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开发一体化(精选8篇)
勘探开发一体化 篇1
1 油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架岭607块地理上位于辽东湾北部盘山县大凌河口滩海地区, 构造上位于笔架岭构造带主体的南部, 紧邻架岭602块、架岭11块和架岭13块。主要含油气目的层为沙一段, 油藏埋深1870~2130m, 油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
架岭607块2010年首钻架岭607井成功, 在沙一段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流 (51t/d) 。近几年采用250m井距、正方形井网部署开发井19口。2012年底上报含油面积0.75km2, 石油地质储量195×104t。
截至到2016年5月份, 架岭607块共有油井12口, 开井9口, 日产油155t, 日产气3.03万m3, 日产水1.8m3, 含水1.15%, 累计产油17.32万t, 累计产水1.43万m3, 累计产气1337.22万m3。
2 架岭607块勘探开发一体化实施效果
2.1 勘探开发一体化——勘探向后延伸
勘探向后延伸, 延伸到开发实施、信息反馈阶段, 以便及时了解勘探部署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 根据差异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指导下一步勘探。以探井为中心, 并把探井作为“母井”, 通过“一母多子”效应, 落实含油气富集区。
(1) 部署滚动探井架岭607井获得高产油气流架岭607井为笔架岭油田西南扩边的首口探井, 该井截止目前已累产油19826t, 累产气101.4×104m3。
架岭607井的钻探成功, 证实了架岭607块与主体开发区块同样具有物性好, 薄层高产的特点, 为优质储层, 实现了笔架岭油田向西南扩边, 岭南1井区、架岭602井区与笔架岭油田主体部位含油气连片。
(2) 架岭607块首批开发井部署架岭607井钻探成功后, 以架岭607井为中心, 并把该井作为“母井”, 通过“一母多子”效应, 落实含油气富集区, 部署开发井4口 (架岭607-3-3井、架岭607-3-11井、架岭607-5-5井、架岭607-5-13井) 。按照“分批部署, 滚动实施, 跟踪研究, 及时调整”的原则, 首先决定实施架岭607-3-3井, 截止目前累产油29743t, 累产气165.4×104m3, 取得较好效果。
(3) 架岭607块第二批开发井部署架岭607-3-3井及架岭607-3-11井钻探成功后, 对构造有了新的认识, 认为北部控油断层外扩300米, 部署了架岭607-1-3及架岭607-1-5井。架岭607-1-3井累产油47779t, 累产气137.1×104m3。架岭607-1-5井累产油15123t, 累产气430.3×104m3。
2.2 勘探开发一体化——开发向前延伸
开发向前延伸, 延伸到工业评价勘探阶段, 甚至可以到圈闭评价阶段, 以便及时对勘探领域有无商业价值进行评价[4]。坚持早期介入, 及时部署滚动勘探方案, 扩大勘探成果。把开发井作为探井的角色, 综合分析和研究, 寻找新层系, 开拓新领域, 推进滚动增储, 积极寻找接替资源。
产能建设与滚动勘探有机结合, 架岭607块取得新认识。架岭607块自发现以来, 共完钻各类井12口, 油层以S11-S13油层组为主, S14油层组只在架岭607-1-3井发育。
四级断块架岭607-1-5块未钻遇到S14油气层, 利用新部署产能井架岭607-1-05、架岭607-1-07两口井, 将S14油层组做为油层底界进行设计, 完钻后S14油层组分别解释油层9.0m/3层和53.1m/3层。其中架岭607-1-07井是目前发现S14油层组最厚的油层, 试采效果理想。
架岭607-1-05井阶段累产油3774t, 累产气33.5×104m3。架岭607-1-07井阶段累油9513吨, 累产气36.0×104m3。
架岭607块实施两口井效果理想, 架岭607-1-07井位于断块高部位, S11Ⅳ油层发育。可继续向南扩充一个井距。架岭607-1-07井S1Ⅳ油层厚度53.1/3层, 是架岭607块发现最厚的油层。两口产能井实施后, 以新完井资料为基础, 对构造储层进行重新核定, 主控断层外扩过100米, 初步估算可以增加含油面积0.2km2, 增加石油地质储量25×104t, 并为下一步产能建设部署提供有利依据。结合新完井资料、地震资料及生产资料等对构造、油层发育、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在架岭607块共部署7口产能建设井位, 建成生产能力3.15万吨。
截止目前, 架岭607块上累积增产原油177322t, 天然气1337.2×104m3, 取得了很好的增产增储效果。
摘要:近年来, 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储量经济效益下降, 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需选择一种新的模式——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勘探开发一体化就是在油田开发中, 将原来彼此分散的、独立的勘探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使勘探、开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笔架岭油田经过多年探索, 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架岭607块实施了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 加速了增储上产的步伐。
关键词:笔架岭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架岭607块,增储上产,油气成藏规律
参考文献
[1]王燮培.石油勘探构造分析[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64-69.
[2]蔡银.辽河油田滩海仙鹤地区储层反演及压力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硕士论文, 2002:21-26.
[3]单俊峰, 陈振岩.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坡洼过渡带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15-20.
[4]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博士论文, 2010:30-33.
[5]戴启德, 纪友亮.油气储层地质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41-44.
勘探开发一体化 篇2
关键词:勘探开发 投资效益 评价指标
目前,在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涉及的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有内部收益率、基准折现率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等。由于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投资的特殊性,使得这些指标在应用过程中和理论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了投资经济效益的评价的客观性,使得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在结果上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就涉及的经济评价指标在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作用以及适用性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解决现阶段在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凸显的一些问题。
▲▲一、净现值(NPV)
净现值是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它是一种限值累加值。通过对项目寿命周期中所有的净现金流量遵循一定的折现率,以期初时作为折现期的一种计算方式。净现值的指的是投资者在自己投资的项目中获得的超额收益。如果净现值为零,说明收益为投资者的最低期望值。净现值指标在经济评价中最能反映企业追求的效益最大化特点,因而,在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的所有指标中是最为可行的。虽然NPV这个指标非常适用于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它没能直接反应出投资的规模,只是用资金的形式予以体现。而资金有是企业的最为宝贵的资源,对企业的投资是否能取得应有的效用并不能直接反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都采用增量投资分析或者净现值指数的方式解决实际中的优先问题。2)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时,如果采用NPV,由于折现因子的存在,使得油田越早投产NPV值就越大,就会在一些类型的油气开采中,由于想获得较好或者较高的收益而加快开发的现象。进而导致了破坏性开采的情况增多,而使得油田的最终收益降低。因而,政府需要运用科学完善的石油开采制度,如稳产期的增加税收,在开采中后期减免税收的办法,以促使石油开采企业合理高效利用地下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油田的开发。
▲▲二、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也是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在评价中也最为常用。它主要是针对NPV=0的情况。内部收益率能直接反应出投资者的效益,因此,也可以认为是盈利率或者回报收益率。这种评价方式被用于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的缺陷主要有两个:1)只有一个解的情况,针对净现金流量来说,为序列正负号只变化一次的项目。即使序列正负号多次改变,也是只有一个解的情况,如果出现两个以上解的情况,就不是内部收益率计算范畴。之所以会出现正负号的改变,是由于投资过程的不连续,而石油的勘探开采涉及的投资量很大,如果只对一次投资进行考虑,就不能客观地反应被评价区域的经济效益。如果对多次的投资都予以考虑则内部收益率的结果可能很多,但就真实的内部收益率来说,其结果都不是正确的。2)在对内部收益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含着一个假定情况,即由此项目获得的纯收益可以用来继续投资,继续投资的收益率和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相等。在油田寿命枯竭,项目停止开发时,按照内部收益率来计算,就是投资未来值的累加等于收益未来值的累加,由于条件的制约,收回来的投资不可能在进行同样地理条件的含油气项目的投资中,因此,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经济评价指标中,内部收益率评价方式并不适合,只能作为辅助性指标来参与评价。
▲▲三、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分为动态及静态两种。静态对资金的时间价值不要考虑,而动态正好相反,对资金的价值必需进行考虑。因此,动态投资回收期更能反映出项目的经济价值。在对投资回收期进行可行性项目评价时,必须和投资者在投资时的基准回收期进行比较,如果基准回收期小于投资回收期,说明项目不可行。如果结果相反即为可行。虽然通过投资回收率我们看到了投资的经济效益以及投资风险,但由于这种方式对于投资回收之后的项目情况并不涉及,因此,在进行评价中,也只能作为辅助性目标。
▲▲四、基准折现率
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对于投资所获得的最低回报率。由于在企业间存在的风险以及目标不同,折现率也会多种多样。由于项目的不同,在风险上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对不同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采用的基准折现率也会不同。
▲▲五、指标计算问题
各种经济评价的指标,都是在项目寿命时间内对现金流进行计算得到的。因此,对现金流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决定了经济评价的正确与客观。因为是种预测,因此,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特别在对现金流的描述中。因此,更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预测中的偏差,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六、结语
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中,对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确定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决策水平,也关系到投资成本以及收益情况。因此,做好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评价,是优化投资,提升投资效益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健等.油气资源价值分级与有偿使用的方法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傅家骥,仝允桓、技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东旭(1988-),女,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2010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作于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目前就读于东北石油大学,攻读石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篇3
1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1.1 战略引导, 高层支持
众所周知的是,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方面是一种创新, 它不仅仅是油田勘探开发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 也是管理流程方面的一种创新。为了将这种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实际中, 相关企业必须要尽快根据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种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 另外, 它的广泛利用也需要组织战略的领导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近几年来, 我国相关政府不断增加对于油田开发工作的投资力度, 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创新, 从而将我国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推到顶峰。
1.2 深化认识, 指导实践
我们知道,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是一项理论性以及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 一个行之有效的指导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许多油田开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并且他们已经结合当地油田的实际情况以及油藏的地址条件制定了一个合理有效的指导实践指南。
1.3 部门合作, 权责清晰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程的工作量非常大, 而且它的工作难度系数也比较大, 因此, 为了使得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可以很好的的得到开展, 我们必须要尽快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组织结构。然后, 我们必须还应该根据组织内部的结构情况来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另外, 在构建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成立专门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机构, 并且增强对于该机构内部成员的培训力度。企业也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最后, 我们还应该鼓励各个部门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 从而更好的促进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施。
2 对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2.1 立足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
要使得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可以顺利的完成, 我们必须要首先立足于油田实际, 从实际情况发出。另外, 我们知道, 我国是一个石油大国, 但是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出现之前, 我国始终没有找出一种适合我国油田储存情况的技术, 而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的出现了打破了常规, 走出了一条新路, 并且在勘探过程中, 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投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收益。最后, 我们应该注意在进行勘探之前, 我们必须首先对被勘探地区的油田储存情况进行勘查, 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勘探方法。
2.2 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并且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种创新, 更是管理上的一种创新。为了更好的进行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 我们必须要尽快制定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并且将这一体系尽快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另外, 我们还需要合理分配企业员工的工作, 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来进行分配。企业还应该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 然后根据各个组织的不同作用来制定相对应的管理体系。最后, 在管理过程中, 企业还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过程中, 积极与国内其他先进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企业进行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的引进他们先进的管理体系, 然后再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2.3 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和生产中的实用性
要使得勘探开发一体化能够更好的应用到油田开发过程中, 油田开发企业必须要具有广阔的视眼, 能够时刻关注国内外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另外, 油田开发企业还应该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 能够及时了解并且掌握国内外的油田开发进程。另外, 作为油田开发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较高的技术水平, 并且能够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中。同时, 油田开发技术人员还必须要时刻关注国际上先进的油田勘探开发成果, 并且将这些成果应用到实际开发过程中。最后, 我们还应该根据国内外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 不断的对我们的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而不断地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水平, 最终更好的促进我国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进展。
3 结语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增加对于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的资金投资力度, 鼓励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积极去创新, 并且开发出新的技术方法。另外, 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积极去学习并且引进新的技术, 积极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最后, 我们还必须要尽快认识到我国在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最终加快我国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进程。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 我国在油田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而使得我国油田的产量得到了巨大的增加。众所周知的是, 油田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 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首先认识到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性, 然后不断的增加对于油田探讨开一体化技术的投资进度, 从而从根本上不断的提高我国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技术水平。本文就我国目前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分析和探讨,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赵贵菊, 王彦春, 崔其山, 崔淑红.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仓的建立和应用[J].物探与化探, 2010 (01) .
勘探开发一体化 篇4
1 渤海A油田简介
渤海A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 发育于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北端, 探明含油面积3 9.2 5 k m2,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015.2×104m3;受郯庐走滑断裂的影响, 工区内断层发育, 构造破碎, 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构造;主力含油层段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 以河流相沉积为主, 且不同油组的砂体沉积差异大、储层展布规律复杂;储集物性较好, 属中-高孔、高渗储层;油气藏类型较为复杂, 各油田均具有多套油水系统。受构造形态、岩性和断层的控制, 其油藏类型主要表现为构造-岩性油气藏;因构造破碎, 断块面积小, 同时砂体展布规律复杂, 砂体横向变化大, 各区储量计算单元较多, 单个砂体储量规模小, 分布在25.5~174.2×104m3。
2 勘探开发一体化实践
2.1 管理模式一体化
勘探开发一体化, 就是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 将原先彼此分散、独立的勘探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视勘探、开发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勘探向开发延伸, 开发向勘探渗透, 变前后接力为互相渗透, 二者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石油资源储量向石油产量的转化, 实现整个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优化[3,4,5,6]。“十一五”期间, 随着海上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发现的油气田以中小型为主, 油气藏复杂程度增大, 低品位储量比例增多, 以往的先勘探、后开发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新情况。天津分公司创新思维, 通过储量研究向勘探评价提前介入, 方案编制向储量评价提前介入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淡化勘探评价、储量评价、方案编制阶段的工作界面, 开发提前介入勘探, 提出针对性资料录取要求, 协助制定评价方案, 加快了储量评价、方案编制的进程, 实现了储量评价和开发方案编制的高效结合。在该管理模式的指引下, 渤海A油田的投产时间提前7-20个月 (图1) , 其中渤中28区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 完成了储量评价和开发方案的编制工作, 比标准流程缩短了近15个月, 创造了中海油历史上“当年发现、当年完成评价、当年完成开发方案”的新纪录, 为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保障。
2.2 井位部署一体化
天津分公司组织勘探、开发科研人员根据地质认识和勘探成果, 结合整体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安排, 分析不同区块的储量资源基础和成藏条件, 详细论证井位部署依据、钻探目的及预期效果等内容, 积极做好与开发部、生产部和钻井部的井位部署方案对接, 充分听取和征求各单位对勘探开发科研工作的建议和增储上产的需求。围绕同一个有力目标区, 在进行预探、评价寻找新发现的同时, 集中落实高产富集区, 摸清储量规模, 及时进行开发方案编制及开发方案的实施[7,8]。在“油田内部找油田、油田周边找油田”的原则指导下, 对油田内部和周边探井无法控制的潜力区, 制定开发方案时应充分考虑, 预留足够井槽, 有条件的设计开发兼评价井, 对潜力区进行评价, 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勘探, 弥补和完善成藏理论。通过一系列的联合研究, 钻后储量规模大大增加和扩边成功的例子很多, 包括渤中28区及北块, 渤中34区及北块、西块等。其中渤中34区北块钻后储量较储量评价阶段增加了71.1%, 这与油田潜力的落实密不可分, 渤中34区北块各井区落实的储量见图2。
2.3 信息共享一体化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 勘探开发形成了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循环过程, 其根本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增储上产格局, 以优质储量为核心, 坚持“滚动评价、区域联合开发”的部署思路, 加强老油田周边及内部地层新层系、新区块的滚动评价。勘探成藏模式指导开发, 开发新认识反哺勘探, 减少了工作的重复, 加快了工作节奏, 获得了投资的有效利用, 实现了储量、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2.3.1 勘探成藏模式指导开发, 实现储量的快速增长
潜力储量勘探开发一体化就是在开发不同阶段利用有限资源, 勘探开发紧密结合, 充分挖掘油田潜力砂体, 评价控制预测储量使其升级, 从而提高油田探明储量基数。
在开发方案实施阶段, 通过不断加大油藏评价工作的投入, 同时强化开发评价井统筹部署, 做到了油藏评价与预探、油藏评价与新区产能建设的紧密结合, 提高了评价区块井控程度, 探明储量的落实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渤中28区开发随钻阶段充分考虑并落实勘探评价阶段风险和潜力, 利用注水井、水源井、领眼井逐步评价砂体潜力。主力1-1167砂体利用定向注水井A29评价控制储量, 利用A47hp领眼井评价预测区储量, A35hp评价砂体西侧区域潜力, 钻后该砂体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较OIP阶段增加了434.1% (图3) , 油田新增动用地质储量1213万方。
在地层切片追踪潜力砂体基础上, 考虑潜力砂体离平台距离及钻完井的可实施性, 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油田开发井可以评价的潜力储层;第二类为距离平台较远, 需要滚动评价的潜力砂体。在此基础上利用渤中区块新近系油气成藏理论, 根据潜力砂体类型及油源断层活动期次、油源断层与潜力砂体的匹配关系分析其成藏可能性, 对成藏可能性大潜力砂体优先考虑, 选择能控制储量规模、储层展布及油气充满程度位置进行评价。黄河口凹陷探井及开发井证实砂体与油源断层的接触面积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含油面积。新近系河道砂体与油源断层在剖面上形成了4种断层-岩性组合样式 (图4) , 即正向正断层、反向正断层、反屋脊式和屋脊式, 反屋脊式对于浅层油气的聚集最为有利, 屋脊式最差。平面上河道砂体与断层形成垂直接触、斜交接触以及无接触;边滩砂体和断层形成双向面接触、双向点接触、单向面接触、单向点接触以及无接触。由于浅层砂体物性很好, 和断层的接触面越大砂体的充满油气的程度越高。利用该理论, 渤中34区勘探开发结合, 运用断砂耦合关系、层序地层概念与成藏理论, 寻找研究潜力砂体, 新增探明储量1000多万方, 储量增长1倍 (图5) 。
渤海油田“十一五”期间, 通过信息共享一体化, 勘探成藏模式指导开发, 实现了储量的快速增长。在建设及在生产油田新增探明储量6330万吨, 新增可采储量1500万吨, 新增开发井55口。
2.3.2 开发新认识启示勘探, 实现储量的快速增长
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带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油田之后, 十几年来构造油藏勘探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随着渤中34等区的开发, 发现了一些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存在并使该区储量大增。在其启发下, 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的勘探思路以构造油气藏勘探, 转入以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要勘探对象。首先在渤中28区块勘探并获得突破, 随后沿用该思路进一步扩大成果, 相继发现渤中28、渤中34等一系列构造-岩性油藏, 这些油藏埋深浅, 油层分布集中, 平面叠置连片, 总体储量规模达1.58亿方。渤海A油田亿吨级油田群的发现受油田的开发新认识启示而来。同时, 勘探开发的有效结合也加快了区域开发的进程。
河流相油田开发的成败关键在于“储层描述”, 为了适应海上复杂河流相油田高效开发的需求, 目前, 在渤海油田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勘探发现到储量评估, 再到开发生产调整的河流相复杂断块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体系, 这套技术体系以“储层研究”为核心, 涵盖了复杂断块精细解释技术、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储量综合评价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开发井随钻综合研究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一系列针对性技术, 有效的解决了新近系河流相储层的“识别、刻画、描述”等关键问题, 为渤海油田的勘探开发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渤海A油田通过对主力含油层段做地层切片, 对地震资料做立体解剖, 分析沉积砂体在空间上的演化规律, 将所有的潜力砂体描述出来, 在井位优化的时候予以考虑, 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井位风险, 并充分挖掘油田潜力;通过叠前多参数同步反演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不同炮检距的道集数据、地震解释成果以及纵波、横波和密度等测井资料, 联合反演出与储层和流体有关的多种弹性参数, 用来综合判别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受油田开发的启示, 勘探积极转变勘探思路, 充分利用开发对油藏的新认识, 加强生产油田周边的新领域、新构造的研究, 勘探开发一体化促进在生产油田的滚动勘探 (图6-7) 。其中, 渤中34区新增探明储量919万方, 缔造了渤海油田在生产油田周边滚动发现的典范。
2.4 资料录取一体化
资料录取方面坚持勘探开发统一安排和资料共享的原则, 预测、评价、开发井互相补位, 开发所需资料可在探井、评价井上录取, 预探、评价井未取到的资料可在开发井上补充, 探井、评价井的资料录取既要满足提交储量要求, 又是编制开发方案所需的关键性资料的直接来源, 为加快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9,10]。同时, 在开发井上开展的一些油层测试资料, 也为勘探深入油藏类型认识和验证控制储量规模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依据, 充分实现了勘探开发资料的共享。特别是开发区块的油层压力、气油比等测试数据为邻近的勘探评价井预测压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有效提高了井控防范的针对性, 确保了安全生产。
对于海上油气田DST测试时间有限的瓶颈, 研究人员从影响油井产能的DST测试时间这个因素着手, 以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为理论基础, 首次在渤中区提出了DST测试时间校正系数的计算方法, 从而提高了产能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还完善了海上油田油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油藏动态分析是一项贯穿于油田开发全过程, 关系油田最终开发效果的重要工作, 其中包括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污染状况、评价地层压力情况。关井压力恢复测试是确定储层参数和地层压力的常规技术。一方面由于海上油井生产环境的特殊性, 平台空间有限, 钻井任务紧, 测试时间长与测试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测试关井会损失产量, 这两方面的原因致使海上油井不能随时进行测试作业, 新投产的测试资料也就很少。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摸索出了一种不依赖生产测试的新方法或新技术来计算储层参数和地层压力, 即生产数据分析方法以深入开展油藏动态分析研究。
3 认识
(1)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科研管理模式, 促进了勘探、开发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实现了增储上产, 确保了勘探开发效益最大化, 是油田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 勘探开发一体化具体体现在井位部署一体化、资料录取一体化、信息共享一体化, 重点是要做到勘探开发的结合, 关键是要有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3) 为适应建立渤海大油田的战略需要, 还需从体制、机制上继续探索完善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 为公司的二次跨越夯实基础。
摘要:“十一五”期间, 天津分公司推行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提出了“两个提前, 两个互补”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思想。渤海A油田通过创新思维, 形成储量研究向勘探评价提前介入, 方案编制向储量评价提前介入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实现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通过技术攻关, 形成以勘探成藏规律指引开发, 开发新认识反哺勘探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技术体系, 实现了储量的快速增长。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工作方式, 加快了油田的见产速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满足了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该管理模式的指引下, 以A油田为代表的河流相油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为海洋石油五千万吨建设起到了增储上产的重要作用, 也为今后类似油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提前介入,河流相,管理模式,方案编制,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何君.塔里木盆地轮古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10~50
[2]闫存章.一体化助哈德4增储上产[J].中国石油石化, 2006, 15 (6) :66~67
[3]娄渊明, 何钧, 栾翠红, 刘峰, 对油田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几点思考[J].西部探矿工程, 2005, 3 (106) :218~219
[4]付金华, 姚泾利, 惠潇.科研单位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方式的探讨[J].中国石油勘探, 2010:75~79
[5]梁春秀, 边晨, 虚吴伟.吉林油区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石油勘探, 2001, 3 (6) :56~70
[6]胡勇, 郭鹏,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再思考.中国石油企业[J]:94~96
[7]张冬萍.加快信息集成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J].吐哈油气, 2003, 4 (8) :370~372
[8]李斌, 邵玉明, 余芳等,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石油储量评估方法与SEC认可的评估方法比较[J].中国石油勘探, 2005, 3:55~59
[9]郭元岭.对油气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方式的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2~25
勘探开发一体化 篇5
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逐渐加大,石油勘探开发逐渐向“低、深、稠”等复杂油藏转移,对勘探和开发工作的精细化和信息化要求更趋严格[1];同时,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相关实践已经表明,勘探开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已成为当前复杂条件下油田生产的客观要求,以往的勘探开发分割模式不仅限制了勘探工作的正确战略定位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开发工作对滚动勘探和提高储量动用率的作用。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向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客观要求,已有的“面向事务处理[2]”为主的数据管理开始逐渐不能适应复杂的业务要求,而建立一套信息一体化、输出标准化、集中管理和动态更新的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当前各大油田公司的迫切需求。
简言之,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DSS)就是一种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计算机的交互式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技术的长足发展,数据仓库已经成为现代DSS的主要构成部分[3]。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在分析当前油田勘探开发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构造一种面向领域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搭建一体化的勘探开发DW管理平台。
二、整体建设思路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经验表明,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大致要经历数据集成、专业集成、部门集成和企业集成四个主要阶段(图-1)。整体上看,目前国内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正在经历数据集成、专业集成阶段,整体上数据信息采集系统还不够完善,同时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专业之间的数据集成还没能做到动态性和实时性。
事实上,从最初原始的纸质文档和报表,到电子表格的录入和存放(例如Excel),再到以数据库形式管理数据,只是进行了数据集成阶段的初级工作;实践中,由于勘察和开发等不同专业的数据信息分属于不同部门的数据库,在数据采集点、数据标准等上存在差异,因而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复杂应用,不仅数据冗余程度高,同时数据连续性和综合决策支持能力也比较差,使用效率低。从上述需求角度出发,建设石油勘探和开发一体化数据仓库管理平台,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建立统一、集成和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对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生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存储格式的统一、规则和标准的统一、流程和算法的统一、管理平台的统一,从而为油田的勘探开发等核心业务提供全面支撑,促使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整体上看,基于上述对数据仓库基本功能的讨论,本文从相关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提取、数据转换收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用户界面等模块,以及数据确认、数据反馈两个回路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仓库(如图-2)。
三、设计方案
1、数据范围
从石油企业勘探和开发两大业务流程出发,从过程(计划、运行、原始、成果)和数据类型(结构化、非结构化)和专业类别(物探、井筒、井生产、地面生产、地球地理)三个维度,确定一体化数据仓库包括的数据范围(表-1)。
2、数据模型
结合石油企业的数据管理实践,国内石油企业大部分已经建立了相适应的数据管理模型(例如中石油建立的“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A1”),因此本文在数据模型方面,将表-1范围内的数据以A1模型为基准进行整理。
3、构造过程
依据石油行业的常用的POSC的“对象-活动-关联-特性”面向对象分析方法[4],本文拟从勘探和开发的业务核心实体、核心实体的活动及这些活动产生的数据信息三个层次进行数据研究。一方面,分别将勘探阶段的构造和开发阶段的区块作为核心实体,将这些实体上的地质构造识别、储层预测、开发指标计算等作为核心实体活动;另一方面,将油井作为基本分析实体,对于在井上的各种操作进行划分,从而描述勘探开发的相关业务活动(图-3)。
4、计算和存储结构
考虑到油田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动态性,采用计算机集群的形式进行数据仓库的计算和存储是保证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在生产中发挥效益的可行途径。由于分层架构的集群技术在应用的透明性和数据库支持能力上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本文建议采用网格体系结构支撑数据仓库的计算和存储,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提供的一系列分布式计算资源。目前网格计算已经进入了使用阶段,SUN公司的Sun ONE Grid Engine和Oracle推出了oracle 10g(g代表grid)数据库都已经全面支持网格计算[5]。
四、应用示例
以上分析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仓库的主要设计思路,以下本文尝试以“生产管理系统[6]”为例,分析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结合石油勘探开发业务的需求分析,参照中石油的数据管理规范和A1模型,本研究项目组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面向服务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七层架构,包括环境层、数据层、专题层、模型层、应用层、集成层、战略层(图-4)。
同时,在建立和维护数据仓库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数据采集点的标准化和数据上报流程的规范化,从而实现了作业区-采油单位-油田公司-股份公司的一体化数据管理模式,实现了勘探开发数据的统一管理;整体上看,将之前以多种格式、多种介质零散放置的资料以数据形式存放在网格结构计算机群中,以电子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形式集中管理和使用,为勘探、开发的顺利融合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资源储备,避免了勘探、开发早期数据丢失引发的投资决策困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以上,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仓库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可以较好的为当前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当然,面对海量且分散的油田勘探数据,数据仓库的建立工作可以说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而且需要明确的技术思路和设计方法,以及严格的制度规范。然而,信息共享一体化作为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是当前市场竞争乃至国际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尽快构建自己的仓库,使企业在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方面有更快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为实现数字油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景帅.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体系研究[J].今日科苑,2007(18):85.
[2]刘永爱,董义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0,19(1):5-10.,
[3]路永和,罗新.基于数据仓库逻辑的知识仓库体系结构[J].情报杂志,2008(11):114-126.
[4]朱连章,杨杰,宫发明.勘探开发数据集成平台的建立[J].石油大学学报,2005,29(1):131-135.
[5]汪福勇.西南油气田勘探与生产数据中心建设初探[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9(4):8-13.
论油气勘探开发劳动 篇6
关键词:油气,勘探开发,黑盲,耗竭,成本递增
恩格斯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 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所以, 劳动对象—自然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本文探讨的是“财富”而非“劳动价值”。
一、油气勘探开发劳动的概念
所谓油气勘探, 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 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 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 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 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找到储油气的圈闭, 并探明油气田面积, 搞清油气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借用法律术语, 油气勘探劳动的“标的”是“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 “标的物”是广义的油气储藏量, 包括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可采储量。
油气勘探劳动达至标的的途径是“利用各种勘探手段”, “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油气勘探劳动的中间成果是上述“认识”和“评价”, 最终成果也仅是能对不同勘探阶段获得的资源量、各级序列储量进行符合有关规范的准确描述、论证、说明、 (矿权) 证明、鉴定、帮助做出结论的图件、文件、资料。除了勘探过程中的副产品外, 油气勘探的上述成果是知识性而非物质性的产品。
油气田开发则是指在认识和掌握气田地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在油气藏上合理地分布油气井和投产顺序, 以及通过调整采油气井的工作制度和其它技术措施, 把地下油气资源采到地面的全过程。
二、油气勘探开发劳动概论
随着劳动的发展, 劳动对象化的范围不断扩大, 使人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地打上了人类劳动的印记。
(一) 劳动论及其局限
物质资料及其运动的生产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人的劳动、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一般来说,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包括自然物和经过人的劳动改造过的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
人是最具能动作用的生产力要素, 劳动工具中凝结着人的创新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 是科学技术的物质表现。但在对劳动三要素的认识中, 学术界存在轻视劳动对象的倾向。有人甚至认为, 劳动对象在生产中仅仅处于被加工的被动状态, 对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关系甚微。
如今人们已经形成共识, 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其中除信息本身就是必备生产要素外, 材料与新材料、能源与新能源作为劳动对象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 只有作用于劳动对象, 使之转变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这种劳动才是具体的, 才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9000米钻机, 就无法真正找到9000米以内较深层的油气。但须知, 生产工具是通过人的能动作用由劳动对象转化为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再作为劳动对象再加工为产品, 经过无数次的加工最终转化为生产工具。
科学实践告诉我们, 每一次新的生产工具的较大变革, 往往同时伴有劳动对象的扩展。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 其劳动经历了“获取实物”、“种养生物”、“制造产品”、“储运货物”、“采掘矿产”、“服务产业”、“网络产业”等, 先后出现但相互并存交错的阶段, 不同阶段的劳动对象不断扩展。上述各个阶段的出现, 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需求, 实现手段是物化的科学与技术, 进步发展必然伴随劳动对象的扩展和演变。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是极为复杂的劳动过程。如何深入地认识它, 从而解释不同产业、不同环节之间出现的在结果表象上的巨大差异?
例如, 目前油气地质家直接观察地壳内部某点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钻井获取岩芯, 通过岩芯延时地、局部地认识地层会受到极大局限。所以, 当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的观测远达100亿光年 (1光年=9.46万亿公里) 距离以上时, 地质学家对于自身居住的地球的直接认识还比较肤浅。1957年, 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时隔22年后的1979年7月, 前苏联开始在北部境内的科拉半岛钻一口地质勘探井, 其深度才为12000米。1972年12月底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 美国于1974年4月3日钻成的俄克拉荷马州贝莎罗杰1号油田的32号天然气井, 为当时最深井, 井深也只有9583米。2008年,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7号”绕地球飞行, 宇航员出仓行走时, 我国的最大钻井深度也只有8408米。我们将观测距离、飞航高度、钻井深度作为天文、航天、油气采掘业的典型参数予以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不考虑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将在认识上落入偏见的陷阱。当年的美、苏均为地学、天文学、航天学大国, 而中国是传统的地学大国, 缘何中、美、苏的地学与天文学、航天学的成果在表象上有如此大的“差距”?造成上述油气采掘业与天文、航天业如此大“差距”的基本原因是行业之间劳动对象的“可见”与“不可见”之分, 是劳动对象参与生产过程所起作用不同所致。
劳动对象的可见性和劳动对象参与生产过程所起作用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同, 提示我们首先应进一步认识劳动三要素。
(二) 劳动三要素新论
决定部门技术经济特点的因素, 主要是劳动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由“自然物”变为“一切东西”;劳动对象是劳动“加工”、“改造”的对象, 这是一般概念劳动的本质特征;劳动对象参与创造财富。劳动对象质量越好, 劳动生产率越高。这是对劳动认识的阶段性深化。
油气勘探开发针对的实际对象是油气源岩、油气储层、油气盖层、油气圈闭、油气系统、油气盆地直至油气远景区带, 它们分别都是油气勘探开发实际劳动对象--特定的地层和地层集合。
进一步分析劳动三要素, 我们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需要对劳动对象的概念加以扩展。
1、劳动对象包括名义劳动对象、实际劳动对象和关联劳动对象。
名义劳动对象是劳动者主观想改造、获取的对象, 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者想获得油气储量和产量, 但实际上人们一般并不直接对之施加劳动。实际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实际上“工作”的对象。
关联劳动对象既不是劳动者主观想改造、获取的对象, 也不是劳动者实际上“工作”的对象, 但在劳动者“工作”的同时, 关联劳动对象自然参与其中, 改变了劳动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关联劳动对象”, 人们实际上并不想主动将劳动施加其上, 说他是劳动的“对象”似乎牵强。但以下将要论及, “关联劳动对象”被“关联地”参加了劳动创造成果的过程, 他已经被“占有”或“加工”, 并发生改变。
例如, 信息是网络劳动者的名义劳动对象, 他们通过光路、电路、地球、大气层传播。为了扩大信息传输量, 网络劳动者仅改造扩大了节点、光路、电路的传输能力, 地球、大气层作为关联劳动对象自然参与其中, 提高了整个网络的传输能力。网络劳动者无偿获得关联劳动对象的有益参与, 关联劳动对象也可能因此产生“拥挤”。茫茫大海承载船舶运动, 为海运提供两维平面上的无限多条通路。劳动者仅扩展了船队和海港, 在大海关联参与下会极大提升海运能力, 但大海的平静、清洁也会变得嘈杂和污染。浩瀚天空承载飞行器运动, 为空运提供三维空间中的无限多条航路。劳动者仅扩展了机群和空港, 在天空关联参与下极大提升了空运能力, 天空也因此变颜。
名义劳动对象、关联劳动对象和实际劳动对象的区别在实践中随处可见。交通工具驾驶员的名义劳动对象是欲实现空间位移的旅客、货物, 但他们操作的实际劳动对象却是飞机、轮船、机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水利工程劳动的名义劳动对象本意是通过劳动使之蓄积或移动的水资源, 但实际劳动对象却是土石方和输水管道等;农业劳动的名义劳动对象是农业植物, 而实际劳动对象却主要是涵蓄养分、扶持植物生长的土地;
油气勘探开发劳动的名义劳动对象是具有物理实体的油气储量, 但油气勘探开发劳动的实际劳动对象却是石油装备、仪器, 是通过它们认识并加以局部改造的地层。
可以说, 名义劳动对象和实际劳动对象不重合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传统上两者重合可以不加区分的只是特例, 多集中于制造业。
2、劳动对象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见性。
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对象”具有可见性。完全的“可见性”可以理解为对劳动对象能实时、直接观、测、制、换, “观”就是观看, “测”就是测控, “制”就是加工安装, “换”就是更换。劳动者的劳动可以直接作用于“可见”劳动对象上, “可见性”是综合代表上述“能实时、直接观、测、制、换”意义的简略称谓。对劳动对象是否能“实时”、“直接”地进行观、测、制、换是劳动者达至较高学习创新效果的基础条件。
“可见性”可以分为五级:
第一级, 完全可见, 即劳动对象实时、直接可观、可测、可制、可换。一般实物产品 (如飞机) 制造业的劳动对象即为完全可见。我们将第一级-完全可见命名为“光化级”, 意即光天化日, 可触可及, 一览无遗。
第二级, 基本可见, 即劳动对象实时、直接可观、可测、可制、但不可换。人体内显微微创手术中的劳动对象--人体内部器官即为基本可见, 如果要更换人体器官, 有时必须施行切开人体使该器官完全可见的常规手术。注意, 如不借助导入显微工具, 人体内器官本不可观、不可测, 但借助显微工具不仅可见且更为清晰, 由于时滞较小, 距离较近, 可认为是“基本可见”。我们将第二级-基本可见命名为“光清级”。“光化级”、“光清级”的区别在于能否“可换”。
第三级, 部分可见, 即劳动对象实时、直接可观、可测、但不可制、不可换。天文观测中的劳动对象星球、星系和河外星系即为部分可见, 航天器对于地面操控人员来说也为部分可见。我们将第三级-基本可见命名为“晶翡级”, 意即晶中翡翠, 可观可赏, 但禁止触摸。
第四级, 基本不可见, 即劳动对象实时、直接可观、但不可测、不可制、不可换。我们将第四级-基本不可见命名为“晶朦级”, 意为晶中朦胧之物, 可观不可赏。
第五级, 完全不可见, 即劳动对象根本不能实时、直接可观、可测、可制、可换。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名义劳动对象油气储量和实际劳动对象地层即为完全不可见。通过钻井取芯, 劳动者可以直接观察所在地层的标本, 但那只是延时、局部的观察, 不可能实时直接对之测控、加工、更换。地层及构造的三维可视化只是一种虚拟现实, 是把勘探开发工作者对地层的认识数字化、形象化, 与前述显微手术中的“可视”根本不同。我们将第五级-完全不可见命名为“黑盲级”, 意即仅靠肉眼会黑灯瞎火, 茫然不知。通过对劳动对象可见性的比较和形象描述, 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难度。
以飞机制造业为例, 劳动者所设计、加工的零部件都是实时、直接可观、可测、可制、可换的, 由此, 劳动者对材料、零部件和加工作业可以实现高度的标准化, 从而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提高劳动效率;水利工程劳动者关注的是土石方、输水管道等实际劳动对象的有关情况, 但这些信息已经不是实时的、量化的。
农业劳动者对实际劳动对象--土地进行耕作、施肥、灌溉等劳动, 其能作用于名义劳动对象的有效劳动量更加难于实时度量;油气勘探开发劳动者针对实际劳动对象 (地层) 的极其复杂的劳动, 是在“完全不可见”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实际成果只是有关数据、资料及分析加工后的报告、图件等等。只有钻达油气储层, 见到油气显示, 油气勘探开发劳动者才能肯定地层中确实有名义劳动对象存在。
3、劳动对象在劳动中的变化和参与创造财富的过程。
人的劳动必然会给劳动对象带来变化。“劳动给劳动对象带来的变化”既是指劳动过程使实际劳动对象 (如原料、材料) 变为中间产品以至最终产品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劳动者意愿相符。“劳动给劳动对象带来的变化”也是指劳动过程使名义或实际劳动对象发生优化或劣化, 这种变化不是出于劳动者本意或根本与劳动者意愿相悖。
例如, 农民给土地施化肥, 在使名义劳动对象的产量增加的同时也会使实际劳动对象土地劣化, 名义劳动对象随之在以后反而逐步减产;煤层既是煤炭采掘劳动者名义的、也是实际的劳动对象。但煤层在被采掘的同时, 掘进环境愈来愈恶劣, 生产成本相应提高。这种成本随劳动过程的进展而提高的现象是劳动对象品位劣化的结果。
伴随着地层压实过程而形成的油气流体中存在的巨大压力, 是通过钻井采出油气的原动力, 与油气流动经过储积空间的通路状况一起构成油气储量的品位。以压力为主要特征的“品位”持续劣化的效应比采煤更为明显, 是造成油气采掘成本递增的内在原因。
在完全依靠油气流体自然能量采集油气的“自喷”阶段, 喷薄而出的油气流体消耗着地层中尚存流体的压力等自然能量, 这种现象称为资源的耗竭过程。在依靠水驱、聚合物驱、气举、泵吸、空压等方式采集油气的“递减”阶段, 油气流体仍然要消耗地层中尚存流体的自然能量, 是资源的进一步耗竭。所以, 油气勘探开发劳动者面对的劳动对象是不断“劣化”的劳动对象, “劣化”是耗竭过程的必然结果。
三、油气勘探开发劳动的特殊性
由于劳动对象不可见, 油气勘探开发劳动呈现出以下特殊性:
(一) 对名义劳动对象认识的间接性
由于不能对劳动对象进行实时地、全面地观察、测量、加工安装和更换, 只能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进行间接研究。
(二) 油气勘探劳动过程的较长周期性、阶段性和滚动性
油气勘探从预探到建成生产能力一般需要15-20年, 提醒我们必须考虑先导性投入才能满足变化的需求。
油气勘探劳动过程可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之间, 勘探和开发之间必要时可能重迭, 表现为过程的“滚动”性。
(三) 油气勘探是否成功的不确定性及所带来的风险性
由于前述对劳动对象认识的间接性, 岩层在纵横展布上的非均质性和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 油气勘探特别是预探是否成功是不确定的。存在不能达至标的和标的物的地质风险、钻井等作业失误的工程风险、投资沉没的经济风险、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风险。
(四) 油气勘探成果的概率性
虽然油气勘探设备技术含量极高, 但油气勘探劳动的中间和最终知识性成果却完全可能与实际不符。
石油储量根据经验其采收率可达到30-40%、天然气可达70%左右, 但实践中却完全可能出现油气采收率低或天然气采收率超过100%的现象。除了技术和管理原因外, 主要是由于储量数据不可能是精准的。
(五) 油气开发阶段产量的递减性和成本的递增性
如果说油气勘探是典型的风险经济, 油气开发则是有规律的递变经济。对确定的油气圈闭, 由于是具有相同水力特性的系统, 其产量必定递减, 成本必然递增。
一个油公司由多个地区公司组成, 一个地区公司拥有多个开发单元即油气系统, 有的地区公司甚至拥有上百个气田、上百个开发单元。多个水力系统产量的总和在总产量曲线上表现为各个系统曲线的迭加。
地区公司、油公司的产量曲线由上述几百个处于稳产或递减的曲线迭加形成。如果新气田 (井) 和稳产井比重大, 则表现出成本短期下降。如果新气田 (井) 和稳产井比重小, 则表现出成本上升, 所有气田产量最终都会递减。
四、各产业劳动要素的复杂性及产生的效果
(一) 国民经济各产业 (环节) 劳动要素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行业分工越来越细, 劳动对象复杂性凸显。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共有门类20个, 大类95个, 中类396个, 小类913个。如此庞大的产业系统以及更为庞大的产业各环节构成的系统其劳动要素的复杂性可以想见。不仅如此, 原来主要从加工制造业经济现象中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是否符合其他新兴行业?从其他新兴行业归纳出来的经济“规律”是否及时抽象为经济理论?这些都将影响到经济理论对经济实践指导性的大小。
(二) 劳动对象复杂性导致产出及成本“规律”多样性
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 供应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 即边际成本随供应量增加递增。平荻克、鲁宾费尔德虽然认为成本递减是可能的, 但其条件是“只有当降低了投入价格或者厂商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在更低的成本下进行生产时, 才会出现长期向下的供给曲线。”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各环节的成本规律不一致。这是因为劳动对象在“可见性”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参与关联劳动效果的不同会给生产成本带来极大影响。例如:劳动对象处于“光化级”的汽车制造业,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 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劳动对象同样处于“光化级”的飞机制造业, 由于劳动者的学习创新, 定型飞机制造的成本呈现“学习曲线”型递减, 其学习率或曰成本递减率为20%。借助显微工具, 芯片制造业的劳动对象为“光清级”, 其生产率和成本率曾遵从摩尔定律。制造光纤的玻璃生产本属于制造业, 由于玻璃质量提高, 光纤单位面积光通量每5个月提升一倍, 从而导致网络传输成本相应下降。信息网络经济的关联劳动对象参与信息传输劳动的能力极大, 其产出 (从而价值) 呈现按几何级数增长, 成本按几何级数降低的梅特卡夫 (Metcalfe) 效应。煤炭采掘中呈现成本缓升的“品位劣化”的效应。对象完全不可见, 处于“黑盲级”的油气采掘业, 名义劳动对象被动参与劳动过程的能力随采出程度增加递减, 生产成本呈现指数递增, “品位劣化”的效应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 318.
[2]、高洪业等《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三版
[3]、石彦民, 论勘探家的素质, 《勘探家》, 1997年3月第2卷第1册
[4]、张霞, 勘探创造力的培养, 《岩性油气藏》, 2007年3月第19卷1期
[5]、白兰君, 天然气采掘成本指数自然递增律及其运用, 成都《天然气工业》2006第6期
[6]、白兰君, 在对比研究中深入探寻油气采掘成本规律, 香港《科学研究月刊》2007年一期p41-43
勘探开发一体化 篇7
和常规的气藏相比较, 页岩气藏最为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其孔隙度比较小, 其渗透率已经很低, 与此同时, 页岩气的成藏机理和赋存方式与常规的气藏、根缘气以及煤层气等相比较, 页岩气更加复杂, 我们也可以看出, 对于页岩气开发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就更多, 所以,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那些影响到页岩气的产气率地质储层评价参数以及地质因素分析和研究, 这一工作就变得尤其重要。
1.1 成熟度因素
在页岩气藏中, 如果其热成熟度越高则说明页岩气的生气总量也就越多, 我们也可以说页岩中所赋存气体也会越多, 在那些热成因页岩里面, 有机质成熟度主要是用来进行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工作。根据相关人员研究表明, 在一个被命名为Barneet的页岩气田中, 那些热成熟度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地区, 其气流的流动速度也就比较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于生成的气体量比较少, 那些残留碳氢化合物将喉道堵塞住了。所以, 笔者认为, 在进行页岩气评价过程中, 热成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球化学的参数。
1.2 总有机碳含量因素
从页岩气定义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 有机质不仅仅是生烃物质的基础, 同样已经成为了页岩气进行吸附重要的载体。总有机碳含量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到页岩气的吸附气量, 使其产生数量级变化, 从而影响到页岩气藏产气率。
1.3 天然裂缝发育因素
从整个世界这一范围来看, 页岩气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但是, 很多页岩气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勘探和开发,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页岩气藏渗透率比较低, 因此, 我们必须要增加页岩气的天然裂缝的网络,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的将页岩基质的渗透率进行有效的增加。笔者之所以认为天然裂缝成为了影响页岩气开发的因素之一, 原因就在于天然裂缝对于页岩气藏来说, 往往具有双重作用, 双重作用包括天然裂缝是页岩气藏的储集空间, 同样是页岩气藏的渗流通道。
2 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2.1 压裂增产技术
压裂增产技术主要包括多段水平井压裂技术、重复压裂技术、同步压裂技术以及清水压裂技术等等。如果我们在济宁水力压裂技术应用过程中, 采用了清水压裂技术, 我们就必须要添加一定的表面活性剂、黏土稳定剂以及减阻剂来将过去凝胶压裂剂进行替代。而同步压裂技术的特点就在于能够使水力裂缝在扩展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作用, 对于那些平行并且相邻水平井交互的作业中, 我们能够将改造体积进行增加, 这样我们就能够提升采收率和初始产量。
2.2 裂缝监测技术
裂缝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微地震监测、井下倾斜监测以及地面倾斜检测这三种, 其中, 近些年来, 在低渗透油气藏压裂的改造这一领域中, 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全新的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将我们进行压裂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方位、长度和高度这些信息进行实时的提供;进行井下倾斜监测工作, 我们可以取得裂缝的底部以及顶端位置或者每一个侧翼总的长度;而地面倾监测能够对水力压裂所造成地下移位或者地面变形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
2.3 完井、固井技术
2.3.1 完井技术
在页岩气完井技术应用过程中, 我们往往采用一种定向的射孔完井技术。所谓的定向的射孔完井技术是指那些大多被应用于水平页岩气井和直井这两者之间, 对其进行定向的射孔目的就在于将井筒和裂缝进行沟通, 以便能够真正的井筒附近弯曲的程度进行减少和降低, 最终达到将井筒附近压力损失减少的目的。我们通过进行页岩气井大量的实践和开发, 总结出了对页岩气井进行定向射孔经验和建议, 要求我们在进行射孔工作时, 必须射开低应力区、富干酪根区、石英富集区以及高孔隙度区, 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大孔径射孔的采用, 因为这样能够很好的降低井筒附近的流体阻力。
2.3.2 固井技术
在进行页岩气井开发时, 我们往往采用一种泡沫水泥的固井技术, 因为泡沫水泥往往具有抗拉强度高、密度低以及浆体稳定等等特点, 泡沫水泥还具有很好的减少储层伤害以及防窜效果。相关资料表明, 在固井工作中, 我们使用泡沫水泥的效果往往比常规的水泥固井取得的天然气峰值高出百分之二十三。
参考文献
[1]Gareth R L, Bustin R M.Lower cretaceous gas shales i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Part I:Geo-logical controls on methane sorption capaeity[J].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2008, 56 (1) :1-21.[1]Gareth R L, Bustin R M.Lower cretaceous gas shales i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Part I:Geo-logical controls on methane sorption capaeity[J].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2008, 56 (1) :1-21.
[2]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卞昌蓉, 王艳芳.中国天然气勘探的2个新领域:根缘气和页岩气[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2]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卞昌蓉, 王艳芳.中国天然气勘探的2个新领域:根缘气和页岩气[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3]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徐波, 王艳芳.中美多类型天然气勘探与研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 2006.[3]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徐波, 王艳芳.中美多类型天然气勘探与研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 2006.
[4]Gary Clouser.THE BOOMING BARNETTSHALE:Fre-netic activity quickens the pace in the Barnett Shale a-mid projections it may be the largest domestic gas playever[J].Oil and Gas Investor, 2006, (1) :8-10.[4]Gary Clouser.THE BOOMING BARNETTSHALE:Fre-netic activity quickens the pace in the Barnett Shale a-mid projections it may be the largest domestic gas playever[J].Oil and Gas Investor, 2006, (1) :8-10.
[5]刘树根, 曾祥亮, 黄文明, 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6) .[5]刘树根, 曾祥亮, 黄文明, 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6) .
勘探开发一体化 篇8
据国土资源部消息, “十二五”期间,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十二五”前4年, 我国石油累计新增探明储量50.1×108t, 天然气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24万亿方;从2010年起, 我国原油产量连续5年保持2×108t以上水平;从2011年起, 天然气产量连续4年保持1000×108m3以上水平。此外, 我国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显著进展。页岩气勘探率先在四川盆地取得突破, 探明储量已超过5000×108m3。
【勘探开发一体化】推荐阅读: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07-21
滚动勘探开发05-23
勘探开发技术05-20
石油地震勘探与开发06-16
天然气勘探开发07-25
石油勘探开发管理09-1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效益09-05
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经济10-24
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管理方法论文05-12
勘探作用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