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沟(精选5篇)
知识沟 篇1
摘要:“知识沟”假设提出四十多年, 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经历了种种修正和解读。本文肯定了“知识沟”的客观存在, 但对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质疑, 并提出了修正方法。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 “知识沟”假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值得学者深思。
关键词:知识沟,形成因素,质疑
一、对“知识沟”假设的质疑
1. 肯定“知识沟”的客观存在
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信息从产生到普及经历着“创造—扩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只要存在信息源, “知识沟”就不会消失。 (1)
如果推行“知识平均化”, 试图在总体上填平“知识沟”, 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扼杀知识的创新和信息的传播。原因是, 仅从狭义的知识出发 (即认为知识是学问) , 知识的增长也是惊人的。“其中的常数实际上大约15年增加一倍, 50年内相当于增加到十倍, 在一个半世纪内增加到一千倍”。 (2) 现在, 甚至一个专家在他所专门研究的领域, 也无法完全跟上新知识的增长。即使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以汲取新知识, 也很难同步掌握在这个领域出现的新理论。专家尚且如此, 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 指望每个受众在所有传媒讨论的问题上都没有或很少有知识差距, 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 要缩小“知识沟”只有一个办法, 减缓大众传媒知识的增长。然而, 这样做根本就是逆时代潮流而动。所以“知识沟”是客观存在的。
2. 对“社会经济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质疑
1975年明尼苏达小组经过修正后, 将“知识沟”定义为“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 因此, 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在议题重要性强、冲突严重和社区人口同质化程度高的情况下, 议题的显著性容易引发人际传播, 而且同质社区可选择的媒介少, 结果造成知沟缩小;当议题的显著性和冲突性较小, 而且社区复杂性、差异性大, 多元化程度高时, 知沟将呈现扩大之势。” (3)
我们可以举出数不胜数的“社会经济地位”不足的人, “跨越”知识沟, 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比如, 音乐领域中的贝多芬、写作领域中的巴尔扎克、绘画领域中的梵高、自学成才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仅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 就有2007年医学奖获得者卡佩基、1994年经济学奖约翰纳什等从坎坷中奋起的故事。所以, 即使按照明尼苏达小组的假设,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有更多的资源去接触新信息, 也不能保证这些人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快于社会地位低的人。
此外我们通过更大范围内考虑“知识沟”的现象可以发现, 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保证知识领域的优越性。如中国与美国之间教育上的“知识沟”。虽然美国的教育技术设施优于中国, 可是中国的初级教育成果比美国扎实是公认的。美国高科技的优势并没有使他们在初级教育中获得先机。
所以, 社会经济地位不能决定是否会生成知识沟, 社会经济地位只是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附属产品。
二、对“知识沟”假设的修正
在艾玛特等人的“知沟”假设修正中, 提到了个人动机在缩小“知识沟”中的作用。“有动机获取信息和信息对他们有用的那部分人, 比起那些没有动机或信息对他们没有用的那部分人, 将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些信息, 因此这两部分人的知识差距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个人的动机即是个人需求是“赶上”的动力。这一点应在定义中予以体现, 造成“知识沟”的相关因素包括个人需求 (个人动机) 、媒介供给率和个人学识积累。
其中, 媒介供给率, 意为人对周围媒介的拥有程度。媒介既包括物理媒介, 如电视、网络等传播实体;也包括交际媒介, 如人力资源。个人学识积累, 定义为人在某一领域内既得的知识。将三个变量用字母表示, 一方与另一方造成“知识沟”的可能性G的公式为:
———第一方的个人需求、媒介供给率和个人学识积累———第二方的个人需求、媒介供给率和个人学识积累在公式中, 形成知识沟的可能性G与个人需求、媒介供给率和个人学识积累成正比。
当G>1时, “知识沟”形成。并且随G的增加第一方在知识上优于第二方的趋势越明显, “知识沟”越深;
当G<1时, “知识沟”亦形成。并且随G的减小第一方在知识上劣于第二方的趋势越明显, “知识沟”越深。
当G=1时, 两方可以得到知识的能力相同, 不会形成“知识沟”。
这三者都会随个人情境变化而变化, 三者本身会互相影响。当个人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 会带来媒介供给率的改变;媒介供给率的降低, 会引起个人需求的增高或降低, 这三者不是单纯的变量。此外, 在形成知识沟的因素上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是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间接地包含在这三者之中。比如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天赋, 是通过个人需求和个人学识积累的综合作用来表现的, 而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是通过媒介供给率与个人学识积累共同作用的, 并且, 这三个因素对“知识沟”的影响没有主次关系。
三、结语
该公式是我对于“知识沟”成因假设的修正, 由于现实中涉及的因素更加庞杂, 且因素之间互相影响, 于此“知识沟”现象的产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也带给我们一个警示, 网络的普及并没有加深或填合“知识沟“的倾向, 我们需加强人们在“个人需求方面”和“个人学识积累方面”的重视, 这对于农村和城市间教育的“知识沟”的缩短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朱晓华, 胡翼青.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A].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丹尼尔·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M].新华出版社.1997.第197页
③P.J.Tichenor, G.A.Donohue, C.N.Olien.Mass media and the konwledge gap hypothesi reconsidered[A].1975
知识沟 篇2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协调动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促进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全民结核病防治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结核病防治的氛围,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宣传意义
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结核病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0%在农村。结核病是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据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结核菌感染者4亿人,结核病患者50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00万人。每年因患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到15万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从1981年起,国务院有关部委相继制定与实施了两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特别是国务院在2001年制定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中提出的“对西部地区和贫困人群给予重点帮助;落实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实行肺结核病人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的政策出台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解决了结核病的就医和治疗问题。
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普及,而流动人口的骤增,耐药结核菌的蔓延,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均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如不能有效控制,在今后十年全国将新增结核病患者
2000-3000万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有效控制结核病在我国的蔓延,全面推广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大力宣传国家对肺结核病实行治疗费用“收、减、免”和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免费治疗的惠民政策,拟利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有利时机,开展一次结核病防治科普宣传。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
1、利用课间时间,对学生进行预防结核病知识宣传,拉横幅并发放宣传资料。
2、对周边群众发放结核病宣传资料。
3、张贴结核病防治宣传画,出一期有关结核病防控内容的黑板报,张贴标语。
三、宣传标语
1、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遏制结核,健康和谐”。
2、连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咯血,应及时到县结防门诊检查、治疗。
3、得了结核不可怕,不被发现才可怕,发现不治更可怕,治不彻底最可怕。
4、生命在于呼吸,结核威胁呼吸,大力发现肺结核病人!
5、政府对所有新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提供免费治疗和检查!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实施。
2、本次活动由学校结核病防治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
奢沟小学
知识沟 篇3
关键词:知识沟;英语;微课;条件
一、英语“知识沟”概述
“知识沟”是蒂奇纳等学者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传播学理论观点:收入和文化程度等情况不同的人群,他们获得的信息量也会存在不同的情况,由此可见知识沟的差距,即“知识沟假说”。
“知识沟”具有广泛适用性,能解释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知识沟”现象。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知识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的表现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较大,课堂上对同一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不同。学生间“知识沟”的存在导致教师难以把握授课进度和重难点。
二、缩小“知识沟”的条件研究
蒂奇纳等人认为“在同质性社区中人们的信息渠道虽然不正式但相同时,‘知识沟可以缩小甚至消除。”在蒂奇纳等人之后,许多研究学者都对“知识沟”缩小的条件做了补充,经过分析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理论一:在同质性社区中人们的信息渠道虽然不正式但相同时,“知识沟”可以缩小甚至消除;
理论二:当一个群体浸润在充足的信息之中时,知识沟可能消失殆尽;
理论三:“知识沟”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受众兴趣而非经济状况及教育程度,所以受众的兴趣如果被带动起来了,知识沟会缩小。
在传统高职英语课堂上,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仅依靠传统课堂和传统教材并不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知识沟”。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微课可以提供缩小“知识沟”的平台。微课教学手段对高职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往往与学校教材相脱节,难以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材料来解决学生间存在的“知识沟”问题。因此,推动微课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化,将微课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并有效引导学生利用个人智能设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是利用微课资源填补学生“知识沟”的关键。
三、自建英语微课平台的用户及内容分析
为确保微课平台的系统性,自建微课平台至少应该包含四大模块,总体上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由于该微课平台的用户为高职院校学生,针对该群体“英语基础差,同时要面临A级考试”的特点,这四个模块应包含:音标、语法、阅读技巧和商务信函写作。音标部分以单元音、双元音、辅音为分类标准,做成四个微课,每个微课包含各音标的发音特点和发音技巧,并含有该音标发音的单词举例。语法微课的选材可以结合英语A级语法的考试特点,选取时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虚拟语气、定语从句等语法例子。
通过这四个模块微课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解读不同层次的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商务信函写作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必经的一个重要英语考试——A级考试的必考内容,而英语商务信函写作又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弱项,微课平台可针对这一情况,纳入A级考试的重点信函类型——招聘信、求职信、辞职信、投诉信、邀请函等,每个微课包含该类型信函中应涉及的内容以及常用表达方式。
四、利用自建英语微课平台缩小学生“知识沟”的条件分析
条件一:相同的信息渠道
将英语知识从易到难分类发布到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在课后随时随地地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对使用平台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信息资源是相同的,这样那些由于接触英语机会少而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课后观看音标和语法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以缩小与其他学生的“知识沟”。
条件二:丰富的英语基础知识信息量
自建英语微课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英语知识,在内容设置上由易到难,以保证平台整体的系统化,这样即使是零基础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系统化的自主学习。
条件三: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积极带动
90后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学生的主要构成群体,他们的特点是随时随地都离不开互联网,喜欢“指尖上的交流”,智能手机和电脑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与传统课堂相比,形式多变的微课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英语知识。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知识沟”现象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沟”是不可填补的。当具备了一定条件,“知识沟”是可以缩小甚至消除的。自建微课平台能够为高职学生之间缩小英语“知识沟”提供有利条件,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知识沟 篇4
随着信息成为社会各领域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人们基本的能力素质之一。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2003年, 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 将信息素养定义为“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1]。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知识沟”理论, 由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该理论认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 因此,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 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
为了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笔者对我院在校学生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我院各专业在校生及毕业一年的220名学生为测量样本, 有效被试220名 (其中女生所占比例为58.6%, 男生所占比例为41.4%;城镇学生所占比例为35.9%, 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64.1%。) 。
2.2 调查方法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调查结果, 笔者在参考《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对采集数据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2.3 数据处理
将所得资料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并将其中能反映个人信息素养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到新的变量, 按得分情况将信息素养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低、中和高。得分越高, 说明信息素养水平越高。
3. 结果分析
3.1 城乡学生信息素养比较与分析
城乡学生信息素养的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城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近年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及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 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环境得以提升,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范围越来越广, 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很大提高, 接近16%的受访者信息素养水平高。然而, 相对于城镇而言, 农村地区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是偏低的, 接近52%的受访者处于低水平状态, 而城镇只有10%。
3.2 城乡学生信息意识比较与分析
从表2可看出, 城乡学生在信息意识维度上的表现差异不明显。统计结果显示, 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城乡学生中均有超过95%的受访者认为其非常重要。对于“你认为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信息搜寻解决问题吗”, 城镇学生中有62.5%的受访者表示“善于且能够”, 9.3%的受访者表示“两者都很少”;农村学生中有47.5%的受访者表示“善于且能够”, 9.2%的受访者表示“两者都很少”。
3.3城乡学生信息知识比较与分析
从表3可看出, 在信息知识维度上, 城乡学生得分均偏低。对于“信息素养”一词, 仅有一位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 而城乡学生中均有超过30%的人没有听说过。通过访谈了解到, 对“信息素养”的认知基本来自于计算机基础课及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对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仅有5.45% (12人) 的学生表示“非常熟悉”, 其中10人来自城镇;城镇学生中8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熟悉”, 农村学生中71.6%的受访者表示“一般熟悉”。
3.4 城乡学生信息技能比较与分析
从表4可看出, 在信息技能维度上, 城镇学生较农村学生稍强。信息技能主要通过实践获取, 因此硬件条件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相对较完善的城镇学生在此维度上表现稍强, 然而不绝对明显。从调查结果看,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 均有接近49%的受访者上网的主要目的为娱乐聊天, 其次22%左右的受访者上网的主要目的为查找资料;同时, 对所获取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综合的能力令人担忧。
3.5 城乡学生信息道德比较与分析
从表5可看出, 城乡学生在信息道德维度上差异不明显, 且城镇学生得分稍低, 这与城镇学生信息技能较强有直接关系。某些受访者表示在机房及电子阅览室等教学场地, 有过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下载游戏、移动硬件设备导致损坏等经历, 其中60%为城镇学生, 也有某些农村学生出于好奇等原因出现以上不恰当行为。某些受访者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意识、信息保密意识[1], 身处网络虚拟世界有道德约束, 尊重他人隐私,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4. 讨论与结论
以上结果分析表明, 地域主效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即城乡知识沟现象明显。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底, 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 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 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 相比2013年底增长2929万人[3]。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 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 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造成城乡知识沟的原因, 部分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 根本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德国学者巴伐德利认为, 造成社会知识差距有三个相互制约的因素:信息供给不平衡、受众对接收信息呈现出不同的兴趣和信息解码技能的差异[4]。信息素养水平的“知识沟”现象, 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环境, 二是信息资源, 包括教师与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渗透,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权利逐渐平等。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弱化广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动力, 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不理想[1]。另外,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明显低于城镇教师, 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 教师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环境支持, 影响了其信息素养的发展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同时也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5]。
5. 建议
信息时代人们的信息素养是其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及前提, 信息素养不仅涉及信息的获取、利用等应用技能, 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及方法, 用信息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缩小城乡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沟”, 是当下教育中必须做到的事情。
5.1“当一个群体浸润在充足的信息之中时, 知识沟可能消失殆尽”[6]。
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环境差异已无法弥补, 而在大学这一相对平等的教育平台下, 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具广度与深度的信息文化环境,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更是内涵、氛围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
5.2“个人寻求该领域知识的动机非常强烈的时候, 知识沟会缩小”[6]。
学习的主动性是获得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信息素养得分高的受访者中, 有超过65%的人表示对“信息获取”及“信息处理”兴趣浓厚。原本信息素养相当的学生, 在不同求知动力的牵引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差距逐渐拉开;同理, 虽然信息素养水平暂时较低, 但在强大求知动力的牵引下, 依然能实现“弯道超车”。
5.3“让人们融入到团体中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6]。
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团队的学习交流中纠正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知识互补, 从而缩小“知识沟”。克服信息素养知识沟, 可从学生及教师两方面着手努力:一方面学生主动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者, 取长补短, 在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中提升个人信息素养, 另一方面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教师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常规教学体系中,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自主学习模式、信息素养情境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交互教学模式等方式。在这样的团队学习中,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让因“知识沟”产生的落差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从而促进每位学生, 尤其是信息素养能力暂时较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 从而克服“知识沟”。
摘要:作者对我院220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学生在信息素养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知识沟”现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信息素养、缩小“知识沟”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沟”
参考文献
[1]唐曙南.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5
[2]齐佩芳, 陈君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探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8 (4) .
[3]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4]单纯.“知识沟”理论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J].社会科学, 1993, (8) :72-75.
[5]倪曼蒂, 刘先锋.城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5.
知识沟 篇5
一、互联网上的知识沟在扩大
如今在网上, “坐地日行八万里”已无法形容信息高速公路的快捷, 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 在这个村庄里,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个体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相同质和量的大众媒介信息。然而, 当人们纵身跃入信息自由的浩瀚大海时, 他们之间的知识沟在缩小吗?2002年Heinz Bonfadelli在《互联网和知识沟:理论和实证调查》一文中提到, 在1997年至2000年间使用互联网所导致的知识沟在扩大而不是缩小。原因在于, 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积极地使用互联网并且他们的使用更加信息化;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看起来只是对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特别感兴趣。相对娱乐使用而言, 对媒介的信息使用更有利于人们的知识获取。
诚然, 在面对相同量与质的信息时,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人们所获取的知识却各不相同,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多地是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把网络当成玩具, 在网络玩乐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不少深度网虫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 甚至每天深更半夜爬起来在各个网站的聊天室里畅所欲言或是在游戏网站里厮杀, 他们不但没有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反虚度了光阴, 对社会各方面事物难以正确认识, 遇到事情容易非理性地、简单化地甚至极端化地处理, 最终酿出了悲剧。而社会经济地位高亦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能够较合理地使用网络, 主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等。
那么,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是如何分配上网时间的呢?关于上网时间分配问题, 我走访了沪上10家餐饮店近50名餐饮服务员和近30名的基金经理和其助理。调查显示:餐饮服务员下班后在能上网的情况下平均有91.80%的时间用于视频聊天和网络游戏, 而浏览新闻获取信息的平均率只为7%;基金经理或其助理平均高达94.50%的时间用于了解国内外行业状况和最新新闻, 而用于网上娱乐的时间仅为0.60%。以此看来, 这必然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
二、互联网上的知识沟也在缩小
互联网上的知识沟在扩大, 那么是否在某些特定知识方面, 网络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们的知识差距。Bonfadelli从教育程度的角度来阐释了互联网的使用差异比传统媒介的使用差异所导致的知识沟更大。
在网络时代以前,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社会联系, 并与他人就新信息和新知识展开讨论;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却可能找不到与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公共事务或新科技的信息。传统媒体信息负载量极其有限, 本身具有迎合维护精英阶层的特性, 只会选择性地在报纸、广播或电视上传播讯息。
而在网络时代, 微博、博客和BBS等则极大地缩小了这一因素导致的知识沟。比如, 作为网络新媒介的微博, 除了能够迅速便捷大量地传播新闻, 也是言论表达的开放平台、网络问政的绿色通道、网民交流的互动空间。在微博里, 你可以轻易地成为李开复、俞敏洪、赵薇等各个行业名人的粉丝, 他们往往掌握着在专业领域方面的第一手讯息, 关注他们甚至发表评论与他们互动变得尤为简单, 微博像是打开的一扇门, 把大家召集起来, 随时随地共享讯息。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交体系, 某微博的广告语“与其在别处仰望, 不如在这里并肩”, 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微博平等交流的实质。不得不说, 互联网很好地解决了获取信息不平等的问题, 使相当一部分具备求知欲望的人得以在信息高速路上驰骋并缩小了知识沟。
三、知识沟扩大的最关键原因
但是, 从知识总量来看, 网络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依旧进一步加剧了知识分布的不均衡。就如Bonfadelli所指出的, 即使同样提供给你电脑和网络,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的不同和使用意向的差异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 部分缩小远远来不及弥补迅速扩大的知识沟。
蒂契纳等人曾分析了导致“知沟”产生的五大理由, 他们认为, 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是在众多的因素中最为基本的。但是, 在社会经济状况差不多的情况下, 亦即同时拥有电脑网络和时间, 是否存在知识沟呢?如果存在, 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Heinz Bonfadelli在《互联网和知识沟:理论和实证调查》一文中提到的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积极地使用互联网并且他们的使用更加信息化;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看起来只是对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特别感兴趣。正是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 而不是经济状况才导致人们追求知识的动机的强烈程度不同, 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的人, 他们寻求知识的动机越强烈, 相反文化程度越低的人, 他们的求知动机越弱, 即使使用的是同样的媒介工具, 他们也难以真正地利用它来求知提高信息量, 有些人甚至会无知地滥用电脑网络等媒介工具进行娱乐, 虚掷光阴。可以这样说, 文化教育程度等产生的求知动机的差异, 才是导致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知识沟差距不断加大的最关键原因。
四、小结与展望
在网络时代, 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毋庸置疑, 能否获得信息将影响知识沟是否增大。与传统媒介相比, 网络新媒介有效地缩小了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之间的知识沟, 尤其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但能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人群。
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中平等地接触信息, 但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并不是不分巨细、不加分析地照单全收, 而往往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鉴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动机, 人们往往选择性地注意、理解和记忆, 在平等的网络平台上, 不同的人行为各异, 人们总是选择那些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和功能, 并加以理解和记忆甚至执行, 由于文化教育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信息使用差异, 网络时代下的知识沟差距在不断地增大。传播格局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 有可能加剧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只有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提高人们的求知欲, 以此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最终最大限度地缩小知识沟, 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7) :254-257
[2]Heinz Bonfadelli, “The Internet and Knowledge Gap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17, No.1 (2002) , P:65-84.
【知识沟】推荐阅读:
水表知识培训知识10-08
地理知识的知识09-19
隐性知识知识管理10-04
党团知识竞赛之党知识06-16
关于十八大知识竞赛的知识08-21
心理健康知识知识问答09-22
兴达小学学生安全知识知识竞赛试题07-05
乐理知识简要总结学前专业乐理知识总结10-17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12-16
曲师大十八大知识竞赛知识点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