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地区

2024-10-11

乡镇地区(通用11篇)

乡镇地区 篇1

重庆作为三峡移民的重要输入区, 自1990年起新建了大量的房屋, 尤其以奉节、忠县、开县、云阳等移民大县为重。因移民搬迁工作周期短, 压力大, 加之没有足够的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导致很多房屋从设计到施工上均存在较多质量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重庆乡镇地区的房屋质量问题已经逐步凸显, 经过长期工作中的调查走访, 很多乡镇房屋出现了开裂、变形等不适宜继续使用的缺陷, 给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潜在危险。因此, 分析总结重庆乡镇地区的房屋质量问题, 为今后的房屋设计施工提供一定依据是一项非常有社会价值的重要工作。

1 重庆乡镇地区的房屋问题

为适应和满足大量三峡库区移民的住宅和生产需求, 重庆乡镇地区近20年修建的房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工程选址上。受限于山区地形有限, 重庆乡镇地区在新建房屋选址时困难重重, 很多时候只能选择滑坡地带或坡度极大地区 (以重庆市奉节县新县城为例, 新县城房屋修建场地有很多滑坡和高填方地区, 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整治) 。较偏远的乡镇在选择修建场地时也只能根据乡镇仅有的空地情况进行修建, 导致临边坡、靠高坡或下部有滑坡的房屋非常多, 且由于没有进行周边环境的治理, 经常出现房屋开裂、基础沉降或石块滚落将房屋损伤的现象; (2) 结构形式上, 摆脱了原有的砖木结构、木石结构等施工难度大, 周期长的结构形式, 改用烧结页岩砖和预制空心板的形式, 使得房屋修建速度大大加快。新建房屋结构形式主要为四至七层砖混结构房屋 (个别存在八层或九层砖混结构) , 一层为门面, 开间从3m至3.9m不等, 为保证功能需求, 除两侧240mm厚承重墙外, 一般未在上部隔墙的位置设置墙体。上部室内隔墙一般采用120mm墙体, 楼板采用预制空心板。经过长期工作实践, 2000年以前修建的房屋设置有圈梁及构造柱的仅占20%左右, 2000年以后修建的房屋基本都设置有圈梁和构造柱 (有隔层圈和层层圈) ;部分房屋为适应重庆山区地形, 采用依山而建, 逐层增大的结构形式, 建成后的房屋呈“头重脚轻”, 且未对原始边坡进行有效处理, 使得边坡变形时土体的推力将房屋推挤变形;部分房屋设计时由于没有专业设计人员, 仅凭施工队伍经验及业主方的主观要求, 随意改变房屋的结构形式, 随意减小底框结构转换层的梁柱尺寸和配筋, 导致其承载力不足产生裂缝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 建筑使用的材料方面, 墙体采用烧结页岩砖, 近几年由于混凝土空心砖的兴起, 多数新建房屋均改用混凝土砖作为主要承重材料, 但这类砖砌块均为小作坊制作, 外观尺寸及强度指标均一性较差, 质量不能完全保证;砌筑用砂浆问题较多, 早期房屋存在掺杂石灰精、水泥用量过少和拌合用砂含泥量过大的现象, 由于重庆地区均为山区地形, 建筑用砂采用的是机制砂, 且没有经过筛除或水洗等处理, 砂中含泥量大, 部分施工队伍为降低成本, 在拌合时将水泥量降低, 导致砌筑砂浆强度明显偏低, 经过大量回弹实验显示, 多数砌筑砂浆强度值在2.5MPa以下, 有近30%的墙体砌筑砂浆强度不足1MPa。通过在重庆市开县某项目中进行的原位实验与回弹实验的对比, 其墙体的实际承重能力约比回弹计算结果高0.2MPa~0.5MPa, 仍远低于现行规范中对砌体结构最低砂浆强度的限值。 (4) 施工工艺上。重庆乡镇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交通不便等限制, 所用建筑材料基本以自制为主, 施工队伍均为当地自行组织, 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对一些建筑基本理念不清楚, 例如在梁柱节点区域的箍筋加密、门窗过梁的设置等均未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 对于如何留置施工缝及施工界面的处理较差, 墙体往往只考虑采光需求而设置大洞口和多个洞口, 施工过程中材料经常集中堆放在某一层楼板, 这些都是施工工艺和施工水平上的缺陷。

2 改善房屋质量的若干建议

针对重庆乡镇地区房屋长久以来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 重庆市专门出台了《重庆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针对重庆乡镇地区的房屋质量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

(1) 从政府及政策法规给予保障。目前, 重庆各个乡镇国土建设系统均出台了相应政策, 限制新建房屋的层数及高度, 同时对新建房屋的审批工作也进行了较严格把控, 例如多个乡镇不再允许修建六层以上砖混结构房屋, 拟建房屋必须有相应设计图纸, 对建成的房屋必须进行质量鉴定等政策, 有效地减少了私建乱建, 违章违建的行为, 对新建的房屋质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2) 设计理念及施工水平要提高。目前很多乡镇仍存在着缺乏专业人员, 缺少监管的现象, 对新建的房屋更多的是行政上的规定, 一旦进入具体施工过程就难以把控, 偏远乡镇又难以做到建筑施工过程都能依法依规, 因此,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严格把控质量, 能够对乡镇地区新建房屋质量有很大程度提高。同时, 应进一步认识到专业设计和专业施工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组织能有效降低房屋修建成本, 提高房屋质量。

(3) 针对已经建成的房屋, 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应及时进行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对选址不当或有潜在危险源的地区, 应进行搬迁异地重建。可结合重庆多个乡镇进行的高山移民项目, 对居住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山腰甚至山地住户进行搬迁, 采用居民集中生活点的方式, 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4) 加强宣传教育。对乡镇居民应加强房屋质量和抗震防震等知识的宣传, 采用灵活、机动的形式, 使得居民从意识层面提高对房屋质量的重视程度。

3 结束语

乡镇地区房屋质量问题关系着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也是政府和建筑从业人员应该重视和认真实践的工作。虽然重庆地区乡镇房屋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陷和不足, 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更好的结构形式 (例如框架结构) 被人们所认可, 人们对建筑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抓住机遇, 用心实践, 一定能够让乡镇地区的房屋质量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郑杰珂.《重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

[2]胡兴福、江浩、汪书田.《重庆市铜梁县农村房屋现状调查与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

[3]芦志明.《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剖析及防治对策》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乡镇地区 篇2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增强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为全力维护我乡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xx建设进程,年初乡党委、政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机构,统一安排和部署。每季度对我乡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中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进行彻底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逐一调处化解。

二、工作措施

(一)认真排查

上半年对我乡对辖区内各村(居)组、中小旅馆、餐馆、出租房屋处;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娱乐场所和地段;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个别领域;容易造成现实危害的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了认真排查,在我乡新龙村一组存在有聚众大额赌博、吸毒、贩毒三无人员情况发生。

(二)认真整治

对重点地区排查出来的治安问题,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乡相关部门和协调派出所一起进行了整治和打击,当地治安状况及时得到纽转,村民安全感得到保障,治安整治效果取得了明显实效。并坚持每季度滚动排查、滚动整治,边排查、边整治。

(三)加强社会管理、强化防控体系

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我乡采取了 “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通过做好劳动保障、子女教育和租住人员依法办理房屋租赁、税务登记和暂住手续等方式进行了管理,目前我乡流动人口未发生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2、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因灾孤残儿童等人员进行了排查和管理。平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服务和帮困救助工作,目前这部份人员未发生犯罪现象。

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今年三月份我乡帮教领导小组人员对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情况,对确有困难的进行了帮护,目前掌握在册人员未发生重新犯罪。

(四)加强防控网络体系建设

1、加强整体联动工程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组织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打、防、控”一体化防范体系。

2、健全和完善群防群治网络体系。组织群众性的治安防范队伍,对重点地区和复杂场所进行巡逻守护。实行山湾联防,村组联防,户户联防,构成乡、村、组、户四级防范网络,层层签订联防责任书。

(五)广泛宣传

在排查整治工作中,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等方式进行了宣传,重点宣传排查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宣传排查整治斗争的重要战果和典型经验,宣传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搞好排查整治工作的坚强决心,倡导见义勇为,增强群众参与排查整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和指证犯罪,从而酿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乡镇地区 篇3

关键词:乡镇流通企业;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水平;流通体系;流通组织;交易成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数量规模

中图分类号:F014.5;F7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16-07

一、引言

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业态,乡镇流通企业肩负着城乡之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连锁超市、大型商店等经营业态在农村出现且得到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市场结构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低、服务差异化低和进入壁垒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商品的交易和流通关系;其次,从市场行为来看,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没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流通效率低下;再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乡镇流通企业之间仍然是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只注重价格,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再加上商品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消费者对于所消费的产品质量认识不清,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农村商品市场,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最后,从市场绩效来看,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交通设施不发达以及商业网点少,使得乡镇流通企业效益低、利润少。乡镇流通企业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流通效率,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阻碍了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农村流通组织对农村地区消费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大量的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James et al(1986)指出如果零售商了解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取向和惠顾行为,那么将对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倾向和外出购物产生重要的影响。Clifford(1991)将农村流通组织的终端网点分为个体零售店、合作社、加盟店以及大型卖场;并通过对威尔士农村和市区食品和杂货价格的波动的分析,认为食品和杂货价格波动与该商店所在的位置无关(位于农村或城市),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流通组织(商店)的隶属关系所决定的,如合作店或连锁店的价格最低,而完全独立的店价格最高。Home(2002)从改善农村流通组织的角度认为,通过提供补充业务(跳蚤市场)、区域联合营销组织、零售连锁店和村民合作计划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终端网点的采购和运营成本,使有限的农村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Nancy et al(2003)以美国275个农村小型零售商和商业服务公司为样本,通过路径分析表明社区管理因素对小型零售商绩效评估的重要性。Folsom(2003)认为农村消费合作社也是农村流通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共同创建组织结构来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Paddison et al(2007)从零售地域角度将农村流通业态划分为集镇商店、乡村商店和独立零售业态(农场店以及特种商品农村零售网点)。Findlay et al(2008)认为新的零售地点、形式和正在变化的消费能力和行为等因素会促进农村居民从农村转向城市购物,农村地区的零售服务提供正在下降,在农村地区发展新的大型零售商店是繁荣农村集镇的一种方法。Amanor-Boadu(2009)基于农村消费者视角认为,消费者的购物价值是由所选择购物地点的吸引力和可访性决定的,并且最接近消费者居住地的购物地点能提供最大的购物价值。

在国内研究方面,徐从才(1991)认为流通组织的形态是企业,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消费的增长;高涤陈等(1995)认为产销联合体作为流通组织的一种形式,能够推动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促进生产、流通的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是值得在农产品流通中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姜立新(2000)认为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李彤彤(2000)认为应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曹利群(2001)认为流通组织能够较大程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从而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宋则(2002)认为流通组织和流通业态创新更能发挥流通对社会经济的功能;黄春玲(2007)分析了我国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利地位,指出流通组织创新是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奏效的前提和基础;徐从才等(2008)从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业的演进规律出发,指出流通组织创新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从而流通组织创新可以推动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宋宪萍等(2009)认为流通组织的发展规模要受到生产组织和消费市场的影响,并认为商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组织演进的外在驱动力;许蔓菁(2011)认为农产品流通组织是整个流通环节中最薄弱的,这会导致物价上涨和农产品的浪费;周庆(2012)探讨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其运行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提出应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体作用;林秀清(2012)以福建省的实际情况为例,指出了现阶段农村流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吴学品:乡镇流通企业发展与农村地区消费增长

上述文献中,国外对乡镇(农村)流通企业的研究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关注的重点是流通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应地到使用地的转移,包括如何构建商品的流通渠道,如何建立与维护流通渠道中的零售商和中间商关系,如何降低流通成本,如何提升影响力,如何提高流通效率等,但未直接针对农村消费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则从宏观流通组织的角度,重点论述农村流通组织对农产品运输、仓储、保鲜、成本、价格以及收益的影响,但研究对象并未具体针对乡镇流通企业,也并未针对其对农村消费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乡镇流通企业承担着城乡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乡镇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当地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以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并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和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的机理

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主要经济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消费增长。流通企业与消费市场紧密相关,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企业演进的外在驱动力,反之,流通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消费的增长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主要承担着“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市”的双向流通任务和功能,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农村消费:

第一,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使得农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寻找的费用很高,过高的单位搜寻成本会导致农村消费者放弃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也不利于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而农村流通企业可承担主要的搜寻费用,并传递商品的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进而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第二,农村消费者远离城市,且大多数农村交通设施不发达,直接购买商品的单位运费很高。而乡镇流通企业可以利用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以最小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把商品从城市运到农村,这不仅使得农村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运输费用。

第三,因空间距离或收入等原因,农村居民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往往滞后于商品的生产时间。而乡镇流通企业通过对商品的储存和保管,可有效协调农村消费与生产在时间上的滞后关系,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并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时的储管费用,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四,相对于农户本身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可以依靠自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优势,通过系统化、市场化的手段快速、高效地推动农产品的上市销售。“农产品进城”是“工业品下乡”的前提,农民只有完成农产品销售并获得收入后,才有能力进行消费。同时,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也会促进农产品生产从小型化和分散化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提高,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

第五,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对商品营销方式的变革也会对农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许多乡镇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专门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从商品质量、价格、品种、服务、购物场所等角度进行创新,并通过商品的展示、试用和分期付款等方式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农村消费向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六,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流通企业的领域,网店的存在使得流通企业可以虚拟化,也使得农村居民对商品的购买可以不受农村流通硬件落后的影响,也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同时,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也促进了乡镇流通企业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断缩小农产品产、供、销三方信息的时间差、距离差,减小农产品上市的风险,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进而实现农户收入的稳步增长,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乡镇流通企业通过节约交易双方搜寻费用、降低单位商品运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扩大交易频率和交易半径、改善交易方式和交易规模经济性以及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等途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是企业。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流通组织,也是我国“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主要承担者,对我国农村消费的影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我国各地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cum)作为农村消费水平的代理变量,采用从事批发、零售、餐饮和运输业的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Prola)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该农村流通组织发展越好,流通效率也越高。 ,采用乡镇流通企业数量(Size)和营业额(Income)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规模(数量规模和产值规模)的代理变量,并采用农村人均纯收入(Pinc)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200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年鉴》,数据样本为2000—2011年2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等原因,本文的数据仅包括我国27个省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以及上海、天津、贵州、西藏。 。其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按农村常住人口平均计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流通业总产值与流通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用价格指数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企业营业额进行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并使得数据更加平稳,对各个变量的数据都取自然对数。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地区差异,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模型估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云南、重庆、四川、广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 。

2.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所有计算都运用EViews6.0。在估计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5种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限于篇幅,检验结果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中部和西部模型的各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即为I(1)。这也说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理论上,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流通组织网点数量规模越大、营业额越高,越能推动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与城市间的双向快速流通,从而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所以,从现实经济意义考虑,乡镇流通企业的各个变量与农村消费水平之间不存在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1。在Pedroni检验中,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较其他统计量具有更好的小样本性质,本文研究样本属于小样本,因此主要参照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来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判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在三个模型中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

为了确定所建立的面板模型的具体形式,把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流通企业数量和流通企业营业额作为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公式计算(见表2),无论是东部模型、中部模型还是西部模型,统计量F2都大于临界值,F1都小于临界值,即拒绝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的假设,并接受建立变截距模型的假设。因此,对东部、中部及西部都建立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均为:

5.模型估计结果

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的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其中,在东部模型和西部模型的拟合过程中,发现较为严重的自相关,于是在模型中加入AR(1)项来修正自相关,修正后AR(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我国不同区域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指标值波动较大,为了避免出现截面异方差,在三个模型的估计中都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从表3可知,各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比较高,F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D.W值都接近2,表明方程无序列相关。从拟合优度R2和F值可以看出所建立的三个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非常显著,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说明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收入能迅速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收入对消费的弹性系数比东部和中部更大,说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收入以外,各模型中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这与事实是相符的。流通企业的营业额越高,说明流通企业对农村销售的商品量就越大,农村消费也就越大。

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为正数,东部地区最大,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62%;中部地区次之,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17%;西部地区最小,且不显著。可见,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在社会环境、城市化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东中部的乡镇流通企业受体制约束小,较为活跃,劳动生产率处在较高的水平;而西部企业受体制、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也处在较低水平;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乡镇流通企业能提供的商品流通服务、消费品结构以及商品质量等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相比,东部农村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等都更高,此时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也就更大。

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东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弹性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来看,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21%;中部次之,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04%。可见,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不同地区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营业额是相反的,即流通企业数量对西部农村消费的影响比东部农村大。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一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乡镇流通企业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只有那些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流通企业才能对农村消费产生影响,这时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已经不是影响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而对西部农村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发展缓慢,数量不多,加上农村居民收入不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等使企业流通成本高、利润低,因此,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小型超市、连锁店等流通业态非常普遍,流通服务质量、商品的多样性等与城市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家电下乡”“万村千乡”等国家扶持的流通政策也得到很好的实施;相比而言,河南等地的农村流通业态比较单一,大多为个体商店、夫妻店等,且商店数量少、商品品种单一,超市、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鲜有见到,商店数量的缺失对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使用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数量和营业额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和营业额以及农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目前,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各地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对农村消费影响最大的乡镇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数量对农村消费有正向的影响,但地区差异显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减弱,而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增强。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有如下的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我国落后地区乡镇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改变其规模偏小、经营粗放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二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应有所倾斜,从政策、贷款资金、技术创新等层面给予支持;三是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农村流通投资环境,为乡镇流通企业的建立及发展创造环境;四是推进城乡流通业投资的均等化,改变我国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缩小城乡流通业投资环境差距;四是加大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促进乡镇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条件;六是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管理水平,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曹利群.2001.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J].学术月刊(8):30-35.

高涤陈,荣炜.1995.产销联合体与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的选择[J].财政研究(4):1-4.

黄春玲.2007.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途径和对策: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和组织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J].生产力研究(1):25-31.

姜立新.2000.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J].金融与经济(4):43-44.

李彤彤.2000.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管理世界(2):173-178.

林秀清.2012.培育流通组织促进福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J].中国农学通报(5):168-172.

宋宪萍,孙茂竹.2009.流通组织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1):34-35.

宋则.2002.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4):49-53.

徐从才.1991.流通组织创新:传统流通组织的改造与新型流通产业集团的发展[J].财贸研究(6):1-8.

徐从才,原小能.2008.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贸经济(1):101-106.

许蔓菁.2011.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研究[J].北方经济(5):16-17.

周庆.201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9):105-110.

AMANOR-BOADU V. 2009.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Shopping Value:The Case of Rural Consumers[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1(3):589-603.

Clifford M. 1991.Urban and Rural Contrasts in Food Prices and Availability a Case Study in Wale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7(3):311-325.

FINDLAY A,SPARKS L. 2008. Weaving new retail and consumer landscapes in the Scottish Border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4:86-97.

FOLSOM J. 2003.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operatives in Minnesota [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OME N. 2002. Rural consumers patronage behaviour in Finland [J].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12(2):149-164.

JAMES R,JON M,WILLIAM R. 1986. Shopping Patterns of the Rural Consum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pping Orientations and Out shopp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4:63-81.

NANCY J,TERRY L,LUANN R,STEPHEN G. 2003. Sapp,Community and managerial predictors of performance in small rural US retail and service firms[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10:215-230.

PADDISON A,CALDERWOOD E. 2007. Rural retailing:a sector in decl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35(2):136-155.

如何加强贫困地区的乡镇文化工作 篇4

一、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现状

众所周知, 在农村, 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农村, 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 由于基础公益文化设施落后, 曾一度出现过各种邪教猖獗现象, 并以其惊人的速度抢占部分人思想上的“空白”点, 宣扬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并渗透人们的思想意识, 甚至个别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 严重腐蚀和危害了人们的思想。出现这种原因首先是有些地方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把关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个别乡镇干部头脑中存有这样一种偏见: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 物质利益直接, 政绩明显, 晋升快。抓思想文化看不见, 摸不着, 开展活动还要投入, 费神费力不显政绩。其次, 当前有些地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的待遇及思想状况令人忧虑。某县到目前为止, 部分乡镇文化站至今没有办公的地方, 有些文化干部竟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 稍好一点的也不过一间简陋的平房和一张桌子, 至于开展正常活动必需的场所、设施和器材就更谈不上了。个别乡镇政府用于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基本为零。

因此, 假如不抓住群众思想文化教育这个本质问题, 社会风气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有所好转, 各种邪教的歪理邪说就会趁势充斥人们的头脑, 长期发展下去, 必然导致愚昧落后、腐败变质, 甚至危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 我们要牢牢抓住思想文化教育这个"本", 适当加大财政投入, 切实完善群众文化设施建设, 搞好各类"寓教于乐"活动,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舍得花钱买平安"。

二、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事业的建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因此搞好文化事业工作, 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议各级领导干部, 特别是乡镇农村基层领导, 要把如何解决群众文化生活问题同其他工作一样, 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部署具体任务, 由文化部门抓好落实;要把关心群众文化生活放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 乡镇党政领导至少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要适当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搞好人才、队伍建设;要经常性的开展人们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振奋人们的精神, 使人们能集中精力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上来。

2、政府要想办法划拨经费, 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强文化建设, 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要把经费用好用活用到点子上, 要严格落实责任分工、强化合作意识, 形成工作合力, 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

3、广大农村乡镇文化站的同志, 要重新振奋精神, 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引导人们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利义观。文化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村业余技术培训班以及文化艺术培训班, 建立和完善科技图书馆和电影电视放映、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有线电视、书画摄影艺术展、体育健身活动、业余剧团或各类文艺演出队伍, 为群众提供求知的场所和环境, 满足群众求知求乐的欲望。

4、农村文化站要结合实际,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 逐步建立一支乡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体育队、高跷秧歌队、书画摄影队、影视放映队以及业余文艺创作队伍等, 并使之形成一个乡村文化组织网络, 定期组织“三下乡”活动, 深入基层生活, 演老百姓自己的戏, 唱老百姓自己的歌, 弘扬时代主旋律, 倡导乡村新风尚。除组织正常的娱乐活动, 还要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定期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培训活动, 从而使农村文化站真正成为乡村的文化活动中心, 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结出物质生产之果, 进而实现教育之目的。

乡镇地区 篇5

徐立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宏观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初步形成。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既面临着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与可用财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的难题,又面对着区域经济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如何找准发展乡镇税源经济的着力点,推动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优化,培植和壮大财源基础,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以宝应泾河镇为例,从对财政收入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乡镇财源建设的基本取向和政策建议。

一、近年来乡镇财政收入现状

泾河镇地处苏中北部,与苏北淮安毗邻,是全省32个转移支付县的所属乡镇,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亿元,财政收入1208万元,一般预算收入617万元,财政供养人口759人。该镇2002-2006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间增幅不平衡。从2002年开始,该镇财政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镇预算内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602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20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25%以上,剔除农业税因素,平均每年递增达70%,但逐年增长的幅度又有不平衡现象,2006年比2005年增长36%,而2003年比2002年仅增长10%,经济发展有平衡。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比率仍然很低。200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到2006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5 %,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说明经济运行质量逐步好转。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财政贡献率不大,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企业产值与效益不匹配的现象。

3、规模经济发展对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明显,但仍缺乏稳定的、可持续的税源。2006年税收入库数据显示,全镇60多个纳税企业,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只占全部纳税户个数的7%,而缴纳的税收达556万元,占全部税收的55%以上(含福利企业退税数额),同时也可以看出,全年纳税额在50-100万元的企业几乎没有,大部分在20万元左右,还有不少几万元的小企业。

4、地方税收比重逐年提高,但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份额仍然不够明显。2002年,剔除农业税因素,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8.5%,到2006年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2.9%,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仅占51%。

5、税收征管力度不断加大,但税收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对外来税源依赖性很大。近年来,财税部门以组织收入为重点,不断加大征管力度,严格依法征税,税收总额不断上升,国地税收入从2002年的319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111万元,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升温,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土地出让耕地占用税、契税大幅攀升。尽管如此,企业偷漏税行为仍然存在,造成不必要的税收流失,而还有不少地方税收是依靠“买税”来实现的。

二、乡镇财政收入分析

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基础、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以及收入征管密切相关,纵观该镇近年来的财政收入现状,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1、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效逐渐显现,但财政收入的高位增长还是建立在低基数之上的,2002年财政收入剔除农业税因素仅319万元。

2、培植后续财源上,项目引进数量不少,但优选不够,忽视企业对财政贡献的大小,以至于投入多、产出少,直接导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

3、不正常的区域竞争,形成不平等的税收竞争环境,从而导致税收失控,买税卖税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征收机关对地方税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发展乡镇税源经济的基本取向 乡镇税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发展乡镇税源经济就必须建立起地方政府、征收机关和纳税企业的联动机制,形成税源整体合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总量。

1、坚持经济发展和涵养税源相结合。经济状况决定税收,只有保持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支持培育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的税源,切实将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经济良性增长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财政“蛋糕”做大。

2、坚持培植主体税源和挖掘新兴税源相结合。随着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方式的发展,在稳固工业主体税源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效农业,不断挖掘新兴税源,增加地方税收主体税种的比重,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税源经济。

3、坚持依法治税和诚信纳税相结合。既要严格税收执法行为,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又要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倡导文明纳税、诚信纳税和依法纳税。

四、发展乡镇税源经济的建议

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发展税源经济,必须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自身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的地方财源增长点。

1、树立税源经济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围绕自身实际,努力强化、实践税源经济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强烈的“生财”观念,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要正确认识本区域收入的构成和发展趋势,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财税增长,要讲究引资的“含金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学会为纳税人服务,增强为各类经济主体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围绕税收搞好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致力于创造吸引各类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2、着力发展税源经济,做大财政蛋糕。乡镇税源经济要向经济运行效益要税收,要向产业结构要税收,提高乡镇经济总量。要以工业为主导,以园区为载体,发展和壮大工业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增量,引进一批投资大、带动性强、实现税收多的大项目,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盘活存量,稳固其对地方财源的支撑作用。同时还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总量,增加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契税等地方税收主体税种的比重。要立足本地资源,打造品牌效应,发展“创税”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利用现有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发展高效农业,培植农业经济亮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清理财税优惠政策,促进公平竞争。目前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影响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损害了政府利益,增加了财政压力。对现有企业执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譬如享受增值税退税的民政福利企业和乡镇政府出台的各类“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条款等,要进行审核、逐一过堂,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要清理,既要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又要依法征收、公平税赋,提高政策的严肃性,促进企业间平等公共服务,这样也有效地避免了区域间的恶性竞争。

4、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完善征管手段。征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动作,认真分析区域税源结构,建立科学、高效、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对地方重点税种的规范管理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征管办法,不断完善征管手段。要推行“稳大抓中盯小”的税源监控手段,利用现代代的税源信息平台,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收入监控,要强化对地方贡献大的营业税等税种征收,提高地方税收收入比重,同时抓新办企业,促使其早日形成税收,切实将经济增长形成的税源转化为实际税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稽查力度,强化欠税清缴工作,努力征足收齐,防止税源流失。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财政所

乡镇地区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 经济政策 经济资源 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

加速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意十分强调和重视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机勃勃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和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且可以有力地支持和建设农业,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镇经济,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头,充分发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促进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繁荣发展,加速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加强、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经济的优势,加强国防,提高综合国力,提供雄厚的物质条件。

二、少数民族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民族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国家政策、个人意识、发展资源都没有很好的配合和利用,呈现出总量增长缓慢,投入不足,分配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再者,国家政策失衡、个人意识和思想落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也是关键所在。整体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总量增长缓慢,发展速度不够快

少数民族地区,重农意识强烈,教育落后,导致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乡镇产业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第一产业依然未从根本上扭转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状况,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滞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镇企业发展亦非常缓慢。

(二)布局不合理,規模效应差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以宁夏为例,川区与山区之间的乡镇企业布局不尽合理,川区大多数乡镇企业大多分布在内蒙与宁夏交接之处,但是分布范围比较大,没能形成一个较统一的产业区,相互之间协作能力差,交通与信息形成一种过密集或过稀疏的现象。未能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市场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现在建设的市场,多是农产品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很少,期货市场还没有形成。现有的农村市场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服务设施等都不是很先进,市场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也不很规范,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无法和发达省份相比。

三、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少数民族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浅析各方面的原因,对症下药。加强政府、个人、集体、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分工,合理调配。政府为民指导,为民辅助,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思想上去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落后。

(一)发展教育,转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封建落后思想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教育实行三免政策。督促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入校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从青年一代开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程度,从而削弱其对宗教,对迷信思想的崇拜和投入。使其从青年一代开始,把对宗教对迷信的心思转变到对科学,对新事物的学习和发展上来,并从外界引进非宗教非迷信的有文化人来投资,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政府辅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和促进信息的流通

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有关部门,都要把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的实际行动。计划部门要把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安排和落实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交通、通信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工程项目,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交通,资源环境等部门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交通,开发和利用自由的环境优势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

(三)改革土地制度

让乡镇民营经济有土地,有空间发展。一事明确界定土地制产权,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可);二是改进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给予失业农民足够的经济补偿;三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要促使农民减少或接触对土地的依附和依赖。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分部于我国西北地区,在全国属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 主要发展东部,南部的 同时,发展西部是至关重要的,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是重点。故找准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的优势,在国家、政府、个人的有利支持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小齐著《宁夏乡镇情》宁夏人民出版社

[2]张星著《中国农业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年7月

乡镇地区 篇7

1 推进乡镇消防机构建设应防止三种误区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中, 明确将“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作为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 这有助于加强和推动乡镇消防工作机构建设。各级消防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走出认识误区, 准确把握乡镇机构改革的背景、要求和特点, 科学定位, 紧抓机遇, 站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局中谋划消防工作机构建设和消防事业发展, 建立切合当地实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更好地加强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在乡镇消防机构建设中主要存在三种误区。

(1) 对口设置专职工作机构的误区。

一些消防部门不能准确把握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和趋势, 认为开展工作必须有专职的消防工作机构和专职的消防管理人员, 片面强调机构对口、人员对口, 寻求设立单独的专职消防工作机构。这种认识不仅不符合乡镇机构改革的方向, 而且会贻误时机, 影响乡镇消防工作的推进。

(2) 监督与管理两条线实施的误区。

一些消防部门人为地将消防工作划分为“监督”和“管理”两部分, 即将消防工作的规划、部署、建设、考核等社会化工作归为“管理”, 将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和执法办案等归为“监督”。思想上认为, “管理”是政府的职责, 消防部门只负责狭义的监督执法。在乡镇一级, 派出所只负责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的查处, 其他消防事项应当由政府专职机构实施。这种认识不仅人为造成了消防工作职能的分割, 过分强调在乡镇政府设立独立的消防工作机构, 而且也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的要求。根据《消防法》第三条、第四条对消防工作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负责宏观部署和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处理, 对消防工作规划和部署的具体实施、监督管理, 仍然需要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专业技术要求以及政府的总体部署具体执行。因此, “管理”的具体实施也应当是消防部门的职责。

(3) “游离”于政府和“超越”政府部门的误区。

尽管消防监督管理是地方政府事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是地方政府具体负责消防工作的职能部门, 但由于监督管理队伍实行现役体制, 导致一些基层消防部门形成了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的误区, 没有真正将自身定位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 似乎“游离”地方政府, 又“超越”在政府部门之上。工作中往往强调“条”上的要求多, 对“块”上的情况研究少, 习惯以上级派出机构和监督者的身份安排工作。

2 乡镇消防机构的几种模式

近年来, 江苏省等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探索、创新推进乡镇消防工作机构建设, 形成了几种运行模式。

(1) 纳入综合机构模式。

本轮乡镇机构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设置综合化、扁平化的工作机构。根据有关政策要求, 乡镇将普遍保留综治办 (中心) 、安监办 (站、中心) 等机构。该模式是提请政府将乡镇消防工作纳入乡镇安监办或综治办工作内容, 明确专人负责, 并纳入相应检查考评, 业务上接受消防部门的指导。在公安及现役警力不足的情况下, 采用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乡镇机构设置的实际, 目前绝大部分乡镇均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 各地消防部门要积极争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相关机构的“三定”内容, 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其消防工作职责, 有条件的要争取挂牌“消防管理办公室”。还要注意协调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关系, 防止工作片面化。在纳入安监机构管理时, 由于安监机构业务上更多地接受上级安监部门的检查指导, 导致其关注重点往往是生产经营领域的安全, 对农村、社区特别是居民家庭的消防安全关注不够;在纳入综治机构管理时, 由于综治部门更多地关注公共安全, 侧重人的管理, 对消防本质安全和技术防范研究关注不够。因此, 消防部门在指导工作时要更加有针对性。

(2) 建立议事协调机构模式。

目前, 乡镇大都建立了消防联席会议或安全生产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 由乡镇分管领导牵头, 派出所、安监、村镇建设、工商、水务、供电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该模式依托议事协调机构研究部署和具体实施消防安全管理, 更加突出了政府对消防工作的领导职责, 有利于协调各部门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难题。采用这种模式, 必须要争取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 明确专人负责, 否则各项工作就不会得到有效落实。目前, 已有的办事机构大都挂靠在派出所、安监所, 并非单独的机构和人员, 所以这种模式与综合机构模式有类似之处。

(3) 依托政府专职消防队模式。

经济发达乡镇大都建立了政府专职消防队。一些乡镇依托现有政府专职消防队, 整合资源, 为其增配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 明确其负责辖区的消防安全管理, 该模式一般将政府专职队纳入政府直属单位管理, 有利于实现乡镇消防工作的“防消一体化”, 同时也可以确保有关人员专职从事消防管理工作, 对于推动乡镇专职队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职队的战斗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 单设政府专职机构模式。

一些乡镇创设“消防管理办公室”作为政府组成部门, 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辖区派出所明确一名副所级民警任副主任, 负责日常工作, 成员为派出所民警和消防文员, 业务上受消防部

门指导, 办公和人员经费由镇财政保障。目前, 江苏省常熟市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部分乡镇采用了这种模式, 该模式设立单独的政府专职消防工作机构, 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 有利于更加专业化地推进乡镇消防工作。但这种模式设立的机构目前大都是乡镇政府自行发文明确的, 没有经过编制管理机构批准, 人员没有专项编制, 大都是派出所民警或安监干事兼职, 法律地位不明确、人员不稳定等问题很突出。同时, 这种模式本身也不完全符合改革方向, 加上没有正式编制序列, 人员和经费保障不够稳定, 长效运行有一定困难。

(5) 推进派出所消防工作模式。

《消防法》和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实施后, 绝大部分省都对派出所开展消防工作作出了规定。由于派出所可以受消防部门委托开展监督执法, 因此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执法问题, 有利于加大对农村地区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的整治。但由于派出所警力有限, 且工作繁多, 消防民警大多身兼数职, 派出所日常消防工作统筹安排不够, 很难达到标准要求。同时, 派出所工作重点也大都集中在对单位进行检查, 对地区消防工作统筹谋划和部署不够。

(6) 设立公安机关派出机构模式。

即在乡镇设立公安消防中队, 作为县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 接受乡镇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双重领导, 履行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和队伍管理职能。中队所有人员为公安民警, 由公安机关申请专项编制或在现有编制内统筹调配解决, 根据需要配备部分协管人员。中队运行经费由县、乡镇两级财政负担, 接受公安消防大队业务指导考核。目前, 江苏省张家港市部分乡镇建立了这种模式的消防机构, 运行成效明显。这种模式与现行消防工作体制机制比较协调, 职能也比较统一, 有利于监督执法和社会化管理, 综合监管效率较高。

3 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比较上述六种模式, 前五种模式都存在以下问题。

(1) 造成新的职能分割、交叉和职责不清。

前四种模式都是依托乡镇政府设立消防工作机构, 负责消防工作的规划部署、检查考核以及消防监督检查、隐患督促整改等事项。同时, 辖区派出所承担着消防监督检查职责, 这就造成新的职能分割、交叉。工作中可能出现职责不清和推诿扯皮, 导致监管效率不高, 甚至留下监管隐患。

(2) 权责不一致问题突出。

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 乡镇政府管理本区域的经济社会事务, 享有与县级政府几乎同样的职权, 但由于我国消防监督机构只设立到县级公安机关, 因此在乡镇政府设立的消防工作机构并没有相应的职权。而按照安全“属地管理”的要求, 县级政府及其消防部门往往通过签订责任状等形式, 将大量的消防安全监管责任赋予乡镇政府, 导致权力在上面、责任在乡镇, 乡镇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3) 监督执法无法有效实施。

前五种模式的工作机构都不具备完全的执法资格,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监督执法效能, 这在消防安全检查中尤为突出。一方面, 乡镇政府消防工作机构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无法依据《消防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查处, 只能移送派出所或消防部门, 而派出所处理又需要重新检查或取证;另一方面, 派出所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在查处的同时, 又会出现移送政府督促整改的现象。这种工作机制往往导致消防违法行为或火灾隐患不能及时有效查处。

(4) 队伍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形势要求。

近几年, 尽管乡镇干部队伍结构有了一定改善, 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仍较突出。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 现有乡镇安全监管人员大都是乡镇政府原有人员分流后重新组合, 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近30%, 50岁以上人员占26%, 人员大都是从事传统的乡村管理服务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的, 与新时期消防、安全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5) 条块关系没有理顺, 制约机制乏力。

前四种模式是以乡镇政府“块”上管理为主的模式, 派出所监管侧重的是“条”上管理的模式。这五种模式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条”“块”各自为政, 工作自成体系, “条”“块”结合不密切的问题。无论哪种模式, 消防部门对其业务的指导、监督、制约和考核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 推进公安机关派出机构模式的构想

笔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认为,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 推进建设公安机关派出机构实施消防安全管理是一种可行、有效、可持续的工作模式。

4.1 具体做法

由省级公安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求, 向省政府申请公安专项编制, 在每个乡镇设立公安消防中队。中队作为县级公安机关派出机构, 驻乡镇派出所或政府专职队办公, 纳入乡镇工作机构序列, 配备一定数量的公安民警, 实行公安机关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具体承担乡镇消防安全宣传、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专职消防队伍管理及乡镇政府明确的其他消防管理工作。中队经费由县 (市) 、乡镇两级财政分别保障, 民警由公安机关统一管理, 业务上接受消防部门指导考核。

4.2 可行性分析

(1) 有政策依据。

国务院《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 可以向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调整公安机关编制的申请。省级消防部门可以根据全省乡镇消防工作的实际, 在现役警力无法增加的情况下, 申请公安专项编制充实乡镇, 负责消防工作。

(2) 符合法律规定和发展方向。

《消防法》第四条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消防部门负责实施。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 是公安机关实施监督管理的具体延伸, 直接对乡镇消防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和监督管理, 可以受委托直接对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实施查处, 做到权责一致, 保证了消防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的统一实施。消防职业制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在乡镇推行公安派出机构实施监督管理也符合职业制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有先例可鉴。

就全国而言, 深圳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一直实施公安职业制体制, 其他地区也都有公安民警充实到消防部门的做法。江苏省张家港市6个中心警署全部建立了以公安民警为管理主体的“防消合一”性质的消防中队, 乡镇消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就警种而言, 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2007年底专门批准增加2 102个农村交巡警专项编制, 组建农村交巡警中队,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2008年, 江苏省公安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农村交巡警中队建设的通知》, 对加强新增编制使用管理和农村交巡警中队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这一做法值得消防部门研究借鉴。

4.3 推进措施

以江苏省为例, 具体可按以下步骤推进实施。

(1) 充分调研论证, 统筹规划。

截止2009年底, 江苏省共有51个县 (市) 、55个市辖区、1 018个乡镇, 其中重点中心镇222个, 行政村16 310个, 公安派出所2 015个, 派出所实施监管单位有87 354 家, 农村地区消防安全监管任务日益繁重。全省应当抓住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工作的机遇, 大力宣传乡镇消防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峻形势, 提出加强农村消防机构建设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将加强农村消防机构建设纳入全省消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统筹规划实施。

(2) 申请专项编制, 分步推进实施。

按照普通乡镇至少2人、中心镇至少3人的民警配备标准 (合计2 258人) , 积极争取省政府批准增加2 258个农村消防民警专项编制, 报中央编办征求公安部审核批准。推进各级地方编制机构管理部门批准在乡镇设立公安消防中队, 负责乡镇消防安全工作。根据全省情况, 可利用3~5 a的时间, 分两步走, 推进乡镇消防中队建设。首先利用3 a左右时间在中心镇设立消防中队, 然后再用2 a时间全面推开, 在所有乡镇设立消防中队。在专项编制批准前,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照张家港市的做法, 先行从公安机关内部调剂部分民警编制, 给乡镇消防机构使用。

(3) 加强编制管理, 规范监管工作。

所有增加的编制人员, 一律由省级公安机关会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分批下达征召计划, 组织全省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录用, 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合理使用专项编制, 根据专项编制数量情况, 可以跨乡镇设置消防中队, 适当增加中队人员数量, 提升执法质量和监管合力, 同时也可以节余部分编制充实到消防大队开展工作。各级消防部门要主动会同公安政治部门研究制定乡镇消防中队和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职责任务, 建立消防中队和派出所共同管理乡镇消防安全的勤务机制, 明确相应的人员培训考核、业务指导、考核等工作机制和监督管理工作标准, 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队伍管理, 提升乡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保障乡镇消防安全。

摘要:分析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对当前乡镇消防工作的六种机构模式进行比较, 提出在乡镇建立公安机关派出机构开展消防工作的发展思路, 并以江苏省为例具体介绍。

关键词:消防机构,公共安全,乡镇消防

参考文献

[1]张宏.浅谈乡镇消防规划现状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9, (15) :283.

[2]冯树彦.应大力加强乡镇消防队伍的建设[J].山东消防, 2001, (2) :51.

乡镇地区 篇8

一、当前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面临困境

1. 乡镇财政组织收入的职能弱化, 财政收入明显减少

在欠发达地区乡镇经济结构单一、乡镇企业少、经济效益差、工商税收收入所占财政收入比例极低, 由此导致在过去相当长的年份农业税、特产税成了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支柱, 并且在税收不能平衡预算支出的情况下可以依赖于“三提五统”、向农民集资、摊派来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 这部分收入主要依靠乡镇财政部门来组织征收。但是,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 农业税、特产税被取消, 乡镇财政就失去原来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就几乎丧失了直接组织收入的职能。在欠发达地区, 乡镇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虽然按规定取消农业税后所造成的财政缺口的80%由中央进行转移支付, 省市两级对剩下的20%的缺口进行填补, 基层政府的财源好像不受影响, 但实际并非如此, 乡镇财政并不是农业税减少多少就实际补足多少, 在当前财政管理体制下, 县级财政发生困难时, 层层截留很难避免, 并且转移支付是按基数核定的, 没有考虑增支因素的变化, 因此, 乡镇的可用财力十分拮据。

2. 财权与事权不统一, 乡镇财政收支缺口增大

上级政府往往凭借其体制制定权下放事权, 但往往不给予相应的财力保证, 使事权过多地沉淀在基层政府, 以至最终形成财力日益向上集中, 事权却逐级向下移的局面。由于乡镇政府被要求承担与其财权不相称的大量事权, 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物品, 如普九教育、公共卫生、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 一般都要求乡镇按一定比例配套资金, 项目上得越多匹配的资金也越多。由于欠发达地区往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加之地域范围广、人口居住相对分散,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今后需要的投入配套资金也将更大, 若仍然沿用原有的乡镇配套模式, 乡镇财政收支缺口将会进一步增大。

3. 乡镇债务居高不下, 债务风险凸显

在农村税费改革前, 由于上级的一些强制性的达标升级活动和一些领导干部不正确的政绩观, 在基层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结果耗费大量资金却没收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加之农村和各项摊派不能及时足额收缴, 造成乡镇财政收支存在着尖锐矛盾。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 各乡镇不得不超越自身财力向外举债。大多数政府在借款时较同期银行利率要高, 乡镇债务也呈滚雪球般地逐年增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来的各项农民负担, 切断了政府的预期还款途径, 原有政府的各债权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 采取种种措施希望能尽早收回给政府的借款, 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正常工作,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处理好乡镇债务问题是当前乡镇财政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4. 农村公共品提供难以保障, 服务型政府难以实现

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提供对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 乡镇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 而税费改革大幅度地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 上级财政的支付量与道路修建所需资金相去甚远, 在保人员经费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 修建道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环境和土地治理方面的支出缺口很大。现在有的乡镇公路得不到有效养护, 病险水库得不到有效治理, 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 这些都影响了服务型政府的实现, 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解困的具体措施

1. 改革和完善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取消后, 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收入的主体地位被剥夺, 完全依赖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和数量有限的税收分成。因此, 改革和完善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已成当务之急。各级财政应当合理划分收支范围, 坚持财力下倾, 缺口上移, 明确各级政府的权利和责任, 逐步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保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务债权不变的前提下, 建立健全“分级预算、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乡财县管乡用”的新型管理模式, 有效实现财政资金所有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强化预算约束, 切实加大对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规范乡镇政府收支行为, 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 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

2.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的力度

由于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尤其是交通、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成本增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 限制了城镇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 欠发达地区形成了这样一种恶性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而这些问题仅靠当地自身财力难以解决。如果向农民集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会引起农民负担反弹、农民收入下降、干群关系紧张等, 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 我国出台了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 以减轻外贸需求转弱对国内居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应当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转移支付力度, 这不仅可以刺激农村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 拉动经济增长, 而且可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 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化解欠发达地区乡镇债务

乡镇债务成为欠发达地区财政的一块沉重包袱, 这既有历史积累下来的债务, 也有新形式新条件的新增债务。要化解这些债务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经济, 综合开发农业资源, 加快农业产业进程, 培育支柱财源, 增强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实力;第二, 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严格控制各种达标升级以及评比验收活动的开展, 不对乡镇下达不切实际的财政收入指令性计划;第三, 开展乡镇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 对于账内债权应当落实责任, 加大清欠催欠的力度, 对于一些闲置不需用的资产可报上级批准后进行公开拍卖, 所得款项应当专项用于债务的清偿, 不得挪作他用;第四, 欠发达乡镇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 上级财政应当加大对基层财政的化债资金的转移支付, 确保基层政权的有序运转;第五, 在债务偿还的先后顺序上应当分清轻重缓急, 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 避免干群矛盾激化, 而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债务可以由乡镇有计划地采取增收节支的办法化解, 同时要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发生。

4. 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各地应根据经济发展条件、人口密度等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 消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财政负担。对于一些财政收支规模不大, 人口不多的欠发达乡镇可以进行适当合并, 并由合并后的新政府在此设立办事处, 从而在精减机构和人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后农业税时代, 乡镇机构进行改革至少应当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因事设岗”, 即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设定机构以及机构规模, 以求以最低的成本来解决民众解决不了或虽能解决但成本太高的事情, 而不是根据上级管理的需要, 一味地进行上下对口设置;二是乡镇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农村公共管理, 集中做好基础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公共卫生防疫、环境生态保护、社会治安、法律服务等公共品的供给,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妥善处理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被精减的原政府工作人员, 政府应当为他们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也可以利用他们原在政府工作的优势, 支持他们到村社担任干部, 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曾庆涛.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困境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6, 8 (3) :27-28.

[2]黄立群, 王立杰.关于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解困的几点思考[J].理论报, 2008, (9) :28-29.

三峡地区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 篇9

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 产生了大规模的移民, 涉及范围广、迁徙人口多。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0多个区 (县) 的277个乡 (镇) , 1680个村, 6301组, 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 涉及一百多万需安置移民, 1632家工矿企业[1]。如此巨大的移民工程, 也决定了移民安置工作的困难性和持久性, 移民乡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选择符合三峡地区区情的乡镇环境规划方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乡镇环境规划分析

2.1 乡镇环境规划作用

乡镇环境规划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 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对促进乡镇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 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以污染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乡镇环境规划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效益的统一, 使乡镇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2]。

(2) 指导乡镇的建设和管理。乡镇环境规划中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目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 给人们提供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 可以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 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3) 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 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 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

(4) 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 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乡镇来讲, 合理的乡镇环境规划可以让乡镇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 以最小的投入, 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2.2 乡镇环境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2.2.1 突出特色与重点

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环境, 因此突出乡镇环境规划特色与重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该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特点, 找出制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 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4]。

2.2.2 与省、市、区规划相协调

乡镇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期, 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和复杂, 城镇快速扩张导致未来发展的可变性很不确定。因此, 环境规划必须以区域总体规划为主线, 合理的将环境保护目标容入总体规划之中[5]。要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 与大区域的规划做好衔接。

2.2.3 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乡镇环境规划方案要科学合理, 符合当地风俗民情, 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支持, 尤其是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决策者的认可, 这对规划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只有这样规划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

2.2.4 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镇人口的增加,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乡镇的发展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编制乡镇环境规划时,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认识到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为前提, 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 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2.3 乡镇环境规划重点内容

2.3.1 控制水污染

近年来, 库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因此控制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十分关键。一是库区工业污染, 长江、乌江、嘉陵江175m水位涉及的26个区县中有51家企业的污染较为严重, 直排旳工业企业共有210家;二是库区面源污染, 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等经地表径流造成的污染;三是库区生活污水及船舶污染[6]。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3×107t, 其中入江约8×103t。

2.3.2 防治大气污染

移民乡镇要发展, 经济支撑必不可少。由此导致煤炭、石油、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 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物、粉尘等有害物质无限制地排入大气层中, 这也是导致三峡地区乡镇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的根源。

2.3.3 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船舶垃圾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仅库区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就达3.79×106t。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 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106t, 危险废物3.95×105t, 综合利用率约为43%, 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107t, 其中入江约8×103t。

2.3.4 控制噪声污染

噪声问题与经济发展同样有很大关系,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产生的工业噪声, 工厂机械生产产生的噪声, 城镇交通产生的交通噪声等。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业的快速发展, 噪音扰民现象越来越严重, 乡镇噪声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3 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

3.1 规划区域背景

三斗坪镇位于夷陵区西南部, 地处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中段南岸, 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 有“三峡坝首第一镇”之美称。三斗坪镇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mm, 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mm之间。长江是流经三斗坪镇的最大河流, 流经该镇24km, 三斗坪境内有大小溪河3条 (杨家溪、龙进溪和高家溪) , 支流39条, 全长149km, 年流水量15亿m3。

3.2 规划范围、期限和目标

本规划区范围为三斗坪镇所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共99个村民小组, 版图面积177.9km2。到2015年 (近期) , 实现乡镇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破坏得到控制,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达到生态镇和优美乡镇考核要求。到2020年 (远期) , 全面实现三斗坪镇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努力将其创建成中国旅游名镇, 三峡移民创业和谐镇, 峡江生态宜居镇, 户外运动特色镇。

3.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斗坪镇水污染源主要以生活废水为主, 工业废水污染源主要为生猪养殖产生的废水。镇内河流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 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大气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集镇区, 以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 生产源主要集中在矿石开采区和石灰石烧制区。大气质量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噪声污染源主要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噪声和工业噪声, 其中以交通噪声污染影响最大。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采矿企业、石灰烧制、茶叶加工厂和生猪养殖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7]。

3.4 环境功能区划

(1) 水环境功能区划。杨家溪和龙进溪均为地表水环境Ⅱ类功能区, 高家溪为地表水环境Ⅲ类功能区。

(2)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镇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保护区, 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中的一级标准, 其他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保护区, 执行国家二级标准。

(3) 声环境功能区划。三斗坪镇乡村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规定标准值要求。三斗坪集镇、各村委会的所在地, 居住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自然村, 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S334省道经过的村庄、居民点, 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5 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3.5.1 水源保护规划

农村饮用水问题,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 是建设新农村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饮用水源保护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采取优化保护工程建设、严把农村点与面源污染的集中措施, 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9]。

三斗坪镇在水源、水质有保障, 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地区, 有供水规模集中在100人以上的饮用水源地9处, 水源主要源自于山间溪水。由于现今三斗坪集镇供水水源黛狮沟 (山间溪流、泉水) 的水量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量要求, 规划将高家溪作为三斗坪集镇供水的备用水源地, 确定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松树沟水库库区水面及水库周边200m范围内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在保护区范围内不等进行人类一切活动, 防治农村化肥、农药和养殖对饮用水源的影响。严禁养殖业、加工业等污染源进入。

3.5.2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对三斗坪镇村区域燃煤的生活锅炉、茶炉、大灶逐步进行改造, 控制和消减区域内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工程的进程, 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技术和使用沼气, 减少生活燃煤量。控制机动车辆造成的大气污染, 强化汽车尾气管理, 建立有效汽车尾气监督检测机制, 切实落实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科学化、规划化、法制化。

3.5.3 声环境保护规划

合理调整镇区交通设施布局, 在S334省道及主干道路两侧控制噪声污染。对经过居民生活、商贸、文教区车辆, 采取严格限速、限制鸣笛及车流时间等措施。临近集镇的高层建筑, 应采用能降低噪声的建筑材料, 住宅建设避免封闭式庭院及周边街坊的平面布置, 集镇街道两旁加强绿化。

3.5.4 固废污染控制规划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袋, 定点收集。加强对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 逐步实现产业间的物料循环和链接, 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 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医疗废弃物和其他特种垃圾单独存放, 单独处理, 对一般医疗垃圾进行焚烧、降解;对一些具有放射性, 有毒性, 挥发性医疗废弃物采用专用垃圾容器封闭, 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 并进行特殊处理, 确保医疗垃圾处置的安全性和无害化。

4 结语

三峡地区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乡镇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他结合了区域的资源特色, 在环境最大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实现乡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重点通过目标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等项规划手段, 在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环境保护规划设计, 进而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

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结合三斗坪镇自然、社会现状和环境质量现状, 制定了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保护方案, 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 并针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 协调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极大地促进了三斗坪镇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影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王海云, 王振华.三峡地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3) :12733~12735.

[3]高山.乡镇环境规划研究——从案例分析到理论总结[D].厦门:厦门大学, 2006.

[4]杨旗, 王静.论小城镇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 2013 (7) :203.

[5]贾涛, 陈一静, 宋立生, 等.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10) :15~18.

[6]徐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2.

[8]郭怀成.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乡镇地区 篇10

一、苏北乡镇招商引资中的显现矛盾

最近笔者在苏北一些乡镇调研时发现, 目前部分欠发达地区兴起的招商引资热, 实际上仍然是非市场化运作的政府主导型招商引资行为, 是一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 对辖区外的市场资本展开的争夺。从一些地方实际情况来看,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显著, 也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 一些地方政府不规范、不科学的引资行为给社会经济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影响了本地区的根本利益, 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

1. 招商引资工作对乡镇职能本位的冲击

取消农业税后, 按理乡镇可以顺利地转变政府职能, 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三农建设上来, 变“统治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然而现在乡镇工作的基本定式却是随着省、市中心工作走, 跟着县里下达的任务忙, 围着主管机构的考核转。而招商引资常常就是“中心”的中心, 是“任务”中的任务, 是“考核”的首要因素。于是各种立项报告、文件, 考察活动、会议占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常常影响到乡镇的正常工作, 甚至偏移了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诸如交通、水利、教育、医保、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技术培训与推广等等逐渐从乡镇政府的工作视野中淡化、消失。招商引资工作与乡镇本位工作处理失衡, 不但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短期效益的获取引发长远利益的缺失

招商引资工作强调抓商机、讲时效, 苏北农村的脱贫愿望正遇上南方发达地区的企业迁徙计划, 有的地方政府在引进资金和项目时饥不择食, 缺乏应有的评估和论证, 于是电池厂、造纸厂、胶鞋厂、化工厂、农药厂、水泥厂等成了“最受欢迎”企业。一时间, 乡镇经济增长点屡屡创下新高, 农民们也过上了农、工两不误的乐惠日子。然而, 冷静想想, 我们不难看出由这些企业带来的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科技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恶化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我们应该在看到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给乡镇带来巨大经济利益, 给农民朋友带来巨大实惠的同时, 更应该看到长远利益的不可逆转的缺失———环境污染。农村人口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周边土地因此造成的人为贫瘠、荒化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短期GDP的增长与绿色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哪个是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其道理不言而喻。

3. 规模无序扩张带来土地资源的闲置

对招商引资, 很多乡镇都在比拼引进企业的数量, 比拼政策优惠的程度。规模是扩大了, 优惠出去的也越来越多了, 其中当然包括宝贵的土地资源。而这些宝贵的耕地有没有物尽其用呢?有些用地单位因资金不到位、开发效益较低、技术支撑不够等原因, 将土地出租或不按照批准用途使用, 这就直接导致了土地的闲置;有些职能部门规划不合理, 管理不完善, 把关不严格, 将大片的土地低价格出售给没有发展前途的投资者, 这又间接造成了土地的闲置。招商引资的规模在扩大, 土地的闲置量也在扩大。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必然会加剧这些地区“吃饭”和“建设”的矛盾。更何况这一轮的土地闲置还势必引起新一轮的土地征用, 而用安置补偿办法去置换农民的土地权利的做法, 是无法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的。因此, 土地闲置直接伤害了农民的利益, 大大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长期以往会导致三农问题的加重。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的对策思考

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科学招商也是硬道理。要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良性循环,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全局, 统筹兼顾,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显现的矛盾。

1. 树立正确政绩观, 立足工作本位抓招商

有人用“乡乡点火, 镇镇冒烟”来形容乡镇招商引资的态势, 那么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呢?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上级下达硬性指标, 层层分解, 最后“全线招商”;二是农业税取消后, 乡镇政府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于是“政绩”、“效益”成了招商热的强劲的驱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浩大纷繁的工程, 招商引资只是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 乡镇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兼顾, 文化、卫生建设, 水利、环保工作, 计生、治安宣传, 不能有任何偏废。招商引资固然重要, 但不应是第一要位, 更不能是唯一抓手。乡镇应立足职能本位, 放眼全局, 将招商引资作为一个高效手段, 纳入新农村建设一盘棋。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 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前提下科学招商, 谋求发展, 绝不能以招商论英雄, 以招商定政绩, 更不能为了“形象工程”而忽视百姓生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发挥资源地域优势, 做精做优招商项目

做好项目是科学招商的前提和基础。乡镇政府要依托资源、地域优势, 按照科技含量、投资强度、效益预期和生态影响等标准, 精心做好每个招商项目。紧跟省、市的政策动向来立项, 紧抓地方特点来立项。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 筹划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 如滩涂的绿色食品加工、蚕乡的丝绸产品研发;针对新农村建设, 筹划一批社会公共服务和旅游项目, 如近湖近海的度假村、生态环保的“农家乐”;针对地方现有企业的深度发展, 筹划一批科技改革项目, 如港口开发、滩涂开发、风能开发。在众多可操作的子项目确立的基础上制定招商目录, 建立招商项目库, 并根据国家最新政策和市场走向对项目库进行适时的调整, 不断充实完善。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 变粗放招商为精细招商, 坚决阻止小污变大污、大污成大害的项目登陆, 坚决阻止虚假经营、破坏经营的项目上马, 坚决阻止只招商、未引资的项目投放。

3. 整合土地存量资源, 控规预审集约用地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土地已成为乡镇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深受困扰的因素。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土地管理形势, 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对拟立项的建设项目用地进行控规审查, 所有新建项目用那块地、用多少地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农民代表、专家学者联合审查, 方可准入;二是制定项目用地管理规范, 落实集约用地制度。按投资总额、投资强度、土地用途来投放适当的土地额度, 并且严格规定办公及生活设施的占地率、项目开工投产的时间以及单位土地的财政贡献等, 有效保证土地资产配置率;三是盘活已建项目中的闲置土地, 增加可利用的存量资源。对那些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土地进行普查摸底, 立项却迟迟上马的, 督促其加快建设步伐, 并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或收回土地;占地超规的长期闲置的, 劝其有偿调剂给急需用地的项目, 避免土地利用的粗放和浪费。总之, 要重点引进占用耕地少、科技含量高、附加效益多的项目, 积极推进“少增地”、“零增地”招商, 做到“成熟一片, 投产一片, 收益一片”, 走出一条“寸土寸金”集约型发展之路, 维护、保障扩大招商与合理用地的和谐局面。

总之, 招商引资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各地的地方政府要充分认清自身职能, 明确发展目标, 理清发展思路, 切实注意招商引资工作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牢固树立“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理念, 确保招商引资走向科学发展之路。可以说, 唯有如此, 才能在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的同时获得当地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摘要:招商引资是苏北欠发达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苏北乡镇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显现矛盾, 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出了招商引资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苏北,乡镇,招商引资,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奎祥.乡镇“热”招商究竟为谁忙[J].乡镇论坛, 2008, (3) :24.

[2]寇建国.乡镇招商切勿“饥不择食”[J].乡镇论坛, 2006, (10) :22.

[3]茅媛媛.当前乡镇招商引资中土地闲置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10, (1) :33-34.

[4]刘玉安, 吴凤梅.健康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招商引资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J].消费导刊, 2008, (1) :247.

西北地区某乡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西北地区某乡镇,产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 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建设事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事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然而小城镇的发展并不在于大肆圈地, 使农村变成城镇, 使农民一夜之间成为户籍上的城镇居民, 这样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的结果只能是画地为牢, 进城的农民失地失业, 城镇形同虚设。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 产业的发展才对小城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研究小城镇必然要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情况开始。

一、西北地区某乡镇产业发展的现状

南依秦岭, 北临渭河, 310国道沿镇而过, 下设21个行政村, 3.2万人。目前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 所到之处, 郁郁葱葱, 空气中充满着大自然特有的芳香, 农业基础较好。工业主要以乳业、机械加工、木材加工、建筑为主, 大多是个体、散户经营。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农贸市场、餐饮为主。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 较上年增长23%,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 完成原计划的2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67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9.1%。

二、该乡镇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该乡镇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该乡镇归属地级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的实施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与扩张, 该乡镇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的有利条件, 具体内容可归纳如下:

(1) 地理位置优越、土地级差低。处于渭河南岸, 310国道沿镇而过, 距离虢镇高速公路口5公里, 交通便利。位于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片区, 级差地租的作用比较明显, 其土地市场价格比市区要低的多。对于企业来说, 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将大大降低其投资进入的门槛, 对投资这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 新一轮的城市布局调整, 工业化的进程将加快。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该乡镇所属地级市的新城区, 该乡镇于2010年被划归为高新区托管, 是规划中的高新区科技新城所在地, 是未来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重点和行政中心, 这给乡镇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正在拓宽中的310国道和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新大道和高铁, 都将为乡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迎来新的契机。

(3) 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特色的多样性。本镇是山川原皆有的多层次地域, 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台就位于本镇所在地, 南山北水, 通过合理规划, 可形成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立体景观, 蓝天、碧水、青山, 这是非常难得的环境资源。特色农产品丰富, 主要有板栗、核桃、花椒、水蜜桃、猕猴桃等。这些先天的背景和特色不能被城镇化的浪潮所淹没, 而应该使其发扬光大和取得更好发展的良机。

(4) 强劲的投资吸引力。自20实际90年代初该乡镇所属地级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以来, 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对高新区城镇产业的促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倍受关注的“钛金属工业园”、“明星工业园”、“永清工业园”等。大量的招商引资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还有利于当地人口向非农产业的流转, 也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

2、影响该乡镇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非农产业的发展。首先本镇非农产业发展缺乏有序性, 主导产业远未形成, 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缺乏吸引、聚集资金的有效载体, 这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产业发展缺乏特色, 产业聚集度低, 综合集成效益难以提升;第三, 资金来源不足, 融资困难, 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天王镇的产业发展。

三、该乡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根据对本镇产业发展条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本文认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要合理规划, 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第一、二、三产业要相互协调有序发展, 形成产业支撑, 逐步架构比较完整系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针对这一问题, 未来天王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大体确定如下:川道工业、塬区农业、浅山旅游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1、川道工业主要形成以食品加工业和建筑业为主、机械制造加工业和轻工业品生产为辅的工业体系。

首先本镇具有得天独厚的食品加工条件, 具体应以奶业、果汁、肉制品、豆制品等农副产品为主, 从农副产品的收购、贮藏和加工, 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经济收入。其次, 本镇是未来高新区行政中心的所在地, 可以开发多样化的中高档住宅, 吸引高收入者入住, 提高消费层次, 并且创造服务需求, 增加服务就业。本镇空气清新, 人口较少, 环境优美, 适于居住, 发展中高档住宅, 可避开“水泥森林”, 远离城市的喧嚣。近年来,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 轿车走入家庭, 郊区高品位住宅的销售看好, 这有利于拉动郊区各种类型的城镇服务业的发展, 如物业管理、商业、饮食业、家政服务、汽车维修、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

2、塬区农业要具有特色。

本镇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又离城市中心不远,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来振兴其经济发展。如上海浦东孙桥镇, 该镇坚持走都市型农业的道路, 即适应大都市的具体环境, 以源头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为基础, 以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为主要手段, 形成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相互配套的大农业系统, 已取得良好的效益。

3、浅山旅游业。

上一篇:市场冲击形势下一篇:阅读教学的反馈与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