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为民

2024-09-27

勤政为民(精选12篇)

勤政为民 篇1

一、勤政廉政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勤政廉政建设是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全体党员是改革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 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和示范者。

2、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与勤政廉政建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经济发展是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的物质基础;而全体党员认真务实、清正廉洁, 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自觉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 进而推动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 创造稳定、和谐的优良氛围, 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3、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一方面可以有效防范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再者, 还可以通过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来加强党的纪律, 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公正、有序、安定。

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 更好地执政为民

1、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主要是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增强自身免疫力, 牢固树立反腐倡廉的理念。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二要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三要加强党纪国法的宣传力度, 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构建监督体系

长期以来, 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都在持续的进行, 但腐败现象却仍在不断滋生蔓延, 究其关键, 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体系, 因此, 我们必须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自上而下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权力监控体系。

3、健全反腐倡廉制度

法制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也是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使各项法律及规章制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规范性、约束性及可操作性, 减少制度漏洞, 不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另外, 还应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并加大监督力度, 确保各项制度在具体操作过程的贯彻落实, 同时, 严格地执行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三、端正党风、政风、民风

1、端正党风,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目前党内存在的诸如脱离实际的学风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作风问题、独断专行的领导作风问题、以权谋私的生活作风问题等, 归根结底都在于脱离群众。因此,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一要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把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最终落实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二要了解民意、体察民情, 通过民主的方式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另外, 还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任人唯贤, 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 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端正政风,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党风决定政风, 政风反映的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我们党的传统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对理顺党政关系、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机制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因此, 将党的作风建设同政权建设结合起来, 加大力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 不断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作风。一方面, 要实行党的全面领导、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另一方面, 要转变政府职能, 推行政务公开, 坚持依法行政, 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现代化政府管理体制, 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3、端正民风,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党风对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党员干部是全社会的表率, 因此, 欲正民风, 先正党风。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过程中, 务必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一方面, 各级领导干部要在道德建设中起表率作用, 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 还应努力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使公民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勤俭自强, 为党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摘要:党风关乎党的形象,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党员干部应树立“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观念, 深入开展勤政廉政建设, 端正党风、政风、民风,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关键词:勤政廉政,党风,政风,民风,执政为民

参考文献

[1]罗明,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J].新重庆2008, (02) .

[2]刘建武.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J].求是, 2007, (23) .

勤政为民 篇2

原来,在马鹏飞8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先后弃他而去,奶奶便成为鹏飞唯一的亲人,鹏飞在奶奶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5岁那年,身患糖尿病的奶奶得了糖尿病合并症,导致双目失明,颈椎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相继缠身,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此时年仅5岁的小鹏飞勇敢地承担起照顾奶奶的重任。每天早晨5时准时起床,为奶奶做早饭、午饭,再给奶奶打针,服侍奶奶吃药,收拾好碗筷后才去上学。每天放学,小鹏飞又急匆匆的跑回家,给奶奶做饭,服侍奶奶吃药。就这样,小鹏飞一坚持就是9年。

生活是如此艰辛,但鹏飞从不言放弃,他在照顾好奶奶支撑起这个家的同时,读书学习也比同龄人更勤奋,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努力学习,将来要以最优异的成绩,考上最理想的大学,治好奶奶的病,让奶奶过上最幸福的生活,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热心人,尽全力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发奋的。几年来,他先后被评为沈阳市“感动校园十佳好少年”、“辽宁省道德小模范”、“全国十大真情人物”。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篇3

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十一五”时期,是西藏食品药品监管事业锐意改革、健全体系的5年。

5年来,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先后成立了7地(市)局和6个县分局,建立了区、地食品药品稽查队和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初步建立起了自治区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区、地、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框架,结束了西藏自治区药品监管长期以来多头管理、分散混乱的体制,实现了对药品统一、权威、高效的全程监管。在2010年实施的机构改革中,自治区新设了68个县局,健全了基层监管机构,并将实行垂直管理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为由同级卫生部门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农牧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西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更名为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并于2010年加挂了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的牌子。5年间,陆续组建了6个地区食品药品检验所。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先后通过了自治区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检所实验室资格认证和医疗器械检测资格认可、国家实验室认可,成为西藏唯一开展药品、生物制品、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及药品包装材料容器、洁净环境检验检测的机构。

药品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十一五”时期,是西藏食品药品监管事业攻坚克难、凸显整治成效的5年。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西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坚持整顿和规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并重的原则,牢牢把握监管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通过强化国家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大力实施药品GMP、GSP,积极推行药品电子监管和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药物滥用监测以及安全用药宣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力地规范了药品市场秩序,切实保障了公众用药用械安全。

为充分发挥稽查效能,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2009年底,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提出了“主动出击、排除隐患、深查问题、有效应对、促进监管、提高水平”的稽查工作新思路,改变了过去接收“调查指令”、等待案件举报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一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排查隐患,并通过稽查工作,对各监管环节开展督查,推动监管工作深入开展。

严格的监管,严格的执法,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十一五”末,全区有27家药品批发企业、299家药品零售企业通过了GSP认证、再认证,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192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取得了生产经营许可。2009年,16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了全区“纳税额百强企业名单”,为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牧区群众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时期的5年,是西藏食品药品监管事业重点抓基层、农牧区药品“两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5年。

为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县、乡(镇)、村卫生资源优势,将符合要求的县、乡(镇)、村医疗机构药房纳入药品供应网,在县及县以下建立了药品零售供应网点116个,并从县及县以下人大、政协、卫生、新闻等部门和医疗机构聘请药品协管员1931名,创建了2个国家级药品“两网”示范县和5个自治区级示范县,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县、乡(镇)的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管网络,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群众买药难和基层药品安全监管难的问题。

5年间,西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监管重点由城市逐步向农牧区转移,加大了农牧区药品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对县及县以上的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了100%,对乡、镇的监督检查覆盖面平均达到了75%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农牧区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西藏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狠抓食品综合监督、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7地(市)、全区74个县和所有乡(镇)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增强了监管合力,全区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

全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抓手作用”,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启动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了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建立了西藏自治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加强了食品安全宣传,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增强了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消费信心。同时,通过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监管资源,强化了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农牧区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等方面的整治,有力打击了食品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的5年,是西藏食品药品监管事业服务大局,监管与发展统筹兼顾,大力促进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5年。

藏医药被誉为“雪域奇葩”,有着2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治疗慢性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医药产业也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列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为大力促进藏医药产业发展,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积极开展藏药注册和藏药标准修订提高工作,不断完善藏药制剂监管政策,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年来,全区藏药批准文号由2000年底的146个增加到317个,对218个藏医医疗机构制剂品种核发了836个批准文号,20个藏药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4个批准文号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24个藏药品种的41个批准文号被遴选为非处方药,502个品种被列入《西藏基本用药目录》。

2009年3月,《藏药材炮制规范》(藏文版)颁布实施,该《规范》不仅收录了186种常用藏药材炮制品种,还涵盖了动物、植物、矿物等藏药材的炮制方法,为保障藏药在研发、生产、使用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有效提供了规范标准,并对推进藏药以及我区藏药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09年9月,西藏首个藏药专家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的成立,将对藏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等方面提供技术性指导和保障。2008年和2009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先后获得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填补了西藏无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的空白。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还组织建立了57个地方药材标准,开展了95年版部颁藏药标准修订、2010年版《中国药典》部分藏药标准起草、藏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实施建议、藏医药人才培养等多项工作,从而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藏药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十一五”末,全区现有19家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了GMP认证、再认证,拥有丸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软膏剂、贴剂、涂膜剂等8个剂型的生产线。2009年,藏药产业产值达到了5.99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7%。以甘露藏药、奇正藏药为代表的一批藏药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藏药产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十一五”的5年,是西藏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加强干部培训、强化作风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监管队伍的5年。

5年来,西藏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通过公开招考,不断充实队伍。目前,全系统现有人员283人,其中,大专以上209名,占73.9%;药学及相关专业156名,占55.1%;35岁以下165人,占58.3%。监管队伍整体呈现出了知识化、年轻化的特点。

为切实提高监管队伍综合素质,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采取举办培训班、挂职锻炼、干部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仅在2010年,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就举办了药械稽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新闻宣传等培训班14期,培训达6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对全系统干部的轮训,有效地提升了科学监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为从源头上保证干部队伍清正廉洁,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层以上干部纷纷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化了制约监督。认真落实“五条禁令”、“八个严禁”、十个“决不允许”, 坚决抵制赌博歪风,肃清了不良风气。加强了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增强了拒腐防变意识。加强了行政执法监督,确保了权力干净运行。开展了效能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了机关文化建设,认真学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延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先进事迹,在全系统掀起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高潮。

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自2000年组建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西藏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不仅在维护全区社会局势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圆满完成了处置婴幼儿奶粉突发事件、北京奥运火炬珠峰登顶及拉萨传递期间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和甲型H1N1型流感防控等工作,充分证明了西藏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不仅是一支经得起考验,打得起硬仗的队伍,而且是一个有能力维护西藏293万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团体。经过几年的发展,西藏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的重大转变。

公证为民 篇4

一、坚持开展公证工作的根本———服务合法人性化

(一)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一切为群众”, 坚持热情接待群众, 对能够受理的, 努力让群众满意而归, 对不能受理的, 要为群众耐心讲解其中的法律关系, 不能简单拒证, 认真倾听当事人的心声, 为当事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此目的, 办公室整天都回响着当事人和工作人员的声音, 一天下来, 工作人员经常是口干舌燥, 头晕眼花。

(二) 坚持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

(1) 推行茶水、微笑服务。当事人一进门, 热情地端上一杯茶, 亲切地向当事人问候。做到茶暖身心、语暖人心。 (2) 推行公证办证资料一次性告知制度。对需要哪些材料, 需要哪些部门盖章等等, 采用口头或书面一次性详细说明, 以免造成当事人错误出证明。 (3) 推行上门服务制度。对老弱病残的群众,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主动上门服务, 更好地方便群众。如在2013年12月24日, 有一位当事人的亲属急匆匆地来到公证处要求办理遗嘱公证, 但当事人因为重病在英德市人民医院住院, 要求我们尽快帮他的亲属办理。在得知此种情况下, 梁主任特事特办, 立即亲自带领一位工作人员和摄像师一起到英德市人民医院办理了遗嘱公证, 解决了病人的心病。

(三) 公证工作中倡导“效率最快, 质量最高”

(1) , 对某些能够立即出证的, 当即就办理完毕。 (2) 对某些案情较为复杂, 材料齐全的, 争取在三天之内出证, 比法律规定的提前12天, 赢得当事人的称赞。

(四) 在公证咨询、办证中, 坚持“微笑多一点, 解答细一点”, 做到“来有迎声、答有回声、走有送声”。

让当事人从心底上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和关心。

(五) 服务领域范围广泛

(1) 传统的遗嘱、继承、赠与、委托等公证, 我们做到精益求精。 (2) 围绕就学、就业、就医、出国、房屋拆迁等民生领域的公证业务争取做到细心备至, 零错证。 (3) 主动参与经适房、廉租房、回迁安置房的分房配租等活动,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众的矛盾纠纷。 (4) 涉及三农问题的山林土地承包、保全证据和关乎企业改造升级的股权变更等, 我们把人力下沉到农村、企业, 真正贴近群众,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造升级。

二、坚持筑造群众信任的基石———以质取信于群众

(一) 以责任心保障质量

局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对公证人员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从意识的提高、执业态度的端正、职业道德的遵守, 三方面打造坚固的思想意识阵线。

(二) 以过硬的业务能力保障质量

从2012年以来, 为了克服公证人才短缺的状况, 我市司法局领导班子着力打造强力的公证人才队伍, 陆续招聘了三位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 储备公证人才的同时, 从根本上保证办事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 为公证业务的质量保证奠定了基础。同时, 通过工作人员之间的两人讨论、多人讨论、定期参加培训、与兄弟公证单位进行交流等方式, 快速提升公证人员的业务能力, 做到以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 促进人民满意度的提升。

(三) 以严格的程序保证质量

从当事人的主体资格的适格性、申请事项的合法性、申请公证的行为、事实、法律文书的真实性等到决定受理与审批, 直至最后出公证书、归档, 都严格按照《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办证细则办理, 以程序公证最大限度保证实体公证。

三、坚持搭建联系群众的桥梁———用多种方式的宣传贴近群众

(一) 宣传的方式要广泛

从公证处门口的宣传栏到英德各个路口的公证宣传牌, 从城区的居委会到下面乡镇的各个村委会, 从热闹的市区到安静的乡村, 我们公证宣传的小册和办证指南已遍布全市区, 同时, 电台、电视台、网络的现代化媒体的宣传, 更是走进千家万户, 感染英德人民。

(二) 宣传的方式要新颖

针对遗嘱、继承等平常的公证, 编制典型案例的小册子, 以故事形式吸引群众;在有条件的乡镇, 通过举办“公证小品”的文艺晚会, 把公正之声出入百姓家;定期举办公证义务咨询活动, 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群众路线, 是党革命成功的路线, 是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辉煌的路线, 公证制度作为“依法治国”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公证处更应站在群众的角度, 以“一切为群众”作为公证业务的出发点, 深入群众中去寻找人民最关心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 加快提高自身的能力, 为英德公证事业的发展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社利.公证为民无小事群众满意最重要[J].中国公证, 2012 (1) :64-64.

廉洁从政勤政为民 篇5

清正廉洁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是人民的期盼。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尽享今天幸福生活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翻越了一道又一道坎,战胜了一个有一个困难。现在的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前进!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去描绘,光明的前景需要我们共同去开创。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一个个反腐大案浮出水面,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

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把劳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首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斗争是我党提高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就要坚决贯彻求真务实的要求,推进各项改革建设事业更快发展,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要是求真务实成为行动的准则,贯彻和体现在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

作为社保系统普通的一员,讲党性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讲政治,要胸怀大局,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表明态度,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重品行,就是重视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操守,自愿拥护党的领导。

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形象,各负其责,支持和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到廉洁自律,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劳苦熟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的复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风范。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严于律己的表率。

担当精神为民情怀 篇6

首先,要有为民情怀,担当发展重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应带头艰苦奋斗、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跨越发展,肩负起组织托付的重任和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梦想。全州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涵养为民情怀,想问题、抓工作、谋发展,必须首先考虑全州各族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急、所难,以服务群众为己任,以造福一方为坐标,着眼于推进“三农”发展大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重点工作,恪盡职守、只争朝夕、夙夜在公、不懈奋斗。

其次,要攻坚克难,敢于直面矛盾。如何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是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具有担当精神的试金石。当前,改革利益协调、历史矛盾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城镇改造拆迁、建设融资筹资等正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州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履职操守,切实扫除精神懈怠、畏首畏尾的暮气,增强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勇气,弘扬雷厉风行、披荆斩棘的锐气,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较真碰硬,用钉钉子精神,把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融资、矿产资源“两整一提高”、跨省经济合作园区、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工作任务紧紧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积极寻找对策办法,奋力打开工作局面。

第三,要求真务实,落实工作措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担当不是空喊口号,不是急功近利,不是哗众取宠,担当是冷静和理智,是静下心来找到工作规律,是有计划、有措施、有办法、有手段、有保障的各种工作措施。各级领导干部在谋发展、抓落实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工作规律,在工作决策部署、推动督促落实、化解矛盾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暖民心的工作,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盆景工程,真正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公款姓公,公权为民 篇7

上世纪60年代, 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听说国外有种带过滤嘴儿的烟, 就托人购买了一些, 打算从招待费中报销这笔开支。毛主席得知后严肃地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 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 随随便便吃了拿了, 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就都可以吃了拿了, 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可见, 只有廉洁公正、摒弃私心, 才能真正用好手中的权力, 为民谋福祉、为国谋未来。

如果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 人情与原则搅和一起, 合法与非法没有界限, 就会背离党的宗旨, 就必定导致腐败。《吕氏春秋》有云:“私视使目盲, 私听使耳聋, 私虑使心狂。”如果一个从事公共管理的人从私心出发, 以权谋私, 就得不到真知灼见, 甚至会堕入腐败的深渊。那些被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 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董必武说过, 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的不同之处虽然很多, 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 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唯我呢, 还是忘我?是事事以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还是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剑指“四风”, 根子也是要管住这个“私”字。公权, 是人民赋予的, 是国家执政的根基。诚然“有公心必有公道”, 但惟有始终从严养性, 才有公心源深而不断。固然“天下非一家之私”, 倘遇公与私之利害得失权衡, 惟以从严约己方能去私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只有从严要求自己, 才能养其公心、成就公道。

佛教中有个经典故事:一位衣着光鲜、气宇不凡的人向住持请教, “怎样才能清除自己的私心杂念?”住持没说什么, 拿一把剪刀让他到院子里修剪灌木墙。他修剪一些后问住持, 这和消除私心杂念有关系吗?住持告诉他, 几天后你再来看。几天后, 那人又来了, 只见修剪过的灌木墙整整齐齐, 而没修剪的灌木墙却恣生蔓延。没用住持说什么, 他顿时就明白了:私心杂念如同灌木, 想不超过限度就必须经常修剪。

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处理公共事务, 既是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 又是党员领导干部具有远见和智慧的表现。宋人朱熹说得好, 官无大小, 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 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 人也望风畏服。这种思想认识和情怀境界, 令人感佩。秉公道, 弃杂念, 去私心, 这是为官从政的必备素质, 也是成就事业的必然要求。

树立执法为民打造防控天网 篇8

“整合资源”树立执法权威

鸿顺里派出所现有民警40人, 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4.6万人, 流动人口约1万人, 内部单位197家, 其中包括大型涉外酒店、宗教场所大悲禅院等重点单位。

上任伊始, 王成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 将辖区大事小情系统地梳理了一遍。“界内商业发达、人口集中, 治安状况相对复杂, 如何应对存在的各类隐患, 全面掌控社区情况呢?”针对实际情况, 王成与所领导班子打破原来的警力部署格局, 将全所80%以上的警力部署到街道、社区, 派出所教导员抓队伍管理的同时, 专门负责警务工作的检查考核。

“户籍管理一直都是派出所工作的重点, 我们要切实做到辖区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制度全。”王成认为, 扎实的社区工作, 为民警掌握线索、保障平安起到重要作用。

不久前的一天, 社区民警在摸排暂住人口时发现, 有几名新近搬来的外地人昼伏夜出、形迹诡秘。获知情况后, 王成亲自带领民警进行跟踪调查, 并对房屋进行突击检查, 发现桌子抽屉里放的都是印章材料、印章成品和半成品。经讯问, 3人对私刻公章销售的违法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此后一段时间, 王成又带领民警破获了多起棘手案件, 在较短时间内打开了工作局面, 树立了执法权威。

“凝心聚力”工作成绩喜人

“要尽快对人力资源进行规范整合, 在短时间内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基层派出所负责人, 王成始终将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他非常明确地向每位民警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鸿顺里派出所看重的是谁能踏踏实实地干活儿。

如今在该所, 每天有30分钟的工作汇报总结, 每周有一次政治学习, 每月有一次队伍建设分析会。对工作进展慢、工作责任心差的民警, 王成采取个别谈心、个别帮促, 以及奖优罚劣的方式, 激发和带动民警的工作干劲和热情, 使每名民警心服口服。

“知识是成长的金钥匙!”对该所青年民警, 王成定期组织他们开展学习, 交流思想, 在工作上“压担子”, 让人人都能看到自身价值。不久前, 24岁的民警王昊君准备报考研究生班, 但其上课时间与所里值班时间冲突。得知该情况, 王成主动找到小王, “塌下心来学习, 你的夜班, 所长帮你值了……”一番谈话, 让小王解除了后顾之忧, 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家和万事兴”。今年以来, 派出所这个大家庭在王成的带领下,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各项工作成绩喜人。

创新模式打造防控“天网”

年初, 为了更好地开展巡控工作, 王成大力推行“有警接警、无警巡逻”的动态接处警模式, 以下沉到社区的警力为依托, 民警、协警开展徒步或驾车巡逻, 并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大悲院商贸街、海河游船码头、天津之眼等重点部位的120余名保安、出租车司机、邮递员、保洁员进行培训, 发展成治安积极分子, 进而在防范和打击犯罪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非要说成果, 那今年7月破获的一起系列盗窃案让每名参战民警记忆犹深……”这天深夜, 3名犯罪嫌疑人趁夜色来到某商贸城偏僻处, 大肆盗割电缆, 而不法行为很快引起了附近一名出租车司机的注意。接报后, 王成亲自带队赶到现场, 嫌疑人悉数落网。

巡控工作的开展, 有效提升了辖区的治安防控水平, 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福建社保:在为民中前行 篇9

改革中诞生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福建省社会经济机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 显示了勃勃生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国有企业, 却呈现出因管理体制缺陷、人员结构老化而导致生产经营管理步履维艰、不堪重负。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日益突出。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这一现象日后有可能演化为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 并深入调查研究, 解放思想, 审慎决策, 从福建的实际出发, 作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从1985年起, 在全省国营工交企业固定职工中率先试行退休费用省级统筹。这就是福建省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雏形。这一重大创新之举, 在当时全国当属首创。这是中国社会劳动保险业发育期的一个重大突破, 它标志着福建社保率先走上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的省级统筹之路。

1986年底,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福建省对劳动合同制工人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 为了理顺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工作关系, 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地 (市) 、县三级社会劳动保险公司, 这便是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的前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三级社会劳动保险公司为福建省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为福建省养老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随着全省各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相继组建完成, 业务骨干的学习培训成了当务之急。1987年3月, 经福建省政府批准, 全省各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于同年5月相继组建完成并在福州湾边举办第一次全省业务骨干人员培训班, 机构、队伍、职能得以确定, 社会保险事业开始了逐步发展。它也标志着福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开始扬帆起航!

摸索中发展

尽管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实施经历了诸多坎坷, 福建省的养老保险事业还是在不断在改革中发展, 在摸索中前进。为了进一步理顺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 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 福建省政府下发《关于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人民保险公司移交给社会劳动保险机构统一管理的通知》, 决定从1996年1月1日开始, 将原由人民保险公司承办的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移交给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 实行“全省统筹、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移交后的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和待遇支付办法原则上按照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执行。同时开始实施的还有福建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 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破除了国有、集体、三资企业职工的所有制界限、劳动者身份界限、企业隶属界限, 实行适用于国有、城镇集体、三资企业等所有企业全体职工的统一制度、统一待遇标准、统一保险费率, 基金统一调剂使用、统一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996年1月起,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还陆续开始具体经办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相关业务, 福建省省级统筹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至此, 福建社会保险事业成立独立机构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5年10月, 福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更名为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局的批复》, 将省级社保机构由“公司”更名为“社会劳动保险局”, 同时各设区市、县 (市、区) 社保机构由“公司”更名为“管理中心”, 并对福建省社保局主要职能予以明确。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构更名, 它标志着福建省各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已成为行使政府职能, 并连接政府与参保对象的桥梁和窗口。

创新中完善

福建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实施, 经历了从探索试点到改革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凝聚着决策者的智慧与胆识, 同样也凝聚着全省社保工作者的辛劳与奉献。

1988年福建省政府下发的《福建省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暂行规定》, 标志着福建省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初步建立。

自1989年1月起, 在原国营工交企业固定工实行退休费用全省统筹的基础上, 福建省将统筹范围扩大到全部国有企业职工 (包含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 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为进一步理顺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 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 1995年, 福建省政府下发《关于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人民保险公司移交给社会劳动保险机构统一管理的通知》, 决定从1996年1月1日开始, 将原由人民保险公司承办的集体企业养老保险, 移交给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这一重大转变, 凸显了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福利保险业中的义务和责任。

在这期间, 福建省还适时将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中央属行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国有农垦职工养老保险、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县以上无力参保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老年生活保障金等特殊群体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范畴, 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对象在制度范围内的全覆盖。福建省还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起陆续开始具体经办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相关业务, 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经办险种、统筹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

同时,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改革探索阶段走向法制化阶段。伴随着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 全国首家社会养老保险行业管理协会———福建省社会养老保险协会于2001年应运而生的。福建省社会养老保险协会认真把握社会保险的特点, 准确定位, 抓住机遇, 主动融入, 发挥协会自身的优势和平台作用, 积极配合行政主管部门, 注重调研思考, 注重政策宣传, 注重协调沟通各方, 为福建省养老保险理论研究、服务决策科学化、行业规范管理和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 建立起的企业年金制度等新兴事物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养老金计发改革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基础上, 最终确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在1997年, 由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 (简称“《条例》”) , 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在这之后, 福建省基本养老保险法制化建设开始走上不断完善的轨道。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 《条例》在2001年、2006年进行了两次修改, 成为了福建省基本养老保险的根本法律依据。

2010年10月28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孔子曾这样描绘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自此, “老有所养, 含饴弄孙, 儿女承欢膝下”便成为千百年来每个中国人心中追求的梦想。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建立, 则让福建人民率先看到了实现“老有所养”这一梦想的希望曙光。

自1987年开始, 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 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覆盖面快速扩大, 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充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末, 福建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含离退休) 达到560.21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8.84万人,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不含生育医疗统筹) 达到326.42万人。自1998年以来, 福建省连续十多次调整基本养老金, 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增加了九百多元。截至目前, 福建省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450元, 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锐志中谋远

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省级统筹体制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发展, 在保障福建省广大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 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社会保险发挥“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奠定了基础。而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福建省社保事业在实践中建立、在困难中前进、在徘徊中奋起、在发展中完善, 凭着社保人的忠诚、勤奋和务实, 闯出了一条独具福建特色的改革之路, 朝着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走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二十多年来, 福建省实现了制度体系的全面覆盖,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努力过程;实现了待遇水平的稳步提高, 这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承诺兑现;实现了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 这是一个从缺失到完善的艰难探索;实现了经办管理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这是一个从原始到高级的能力体现。

然而目前,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事业发展的最突出的矛盾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社保经办机构将要面临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比如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险工作的要求更高, 社保经办机构面临的外部形势更复杂, 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

福建省社会劳动保险局吴正斌局长说:“今后一段时间, 我们的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 势必是异常的严峻和十分艰巨, 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同志们, 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立足大局、围绕中心, 好字当头、持续运作, 着力提升全省社保经办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 准确定位,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落脚点, 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积极应对挑战, 在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中化解危机、化解风险, 赢得主动、赢得突破。”展望未来、聚势谋远。“我们要努力践行‘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社保服务宗旨和‘我把群众当亲人、我用微笑来服务’社保服务理念, 着力培育社保文化, 大力弘扬社保精神, 不断增强系统的凝聚力, 为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再立新功。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赖诗卿副厅长指出:“二十多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信念和宗旨, 始终坚持勤于调研、完善政策的作风和方法, 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勇气和魄力。毫无疑问,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社保事业已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就。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基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我们仍清醒地看到养老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尚未形成, 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整合;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完善, 特别是保底层缺失较多, 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任重道远;《社会保险法》实施后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各种人群间待遇水平需要进一步平衡;老龄化给基金带来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应对等等, 成绩之下的隐忧, 考验着我们前进的决心和勇气, 要求我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排除阻力, 在《社会保险法》的法律框架下, 在二十多年积累下的良好基础上, 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为社保事业更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为民中前行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 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支持发展慈善事业, 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 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不仅为社保经办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良好契机, 更对社保经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建设提速, 要求加快打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转换路径;老龄化高峰来临, 要求增强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撑能力;就业方式多样化, 要求对社会保障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加快捷……为此, “在今后几年, 要重点把握好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做到便捷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工作。”

“十二五”时期, 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之后的几年, 是社会保险制度走向定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是福建省实现全省人民“人人享有社保”目标的攻坚阶段。福建省社会保险主要目标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形成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范围大幅扩展、待遇稳步提高, 向着“人人享有、共享增长”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保障网。

“争取到‘十二五’末, 能够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重点推进农民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全面实施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制度基本覆盖到农民工较为集中的高风险企业及商贸、餐饮、娱乐等行业, 并将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继续推动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并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进一步制定、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制度, 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校准为民服务的坐标 篇10

要修身,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人讲修身, 更多的是对一个人提升精神境界的要求, 而这里提出的修身, 则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既要求负责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每一个行为主体, 不但要从思想境界中深刻践行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 还要有相当地业务技术能力, 可以准确、高效地完成财政评审工作, 德才兼备。

要立德,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我国传统文化中, 历来重视道德的作用, 强调“万事德为先”的立世标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 其中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作为我们基层从事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 如何践行新要求、凝聚正能量、在岗位上作出新贡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评审人员必须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工作将不断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产品需求同推动政府投资科学化精细化合理化有机结合, 为财政资金使用把好关服务好。

要净德, 为政重在立德, 立德先要修身。身为人民的公仆, 尤其是负责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人员, 更应该明白这“人民”二字重如泰山, 凡事必须从群众的立场出发, 忘记小我, 实现大我, 要学习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群众, 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情操, 经营好自己心中的一片道德净土, 在思想上清醒, 在政治上坚定, 在道德上纯洁。要时刻树立从政为民的理念, 弘扬敬业尽责的精神, 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 紧紧围绕评审质量、评审效率和评审作风构建这三条主线, 解决好“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职责, 以什么样的作风开展工作”的问题, 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 推动政府投资科学化、规范化, 重点做到“四要”。

要崇德, 注重道德实践。古人讲, “德者, 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 评审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把关、科学评审, 才能“花响”政府财政的每一分钱, 以德立身, 开拓前进。

要明辨, 善于决断是非。是非明, 方向清, 路子正, 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从上到下吹响的反腐倡廉的集结号, 面对中省市聚力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新时期社会转型发展困局的重要时期, 作为财政科学合理支出的第一道保险, 投资评审人员要想正确对待, 关键是要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 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要笃行, 踏踏实实做人。笃行, 最主要的是夯实为人处事的基础, 因为基础决定了未来整个主体是否坚固, 决定了人生方向是否正确。就像孩子搭积木一样, 如果第一块积木就没有放好, 基础不稳, 那剩余的积木无论怎么搭, 最终都会倒塌。人生也是这样, “凿井者, 起于三寸之坎, 以就万仞之深”。从事投资评审工作的党员干部要把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最好机遇, 把算好每一个十进位、点好每一个小数点的细微小事当作宏图伟业的大事来干, 用细心和谨慎当做前行的两条腿, 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西湖公证 诚信为民 篇11

在采访中,西湖公证处俞剑英副主任给我们留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深刻印象。2003年她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杭州市公证员协会常务理事,并取得高级公证员职称。她从事公证工作10年,现主持西湖公证处工作;工作中,她重视品牌建设,深化为民理念,加强科学管理,创建精品公证。

俞剑英认为,打响“西湖公证”品牌,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回眸过去,诸如不正当竞争、办事程序的缺漏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归于制度的不完善。所以,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抓好公证质量、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用制度引导人、规范人、约束人,使公证处从起步阶段逐步走上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要想取得较高知名度,更新观念,提高品牌意识不可或缺。打响“西湖公证”品牌,通过打造一支“坚持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优秀公证员队伍,使“西湖公证”成为一个深受群众信赖、得到社会肯定的品牌。

俞剑英强调,“创新、服务、团队、分享、价值”就是公证活动中的一种精神和创新理念。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审时度势,拓展新领域;深化服务理念,要给予当事人一种用“心”来经营的服务,至真至纯,感动服务;团队理念是同心协力、夯发向上原动力;分享理念是合作的前提,只有乐于分享,才能彼此合作;价值理念,是树立品牌的秘诀,只有端正价值理念,才能站得直,立得稳,公正执法,诚信为民。

在业务上,要根据原西湖区公证处和原拱墅公证处各自的优势与特点,设计发展方向。原西湖区公证处的“涉外”公证及原拱墅区公证处的“知识产权”保全证据公证是两块有优势的业务。因此,在业务上,要做到“发挥优势,创立特色,开展精品公证”。即,在抓好一般公证的基础上,创立自身的业务特色,在“西湖公证,诚信为民”诸多环节方面充分做足文章,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提供真实、合法、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

新思路引来新气象,新机构带来新格局。修葺一新的办公场所整洁大方,宽敞明亮,专用的接待大厅,齐全的办公设施,现代化的文件处理设备错落有效,精干的公证员队伍使“西湖公证”更显勃勃生机,他们年轻,有活力,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0%,公证处并有多人曾获得“浙江省十佳公证员”、“省级优秀公证员”等荣誉称号。

精准的理念,精干的队伍,精致的管理,精美的格局,既是精品公证的内涵,更是精品公证的升华。

为何要为民间投资松绑 篇12

今年4月15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数据显示, 在第一季度中,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58526亿元, 同比增长了6.7%, 整体运行平稳, 结构优化。虽然还面临不少不确定性, 但中国经济具有较长时间内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

十三五目标中, 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需保持在6.5%以上, 2016年的年经济增长目标在6.5%-7%的范围内, 即是说6.7%的增速虽然低于去年一季度的7%, 也低于去年的年均增长6.9%, 但依然在合理区间内。

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较好, 但一些已经开始呈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比如在第一季度, 我国的国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0.7%, 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但是在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中, 绝大部分是国有资本主导的投资, 民间投资只增加了5.7%, 而在去年, 这一数据为10.1%.。特别是3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中,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反而降低了3%。而事实上, 在第一季度, 民间投资整体都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下滑, 这清晰的反映出民企生存环境并没能获得改善, 甚至在向坏发展, 已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我国经济的反弹性增长。

单从大数据上就可以看出, 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和形式并不乐观, 于是这样的专项督查对此就显得更加重要。当前一些地方确实还存在着民间资本“进不去”“动不了”等问题, 甚至在极个别的地方问题还比较严重, 这些困难都迫切地需要政府落实政策加以破解。

先说“进不去”。2010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即“新36条”, 相关部委后来又相继发布了实施细则。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甚至国防科工等领域。但实际情况是, 政府部门对一些领域的投资准入依然实行严格的前置审批和“牌照管制”, 民间资本只能望洋兴叹, “玻璃门”并没有真正打破。

事实上, 一直以来, 由政府把控的资源类和交通运输类等行业中, 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虽然没有明文规定, 但隐形的玻璃门、高门槛又确实存在着, 盘根错节的政商关系和屡见不鲜的利益交换导致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互不流通,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退一步说, 即便是民间资本真的成功地进入了某个行业, 但在经营过程中要想立定站稳、发展壮大也很不容易。

以融资为例, 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往往需要通过资金的支持, 而民间资本首先在“融资难”方面的处境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因风险控制和降低成本的需要, 往往对民间资本“惜贷”, 而上市融资之路对一般的民间资本而言又“高不可攀”。于是资金问题, 就成了一个限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大问题。

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金融资源更多是向国有部门倾斜着, 央企和国企的投资占据整个GDP一半以上的比重, 这就导致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任, 很大程度上落在了他们的身上。然而, 当我国经济发展再次露出疲态之时, 仅靠央企和国企, 特别是在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不高的情况下, 显然是无法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来刺激经济持续增长已是势在必行。

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放宽行业的准入标准, 打破玻璃门, 让民间资本能够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是目前刺激经济增长所应该采取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着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释放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 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新华社也表示我国会继续使用这样的方针直到经济增长动力完全恢复。但政策宽松并不代表新一轮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措施的到来, 事实上, 短期的刺激很有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衡。2008年全球经融危机爆发后, 为阻止国内经济放缓, 在廉价货币政策的推动下, 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 使通胀水平迅速超过此前2003年和2007年时的最高水平。

类似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其实在遇到经济危机时, 大都会采用, 造成的结果无一是一轮又一轮的资产泡沫, 更将经济复苏的周期人为的拉长, 让经济资源处于空前的整体错配当中。特别是我国金融资源向国有部门倾斜之后, 造成的影响就更大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 政府和国企部门加杠杆, 更多的往往是加在了那些运转效率不高的企业身上, 直接的结果大多是在加剧国内产能过剩的同时, 又增加了我国的债务风险。当经济资源大部分被低能低效的企业所裹挟时, 那些具有生产效率的企业往往还会被“挤出”, 就如第一季度的民间资本投资减少一般。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 对运转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的企业本就提出了去产能的要求, 再一味的对低效企业加大投资, 就与初衷背道而驰, 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尚未完全开放, 针对地方和企业的债务问题, 政府的可操作空间很大, 甚至在极端条件下, 政府可将地方和重要央企、国企的债务转移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 以缓解企业的债务风险。但这样的解决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不仅会让原本失去竞争力, 应该被市场淘汰掉的低效企业和对于它们的投资更加有恃无恐, 也让供给侧改革成为空谈。长此以往, 也就让货币政策失去了应该具有的调节作用, 对人民币的汇率造成不利影响。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 绝非一日之功。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 出现的这些问题, 必然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不断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 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通过加快清除市场准入的阻碍, 打破竞争性行业的垄断,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民间资本的退出机制, 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等途径, 不断为民间资本“松绑”, 激发其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真正让民间资本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佚名.进一步为民间投资“松绑”[N].经济日报, 2016-5-26.

上一篇:成都的春天下一篇: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