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转化和利用

2024-08-11

相互转化和利用(精选4篇)

相互转化和利用 篇1

[前端分析]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再认识,来实现知识网络构建的阶段。但是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将各章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网络化的能力还不强,导致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铝和铝的化合物性质及转化的知识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熟练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三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初步具备的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反应规律、溶液酸碱性、反应物相互滴加顺序、反应物用量等因素的制约,学生感到纷繁复杂,前学后忘难以应用。为了使学生在原有元素化合物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我设计了这节复习课。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结构,挖掘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易记好用的规律并加以灵活应用。

[问题提出]

学生对“铝三角”的转化形式比较熟悉,但是由于对其本质的认识模糊,不能从形成“铝三角”的内因、外因加以分析,所以在灵活应用上出现障碍。比如,在酸或碱过量时的产物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物质滴加顺序不同时产物变化、沉淀与所加试剂的图像问题都存在困难。本课力图让学生理解“铝三角”的本质就是氢氧化铝的两性所导致,然后将“铝三角”转换形式成直观的“铝线”,再迁移到“碳线”的应用,最后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多角度理解铝的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定性及定量关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A13+、A1 (OH)3、等相互转化的本质原因,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

2.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铝的重要化合物转化规律,并在深刻领会规律本质的同时,学会知识与规律的适时迁移。

3.将数学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融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数轴、直角坐标系等数学工具的应用,学会从多个角度认识化学问题,并解决化学问题。

4.在发现、使用和迁移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发现的快乐与成就感。

5.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智慧分享中,逐步养成善合作、勤思考、会表达的人格品质。

6.进一步认识化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化学内蕴的美也能滋养我们的思维和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含铝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与量相关的反应现象及对应的图像表达。

(三)教学策略

首先,通过对物质间转化规律的内因、外因的挖掘,学生对“铝三角”的再认识有了质的提升。然后将外因的酸与碱加入其中,展开成有序排列的线型,通过让学生试写两两反应的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易记易用的规律。再通过规律的应用环节,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物质间共存与否”“反应难易”“反应顺序”“反应计量关系的判断”这些高考的难点问题。

为了体现学科育人价值,本课不仅侧重对学科知识的探究归纳,而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和发言的机会,力图让学生在寻求化学规律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发表观点等活动来实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活动1:情景导入

[投影]铝及其化合物制成的工业产品、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宝石等图片,感受化学带给生活的便利与美好。希望学生们在高考之后,仍然能记得化学带给我们的基本常识、思想方法和对物质世界的审美能力。

活动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化学物质之美让我们如此惊艳!为了更好地利用化学物质,我们就要系统地研究它们的性质及转化。铝及其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的性质?

(学生回忆、竞答。)

[板书]师生共同构建“铝”单元各物质“联络图”

活动3:交流讨论,挖掘“铝三角”本质

[讨论]重点关注“联络图”中的“铝三角”部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著名的“铝三角”。

师:形成“铝三角”一定有其物质自身的内部原因,以及外界条件的诱因,请大家想一想,小组成员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各小组发表观点并相互评价,最后达成共识:(内因)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在溶液中并存两种方式的电离;(外因)溶液的酸、碱性改变,引起上述平衡的移动,从而形成“铝三角”。

活动4:分析、书写、寻找规律,“铝三角”向“铝线”的过渡

师:既然酸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也参与了含铝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能否将隐形的推手(H+、OH-)显性化?请大家试着将H+、OH-、Al(OH)3、Al3+、按照pH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并判断、试写其中能两两反应的产物。

学生讨论并试写:H+、A13+、Al(OH)3、、0H-。

师:以氢离子为例,哪些微粒能与它反应?最容易与氢离子反应的微粒是什么?

生:H+能与除了Al3+以外的三种微粒反应,并且最容易与OH-反应。

学生根据书写的产物,通过热烈讨论得到结论:

相邻之间不反应(用于解决共存问题);

相隔反应生中间(用于判断产物问题);

相隔越远易反应(用于分析反应顺序、难易);

离子电荷是关键(用于解决配平、计量)。

活动5:应用规律,演示实验

a.仅限于用“铝线”中的物质制取氢氧化铝,有几种方法?

学生通过“相隔反应生中间”很快在铝线中找到三种方法:Al3++OH-;。

师:前两个方法中,反应物中间间隔的物质有两种,产物如何判断?

生:产物靠近反应物多的一方。

师:这里两种反应物的相对多少发生变化时,产物将不同,即为下面的“滴加顺序问题”。

b.滴加试剂顺序(体会量的关系)。

[演示实验]将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做互滴试验,分别描述现象。

生:将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出现现象:开始无沉淀-出现沉淀-渐多-最多-不变。反之,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出现现象:开始有白色沉淀-渐多-最多-渐少-消失。

活动6:规律迁移,形成“碳线”

师:由上述不同的现象,你能获得什么启发?

生:用二氧化碳和氨水代替强酸强碱来制取氢氧化铝有更多的优越性。

生:可用“互滴”的方法来鉴别某些试剂,如盐酸和偏铝酸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铝溶液等。

师:据你所知还有什么溶液可用互滴法鉴别?

生:有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演示实验]盐酸和碳酸钠溶液互滴实验。

师:盐酸和碳酸钠溶液互滴试验中的产物,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使用“碳线”来解决?

生:按pH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碳线”:H+、H2CO3 (CO2)、、OH-,并按照口诀很容易得出不同互滴顺序下的现象及产物,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应用练习]若用含有1.5molHCl的稀盐酸与含有1molNaOH的氢氧化钠溶液互滴,求分别产生CO2的体积(标况)?

活动7:规律应用,转换视角

[拓展练习]请你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表示上述“互滴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关系。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滴加试剂的物质的量(X轴)与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Y轴)的关系图,并比较(1)和(2)中产生沉淀最大量时各反应物消耗的物质的量。

(1)向含有1molAlCl3的溶液中逐次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2)向含有3molNaOH的溶液中逐次加入AlC13溶液至过量。

(3)向含有1molNaA1O2的溶液中逐次加入HCl溶液至过量。

(4)向含有1molHCl的溶液中逐次加入NaA1O2溶液至过量。

2.请在数轴上画出如下图像。

(1)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在溶液中反应时当n(OH-)/n(A13+)值不同时与形成产物的关系。

(2)盐酸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时取值不同时与形成产物的关系。

(3)将二氧化碳气体不断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n(CO2)/n(NaOH)与产物的关系。

活动8:小结与感悟

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对铝元素的化合物性质转化规律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利用“碳线”“铝线”研究了三对互滴试验的现象、反应顺序及图像等问题,收获颇丰。

感悟:化学本身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美。罗丹说:“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各种化学产品美化着生活,美化着人类。在本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挖掘出了“铝三角”的本质,并归纳出“铝线”“碳线”实用性很强的规律,这种学习行为的本身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今后,大家要善于发现、总结规律,提升思维内涵;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愿大家做一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专家点评]

在宝山区第19届教学活动月骨干教师专场中,李老师开设了“铝的化合物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示范课。本课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教学设计新颖,不同于一般的高三复习课。她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进行挖掘,从新的角度展开巩固和练习。她设计了从内因到外因对“铝三角”本质进行探究的环节,鼓励学生将“铝三角”的内因外因相结合形成有序排列:H+、Al3+、Al(OH)3、、OH-,引导学生归纳成易记易用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能力。

二是其教学创新在于复习课中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实现难点的突破。在“互滴实验”的应用上,李老师因势利导地将“铝线”迅速迁移到“碳线”:H+、H2CO3 (CO2)、、OH-教学上,并且让另外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碳的化合物转化关系”规律化,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学重点的巩固和难点的突破。本节课还恰当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李老师设计了用“直角坐标系”和“数轴”表示含铝、碳元素相关物质转化时量的关系,三对“互滴实验”现象与图像的对应等教学环节。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追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是这节复习课遵循了上海二期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学科的育人价值。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一节非常有借鉴性和指导性的示范课。

相互转化和利用 篇2

一、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策略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 往往后继学习的知识是前期学习的知识的发展或加深。如能采用把后继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前期学习知识的策略, 不仅可以加快学习的速度, 而且能提高知识的区分度。如学生已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S=ab, 当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 要求学生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 从而获得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是S=ab。这时教师告诉学生把一种图形通过割拼, 使它转化成另一种图形而面积不变的方法称为“等积变形”, 这是一种学习新知及解题的重要方法。以后在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 许多学生能运用“等积变形”的学习策略, 把要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从而获得新知。

又如学生在行程问题学习中, 当在解“甲乙两地相距496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 甲每小时行48千米, 先行2小时后乙才出发, 又经过4小时后相遇, 求乙车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一些学生提出, 当把甲先行的2小时的路程去掉后, 就转化成已学过的同时出发行程问题了, 解法是 (496-48×2) ÷4-48=52 (千米) 。也有学生提出, 甲先后共行4+2=6小时, 如果去掉甲共行的路程, 就转化成乙单独行的问题了, 解法是[496-48× (2+4) ]÷4=52 (千米) 。

二、“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策略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把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不仅记住书上的语言文字符号或数学符号, 而且能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 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反之, 学生如仅仅记住符号的组合或词句, 即死记硬背, 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 这样的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可见“知识同化”是建立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的。例如解“白气球有12只, 白气球比红气球少5只, 红气球有多少只?”这类题时, 学生就会错解为12-5=7 (只) , 而一些采用有意义学习策略的学生, 首先对“比较关系”的词句进行分析, 认为上题是白气球与红气球比, 白气球比红气球少, 那么红气球就比白气球多, 所以红气球应是12+5=17只。教师7在指导学生时, 应强调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个数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 (1.2×0.8) 积小于被乘数时, 不仅要求学生从计算结果来判断, 而且要求学生说出1.2×0.8就是求1.2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所以积一定小于1.2。有意义的学习策略,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而且能提高知识的记忆水平, 因为理解的知识必定是在原认知结构中有固定点。上例就是固定在小数意义 (0.8就是十分之八) 的知识点上, 因此便于记忆。

三、“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举一反三”是学习概括性或包摄性程度较强的概念或规则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就是先通过几个概念的例证, 再概括成概念的。如把0.2、0.05改写成大小不变的四位数, 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举一反三”的认知策略在解题中更有其实际意义。例如学习求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我们就启发学生用上述策略学习解答, 先要求学生求1个正方形的周长, 再要求学生作图求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再解3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通过讨论交流, 学生获得用作图分析法, 先分别求出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再求周长。也可这样分析, 每拼一次就比原来少掉两条正方形的边长, 如3个正方形相拼, 拼两次就比原来少掉4条边长, 原来12条边长, 现在只有12-4=8条边长。学生通过举一反三, 求类似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上述策略时, 在“举一”上比较下功夫, 从教师举例到学生自己独立举例。如学生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规则时, 就是通过自己举例而获得的。学生从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后, 当再求六边形内角和时, 许多学生已发现多边形内角和=360°× (边数-2) 的计算规则。

四、适时地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

前面曾提及, 知识同化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原认知结构, 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就是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这一学习策略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找出已学知识的内部联系, 二是与其相关的知识结构的相互结合与沟通。知识网络形成, 有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 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圆、圆柱、圆锥各有关知识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公式, 而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学习过程中, 再有意识地与其相关联的如直线封闭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知识进行沟通, 如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 使学生形成上位知识结构网络。

相互转化和利用 篇3

合理选择筹资渠道与方式, 优化筹资结构, 及时安排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降低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 合理投资、提高效益一直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主流研究问题之一, 其中围绕对企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最佳筹资结构问题研究则是该主流研究的核心。在筹资结构的研究中, 按研究侧重点的不同, 又可大致将筹资结构分为筹资期限结构和筹资来源中债务、股权和其他证券比例的结构——即通常所指“资本结构”两大主要类别。在各企业和财务经济学界研究中, 如何确定最低资本成本以及企业价值最大的筹资资本结构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而最佳资本结构的选择与分析研究在筹资结构研究中一直经久不衰, 虽然筹资的资本结构与筹资期限结构密切相关, 但对其期限结构的研究则不如资本结构充分。

对筹资的资本结构, 以放宽MM理论的假设条件为切入点,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大主流理论:动态平衡理论、择时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惰性理论。动态平衡理论 (Flannery, Rangan, 2006;Lemmon, 2008) 认为企业存在目标资本结构, 但并不是在所有时期都处于最优的资本结构, 而是通过权衡调整成本与收益来作出资本结构调整决策, 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实现逐步优化的目的。择时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惰性理论均表示企业不存在目标资本结构, 且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驱动力并不是目标资本结构, 而是由其他因素决定。

对筹资期限结构, 研究证明多数公司遵循期限匹配原则, 主要有保守的筹资期限结构、适中的筹资期限结构、激进的筹资期限结构等三类期限结构匹配 (乔纳森·伯克, 彼得·德马佐, 公司理财, 2009) , 显然都是从企业管理当局财务行为心理学角度所进行的分析研究, 认为相关期限结构的配置是企业管理当局对风险承担和收益进行权衡的结果。

比较两类结构研究, 显然最优资本结构的研究更充分, 经历从完美资本市场假设的静态研究到动态的动态平衡理论等一系列研究, 而期限结构的研究则较多停留在静态的长短期资金来源与去向之间期限配置上, 对于长短期资金在经营过程中相互内含、相互转化融合的辩证研究则更少。

笔者曾从辩证思路角度, 对资金流动性与长期性的相互内含、相互转化融合进行了初步辩证分析和应用的举例研究, 但对各类常见长、短期债务筹资中如何相互内含、相互转化并未进行具体解析研究, 本文将对常见的几类债务各自内含的辩证对立统一的期限因素转化融合进行分析, 以进一步完善筹资期限结构动态转化内容, 为实践中理财管理提供有益的辩证参考思路。

二、筹资期限结构动态转化原理

企业资金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 体现为资产、负债等各要素及其内部长短期因素相互内含、相互转化融合, 其长期资金内含的“流动性因素”或短期资金内含的“长期性因素”, 即筹资期限结构动态转化。在企业实际经营环境中, 长、短期资产与负债是动态相互内含转化的。长期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使用中逐步转化为短期流动资产;与此相同, 长期负债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成短期流动负债, 需以流动资产或举借新债来偿还。相反, 短期资产和短期负债也类似地内含着向长期转化的因素。

企业可用短期债务、长期债务、或无限期的权益筹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不同期限结构的资金对企业筹资风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长短不同的资金安排因其风险不同理应与资本成本有所差异。因此在对筹资结构选择时, 需要辩证地从动态发展变化角度、从较长时段的全期限, 通盘考虑研究债务期限结构的动态变化性、短期内含的长期因素和长期内含的短期因素, 据以安排适合企业需要的筹资期限结构和资本结构, 为合理安排筹措资金理财管理设计可操作方案。

三、债务筹资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分析

作为企业主要筹资方式之一, 债务筹资的分类一般主要有银行的长期和短期借款、融资租赁、发行企业债券、商业信用等。债务筹资各方式中内含着长、短期因素, 其内部长、短期因素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为企业投资的融资理财提供运作空间, 以下对常见的债务融资中长短期因素转化融合进行分类论述。

(一) 银行贷款内含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分析

在债务筹资方式中, 银行借款是企业最常见的筹资方式之一。各银行存、贷款利率一般都随期限的长短而有所不同的。利率随着贷款期限的变长而提高, 短期贷款利率低于长期贷款利率, 也即一般情况下, 贷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但也应该看到, 人为划分的长、短期贷款期限, 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所有任何期限的贷款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期期限逐渐变短, 并不断地重新变成新的各类期限的贷款, 即银行贷款随时间推移, 将不断的依据合同规定的转化条件向其内含的短期因素转化, 而短期又往往内含着长期因素, 贷款到期后因续贷等而由短期债务转化为长期债务。例如企业的一项长期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到期期限逐渐变短, 最后直至到期。在这个时间的推移过程中, 贷款到期期限逐步缩短, 显然其中内含着很多将来要转化出来的、不同更短期限的“新贷款”, 到期后这些贷款可能又通过续贷 (借新还旧) 等方式而转化成新的长期贷款, 以致循环往复。而这种长、短期因素的转化融合又因银行借款合同内容而各不相同, 比如一次借入本金, 在若干期内分期等额偿还本息的借款合同则复杂得多, 根据“一价定律”可以看做是由若干到期期限由短到长的零息借款合同复制组成, 其内含的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则更为丰富。

显然, 在相互转化过程中, 随着期限的长短变化, 在理论上利率往往应该是随期限变短越来越低、或由短变长的一次性升高;在实践中, 利率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但该变化趋势不是连续平滑的曲线, 而是在某期限段内利率保持不变, 其利率曲线是呈阶段性阶梯状变化的。实践中, 企业与金融机构往往签订的是固定利率借款合同, 或以合同期限为依据的浮动利率借款合同, 当长期贷款到期期限由较高利率阶段进入到较低利率阶段时, 利率并未随期限的变短而降低。因此在当前资本市场资金紧张环境下, 企业实际融资理财管理中可利用银行贷款内部长短期因素的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带来的利率成本变化, 预先做好筹划方案, 阶段性的借入新贷款替代归还原期限较长贷款, 以降低利率成本, 进行理财管理设计, 在设计上既有时间上的可操作性, 也有降低成本空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 融资租赁内含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分析

融资租赁与银行贷款相较, 虽然表面上银行贷款的对象是资金, 而融资租赁的对象是设备 (即固定资产) , 且租赁合同为不可撤销合同, 但其本质都是融资行为。融资租赁期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短直至到期, 其租赁的利率由于计算方法不同而不同, 但总体来说, 租赁期限越长, 利率越高, 经营成本越高, 且一般租赁期内各期租赁费用也比较固定。

与银行借款相似, 也可以将长期融资租赁每期租赁费, 看成若干个期限由短到长、且依次连续排列的“单个融资借款合同”的“融资租赁组合合同”复制而成。正如前述银行借款利率市场所示, 在资本市场上一般短期融资成本比长期融资成本低, 并随期限的增加而提高。一方面, “融资租赁组合合同”中的“单个融资借款合同”利率理应随期限不同而不同, 短期的融资借款合同利率应较低并随期限的增长而上升;另一方面, 众多“单个融资借款合同”都将随着时间推移, 由长期向短期转化。

显然其特定时点内含的长、短期因素差异以及前述所论及内含的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的动态变化, 为企业日常资金运作筹集及降低成本提供了操作理财的空间。因而, 当企业采用长期融资租赁筹资时, 应在企业资本预算阶段和融资租赁谈判阶段, 就预先统筹安排后期短期融资规划设计, 对不同期限的“单个融资借款合同”进行合理替代规划, 利用短期融资成本比长期融资租赁成本一般较低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规律设计全程的理财方案, 以降低资本成本。

(三) 企业债券内含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分析

发行企业债券也是优质企业比较常见的债务筹资方式之一。企业发行长期债券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短期债券, 短期债券随着时间推移直至到期。影响债券发行利率高低的因素很多, 期限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利率随着期限变化而不同, 在没有特别利益条款下, 一般期限越长利率越高。企业发行债券从资本市场获得借款, 通常采用“到期归还”, 或“待有能力在市场上回购债券”两种方式了结债务。

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取得的筹资, 到期归还了结债务的内含长短期因素转化分析类似银行借款, 在此不再赘述。而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取得筹资, 待有能力偿还价款时收回债券而结清债务的方式即债券的回购, 由于债券发行期限、回购时间点的不同, 回购成本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回购方式中由于回购的自由性, 债券的长、期短期因素及其相互转化的特征则更为明显。回购期限较长的债券即便在到期前不回购也总是自然地逐渐转化为较短的回购期限;而实际回购时点和期限长、短的灵活安排, 将导致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的瞬间完成。

债券回购操作在时间选择上的自由性, 为企业理财筹资提供了更灵活而广阔的空间, 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供给情况合理选择转化时点和方案。就特定企业债券而言, 债券期限越长票面利率也越高, 企业确定回购时点越早、回购期限越长利率虽高但回购价格可能也越低, 在有闲余资金时可择机回购, 或通过选择其他成本更低的筹资方式予以回购替代, 从而减少现金流出和降低资金成本;若回购时点离到期时点较近, 因债券承担利率固定, 则筹资成本较高, 需比较利用资金的投资回报与票面固定利率之间的差异以权衡是否有利。同时, 在企业实践中, 较常见的长变短债券理财操作是根据市场利率变化, 在市场利率上升, 市场上交易的企业债券价格下降时, 利用闲余资金低价回购企业发行债券, 以有效降低资金流出和资金成本。

(四) 商业信用等短期债务内含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分析

企业商业信用等形式的短期债务较多, 具体形式一般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一年以内到期的短期负债, 这些负债一般不承担利息成本或较低 (如带息的商业汇票、但一般利率较低) 。

这些以商业信用为主的短期债务, 其内含的“自然”长期因素则最为常见, 稳定长期存在的应付债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以及应付职工薪酬, 在形式上虽是短期债务, 但客观上是供应商和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者, 不断为企业提供的、多个连续的短期信用连接而成的长期信用, 实质上形成了企业一项长期资金占用来源。分析此过程, 其实也是债务由长到短不断终结并重新产生的过程, 即短期债务向更短期限转化、到期, 同时又不断生成新商业信用期限的短期债务的过程。短期信用债务资金因其内含的长期性因素, 在特定情况下往往因供应商等资金提供者停止提供商业信用, 导致企业需筹集长期资金补充而转化成长期资金, 或因供需市场变化而导致预收款销售方式转化为应收账款, 导致新的长期资金需求, 即短期因素转化为长期因素。

在企业理财管理中, 企业占用利益相关者低成本商业信用资金显然是一种良好的理财方式, 但也应该看到其短期因素中的流动性风险, 那么如何维护好低成本商业信用资金的获取使用问题就值得经营者给予重视, 要求企业搞好自身经营、提高自身信用, 维护好企业的信用形象, 确保持续不断的获得该部分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

短期资金的资本成本较低, 其中也内含着向长期转化的趋势, 从短期债务成本低于长期债务成本的角度看, 应该尽量推迟短期债务向长期债务转化的时间, 比如企业购建固定资产过程中, 购买材料、物资、设备及产生的各项费用都应尽可能采用流动负债形式形成, 同时配备有效的长期融资 (比如已经签署的长期借款合同, 有灵活的分期提款期限) 方案, 在流动负债积累到一定数额时, 执行借款合同提取款项用以归还流动负债, 则可节约大量资金成本。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 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会成为企业胜负的决定因素, 研究企业各类债务筹资中长、短期因素的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客观认识企业债务筹资的现状与问题, 辩证的深入分析长、短期债务向对立面的短、长期限转化趋势, 设计动态相互转化融合的理财方案, 使企业举债和偿债得到适度控制, 以此优化债务筹资的内部结构, 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收益率,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四、债务筹资长短期因素在实际理财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筹资期限结构的动态转化分析, 长期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期期限将不断缩短, 在未来的不同时点将转化成不同期限的债务筹资。在有摩擦的资本市场中,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 若债务筹资额一定, 短期债务筹资利率一般与长期债务筹资利率是不同的, 很多情况下往往远远小于长期债务筹资利率, 且呈阶梯状曲线上升。下面以企业银行长期贷款融资为例, 运用筹资期限结构动态转化中长、短期因素转化理论为指导, 利用不同期限银行借款利率之间的差额, 通过合理设计筹划理财方案以节省财务费用, 降低资本成本, 探讨其在企业理财管理中降低利息支出的效果。

企业取得银行长期债务筹资, 一般利率较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 债务期限缩短, 但一般借款利息依然按照原期限债务利率支付, 显然该缩短期限的债务, 应该适用稍低的利息支付率。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预计未来现金回流能力较好, 当前能够融到资金以偿还期限已经较短但年利息支付率较高贷款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另借入到期期限相同的借款来偿还原债务, 从而降低利率减少利息支出, 降低资本成本。

企业不仅应静态地关注经营资金的长短期搭配, 也应从企业可预见的战略经营期限层面, 关注长期资金内含的流动性、短期资金内含的长期性以及资金长短期因素的相互转化、相互融合性。以债务筹资来讲, 通过全期限的考虑各类长、短期债务的期限结构因素及其转化融合特点, 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进而设计合理的筹资理财方案, 预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资本成本降低的良好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在进行理财设计时需要考虑影响转化融合的一些具体关键因素, 以确定长短期因素相互转化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Franco Modigliani and Merton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ro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3) :261-297.

[2]Mark J.Flannery, Kasturi P.Rangan.Partial Adjustment toward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3) .

[3]Lemmon M., Roberts M., Zender J.Back to the Beginning:Persistence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 2008 (4) .

[4]W.Beranek, C.Cornwell, and S.Choi.External Financing, Liquidity,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Summer) , 1995:207-222.

[5]陈祥碧, 宋伟斌, 杨鲁.优化投融资管理:资金流动性与长期性的转化融合[J].财会月刊, 2011, (25) :57.

相互转化和利用 篇4

一、恒力作用物体系

在恒力作用物体系中, 有部分机械能要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E=Fd, △E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F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d为物体间的相对位移。

例1. (高考题) 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r的小球A和B, 质量分别为m和2m, 当两球心间的距离大于L (L比2r大得多) 时, 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 当两球心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 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设球A从远离B处以速度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 如图1所示。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 则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在A球向B球靠近的过程中, 两球距离最小时, 两球速度相等, 设相等的速度为v, 并设最小距离为2r, 从开始至两球的速度为v的过程中, 系统的机械能的减少量为F (L-2r) , 可知两球恰好不接触的条件是同时两球在作用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 即mv0=3mv以上两式联立得

例2.如图2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着质量M为的平板车B, 车上左端边缘处有一质量为m的滑块A, 滑块具有水平向右的大小为v0的初速度, 滑块与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恒为f, 最终滑块和小车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试求滑块在车上相对车面滑行的距离。

解析:设滑块在小车上相对车面滑行的距离为d, 在滑块相对小车滑行的过程中, 小车和滑块组组成的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为fd, 即:

在滑块和小车的作用过程中, 系统的动量守恒, 即

例3.如图3所示, 质量为M的表面粗造的斜面小车B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斜面的倾角为θ, 斜面的底端有一质量m为滑块A, 滑块有沿斜面向上的大小为v0的初速度, 假设滑块在斜面上向上滑行的过程中不能滑离小车, 且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试求滑块沿斜面上升的最大高度h。

解析:滑块从斜面底端滑到最高点时, 滑块和小车相对静止, 设此时两者共同的速度为v, 滑块从斜面底端滑到最高点的过程中, 滑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为:

在作用过程中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二、变力作用物体系

在变力作用的物体系中, 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同样是机械能转化与转移的过程, 可通过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去确定转化和转移的机械能。

例4.如图4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有一质量为m1的小球A以速度v0运动, 与一等大的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B发生碰撞, 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 求碰后两球的速度。

解析:此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不发生转化, 只有系统内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由动量守恒得

例5.如图5所示,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质量为M木块B, 它的左端连着一根轻弹簧, 一质量为m滑块A以速度v0向着B滑去, 求A和B通过弹簧作用的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多少?

解析:此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不发生转化, 只有系统内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在两物体的速度相等的时候, 弹性势能最大, 设相等的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得mv0= (m+M) v

上一篇:综合育人下一篇:语文看图说话写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