染着读者, 这个物象才能以饱满的立体的意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震撼着人的心灵。

总之, 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 作者在塑造意象时, 常把思想隐藏在字里行间, 带有色彩的词语往往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而诗歌语言的矛盾性又将作者的情感朦胧起来, 也许, 呈现内蕴丰韵的语言阐释态势已经成为优秀诗歌文本的必经途径, 一部诗歌的历史也就是诗人如何利用当时的语言媒介在经过合理的使用后的历史。也正因如此, 鉴赏者更有必要尝试从立体的视角去把握诗歌的意象, 尝试用电影中的3D原理解读诗歌文本。

运用原理 篇2

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为钎料,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和填充工件接口间隙并使其与母材相互扩散的焊接方法,钎焊变形小,接头光滑美观,适合于焊接精密、复杂和由不同材料组成的构件,如蜂窝结构板、透平叶片、硬质合金刀具和印刷电路板等。钎焊前对工件必须进行细致加工和严格清洗,除去油污和过厚的氧化膜,保证接口装配间隙。间隙一般要求在 0.01~0.1毫米之间。

种类

根据焊接温度的不同,钎焊可以分为两大类。焊接加热温度低于450℃称为软钎焊,高于450℃称为硬钎焊。

软钎焊

多用于电子和食品工业中导电、气密和水密器件的焊接。以锡铅合金作为钎料的锡焊最为常用。软钎料一般需要用钎剂,以清除氧化膜,改善钎料的润湿性能。钎剂种类很多,电子工业中多用松香酒精溶液软钎焊。这种钎剂焊后的残渣对工件无腐蚀作用,称为无腐蚀性钎剂。焊接铜、铁等材料时用的钎剂,由氯化锌、氯化铵和凡士林等组成,

焊铝时需要用氟化物和氟硼酸盐作为钎剂,还有用盐酸加氯化锌等作为钎剂的。这些钎剂焊后的残渣有腐蚀作用,称为腐蚀性钎剂,焊后必须清洗干净。

硬钎焊

接头强度高,有的可在高温下工作。硬钎焊的钎料种类繁多,以铝、银、铜、锰和镍为基的钎料应用最广。铝基钎料常用于铝制品钎焊。银基、铜基钎料常用于铜、铁零件的钎焊。锰基和镍基钎料多用来焊接在高温下工作的不锈钢、耐热钢和高温合金等零件。焊接铍、钛、锆等难熔金属、石墨和陶瓷等材料则常用钯基、锆基和钛基等钎料。选用钎料时要考虑母材的特点和对接头性能的要求。硬钎焊钎剂通常由碱金属和重金属的氯化物和氟化物,或硼砂、硼酸、氟硼酸盐等组成,可制成粉状、糊状和液状。在有些钎料中还加入锂、硼和磷,以增强其去除氧化膜和润湿的能力。焊后钎剂残渣用温水、柠檬酸或草酸清洗干净。

方法

钎焊常用的工艺方法较多,主要是按使用的设备和工作原理区分的。如按热源区分则有红外、电子束、激光、等离子、辉光放电钎焊等;按工作过程分有接触反应钎焊和扩散钎焊等。接触反应钎焊是利用钎料与母材反应生成液相填充接头间隙。扩散钎焊是增加保温扩散时间,使焊缝与母材充分均匀化,从而获得与母材性能相同的接头。图为典型的钎焊接头形式。

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其运用 篇3

解析 A项,虽然Cu不与溶液直接反应,但可以发生类似钢铁的吸氧腐蚀,所以能构成原电池。(Cu2+/Cu标准电极电位+0.3402V;O2/OH-标准电极电位+0.401V。这两个半电池有电位差,因而能形成原电池。) B项,构成以KOH为电解液的氢氧燃料电池。C项,有外接电源,它应该是电解池。D项,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中间通过盐桥连接起来构成闭合电路,所以能构成原电池。

点拨 判断方法:(1)先分析有、无外接电源,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为原电池。(2)从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分析,主要是“四看”: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存在活泼性差异(燃料电池一般为惰性电极);看溶液——看是否是电解质液;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两个半电池中间可通过盐桥连接,构成闭合回路);看本质——有无氧化还原反应。(3)多池相连,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它可看成电解池。

考点2 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

例2 将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解析 在原电池中,比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A、B相连时,A为负极,说明A比B活泼;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由于电子流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C为失去电子的一极,C比D活泼;A、C相连时,C极上产生气泡,即C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H++2e-=H2↑,是还原反应,所以A比C活泼;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故D比B活泼。综上所述可知,活动性顺序为A>C>D>B。

点拨 正负极的确定:(1)由两极的相对活泼性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l为负极;Cu—Fe—浓HNO3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Cu为负极。(2)由电极变化的情况来确定:某一电极若不断溶解或质量不断减少,则此电极为负极;若某一电极有气体产生,电极质量增加或不变,则此电极为正极(燃料电池除外)。(3)根据某些显色现象确定:一般可根据电极附近指示剂(石蕊、酚酞、湿润KI-淀粉试剂等)的显色情况来判断电极反应的情况,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4)原电池中负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考点3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例3 下列电极反应式,正确的是( )

A. 某固体燃料电池以CsHSO4为电解质传递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那么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

运用学习迁移原理提高教学效率 篇4

一、构建知识网络, 促进知识迁移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 一是新旧知识之间存在共同要素, 二是学习者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准确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找到与之相似、相近、相反的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对比、图示、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 构建脉络清晰、层次清楚的块、链、网。把新的问题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在新旧知识之间、所学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调动头脑中相关概念, 增加学生对该问题认识程度, 力求以“旧”促“新”, 变“繁”为“简”, 化“难”为“易”,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减少学习中重视知识个体的记忆和理解, 忽视知识点间的联系的现象。如用化学方法鉴别物质一类问题, 可先构建鉴别试剂模块。如试剂Cu (OH) 2:标明适用范围用于鉴别多数含醛基的有机物、邻位羟基醇、含两个或以上肽键的有机物并标明反应现象。如构建烃的含氧衍生物模块:醇、醛、酸、酯的化学性质及转化关系。如构建反应类型模块等。学生储存的与新知识相关内容的模块知识可以被快速搜索出来随时调用, 使思维更敏捷活跃,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逐渐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二、分析比较, 把握异同, 促进知识迁移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或其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 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迁移的产生在于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因素, 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分析所学知识, 提高辨析能力, 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在同中求异, 在异中求同, 由此及彼, 去认识未知的知识点, 快而准地获取新知识, 以便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采用比较法进行苯酚的教学, 苯酚和苯都含有苯环结构, 学生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推断两者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 联想到苯的重要性质是取代反应, 唤起回忆苯发生溴代反应的条件, 溴的浓度大小, 反应的现象。通过相关实验演示后学生比较苯酚和苯与溴反应的难易程度, 认识到苯与苯酚苯环上反应的差异, 体会到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团的相互影响, 使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在对比过程中, 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 思维活跃, 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 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比较也是学习化学概念的一种好方法。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氧化剂与还原剂等相似或相近或相反概念间的异同点, 列表进行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对局部概念有着较清晰的认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知识迁移

古人曰“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知疑, 小疑则大进”,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理适宜、生动活泼、发人深思的问题情境, 将学生引入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创设的问题小而具体、难度适当、有启发性, 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 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调动起来, 思维处于激活状态, 以求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以苯酚的教学为例, 问题提出1.苯酚与乙醇都含有羟基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如何说明?分别演示苯酚、乙醇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乙醇呈中性, 苯酚显酸性;羟基上氢原子的活动性比醇强。2.如何证明苯酚的酸性强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启发点拨, 然后广纳众议设计演示实验, 取上述两份苯酚钠的澄清液一份加入盐酸溶液, 另一份通人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 得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的结论。3.羟基的引入会对苯环上氢原子活性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思维在连续的发问中保持活跃状态, 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去深思, 从苯发生溴代反应去联想去研究苯酚与溴反应, 学生相互间补充、启发、点拨, 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防止知识负迁移

思维定势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策略即是一种按常规方法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思维定势积极的一面能迅速地联想、引用旧知识和技能, 有效快速地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学中要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注重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惯性, 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思维定势消极的一面会使人墨守成规, 对面临的问题不能灵活处理, 思维陷入僵化状态, 缺乏新思维, 造成知识负迁移。而解决矛盾的最科学的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尝试从多种角度用新的思路去解决, 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 让思维灵动而有创造性, 增强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深刻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共同要素, 加以充分利用, 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例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配合平衡、沉淀平衡是不同的教学内容, 其共同要素是化学平衡, 都可以运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决有关问题。教学中用“逆”“等”“定”“动”“变”充分揭示动态平衡的一般特征, 把有关知识尤其是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讲清讲透, 让学生牢牢把握。对以后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配合平衡、沉淀平衡具有指导意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乙酸的教学, 乙酸分子结构中羧基可以看成由羰基和羟基构成, 引导学生在对学过的含羰基的醛、酮性质和含羟基的醇、酚的性质分析比较, 找出这两个官能团所决定的性质, 学生容易产生的负迁移是没有考虑形成羧基后由于羰基和羟基相互间影响, 引起的性质差异。

什么是思维导图原理和运用 篇5

心智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式。它是普遍地用作

在研究、组织、解决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心智图是一张集中了所有关连资讯的语义网路或认知体系图像。所有关连资讯都是被辐射线形及非线性图解方式接连在一起,以头脑风暴(激发灵感)方法为本去建立一个适当或相关的概念性组织任务框架。但头脑风暴(激发灵感)方法,语义网路 或 认知体系是没有一个既定制式链去互相连接使用,亦即是可以自由相连接使用的。元素是直觉地以概念的重要性而被安排及组织入分组、分支,或区域中。会集知识方法是能够支援现有的记忆,去思考语义的结构资讯

心智图通过在平面上的一个主题出发画出相关联的对象,像一个心脏及其周边的血管图,故称为“心智图”。由于这种表现方式和人思考时的空间想像比单纯的文本更加接近,已经越来越为大家用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语义的网状结构(Semantic network),因一个了解人类学习的理论在19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并且在1960年代早期由Allan Collins 和 M. Ross Quillian发展成心智图。由于Collins的贡献和公开研究(在学术、创造力和生动的思考上的成果),他则被认为是心智图模型之父。

心智图(或者是相似概念)被教育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和其他学家使用在学习、头脑风暴、记忆、视觉记忆和解决问题已经有几世纪。而在上世纪这位有名的思想家托尼?博赞宣称发明心智图模型。他说他的想法来自Alfred(en:Alfred Korzybski)的普通语义学(General semantics),那是一本有名的科幻小说。他发展一些早期心智图的例子,并且生动地将亚里斯多德的概念显现出来。哲学家Ramon Llull(en:Ramon Llull)也同样使用这些心智图。

心智图延伸向许多不同形式发展,同时也在包括学习、脑力激荡、教育、文档规划在创意、记录笔记和工程图表等场合中广为应用。心智图软件工具很多种,例如 :Mindjet公司的MindManager(en:MindManager)是专业的心智图工具,XMind.net 公司的 XMind(en:XMind )有跨平台开源码版和商业专业版及分享网站提供 、及微软的Visio 及以上版本提供了部分绘制心智图的功能。

心智图有许多应用在个人、家庭,教育和业务情况,包括笔记、集体讨论(想法被放射状的放在中心字词周围的节点,并且不需依阶层或连续安排等的优先级排列。而组织以及分类则是为了后面的阶段做准备)、总结、修正、厘清想法。心智图也可以用来整理复杂的想法或者是当作记忆的小技巧。举例来说:听演讲时可以使用心智图来记下最重要的字词或是重点。此时,心智图也促进一种合作─色笔创造会议。

心智图可以使用手绘,举例来说:会议或是演讲的粗略笔记,或者可以更进一步的要求质感。另外也有一些软件可以用来绘制心智图?见下文? 8月在英国最畅销的平装本小说:由Ian Rankin(en:Ian Rankin),所著的《The Naming of the Dead》(en:The Naming of the Dead),书里也特别提到探员Rebus利用心智图来解决犯罪事件。

学习上的效用

Buzan宣称心智图是一个深奥优秀的笔记方法因为心智图不会导致像其他笔记方式的“半睡眠的恍惚”(semi-hypnotic trance)状态。Buzan也主张心智图全方位利用左右脑的大脑皮质技术,平衡大脑,开发99%断言尚未使用的智力潜能(en: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brain)以及直觉(en:Intuition (knowledge))Buzan称之为“超级逻辑”)然而,学术研究表示这样的主张实际上可能是基于对大脑和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误解的销售宣传。评论家主张“脑半球侧化理论”(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 theory )在心智图制作应用时,已经被界定为假的科学。

Farrand、Hussain、和Henney在的学术研究中发现,心智图的技术虽然有限,但在对照其他喜好的读书方式之下,发现心智图在大学生的记忆上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于600字的文章的记忆增加了基准的10%以上,其他读书方式则减少了基准的6%)更在一个礼拜之后发现,除了在运用心智图的学生上有了健全的改善,使用其他喜爱方式读书的受试者,在笔记动机上皆有明显的减少。

然而Farrand以及其他学者表示,即使如此,但学习者却倾向使用其他学习方法学习,其原因为使用心智图是一种陌生的手段。也正因此,心智图在“记忆增强”技术的地位上并未得到依赖。

不过在Pressley,VanEtten,Yokoi,Freebern,和VanMeter的研究发现,关于更好的学习方面,学习者着重学习材料的内容更胜于担优任何一个特殊的笔记方式

思维导图训练的好处: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①成倍提高您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②激发您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

③让您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您将能够达到众多您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笔记,顺 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

④让您具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向您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您的偶像和对手。

运用《教育学原理》于教学中 篇6

叶澜老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较之其他教育学原理方面的书籍,针对性更强,也有很强应用性。本书没有其他理论书籍的生硬刻板,多了几分生命的灵动。正如本书前沿所说“如何在现有同类教材基础上再出一本,怎样才使这本书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叶澜老师就从“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开始,引领教师重新认识“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一章交汇,然后深入聚焦教育生活世界,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课外活动,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而扩张到学生的校外活动,透析丰富教育意义与内涵。最后一章又重新回到教师身上,探讨“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以及“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并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全书引导教师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教育实践,从中形成教育学原理的系统理解,感悟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

本书的第五章《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讨论的是教育学原理在学校日常实践中的基本领域之一----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研读这一章,我了解教育学原理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从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自主、合作与探索的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与探索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发现答案之前,布鲁纳认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情境先做一番直觉思维。当然,直觉思维不一定获得正确答案,但敢于从事直觉思维者,其心智运作一定比较活跃。在直觉思维时,一旦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此直觉思维就变成了发现学习的前奏。在教学的这几年时间里,我任教过经济法、国际贸易基础(自考)、国际贸易实务(自考)、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业务协调、外贸制单。基本每一个学期都要面临新的教材。备课的过程,从绞尽脑汁到现在手到擒来,其实虽然课程不同,但是备课却一通百通的。刚开始备课时,我也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点点总结出学习要点要注意的方面,以及增添知识点的方法。这样的思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但是整堂课上下来,虽然顺畅但略显吃力,学生没有积极地去思考例句,讨论的时候也比较散漫。后来发现,还是我的控制力太强,学生的求知欲并没有被激发。课堂上的问题是老师抛出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想解决的。在不断的更新后,我开始尝试课前让学生先自己写学习要点,再讲他们写的展示出来,分析优劣,再得出结论,再运用所学知识修改,在原有基础上润色或者重新写过,这样学生上课会积极很多。后者便是发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曾经所带的自考班,自考结束后,所有课程都还继续上。当时的课堂就很难控制。学生实在不知道考试考完后还学习的意义何在。我想不仅是职高,如果普高的学生参加完高考后,再多上两星期课,那样的课堂也是很难控制的。这就在于多年的教育一直偏向功利性。教育应该让学生从求知中得到快乐,而后主动自愿地继续求知,学校教育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书中198页提到:在学校课堂教学转型实践中,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从“还”做起,提出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等“五还”。

在无考试压力的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吸引学生的,是专业课程本身的魅力。反思第一学期后半学期的教学,教学模式呆板,所选的教学内容缺少学生喜欢的内容,只是为了自考而学习。另外一点深刻的体会是,课堂的亮点在学生身上。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同学给出的答案,展示的文采,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方法。观察一些老教师的做法,发现他们就组织了很多课堂活动。如读报剪报活动,剪下你认为写得好的标题,说说理由。报纸的新闻让学生们更加关注时事新闻,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同时也贴近了我们经济贸易的课堂。而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归纳总结。课堂,不一定就是老师讲,找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他可以是一个舞台,在精彩纷呈的学生的展示中,流露问题,共同探索。

三、注重教学细节

本书的第202页关于“国内教学策略研究方面”以及第六节“教学评价以及改革”,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评量方面,给我很多启发。日常中教师要善用教学专用时间,即减少发本子、宣布教学计划等时间,要注意掌握学生专心学习时间,注意提问的方式,重视学生的回馈等等,此处我便不一一讲述。现实工作中,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要求开公开课同时录制视频,积极的反查视频,我发现自己课堂语言过于琐碎,也缺乏美感,许多细节需要重视,我将对照书中列举的种种,反思并实践。

看完叶澜老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这本书,最后一章又重新回到教师身上,探讨“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以及“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并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它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现今教师角色日益重要,但是教师却越发“难为”,从现今社会看,父母忙于生计而疏于子女管教,家庭教育往往缺失。无形中教师不得不肩负起教育知识兼顾教导生活的责任。但是,在中职学校中,更加明显的让我体会到教师的“难为”:(1)、教师失去了传统教导学生的权威,以往的“尊师重道”4个字在现今社会的丢失。(2)、中职教育学生个别差别大,素质良莠不齐,教师力不从心。(3)、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单亲、无亲家庭,父母外出经商、出国等。使得教师的教育不易获得家长的合作与支持,教学、教育效果难以显现。教育学原理是中小学教师的必修课程,其实面对现今网络新闻上流传的很多關于教育工作者负面的新闻,我想此书告诉我们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具备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与专业精神三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温州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简介

论税收筹划的原理及其运用 篇7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原理

1.绝对节税原理。

绝对节税原理是指纳税人的纳税绝对总额减少的节税原理。根据形式的不一样, 绝对节税原理又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节税原理。 (1) 直接节税原理。直接节税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节税筹划, 使纳税人所缴纳税收的绝对总额直接减少。 (2) 间接节税原理。间接节税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节税筹划, 降低了同一税收客体的绝对总额, 但是纳税人所缴纳税收的绝对总额没有减少。

2.相对节税原理。

相对节税原理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以内的纳税总额没有减少, 但是因为不同时期的纳税额变化, 使其收益得以增加, 这就相当于冲减了税收, 使纳税人的纳税总额相对减少。相对节税原理是对货币时间价值进行了合理的利用。通过推迟实现应税所得或是提前列支扣除项目, 延缓了税收的缴纳时间。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 这相当于企业向政府借贷了一笔无息贷款, 让纳税人在本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经营活动, 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税收筹划遵循的原则

1.不违背税收法律规定的原则。

税收法律是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的法律规范, 是依法治税的准则。纳税人必须要遵守税收法律的相关规定, 依法纳税, 如果违反税收法律, 必定会受到严格的法律制裁。税收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等行为, 它具有合法性。税法中有明确规定, 当纳税人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 纳税人有自由选择最合理的纳税方案。如果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工作使用非法手段, 那么从本质上来说, 该企业的税收筹划就不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围。因此, 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必须要遵循不违背税收法律规定的原则。

2.事前筹划的原则。

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 这是税收筹划区别于偷税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纳税人要想通过税收筹划较少税负, 就要确保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必须在投资、经营等经济行为开始之前, 不能在经济行为已经发生, 纳税义务已经确定之后再进行税收筹划, 这样做就不再是税收筹划。因此, 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还必须要遵循事前筹划的原则。

3.效率原则。

效率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税收筹划亦是如此。税收筹划工作效率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税收筹划能否充分发挥其减轻税负的作用。因此, 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还必须要遵循效率原则。

三、税收筹划的具体应用

1.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筹资过程必须要对税收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不同的筹资渠道税收, 其影响程度也不一致。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是筹资的主要形式, 二者各有优缺点。如果控制不好, 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损失。因此, 企业必须要在筹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2.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投资创办企业有多种组织形式可供选择, 比如合资企业、独资企业、股份制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如果投资人数少、规模不大可以优先选择独资企业;如果规模不大, 但是投资人数较多, 可以选择合资企业;如果规模巨大, 就应该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有限公司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 其承担的税收也不一致。因此, 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体现在对组织形式的选择方面。

3.收益分配活动中的税收筹划。

在收益分配的税收方面, 我国几乎对全部经营所得都要征收所得税, 但是对于资本利得, 却存在着免税的条文。资本利得免征所得税的有:个人买卖国库券差价所得和利息所得、个人投资入股企业的资本公积金转成股本的所得等。由此可见, 通过将经营所得转化为资本利得来减少所得税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税收筹划方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合理的税收筹划是降低企业税负的主要途径, 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要尊重税收筹划的三个原则, 选择合理的避税方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税收事业的管理。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对国家职能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税收是税收的主要内容, 是保证我国税收事业良好发展的基础。虽然说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特定方式, 是国家行政职能得以发挥的经济基础, 但是税收也会给企业带去巨大的经济负担。如何平衡企业与国家在税收上的天平, 使二者得以双赢, 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税收筹划,原理,应用,原则

参考文献

[1]沈砼.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税收筹划问题研究——以增值税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论税收筹划的原理及其运用 篇8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原理

(一) 绝对税收原理

绝对税收原理是指纳税人必须缴纳税收, 总额可以减少的税收原理。根据形式的不同, 绝对税收可分为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直接税收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 缩小收税节点, 使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总额减少的制度。间接税收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 减少绝对完全相同的纳税对象, 但纳税人支付的绝对税额不减。

(二) 相对税收原理

相对税收原理是指一定时期内纳税人的纳税总额并没有减少, 而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税额变化, 纳税人的收益增加了。相对税收原理体现在货币价值的合理利用上, 通过提前扣减应纳税所得额或费用项目, 延迟纳税时间。如果这一阶段企业向政府借了一笔无息贷款, 那么纳税人在当期将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商业活动, 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税收筹划必须遵循的原则

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合法地减少企业税收负担, 避免企业逃税。所以税收筹划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一) 不违反税法的原则

税法是调整和规范税收双方行为的法律规范, 是法治行为。纳税人必须遵守税法的规定纳税, 如果违反税法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收筹划是合法的, 原则上不同于偷税, 如果在税收筹划方面采取非法手段, 实质上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因此, 纳税人在税收筹划中必须遵循不违反税法的原则, 这是由税收筹划的性质决定的。

(二) 预规划原则

税收筹划必须在纳税人纳税义务发生前实施。税收筹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同于偷税, 这是税收筹划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企业要开展税收筹划应在投资、经营等经济活动安排前。企业在先期规划时, 要考虑到相关税种的比较, 全面调查相关的年度税收信息, 立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连续性、综合性;在考虑自身税负的同时, 也应考虑到合作企业的税务状况和税收转移的可能性, 以便采取相应的规划。所有税收筹划必须发生在商业活动开始之前。

(三) 效率性原则

追求效率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 也是税收筹划必须遵循的原则。税收筹划可以产生减轻税负的效果, 但在选择和使用上税收筹划策略往往需要配合其他措施, 才能实施这些措施。如何将税收筹划的最低成本、税收筹划纳入净收益 (税收效益减税) 最大化是税收筹划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 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对各种方案进行税收效益比较。

三、税收筹划的运用

(一) 在融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必须对影响税收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比如, 不同融资渠道的税收, 其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是两种主要的融资方式, 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 因此, 企业必须在融资过程中进行合理税收筹划。

(二) 在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投资获利是许多企业或很多机构盈利所选择的方式, 如合资、独资、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等。如果投资少, 规模小可以优先考虑独资企业;如果规模不大, 但投资数量多, 可以选择合资企业:企业规模若庞大, 应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模式下选择。不同形式的组织, 其对税收的筹划方式也不同。因此, 税收筹划在投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组织形式的选择方面。

(三) 收入分配活动中的税收筹划

在收益分配的选择方面, 我国基本上对所有企业都征收所得税。但是对一些靠资本获取利益, 实际上税收政策中有免税条文。资本所得免征所得税:个人买卖国库券差价所得和利息所得、个人投资入股企业的资本公积金转成股本的所得等。因此, 通过营业收入资本转化为所得税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税收筹划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税收是国家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本身难以生存, 再加上高额的税收使企业生存更加艰难。因此, 在缴税过程中进行合理税收筹划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式, 在财务管理中充分利用税收筹划不仅是新时代企业提高经济利益的需要, 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只有通过风险防范和理性的把握才能达到税收筹划的效果, 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损失, 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樊清玉.原创思想点睛之笔:《蔡博士精典财税系列》 (第一辑) [J].会计师, 2007 (3) .

运用原理 篇9

我们首先来谈谈“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 三寸来长, 不管养多长时间, 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 如果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 两个月的时间, 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 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多些时间, 上课时, 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下课后, 少布置一些作业,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回顾白天学习的内容。要想让孩子健康强壮地成长, 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而不要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课堂所提供的“鱼缸”中。随着社会的进步, 知识的日益增加, 教师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 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样, 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过去, 教师就是管得太严了, 课堂上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就造就了人偶一样的学生。如今的新课标要求, 教师只需启发引导, 解疑探究留给学生自己来就好。这样的要求更加符合鱼缸法则。看来, 我们语文教师多学习教育原则必然大有好处。

其次再来谈谈“狼性法则”。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 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的存在当成理所当然, 而更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 大自然的神秘、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对周围的环境很感兴趣, 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 了解危险, 从而有力地生存下来。这就教导我们要培养学生超强的学习能力, 一定要培养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 让他们仔细观察生活, 用兴趣来作为他们学习的老师。现在一些高中学生给人的感觉有些老气横秋, 对什么事都产生不了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学业过重的压力造成的, 另一方面, 教师也缺乏培养。高中语文老师有很好的培养基础, 书本有大量新奇有趣的内容, 还可以利用作文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点燃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新奇感觉。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成为明亮之星, 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再次, 我们来了解一下“南风效应”。北风与南风打赌, 看谁的力量更强大, 它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地吹, 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 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 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 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那些一味责备学生学不好的教师, 最终会发现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犯错误, 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 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体谅他们的同时, 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我们要以爱的春风, 感化学生, 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惩罚只会使学生越来越自卑, 进而产生弃学的念头。我在教学时, 面对学生回答错误, 或者课堂上的小动作, 总是温柔地指出来, 让学生感到我不是在批评他, 而是希望他变得更优秀。这样, 我教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自信, 学习越来越热情。

最后, 我们一起来看看“磁化效应”。普通的铁都具有磁性, 但通常情况下其磁性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示出来, 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 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 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 铁分子井然有序, 从而就具有了磁性, 具有了吸引力。一个优秀集体的形成, 同样也需要一种良性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校长有人格魅力, 才会有一个团结上进的教师集体;班主任有人格魅力, 才会有一个和谐奋进的班级;老师有人格魅力, 才会有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喜爱。“亲其师, 信其道”, 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这个是个内部原因, 是很关键的一点。教师应充分领会这一教育原则。班级应该形成一个有序的磁场, 要能把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吸引过来。教师要加强自身锻炼, 完善自身修养, 以其魅力深深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有的学生可能就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 才喜欢上他所教的课程。语文中有很多地方能够吸引到学生, 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技能, 把语文课堂上得精彩纷呈, 从而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教师自身的提高, 加上班级强大的磁力效应, 还有学校良好的校风, 这无疑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其中学习, 必定能身心愉悦。

运用抽屉原理妙解竞赛题 篇10

例1在坐标平面上任取五个整点(该点的横纵坐标都取整数),证明:其中一定存在两个整点,它们的连线中点仍是整点.

分析与解答由中点坐标公式,点(x1,y1)、(x2,y2)连线中点坐标为要使其为整点,只须x1与x2,y1与y2的奇偶性相同.由此我们能将坐标系中所有点分为4类:(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得到四个“抽屉”,而依题有5个点,将其抽象为5个物体,放入4个“抽屉”,则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物体(点)的横、纵坐标相等,故其中点为整点.

反思与推广:由此题可以看出,运用抽屉原理解题的关键在于进行合理分类构造“抽屉”,这要求我们理解题中所给条件,抓住题中“至少”、“至多”等关键词.同时,此题还可推广为:如果(x1,x2,…,xn)是n维(元)有序数组,且x1,x2,…,xn中的每一个数都是整数,则称(x1,x2,…,xn)是一个n维整点(整点又称格点).如果对所有的n维整点按每一个xi的奇偶性来分类,由于每一个位置上有奇、偶两种可能性,因此共可分为2×2×…×2=2n个类.这是对n维整点的一种分类方法.当n=3时,23=8,此时可以构造命题:“任意给定空间中九个整点,求证它们之中必有两点存在,使连接这两点的直线段的内部含有整点”.在n=2的情形,也可以构造如下的命题:“平面上任意给定5个整点”,对“它们连线段中点为整点”的4个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A)最少可为0个,最多只能是5个,(B)最少可为0个,最多可取10个,(C)最少为1个,最多为5个,(D)最少为1个,最多为10个(正确答案(D)).

例2 17名科学家中每两名科学家都和其他科学家通信,在他们通信时,只讨论三个题目,而且任意两名科学家通信时只讨论一个题目,证明:其中至少有三名科学家,他们相互通信时讨论的是同一个题目.

证明此题属于组合范畴,故想到运用图论知识,结合分类讨论及抽屉原理解决此题.视17个科学家为17个点,每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表示这两个科学家在讨论同一个问题,若讨论第一个问题则在相应两点连红线,若讨论第2个问题则在相应两点连条黄线,若讨论第3个问题则在相应两点连条蓝线.三名科学家研究同一个问题就转化为找到一个三边同颜色的三角形.先考虑科学家A,他要与另外的16位科学家每人通信讨论一个问题,相应于从A出发引出16条线段,将它们染成3种颜色,而16=3×5+1,因而必有6=5+1条同色,不妨记为AB1,AB2,AB3,AB4,AB5,AB6同红色,若Bi(i=1,2,…,6)之间有红线,则出现红色三角线,命题已成立;否则B1,B2,B3,B4,B5,B6之间的连线只染有黄蓝两色.再考虑从B1引出的5条线,B1B2,B1B3,B1B4,B1B5,B1B6,用两种颜色染色,因为5=2×2+1,故必有3=2+1条线段同色,假设为黄色,并记它们为B1B2,B1B3,B1B4.这时若B2,B3,B4之间有黄线,则有黄色三角形,命题也成立,若B2,B3,B4,之间无黄线,则△B2B3B4,必为蓝色三角形,命题仍然成立.

反思与推广:本题源于一个古典问题———世界上任意6个人中必有3人互相认识,或互相不认识.(美国普特南数学竞赛题).

提示:将互相认识用红色表示,将互相不认识用蓝色表示,(1)将化为一个染色问题,成为一个图论问题:空间六个点,任何三点不共线,四点不共面,每两点之间连线都涂上红色或蓝色.之后的证明参照例2.

Ramsey定理:可以往两个方向推广:其一是颜色的种数,其二是点的数目.

本例便是方向一的进展,其证明已知上述.如果继续沿此方向前进,可有下题:

在66个科学家中,每个科学家都和其他科学家通信,在他们的通信中仅仅讨论四个题目,而任何两个科学家之间仅仅讨论一个题目.证明至少有三个科学家,他们互相之间讨论同一个题目.

回顾上面证明过程,对于17点染3色问题可归结为6点染2色问题,又可归结为3点染一色问题.反过来,我们可以继续推广.从以上(3,1)→(6,2)→(17,3)的过程,易发现

同理可得(66-1)×5+2=327,(327-1)×6+2=1958…记为r1=3,r2=6,r3=17,r4=66,r5=327,r6=1958,…

我们可以得到递推关系式:rn=n(rn-1-1)+2,n=2,3,4…这样就可以构造出327点染5色问题,1958点染6色问题,都必出现一个同色三角形.

例3已知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内(包括边界)有任意五个点.证明:至少有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

分析与解答本题看上去像平面几何,但仔细思考会发现本题有浓厚组合色彩,我们称这种题为“组合几何”.题中5个点的分布是任意的,说明我们应构造4个“抽屉”,并且同一个抽屉中的点距离不大于而我们熟知,三角形内(包括边界)任两点距离不大于最长边边长,故我们取三角形边中点并顺次连接,得到4个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则5个点中必有2点位于同一个小等边三角形中(包括边界),其距离便不大于

以上结论要由定理“三角形内(包括边界)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不大于其最大边长”来保证.

反思与推广:(1)这里是用等分三角形的方法来构造“抽屉”.类似地,还可以利用等分线段、等分正方形的方法来构造“抽屉”.例如“任取n+1个正数ai,满足0<ai≤1(i=1,2,…,n+1),试证明:这n+1个数中必存在两个数,其差的绝对值小于.又如“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内任意放置五个点,求证:其中必有两点,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

(2)例3中,如果把条件(包括边界)去掉,则结论可以修改为:至少有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小于请读者试证之,并比较证明的差别.

(3)用同样的方法可证明以下结论:

ⅰ)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中有n2+1个点,这n2+1个点中一定有距离不大于的两点.

ⅱ)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内有n2+1个点,这n2+1个点中一定有距离小于的两点.

(4)将(3)中两个命题中的等边三角形换成正方形,相应的结论中的命题仍然成立.

(5)读者还可以考虑相反的问题:一般地,“至少需要多少个点,才能够使得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内(包括边界)有两点其距离不超过

分析与解答抽屉原理不仅能用于组合问题,在某些不等式证明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观察不等式,知△ABC为正三角形时取等号,故以角度与60°的大小关系分类.

体验式教育的原理与运用研究 篇11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原理与运用

随着新的教育机制的改革,为体验式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体验式教育在实施起来并不是很顺利,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但是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导位置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就体验式教育的原理和运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体验式教育

1.含义:体验式教育是新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起源于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Outward Bonnd),通过让学生参加野外训练,达到他们生存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改善他们的人格。现在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开始引进体验式教育。这种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式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2.体验式教育的基本途径。体验式教育是以整体的教育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为体验区域,在集合了学校、基地、家庭等所有的接触的环境。体验式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现在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进步。通过建设体验基地,让学生进入到基地中,体验实际的社会生活。通过体验基地的建设,给广大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学习进步,增强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3.体验式教育的原则。(1)体验式教育的主体原则。体验式教育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才能很好地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性。(2)体验式教学的活动性原则。很多的教学并不是单单的靠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的。学生只有在实际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才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3)体验式教学的探究性原则。教师在教育中可以采用实践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由的结队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能力和沟通能力。(4)体验式教育的生活化原则。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离不开生活,很多生活中的事情是我们学习的教材。体验式教育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习,积极的在生活中发掘学习的教材。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

提到体验式教育模式就不得不提传统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长时期的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前期的教育中受到了很大的推动,前期的教育需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授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还可以方便教师的讲解。即使是现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也还在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在这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的需要了。一些比较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让学生主动地接受了,现在的科技非常的发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着新鲜的事物,在教育方式上,如果还是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打折扣。传统教育的某些方面比较迂腐陈旧,例如:教材、学习的内容。上课的方式、教学的手法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三、体验式教育的在教育中的作用

1.体验式教育符合现在的新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之前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体验式教育模式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抓住了现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的变化。以前的教育形式都是分为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很难平定教育的上的差距。体验式教育在这个方面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弥补,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设计,可以从多方面出发,对学生展开不一样的体验式教学,可以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成绩差异大的缺点。

2.体验式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某些教育盲区和缺点。体验式教育因为对学生的主体性相对的比较重视,可以改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从中弥补教师经常忽略学生的感受的不足。体验式教育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沟通中将知识进行理解。从学生的相互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共鸣,可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改善了传统教育中的呆板的教学模式。

3.体验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现在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教育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模式的改进越来越重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改革。体验式教育推出现在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实际的参与到学习去中,主动进行学习,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适应现在的教育机制的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1.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原理上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把教师的绝对发言权进行改变,转变为相对发言权,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同步的学习。在合理的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拉近师生的相对平等的地位。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相对的课堂教育比较开放,在宽松的、舒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的参与,并且可以进行相应的自由讨论,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轻松愉晚的理解与接受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共鸣,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联系。将在学习中总结的知识以及经验运用到实际得到生活中去。

2.体验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那个展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和独立性。体验式教育,是以体验为学习的第一步,在学生进行学习时,只有与自身的学习兴趣、个性、学习的态度、本身的情感等发生联系时,才会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才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的重视课堂上的共同学习的特点,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不能从学习环境、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面将学生带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体验式教育在这个方面积极的改善传统教育方面的缺点,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它十分的重视,注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体验和感想。实际上,它让学生亲身的去体验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让学生自主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结合,将自己带入到学习的自然状态中,让学生有机会体会新的知识,在自己的学习需求方面得到相应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自然地进入到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运用原理 篇12

利用手锤, 在桩顶指定位置垂直激振, 入射波 (弹性波) 顺着桩身传播, 在波阻抗发生变化的位置会发生发射, 生成反射波 (弹性波) 。故当桩身存在离析、断桩、截面面积突变等情况, 以及在桩底, 都会在相应位置产生反射波。将所得反射波进行分析、处理, 依据波形曲线计算弹性波在桩中传播的平均速度, 读取缺陷位置、性质、类别以及危害程度, 从而判断桩身完整性、混凝土质量以及核对桩长。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贵州某小区1#楼, 二类高层民用建筑, 框架剪力墙结构, 地下一层, 地上九层, 建筑高度33.5米 (室外地面至屋面女儿墙顶) 。地基基础工程为钻孔灌注桩, 基桩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25。

2.2 检测流程。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整个检测过程主要包括8个步骤, 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2.1 准备工作。

2.2.1.1备齐并熟识地质勘察报告、原始打桩记录、基桩平面布置图、桩基础设计图, 从而掌握桩基类型、桩长、桩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参数。2.2.1.2勘察现场, 了解实际施工质量。主要包括: (1) 查看是否存在桩头潮湿、夹泥、疏松等现象。 (2) 确保桩头达设计高程、干净平整、完好无损。事先让工人用砂轮机打磨出二~四个直径为8~10cm的光面, 用于激振和安装传感器。激振点宜选在桩中心附近, 传感器安放在距桩中心2/3R处, 且距离桩的主筋不宜小于50mm。出露的钢筋不应影响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激振力的方向应垂直与桩的横截面。

2.2.2 信号采集。

为了更好地采集、分析信号, 每根桩对称布置二~四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宜少于3个。然后做到: (1) 正式检测前, 先对现场分析几根桩, 设置合理的采集参数, 此举可大大提高检测速度; (2) 排除一切影响测试信号的因素后再重复测试, 存储重复性好、曲线规则、桩底反射明显的波形。 (3) 重复测试有缺陷的桩并用不同文件名存储至少两次, 便于室内对比分析。

2.2.3 数据分析结果。

贵州某小区1#楼, 地基基础工程为钻孔灌注桩,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25, 基桩低应变无损检测比率为100%, 本次1#楼共检测140根基桩, 其中Ⅰ类桩80根, Ⅱ类桩60根。Ⅰ类桩占总数的57.14%, 所测基桩桩身基本完整。具体举例如下: (1) I类桩。如图2所示。测试信号有合理的桩底反射信号;桩底反射波达到前, 无缺陷反射波发生;实测波速在合理范围内可判为I类桩。 (2) II类桩。如图3所示。所测的1、3、4、5、6、7、8、9、10、11、12、19、20、22、23、24、25、26、28、30、32、33、34、35、36、37、38、39、40、41、44、46、47、51、52、53、54、55、56、61、67、68、73、77、78、80、83、86、87、88、89、90、95、107、110、111、116、126、138、139号钻孔灌注桩的波形上有轻微缺陷, 这些信号有别于桩身结构承载力, 在波形判断时不作为缺陷, 因此分析中有轻微缺陷现象不判为有缺陷桩, 判为Ⅱ类桩。

3 低应变检测建议

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如今工期如此紧张的项目中有很大的优越性, 其也因此而为工程界所广泛接受。但它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故在实施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 检测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3.2 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3 若条件许可, 应增大检测数量。

结束语

低应变法原理简单, 但效率高, 该法能够及时提供检测结果, 查出基桩缺陷, 为及时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提供依据, 从而防止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低应变法有很多优点,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检测所得的波形曲线具有多解性, 对于无法确定质量问题的桩, 建议沿桩身抽芯检测, 并将两者对比验证。

作为工程检测人员, 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认识和掌握, 以提高我们的检测水平, 从而对基桩桩身结构完整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 从而更好地保证基础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建中.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桩完整性检测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2]周万重.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 2013, 33 (5) :336-337.

[3]陈辉.低应变法检测中缺陷桩的处理措施及其效果分析[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4, 11 (1) :128-132.

[4]罗骐先.桩基工程检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5]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中国语境下一篇:文章标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