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处理工艺

2024-05-15

传统处理工艺(精选8篇)

传统处理工艺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印染行业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然而,纺织行业产生的废水量也增大到年排放量9亿多吨,其中印染废水排放量占纺织行业废水排放量的80%[1,2]。为解决印染废水达标排放问题,涌现了一批印染废水处理传统工艺,如吸附法、电化学法和好氧/厌氧生物法等。然而,随着染料助剂如聚乙烯醇(polyxinyl alcohol,PVA)等化学原料的广泛应用,印染废水的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印染废水处理新兴技术,如超声波技术和临界水氧化技术等。

本文在分析印染废水水质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印染废水处理传统工艺和新兴技术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 印染废水质特征

由于印染废水由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染色废水等多种废水组成[3],因此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组份复杂,碱性强。因为印染加工各工段产生的废水水质差异,所以混合后的废水组分复杂。且印染工艺中使用碱液浸泡,大部分的染料都是碱性染料,所以,印染废水呈强碱性。

(2)色度高,透光率低。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有色可溶性物质以及染料等化学剂,因此废水有很高的色度。织物上天然杂质的存在会大大降低废水的吸光度。

(3)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印染废水含有大量的天然有机物及人工合成有机物[3]。且有机物多为染料和表面活性剂等难降解有机物,因此,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差。

2 传统工艺

由于印染废水具有组份复杂、碱性强;色度高、透光率低;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等显著特征,因此不可直接排放。印染废水处理的传统工艺从原理来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2.1 物理法

2.1.1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体物质,使污染物在吸附剂的表面自动发生累积或聚集(如图1)。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使污染物在相界面凝聚;而化学吸附过程则是污染物在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4]。C.Namasivayam等[5]研究了活性炭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得到其吸附能力达6.72 mg/g。吸附法处理印染废水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投资小,周期短。但由于吸附剂对污染物质只是聚集,如处理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吸附剂的再生较复杂。

2.1.2 混凝法

根据混凝剂 (其结构模型见图2)对胶体粒子的混凝作用不同,混凝法可分为三种:电性中和、吸附架桥以及网捕和卷扫。电性中和是投入混凝剂使ζ电位下降,排斥能峰相应下降至0时,胶粒发生相撞聚集,使位能降到最低(图3);吸附架桥是投加高分子物质,充当胶粒间的连接体,形成“胶粒-高分子-胶粒”的絮凝体(图4);网捕和卷扫是通过投加铝盐和铁盐生成大量氢氧化物沉淀 [4]。张毅[6]进行了复合混凝剂处理模拟酸性染料废水的研究,COD去除率可达85.3%,脱色率可达97.5%。混凝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小,色度去除率高。但该法产生的污泥较难处理,且投加絮凝剂的运行成本较高。

2.1.3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在外力推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新型技术。Jae wook Lee等[7]采用絮凝和膜处理的耦合工艺分别处理了橘黄16以及黑5两种染料,发现这种耦合工艺对以上两种染料的脱色率均可达到99.9%的。膜分离法具有无相变,节能易控、无需投加化学药品等优点[4]。但它在使用中会产生难处理的浓缩液且膜成本较高易污染。 如今常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处理废水,即MBR技术。MBR提高了污泥浓度,延长了难降解物质的停留时间,强化了处理效果。但MBR技术仍存在能耗高、清洗难等问题。

2.2 化学法

2.2.1 化学氧化法

常用的化学氧化法主要有Fenton试剂(Fe2+,H2O2)和含氯氧化剂(Cl2,NaClO) 氧化法等。Fenton法主要是在废水中加入Fe2+以及H2O2,再利用紫外光照射,使其产生强氧化性羟基氧化难降解有机物,同时利用Fe2+的絮凝作用,强化处理效果[8];W.G.Kuo[9]利用Fenton法处理染料模拟废水后发现: COD的去除率大约为90.0%,脱色率约为97.0%。含氯氧化物氧化法是利用其在水溶液中产生的次氯酸根来达到处理效果。该法处理彻底,但对直接染料和分散染料的处理效果较差。化学氧化法是目前最为最成熟的技术之一,但存在出水无法达标排放的问题,因此常加入催化剂或与其他技术联用。

2.2.2 电化学法

电化学处理印染废水技术主要包括微电解法、电化学氧化法、电渗析法、电吸附法。微电解法中以铁屑和炭构成原电池,通过污染物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加上原电池自身的电富集等作用,从而去除污染物。电化学氧化法使污染物在阴阳极分别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沉淀物或气体。电渗析技术原理(如图5所示),主要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分离出电解质。电吸附法技术与吸附法的原理基本一致,但通过电技术增加了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并减少了二次污染[10]。A.G.Vlyssides等[11]对印染废水采用电化学法处理,去除率分别达到COD为86.0%, ADMI色度为100%。电解法的优点有:降解彻底,处理效果好;设备小,占地少;操作简便,但该法存在能耗大,不宜处理颜色深、COD高的废水。

2.2.3 光催化氧化法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型复合纳米功能材料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12]。光催化剂纳米粒子在一定波长的光线下受激生成电子空穴对,将氧还原成活性离子氧,使催化剂表面吸附的羟基自由基具备极强的氧化-还原作用。目前,TiO2等半导体材料是普遍使用的催化剂,罗浩等[13]利用TiO2为光催化剂,高压汞灯为光源对印染废水进行了光催化降解的研究,得出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COD去除率为84.3%,脱色率为89.6%。光催化氧化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条件易控;有机物氧化彻底,COD去除率高;可利用太阳光,节约能源。但该法存在着催化剂效率低,易失活等问题。

2.3 生物法

2.3.1 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达到去污目的的方法。有机物被微生物摄取后,一部分用于提供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新的细胞物质[14]。俞宁等[15]研究了某印染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COD去除率可达93.6%。好氧生物处理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占地面积大、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处理费用高等。因此,研究人员在该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改进技术,如好氧颗粒污泥法以及强化生物铁活性污泥法。如茹林峰等[16]在两个反应器内进行了生物铁法-膜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结果发现COD平均去除率可高达93.5%。

2.3.2 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或化合态氧存在时,降解、稳定有机物的方法。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复杂的有机物被降解,转化为三部分:甲烷;无机物和细胞物质。徐向阳等[17]采用偶氮染料废水进行厌氧生物处理研究,发现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0.0%和85.0%。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有:污泥产率低、能耗低、营养需求少、可回收能源、可去除难降解污染物。但厌氧反应较慢,且会产生恶臭气体。厌氧法多用作预处理,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3 新兴技术

为了顺应印染废水成分越来越复杂,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近年来兴起一些新技术,主要有:超声波技术,湿式空气氧化法(WAO),临界水氧化法(SCWO),生物强化技术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等。

3.1 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虽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废水处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超声波技术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摆脱了传统的物理法效率较低,易二次污染的缺点。超声波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18]。研究人员常利用超声波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用来处理印染废水,如孙海波[19]利用超声电化学技术,对染料废水进行了处理,最终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达到90.0%以上。超声波技术可调控反应速度、改变反应途径并改善反应条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缺点是能量利用率低,降解发热严重,处理水量小。

3.2 湿式空气氧化法和超临界水氧化法

湿式空气氧化法(WAO)与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属于高级氧化技术,相比较传统的化学氧化方法,其不需投加药剂或者催化剂。WAO是在液相中通入空气(T:175~350 ℃,P:2067~20670 kPa)使有机物被氧化。SCWO是在水的超临界状态下(T>373.85 ℃,P>22.1 MPa),使难降解有机物发生强氧化反应。近年来,在WAO中加入催化剂,提出了SWAO。Onur Ö Sögüt [20]利用SCWO技术处理碱性染料废水, TOC的去除率为99.9%。WAO和SCWO具有以下优点:无二次污染、无需供热、占地面积少。该法的缺点是:操作条件苛刻,易造成腐蚀;可能产生有毒中间物;投资和运行费用均较高等[21,22,23,24]。

3.3 生物强化技术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针对生物处理技术对废水色度去除效果不佳、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等缺点,生物强化技术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应运而生。生物强化技术是在系统中投加以目标污染物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功能菌的生物处理技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以提高生物密度的生物技术。Ruofei Jin等[25]利用基因工程菌对染料废水进行处理,染料去除率达到81.73%。生物强化技术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抗毒性强、污泥产量少等优势。但现今功能菌的长效性和安全性是该技术发展的两大难题[26,27]。

3.5 发展趋势

面对我国印染行业迅速发展,印染废水成分越来越复杂的现状,原有的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等传统技术已日渐显得“力不从心”。若将各技术协同处理,扬长避短,有望获取理想的处理效果。面对新兴技术,应大力引进相关学科领域技术,如基因工程菌培育技术,降低膜成本技术等。同时,今后宜着力于增强新兴技术的稳定性、高效性和经济性。

4 结 语

我国印染行业迅速发展,水量增加,水质复杂。本文剖析了印染水质特点;阐述了传统工艺中的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其相应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典型新兴技术中如超声波法、临界水氧化法、生物强化法等技术及其优缺点;结合印染废水特点,点明了传统工艺与新兴技术的传承关系。最后,展望了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处理工艺 篇2

进入八、九月份, 盛夏天气炎热, 辽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干旱现象, 大伙房水库所在的抚顺地区也是这样, 2015年的抚顺地区普遍降雨量较少。但是这种降雨量的减少, 为抚顺自来水公司处理饮用水提供了一个方便条件。因为少雨, 大伙房水库就如同一个天然沉淀池将进入水库的水进行沉淀, 大伙房水库原水浊度可以达到5NTU以下。在此原水条件下, 采用水厂传统工艺沉淀后的水直接进入超滤膜来过滤饮用水, 为了考虑到经济条件, 避免药剂浪费, 可以在膜前预处理中省略掉加药的环节, 即膜前不进行任何预处理的方式, 采取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直接过滤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省计量泵消耗的电源, 也可以节省聚合氯化铝和次氯酸钠溶液的消耗, 在水质良好的情况下, 可以降低出水费用[1,2,3]。

2试验

2.1超滤系统的运行方式

本阶段超滤膜系统的运行方式采取全量过滤的方式, 即膜前采取不进行任何预处理方式, 膜前的自清洗过滤器的主要作用是滤除大颗粒无机杂质, 避免对膜丝造成物理损伤。处理水量设定为1m3/h, 1.5m3/h, 2m3/h, 2.5m3/h和3.0m3/h, 通过处理水量的方式来分析出水的情况;超滤膜装置过滤周期为30min;超滤膜的清洗流程为正冲10s, 下反冲15s, 上反冲15s, 正冲10s;正冲水量为8m3/h, 下反冲水量为7.5m3/h, 上反冲水量为7.5m3/h。

2.2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超滤出水处理高温高藻水的对比分析

2.2.1浊度的去除效果分析

图2为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出水与水厂传统工艺出水效果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水浊度在2~4NTU之间, 浊度较低, 因此对于采用传统工艺出水的自来水厂和采用超滤膜直接过滤的工艺来说对应的出水浊度也相对较小。采用传统工艺出水的净水厂出水浊度的范围为1~1.8NTU之间, 平均出水浊度1.4NTU。符合当地规定的小于3NTU的标准。出水效果基本达标。但为了达到国家的出水标准, 使出水标准精益求精, 采用超滤膜直接过滤出水, 由于原水本身浊度低, 超滤膜过滤效果较好, 所以超滤膜出水浊度在0.1NTU以下的保证率为99%。出水水质稳定, 波动范围小, 出水效果值得信赖。

2.2.2 CODMn的去除效果

图3为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过滤、传统工艺出水与原水CODMn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水CODMn较大, 范围在2.7~3.7mg/L之间。传统工艺出水的CODMn范围为2.0~3.0mg/L之间, 平均值为2.4mg/L, 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在3mg/L以下的标准。传统工艺耦合超滤过滤出水CODMn范围基本在1.3~1.7mg/L之间。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较传统工艺在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对比下有很大的优势, 去除效果十分良好, 且出水效果稳定。

2.2.3微生物去除效果

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直接过滤出水去除水中微生物效果良好, 在出水中大肠菌群基本未检测到。偶尔能检测到细菌, 这可能与超滤膜污染未及时清洗和膜丝损坏有关。整体来说传统工艺超滤出水去除微生物的效果良好。

3结论

在抚顺进入8月份以后, 大伙房水库原水水质较好, 原水中浊度较低, 水中有机物含量也较低, 所以为了避免药剂及材料的浪费, 所以采取传统工艺与超滤工艺组合使用的方法。超滤膜直接过滤出水浊度小于0.1NTU的保证率为99%左右, 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45%左右。超滤膜直接过滤出水和传统工艺出水均未检测到微生物污染物。

摘要:在抚顺进入8月份以后, 大伙房水库原水水质较好, 原水中浊度较低, 水中有机物含量也较低, 所以为了避免药剂及材料的浪费, 所以采取传统工艺与超滤工艺组合使用的方法进行处理。通过对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运行的方式、出水效果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探究, 为抚顺自来水厂处理技术落后, 原水浊度高, 水质差的情况下提供技术方法, 也为抚顺新建自来水厂和北方冬季寒冷地区自来水厂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超滤,传统工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锦, 王晓昌, 何自琦.超滤膜直接过滤水处理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 33 (1) :51-55.

[2]英海泉.超滤在传统工艺供水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传统工艺作文 篇3

当我再次踏入那乡间小路,却没有听到老爷爷苍劲有力的叫卖声。我跑出门,想要去寻找儿时的那份声音,却遇上了一个穿着格子衬衫、拉着一辆新工具车的大叔。我跑上前去问那位大叔:“叔叔,为什么那位老爷爷不卖糖画了呢?”大叔冲我笑笑:“哦!我是老爷爷的儿子,我爸在不久前因病去世了。他还对我说,一定要把糖画发扬光大。”我买了一根,味道几乎没变,还是那浓浓的焦糖味,只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带我去逛街,在街上我看到了一个身影——那位卖糖画的大叔!我赶紧跑过去,大叔看到我说:“我答应过爸,一定要把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都吃到糖画。”

传统处理工艺 篇4

关键词:真空炉,粗锡,砷锑,经济临界点,比较分析

1 真空炉进行锡锑分离的背景

在传统的锡火法精炼时,是采用氧化锅除砷锑,利用结晶机除铅铋的冶炼技术。这种传统的冶炼方式有着直收率偏低、会产出有毒物质及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因此寻找一种安全可靠并经济节能的粗锡精炼技术是未来锡冶炼的发展方向。新型锡铅锑分离真空炉是昆明理工大学为进行高铅锑锡合金分离而研制的一种新型真空炉。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新型真空炉已成功应用于锡铅锑合金的处理。在处理高锑粗锡时,用真空炉进行锡锑分离已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真空炉用于处理高锑粗锡是成功并且成效显著的,但真空炉能否应用到含锑较低的粗锡的处理,工业上还没有进行实际的探索。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又进行了用真空炉处理粗锡的探索,取得了用真空炉直接产出合格精锡的成果,从技术上已能证明真空炉处理含锑低的粗锡技术是完全可行的。真空炉能否在低锑粗锡的处理领域比传统工艺更经济,对真空炉在锡冶炼中的推广应用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2 真空炉砷锑的蒸发与粗锡含砷锑品位的关系

合金中某一种元素i的蒸气压pi首先受其浓度的影响,然后受各种元素之间原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用公式表示如下:

上式中,为合金中i组分的纯物质饱合蒸气压,ai为i在合金中的活度。

因此从理论上说,真空炉中元素的蒸发速度与粗锡中的元素的品位是呈正比关系的。根据相关的实验研究,锡与铅、铋、砷、锑杂质元素的挥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表明铅和铋可以通过真空蒸馏得到很好的分离,但锑和砷与锡的分离效果不佳,当锡的蒸发量达1 0%时,铅铋已基本上完全脱除,锑砷的脱除率约80%,此时如继续蒸发,锑砷的脱除率将明显放慢。

来宾华锡冶炼有限公司曾采用昆明鼎邦公司的第二代真空炉进行处理粗锡的生产实验。真空炉按以下生产工艺条件进行实验。

工艺参数:真空度为5~10 Pa;蒸发盘温度为1 250~1 350℃;处理量为15 t/d。

实验累计处理了71t粗锡,得到以下试验结果(见表1至表4)。

实验结果和锡与铅、铋、砷、锑杂质元素的挥发率之间的关系基本相符。当粗锡中的铅铋已基本蒸发完后,砷锑的蒸发率也是在80%左右,若继续蒸发,砷锑挥发率则明显放慢,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因此当真空炉处理含砷锑高的粗锡要比处理含砷锑低的粗锡要有利得多,这意味着用同样的生产成本,含砷锑高的粗锡将比含砷锑低的粗锡获得更多砷锑的脱除。粗锡中砷锑的挥发特点决定了真空炉只能与氧化锅相结合进行精炼才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若完全用真空炉将含锑1%左右粗锡蒸发到0.02%以下的1#锡标准,按锡与砷、锑杂质元素的挥发率之间的关系,蒸发时间要增加2倍左右,即意味着处理量减少到1/3,电耗增加2倍。而真空炉能否代替传统工艺处理粗锡很大程度取决于粗锡含砷锑的品位。

3 真空炉处理粗锡含砷锑经济临界点的探索

3.1 工艺流程

若采用真空炉代替结晶机,精炼的工艺流程与传统的工艺流程比较如图2、图3所示。

3.2 经济成本比较

从工艺流程中看出,采用真空炉处理粗锡的工艺可以取代结晶机并将大部分砷锑在真空炉中除去,从而大幅度地减少铝渣的产出量。在传统的工艺中,铝渣需单独熔炼成高锑合金粗锡后进入真空炉进行脱锑处理。而采用新工艺后,铝渣可直接返回还原炉与锡精矿搭配熔炼,彻底消除了单独处理铝渣的麻烦。由于真空炉的生产成本高,结晶机的生产成本不足以抵消真空炉的生产成本,还需要通过减少铝渣的产出量从而提高精炼的直收率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弥补真空炉增加的生产成本,当粗锡含砷锑高时,真空炉能减少的铝渣量则越大,从而成本降低得越多,采用真空炉处理粗锡就越划算。因此,确定传统生产工艺与真空炉生产工艺生产成本一样的粗锡含砷锑的临界点具有重要指导生产流程选择的意义。

按目前真空炉处理粗锡的条件,一次处理1t粗锡的用电约350 kW·h,按砷锑蒸发80%,锡蒸发10%,铝渣含砷锑10%、含锡50%,铝渣熔炼的生产成本为1 500元/t铝渣,铝渣返回锡金属损失按3%进行计算。假设粗锡中砷锑含量为x%,传统工艺处理焊锡及熔炼铝渣产出的锡锑合金与真空炉工艺二次处理锡锑合金的费用及其他相同的生产工序如离心机、氧化锅的生产成本相同,按500元/t粗锡计,处理100 t粗锡的2种工艺生产成本如下。

3.2.1 传统工艺

(1)铝渣处理:成本处理100t粗锡将产出10xt的铝渣,铝渣熔炼的成本为10x×1 500,按锡价150 000元计,金属损失价值为1 0x×50%×3%×150 000;铝渣的处理与金属损失成本为1 0x×1 500+10x×50%×3%×150 000。

(2)铝耗:加铝量按砷锑:铝为1:1计,加铝为xt,按铝价15 000元计,值x×15 000元。

(3)电耗:传统工艺电耗主要相差在结晶机与真空炉之间,结晶机电耗为100 kW·h/t,按0.6元/kW·h计,电耗为100×100×0.6=6 000元。

(4)其余成本:500元/t粗锡,100t合计50 000元。

3.2.2 真空炉工艺

(1)铝渣处理:而按真空炉处理工艺由于大部分锑已除去,铝渣的产出量相应为传统工艺的25%,铝渣的处理与金属损失成本为(10x×1 500+10x×50%×3%×150 000)×20%。

(2)铝耗:同理真空炉工艺铝耗为x×15 000×20%元。

(3)电耗:真空炉电耗为350×100×0.6=21 000元。

(4)其余成本:500元/t粗锡,100 t合计50 000元。

3.2.3 2种工艺的生产成本对比

按以上计算,当粗锡含砷锑从0.1%~1.0%时,2种工艺处理每吨粗锡的生产成本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当粗锡含砷锑高时传统工艺生产成本增加很大,当粗锡含砷锑增加0.1%,生产成本增加52~53元/t,而真空炉工艺则成本增加较小,约1 1元/t。当粗锡含砷锑达0.4%时,真空炉工艺生产成本已低于传统工艺。

4 工艺分析与结论

虽然以上只是初步的分析,但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得出以下2种工艺的对比结论。

(1)含砷锑在0.4%以上的粗锡,真空炉直接处理工艺比传统工艺的生产成本更有优势。

(2)采用真空炉直接处理粗锡工艺比传统工艺还可减少70%~80%剧毒铝渣的产出。

(3)传统工艺对铝渣需用电炉隔离熔炼,若集中在主还原熔炼炉处理则会污染主流程粗锡。采用真空炉工艺时,铝渣直接返回与锡精矿还原熔炼即可,实际生产组织更简化、方便。

(4)真空炉除铅铋比结晶机更彻底,可达高纯锡的标准,并且不受铅铋比例的影响。

(5)真空炉无法对银富集,若处理含银高的粗锡需另进行富集分离。

(6)真空炉投资要高过传统工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真空炉处理粗锡除铅锑砷铋对有一定的砷锑含量的粗锡具有一定的优势,若能将它应用在工业生产,将对锡冶炼的技术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斌,李一夫,刘大春,等.粗锡真空蒸馏提纯工业实验研究[Z].全国锡锑汞冶炼技术及重金属冶炼回收技术与装备研讨会,2016.

[2]戴永年,杨斌.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传统处理工艺 篇5

随着民族旅游产业不断得到开发, 民族传统工艺得以走出深闺、走向市场,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民族传统工艺?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发展民族工艺?当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起来, 无非两种观点:一方面, 大力提倡民族传统工艺为民俗旅游服务, 从而提倡运用机器生产模式发展民族传统工艺;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 民族传统工艺之所以有特色, 就在于它的传统制作工艺, 若以为采用机器生产, 势必会改变传统生产工艺, 使传统工艺走向没落, 甚至毁灭品牌。

上述观点都存在相对片面因素:对于提倡机器生产的观点, 有些传统工艺是可以实现的, 如蜡染、竹雕等, 这些传统工艺采用机器生产后明显缩短生产周期, 而且批量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传统手工生产无法比拟的;但是如一些传统刺绣工艺、银饰工艺等, 这些传统工艺若盲目采用机器生产, 则会出现被称为“伪手工艺品”的商品, 既丧失传统工艺的内涵, 同时在市场上没有足够竞争力, 必然对传统工艺造成毁灭性破坏。

传统工艺如何恰如其分地适应市场, 总体来说应该按照自身特性而定。笔者拟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制作工艺管窥民族工艺适应旅游市场略述己见, 敬请广大专家、学者教正。

一、水族和马尾绣

水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生活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福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丹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水、环江, 云南富源等地, 人口约43万, 其中95%居于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勤劳智慧的水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如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水族古文字——水书和“刺绣中的活化石”——马尾绣等等。

水族民间有养马习惯, 因为在水族聚居地山路崎岖, 一般交通运输以马驮运较为便利, 而且水族的年节——端节有赛马习俗, 甚至老人去世时也要以马为祭品, 因此, 对于水族民众而言, 马具有特殊的涵义。马尾绣是水族妇女将马尾毛纳入刺绣工艺的独特刺绣工艺, 不仅经久耐用, 而且美观大方, 绣出的图案呈立体状, 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因此, 水族马尾绣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2006年获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智慧的结晶。马尾绣制作工艺繁杂、工序多达50多道。以制作水族背带为例, 粗略可分为“制作马尾线”、“设计固定图案”、“填充图案”、“镶边”、“订金线”、“拼合绣片”等六大环节。首先用丝线将马尾毛缠绕成琴弦状的马尾线, 再用马尾线在设计好的图案上固定基本框架, 之后用丝线填充图案、镶边, 经过这些工序之后, 绣片基本成形,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修饰成分——订金线, 即在绣片上订上金色装饰物 (民间有安装铜钱状小铜片以辟邪的说法) , 至此, 单一的绣片便制作完成, 进入最后一道工序——拼合绣片:因马尾绣制作工艺繁多, 所以在大件 (如背带、衣物等) 制作过程中, 往往需要分为若干部分分别加工再拼合为一个整体, 一般小件可避免这道工序。这样, 一床普通的马尾绣背带才算完成, 这样的背带形式美观、经久耐用。正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多, 所以民间有新婚女子过门后便开始制作背带, 但第一个孩子出世时新背带尚未制成的形象说法。也正因如此, 水族民间对马尾绣背带非常珍视, 世代相传, 马尾绣背带又有“子孙背带”的美誉。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水书文化展览馆收藏有一床清代马尾绣背带, 其原主人已家传5代, 部分马尾线虽已磨损露出马尾毛, 但是其精湛的做工, 精美的图案仍令诸多参观者叹为观止, 无不啧啧称奇。

二、旅游经济中的马尾绣

因为水族马尾绣形式美观、经久耐用, 所以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深入水乡的过程中, 马尾绣凭借自身实力, 得以跻身于众多的民俗旅游产品之中, 并大有一枝独秀压群芳之势, 备受各方游客青睐。在相关部门支持及水族社会能工巧匠自身努力下, 一批水族群众开始探索水族传统工艺——马尾绣在旅游经济中的发展路子。韦桃花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的一名普通水族妇女, 2006年, 她凭借精湛的马尾绣制作工艺一举夺得“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特等奖”桂冠。荣誉的获得使这名水族妇女看到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希望, 为此, 她将获得的5万元奖金作为启动资金在三都县城开设了“水族马尾绣工艺品经营部”, 生产、出售马尾绣工艺品。被誉为“水族金剪刀”的水族妇女韦帮粉因剪纸技艺一度被诸多媒体宣传报道, 有关部门帮助下, 她在都匀市石板古街开设店面出售剪纸, 近年来亦销售马尾绣产品。

当前市场上的马尾绣商品还存在品种较少、数量有限、价格昂贵等直接影响市场销售的症结。民间马尾绣制品多为传统图案, 以为这些传统图案可以说都具有典型性, 有些还有特定的传说故事映衬。如背带上绣上“蝴蝶”图案便是传说中“蝴蝶妈妈”保护水族婴儿的故事。在水族民众心中, 这些传统的图案具有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但是, 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马尾绣商品市场自然而然地得到不断拓展, 大批非水族游客进入水乡观光旅游, 马尾绣商品面临的消费者发生了变化, 一成不变的产品对游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因为初到水乡的游客不可能了解太多水族民俗, 这些传统图案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得不到游客认知, 造成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游客不中意、游客需要的商品市场找不到的怪现状, 影响马尾绣商品销售。

以家庭生产为主的纯手工马尾绣制品具有不可复制性, 价格昂贵。当前水族马尾绣制品生产主要以家庭生产为主, 达不到批量生产, 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面对日益发展的民族旅游经济, 这成为马尾绣商品走向市场的一个瓶颈。而且, 因为是纯手工制品, 马尾绣价格昂贵:一双马尾绣鞋垫售价100元、一双马尾绣布鞋售价200元、一块直径15cm的圆形绣片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售价120元 (经过装框后, 都匀售价约300元, 贵阳售价约500元) 、一套普通马尾绣对襟女装 (仅衣领及四个衣角嵌有6片手掌大小绣片) 售价600元左右、男女盛装每套售价3000元以上, 一床马尾绣背带售价也在2000元以上。

当前马尾绣商品在流入市场之后又还存在如上所述之品种较少、数量有限、价格昂贵等问题, 可以说, 当前马尾绣商品不管是生产模式还是销售环节都不尽合理, 需要得到改善。

三、马尾绣适应旅游经济策略构想

面对马尾绣商品流入旅游经济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有人提出了改良观点, 诸如将马尾绣生产纳入及其生产模式, 扩大产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等等。笔者认为“扩大产量、增加品种从而降低售价”是很好的想法, 但是如何提高产量, 就目前情况而言, 尚不能将希望寄托于机器生产, 在此仅提管见:

1、作为传统工艺, 马尾绣必须保证其纯手工制作工艺的本真性。

马尾绣之所以珍贵, 就在于它的制作工艺源于现实生活, 是典型的原生态制作工艺, 如果为了所谓的扩大生产盲目推行机器生产, 其产品质量就没有传手工的原始美感。况且马尾绣这一水族传统工艺不仅仅是看其成品, 更为关键的是它本身的制作工艺, 因此, 在马尾绣走向旅游市场之后, 要坚持它来自水族生活的本真性。如果要扩大生产, 可以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 即组织水族妇女集体生产马尾绣, 挑选其中的能工巧匠完成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诸如缠马尾线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可以培养一般的水族妇女完成, 如果按此模式, 不仅能使马尾绣生产呈现规模化, 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诸多马尾绣制作工艺传承人, 这就是在保持传统工艺本真性的基础上扩大生产,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

2、坚持生产、包装有机结合。

笔者曾专门就水族马尾绣产品销售情况做过市场调查:一块直径15厘米的绣片,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售价在120元左右, 但是在黔南州府所在地的都匀市旅游产品项目中, 经过装裱装框的同样产品, 售价在268—298元之间, 而在省城贵阳, 这样的绣片售价则为468—498左右。不难看出, 生产者经过艰辛的劳动加上传统工艺成分在内, 获取的市场价值远不及包装经销商获得的价值高。因此, 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 相关部门可以在组织生产的同时, 加强包装方面的工作, 争取让传统工艺传承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应有的回报。

3、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有意

识地创新发展。水族马尾绣生产技艺为水族民间绝大多数妇女所掌握, 但是在能够创新的很少, 因为工序繁难, 很多水族妇女对这一传统工艺的热情不高。在旅游经济中, 要通过商品经济刺激水族妇女的生产、创新意识, 如在传统的福寿龙凤等图案之外, 结合游客心理, 有意识地拓展马尾绣产品的图案品种, 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促进水乡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都匀石板古街韦帮粉的旅游工艺品销售点就研发了奥运吉祥物——福娃等现代图案, 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传统工艺, 备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青睐。

传统工艺与地域振兴 篇6

一、地域内与外的概念形成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都在提倡地域振兴, 究其缘由就是城市的个性丧失。面对这种“地域崩溃”的现象, 许多地方都在寻找防止崩溃的良方, 然而在竭力寻求良方之后, 仍是一筹莫展, 或者就视其他地方的实践方式为范本, 把这种范本一成不变地借用到自己的地域中来。“地域”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在一定意义上说“地域”即是历史,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固有的历史, 出现了祖先所创建, 继承至今的固有的生活文化, 这些生活文化就像人一样在公众面前得到大众的认同与保护, 因为它是各个地方透过固有的历史形成的“地域个性”。一成不变地抄袭其他地方的方式, 作为地域振兴的思考是大错特错的, 这也反映出执行者的无知。任何地方都没有特效的良方可寻, 地域振兴的有效答案只是存在该地域之中, 而不是其他的所谓发达的地方, 理由是“地域即是历史, 有它自身固有的个性”。

然而如何寻找该地域的历史与个性呢?在许多地方都会听到“这里是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振兴实施之前, 都是从检讨本地域有何特征开始的, 在制定所谓的“什么都没有”之前就应该进行“地方生活文化”的调查。就是进行实地考察, 到处走访, 让平时感到“一无所有”的人, 也能够透过这项调查, 重新发现自己所处的地域中具有的各种特征。因此可以说“地域振兴”的第一步必须通过彻底的“地方生活文化调查”, 将以前“一无所有”的认识转换成“什么都有”。任何一个地方都具有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的事与物, 要深刻认识到这些事与物就是该地域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华也就是“地域振兴”的出发点。另外的一种说法是“到底如何做才能够让外来的访客高兴”。“地域建设与振兴”的目标之一就是将该地域广泛地对外开放, 然而开放并不单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访客。仅仅是为了迎合“外人”来改变自己所处地域的形态, 单单为了“外人”的这种“外向式构想”往往会导致对自身历史的抹杀。为一味地迎合而改变自己, 将自己地域的未来交付与“外人”手中, 自己却成为“地域建设与振兴”旁观者的人还不在少数。

由当地居民为主人翁的“地域建设与振兴”, 必须要由地方的人来深入思考, 只有每个人不断地努力, 才能使现实生活美好起来。地域的建设与振兴是“为了自己”, 决不是“为了别人”。因此, 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把各个地方所培育的历史、自然、生活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如果当这种内向式的构想与作为“外人”的访客要求一致时, 便可以更好的实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振兴。

二、传统工艺的地域价值

现在, 许多国家和地方都在大力倡导旅游业, 以此来振兴国家和地方经济, 传统工艺品及其产业对于地域建设与振兴而言是核心, 是时代所需同时也是国际上发展的大趋势。之所以说各地的传统工艺及其产业可以成为“地域振兴与建设”的核心, 这是因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开始追求可以表现自己, 适合自己兴趣及嗜好的物品, 无论它的价格高或低。在任何一个时代, 物品都是为了人们的生活而存在, 生活是人们生命志向的反应, 从生活中产生、继承而来的传统工艺品是符合当今人们所追求的。如今的人们开始追求能反映自己生活哲学的物品, 而构成传统工艺品之基础的造物哲学与人们开始追求的哲学十分符合。

在经历了大量生产, 大量销售的过程, 许多人开始思考, 由大生产所创造的产品到底给我们带来多少真正的幸福, 也许这种幸福还要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的确确, 我们在享受这些唾手可得的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丧失了对于物品的珍爱之心。在物质丰裕的今天, 到处能听到“可以再买”的声音, 从而产生了浪费的生活习惯。幸好人们开始对此有了新的思考, 正是由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造成了惊人的浪费。所以, 产业效率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 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为地球上的居民带来幸福的产品, 传统工艺品及其产业恰恰符合人们的这种需求。

现在的人们开始意识到, 极力享受物质文明的代价就是摧残地球, 并且在各个领域探求拯救地球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当物品不再有使用价值时, 便让它们再度回归地球。大概所有的传统工艺品及产业都具有这种有利于自然的循环功能。比起工业产品来说, 传统工艺品就是因为从材料的供应到生产、消费的过程中, 都对自然环境产生了非常小的负荷, 因此它才具有如此之高的使用价值。

工业产品的大量生产, 往往令人感受不到它的个性, 而坚守固有的技术与材料的传统工艺品极具个性, 今天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新鲜事物。如传统陶瓷器, 漆器, 木制品, 针织物等等, 大约所有的传统工艺产品不仅使用方便, 同时也透过视觉与触觉, 强烈地向人们表达制作者的个性。正是缘于此, 传统工艺品如今才能愈来愈有魅力。它可以把工业产品中无法表现的美传送到世界各地, 具有厚重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决不能将传统工艺品用完即丢, 倒不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高, 而是因为它使用的是天然材料, 通过手工精心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和工业品不同, 在使用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洗礼, 它的品质就会变得越来越高 (工业产品的品质是刚出厂时最高, 使用后其品质却变得每况愈下) , 会随着长期使用来提升它应有的美感与品质。当然, 使用的过程需要精心照料, 这样, 还会培育出人们对于造物的珍爱之心。

传统工艺品产业是为了实现人们高品质生活的文化型产业, 在人们大力追求心灵的纯净时会通过各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传统工艺品, 它们由匠人悉心制作, 可以使人们感到手工制作的温暖和自然的美感。接触过传统工艺品的人都会感受到其背后隐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一个地区或国家之所以能够制作出精良的工业制品, 其缘由就是来自对传统工艺品的造物技术的有效传承。

三、传统工艺对地域振兴的影响

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之后, 地球就变得越来越小, 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大, 因此, “地域”的概念越来越受关注, 我们如今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国家地域的生活状态, 并已经开始注意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的传统文化了。在这里并非单纯的使传统工艺品产业回归到过去的产业结构, 或者说工业产品不如传统工艺品, 只是希望能够将传统工艺品及产业视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和工业化产品创造的各种价值共存, 以体现地域造物文化为基础, 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为丰厚的物质文明。

今后的文化、文明发展将关系到“地方”、“历史”、“与自然共生”三个方面。其实, 任何传承下来的生活工艺品都蕴含了这三个方面的概念, 简单地说就是以继承地方的历史传说为基础, 在此之上达到与自然共生的目的。所谓的传统工艺品和产业, 如果这种文化现象遭到破坏, 就会使地方的生活文化也受到破坏, 地方所累积下的历史, 智慧遭到破坏。因此期待人们对各地的传统工艺品及产业能够不断地进行研究, 开发出既保持传统风格又适合现时期人们审美价值的产品, 以此来向世界展现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特质。在日本各地都在使用稻草制作生活用品, 他们灵活运用稻草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衣、食、住、生产、流通、游戏甚至宗教信仰等等。它的使用方法、制作方法、物品名称都是因地而异。总之, 稻草的造型文化形成了日本各个地方特有的生活文化现象。重要的是稻草的造型文化始终体现着可循环利用的哲学思想, 人们因需要而活用大地孕育的稻草, 一旦不能使用便使它回归到大自然里去, 变成为肥料, 来培养新的稻草, 对环境造成不了任何伤害。因此, 各地朴素的稻草造型文化既充实了现实生活又体现了日本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随着到日本旅游人数的增加, 这种稻草造型文化在满足购物者需求的同时, 还为增强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四、结束语

传统工艺是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它不仅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支撑我们民族灵魂的也包括这些优秀的传统造物文化。由于大工业生产取代了传统工艺产业, 从而使传统工艺品走向衰退, 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这种相同的情况。然而进入21世纪, 传统手工艺品及产业会在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甚至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由于全球化与信息社会的并存,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在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 创新传统工艺品及产业能使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质得到充分展现, 这既符合民生的需求, 又可以展示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 具有文化意义又有现实的经济意义, 只有这样, 中国各个地域间的文化特质才能够独具风采, 在世界范围内才会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人类的发展史, 可以判定为造物的历史, 中国乃至世界各个民族及地域都有各自的传统工艺品, 无论是过去, 现在, 还是将来, 传统手工业品及其产业都成为各个地域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不同地域环境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艺术特征, 这种特征又传承着地域的特质与文化。因此可以说, 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及其产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

中国传统印制工艺研究 篇7

雕版印刷工艺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为传播人类文明开垦出一片更为广阔而便利的道路。雕版印刷术的工艺, 是用木质板材作为载体, 通过雕刻成为雕版, 再用专门的墨材料涂于雕版, 之后反向印于纸张或其它古代承印物之上, 形成一次完整的雕版印刷。有关雕版印刷的发源时期, 张秀民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中提出了七种, 起源于“东汉说”、“东晋说”、“魏晋南北朝说”、“隋朝说”、“唐代说”、“五代说”与“北宋说”。经历了宋辽金元时期的发展, 到了明代,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加上统治者为了鼓励文化的发展实行特殊政策, 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书籍印刷制作业的发展, 雕版印刷业也经历了空前的兴盛时期, 在雕版印刷术的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清代及以后则逐渐被其它印刷技术所代替。

雕版印刷工艺的材料包括:板材、纸张、颜料、书写工具及刻板工具、刷印工具等。据笔者的考察, 在材料的选择上, 板材应具有较为细密的纹理, 刻板时才不易戗丝, 最为常见的是梨木与枣木。用于印刷的纸张则有竹纸、皮纸、麻纸等, 其中, 安徽省泾县生产的皮纸“煮捶”最为著名。雕版印刷的颜料一般选择黑色颜料, 其中一种工艺为, 将松烟放入大型器皿中加工后成为膏状, 放置三到四年才可使用。雕版之前都要事先写好字样, 因此, 毛笔也是重要工具之一。制版时由专人校对好誊写完毕的字样, 将木板打磨光滑正面朝上放置于台上, 将誊写有文字的纸的正面向下对准木板, 再用毛刷在纸的背面轻刷, 使四周都紧密贴合木板。这个过程被成为“上样”。接下来便会进行“刻板”工艺, 即等誊写字样的纸张彻底干透后, 把水轻轻蘸在纸的背面, 轻轻用手搓去纸的纤维, 反向字迹便印在了木板上。再次之后便会进行下一步———刻板。刻板的工具因为用途的不同所以种类繁多, 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拳刀”。紧贴字迹刻出凹槽, 字迹以外的部分剔除后敲空, 在经过校对修版后, 便可进入刷印了。刷印步骤首先需要由两张台面拼成的专门印刷台, 雕版被固定在印刷台的左边台面, 右边的用来固定纸张。经过固版之后将进行刷色。刷色之前先将印版湿润, 样张一般先印成蓝色, 校对无误后再用黑色颜料正式印刷。印刷过程是, 将纸平放在印版上, 用擦子均匀在纸背摩擦, 将字迹转印到之上后, 晾干。

2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泥活字之外, 另有金属活字、木活字等。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 出现最早并成功的应用于印刷的是泥活字。我国发现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是西夏时期的《维摩诘所说经》。毕昇所创的泥活字印刷技艺, 首先是对胶泥的制作, 经过一定的工艺使泥料干燥, 用木槌等工具对其反复捶打后制成一个个相同大小的泥胚, 待到泥胚完全干燥后, 用阳刻的方式在上面刻出反体的字, 在排版时可反复使用, 还可根据不同需要组合排版, 非常方便。泥活字排版时需要先将泥活字固定在铁板上, 用火烘烤, 再以平板材料加压使活字的印刷面平整, 制好后即可进行刷印。

3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属于年画中的一个种类, 一般用于过年时张贴在门上, 以驱赶秽物, 是古代人民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而木版年画区别于普通年画, 是用木板绘稿、刻版、印刷而成的民间画。其内容主要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 也有描写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家庭兴旺等美好的愿望, 也能在过年时期烘托节日的气氛。

木版年画起源于唐代, 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遗存极少, 这个时期存留的木版年画《蚕母》线条流畅, 造型精巧, 画面精美。南宋时期由于印刷业的进一步发展, 木版年画也非常兴盛发达。到了宋金时期的山西平阳地区, 木版年画业尤为兴盛, 已然成为当时北方的一个印刷中心, 有多部作品存世, 如《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义勇武安王位》、《东方朔盗桃图》等精彩的大幅面套印彩色年画巨作。元代木版年画遗存不多, 有《金宝图》、《三元报喜图》等少数作品。元代木版年画的特点是构图夸张, 风格简练, 但在年画题材上也有创意的部分, 开创了以现实生活, 如春耕等为主题的木版年画的先河。明代尤其是万历年间是木版年画的黄金时代, 木版年画普遍大范围推广, 深入民间。明代的木版年画多是彩绘, 图文并茂, 如《九九消寒图》, 不仅条纹精细, 画面精美, 还具有教育意义。清代的木版年画在技术上并没有很大的创新, 但木版年画的题材却非常丰富, 主要用于教化人民的作用。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非常复杂, 从材料、设备与工具到制版与印刷工具缺一不可。非常考验工匠的手工能力和审美能力。

4 饾版与拱花印刷

饾版与拱花印刷都属于套版印刷技术, 其中饾版印刷是以复制为目的的, 起源于北宋时期, 用于流通货币的印刷, 经过南宋时期与元代的发展, 在明代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 有《花史》、《墨苑》等著作存世。饾版印刷的技艺主要由绘稿、制版、刷印三个步骤组成, 成品非常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拱花印刷属于无色印刷, 制作精巧, 雅致清新, 效果如同浮雕, 层次分明, 应起源于明末清初。拱花的技艺也分为三步:勾描、刻版和拱花。区别于其他印刷技艺, 拱花印刷在刻版时需要用阴刻的方法剔出凹槽, 从而达到如浮雕般层次分明的效果。

摘要:传统的印刷业大致属于手工业的范畴, 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传播信息、教化人民。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准备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的壁画到秦汉时期的石刻都为印刷术发明做好了技术铺垫, 尤其是蔡伦造纸后, 更为印刷术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中国古代印刷术技艺众多, 精彩纷呈, 为满足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 在印刷材料、技艺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 留有大量珍贵作品传世。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研究 篇8

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 中国的56个民族各个都创造出了拥有自己独特民俗和信仰的本土文化。黎族是中国一支特有的少数民族, 经考古、语言、民族等多方面学者研究, 认为大部分黎族在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定居海南岛, 与古代“骆越人”有着直接的种族渊源。现今黎族主要聚居地在海南的中南部, 即琼中、保亭、陵水、白沙、昌江、乐东以及东方、五指山和三亚等地。黎族在海南岛这片热土上, 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璀璨的文化。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制度, 使他们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支系。

黎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 黎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造出了独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各支系都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民俗底蕴, 特别是民俗工艺更是独特而珍贵。黎族文化独具一格, 精美的织锦工艺, 还有独特的制陶技术, 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黎族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成了海南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黎族拥有悠久丰富的口头文化, 却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他们的传统工艺作品成为记录黎族历史的“活化石”;传统织锦作品上留下的图案和纹样成为黎族独特的“符号文字”。

一直以来, 海南岛具有特殊的地理和环境特点, 跟大陆隔海相望, 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对黎族缺乏直观的了解和研究。近些年, 海南重点发展经济建设, 民俗不再像过去那样发展繁荣, 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黎族这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俗工艺在经济建设中也开始慢慢淡化。其中, 传统、精美而典雅的黎族织染锦工艺, 古老、朴素而独特的制陶工艺开始慢慢失传, 传统工艺和其拥有的视觉符号开始日渐衰落。直到2006年6月, 海南黎锦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陶艺术被国家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锦和黎陶所传达出的黎族传统文化和工艺开始被认可。申遗的成功, 将黎族民俗文化推到了世人面前, 引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黎族传统文化、民俗工艺、民俗视觉语言符号的关注。

二、黎族传统织锦的工艺流程

海南黎族的传统纺织技术是由世世代代相传而来。从开始的轧棉、弹棉, 然后是纺纱、染色、织布, 最后的刺绣, 最终成为绚丽的黎锦, 要经历一整套系统的工艺流程, 即纺、染、织、绣这四部分工艺。

1. 纺:

纺棉机、弹花弓、纺轮、单锭脚踏纺车等是织锦的主要纺具。第一道工序是采棉, 然后是净棉, 通常是用木质手摇扎花机或者手搓取籽而达到净棉的目的, 第三步是用弹花弓弹花, 最后一步是将弹好的棉花或木棉花丝捻接成一根根线, 再用一节节守管卷筵, 用手捻纺轮织成纺纱或单锭脚踏纺成纺纱。

2. 染:

当地的植物染料是黎锦织锦的主要染料, 其他石头等为辅助染料。植物染料多是野生植物, 少数人会专门栽培。主要的染具有染缸和染棒。蓝、青、绿这些颜色大多是用植物叶片的汁液染制而成, 如木蓝、假蓝靛的茎、叶可染出蓝色, 谷木的树叶染出绿色;黄、紫、红等色彩则是利用植物的花经过加工调制后染制而成, 如苏术的芯材染红色;姜黄的茎块染黄色;棕色、褐色便是利用树跟或树皮切碎后投入少量石灰加水煮而成;而黑色就是用乌墨木的树叶。染色后, 将纱线放在染缸中浸泡数次, 使其能够均匀上色。

3. 织:

黎族的织具有羊角绕线架、“工”字形绕线架、“千”字形绕线架、脚踏织机、踞腰织机。美孚黎地区制造和使用座式脚踏纺织机, 其他地区大多使用原始的踞腰织机。踞腰织机, 简称为爬腰机, 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于仪经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织布时, 绑着藤腰带, 用双足踩踏织机经线木棍, 席地就坐织布。具过程是用右手持石纬线木刀, 按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 用左手投维引线, 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织锦过程是用有色棉纱在绕线架上整经、或打地桩整经, 把经纱安装在织机上, 绷紧经平面。根据团花纹系综, 一般16根综, 最多50根综, 然后根据图案花纹提综, 穿梭各种彩色面纱织锦。

4. 绣:

黎族的刺绣有单面绣和双面绣之分。单面绣又根据刺绣载体不同而分成“手绣”和“脚绣”。“手绣”是在棉布上绣出图案花纹。“脚绣”是在距腰织机上织锦之后, 再绣上图案花纹, 以增加美的效果。

三、黎族传统织锦的价值应用

海南黎族传统织锦上的视觉符号, 总是因它独特的装饰性和跨越时代所形成的神秘感而受人赞叹, 但就其本身符号所具有的功能性来说, 最不可忽略的是视觉符号的识别功能和传播功能。

海南黎族传统织锦纹样视觉符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古朴美感兼备具象和抽象造型的综合, 是古代黎族人民工艺经验的结晶, 也是黎族民族文化的神秘魅力之处。这些方面是建构黎族传统视觉语言符号艺术美的基本元素。以此为审美基点形成的黎族传统织锦视觉符号, 运用到现代设计的图案纹样、色彩组合和装饰布局中, 成为其在现代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依据。

摘要:黎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 黎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造出了独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各支系都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民俗底蕴, 特别是民俗工艺更是独特而珍贵。黎族文化独具一格, 精美的织锦工艺, 还有独特的制陶技术, 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黎族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成了海南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关键词:黎族,民俗底蕴,传统民俗工艺

参考文献

[1]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南出版社.2005

[2]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新华出版社.2001

[3]黎锦与黎族服饰[J].中外文化交流.1999

上一篇:英语语境教学下一篇:小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