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关系(精选12篇)
相互作用关系 篇1
一﹑音乐与旅游的关系
音乐元素与旅游产品存在着耦合关系。耦合指的是具有互不相同性质、功能和表现技巧的两个事物通过一定的切入点相互融合成一个兼具二者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旅游产品尤其是旅游景观等有形产品是现实世界的人对环境的审美观照,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音乐是抒情性的时间艺术、听觉艺术, 是通过节奏的张驰、旋律的起伏、力度的消长、节拍和速度的转换, 以及和声、调式和音色的变化, 在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中来表现各种心理活动、感情状态和精神境界的,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两者功能、技法上的相异, 使之产生相互吸引的趋势, 因而促成了彼此相互补充的可能性。正是由于这种关系, 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发出基于音乐元素的旅游产品, 且这些旅游产品也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二﹑音乐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一) 音乐对旅游的硬性促进作用
1. 直接吸引游客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 音乐和旅游这两个热门元素被充分的运用起来, 一种名为音乐旅游的旅游方式逐渐流行起来。音乐旅游顾名思义是旅游产业和音乐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 是以音乐资源为基础, 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音乐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是音乐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不同于其他的旅游项目, 音乐旅游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 始终离不开音乐方面的参与、组织与指导。其主要形式有观摩音乐颁奖盛典、欣赏音乐专场晚会。
先就音乐颁奖典礼对于旅游的作用来说。很多城市国家因其举办著名的音乐颁奖典礼而更负盛名, 音乐颁奖典礼的盛大情景, 著名歌星的号召力等元素都是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的。例如说韩国旅游发展局将mbc歌谣大赏, sbs歌谣大典等韩流音乐颁奖典礼作为旅游卖点来推动韩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有格莱美颁奖典礼同样是推动旅游的又一音乐盛事, 其举办地美国洛杉矶每年的二月份都是旅游产业的黄金季节, 酒店家家爆满, 到此旅游的游客只求守候在红毯周围, 期待一睹巨星风采。
音乐专场晚会也是推动旅游业的强有力的力量。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随着交通工具的和人们经济水平的进步, 追随明星变得比之前容易很多了, 很多演唱会的现场都能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迷, 还有甚者远渡大洋, 从国外来或到国外去观看演唱会。一种名为“追唱游”的旅游方式成为现在很多歌迷追星的一种行为, 无论明星到哪里开演唱会歌迷都要追随到那里, 一些旅行社看到了这样子的商机, 甚至推出了一系列的旅行套餐, 像是“五月天演唱会+《五月天追梦》电影首映礼”主题套餐游, 谭咏麟的澳门“再度感动演唱会”主题套餐游等等。这些套餐很多都价钱不低, 在4000-8000人民币不等, 有些甚至是一票难求。
2. 提升增值旅游服务
旅游产品由核心旅游产品, 有形旅游产品, 以及附加旅游产品形成的系统的组织, 它需要满足消费者各个层面的需求, 当自然的景观中被注入了人文的内涵, 其商品的价值也就得到了扩展, 而音乐也是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旅行产品加入音乐元素其价值能更好的延展, 例如说丽江旅游线路就曾以“纳西古乐”作为卖点, 为丽江旅游大大增值。
(二) 音乐对旅游的软性促进作用
1. 音乐能给旅游者和旅游行业起指引作用
有一部分人是有旅游的大概概念, 也想要去旅游, 可却不知道自己要到那里去的, 因而距离具体实施旅行计划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通过这些音乐给了这一群受众一个目标, 给他们的旅行做一个参考, 一个指引作用, 让这些人由旅游市场的一般潜在客户转变为超级潜在客户, 从而拉动旅游行业的大幅前进。
同时根据当时歌曲的流行度旅游行业也能制定相对应的旅游套餐服务, 让旅游者能亲临实地去感受歌曲的描述是否真实, 又或者是感受如歌中一般美好的世界。例如在鸟叔《江南style》流行之际, 就有旅行社推出了“跟着鸟叔游首尔”的旅行团, 让游客领略首尔的繁华时尚。
2. 音乐对旅游地起扩大影响力的作用
其实音乐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 最典型的就是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让吐鲁番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景点, 80年代初期由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曾一度让哈尔滨太阳岛名声鹊起, 沈小岑的《请到天涯海角来》也让海南这片祖国南疆之土成为旅游胜地。到了90年代容中尔甲一首《神奇的九寨》更是缔造了四川九寨沟的旅游神话。到了新世纪徐千雅就曾凭《彩云之南》引发云南旅行热潮, 《坐上火车去拉萨》增添西藏的旅游想象。
(三) 音乐对旅行者的心理调适作用
在旅行的长途跋涉中听一首好音乐, 能让人心情愉悦, 减少乏味感和困倦感, 为接下的参观游玩打好基础。不少人都有在旅途中听音乐的习惯, 他们通过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 通过音乐憧憬接下来的旅程。
在旅行的过程中, 一首应景的音乐能让人更能深刻地感受景区的美丽, 从视觉到听觉给人以全面的感受, 全方位的了解旅游景点的背景文化等。例如说在三峡景区就有播放《三峡美》的背景音乐。
三、旅行对音乐的促进作用
(一) 旅行产生新型的音乐人类型
旅游行业的盛行和旅游行业与音乐的相结合, 音乐旅行家这种新型的音乐人类型也出现了。音乐旅行家, 就是指在旅行过程中, 除了风景、美食, 将音乐也纳为旅行的一部分, 通过旅行获得灵感去欣赏音乐、谱写乐曲、学习各种音乐文化, 将广泛的见闻和音乐的抒发结合起来, 也是将自己从纷繁复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 还原生命的简洁和单纯。他们通用音乐和大家分享旅途的经验, 也会关注当地的音乐文化。例如选择西班牙为旅游地的时候, 会专注了解弗拉门戈的情况, 包括特点、风格、派别等。这也有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 旅游产生音乐创作的灵感
音乐家在旅行当中能激发一定的创作灵感, 一种新的场景新的视角能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从而迸发出灵感。很多有名的音乐人都表示旅行对于激发创作灵感有很大的作用, 像是容中甲尔, 李建, 蔡健雅等都是这一类通过旅行获取灵感的音乐人。旅行作为一种追寻美的行为, 在过程中, 帮助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很大的作用, 而音乐具有旋律美, 同样是一种美的体验, 因而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 将良好的审美趣味付诸于音乐当中, 是很多人的选择。
(三) 旅行有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目前很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都处在既受关注又杂乱无章, 散乱无序的阶段, 旅游业逐渐成为恢复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对于政府行为和大型的文化传承活动, 旅游传承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首先, 旅行是一种经济行为, 涉及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一些比较低效率的行为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其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进一步加强了, 人们的出游也更为频繁了, 这两点一结合就使得人们在出游过程中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有了一定的追求, 并且越发深入。而且随着旅行对文化的深入, 也能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的内涵, 其作用也就更加的全面。
摘要:音乐与旅游都是一项暨经济与文化于一体的产业, 我们就这两个元素进行研究, 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 发掘其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的潜能。
关键词:音乐,旅游,促进,不足,措施
相互作用关系 篇2
信用证的基本当事人有三个:开证申请人、开证行和受益人,其他关系人为:通知行、保兑行、议付行、付款行、偿付行等。以上6个银行,不可能在一次业务中同时出现。按照各个银行在信用证结算之间的作用,一个银行在不同的环节中可充当一个或两个角色甚至两个以上的角色。比如:开证行在接受申请人要求时开出信用证,这个时候被称之为开证行,当在付款的时候,开证行又是付款行的角色。当卖方的银行接到开证行的信用证的时候,它要通知出口商(受益人),这个时候被称为“通知行”,当受益人提交所有单证给通知行,通知行审单合格后要付款给受益人,还是这个通知行,但这个时候,通知行的角色就是“议付行”。如果事前开证行还请求通知行保兑,那么通知行又充当了“保兑行”,通知行还可以充当“偿付行”。只要让银行做事,银行都愿意,因为它每做一笔业务,都要收取一定的业务费。所以开银行,很能赚钱。纵观世界各地高楼大厦,一是银行二是保险公司三是大型超市。
下面看看信用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基本关系人有四个:即开证申请人、开证行、通知行和受益人。此外还有其他关系人,如保兑行、议付行、付款行或偿付行、转证行等。现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权利分述于下:
A、开证申请人(APPLICANT FOR THE CREDIT)
开证申请人一般是进口商。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的权利义务通常以签订的合同为依据的,双方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如合同规定以信用证方式结算时,则进口商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通过进口方银行开出符合合同条款规定的信用证。
信用证开立之后,进口商有凭单付款的义务和验单退单的权利。开证行履行付款之后,进口商应及时将货款偿付给开证行,赎取单据。但对于不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有权拒绝赎单。
银行、外贸公司双方如有争议,一般以银行意见为准。如进口商无理拒付或拖延不付款时,银行有权对外履行付款义务,进口商不能提出异议。如果开证行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误作不符而退单拒付时,进口商有权向开证行提出异议,并要求赔偿。
进口商于接受单据提取货物后,如发现货物的品质、规格、数量等与单据或合同不符,或发现货物短缺等,只能分别过失责任,向出口商、轮船公司或保险公司要求赔偿,而不能向开证行索赔。因为银行只凭单据,而不凭货物办理付款。
B、开证行(THE ISSUING BANK/OPENING BANK)
开证行是开立信用证的银行。开证行接受进口商的开证申请书之后,这个申请书就成为他们之间履行权利和义务的契约。进口商申请开证时,应根据开证行的规定,交纳保证金和费用。开证行则应根据申请书的条款,正确、完善、及时地开出信用证。信用证开出后,开证行就要对信用证负责。不可撤销信用证的开证行,对出口商和汇票背书人、善意持票人都要承担凭单付款的责任。
开证行见单付款后,不能因进口商拒绝赎单或无力付款,而向出口商、议付行或偿付行要求退款。即使信用证项下的汇票是以进口商为付款人,开证行也不能因之而减免其付款责任。
但是开证行在凭索汇电向其索偿票款,或付款行仅凭汇票索汇证明书(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付款,或偿付行仅凭索汇证明信/电付款的情况下,当开证行接到单据时,发现不符,有权向议付行追索票款,并退还单据。
开证行在履行付款责任后,如进口商无力付款赎单,开证行有权处理单据和货物,
出售价格不足以抵偿其垫款时,开证行仍有权再向进口商追索不足部分。如果企业倒闭,开证行仍有履行对外付款的责任。
C、受益人(BENEFICIARY)
受益人一般是出口商,有时则为中间商。出口商收到信用证后,应及时与合同核对。如发现信用证条款与合同不符,须尽早提出修改要求或拒绝接受。信用证一旦接受,出口商就有装货备单的义务和凭单议付的权利。出口商应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期限内装运货物,并在信用证的有效期内交单取款。出口商不但要对单据的正确性负责,并且要对货物的合格性负责。
出口商交单后,如开证行倒闭或无理拒付,出口商仍有权向进口商提出付款要求,进口商仍须负责付款。
D、通知行、转证行(ADVISING BANK、TRANSMITTING BANK)
通知行是开证行的代理人。通知行收到开证行发来的信用证后,经认真核对印押后,必须根据开证行的要求缮制通知书,及时、正确地通知受益人,并证明信用证的表面真实性。若印押不符则不应将信用证通知受益人,待查明核对无误后再行通知。通知行对开证行和受益人都不承担必定议付或代为付款的责任。
转证行的发生,一般是指受益人在外地或者无代理关系,必须通过转证行转递信用证。转证行收到信用证核对印押相符后,原件照转给受益人。转证行的地位虽与通知行相同,但转证的手续费要比通知行手续费为低。
E、保兑行(Confirming Bank)
如果受益人对开证行的资信不明或者有疑异,认为受证后有收款风险,可以要求开证行另找一家受益人满意的银行为该信用证加具保兑。在信用证上加具保兑的银行称为保兑行。保兑行可以是出口地的通知行或第三家信誉卓著的银行。有时开证行在委托通知信用证的同时,主动要求通知行加保兑,通知行或其他银行根据开证行的请求,可以在信用证上加具保兑,也可以不加具保兑。保兑行与开证行一样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
保兑银行在信用证上保兑后,即对信用证负责,承担必须付款或议付的责任。汇票、单据一经保兑行议付或付款,即便开证行倒闭或无理拒付,保兑行亦无权向出口商或他的前手追索票款。
F、议付银行(Negotiating bank)
议付行凭信用证议付票款后,即把单据寄出,并向开证行、保兑行、付款行或偿付行索回垫款。开证行收到议付行寄来的单据,如发现单据不符合信用证条款,可以拒绝付款,议付行可以据以向出口商追索票款,除非出口商按信用证的特殊规定,如开立对出票人“无追权”(WITHOUT RECOURSE TO DRAWER)的汇票,才可免除追索权。
议付银行接受出口商交来的单据,必须认真仔细地将各种单据及内容与信用证所规定的条款进行核验。如果发现单据与信用证规定不符,应立即要求出口商更改。如无法更改,应由出口商联系进口商修改信用证条款;或者根据出口商要求,由议付行将不符点电告开证行征询意见,以免单据寄出后遭到拒付。如开证行电复同意,则按正常手续议付单据。
出口方银行买进汇票及所附单据并将票款付给出口商这一过程,叫做“议付”(Negotiation)。
议付行在信用证规定的期限内接受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和汇票,并对其进行审核,若确认单证相符,应予垫款;若单证不符,可拒付垫款。
如果受益人交来的单据有不符点,议付行可以用“信提”或“电提”不符点的方式,或者采用“信用证项下托收”处理该套单据。如果开证行收到单据,不能接受“信提”的不符点,有权拒绝偿付,议付行则有向受益人或他的前手进行追索的权利。
相互作用关系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作用;市场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7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经济,迎来了我国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转折。在“一五”计划的尾声,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计划经济稳步实行。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来另一次重要转折。经过改革开放我国面对将要到来的新世纪,在新的历史情况和全球环境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应运而生。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在初步建成取得成果的同时客观地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正待解决。如何使资源有效的配置,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处理好出现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不断地完善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习近平主席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1]。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市场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与之前国家施行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化的比例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在认识和熟知市场规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场作用如何发挥它的特点,重点就体现在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地位。在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来的二十多年里,市场作用的位置有着渐进式的提高。如“如何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党的十五大中提出来,在党的十六大中变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接着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失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尔后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回看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看见微妙的变化在于市场的作用在一步步的提高。
2008年以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比以往的情况都要严重,我们经常能看到见诸报端的危机事件如光伏企业的销售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山西煤矿资源价格的连连下跌、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产能过剩、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产能过剩、全国范围的新城区建设导致大片的烂尾工程产能过剩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投资回报缩水导致投资预期减少,接着会出现企业倒闭破产和职工失业。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受到影响都使得经济增长受到了下行的压力。这种政府过度导向的经济生产往往会产生问题,市场的规律并没有被遵循。市场作用可以让生产不再盲目,通过市场竞争的价格杠杆自动调控供求关系。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要比中国稳定,这是因为发达國家制造业经过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影响的优胜劣汰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波动幅度小。据IMF(国际货币积极组织)的数据,中国在2011年的产能利用率只达到了60%,可以说其中政府主导性的增长模式存在了许多问题[2]。2008年11月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可能的经济硬着陆,推行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不可否认的是四万亿投资计划拉动了全社会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计划有应急应对的特点,政府投资干预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当时客观的情况是没有充分评估许多项目的风险性和可行性,在政府的推动下匆忙拉项目上马。到了2011年投资计划后期效果是产能释放的最强时期,但之后市场需求的逐年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当年的房地产市场异常飙升便是经济结构出现问题的一个缩影。对于政府在地方推行了一系列的房地产限购政策也没有压下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在于政府短期内推行刺激经济增长的局部策略,这种逆经济周期规律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要让市场作用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良性资源流动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中央在大环境下制定宏观的导向,果断坚持的调整一切不适应改革发展的机制,同时通过利用在资源配置中自发的调节自动平衡的特点形成优质的经济结构给微观主体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了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对审查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李克强总理强调,简政放权要将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该管的事管住、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政府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一直遵循的是政府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局限性和负面效果,但不可否认政府的作用在许多建设大型项目计划时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国家建设,保证市场稳定上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来,政府一直发挥着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确定的是随着市场作用的不断提升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调节手段和稳定国家经济的政府作用就要削减甚至完全消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句话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我们重视市场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不能随意割裂和分离的。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区别重点也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宏观经济上需要国家的把关,市场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在大方向的把握和调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注意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性质。政府必须具有必要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如今成为热点话题的如何公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答案都或多或少地交给政府解答。如果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后果是难以想象,在改革之初先富起来的人是否能带动后富都是有疑问的。我们自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自己的路,不走“文革”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政府的作用更体现了宏观的经济政策项目上,如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没有政策的战略性调配计划,只是依靠市场私人性质的经济支撑航天工业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其中航天科技的运用取得了更为突出的成绩,如海洋资源卫星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航天技术在农业育种工程中的应用等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尖端科技的发展、军工产品出口、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振兴老东北基地、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等都不是市场单方面可以调节平衡的,它们其中有些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资源配置,有些是政府完全资源配置的结果,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调节和政府不当干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两码事。
三、如何处理好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并不是抽象的探讨两种作用的概念去分清市场与政府谁的作用大小和他们的主次方面,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微观经济领域要放活市场自发的竞争调节功能形成长期的良好的市场经济状态,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但要说明的是我国的所有经济矛盾和问题并不是仅仅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解决的,在宏观经济领域政府要发挥好经济职能。当面临可能到来的周期性的、带有市场色彩的经济危机到来时,通过宏观调控、大方向的调整进行国家经济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去引导市场达到危机软着陆的目标,并规划进一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市场的稳定。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直到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结构,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经济目标,还是要循序渐进改革。
2015年1月由于牛奶的持续需求量下降和饲养成本的提高,奶制品企业限制收购甚至停止收购奶农的鲜奶,青海、廣东、河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人民日报评论称无论发生“倒奶”的市场诱因,还是缓解“倒奶”的政府行为,都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过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小时候课本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过的经济危机大量商品被扔掉损毁画面。这其实就是市场经济具有的特点,我国奶业已经完全进入了竞争性领域,各类资本相互竞逐,价格的起伏和产品的销量都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在尊重市场规律条件下,私人小业主牧民生产的品质不占优势的产品难免会不受到大企业牧场的挤压和外国进口优质奶产品的残酷竞争。另一方面这也促使了奶农要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优质的奶产品争抢市场,提高生产技术来吸引企业的收购。我们必须面对市场残酷的现实,在政府方面当然也要有所作为。当前农业部也出台一些紧急的措施来引导企业信息协调企业收购。要注意到政府并不是不当干预市场而是帮助奶农得到更多的信息和销售渠道,这显然和行政干预市场经济是两种形态。相信市场,但不要迷信市场;同理,相信政府,也不要过分的赋予责任。
总之,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如果达到相辅相成,互补依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体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也需要政府这个熟练的操盘手在经济改革中进一步地深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11/15/c_118164294.htm,[2013-11-15].
[2]沈建光.产能过剩挑战中国经济[EB/OL].http://www.ftchine
相互作用关系 篇4
从20世纪40 ~ 50年代开始,亲子关系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热潮; 到了20世纪60 ~ 70年代,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初中阶段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发展的顺序来看,亲子关系是最初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儿童的入学,人际关系也随之发展。而且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际关系行为发生转变的重要阶段,Wright关于儿童交往行为与年龄关系的研究表明,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次数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的交往日渐次数增加。[2]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互影响就显得极其必要。因此有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早期的亲子关系质量对其之后的人际关系 ( 包括人际关系、伴侣关系等) 处理策略等有密切的影响。[3]
但是,也有其他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持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udith Rich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4],该理论认为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过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因素却没有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起到持久的影响。因此这也就否认了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等社会关系发展的联系。因此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论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其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间在内在质量方面是否显著地相互联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山东省济南和泰安市两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随机抽取学生100人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收回后,经过筛查,没有回答不合格的问卷,最后保留有效被试100人,有效率100% 。被试年龄13 ~16岁,其中初一年级30人,初二年级31人,初三年级39人,男生合计53人,女生合计47人。
2. 研究工具
( 1) 《初中生亲子关系量表》。该问卷根据有关资料编制、修订,用以调查中学生父母的关系状况,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维度: 亲子亲和、冲突、满意度、父母的支持和鼓励。问卷回答实行5级评定,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 ~ 5分。
( 2) 《人际关系 综合诊断 量表》。是用以调查个体的人际关系问题,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 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跟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问卷回答两级评定,回答“是”记1分,答“否”不计分。
3. 研究程序
问卷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施测,施测前对主持人进行培训,统一测试要求,使用SPSS 17. 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
三、研究结果
亲子关系状况不同被试同伴关系状况差异:
把初中生亲子关系量表中“冲突”维度各项目实行反向计分,并与“亲子亲和”“父母支持和肯定”和“满意度”各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出亲子关系总分,对全体100名被试按该分数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序,从高低两端各取总数的27% 形成亲子关系较好组和较差组,各组人数均为27人,并与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亲子关系质量不同的被试,其同伴关系各个维度平均分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 t = 3. 91 ~ 7. 39,p < 0. 001) ,说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且亲子关系高质量组被试在同伴关系的“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跟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维度的平均分显著低于亲子关系低质量组被试,即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见下表)
* p < 0. 05,** p < 0. 01,*** p < 0. 001 ( 双侧检验)
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与被试年级交互效应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说明被试亲子关系与其同伴关系和被试的年级性别相互独立。而亲子关系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说明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和被试性别存在交互效应。
四、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相互作用呢? 首先,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中,由于交往双方角色、交往时间、地位的不同,在关系的性质上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亲子关系由于本身存在的家长与孩子间的代际血缘关系,是最早的人际关系,也是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的一种关系,因此影响较为深远。而同伴关系则是地位、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较为相近的关系,相对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因而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其影响。认识到这些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其相互关系。[5]
其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个体最初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的个性特征有很大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儿童自身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反过来对亲子关系又产生不同的影响。儿童自身特征的稳定性,导致与同伴人际交往的不同倾向性。因此这对于父母教育婴幼儿,形成主要的教养方式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且笔者认为,这对于我们进行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也有启示意义,即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方式并结合青少年自身性格的独特性来分析其相关关系。
同乡关系的作用、实践与意义 篇5
同乡关系的作用、实践与意义
编者按:这是2012年9月22日,北京山东企业商会综合部长高健淇,在山东金乡县委、政府组织的北京金乡籍同乡中秋联谊会上的发言,部分内容有删减,关于“同乡”话题也仅是个人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思考,现在看来部分观点可能不够准确,不够严谨,今天编发出来,供广大同乡参考、批评和指正,并多提宝贵建议。同乡关系的作用、实践与意义----2012年在北京金乡籍同乡中秋联谊会上的发言 人的出生有三个不能选择,哪三个?我总结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时辰、出生地和父母。天时是时辰,代表了我们的年龄、属相;地利是出生地,基本代表了我们籍贯、家乡;人和是父母,记载了我们的家族、血脉。人可以老去,亲人可能不在,只有籍贯跟你本人天长地久。纵然改户口、换国籍、结婚再离婚、离婚再结婚,今生你注定只有一个籍贯。所以我们见面问一个人年龄、籍贯、职业等是很重要的,一般性别不用问,基本上都能看出来。籍贯为什么重要?因为他不仅仅是地理信息,它还负载了历史、文化、民俗、价值观、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等太多的信息量。我们常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一方水土一方人。国外看国籍,国内看籍贯。什么是同乡?同乡是和同窗、同学、同业、同行、同志一样,同,代表了境界。有志同道合、大同社会,所以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今天我们在北京,就是来一个地方,同一籍贯而在外地者互称为同乡。范围最大到一个省,最小到一个村,在北京来说,最合适范围是一个县。不大不小,联系正好。比如今天大家坐在一起,来有的乡镇多,有的乡镇人少,无论你是城区的街道(缗城)、羊山、胡集、马庙、霄云、鸡黍,还是来自王丕、司马、化雨、卜集、高河、兴隆,总之,今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一个籍贯——金乡。有了籍贯,就有了家乡;有了家乡,就有了方言。方言是一种玄机,是一把钥匙,能打消人与人之间警戒心理,那便是“同乡意识”。所以在北京、在全国,只要听到方言,便能“是人三分亲”、“照顾多一层”。有一次,我晚饭后和家人在北京街头散步,就被“照顾”一次,我随便说话,被后面几位主动上前打招呼,问我是不是济宁人,我问你们怎么知道的?他说你说是“吉普”(济宁普通话),可能你离开很多年,但还能听得出。经过交流原来是济宁市信访局副局长,来北京执行信访任务的。一看我也不是上访的,所以他听起来没有那么紧张了。有一个行业,在北京听到家乡话,可能不亲近,那就是信访工作人员。民间时间,汶上有一个叫褚玉璞的,任直隶军务督办(相当于今天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就乐于任用同乡,所以当时直隶有“学会汶上话,便把洋刀挎”的传说。有人说同乡关系比较薄、比较弱;有个段子说凡是铁的关系都是赤诚相见的光屁股关系,战友、夫妻、父子、同学、发小,有位老板说,我把客户都发展成了光屁股关系,我说,你如何做的?我是开澡堂的。在座各位,建议我们下次同乡联谊会就去北京郊区九华山庄集体泡温泉去。同乡关系虽然薄,虽然弱。但谁不也能否认这层关系的力量。古到封建帝王、封疆大吏,现到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小到一个十几人小的单位公司,你都可以看到同乡的力量。有形的无形的,公开的隐藏的。在民营公司中创业初期最稳定的一种结构就是家族治理,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家庭如此,江山更如此。同乡关系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家族企业招工基本首先考虑用直系亲属、然后再是旁系亲属,七大姑八大姨,本家族、本县同乡、本市或本省同乡。当然特殊岗位、职业经理人例外。我们都知道北京企业汇源果汁、北汽福田、净雅酒店等,大老板是山东的,中高层多是山东的。北京山东商会的会员都是山东的,由于老板是山东的,中高层基本是山东的。就算是职业经理人不是山东的,财务总监90%都是自己人。在沈阳我老家---嘉祥县大约有5万多人,为什么?因为家乡企业老板爱听家乡话,爱吃老家菜,老家人好管理,全部招工从老家拉。所以办理二代身份证,地方派出所直接带电脑过去工作了一周。一次我去沈阳,嘉祥商会召集所有会长、副会长就餐,一共20多人,除了接待我还有一个议题,就是为一个副会长孩子结婚试席,桌太大,会长决定一样菜上两份。酒场上你能听到所有家乡粗口,会长叫王则顺,靠捡破烂到东北,捡出了亿万富翁,他最后讲话,我宣布以后咱们结婚喜酒,告诉各家的老娘们,从家乡带来的风俗必须改过来,不要上来一盘个菜叨不两筷子,就往各自的方便袋里装,家乡的风俗必须改过来,人家笑话,等敬酒的时候,一看桌上全是空盘子。中国人爱吃三种面,哪三种?不是挂面、拉面、刀削面,更不是炸酱面,而是情面、体面和场面。同乡关系就是三种面。我们地方的省、市和县三级组织部是研究同乡文化最透彻的。从市县乡三级级领导任职来看,我们组织部门采取了苛刻的是籍贯回避制度。同籍贯领导不能在同地任职的。怕人情因素造成行政的腐败,事实上我们知道往往越回避,越是潜移默化,深化这种观念。每年春节初三,市县乡三级基本都召开本籍贯在外人员联谊会。县所有的科局中,公检法同样适用。为什么省委书记不受该制度限制。比如山东“二姜”。有人说他们已经超越了私人感情、个人恩怨、家族观念羁绊、同乡意识观念、地域局限,实际不全对。我认为在省部以上这个层面有固有特定的语系、逻辑思维和行为规则。如果你的身份不对等,和这些高级领导和你交流的时听到多是过去式,以前如何如何,没有现在时和将来时。我和一位山东籍副部级领导吃饭,整场谈的是回忆录,最感慨小时候过春节最爱吃好的东西,就是果子,果子中最好吃的是金乡的三刀。饭后我找当时的金乡驻京办的刘主任,让他从金乡带了一盒三刀,快递了他办公室,老领导很高兴。多数高级领导在职时是公开场合是刻意回避同乡活动的,退休后却积极参加。例如田纪云、迟浩田、李肇星等等。有些事情你看到不一定是事实,理解的不一定是初衷。走在一起是缘分,在一起走是幸福。如何让这些同乡走在一起,那就是聚。如何聚,要有载体、要有平台、要有桥梁、要有纽带、要有组织、要有内容、要有技巧、要有付出,告诉大家,从2011年10月份,除了重大节日,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因为每周周六或周日下午,我以商会名义组织了一个北京山东同乡沙龙,到今天举办了42期,明天是43期。所有的场地、嘉宾、话题、邀请、内容等,基本是我一个人完成。别人可以请假、我无法请假;别人可以选择,我无法选择。我最大收获是42期聚了2000多人次。我如今所在的单位——北京山东企业商会,是在山东省政府驻京办指导下成立的非盈利社会组织,具有了全部的要素。商会是什么?是一个平台;平台做什么?从小的来说,服务于我们商会会员,因为我们的经费来自会员会费。从大的来说,我们服务于经济发展。从本质来说,我们则是服务于在北京的山东同乡。有人说北京这么大,到哪里找老乡?有人来北京20多年,认识山东的不到20人,一年认识一个,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性格、职业、圈子等原因,但找对了一个人,就找到了一群人,和一个人做好朋友,就和一群人做了好朋友。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叫: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个人N次递增,可以认识全世界。比如我从2007来北京,我从认识嘉祥县在北京的2个人,发展到现在,我认识嘉祥县在北京的2038人,而且是有手机号码的。从认识山东在北京的朋友有3个人,到如今,1万3千多人,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的有5000多人。同乡接触中难免“求人办事”,这方面就有了个行为准则,一是急不得。有人说,我要找谁谁谁?他有职权,能给提供很多便利。虽然是同乡,可能会帮你,但要多问一句为什么要帮你?你也许说同乡吗。同乡是纽带、是桥梁、是信息,有时是通行证,但不是筹码、不是领导条子、不是尚方宝剑、更不是信用证。帮你是幸运,不帮你是正常。据了解,在北京山东有同乡概念的大约有60%,30%多是淡化、模糊、不置可否的,甚至由于个案因素,还有痛恨同乡的。当面老乡,背后一枪。有杀熟、骗取同情等现象发生。有个建议,多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而不是我想怎么去利用别人,你首先能做什么?为大家提供什么?你的价值有哪些?这样想,我们就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金钱不等于价值,财富不等于尊贵。二是算不得。我接触过几位司局级领导,说过几个个人观点,宁帮外地,不帮家乡;宁帮外人,不帮同乡。为什么?说家乡人只索取,不回报。只透支,不投资。有些事,出力出钱出人,却落不出好来。还说办事十个好不算好,一个差全叫差。更有借口的是,家乡人面前不好忽悠,做好了说你显摆充能有钱烧包,做差说了你混得狗屁不是。这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就是以个案和概率来否定整体。如果用量化和清算来同乡关系的话,心态就会出问题。人情规则是讲回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要延时回报、非等价回报和不宜清算。今天我请你吃一顿饭,明天我马上就想让你回请,这样就犯了“即时回报”的大讳。有的领导非常高明,一生都在帮助别人、提拔别人却不索取任何回报。看是没有回报,大家把他推上了他能够坐到的领导的最高位置。还有一种怨不得。认识十个人,是正常交往;认识百个人,是善于交际;认识千个人,是朋友遍布;认识万个人,是社会活动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中,有人说,我身份、地位、口才、职业、收入,甚至长相都不自信。我不敢接触有级别的有身份的同乡。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证实:世界很大,乡情很广。你是谁?从事什么职业?并不重要;只要你做的事情,符合了最多数人的利益,代表一部分人的诉求,并认真地做这件事,这世界就会帮助你。作为同乡,作为个体,如何为老乡做事情,除了借助第三平台外,还要树立帮助同乡就是帮助家乡,帮助同乡就是帮助亲人,帮助同乡就帮助自己,帮助同乡就帮助未来的心态。做到可为、大为、无为而无不为三种境界。可为:可为是关心、是互助、是扶持、是拉一把,也可以是照顾、是倾斜、是人情。我们知道老家人来北京主要有“三大事”,哪三大事,一是上学;二是就业;三是就医;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然,还有找对象、找房子、找律师等,政府层面还有:找投资、谈项目、接信访、邀约领导等等。帮朋友同乡亲戚找对象的事情让我焦头烂额,没有办法,谁让咱们认识同乡多啊,2012年七夕那周的周六,就利用同乡资源组织了一场七夕单身青年沙龙。虽然与商会工作有点远,但效果很好,无数年轻人记住了商会,并感恩商会。信息不对称,资源的稀缺,职业的便利,特殊的机遇,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为同乡做一件事情,其辐射效益、口碑、美誉度往往大于其他。尤其是在农村相对封闭的社会中,帮一个人能影响到三代人。三代人感恩你。大为:大为是信任、合作、共赢、共享,同乡+同业,地缘+业缘,就是信任+事业,是可以大为的,结成利益共同体,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不一而足。河南籍贯的军界首长,在任期间,公开提拔河南籍军界领导,有人质疑。他说:同等优异领导,我可以优先提拔河南籍,为什么?不是全国人说河南人不行吗?我就树立河南人形象,河南出来的将军越多,说明河南人越好。我们从家乡的重大项目建设中,几乎都能看到中央国家部委同乡努力的影子,都能读到同乡的大为。至于“无为而无不为”:借老子这句话,说读懂、读透地缘业缘关系,用足用透,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有句话说:学问好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做功德。我们架桥修路、建学校和医院,为什么说功德无量,大爱无边。因为他是一种精神和力量的传承与延续,如果我们建设了我们这个平台,这个组织,这个群体,即使你个人没有做什么,大家都能从中收益,得到了好处。比如一个常来常往的场地;一本在外人员的通讯录;一本反应在外人员事迹人物专记;的一个不定期召开的联谊活动;一个特定的网站;一个聚集几百人的QQ群;一个在外的联络机构、一笔爱心公益基金等等,这些依附度、宣传效果、凝聚力,沟通交流效率,看是没有为具体的某个人某项事做什么,但立德造福,善莫大焉。套用一句诗词就是: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们已经飞过。最后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山东人口碑,可以用金子招牌来形容,大到政坛人物,小到公司职员。现在“六位省委书记、五位省长”,吉林的孙政才、河北的张庆黎、湖北的李鸿忠、贵州的赵克志、甘肃的王三运和山东的姜异康,六位省级一把手,31个省,占书记六分之一强。山东省长姜大明、湖北省长王国生、江西省长鹿心社、福建省长苏树林五位省长(*备注2012年职位情况)。军界更不用说了,民间有种说法,过黄河的时候,都问一声有没有山东人,再开船,干什么?辟邪!60%的同乡认同率,造成团结、亲情、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我们日常的所言所行,实际上是代表着山东人形象,我们竭力地要维护好山东人这个金子招牌。最后一句概括我的演讲:帮人帮同乡,投资投家乡,荣耀归故里,报答咱爹娘。
师生关系中师德师风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师德 师风 教学 师生关系
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引导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及教师的教态、教风,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师德师风、一言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于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不同师德、教风的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会不同,其结果是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同,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不好的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说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一、良好的师德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为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必须要知识渊博,德才兼备,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但是,一个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表率作用,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老师积极上进的影响,从而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自制力,在学习中奋发向上,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老师一定要在各方面,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起到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就一定不能做。否则,光严格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以身作则,学生就会看不起老师,甚至于认为老师不值得信赖,老师的话可以不听,更不要说让他好好地听你讲课,与你交朋友。相反,一个具有良好师德、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的老师,会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他当成良师益友,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具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呢?我认为: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该无比热爱教学工作,精神焕发,性格坚毅、乐观向上,时刻精力充沛地进行教学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良好的师德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融洽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热爱教育职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更会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二条要求教师要“敬业爱生”。 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学中老师不要以”权威”自居,搞”一言堂”,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启发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后设法与学生共同探讨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老师要用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发现学生特别是目前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更不会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学生。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从各方面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与学生交上朋友,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教育作用。因此,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如果我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我们就得不到学生的信任,更不消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良好的师德能促使老师提高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增强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必须要严谨治学,遵循提高业务水平方面的准则,因为它既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担当教育使命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要转变教育观念,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正确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到学生的爱好、特长等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了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教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感染学生,他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师德、师风做得好的教师必定会获得学生的敬爱,从而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四、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较好的艺术修养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显露出较好的艺术修养。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等都是较好的艺术修养的体现。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投入真挚的感情,使用流利的表达方式和优美的课堂用语以及恰当的体态语言等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喜欢所学的课程,而且会增加学生对老师的敬慕,进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五、良好的师德能促进老师的自我教育进而巩固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努力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有:经常自我加压或进修,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精通本专业及其相关知识,为人谦虚,从各方面扩充知识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得到学生的支持,让学生把他当成良师益友,与他保持亲密无间的友好关系。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不论对于师生生活状态的改善,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而良好的师德,不仅能促进老师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而且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增强和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
[2]张道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师德师风建设探析,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互作用关系 篇7
在世界范围内, 沿海各国已经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许多国家制定了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向海洋进军的国策。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 未来50年美国的战略重点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澳大利亚提出今后10~15年增强海洋知识基础、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总体目标[1]。总之, 海洋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国际性大趋势和各沿海国家的战略抉择。人类与海洋的关系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将更加密切, 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将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因此, 迫切需要探究其间关系, 为人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1 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
1.1 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概述
人海关系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地关系大系统包括陆域地域系统和海洋地域系统。其中, 海洋地域系统包括海洋文化地域系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和海洋生态地域系统, 其存在的基础是人与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海洋地域系统是指社会个体的人及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与海洋及海洋所影响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海洋地域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海洋生态地域系统是海洋地域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保证海洋地域系统的健康运转;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是海洋地域系统的关键子系统, 经济活动既作用于海洋生态地域系统,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 又作用于海洋文化地域系统, 促进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海洋文化地域系统是海洋地域系统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 是体现海洋地域差异的重要方面, 具有根植性, 其文化内涵能够反作用于另外两个子系统 (图1) 。
海洋地域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均受制于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 人与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通过人类活动 (具体地说, 是通过人类作用于海洋的活动) 和海洋反馈反映出来的。人类活动包括个体的人从事的活动和社会的人从事的活动, 个体的人存在个性、生理和行为偏好等差异, 因此个人通过活动作用于海洋只是微观、局部的, 差异很大, 难以把握;社会的人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具有社会共性特征, 他们的活动作用于海洋具有宏观性、区域一致性, 活动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等。海洋有海水组成的广阔水域,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等;海洋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周围其他因子 (如太阳、大气和陆地等) 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并构成海洋环境。人类与海洋之间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实现的, 信息、能量与物质是联系人类与海洋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需要从海洋中获得能量与物质, 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入海;另一方面, 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能量与物质, 同时也会产生海啸等海洋灾害威胁人类生存。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要从海洋中索取能量与物质, 海洋所提供的能量与物质的多少, 与海洋自身、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关 (图2) 。
1.2 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演变规律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 由被动、无序变为主动、有组织。早期人类社会尤其是近海居民为谋求生存不得不去接近海洋, 观察海洋现象, 积累海洋知识, 防止海洋灾害, 采集海洋产品, 获取食物, 这是迫于生存而为之;现代社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资源, 是在人们生活较为富足的前提下, 探索海洋演化规律, 获取海洋资源, 谋求整个人类社会至少是较大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海活动作用由偶然向必然转变。在古人眼中, 海洋是个神隐怪匿的世界, 如, 《诗经》曰:沔彼流水, 朝宗于海。正是由于古人惊奇于海洋的神秘, 认为得到海洋资源是上天赐予, 而少有人去探究其真理, 人们与海之间的“交往”只是偶然的。现代社会人海联系是一种必然, 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海洋, 越来越离不开海洋;二是人类社会已经对海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海洋演化规律逐渐为人类所掌握, 人类社会可以利用海洋。
人海互动作用所带来的影响范围扩大。早期人类社会只有近海居民接近海洋和利用海洋资源, 人海互动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局限于近海区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吴、越等国之所以有“渔盐之利”并为“富国之本”, 是因为其位置临海, 而当时的中原地带几乎与海无缘。当代世界, 除了近海国家、岛国等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海洋, 远离海洋的国家与海洋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如,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其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市场的1/4之多, 该地区的石油产量波动会波及世界石油市场, 进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包括内陆国家。可见, 世界各地与海洋经济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人海互动作用的影响不再局限于近海区域。
海洋对于人类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在美国气象学会2001年年会上, 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罗伯特·阿德勒和马里兰大学的斯科特·卡特兹研究发现,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时间一般间隔2~7年, 平均间隔约为3~4年。而近20年来,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频率为每两年一次, 每次持续时间12~18个月。研究人员根据世界气候研究项目的数据库资料, 研究了全球和地区性降雨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 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 海洋上降水会增加, 而陆地上降水会减少, 从而导致陆地上灾害频繁发生。
2 人海地域空间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2.1 “海”是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
海洋是人类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海洋是基础, 地球原始生命源于海洋。大气的形成和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与海洋密切联系, 大气中70%的氧来源于海洋, 其中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生成氧360亿t;大气中剩余的二氧化碳为海洋所吸收, 其含量60倍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2]。海洋是大气环流得以进行的重要环节, 使得水能够循环, 总量保持平衡。海洋每年蒸发44亿km3的淡水并以降水形式返回陆地和海洋, 大气中的水分每 10~15天更新一次。海洋是风雨的故乡, 没有新鲜的空气和淡水, 人类难以生存。海洋以其独特的宜人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临海而居。1992年发布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认为,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60 km 以内的地方, 到2020年, 这一比例可能提高到3/4;我国沿海各省区陆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3.4%, 却养活了全国40.2%的人口, 创造出国民生产总值的 62%, 原因即得益于靠海用海[3]。
人类很早就会煮水成盐, 凿木成舟, 织线成网, 扬帆海上。山顶洞人用海蚶壳做装饰品, 说明在旧石器时代已开始这种“赶海”活动。新石器时代这种活动规模更大, 如, “贝丘遗址”中有大量的魁蛤、文蛤、海蛎等的贝壳以及蠔蛎凿等工具。《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后芒“东狩于海, 获大鱼”的材料可说明在奴隶社会已有一定规模的海洋捕捞活动。春秋战国时, 沿海的齐国、吴国和越国均以“渔盐之利”作为“富国之本”, 可见海洋渔业规模之大。随着海洋生物资源的不断开发, 又出现了海产养殖事业, 据罗马人普林尼记载, 在西方首建人工牡蛎苗床之前很久, 中国人便已掌握养殖牡蛎的技术了[4]。早在战国时期, 邹衍对海陆大势提出“大九州说”的观点, 这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过介绍。古人通过对海底地貌的探索、海洋气候和气象的观察和积累以及海浪、季风的研究, 为航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楼船远航印度洋的历史。通过对潮汐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积累了防潮灾和潮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关于海塘的记载可见于东汉[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人类将会更广泛地、深层次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即被利用的海洋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由传统的海上航运、捕鱼、晒盐, 向海洋石油开发利用、海洋矿床利用及能源开发和利用、滨海旅游的开发和利用等新兴产业转变。总之, “人”与“海”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海洋是人海关系的基础, 人类社会依靠海洋才能持续兴旺地发展下去。
2.2 人类对海洋产生重要影响, 且影响越来越深刻
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生产力落后, 人们的生存依靠自然界的赐予, 此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比较小, 对海洋的影响则更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人们对海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与此同时, 人类对海洋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每年向海洋排放大量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重金属废物及核废料等。据统计, 排入我国海域的污水和各种有害有毒物质中80%以上来自陆地, 它们首先进入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域, 引起该地区严重污染;仅沿岸工厂和滨海城市直接排海污水就达86亿t/a, 主要有害有毒物质约146万t, 仅长江每年输入东海的污染物就占50%左右;近海排污导致滨海地区海水富营养化, 出现赤潮, 1980—1992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近300起[6], 海水变质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等造成严重损害。此外, 近年来因海洋国土资源引发的国家间的争端和冲突时有发生, 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上述活动会对海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 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方法
人海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多变, 在研究方法上沿用过去的定性方法是不够的, 需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 才能揭示其演化规律。一般而言, 线性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均质性、独立性和可逆性等特征, 传统的线性分析难以描述和模拟复杂多变的关系;而非线性科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非均质的、相关性的、不可逆的, 如生物进化、天气变化及环境演变等[7]。人海之间的关系复杂, 而且这种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利用非线性科学建立人海关系演变的模式, 并对其过程进行模拟和反演, 具有线性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滨海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模型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学模型比较经典的有Romer的AK模型, AK模型只是线性模型, 此后我国学者林振山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约束模型。笔者认为, 滨海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特殊, 其特征是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吸引外资和劳动力等资源取得经济优势。因此, 建立资源-经济发展型动力学模式为:
undefined
式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Z表示可利用的资源;Ym表示国民经济增长极限;Zm表示可利用的最大资源量;γe、γn分别表示技术对经济增长和资源增长的作用;α、β、λ分别表示经济增长系数、资源对经济作用的系数、资源增长系数。
式 (1) 表明滨海地区经济增长一方面取决于自增长的作用, 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和外部引进的资源贡献。同时可以发现其经济增长不是无限制的增长, 受到国民经济增长极限的限制, 即经济越趋近于极限, 经济增长的空间越小;不过经济增长的极限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 在国家政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 经济增长极限会发生变化, 这里限于文章篇幅不作讨论。式 (2) 表明资源利用是不断变化, 它取决于区域自身和区外引进;此外包括技术的作用, 如, 技术可将过去不能用的资源变为现在可利用的资源。
利用上述模型, 结合具体的滨海区域, 收集过去积累的数据, 对方程参数进行估算和检测, 建立适合本区域的资源-经济发展模型, 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预估计, 这对于滨海区域规划与发展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3.2 滨海地区发展的非线性规划
1951年库恩和塔克提出非线性规划的基本定理后, 非线性规划的计算方法被不断改进和完善, 理论得到发展。由于非线性规划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限制较少, 同时能够较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个关于滨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最优模型, 即如何配置区域资源达到区域经济最大化。
首先建立滨海区域经济发展最优的目标函数为:
undefined
约束条件:
undefined
式中:Y代表滨海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Zi表示区域内各种资源 (如水资源、能源资源、资金等) ;Wi表示不同资源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权重, 资源对区域经济作用越大, 权重越大;L代表区域可获得的劳动力资源;Lm、Zmi分别表示区域可获得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上限;α、β分别表示资源和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指数;γ表示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对于具体地区, 可以确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并且根据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同, 确定各自的权重;然后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 推导出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和劳动力的上限, 求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 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协调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对策
4.1 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
海洋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 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 生态服务价值巨大。因此,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依靠海洋, 各区域应重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利用海洋生态价值造福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 必须要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 开展各项建设与各类开发应在海洋自身承载力的范围内, 这样才能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4.2 海陆并重发展战略
过去人们把精力放在陆域, 利用陆域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而忽视利用海洋资源。由于人们对陆域资源过度开发, 部分地域的开发超越了其承载极限, 造成沙漠扩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恶果。现在科技进步, 规模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技术可行, 为破解陆域发展危机, 需要将目光转向海洋,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在了解海洋地域系统和陆域地域系统运作规律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以陆地为实验平台搞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达到海陆优势互补, 实现各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4.3 科技兴海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 利用高技术装备海洋产业, 发展高科技海洋产业集群, 如海水淡化、深海养殖、海底矿床的利用、海洋动力资源的利用等;另一方面, 利用高科技发展节能、高效、低污染的产业以达到环保目标, 也可用现代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技术治理海洋污染, 保护海洋环境。
4.4 适度开发战略
“人”与“海”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海洋及海洋所影响的环境是生命之本, 人类不能盲目追求物质满足, 导致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地理环境恶化。当前, 人类还没有大规模开发之际, 一些海洋环境问题已初露端倪:沿海地区赤潮、部分海区污染、海洋鱼类数量和种类减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频率加快。因此, 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适度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在认识人海互动作用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人的创新能力, 协调好人与海之间的关系, 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与海洋及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统一体。
4.5 加强宣传, 做好立法、执法监督工作
在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中, 人类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应加强保护海洋资源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及重视蓝色国土的意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涉海行为, 约束肆意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和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 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5 结束语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中轴原理, 认为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其是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 并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经济增长和社会价值的一个中轴。人类在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时, 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机理尚需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及重视, 共同探究人类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海洋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毛丽斐.实施海洋开发促进民族复兴[N].中国海洋报, 2003-04-29 (1) .
[2]吴传钧, 刘昌明, 吴履平.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潘义勇.海洋产业与21世纪的中国经济[J].学海, 2001 (2) :69-74.
[4]齐钟彦.我国古代贝类的记载和初步分析[G]∥科学史文集 (第四辑) , 生物学史专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1.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234-275.
[6]王飞.我国近海海洋状况及对策[G]∥中国海洋学会,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96青年海洋论坛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7:183-188.
相互作用关系 篇8
接下来,请让我借用上面这种广义的关系,来对中国写意画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
一、写意,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的精髓
写意,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与艺术表现的精髓,它更是中国人的智慧与魂魄之寄托。在主观与客观方面,它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与艺术语言和语境,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语境)。
我们所要表述的中国写意画的写,是指被书法用笔的技术手段加以限制后凝聚的表现手段。我们知道,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始终受到创作主体与各个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并不断地向前演进,如,字体,由篆、隶、草、正、行;风格,由尚朴、韵、法、意、态;法度,由积淀、确立、突破到新创;载体,由甲骨、青铜铸件、竹简、纸帛,甚至岩壁……其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向前发展的态势具有不可逆的性质。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书法史是一部“写法”与“写意”互为表里、互相渗透的风格演变史。书法中的用笔,历来都是东方绘画的传统亮点,无论怎么说,它都是属于中国写意画技术范畴的。尽管我们在对形体的理解和意会(神似)方面,已经达到了超越洋人的巧妙境界。至于我们说到的写意画的意,则更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与才华的聚集体现,也是我们中国人精神境界的展示。
二、“写意”精神,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骨髓与灵魂所在
画面,要丰富而有生气;手段,要有变化而轻松。一切都显得漫不经心,实则是用心良苦、水到渠成后浑然一体,这就是由技术转变成为技巧之后,发散出来的无穷魅力,也是中国写意画之“气韵生动”何以成为我们审美观点首要的依据。
简洁,不是简单。我们知道,一种技术,如果被反复地使用在同一画面上,那就只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用空洞,来评价“简单”所存在的“价值”。而简洁,则是它在凝聚了多种技术手段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更为明快和更高层面的技艺。
三、崭新的时代,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
“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观念上的更新,必然带来艺术与技巧两方面的变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写意画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状况。其中,有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在神韵和形式意味的继承;也有写意中兼收精工,笔墨中带有多色的创新;它们或在密不透风中孕育着空灵之意,或删繁就简之中蕴含着高逸之气;有的吸收了西方绘画理念,在笔墨与造型的紧密结合中,加之以反复的皴擦,把笔墨挥舞得更加灵动天然、飘逸洒脱、光影灿然;有的造型通过抽象变形,增加了艺术表现性的倾向,强化绘画形式与语言本体;有的在造型中偏重肌理的制作效果,再施以传统的笔墨等技术表现手法,使传统的中国写意画充满了勃勃生机。崭新的时代,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
四、技术经过不断地升华后,将会更加顺利地为艺术家的创作服务
我认为,技巧在经过无数次的升华,达到技艺的层面之后,它们就能帮助艺术家非常顺利地达到艺术化的目的。无论是古今和中外,都可以借鉴为我所用,这是艺术表现面临困境、需要突破时,我所能找到的唯一方法。
中西绘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物体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光影、色彩、体积、动感、质感、视点、距离等以及这些经过我们精神层面化了以后的意象,用我们的笔墨语言来阐述,它们的结合点在哪里?如何进行结合之后的融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度极高的实践课题。
客观事物的品质、数量以及它们在空间中实际存在的距离,是西方绘画表现手法中的强项。把这些融入我的写意画作品中,也是我平时喜欢进行的有益探索。理所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能放弃我们艺术的根本和特色。
我认为,技术方面的经验积累和艺术理论方面的修养,是彼此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融洽关系。两者都要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断积聚,才能共同发展。这也应该是中国写意画技术与艺术之间应有的那种关系。
创作者只有想尽办法地去寻找、选择和运用那些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艺术个性,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画风。
五、寻找突破,走出困境,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融为一体后的必然选择
技术,永远没有最好,只有不断地去做好。一些技术成熟之后,人们就不会再满足于它们过去的灿烂与辉煌。几千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为此感叹、为此困惑、为此突围的,绝对不会是少数人。寻找突破,走出困境,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融为一体后的必然选择。
当然,我也和大家一样,没有例外。我不敢迷惑、困顿,更无权选择因绝望而放弃,我也必须更加努力地寻找下一个突破。无论是从技术,还是艺术这两个方面来说,都是必须的。
因此,我想通过展示自己作品的方式,作为对上面语言表述的一种充实。请朋友们用心慢慢地体会和鉴定我发表在这里的作品,不仅仅是欣赏。
Agent的组织及相互关系 篇9
以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和活动组织的方式。如果说组织研究和信息技术曾经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那么新的环境已经提出了将这两方面研究结合起来的要求。从信息处理的视角观察组织时我们会发现,组织实体需要大量信息以支持它们在各自环境中正常运转。而组织沟通则是组织为了支持自身运转,在其内部传播所需信息的具体表现方式。组织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据沟通目的选择何种沟通方式。而近年来信息沟通技术方面的进步,正通过改变组织内外部信息的可得性,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交流沟通方式以及问题解决过程,改变了组织中信息沟通的本质,对组织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Agent组织被认为是基于Agent的计算的三个要素(组织、结构和交互)之一,是多Agent系统(MAS)的一种重要的求解形式。通过有组织的合作求解可以有效地提高MAS的求解能力,降低交互的复杂性。关于Agent组织模型、组织结构和组织的形成等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工作,而从社会化的角度研究Agent组织尚不多见。在对人类社会的组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指学习一些事物或程序以调整适应组织角色的过程。
本文主要讨论了多Agent即Agent社会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表现与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特点的相似性。
2、社会学观点中的多Agent组织观点
关于A g e n t,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严格的定义,下面给出几种有关Agent的定义或解释:
(1)Agent是模拟人类行为和关系,提供人类智能服务的程序。
(2)Agent是一种软件实体,它有自己的任务计划,并且可能只完成某个任务的一部分。
(3)Agent是能够连续地执行以下功能的智能体,它能感知环境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推理以解释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决定要采取的行动以响应环境的变化。
(4)Agent是有不同自动程度、能够代表用户或其他程序执行某些操作的软件实体,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利用某种知识表示技术将用户的目标或期望形式化。
(5)Agent是任何可以通过感知器感知环境并通过效应器作用于环境的实体。
在本文中,Agent被定义为在一定的环境中的计算机系统,这样的系统有这样的能力:即在所给的特定环境中自主动作以实现其所代理的人的利益的最大化。而由利益相关的Agent群体所组成的组织,即多Agent(MAS)映射了人类社会中相互交往中的关系。
社会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学家中的一部分研究者对求解多Agent系统感兴趣,因为它提供了为人类社会建模的实验工具。而多Agent系统本身也是一个人工化的社会,其中一个明显的多Agent系统的设计方法是观察有关的功能在人类社会中是怎样发生作用的,然后试图用相似的方法来建立多Agent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讲,多Agent系统是一个人工化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局部的在计算机中的虚拟的实现。社会学家可以借助Agent这个工具来对社会建模,这是由于这两个领域内有共性的东西存在。我们可以将一组相关的Agent群体看作一个简化的虚拟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3、Agent组织的形成
Agent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其本身并无特别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代表人类实现一定的功能,具有较强的反应性,即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可以对环境发生的变化以及时的方式做出反应。此外,Agent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自主的决定该采取使用何种策略,使用何种动作来达到设定的目标。
当多个Agent通过一定的规则集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之间的交互关系时,便形成了Agent社会,也称为Agent组织,也称为多Agent(MAS)系统。而这种多个Agent的集合是需要一定的规则来形成的。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若干种,正是由于这若干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才形成了人类社会,而Agent是代表人的利益进行自主活动的计算机系统,多个Agent则代表各自的利益进行自主活动,在这多个Agent组成的系统中,自然会映射出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将人类社会中的交互规则引入到多Agent系统中。但是在多Agent系统中,各Agent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复杂多变,所以多Agent系统中的各Agent之间的关系是对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抽象和简化,是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若干种关系中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表现。
在人类社会中,当一个个体进入社会时,面对全新的组织环境,他往往会感到很高的不确定性。他们不知道在新环境中应该如何完成日常任务,绩效会被社会怎样评估,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能给他带来好处。有效的社会化能够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帮助新个体积累起富有成效的社会关系,确保个人和组织能从他们相互的工作关系中受益。因而,新个体在进入社会的早期阶段以及随后的时间里,都在进行着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社会化”活动。组织社会化通常被定义为个体为胜任特定的工作任务和特定的组织角色而学习必要的、为组织所接受的行为和态度的过程。那些导致社会中个体角色转变的诸如调换岗位,乃至微妙的生活变化等因素,也可能激发出个体重新定义社会活动优先级和活动目标。个体工作的改变或是个体在工作中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引发个体新的学习以及重新社会化(resocialization)需求。当然,因为新个体往往面临着更高程度,更多种知识领域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的社会化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
如图1所示,对于多Agent系统中的每个独立的Agent,在最初也是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Agent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时,它需要感知环境信息,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做出初步的简单的与其它Agent交互的基本策略。基于这些最基本的环境信息和交互策略,Agent在下来的相互交往中会积累更多的策略,而且会感知更多的环境信息。Agent在环境中改变着自身,同时在改变自身时也改变着环境。经过一段的交互活动后,便有可能自发的形成一些并没有预先设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可能是人们难以预料的,但是在多Agent之间的社会性质的活动中表现出来了。
4、Agent组织的演化
在多A g e n t构成的A g e n t社会中,Agent的组织也是在不断演化的,如图2所示。
人类社会中,当一个新个体完成了一定阶段的社会化时,即当一个新个体已经成为一个组织的成员时,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以及组织目标的更替,会出现需要重新社会化的需求。在Agent社会中,Agent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在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Agent所处的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导致Agent所使用的策略也在改变,而Agent所使用策略的改变又会影响到Agent的社会规则的改变。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新的社会环境,对于这种新的环境,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面临着一个目标重定位的问题。而当确定一个新的目标后,组织便会演化形成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候,作为个体的Agent要进行重新的适应新的阶段,对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Agent,要重新设计其实现部分,以便适应新的环境,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中国有两句古诗可以形象的描述Agent的两种境地。当Agent不能适应所处环境时,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这是由于其对Agent社会的规则不能掌握。而当Agent能适应所处环境时,会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的境地,这是由于Agent已经熟知了MAS的社会规则。
5、组织成员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个人作为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其与本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可以大略分为利益关系和非利益关系。而在Agent中,这种关系就显的比较单一。多Agent中各Agent的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这是因为在多Agent系统中,Agent是代表人的利益而做出动作的。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利益关系可以分为直接利益关系和潜在利益关系。当Agent之间存在直接利益关系时,双方往往选择对抗或者合作这种极端的做法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就是零和竞争。而当Agent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关系时,双方往往并不采取立即的措施来改变现状。
6、结束语
本文对多Agent组成的社会性质的组织作了简单的探讨。对多Agent系统与人类社会作了简单的对比。由于Agent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不断成熟中,多Agent系统目前还没有人类社会那么复杂。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导致对问题求解的方法要有新的突破,在传统的受控的处理方式中,应用多Agent技术显然过于多余。但是在处理大规模具有分布特点的问题时,多Agent技术便具有灵活,简易,易于实行的特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多Agent技术也将变的更加复杂,Agent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将变的更加繁杂。而借用社会学的相关知认来研究多Agent技术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摘要:基于Agent组织的多Agent问题求解对降低求解难度在对处理大量不可完全预知信息时有重要的作用。Agent组织的社会化及其关系的研究能够从另外的角度模拟或解决社会组织中的问题。对Agent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模型,组织规则,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方面。需要从组织中的各种思维属性及相互间的关系分析并研究组织中的社会关系,更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关系。
关键词:Agent组织,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嘉.新员工社会化过程中沟通媒介的选择——基于信息搜寻的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1
[2]张伟.石纯一.Agent的组织承诺和小组承诺.软件学报.2003,14(3):473~478
[3]马舒曼.Multi-Agent交互机制与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1
论专业与学科及其相互关系 篇10
专业和学科的概念混乱、本质不清、界限不明及这种大面积的对专业与学科的自觉缺乏, 必然造成办学中思想混乱、理念缺失和工作不力, 必然造成办学中对专业和学科的把握不准、建设不足、发展不够, 必然使学校没有风格, 没有特色, 必然影响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 这是一个与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极有关联的问题, 也是大学办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什么是专业
专业是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分成的学业门类。
设置专业是大学办学的头等大事, 不能随心所欲和凭空想象。一个具体专业的设置和开办, 要深入分析, 科学论证, 严格把关, 审慎进行。
关于“专业”一词, 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献帝纪》中:“今耆儒年逾六十, 去离本土, 营求粮资, 不得专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 叔通怀笔以专业, 既暄之以岁时, 又煎之以时日。”
在这些记载中, 专业的含义基本上指的是从事的某种学业或职业, 如《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愿精选五经博士, 增其员, 各专业以教胄子, 此风化之本。”
大学学业虽然根据社会分工而设, 但绝非简单或完全对应社会职业。由于社会越来越发达, 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也就越来越多, 但大学资源有限, 能力有限, 不能做到一一对应和全部满足, 因此大学在办学中只能做到基本对应、相对对应, 尽量对应。可以说, 纵观全球高等教育, 没有一个国家的专业设置可以做到完全对应社会分工。
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职业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大学的专业设置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即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专业。这也是大学专业设置目录经常修订和调整变化的原因所在。
办学中, 专业表述这样简单的事情也很难, 例如, 专业目录中有些专业就直接用学科名称表述, 如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法学专业、人类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有些则不用学科名称, 如税务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等。
什么是学科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 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再依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特征的不同, 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类科学进一步分解分类, 就可分成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大门类。再将这13个大门类进一步分解分类, 每个门类下又会设若干个一级学科, 如教育学门类下就有教育学、体育学两个一级学科。当然每一个一级学科也会分成若干个二级学科, 每个二级学科也会分成若干个三级学科, 三级学科甚至还会继续分解为四级学科……这就是学科分解分化。
根据以上情况, 我们是否可以给学科作出下面这么一个简单的定义呢: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 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当然它也是下一个下位的下位概念。
这个概念是学科的一般概念。
除此之外, 在高等院校, 学科还有第二层含义:指大学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 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例如大学的“教学科目”, 俗称课程。应该说, 在大学谈学科建设, 其中的“学科”含义侧重于这一层, 当然与学科的一般含义也紧密联系。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科的大学, 大学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 离开了学科, 就不可能有人才培养, 不可能有教师教学, 不可能有科学研究。
科学分类尽管都会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但毕竟是人为的, 所以, 常常也处于一个动荡不定的变化过程中。
另外, 分类也是人们无奈的一种表现。因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们已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它, 只有分成不同的领域和分支, 相对而言容易把握和认识。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专业与学科的关联异同
专业与学科是高等院校办学的两大关键要素。明确了它们的概念, 认识了它们的本质, 理解了它们的功能之后, 搞清它们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 对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6]。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完全可以把专业与学科这两个复杂东西简单化理解, 即:
专业———大学里的学业门类, 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摇篮。专业解决的问题是专门人才的培养。衡量专业建设的水平, 是看其专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学科———科学知识的分类, 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既可以说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又可以说是大学里的一种教学科目, 还可以具体说是一门学科课程。学科解决的问题是学术问题。衡量学科建设的水平, 是看其对学术的发展和促进或者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实际上, 把专业和学科说得很清楚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虽然说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人才, 学科的目标是发展学术, 但它们二者之间常常是如影随形, 形影不离: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实际上是学科专业, 也就是按划分的相应学科直接设立的专业, 具体说就是按二级学科设立的专业, 所谓的“学科专业”。而院校层面则基本上是按照门类学科或一级学科的划分去建立的, 如: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理工大学、军事学院、艺术学院等。
设置了一个专业, 靠什么去办呢?靠什么去支撑呢?也就是说用什么东西去培养人呢?当然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教育教学这种形式去实现了, 而这个一系列的“课程”不正是一系列的学科吗?也就是所谓的“学科课程”了。
说得直白一些, 一个门类科学或者一个一级学科, 可能就是一所院校;一个一级学科下位有若干个二级学科, 高等院校基本上正是根据 (依据) 这些二级学科去办的专业;每一个专业又需要一系列与其相关的三四级学科 (课程) 支撑办学。这就是专业与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内部关联和基本关系。
综上所述, 高等院校的专业和学科, 既有紧密联系, 又有本质不同;既不能断然分开, 又不能混为一谈, 的确需要很好斟酌, 认真把握。
1.必须把专业与学科区别开来。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虽然专业是根据学科或者依托学科设置的, 专业的名称就是所根据或依托的学科名称, 但学科名称变成了专业名称, 其概念、内涵、功能、特征、作用及形态结构与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已经不是原来的学科, 完全由学术类别变为学业类别了。因此, 把二者区别开来不仅极有意义, 而且非常重要。
把专业与学科适当区别开来也是可能的。
首先, 可以从目标和结果方面去区分。
专业目标是专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学科目标是发展学术水平。
专业的结果是培养专门人才, 学科的结果是科研成果。
其次, 专业与学科的构成要素不同。
专业的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
学科的构成要素是研究对象与领域、理论体系、方法论。
还有, 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有关领导与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
从事学科工作的人员则是科研人员、有关教学人员。
2.不要把专业和学科的区分绝对化。
专业与学科之间有内在统一性, 即有紧密关联, 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区分陷入绝对化, 未必真能分清, 未必有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在高等院校,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专业就是根据学科或者说依托学科设立的, 甚至专业的名称也往往就是学科的名称, 实行的是“学科专业”。由此可见, 没有学科就没有专业。
同时, 举办一个专业, 支撑一个专业, 其核心的东西是必须靠一系列的相关课程, 而这些课程其实就是“学科课程”。由此可见, 没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支撑, 任何专业都是办不起来的。
这样说来, 岂不就是:专业是依托学科设立的;专业又依靠学科来支撑。
反过来说, 由于根据或者依托学科办专业, 学科就是专业的前提;又由于专业需要学科的支撑, 学科又是专业的基础。
在高等院校, 学办得如何, 靠办专业, 办学就是办专业;专业办得如何, 靠学科, 没有学科支撑就没有专业;专业人才质量如何, 靠学科建设, 靠学术水平, 靠学科水平。
认识了专业和学科的这种内部统一性, 即内部联系, 就不至于区分绝对化了。
3.在高等院校, 从课程角度理解学科, 就更能凸显学科的地位, 彰显学科的作用, 也更能说明专业和学科的关系。
办学实践告诉我们, 要办出一流的专业, 培养一流的专门人才, 就必须要有一批一流的专业课程、一流的基础课程、一流的公共课程 (当然这里不能排除诸如管理等教育因素) 。没有一些或者一批一流的课程, 办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课程是什么呢?简单地说, 基本上就是支撑专业办学、满足专门人才需要的一些二级学科 (专业) 的下位学科。因为要培养一种专门人才, 就要根据这种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 选择相应的学科知识去装备专门人才, 这些相应的学科最终以课程的形式实施 (开设) , 开展教育教学, 达到塑造专门人才的目标, 实现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就是课程把学生和教师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学科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 才有了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 在理解专业与学科的关系时, 不可忽视了课程这个因素。从课程角度去认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或许更容易让我们认清专业与学科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密不可分的内部联系。
4.在高等院校, 学科是许多工作、许多活动的渊源, 牵扯面广, 影响重大, 应高度重视。
在高等院校, 学科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 学科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 除过像院校设立、专业设置这些东西都直接与学科息息相关外, 广大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部活动无不与学科连在一起。可以说, 离开了学科, 大学就办不成, 专业就办不成, 课程就开不成, 科研就搞不成, 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不存在,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所以说, 大学的许多工作、许多活动都受制于学科, 服从于学科。这也是大学的一个实际, 又是大学的一大特色, 更是大学的一条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 办大学一定要有学科观念, 提倡学科意识, 遵循学科规律, 突出学科地位, 加强学科建设。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办学思想。
专业和学科是大学办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也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两个非常特殊的支柱, 在办学中具
有真正而重大的战略意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目前, 各国高等院校仍然是培养专门人才。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是专门教育, 实施的是专业培养, 培养的是专门人才。既然是专门教育, 培养的是专门人才, 专业问题就是办学中绕也绕不开的问题。
高等院校办学, 其实际和本质是办专业, 办学是通过办专业去实现的。专业是办学的核心, 专业是办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办专业是办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没有具体的专业, 根本就谈不上办学。只有办好了专业, 才有可能办好学。所以说, 大学办学就是办专业。其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设立了专业, 不等于就是造就了人才。设立了专业, 只是培养人才迈出的第一步, 只是说搭起了培养人才的架子, 建起了培养人才的平台。究竟如何去培养专门人才, 用什么东西去装备专门人才, 这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实质, 才是专门人才能否培养出的关键所在, 这个东西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就是具体的专门知识。没有科学技术, 没有专门知识, 即便有了专业这个美好愿望, 想培养出专门人才也是一句空话。
在大学, 除过专业和专业人才凸现一所学校的存在和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可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呢?通过什么去发展科学技术呢?显然, 这就是学科的责任了。也就是说, 学科担负着装备学生的艰巨任务。因为学科既是科学技术的载体, 又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通道, 没有了学科这个载体和通道, 科学也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学术水平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无稽之谈。
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是教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是知识。这个知识是通过一门一门的课程来表现和进行的, 这个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实际上或基本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的学科。这就是大学教学的又一特点———学科课程。可见, 学科最终是物化成课程去联系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
说到这里,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大学, 没有专业, 没有学科, 还是大学吗?还能办学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2]教育部.授于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
[4]刘大椿.科学活动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5]科技部.学科分类域代码, 1992.
略论舞蹈与音乐的相互关系 篇11
关键词:舞蹈 音乐 相互关系
扎哈诺夫曾经说过音乐可以决定舞蹈的结构和气质。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
一、舞蹈与音乐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
舞蹈是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是在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并与人体的运动结合起来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
音乐是指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听觉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撥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让人赏心悦目,并为人们带来听觉的享受。旋律响起时,人们往往无法抗拒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中国古代音乐、西方音乐。
二、舞蹈与音乐关系的分析
(一)舞蹈是音乐的形体
舞蹈占有空间比较具体,而音乐抽象又不能停留,音乐属于听觉艺术范畴,有声而无形。舞蹈是一种自娱性和表演性同时并存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者自身的肢体和手势来表现的一门艺术。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将音乐的情感和内涵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二)舞蹈对音乐的依赖性
舞蹈和音乐可以说是一对亲密的伙伴,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舞蹈如果没有音乐的伴随,那么它是无趣的,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音乐对于舞蹈来说,已经是舞蹈生命力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离开音乐的舞蹈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舞蹈可以利用音乐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丰富舞蹈的内涵,烘托和渲染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心理;也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调整舞蹈的动作韵律,从而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没有音乐的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可以使舞蹈的感情色彩更加丰富,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更方便观众深知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
三、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一)两者结合的艺术性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看,舞蹈都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对舞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对舞蹈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舞者在音乐中想象,在想象中动作,在音乐中表现各种不同质感的舞蹈动律。舞蹈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表现出来的,在创造形象并在形象中灌注情感都是需要节奏和旋律的配合。
社会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得到了进步。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要鼓励出新,舞蹈如此,音乐也如此。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首先,舞蹈与音乐的结合都是关乎艺术本体的幅度变化。舞蹈的空间是指动作的大小,音乐的旋律是指声音的高低。然后,两者的结合都是关乎艺术本体的速度变化,舞蹈的时间是指动作的快慢,音乐的节奏也是指声音的快慢。最后,两者的结合都是关乎艺术本体的密度变化,舞蹈的力量是指动作的强弱,音乐的谐声是指声音的聚散。
(二)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舞蹈艺术中只注重舞蹈技能,而忽视音乐的作用,会让舞者感到枯燥乏味。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形式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舞蹈内涵,让舞者准确把握舞蹈技巧。舞蹈家吴晓邦是这样认为的,只有把舞蹈和音乐结合起来了,才能把舞蹈艺术的内涵完整的表达出来。音乐主要通过声音来展现动听的美,能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而舞蹈主要通过形体动作展现优雅的美,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舞蹈与音乐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好的舞蹈作品。如法国华尔兹,由3/8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速度依次逐渐加快。它是现代舞会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速度的维也纳圆舞,它的旋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又如探戈舞曲,中速,2/4拍,旋律与伴奏形成交错节奏,与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节奏为特色。
舞蹈界的人们曾经这样评价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蹈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从而促使着舞蹈家和音乐家也是有密切关系的,舞蹈是发展的艺术,音乐也是发展的艺术,让舞蹈家与作曲者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提出对舞蹈音乐的即合理又创新的要求,这样一来,为舞蹈音乐的共同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舞蹈自身充满着对音乐的渴望,音乐能推动舞蹈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当然,舞蹈也能给音乐的创作带来灵感,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舞者运用肢体语言并配合音乐,能表达出内心的情绪情感。当他们把音乐节奏感和优美的舞蹈感相结合,能使自身形体的美得到更高层次的表现,还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事实上,两者结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增加舞者的灵活性和节奏感,还能塑造舞者的姿态美和气质美。舞蹈表演应重视音乐的功能和作用,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音乐的美和动作的美紧密相连,这样利于舞姿与音乐美感风格的统一,从而能编排出带有鲜明节奏感的组合。
实践证明,美丽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处于共同发展的状态。音乐可以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而舞蹈可以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两者相结合,能让舞者和观众体验到舞蹈艺术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2]邬诺娃.浅谈舞蹈与音乐的关系[J].理论界,2010,(06).
[3]赵蓉.谈音乐与舞蹈的对应关系[J].黄河之声,2005,(02).
相互作用关系 篇12
戏剧情景是促使人产生特有动作的前提和条件。黑格尔认为情境就是指若干人在一起因为性格、目的、利益的矛盾而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冲突, 并由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事实上任何戏剧都是表现在矛盾的人物关系之中寻求人类命运的本质, 人物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关系中变得形象化。
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最有活力, 最带戏剧性的。一个事件发生了大都是通过影响人物关系的变化, 才对各种人物发生作用, 才使他们产生特有的动作。也就是说, 若把作品的情节线比作建筑物的骨架, 那么人物关系则是联结纵横交叉骨架支点。戏剧情境是事件的主体和主导, 它的构成的重要因素包括人物的出现及其所构成的复杂关系。如果戏剧离开了人这一支撑点 , 那么事件就会不成立, 作品就不会存在。毫无无疑 , 事件在戏剧情境起到最基础的作用, 而人物及其关系又是事件的核心, 人物关系的重要性便可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 在戏剧中人物“成长”的条件是戏剧人物关系, 它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他不仅仅影响到对人物的描写, 还对戏剧冲突的开展、剧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创造特定身份的人物及其社会地位和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是一部文艺作品在进行文艺构思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矛盾线和情节进行设置。其次, 特定的人物关系在作品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位置独特, 他是推动和激化矛盾的内因。在艺术作品中, 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发展史和各自的命运归宿。然而, 这些人物所有的发展基调都与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有关, 使它们相互交织, 紧扣在剧情发展的脉络上, 组织一个严遵而完整的结构, 形成丰富和生动的情节性。
曹禺写《雷雨》之前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进行构思, 而执笔写只用了半年时间。其中, 他一直在竭尽全力在琢磨人物、设计人物之间的典型关系。曹禺说他只是对其中的几个情节 , 一两个人物 , 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写的最起兴趣 ,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关系是他创作中首先要抓的点。纵观曹禺的整个创作过程, 人物关系的网状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命运互相牵制和影响, 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情境是他善于的一种组织写作方式。曹禺戏剧剧场性的形成, 毋庸置疑也得益于戏剧关系的建构。
《雷雨》中的八个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家庭血缘关系是主要的线索, 以爱情关系为核心, 又交织着劳资、主仆与阶级关系, 由此形成了多组复合型的三角关系, 织造一张巨大的感情网。这种人物关系的巧妙安排使得剧中的各种矛盾紧紧扭结成一个整体, 任何一个人物的一个行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容易发生戏剧冲突, 于是剧场性便得到了挥发。通过作家的探索, 深刻的阶级内涵蕴藏在人物的特定关系中, 而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关系设计。
通过曹禺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功在于很好的利用人物关系的存在来组织戏剧情境。在戏剧中, 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往往牵扯到家庭、亲友和职业等关系, 而且戏剧中各人物的关系都交织纠缠在一起。这种复杂的关联性, 将人物的功能最大化, 使戏剧冲突更容易走向集中与尖锐, 达到强化剧场性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