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2024-07-06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精选12篇)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1

一、市场信息预警系统的建立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重视市场信息,决定着这个企业是否能够客观正确的决策。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经营环境复杂,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做到随机应变,始终保持主动地位,密切注视商业信息的产生和利用的时间与条件。

公司现有关于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初步的分析比较松散,没有专门的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策划,传递上来的信息经常出现传递不准确和市场信息分析处理不深入等情况发生,这给公司领导的决策造成很大误导和困难,以至于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受到了极大打击。因此,为了使公司管理水平不再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变化,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公司全面快速发展,使公司能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加强市场和客户控制。

二、市场信息预警系统模式和功能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见上图所示,该系统主要能实现以下功能:(1)销售市场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布、国民生产总值和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预警。(2)政府方针政策等发生变化预警。(3)竞争对手的营销战略、战术、策略发生变化的预警。(4)顾客购买行为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预警。(5)重大产品质量、品种和产品功能等产品问题预警。(6)销售渠道的效率和效果发生变化的预警。(7)潜在客户、潜在竞争对手信息和分配信息发生变化大的预警。

三、市场预警信息的收集方法

1、内部报告

包括客户订单;销售预测表;销售汇总报表(月、季分地区);销售价格水平表;存货统计表;应收帐款统计表。报表提供结果数据要形成制度化,定期统计,一切数据只有在经过集合、归纳,对比时才有意义。

内部报告系统的核心是订单收款循环。这不仅是收集市场情报,也是分析企业内部营运状况,是营销管理的基础工作。重要的数据,往往就在身边。

2、外部情报收集系统

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消费者调查。应注意从消费者的角度收集,了解消费者的欲望需求,不要将消费者的意愿、表述"翻译"成制造商的想法,要客观。如工业品需注意:客户要求我们产品在其整体产品中的功能要求,可能的话要实际操作客户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二是产业市场调查。尽可能收集本行业的发展、现状、趋势,行业生存条件等方面内容,密切注意新技术在本行业的运用,同时也要关注与本行业相关行业动向。三是竞争调查。对竞争者的调查,要注意对其市场行为规律的分析,特别是主要经营者的变动及其它动向。四是营销渠道的调查。市场网络成员的地区、数量、规模、性质、营销能力、信用等级,代替竞争者产品情况、合作情况、主要经营者的情况等做专案记录,并需做动态的调查,定期(如半年)更新一次。五是宏观环境调查。要注意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主要产业的发展变化对本行业的影响,有些行业反应较快,如石油价格的变化等等。

四、市场信息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1)销售员、中间商、关联公司通过上述的市场预警信息的收集方法来收集市场预警信息,并进行初步筛选和整理后上报省办事处。

(2)业务科经过对上报上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常规信息的处理意见反馈给销售员、中间商和关联公司。业务科的市场预警信息通过三个途径传递给市场科。其一,直观的市场预警信息直接报到市场科进行信息加工,如从具体范围的出版物获得的信息;其二,通过市场预警信息库的对比认证后,再把市场预警信息报到市场科进行信息加工,如通过报纸、杂志和洽谈会获得的信息;其三,通过从营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如来自客户、竞争对手等获得的信息,业务科先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分为公司内部市场预警信息、公司外部市场预警信息和信息库市场预警信息,这三部分信息均进入市场科的分析系统和信息加工系统。

(3)市场科对从业务科转过来的市场预警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和分析,并形成策划方案。市场科在职权范围内可以给予解决的则反馈给业务科。无法在职权范围内解决的,要上报给营销副总。

(4)营销副总对于上报来的市场预警信息和解决方案进行审批。在职权范围内日常可解决的信息和方案给市场科一个确定的批复。重大预警信息和方案上报总经理批复。与销售体系无关的市场预警信息反馈给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

(5)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把从销售系统得来的市场预警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主要针对如产品性能和服务的改进,以及财务的控制、会计的核算、财务的分析等等,并形成解决方案。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可处理的,由该部门分管副总牵头解决。重大预警方案要上报总经理批复。

(6)总经理负责对重大预警信息方案进行处理和审批,同时把批复反馈给各部门和分管副总。

五、市场信息预警系统的流程和处理程序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是一个预警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其流程如图2所示:

摘要:市场信息的利用水平与企业能否正确地做出决策息息相关,所以,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立市场信息预警系统来规避市场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为此,本文以规避市场风险的角度对市场信息预警系统的建立、模式和功能进行简要阐述,进而总结出市场预警信息的收集方法、系统的工作原理、流程和处理程序。

关键词:市场风险,市场信息预警系统,工作原理,流程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2

2010-12-01 作者:尹振良、蒋红、朱睿、王锡洁、王思维、陈芳、刘勇

来源:2009年第八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

前言

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日益增长、不断提高的需求。气象信息服务通 前言

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日益增长、不断提高的需求。气象信息服务通常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等几大类别,针对不同的受众,其信息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已成为气象预报及其信息服务部门日益重要的职责组成部分,并在不断满足全社会各个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因其成因机制不同,影响的范围和频次都有很大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地理单元所造成的影响也有显著的不同。满足实际需求的气象信息服务普遍需要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与气象信息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成为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Web Services技术的兴起,地理信息服务技术应运而生,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被放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地理信息共享、分析与可视化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向前发展。针对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而言,一旦气象预报结果出来,气象信息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该结果必须立刻提供给多个信息服务部门使用和进一步分析处理,以往基于单机的信息服务系统越来越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有必要发展基于Web Services、具有网络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特点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

本文拟结合青海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探讨地理数据处理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功能实现方面的应用。本系统采用ArcGIS Server for Java平台。地图服务及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概述

ArcGIS Server是ESRI公司推出的一套后台基于ArcObjects搭建的强大的B/S开发工具,用于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的企业级GIS应用平台。它不仅可以提供在线地图发布和在线地图浏览的功能,而且可以提供在线的地址编码服务(Geocode Service)、地理数据处理服务(Geoprocessing Service)、地理数据服务(Geodata Service)和3D地图服务(Globe Service)等。本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实际使用到地图服务和地理数据处理服务的网上发布和功能调用。

地图服务是使用最多的一种ArcGIS Server服务。该服务可以支持发布二维地图(ArcMap的mxd文档)。通过该服务,用户可以访问以ArcMap组织的地图数据和地图表现样式。地图服务中还支持建模操作,OGC WMS和KML数据格式,以及在线编辑空间数据等功能。地图服务部署在ArcGIS Server上,运行中需要服务器对象管理器(SOM)和服务器对象容器(SOC)的支持。SOM主要在地图服务的管理、启动和关闭以及地图服务的运行服务器(SOC)的添加、删除及负载均衡方面起着专门的作用。SOC主要负责运行地图服务并处理应用层提交的请求。

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就是将在ArcGIS Server服务器端建设好的地理数据处理模型或者包含一个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工具层的地图文档发布为一个服务。地理数据处理模型是一个定义空间模型或地理数据处理工作流的工具,可以用可视化工具Model Builder创建地理数据处理模型,也可以用文本编程以脚本的方式创建模型。所有的地理数据处理工具可以用作创建模型中的处理,一个模型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它们可以链接在一起,也可以不链接在一起。一个处理包含一个工具、输入和输出。通过构建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可以自动完成地理数据处理工作流。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是一个基于Web的地理数据处理工具,客户端提交处理请求,服务器执行空间分析和建模,然后把执行结果展现在客户端,它便于组织内部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操作,实现了功能的共享。

ArcGIS Server的服务可以通过Local或者Internet两种方式进行连接。Local方式直接连接到SOM上,通过AO进行交互,所以必须在本地有AO对象才可以进行连接。Internet方式直接连接到Web Service的引用地址,它是通过本地对象连接的。对于Java ADF而言,本地对象表示连接ArcGIS Server的类存在于本地JRE中。ArcGIS Server在发布每一个服务时,也同时发布了一个Web Service,因此我们可以通过Web Services的方式来直接访问ArcGIS Server上的服务,这样极大的提高了部署的灵活性。用户可以通过在Java中创建代理类的方式访问这个Web服务,如下图(图1)所示。本系统采用Internet方式在Java中创建代理类的方式来访问ArcGIS Server上的地图服务和地理数据处理服务。

图1.ArcGIS Server服务的两种连接方式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基于Web Services的理念,采用ArcGIS Server 9.3 + SQL Server + J2EE软件开发模式搭建了一个B/S架构的业务运行系统。整个系统自下而上可分为数据层、服务供给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图2)。数据层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气象数据库,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采用SQL Server进行气象历史数据、预报数据的有效存储与管理。地理数据采用ESRI Geodatabase数据模型,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保存在SQL Server中。服务供给层的作用是从数据库中提取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然后通过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分别满足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信息发布需求的气象信息产品。这里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编辑功能、矢量数据叠置分析功能、地统计分析和栅格数据分析功能以及地图制图功能。这些功能通过ArcGIS Server Web应用程序定制或者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来实现。应用层的主要内容就是定制一个易学易用的用户界面,用以实现有关气象信息与地理信息组合产品的网上发布,并进行用户访问控制,根据用户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

图2.系统体系结构示意图 基础地理数据库

本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两个方面。其中气象预报结果需要经过处理和变换生成的矢量图层数据库和气象灾情服务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的组织采用ArcGIS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体系结构。在Geodatabase中,所有基础地理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和数据表单均保存在一个地理数据库中,并组成层次分支结构。在地理数据库中包含一个数据集、一个数字高程模型、若干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若干数据表单。数据集中包括所有的基础地理矢量数据。本地理数据库内容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有关表单。所有数据存储在一个Geodatabase中,位于分支树顶端,以下包含一个数据集Albers,存储所有矢量数据。与该数据集并列的是各种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表单数据。这就是说,所有矢量、栅格数据和影像数据均进行了地图投影转换,采用亚伯斯(Albers)等积圆锥投影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相应地,其中特征属性表中的面积项是有意义的。地理数据库包括以矢量方式分层存储和管理的境界线、水系、交通、居民地、地貌等要素。数据集的分层命名与国家地形数据库数据命名方式一致。相应建立分县、乡(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并通过通用政区编码字段与地理数据库中的图层建立链接关系,并参与空间数据的分析。5 系统功能

根据需求,本系统需要实现如下功能:

(1)基本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在Web页面上所有用户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漫游、查询、度量等工具进行青海省基础地理图层的操作,可以将有关图层显示和关闭,可以查询特征图层的属性数据表。

(2)气象数据导入及其处理:系统在气象台局域网中与MICAPS系统文件夹下的数据集保持链接关系,有权限的用户可以通过菜单和弹出对话框方式选择要导入的气象数据类型(如气温)、设置插值方法、设置等值线间距等参数。在服务器端完成数据格式从文本文件到ESRI Shapefile数据格式的转换,并实现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站点记录在地图上的显示,以及风向风速的风向杆标注;系统还可以调用服务器上的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对站点数据进行插值等操作,最终以等值线或者等值面的形式显示在地图上。

(3)灾情范围的确定与在线勾绘:将数据编辑功能集成到网页中,授权用户根据天气形势分析结果,在网页上用鼠标手动编辑、交互式绘制灾害影响区域,用于发布灾害预警或者灾害损失评估分析。

(4)暴雨洪水预报:操作人员依据天气预报结果勾绘暴雨范围,系统将此暴雨区域与地理数据中的流域分区图层进行叠置分析,得到暴雨落地各个流域的范围大小,形成结果表单。进而如果知道暴雨量大小,就可以估计产生洪水径流量的多寡。

(5)灾害损失评估:操作人员依据天气预报或气象分析结果勾绘冰雹、干旱、暴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然后将该图层与政区图、草场资源分布图等进行叠置分析,结合政区图、草场资源分布图以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人口、财产损失,结果以表单形式存储。

(6)制图打印功能:以图像形式保存结果分析地图页面,或直接送打印机输出。

(7)灾情信息管理与快报生成:对参与灾情分析的气象站点进行管理,添加新站点,删除不再发挥作用的站点;进行灾情信息资源管理,添加新的气象灾情报告记录到数据库中,并对已有报告记录进行数据库维护;添加或修改灾情防止对策数据库记录;在这些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灾情预警决策的需要自动完成气象灾情快报的制作。

(8)用户管理:将系统用户分成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灾情评估分析员和普通用户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本模块可以创建、删除用户,并赋予相应的权限。

(9)基于Google Earth API的天气形势分析与预警模块:本模块基于Google Earth API,可充分有效地利用Google Earth丰富的地理信息和遥感影像资源,授权用户在气象数据导入完毕、灾害影响区域手动勾绘完毕后可以通过点击菜单将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区域导出到三维显示平台,进而可以在三维场景下浏览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数据。本模块集成本系统所建立的青海省基础地理数据集,实时叠加和更新等温线、等压线、降雨色斑图、灾害预警区域等数据,以及实时显示FY-2卫星云图、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天气预报等功能。6 地理数据处理建模及其服务发布 6.1 数据格式转换及数据导入处理过程

由于原始的气象观测数据是以文本格式、单站点记录形式保存,无法实现在地图上标注及生成等值线等操作,进而也无法满足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对气象数据的分析与判断,所以需要先将原始的气象数据转换成ESRI Shapefile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插值、平滑处理、定义投影坐标系、裁切、导入Geodatabase等一些列地理数据处理过程实现气象数据以不同的方式在地图上标注与显示,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在本系统中,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发布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来实现的。

图3.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流程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根据实际调研,需要将温度、降雨、气压、风向风速四类气象台站数据转换为地理数据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显示。这四类数据中温度、降雨、气压既需要在地图上标注出单个观测站点的数据也需要把经过地理数据处理生成的等温线、等压线和降雨量色斑图显示在地图上;风向风速数据只需要将单个站点的观测数据用风向杆根据风速的大小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即可。所以,系统建立了站点观测数据导入模型、等值线数据导入模型、降雨量数据导入导入模型、风向风速数据导入模型,以满足四类气象数据的格式转换与在地图上标注显示的要求。

站点观测数据导入模型(图4)实现如下功能:把温度、降雨、气压三类气象数据的站点Shap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进而完成站点观测数据在地图上的标注显示。系统在实现过程中,在地图文档中添加三个点状图层分别作为温度、降雨、气压三类气象数据的站点观测数据的显示图层。模型每次运行时,根据气象数据的类型决定把导入的站点观测数据拷贝到哪个显示图层。模型处理完成后,刷新地图页面即可实现新导入的数据在地图上显示。

图4.站点观测数据导入模型

等值线数据导入模型(图5)实现如下功能:把温度、气压两类气象数据的站点Shap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进而完成温度、气压数据以等值线的形式在地图上显示。

图5.等值线数据导入模型

降雨量数据导入模型(图6)实现如下功能:把12小时降雨、24小时降雨、过程降雨三类降雨数据的站点Shap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完成降雨数据以降雨量色斑图的形式在地图上显示。

图6.降雨量数据导入模型

风向风速数据导入模型(图7)实现如下功能:把风向风速数据的站点 Shapi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完成风向风速数据以风向杆形式在地图上显示。其中风向杆是通过风向杆字体ESRI Weather标注实现的,风向杆的旋转角度则是从原始数据中经过数据格式转换得到的旋转角度;风速的大小换算成风向杆字体大小的等级,再加上字体的其实ASCII值,便得到风速所对应的风向杆字体的ASCII码值,最后将ASCII码值赋给speed字段,用以在地图上标注显示。

图7.风向风速数据导入模型

6.2 灾情分析处理过程

本系统实现的灾情分析功能也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地理处理模型实现的。灾情分析过程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先手动在相应的灾害类型数据层上在线勾绘出灾害影响区域然后与Geodatabase 中的行政区划数据层或者流域分区数据层进行叠置分析(Intersect),再经过自动计算受灾面积、生成DBF数据表、删除临时数据等地理数据处理过程,最后通过程序访问DBF表中的相关数据列显示在客户端页面上,即完成了灾害影响区域分析。灾情分析处理过程如下图所示(图8)。

图8.灾情分析处理流程

青海省境内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气象因素诱发的灾害主要有雪灾、暴雨洪涝及强降水、冰雹、干旱、雷电、低温冻害、大风、沙尘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九种灾害类型。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根据这九类灾害在Geodatabase中建立九个多边形图层,每个多边形图层对应一种灾害类型。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天气预报结果判断将要发生灾害时,即在相应的灾害类型图层上手动编辑出灾害影响区域,进而灾害区域在地图上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达到灾害预警的目的。

系统的灾情分析处理主要是通过灾情分析处理模型实现的,灾情分析处理模型如下图(图9)所示。灾害影响区域作为模型的一个输入数据,行政区划或者流域分区作为模型的另一个输入数据,将两个输入数据进行叠置分析。模型在运行时根据灾害类型通过程序控制参与叠置分析的灾害影响区域数据层,同理行政区划层和流域分区层也通过程序控制哪一层参与叠置分析。叠置分析后,经过自动计算受灾面积、生成DBF属性表、删除临时数据等操作完成灾情分析处理。最终灾情分析结果将以统计报表形式在客户端显示。

图9.灾情分析处理模型

6.3 气象数据及灾害预警区域导出处理过程

系统本部分通过建立地理处理模型实现了将等温线、等压线、降雨量色斑图等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区域数据导出成KMZ格式数据,以便气象数据和灾情预警区域在基于Google Earth API的三维显示平台上进行显示。数据导出过程如下图所示(图10)。系统将经过数据导入处理的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区域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添加到地图文档中。在地图文档中设置好数据的显示风格,然后地图文档作为地理处理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地理处理过程转成KMZ格式数据,即可在三维显示平台浏览导出的数据。数据导出处理模型如下图所示(图11)。

图10.数据导出处理过程

图11.数据导出处理模型

6.4 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发布过程

在将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时,ArcGIS Server对模型的输入、输出参数的数据类型有特殊的要求。以上所述的模型中,FeatureClass数据类型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将模型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时系统就会报错,无法发布服务。本系统的解决方法是:先在Model Builder中建立模型,将模型集成在工具箱中;第二步建立脚本模型,通过脚本调用工具箱中的模型,脚本模型的输入、输出参数全部设置为String类型;每一个模型对应建立一个脚本模型,将脚本模型同样集成在工具箱中,最后将脚本模型工具箱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这样就满足了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对输入、输出参数数据类型的特殊要求。以等值线数据导入脚本模型为例,脚本代码如下图所示(图12)。

图12.等值线数据导入脚本模型

在ArcCatalog中,把建好的脚本模型工具箱,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系统在运行时,用户在客户端浏览器通过发送访问请求到Web服务器,由Web服务器通过程序调用GIS Server上的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在GIS Server上完成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后通过Web服务器把结果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这样就实现了地理数据处理服务的共享。

图13.气象要素在地图上显示

图14.灾情预警及评估分析

图15.灾情预警区域三维显示 结论

本文基于ArcGIS Server平台开发了青海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探索表明,在把原始气象数据转换成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地图上显示的过程中,建立合适的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并将模型发布成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在WebGIS数据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系统达到了预计的功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

1.前言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向国土资源部门应用,以ArcGIS为技术平台,集地质灾害预警管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管理和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管理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

2.总体设计

1)系统目标

根据国家和各地区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依照各地方地质灾害管理工作流程,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以ArcGIS为平台,以网络传输为通讯手段,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分析及成果签批发布的自动化、科学化;实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规划、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搬迁治理等地质灾害数据的存储和共享利用;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作出分析、评估,为各级政府快速组织相关资源,实施抢险救灾,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服务。

2)技术路线

本系统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和外在致灾因素(如降雨、人类工程活动、植被破坏等)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现有地质灾害调查基础资料及各类关联因素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并通过充分利用ArcGIS平台提供的GIS技术手段,综合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的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生成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级图。整个预报预警模型开发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总体技术路线图

在本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对GIS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国土资源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海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势必要求通过具有海量数据管理能力的 GIS 软件来完成,由于ArcSDE本身所具有的海量数据存储、多用户并发访问、版本管理、长事务处理等强大优势,在本系统中引入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引擎,它利用Oracle关系数据库在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手段,将海量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有机地组织和管理起来,通过其内部异步缓冲、空间索引等先进的机制,提供对空间数据的多用户高效并发访问,为本系统的高性能品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系统介绍

1)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两网、一库、六系统”的应用架构,两网指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广域网和Internet外网网络资源;一库指建设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信息库作为数据支撑;六系统指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地质灾害自动化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外网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移动地质灾害信息查询系统及国土资源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系统间相互集成、共享数据、结合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系统总体架构图

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与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的气象、雨量、水利数据共享等,同时为其它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如水利部门的山洪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地质灾害自动化预报预警系统用于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等级的分析计算,实现预报预警成果输出,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和受害群众的转移避让预案决策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和外网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信息应用管理,以及提供灾害预警发布、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等功能,两者面向的用户不同分别部署。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政务信息网联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外网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从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中功能提取,运行在外网INTERNET环境中,适用于乡(镇)国土所用户及社会公众。

移动地质灾害信息查询系统通过无线网络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地质灾害信息和及时上报地质灾害信息的需要。

应用系统与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相连,实现综合会商。

2)系统功能

 预报预警

综合有关地质和地理基础信息、地质灾害信息和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分布范围,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 地质灾害信息管理

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对地质灾害点灾情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提供地质灾害点分布图GIS功能。构建立体三维景观,逼真反映灾点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貌,并利用三维景观分析地质灾害点的空间信息。

 地质灾害监测管理

对群测群防信息、群测群防监测数据进行管理。支持多种监测数据上报方式,支持以网络上报或短信上报监测数据。

 预报预警信息发布

对预报预警信息进行发布。

 应急处置管理

对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群众转移预案及地质灾害点临时避让的信息进行管理。

 地灾评估治理

地震预警系统引发预警作用之争 篇3

对此,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嵇少丞在其博客撰文《谈谈地震预警》,对此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6.5级以下地震,预警的作用并不明显,不如花力气提高国内建筑质量。嵇少丞介绍道,一次6.0到6.5级地震的全部遇难者几乎都在离震中50至60公里以内,然而该区正是地震预警盲区,不可能在地震波到来之前收到预警。“这是理论和技术不可能突破的局限,在距震中的50公里之内地震预警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地震波赛跑无法获胜。”相反,离同震破裂太远(>100公里),则无需收到地震预警,因为地震强度不具有太大破坏性。因此,嵇少丞认为,此次鲁甸发生地震,对云南昆明与丽江以及四川成都发出预警是没有必要的。对于6.5级以下地震,预警的作用并不明显。

对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却认为,不预警才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的研究表明,地震预警对民众有四个作用:逃生、避险、安定人心、告知。

王暾称,研究所经过计算得出盲区半径应约为21公里,而非嵇少丞所言的50公里,“换算成盲区面积,整整相差六倍。”王暾介绍,研究所目前已经在全国18个省市安置了3200个地震仪,此次成功预警昭通地震,也是因为研究所提前在昭通地区安置了58个监测点。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4

其一, 集团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不集成。管理和业务流程被职能型组织或者缺乏系统支撑的流程型组织“条块分割”, 集团很难有效地参与到日常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中。不少集团采用划分权限、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日常管理, 比如日常经营支出由下属企业管理, 重大支出需上报集团审批, 资本性支出需上报集团审批, 但由于审批时间长或者下属企业有意将大额支出分次支付或未经集团审批发生资本性支出, 集团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当业务经营发生重大偏差时, 也没有办法通过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管及时纠偏;更有甚者, 一些下属企业为了掩盖其经营管理上的偏差甚至有意调整相关数据从而导致集团财务信息失真。

其二,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不集成。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 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 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 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信息的不集中、不及时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在执行管理事务时, 不能方便地、低成本地获取相关的支持信息。不少集团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只能依靠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层层编制逐级上报, 通过大量人工获取相关信息、协调预算冲突等方式进行, 等到预算确定时往往年度已经开始;相关人员在进行日常经营或管理活动时, 往往难以了解到其所执行的事务是否已经有预算;而预算监控人员往往只有等到事务已经发生, 到财务报账环节才发现没有预算, 而这时已既成事实。反映到资金管理上, 同样如此。可以想象, 依赖零散的、不相关的信息, 即便这些信息是海量的, 也难以做到监管有力和及时, 同时由于相关性差难以相互印证, 也难以保证其准确性。

其三,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上存在局限性。集团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方式落后、手段欠缺等问题。下属企业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 资金管理不严, 投资随意性大、有沉淀现象、周转慢、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显现。例如, 集团各下属企业中有的账面可能存在多余的资金, 而有的却急需资金;还有的甚至并不存在明显的资金不足或完全有能力从银行贷款, 但出于其他目的, 一味向集团要钱, 而集团只凭定期的报告或报表, 很难准确、及时地掌握下属企业实际的资金存量、占用状况、周转效率、流动比、速动比、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 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使资金不能统筹使用, 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资金运作负担和经营风险, 影响集团整体利益的发挥, 同时也易使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粗放化, 对集团整体利益的发挥和快速的发展都是极大的障碍。财务危机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 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 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

二、集团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众多国内知名集团的财务管理创新实践表明, 破解集团财务管理的难题需要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基于由战略、组织和流程决定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构建一套集团管理信息平台。

其一, 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传统的记账型财务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集团管理要求。这也是众多CEO对CFO越来越不满的重要原因。现代的集团管理要求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推动战略的执行、监控战略执行的过程、发现和纠正战略执行的偏差、评估战略执行的结果。因此, 需要创新集团管理的模式。从众多国内知名集团的财务管理创新实践中总结发现, 现代集团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以战略为导向, 通过预算将集团战略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中, 通过资金管理保持集团“心血管”系统正常运营并与预算配合监控战略执行, 通过会计核算及时反映并监督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通过报告系统及时反馈战略执行动态并与预算对比评估战略执行效果。现代的财务管理是一个成体系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而不是象以往那样不同部分自成一体、相互割裂。预算为执行、监控与报告评估提供依据, 会计核算为监控、报告、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报告为评估与决策提供依据, 反过来又影响预算、核算的基本内容。因此, 构建这样一套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必然要以战略为导向, 基于战略需要进行组织优化, 并通过流程规范确定业务处理的规范与权限。

其二, 构建集团管理信息平台。传统的手工加电脑方式不能帮助集团企业破解集团财务管理的难题。首先, 手工加电脑方式不能实现信息集成。手工加电脑方式有助于日常管理和业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分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分享, 但由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人并不一定是数据的使用人, 分发的信息并不一定符合使用人在时间上与内容上的需要。其次, 手工加电脑方式不能实现流程集成。手工加电脑不能实现流程集成, 不同的流程节点不能通过系统有效的联接, 仍是一个个孤立的散点, 即使通过系统外严格管理的方式仍然难以实现有效的流程控制。最后, 手工加电脑方式也不能实现人员的集成。人和事仍然是分离的, 不同的人通过手工或电脑在处理自己的事, 与己相关的由其他人驱动的事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及时处理, 如报告审批人需要报告人找到审批人, 审批人知道有这件事后才能处理。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为集团企业提供集成的、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平台。首先, 其能够实现信息集成。基于一体化设计, 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科目、人员等基础资料以及权限的配置在系统中搭建出来, 由于其基于现代的网络技术运行, 数据结构及权限可管理, 因此, 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网络可支持的方式都能够方便的访问到其有权限的信息。其次, 其能够实现流程集成。基于现代工作流技术, 集团财务管理的各种流程可以很方便的在系统中定义出来, 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流程监控工具。最后, 其能够实现人员集成。基于信息和流程集成, 通过现代的消息发布技术, 可以根据事务处理的确定流程将不同的事分发给适当的人, 而处理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支持的任何方式进行及时处理, 且由于流程是可监控的, 流程中的人可以随时了解到这件事到了什么样的处理环节, 人和事是结合的。此外, 国内最先进集团管理信息平台技术还针对中国的集团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特殊需要提供支撑集团业务、组织、流程调整的功能。

其三,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财务危机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 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 因此建立与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集团企业可通过建立财务比率诊断表来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该表是对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预先设置判断标准, 然后计算这些财务比率的实际值, 并将其与标准值进行对比, 以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判定的方法。通过选用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三大类指标, 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诊断 (见表1) 。运用财务比率诊断表将企业实际指标与标准指标的比较, 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诊断。该方法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要求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时, 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来选定最能代表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指标, 形成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比率判定表。此外, 标准值的设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确定与调整。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 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 如出现产品积压, 质量下降, 应收账款增大, 成本上升, 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财务危机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不同的财务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大部分财务危机的形成与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等有关。因此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才能最终防范并化解财务危机, 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公司理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高超:《企业集团协同管理研究》,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4]樊行健:《财务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陈慧:《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端木正:《关于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分析》, 《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3期。

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篇5

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国华河北分公司冰峰风电场

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日

冰峰风电场

一、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向风电场作业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预警信息,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冰峰风电场一切预警信息的发布。

三、术语和定义

3.1 预警:指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3.2 报告:是向上级单位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单位的询问。

四、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预警信息发布要准确、及时、客观、全面,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员工生命健康,维护公司财产安全,确保安全生产。

4.2 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应当根据职责权限和程序要求,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风电场或工作地点进入预警期,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和宣布解除警报。

冰峰风电场

4.3 预警信息包括以下所列险情:地震、强风、大雨、强降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以及现场人员汇报的预警信息。

4.4 预警信息应当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

4.5 安全生产隐患预警通知单由安健环部按职责分工拟定发出。4.6 所列险情发生时,应急办公室应立即按照处置要求,向有关班组和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和处置命令,停止生产,先撤人员,再分析原因。

4.7 充分利用调度通讯、手持扩音器、无线通讯、手机短信、飞信、对讲机等传播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8 风电场作业人员接到预警信息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做好防御和处置工作,避免或者降低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

4.9 值班人员要随时关注预警信息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现场情况,确保通信联络畅通;及时向上级单位通报情况,加强沟通协调,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

4.10 全体员工有义务向风电场应急管理办公室提供预警信息,瞒报、漏报的将严肃追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预

冰峰风电场

警信息。

4.11 预警信息发布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息的发布出现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五、检查与考核

5.1 公司对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进行。

6、附则

地震预警系统:如何帮助逃难? 篇6

地震无法预报但能预警

日前,成都市地震预警系统项目建设已正式启动,这也是中国首个开建的城市地震预警系统项目。据了解,该系统采用的技术前期经过大量试验、检验,已经监测并成功预警超过150次地震。

“地震无法准确进行预报,但是能够预警,预警不是预测,它是在地震发生以后做出的,只要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就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谭成轩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表示,目前,全世界仅日本和墨西哥已建成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地震预警系统。因此,尽管日本、墨西哥是地震多发国家,大型地震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但是造成的伤亡常常要比其他一些国家小得多。

“在日本,人们具有较强的地震意识,在收到比如手机短信这样的地震预警以后,人在1~2秒至多3~4秒的时间就可以做出地震避难的反应,如果是有20秒左右的预警时间,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文科教授说。

不过谭成轩表示,如何保证手机、电视、广播等信息接收终端的畅通是个很大的挑战,否则,在地震危险来临的时刻,就是发布了临震预警,大量的人群无法接收到预警信息,依旧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7·21”大暴雨,尽管北京市气象局已经及时发布了预警,但是因为管理和技术衔接方面的因素,很多人并没有及时收到预警信息。在未来的地震预警中,这样的事情同样也有可能发生。

另外,如果人们地震风险意识不强,就有可能影响地震预警系统实施的效果,比如收到短信后第一反应不是躲避危险而是慌张或不以为然,这就使得预警失效。因此,在我国,加强老百姓的地震意识教育和地震科普教育也是当务之急。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打时间差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科学依据,就是利用地震的横波和纵波以及电讯号传递速度的差异打时间差。

谭成轩说,地震发生时,随即会产生地震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地震波分为三种类型,即纵波、横波和面波。其中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它最先从震中向外扩散,使地面上下震动,破坏性较弱;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第二个向外扩散,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而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被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发生的一瞬间,预警系统可以在接收到纵波信号以后及时预警,由于电讯号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因此利用电讯号在地震中心向外传递信息,就要比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都要快得多,这样地震中心周边的一些区域就能够赢得宝贵的避灾时间。”谭成轩说。

“如果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从地震发生开始计时,在5~7秒的时间内就可以发出电讯号,震中附近的其他一些地方几乎在同时就可以得到预警信号,由于地震横波传递慢,对于100公里外的地方,可以留下20秒的预警时间。”王暾说。

市民如何接收预警信号

研究表明,利用地震波建立的预警系统并不适用于地震中心,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的非中心区域,如果能够做到提前3秒预警,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提前10秒预警,人员伤亡比将减少39%;如果提前20秒预警,其人员伤亡比将减少63%。有分析认为,若汶川特大地震时有预警系统,可以减少人员死亡2万到3万人。

而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是要与先进的信息接收终端系统连接在一起。据了解,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将为正在建设的成都地震预警项目提供核心技术。

王暾说,城市地震预警系统建立以后,从技术上讲,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视、广播提前收到预警消息,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疏散避难。比如,城市管理部门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让地铁、高铁等轨道交通提前停止行驶;行人跑向空地;医生停止急救手术;燃气阀门关闭;危险化工厂紧急停止作业等,从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预警系统值得大范围推广吗

尽管建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减少大地震发生时的伤亡,但是成都究竟有没有必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有不同看法。他表示,从地质上讲,成都并不处于大型地震多发地带的附近,就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100多公里之外的区域,其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也很低。在当时,没有地震预警系统的时候,也没有给成都市造成严重的破坏。

“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成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孙士鋐说,其实并不仅仅是成都,他认为我国大中型城市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虽然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但是与墨西哥和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发生大级别地震的地点一般不在大城市附近。

当然,孙士鋐并不反对我国进行地震预警系统的一些实验和研究,他对记者表示,目前地震科学还有很多难题没有逾越,如果在未来,我们能够掌握我国大型地震发生的一些规律,并对重点区域进行进一步确认,在其附近的一些城镇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在大地震来临时就会减少人员的伤亡。

对于孙士鋐不支持成都等城市建地震预警系统的观点,王暾并不认同。以成都为例,王暾说,成都的预警系统除了成都市区,还覆盖到龙门山断裂带(成都段)附近的都江堰、彭州等,汶川大地震时,这些地方也都造成了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如果有地震预警系统,情况就要好得多。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7

1 各要素预警指标的建立

目前, 襄垣县区域自动站仅有温度、降水、风速、风向四要素, 分别分析高温、低温、暴雨、大风、寒潮的预警指标。这里的预警指标是以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为基础, 但不完全照搬, 而是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建立的易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预警指标。兰红平提出的预警信号发布时应注意遵守的四个基本原则为:时机得当、发布慎重、应变迅速、减灾为本, 这是以预报为基础的预警原则。这里的预警指标是以天气实况为基础的, 应遵循“既不能发布过频, 也不能将易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漏报”的原则。

1.1 大风预警指标

大风使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 对农业设施破坏严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的最低指标为平均风力在6级以上, 即>10.7 m/s, 与本地情况基本相符。而本系统的大风预警指标的最大风速达到10.7 m/s以上, 因此, 按实际风力发布信息即可。在系统试运行中, 用极大风速 (3 s最大平均风速) 和最大风速 (10 min最大平均风速) 分别试验。2011-11-22T12:00—13:00的极大风速和最大风速 (如表1所示) 相差3.8~7.0 m/s, 8个站中有6个站的极大风速达到了发布标准, 而最大风速无1站达到发布标准。本站得极大风速为14.2 m/s, 体感一般, 随后全县各乡、镇也未有灾情上报。因此, 指标应以最大风速设定。一天中 (以7:00为界) 达到大风指标的天气可能在连续数小时中出现, 只发第一个达标的大风预警。

1.2 降水预警指标

襄垣县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旱中有涝, 降水分布严重不均。每年6—9月的山洪、泥石流、塌陷防灾工作压力较大。考虑到以防汛为目的降水预警发布的时效性, 本系统只发布1 h、2 h、3 h达指标的降水量。

1 h降水预警指标为≥10 mm, 2 h降水预警指标为15 mm, 如表2所示。为了避免出现上时段降水量已≥15 mm、本时段无降水而发布的2 h降水预警等情况, 将指标条件定为“ (R1+R2≥15) , R1>0, R2>0”, 可满足2 h降水预警的实际需要, 且与1 h降水预警指标条件不冲突。

3 h降水预警指标为25 mm, 如表3所示。指标定为“ (R1+R2+R3≥25) , R1>0, R3>0”, 可满足3 h降水预警实际需要, 且与1 h或2 h降水预警指标条件不冲突。

2011-07-29各站均出现较大降水, 降水预警发布情况如表4所示, 预警信息基本能够满足防汛服务要求。

襄垣最大的水库——后湾水库是国家大 (II) 型水库, 防洪抢险应急工作十分重要。水库所在流域的上游主要在沁县区域, 所以加入了沁县的漳源、册村、南泉、故县、杨安、次村6个自动站降水预警。

襄垣属海河流域, 浊漳河的3大干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别从境内的贺家垴、南沟、吴北入境。西源、南源在甘村汇合, 至北底乡合河口与北源汇流, 注入黎城, 流经8个乡、镇。因此, 加进了浊漳河上游武乡县的洪水、蟠龙、监漳3个自动站水预警。

1.3 高温预警指标

夏季, 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生长发育会受到不利影响。本地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为39.1℃, 高温预警指标定为≥35℃。统计近21年的资料, 如表5所示。从每年日最高气温 (从各时段最高气温中挑取) 出现天数分析, 符合“既不能发布过频, 也不能将易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漏报”的原则。一日中达到高温指标的天气可能连续数小时, 只发第一时段最高气温预警。

1.4 低温预警指标

冬季低温预警主要提醒人们及时添衣保暖, 提醒各级领导关注群众的供暖状况。襄垣站最低气温历史极值为-29.1℃。统计近21年的最低气温日数, 如表6所示。因大部分区域站较襄垣站气候偏冷, 上马、王村、西营最低气温较襄垣站低4℃, 低温预警指标定为≤-20℃。

因本地降温突发性不强, 但随着夜间气温的降低容易达到最低气温预警发布指标, 考虑到防御本类灾害不需要夜间提醒的实际需求, 规定仅在6:00—20:00发布预警, 且一日中 (以7:00为界) 达到低温指标的天气可能连续数小时, 只发布第一时段的低温预警。

1.5 寒潮预警指标

寒潮天气对本地的危害极大, 特别是在4月果树开花时节, 需及时提醒果农采取防冻措施;在10月需及时提醒农民收冬白菜。本系统参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规定寒潮预警指标为: (1) 最低气温≤4℃, 最大风速>8 m/s (5级) , 48 h降温>8℃; (2) 最低气温≤0℃, 最大风速>10.8 m/s (6级) , 24 h降温大于12℃。

一日中 (以7:00为界) 达到寒潮指标的天气可能连续数小时, 只发第一时段寒潮预警。

2 各要素合法性检验

为了避免因自动站数据异常而误发预警, 对各要素做了合法性检验, 有疑问的可立即发短信与负责测报业务及设备维护的人员联系。合法性检验依襄垣站历年统计极值确定标准, 如表7所示。在实际工作中, 风速、气温非常稳定, 一般不会出现错误。降水出现异常主要有两种情况: (1) 承水器网罩或漏斗堵塞; (2) 人为给承水器灌水。第2种情况会导致误发预警。因此, 除了对1 h、2 h、3 h降水量是否超出历史极值检验外, 根据降水的连续性, 系统对每次达到发布标准的1 h降水, 要检查第一个1 min降水达到5.0 mm的前1 min是否有降水, 如果无降水, 立即发短信与负责测报业务及设备维护的人员联系, 人工排除疑问后再发布预警, 最大限度保证降水量预警不失误。

3 系统的实现

本程序用Visual Basic6.0语言编程, 流程如图1所示。

3.1 数据库的访问

使用ADO数据控件访问市气象台自动站数据库服务器, 在每个整点后的05分05秒对各站完成1次循环, 即进行1次远程查询、合理性审核、是否达到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标准判断、短信发布, 然后追加要素记录和已发短信记录。要素记录、已发短信记录均可以通过菜单“数据库”和“短信记录”查阅。之所以规定在每个整点后的05分05秒开始循环, 是考虑到每个自动站采集器时间快慢的差异, 保证访问数据库在每站资料全部入库后执行。

3.2 系统的初始化

系统用户分为管理员和一般用户, 管理员有权设定的主要参数包括管理员密码、区域自动站站名、区站号和各站对应的服务用户手机号等。

第一次运行或退出程序1 h以上, 重新运行程序, 程序会自动连接远程数据库, 查询各站前24 h各时段降水量、前24 h各时段最低气温和24 h、48 h日最低气温, 补进本地数据库, 不需人工添加, 由程序初始化模块完成。

3.3 短信发布功能的实现

本系统发布短信采用了短信猫 (GSM MODEM, 适用于WAVECOM、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 , 支持标准AT指令的GSM短信终端。短信发布格式如表8所示 (ZM$表示站名, FL$、Str$表示对应要素值, LJ$表示降水量级, Phour表示时间) 。另外, 也可以将短信发布给电子显示屏或大喇叭。

3.4 增加了监控和查询功能

加进了自动站运行状况监控功能, 在程序运行中如果发现某站资料未按时入库, 每次测报业务中心和设备维护中心负责人都会收到系统的短信提示 (如表8所示) , 提醒维护人员要及时处理故障 (可能是自动站采集器时间不准等原因造成的) 。

附加了以表格和柱形图查询分钟雨量的功能, 使每次降水过程如自记纸一样直观, 并可生成Excel文档长期保存, 以备以后科技服务查阅和课题研究使用。

3.5 系统的推广

只需要改变本地极值和用户表, 以及区域站名, 即可用于其他县 (市、区) 对本地区域自动站的监控, 易推广、易操作。

4 试运行结果

本系统从2011-12-10开始试运行, 至2012年底, 所有达到大风、降温、高温、强降水发布标准的信息无一漏报。2012-07-31的强降水过程, 共13站达到1 h、2 h或3 h预警发布标准61次, 共发布短信303条。

2012年雨量传感器使用期 (05-01—10-31) 1 h、2 h、3 h降水量仅上马站超出襄垣站历史极值, 合法性检验标准有待随资料积累年限延长进一步调整。

5 结论

本系统自动对区域自动站大风、强降水、高温、低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进行全天候监控, 并可及时将已出现的灾害性天气通知给用户, 值班员不再为有无特殊天气定时查看自动站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系统应用终端, 节省了人力, 避免了失误, 对于无夜间测报业务、守班任务的一般站更实用。

水库安全关注的是上游降水, 本系统对保障水库安全更有意义。对比靠探头图像监视远距离天气状况的办法, 本系统对获取远距离天气实况定量、定性、方便、快捷, 而且短信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约束。

本系统仅需要1台计算机、1个短信猫, 投资少、见效快, 性能稳定可靠, 且易于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区域自动站投资效益, 发挥科技的力量, 为当地防灾、减灾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根据襄垣县的天气情况, 制订重要天气预警标准和防御指南。通过访问本县及沁县、武乡县部分区域自动站各正点资料数据库, 检索符合发布预警信息的数据, 自动启动短信发布, 将天气实况和防御指南发布给相应用户。系统对所选各区域站灾害性天气24 h不间断监控, 并及时发送灾害性天气信息, 为各级领导指挥部署防灾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8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迅速, 至201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突破11.2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一[1]。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给全国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了快速方便的通道, 非常有效果的促进了沿着高速公路线的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是也给我们的交通带来了更多的、紧急的、突发的严重事故。比如:前几年我国高速公路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几百万起, 造成了多数人的死亡、极大多数人的受伤。给全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产生了非常大的隐患, 并且也给高速公路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鉴于此, 做好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设计, 并提高该系统的实用价值便显得极为重要。

2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需求

观其全国多年来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 一方面, 天气的炎热和车辆长时间的行驶等因素导致事故的发生, 另外一方面, 也有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淡薄、超速超载、疲劳驾驶、不遵守交通规则、操作不当以及出现雨雾冰雪等恶劣情况导致车辆追尾等重大恶性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为解决高速公路安全问题确保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监管, 严格惩处违规驾驶的行为, 另一方面就是要建设高速公路预警信息系统, 采用科技信息手段, 提高安全监督预警能力, 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够提前向驾驶员报告道路前方的情况以及天气情况, 让驾驶员能够非常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避免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了我们根据高速公路应急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库里面的相应数据以及跟平常的方案实施步骤相配合, 对应急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处理, 避免事故扩大。对于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来说, 是具备多方面的需求的, 主要包括: (1) 日常管理, 主要包括预防阶段及准备阶段的管理[2]。 (2) 应急管理, 主要包括响应阶段与恢复阶段的管理。 (3) 基础数据的建设, 如遥感影像以及二位路网电子地图, 均属于建设的基本内容。三者需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作用, 这样才能够使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3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业务模块

结合上述分析, 认识到高速公路应急预警管理最为主要的两部分便是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基于应急管理当中, 需遵循的流程为报警→接警→处置→归档移交。充分遵循上述流程, 便能够使系统应急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图1为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及系统流程图。

3.1 接警处警模块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反馈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的时间、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等信息, 方便了相关部门处理高速公路紧急情况, 为高速运营单位赢得车主的称赞提供有利条件。一旦高速公路发生事故, 车主报警, 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可以查询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 从中可以得到车辆行驶的时间、车牌号、事件过程等信息[3]。交警根据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反馈的信息及时并有效地处理事故, 若车主不满意甚至耍赖或者诬赖, 交警可以让车主看事件过程, 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也让车主心服口服。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可以分辨是否真有突发事故, 有人恶意报警, 交警可以通过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看清事情真相, 明白事情原委, 不用像无头苍蝇似的东奔西跑, 却浪费很长时间查清事故前因后果甚至查不出事情来龙去脉。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功用强大, 除了上面所说的, 还可以坐标定位。这样就能加快高速公路事故处理速度, 提高处理事故的效率。有人报警可以及时坐标定位, 方便交警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 及时处理相关事情, 快速疏通交通, 不会造成交通阻塞。如果事故严重或者事故牵涉到其他事件,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可以由坐席人员通知相关部门, 这样极大地便利了应急事件地快速处理, 还能根据不同事件类型, 让相关部门设计相应的应急预案。

3.2 应急预警指挥模块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让困难变得简单容易。在突发事件中,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应急事件的详细信息。如果相关部门需要, 可以提供道路实景影像及道路的通行情况, 而且以图形、影像、文字和语音等多种形式, 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后, 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进行相关处理, 让相关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相关责任人处理情况都有记录, 事情处理的程度和结果也能清晰反映。对于应急预警管理信息系统来说, 其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事件系统主要分为事件进入系统、事件调度系统、事件反馈系统以及事件监督系统。不同的系统存在不同的作用。对于事件进入系统来说, 主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够, 以电子地图及道路实景影像为依据, 进而对最优化的资源配送路线加以选取, 从而获取道路的通行状况。事件调度系统主要是基于事件发生之后, 以事件的级别需求为依据, 进而进行合理的调度。事件反馈系统则是对处理结果加以反馈, 直观地反映出事件的处理状况。事件监督系统则是对整个流程的控制及追踪。与此同时, 该系统还能够对一些事件的处理过程加以评估分析。

3.3 综合管理模块

综合管理模块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 具体表现如下。

(1) 基础数据的管理。这一模块属于后台功能部分, 通过对桌面工具加以利用, 进一步完成电子地图的编辑, 然后针对地理方面的信息与各项基础数据进行整体管理, 以此为指挥调度及技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在这一模块, 主要针对一些危险物品加以管理, 这些物品可能是正在使用或存储的[4]。为了使危险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需构建一个整体性强、适用价值高的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

(3) 重要设施的管理。高速公路要想获得长期有效的稳健运营, 配置优质的设施设备便显得极为重要。与此同时, 还需要做好重要设施的管理。重要设备难免会遭到破坏, 进而引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等事故。因此, 需要对中药设施加强监测监控, 在重要设施得到有效管理的条件下, 使综合管理得到全面强化。

3.4 预案管理模块

作为一项现代化管理理念, 预案管理能够让事件处理显得更加规范、更加条理有序。在突发事件产生的情况下, 借助预案管理, 便能够降低处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从而使整体管理得到有效强化。预案管理主要有两类, 即为文本预岸与行动预案。预案主要的内容包括:预案的类型、描述、涉及的部门、相关责任人以及处理时间。另外, 预案管理少不了预案数据库的融入, 该数据库具备了多方面的功能, 如频率统计功能、历史记录维护功能及咨询类型预案的处理功能等。预案管理模块是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 笔者认为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能力水平, 对此模块的相关工作加以完善, 融入现代化技术, 进一步使针对高速公路作出的应急处理更具有序性及高效性。

4 结语

结合文章研究, 认识到高速公路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具备多个模块, 如接警处警模块、应急预警指挥模块、综合管理模块及预案管理模块。要想使高速公路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便需要从各个模块的各项子工作加以完善, 强化管理理念, 对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及培训, 进一步为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敏.湖北省汉十高速公路管理处应急预警指挥系统解决方案[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 (9) :14-16.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9

3月26日, 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宣布, 我国将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健全校园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 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 推动安全知识“三进”工作, 广泛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帮助广大学生和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养成安全习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影响校园安全的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学校法律顾问、风险管理顾问制度和多元化涉校纠纷解决机制, 健全以校方责任险为核心的风险防范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维护学校安全的领导、指导和监管职责。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强调, 各地公安部门要完善校园周边治安形势研判预警机制, 及时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打击整治行动。要指导学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加强对内部保卫人员的专业指导培训, 完善警校联动机制, 构建源头预防治理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安全防控严密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选自《山西教育》2015-5)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10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2010~2011年笔者设计、部署并实现了1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四川省新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向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快速、有效地发布预警信息,让人们提前做好灾害防范工作。目前,该系统的信息发布范围覆盖四川省内21个市州的主要乡镇,现已投入工作运行,并在汛期到来后初现成效。

1 设计目标

由于该系统主要针对农村地区,有些地方环境和条件相对恶劣,不可遇见因素较多,在设计该系统时,拟定的目标如下:

1.1 系统应具有用户权限控制和用户分级管理功能

下发的预警信息涉及省内21个市州的县、乡镇,覆盖范围广泛,为了让预警信息的下发对各区域更具针对性,也为了便于对下发内容进行管理,系统需依据行政区域划分设定不同的用户权限,并且具有用户分级管理功能,使不同的用户能对各自所属的信息接收终端发布不同的内容。

1.2 系统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必须可靠且具有较好的信息发布效果,同时还应满足便于使用、易于维护、成本可控的要求

接收终端是整个系统设计和建设的重要部分,系统下发的预警信息最终需要通过部署在各地的终端发布给预警告知对象,终端的自身特点直接关系到整个预警系统运行效果的好坏。再加上接收终端主要部署于农村地区并且分布广泛,满足以上要求是预警系统能长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1.3 系统必须有一套预警信息下发可靠性保证机制,确保信息能被有效的下发至各终端

预警信息从下发到在终端上显示或播放的过程中涉及较多环节,可能会遇到通讯中断、断电、终端失效等问题,这都会造成信息下发失败,因此可靠性保证机制就必须确保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将未过时效性的预警信息下发到终端设备。

1.4 系统必须安全

由于该系统涉及信息发布,受众广且影响范围大,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系统必须能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保证终端上发布内容的合法和安全。

1.5 信息发布客户端必须易部署、易操作、易维护且对硬件要求不高

考虑到使用该系统进行信息发布的用户分布相对分散,所拥有的计算机资源以及性能良莠不齐,因此用于信息发布的客户端必须满足该要求。

2 设计概述

2.1 系统架构

系统由1台中心服务器、1台数据库服务器、多台客户机和以喇叭、电子显示屏组成的若干终端构成(图1)。

2.1.1 中心服务器

中心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中枢,运行了若干用于系统运作的服务进程:

(1)构建于Tomcat上的WEB服务负责向各级用户(操作员)提供交互界面,接收用户下达的各种操作指令和预警信息(后文将操作指令和预警信息统称为指令),并将指令写入指令队列供主控服务进程调用。用户(操作员)通过该WEB服务还可监控指令执行状态和终端运行情况[3]。

(2)通讯服务进程主要负责与终端通讯。主控服务进程将指令队列中的指令依次发送给通讯服务进程,并由后者负责将指令下发给指定终端,同时接收终端的响应信息,并在数据库中记录指令执行状态。

(3)主控服务程序是中心服务器上的核心服务进程,负责管理指令的执行、监视系统状态、实施系统预设的预警信息发布策略等。其典型的执行流程是:首先,它监控指令队列的状态,将新写入的指令从队列里读出,并持久化到数据库中保存,同时将指令以socket通讯的方式发给通讯服务进程,触发后者与终端通讯交互。随后,主控服务进程以轮询的方式持续监控指令执行状态表(通讯进程会将终端对指令的执行状态写入该表),一旦指令执行失败,将根据预设的策略进行相应处理,如在预警时效内,按一定的时间间隔重新执行预警信息发送流程等,以保证指令正确、及时的执行。

(4)日志服务进程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与以上各程序进行交互,并在日志文件中记录其运行状态、用户的操作记录等,形成完整的系统运行日志,为监控和恢复系统运行状态提供数据依据。

(5)系统使用Memcached作为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服务程序,用于缓存各服务进程产生的作交互用的中间数据,其中包括指令队列。

2.1.2 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持久化存储系统需要的各种关键数据,其中包括各终端站点的信息、用户账号信息、下发的指令以及指令的执行状态等。该服务器采用Linux操作系统,运行MySQL数据库,并使用磁盘阵列作为数据存储介质。磁盘阵列采用了RAID5作为冗余存储方案,以提高其容错能力及可靠性[4,5,6]。2.1.3客户端各级用户操作管理系统及下发预警信息和指令是通过客户端完成的。为了满足设计预期里对客户端的要求,采用了2种类型的客户端:

(1)基于B/S结构、以WEB方式使用的客户端。只要有1台电脑能通过网络连接中心服务器,用户就能通过浏览器登录控制界面实施对系统的操作和管理。该类型客户端为发布预警和管理系统的主要类型,易部署,易维护,使用方便。

(2)为了满足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的要求,还采用手机作为客户端。使用者可利用经过鉴权的手机进行拨打,通过语音通话的方式直接广播预警,或者也可使用鉴权手机以短信的方式向电子显示屏发送预警。用手机作为客户端虽使用方便,但无法对所辖终端进行监控,缺少终端信息全局视图,不利于预警发布的管理,主要适合于在紧急情况下或基层用户使用。

2.1.4 终端

选择喇叭和LED电子显示屏作为系统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尽管手机、固话、连接互联网的电脑等均可以作为信息接收工具,但由于预警信息主要针对农村地区,而这些区域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率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而选择喇叭和LED电子显示屏作为接收终端。该终端具有以下优势:(1)喇叭广播效果好,覆盖范围广,传播距离远;(2)喇叭的信息发布效率高,相对于手机点对点的信息发布,喇叭的一次广播就能让覆盖范围内的人第一时间接收到通知,这对于争分夺秒的灾前预警非常重要;(3)喇叭对信息接收对象无特殊要求,具备普遍适用性;(4)LED显示屏可长时间滚动播放多类型预警信息,特别适合非短临预警信息的发布,是喇叭的有效补充;(5)喇叭和LED显示屏满足易使用、易维护、成本可控的要求。

2.2 用户权限设定

系统用户权限分为省、市、县3级。省级用户拥有最高权限,除可管理市、县级用户外,还可操控全省所有终端,包括对全省终端发布预警、监控终端显示内容等权限;市、县用户对其行政辖区内的所有终端具有管理权限,其中市级用户还可管理其所辖的县级用户。市、县用户为预警信息的主要发布者,若要跨行政区域发布预警,需向其所属的更高级别用户申请,并由其审核后发布。

2.3 通讯方式

通讯方式主要有无线网络(GPRS)和有线网络2种。虽然采用有线网络进行通讯是最好的选择,但考虑到预警接收终端大都部署在山区等一些偏远地区,使用有线网络并不现实,因此除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外,其他地区均采用GPRS进行数据传输。不过使用GPRS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其信号强度对数据传输有一定的影响等。

2.4 可靠性保证机制

确保预警信息能送达终端是系统的关键特性之一,为此笔者制定了预警发布可靠性保证策略。依据该策略,系统会对每一条预警信息在数据库中建立一组跟踪记录,其中记录了下发预警信息和相应指令的完整内容,以及对应接收终端的执行状态,中心服务器上的主控服务进程会轮询每组跟踪记录,对执行状态为“失败”或“未知”的终端实施预警消息或指令的重发,轮询会按指定的时间间隔一直持续,直到该组终端执行状态为“成功”或已超出该组预警的时效为止。预警时效默认为3 h,但在提交预警信息时,可单独设置其预警时效。系统会对超出重发次数或预警时效仍发送失败的预警记录在用户的监控界面上告警,以由人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5 安全性

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采取了以下措施:(1)采用防火墙技术来防范中心服务器受到恶意的网络攻击,以保证服务器本身的安全;(2)采取用户鉴权的方式来确保仅合法用户才能使用该系统发布信息;(3)采用基于DSA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对预警信息实施数字签名,以确保系统发出的信息不会在传输过程中被劫持篡改,只有在终端验证数字签名为合法后,才会将信息显示或发布出来。

3 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建造和部署该系统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硬件故障、软件设计缺陷等,其中GPRS通讯问题最为显著。

(1)起初在为终端选址时,通过手机来测试信号,然而在终端投入使用后,常常显示不在线或是下发的指令根本接收不到。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查找硬件和软件的故障后,使用了GPRS信号探测仪才发现是因GPRS信号强度不够造成的。因此在为终端选址时,一定要用GPRS信号探测仪选择信号强度满足要求的地点安装。

(2)GPRS常有网络掉线的情况。由于通讯商采用语音通讯优先级高于数据传输的策略,一旦终端所在区域内的语音业务增多或者终端长时间没有数据传输,就会导致掉线的情况出现。于是笔者先尝试采用心跳连接的方式来保持在线,但这会增加额外的通讯流量,使每个终端的维护成本增加。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通过每日定时重启终端的通讯模块,以保证设备在线。

4 结语

四川省新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以喇叭和电子显示屏作为信息广播和显示终端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其拥有用户权限控制、用户分级管理等多种功能,具备预警信息下发可靠性保证机制以及健全的系统安全性,其信息发布客户端也达到了易部署、易操作和易维护的要求。目前该系统已在四川省内各市州大量部署,一套有效、完备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正逐步的建立起来,其建设能切实提高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在自然灾害面前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其也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摘要:论述了四川省新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目标、系统架构、终端设备、通讯方式信息发布的可靠性机制以及系统对于安全性的实现。

关键词:气象预警,语音喇叭,LED电子显示屏,GPRS

参考文献

符国槐,费玉娟,杨再强,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36-10938.

吉莉,苘思,李光兵.灾害性气象预警服务效益评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00-14201.

JASON Brittain,IancF.Darwin.Tomcat权威指南[M].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Robert Love.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Paul DuBois.MySQL Cookbook[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11

关键词:时统 同步 预警 TDS2CM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Title Design of Second Synchronization Fault Distant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ime Unified System

Zeshui Liu, Haidong Zou

(China Satellite Maritime Tracking and Control Department, Jiangyin Jiangsu 214431)

Abstract: In the task, when using the oscilloscope to monitor the synchronization accuracy of time unified system, staff positions will take time to closely monitor the status of the oscilloscope, easy fatigue, and can not detect equipment failure, delays in the processing time to affect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task. Presents a design ideas which is second synchronization fault distant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ime rnified system, use communication expansion module TDS2CM of oscilloscope to monitor collect monitoring signal of oscilloscope, through microcontroller and network module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to the IP network for remote monitoring. Audible alarm is triggered when native seconds and outer second beyond a certain set of values??, Timely reminder staff positions for manual synchronization to prevent synchronization accuracy beyond the prescribed range of technical indicato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warning fault.Key words:  Time unified system; Synchronous; Warning; TDS2CM

1 引言

时统设备作为任务的重要设备,承担着为其它系统提供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信号,实现时间同步的重要任务。在任务过程中,时统设备需要进行“对时”和“守时”操作。所谓“对时”,就是以GPS秒信号或者铷守时钟等外秒信号作为对时标准,使时统时码设备产生的本机秒信号的秒前沿与外秒信号秒前沿取齐,实现同步的目的,时统设备对时原理如图1所示。所谓“守时”,就是对时完毕后,时统设备按照自身的频率进行走时,并将时码信号传输给时统用户。所以,时统设备所采用的频率标准的频率准确度和稳定度决定了时码信号的精度。时统设备采用铷原子钟作为频率标准,在开机运行过程中,铷原子钟的频率会产生一定漂移,使时码信号的秒信号随之产生漂移,开机时间越长,产生的漂移值就越大,最终超出所容许的范围。所以,在任务中,时统岗位人员需用示波器实时监测时统本机秒信号与外秒信号的同步精度。当两者的同步精度超出规定的技术指标范围时,需要岗位人员及时进行手动同步操作,使同步精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泽水(1978—),男,贵州玉屏,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有线通信

*通讯联系人,E-mail:maohpu@126.com

图1 时统设备对时原理

然而,由于时统设备本身缺乏有效的故障监测和预警手段,且在使用示波器监测同步精度时,岗位人员需长时间密切注视示波器状态,极易疲劳,无法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延误处理时机,影响任务顺利完成。设备由于老化严重,各项性能指标下降明显,在过去任务中就曾经发生过同步精度超出指标范围而影响任务的情况。所以有必要设计一套时统秒同步故障预警系统对时统同步精度进行实时监测,当同步精度超出某一设定的数值时触发声音告警,及时提醒岗位人员进行手动同步操作,防止同步精度超出规定的技术指标范围,达到故障预警的目的。

2 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时统秒同步故障远程预警系统硬件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采用了TDS2CM通信扩展模块,它的作用是对数字示波器监测信号进行采集。当要对一个高频信号(比如高达100MHZ的雷达波形)进行采集和处理的时候。通常会设计一个高速或者超高速硬件采集电路,包括放大部分、滤波部分、A/D和D/A转换部分等,这种电路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边采集边存储,电路速度高,而且要考虑各种辐射干扰等,同时,目前市场上成品价格很难承受。并且根据采样定理,采样频率F应大于或等于被采样信号的最高频率f的2倍,即F≥2f。考虑到实际恢复波形的低通滤波器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想的特性,为了正确恢复信号,通常取F=(2.5~5)f或者更高。当采样的信号高达100MHZ时,就应该达到500MHZ的采样率。时统本机秒和外秒信号的同步精度通常需要达到几十个纳秒才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所以,要对时统秒信号进行采样,信号采集设备就需要达到1GS/S左右的采样率。这是一般信号采集卡所达不到的,即便能达到,价格也非常昂贵。

Tektronix公司的TDS200系列数字示波器早已经在各处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其配套的扩展模块TDS2CM具有与外部设备双向通信的功能,可直接与打印机、计算机连接,使波形的存储打印等工作变得十分方便。其中TDS220数字示波器拥有100MHZ的带宽,以10倍的扫描方式,达到1GS/S的采样率。 当配套的TDS2CM模块采用RS232电缆用串口通信与计算机连接后,利用相应软件(如Matlab等)可以对示波器的数据、波形直接进行读取和处理。所以,经综合考虑,时统秒同步故障远程预警系统决定采用TDS2CM扩展模块作为信号采集设备。

TDS2CM是Tektronix公司针对TDS200系列数字示波器开发的通信扩展模块,可直接插入任何TDS200系列示波器的后面板,能够对示波器信号进行采集处理。该模块有GPIB和RS232两种接口,并配有一个centronics硬拷贝打印端口。

在该系统中,将时码器输出的本机秒信号和外秒信号通过示波器探头输入TDS220数字示波器,经TDS2CM通信扩展模块采集后通过RS232接口传输至单片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信号送入网络模块,经IP网络传送到远程监控终端,实现时统秒同步故障的远程监控。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涉及两个部分:单片机分系统与网络模块对TDS2CM通信扩展模块现场采集的串口数据进行解析与重新封装处理,以利于网络传输;远程监测终端能够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存储、查询以及实时预警等。

3.1 单片机分系统软件处理

单片机部分的软件主要完成现场监测数据的协议转换与远程传输,也就是将RS232的串口数据转换为利于网络传输的自定义数据包,再通过网络模块实现网络远程传输。主要分为串口数据包的完整性检测,数据预计算与现场预警,数据重新封装与网络传输三个部分。其基本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单片机软件处理流程图

3.2 远程监测终端软件处理

远程监测终端部分主要完成对实时获取的远程采集数据进行存储、响应查询、实时故障预警等。为了能够快捷、准确的为通信总体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需要给本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设计一个存储数据库系统。远程监测系统可以采用VC编程实现,实现数据库的通信可以通过MFC ODBC编程接口来实现,通过在监测平台中装载ODBC驱动,软件编程调用DatabaseConnect类,即可实现平台与数据库的通信。其基本软件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远程监测终端软件处理流程图

远程监测系统在运行之后,执行与本地数据库的连接建立工作。连接成功之后,系统在固定的端口接收远程传输的数据包,通过对数据包的解析处理之后,进行判断是否超过预设的阈值,如果判断结果为真,则进行远程报警并转入人工处理。同时将所解析的数据按照预定格式写入本地数据库。此后,通过数据可视化处理,实现采集数据的可视化显示,如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与远程预警流程。

4.结束语

利用已经广泛使用的TDS200系列数字示波器和配套的TDS2CM通信扩展模块构建时统秒同步故障远程预警系统,具有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硬件结构搭建简单易行,只需利用现有的TDS220数字示波器,购买相应的硬件模块即可;二是所应用的通信技术成熟可靠;三是系统的可兼容性较强;四是系统的可扩展性较强,因为数字示波器具有较高的数据采样率,所以只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修改,系统便可对其它高频信号进行采集,构建相应的设备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坤,张君.基于GPS的靶场时统系统技术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2009,26(4):10-11.

[1]WU Kun,ZHANG Jun.The unified system research of shooting range based on GPS[J].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fence,2009,26(4):10-11.

[2]李秋娜.CPLD器件在时间统一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05,32(2):55-58.

[2]LI Qiu-nan.CPLD device in the time unified system application[J].Electronic Testing,2005,32(2):55-58.

[3]IEEE Std 1558-2002.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S].2002.

[4]IEEE Std 1558-2008.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S].2008.

[5]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DP83640 precision PHYTER-IEEE 1588 precision time protocol transceiver[DB/OL].http://www.national.com/ds.cgi/DP/ DP83640.pdf.2009.(ZH)

[6]LI Gun,WU Fu-ping.Development of high precision and multifunctional timing system using integrated GPS/BD receiver[J].IEEE Trans.On Neural Network,2008,10(3):626-634.

[7]Paninski L.Estimation of entropy and mutual information[J]. Neural Computation,2006,16(3):1191-1253.

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篇12

1建设目标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视, 食品安全卫生现场监督、抽检、污染物监测及食源性疾病调查等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目前所有数据几乎全靠人工收集、统计, 工作量大, 处理速度慢, 不利于综合分析、利用和及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不能适应当前食源性疾病防制的需要。因此, 从本地区的需求出发, 努力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 可以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建立食源性疾病防制机制, 可以建立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数据库, 为科学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可以实现预警、评估的网络智能化分析系统, 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控制提供支持。

2建设内容

2.1信息收集系统

2.1.1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收集系统建立监测信息收集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县 (区) 、街道、乡镇、医院等基层单位, 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 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报告至市级疾控中心, 由市疾控中心完成资料数据的分析[2]。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报告信息收集:哨点医院确定相关科室作为哨点科室 (如肠道门诊) 。哨点科室的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 通过系统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报送至医院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对报告卡进行审核, 并参考《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向当地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⑵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 收集辖区内发生的重大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的详细调查报告以及已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中毒因素检测及分析报告等, 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⑶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的主动监测信息收集:采用电话调查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掌握居民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频次、引起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

2.1.2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网络, 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 有利于开展切合实际的危险性评估, 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无锡市从2001年起设置了20多个食品污染物监测点, 按照监测方案, 确定了重金属、农药残留、兽 (渔) 药残留、环境有害物质等50项食品污染物项目。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主要包括: (1) 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和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对指示性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 了解污染水平, 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 开展危险性评价。⑵食品中生物污染物监测与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建立致病菌的监测网络, 对重点食品实施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及时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 进行危险性评价。

2.1.3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包括两个部分:⑴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 具体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督信息、监测信息、量化分级等有关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 加强信息交换。在监督过程中有的放矢, 主要利用企业的量化分级信息, 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督管理。⑵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信息, 汇总各监督管理部门 (如药监、工商、技监、卫生监督等部门) 的监督检验的信息。信息来源于各监督部门以及各检验机构, 如:各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系统。

2.1.4气象信息收集系统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 因此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每年的5~10月份为高发月份。另外, 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蚊虫苍蝇滋生等情况, 因此, 通过对气象信息与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可以为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2.2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作为信息的处理部分, 是整合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核心。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也是一个平台, 从信息收集得到的信息资源在此平台整理, 达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它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是为决策提供各种支持信息的部分包括数据分析、趋势分析和状态评估等。通过数据的分析, 得到一个时间段各种食品中不同危害物的检测统计及地理分布信息, 帮助决策者掌握和分析食品安全情况, 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采用各种方案进行趋势分析, 以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给出分析结论, 帮助决策者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变化以及食源性疾病发生规律, 预测发展, 采取应对措施。运用数据开采和人工智能技术, 从数据仓库中挖掘知识, 并将其放入模型库的专家系统知识库中, 由专家系统得出定性分析以辅助决策[3]。

参考文献

[1]曹一鸥.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23[5]:607-609.

[2]戴月, 袁宝君.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 2005, 16[2]:61-63.

上一篇:虚拟世界网络管理下一篇:骨组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