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2024-07-11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精选12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篇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学习内容,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还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丰富的知识积累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有效地利用阅读和积累的关系, 使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增光添彩。

一、广泛的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学习语言的方法不能只靠理性的分析, 还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庄子有句话说得好, “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 宿舂粮;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话语通俗、浅显, 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而且阅读是一项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长期、持续的活动。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 塑造学生的灵魂,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更富于人性, 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心境, 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 使学生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二、知识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1. 丰富的知识积累为阅读提供背景资料。

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完成的。背景,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 与前景相对应, 就是人们意识对象所依存的“土壤”, 即背后的衬托物之意。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的最大效果, 起支持作用。所以, 储备与积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积累和储备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看电影是笔者班里学生较喜欢的方式之一, 也是笔者经常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一。学生通过看电影, 能够切实地体会到“环境渲染”的作用;“外貌描写”可以借用情感色彩等多种手法表现出来。在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之前, 笔者安排学生每周看一部有关长征的电影, 并固定在周二下午的语文活动课上交流影评。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喜闻乐见的作业, 丰富了有关长征的知识, 对长征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较多的了解, 特别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战斗豪情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有了真切的感受, 为学习《七律·长征》做好了背景知识及情感领域的储备与积累。

2. 丰富的知识积累为阅读扫清理解障碍。

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时, 都需要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有无, 对能否理解新的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笔者一直在引导学生发现阻碍理解的“障碍”和帮助理解的“关键”。为此, 笔者推荐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为自己储备和积累知识。在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之前, 笔者在班级交流群里提供“五岭”“乌蒙山”“岷山”的相关资料, 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些地理知识, 所以对此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储备这些地理常识, 了解到五岭包括大庾岭, 骑田岭, 都庞岭, 萌渚岭, 越城岭, 或称南岭,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乌蒙山北起云南、贵州两省边界, 南至云南昆明境内, 全长250公里, 为贵州最高峰;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处, 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等。这些信息的积累, 为学生后来学习《七律·长征》扫清了阅读障碍,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战斗豪情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三、阅读和积累相辅相成

阅读为知识积累提供先决条件, 知识积累促进有效阅读的顺利完成, 两者相辅相成。笔者学校开展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已有两年有余, 依托此项教学活动, 学生读了很多书, 其中也包括许多人物传记和选编的课文原著。这些阅读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对学生理解课文和把握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四年级结束的暑假, 笔者推荐学生阅读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和谢周勇的《毛泽东传》, 笔者没有布置任何读书任务, 只是推荐学生去读一读, 按自己的程度了解毛泽东。新学期开学后,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但仔细阅读了这两本书, 还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了毛泽东的更多信息, 为新学期学习《七律·长征》做好了“精神世界”的储备与积累。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篇2

一、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如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二、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三、场景描写

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白描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篇3

知识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与前提,能力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与深化,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地利用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现以《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文的语段为例,简述几种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③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④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一、知识迁移的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将已学的语文基础知识移植到具体的阅读文章或语段中,从而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如学生阅读上例语段,就能自然地根据已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发现重点的字“绽”与“淀”、“锭”的音与义不同,重点词“君子固穷”中“固”与“人固有一死”的“固”义不同,“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根据已学的修辞知识,便可以从中发现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即“能算偷么?”(反问)。倘若学生没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就难以在阅读中思考这些问题,因而,通过已获得的基础知识的迁移来解决阅读中的有关问题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

二、知识引伸的途径

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扩展、引伸,从而解决问题。阅读材料中的有些问题仅通过基础知识从直观上去解答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对基础知识这一媒介的引伸。如上例中,要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的含义,则可通过语法知识句子成分这一相关基础知识,抓关键成分、关键词语,分析出句子的主干为“孔乙己是人”。是怎样的人呢?“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两个定语成分限制宾语,前者从喝酒的方式、衣着,表明他的身份及所处的社会地位,后者表明他的特殊性。故此,其含义可归纳为:此句概述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及身份。

三、知识再现的途径

阅读中通过及时、准确地联想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筛选,从而达到解决阅读问题的目的。阅读不同的文体,可以再现出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比如,阅读说明文要指出其说明方法,可先将主要的说明方法再现出来,然后逐一印证、筛选。上例中,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方式,在脑子里马上再现出常用的记叙、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分别代入考查、验证,即可断定是以记叙为主。又如,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记叙类文章的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通过这些有限的知识,均可以用这一途径进行阅读。

四、知识探究的途径

综合地利用基础知识对阅读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在阅读上述例段时,可从句子间的关系入手,步步深入,到达阅读的深层次。首先,思考①句与②③④句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要弄清彼此间的关系,必须对②③④句逐一分析,②③④句明显地使用了描写方法,究竟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方法又分别揭示了孔乙己什么特点?第②句抓住了“身材”、“脸色”、“皱纹”、“胡子”进行肖像描写,这一副样子,揭示出他不幸的遭遇。第③句写长衫,这是服饰(或说细节)描写,从“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揭示出他又懒又死爱面子。第④句是语言描写——“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由此可见,他具有读书人“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通过分析,不难看出②③④句均是围绕第①句来分述的,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总分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从文段中可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样由“句子——描写方法——性格——形象”层层深究,起点浅,落点深,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又适合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

如此种种途径,并非绝然孤立独行,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交相渗透,综合使用。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正确地以基础知识为杠杆,善于利用基础知识这根“导火线”来引导学生点燃阅读能力的“着火点”,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感到茫然,更不会束手无策,反而有章可循,有法可效,最终能进入阅读的较深境界,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张贵芹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221400)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篇4

一、了解文体阅读要求, 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知识性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记叙文一直占主导地位且所占分值较多, 但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 难度大, 大多数学生此项丢分较多。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传授记叙文文体知识、了解文体阅读要求对备考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近乎快乐教学, 除了背诵外, 一般很少详细讲解文体知识;而初中生因考试需要必须重视文体知识的考点。如何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知识性呢?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时, 有必要分年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以及与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初一年级侧重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学会感悟人物形象;初二年级注意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学会分析事件;初三年级着力对文段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引领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并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当然划分不应机械, 要因文、因班、因人而异。

知识点的传授是必需的, 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呢?不妨从记叙文阅读试题设计中探究命题规律, 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点对阅读解题的重要。记叙文阅读试题一般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 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 内容文质兼美、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 且大多反映亲情、友情, 能给人以启迪。二是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分清记叙文要素, 能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 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文章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 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能谈出自己的感受, 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 能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 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三是考查角度灵活, 题型多样。一般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 强化联系生活整体感知, 注重理解, 关注语言品味, 强调情感体验, 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渗透。对照《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 学生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自主地关注甚至寻找命题点, 文体知识的价值自然能领悟到。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将字词句篇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升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语文知识观, 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人文性, 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导向。

初中生处于探奇年龄阶段, 任何知识点一旦和考点联系起来, 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开篇详细介绍文体知识或告知答题方法、答题要求, 就会失去阅读欣赏的趣味。笔者的尝试是不求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讲授语文知识点, 而是让学生拿到课文后自己阅读, 然后圈点自己认为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知识点, 说出来大家分享, 这样经过筛选出来的既是一课里最重要的知识点, 也避免了教师灌输的无趣。在阅读教学中,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就会有人对词语赏析、人物描写感兴趣, 有人对作者研究较多, 对叙事方式、主题表达有独到感悟, 还有人会发现线索、过渡句、层次顺序等篇章结构安排的精巧。同样是知识点的传授, 学生讲和老师讲大不一样, 不仅仅是形式上不再是“满堂灌”, 不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 而且是学生像寻宝一样, 自己去发现、自主去探究。其人文性体现在学生是主体, 是阅读教学的主角, 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点的容器。

当然, 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 还应该是传之以阅读欣赏的方法, 以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笔者常以教材为例, 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欣赏记叙文的用词美、情节美、表达方式美, 引领学生探究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及表达方式等安排的独具匠心, 然后让学生自己体悟、归类、总结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并学以致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才能持久保持阅读兴趣并形成良性循环, 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

三、妙点学生自主生成, 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性

授人以“鱼”, 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 是传授方法。而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 变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学生能力生成的最高阶段。如果说以前教师的工作是给学生水, 那么现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带领学生去找水、找源头的活水。如何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活水呢?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意识, 就要靠教师的妙点方法和思路, 引领学生去“悟”、去“生成”、去学会“学习”。

比如说记叙文阅读的六步法: (1) 看标题信息, 揣摩记叙类型:通过揣摩题意, 辨出文章记叙对象, 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 到底以哪个为主; (2) 抓记叙要素, 了解大致内容:不管哪类记叙文, 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 理行文线索, 分清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 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 辨叙述方式, 领会布局特点:辨析文章主要采用顺叙还是倒叙, 有无插叙、被叙或追叙等; (5) 挖中心思想, 理解作品意义; (6) 析表现手法, 以供习作借鉴: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新课文、写作或做课外阅读时, 能有意识妙点记叙文阅读六步法, 引领学生寻找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源头, 学生就会发现“鱼” (文体知识点) 、思考“渔” (解题思路) , 从而领悟“渔识” (提高阅读能力) 。

“教会学生”和“教会学生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不同境界, 如仅仅“教会学生”, 形成的是文体知识点的框架, 没有阅读乐趣;如“教会学生学习”, 则以鲜活的例子, 跳出框架探究, 再看框架内的文体知识就别有风味, 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摘要:语文知识是基础, 其传授既是目的, 同时又是生成能力、促进价值观形成、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和生发点。笔者以记叙文文体知识为例, 从阅读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实效性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文体知识,阅读教学,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说明文阅读基础知识 篇5

§知识要点

说明文整体阅读,一般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准确判断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了解说明顺序......。*正确划分层次......。*熟练识辨说明方法........

。*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课外阅读多于课内阅读,事理说明文阅读多于事物说明文阅读;在事理说明文中,科技说明文是命题的重点。重点难点

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1)说明的特点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物做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现时给人以知识。客观性、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要以知授人,其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行到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其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记叙文要以情感人,记叙文通常通过写景、壮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表达教育者的目的,其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2)说明的分类

从说明的对象上来分,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是事物说明文,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特征。《死海不死》是事理说明文,文章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从语言上来分,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平实性说明文语言朴实简洁,直接地说明对象,例如《地球是圆的吗?》就是以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人们对地球开头特点的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例如《看云识天气》的语言就是生动形象的,作者运用比喻和描写,勾画也千姿百态的云,读者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的知识。(3)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一般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例如《故宫博物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的说明文,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万紫千红的花》就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4)常见的说明方法

初中语文课本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举例子

举例子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结构的坚固、外形优美、历史悠久的特征。分类别

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介绍风沙进攻的情况时,根据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和“阵地战”。使用这种说明方法,应注意分类要依据一定标准,务必准确。

列数据

即用一些数字来进行说明。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之分,对客观事物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全面、精确的程度,就用确数说明,否则用约数说明。如《死海不死》就采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人们还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是大家熟悉的事物之间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用人与猩猩、鹦鹉作比较,突出了人类语言的特征。

画图表

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照片等来帮助说明事物或事理。图表俑直观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记忆。例如《统筹方法》就用了画图表的方法。

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提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能使人将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统筹方法》对“统筹方法”下的定义——“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诠释

就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它与下定义的方法区别在于: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定义外延要相等,句子前后可颠倒。而作诠释不要求完整,句子前后颠倒,意思有时就说不通。例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就是下定义。颠倒过来,“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完全能说通,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采用了作诠释的方法,如颠倒过来,“银白色的金属是铀”就不准确了,因为“银”也是银白色的金属。

打比方

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事物说行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往往借助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就叫打比方。如《看云识天气》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云,比作羽毛、鱼鳞、棉絮、峰峦、雄师、奔马等,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摹状貌

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逼真,使人有鲜明深刻的印象。如《中国石拱桥》一课与卢沟桥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很好地展现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400只蚊子。”2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好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1小时吃100只,1天24小时,当然要吃2400只了。可是作者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不停的吃蚊子。

在语言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可以以平实见长,也可以以生动活泼见长。

*判定说明对象、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篇6

关键词:阅读;写作;能力

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看到写作材料之后没有思路、无从下笔,写作时完成几段文字之后就无话可说,写作依靠例文模板、缺乏新意等。要想解决写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要从阅读着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实写作储备,拓宽写作思路。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能够从阅读学习中受到益处,包括学习到好的字词句、积累经典优秀论据、学习不同的表达效果以及拓宽写作思维,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读书角,供学生一起阅读分享,体会阅读的乐趣,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发表自己关于阅读内容的见解与看法。

二、保证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

学生在学好课本课文的同时,要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同时学生的涉猎领域应该依据自己的兴趣,适当拓宽,尽量广泛涵盖较多的领域,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在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下笔流畅,写出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好文章。对于阅读量的控制与把握,教师应在每周安排一定的阅读任务,设置最低限制,通过稍加强制的手段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在一定时间之后适当增加阅读量。数量和质量两者是要兼顾的,閱读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保证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从中选优选精,为写作所用。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尽量迎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让学生能够读懂、学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及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欲望,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写作潜力,提高自己的独立写作水平而不是照搬照抄。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记录总结,书写读书笔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拓宽思维,帮助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这些个人能力、素养的提高都能在学生的写作中有所体现。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个要点,充分利用阅读这一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来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

[2]徐西亮.让阅读与写作手拉手.考试周刊,2010(33).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篇7

Kujawa和Huske认为先前知识是读者开始阅读活动前拥有的态度、经验和知识的总和。其中知识是指关于阅读过程本身、材料涉及的领域、主题、概念、各种文体以及体裁等的了解。国外对于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有20世纪60年代“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占领了阅读领域。20世纪70年代Rumelhart提出了相互作用模式理论, 认为阅读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有机结合。强调图式是阅读理解的奠基石, 形成了图式理论。近20年来, 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图式理论, 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earson and Johnson把阅读理解定义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 强调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Hudson用图式理论研究阅读中背景知识与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认为, 外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一旦触发, 会比外语能力产生更大的作用。Carrell研究认为内容图式能帮助读者加快阅读理解速度, 提高理解正确率, 内容图式比形式图式有更大的作用。国内一些研究也表明先前知识对于阅读理解成绩有重要作用。

元认知的概念由Flavell在元记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认为元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Brown最早对元理解进行了界定, 元理解是指认知主体在阅读理解或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对自身思维状况的清晰意识和对自我修正机制的积极调用。Nelson首先推荐使用Gamma相关系数作为元认知监测精确性的测量指标, 随后得到广泛采纳。综合分析以往的实验研究, 个体的元理解监测并不够十分精确, 以Gamma系数来表示, 其均值仅为0.25左右。国外一些研究均表明元理解对于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国内杨小虎等通过控制英语语言水平的影响对元认知与中国12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元认知与阅读理解紧密相关, 不同元认知水平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异, 且元认知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不仅有直接影响, 还通过英语语言水平间接对其施加影响。

阅读预期是读者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 预先推知或判断未知或尚未阅读的内容。这是一种推理性的认知能力。国内外一些研究者从心理语言学的不同角度对阅读预期进行研究, 已得到一些积极的结果。崔耀、陈永明从读者工作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的角度, 探讨阅读描述日常生活事件的段落时预期推理过程的资源分配特点, 及其与阅读焦点转移的关系。莫雷从宏观阅读的角度探讨阅读预期对快速阅读的理解水平与阅读进程的影响。林云香研究认为阅读预期就是读者经验和文本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周殿军探讨了阅读预期对英语快速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的标题提示对英语快速阅读理解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而对正常速度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不显著, 这说明了能否建立对阅读材料较准确的预期对快速阅读理解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肯定了阅读预期对阅读理解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先前知识、元理解与阅读预期三个因素对英语阅读理解成绩均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通过以下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黑龙江大学在读本科生90名, 年龄19—22岁, 均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矫正视力正常。把他们随机分入六个组, 不同组别文章呈现顺序不同, 每组15人。

(二) 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由6篇文章组成。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2篇。文章字数从281字到431字。每篇6个四选一的阅读理解测试题分为表面型题目和推断型题目各三个, 乱序呈现。有关阅读文章的感受的问题采用Likert5点量表的等级评定形式, 分7个等级进行评定。每篇4个四选一的知识测验题目为根据每篇文章相应主题自编而成。

(三) 研究程序

本研究将实验内容通过E-Prime编程在计算机上由被试自主进行。整个实验在心理学实验室分组进行, 每组15人。完成实验大约需要1小时到1小时40分钟。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各阶段都给予指导语, 被试读懂指导语后, 按回车键换屏。本研究采用了拉丁方设计以减少被试内设计所带来的顺序误差, 6组被试的实验程序一致, 只是6篇文章的呈现顺序不同。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先前知识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由先前知识高分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t=0.877, p>0.05, 可知先前知识高分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二) 元理解水平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根据元理解水平高分组与低分组的阅读理解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t=4.891, p<0.01, 首先由Levene’s Test可知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 (p>0.05) , 即两组的方差齐性。故而得知元理解水平高分组与低分组的阅读理解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 阅读预期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一、二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重复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F=3.105, p>0.05。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三、四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重复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显著, F=7.108, p<0.01。由Pairwise Comparisons多重比较结果可知, 低阅读预期与中阅读预期水平、低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中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五、六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重复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F=2.869, p>0.05。

四、讨论

通过考察先前知识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发现先前知识高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略高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 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未对实验假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与验证, 但总体上并不违背实验假设。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为先前知识只是影响阅读理解成绩的因素之一, 被试先前知识的丰富并不意味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取得高分, 还受到被试的英语阅读能力、文章题目难度等因素影响。在元理解水平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的研究中, 发现元理解水平高分组与低分组的阅读理解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高分组的平均数明显高于低分组, 这说明了元理解水平对阅读理解成绩的重要作用, 验证了实验假设。在阅读预期与阅读理解成绩关系的研究中, 分别考察了被试在不同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一、二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而且出现了与假设完全不符的情况。而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三、四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则差异显著, 且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最低, 中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相近, 均显著高于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成绩。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五、六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然而仍可看出中阅读预期水平下阅读理解成绩的均值水平明显高于低阅读预期下的均值水平。综合上述三种情况, 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三、四篇与第五、六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实验结果部分验证了实验假设, 我们可以得出中高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总体上高于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 但中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下阅读理解成绩的比较与假设并不相符。出现与假设不符的情况的原因, 可能有两个, 第一, 高阅读预期的答案在实验所发答题纸上作答, 程序较复杂, 部分被试未认真阅读实验要求, 导致阅读加工质量下降;第二, 实验后面阶段 (高预期水平下) 相对于前面阶段 (低预期水平下) 来讲较为疲劳和倦怠。本研究探讨了英语阅读理解中, 先前知识、元理解与阅读预期三个因素对英语阅读理解成绩的作用, 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采用中文阅读材料再进行相关研究与探讨。

五、结论

1.元理解对英语阅读理解成绩有重要作用。

2.先前知识高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略高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 未充分验证先前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实验假设, 但总体上并不违背实验假设。

3.中高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总体上高于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沭云.论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功能性使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2]邱凯端.论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3]Block E.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Language Readers[J].TESOL Quarterly, 1986, (3) .

文化知识与阅读教学 篇8

1 文化知识与阅读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产生了语言与思想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研究领域。古德曼 (1977) 一直持有一种心理语言学的阅读观点, 阅读是语言与思想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根据柯迪 (1979:7) 的观点, 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包括三个因素:理解能力, 背景知识和阅读过程策略。换而言之, 要想获得阅读成功, 一个人必须拥有基本知识, 常识和阅读策略。例如:熟悉音韵学, 图表常识, 和词语等。长久以来, 阅读趋向于强调最后一点, 即过程策略。正如柯迪 (1979:9) 指出, 一个典型的阅读课包括阅读文章后要有相应的理解问题, 词汇练习和语法联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 学生可能阅读5~10分钟, 然后用50~100分钟做语言练习并加以分析纠正。然而, 阅读不仅仅是符号式的解读, 而是学习者个人背景知识与课文内容相互交融的一个过程, 因此就要从新估价阅读课的传统教学活动。本文目的是考察阅读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即: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 并由此建议阅读教师要在几个方面关注这一重要因素。

卡罗尔和爱斯特霍而德 (1983:556) 在他们的图式理论和阅读教学中讨论到:“理解课文就是读者背景知识和课文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率的阅读就是有能力把课文材料和个人知识联系起来。”有充分的证据显示, 严重影响外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2 教师的引领作用

首先, 有必要确立教师在阅读中的作用。正如爱斯凯 (1983;3) 指出, 学生基本是通过阅读来学习阅读。因而, “阅读课重点一定是阅读—而不是强化口语技巧, 不是语法或者讲解分析, 不是新词汇的掌握。”关键是阅读课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纳特尔 (1982:22) 谈到, 阅读课教师有两个基本任务:第一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原文;第二开发并实施学生关注文章的活动。下面依次来说明这两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合适的原文呢?传统的答案是原文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 是否难度适中。然而, 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必要的背景知识, 教师有必要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去正确理解原文。

但是, 原文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 这种文化信息能够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原文的文化内容可能与学生现有的价值观和信仰发生冲突;原文的文化信息可能也可能不代表一种准确的文化观点。这些潜在的问题向阅读教师建议了两件事情:首先, 选文章时, 教师要确定文章中有哪些文化背景知识, 以及这些文化信息与学生的文化信息有什么样程度的不同;其次, 教师需要明确这些文化信息在所描述的社会中代表的程度如何。

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本土教师都具有优势。由于外籍教师熟悉原文的文化信息的代表意义, 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讨论语言中文化信息的含义和代表的社会意义;本土教师具有和学生同样的文化背景, 他们能更好地明白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和自己的文化信息的冲突, 并从中作出合理必要的说明解释。

显而易见, 选择一个原文, 阅读教师需要评估原文中的文化内容和与学生文化冲突的程度。此外, 重要的是, 教师要努力确定原文是否对所描述的社会的代表性观念进行了恰当的描述, 以便学生可以得出准确的文化阐述。

3 阅读教学的有益活动

在选择好原文的基础上, 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活动, 帮助他们关注课文和其中的文化信息。

哪些活动是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呢?教师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问题法。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能认可的, 不是教师强加的。亨利 (1984:29) 归纳了一些问题发的技巧, 可以用来鼓励学生理解原文。

(1) 首句提问式:将原文的第一句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写出和它有关的十个句子。

(2) 主题提问式:让学生设计出与阅读主题有关的一些问题。

(3) 图片提问式:使用一些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提出一些与阅读主题有联系的问题。

(4) 阅读提问式:让学生就原文的各个部分或全文提出问题。

利用学习者自己生成问题的优点在于, 正如亨利 (1984:29) 指出, 这个方法会鼓励学生将阅读认为是发生在学生和原文中的信息互相影响的过程。总之, 在课外的阅读环境中, 学习者总是脱离教师提供的文章去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并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那么, 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就是使这一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或许答案就在阅读的原文之中。

另一个学习策略就是学生要明白自己的文化与原文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4 文化差异问题

如果阅读障碍在于原文中的文化现象, 自然要求阅读教师应当选择特定文化倾向的原文。首先, 要想完全突出原文中的文化信息的典型性是极其困难的。第二, 理解原文文化内容的差异有许多优点。马歇尔 (1979:33) 发现, 当她帮助学生克服原文中的困难时, 她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提高了, 对学生的文化内涵更尊重了。正如她指出的那样, 使用与学生文化具有许多微妙差异的文章有时会促进教师和学生文化上的认同。因此, 不要回避使用文化上有差异的文章。教师最好明智地评估原文的文化信息的意义, 并与学生一起去欣赏它。

出于当前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解, 阅读课要反映如下事实:阅读不仅包括过程策略, 还有文化背景知识。外语学习者缺乏文化知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因此, 阅读教师要通过设定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加深阅读理解, 特别是对另一种文化的最好理解。

摘要:本文认为语言阅读教学与学习者的文化知识密切相关。文章从国外已有的先进教学理念中, 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及一些具体的应用方法, 对于教师在阅读中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重点指出了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如何考虑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文化信息之间的呼应关系, 从阅读的本质上去把握阅读教学。

关键词:文化,知识,语言,教学,影响

参考文献

[1]Carrel, patricia, Joan ei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7, 4:553~73.

[2]Coady, James.A psycholinguistic model of the ESL reader.In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ed.Ronald mackay, Bruce Barkman, and R.R.Jordan.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9.

[3]Eskey, David.Learning to readversus reading to lear:Resolving the instruc-tional paradox.English Teaching Forum, 1983, 21, 3:2~4.

[4]Gatbonton, E., and G.R.Tucker.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the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J].TESOL Quaterly[M].5, 2, 1971, 5, 2:137~43.

[5]Goodman, Kenneth, ed.Miscue analysis:Application to reading instruction.Urbana, III[J].ERIC Clearing-house and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1977.

[6]Henry, Rick.Reader-generated questions:A tool for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J].TESOL Newsletter, 1984, 38, 3:39.

[7]Johnson, Patrica.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language complex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 text[J].TESOL Quarterly, 1981, 15, 2:169~81.

[8]Kuhn, 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2nd.Chicago, III[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9]Marshall, Madeleine.Love and death in Eden:Teaching English literature toESL students[J].TESOL Quarterly, 1979, 13, 3:331~40.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篇9

一、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每篇中文文章背后都是作者在长久的知识熏陶、文化感染以及生活思索后得出的思想精华, 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甚至受到作者本人思想倾向的影响。当阅读文本时虽然其中的每一个汉字我们都认识, 但可能仍旧理解不了作者的行文逻辑和思想。而英文文章也是如此, 英语本就不是我们的母语, 相对于中文文章来说, 英语阅读理解加大了在背景知识和语言词汇方面的阅读难度。

1.理解语言促进重难点把握。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 对英语学习而言, 不论是听力还是阅读, 把握文章关键词很重要。正确把握了文章的关键词, 尤其是文章题目和文章中每段落首句中的词汇, 以及整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词汇, 学生在此基础上会对文章侧重点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从而促进阅读理解正确率的提高。而且对大部分语言词汇的把握可以帮助学生对其他少量词汇进行上下文推测, 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阅读理解中经常会有词汇替换的考查方式, 比如同义词替换或者形似的反义词辨别等, 学生在把握语言词汇的基础上可以扫清基础障碍, 助力阅读理解。

2.了解背景知识加大主题把握。在阅读中经常发生的情况是, 大部分单词或者每一个单词学生都认识, 但是这些单词组成句子学生就不解其意了, 或者把这些句子整合成一篇文章他们也不甚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不了解句子在上下文中所处的语境, 其次是不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 这就造成了“闭门造车”的现象, 阅读正确率降低。在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时, 由于文章前有相应的问题或者背景介绍, 文章中会配有插图, 这种情景式的构造给了学生潜意识的背景暗示, 能让学生直觉地判断出文章的相关主题。学生甚至于不用通过阅读都能猜测出文章的相关点。这是由于中西文化虽然不同, 但是生活中的话题可能相同, 大家都要饮食、娱乐、运动、交友等, 学生具有生活背景, 对与其经历相关的英文文章理解难度更小。

3.同时把握能提高阅读理解正确度。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是突破词汇关和背景知识关。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能降低语言难度, 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句子意思和文章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的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完善学生心中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的构建。基于初中生社会生活经历较少, 英文文章中虽然已经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当下适用的话题来讲述, 但缺乏更多的生活与知识的融合链接, 他们的阅读理解难度还是相当大, 因此同时把握词汇、了解背景知识, 对初中生而言更能提高阅读理解的正确度。

二、提高阅读理解教与学效果的方法

1.关注语言词汇, 学会信息替换。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的语言词汇还很匮乏,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三个教学重点:①加大对基础词汇的掌握, 初中生学习的单词相对较少, 实际应用也很少, 教师可结合教学活动让学生提高单词的使用频率, 借此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 多种应用情景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②带领学生进行同义词、相似词的替换训练, 这样做可以加强已经学过的词语的相互链接, 提高学生记忆, 有举一反三之效。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养成只清楚记得最早学过的那个单词, 对于同意义的其他单词视而不见, 这样的训练能有效降低阅读中同义词的语言难度;③组织学生进行形近词的辨别训练, 单词相差一两个字母, 含义就差之千里, 因此, 在平时对词汇进行形近词的辨析, 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在阅读中对形近单词的不确定性, 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确认, 提高阅读速度和正确率。

2.增添和唤醒背景知识了解。对知识背景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获取文章信息和主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要教授给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可以选取以西方背景为主要内容的趣味英语阅读篇目, 通过给学生讲解相关文章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积累西方背景知识。当然, 为了更好地实现背景知识添加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采取教学互动的形式, 比如以同一个话题为例, 请初中生自己搜索相关的背景故事, 在课堂上上台讲解, 大家也可以互相讨论这一文化现象。这种深入地讨论会加深学生对背景文化知识的理解, 促进阅读理解的学习。

同时, 在增添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激活原有背景知识的记忆。人的记忆有瞬时记忆、短暂记忆和永久记忆的区别, 因此需要温故而知新。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间歇性地回顾以前讲到过的背景文化知识, 比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背景知识串讲, 利用思维导图或者其他形式对背景知识进行串联记忆, 加深学生对新背景知识和已有背景知识的理解和链接, 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好地把握文章。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初中生在面对阅读理解时, 常常因为其阅读能力问题而排斥这一学习环节, 恶性循环下导致英语学习效果差。我们可从多方面来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因此, 本文抓取两个小点, 从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在学生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出发,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背景知识,语言难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

参考文献

[1]王淼.补缺和激活背景知识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12-13.

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篇10

对中学生来说, 深入课文, 走近名著, 浏览课外短文精粹, 关注网络等是比较实用的几种阅读途径。

一.深入课文, 突出重围, 大胆想象

高中课文里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好教材, 也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高考中许多优秀作文就得益于课文。课文在选材立意, 布局谋篇, 语言运用, 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但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或学生往往忽视教材中的典型材料, 他们认为作文中运用这些材料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种想法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陷在思维的套子里不可自拔,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的。面对同一个词语, 同一篇文章, 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 甚至同一个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 在不同时间也会得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深入课文, 让他们从课文入手, 延伸到课外, 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 以期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然后再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 这些来自个体生命深处那生动而丰盈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就是创新。

二.品读美文, 思考人生, 张扬个性

课外短文精粹也是阅读的好材料, 这些文章不乏精彩的语言, 巧妙的构思, 感人的故事……可以很好的开阔学生视野, 为他们的创新作文提供肥沃的土壤。如《智慧背囊》《读者》《文言小故事》《语文报》《语文教学与研究》 (读写版) 等都是阅读好材料。对于这类文章,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从所读过的文章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推荐给大家, 同时写出推荐理由。推荐理由可侧重内容、语言、写作方法、人格魅力以及自己初读时的感受, 同时教师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指导, 教给学生如何写推荐理由、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选取其中的几篇交流看法, 对推荐者的推荐理由是否成立进行论证, 也可就文章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讨论和品味, 感受其思想或艺术魅力, 然后再让学生就某一方面写出自己独特感悟。在广泛阅读美文的基础上, 学生写出了《读书如品茗》《动什么别动文化》《梦中桃园》等个性化作文。这些作文成了他们张扬生命、表达个性、放飞思想、袒露心灵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三.关注网络, 顺应潮流, 追赶时尚

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网络阅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阅读途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 才能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作文, 而网络阅读就为我们提供了快速便利的条件, 但鉴于我们农村中学种种条件的限制, 也考虑到网络阅读的自身特点, 我们所说的网络阅读一般是指网络中的新闻阅读, 如最美教师张莉莉, 最美司机吴斌, 矿难, 钓鱼岛事件, 香港奶粉限购令等。在紧张的学习中, 学生极有兴趣了解这些东西, 把这些介绍给学生, 不仅能提高他们创新作文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他们辨别是非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情感教育。

此外, 同龄人的习作佳品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高考优秀作文的收集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一种好方法。从这些习作中, 有的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有的学生却能从中找到自信, 从而增强自己写出个性作文的意识, 培养他们创新作文的能力。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 篇11

【关键词】背景知识 语言难度 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在英语学习中占据了的很大的份额,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这一环节经常出错,且提高效果不明显,这种现象给教师和学生本身都带来了一定的焦虑。本文在研究我国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就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这两点,分析其在学生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并就此提出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一、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每篇中文文章背后都是作者在长久的知识熏陶、文化感染以及生活思索后得出的思想精华,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甚至受到作者本人思想倾向的影响。当阅读文本时虽然其中的每一个汉字我们都认识,但可能仍旧理解不了作者的行文逻辑和思想。而英文文章也是如此,英语本就不是我们的母语,相对于中文文章来说,英语阅读理解加大了在背景知识和语言词汇方面的阅读难度。

1.理解语言促进重难点把握。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对英语学习而言,不论是听力还是阅读,把握文章关键词很重要。正确把握了文章的关键词,尤其是文章题目和文章中每段落首句中的词汇,以及整篇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词汇,学生在此基础上会对文章侧重点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从而促进阅读理解正确率的提高。而且对大部分语言词汇的把握可以帮助学生对其他少量词汇进行上下文推测,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阅读理解中经常会有词汇替换的考查方式,比如同义词替换或者形似的反义词辨别等,学生在把握语言词汇的基础上可以扫清基础障碍,助力阅读理解。

2.了解背景知识加大主题把握。在阅读中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大部分单词或者每一个单词学生都认识,但是这些单词组成句子学生就不解其意了,或者把这些句子整合成一篇文章他们也不甚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不了解句子在上下文中所处的语境,其次是不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这就造成了“闭门造车”的现象,阅读正确率降低。在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时,由于文章前有相应的问题或者背景介绍,文章中会配有插图,这种情景式的构造给了学生潜意识的背景暗示,能让学生直觉地判断出文章的相关主题。学生甚至于不用通过阅读都能猜测出文章的相关点。这是由于中西文化虽然不同,但是生活中的话题可能相同,大家都要饮食、娱乐、运动、交友等,学生具有生活背景,对与其经历相关的英文文章理解难度更小。

3.同时把握能提高阅读理解正确度。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是突破词汇关和背景知识关。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能降低语言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句子意思和文章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的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完善学生心中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的构建。基于初中生社会生活经历较少,英文文章中虽然已经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当下适用的话题来讲述,但缺乏更多的生活与知识的融合链接,他们的阅读理解难度还是相当大,因此同时把握词汇、了解背景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更能提高阅读理解的正确度。

二、提高阅读理解教与学效果的方法

1.关注语言词汇,学会信息替换。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语言词汇还很匮乏,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三个教学重点:①加大对基础词汇的掌握,初中生学习的单词相对较少,实际应用也很少,教师可结合教学活动让学生提高单词的使用频率,借此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多种应用情景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②带领学生进行同义词、相似词的替换训练,这样做可以加强已经学过的词语的相互链接,提高学生记忆,有举一反三之效。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养成只清楚记得最早学过的那个单词,对于同意义的其他单词视而不见,这样的训练能有效降低阅读中同义词的语言难度;③组织学生进行形近词的辨别训练,单词相差一两个字母,含义就差之千里,因此,在平时对词汇进行形近词的辨析,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在阅读中对形近单词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确认,提高阅读速度和正确率。

2.增添和唤醒背景知识了解。对知识背景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获取文章信息和主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教授给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选取以西方背景为主要内容的趣味英语阅读篇目,通过给学生讲解相关文章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积累西方背景知识。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背景知识添加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采取教学互动的形式,比如以同一个话题为例,请初中生自己搜索相关的背景故事,在课堂上上台讲解,大家也可以互相讨论这一文化现象。这种深入地讨论会加深学生对背景文化知识的理解,促进阅读理解的学习。

同时,在增添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激活原有背景知识的记忆。人的记忆有瞬时记忆、短暂记忆和永久记忆的区别,因此需要温故而知新。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间歇性地回顾以前讲到过的背景文化知识,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背景知识串讲,利用思维导图或者其他形式对背景知识进行串联记忆,加深学生对新背景知识和已有背景知识的理解和链接,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好地把握文章。

参考文献:

[1]王淼.补缺和激活背景知识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12-13.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基础阅读 篇12

一、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阅读训练需要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在教学中,要讲清各种语法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单靠语法还不够,还要靠大量阅读实践,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把讲解知识与阅读训练结合起来, 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精选适量的课外泛读材料。对学过的大量词汇进行再现,以达到加强巩固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二、课前预习是阅读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阅读是课本教材中的文章,不够重视同步阅读教材,通过课本阅读文章的学习策略,指导他们先扫清阅读文章或者阅读教材的生单词,课前认真预习,适当地自主解决几个问题,在阅读中找问题,不懂的方面在阅读中记下,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积极地投入时间到课文中,进而有意识地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力度

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靠老师的课堂指导,而且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心读、用心听、勤思考的习惯,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鼓励他们从书中去找,或者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一起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2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要合理利用课外读物, 让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3注重阅读方式和时间的灵活性,选择引导学生利用课余自由阅读, 也可以专门抽出每个星期的一节课作为学生专门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并进行分析和思考。4合理地利用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现代教育科技为学生学习带来便捷和更直观的感受英文电影、英文电视等大众传媒中的一些节目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阅读方法的指导

1.阅读方法指导方面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早读朗读、声情并茂地读、默读等,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让中学生了解教师的做法,很多阅读方法需要教师亲自做出示范指导, 中学生由模仿教师转变为自主掌握运用。

2.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对中学生的学习进行展示, 进而激发中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了解和渴望。对重点课文有声有色地朗读,方法因人而异,也可以默读,这样就培养了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理解中提高了中学的阅读能力。

3.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中学生在课后的同步阅读教材中加深对阅读方法的理解, 以及提高阅读的语速和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在语句中体会语境的感情色彩。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一种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倾向,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选择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报刊,很容易激发他们强烈参与的欲望, 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Let’s celebrate! ”的第一课时 ,就可以先请学生在《英语辅导报》中找有关festival的内容,上课时先找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复述梗概,其他学生可以就复述提问题,这样就会在上课之初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注重阅读技巧,提高阅读

任何知识的积累都有一定的方式方法, 好的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阅读训练中,注重方法技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1.培 养默读能力

默读是最有用的阅读方法,有些学生喜欢“声读”,这种习惯是很不科学的,虽然朗读对单词记忆、英语发音和增强英语语感有所帮助, 但是声读会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表面,默读是声读速度的两倍,默读记忆程度也优于声读。

2.加强阅读策略的训练

常见的阅读策略包括浏览、略读、识别指代关系、猜测词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及技巧。阅读的策略和技巧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技巧会随着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不同而改变。如猜测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或整句话的意思, 利用构词法的知识和语法知识来达到目的。首先,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根据定义线索猜测生词的意思。因为许多作者在论述定义的时候就会常常运用一些术语,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会经常使用如in other words,refer to,it means that,that is等一些标志性的短语。当学生看到这些短语时,就应该知道这些短语后面的内容就是生词的意思。

总而言之, 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他们的阅读爱好, 是全体英语教师的重要教学工作环节, 也是重要责任之一。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应始终贯穿日常生活和英语教学之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安石,詹人凤.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水量与水质下一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