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假错案预防

2024-07-16

冤假错案预防(精选7篇)

冤假错案预防 篇1

一造成错案冤案的原因

似乎在司法办案中, 冤假错案避免不了, 而出现冤假错案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 冤假错案总是与办案人员相联系的, 司法人员之所以出现这种主观意识的错误, 一方面有自身的原因, 如职业水平低下, 专业知识贫乏, 法制观念欠缺, 实践经验不足, 心理品质差等。另一方面, 司法人员办案、断案极易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封建人治思想, “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风气, 案情本身的极端复杂化, 被告人、被害人、证人的虚伪陈述, 取证鉴证手段落后, 司法制度不完善等。

二冤案错案的恶劣后果

冤假错案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当事人的巨大伤害。无辜受刑, 无故受罪, 当事人总是冤假错案的第一受害者。然而, 当事人所受到的损失不仅仅是坐黑牢、背黑锅, 在被烙上“前科”的印记后, 其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备受歧视, 这对当事人的人格、名誉、财产、健康乃至家庭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即使有一天能像赵作海那样“幸运”地平冤昭雪, 获得一笔似乎还算可观的国家赔偿, 但当事人遭受的精神痛苦是无法弥补的。其次, 从大的角度看, 冤假错案不仅造成公众对政府机关的怨气、恨意, 还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威信, 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 如何预防冤假错案以使其对整个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 是我国当前法制建设中极为迫切的任务。

三如何避免冤假错案

根据冤假错案出现的原因, 冤假错案的发生发展是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司法机关的内部因素等的综合结果,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结合“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理念, 根据我国现状, 我认为我国司法建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改善刑事司法工作的外部条件, 保证司法独立

公正的执法离不开良好的司法环境, 为了防止冤假错案, 改善刑事司法工作的外部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其直接目的在于保证司法机关能够正确合法的行使刑事司法权, 能够真正依法办事。就目前来说, 改善司法环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及个人的干扰;二是完善刑事立法, 修改不完善的法律, 使得有法可依;三是加强司法解释, 确保法律的正确使用。

2. 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

有了较高的业务水平, 正确断案才有保证。良好的职业精神则是司法工作人员尽职尽责为民办事, 惩罚犯罪,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道德保障。因此, 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为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对司法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制度, 保证司法队伍的整体素养;完善司法机关内部追责制度、惩戒司法渎职失职行为, 保证实际工作的合法有序;重视对司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水平。

3. 提高刑事科学技术水平

刑事科学技术手段, 对案件的侦破意义重大。首先, 很多证据的发现、提取与鉴定以及案件线索的查明都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其次, 技术手段的缺乏可能提不出一些可靠的证据, 将刑事司法人员引入歧途;再者, 没有先进的刑事科学技术搜集证据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刑讯逼供以及其他非法搜集证据的情形。故预防冤假错案, 必须提高刑事科学技术水平, 加强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

4. 发挥律师作用, 完善辩护制度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 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 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专业知识的律师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预防冤假错案的作用。因为律师的出现使侦查起诉方有了对立面, 使他们不得不把工作做得更踏实和认真, 这有效地防止了错误立案、错误逮捕、错误起诉的可能性。另外, 律师利用其专业知识也可形成对检方行为的监督。

5. 加强对刑事司法的监督

冤假错案的发生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有着密切关系。假如刑事司法按照法定程序严格进行, 冤假错案无疑会受到大大的控制。如何保证刑事司法过程严格依法进行, 除了加强刑事司法内部建设, 增强司法人员法制观念, 还必须加强对刑事司法过程的法律监督。监督主要有四层:第一层为公检法机关的相互监督制约;第二层为各级权力机关即各级人大常委会;第三层是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其他社会团体;第四层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6.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 加强对预防冤假错案的研究

我国60多年的刑事司法工作和其他各国司法实践,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些经验和教训认真加以总结, 是我们预防冤假错案不可忽视的工作。冤假错案是违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原则的, 是与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格格不入的, 消除冤假错案很难做到, 但如何把冤假错案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 如同犯罪预防必须研究犯罪一样, 预防冤假错案必须对冤假错案进行客观、实践、科学、深入、全面的研究。

只要司法办案人员“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 提升个人职业水平, 公检法机关各司其职并相互监督, 结合不断发展的刑事科学技术和不断完善的司法制度, 冤假错案必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与预防。

参考文献

[1]杨龙丹.刑讯逼供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14) [1]杨龙丹.刑讯逼供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14)

[2]李奋飞.冤假错案的“制度性”纠正——由“赵新建案”所想到的[EB/OL].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9409[2]李奋飞.冤假错案的“制度性”纠正——由“赵新建案”所想到的[EB/OL].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9409

冤假错案预防 篇2

(我们结合律师执业中的办案实践及遇到的问题,为如何提高刑事案件办案质量、切实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这一重大课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和与会的专家、同仁交流,敬请各位领导指导、指正。

一、办案机关应尽快纠正违背客观规律的办案考评标准

近年来发现的蚌埠市于英生案、蒙城县代克民案、利辛县康文良案、萧县孙长娣案等重大冤假错案的共同成因,均是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在“命案必破”、“限期破案”等违背客观规律的工作考评要求下,产生急功近利的态度,或刑讯逼供取证导致错案、或是人为炮制冤案,制造了冤狱的开端,而检察院、法院在审查起诉及审判阶段,缺乏对案件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进行严格充分的审查,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在案件“破获”后,侦查机关为了维护其“工作成果”,会通过各种努力,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保障案件的顺利批捕、审查起诉;而案件批捕、起诉部门在接手案件后,因为本部门同样有着类似的考评指标,将案件向审判机关移交后,也对审判活动进行干预,保障案件做出有罪判决。

至此,整个刑事诉讼成为“行政治罪模式”,刑事诉讼各环节相互监督的纠错机能失灵,严重违背了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因此,纠正公检法机关内部违背客观规律的工作考评标准,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确立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中立地位,保障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和裁决

现行法律框架内,检察机关是犯罪的指控方,也是法律监督机关,又行使着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在刑事诉讼中实际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审判机关的权力明显受到检察机关的过度制约,控、审两方地位失衡。目前来看,法院的定罪率接近百分之百,纠错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这也是审判机关不具备刑事诉讼核心地位的客观表现。

审判机关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性,辩护必然形同虚设。这也是容易酿成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重新分配公检法机关的权责,强化审判机关的核心地位,切实避免侦查引导起诉、起诉引导审判的错误现象。目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显然是完全正确的。

此外,审判机关本应保持中立,却被赋予了打击犯罪的职责,角色定位错误。这是受到多年以来的“严打思想”的影响,也与公检法机关的利益高度统一,相互制约不足、配合有余有关。实践中,公检法机关联合办案、成立专案组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刑事诉讼活动成为“行政治罪模式”,难以保障案件质量。为确保司法公正,应当区别审判机关与侦查机关、公诉机关的职责,强调其中立地位。

三、接受不同职业独立的职业伦理与价值观,切实重视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除应当保持中立地位的审判人员外,其他的诉讼参与方实际上难以避免地均有其职业立场和职业偏好。如,侦查人员善于怀疑;公诉机关行使着指控犯罪的职能,往往习惯于有罪推定的思维定式;而辩护人则擅长于寻找证据缺陷维护被告人权益。正是这种价值观多元化,视角多元化,才能够全面审视一件事情,有利于法官的兼听则明。因此,应当接受刑事诉讼中职业伦理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切实重视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律师的辩护可以贯穿整个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及审判等阶段,有效的辩护能够起到对司法机关的外部监督功能,为司法机关正确办理案件集思广益。

然而,司法实践中公、检、法机关容易以自己本部门利益为核心,对于律师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持排斥态度,在新的刑事诉讼制度框架下,辩护律师 “老三难”(会见难、阅卷难、调查难)问题基本解决,司法机关又为律师设置了“新三难”(申请调取证据难、法庭上质证难、律师正确意见得到采纳难),辩护律师仍然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辩护制度的纠错功能仍然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为了提高刑事案件办案质量,应当要求司法机关切实高度重视律师的辩护意见。如果因为漠视律师的正确辩护意见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综上所述,在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司法机关及辩护律师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刑事案件办案质量,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发生。

安徽中天恒律师事务所律师

朱世贾、单玉成

冤假错案预防 篇3

关键词:冤错案件;有罪推定;法律工具化

在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法制不断健全完善、提倡司法公正、我国刑事诉讼再次修改正在进行的今天,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出现这些冤案实属不该。同时这些问题也确实值得司法理论工作者反思。

一、造成错案的原因

对无辜者定罪谓为“冤”,保护无辜者不被定罪在刑事法的价值体系中恰恰居于核心地位,享有“一票否决权”。无论一个刑事法律制度在惩罚犯罪方面如何有效,如果它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无辜者被定罪的危险,这样的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就丧失了其赖以存在的正当化基础。为了保障这一价值,各国一般都根据本国的情况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在美国的陪审团审判中,一方面,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为了规范陪审团认定事实的正确性规定了详尽的规则;另一方面,法律也容忍陪审团的某些不合理行为:陪审团有权不顾法律与证据对明显有罪的被告人作出无罪裁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也承认,陪审团“享有作出无罪裁断的无可争议的权力,即使这一裁断违背法律或证据”。

造成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预防错案的措施也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些措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错案预防的对策系统,形成一种有效的预防机制。在我国,刑事错案预防是司法机关实践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刑事错案预防贯穿在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实践始终,把预防刑事错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加以落实。刑事错案,无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客观上都具危害性:错案的出现导致司法不仅没有很好地维护公平正义,相反却损害了公平正义。而这样一种损害正义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受害人强烈的不满情绪并可能引发与社会的激烈抗争,从而使刑事错案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司法机关应当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刑事错案的目标之一。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批准逮捕、提起公诉是检察机关的重要法律监督权,对侦查行为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也是维护公民权利,防止刑事错案发生的重要保障。如检察机关通过审查批准逮捕,可以保障无辜的人不受追究。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办案人员能够比较严格地掌握逮捕条件,但也有些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存在条件把握过松的问题,认为只要有犯罪嫌疑人的证据就可以批捕,对于证据是否经过查证属实,是否能够相互印证,不进行认真审查。有些在办案过程中只关注证据条件和刑期条件,而对人身危险条件却考虑很少。有些在审查逮捕时不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提讯犯罪嫌疑人,听取其意见和辩解,只审查侦查机关提供的材料证据。这些做法极易导致错误逮捕,而且也难以及时发现侦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一些办案人员缺乏跟踪监督,使补充侦查流于形式,给案件起诉留下隐患;在审查确认证据的真实性时,过于相信侦查部门的侦查结论,缺乏认真审查,甚至不予审查。有些办案人员对起诉案件把关不严格,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也予以起诉。这也都是法律监督意识不强,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的表现,也是直接造成错捕错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二、刑事错案的预防对策

1.推進科学的“错案责任追究制”

对于办案中存在刑讯逼供、玩忽职守等过错的办案人员,应严格按照《刑法》、《国家赔偿法》及相关办案责任追究制进行责任追究,根据情节或追究刑事责任,或追究行政责任,但不能因为出现错案所有办理过该案的办案人员全部追究,尤其是对于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的案件,不能因为压力的出现而不分是非乱追究。我国立法贯彻的是“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在整个案件的办理中,谁存在过错就应追究谁的刑事、行政责任并由单位视情追究责任者的经济赔偿责任。同时实行年终审评比制度,对出现侦查错案的侦查人员禁止评优、推迟或不得晋升,两次出现侦查错案的侦查人员给予处罚,不再给其负责案件的侦查权。建立完善的侦查错案个人追究制,可以有效抑制侦查错案的形成。

2.重视辩护律师的意见

要认真执行律师法,强化辩方权利,以控辩平衡的方式遏制由于双方力量悬殊造成刑事错案的发生。确立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加强讯问阶段的律师介入权,确立律师在场制度;强化律师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调查取证权。辩护律师在审判被告无罪的辩护意见,并提供诉讼的证据,法官应该认真对待,有问题的部分,控方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将失去这部分证据。对于辩护律师提出被告的认罪是由于侦查机关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取证的行为问题,法院应该宣布休庭,组织特别项目小组核实被告的情况,侦查机关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没有实施非法行为。

3.坚决贯彻疑罪从无

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和“疑罪从无”原则。正如前文所言,办案人的观念很难转变的,但是可以从制度方面去规范司法环境,用制度去约束办案人的行为。如果被告人一旦提出自己曾受到刑讯逼供,检察院立即停止审查,法院立即停止审判,并对经过刑讯排除的证据予以排除。这里说的证据予以排除,不光是刑讯所获之言辞证据,包括根据言辞证据而获取的实物证据也必须排除,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有干警铤而走险,对嫌犯实施刑讯逼供,致使自己的辛苦查获的案件付之东流。

4.完善制度机制,堵塞漏洞

首先,要真正落实司法审判中心主义,科学合理建构刑事诉讼结构,强化法院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及其对公检的制约职能,打破审判与控诉重配合,轻制约的局面。

其次,完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诉讼制度、机制,建立抵制各种不正当干预、媒体审判、三长协调等错误做法的有效机制。

最后,完善律师辩护制度,保障律师依法充分行使辩护权,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证人出庭制度,尽可能实行直接、言词原则,以保障法庭审判效果,确保取证、质证、认证的准确、合法,使被告人的“人权”和各种诉讼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4.健全办案制度,规范侦查手段

从目前错案的现状看,要预防和杜绝错案主要还是预防刑讯逼供。为此,我们应在侦查环节严格把关,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违法获取口供、证言的现象,在讯问方式上,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和对重要证人的询问应采取首次录象和综合讯问录象方式进行,条件允许时实行全程录像,减少可能出现的刑讯逼供的空间;规范讯问地点,取消乱“设办案点”现象,防止侦查人员在办案点上“为所欲为”地办案,规定讯问场所内应配备的设施,定期检查防止出现刑讯用具。

5.改革考评方式

冤假错案预防 篇4

一、执法公信力之内涵及其强化措施

执法,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本文所述执法系广义上的执法, 即指国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 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项活动, 而狭义上的执法其主体则一般仅限于行政机关。这里本文偏重于探讨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而公信力是指,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 公权力在行使公共管理或治理职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严格、公平、正义、诚信、效率、文明、负责的信任力, 是公众对社会公权力的一种信任力量。它应既是一种社会的系统信任, 同时也是对公共权威的正面形象的有效表达;它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所形成的治理氛围, 包含了公权力的权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公众中的影响力等属性或特征。可见, 执法公信力即是指公众对司法或行政机关的信任程度, 亦即执法公权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所形成的严格、公平、正义、诚信、效率、文明、负责的良好信用形象。现代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观念, 执法的信用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根基, 因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伟大目标, 就必须深刻分析和探讨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各项要素和机理, 使公众对执法的信用认识日益增强。

那么决定执法公信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及强化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应是什么?中央领导同志指出, 政法机关的执法能力, 集中体现在执法公信力上;执法公信力来源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来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其后, 前公安部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既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 又要树立起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理念, 其已成为整个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活动的重要遵循原则。可见, 执法规范化正是决定执法公信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强化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即部分转化为强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措施。本文认为, 强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措施应包括内部和外部机制措施两方面。内部机制措施即指通过完善执法行为内部体系制度、加强执法人员自身修养素质等方式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 如加强执法为民的思想宣传等。而外部机制措施即指通过各类外部监督的方式促使执法行为透明化、公开化, 最终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 其措施具体包括允许媒体舆论监督、引进市民观察员等措施。相比之下, 内部机制措施固然重要, 但本文认为外部机制措施才是关键。民主社会之精神正在于权力监督, 确保权力运行之均衡。故强化对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才能保证彻底实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并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

故而针对现阶段屡见于报端的各种发生在侦查阶段的有损执法公信力的不良现象, 引入作为外部监督机制重要措施之一的律师在场权制度即成为探讨促进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规范化、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律师在场权之内涵及其渊源

律师在场权学界亦有广义及狭义之分, 广义上其是指在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 当国家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讯问或审讯时, 受托律师有权在场为其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有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狭义上则仅指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 侦查人员自第一次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 犯罪嫌疑人均有权要求其辩护律师在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受托律师则根据其当事人的要求亦有权在场提供帮助并监督侦查机关的执法行为的规范性。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律师在场权。

律师在场权的渊源可追溯至形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的“米兰达规则”, 该规则的确立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时享有诸如要求律师在场权、沉默权等权利提供了具体的保障。米兰达被判有罪后以对他进行讯问时警察未告知他有权聘请律师、自己的供述因律师不在场而不能作为证据为由上诉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后该院认定上诉理由成立, 推翻原先的有罪判决。首席法官厄尔·沃伦在阐明理由时说:“单独隔离进行讯问的做法是与我们国家最珍视的准则之一, 也就是不能强迫某人把自己陷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相抵触, 除非采取适当的保护手段以消除看守所固有的强制因素, 否则, 从被告人那里得到的任何供述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抉择的结果。”而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也同样形成了类似的规则制度。

三、律师在场权制度对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大价值

(一) 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目的价值的规范化

前述中央领导同志在论及执法公信力决定因素时已指出执法行为的根本目的价值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其具体目的价值则在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由于我国长期积累形成的职权主义执法模式的影响, 文明执法这一具体目的价值的实现则略显不足。故赋予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时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则可增强其有效维护权益的能力, 使其受到公正、文明的对待;对执法部门来说, 则可有效预防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督促其既严格又公正文明地执法。

(二) 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实体公正的规范化

公正执法包括执法实体公正和执法程序公正, 首先讨论执法实体公正的规范化问题。受职权主义执法模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公安机关获取口供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对口供证据的追求往往会造成执法行为的失之偏颇, 最终酿成近期所曝光的各类冤假错案。因此律师在场权制度对保证证据的真实性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价值:对嫌疑人而言, 律师在场能缓解其心理压力, 有效保障其说清事实经过;对执法人员而言, 有助于澄清讯问过程的合法性;同时, 律师在场亦可督促侦查人员在讯问中重视对嫌疑人无罪、罪轻证据的收集。

(三) 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程序公正的规范化, 提高诉讼效率

现代刑事诉讼的结构是控辩之间相互对立而又均衡的诉讼结构, 律师在场权制度也正是出于均衡双方诉讼地位的考虑。迟来的正义亦是非正义, 近期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是案件审理久拖不决, 而律师在场权制度则有利于诉讼效率之提高。一者, 有利于弥补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监督的不足, 促使侦查机关转变对口供证据的严重依赖, 不断研究、创新、提高侦查技术, 从而最终提高执法侦查效率。二者, 有利于杜绝嫌疑人、被告人翻供, 律师作为讯问时见证人, 可防止嫌疑人提出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虚假指控, 保证案件侦查、审判进程的顺利进行。

四、律师在场权制度之设立

首先, 立法环节上, 构建新的法律制度, 包括:第一, 赋予嫌疑人相应权利, 应至少包括: (1) 要求律师在场权, 即指嫌疑人自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均享有要求律师在场提供法律帮助的权利。 (2) 沉默权, 侦查机关讯问时若律师未在场或讯问不当, 嫌疑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当然出于对一些特殊犯罪案件的考虑, 如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仍可考虑排除律师在场权制度的适用。

第二, 赋予受托律师相应的权利及应遵守的义务。享有的权利应至少包括: (1) 讯问嫌疑人时的在场权, 即指嫌疑人自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 律师都始终享有在场参与讯问并为嫌疑人提供帮助的权利。 (2) 讯问时间的异议权, 律师如遇不可抗力、侦查机关通知讯问的时间严重不合理等情况时有权提出异议, 请求变更讯问时间。 (3) 存在违法讯问时的提示、异议权, 即指当侦查机关讯问时存在如威胁、引诱、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时, 律师享有向其提出异议的权利, 并可建议嫌疑人对其讯问保持沉默。 (4) 签署讯问笔录异议权, 即指讯问结束后律师对笔录享有查看、核实、建议补充内容的权利, 核实无误予以签名, 反之则有拒绝签署的权利。 (5) 讯问过程记录权, 即律师在讯问过程中享有手写、录音、录像等记录的权利, 讯问结束后亦享有查阅、抄录、复印笔录的权利。

同时, 应遵守的一些义务至少应包括: (1) 经侦查机关合理通知后及时到场的义务, 除非不可抗力或侦查机关通知时间不合理等情况。 (2) 遵守讯问纪律的义务, 不得误导、诱导和代替犯罪嫌疑人回答问题, 提出异议时, 应服从侦查人员决定, 讯问结束后再将异议向有关部门提出。 (3) 保守案件秘密的义务, 除非有例外规定, 获得的案件信息不得向嫌疑人的亲友、媒体或其他第三人透露。

第三, 执法侦查机关应遵守的义务至少应包括: (1) 告知嫌疑人所享有权利的义务, 即讯问前应明确告知嫌疑人享有的委托律师权、要求律师在场权、沉默权等权利。 (2) 及时指定律师的义务, 当嫌疑人由于经济原因无力委托律师或不愿委托律师的情况下, 仍应及时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定律师。 (3) 及时合理通知辩护律师到场的义务, 即讯问前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合理地通知律师参与讯问。 (4) 遵守讯问法定要求的义务, 律师未到场, 讯问不得开始。 (5) 尊重辩护律师行使权利的义务, 即当律师有正当理由行使申请变更讯问时间、纠正不当讯问方式等权利时, 侦查机关应合法、妥善地予以尊重、支持。

至于各方在其权利未得到充分行使及其义务未予充分履行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则主要表现为侦查机关在律师未在场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任何嫌疑人供述等证据均必须排除其作为证据的效力。其次, 在具体实施执法环节上, 应构建一系列有关的操作制度, 具体至少应包括: (1) 建立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文书制度, 诸如嫌疑人各项权利告知书、辩护律师到达讯问现场通知书、辩护律师请求变更讯问时间申请书及应有三方签署的讯问笔录等文书制度。 (2) 建立法律援助机构的律师值班制度, 保证在嫌疑人可能被讯问的任何合理时间内均有律师可被委托或指定以及时到达讯问现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并监督讯问过程。 (3) 建立执法机关内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督促执法人员树立起尊重嫌疑人基本权利、保证执法程序公正的法律理念, 促使真正形成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有效内部机制。

综上, 设立律师在场权制度显然对于有效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大幅提升执法公信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的重大价值, 尽管该制度现仍未根本确立, 但从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之规定的内容看, 这种增强执法行为透明度、规范化的立法倾向已日益明显,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律师在场权制度这“一束阳光”也必将投射在执法行为行使的过程中, 从而为形成执法行为规范化的双重有效机制措施、彻底树立和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公信力形象和价值目标发挥其巨大作用!

摘要:近段时间再次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从河南死刑保证书案到浙江张氏叔侄涉嫌强奸案, 再到河北省赵艳锦涉嫌故意杀人案等案件又再次强烈刺激着公众对法律公信力的内心评判。回顾这些案件, 特点之一即部分公安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因此, 如何强化政法机关执法行为规范化并有效提升其执法公信力, 如何充分保障无辜的人免受错误的囹圄之苦, 即成为摆在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执法公信力,冤假错案预防,律师在场权制度

参考文献

[1]王银梅.关于执法公信力价值功能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8 (1) .

[2]方振华.浅析辩护律师在场权[A].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如何防止冤假错案 篇5

【关键词】刑事冤假错案;防范措施;司法公正

一提起冤假错案,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十年劳苦牢狱之灾终换来一纸无罪释放的判决书,张氏叔侄的洗冤之路的艰辛让公众揪心,而更让人揪心的是背后折射出的整个司法程序上的漏洞。而这个案件连同之前的上海两梅(梅吉祥、梅吉杨)杀人案、河南李怀亮杀人案、湖北佘祥林案、云南杜培武案、河北聂树斌案、河南赵作海案、湖南滕兴善案一样,一次次给司法公信带来灾难性影响,一次次挑战着法律与正义的底线,一次次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极限。

面对冤假错案给司法公正带来的冲击,如何最大程度地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必须要正视此阶段冤假错案发生的危害性和客观情况。一个案件从立案到侦查到起诉最后到审判要经历不同阶段,不同阶段也有要遵循的相应的不同程序。而根据我国司法制度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情况,公、检、法三大机关担负起了一个案子不同阶段的不同责任,而其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对一个案件、几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在法律理想层面的公检法三大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构想在中国司法的实践中并未实现,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正视其客观性是第一位的,即了解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客观制度缺陷。

第二,正视问题,转变法治理念。一个国家法治理念的树立与尚法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虽说法律是“恶之花”,但却是社会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规范和准则。而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发展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司法理念的贯彻和法律意识在公众行为与意识中的养成与树立,这包括宪法权威的树立和社会法律意识的培养。当然,面对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更要转变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司法观念。例如,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重客观证据,不轻信口供,坚决禁止刑讯逼供;重程序规范,坚持合法合理取证,坚持有罪证据收集与无罪证据收集同时兼顾;重司法规律、科学规律,不一味追求指标数据,等等。

第三,健全和完善司法制度。首先是立法,我们说社会遵循法律的前提必须要求这个法是良法,这就要求从立法上确保我们的制度是遵循公平和正义的,是符合宪法和国情的。然后是程序正当。强调程序的合法正当,是强调重视程序的价值,目的是让我们的办案机关、检查机关和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时刻铭记程序法的力量和约束,以形成对其权力使用上的意识制约。不仅如此,程序公正更是一种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保障,使每一环都合乎程序,合乎正当。另外,公检法三者的职能及其界定、监督和牵制也需要法律加以规定和确立。

第四,建立和完善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护制度。关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保护,包括辩护制度,“疑罪从无”理念以及基本人身权利的保障等等。辩护制度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诉讼阶段控方与诉方以及法庭三者的关系上。长久以来的法庭和控方压制诉方的三角局势要转变,变为三者法律主体地位的平等。而尽管我国法律没有正视将“疑罪从无”纳入条文,但其中的思想却值得我们贯彻落实。即坚持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坚持有罪证据调查与无罪证据调查并重等。关于基本人身权利的保障,也就是在调查过程中最起码的对人身权利的尊重,即不能采用高姿态地屈打成招和变相的引诱逼供等。

第五,执法机关方面。(1)落实执法终身制规定。(2)建立执法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案件监督审理机制及考核制度,强化执法质量考评结果运用,严禁使用下达硬性指标完成数。

第六,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现代化社会大背景下,数据网络庞杂,信息泛滥,利用科技的手段不仅权威可靠,而且能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对于办案侦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要求加大对基层科技设施配备的投入与比重,全面提升基层公安机关的运用能力。当然,现代化的力量必然应与传统的手段相结合,社会与历史相结合,不能完全依赖科技,也不能丢弃传统侦破手段,而是使其相互配合,兼容并济。

最后,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利用社会各方的力量防范冤假错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就强调了群众的力量。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利用群众的智慧,接受社会的监督,使公平正义透明亲民。在坚持依法独立公正审判的基础上,听取意见和建议,争取支持。可尝试结合各方尝试设立陪审团、旁观席,也可组织专家学者讨论,集中其智慧。做到沈德咏副院长倡导的“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为守住公正司法底线创造宽松、理性的环境。”

血脂检查中的“冤假错案” 篇6

1.三天内避免高脂饮食

【病例一】 按照医生的嘱咐,李女士周一清晨空腹来医院化验血脂。结果显示,甘油三酯偏高。原来,周末两天,李女士全家聚会,自然少不了一番大吃大喝。

[错误之处] 化验前一日进食了大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影响血脂的化验结果。

?誅建议: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容易受短期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而升高。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化验前一天吃了很多烤鸭,第二天抽出来的血都是乳糜状的,这种“浑浊”的血液透光度差,肯定会影响化验结果。所以,在抽血前三天内应避免日常生活以外的高脂饮食,例如聚餐等,以免造成血脂升高的假象。

2.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病例二】赵女士因为血脂异常,已经吃药治疗1个月了,明天要去复查,她特别希望这次化验是正常的,所以近几天吃饭非常注意,有点油腻的一概不吃,只吃青菜。

[错误之处] 这种做法类似“作弊”行为,有可能拿到一张正常的化验结果,不过是“假的”,会让血脂这个心脑血管疾病的“罪犯”逍遥法外。

?誅建议:抽血化验前2周内要保持平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血脂情况,进而才可以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正在服用的药量是否合适等。

3.感冒好了再体检

【病例三】单位组织体检,刘女士没好意思扯大家的后腿,虽然自己正在感冒,也还是跟着大家一起去体检了。

[错误之处] 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心肌梗死,还有妇女的月经期、妊娠期等,这时候检查出来的血脂都不是真实的。尤其是急性感染期,血脂会明显异常。

?誅建议:应该在身体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例如近期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情况。妊娠后期、哺乳期的女性,各项血脂化验都会升高,所以这个阶段的化验结果仅供参考。若要得到可靠的结果,应在停止哺乳后3个月再抽血化验。

4.抽血前一天别喝酒

【病例四】在餐桌上,张先生对客人说:“我明天要去体检,化验血脂,您自己多吃点,我就不吃太多肉菜了,陪您喝两杯酒吧。”

[错误之处] 不只是吃饭,饮酒也能影响血脂的浓度,例如明显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会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

?誅建议:临床上发现,大量饮酒者2—3天之内的血脂浓度,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常常显著升高。所以,抽血前3天内不能有大量饮酒的情况,24小时内连少量饮酒都不可以。

5.休息5分钟后抽血

【病例五】老周早晨出门晚了,没打上车,眼看着医院抽血的时间就要结束了,老周一路小跑就去了医院。爬上三楼,直奔抽血窗口,累得直喘粗气,但及时抽上了血。

[错误之处] 剧烈运动对血脂也有一定的影响。

冤假错案预防 篇7

一、刑事冤假错案的特点

主体的特定性。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机关等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刑事司法权的特定职务行为时,才可能引起的刑事冤假错案。

主观有责性。即司法工作人员在行使司法权过程中,因故意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权钱交易而导致冤假错案,其主观恶性较大;或指对案件严重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偏听偏信等过失情形导致的错案。

处理结果失真性。每个冤假错案事实本身都有其复杂性和不可重现性,加之刑事司法人员的认识受到外界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制约,使案件在侦破查办过程中的还原很难做到客观真实,从而导致案件处理结果发生错误。

程序违法性。有的冤假错案呈现出程序违法的特征。虽然程序违法并不是所有刑事错案的表现特征,但因刑事司法中程序合法极其重要,所以这个特征不容忽视。

二、刑事冤假错案的成因

一是执法理念上的偏差。比如说一些办案人员还存留着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理念,不能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三个效果之间的关系,为冤假错案的产生埋下隐患。

二是执法能力的欠缺。有的办案人员更多的是凭经验办案,对法律知识特别是一些新修订的法律法规的内涵掌握的不系统,不透彻。

三是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不能严格按照程序规范执法,不能适应从“有罪推定”到“疑罪从无”的转变。

四是从实践层面来讲,与其他司法机关可能相互配合的多一些,监督制约的要少一些。

三、检察机关防范这冤假错案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司法理念,强化冤假错案防范意识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刑事法治的核心原则,其突出的表现为区别于传统司法观念而追求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而有罪推定则与之相反,恰恰是限制了犯罪嫌疑人为自己辩护,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同样,“疑罪从无”原则实质上也是对国家公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是对公众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虽然在疑罪从无原则下大多数冤错案件能够避免,但是现实中还有部分疑案仍然被按照疑罪从轻处理,这与现代法治原则是明显相违的。

新刑诉法将保障犯罪人的权利放在突出位置,体现了立法的进步,是提倡、适用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无声宣告,彰显了司法文明。因此检察人员在办案中要牢固树立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理念,坚决摒弃有罪推定和疑罪从轻原则,从接触案件的初始环节就要高兴防范冤假错案的盾牌。

(二)坚守法律底线,严把三关,提升防范冤假错案的办案质量

以“两个到位”严把实体关。证据是案件之基。要牢固树立证据意识,严把 证据材料审查关。一是严审案卷材料,对证据的实质及收集的主体、程序、形式进行仔细审查,做到全面核实到位,对存在任何细小的疑问需要询问证人等相关人员,必须坚持询问,不能因为怕麻烦而给案件最终带来不必要的大麻烦;二是按照“全面、全部、全程”的要求严把同步录音录像审查关,对可能出现的非法证据按规定进行审查排除。对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孤证”坚决排除到位 。

转变两个观念,严把程序关。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证。一方面,着力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旧观念,切实防止和坚决制止滥用强制和侦查措施、无故拖延办案期限、侵犯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违规扣押冻结涉案款物等各种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完善案件管理职能,加强办案期限预警、办案程序监控、涉案财物监管等工作,确保每一个执法办案环节都符合刑事司法程序规范要求,以堵塞冤假错案发生的程序漏洞。

转变两个程序,严把法律适用关。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查案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慎重对待,加强请示、报告,以检委会集中业务决策为保障,确保案件得到正确处理。

(三)完善制度,全面构建防范冤假错案长效机制

完善检察人员的职业培训制度,提升办案人员综合素质。这主要是指加大以证据审查为核心的职业培训力度。一是注重提高办案人员的取证能力,使侦查人员学会运用高科技侦查设备增强取证的科技含量,为案件准确的定性、定量提供最接近还原可能的信息分析依据;二是注重提高办案人员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使虚假的证据不能通过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程序成为定案依据,从而防止刑事错案。

强化侦查监督,推动侦查监督机制向司法审查机制转化。近年来,检察机关保障人权和法律实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要求侦查监督检察官要秉持一种客观态度,特别是在命案办理、防范冤错案件方面,列要保持中立的客观地位。

在尊重基本诉讼构造的基础上,探索加强以检察机关为主导的合作制约的工作机制。一是要重新摆正引导侦查和监督侦查的关系,特别是介入侦查问题。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要着重强化对公安机关办案的监督,而不应片面地强调对侦查的引导,即使是介入到“命案”的侦破现场,也应该做到引导侦查和监督侦查相并重。二是要强化公、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与互相制约的关系。检察机关作为承上启下的法律監督部门,要更好发挥客观公正的监督作用,为防范冤假错案尽可能地减少监督盲点。

建立疑难复杂案件业务骨干小组讨论机制和案后分析研判机制。由侦监、公诉等业务部门骨干成立分析讨论小组,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从事实、证据、法律适用、定性、引导侦查、调查取证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讨论,为案件正确输提前增加一道保险系数。

上一篇:折现现金流量估价下一篇:左心力衰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