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及防范

2024-10-01

危害及防范(精选12篇)

危害及防范 篇1

我国“小金库”历史源远流长, 俗称私房钱, 有着悠久的历史。“小金库”是民间俗语, 不是法律规范用语,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 80年代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我国对“小金库”的治理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可是“小金库”不但没有被清除, 反而愈演愈烈, 甚至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在演变。

一、“小金库”的危害

(一) 导致违规违纪行为盛行我国的《会计法》规定, 各单位

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薄, 并保证其真实、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也规定, 公司除法定账簿外, 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 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款。而设立“小金库”就与这些法律法规相违背。“小金库”一旦形成, 就会被少数人控制, 成为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 有的领导将“小金库”视为私人的钱袋, 一些私事的开支也是从“小金库”中支出, 公款吃喝就更不用说。自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小金库专项治理期间, 全国共发现“小金库”60722个、涉及金额315.86亿元, 责任追究10429人。这就足以说明违规违纪行为的猖狂。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私设“小金库”的实质, 就是以牺牲国

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代价, 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 变相侵占、隐匿、转移国家和单位收入。“小金库”的资金来源虽然五花八门, 但归根结底都属于国家集体性质的资产。在检察机关查处的大量经济案件中发现, 以国有资产为职工集资建房或发放个人福利的不计其数, 而一经查实, 追回这些国有资产成了棘手的难题。在近年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 小金库有几万元的, 也有几十万元的, 几百万元的, 甚至还有上千万元的。就如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这一年多的时间在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共发现“小金库”逾4万个, 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 如此短的时间, 查出如此大的数额, 就足以证明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了。

(三) 助长腐败“小金库”在我国是个“顽疾”, 也很普遍, 个别

领导认为设立“小金库”是正常现象, 不必大惊小怪。他们认为“小金库”存在于企业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企业有了这笔钱, 办事方便多了, 不管是请客送礼还是为企业打通关系都需要它。但是随着个人私欲的不断膨胀, 在请客送礼的过程中也滋生了腐败的思想, 把企业的小金库变成自己的大金库, 随意支配和挥霍, 为行贿等不合法支出提供了资金来源渠道。行贿者行贿既不用自己掏腰包, 又不受其他人的监督;受贿者拿钱不留交易痕迹, 得到实惠又不承担风险, 所以“小金库”助长了腐败, 使腐败和不正之风盛行。

(四)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由于“小金库”的资金不纳入单位的

正规财务核算中, 财政部门监督不到, 审计部门查不到, 税务部门找不到, 使得国有资金游离于国家监管之外, 致使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和资金收入, 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报表不真实, 不利于责任成本的控制, 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缩水。造成国家、投资人无法从单位账簿中获取单位收支的真实信息, 给经济决策和财务分析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五) 扰乱经济秩序“小金库”的资金游离于纪检监察、财政、

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之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预算监督管理, 影响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 甚至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在资金、收入分配上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一些企业利用“小金库”的资金行贿寻租, 打通关系, 采用不公平的手段谋取社会资源。“小金库”的存在, 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的原则, 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挤占了国家资源, 造成了政府非税收入被非法转移,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干扰了国家政策的运行, 扰乱了国家财经秩序, 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小金库”的成因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法律中尚无对私设“小金库”

行为处罚的相关的法律条款, 不利于我国从法律层面上对“小金库”进行治理。而“小金库”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违规违纪行为, 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也没有上位阶的法律制度来制约。我国刑法对这种设立账外账的行为, 除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设立“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外, 并没有对其他设立“账外账”的行为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也就是说, 我国现行的刑法没有追究设立“小金库”的法律条文, 而纪检监察部门受职能所限, 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小金库”的发展。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立与使用“小金库”问题, 不仅仅是损害单位内部利益的违纪问题。国有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是社会公众资源, 损害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 对于这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由于我国当前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 导致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小金库”问题的认识不够, 重视不够, 觉得“小金库”问题就是违纪问题, 出了问题后批评教育一下就可以了。

(二) 监督机制失位“小金库”之所以至今尚且存在, 最重要的

原因就是监督不到位使得权力过分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家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下放的权利越来越大, 但这并不等于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可以随意行使权力。有些单位领导集体决定自我奖赏, 如领导人员通讯费补助、领导人员误餐补助、领导人员加班补助、领导人员会议补助;有些单位规定薪酬是个人隐私, 每个员工只能查问自己的薪酬, 不可以查问别人的薪酬, 以此隐瞒自己的多拿多占;有些单位制定制度时征求过职工的意见, 然而执行制度时没有任何的监督措施, 因为制度中根本就没有监督保障措施。国有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往往是谁制定的谁有监督解释权, 人事部门制定的人事制度由人事部门监督解释。利益分配都是由内部制度决定的, 然而没有人去监督检查内部的制度。内部审计一般只负责内部财务监督, 至于内部的其他业务, 领导不明确授权, 内部审计也不愿多管闲事。内部的纪检与监察也往往是以内部制度由具体业务部门监督解释为由, 不插手该类制度的监督, 正是由于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 导致了“小金库”问题的产生。在外部监督方面, 监督部门注重监督业务活动的结果, 不注重业务活动的过程。有些上级监督部门明确宣称, 只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不管任务经费怎么花, 哪怕下级机构的领导把公家的钱装进自己的兜里。不仅不制止“小金库”行为, 还奖励那些利用“小金库”采用不正当手段完成任务的领导, 默许和纵容设立与使用“小金库”的行为。

(三) 经济利益的诱惑“小金库”被查出的风险小, 能够带来实

实在在的好处, 使得一些单位和部门不惜牺牲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以“小公”的名义来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私欲。他们为了小团体和个人的利益, 隐瞒收入, 账外设账, 大搞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之风, 由于在小团体或单位内部有着共同的利益牵扯, 在利益的驱使下, 大家对私设“小金库”采取默认的态度, 一般不会主动举报或抵制。这样领导干部就将“小金库”视为自己的小钱柜, 随意支出, 任意挥霍, 只要有不符合财务规章制度的支出就通过“小金库”列支。“小金库”对单位领导的诱惑太大了, 导致很多单位对“小金库”欲罢不能。

(四) 惩处力度不够“小金库”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违纪违规的

行为, 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处罚, 既没有达到一定的力度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国家及各级财政审计部门曾组织过多次清查活动, 声势和动作都比较大, 但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却偏重经济处罚, 如收缴“小金库”和对单位进行罚款, 而对单位领导人的处理轻微甚至不追究责任, 这样的处理虽有收效, 但远没有达到令行禁止的地步, 有些地方则出现越演越烈的现象。其实, “小金库”的设立与单位负责人的许可和纵容是分不开的, 但是由于对单位领导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措施, 违法违纪成本较低, 未发挥出惩处的威慑作用, 导致“小金库”至今仍在。

三、“小金库”的防范措施

(一) 增强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法纪观念首先要加强教育, 增强

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法纪观念。领导干部要明白自己的权力范围, 领导干部行使的是公权, 公权的行权原则是“法无明令授权即禁止”。很多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是单位的一把手, 组织上把自己任命为领导的同时赋予了自己管理单位一切事务的权利, 凡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事务都由自己说了算, 甚至有明文规定的也一样, 因为很多制度与文件就是由领导制定的。通过法纪教育, 加强领导的法纪意识与责任意识, 明白自己的权力界限, 越权即违法。其次要加强领导干部和职工财经法纪的学习, 让他们认识到私设“小金库”是不合理又不合法的, 让他们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禁止“小金库”的工作。要让全体干部、财会人员掌握财政法规, 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更重要的是让单位负责人明白其应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并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从而从思想上杜绝“小金库”。

(二) 强化内外监督制度在强化内外部监督方面, 首先需要强

化外部监督制度。各级审计、纪检监察、财政部门要把财经纪律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 常抓不懈。现在的“小金库”检查通常是阶段性检查, 没有形成一种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要把这种专项检查转换为经常性的监督工作, 笔者认为应当继续保留专项检查中的自查申报制度、群众举报制度和外部监督机构的随时抽查制度, 要对私设“小金库”的单位形成一种威慑力, 让它知道外部的监督单位随时监督着它。要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力度, 吸收历年来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金融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的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 相互配合, 统一协调。其次就是要强化内部监督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 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依据《会计法》的规定, 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规范财务管理, 强化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控制力度, 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遵循内部牵制思路,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 落实举报制度“小金库”隐蔽性强, 直接检查往往不易被

发现,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内部知情者的举报, 但这往往也是最难的。因此, 要广泛宣传, 充分发动群众, 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重视举报工作, 采取有偿的奖励机制, 对外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举报网址, 对群众举报的情况, 相关部门要加以重视, 认真核实, 严肃处理, 给群众树立举报信心。同时必须建立举报登记和查处督办制度, 认真执行信访工作保密制度, 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对打击报复者从严处理。

(四) 加大查处、惩治力度与责任追究力度首先加大案件查处

力度和惩治力度。一是财政、审计、税务等经济监督部门要统一步伐, 结合自身工作, 加强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检查。重点检查虚报冒领、假发票与不合理支出。检查既要以法律法规为标准, 同时也要检查企业的财务制度, 对于财务制度不完善, 财务制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财务制度制定程序不合法的, 要限期改正, 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抑制“小金库”行为的发生。二是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处理, 不能以罚款了事。应根据金额的大小, 向纪检、司法部门通报。另外, 财政部等单位应专门开设网站对查出的“小金库”进行曝光, 曝光期间不少于5年, 让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查阅私设“小金库”的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 要让私设“小金库”的单位及其责任人付出声誉及其他代价。其次是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私设“小金库”本来就是侵占公众利益行为, 属于违法行为, 所以除非私设“小金库”的金额很小, 否则一般不应按违纪来处理。2008年8月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 草案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提出集体腐败的概念。他建议, 刑法修改应将“集体腐败”纳入刑律, 如果目前单独制订惩治集体腐败法有困难, 可考虑首先把私设“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现在我们对查出的“小金库”一般是作为违纪处理, 将来逐步过渡到按违法进行处理, 最后要作为犯罪处理。

从“小金库”的发展与治理历程看, 对“小金库”的治理不断地在加强, 要想彻底治理“小金库”, 不仅要立足于前人研究治理的经验上, 还要面对现今“小金库”出现的新特点上, 不断地完善治理措施。相信只要坚持不懈, “小金库”最终将会消失于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赵枝琴:《“小金库”成因与防治对策》, 《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2010年第11期。

危害及防范 篇2

作为化工安全人,身边总是可能伴随着安全隐患,隐患排查对于我们安全人非常重要。最常见隐患事故有哪些?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辨识?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健康,为了让家人免受担心之苦,为了让事故无影无踪,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 01最常见的事故隐患有哪些?

隐患,是指隐藏的祸患,即隐藏不露、潜伏的危险性大的事情或灾害。

事故隐患,是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归纳为21大类:

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他类隐患等。在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中,要注意检查以下最常见的事故隐患(共22种): 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要有11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人的主要直接原因。1.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操作错误。2.人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攀、坐不安全位置。8.有干扰和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9.忽视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或未能正确使用。10.不安全装束。

11.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接触和处理错误等。物的不安全状态

主要有4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物的主要直接原因。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作业环境不良。管理上的缺陷

主要有7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管理上的主要间接原因。1.技术和设计上缺陷。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够。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5.没有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或者不健全。6.没有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或者不健全。7.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经费不落实。

02危险和有害因素如何辨识?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辨识的基础。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6类(共36种):(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种)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它防护缺陷。

3)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4)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5)振动: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

6)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非电离辐射。

7)运动物: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它运动物危害。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它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它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乱、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它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它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它标志缺陷。

15)其它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种)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它腐蚀性物质。5)其它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种)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它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它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种)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它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它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它辨识功能缺陷 6)其它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种)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它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它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 4)其它错误

5)其它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可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20类:(1)物体打击

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

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7)灼烫

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9)高处坠落

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

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

(13)爆破

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

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选用哪种辨识方法,要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寿命的不同阶段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定。常用的辨识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1)对照、经验法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厂址

从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自然灾害、周边环境、气象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消防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2.厂区平面布局

(1)总图:功能(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分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朝向、风向、防火间距、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2)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3.建(构)筑物

耐火等级、结构、防火、防爆、安全疏散、朝向、采光、运输通道等。4.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等。5.生产设备、装置

(1)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2)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3)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4)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5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03隐患整改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机械化能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能减少人身伤害的危险。

本质安全——就是指装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具有包含在内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地说,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失误安全功能(Fool Proof)。故障安全功能(Fail Safe)。

上述安全功能应该潜藏于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内部。2.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以及警告装置等。3.增强机械强度

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电气安全对策措施,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保证电气安全的的基本条件包括: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电气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它在运转过程中总不免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

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工作场所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它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区域。完善的组织和合理的布局,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工作场所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科普知识专栏:噪声的危害及防范 篇3

问题是什么?

听觉是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最宝贵的本能之一。如果失去它,我们无论上班时或下班后的生活都将困难重重。

如果声音或噪声的频率太高,它们就会使我们的听觉受到永久性的伤害。噪声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噪声的频率有多高以及你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由于噪声的危害对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损害是轻微的,以至于我们都觉察不到,但是,时间一长,我们就能觉察到噪声对我们听觉的永久性改变。我们预防噪声危害的唯一途径是尽量减少我们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

噪声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我们耳朵里的听觉神经细胞能被频率过高的噪声所杀死。死亡的听觉神经细胞将被对声音毫无反应的疤痕组织所取代。噪声对我们听觉的损害是没有痛感的,但损害却是永久性的。噪声对我们听觉的损害是无法救治的。一些医疗救助只能部分地恢复我们的听觉,但是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噪声所杀死的听觉神经细胞主要是我们耳朵里能传导高频声音的听觉神经细胞。噪声损害的结果是我们对高频声音反应能力的丧失。如果你的听觉遭到削弱,你就不能通过听觉来判断你周围发生了什么,你将错过一个警告声或求救声,或误解一些重要的信息。

伴随着听力的损害,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里的人们也将患上耳鸣症。患上耳鸣症是令人痛苦的,特别是你将要入睡的时候。

你可能认为“如果我觉察到噪声损害我的听觉,我将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噪声的伤害。”不幸的是,你不可能觉察到。噪声聋慢慢地且毫无痛苦地在你身上发展着,直到你觉得周围静悄悄的时候,你才能觉察到你已经患上噪声聋。

你怎样判断在你的工作场所是否存在噪声危害?

在你的工作场所是否存在噪声危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噪声的强度有多高及你每天暴露在噪声环境里的时间有多长。当噪声的嘈杂如城市里的交通嘈杂声的时候(当噪声强度超过85分贝时),它就变成了一项职业危害。你可以在低于85分贝的低噪声危害的噪声环境里工作一整天。随着噪声(超过85分贝的噪声)强度的增高,职业危害风险将急剧上升。比如,在强度为100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你一天在此环境里的暴露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工作时你的健康安全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雇主们有责任保护雇员的安全健康,并且应该把健康安全的有关事项向雇员们通报。

国家已经公布了工作场所噪声的国家安全标准: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不超过85分贝是安全的;在噪声环境里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此项国家标准也同时规定了工作场所里的噪声强度最高值不得超过115分贝。此项标准已在全国实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时时注意我们的工作场所的噪声职业危害。

你作为厂里的一名雇员,有义务遵守厂里的安全规定和接受厂里组织的安全培训。

为了保护我们的听觉,我们应该做到:

1、对工作场所的机械采取消声措施。

2、对工作场所的消声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

3、在工作场所的噪声区佩戴听觉保护装置。

噪声危害的有效解决之道?

有许多措施都可以减少人们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这些措施如下:

1、消除噪声源

在机械和工艺设计时要采取措施控制噪声,例如在机械装置的振动部分设置防振装置。

2、让噪声远离员工

把产生噪声的机械装置封闭在隔音室里,或在产生噪声的机器与员工之间设置隔音墙。

3、减少人们暴露在噪声环境里的时间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员工和不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员工按规定时间轮换工作,这样,员工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就不会太长。

4、如果需要的话,须佩戴听觉保护装置

如果所有可能的噪声控制措施都已付诸实施,还存在噪声危害的话。个人就必须佩戴耳罩或耳塞。

下面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判断噪声是否有害。最好的方法是让经过培训的专业人事来测量噪声的危害程度,但是。一般说来。具有下列特征的噪声肯定有害:

1、当噪声如城市里交通嘈杂声或比城市里交通的嘈杂声还要大时。

2、如果你对一米远的人说话,必须提高嗓门来讲话时。

3、在噪声出现后所有的事物听起来异常时。

4、当你耳鸣时或在噪声出现后。在你的耳朵里发出其它杂音时。你怎样协助来降低你的工作场所的职业噪声?

1、在你工作场所的噪声危害防治工作要积极配合。

2、为了解决噪声危害问题。要积极帮助公司完善改进噪声防治政策、计划、防治措施。

3、你知道或操作的机器有噪声危害时要积极建议采取噪声控制措施。

4、积极协助设备工程师或设备技术顾问从改善设计入手来解决噪声危害问题。

5、采用噪声消除设备。

6、为了保护你的听觉,要在噪声环境里佩戴听觉防护装置。

听觉保护中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我佩戴耳塞时有一些危害吗?

由于耳塞质地柔软且长度没有能达到被我们塞入耳道深处的程度,所以,耳塞不可能对你可爱的耳朵有危害。但是,如果你的耳朵有感染病或做过手术,在使用耳塞之前,要让护理人员或医生检查一下,以确定戴耳塞有没有损害。

我为什么要在噪声环境里所有的时间里必须佩戴耳塞?

在噪声环境里即使瞬间取下耳塞。耳塞的保护效果也将被抵消。为了保全耳塞的保护效果,在噪声环境里所有的时间里你必须佩戴耳塞。

如果我的听觉受到损害,我还需要佩戴耳塞吗?

如果你继续暴露在噪声环境里,你的听觉会遭到进一步的损害。你剩余的听觉显的十分珍贵。你必须倍加爱护。

在我戴听觉保护装置的时候。我将听不到人们在说什么?

并非如此。如果你的听觉正常的话,在你戴听觉保护装置的时候,因为你的耳朵不再超负荷,你将发现你很容易听明白人们在说什么。此效果就如戴太阳镜的感觉——没有了眩光的打扰。

如果你的听觉遭到损害,你将很难理解这些所讲的佩戴耳塞的益处。基于你的听觉遭到的损害方式,你将发现你很难理解这些。如果你有这些问题,请不要放弃佩戴耳塞——继续佩戴听觉保护装置来保护你剩余的听觉是很重要的。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防范 篇4

抗生素是指某些微生物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 所以曾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 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等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1981年我国第四次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指出, 近些年来在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方面, 除了抗菌以外, 在抗肿瘤、抗原虫、抗寄生虫和昆虫等领域也有较快发展。有些抗生素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 “抗菌素”已超越了抗菌范围, 因此, 会议决定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 都属于抗生素滥用。按照WHO合理用药标准, 医院抗生素平均使用率应低于30%,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规定抗生素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 而某院经调查该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平均使用率为76.3%[2], 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及卫生部的规定。然而, WHO (世界卫生组织) 的资料显示, 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 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抗生素的占到了58%。

1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抗生素的滥用带来许多问题和不良后果。常见的危害如下 (1) 导致“二重感染”发生率增加滥用抗生素, 可以导致菌群失调引发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正常人类机体中, 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 是人们正常生命活动中的有益菌群。如人们的口腔内、肠道内、生殖道内、皮肤上等处, 都含有一定量的有益菌群, 他们参与人体的正常代谢。在人体中, 只要这些有益菌群存在, 其他对人体有害的菌群就不益入侵。然而, 人们在使用抗生素时, 抗生素并不能识别是有益菌群还是有害菌群, 结果在杀灭有害菌群的同时, 也杀灭了有益菌群。这样, 其他的有害菌群就会借此机会滋生繁殖, 最后导致“二重感染”, 这在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很多见, 这种感染往往使用其他抗生素无效, 死亡率很高。 (2) 产生细菌耐药性:人们在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的时候, 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性, 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 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 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 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 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 也会遗传给下一代, 如此反复传播。“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抗生素滥用的结果。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 最终可能将导致人们对那些耐药的细菌及微生物束手无策、无药可用。虽然人们新发现的抗生素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 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 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需要2年的时间[3]。目前, 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 大多数是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使用抗生素无法控制而死亡。 (3) 毒副反应增多:由抗生素滥用所产生的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我国5000万残疾人中, 1/3为听力残疾, 其致聋原因中, 60%~80%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据统计, 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副作用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可累及23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其中受累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 最常见的是过敏反应[4], 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和肾脏损害。 (4) 导致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一项调查显示, 由抗生素引起的死亡, 占药源性死亡患者的43.1%。 (5) 浪费大量医药资源:抗生素的滥用, 不仅使不良反应增多, 细菌产生耐药性, 降低了抗生素的疗效, 而且, 还浪费了大量的医药资源。许多抗生素价格昂贵, 如果患者根本就没有适应证的情况下, 让其使用, 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身体伤害, 并给国家的医药卫生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2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有多方面,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患者方面的因素:个别患者由于医学知识的欠缺, 或一知半解, 或对药品宣传广告的盲目信任, 错误的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消炎药就是万能药, 能包治百病;有的认为越贵的抗生素越好, 越能“杀”灭细菌或病毒;有的认为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 越容易防止细菌漏网, 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于是他们主动要求使用广谱的抗生素, 或要求抗生素联合使用, 或要求使用新一代抗生素。有的病人则是为了省钱, 不进医院, 不看医生, 直接去社会药房或诊所购药。其实, 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反而会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 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 浪费医药资源。 (2) 医生方面的因素: (1) 无指征使用抗生素:不根据细菌培养选择相应敏感抗生素, 凭经验选药, 或经验治疗失败后才做细菌培养, 还有一些发热病人或非感染性发热者, 往往是边用抗生素, 边做检查。其中一些病毒性感染者并无抗生素使用指征, 如比较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 除对症给药外常使用一种或2种抗生素。事实上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90%以上, 抗生素对病毒的感染是无效的, 只有当病毒损伤了局部粘膜, 致病菌入侵引起细菌感染时, 才需要抗生素。据不完全统计, 滥用抗生素是最严重的药物滥用行为, 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现象约占其中的30%~45%。 (2) 不合理的抗生素联用:据调查, 部分医院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很高, 占62.8%, 三联以上者占38.0%, 同时联合使用抗生素应当减量也未曾引起足够的重视, 往往还是“强强联合”。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 降低毒性, 延缓或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临床没有明确指征不宜使用抗生素。有些临床医生对病情不能做出准确诊断, 担心漏诊、误诊, 使用抗生素时采取大剂量用药或联合用药, 忽视了细菌感染的程度和细菌的敏感性, 有的甚至对一般感冒、发热病人也用上2~3种抗生素, 并且连续用3~5d。对已确诊的病毒性疾病, 为保险起见, 也给予抗生素联用。外科病人为了预防手术前、后感染, 1周内常使用2~3种抗生素, 导致细菌耐药。如此不合理的应用不仅不能增加疗效, 反而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 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 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 (3) 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设计不规范:每种药物都有其常用量, 剂量增加时, 疗效可适当提高, 但毒性反应也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有的药物即使剂量增加, 疗效也不提高。如四环素, 超过机体需要量时, 则被排泄, 用量太小特别是低于最小有效量时则达不到药物治疗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应按疗程, 一般抗生素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5d。如稍有好转即停药或感染控制多日仍不及时停药都容易造成细菌耐药。但遇下列疾病时应当延长使用时间:急性骨髓炎、金葡菌肺炎、脓毒血症、肺脓疡、伤寒、结核病。 (4) 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够:WHO统计, 各国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20%, 其中5%的患者因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而死亡。并且指出“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 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 在患者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 其中40%死于抗生素滥用, 这一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不合理用药, 如喹诺酮类抗生素是否对幼童、未成年人的软骨发育有损害, 国内外专家看法不一致, 为了对患儿负责, 在众多抗生素可供选择时, 以不用为妥。然而在个别处方中可以看到将左氧氟沙星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或哺乳期妇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毒性反应, 使用不当, 后果相当严重。有很多患者在使用期间, 未作有关肾、耳毒性观察及检查, 亦为在血药浓度检测下使用, 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新生儿。选用抗生素不仅要依据病情, 同时还要注意病人的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史等。 (5) 利益驱动造成抗生素滥用:个别医生职业道德差, 受经济利益驱动, 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 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 频繁更换抗生素, 不合理的多种抗生素联用, 选用抗生素的起点过高, 无指征使用抗生素等, 加上医院也能从高额的药品销售中获益, 放纵医生对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都将导致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发生。 (3) 社会因素:社会药房、个体诊所不讲职业道德, 不负责任, 为了赚钱, 不问对象, 不问病情, 没有原则, 给钱就卖药, 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措施

(1) 对抗生素实行分线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三线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 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选用二线抗菌药物时, 应有药敏结果证实, 若无法做病原微生物培养、药敏结果尚未取得时, 应由高级职称医师签名;需选用三线抗菌药物时应由科主任签名, 或有高级职称的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 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或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批准。 (2) 建立健全合理用药质量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的要求, 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 完善抗生素使用相关制度。 (1) 医院应将抗生素的应用纳入临床质量管理内容, 督促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会同药剂科定期对本院临床应用抗生素情况进行病历和处方抽查, 实行质量考评, 加大奖惩力度, 以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 建立科学的用药观念。 (2) 药事管理委员会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力度, 定期对本院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检查讲评,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药学人员应加强再学习和知识更新, 对科室不合理用药要提出意见, 并经常主动与临床医师沟通, 共同把好合理用药关。 (3) 加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监测:系统开展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血药浓度监测, 为临床合理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 (4) 控制新品种的引进:医院药品管理委员会应对临床科室申请引进的抗生素新品种进行充分论证, 避免同类或同代抗生素引进品种过多, 并控制引进抗生素的品种总数, 同时也要防止医生选用抗生素时跟着广告走的现象。 (5)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 正确引导病人点名要药的现象, 建立健全医德医风监督、奖惩教育制度, 严格遵守医德医风规范, 端正服务态度, 自觉抵制药品市场上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 坚持抗生素应用原则, 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6) 做好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工作: (1) 医院业务主管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制定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宣传教育制度, 定期举办讲座, 印发宣传资料, 不断强化人们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 (2) 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的全民普及。

5 小结

抗生素如同一把双刃剑, 科学合理用之, 可以造福于人类, 用之不当, 则危害人类的健康。所以, 我们一定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应用抗生素, 让其造福于人类, 为人类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 为防止抗生素滥用,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 检索文献资料, 分析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抗生素滥用的原因。结果 抗生素滥用可防范。结论 加强抗生素管理, 完善抗生素使用的相关规章、制度, 防止抗生素滥用。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概念,危害,对策

参考文献

[1]覃万丈.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8 (20) :423~425.

[2]钱之玉.药理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392

危害及防范 篇5

K J.CO

M 4近几年来,我们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案发单位私设“小金库” 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私设“小金库”违纪违法案件明显上升,其危害也日趋严重。“小金库”是滋生腐败和不廉政行为的温床。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私设“小金库”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措施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金库”的特点

一是点多面广,具有普遍性。私设“小金库”现象不但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存在,且党政机关、执法机关等单位也普遍存在。有的单位不仅内部设立了“小金库”,而且各科、室、股、站、队、所也层层私设“小金库”。二是手段狡猾,具有隐蔽性。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私设“小金库”的形式也更加隐蔽。有的做账外账,有的做假账,有的甚至干脆不做账,只有一包白纸条,办法更是巧妙,主要领导与具体承办者操作,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即使案发后也都有着共同的防御心理和“攻守同盟”行为,给查处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集体负责”,具有共伙性。近几年我们办案发现,利用“小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库”实施违纪违法行为,由过去主要领导、财务人员等极少数相互勾结发展到单位领导集体与财务人员串通一气,让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共同以奖金和补助等名誉私分国有资产,可谓是“利益均占,风险集体共担”。四是“小金库”数额越来越大,涉及人员越来越多。从我们查处“小金库”的情况来看,少到上千元多到上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到上百万元,涉案人员也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主要领导发展到所有领导,由原来的少数人发展到集体,构成一个“利益风险共同体”。五是问题难定性。通过查处“小金库”多数单位都是领导假跑项目,以请客送礼和业务往来为名,行自己贪占、个人得好处之实。用假发票、白纸条,在“小金库”如数报销,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这些钱的性质兼而有之,分辨不清难以定性,只好以违纪处理。

“小金库”危害

一是腐化了党的干部队伍,使少数党员干部走向违纪违法甚至犯罪道路,削弱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是使国家、集体大量资产流入个人腰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是为吃喝玩乐、请客送礼大开方便之门,严重腐化了社会风气,毒化了人们的心灵。

“小金库”的防范措施

“小金库”是个毒瘤,我们必须坚决割除。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源头治理上下功夫。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要通过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明辨是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努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加大制度建设。预防和遏止“小金库”滋生腐败现象,关键是建立健全过硬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制度付诸实施,落到实处。否则杜绝“小金库”就是一句空话。一是要把好财务关。要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严格管理好预算外收入。二是要全面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决不允许把执法收入和经营收入加以隐瞒截留和挪作他用。

近年来,实行“县会计核算中心”和“村账民理乡审”都是切断“小金库”来源的好举措。第三,要严肃查处。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审计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加大对各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检查力度,对发现私设“小金库”的行为,不论是哪个单位,涉及到什么人,都要对“小金库”的资产来源和走向,一查到底。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危害及防范 篇6

在Web 2.0出现以前,跨站脚本(XSS)攻击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在Web 2.0出现以后,配合流行的AJAX技术,XSS的危害性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比如,世界上第一个跨站脚本蠕虫发生在MySpace网站,20小时内就传染了一百万个用户,最后导致该网站瘫痪。因此我认为,XSS是在脚本环境下的溢出漏洞,其危害性绝不亚于传统的缓冲区溢出漏洞。

2 XSS攻击的定义

跨站脚本英文名称是(Cross Site Script),为了与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区分,故命名为XSS。

XSS攻击是指入侵者在远程WEB页面的HTML代码中插入具有恶意目的的数据,用户认为该页面是可信赖的,但是当浏览器下载该页面时,嵌入其中的脚本将被解释执行。

3 跨站脚本漏洞的成因

3.1XSS成因概括

XSS其实就是Html的注入问题,攻击者的输入没有经过严格的控制进入了数据库最

终显示给来访的用户,导致可以在来访用户的浏览器里以浏览用户的身份执行Html代码,数据流程如下:攻击者的Html输入—>web程序—>进入数据库—>web程序—>用户浏览器。

3.2常规跨站漏洞

我们来看一段接收评论的代码:

<%

UserName= Request.Form(” UserName”)

Comment=Request.Form(”Commmet”)

Email= Request.Form(”Email”)

Conn.execute(“insert into Comment (Com_UserName, Com_Comment, Com_Email) values(’”& UserName&”’,’”& Comment&”’,’”& Email”’)”)

%>

可以看到,从客户端输入的所有变量没有经过任何过滤就直接进入了数据库。攻击者可以在表单中输入:,点击提交后,那么其他用户在浏览该页面时就会不知不觉打开一个预先挂有木马的页面http://www.xxx.com/muma.html,如果没打相应的补丁,就会中马。当然XSS的攻击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通过跨站将上传的图片备份直接得到WebShell、结合AJAX技术通过蠕虫攻击等,因为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3 UBB跨站漏洞

在很多论坛里发帖时,点击图片模样的按钮,在编辑区域就会出现[IMG][/IMG]的字样,这是采用了一种UBB编码的方式,如果攻击者输入[IMG] javascript:alert(”XSS”) [/IMG],它会默认将其转换为,通过这种方式诱发的跨站漏洞称为UBB跨站漏洞。

4 防范方法

4.1针对常规跨站漏洞

在常规的跨站漏洞中,正是因为攻击者可以不受限制地引入“<>”,导致了他可以操纵一个html标记,从而诱发了XSS攻击。因此首先就要过滤掉“<>”:

Replace(str,”<”,”<”)

Replace(str,”>”,”>”)

4.2针对UBB跨站漏洞

UBB跨站漏洞的防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首先攻击者必须引入javascript或vbscript代码来达到攻击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过滤中javascript后面的冒号,将其用中文的冒号替代:

Replace(str,”:”,”:”)

但是HTML支持&#ASCII这样的编码,攻击者又可以通过重新达到目的(58是冒号的十进制ASCII码),所以必须过滤&符号:

Replace(str,”&”,”&”)

以上虽然已经过滤了来自标签属性的威胁,攻击者还是可以通过触发一个错误事件来达到目的。所以还需过滤掉以下字符:

Replace(str,” ”,” ”)//过滤空格

Replace(str,”=”,”=”)//过滤等号

Replace(str,””””,”"”)//过滤双引号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XSS是一种危害较大、较难防范,并且更加隐蔽的攻击方式。其实只要明白其原理,再加上勤加思考防范的对策,就可以根治XSS漏洞。

参考文献

[1]叶子青. ASP网络开发入门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危害及防范 篇7

近年来, 随着有线电视的迅速发展, 有线电视用户日益增多,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对电视节目、多媒体网络的要求, 各地有线接入网均大力发展HFC网络。目前, 该网络中使用的分支器、分配器均不能将市电阻断, 当某一用户分配系统意外带电 (指除电视信号外的其他交直流电压) , 会迅速扩散至整个网络。轻者造成同轴电缆、放大器、分支器、分配器、机顶盒、电视机、计算机等损坏,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火灾, 如果网络接地不良或接地电阻过大, 还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 全面认识意外带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2 意外带电案例分析

2.1 电视机漏电导致多用户无电视信号

经测, 用户处信号电平仅为35 dBμV。经检查, 二分配器已损坏, 更换后电视机图像正常。但第二天又出现了相同的故障, 新换的二分配器内部线路板被烧坏。由于放大器、分配器外壳与线路电缆的外导体屏蔽网均是直接连通, 维修人员采用分段排查方式定位故障点, 发现线路某处电缆的外导体屏蔽网带电, 其原因是某用户电视机的RF输入端隔离电容有漏电, 导致该用户所在区域系统带电。将电容更换后, 故障排除。

2.2 同轴电缆意外带电烧毁放大器

经检查放大器外壳带电, 估计有线电视传输线路意外带电。顺着电缆线路进行排查, 发现某用户市电电线塑料皮破损, 破损处裸露的芯线又搭在钢绞线上, 而放大器吊装在钢绞线上因而被损坏。更换电线及放大器后, 有线电视信号恢复正常。

2.3 不当装修使有线电视电缆带电

检查发现此意外电是从一用户家中输出的, 该用户盒后盖的一枚固定螺丝把并排预埋在墙里的有线电视电缆和220 V电源线穿透并接触在一起, 造成有线电视电缆带电。维修人员将这家用户的有线电视电缆暗线更换成明线, 问题解决。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市场上出售一种电源插座与有线电视用户插座一体的接线盒, 这样的接线盒既不规范, 也不安全, 很容易引起有线电视电缆·技术交流·系统带电。

2.4 数字电视机顶盒烧毁险引起火灾 (实验)

目前许多用户使用的电视机是带有保护地线的三头电源插头, 电视机RF输入口的外导体和音视频输入、输出处的外导体屏蔽网和电源系统的保护地线相连。

假设电力系统电缆掉落在有线电视传输系统钢绞线上, 这样意外电经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电缆外导体屏蔽网到用户家中的数字电视机顶盒RF输入处的外导体屏蔽网, 进而传入电视机, 经过电视机电源系统的保护地线进入建筑物保护地中。如果数字电视机顶盒RF输入口与有线电视电缆接触电阻较大, 则很可能产生高温烧化此处的有线电视电缆, 酿成火灾。如果建筑物保护地线有开路故障, 有意外电进入后不能有效释放, 也会顺着此路进入有线电视系统, 造成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 有线电视电缆带电会造成很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故障检测时, 应先检查设备是否带电, 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3 意外带电的防范措施

意外带电的防范工作应该是双向的, 既要防止某用户端的意外电上行至HFC网络中, 更要防止HFC网络支、干线的意外电下行蔓延到更多用户端上。除在用户输出口安装具有阻断意外电的用户盒外, 更应在楼栋内采用具有电压隔离装置的分支器和分配器。因为, 目前大多用户安装的是没有阻断意外电功能的廉价用户盒, 如果楼栋内采用具有隔电装置的分支器、分配器, 就可有效阻断意外电在下行支线路与用户间相互传播, 以达到很好的防范效果。

笔者研制的具有电压隔离装置的分支 (分配) 器局部示意图见图1。各端口的外导体与内导体及外壳间均具有隔电功能, 并且在有线电视高频信号损失方面, 附加损耗不大于1 dB, 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图1中, 装配了塑料绝缘体和金属内导体的高频连接器与塑料绝缘垫圈及塑料绝缘衬套安装在射频信号输入端口和射频信号输出端口上, 通过专用工装和工艺将塑料绝缘衬套与金属外壳合为一体。有线电视网络的意外电压阻断隔离的安全装置结构原理是:由于在高频连接器与金属外壳间增加了塑料绝缘衬套, 高频连接器与金属外壳只能通过高压电容器连通, 内部电路也只能通过高压电容器与高频连接器的金属内导体连通。

根据物理学的知识, 当电容器确定后, 电容器的容抗与通过它的交流电频成反比关系, 因此射频信号可顺畅地通过该装置, 而50 Hz交流市电就被阻断, 达到保护人身安全和电缆传输网络可靠运行的目的。

离心泵气蚀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篇8

离心泵是靠叶轮以一定的速度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将液体介质输送出去的一种流体机械。离心泵在工作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现象, 液体在泵内流动时, 由于叶片的形状和液流在其中突然改变方向等流动特点, 在叶片附近的非工作面等处存在着某些局部低压区。若处于低压区的流体压力降低到对应液体温度的饱和蒸汽压, 液体便开始汽化而产生气泡;如果压力继续降低, 气泡及其区域会逐渐增大和扩大;与此同时一部分原来可能溶解在液体中的某些活波气体 (如水中的氧等) , 也会由于压力降低而逸出重新成为气泡。当以上这些气泡随液流进入泵内高压区时, 它们受压又迅速凝缩甚至破碎消失。在气泡消失的瞬间, 气泡周围的液体迅速进入气泡凝失产生的空穴, 并伴有局部的高温高压水击现象。流体中气泡的产生、扩大、溃灭的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 表现出噪声、振动, 并伴有流量、扬程和效率的降低, 致使水泵的性能下降, 同时, 过流部件也会遭到破损, 甚至不能工作。以上现象统称为气蚀。

当气泡不太多、气蚀不严重时, 它对泵的运行还不至于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当大量产生、气蚀持续发展时, 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和危害。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1) 泵出现振动和噪音。气泡溃灭时, 产生强烈的水击, 因流体质点间相互冲击和对流道壁面的强烈冲击会产生宽频带的噪音, 并引起泵的振动, 使泵不能正常工作。

2) 泵的性能下降。泵发生气蚀时, 使流体介质连续受到破坏, 泵的扬程、流量、效率都会急剧下降, 严重时泵不能连续正常工作。

3) 对过流部件的侵蚀。泵发生气蚀时, 在气泡凝结破裂的同时, 液体质点以很高的速度填充空穴, 在此瞬间产生很强烈的水击作用, 并以很高的冲击频率打击金属表面, 冲击应力可达几百至几千个大气压, 冲击频率可达每秒几万次, 它可使流道部件变成蜂窝状或海绵状, 严重时会将壁厚击穿。

2 气蚀余量的基本关系及计算

2.1 气蚀余量的基本关系

离心泵发生气蚀的条件是由泵本身和吸入装置两方面决定的。因此, 研究气蚀发生的条件, 应从泵本身和吸入装置双方来考虑, 泵气蚀的基本关系式为:

NPSHc≤NPSHr≤[NPSH]≤NPSHa

NPSHa=NPSHr (NPSHc) —泵开始气蚀

NPSHa>NPSHr (NPSHc) —泵无气蚀

式中:NPSHa—装置气蚀余量又叫有效气蚀余量, 越大越不易发生气蚀, 欲增大装置气蚀余量, 在大气压和水温一定的情况下, 只有增大泵的进口压力。

NPSHr—泵气蚀余量, 又叫必需的气蚀余量或泵进口动压降, 在不考虑变速的情况下, 其只与泵结构有关, 而与吸入管路无关;又由于它反映液流从泵入口到叶片进口能量降低值, 因此它越小越好, 越小越不易发生气蚀, 即抗气蚀性能越好。

NPSHc—临界气蚀余量, 是指对应泵性能下降一定值的气蚀余量。

[NPSH]—许用气蚀余量, 是确定泵使用条件用的气蚀用量, 通常取[NPSH]= (1.1~1.5) NPSHc。

2.2 装置气蚀余量的计算

undefined (吸入)

undefined (倒灌)

式中:NPSHa—装置的气蚀余量 (m) ;

undefined—吸入液面绝对压力水头, m;

undefined—液体温度下汽化压力水头, m;

pc—封闭系统吸入液面的绝对压力, Pa;

pv—液体温度下的汽化压力, Pa, (敞开系统进水液面的压力为大气压力Pa, 式中pc=Pa) ;

hg—泵吸入几何高度, m; (进水液面至泵叶轮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hc—泵吸入系统装置的阻力损失水头, m; (包括局部损失和沿程损失)

ρ—液体密度, kg/m3

g—重力加速度9.8, m/s2

应当指出:式中的装置参数pc、hg、hc, 在敞开系统中进水液面为大气压力Pa与海拔高度有关。液体的性质pv和ρ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pv可以在手册中查到。有效气蚀余量实际上就是流到泵入口处单位质量液体所具有的、比气蚀时的静压所富余的能量, 它与泵吸入装置的条件, 如吸液管内的压力、吸入管的几何安装高度、阻力损失、液体性质和温度有关, 而与泵本身无关。

3 预防泵气蚀的措施

3.1 合理确定叶片进口边和前盖板形状

叶片进口边向叶轮进口外延和减少前盖板与叶轮轴线夹角, 即减少液流从轴向到径向的过渡程度, 缩短了从泵入口到叶轮入口的距离, 减少了液流从轴向到径向的转弯损失, 它们都能减少压降系数, 从而提高泵的抗气蚀性能。但这样会增加叶轮铸造的难度和增大叶轮轴向尺寸。

3.2 合理增大叶片进口冲角Δβ

通常推荐叶片进口冲角Δβ为3~15°, 其结果可以增大叶片进口安放角, 减少压降系数, 从而既不影响泵的效率又可提高泵的抗气蚀能力。

3.3 采用双吸式叶轮

在泵流量一定的情况下, 这样做可以使流经单侧叶轮的流量减少一半, 从而降低每个叶轮进口平均流速、叶轮进口处液体的相对速度和流体绕过叶轮头部的压降系数, 但这样受到结构的限制。

3.4 增加诱导轮

在离心泵叶轮前面增加一个叶片负荷很低的轴流式叶轮, 通常称之为诱导轮。诱导轮不同于一般的轴流泵, 它的轮毂比较小, 叶片安放角也小, 叶片数也少, 叶栅密度大, 这些特点使之具有很好的抗气蚀性能。诱导轮产生的扬程能为后继的离心叶轮起到增压作用, 使离心叶轮入口不产生气蚀。除诱导轮本身具有优良的抗气蚀性能外, 再加上它距离泵入口很近, 能较明显的减少从泵入口到叶轮进口间的能量降低值。由于诱导轮叶片间流道较长且外缘处相对速度大, 外缘处如果产生气泡, 在外缘离心力作用下, 压力较高, 也不易发生气蚀和“堵塞”流道, 即诱导轮性能受气泡影响敏感程度较离心叶轮要低。故增加诱导轮是提高离心泵抗气蚀性能的一种好方法。在某大型合成氨装置中, 表面冷凝器下的两台冷凝液泵经常出现气蚀, 严重影响了装置的稳定运行, 后经改造, 在叶轮前增加了一个诱导轮, 很好地避免了气蚀的发生。

3.5 安装前置泵

在大型高扬程泵前设计安装增压前置泵, 可以提高扬程泵的入口压力, 增大吸入管道的有效气蚀余量, 改变前者的耐气蚀性能。

3.6 调整安装高度

降低泵的安装高度或提高入口容器的安装高度, 也可以增大, 预防气蚀。

3.7 采用耐气蚀 (耐冲刷和磨损) 的好材料

该措施不能直接提高耐气蚀性能, 但能使泵更加耐气泡侵蚀, 从而延长泵的使用寿命。这些材质的叶轮及流道能打磨, 提高表面光洁度, 减少液流漩涡的生成和减少诱发新气泡的机会, 从而间接减少泵的气蚀。

3.8 改善泵吸入装置, 增加有效气蚀余量

(1) 适当降低泵的安装高度;

(2) 减少吸入管路压力损失 (减少吸入管路弯头、阀门, 管路尽可能短而直) , 尽可能保证入口流体稳定流动, 避免流道内产生涡流;

3.9 调整转速

加装变频器, 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转速, 从而减少必需的汽蚀余量, 进而减少泵气蚀的可能性;不仅如此, 适当降低泵的转速还能收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摘要:剖析了离心泵产生气蚀的机理及危害, 讨论了预防气蚀的具体措施, 并从设计、操作中应当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危害及防范 篇9

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计算机病毒的本质是一种计算机应用程序, 它在计算机中启动只为恶意破坏计算机系统, 具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隐蔽性。为躲避杀毒软件拦截和计算机用户发现, 不管是传播还是存储, 计算机病毒都会藏匿的十分隐蔽。目前, 我们所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分段可执行应用程序, 多藏匿于引导扇区和其他的应用程序中, 也有可能藏匿于已损坏的引导扇区内, 此些藏匿的方式虽然不合法, 但也能实现良好存储。

2) 潜伏性。为最大可能地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系统, 很多计算机病毒在发作前期都会以“寄生”的方式藏匿于其他的应用程序中, 待时机成熟即可发作和再次传播。

3) 非法执行性。操作计算机系统, 启动某个程序, 计算机系统开始统筹安排, 将一部分控制权限和资源转交给该应用程序。但是, 计算机病毒还是可以将自身藏匿在正常数据或应用程序内, 倘若计算机用户试图启动已经藏有病毒的应用程序, 计算机病毒将被激活, 而计算机用户还不能及时发现它。

4) 传染性。通常, 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传染性, 这个基本特征也作为辨别计算机病毒的一种方式。当计算机病毒侵入计算机系统成功后, 即会搜索计算机磁盘内的目标应用程序和其他磁介质, 一旦搜索过程开始便会对目标应用程序造成破坏, 并自我复制至目标应用程序内。计算机病毒的传染对象一般多为普通计算机应用程序或系统某个部件。

5)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一定会给计算机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或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或磁盘数据受损与被窃, 这些将由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目的所决定。

6) 可触发性。启动计算机病毒一般要满足一到多个基本条件。当条件满足, 计算机病毒即会启动, 并对计算机系统或其他数据信息进行非法破坏。当然, 这些基本条件是病毒程序设计者的主观要求, 如计算机用户进行了某些操作使得条件得到满足, 计算机病毒即会被启动。

除了以上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几个基本特征以外, 计算机病毒将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1) 高智能化;

(2) 强破坏性;

(3) 极速传播;

(4) 强隐蔽性等。

2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可以利用互联网、存储设备等渠道进行快速传播, 某些计算机病毒很容易被发现和杀除, 而强破坏性的计算机病毒一般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杀除。计算机病毒因其具有快速传播的特征, 很可能攻击和破坏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目标的不同, 它们的危害性也会有所不同。或导致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或窃取计算机数据信息, 因此它们的隐蔽性非常高。按照计算机数据信息敏感程度的不同, 在计算机数据信息遭到窃取形成危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除以上危害以外, 计算机病毒还会对计算机用户的心理造成压力和阴影。

3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3.1 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启动均依仗于服务器, 倘若服务器出现安全状况, 它所造成的系统危害将无法估量。目前, 针对计算机服务器的防范措施主要是采取防病毒可装载模块, 即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扫描, 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病毒防治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与此同时, 基于病毒可装载模块, 结合插防毒卡技术来提升服务器的防病毒性能, 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查毒、杀毒和抑制传播具有良好的效用。

3.2 工作站

工作站相当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门户, 看守门户方能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和侵害。工作站防范计算机病毒主要有三种手段, 即软件防范、插防病毒卡和安装防病毒芯片。软件防范病毒是定期或不定期利用反病毒软件对工作站进行检测和查杀;插防病毒卡也可达到即时检测的目的, 当升级卡并不容易, 且对计算机系统的启动速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安装防病毒芯片, 工作站的存取监控与病毒防护合而为一, 可即时防护工作站和联通服务器的桥系。

3.3 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

计算机用户直接参与安全操作, 也是直接的受益人和受害人。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是保证计算机系统具有良好防范性能的前提条件,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上网习惯是每一位计算机用户都需要注意的一方面问题, 杀毒软件要及时更新病毒库, 及时为计算机系统打补丁, 保证计算机系统一直处于安全稳定的启动状态, 不浏览危险网站、不接受陌生邮件、不从来源不明的网站下载应用软件和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全盘查杀等等。

3.4 法制管理

现代社会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 究其原因, 有关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法制管理存在漏洞。显然, 法律、法规是一种可以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准则, 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立法。通过立法, 明确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作人员与终端用户的权限和义务。

4 结论

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传播速度快和感染危害大, 我们不得不面对它们寻找预防和查杀的办法。在采取一些专业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后, 每一位计算机用户还需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随时关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状况, 如有异常需及时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受到病毒侵害的几率, 让我们远离计算机病毒。

摘要:现如今, 计算机网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它所涉入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安全威胁, 轻则泄漏个人隐私, 重则危害社会政策秩序。为了能够规避这些安全问题, 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 笔者通过此文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危害及防范作深入探讨, 旨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特征,危害,防范

参考文献

[1]姜翠燕.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防范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2) .

[2]胡朝清.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

[3]王轶军.浅谈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6) .

危害及防范 篇10

为了保护化工设备的安全,做到安全用电,化工设备供电系统必须保持良好可靠接地,保护接地就是把电器的金属外壳、框架等用接地装置与大地可靠连接。在正常情况下,各种用电器的外壳金属壳体不带电,人们接触也不会带电,如果用电设备绝缘体损坏,使金属导体碰壳会造成金属体带电,若没有接地装置,就会有一个大电流通过人体,发生触电危险。下面根据作者多年从事电气安全检测的经验,对接地故障危害及防范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化工企业用电接地故障危害

低压触电不仅可以诱发电气火灾,造成经济和财产损失,而且产生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实现有效保护,创造一个安全用电环境,防止触电伤亡事故和电气火灾,消除电气隐患,提高用电安全防护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我国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次数和电气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居各类火灾的首位。另据世界各国不完全统计,我国因电击死亡的人数与用电量相比名列前茅。据调研的结果因接地故障引起火灾和电击死亡人数,高压系统只占10%左右,而低压系统占60%以上。原因是低压配电系统问题较多、涉及面广,操作使用多为缺乏安全用电知识的人员。还出现一些二次装修无证设计,监督管理不力,未经原设计单位许可擅自修改设计,非电气专业人员施工等。

3 化工企业用电接地故障分析

与金属性短路相比,接地故障引起的火灾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和隐蔽性,依照防范措施的分类,引起火灾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三个。

3.1 故障电流起火

接地故障电流除通过PE、PEN线外,还通过设备金属外壳、穿线金属管、金属线槽及接地端子等(TT系统还通过大地)。由于接地故障电阻较大,而电流较小,因此过电流保护器不能切断故障电流。故障点又不容易熔焊在一起,引起的电弧电阻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故障电流,使电流保护器难以动作。仅0.5A的电流的电弧温度可达2000℃,这样就难免会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而引起火灾。

如2005年某化工厂的用电设施中,对TN-C-S系统中计算有误,致使选择PEN线导线截面过小,只有正常值的0.4倍,使得电流过大,线路温升较高引起火灾,烧毁库存的部分化工原料,损失200多万元。

3.2 PE、PEN线接线端子连接不实起火

相线与中性线接线端子连接不实,设备工作不正常,可及时发现处理。而PE、PEN线的接线端子连接不实,电阻过大,设备照常工作,但故障点不易发现。一旦发生接地故障,由于接触电阻大,从而限制了故障电流,不能及时切断电源,连接端子处产生高温或电弧;同样也能烤燃周围可燃物而起火。此种为常见的接地故障起火形式。

如2004年5月河南某生产油漆类化工企业夜间生产车间发生火灾,烧毁设备和生产线一批,损失100多万元,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PE接线端子连接出现松动,使得在使用时电阻很多,引燃附近的化工材料导致失火,值得引起警戒。

3.3 故障电压起火

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带有对地故障电压(也是常见的引起电击事故的接触电压),如不及时处理,此电压将沿PE、PEN线传导使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带对地电压,从而造成带电位的水暖管、金属构件之间打火、拉弧成为起火源。仅有20V维持电压就可使电弧连续不断,周围如果有可燃物同样容易引起火灾。

低压触电可分为直接接触电压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压电击两种。前者是指人体直接触及带电设备的带电部分,而后者是指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外露部分对地带故障电压,而人体触及带电设备而导致的电击。

2001年江苏无锡某化工材料车间的材料碾压生产装置绝缘损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操作人员在接触外露部分时产生对地故障高电压,导致发生电击而死亡。可见,触电危险程度是与电流流经人体的电流大小和时间有关:I·t=50m As。德国科学家柯宾经过大量动物试验得出结论:流经人体的电流很大,虽然时间很短也很危险;反之,即使电流很小,但通电时间长,也会产生危险。对防直接接触电压触电可通过将带电体绝缘;采用遮拦、外护物或阻挡物保护;使电气设备置于伸臂范围以外以及采用漏电保护装置等措施。对于防间接接触电击,可通过自动切断电源保护(包括采用漏电保护器动作保护)以及等电位联结,使人体不致同时触及两个不同的电位点;使用双重绝缘;用不接地的局部等电位联结;采用电气隔离等措施。

4 化工企业接地故障防范措施研究

4.1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工作接地:在正常或事故情况下,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可靠运行而必须在电力系统中某一点进行接地。保护接地:为防止因绝缘损坏而遭受触电的危险,将与电气设备带电部分相绝缘的金属外壳或构架同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连接。重复接地:将零线上的一点与地再次作金属的连接。接零:将与带电部分相绝缘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构架与中性线直接接地系统中的零线相连接。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有三种形式。

1)TN系统

在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为防止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带电,采用保护线与接地点连接的接地形式。按中性线与保护线的组合又可分为三类。

(1)TN-C系统:该系统中,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合一的,如图1所示。将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零线(PEN),又称为保护接零[1]。

(2)TN-S系统:该系统中,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分开独立的。将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地。

(3)TN-C-S系统:该系统中,中性线(N)与保护线(PE)在前部分是合一的,后部分是分开的。

2)TT系统

在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将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至与电力系统接地无关连的接地点。

3)IT系统

在三相三线制供电系统中,系统与大地无直接连接(或有一点经足够大的阻抗接地),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至接地极。

IT系统采用保护接地。对于TN系统(三相四线制中性点接地系统),只能采取保护接零,若采用保护接地,将使电气设备因绝缘破坏带电时,金属外壳会长期存在对地电压110伏的危险,对人身安全带来危险。对TT系统,加入漏电保护装置,可以大大提高该系统的触电保护的灵敏度[2]。由于进户口为三相五线,让保护线和中性线分开独立,保护线(PE)中无电流通过,从而让保护线及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限制在较低的水平,更有利于安全。同时,采用漏电保护装置后,设备一旦发生漏电即自动跳闸动作,从而保证人身安全。

4.2 接地故障保护的条件

带电导体与金属水管、钢管、金属外壳,金属机械的大地短路称为接地故障。接地故障比较隐蔽不易发觉,也比较复杂,从而危害性较大,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限制接地故障电流、接地故障电压和接地故障的作用时间。新建设的化工企业厂房的电气装置,要采取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联结措施。对于改造、扩建的化工企业厂房或车间工程也要补做等电位措施。等电位是保证人身安全、减小电气火灾、减少电气设备事故的重要措施。对通讯网络的设备、采用了等电位或局部等电位措施后,人身、设备的安全得到了保证,同时也增加了抗干扰能力。

总等电位联结是将化工厂房内下列导电部分,汇接到进线配电箱近旁总接地母排上的总接地端子板,而互相简单联结:

(1)线配电箱及PE总母线排;

(2)自接地极引来的接地干线;

(3)厂房公用设施管道,如煤气管道,上、下水管道以及暖气、空调等金属管;

(4)厂房的金属结构,包括防雷接地装置。

自户外引入的上述金属管道,应尽量在厂房内靠近入口处联结,几个进户电源缆线作几次联结。煤气管和暖气管应纳入总等电位联结,但煤气管不允许作接地用,要求煤气管在入户后应插入一段绝缘管,并跨接一过电压保护器。

接地装置的防腐也是要注意的问题,化工车间的接地体和引下线不仅受到土壤和潮湿空气的腐蚀还会受到车间化学物质泄露的腐蚀,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的保护将受到影响,引发事故,所以必须重视。接地体的防腐可以采用圆钢或使用降阻防腐剂等措施。接地引下线可以涂刷防腐涂料、防锈漆或采用复合钢体等方法防腐。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车间所用化学物质对接地体及引线的影响制定相应解决方案,还要定期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3 等电位联结及其作用

等电位联结是指为达到等电位目的而实现的导体联结。这些导体的联结正常工作时不通过电流,只传递电位,仅在故障时才通过故障电流。TN系统采用等电位联结后可大幅度降低在接地故障状态下人体所遭受的接触电压[3]。等电位联结后其作用有:

(1)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后,化工车间内外的电位并不相等,但低压电气装置工频电压引起的跨步电压很小,可不必再埋设均压带;

(2)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后消除自化工厂房外沿PEN线或PE线窜入的危险过电压;

(3)当电源干线中PEN线断开(断中性线),而三相负荷不平衡时,负荷侧中性点电位漂移。PEN线和设备外壳对地带电位,化工厂房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合,即使发生电击现象时由于接触电压降低,其危险性也可大大减少[4]。

(4)有利于消除电磁干扰,对弱电系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抗干扰措施。

(5)减少保护电器动作不可靠而带来的危害。

4.4 安全检测和管理制度

依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将推进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作为加强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来抓,真正把安全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1)企业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的规定,确定重大危险源和应急救援预案,每年向企业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的状况[5]。

(2)要建立电气设备危险源定期巡检制度,除了操作人员必须的巡回检查外,企业各级负责人、专业检测机构也应定期进行电气安全检测检查。

(3)重大电气设备危险源要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危害告知牌,保持安全通道畅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便携式相关监测仪。

5 结论

化工设备供电系统必须保持良好可靠接地,应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框架等用接地装置与大地可靠连接。同时,接地故障引起的火灾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和更大的隐蔽性,应加以重视。

摘要:故障电流或电压、PE、PEN线接线端子连接不实等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气线路和设备的接地故障会诱发电气火灾、经济和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事故。文中对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接地故障保护的条件、电位联结以及安全检测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化工,接地故障,等电位联结

参考文献

[1]胡乃定.建筑电气技术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刘介才.供配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家斌.接地技术与接地装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硫化氢危害的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 篇11

硫化氢是许多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物。目前,有70多种职业会接触到硫化氢。这些职业包括采矿、石油开采与提炼、皮革制造、橡胶合成、煤气制取、人造纤维、造纸、染料、印染、制糖、食品加工等.此外,有机物腐败场地也有硫化氢产生,并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窨井、化粪池、污水池、纸浆池以及其他各类发酵池和蔬菜腌制池等封闭和半封闭的设施、容器及管道内或低洼处。因此清理这些场所时,也会接触硫化氢。另外,硫化氢可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导起燃烧爆炸。

一、硫化氢的理化特性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CAS:7783-06-4,分子式H2S,为无色、有臭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分子量34.08,熔点:82.9℃,沸点:-61.8℃,相对密度(空气=1):1.19,饱和蒸气压:2026.5kPa(25.5℃),临界温度:100.4℃,临界压力:9.01MPa,爆炸下限:4.3%,爆炸上限45.5%,引燃温度:260℃,最小点火能:0.077MJ,最大爆炸压力:0.490MPa,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硫化氢比空气重,能在较底处扩散致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迅速引着回燃。另外,它易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类和石油溶剂以及原油中。

二、硫化氢的毒害特点

硫化氢属窒息性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吸入,而且经人体的黏膜吸收比皮肤吸收造成的中毒来的更快。硫化氢的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可因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浓度越高则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相对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明显。由于人的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的就是人的中枢神经。硫化氢浓度在0.4毫克/立方米时,人能明显嗅到硫化氢的臭味;人吸入70—150mg/m3/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吸入300mg/m3/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mg/m3/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吸入1000m/m3/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发生闪电型死亡。

三、防范硫化氲中毒措施

夏季是硫化氢中毒事故的高发期,尤其是矿山企业和进行清理排污井、储浆池、储水池等作业的单位,要加强对有害气体中毒和贫氧窒息事故的预防,并对施救方法进行重点培训。使作业人员、救援人员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常识,提高自救互救救助技能;通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依法加强安监督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使用、存储、运输、以及处理硫化氢,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消防、危险化学品管理、监督等部门的安全审核、安全检查。使用或者能够产生硫化氢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选用有资质单位设计和生产的设备与装置,并按国家规定进行定期检测检验与日常维护。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

有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产生和容易积存硫化氢的装置、设备、设施和重点部位等进行普查,建立作业前的中毒和窒息危害辨识制度、进入密闭空间或受限空间作业前的气体采样分析制度等。凡有进入坑、池、罐、釜、沟、井下、管道等存在或可能存在硫化氢气体的密闭空间、通风不畅的场所作业的,都应制定作业许可程序、作业安全规程、安全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和外部监护人员的职责;不得将进入井下、沟池、管道等有可能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场所的清淤作业项目,发包给不具备有关资质和条件的单位及个人。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硫化氢专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应提高安全责任心,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书方可持证上岗。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复训和安全教育,使其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熟悉生产设备、作业场所、工作岗位的特点;明确存在的危险因素;掌握安全操作规程、相关安全知识以及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方法等。

4、防火防爆措施

使用或者能够产生硫化氢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明确严格的防火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动火作业必须严格落实审批制度。夏天高温必须采取遮阳避光、通风降温等措施。严禁明火、蒸汽、暴晒。使用或者能够产生硫化氢的场所周边严禁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品,并应明确分隔。

5、处理及储运安全措施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废弃物,禁止违章排放。并加快工艺技术的革新改造,实现密闭化生产,使装置区或生产作业环境硫化氢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储运时设备、容器、管道等装置要稳妥、牢固,防止相碰击。连接口、连接管与装置必须紧密吻合,防止损坏而引起泄漏。设备的安全防护、联锁、信号、报警、保险等装置要齐全、完整、可靠、有效。有关压力表、调节阀、安全装置、计量设备、缓冲器和吊、运设备等必须完整且有效。各安全装置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检测检验以及日常检查维护。专用运输车辆必须悬挂危险品标志,落实押运监护措施。

6、完善防中毒、窒息的措施

对作业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发生意外生产安全事故或者事故苗子要及时报告。可能产生或处置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场所必须明确设置防中毒等有关警示标志,安装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和防爆排风扇。要把作业现场的危险因素告知作业人员,作业现场应具有对有害气体浓度、氧含量等进行检测的手段。要求作业人员要有两人以上同时到作业现场,站在上风向,一人作业,一人监护。并为作业人员配备便携式报警仪、满足实际需要的氧气呼吸器或长管呼吸器,救护带、救护等防护设施。还应在作业场所配备安装风向标、应急通讯设备、急救药品、多功能灭火水枪以及消防栓、喷淋装置、消防软管等抢险设施、器材和物资。经常有组织的开展应急处置预案的演练,提高管理人员、上岗操作人员以及消防安全人员正确处置意外事故的应急能力。

四、事故现场的科学施救

从事硫化氢作业的人员,在遇到意外事故或者灾情时,要沉着应对,冷静处理,迅速实施危险化学物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及时报警,寻求专业救护;救援者应佩带专业防护面具实施救援,禁止不具备条件的盲目施救,避免伤亡扩大。

1、迅速实施保护抢救

(1)首先要将浸湿的毛巾等织物捂住口鼻,迅速撤离毒害污染区域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洗漱、检查。

(2)迅速拨打119、110、120等急救电话求援。

(3)不要盲目奔跑,大声呼叫,防止毒气吸入和烟气呛入。要借用敲打声响,挥动光、色等物达到求救的目的。

(4)如遇到眼内有异物感时,应立即翻起眼皮,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立刻就医;如感到呼吸不畅时,在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的空旷处后,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气温低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呼吸和意识状态;如呼吸困难,应马上给予输氧;如面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同时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心肺复苏,注意切勿用口对口呼吸的方法,以防交错中毒,并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合理的采用对症、支持等综合疗法;中、重度中毒有条件时可应用高压氧治疗。应注意实施急救措施,防治脑水肿和肺水肿。

(5)消防抢救人员必须做好自我保护和呼应互救,穿戴全身防火、防毒等的服装,如: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佩戴化学防护手套等,确保施救抢险人员和现场的安全。

2、立即组织应急排险

(1)迅速找到并切断、封堵气源、火源等危险源,防止蔓延、扩散。如一时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容许熄灭正在燃烧或泄漏的硫化氢气体。遇到容器或者管道的,应喷水降温、冷却,降低容器、管道内的压力和温度。

(2)站在上风处,采用喷射雾状水进行污染区域的稀释、溶解和冲洗,阻止硫化氢气体的蔓延、扩散。并选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等灭火器进行灭火。

(3)发生事故或者危险源位于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博物馆、重要部门以及娱乐场所或者居民住宅区等人员稠密附近的,必须立即采取喷设“水墙”等来设置屏障,以防火灾、爆炸、毒气灾害。

(4)周围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物品,必须迅速分隔、转移。

(5)谨慎动用电气装置、电气线路,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和工具等。

3、加强现场监护处理

(1)抓紧时间进行修复、检验,及时封堵、修复损坏的泄漏处。进入容器、管道等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域时,必须落实监护。

(2)采取合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加速硫化氢毒气的排散,控制和降低空气中硫化氢气体浓度和含量。

(3)控制现场,安全、妥善处理废液、废气和残余物。

(4)严禁其他人员进入现场内。撤离现场的施救人员,必须进行淋浴、更衣、换洗服装和检查。

危害及防范 篇12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职业防护对策

因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中最集中的医疗污染地, 因其工作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于各种使用过的器械和管道的回收、分类, 还包括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清洗、包装、灭菌等处理。在进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 难免的会接触到含有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者生物性的职业危害因素, 所以, 出于对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的着想, 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和指导其做好日常的安全防护, 以尽可能的减少工作中造成的伤害。

1 消毒供应中心影响工作人员健康的有害物质

1.1 物理因素

所谓的物理因素, 主要指的就是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固体粉尘, 即在制作各种医疗用的敷料、棉球或者折叠包装的时候, 各类细小的材料中的固体粉尘就会被吸入呼吸道,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各种病变, 常见的如矽肺。

1.2 高温伤害

由于从事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工作需要在特定的高温条件下进行, 所以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要操作一些高压蒸汽设备,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意外烫伤, 就我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烫伤经历。

1.3 环境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需要用到大量的设备, 而且在日常的工作中因为工作量大, 需要同时开启, 致使产生了很高的噪音, 严重的甚至可以达到100 dB, 这种高强度的噪声干扰, 对于人体的听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是非常大的。

2 化学因素

2.1 含氯消毒剂及酶

供应中心在对机械和设备进行消毒的时候, 最常用到的就是含氯消毒剂, 这种消毒剂虽然具有很好的消毒效果, 但是其腐蚀性和挥发性极强, 会伤害到人的肺部和呼吸系统。另外, 常见的还有多酶清洗剂, 该类清洗剂对于人的皮肤和粘膜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2.2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作为消毒供应中心最常用的灭菌制剂之一, 具有很多使用上的优点, 比如说低温环境作业、穿透力强、有效期长等等。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过氧化氢易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造成伤害, 长期的侵蚀会导致慢性病变, 如神经毒性、生殖病变等。

3生物因素

3.1锐器损害

在消毒供应中心, 因为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利器, 几乎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曾经有过被其所伤的经历。最常见的比如说穿刺针或缝合针导致的刺伤, 以及剪刀、刀片造成的割伤,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由容器边缘过于锋利导致的割伤。上文中我们提到过, 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对于待清理的物品和器具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 一些针头与注射器常常并不十分明显, 以至于工作人员会被意外刺伤;更重要的是在被这些利器刺伤或者割伤之后, 如果没有及时妥当的进行相关的消毒处理, 就会导致感染, 从而引发各种感染类疾病, 严重的甚至有HIV、HBV、HCV的发生危险。

3.2频繁接触被病毒和细菌污染的物品

因为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要负责整个医院的各种待清洁和处理的污染物品, 所以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附着病人血液和体液等污染物的物品, 这种频繁的接触难免会造成感染。

3.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我国目前消毒供应中心在处理污物时, 一般会用到高压水枪, 这种水枪在作用时会产生一定的微生物气溶胶, 其对于人的呼吸道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4心理性损害

即由于工作内容和环境的特殊, 导致了一系列的长期工作造成的情绪的积累, 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 另外, 由于待遇等方面与工作强度和危害度的不符, 会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出现消沉、慢性疲劳等不良情绪。

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中的自我防护

2.1提高防护意识和能力

医院的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的安全健康的管理的重要性, 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有针对性的对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使其真正的了解防护的重要性, 掌握相关的个人防护知识。

2.2 物理性防护

即改善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环境, 尽量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室。具体的做法是,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尽量减少手工操作对人身健康的伤害, 尤其是固体粉尘。另外, 要制定专门的巡查小组, 对于供应室内的各种设备定时的进行维修和保养, 以保证其工作过程的安全性, 工作人员也要根据操作规范严格的约束自己的操作行为, 接触物品时, 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2.3 防护装置的配备

主要是在使用含氯制剂和含酶清洗剂时, 一定要做好对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防护, 口罩、帽子、护目镜必不可少, 有条件的最好要穿防护服。

2.4 生物性防护

该项防护措施主要针对的是一些污染锐利器械的处理, 即在回收、洗涤中这些器械容易造成意外的割伤或者刺伤, 导致病毒通过血液造成感染。对于该问题的处理, 首先同样的要做好自身的防护, 即戴防护眼罩、口罩、帽子, 穿防水围裙和长筒靴等防护器具, 要浸泡和消毒一些严重的污染器具, 并且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 与其他器具分别运送。另外, 工作人员在对这些器具和器械进行回收的时候, 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尽量避免刺伤, 一旦发生, 要及时的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然后包扎, 严重的还要注射乙肝疫苗。实践中我们发现, 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预防感染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 其平均有效率可达96%~99%。除此之外, 规范的进行洗手, 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 一定要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规范图, 在有条件的单位要尽量引进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器械, 使用时应放在水下进行清洗, 防止溅起的水污染自己及环境。

2.5 防心理性损害

供应室护士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 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2.6 体检措施

在院领导的关心下, 每半年对供应室护理人员进行一次体检, 并建立健康档案, 以便追踪。

3 讨论

体检措施:在院领导的关心下, 每半年对供应室护理人员进行一次体检, 并建立健康档案, 以便追踪。

综上所述, 全体工作人员在消毒供应中心时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供应室内部应建立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和应对措施, 便于在伤害发生后及时做到评估。随着供应室功能的日亦完善, 其在医院发挥的作用也更加强大, 明确危险所在、了解并掌握自身防护知识才能使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而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世华, 缪妙英, 周士林, 等.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 2009 (5) .

上一篇:医院综合污水论文下一篇:教学及考核中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