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冲击

2024-05-11

微博文化冲击(共7篇)

微博文化冲击 篇1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也有着促进作用, 在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下, 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中微博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基于此, 分析微博文化的特征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并就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加以探究。

关键词:微博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新媒体, 在传播效率上比传统媒体要迅速, 有着传播效果的裂变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 并随着不断发展形成了微博文化。微博文化的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冲击, 因此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微博文化的特征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微博文化的主要特征。

微博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还没有确切的定义, 在社会不断发展以及技术进步背景下, 微博文化的特征也比较突出。微博在为大众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以及繁荣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制造了大量高度碎片化口水文化垃圾。微博上设置了V字名人来吸引更多用户使用, 为能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 其思维异化并催生了语录体。微博上的内容也比较多样化, 如不实信息的发布以及商业行业的参与和微博的开放性等。

2. 微博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微博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教育形式多样化, 能够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 思政老师能通过微博来发布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开放自由的环境。另外, 在教育内容层面更加立体化, 信息资源层面更加丰富化, 通过微博进行交流更加方便及时, 在信息资源内容上也比较丰富。教育对象的双向性使得参与者主体在互动方面得到有效加强, 教育手段的速度化也使得教育在效率上更加迅速。

二、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微博文化的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 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异化以及信息的难控,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高校学生灌输主流文化的有力平台, 但在微博文化下面临的形势也愈来愈严峻。微博制造了大量口水文化垃圾, 信息的不真实性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一定影响。另外, 耽美文化严重弥散在网络当中, 言语文字的暴力现象比较猖狂, 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发布以及商业行为也参与其中。这些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微博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第一, 微博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从多方面改善, 首先要树立理性的微博观, 正视微博的使用。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微博的价值观层面进行正确定义, 不能忽视微博的作用, 也不能夸大微博对思政工作的作用。只有正视和充分了解微博对思政教育的意义, 才能使微博文化得以健康传播。第二, 高校要加强倡导以及维护主流文化,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加强建设高校的主流文化。学校还应加强审美培养, 降低微博文化的过度娱乐化, 明确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科学化搭建微博传播平台, 专业教师要积极接受并了解新兴事物, 加以正确利用, 使其自身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者对微博的使用以及认识等都要有效加强, 以充分利用微博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提升。第三, 高校要加强自身应对微博文化的能力, 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微博的流行使一些学生成了微博控, 对微博的依赖性比较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疏导,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还要组建心理疏导的强化队伍, 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提供保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要具备政治思想意识,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 并要始终跟着党走, 加强自身的现代网络意识以及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从多方面进行提升, 才能有效应对微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

四、结语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是应对微博文化的重要举措, 只有将微博文化进行过滤使其健康地呈现, 有效利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微博文化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及应对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密甜甜.论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 2013 (6) .

[2]郭静虹.微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3]张汉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手段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14 (4) .

微博文化冲击 篇2

传统文化真的老土?不!它里面蕴藏着数千年的文化精髓,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如乞巧节时妇女们巧手编织的竹篮,精美的刺绣,用心绘制的彩灯无不体现男耕女织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灵手巧。年轻人离这些年代或许有点远,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它们,放下对传统文化落后的成见,用心感受里面的诊治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要让端午被韩国申遗成功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不同的是,外来文化却被贴上潮流的标签。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北京开设分店其实很好地说明为何年轻人追捧外来文化。一则宣传到位,对于其文化内涵的大肆放大。同时抓住年轻人追求时尚、盲目跟风的特点,造势让年轻人群体人云亦云,从而推广其文化;二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商业飞速发展,商家会把商品捆绑上这些西方文化,消费量节节攀升。前段时间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就使得炸鸡和啤酒都大卖了吗?

所以,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失声“。其实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要发展完全可以学习西方的营销套路。让大家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传媒也要对年轻人价值观加以引导,让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商家同样可以通过大打“传统文化牌”收获丰厚利润。

七点半的茶楼里人声鼎沸,每一桌上都烧着一壶水,人们不时喝杯茶,吃块点心,悠闲地交谈着。小舞台上说书人惊堂木一敲,摇头晃脑侃起来。

日本文化冲击全球? 篇3

到国外四处走走,呆一段时间,回国再看,有一种感觉越来越清晰,就是:中国正在日益日本化,这与网各上日益高涨的反浪潮,形成鲜明的讽刺。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我也不是愤青。看看我们周围,年轻人对名牌服装的追求程度,他们穿着打扮的口味,电视中踪艺节目的风格、动画与漫画、行天堂或土星游戏机、日民谣、滨崎步、旋转寿司、三宅一生……种种这些文化上的改变,打着“与世界接轨”的旗号,是接上了美国的轨?欧洲的轨?还是日本的?在我看来,是越来越偏向日本化。欧美人的行事风格不是这样的。

如果需要举出例证的话,我首先会想到两点:1、年轻人以名牌服装的热爱,这是你在欧美不容易看到、但在日本非常普启遍的现象,以及社会对昂贵的奢侈消费品的热爱,比如洋酒,也是如此;2、那种主持人故意装傻充愣的综艺节目,也是你在欧美看不到,而由日本发明的东西。

井宿

平时没有太注意这些东西,看完你的贴,真的感受很强烈。没错!大陆就是崇拜港台,而港台就是模方仿日本。

Wolfdogl

确实,日本文化现在正在慢慢改变中国,慢慢改变整个世界。虽然现在表面上日本人很牛,其实日本是个没有前途的国家,他的所谓的文化也不过只会是昙花一现,等到大家都清醒以后,它的所谓的文化冲击自然也就公衰败了,毕竟它的东西并不是必有可少的东西,抛开后开始会不习惯,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公适应。

超底空

我也曾经疯狂迷恋日本动漫,不过现在越来越淡漠了,可能是年龄的关生活费吧,现在更喜欢民乐之类。从《铁臂阿童木》开始喜欢日本动画片,到《对斗士星矢》就不喜欢了。

超底空

我们这一代城市青年对女孩的审美观,与我们父辈的审美观有很大不同吧?美女的脸形、眼窝的深度、鼻梁的高度、三围比例、上下肢的比例等等……看看现在人气最高的年轻偶像,是不是就像从日本漫画中走出来的?

Masquerader

那说美国文化是一种refined英国文化,你觉得如何?我想至少英国人不乐意。

昕 昕

好的,有意思,我们为什么不能吸收接纳日本文化,想当年他们接纳儒家文化的时候,好像没出现过愤青反对吧?

部落守护神

小时候玩过这么多日本游戏,但现在又有多少人想去了解它的文化呢?楼主你会吗?

老山核桃树

中国的乒乓球怎么上去的,是日本的球队先在世界称雄,接着是国就学了去了;中国的女排怎么得冠军了,是日本女排先成了东洋魔女,大松博文亲监中国指导,中国女排才步后成就5连冠;“亚洲四小龙”怎么跳的龙门,还需要是学习日本的发展道路。

小强是只蟑螂

楼主说的其实是通俗文化,通俗文化当然也是文化的范畴,但与日本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其实质是有所区别的,建议楼主把题目改为“日本通俗文化冲击中国海峡两岸”。

fugitive

说日本文化正冲击全球是危言耸听了点,但日本文化的确在亚洲地区正在增加她的影响。正如楼主所言,主要是通地动画片和电脑游戏。其实也合理,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很多东西,当然要凶括些文化。在亚洲范转,韩国人也做得不亚于日本人。中国其实也在出口很多东西,但物质的超过文化的。政府应该考虑借“中国制造”之东风,同时输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大众流行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的足球为行,世界第一运动中球的水平反映了人家对你这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流行人格感不感兴趣。

微博文化冲击 篇4

一、微博与影响

( 一) 微博及其特点

微博, 又称微博客, 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140 字以内的简短文本, 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自从微博一经推出以来就受到互联网用户的强烈追捧, 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和过去传统的纸媒相比, 微博的使用门槛较低, 入门要求较为宽松, 对互联网用户的使用限制几乎没有, 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难度。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发布自行编辑的消息、自由的评论时事政治、还可以与亲友在微博上沟通聊天, 它的简单、快捷、短小、精炼的特点, 正好迎合了当下快节奏生活模式下的人们。

( 二) 对社会的影响

微博的注册用户达到8 亿以上, 意味着这个比重占中国互联网民众数量的百分之六十[1]。而其中的意见领袖通过掌握一手消息来制造舆论, 吸引网民的围观, 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但其发布的消息却不能确定信息源完全可靠,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造成社会民众大量恐慌, 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 三) 对学生的影响

在微博的用户群中, 学生群体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的精简、便捷、易交流等特点, 更大的符合了学生群体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微博逐渐地从方方面面渗透到学生群体的生活当中, 并深刻影响着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惯。

二、高校的挑战和机遇

( 一) 挑战

1. 理念的缺失。微博使用的低门槛使得微博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文化, 以新浪微博的微小说大赛为例, 得到大量转发的是耽美小说, 而耽美小说中大都带有黄色内容和暴力倾向, 这对判断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可怕的, 对于政府所倡导宣传的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的理念也是不利的。

2. 价值观的扭曲。很多微博博主为了吸引微博用户的眼球往往采用与大众角度相反的视角, 发出极端、煽情、片面的文章, 如果学生用户大量的沉溺于这种价值观扭曲的思维方式当中, 就会引起思想的异化。更有少部分学生用户为了关注率和点赞数, 用调侃社会名人、恶搞社会新闻等方式来吸引网友的青睐。长此以往, 对于学生用户群体的价值观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

( 二) 机遇

1. 教学新平台。微博是把双刃剑, 在学校担忧微博部分文化会冲击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时, 微博也为教师群体带来了有利的影响[2]。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 微博的使用率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学生群体用户都能够熟练的使用微博, 而高校教师正可以顺应潮流, 创办微博课堂, 专门设立有关微博学习的科目, 教导学生如何在道德、法制的监督下正确的使用微博。以班级为导向, 实现轻松亲切的网络教学环境。

2. 正确舆论导向。由于微博是作为网络空间存在的, 所以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善交流环境、削减学生压力, 在双方平等的网络环境下, 自由的表达观点。教师通过微博的这个平台不仅可以监督学生对微博的使用习惯和发布内容, 还可以及时的、准确的, 引导学生的舆论观念, 有效的、及时的、制止不良舆论对学生的思想影响。

三、高校的对策

1. 维护高校主流文化。微博文化的日益渗透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利的一面的同时, 也带进了一些不良影响, 而要加快的消除这些不良影响, 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难题。这时, 倡导和维护高校的主流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根本意义上来讲, 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载体, 就要加强对学生们三观的教育。用思想、政治、道德对学生实施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教育培养, 养成他们优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教师团体要学习并且总结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其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积极、阳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思潮, 学会分析并思考各种问题, 辩证的看待问题。最后, 学校应提倡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从实践中找到真理[3]。

2. 加强审美培养。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网络常识外, 学校也要加强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美的事物正确判断, 才会避开低俗的网络文化, 例如, 色情, 恶搞, 暴力等内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要启发学生群体的基本审美本能, 二是锻炼学生群体的审美思辨能力。高校各个领导及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美育对学生群体整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全校范围内倡导美育教育。并且搭建微博平台, 建立学校微博公众号, 引领学生思潮, 促进审美培养。例如: 在微博公众号上定时发布优秀的美术作品、报刊文章、文学段落,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了解、体会美的事物。再例如: 抛出疑问, 解答同学疑惑, 与学生在微博平台沟通, 达到有效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 心态变化。在传统模式的教育中和微博平台的交流下, 能够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起点, 新方向。

现如今微博上的流行文化, 已经是网络流行文化的趋势。要想有效的控制学生群体的思想正确性, 校方就应通过借助微博平台, 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微博教育相结合, 达到引导学生能够有效的、正确的辨别网络各种文化, 不被舆论控制, 具有独立自主的、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 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

摘要:由于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人类社会迎来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而2009年的微博一经上线推出, 便迅速获得众多网友青睐, 很快流行起来。微博在为各界人士提供发声平台的同时, 也成为了引导大众舆论的重要导向,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 这种现象的出现将会对微博上的学生用户带来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教育,学生,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赵疆.微博文化冲击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13.

试论文化内涵的冲击 篇5

中华民族,你怎样认为呢?它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五帝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千年,悠远深厚的文化如潺潺流水,无穷尽也。

我们传说人是由女娲造出来的,西方盛传人是由上帝派遣来的;我们传说的夸父追日,西方编造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种;不管是火黄帝,还是炎黄帝,还是拯救人类的耶酥。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和西方的文化。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几个世纪前的新创造的西方文化相撞击是哪个胜利了呢?这正如汉语向英语先生“投降”一样的结果,曾几何时中华民族以其丰富的知识智慧创造了它——汉语。从对英语先生的不屑,但仅在弹指一挥间,汉语向英语先生投降了。这个态度急剧的改变。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PK就这样输了,输的是多么可笑啊!

曾在报纸上看了那么一则消息,让我的心为之痛楚,难道就那么可笑吗?那是这样写的:“人们那么崇尚洋节”吗?洋节的到来之际,人们欢欢喜喜的买着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亲人,买礼物的人是那么的络绎不绝啊!为什么洋节那么被人倍加推崇呢?曾调查,洋节的知名度远大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不让我们为之可笑吗?一个深远底蕴的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一个有着许多传统节日的中国,它的熟知率竟没有西方流传过来的高,这难道不让人感悲哀吗?你知道端午节,还是知道圣诞节:你知道元宵节还是知道狂欢节;你知道清明节,还是知道复活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悠久,那传说与历史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丰厚文化又了解多少呢?

女娲用泥土捏造的`人,还是用五彩石补的天。盘古用神斧劈开的天、地,以他的双眼为日、日,以他的血为河流,等等,一个个美妙的传说表现了人们对事物的探索与遐想,深刻地体现了人们的智慧。纣王的暴虐,唐朝的盛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位伟人毛泽东……种种过去那只是我们中华民族悠远丰厚文化的冰山一角吧!

我也看过这样一篇故事:一个人学自己的本行还没精通就想学别人的深层的知识,他想我先把别人的东西学来再来学自己的,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会。这个不正如“学走路”都不会,就想到“学飞”,到头来只能“爬”了。

这则故事不让我们反省吗?先把自己的“本行”学会了,再去学别人的“飞行”吧。不要让自己得不偿失。中华丰厚的文化不就是“本行”吗?“飞行”不就是西方的文化吗?邯郸学步的故事不要于发生在我们炎黄子孙身上啊!

炎黄的子孙啊!你到底知道什么呢?说你了解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你只知道肤浅的说你熟识西方的文化你只知道一二。聪明的炎黄子孙啊,把你的“本行”拿起来吧!

“包裹”是怎样的呢?先总得把“里面”包结实了,再用一层“金子”来镀啊!这样它才会放出璀璨的光茫啊!

留学,如何缓解文化冲击 篇6

曾经留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传媒系的林影回忆, 一段时间内, 她厌倦了听人们说一种不同的语言、看不到一样熟悉的东西, 她体验到一种文化冲击。

林影说, 自己在伦敦的生活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可以反映她融入异国文化的整个过程:蜜月阶段:初来乍到时她精神亢奋, 心情激动, 觉得每样事物都很新鲜。再加上她当时忙着接触新人新地, 根本没有功夫想家;抵触阶段:几天后, 她开始意识到不是在度假, 她意识到英国人以及他们的处事方式不顺眼, 感到一些不悦和抵触的情绪。“有时候满怀热情地问他们问题, 他们只是表情奇怪地回答这是个好问题”;理解阶段:数月后, 随着对新环境理解的加深, 她逐渐消除了与当地学生的误会。英国人有些冷幽默她也听得懂了, 原来“这是个好问题”只是当时他们表现幽默的一种回答形式;融合阶段:好几个月后, 林影已是学校国际学生联合会的一员, 她融入了新圈子, 把自己的大学和Host Family当成了自己的新家。

缓解文化冲击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 我接触过的每个留学生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我们不是孤独的, 这是一个群体的共同症状。”

留学专家分析, 林影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 当感受到文化冲击时, 以下建议可帮你克服障碍:第一, 要交新朋友, 入新组织, 要有团队精神。要主动去结交新朋友, 努力在你的住所、学校和国际学生中心等地去接触新人。甚至可以去参加所住城市里的委员会、运动队伍或者兴趣小组。将你擅长的一件事情比如烹饪或者篮球作为你适应新生活的起点;第二, 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外国对于政治和宗教的态度、男女关系的态度和某些社会行为,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 也许会有一些难以接受, 感到惊讶。但是中国学生可以以尊重的姿态去了解一些新问题, 努力去享受多种多样的文化观点;第三, 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学习身边的一切, 要相信自己。不要担心自己的穿着谈吐会显得异类, 不要对那里的新式机器和全新的办事流程感到紧张, 你可以找一个国际辅导员去探讨一些当地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第四, 当你感到迷惑或者不愉快的时候, 要有耐心, 要询问别人。你需要校正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概念, 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同时, 你需要独立, 不能办任何事情都依靠别人的帮助。不要害怕犯错误, 更多时候, 你应该独自面对挑战;第五, 可以去图书馆多阅读一些介绍当地文化和习俗的书籍和杂志, 了解他们的历史、节日和禁忌。

很多问题是由于语言不能有效沟通引起的。最好随身携带字典, 在实际通话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篇7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影响冲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 世界经济增长率逐步提高。此时, 中国也承受着各个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两个作为西方国家经济支柱的大国, 英美国家利用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旅游传播等方式, 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强烈冲击。如何面对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带来的影响, 在包容英美文化的同时继续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 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英国和美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经济支柱大国, 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也是以英美文化作为契机, 因此存在大量的相同文化。例如:西方国家社会文明行为的认定, 日常交际中分寸的掌握、礼貌性的女士优先、西方男人的绅士风度等。在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管理下, 西方国家正统文化思想也十分深入, 社会上的人们有着明确的等级之分, 人们始终坚持依法治国, 对国家和个人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英美国家有着优良的教育方式, 培养出的人才文化素质也较高, 由此, 西方国家人们在文化方面的确可以说是与众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 有着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不仅包括了“百善孝为先”、“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传统文化, 还包含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正直不阿的优秀品德, 这些都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正是中国人继承了这些优秀品质, 才创造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是, 中国古代很多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江郎才子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任何代价, 使中国古代文化中充满了尔虞我诈, 逐渐形成了黑暗的官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 始终追求和谐统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 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但是人均收入水平、文化层次较低, 使中国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初期阶段。而且, 中国人民仍然被古代封建思想意识影响着, 虽然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文化, 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远远不够, 难以达到相互融合、和谐统一的状态。例如,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基本精神是“奇偶”精神, 以及宋代儒家思想的“一分为二”理念等, 因此, 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评价也应该奉行“一分为二”, 舍弃中庸部分而取其精华之处。

2 英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且相互影响、相互冲击。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对于差异的评价理论角度, 但是, 寻找差异的前提是两种文化之间具有可比性, 也就是存在共同之处。因此, 对于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论述, 必须以文化类同为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大部分文化基础都是相通的。虽然英国和美国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生活气候不同, 民族宗教之间也相异, 但人们生活的方式基本相同。例如, 世界上黑白昼夜、日月星辰是相同的, 江河湖泊随处可见, 人们都希望生活的更加舒适安逸, 每个人都为了目标而不断奋斗, 渴望相互理解、团结互助。因此,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大部分是互通的, 随着国际间友好交流的进一步增多,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会越来越多。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逻辑思维方式不同, 自英美国家提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之后, 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愈加明显。由于人们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同, 必然导致了行为方式的差异。第一, 英美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 英美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则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 注重的是集体利益, 讲究的是团结合作。因此, 处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看待态度也随之不同。西方国家人们推崇个人主义, 将个人隐私权看得十分重要, 并认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合法合理的, 一旦隐私权遭到侵犯, 就如同人格受到了侮辱一般;中国崇尚的集体主义, 注重团结合作、相互帮助, 这与英美国家的价值观完全相反。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是受到地理环境、宗教意识、心理认知等影响形成的。

从影响冲击与相互对比的角度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道德伦理、和谐统一的人文精神, 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道德理性”文化, 而英美国家注重的则是科学主义, 强调的是“工具理性”的文化,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追求个人最高价值, 充分体现了其“智性”文化的内涵。总体来说,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各有千秋,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人文精神和和谐发展, 正是西方国家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入的文化, 而英美国家强调的创新精神、科学主义正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背景下迫切需要的。

3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英美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使中国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的中国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传统特色, 甚至摒弃了宝贵的文化精髓。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 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融入有益的西方文化, 使中国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具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雷钟云.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研究[J].学周刊, 2011 (18) :200.

[2]李伟.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 (3) :26-27.

[3]吕欧.英美诗歌与中国诗歌文化渊源的对比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5) :137-138.

[4]牛园园.浅论英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J].人民论坛, 2010 (23) :238-239.

上一篇:课程考核园林设计下一篇: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