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考试(精选11篇)
高校招生考试 篇1
招生是办学的起点, 生源质量是影响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招生制度是高校办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反应了政府对教育的态度。民国时期高校的招生考试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二、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三、多种形式的考试制度。本文将从招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去分析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以期对以后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有所指导。
一、1912—1937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考试权在学校, 国家对考试只做原则上的规定。1913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大学之入学资格, 须在预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历者”, “预科学生入学之资格, 须在中学毕业, 及经试验有同等学历者”。以后颁布的入学资格和《大学规程》相差不多, 即使到国民政府时期, 根据《大学规程》:“入学试验由校务会议组织招生委员会, 于每学年开始以前举行之, 各大学因事实上之便利, 得组织联合招生委员会。”
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在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试卷命题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1、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试地点
考试科目:在这一时期各高校的招生的科目和数量有学校自己决定。1925年, 清华大学的“必须科为国文、英文、本国历史、地理”, 而同一时期, 厦门大学“本科入学须考: (1) 国文 (作论文一篇, 分析句读) ; (2) 英文 (作文, 文法, 翻译) ; (3) 数学 (高等代数, 平面及立体几何, 平面三角) ; (4) 化学、物理或生物 (三科选二) , 受科学试验时, 须缴验实验室之记录簿。 (5) 历史 (中外近世史) ”。
考试时间、地点:各校根据自己招生的情况, “考试的时间和地点有学校制定, 地点一般在学校所在地举行, 有的大学报考的人数很多也有在全国几个大城市设置地点”。厦门大学在1921年3月和6月分别举行了招生考试。1925年清华大学在北京、上海、广州、武四个地方设置了考点。
2、试卷命题
由于各校属于自主招生, 所以试卷的命题权在各高校。正因这个原因, 这一时期的考试试题题型不尽相同, 难度亦有差别。
3、招生考试的情况
各高校在招生考试的录取率也是不同的。北京大学1922年的录取率只有6.5%, 交通大学1925年录取率是7.8%, 1926年厦门大学的实际录取率也只有35%, 然而在1925年“南方大学的录取率高达64%, 华北大学录取率为62%”。
这一时期高校实施招生考试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一方面保证了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学校。
二、1938—1940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这一时期, 高校实行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 但是这一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是完全意义上面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其仅限于公立高校。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目的:“ (一) 根据实际需要, 统筹大学设施之方针, 以统一之标准逐渐提高大学生之程度。 (二) 减轻学生因投考大学而往返奔走于各地之困难及其因此而受的经济损失。 (三) 促进中等教育之改进”。统一考试制度包括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标准。
考试科目:这一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 对考试科目有明确的规定。笔试科目分三组。1938年和1939年“笔试科目均为7门, 其中公民、国文、英语 (投考同济大学和中山大学医学院者为德文) 本国史地四门完全相同”, 其他三门根据不同的院系有不同的选择。1940年考试科目有8门, 仍然有明确的规定。
统一命题:在1938年教育部在全国设立十二个招生处, 考试命题方面只对试题难度只做原则上的规定, 至于试题就有各分区聘委员命拟。在1939年和1940年“改为由部统一命题”。
统一阅卷:评阅试卷“改由所在地国立大学校院负责”, 这种统一阅卷并不是全国的试卷在一起来进行评阅, 而是也是采取有分区的办法进行, 将临近地区的试卷收集起来有国立大学一起来进行评阅。
统一录取标准:1938年教育部规定了各院校的统一录取标准为:“各地所定考生成绩, 其分数有宽严不同者, 以十二处总中数之差分别就各地总分数加减调整之。”以后两年基本上也是根据这一标准来录取学生。
这一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在政府的介入下建立的。由于政府的介入使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能够很好的衔接, 同时很大程度的提高高校总体发展水平。然而, 我们应该看到实施统一招生考试存在着很多困难。一方面是交通问题, 战争时期不安全因素很多, 运输试卷完全是依靠飞机来进行, 万一飞机发生问题试卷就不能够安全的运到, 考试就不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试题因为分区印刷, 也增加了保密的困难。”
三、1941—1949多种形式的招生考试制度
1941年起, 由于各地交通困难和政府财力人力等原因, 教育部决定取消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这一时期的招生考试是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和联合招生考试制度。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各高校依据教育部有关的法令自行制定招生简章, 自行定期招生考试。“入学试验各科试题应严格依照高中课程标准命题”。
联合招生考试制度。联合招生考试是指同一考区内的几所大学共同举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实施这一制度“为照顾全学校及考生便利起见, 由教育部划分考区指定区内各公立学院联合招考”。
总之, 这一时期招生考生制度是多种形式的, 主要是因为战争原因。各校根据自身学校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招生考试制度。
民国时期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多样的, 同时也是不断变革的, 这对我们当今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变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可以把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作为突破口,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弊端, 实施多形式的考试方式,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高校招生考试是高校招生制度的重要一个环节, 高校招生制度又是高校办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高校大致经历了自主招生考试、统一的招生考试和多种形式的招生考试。研究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
参考文献
[1]璩鑫圭, 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分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709, 721.
[2]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 教育法令汇编.商务印书馆, 1946:124-127.
[3]王奇生.中国考试通史 (卷四)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78, 279.
[4]张亚群.私立大学自主招生的特点与启示——以民国前期厦门大学为例[M].2013届中国教育史年会.
[5]谢青, 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M].合肥:合肥黄山书社, 1995:525-530.
[6]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第二编教育行政) [Z].商务印书馆, 1948:535, 531, 533, 532, 537, 538.
[7]张学继, 张雅蕙.陈立夫大传[M].团结出版社, 2004:228.
赏析一道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物理题 篇2
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t时间,身体升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 mv2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 mv2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解析人在地面上受到两个力,重力和地面给他的支持力,根据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的变化。设地面对人的冲量为I,以向上为正方向列出式子:
I +(-mg△t)= mv
变形可得:
I = mv+mg△t
在这一步出题人设计了两个陷阱:首先,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地面和地球,弄不清地面对人的力仅指支持力而重力是整个地球对人的力,错误的以为地面对人的力包括支持力和重力同时也就是人所受的合外力,会得到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其次,如果忽略冲量的矢量性忘记规定正方向,可能会误得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 。在考后笔者专门对我校507名考生做了考察统计,发现犯这两类错误的占到考生总人数的17%。
接着根据功的定义:力与在力的方向位移的乘积叫功。因为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作用在人的脚底和地的接触面上,在起跳的过程中人的重心虽然升高但是人的脚底始终没有离开地面,支持力的作用点并没有发生移动而且在人脱离地面的一瞬间立刻消逝,所以有力没有位移,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在这一步也有两个陷阱:如果不知道功的定义中力的位移指力的作用点的位移,误以为是整个物体的位移,从而把支持力的位移当成人的重心的升高,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对重心升高的计算中,最后得到错误结果。
我们的同学有惯性思维,在第一步解決冲量时使用了动量定理,马上想到在后面使用动能定理。但是问题就出在记忆这两个定理的时候由于受到误导或者不够细心,没有发现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一个细小的差别——动量定理中是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的变化;动能定理却是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一个是合外力,一个是合力,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它们所包含的意思却是天壤之别。如果误将动能定理记为: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物体动能的增量应该等于一切外力所做的功和一切内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内力不能改变系统的动量,但是却能改变系统的动能。
高校招生考试 篇3
关键词: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思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招生考试制度为学生成才、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人才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便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如何应对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是值得学习、调研和思考的命题。
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 是要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好的教育, 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践行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 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生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等多种考试招生模式学生可任选。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可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同时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 降低了一次考试的重要性, 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 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取消招生录取批次, 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 淡化高校身份, 这样高校可以在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下功夫, 从而吸引质量较好, 数量充裕的生源。试行改革试点的浙江规定,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 选择不同类型的考试招生模式, 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培养需要, 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等。学校2017年将按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 、中国语言类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财务管理) 、法学类 (法学、知识产权) 在浙招生试点, 根据专业类培养要求, 有设定选考科目两门或三门或不设定选考科目几种方式。这样做, 对考生来说, 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 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 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 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 有利于招生选拔。为适应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高校逐步实现大类招生是发展的趋势。大类招生, 顾名思义, 按学科大类或专业类招生。新生入学以后, 通过1至2年的通识课程学习, 再按学生意愿按选择专业, 分流培养。大类招生培养能拓宽专业口径, 基础更加扎实, 知识面更加广阔, 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同时通过1至2年的按大类培养, 可以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由于现在的高中生对于大学专业存在一些误区, 有的按专业名称认识专业, 并不了解专业内涵, 混淆专业名称而错报志愿情况屡有发生;有的认为只要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就一定看好;有的以为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其实一般意义上, 专业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适合与否。这样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同时又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 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 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推进综合评价选拔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 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 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前三种模式在改革之前的招生考试中已存在, 下面着重谈谈三位一体招生。它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按各自权重, 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 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其中, 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招生当年提前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 并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 按综合成绩, 择优录取。在三位一体招生中, 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 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 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 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 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 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 作为录取参考。
三、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我国高考招生始终坚持以公平为准绳, 长期实行标准统一、内容统一的国家统一高考, 不仅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满足了社会群众崇尚考试、重视公平的心理,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民族的融合。不能不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在我国, 统一高考招生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制度, 尽管可能不是最好的, 却是最有效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是高考招生改革的不懈追求。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千方百计让所有考生享有平等竞争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统招统考的缺陷是“共性多、个性少”, 这种所谓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一刀切”的做法, 实际上不能满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接受到适合自身的高等教育, 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也阻碍了不同个性学生的潜能与智力得到应有的充分开发, 为将来更有效的生活奠定基础, 再加之地域差异、成才环境不同造成的不公平。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分类考试或多次考试可以极大地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也可以缓解一年一次超大规模、极度紧张的考试所造成的压力,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现象, 形成“分层分类, 统独结合”的多元录取机制,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当然, 分类考试对公平性的要求也更高, 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考生、命题人、考务监考人和阅卷人在内的利益相关人员诚信体系, 做到让社会各方面广泛接受, 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性和安全平稳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按教育部十公开 (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高校招生计划、高校招生章程、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与申诉渠道、重大违纪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 要求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 使高校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同时纪检部门全程参与高校录取工作, 设立举报电话, 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和体系, 使高校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纪检部门全程监督之下。
四、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推进高校教育综合改革
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作文题 篇4
(2012年高考自主招生面试在即,免费资料大放送,发邮件至1729593736@qq.com索取大量权威机构内部资料,绝对诱惑!)
1.(北京大学2010)今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庚教授诞辰100周年,有人评价林庚“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请从中选择一个四字短语为题,写一篇要求在诗情画
意中富含哲理的散文,600"--800字。
【提示】对于“建安风骨”的理解,一般认为是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盛唐气象”是指唐代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兼容并包,文化中外交融。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少年精神”是指朝气蓬勃,富有进取精神。“布衣情怀”是指要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根据题目要求,在这16个字中任意取4个字来写都可,但要写得有诗情画意,且要富合哲理,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2.(北京大学2009)有腐败分子认为:腐败,是一种人人难免的“普遍本性”,它有助于刺激消费、增进感情,有利于经济增长,无害于和谐社会。请你写一篇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的文章,要求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提示】这是一篇驳论文,批驳的靶子是“腐败无害论”。批驳的时候,可以用理论论据,也可以用事实论据,要将道理讲透。引用的古诗文,以下可供参考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3.(上海交通大学2009)(1)2009年春节将至,请你代××镇人民政府写一封给烈军属的慰问信;(2)以“倾听”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提示】 小作文是写一封慰问信,要求格式正确,语言通顺,感情真挚。格式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结尾用语、落款等,都要符合感谢信的规范写法。
大作文《倾听》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如写成记叙文,可以记叙一个教师倾听学生意见的故事(或干部倾听群众呼声的故事),记叙一个欣赏音乐会时倾听美妙歌声的场
面等。如写成议论文,则重点要论述为什么要倾听,怎么去倾听等。
4.(上海交通大学2008)温家宝总理2007年上半年在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而一个民族总是看自己脚下的一点事情,那她很难有美好的未来。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应当经常地仰望天空。”请你以这段话为依据,生发联想,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3)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提示】“仰望天空”,就是要有理想,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能鼠目寸光,眼睛近视。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不管写成什么文体,都要紧扣“理想”。当然,我们一方面要“仰望天空”,另一方面也需要“脚踏实地”。如果写成议论文,能谈到这两个方面则更好。
5.(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大五校联考试题200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东方学家及翻译家季羡林先生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发表你的见解。
【提示】 这个题目是材料作文,要求根据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联系现实,选择一个角度去发表见解,写一篇议论文。对“不完满才是人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般可理解为: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拼搏,不懈努力,尽量把不完满的人生搞得完满一些,为社会多作一些贡献。
6.(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大五校2010)材料作文,题目为“网瘾”。卫生部日前发出通知称:“电击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尚不确切,暂不宜应用于临床。《中国青年报》:在过去三年里,已有近3 000名网瘾少年在某网瘾戒治中心接受过电击治疗。《亚太经济时报》:从电击疗法寿终正寝推及其他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已到了革故鼎新的时刻。《东方早报》:当孩子网络成瘾后,学校除了把孩子当作“差生”、“问题生”推给家长之外,并没有针对这些孩子开展相应的教育。《新民晚报》:治疗网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有效的治疗手段,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利润。新浪网:一旦网瘾确实能被电击治愈,那么如烟瘾、酒瘾等好多棘手问题都将成为科学实验室的目标。请你联系社会实际,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发表你的见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治疗“网瘾”的问题发表见解。要求思路开阔,联系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意见。“电击治愈”似应否定,要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一起来做工作,是一项系~L-Y-程。只要工作做得细,做得到家,青少年“网瘾”的问题终究是可以解决的。
7.(北京大学2006)模仿贪官污吏写一篇600-.--700字的检讨,其中要体现出华而不实、雕琢堆砌、避重就轻和企图敷衍了事。
【提示】这篇作文让高中生来写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十六七岁的涉世不深的小青年,对贪官污吏的心理不可能了解得很透彻。我们在写这篇作文时,要像演员演戏那样,尽量进入角色,模仿贪官污吏的口气去写检查,体现出“华而不实、雕琢堆砌”的文风,达到避重就轻、蒙混过关的目的。这对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高中生来说,确实是不太容易的。
8.(中国人民大学2009)有位哲人说过:“使你疲惫的不是眼前高山,而是你鞋底的一粒砂子。”生活也是这样,我们需要及时倒掉鞋底的那粒砂子。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高校招生考试 篇5
关键词: 高校 自主招生考试 现状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一、自主招生考试是一项不可逆转的工程
2012年底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1、自主招生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2、凡确有创新潜质或特长证明的考生,应允许其直接进入面试不需要笔试考核;3、要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学的考生适当倾斜。
可见新的《指导意见》坚定了继续走自主招生改革的目标,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中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把握政策红利,充分整合好自身资源,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二、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发展的方向
1、稳住中间,放开两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招生制度改革的部署,提出了多元录取机制。从现有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在三中全会后很有可能提出“稳住中间,放开两端”的高校招生改革方向,即在稳定一般大学的招生计划和招生生源的基础上,全面放开高职类学校的招生和逐步放开自主招生,专家预测在未来五到十年,自主招生的计划将从现在总计划的5%大幅上升到40%-50%。
2、形式多样,各取所需
近一两年,各高校在原有自主招生政策的基础上纷纷出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录取对象的自主选拔计划。这些计划对报考学生的成绩、综合素质、某方面特长或成果、甚至户籍性质和就读中学都有明确要求。比如:清华大学从13年开始实行的“新百年计划”,包括面向学业领军、素质全面学生的“领军计划”;针对学科竞赛、发明创新学生的“拔尖计划”和面向国贫县的优秀学生的“自强计划”。14年华约联盟开始联合开展自主招生“自强计划”直指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的优秀学生。13年中国人大的“圆梦计划”要求农村户口、县级及以下中学的优秀学生无需初试直接参加复试。2014年上海交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同济大学的“苗圃计划”、南开大学的“英才选拔直通车计划”均体现出高校与各自的试点中学联合开展自主选拔、培养优质生源的目的。
3、科目缩水,重质轻量
经过十年的争论和探索,2013年各大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科目均已减少,华约AAA测试从以前的五个科目改为必考《数学与逻辑》和选考《物理与探究》、《阅读与理解》两个科目;北约从以前必考五科减少为理科只考数学和物理,文科只考语文和数学。近一两年来,开展自主招生的大部分高校的考试科目都减少为两个。目前来看考试科目虽有所减少,但考试所提出的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大方向并没有变,同时还加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比如2013年北大和清华同时宣布要启动自主招生的体质测试。
4、综合素质,面试优先
在笔试科目整体瘦身的情况下,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重点将转移到面试的环节,面试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比重将加大。估计面试的比重将从目前的40%上升到50%以上,甚至会出现有些学校只有面试而没有笔试的情况。同时面试的种类和方法也将有较大的变化,在保持现有模式基础上,将会对高端学生加入“心理测评”和“评价中心”等面试方式。
三、自主招生考试的应对策略
1、观念转变
首先,学校和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要转变分数唯一的观念。未来的大学入学,将逐渐建立起结合学业水平考试、中学平时成绩、学生综合表现、学校面试评价等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笔试分数,只是其中一项指标,只占部分权重,其对高考录取将不再具备刚性约束作用。如今的高考,分数达到某一分数,就一定得录取,而未来的大学入学,分数可能只是资格与门槛,能否被录取,还要看学校的综合评价结果,卷面高分落选将不再是奇怪的事。
其次,要转变以书本为中心的观念。以书本为中心,全面掌握知识点,是目前高考体系下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注重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在考察学生知识的同时,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视野,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显然,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参与集体活动,参加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社会实践,会成为未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广阔空间。
2、机构设置
高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特殊招生管理部”,统筹协调开展自主招生的各项事宜。具体负责有①收集信息,针对性的研究政策,及时把有用的信息上报或传到其他职能部门,形成联动;②人员培训,负责培养一批可以胜任自主招生课程的学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③政策制定,为负责自主招生的老师制定特殊的政策,在经费支持、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④主动联系高校,与各高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申请更多校荐指标和保送生名额。⑤统筹规划,把最合适的指标给最适合的学生,增加学生报考的成功率。
3、课程安排
应该设置专门的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涵盖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心理素养等,处理好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的关系,要有统筹的思想,把两者积极的结合。
综上所述,对于自主招生考试我们再也不能回避,再也不能轻视,它是高校招生改革的必然方向,我们必须勇敢面对、认真研究、主动出击才能迎难而上、抢得先机,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实现新的飞跃。
高校招生考试 篇6
一、西方国家招生考试管理体制模式的调查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管理体制及运作模式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了招考分离的管理体制和高校自主招生的运作模式。
在德国, 高校招生形成了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具体运作中, 以完全中学毕业资格考试为基础, 以限额招生为主体。
美国的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有好几种:SAT, 即学术评估测验, 旨在评价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与一般的中学教育内容无太大的关联。ACT, 即美国高校测试, 旨在通过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进入大学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AT, 即学业成绩测试, 测量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特定学科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以此为学生选择大学和入校后选择专业提供参考, 也可结合其他资料, 如学术评估测验成绩或中学成绩等, 预测学生将来在大学学习中的表现。这些考试为美国各高校的招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但并非是招生的唯一标准, 就美国高校整体来讲, 并没有一个固定或唯一的入学标准。
二、对我国招生考试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国外高校招生考试管理体制是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实验而逐步形成的。相比较而言,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管理体制的改革略慢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公正分配的需求。西方高校招生考试管理体制对我国相关工作具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1.招生考试中介化。
考试中介化就是要求高考从政府职能转变为社会考试中介机构的职能, 要求高考成为考试机构为高校和考生提供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只有实现高考中介化, 高考才能平常化, 才能降低高考不利因素给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
2.评价依据多元化。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依然存在“一考定终身”的严重弊端。高校在招生考试录取中唯一的依据是高考的分数, 这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单一的评价模式, 探索并建立有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综合评价系统,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招生考试的环节上, 考试的内容应该多考查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在录取的环节, 高校应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文化课考查的基础上, 增加面试、口试、实验测试等考试方式, 在录取时应该结合考生在中学的学习情况和各方面的表现,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性向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3.招生录取自主化。
高校自主招生可以为政府减压, 同时也可以给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使优秀学生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学科专业学习。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学校定位、学科规划等主动选择适合培养的生源, 体现办学特色, 提高竞争力。现实情况是, 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既是高考的决策机构, 又是高考的管理和执行机构, 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并没有真正实现。尽管从2003 年到现在已经有53 所高校每年获得5%的自主招生名额, 但还是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的, 它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还有一段距离。
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 篇7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不是很多, 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拓宽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6月) ;《努力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模式》 (《中国地质教育》1998年第4期)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4月) ;《按类招生, 后期分流的探索》 (《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 ;《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实行大类招生后如何保证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浅析按类招生、大类培养》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年9月) ;《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趋势》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操作性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2004年第6期)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 ;《高校按大类招生的理性思考》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 ;《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决策纵横》2006年第5期) ;《对“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的思考》 (《石油科技》2006年第3期) ;《大类招生背景下综合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 (《中国地址教育》2006年第4期) ;《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4期) ;《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初探》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 ;《基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院系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期) ;《独立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等文章。
综合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 我国的高教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问题日渐关注, 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概念界定, 总结其优点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等内容的阐述, 基本上都停留在描述的阶段, 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真正实现大类招生培养应具备的条件、具体运作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部门教学管理变革等研究分析较少。国内推行大类招生改革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大学, 那么, 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是否可以实施?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 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而且大类招生的影响对象和运作主体主要是二级学院。国内现有研究大多从学校整体分析大类招生的意义、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较少从二级学院以及教学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本研究报告想要阐述的重点。
(二) 国外大类招生实施现状
在美国, 各高校的办学方针、性质和任务不尽相同, 各地区教育背景亦相差很大, 因而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和录取不尽相同, 但前提都是大学生应全面学习课业知识和充分发展自身能力。2002年, 美国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 近几年,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之一是:各大学在安排大学生课程时, 十分强调通识教育, “强调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 (Derek Bok) 也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 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哈佛大学提出:本科生在上主修课之前, 必须上通识课程, 必须文理并重, 了解掌握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术流派。哥伦比亚大学规定, 理、工、医科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需必修包括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大家的经典著作的核心课程。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认为, 理工大学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里, 本科阶段前2年甚至4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 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 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乃至学校, 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这些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 学生未来的发展要靠自身的努力, 但是大学要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为学生获得知识、完善人格、形成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二、大类招生与传统招生相比的优势
高等教育改革所需《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类招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思潮大势所趋, 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 并且有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作为指导。具体而言, 大类招生比传统招生方式, 具备以下优势。
(一) 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规格的质量要求, 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人才质量标准。按大类招生是适应市场人才化需求变化, 拾遗补缺, 满足短线人才,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做法。
(二) 培养人才模式转变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校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才”模式。这种模式专业划分细, 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按计划培养人才。另一种是“通才”模式。这种模式为宽专业口径, 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 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 容易转移工作领域。在特别强调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 按照“加强基础, 提高能力, 因材施教, 培养特色”的思路, 构建体现“宽专业、多方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 尤为重要。
(三) 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提高广大考生报考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目前招生工作发展的趋势。平衡“冷、热”专业生源, 对实际招生工作, 尤其是对目前的高等学校扩招工作有现实意义。
(四) 实行大类招生是专业设置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行业周期性变化、行政企事业单位改革等因素综合作用,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这势必要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未来适应性。但高校专业调整、改造需履行较复杂的手续, 加上教育部对新增专业审批和教育质量的检查, 也从根本上制约我国高校进行专业调整的积极性。再者, 专业人才也符合市场供求规律, 传统的老专业可能就是未来市场亟需的专业。所以, 许多高校, 尤其拥有传统专业或相近专业较多的高校纷纷按大类招生, 以缓解冷热专业招生的不平衡。
(五) 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促进院系调整和二级学院的组建、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 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 形成以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 实现了院系在全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 有利于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 使高等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提高了办学效益, 有利于基础平台课程优化整合, 促进教学计划改革, 有助于加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
(六) 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时也是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 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 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 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按照大类招生, 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 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 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确定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这样, 不仅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
三、对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2004年“五一”期间, 武汉某高校在媒体上表示, 将取消原来招生中按院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 学校资源不足是取消按院系招生的重要原因。没有完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及扎实的综合学科实力, 去实行按类招生, 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只能是盲目乐观。学生第一学年选课范围很宽, 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 有优秀的教师配置, 因为减少了专业教学的课程, 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 否则, 学生不会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大学推行按大类招生之后, 许多高校纷纷效仿, 有七成的人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但是, 需要明确, 大类招生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的。大类招生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 多门次的教学方案, 雄厚的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师资等。正如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所说,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文、理、医、工各领域完备的师资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实行大类招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不仅是招生变了, 招生变化只是教育方式改变的一个表现, 关键整个教学的理念模式都要变化, 因此, 只是在招生中提倡大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相应措施是不行的。”实践证明:北京大学是大类招生的一个典范。北京大学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 资深教授任教, 每年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与艺术, 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域, 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 要广泛学习其他同学科领域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达到实行按类招生的目的。
从中国高校大类招生实施的现状来看, 不论是院校类型还是学科类型都表明,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能盲从。大类招生的实施需要院校具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否则就算强行实施了大类招生的制度, 也只能是磕磕碰碰, 阻力重重。总的来看, 第一, 单科性较强的专业不宜按大类招生。单科性较强的专业缺乏相关支撑专业, 配套性较差不宜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第二, 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有碍按大类招生。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 同一学科大类下的相近专业隶属不同院部, 或者个别学院的所属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都有碍实行大类招生。
综合比较来看, 大类招生培养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 院校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如果实施的院校不具备相对较齐全的学科, 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设置, 就无法有效搭建起大类招生模式的基础教育平台, 也就更谈不上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通才”培养目标要求了。第二, 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 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一般来说,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淘汰方式等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而这些要素都要综合体现在培养方案上。第三, 优秀的可塑性强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四, 高效的管理队伍。要建立起一支熟悉教育规律, 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富有开拓精神和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以上四个条件对于发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院校来说缺一不可。
摘要:大类招生就是按“大专业”或“专业大类”招生, 是适应“宽口径, 厚基础”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内外大类招生研究现状的分析, 立足大类招生对传统招生的比较优势, 提出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高校招生,新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波.以评估为导向,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3) .
[2]张宏亮.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专家质疑高校自主招生 篇8
据《广州日报》消息, 中国人喜欢作文, 每次考试都要对作文“品头论足”。2012年开年, 中国大学招生联盟“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相继开考, “北约”的作文题只有一个字“暖”, “华约”的作文题考富兰克林关于理解与尊重的材料, “卓越”小作文要求用一个字总结2011年中国的变化, 大作文要求选择“见贤思齐”中的任意一个字作文。“卓越联盟”因为作文题型新颖, 今年博得一片叫好, 而“北约”和“华约”则出题平淡, 有专家看完题目后分析说, 两道题跟高考的作文很相似, 容易写却不容易得高分。今年自主招生作文与高考作文到底有几分相似, 作个比较就清楚了。以广东省高考作文为例, 2008年写的是不要轻易说“不”, 2009年是对“常识”的认识, 2010年是“以你为邻”, 2011年是“回到原点”。今年北约的“暖”, 华约的“尊重与理解”, 与高考作文同属一个套路, 要么是联系时事谈论道德热点, 要么是写些好人好事, 或者亲情友情之类。在写作空间和话题新锐上, 甚至连广东高考作文都不如。管中窥豹, 自主招生与高考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小小的作文题, 有考试研究人员指出, 自招考题日渐有了高考的影子, 自主招生越来越趋近于高考前的一次预热与练兵。如果那样, 自主招生离它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若干高校联手上演的“三国杀”, 就是一场“抢生源”的游戏, 与高考改革何干?
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 篇9
高校考试是检验高校教育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有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指导学校教育改革等功能。考试能够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学生从优秀的成绩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自信心和上进心。考试能够让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效果, 为教学方法调整, 以及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供依据。考试能够检验学校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由于狭隘的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泛滥, 高校考试正在慢慢地偏离其真正目的。为了使高校考试发挥其真正职能作用, 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高校考试机制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2. 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2.1 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考试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制度, 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主要包含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现在, 高校基本上仍延用传统的“卷子+分数”的考试模式, 这种考试模式是分数评价而不是综合评价, 于是导致学生们专注于“念两经、攻一术” (教材经、教辅经和考试战术) , 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会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理论考核, 忽略了知识的实时性、创新性;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更为严重的是, 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和教学导向, 使分数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障碍。
2.2 各高校考试试卷标准不一。
各高校考试应该能够正确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各高校中同一门课程由于课时和授课教师的不同, 导致对课程的学习深度和重点的把握不同, 因此试卷的难易标准不同, 试卷考核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高校的同一门课程, 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成绩分布差异非常大, 失去了考试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各高校考试试卷标准不一将不能客观公正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将影响对教师教学成果和教学能力的客观评价。
2.3 高校考试将引发诚信教育危机。
近几年, 高校考试普遍出现了考前划范围、划重点等现象。教师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成效;学生希望同过这种方法来减少自己的所学内容, 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这种看似双赢的结果, 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学生不再认真学习, 只注重最后的简单记忆, 都将希望寄托在最后教师所划的重点上, 平常则没有动力去好好学习, 这样考试成绩将不能公正客观地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唯分论的评价标准下, 教师将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效果真实地反映出来。考试要以整个教学过程为基础, 任何违反教学规律的行为, 其危害不仅仅是引发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准确性, 更多是引发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质疑, 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根本毒害。
3. 高校考试改革对策
3.1 改革考试制度,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考试制度是选取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制度, 需要在传统的考试制度上进行改革。进行考试改革的原则是, “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 淡化期中和期末”。为保证教学质量, 提出“阶段测试, 综合考核”的方式。考试中不以分数为目标, 要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 以创新性态度对待考试内容, 认真完成考试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准确、灵活掌握所学内容, 在复习时做到有目标、有方向, 不死记硬背, 不唯试题库为上,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创新型的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而不单纯是对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
实行等级制考核评价制度, 通过考试达到对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 就达到了高校考试的目的。模糊分数名次, 能减轻学生在考试中的心理负担, 消除学生追逐分数名次的心理, 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气氛中接受考试, 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采取笔试、实验、口试、论文等综合考核方式, 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会创造、会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能力强的社会精英, 摆脱高中教育阶段以分数定高低, 以分数为骄傲的考核评价理念。
3.2 各高校联合/交叉考试, 确保评价标准客观一致。
为了能够客观一致地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 可采取各高校联合或交叉考试的策略, 即高校间共用同一试卷, 完成同一课程的考试。联合或交叉考试, 不仅可以形成学生学习的竞争压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竞争下自身的有效竞争力, 促使学生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同时高校联合或交叉考试, 也能激发教师的责任感, 在与外校的竞争考试中, 客观评价自身的教学能力, 验证教育效果。
3.3 建立试题库, 进行全面考查。
在以考试为检验手段的情况下, 为了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所学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防止教师临时划重点, 学生突击记忆的问题, 可采取建立试题库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策略。建立试题库, 考核范围覆盖面广, 学生只有安心学习、复习, 不能再寄希望于考前的突击性辅导, 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养成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4. 结语
高校考试必须彻底摆脱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高中教育评价模式, 大力推行等级制考试制度, 强调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避免单纯记忆性的考试内容, 通过考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教与学的导向,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 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有高校考试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的问题, 重点从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各高校考试试卷标准不一和高校考试将引发诚信教育危机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健全考试评价制度, 各高校联合、交叉考试和建立试题库等考试改革方法, 上述方法已应用到我校各层次教学对象的考试体系中, 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校考试,问题,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曼初.论考试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1) .
[2]徐盛林.培养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探索[J].机械高教研究, 2001, (4) .
[3]王育杰.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4]刘宁, 董秀.高校考试改革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8:123-125.
高校招生考试 篇10
为了应对这样的阅读试题,学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有计划地安排限时阅读训练,在确保阅读正确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阅读速度;同时还要利用一切机会扩充自己的词汇量,不要局限于课本词汇,要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小说等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词汇。
下面是2010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试题中的一篇英语阅读文章,看看你能否在15分钟内读完本文并完成文章后的8道阅读理解题。
Animation/emotion: Communication seen as authentic is generally passionate and animated. Communication that is presented in a neutral or objective way is seen as less credible, and the motives of the speaker may be questioned. The assumption is that if you believe something, you will advocate for it. Truth is established through argument and debate.“Conversational style is provocative and challenging, and the intensity is focused on the validity of the ideas being discussed.” Effective teachers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re often found “displaying emotion to garner student respect”. African Americans tend to perceive greater emotional intensity when rating the expressions of others.
Directness/indirectness: Generally directly facing and talking with the person with whom you have an issue or problem is preferred. Someone who won’t face you directly shows his or her claim or problem to be invalid; the assumption is that anyone with a legitimate problem would come to the other person directly. A lack of response to a general accusation or allegation by someone is viewed as an indication of innocence. The internal attitude of an innocent person is “I know they aren’t talking about me, so I don’t have to respond.” Responding to a general accusation shows that the “mark hit home.” A direct accusation will usually bring a direct denial and a request to confront the person making the allegation.
In terms of romance, men and often women will usually state directly whether they are interested in a potential relationship. Ignoring or acting subtly disinterested is not interpreted as a sign of disinterest from a woman; it may be seen as a rude or arrogant response.
Teachers are often expected to show they care by “... controlling the class; exhibiting personal power; establishing meaningfu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 pushing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class) standard; and hold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students by incorporating African-American interactional styles in their teaching”.
Eye contact: Tends to be quite direct and prolonged when speaking, less so when listening. This is the opposite of the dominant-culture pattern in which the speaker tends to look away from the listener and the listener looks directly at the speaker. The overall amount of eye contact is not different from dominant-culture patterns; it is when the eye contact occurs that differs.
Gestures: Frequent and sometimes large gestures are normative.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is what is valued, and if the gestures increase expressiveness they are seen as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nlc202309031427
Identity orientation: Traditionally, African Americans have a more collateral orientation than European Americans (Nichols 1986, management training session). Self is viewed and decisions are made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group and by assessing how the action will affect others in the collateral identity group.
Turn taking and pause time: Turns are taken when the speaker is moved to speak; urgency, status, and the ability to command attention from others determines speaking order. The right to continue speaking is granted by others depending on how well the speaker’s idea is being accepted. Responses from others are usually made at the end of each of the speaker’s points, and this is not felt to be an interruption of the speaker. Turn taking in dyads is also regulated by non-verbal cues that differ markedly from those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These include: hand gestures, postural shifts which mirror the conversational partner, intonation drop, tempo slowing, and lessening of intensity. The change in gaze direction employed in the dominant culture is often not used. Pause time is often brief; people in groups may interrupt or speak on the ends of other’s sentences.
Space: Research on use of space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s mixed. Some studies indicate that, in race-matched pairs, black children will stand closer to each other during conversation than white children do. Other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employ a greater public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Time: Linear time is not internalized to the extent it is in the dominant society. Being a more relationship-oriented culture, African Americans tend to be more relaxed in this regard—“The right time is when we get there.” Anger from others at being late is often met with puzzlement—“I’m here now, let’s get started” is a common response to this kind of situation.
Touch: Among friends, African Americans employ more physical touch than European Americans do and less than that usually seen among people of Latin or Arab cultures. African Americans tend to touch children more often and for greater lengths of time than do European Americans.
Vocal patterns: Black English contains a wide range of both volume and pitch within its acceptable pattern. The voice can range from a very quiet, deep sound to very loud and high-pitched, and all may be considered appropriate. Expressiveness and compatibility with the speaking situation is what determines whether the pitch and tone are “correct” . There is not a fixed, relatively narrow range, as is the case in some other cultures.
1. When having an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with an African American, you’d better present yourself ________________.
A. in an emotional mannerB. in a natural manner
C. in a believable wayD. in an objective way
2. When you have a problem with an African American, a generally adopted way is to ________.
A. show off the invalid problem
B. avoid meeting the person face to face
C. talk with the person involved straightforward
nlc202309031427
D. respond to the accusation indirectly
3.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of African Americans, ____________________.
A. both parties tend to express themselves subtly
B. expressing the attitudes directly is normative
C. showing disinterest at first is the common practice
D. ignoring each other purposefully is widely accepted
4. Compared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pattern, the eye contact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s inclined to be ____________.
A. less direct when they are listening than speaking
B. more prolonged when they are listening than speaking
C. less prolonged when they are speaking than listening
D. similar in bot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5. The turn-taking cue in African American speech pattern is that ___________.
A. verbal hints are usually made
B. the speaker will be interrupted directly
C. body language is often employed
D. there is a change in gaze direction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eople have the least physical touch in communication?
A. People in Africa.
B. European Americans.
C. People of Arab culture.
D. People of Latin origin.
7. The passage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____________.
A. African Americans in interactional styles
B. dominant cultural behaviors in America
C. communicative patterns of racial minority
D. different non-verbal cues in America
8.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 that ________________.
A. African Americans have a hurry-up lifestyle
B. what determines speaking order is primarily social statue
C. American conversational style is intense and challenging
D. the proper voice range is quite narrow in some culture
【答案与解析】
1. 选A。细节题。从第一段的最后两句话中可找到答案。Effective teachers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re often found “displaying emotion to garner student respect”. African Americans tend to perceive greater emotional intensity when rating the expressions of others. 美国非裔学生的老师们经常会表露个人情感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当美国的非裔公民评价别人的表达时常常会倾向于考虑他们的情感强烈程度。
2. 选C。细节题。从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中可以找到答案。Generally directly facing and talking with the person with whom you have an issue or problem is preferred.一般来讲,跟和你有牵扯或者问题的人直接面对面的谈话是比较好的方法。
3. 选B。细节题。从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可以找到答案。In terms of romance, men and often women will usually state directly whether they are interested in a potential relationship. 在恋爱方面,男人和女人都会直接表明是否有意向发展恋情。
4. 选A。细节题。从第五段第一句话可以找到答案。Eye contact: Tends to be quite direct and prolonged when speaking, less so when listening.美国的非裔公民在说话的时候眼神交流更直接、交流时间更长,而听的时候相对短些。
5. 选C。推理题。从第八段中Turn taking in dyads is also regulated by non-verbal cues that differ markedly from those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These include: hand gestures, postural shifts... 两句可知。其句意为:这种次序的轮换同时也受到完全不同于主流文化的非语言暗示的影响。这些(非语言暗示)包括:手势和姿势的变化……手势和姿势的变化都属于肢体语言,故选C。
6. 选B。细节题。从倒数第二段里的句子Among friends, African Americans employ more physical touch than European Americans do and less than that usually seen among people of Latin or Arab cultures.,我们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身体接触程度由弱到强的排列是:欧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拉丁美洲或阿拉伯人。
7. 选A。主旨题。从文章的整体去判断。本文主要讲的是非裔美国人在交流方面的一些特点。
8. 选C。判断题。本文主要讨论人们在交流方面的问题,重点围绕在非裔美国人,也谈到一点在欧裔美国人,因此选C比较恰当。其他选项都有误。
【超纲词汇】
1. authentic adj. 真的, 真正的;可靠的, 可信的; 逼真的
2. animated adj. 活生生的,栩栩如生的;生气勃勃的,活跃的;热烈的
3. neutral adj. 中立的,不偏不倚的,持平的,无倾向性的
4. credible adj. 可信的,可靠的
5. assumption n. 假定,臆断,假设
6. provocative adj. 煽动性的,刺激性的,挑衅的
7. intensity n. 强烈,剧烈;(感情的)强烈程度
8. validity n. 有效,效力,合法性;正当,正确,确实,符合逻辑
9. garner vt. 取得,获得
10. perceive vt. 感觉,察觉,理解,注意到,意识到;视为,认为,理解为
11. legitimate adj. 合情合理的,合法的;法律认可的,法定的
12. accusation n. 指责,指控,控告;(被告发、控告的)罪名,罪状
13. allegation n. 陈述,宣称,辩解,陈词;指控
14. subtly adv. 隐隐约约地;模糊地
15. arrogant adj. 傲慢的,自大的
16. collateral adj. 相关的;旁系的;并行的;附属的,次要的
17. dominant adj. 占优势的;统治的,支配的
18. postural adj. 姿势的,位置的
19. normative adj. 标准的,规范的
20. internalize vt. 使内在化
21. pitch n. 音调,高音
高校招生考试 篇11
一、实施网络考试是深化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1.实施网络考试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思政课考试组织的效率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试组织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单位合作, 运用纸质在规定时间实施考试, 考试结束后要进行繁重的人工阅卷, 整个考试过程中从制卷、组织考试和阅卷等环节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仅如此, 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失误, 如考试阅卷评分的累计错误等, 严重影响了考试组织成效的提高。 实施网络考试, 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简化考试流程, 可以 “对考试科目的信息做到动态管理”、“减少传统考试的繁重的考务工作”、“考试阅卷工作也比较简便”[2], 学生考试试卷评阅可以实行即考即改, 学生考试结束就能快速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 并能迅速获得“详细的成绩分析与试卷评估”[3], 而且准确无误, 这是传统的纸质考试所无法企及的工作效率;在网络考试运行过程中, 通过在考试系统中设计一定的人性化的界面, 如“注意保存答题”、“提交试卷再关机”等温馨提示, 可以提醒和引导教师和学生避免考试过程中的失误, 将会“极大提高网络考试系统的效果性和公平性”[4]。
2.实施网络考试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实施, 其前提是在借助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考试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题库, 而且题量要达到足够的数量。 高校思政课每门课程的网络考试题量至少要达到800题以上, 才能保证学生考试时能有充分的随机组卷的可能。 但是,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试中, 一张纸质试卷的题量一般在30至40题之间, 不仅其考试覆盖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 其制卷过程也不需要太多教师的参与, 一般是1至2位老师制卷, 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 长此以往, 造成教师的依赖和惰性, 既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又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网络考试, “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改革”[5], 在建立网络考试题库时需要足够量的试题, 仅有1至2位老师出题不仅是繁重的任务, 而且是难以很好地完成的, 因此, 需要由参与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所有老师合作共同命制试题建设题库, 这不仅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 还会促进教师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试题。 教师还需要熟悉并熟练网络考试相关操作程序, 这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师网络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提高。
3.实施网络考试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进一步创新
考试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 但是, 多年来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变革基本上局限在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基础上的局部微改, 高校思政课考试不能以新颖的形式和高效率吸引教师和学生, 考试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 实施网络考试, 让教师和学生在原有考试模式基础上将考试和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 不仅能激发教师参与高校思政课考试的改革和创新, 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考试的兴趣和激情。 高校思政课实施网络考试, 可以通过考试的改革创新促进教学的改革创新, 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存在的问题
网络考试作为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目前已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和探索,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 各个高校的思政课考试在运用网络考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值得关注和解决。
1.网络考试系统开发和维护不足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需要借助网络平台, 开发具有高校思政课特色的网络考试系统。 从实际开展网络考试的高校来看, 一般都是学校通过教科研项目, 聘请网络公司参与开发考试系统, 这样可以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懂网络考试系统开发的难题。 网络公司在开发过程中, 虽然有高超的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 却不能把高校思政课课程性质和考试价值理念理解透彻, 一般只能根据高校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开发, 不能进行前瞻性和拓展性的开发, 网络公司提供的考试系统可以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正常运行, 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思政课考试相关研究的需求。 同时,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教学任务繁重, 而且教师中几乎没有专业的网络技术高超的人员, 教师平时的精力很少用到网络考试系统的维护上, 网络公司在按要求提供开发系统后一般也不会主动提供维护的服务, 这不仅会影响网络考试系统的升级改造, 而且会给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系统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如“网络考试系统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6]等, 如果长期下去, 就势必影响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质量和声誉, 甚至难以保证网络考试的客观、公正和合理性。
2.网络考试试题题库建设不健全
为便于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顺利进行, 目前网络考试试题基本上局限在客观题上, 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 由于机改试卷的局限, 无法运用主观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 客观题的考核只能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简单的知识理解能力, 无法对学生知识运用、迁移和实践创新能力及学生的情意进行考查, 这与高校思政课帮助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是相去甚远的。 同时, 已有实施网络考试的高校, 考试试题库中的题量有限, 不足以为学生考试过程中一人一卷随机组卷提供支持。 不仅如此, 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考试时不分差异使用同一个题库, 这对学生是无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 例如文科和理科学生间有差异, 音乐体育美术专业学生和经管中文专业学生有差异, 等等, 面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 网络考试时只使用同一题库中同样难度系数的试题, 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评价在调动和促进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中的积极作用, 反而会打击一些专业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积极性, 最终必然会影响或降低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3.网络考试信息深度分析和运用不充分。
目前, 思政课网络考试已得到许多高校的关注和使用, 不仅领导、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中心高度重视, 思政课教师也积极参与, 但是, 对网络考试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运用却并没有引起教师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网络考试更多的是体现在考试手段和形式上的改变, 没能为后续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反思。 即使教师在网络考试结束后进行网络考试的相关分析, 但是在考试信息的深度分析上还远远不够, 一般地, 对考试数据信息的处理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数据备份、查询及简单统计分析阶段”[7], 特别是在考试信息的应用上还非常缺乏, 这不仅不能通过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和师生的发展, 反而不能将考试信息作为学校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改善管理提供较好的决策参考和建议, 无形中浪费了网络考试中形成的大量数据信息资源。
三、完善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策略建议
1.重视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提高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要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必须把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学校要在原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 或者引进高水平的考试软件开发人才, 或者选拔有较好网络技术基础的教师进行培养培训, 或者与网络公司建立协同合作关系, 为网络考试系统开发和维护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 学校要将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给予相关人员适当待遇和权利, 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 学校还要重视对所有思政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 也可以通过集中或分期分批方式, 将教师网络技术能力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管理和考核中, 促进教师整体提高网络技术能力, 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高效和顺利运作。
2.教师全员参与科学命制试题, 完善优化网络考试题库。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题库的建设, 要充分调动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通过分工协作进行集体研究和攻关, 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课程理念、课程内容逻辑体系、考试命题原则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科学命制试题, 特别是要对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客观试题进行改造和创新, 将学生成长中的思想疑难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纳入考试内容, 引导学生在考试中将课程学习内容和自己的成长有机结合。 任教同一课程的教师可以按教材章节分工命制试题, 定期由课程负责人召集教师集中研讨组成题库, 并逐年更新补充试题;教师在既有客观题的基础上, 可以丰富试题的背景材料, 如利用网络将文字、图画和音视频材料有机结合, 避免过去纯文字的材料呈现, 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捕捉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统一的情况, 在研制命题、建设网络试题库的时候, 学校也可以联合临近区域内的高校教师参与试题命制, 试题库建成后, 合作高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 同时, 为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公正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 学校可以在网络考试实施的同时, 采取适量的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小论文、方案设计等方式, 给学生出一些主观试题, 作为网络考试的补充和完善。
3.激发教师运用网络考试信息, 发挥网络考试促进作用。
高校思政课实施网络考试后, 和以往的纸质考试相比较, 在学生的考试资源、考试信息存贮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教师在考试结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利用网络考试系统对考试信息数据进行采用和分析。 为激发教师善用学生网络考试信息数据,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学单位可以组织教师从学生答题成效对试题的难易度、 学生的知识理解运用、 问题解决、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 定期形成学生考试信息报告, 为以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深化、教学考试完善、 教学管理创新提供具体而有效的依据和参考, 让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亮点和特色。 同时, 也可以依托学校等各级各类教科研研究项目, 激励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探讨, 促进教师将教学、考试和研究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 让高校思政课借助网络考试的实施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总之, 网络考试作为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其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试题库的建设、教师熟悉并熟练使用考试系统能力的提高、考试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和充分运用等, 都需要做长期的关注和研究。 相信通过高校和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持续改革创新, 网络考试会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朵奇葩。
摘要:目前网络考试已成为“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实施网络考试是深化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思政课考试组织的效率, 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存在系统开发和维护不足、题库建设不健全和考试信息深度分析与运用不充分等问题, 在完善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提高教师网络技术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科学命制试题, 完善优化网络考试题库;促使教师运用网络考试信息, 发挥网络考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新取向
参考文献
[1]徐敬东.基于ASP.net的网上考试系统的构建[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2]苏文豹.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11) :99.
[3]赵占军, 杜骁.试论网络考试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新通信, 2014 (10) :84.
[4]于佳, 赵绪辉.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意义探析[J].软件, 2014 (2) :126.
[5]王新耀.无纸化考试系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作用的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 :46.
[6]伍守意.网络考试系统中防止作弊行为的方法研究与实现[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 (5) :78.
【高校招生考试】推荐阅读:
高校自主招生07-23
高校招生系统05-26
民办高校招生管理08-21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阵痛09-06
高校自主招生哪家好05-14
高校2014年自主招生09-21
高校招生自主权05-28
高校招生工作战略研究08-12
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05-17
高校招生宣传策划书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