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和利用

2024-09-04

挖掘和利用(共12篇)

挖掘和利用 篇1

【案例描述】在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中, 教师提供了磁铁和铁盒、回形针、铜片、纸片、布条等物品, 并让幼儿用磁铁一一测试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在幼儿操作完后, 教师问:“孩子们, 你们测试出哪些物品可以被磁铁吸引了吗?”幼儿A:“回形针。”幼儿B:“铁盒。”幼儿C:“纸片。”教师听后马上纠正道:“不对, 磁铁不能吸引纸片。”幼儿C站起来想证明磁铁能够吸住纸片, 但教师却示意他坐下, 并继续按预设计划教学。

【案例分析】在教师看来, 幼儿C认为磁铁能吸住纸片是十足的错误。但幼儿C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其依据又是什么?教师没有通过提问等方式去探究幼儿C为什么会持这样的观点, 而是直接以自己的标准否定了幼儿C的答案。

其实, 教师如果耐心地让幼儿C进一步将支撑其观点的证据说出来, 或许就能理解甚至能够接纳幼儿C的观点。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我问幼儿C:“你为什么认为磁铁能够吸住纸片呢?”幼儿C出示被磁铁吸住了的纸片说:“老师, 你看, 磁铁这样就将纸片吸住了。”原来幼儿C的纸片下有个小铁盒, 磁铁隔着纸片吸住了小铁盒, 这给幼儿C造成了认识上的错觉。

由于教师没有让幼儿C出示上述证据, 因此教师错过了挖掘幼儿C错误背后的可用教育资源。其实, 幼儿C所出示的证据, 实质上隐含了“磁铁能隔物吸物”的特性。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比较等方法让幼儿了解磁铁的这一特性, 从而使幼儿C在事实证据面前自动去修改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能丰富幼儿C的知识经验水平, 更能让幼儿C从小养成尊重事实的好习惯。

【案例反思】在教学活动中, 经常会有幼儿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 教师往往是迫不及待地将所谓“正确的”答案直接告诉幼儿, 以为给了幼儿正确的答案, 幼儿就会自动地消除其错误的观点。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多数幼儿还是会坚持他们朴素的观点。虽然他们可能会因屈服于教师的权威而违心地接受教师所教给的答案, 但这对幼儿来说, 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过程。在幼儿整个思维过程中也只有记忆的因素在起作用, 这种简单的记忆并不能真正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那么, 教师究竟该怎样面对幼儿的错误呢?

1. 以错误为契机, 引导幼儿建构正确的认知

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幼儿的错误观点及错误认识, 而是必须从幼儿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 站在幼儿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知, 摸清其错误的源头及症结, 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 进而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在小班数学活动“小青蛙捉害虫”中, 教师T要求幼儿按口令分别给毛毛虫贴上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圆形等。但是, 不少幼儿贴错了正方形和长方形。显然, 幼儿还不能正确区分这几种图形。于是, 教师T以此为教育契机, 开展了认知活动“图形王国”。由于幼儿正确认知了不同的图形, 因此在下一环节中幼儿顺利地将贴有不同图形的毛毛虫送到了相对应图形的家里。

2. 透视幼儿错误, 为幼儿提供探究空间

错误常常是由已有经验的定势所导致的, 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 反映了接近个体的真实认知水平。教师应学会透视幼儿的错误, 从中发现错误中包含着的某种合理成分。然后以此来引导幼儿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并顺着幼儿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 让幼儿在探究中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修正。比如, 在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 大部分幼儿认为重的物体就一定下沉。教师T回应说:“是的, 一般来说重的物体会下沉, 但有些重的物体它不一定下沉哦。”教师T提供了一个500克重的瓶子和一个100克左右的石子, 让其中的一名幼儿分别将它们放进水中。结果显而易见, 幼儿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并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3. 将错就错, 因势利导

在幼儿出现的错误中, 既包含着幼儿真实的学习心理, 又包含着幼儿所特有的创造性成分。教师不但可以根据幼儿错误表现出来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还可以利用幼儿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比如, 在大班认知活动“动物”中, 教师:鸡、狗、牛、羊、猪都是动物吗?为什么呢?幼儿:是的, 因为它们都会叫。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 可它也是动物啊!幼儿:蚯蚓会爬, 会爬的都叫动物。教师:鸽子和小金鱼都不会爬, 但鸽子会飞、小金鱼会游, 它们不是动物吗?幼儿:它们是动物, 因为它们都会活动, 能活动的都叫动物。教师:能活动的叫动物, 那么轮船是不是动物呢?它也能活动啊幼儿:轮船自己不会活动, 它没有生命, 是人开动的, 不是动物。教师:对, 你们说得很好, 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本案例中, 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感性认识, 通过不断质疑幼儿的错误认识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引导幼儿最终成功地概括出“动物”这一概念。

挖掘和利用 篇2

现在高一年级使用的《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在内容和体例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修改,其最明显的是编写时以章为单元,每章开头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该章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对其潜在的使用价值进行挖掘,使学生更便利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下面仅以高一年级历史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改试验中,利用“引言”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引言”,培养分析评价能力

新教材上册有四章,一章内容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通过引言加以概括,给我们展示出体现某个时代特征的历史知识面。引言的这一特点为我们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观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即把具体史实和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和评价,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我在讲第二章第七节日本锁国政策时,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言,概括出17~18世纪东西方世界的`时代特征:当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更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严重地威胁着正在走向衰落的东方封建国家。在作了以上概括后,再把日本的锁国政策放到这个大背景中去分析和评价:日本之所以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因为这个时期英法等殖民国家积极在亚洲地区开拓殖民地,这对日本造成极大威胁。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德川幕府陆续发布锁国令,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禁止日本人与海外交往,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严密监视。这种政策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独立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它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是消极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扼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维护日本的独立;同时这种消极的防范,又隔断了日本同世界市场的联系,造成日本的落后,成了19世纪中期被动挨打的隐患。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观点的基本方法。当学生以后遇到诸如:拿破仑的功过是非、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正反作用等历史问题时,就会自觉地根据引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阶段性特征,对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二、利用“引言”,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引言所列的基本史实是以相互关联状态展现出来的。所谓关联就是把分散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按照一定的指向,进行组合,在举出其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得出观点,从而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找出引言中史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从而较为顺利地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例如:学习第一章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引言全文,再让学生列举出:新航路开辟、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等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引言的中心内容,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并进一步指出各历史事件是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角度来说明中心内容的。

这就让那些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在学生心中联结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学习第二章时,我先提示学生注意“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面发展”这一历史结论,然后让学生阅读引言后概括列出基本史实,再引导学生分析基本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这就把观点和史实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依据具体史实,概括出基本观点的能力。学习第三章时,我从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入手,寻找事实之间联系的纽带,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维也纳会议等形成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受到动摇;1848年

谈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室资源;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22-01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仅要利用好校内的教学资源,也应关注校外的物理教学资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将其本身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发挥,在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中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依赖各种教辅资料,对教材本身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充分和深入; (2)丰富的多媒体资源,造成对传统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不重视,未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实验室资源,未能将多媒体资源与实验室资源有效结合;(3)忽视了生活中物理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感性认识的建立和丰富,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4)对教师和学生这些人力资源的关注度不够,教师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强烈,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教育。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一些看法和具体做法

一、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教材是重要的文字教学资源,物理教师应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充实物理教学的内容。如将课本中“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信息库”等内容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生活,讲一些有趣神奇的物理现象,将现代信息技术前沿科学的物理渗透其中,以充实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学资源的课内整合。

二、实验室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教师们也大都以此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3、鼓励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三、多媒体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为教学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动力,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提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物理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或图片,以此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生活中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物理教师要巧用家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善用自然中的教学资源,活用科技领域的教学资源,使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并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相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大大地提高。

五、教师和学生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1、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作为基本的教学资源,也有其局限性,也有不适应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去补充、创造和升华。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发新型教学资源,挖掘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减少校内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积极拓展、利用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创生优质教学资源。

挖掘和利用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成资源,挖掘和利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不应该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文本, 机械, 僵化地传授知识, 而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 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 除了有预约的精彩外, 但那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能促成精彩的课堂利用, 那么超越预设的精彩就会如约而至, 我们的教学也会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教学活动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 教师不能抱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 要耐心倾听, 沉着思考,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使之转化、生成教学资源, 让课堂在看似不和谐的表象中生成精彩.

例如, 在讲解“分式方程的应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某工程, 若由甲队单独施工, 刚好如期完成; 若由乙队单独施工, 则要超过3天. 甲、乙两队同时施工2天后, 剩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 刚好如期完成. 求规定的工期.

在请几位学生初步分析了题目所传达的一些基本信后, 陈芳芳干脆的回答:

“设规定工期是x天, 则甲队单独完成需x天, 乙队单独完成需 ( x +3) 天, 那么我们由此可表示甲的效率为, 乙的效率为, 那么根据甲, 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 + 剩下乙单独的工作量 = 1, 可得: 2 (1/x+1/ (x + 3) ) +1 / (x + 3) ( x -2) =1”.

她在表述的时候, 很多学生边听边点头, 表示了赞同. 这也和我的预期效果一样, 可是我的预设中还有另外的答案, 于是我试探的问了一句.

“有不同意见不?”

就在这时候, 教室里突然冒出一句:

“教师, 我觉得她的好复杂噢! ”

班上顿时静了下来, 所有的眼神顿时盯着一个人, 我一瞧, 又是那个陈洪, 他看到我在看他了, 索性站起来了, “我有更简单的方程! ”陈洪是个爱插嘴, 有个性的男孩, 挺爱钻牛角尖的, 在我的数学课上, 孩子们都喜欢“各抒己见”, 俗称“插嘴”, 对于这种“节外生枝”我欣然接受.

“说说看呢! ”我停下手中的粉笔, 饶有兴趣的问道,

“等量关系可看成: 甲的工作量 + 乙的工作量 = 1, 甲在整个过程中完成了2天, 工作量为, 乙的工作量, 方程可列为2/x+ x/ (x + 3) = 1. ”

这时, 其他学生都安静的停了下来, 认真观察这个方程, 大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不一会儿, 有学生纷纷说这个方程比前一个方程更为简单, 大家都向陈洪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陈洪也欣欣然坐了下来, 我看到学生的举动, 我也适时的拿起粉笔将两位学生的方程一并写在了黑板上.

“瞧, 咱们的两位学生都列出了正确的方程, 角度不同, 等列关系有所不同, 列出的方程也有所不同”, 我接着把女生所列的方程进行了化简, 孩子们发现和陈洪所列的方程一样, “其实咱们陈洪列出了更为简单的方程, 咱们给他们都来点掌声! ”孩子们给他俩抱以热烈的掌声. 我的心里一阵欣慰, 正如我备课内容一致, 孩子们把我预设的内容及时表达了出来.

当我准备解此分式方程时, 这时, 宋明举手, 站了起来:

“教师, 我还有不同的答案, 我可不可以用方程2/x=3/ (x + 3) 来解?”

我感到意外, 我还真不没想到这个答案, 但还是调整原来的计划,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节外生枝”太难得了.

宋明提高了声音: “现在整个工程都有乙队参与完成, 之所以乙队不再像完全单独完成时要超期3天, 主要是甲队参与做了2天. 因此可以认为甲队所做2天的工作量就是乙队单独做三天的工作量. ”学生所提的问题新颖且富有价值, 很有创意. 于是, 我调整原有的教学步骤, 因势利导, 引导大家讨论思考“大家觉得宋明的解决方案怎么样?”下面讨论一片……

一节精心准备的课, 没想到遇到了这么许多的“节外生枝”, 而恰恰这些“节外生枝”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有价值而又令人回味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也让我收获颇多. 那么, 如何在数学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中进行挖掘和利用呢? 笔者对此进行了反思.

1. 创设宽松的环境, 萌发“节外生枝”. 如果想要学生轻松的表现自己,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友善的环境, 鼓励学生思考, 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和思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宽松的氛围要靠师生共同来创造,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要体验数学, 感受数学, 领悟数学, 欣赏数学, 当学生享受着创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时, 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主动的思想家.

挖掘和利用 篇5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基因挖掘利用现状与展望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宽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表型和分子证据,回顾了国外种质在建立大豆抗胞囊线虫、抗疫霉根腐病、脂氧酶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和抗草甘膦EPSP酶等特性的鉴定体系、标记和定位重要性状(耐盐性、抗大豆花叶病、无脂氧酶、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大豆育种的实践证明,国外种质的利用促进了中国大豆新品种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改进和抗性的`提高.因此,今后重视国外种质资源的有目的性的引进,加强对国外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为国外种质资源在中国大豆遗传育种学、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酶学等领域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作 者:邱丽娟 常汝镇 袁翠平关荣霞 刘章雄 李英惠 QIU Li-juan CHANG Ru-zhen YUAN Cui-ping GUAN Rong-xia LIU Zhang-xiong LI Ying-hui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刊 名: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年,卷(期):2006 7(1) 分类号:Q94 关键词:大豆   国外引种   基因资源   分子标记   利用  

挖掘和利用 篇6

关键词:隐性知识;SECI模型;外化;群化

0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而计算机网络上电子化课程知识的更新却可发生在瞬间。其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其三,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

2隐性知识概述

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Michael Polanyi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其著作《个人知识》和《隐性方面》最早对隐性知识做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述的知识,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侧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Polanyi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Robert J.Sternberg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他认为,隐性知识是“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是程序性的,并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日本管理学教授Ikujiro nonaka博士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思维模式及信仰观点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巨大冲击。Ikujiro nonaka把隐性知识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技能维度,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所谓“诀窍”的技能。来自亲身经历的高度个人化的洞察力、直觉、灵感等都属于这个维度。另一个是认知维度,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尽管它们不容易明确表述,但是这类型隐性知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巨大的影响。

钟义信教授认为,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由于它的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其传播成本很高,范围也较小。隐性知识可以划分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5个要素共同组成。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技术秘密、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的前瞻性等都属于此范畴。

虽然各个学者对隐性知识的定义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对隐性知识已经形成一些共识,比如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相对的,它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应用它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能力。隐性知识大多是通过领悟、模仿和练习而习得的。

3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隐性知识

钟义信教授认为,“一个高级的智能系统必然要面对两个基本问题:怎样把外部世界存在的客体信息转变成知识(认知);怎样在此基础上面向目标由知识生成智能策略(再生)。当然,完整的智能系统还应包括信息的执行(施效),以及根据反馈(获取)的效果进一步改进策略、直到满意地达到目的的过程”,因此,一个高级的智能系统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显然,隐性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重要部分,它的产生与运用也可以纳入上述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隐性知识再作进一步的分类。

3.1主体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的隐性知识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因特网是全球性的、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时也是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宝库。从因特网使用者角度考虑,因特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网,是由大量主机通过连接在单一、无缝的通信系统上而形成的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网,接入因特网的主机既可以是信息资源及服务的提供者(服务器),也可以是信息资源及服务的消费者(客户机)。因此,因特网代表着全球范围内一组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这一知识宝库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的习得必须通过个人亲自去体验、实践来获得。

3.2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具价值的隐性知识拥有者

从国内外发展的形势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从以“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具体地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学生和老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教育在信息化进程中,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中心。

教育信皂化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些指导者身上蕴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从事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其隐性知识的积累是丰富的,教师取得的成果和声誉乃至职称本身显出的信息,都证明了其隐性知识的潜在价值。当然,教师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是不同的,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

所谓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是指当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是自然客体时,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和应用的隐性知识。

这类隐性知识是Polanyi所重点描述的,Polanyi所举的大多数例子都与这类隐性知识相关。这类隐性知识多植根于人类身体机能的运用或对于工具的使用。比如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维护、教师课堂上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课件的演示甚至课件本身所展现出的功能、工程师进行工程制图、艺术家演奏与绘画、医生对病人施行手术等等。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操作技能及艺术技能中均存在大量不可言说的、隐性的成份。这类隐性知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获得。

(2)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所谓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是指当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

是另一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必然需要通过言语(包括肢体语言)来进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和运用的隐性知识即是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相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语义中包含着隐性知识的成分;主体间沟通的上下文背景(语境)中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另外,人类在通过肢体语言交互时也在产生和运用着大量难以言述的隐性成分。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的获得往往要求主体间有着与交流主题相关的共同的知识背景。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讲故事、隐喻、象征、案例分析等方法很好地帮助主体间构筑共同的语境,因而,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基于认知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

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体现为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情感等方方面面。这类隐性知识的获取一般需要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在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建构。

4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

日本学者Ikujiro nonaka和Tadeuchi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知识创造是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互动的一种螺旋式程序。他们在1995年出版的《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一书中给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模型(SECT模型),籍以解释知识创造与不断积累之过程。根据SECI模型,隐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有两种途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群化(Socialization)模式。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也可遵循这两种模式。

故事体方法让隐性知识所有者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完成外化的过程,并对这一过程加以记录即为故事体方法。

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在自己主持或经历过的教育教学创新、技术发明及重大科研小组项目攻关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通过采用录像的故事体方法对这些隐性知识外化,对于今后借鉴老师们在认识思考过程、解决问题途径方法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有裨益的。同时,故事体方法的知识外化成本不高,操作起来也省时省力。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那些身体精力都日趋衰弱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说,这种方法更带有“抢救并永久保存”隐性知识的意味。

访谈访谈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形式:一对一的访谈形式和团队访谈的形式。

一对一的访谈形式和团队访谈形式的目的均是为了完成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访谈过程包括开始的接触式访谈、一般知识的收集和特定的解决问题的知识采集三个阶段。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系统要能对教师个人表达的零散思想和观点加以有效组织,从而激发起个人形成完整知识创新的思想火花,并使之顺畅地表达出来。在系统成功开发的基础上,还要利用知识管理集成的思想,将其与其他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无缝链接,达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

对话交流对话交流与访谈较为类似,在这种交流氛围下,教师的隐性知识外化过程更为自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构成了非正式交流的人际网络,这种现代社会中的“无形学院”在知识外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人际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控的,如可以采用社会计量的方法来确定交流中的“明星”或“信息守门人”(这类角色是创新组织与外界信息源的桥梁,能够理解外部技术信息又善于与内部人员沟通),改善研究领域内的现有交流方式等,从而提高知识外化的效率。

导师制隐性知识群化的一个主要方法是亘古至今的师徒制。师傅带徒弟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经验、形成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的过程,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获得隐性知识。目前,许多高校也意识到了导师制在知识群化中的作用。

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中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之所以通过师徒关系在不同代际中延续,就在于学生向老师学到了诸如工作标准和思维模式等更大范围的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篡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隐性知识。卡尼格尔在《天才学徒》中也认为重要发现要有赖于提出重要问题。怎样知道一个问题是重要的?人们往往不能从书本上得到答案,而是要通过师徒之间若干年密切合作中所发出的微笑、皱眉和感叹来获得。并且师徒制要扩展到本科教学阶段。

合理利用因特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上有丰富而宝贵的资源,但也有色情与暴力。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制自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能正确利用网络,将对我们的工作、学习提供很大的方便。E-mail、BBS、讨论群组(如:QQ,ICQ)、Blog等均是目前流行的网络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方式,特别是新近流行的Blog,它的一个特征就是频繁更新并充分利用超链接,Blogger可以用Blog工具轻松自如地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欲言灌入Blog中,与他人分享。这类方式如能正确利用,在不经意之间便能使学生习得各类隐性知识。

5结束语

挖掘和利用 篇7

一、英语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新的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们发现, 在少数民族地区,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却并不乐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 教科书成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依靠非自觉性的外来教辅, 即听任少数学科专家的主观选编和选辑, 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情需要; (3) 从课程的内容看, 偏重知识资源的利用和训练, 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与渗透; (4) 在课程资源的载体上教学第一, 对多样化形式的课程资源重视不够。

英语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 特别是黔东南地区, 人文和自然景观较为丰富,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对于英语课程资源来说, 既广阔而又深厚, 这本身就构成了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外国友人的不断涌入, 又为我们打开了学习语言的大门。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从实际出发,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了英语, 且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交流、勇于沟通的健康心态,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广大英语教师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只把目光盯在教科书和少量的教辅资料上, 使得英语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且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越拉越远。

二、有哪些可供挖掘的英语课程资源

1. 常规资源

常规资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 它包括教科书和一些教辅资料、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带、工具书、电脑网络、图书馆等。常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渠道, 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 且城乡差距不明显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各级政府在常规资源上的投入必然会逐步增加, 构建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这部分资源的有效利用, 按常规要求完成就行, 勿需赘言。

2. 特殊资源

所谓特殊资源, 即是指在特定地区和特定环境下 (如某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等) 具有唯一性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为当地学生所熟悉,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了如指掌, 如果用英语表达出来, 或说明或介绍或讲解, 都会令他们产生兴奋感, 学生都愿意去学习和运用;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在接待外宾、制作宣传影视短片等时, 都会对教师自身英语素质的提高提出新的要求和鞭策;第三也可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 向外国友人介绍当地情况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为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中, 我们要把眼光放开, 不拘一格地选择和挖掘那些有利用价值, 同时又有为社会造福的特殊资源。当城市孩子在各种英语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的时候,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同样也可以接受英语的有效训练。这些特殊资源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开发利用好这些特殊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英语的热情, 有利于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怎样有效挖掘和利用特殊的英语课程资源

首先, 要加强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培训, 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外在性决定了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 需要教师主体意识去认识和开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都很薄弱, 这就需要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形成开发自觉和文化自觉。因此, 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尤显重要, 明白这一点, 教师才有可能将身边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资源。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可通过专家讲学、在职培训、开展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

其次,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意识, 培养他们合理利用身边资源的能力。

第三, 大力宣传和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中来, 争取得到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的支持、当地电视台的协助。将各种影视资料、文字资料进行翻译组合利用, 形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第四, 具体采用课外活动等形式将本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录制成外语节目, 如雷公山景观的介绍, 阳河、杉木河风光的介绍, 芦笙节、姐妹节、牯藏节习俗的介绍等, 由学生将英语配音植入节目中, 再由教师点评和修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成光盘保留下来, 进行比较学习和参照学习的样本。

第五, 可以通过制作英语手抄报、英语墙报, 介绍本地民族风俗、文物古迹, 由学生合作完成, 教师给予评判, 再交给学校收集、整理成可供教学使用的校本教材。

第六, 课堂教学中, 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讲解本地文化掌故, 可由学生事先写好, 教师批改过后再进行简介, 也可使用教师搜集整理好的文化习俗, 如牯藏节的来历、芦笙节的来历、蝴蝶妈妈的传说等, 时间占用不多, 效果却较佳。还可以用英语排演本地戏剧、歌舞等, 尽量形成多渠道的课程资源, 全方位地训练和教育学生, 使其形成英语的运用能力, 提高英语说话与交际能力, 完成教学目标。

挖掘和利用 篇8

一、细心捕捉“意外”想法

现实的课堂不可能是严格按程序进行的, 只能说是在程序的指导下大致地按计划进行着, 课堂上还会时刻出现一些精彩的亮点, 比如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等, 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想象不到的.然而, 学生们的精彩瞬间如果教师不加以留意的话, 就会消失了.因此, 教师要善于留意课堂上的一些“意外”, 利用这些特殊的细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我在讲解一道习题的时:一项工程, 如果单独由甲队做, 刚好可以按时完成.如果由乙队做, 则会超期3天, 如果先由甲、乙两队合作2天, 再由乙队做, 刚好也可以按时完成问:计划的工期是多少天?在这里可以设计划的工期为x天, 那么就可以根据两队完成的天数表示出两队的效率.甲队效率为x1, 乙队效率为1x+3, 根据题意列出分式方

程:21+1+x-2=1或2+x=1.我把列方

xx+3x+3xx+3

程的依据及方程的等量关系解释了一遍, 正要进行解分式方程的时候, 有学生忽然提出能不能把方程列为x2=3x+3来解.我顿时停了下来, 并调整了原来的教学安排, 让这名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列方程.学生的回答:因为甲参与到了工程中做了2天, 乙才能按时完成整个工程而没有超3天, 在这个工程中甲做了2天, 正是因为2天的工作才让乙少做了3天, 也就是甲2天的工作量就等于乙3天的工作量.学生表述的这个想法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和创意.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并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 这样的“意外”想法成了课堂的一个亮点.

二、因势利导“错误”行为

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 探索和研究以及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时常出现错误.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打击学生, 要正确认识到, 错误也是一种财富, 由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认知冲突是获得正确的知识的一种途径.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课堂错误”, 把这种错误转变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才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 当讲到“边角边”这种判定方法时, 我还是如同往常一样, 先解释这个判定方法的意义, 并强调“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有同学就指出, 不一定要两边的夹角也可以判定全等.学生画出了两个直角三角形, 并根据直角三角形来解释这个理论.学生的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是错误的, 对于直角三角形来说, 他的理论确实可以行得通, 但他没想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 故以偏概全了.因为学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产生了疑惑, 所以我调整了教学计划, 组织学生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发现除了直角三角形之外还有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也对学生解释了这种情况, 并大致讲解了有关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学生会产生错误是因为进行了思考, 却又因为是考虑不全面而出现错误, 无论如何, 还是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而不是打击学生.

三、正确对待“插嘴”现象

“插嘴”的现象一般只出现在氛围好的课堂中, 如果学生插嘴而老师即刻加以制止或批评的话, 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会轻易插嘴的, 学生的想法也得不到表达的机会.如果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学生一般都会想到什么说什么, 表达出心中的想法.所以, 如果教师发现自己的课堂上常有学生插嘴的现象, 那么可以说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得还是不错的, 课堂的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插嘴的现象常常有, 那么教师要如何来处理这样的情况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仔细去聆听的话, 会不会又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在我所教的班级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讲授和学习完有关切线长的定理之后, 有道题目是这样的:已知Rt△ABC, ∠C=90°, 设BC=a, AC=b, AB=c, 求△ABC的内切圆半径r.在这道题中, 我当时的解题思路是设内切圆O与△ABC切与D, E, F三点, 连接OD, OE, 并证明四边形ODCE为正方形, 则得出r=21 (a+b-c) .然而, 却有学生提出这道题另有解答方法.我很诧异, 并让他把过程说完.他的思路是连接OA, OB, OC, 把原三角形切割成三个小三角形, 由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大三角形得:21ab=21ar+21br+21cr, 整理得r=aba+b+c.经过分析, 学生们都认为这个过程和答案都没有错, 但为什么两个结果不一样呢?我再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在这个特殊的三角形中, 这两种结果看起来不一样, 其实通过勾股定理进行整理, 它们是相等的.学生经过验证, 果然得出了一样的结果.这也告诉我们, 在解题中其实还有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角度,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挖掘和利用 篇9

一、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从某些角度来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包括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教育方面的花费还比较高。据我们所了解,目前农村家庭最大的负担就是孩子的教育支出。根据调查结果,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多;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说教育支出占到了他们总收入的一半。农村有些家庭为了能让孩子上得起学还在外面借钱供孩子上学农名的收入本来就不是很高,这使得农村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也很低。再加上我们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教育,所以教育费用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导致很多的农村孩子辍学,早早的就出去打工挣钱,慢慢地就影响了农村的教育发展。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学校中有一部分老教师他们在汉字认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汉字认识的不够全面再加上这些老教师上课时用的以前的繁体字,这给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而且农村老师大部分不会英语,而且还对一些多媒体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去操作新型的设备。而且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意,有些问题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渐渐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村教学中教师们用方言进行教学,有些词语的发音更本不正确,这样就传授给了学生,在以后的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很难改正过来。

3.教学设施与办学条件差。我们调查了一些农民,问了他们关于教育方面的看法,他们普遍都反映的是学校教学设备太落后,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不过确实如此,农村学校的硬件设备确实很落后,很多农村的中学没有开设语音教室,没有配备电脑,甚至连像样的实验室和图书馆都没有。在城市学校小学生早早的就开设电脑课程和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语言能力。但是在农村的大部分学校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些课程。他们学的课程相当的单一,因为学校硬件设备落后和教室方面的不足像绘画、体育、音乐等相关课程学生们就不怎么学。城镇学校的学生认为平常的东西在小学生看来都是陌生的。但是,无论教育有多落后,我们还是应该全身心的去投入到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二、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挖掘创新的方法

1.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带入农村。城市的文化比较先进,网络化、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城市,但是农村还没有实现网络信息化,农村的人们获取信息的突进很少,信息的不畅通对农村的发展有了阻碍的作用。所以为了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当下的任务就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为农村人带来一条信息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丰富农村的生活,使农村得文化更加丰富,从而促进农村发展。

2.农村的教学质量非常关键,教学环境和义务教育体制都需要改善,这样有益于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这对培养农村人才和发展农村的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教师方面做到“优胜劣汰”。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方面同样也要实行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教师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评比制度。要积极的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争取把教学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总结: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整合挖掘和创新农村教育,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与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重视起来,采取一些办法去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的素质。使国家繁荣昌盛。

摘要: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非常的落后,严重影响着国家教育的发展。为了提高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农村教育中,我们要想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就需要利用身边资源区开发一些新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程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就能更容易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农村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利用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挖掘和利用 篇10

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有效性学习的方式及途径更加快捷方便并且多元化,对于多元化学习的内容——学习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有效建设、挖掘和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将是各个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构建和利用学习资源呢?对于构建多元化学习资源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做过很多的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把学习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教材资源、人本资源、校本资源和网络资源几个方面来进行开发和构建。但是,在开发和构建学习资源的目的——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问题上,却往往忽视很多。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一、教材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新时代的学生,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乖巧”、“听话”了,而是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张扬的个性,好多行为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想,对于新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深层次地研究和掌握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探索出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并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动态的教与学的方案。对于有效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首先,活化教材资源。不能把教材看成“圣旨”而是要看成充满变化的活的文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求,对教材进行探究和思考,来做到活化教材。其次,利用课外资源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验,有效挖掘和利用多种格式(比如:图片、动画、视频等)的语文学习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第三,要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产生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学会融会贯通各科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教材,合理有效地选择、搜集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学习资源。

二、校本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之处。对于校本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地挖掘和利用。首先,利用图书馆让学生博览群书。各个语文教师要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阅读书籍,并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督促学生有效完成,让学生能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拓展视野、收获智慧。其次,利用空闲时间定期组织多样的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在学科课程教学实施的同时组织开展古诗诵读、口才演讲、篮球、乒乓球及羽毛球比赛等各项活动。再次,利用校园环境挖掘校本文化。盛开的鲜花,碧绿的草坪,整洁的教室,丰富多采的展览室、黑板报、作品展等都是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校内丰富的隐形学习资源。

三、人本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马斯洛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挖掘人的创造潜能,人是最具活力的学习资源,把人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把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最重要的“人本”资源。从教师角度来讲,学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是学习资源选择利用的主导者,教师本人更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好语文和用好语文的同时,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所以,学校要重视师资能力的培训,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自身的价值是毋容置疑的。另外,学生的个人经验背景、信息的多元化途径以及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差异都是可供挖掘和利用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极大的耐心去挖掘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发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习资源群体;而家长资源,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种学习资源,家长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配合者和支持者,许多家长的教育热情高,而且是各行各业的人才,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中很可贵的资源,所以,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的积极配合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社会教育资源涵盖面极广,是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同时,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是学习语文知识丰富的土壤,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社会方面的教育资源,一定要解放思想,从多个方面来展开。第一是家庭资源。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电视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网络和报纸杂志等都是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这些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语文学习影响也很重要的是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成员的学习要求、学习习惯和安静、舒适、优雅的家庭学习氛围以及一些邻居或亲戚家的学习环境等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当然像旅游、探亲访友等一些有益的家庭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第二是生活资源。语文学习资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常生活,让学生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还是学生感受最深、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看似平常普通的点点滴滴都会闪出珍珠般的光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身边的世界。第三是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是各个民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民情,以及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第四是影视资源。影视资源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动画、广播等,是一种比较活跃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开发和利用这种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学习资源,学习效果将会达到最大化。

五、网络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开发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更新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地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资源获取方便快捷,它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和使用网络资源是研究者当前研究和思虑最多的问题。为了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如何避免网络资源的弊端,充分发挥其优势呢?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第一,转变学习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使信息源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转换周围的人和事物为学习资源,转变仅仅局限在教材上以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当然在利用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并尽最大可能的避免网络资源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个也是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并能正确地收集、选择学习资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第二,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社会最简便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方便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第三,增加师生交流信息的机会。在网络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登录论坛、QQ聊天等多种形式查看或是发表个人的意见,或通过专门的学习网站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学习,还可以进行网上观摩课、网上作业批改、网上辅导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多种能力。

六、结束语

挖掘和利用 篇11

一、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征

(一)地域特征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受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条件等生態环境的影响,使人们普遍产生强烈的生存需求,并在征服和驾驭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原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刚坚、耿直、豪放、质朴。这种民族性格特征强烈地渗透到青海民间文化艺术中,高原文化无论形式或者内容处处体现出高山大河粗犷浩瀚的气质和人的豪放质朴气质。只有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才能产生出与它相吻合的文化艺术品种。

(二)民族特征

青海高原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互相渗透的历史。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审美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产生了相互的认同和理解。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民族民间音乐如:藏族的拉伊、回族的宴席曲、汉族的曲艺、土族的安昭、几大主体民族共同以汉语传唱的“花儿”等等;民族民间美术如:藏族的堆绣、唐卡、酥油花、寺庙壁画,汉、回、土各民族的剪纸、刺绣、农民画、雕塑等等;民族民间文学如:藏族的《格萨尔》,汉、蒙古、回、土、撒拉等各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谜语、方言等;还有不少青海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名人遗留于世的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由此可见,青海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姿态的民族色彩和过渡性特征,也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一旦具备了适当的文化发展条件,在文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之后,这里就有可能成为多种文化迅猛发展的肥沃土壤。青海高原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空间也在这里。

(三)人文特征

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深深打上了高原人文烙印。如:藏族、蒙古族的祭海、朝山,汉族的端午、中秋、六月六等民俗活动,土族的青苗会、果花会,蒙古族的那达慕等等,都是本民族文化历史传承沿袭的民俗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本身显示出浓厚的高原色彩。青海的“河湟花儿”与甘肃的“洮岷花儿”在格律音律上有很大的差别。同是皮影青海和内地皮影在影人造型、唱腔设计上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无论花儿或皮影,还是其他民间文化艺术它们所属的人文环境不同,本身所显示的人文特征也有很大的区别。总之来说,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跟青海各民族的生存环境、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是相吻合的。

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与挖掘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我省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还有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尚未被各界认识。而且,已经被认识的艺术品种在开发、利用上也还有更大的空间。目前的开发、利用状况处于零散的、自发的状态,既没有产业化,也没有规模化,更没有系统化;开发利用的渠道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西部大开发使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获得了被整体保护、开发和利用,并得以传播于世的巨大机遇;反过来,也将为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把握机遇,使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产业化、规模化、系统化的开发、利用,从而推动社会大发展,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对我省民族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普查结果进行科学归类和保护。

2、促进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产业化方式向其他文化产品转化;这种转化除了获得经济效益外,还可以通过商品流通向海内外广泛宣传我省文化,从而获得更大的增值效应。目前,文化市场上已有一些关于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音像制品和旅游产品。但这些产品的生产销售的产业化、规模化、系统化程度都不高,大都是临时的、零星的、偶或为之的产品。出版的这些音像制品本身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急需有一个全省统一的具有行政司法权利的机构来组织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的产业化工作。

3、多开展与外省、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工作;我省已成功地举办了几次经济贸易洽谈会和环湖赛、郁金香节等,这些经贸或赛事活动使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大放异彩,引起了外界广泛的关注。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与魅力。省内外的经贸和赛事活动使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我们应该多方开辟这样的渠道,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出去。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西宁市在文化艺术研究、民风民俗研究、文物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区县普遍采用了实物收藏、文字音像记录、保护以及培养民间艺人等,对于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做了大量的工作。西宁市曾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进行过普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在西宁地区和各区县兴建了一批与文化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博物馆、民俗展览馆、陈列室。一方面为保护、展示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这些馆室也成为爱国主义、爱家乡的载体。但是上述这些成果与青海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储存量仍然是不相称的,至今仍有大量的民间文化资源没有开发出来。当前,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力量、方法、开发利用的程度上还有许多问题。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受重视程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应有的资金投入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对于抢救、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工作都没有形成长远的规划,出现了不少重复的、低水平的作品;至于开发利用工作更是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出现了许多割据式的势力范围,互相封锁、自我消耗、无序竞争,使民间文化艺术开发利用处于混乱状态中。

1、观念上的障碍制约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这种障碍同时存在于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和文化产品的消费之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还存在盲区。人们普遍对文化自身的价值及其在市场中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对那些非物质文化认识严重不足,估计不到它们的市场潜力和可能性。第二、对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的认识也存在盲区。一种民族文化是否在市场上获得商业利润,需要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对市场的了解为基础。而这类文化经营人才在我省较少。第三、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脑力劳动不当做劳动,知识不当做资本现象很严重。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严重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2、资金缺乏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又一个重大制约因素

必要的资金投入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一个决定因素,如果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保护发展民族文化,那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发市场尚未成熟

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我省还没有足够的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和必要的消费观念。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衣食层次,而农村和牧区文化消费的内在需求尚未形成。消费群体的不健全、市场的不成熟,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投资者、管理者及政府部门的视野和决策力度,许多项目仍处于成熟状态。

4、人才和技术力量仍很薄弱

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需要一批专业人才。他们既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又要具备一定市场判断力和经营能力,以及懂得并能够运用现代信息传输和高科技手段,而这些人才在我省奇缺。

5、针对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经济政策与法规还不完善

文化产业的市场经济意识滞后,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各地缺少因地制宜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也缺少文化产业开发的总体规划,更缺少针对其特殊性制定出的鼓励和扶持的具体措施。

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遗留下来的、可供当今和未来人类研究、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我省蕴藏着多个民族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就其历史的久远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民族的多样性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如何保护好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1、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是长久的、大众的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浩大的、长期的、利在千秋的事业。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应鼓励全体国民把它作为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来对待,建立国家的保护、奖励机制,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与行为。

2、制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划

制定全局性和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总体规划。针对民间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市场条件、突出优势和特色,形成各民族、地区间优势互补、市场互补、相互拉动、合理配制的格局;同时保持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和独立性,保证艺术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样有利于民族民間文化产业开发的规范和有序,使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制定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制定相应的鼓励、优惠和控制措施。保证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在作为产业运行的同时兼顾其社会公益性质,确保文化资源开发中不造成破坏和浪费。建立对外资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保证其获得合理回报。

4、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制定宏观调控政策

政府通过制定宏观规划,发挥不同区域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使东西部文化产业互为市场、互补互动、互惠互利。通过调控和协调,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市场。近年来我省在文化旅游、影视、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工艺品等的需求在迅速增长,还需政府有组织地做大量工作,更大限度地满足我省城市、农村、牧区文化消费的需求。

5、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建立人才保护机制和培养计划

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人才,对这些人才就要以特殊的措施予以保护和培养。

第一 、不断强化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明确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第二、对文化产业人才劳动价值和劳动报酬的确认,不能等同于其他类型的人才。一项知识产权凝聚了专业人才一生修养与能力,以及大量的文化市场的长期调查研究,政府部门应考虑这类人才的特殊性质,按其取得的社会与实际效益计算其劳动价值,这样文化人才才真正得到了保护。

第三、针对我省人才资源不足、人才严重流失情况,应制定引进和留住人才措施。

第四、应针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制度相关教育培训工作,以有组织、正规、专业化的教育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尽快培养我省文化建设急需的人才后备专业队伍。

总之,如何开发、利用、保护、挖掘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我省文化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将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作为从事文化专业的工作人员,我应该全力以赴为发展我省文化艺术工作贡献力量。

电厂SIS数据挖掘利用 篇12

通过一期SIS系统改造和二期SIS系统的建设, 完成了全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SIS) 改造的建立, 同时完善了SIS数据监控平台, 提高SIS数据显示速度, 增加了SIS数据安全机制, 保证的SIS数据的安全有效。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SIS监控平台。并实现了一二期SIS数据的集中管理, 既通过PI实时数据库把生产现场的生产运行的实时数据采集计算后存储在一个专门的实时/历史数据库中, 同时把SIS数据镜像到MIS网络服务器, 以便于生产管理对SIS数据的利用。

根据现场生产人员的工作和管理需求, 需把SIS镜像服务器中的实时数据及计算数据在MIS网中进行发布和利用, 以满足和方便生产人员的工作需要。因此, 需对SIS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

二、电厂SIS数据挖掘利用的目标

2.1通过SIS强有力的计算、分析、诊断功能的支持, 使MIS作用和效果得到充分发挥。2.2通过SIS的人工智能支持, 充分发挥DCS的优势, 优化机组运行。2.3提供多种供生产管理人员分析、管理生成过程的手段和工具。2.4强化运行和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 促进观念转变。

三、电厂SIS数据挖掘利用设计

3.1数据流程

3.2数据处理

3.2.1数据采集

●数据点表定义配置:实现对数据采集点表的定义和维护,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数据点的增加和删除, 并可定义数据点的各种属性 (如:数据点名称、数据点KKS编码、阀值等) , 增强系统的灵活性。

●MIS系统数据采集:根据数据点表定义属性, 实现MIS系统数据的采集, 主要完成从MIS系统数据库的数据采集过程。

●SIS系统数据采集:根据数据点表定义属性, 实现SIS系统数据的采集, 主要完成从PI实时数据镜像服务器中读取数据。

3.2.2数据处理、存储

●数据处理:把从MIS系统、SIS系统采集的数据与数据点表中定义的数据点阀值进行比较, 对无效数据进行过滤;并根据数据点表中定义的计算系数或计算方式进行计算。

●数据存储:实现数据的存储, 主要完成有效数据向数据挖掘利用数据库的数据存储过程, 此功能模是数据挖掘利用的基础。

四、电厂SIS数据挖掘利用的内容

4.1数据发布。把SIS镜像服务器中的实时数据及计算数据在MIS网中进行发布, 以满足和方便生产人员的工作需要。把厂级监控系统 (SIS) 中的生产设备的实时数据画面以及实时监控表格在MIS网中进行发布, 以方便生产人员工作需要。根据厂级监控系统中的实时数据生成各种趋势曲线供生产管理层, 方便生产管理层对比历史/实时数据, 优化生产运行提高生产效率。

4.2生产日报。每日统计报出前一天的生产指标情况, 同时计算出每天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负责并归口管理生产类日报。管理部门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天的生产数据信息。能够实现与SIS数据接口, 基础数据可直接从SIS数据库中获取, 并自动生成生产日报表。

4.3运行管理。运行简报记录机组运行情况及运行参数, 机组的电、热、汽产出情况、主要生产成本以及重大缺陷, 提供主要生产运行数据。能够实现直接从SIS提取生产和设备运行数据;并根据SIS数据自动预生成每日的运行简报。

4.4小指标计算。利用SIS数据动态产生各生产指标值, 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分析数据差异, 为提高和优化设备运行方式提供依据。可实现直接从SIS提取生产和设备运行数据;直接提取设备缺陷信息;实现用户能自定义字段列和偏移量;能够进行指标图表分析。

4.5值际竞赛管理。运行值际之间就电、热、汽产出, 缺陷登录、两票办理等数据进行深化挖掘分析, 评比优秀运行班组。可实现各值值班期间的设备运行情况和设备投入率的分析功能;实现各值、机组等单位的电、热、汽及其他评比参数;实现对缺陷登录, 两票办理等安全工作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处理。

4.6厂级性能计算。提供厂级性能计算是建立在机组性能计算的基础上, 利用各机组性能计算完成厂级性能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用于经济指标分析, 经济考核, 画面显示, 报表统计。

4.7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主站是一个对电气系统故障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分析的分布式、准实时系统。对所有采集到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开发, 并且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实现从SIS数据库中提取出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所需的数据, 并实现实时数据分析功能。

4.8锅炉寿命管理系统。实时监测锅炉状态及锅炉下各个部件的整体情况, 包括部件下评估点的寿命状态及当前寿命最低的评估点信息、部件下测点的超温风险、部件下测点当前的状态。可实现从SIS数据库中提取出锅炉寿命管理系统所需的数据, 并实现各部件下测点的实时数据分析功能。

4.9设备可靠性管理系统。电力设备可靠性管理是现代电力工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设备可靠性指标是设备可用性的量化描述, 是衡量设备技术状况的重要依据, 也是电厂运行检修水平的度量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通过加强设备可靠性管理, 可确保机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 并努力提高本企业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和发供电可靠性。可实现从SIS数据库中提取出可靠性分析所需的数据。

五、电厂SIS数据挖掘利用的实施效果

1) 搭建管理平台, 规范管理。SIS数据挖掘利用开发是基于原有SIS系统基础, 针对原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搭建一个SIS系统管理平台, 有效管理SIS数据的接入与输出操作。

2) 促进SIS数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SIS数据挖掘利用, 促进公司SIS实时数据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促进管理人员现代管理观念的更新, 提高人员素质, 培养一批能熟练地操作、使用和维护各类系统的人才队伍。

3) 实时有效的SIS监控机制。SIS数据挖掘利用, 完善了SIS数据监控平台, 提高SIS数据显示速度, 增加了SIS数据安全机制, 保证的SIS数据的安全有效。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SIS监控平台。

4) 提高工作效率。统一了SIS数据接入接口, 提高数据接入可靠性, 保证SIS数据的准确性。统一了SIS数据输出接口, 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

上一篇:课外阅读中的网络阅读下一篇:精神病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