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安排的理论

2024-10-20

赛事安排的理论(精选5篇)

赛事安排的理论 篇1

1 我国体育赛事对物流需求的预测

1.1 体育赛事物流的概念

体育赛事物流, 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所消耗的物品, 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体育赛事的实际需求, 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这些基本功能有机的结合, 随时根据需要提供增值和延伸服务。对于大赛的主办方来说, 将每位参赛队员、每件赛事设施、设备都在需要的时间、地点汇集起来,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能否高效率、低成本地汇集每一件物品的过程, 就是物流的过程。

1.2 体育赛事物流的特征

(1) 体育赛事物流的时间阶段性, 体育赛事大量的人员和物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高密度的流动是体育赛事物流的主要特征。体育赛事物流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 即建立阶段、再供给阶段和回收阶段。

(2) 体育赛事物流在内容上具有不确定因素, 体育赛事物流的需求性较大, 但是在赛事准备及进行中, 很难对赛事物流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 因此, 体育赛事物流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要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要求赛事组织者与物流公司提供高效、安全、即时、可靠的高质量物流服务, 才能保证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

(3) 体育赛事物流都配有物流专业人员, 赛事物流是以体育为核心, 在物流处理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是体育设施, 即体育的器械、器材。

(4) 体育赛事物流具有合理分配资源, 降低物流成本的特点, 体育赛事物流的集中性较大, 围绕赛事重点设施、热点比赛的物流运转强度相对也大。

(5) 物流管理中的互动互应, 体育赛事物流除了具有上述物流的一般特性以外, 还具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即物流和后勤管理的主要对象不仅仅限于人与物的互动过程。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应过程。

1.3 体育赛事对物流的需求

大型体育赛事的物流不仅体现在人数规模的庞大, 更体现在实体流动过程中, 主要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若干经济活动的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系统。应用物流理论来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物流问题, 是一种实际的客观需求。只有应用物流理论, 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体育赛事各项流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及时、准确地进行规划配送, 满足大型赛事需求。因此, 物流理论的应用, 是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 体育赛事引用物流理论的前景分析

2.1 我国体育赛事物流的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系统比较分散, 国内企业规模小、实力薄弱。体育赛事目前还局限于专业体育比赛的技术层面。由于我国体育赛事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体育商业化的认识不够充分, 使得在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体育设备的购置、体育科研投入等方面相对滞后, 导致了我国体育赛事基础建设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

(1) 低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赛事物流在效率上的需求折射出较大反差。基础设施滞后与大型赛事物流在效率上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许多城市的物流系统构筑不合理, 缺少大型交通运输枢纽, 物流效率较低。影响了大型体育赛事对物流速度的要求。

(2) 现有的物流结点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赛事物流的特殊需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原来规划的物流结点的建设严重滞后, 新的规划又未启动, 物流节点仍处在无序建设的局面, 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 都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型赛事对物流节点的需求。

(3) 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 把制造、运输、销售等要素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大型体育赛事的策划、运作要求物流企业在为大型赛事提供物流服务时, 必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特别是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 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能满足赛事物流的需求, 体育赛事物流应用范围较广, 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和具体要求都有所不同, 使体育赛事物流的需求变得相对复杂。多数企业还是通过传统的物流手段或简单的信息技术处理来完成。可以明显看出, 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仍然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赛事物流的需求, 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

2.2 体育赛事引用物流理论的必然趋势

(1) 体育赛事全球化趋势, 体育赛事全球化导致了传统体育实践和价值的变化, 各国在发展体育赛事上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体育赛事越趋全球化, 举办规模、传播范围越趋扩大, 观众和运动员数量成倍增长。

(2) 体育赛事一体化趋势, 随着经济和赛事物流的全球化发展,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群体优势化, 要想成功举办体育赛事, 不仅仅依靠物流理论的支撑。还要将赛事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相结合, 形成整体优势, 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企业只有在发挥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与自己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结成联盟, 形成一体化的发展体系, 物流企业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才能为体育赛事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3) 体育赛事信息化趋势, 赛事物流的信息化, 是指在体育赛事的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整个过程中, 建立商品数据库, 实现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信息化、物流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自动化。

3 物流理论在我国体育赛事中的应用

3.1 信息物流系统在赛事中的应用

(1) 信息物流内系统, 信息物流内系统主要是收集、加工、处理在进行体育赛事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类信息。赛事基础物流信息、赛事物流作业信息、赛事物流管理信息等等都属物流内系统, 它能调控物流系统内部所有环节正常运作, 通过信息反馈, 及时对系统内部物流资源进行调配, 保证物流活动的连续性。

(2) 信息物流外系统, 信息物流外系统主要是传递、指导在外环境条件下对体育赛事物流活动发生作用的各类信息。大型赛事供应商信息、物资往来信息、交通运输信息等, 随时进行信息传递、反馈与接收, 统一协调内外系统信息。

3.2 管理物流系统在赛事中的应用

管理物流系统就是规划、组织、监控体育赛事各项物流活动, 优化整合各项物流活动, 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现代物流主要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管理媒介统筹物流作业。利用物流规划仿真、网络化仓储管理、物流智能配送、物流实时跟踪系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等协调赛区之间物流活动的冲突。

3.3 基础物流系统在赛事中的应用

(1) 建材物流系统, 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 大型赛事需要建设门类齐全、标准一流、综合配套的大量比赛场馆, 多方的建筑、装饰、绿化材料都需要通过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环节运送到指定的目的地。物流企业正是需要通过建材物流系统来提供综合服务。

(2) 器械物流系统, 器械物流是指比赛器械、办公器材、新闻器材、医疗器材等物流活动。由于器材物流涉及到运输、包装、配送、装卸、储存、采购等诸多环节, 所以交通设施的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的分配速度, 尽量缩短器械物流循环周转的时间。

(3) 回收和废弃物流系统, 回收和废弃物流与生活物流是两个互逆循环物流。生活物流是体育赛事为保证工作人员、运动员的生活物资需求进行的物流活动, 而回收、废弃物流主要是解决因生活需求所产生大量废弃物的运输、处理、回收等物流。

4 我国体育赛事引用物流理论的实施途径

4.1 寻求政府支持, 统一规划, 多部门协同配合

大型体育赛事首先要寻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无论从选址到设计方案等方面, 物流中心与体育设施的建设都要以城市立体交通为依托, 处理好城市交通道路的关系。赛事物流企业要加强多部门协同配合, 共同应对比赛人流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 确保外部环境的顺畅, 将不利的气象、交通等影响降到最低。

4.2 健全组织管理, 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阻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 实现体育赛事物流服务现代化是满足体育赛事需求的重要内容, 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大量吸收具有物流知识的专业人才到企业来, 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扭转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4.3 确保赛事物流管理具有可控性

我国物流企业应采用物流实时跟踪、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以及配送调度优化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为物流管理的可控性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通过依靠先进的可视化智能监控技术进行监控管理, 以实现对客体的实时跟踪和控制, 确保物流渠道顺畅、安全。

4.4 确保赛事物流的安全性

体育赛事举办期间, 所需的大部分体育器材、新闻器材、生活资料的安全至关重要, 很多设备一旦损坏很难快速找到替代品。这是赛事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重要特点。物流企业应实施可视化在途货物监控系统, 对在途物资进行可视化监控管理, 保障赛事物流的安全性。

4.5 引进和采纳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

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 加强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 使物流渠道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

5 结语

伴随着体育运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体育赛事的举办规模、传播范围越趋庞大, 物流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型体育赛事中, 无论在规划、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 都能极大地满足体育赛事发展的需求。体育赛事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行是赛事成功举办的保证。物流理论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因体育赛事的举办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体育赛事中引用物流信息化技术, 对赛事物流系统进行净化控制, 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提高大众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物流行为, 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物流管理体系,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乙淇, 郭西平.浅析物流理论在体育赛事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 2008.

[2]白震, 储建新.奥运物流直面北京2008[J].体育学刊, 2005.

[3]陈云开.赛事经营管理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吴贻刚.国外体育全球化研究现状问题及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杨茂功.全球化潮流下国际大型运动会之发展[J].体育与科学, 2003.

[6]梁丹青, 贾红毅.浅析大型赛事的物流系统[J].中国市场, 2008.

赛事安排的理论 篇2

1.1、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的定义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人类为了得到相应的生活资料,需要自身具有较强的奔跑能力、协调能力、敏捷能力等,逐渐演变成了“走、跑、跳、投”为基础的各种生活技能。在公元前776年,举办了第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时的运动会仅仅是为了竞赛,并没有引伸出赛事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前,前国际田联主席内比奥罗,要求各国田径选手必须是业余运动员,并且禁止一切商业行为的介入,结果导致优秀运动员被迫禁赛。运动员的资格问题、商业运作等问题一直困扰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田联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进行田径竞赛商业化运作,推动田径运动的快速发展。商业化因素介入后,市场营销在田径比赛中的地位和价值越来越突出,田径比赛不仅仅是竞赛,更是各国之间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竞争,也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赛事的外延不断扩张,新闻媒体、市场营销等方面在田径赛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因此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并查阅资料,认为我国大型田径赛事应包含以下要素:

(1)规模至少是省级以上(含省级)的赛事;

(2)以竞赛为核心,满足不同主体的多种需求;

(3)目的多样性;

(4)商业化运作;

(5)促进举办地经济发展;

(6)对社会、政治领域产生影响;

(7)有文化背景。

本研究运用概念定义方法:“邻近属概念”与“种差”相加的方法,研究认为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的定义为:

我国大型田径赛事是指省级(含省级)以上规模的田径比赛,是以竞赛为核心,满足不同主体的多种需求,促进举办地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是一项能对社会、政治领域产生影响的文化活动。

1.2、田径赛事的分类

对田径赛事进行分类,有利于对田径赛事的认识。分类是划分的一种方法,依据对象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划分,稳定性很大。对田径赛事的划分,有助于认识田径赛事,是对田径赛事竞赛组织进行研究的前提。

本文采取按照田径赛事举办的规模、水平和影响力进行分类,将田径赛事分为特大型、超大型、大型、一般、小型田径赛事。

特大型田径赛事是指规模最大,参与对象最多,参赛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田径赛事。例如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国际田径大奖赛、钻石联赛等等。具体表现为:举办国投入经费多,商业运作强,赛程长,观众多,对当地的经济水平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旅游业的促进,并且可以繁荣社会文化活动,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赛事。

超大型田径赛事是指国内举办的全国性运动会,例如全国运动会、全国田径锦标赛、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全国田径冠军赛等。比赛规模是国内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的赛事。

大型赛事是指省级以上(含省级)的田径赛事,包括各省田径锦标赛,全国青年锦标赛、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等。参与单位、水平、规模比超大型田径赛事要低,有较多的观众,可以产生一定的效应。

一般田径赛事是指县、区和市规模直接举办的田径赛事;小型赛田径事是指基层田径运动会,例如企事业单位田径比赛等。这两类赛事参与人群较少,水平业余,效应一般。

1.3、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的特征

田径赛事是体育赛事的一种,有其独特的本质特点和外在表现形式。我国大型田径赛事主要特征有:

竞争性特征。田径赛事的核心是竞赛,只有运动员参加比赛才使得田赛赛事才有存在的意义,奥运会有男子24项,女子23项,共计47项。无论哪个项目,都极具竞争性,围绕着竞争性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赛事的市场营销、推广等多种目标都是通过竞赛来实现的。

经济性特征。经济性特征是指围绕竞赛展开的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权、赞助商等等。在体育场地内放置广告牌,允许运动员通过比赛获得奖金,允许运动员做广告,这些都是田径赛事商业化的特征。产业性特征促使田径赛事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获得自身发展作为根本动力。

裁判工作复杂。例如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专业志愿者552人,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3人,国际田联技术官员62人,国内技术官员216人。赛事分为10天,18个单元,共发布竞赛信息10000多条。这些都说明大型田径赛事裁判工作复杂的特征。

目标性特征。任何一场田径赛事的举办,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例如为观众提供田径赛事产品及其良好的服务,为赞助商提供推销产品的平台,体育赛事目标性特征规定者赛事要必须完成这一要求。

文化性特征。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十分明确地指出,奥运会是一个“教育工具”。通过赛事,可以向人们传播和平、友谊、团结、奋进的理念。田径赛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田径赛事可以形成特有的赛事文化,使人们联想到田径运动便能想起某届田径赛事。不同区域、内容性质的田径赛事均有较强的文化特征。

娱乐性特征。高水平的田径赛事,可以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兴趣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是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不同主体多种需求的行业,现已成为人们娱乐方式的一种。

1.4、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的影响作用

大型田径赛事的影响作用,除了促进田径运动本身发展之外,更多是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即社会价值。

我国大型田径赛事满足人们观赏性需求,大型田径赛事的举办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是宣传城市的一张名片,体育旅游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的需求,有利于促进举办地区的市政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筹备大型田径赛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个层面说明了赛事有助于扩大就业的机会。同样,大型田径赛事具备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为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群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

2、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的界定

2.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指对人员的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的。组织都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明确的目标、精细的结构、人员。组织工作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指在组织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将实现目标所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管理宽度原理,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将组织各类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层次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以及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2.2、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的定义

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活动,称为“运作”;第二类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称为“项目”。项目是为了创造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展开的一次性活动。因此,只要是人类创造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活动都属于项目的范畴。项目首先要有特定的目标,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等的要求。

我国大型田径赛事属于临时性活动,符合项目管理理论,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内多种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就是管理者有意识按照项目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发挥资源的作用,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与传统部门的管理相比,项目管理最大优点是注重综合性管理,有严格的时间期限和费用。项目管理能够提供一套按工期、预算和要求去优质完成任务的简明方法,可以最高效益执行每一样工作。

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符合项目管理理论,是由相关人员组成,利用一定的资源,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为顺利完成竞赛而进行的赛前、赛中和赛后的工作。包括竞赛组织的计划、实施、控制、协调和评价。

2.3、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的构成要素

为了实现顺利完成竞赛的目标,有专业竞赛组织人员,在赛前、赛中、赛后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竞赛文件、各类会议、兴奋剂检测、法律文件、新闻媒体、后勤保障、体育展示等。

2.4、竞赛组织在田径赛事组织中的地位

由图1可知,竞赛组织是田径赛事组织中的核心,是其他因素存在和得以开展的基础,是赛事的出发点与归宿;外围是在竞赛场地发生的新闻媒体、广告、观众与教练、开幕式等因素,其目的是为竞赛做宣传、造势;其次是为比赛起到保障性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直接要相互配合,共同保障竞赛的顺利进行;最后是围绕比赛开展商业化运作、举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赛后的评估等等,这些要素是以竞赛为核心而展开的各项工作,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呈游离状态,并无必然的联系。

同样,田径赛事是否成功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竞赛的成功。因此,竞赛组织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赛事组织成功的根本标准,也是整个赛事发挥综合效益与影响的基础,是赛事取得成功的前提与保障。

2.5、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的目标

竞赛组织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服务。在竞赛组织各个时期都要以这个目标为核心,最大程度上保障运动员的权益。

在竞赛期间,要严格执行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保证竞赛的公正性,尤其是运动员的权益;其次,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竞赛环境,包括竞赛场地、器材设备等,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最后,竞赛编排要科学合理,尤其是对有兼项的运动员,要合理的安排竞赛,保证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基础上提高竞赛的观赏性。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准确、快捷的公布竞赛成绩,确保竞赛成绩的准确性和公布的及时性。

总之,竞赛组织是为运动员竞赛做的一切工作,竞赛相关人员要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服务,这是竞赛组织工作的目标,是进行竞赛组织的主要依据。

3、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的过程

对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有了清晰认识后,按照竞赛组织各个阶段,研制出竞赛组织流程图。如图2:

4、结论

本文对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理论进行研究,对我国大型田径赛事进行了定义,探讨了田径赛事的分类、特征和影响作用,并对田径赛事包含因素进行了界定,研究认为竞赛组织是田径赛事组织的核心,并提出了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张苏.我国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状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浅析物流理论在体育赛事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体育赛事,物流全球化

一、体育赛事物流的概念

体育赛事物流,是指为了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所消耗的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以及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的延伸服务。

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根据科技部《电子商务在奥运中应用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推测,与北京奥运直接相关的物流需求为415.7亿元左右;直接相关的零售餐饮的商品物流需求量大约5亿元左右;直接相关的废弃物处理费用为12.2亿元。因此,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物流需求总量大约为432.9亿元左右。这么大的赛事物流市场需要庞大的物流体系来支撑。

二、体育赛事物流的特点

时间阶段性:体育赛事物流系统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建立阶段、再供给阶段和回收阶段。以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例,在建立阶段,物流人员的工作比较繁忙。场馆物流经理控制订单处理,向奥运会的主仓库提交设施器材的订单,设置运输计划表。建立阶段期间,奥运物流系统没有志愿者的参与,所有的物流活动均有物流工作人员来完成。再供给阶段发生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再供给阶段中,物流工作人员工作量很小,工作节奏慢,有很多空闲时间。再供给阶段中,物流活动主要是再次运进一些消费品。回收阶段发生在奥运会比赛之后,是三个阶段中最繁忙的一个阶段。回收阶段需要把所有从奥运主仓库运来的设施器材运回,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做法是先运输计算机等价值高的物品,再运桌椅等价值低的物品。

空间集中性:奥运会举办期间,奥运比赛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场所呈集中分布。2008年北京奥运会计划使用37个比赛场馆。其中27个项目的比赛安排在32个场馆,相对集中于北京的4个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西部社区、北部风景旅游区和大学区。其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集中了14个场馆,准备举行15项比赛。

据历届奥运会的资料,一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期间,运动员、观众、记者以及场馆设备、新闻器材等在空间上会更加集中。预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足球、篮球等大球项目以及乒乓球、跳水等中国队夺金热门项目会备受关注,这些项目的比赛场馆会有更多的观众。认识到这一点,在研究奥运物流需求的时候,要注意奥运物流需求的空间分布,在规划物流系统的时候,在空间上合理分配物流资源,做到既能降低物流成本,又能满足物流需求。

需求不确定性:奥运物流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只能确定40%的物流活动将会发生,而其余60%的均为未知事件。

三、我国体育赛事物流的现状

赛事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体育赛事物流研究所依托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正式发布后,有关体育赛事物流的研究一直陷于停滞状态,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物流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生产领域降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一直被企业看成第一和第二“利润源”,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四、我国体育赛事物流的要求

在体育赛事举行期间,有许多与物流有关的意外事件发生,而且这些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尽快解决。物流管理者制订物流工作计划是件比较难的事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划方法和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计划失灵的各种情况。

在储存方面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例如亚特兰大奥运会举行前8个月,物流委员会就开始不断向职能部门征询所需的仓库空间,然而大多数职能部门甚至不知道需要为奥运会买什么东西当然也更不知道需要多少仓库空间。据研究,一般奥运会举行期间,40%的仓库空间用来储存所有的比赛器材,余下的60%的空间用来储存未知的物品。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物流管理者必须不断重新设计仓库物品的摆放以适应新的存储需求。

由于大型赛事(比如奥运会)的特殊性,物流需求的客体——赛事物流中的比赛器材、新闻器材、生活资料等几乎都是关键物品,要求高度的安全性。亚特兰大奥运会上,85%的运动器材来自国外,由于产地与消费地相距甚远,这些运动器材一旦损坏很难快速找到替代品,势必影响比赛的如期进行。计算机、无线电广播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由于价值高,并且涉及信息保密,也要求高度的安全性,需要使用条形码记录和跟踪。

五、我国体育赛事物流中问题的解决

体育赛事物流范围广泛,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和具体要求都有所不同,使得体育赛事物流的需求非常复杂,因此仅仅依靠中国传统的物流手段或是简单的信息技术是难以完成的。

与多部门合作。赛事物流企业加强与赛事举行当地交通、气象、商务部门的沟通,共同应对比赛人流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物流企业能及时从相关部门得到及时信息,确保外部环境的顺畅,将不利的气象、交通等影响降到最低。

依靠先进的可视化智能监控技术。依靠先进的可视化智能监控技术对其进行监控管理,以实现对客体的实时跟踪和控制,确保物流渠道顺畅、安全。体育赛事物流可视化智能监控信息平台系统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可视化仓库管理系统、可视化在途货物监控系统和查询监控系统。

可视化仓库管理系统,是指为了满足赛事物流的需求而对计划存储、流通的有关物品进行相应的可视化监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存储的物品进行接收、发放、存储、保管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可视化在途货物监控系统,是指为了满足赛事物流的需求而对在途物资进行可视化监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对运输车辆路线优化和物资的跟踪、管理、查询等一系列活动。查询监控系统,是指为了更好地对奥运物资进行管理,满足奥运物流服务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的需要,对奥运物资的状态进行查询监控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物资的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活动。

物流可视化智能监控信息系统为奥运物流运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通过可视化的系统管理可以更加简明、直观地对物资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杨继蓉.对我国体育赛事经纪市场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89-95.

[2]陈云开.赛事经营管理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6-160.

赛事安排的理论 篇4

1.1 体育赛事物流的概念

体育赛事物流,是指举办体育赛事所消耗的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体育赛事的实际需求,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的结合,并根据需要提供增值和延伸服务。对于大赛的主办方来说,将每位参赛队员、每件赛事设施设备都在需要的时间、地点汇集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如何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地汇集每一件物品的过程,就是物流的过程。

1.2 体育赛事物流的需求特征

1.2.1 需要配备专业物流人员。

赛事物流是以体育为核心,在物流处理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是体育器械器材、体育设施。赛事物流中的比赛器材、新闻器材、生活资料等几乎都是关键物品。要全面了解这些物资的特性,在运作赛事方面才会有优势,所以,各种比赛器材的运输、存储和赛后的返程,涉及到物资的装卸、运输等都需要有专业的物流人员来完成。1.2.2需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赛事物流的需求性大,但是在赛事准备及进行中,很难对赛事物流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所以赛事物流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应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要求为赛事提供赛事服务的物流公司必须高效、安全、及时、可靠,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才能保证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

1.2.3 合理分配资源需求,降低物流成本。

体育赛事物流的集中性较大,围绕赛事重点设施、赛事的开闭幕式和热门比赛项目的物流运转强度相对也大。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运动员、观众、记者以及场馆设施、新闻及体育器材等在空间上也会相对集中。所以,体育赛事物流要在空间上合理分配资源,以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物流需求。

1.2.4 物流管理中的互动性需求。

赛事物流除了具有上述物流管理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即物流和后勤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不仅仅限于人与物的互动。

1.3 体育赛事对物流的需求

大型体育赛事的物流不仅体现在人数规模的扩展,更体现在实体流动方面,它涉及到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若干经济活动的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系统。应用物流理论来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物流问题,是一种客观需求。只有应用物流理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体育赛事各项流动资源在有限时间、空间内及时、准确地进行规划配送,满足大型赛事需求。因此,物流理论的应用,是成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2 我国物流发展现状与体育赛事物流需求的差距分析

我国物流系统分散,国内企业规模小、实力薄弱。体育赛事目前还局限于专业体育比赛的技术层面。由于我国体育赛事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体育商业化的认识不足,使得在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体育设备的购置、体育科研的投入等方面滞后,导致了我国体育赛事基础建设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

2.1 低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赛事物流在效率上的需求折射出较大反差

虽然我国多数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体育赛事对物流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许多城市的物流系统构筑不合理,缺少大型交通枢纽,物流效率较低。同时,基础设施规划的不合理,形成连续不断的不合理运输,直接影响了大型体育赛事对物流速度的要求。

2.2 现有的物流结点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赛事物流的特殊需求

我国现有的各种公路货站、货场、装卸点以及与铁道专用线连接的工厂货站、货场、仓库数目繁多,处于散、小、乱的局面,绝大部分规模过小,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经营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新规划又未启动,物流结点仍处于无序建设的局面,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来说,都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型赛事对物流结点的需求。

2.3 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赛事物流的需求

体育赛事物流应用范围较广,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和具体要求都有所不同,使体育赛事物流的需求相对复杂。我国企业还是通过传统的物流手段或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处理来完成,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可以明显看出,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赛事物流的需求,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

3 国外成功体育赛事的物流组织给予我国的借鉴

3.1 建立一个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物流机构

强有力的物流组织是赛事物流成功运作的重要保证。悉尼在举办奥运会的前两年,政府就把物流方面的规划从其他奥运规划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一个专门主管赛事物流的物流中心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该中心主要负责比赛场馆的物流和场馆内部的物流活动,该物流中心的高效运转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

3.2 建立一个高水准的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应按科技兴业的要求,建立以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科技装备为主体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建立物流电子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彻底改造传统的、落后的物流系统。同时,灵活运用国际物流领域中较先进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技术,研究开发与当前包装技术、条形码技术和POS系统等互相支持的物流集装化、自动化技术;以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奥运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3.3 要有一个细致入微的配送计划

在体育赛事物流配送方面,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得十分成功。亚特兰大奥运物流委员会非常注意数据的搜集和运用,并据此制定了细致入微的物流计划。通过了解所有比赛场馆的相应数据,物流委员会掌握了比赛中需要什么和比赛后需要回收什么,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采购计划。

在计划阶段,场馆物流管理员负责估算比赛场馆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器材的数据,以及组织这些设备的接收、配置、补充和回收工作;在配置阶段,场馆物流管理员和场馆事务小组结合起来,加强同各个职能部门、供应商及转包商联系,并且按照进度表在完成场馆配置阶段任务的过程中,负责场馆的订单处理事务;在体育赛事进行阶段,物流人员的工作将缓慢下来,他们只是在必要时才重新采购必需的消费品;在回收阶段,时间期限在三个阶段是最短的,重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回收配置的设备,场馆物流管理员最先只注意高价值的物品(如计算机),然后再逐步回收低价值的物品(如桌椅)。在其他各项工作逐步开展的同时,仓库的货物存储工作与相应场馆联系起来,它只接收在该场馆使用的物资。各个部分的存储面积是以相应场馆的场馆物流管理员提供的存储需求为基础的。

4 物流理论在我国体育赛事中的应用

4.1 信息物流系统在赛事中的应用

信息物流系统包括信息物流内、外两个系统。其中,信息物流内系统主要是收集、加工、处理在进行体育赛事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类信息,进而调控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正常运作,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系统内部基本物流资源进行调配,以保证物流过程中各项活动的连续性;信息物流外系统主要是传递、指导在外环境条件下对体育赛事物流活动发生作用的各类信息,随时进行信息传递、反馈与接收,以统一协调内外系统信息。

4.2 管理物流系统在赛事中的应用

管理物流系统就是规划、组织、监控体育赛事各项物流活动,优化整合各项物流活动,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现代物流主要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管理媒介统筹物流作业。利用物流规划仿真、网络化仓储管理、物流智能配载、物流智能配送、物流实时跟踪系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等协调赛区之间物流活动的冲突。

4.3 基础物流系统在赛事中的应用

4.3.1 建材物流系统。

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大型赛事需要建设门类齐全、标准一流、综合配套的大量比赛场馆,多方的建筑、装饰、绿化材料需要通过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环节运送到指定的目的地。物流企业就需要通过建材物流系统来提供这些服务。

4.3.2 器械物流系统。

器械物流是指比赛器械、办公器材、新闻器材、医疗器材等的物流活动。器材物流涉及到运输、包装、配送、装卸、储存、采购等诸多环节,所以交通设施的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的分配速度。

4.3.3 回收和废弃物流系统。

体育赛后,大部分货物尤其是出境货物,首先在体育赛事物流主要仓储基地进行存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境货物先往朝阳十八里店物流港储存,然后办理海关和检验检疫手续,或根据需要直接通过陆路运输到天津港,在天津港办理海关和检验检疫手续,然后通过海运运至目的地。

5 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体育赛事无论在举办规模、参赛人数,还是在传播范围等方面越趋庞大,全球化正成为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主流。现代物流在规划、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能较大地满足大型体育赛事发展需求,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型体育赛事中。在大型体育赛事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现代物流已融入到体育赛事当中,要注重合理规划物流的整体运作,因地制宜,加强各系统部门的协调作用;借鉴往届赛事物流经验,加大国际合作,提高综合物流作业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培养、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形象,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马丽君.大型体育赛事现代物流应用[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2):47-67.

[2]张文杰,汝宜红,李伊松,等.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规划的必要性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5-29.

[3]胡怀邦,郝渊晓,刘全洲,等.现代物流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26.

赛事安排的理论 篇5

体育赛事作为现代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消费活动与文化实践, 与其他大众文化形式一样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进而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新特征。在国务院提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国家战略后, 体育赛事的理论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理论研究的前提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研究范式。目前在西方社会学界, 借鉴消费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来分析体育问题是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普遍趋势。因此吸收西方消费研究的理论精华来解决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已成为我们的现实之需。本文将主要以西方的景观社会、虚拟现实主义及话语权力消费理论作为切入点, 对当代市民消费社会中的体育赛事做文化意义上的分析。

1 消费社会语境下体育赛事的消费特性

工业化、市场经济以及城市化铸就了消费社会。“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生活的境地, 至少在西方, 生产主人公的传奇现在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 由此整个社会已经由匮乏的生产社会转变为丰盛的消费社会”, 在鲍德里亚德视野中, 人类已经进入普遍进入到消费社会阶段。同时从消费社会的特征来看, 消费社会之所以迥异于传统商业社会并作为一个独特概念被提出来, 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 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物质消费品价值取向的不同偏重。由于物质消费品的相对匮乏, 在传统的商业社会中人们往往最在意物质的用途, 即看重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在消费社会中, 产业化生产与市场运作模式让消费品极度充盈, 这使得消费者不再忧心于物质的朝不保夕, 从而不再执念于将商品使用价值作为消费行为的唯一考究标准, 开始看重商品的交换价值, 特别是商品所蕴含和传达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出现了变化, 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 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待全套的物”[2]。这种转变可以从流行于当代的消费理念看出, 比如“顾客就是上帝”这样的著名标语, 就是在将公民身份转变为消费者身份, 从而让大众用消费者身份而非公民身份来重新认识与建构自身, 当然这样的消费者显然是被丰富的商品所包围的, 于是消费者与商品以及消费活动的关系就成了“物役”的关系, 即由商品和消费行为来定义和建构消费者。

在提及消费社会时,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市民消费时代, 乃是因为正是城市化这一工业社会的突出贡献令大规模消费群体的出现成为可能。城市化生产出了大规模的聚集人口, 而这些现代城市市民则成为了消费社会最忠实的“粉丝群落”。城市化所带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即是生产与消费的间隔, 商品生产地一般位于城市边缘或乡郊地区, 而消费人群则主要集中于城市之中, 特别是商业消费地点往往是在城市的地理中心, 这就导致了消费群体看不到商品的制造过程, 而只看到了商品最终的展示面貌, 此种情况加剧了商品的外观、享乐价值等意义超越使用价值与实用意义, 成为消费行为的首选依据, 商品就如同一个个符码被市民消费者们用来装裱自己。以上谈及的皆是商品, 最近几年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从会徽、吉祥物、大型场馆的设计和构建、开闭幕式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体育文化创意。体育赛事不仅带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也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体育赛事的数量越来越多, 质量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体育赛事这样的实践活动又该如何看待?事实上, 无论是商品, 或是实践活动, 在市民消费过程中均具有相同的性质, 他们同样在装饰和充实自身以吸引消费群体, 利用自身包围住消费者, 最终去建构消费者。

体育赛事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产品, 其规模和形式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 具有项目管理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 能够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求, 达到多种目的与目标, 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和经济、旅游等多个领域发生冲击影响, 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3]从上述体育赛事的定义来看, 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产品, 在市民消费时代, 体育赛事因为它的竞技表演性, 既是一种实践活动, 更是一件无形的文化商品。美国社会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认为消费社会中商品具有某种文化涵义, 将消费社会比喻成是大众参与的一种仪式或活动。[4]同样在约翰·费斯克的阐述中, 消费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商品的真实部分依赖于其交换价值”[5]这就使体育赛事具有可控性, 能够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消费模式, 是消费社会中的具体事件。体育赛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消费时代的特征, 它日渐展示化、形象化、模式化, 原本的体育竞技意义被消解, 逐渐异化成了与货物商品别无二致的消费品,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 体育赛事成为了现代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消费活动。

2 作为景观展示的体育赛事

“消费社会本质是一种景观 (奇观) 社会, 商品即是景象”[6], 德波 (Guy Debord) 在描述消费社会的性质时较鲍德里亚更进一步指出, 消费社会让一切原本有生命、有意义的东西成为了表征, 人们不再为宏大的、悲壮的事物所吸引, 他们只关注商品美学, 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与广告前徘徊不前、流连忘返, 德波更如此总结了消费关系的转变:“占有向展示的堕落”[7], 这样一来, “看”本身即可视作消费。体育赛事正是由受众的“看”来完成消费及意义生产过程的。

2.1 体育赛事的景观化

要看清体育赛事的景观化过程, 首先必须了解在前景观时代体育赛事是如何表现自身的。毫无疑问, 任何时代的体育赛事最终要被观者接受都必须经过视觉, “看”是无法避绕的共通点, 但古时之“看”与今日之“看”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传统的体育赛事以竞技本身为中心, 任何一种行为和规范都是为体育服务, 运动员代表的是竞技行为和体育精神, 田径场是视觉中心。我们自然不能完全否认现代体育赛事对于体育精神的表达, 但现代体育精神与体育赛事一样有一种被消费观念建构的趋势, 特别是受到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一方面, “媒体直播”这种行为带来了观众群体的极度扩大化, 对体育比赛施予“看”的观者不再囿于体育场观众, 而是扩充到体育场外的巨大空间与人群, 观众席与“摄影机背后的眼睛”一同凝视着比赛场地内的一举一动, 成为了新的视觉中心, 而运动员在观众事无巨细地注目下, 其所作的一切行为更像是一场表演;另一方面, 体育场内的各种景象———健美的运动员、钢筋突显的体育场、极具流动感的商业广告标识、色彩绚烂的巨幅显示屏以及群众的躁动不安、观众席的欢呼呐喊———都被摄影机记录并传播至每一个收视终端, 一种现代化的体育精神和体育观念被建构和传播开来, 即是实现一种景观之中的狂欢。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体育赛事景观化的一个典型事例, 抛开北京政府为了迎办奥运所开启的一系列宏伟的市政建设和体育场所建设不谈 (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利用体育赛事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景象) , 体育比赛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被展示的商品, 这从委员会向每场比赛派出大量引导员这一行为可以看出, 引导员的工作在于引导和规劝观众, 除开保证比赛必需的安静环境外, 引导员还要将“赛点”告知观众, 即引导加油呐喊和保持安静的交替, 如果将包括现场观众在内的整个体育场地视作被展示的对象, 那么观众之所以要被规劝和告知, 一定是因为有注视的眼睛, 而这双眼睛正是媒体, 或者说“摄影机背后的眼睛”, 是这双眼睛 (也就是我们的眼睛) 从头至尾凝视着、消费着体育赛事。

2.2 体育景观的凝视

关于观看体育比赛, 人们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 即女性观众更在意运动员外形 (身形、穿着等) , 男性观众注重的才是竞技行为本身, 这显然是某种“男性至上”话语权力在作祟, 但暂且抛开性别理论不谈, 在市民消费时代的体育赛事中, 所谓的女性凝视对象与男性凝视对象果真有本质上的不同吗?女性观众被认为对体育赛事的各类表征有所痴迷, 这集中体现在对运动员形象塑造的关注上。现代运动员毫无疑问已被景观化, 其形象打磨不再以服务体育竞技为唯一目的, 而或多或少地转向了吸引消费者注目的商业目的, 观众对运动员的凝视即可视作对商品的消费。男性观众所凝视的体育竞技以及所体验到的体育精神实际上也是受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 正如之前所分析的那样, 大众传媒的介入和凝视让体育赛事越来越趋向于表演, 所谓的体育精神也已经具象化和表征化, 如果说运动员已成为商品日渐普及的球员买卖以及俱乐部制度说明了这点, 那么现代体育赛事就是一场商品展示的奇观, 而无论凝视主体的性别为何, 她/他的凝视就是在消费着体育赛事。

3 作为虚拟现实的体育赛事

鲍德里亚在分析迪士尼乐园现象时, 提到了虚拟现实主义这个概念, 他认为迪士尼乐园是一个“自我模拟的自足世界”[8], 也就是说乐园已不再同现实世界发生仿像关系, 他完全用自己的虚幻来定义自身, 以至于让身处其中的游客产生了一种现实感。当代传媒技术的高度发达, 足以让人构建出看上去比现实世界更为现实的虚拟环境。“符号不再表征现实, 甚至与现实无关, 它们依循自身的逻辑来表征, 符号交换是为了符号自身”[9]。

3.1 大众传媒的渗透

鲍德里亚认为, 幻真性的虚拟情境就是由以电脑技术为主的现代传媒技术创造出来的, 奇观电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将这种对虚拟现实的分析移植到体育比赛上, 我们有理由认为, 正是大众传媒的介入令公众对现代体育赛事发生了某种认知上的变化, 媒体的眼睛超越了肉身的眼睛, 将观众的观看体验提升到另一个“现实”的维度。

一方面, 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技术———特别是摄影技术———来对体育比赛进行见证和记录, 甚至以此影响胜负结果的判定, 似乎自身的眼睛已无法承担如此重要的职责, 而摄影机则以更公正和更真实的姿态出现在了体育赛场内。球类比赛中往往需要摄影机拉近对准运动员, 以确认他在运球或得分过程中没有犯规, 从而裁决其胜利的有效性;在径赛中, 特别是在短距离赛跑中, 摄影机的记录作用更为重要, 冲过终点线时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往往很小, 这就需要利用影像记录来确认究竟谁是冠军。不可否认的是, 机器的眼睛相较于人眼的确更显客观, 但当整个体育赛场被无数台不同机位的摄影机包围, 并逐渐被摄影影像建构起来时, 观众对于体育赛事中的现实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正如有一部分人不愿去体育场观看比赛, 而宁愿待在电视屏幕前收看影像直播一样, 对于他们来说, 经由摄影机审视和剪辑过的体育赛事比体育场里正在发生的一切显得更为真实。

另一方面, 体育赛场内时刻发生着影像对实物的僭越。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任何一个现代化的竞技场内都免不了竖立起一块巨型显示屏, 这块显示屏的功能首先在于上段提到的对比赛过程多角度的记录和展现, 以弥补现场观众单一视点的局限, 但同时它也在展现观众席的状况, 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有趣但常常被忽略的现象, 即观众向摄影机打招呼, 并为自己出现在了大屏幕上兴奋不已。事实上一些体育赛事还会专门在中场休息时为观众安排类似的娱乐环节, 让摄影机深入到观众席去, 被拍摄到的观众往往会有所示意, 并看向大屏幕中的自己。由此看来, 被纳入到某个事件的影像记录中似乎比亲身经历这个事件更具真实感, 在体育赛事中, 影像不仅成为了评判比赛的重要依据, 它还一定程度上在构建现场观众的“在场感”。

3.2 现实时空的征服

大众传媒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塑造现实的力量, 正是因为它对于人们传统的时间及空间概念的颠覆, 魏瑞里奥 (Paul Virilio) 称之为“时空的都市化”[10]。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面前, 城市市民“看”的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媒体更是在这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任何一种商品 (包括商品化的文化实践) 都可以不限地点并即时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前面提到过一类人宁愿在电视屏幕前收看体育比赛, 并不去质疑其中所包含的媒体虚拟, 而完全将其视作现实, 这其中除了媒体的自我隐藏 (突出摄影技术的客观性) 外, 更重要的就是大众传媒在影像的远距离传送和时间同步性上做到了天衣无缝的展现。一场体育比赛, 无论其举办场地多么偏僻, 又或选择的时间多么不合时宜, 只要有了媒体的介入,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够身临其境般地观看和消费它。从这个层面来说, 现代奥运会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大众传媒塑造出来的, 一场场本以体育赛场内观众为凝视主体的比赛奇迹般地被塑造成以全世界人口为观众群的“地球人的狂欢”。

4 作为品位象征的体育赛事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套关于中国年轻人兴趣品位的说辞, 这种被称为“鄙视食物链”的东西通过对影响年轻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商品进行排位比较, 以明确某种商品类型中何者更能突显消费者的品位, 这些商品小到饮料, 大至网站, 均被论“品”排辈, 其中也不乏关于体育赛事的叙述, 像对观看足球联赛的品位排名: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若从福柯 (Michel Foucault) 关于权力的观点来看, 所谓“品位”, 不过是通过话语构建出来的, 而话语本身就是权力的武器, 所以看意甲的观众“鄙视”看中超的观众只不过因为他们利用话语赢得了某种特定的权力, 即定义品位的高低。在这里, 体育赛事不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固定空间内的体育竞技, 而是成为了某种品位象征, 是人们话语中用来定义和归类自己、区分他人的概念。

西美尔 (Simmel Georg) 在分析时尚时指出“时尚一方面通过普遍化和统合而获得某种群体性的归属感……另一方面, 时尚又通过将自己与非时尚的人区分开来, 进而使得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获得某种表现”[11]。我们也可以对体育赛事进行类似的分析, 从而解析出体育赛事的品位象征意义。首先, 同时尚一样, 对于受众或曰追求者而言, 体育比赛具有一种间隔功能, 即可以用“观看体育比赛与否”为标准将人群进行分类, 其中观看体育比赛者占领了话语上的制高点, 并用权力性的话语来装裱自己, 主要体现在将自己表述为力与美的追求者、体育精神的传承者等, 而不观看体育比赛的人群则往往容易被定义成为弱小无助者, “品位”就从这种间隔、落差中得以彰显, 体育比赛成为了一种炫耀性的象征资本。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间隔功能并不仅限于观看与否的区分, 正如“鄙视食物链”中描述的一样, 观看体育比赛的人群仍因个人观看偏向而进一步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这样就又形成了一个群体内部的层级和更小范围的群体划分, 个体追求个性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群体与群体间的审美趣味差异也就导致了“品位”的产生。其次, 在间隔群体的同时, 体育比赛还有一种相反的团结作用, 这种作用发生在群体内部, 它使群体成员间加深了认同感, 更重要的是, 它减轻了个体孤军奋战的审美责任感, 让成员团结起来对抗另外的群体。比如观看中超比赛的观众群体, 个体的想法被分享和磨合后, 会达成整个观众群较一致的足球比赛审美观念 (也可以说是“品位”) , 并以此去对抗和驳斥观看意甲或其他国外足球联赛的观众群体之审美观念,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后者的“品位”显然因话语权力的获得而固若金汤。

5 结论

在消费社会中, 任何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都有被商品化的可能, 体育赛事作为被市民阶层广泛接受的文化活动之一, 已然随着其受众的消费者化而日渐趋向于娱乐消费活动, 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竞技精神和体育精神也逐渐表征化, 成为一系列可观可感的视觉符号。市民消费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物 (商品) 包围人, 同时人趋向于用物来建构自身, 这在体育赛事中即表现为, 一方面在大众传媒的介入下比赛呈现为体育景观的展示, 并被构建成一种媒体化的虚拟现实;另一方面, 观众开始用体育赛事归类自己、区分他人, 将观看比赛视作一种品位的象征。景观展示、虚拟现实、品位象征即是体育赛事在市民消费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2.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

[3]王守恒, 叶庆晖.体育赛事的界定及分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7 (2) :2.

[4][美]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 马争旗译.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160.

[5]Fiske, John Media Matters:Everyday 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nge[M].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14-15.

[6][法]居依·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

[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2.

[8][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35.

[9]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63.

[10]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69.

上一篇:企业战略重组理论综述下一篇:硅纳米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