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人的写作态度

2024-05-24

创作人的写作态度(精选5篇)

创作人的写作态度 篇1

“现实主义”它最早在文学领域里的出现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这篇论文里。在这里, 席勒是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对立提出的。作为一种创作方法, 恩格斯曾概括其特点为“除细节的真实外, 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把它进行比较宽泛的理解,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又泛指那些以描写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 由此他们认为《诗经·国风》里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经》的现实精神, 在国风和“二雅”中, 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 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 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 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国君大臣, 抨击政治弊端, 讽刺背德违礼, 斥责宵小谗佞, 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 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 更多针对战争徭役, 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 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 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态度。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 指《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周民族, 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如《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一篇, 相传是夏代遗书。《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 学者多传夏小正。”不管这话是否则可靠, 但《夏小正》无疑是产生极早的一部最古老的月令。这篇文章按十二月的夏历顺序, 详细记载了大自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的相应的变化, 形象地反映了上古人民对时令气候的比较科学的观察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古老的反映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 最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这里没有对自然万物的丝毫神化, 也没有任何的虚妄与怪诞。全诗从夏历七月初大火星开始西移的天象说起, 一一叙述每一个节令农夫们的生产与生活, 细备而周详。它说明, 正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 培养了周人的务实精神, 使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看成是不需依赖超自然的神灵的可以把握的生活。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首先这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 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表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 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 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 具有生活的亲切感, 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 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进行不懈有追求。

其次《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按黑格尔的话说, 抒情诗和史诗不同, “正式史诗只能出现于原始时代, 而抒情诗却在民族发展的任何阶段中都可以出现。”但是在古希腊, 抒情诗却远不及史诗等诗体发达。以至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部名著里所讨论的“诗”, 也仅止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而已。而中国却正相反, 史诗相对不发达, 抒情诗却得到高度发展。抒情诗的产生和史诗不同, 更需要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人的诗心的启悟, 需要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因为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话说, 虽然抒情诗可以产生在一个民族的各个时代, 但它和史诗仍有着很大差别, “如果正式史诗的繁荣时代是在民族情况大体上还未发展到称为散文性现实情况的时代, 而最适宜于抒情诗的却是生活情况秩序大体上已经固定了的时代。……正是由于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幽禁状态而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考察, 而且自在一种已经用散文方式安排成的世界里还要对诗的内心生活具有自觉性, 抒情诗也愈需要一种用力得来的艺术修养。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诗经》的文化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 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不止此。《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 它生成于华夏的文化土壤, 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创作人的写作态度 篇2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选择合适角度,科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立意角度】

观点要辩证,坚守自我精神和信仰 改变自我知识和能力,二者都必须谈。否则谈其中一个方面就片面。

【作文素材】

(一)

抬头是星空,仰望是群星璀璨。各行星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轨道,有条不紊的轮回。

抬头是碧落,仰望是云卷云舒。各浮云随风的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轻逸自由的飘去。

高山巍峨,坚守一方沃土;清泉淙淙,舞动着一个灵动的魂魄。山川相缪,方显自然之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个径直走路的人迟早会走到尽头!”

任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高山只坚守“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箴言,守住自我;

无论秋风萧瑟,人生几何,流水总相信“穷则变,变则通”的警句,改变自我。

水活则灵,山活则碧,棋活则胜,人活则生。

生活并不是一个人工开凿的运河,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了的河道内。 泰戈尔

(二)

坚守自我是“凌寒独自开”的傲骨,是“任而东南西北风”的坚韧,是“清净傲妙,抱玄守一”的清净,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坚守自我,就坚守了人性的崇高和爱的美好。

大江东去,淘不尽的是一个又一个执著坚守精神核心的灵魂。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在”奴隶”的时代傲然屹立;居里夫人的美丽被放射性物质吞噬,被誉为“唯一没被荣誉迷住双眼的人”;伽利略不畏强权,冒死解释“日心说”真理。

守住就是守住自己的精神核心,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心依旧。

改变就是打开心灵的堤坝,适当地融入江海,为了更好地生存,也为了提升生命的高度。

坚守的志者,改变的智者

【佳作展台】

人生中的守与变

古人云:修身养性,然后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其实就是守住自我的同时改变自我的过程。那么守什么,又变什么呢?

守住自己的诚实,守住自己的梦想,守住自己的灵魂。改变自己的懒惰,改变自己的平庸,改变自己的人生。守,给自己一片心灵的净土,变,给自己一个提升的空间。

屈原汨罗江的一跃,守住了自己的公正廉明,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李白大唐宫殿门前的毅然转身,守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朱自清对美国空投粮食的拒绝,守住了文人的一身正气。他们是中华的骄傲,是历史上的星光。他们的守,守住了灵魂,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个“守”字,简单几笔,却留了人类最高贵、最独特的灵魂;一个“守”字,多少行动,才能真实的阐释他。守住自我,即使举世混浊,也能拥有一棵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变,是好的,是需要勇气的。可怎样变,就决定怎样的人生。李斯变了,从一个本可留芳百世的兴国者变成一个与小人为伍的奸臣,这变,是可耻的。唐玄宗变了,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从一个明君到一个只知享乐的昏君,这变,是可悲的。可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变了,让我眼前一亮。邰丽华改变自我对黑暗的盲从,从一个聋哑人到美丽舞者的蜕变,谱下了世间最美丽的心灵之舞;奥普拉温弗瑞改变了对黑人命运的盲从,凭借一个人可以清贫困顿,但决不可没有梦想的简单信念,写下了从丑小鸭到黑天鹅的美丽蜕变,成就了一代传媒女皇。改变自己,从平庸到出众,从平凡到不平凡,从胆怯到勇敢,从成功到失败,我们做得还很少,路还很长。

守,变,应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不死守,不乱变,改变我们性格上的缺憾,守住我们灵魂上纯洁,才能造就独一无二,光彩照人的自我,才能写下精彩绝伦,波澜壮阔的一生

谈如何用创作的态度去演奏古筝 篇3

一、音乐应源于内心

五经之一《礼经》在《乐记》中讲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又讲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说明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心所动才形于声。所以,用内心的感受演奏,才是音乐的原本要求。

由于音乐源于人心,出于自然,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当然也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他们制乐的目的是“寓教于乐”,“以乐致和天下”,此乃所谓“乐教”也。从事音乐,首先是修身养性,用诚恳的心态要求自己,善待他人。对待音乐,若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和诚恳的禀性,自然可以消除人性中的浮躁、骄狂及功利心;自然可以沟通乐器,练出炉火纯青的技法;自然可以悟出音乐的内涵,奏出精美的旋律,从而实现与曲作者、听众进行美妙和谐的心灵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进入音乐世界的美妙天堂。故,乐起于心,实质上是让从事音乐者心正、人正、身正,利己、利人、利国。我们学习音乐首先需要明白这些道理。

二、演奏是生活行为的延伸

古筝演奏实际上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延伸,与任何器乐、声乐乃至与书法都是相通的。书法的中心不能离开田字,演员的任何动作都是从胸中线出发的;就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也是这样,比如你喊:“老王!老王!你过来。”你的召唤动作是否先从垂直位置抬到胸前,然后又伸出去做召唤动作的?如果不是,那可能是憨子,否则,无论你的表情有多么丰富,别人也会觉得你神经有问题,可想而知胸中线的重要性。古筝的演奏有个重心问题——中心问题,例如扫指,它和日常拉的动作都是相同的。假如你在路边遇上了好朋友,你要求好友到自己家做客时,说声:“你过来吧!”而趁势拉他一把,这样你会发现这动作和扫指的动作是一样的。如果朋友推托,你强拉,这个动作和强扫指的演奏也是一样进行的,而且你的手是先到胸中线前方去拉的。

三、乐曲魅力的提高

重心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过去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有许多学生筝弹得不错,但是演奏效果不好,看了以后有说不出的别扭。演奏时总觉得他脸上是不是有个蚊虫在叮,她是不是脖子不舒服等。给人造成不必要的分神,影响演奏效果。

其实克服的方法就是大胆实现自我,对你要弹的曲子必须十分明了。古代齐梁学者刘勰在《声律》中讲到:“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声含宫商,来自气血,先王因之,以制乐歌。”由此说明音律的产生本来是从人声开始的。之所以要唱曲,是因为人声比乐器更富有表现力,更能抒发乐曲的内涵,唱能帮你对乐曲深入理解,唱能帮你弹奏流畅,特别是对抒发人内心情感的乐曲,首先做到唱得好,最终实现弹得好。即使多声部,嘴不能把乐曲唱全,起码对主旋律,能用自己的审美观,把它的韵味、强弱、快慢唱得有滋有味,然后再用手去“唱”。“弹”是不能打折扣的,因为一首乐曲里有那么多的音符,编者不可能把每个音符都标出他当时的意图,所以说要用嘴唱、用心唱、用手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实现对乐曲的再创作,中心点也在其中了,这也就是“心在感受手在唱”的道理所在。为此我写了四句打油诗:心在感受手在唱,重心放在胸位上。好看好听美声像,弱声更比强声强。

四、用创作的态度演奏

我们在演奏时,要从乐曲内涵去享受音乐,要自我、自信。三岁小孩唱歌、发音、吐字无须调教,音圆字正,为什么长大后老师反复调教,反而不容易找到位置呢?这就是因为小孩天真单纯是一种本来的美和本来的“正点”,长大后思想的复杂化和方言吐字的影响,反而把这种“美”和“正”扭曲了。所以搞音乐要自信、自我。放松下来去想象、去品味乐曲表现什么,描述的是男是女,是气壮山河,还是在如泣如诉。实际上乐曲的每次演奏都应该是一次再创作。

北宋哲学家邵雍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古筝演奏者要抓住一切时机以勤奋练出精湛的技艺,用勤学修出纯正的心态,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读懂曲作者的意图,进入音乐的意境,做乐曲内涵的主人,做壮丽山河的画师,去实现对乐曲的再创作。

摘要:古筝韵味悠长、圆润动听。作为演奏者,左右手的配合至关重要,右手弹得清澈饱满,左手按得圆滑悠长。演奏要想达到声、像俱佳,那就必须用创作的态度去演奏,才能把古筝本身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好的成绩。

创作人的写作态度 篇4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开辟 中国文学的崭新道路。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其具体创作手法主要如下:

一、表现方式是抒情。古代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叙事,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而《狂人日记》与之大径相庭,主要表现方式是抒情,情节较为淡化、小说不重人物,不重情节,只是重在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可见,小说的抒情形式十分突出。

二、局内视角叙事与贯穿式象征笔法。鲁迅小说选择局内视角叙事,利用视角人物的主观体验性,塑造形象,开掘和深化作品的主题,还体现在选择“思考型”人物作叙述者,借助他们活泼而深邃的内在意识和高度透彻的洞察力,考察社会人生,发掘生活底蕴。作者有时把视角暂时交给人物,有时作者又把视角收归自己。

三、序为文言,正文是白话,文白相间,既有讽刺性,又有表现性;

创作人的写作态度 篇5

一、探析英语写作态度消极的原因

第一,缺乏写作动机。写作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表达的一种动力。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把写作当成是考试技能进行训练,而非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观点的载体。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指定的写作任务,缺乏自我表达的意识,磨灭了自我创作的热情。第二,缺乏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可运用于写作的材料,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写作素材,但学生面对写作,无论是自由命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经常一筹莫展,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受到自身知识面、社会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二是教师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或认知特点。第三,缺乏写作技能。许多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思如泉涌,但是当把自己的思绪诉诸笔尖时,就觉得困难重重。文本的特征、表达的精准、语法的规范等都成为写作的障碍。这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相对听、说、读三种技能,写的技能训练最少造成的。第四,缺乏写作信心。学生开始可能是带着热情和期望进行写作,但是每次看到的总是一个和预期相差甚远的分数,写作热情得不到教师合理保护,逐渐失去对写作的兴趣。由此可见,学生对英语写作兴趣不高,是多方面导致的问题症结。因此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习惯。

二、激发英语写作兴趣,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1. 以合适的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对于那些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或缺乏信心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选择能吸引他们的写作任务和活动。写作任务不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吸引力,还必须对他们的情感发展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写作训练的题材。例如,最近我校在高中学生中做了一次“有烦恼向谁说”的调查活动。这个话题就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可以把自身或身边同伴的体验与调查数据进行对照,在写作时更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上的呼应能推动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对写作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有利于自主性写作活动的开展。

教师还应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和创造写作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写作。例如,在阅读教学尤其是泛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分析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等,鼓励学生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其中鼓励学生写日记和阅读日志是促进学生乐于表达自我,养成自觉写作习惯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又如,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听说训练作为一种口头作文的形式来进行,这有助于学生养成“提笔就写”的习惯,培养一种即时写作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写作教学任务和活动的多样性与适切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自觉写作的习惯。

2. 提高写作技能指导的有效性

学生要形成自觉写作的意识,必须有写作技能的支撑。如果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写作技能指导,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能就得到较大提高。写作是一个构思、草拟、编辑(或修改)和终稿的动态过程(如右图所示)。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解释和示范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在学生构思前进行指导,学生会依然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写作。教师在学生完成终稿后进行的指导也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这是由于在完成终稿后(即使完成初稿后也是如此),学生的思路已经完整成型,他们往往不乐于接受其他的建议。而相比较来说,在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计划还没有完全成型时,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部分写作后,让学生停下来,教师对已完成部分进行解释、指导和示范,进而引导其余写作部分的顺利开展。在了解了什么时候进行写作指导后,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指导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文章体裁的特点。在高中阶段,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记叙文的文本特征是有关注点,关注点可以是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所描述的事件的某种态度,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发现关注点,选择关注点,然后围绕关注点阅读文章,完成写作。

3. 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反馈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觉的英语写作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理解并接受在此过程中学生所犯的各种错误。在批改或反馈意见时,教师应该更多地指出学生文章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教师不妨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明显地标注出语句出彩处,多将学生的习作作为范文进行展示和评讲。即使要指出文章的不足,教师也应在肯定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运用商讨和建议的口吻,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那么学生受到的更多是鼓舞,对自己的不足也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反馈和交流对于激励学生进一步写作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才能产生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信心,最终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上一篇:乡村规划问题下一篇:网络式P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