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高校

2024-08-20

文明高校(共12篇)

文明高校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素养,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 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生态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去理解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生态问题,培养生态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建立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消费观,以便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

2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顺应全球建设生态文明的趋势,我国先后提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统一到“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中,这些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建设“美丽中国”的倡议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顺应我国新时期发展蓝图的题中之义。

2. 2 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今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课题,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拓展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中。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甚至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前途和未来的命运。高校必须对生态文明教育加以重视,把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提升到道德层面。

2. 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不仅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良好品格,而且也要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品质。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成为当代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3. 1 高校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把生态文明培养列入学生的必修课或专业课,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环境现状的认知程度。高校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传统的认识论所传递的思维方式是“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等,却没有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力量的局限性做充分的阐释和解析。长期将生态文明因素从教育体系中剥离,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带来巨大的威胁。

3.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表现得相对缺失,甚至滞后于其他教育的传播方式。大学生通常只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关注生态问题并逐步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与全社会急需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客观需求严重不符。尽管很多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却因学校缺乏相关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而得不到必要的理论指导和信息获得。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缺位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无疑是雪上加霜。

3. 3 大学生的不文明消费行为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稳定性和辨识能力差,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当下消费主义盛行,部分学生身陷物质崇拜和奢靡的生活方式难以自拔。有的学生不惜放弃了学业,陷入了对物质生活盲目追求的黑洞中难以自拔,然而过度消费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鉴于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文明消费观的教育,倡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约束和引导。

4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4. 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在专业课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的精髓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教育大学生从点滴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4. 2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氛围

良好的校园生态氛围,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学校在整体布局上要遵循绿色、节能、低碳的生态理念。生活上要大力提倡节约水电、适度消费、爱护花草等。同时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系列校园制度,奖惩有度,从而规范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

4. 3 提升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准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中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需求。为此,高校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鼓励教师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使广大教师切实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排头兵。

4. 4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系统

生态文明教育评价系统的参与主体要广泛多样,不仅是学生,更应是校内全体人员,包括教师以及各个行政单位、后勤部门。评价的内容也要多层次多角度,不仅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成效,还应关注开展教育的过程是否具有创新性,更要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完善和改良。

4. 5 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因此,高校必须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一方面,平日里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另一方面,利用假期带领学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考察,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发展。

文明高校 篇2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继续发扬我们优良的传统美德,所以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要表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学生的素质是表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并且它与国家的总体水平息息相关,所以要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要严格要求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有不足之处,校园文明在遭受悄悄的践踏,在此并非吹毛求疵,因为一些小事恰恰反应了校园文明里的一种风气和不良行为,下面就是调查中主要出现的问题。近年来,高校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不文明举止比比皆是,以下列举几个不文明现象。在图书管不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1、破坏学校的书籍、不爱惜2在图书馆喧哗、吃零食3图书馆借书不按时归还,图书馆随意还书,不将书放在相应的位置上4对图书管理员恶言恶语,不按学校规章接书。同学们有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是因为没有人起到带头作用,并且应该加大对书籍破坏的处罚。

2在食堂用餐不能维护好秩序。

食堂,食堂不文明现象较为严重1许多大学生买饭插队2将餐具带出餐厅不归还或直接丢掉3导致餐具越用越少4还存在食物浪费严重的现象,剩饭剩菜较多。5总将饭菜掉在桌上,吃完饭后也不清理。6有些同学买饭 从来不按照队伍顺序,一个一个的进行,而是插队,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是在大学校园里是极不道德行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修养” 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加强互相监督 对这一类的同学坚决制止。3不爱护学校公共设施。

在公共设施方面,大多数同学表现了良好的大学生风貌,1还有一部分同学把这些公共设施作为玩弄的工具,想怎么摔就怎么摔,把这些设施弄得残缺不整,2学校的公共设施是为我们更好的学习而准备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公共场合,但是有些同学会在长椅上睡觉等等,这个和学习严肃的学习气氛完全不符合十分影响学校形象。同学们应该在使用公共设施的时候首先是爱护他不破坏 并且在使用的同时注意个人形象。4践踏草坪

我们学校的草场是人工草皮,破坏后极其不易恢复,但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同学会从草坪上走并且拔草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他们会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然而就是部分同学在绿化校园环境方面表现很差,从不注意身边的一草一木,为了省一点路践踏草坪,有的地方明明树立了不要践踏草坪的牌子,但是还是无视它们的存在,只有把校园建设好了,才有我们美好的学习环境,才有我们美好的未来。我认为我们应该互相监督大家,制止一些不文明同学的行为。

5不注意宿舍环境。

寝室作为我们学习休息的地方,应当保持清洁,安静,干爽。而许多同学将寝室当做游戏厅,在宿舍内大声喧哗,吵闹,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作息。还有个别的同学将垃圾倒在走廊上,影响同学过往,同时垃圾囤积,造成寝室产生恶臭。个别男生寝室不注重卫生,将垃圾随意乱倒,瓜壳遍地,卫生状况糟糕,同时寝室内还会有赌博,酗酒现象,影响恶劣。甚至不少高层同学将洗脚水往窗外倒等不文明现象。

宿舍是我们在大学的家,并且在这个家里面我们有很多的成员,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但是有些同学把温馨的小家弄得一团糟,卫生很差只是应付而已,晚睡晚起,在走廊里大生喧哗等等,并且从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我认为寝室长应该严格监督,要起到带头作用,排好值班表,制定一些寝室的规定,并有明确的奖惩措施。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认为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 主要原因:不良习惯养成,平时不注重好习惯的养成,让坏习惯有机可趁

2、次要原因:A、家庭环境,父母从小不注重孩子教育,父母一些习惯影响孩子;B、周边环境、学校、社会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让学生受其影响;C、学生自身意识差,大学生活宽裕,易形成惰性。

建议:

1、形成良好习惯,当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坚持的过程,每天努力改一点,做文明人。

2、学校、班级、社团可以组织一些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宣传文明行为,鼓励学生树文明形象,与不文明现象做斗争。

3、多阅读一些道德修养的书籍、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4、学校要对文明者,不文明者实行奖惩明确的相关制度,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大学生在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方面表现欠佳,对责任感的人认识和实践还处在一个初级水平,在他们身上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如果带着这些毛病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社会交往。大学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力军,所以道德修养很重要,培养道德修养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坚持如一,那我们的校园将会因绚烂的道德之光而更加美丽。

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情感实践

一、我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一些价值观念极具现代意蕴和时代气息。道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出“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淮南子》在提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等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后指出,人类只有有节制地利用资源,才能有“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昌盛繁荣,生机无限。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仁民爱物”。董仲舒也认为,仁爱所及应包括人类以外的自然万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佛家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未能客观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生态及地理学家在考证世界各大文明的兴衰时也发现:人类活动如果不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即使可以把当时的文明水平推向一个暂时的高峰,最终也必将因受到自然的报复而使文明丧失。我国西部的楼兰古国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等的辉煌与衰落都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繁荣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要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依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我国在这方面稍显滞后。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还须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意识、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生态文明意识是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思想观念形态。

生态问题是人自身的问题。它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无疑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问题。就价值问题而言。人们最容易认同的价值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的价值,并往往以此为价值目标,而容易忽略和忘却潜在的、隐性的、无形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容易看到办小化工厂,立即能取得经济效益的眼前实惠,但往往会忽视化工污染、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生物、为害人类的后果。生态意识和生态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帮助人们树立生态道德理念,还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强化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

鉴于一些人在做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并不会产生负罪感、愧疚感等现象,近年来有学者作了扩展传统伦理学的努力。如,环境伦理的奠基者利奥波德主张扩大伦理学的边界,把伦理学的道德规范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道德权利、良心、义务扩大到动物、植物、土壤、水域和自然界的其他物体,并确认其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的另一位先驱阿尔贝特施韦策也提出要“敬畏生命”,扩展传统伦理。实际上,伦理不仅与人有关,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人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畏惧死亡。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如《淮南子·汜论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和谐就会产生“美”,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从而实现对生态美的追求与创造。

四、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谓生态文明道德观,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应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譬如,人类必须生存在适合其生存的气温条件下。而空气、土壤以及其他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显而易见,人类无法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所面对的一切自然环境,都或多或少经过了人类的实践改造或影响,赋予了文化的寓意,它蕴积着千百年来人类的传统文化。应该说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二)增强大学生对生态的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在处理生态道德关系、评价生态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感情。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生态道德情感的萌生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物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自我体验的机会。并逐步将这些自我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人类树立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将生态道德融入言行之中,以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身教作用。

(三)注重实践

文明高校 篇4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广义上讲,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 是一种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文明形态。从狭义上来讲,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重演变: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更多的是敬畏和服从, 依靠自然的力量求的生存;到了农业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自然的态度由“服从”转变为“利用”, 人们利用自然的力量谋得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随之带来了对自然的破坏;工业文明时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利用”自然, 转而“征服”自然, 使自然匍匐于人类的脚下, 成为人类的奴隶, 征服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的剥削和掠夺, 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在当今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其中如何建立生态文明消费观成为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大学生的过度消费行为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消费观的确立

人类谋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进行消费。必要的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消费群体, 其消费方式对社会消费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 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 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无法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在大学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大学生将消费的重点放在了衣物及配饰上, 而对书籍等体现精神文明的物质的消费则少之又少。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 七成以上的人有电脑。大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消费的物品看作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种炫耀性的消费在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中日益凸显。大学校园里日益滋长的攀比心理更是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引入一个错误的道路和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更多的体现为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消费。

过度消费必然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作为前提, 为了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 社会必定以消耗更多的资源为代价来满足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 商品的丢弃与浪费都对自然平衡产生了极大地压力, 而自然的承载能力又是十分有限的, 在这种消费心理的刺激下, 必然导致生态的破环与失衡。

三、“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生态文明消费观

生态文明消费观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要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是自然资源有限材料的使用量减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生态文明消费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消费, 反对过量消费, 而且提倡简朴的物质生活, 反对奢侈浪费, 同时, 主张绿色产品的使用。

生态文明包含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实施的过程中,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 不仅仅需要在产品的消费环节加以强调和实施, 更重要的是要在各个环节能够注重对资源和产品的合理利用, 从整体上构建生态文明消费观。生态文明消费不仅要求人们在产品的选择上要坚持绿色无污染, 同时在资源的利用和产品的生产这一环节要坚持资源和原材料的合理利用。树立生态文明消费的理念就是要求大学生在消费中注重使用绿色无污染的产品, 在消费过程中减少和杜绝污染, 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需要, 还要兼顾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 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场所, 其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把“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荣辱观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将生态文明消费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 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同时, 学校也可以采用经济的手段制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以经济制约的方式使其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学校管理中将理论教育与经济手段相结合, 双管齐下, 对其消费方式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要努力做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实践者和宣传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干力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做到绿色消费,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反对奢侈消费。同时, 大学生要以自己的行动做生态文明的表率, 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

高校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培养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高校作为社会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者, 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高校要积极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的要求, 寻求生态文明消费观确立的有效途径, 确立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

参考文献

[1]李晓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探析》, 《东南学术》, 2008, (04) 。

[2]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1) 。

高校文明行动倡议书 篇5

一、文明行为从我做起。公共场合注重仪表,着装整洁,谦恭礼让,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设施,拒绝“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维护校园秩序,不在映雪湖内滑冰、游泳、垂钓,不在交通要道上做轮滑运动,杜绝酗酒滋事、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科学合理上网,杜绝痴迷网络,争做网络道德模范。

二、文明环境从我做起。注意公共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践踏草坪,不乱涂乱画;维护公共秩序,按规定地点张贴海报、悬挂横幅、放置宣传板,不乱摆摊点,就餐、购物、打水、乘车等自觉排队。

三、文明出行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学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不在校园内驾驶无牌、无证摩托车和助动车;机动车应减速慢行,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校区内请勿鸣笛,按指定车位停车,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自行车要按规定停放整齐。

四、文明氛围从我做起。教职员工要积极参与建设校园文明的行动,结合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共同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决摒弃各种不文明行为,在监督同学的同时也要自觉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

五、文明学风从我做起。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做“手机党”,保证上课纪律;讲究诚信,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杜绝考试舞弊行为。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维护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争做文明行动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倡议人:xx

文明高校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 高校

一、高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背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提升到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紧迫性。

而在2012年初,湖南省就正式发布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就此法治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组成的“四个湖南”正式相继出台问世,标志着“四个湖南”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正式走入百姓生活。其中,绿色湖南无疑是湖南最有建设基础、最与民生相关,又最受群众关切的一个,也正与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相吻合,可谓意义重大。纲要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全面贯彻了中央精神,确保绿色湖南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立足湖南实际,总结湖南经验,彰显湖南特色;还充分借鉴中外经验,体现国际视野,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是湖南生态文明发展的总纲领。

党的十八大“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绿色湖南建设纲要》,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富朝气、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传递者,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响应号召,开展生态文明进课堂的实践教学,并取得了很多成绩,高校的环保意识、校园环境也焕然一新,而学生社团也成为环保实践的先锋队,学生们也通过自我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价值观。但是,如何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实践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引导、传递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组织大学生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来,则是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需要迫切解答的问题,也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也积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有的甚至专门开设生态文明建设专修课程。但是如何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生态文明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习进而发展、发扬,则是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1、以塑造“生态文明人”为目标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教育体系中要坚持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技能、生态文明实践“五位一体”,着力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态度且具备相应技能,能积极将所学生态文明知识投入到工作、生活实践中去的“生态文明人”。

2、 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环境、与文明发展相和谐又互促进的一种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与生态关系在人的感情、理念、知觉等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外在反映。人们只有具备了生态文明意识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关心生态问题、关注生态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3、 生态文明知识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文化、文明的内涵及外延等的科学知识,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教育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生态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生态的情感,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生态行为的形成。生态文明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生态文明教育中能否运用生态文明科学知识武装人们,而缺乏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的生态文明是表象的、肤浅的。只有有着科学理论知识和基础的大学生,才可能有能力、有知识、有经验去面对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问题,才能在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进而丰富发展自己的生态文明知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4、 生态文明态度是个人对有关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的内在反应倾向以及帮助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得有关生态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与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的动机。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转变。历史经验表明,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当人们把自然仅仅看作是为人类的生存利益而服务,可以对之为所欲为时,人们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弥漫中国的雾霾,就是中国近几十年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垦农林、大兴土木工程、无合理布局规划广建重工业基地、汽车过量拥堵成灾等无视自然规律、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所以,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互动过程,只有开始反思,学会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正确的生态文明态度。

5、 生态文明技能是指人们在生态文明意识支配下所具有的行动技巧、经验和能力以及帮助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得有效的识别、分析、研究、管理、运用和解决生态问题等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能力。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受教育者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明确其善恶标准,而且需要我们注重人们个体实践生态文明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有效的参与生态保护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识别和调查环境问题,处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所需能力;分析环境问题及它们相应的生态、文化问题的能力;识别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6、 生态文明参与是指人们在具备生态保护技能的基础上,主动積极地介入解决生态问题的机会与活动,即参与生态项目的选择、规划、实施、监测、评价以及管理等活动。生态文明的内涵不仅包括人们对所面临生态问题的认识、评价和反应,而且还应包括人们的生态保护行动。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要着重强化实践参与环节,把社会实践参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保护参与行为可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公众对环境宣传教育的参与;第二层面上升到公众自身的生态友善行为;第三层面是对污染生态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大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多形式、不间断地组织生态保护参与性社会活动,能够促使全体社会成员生态保护意识的普遍提高,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群众人人参与、全社会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

(二)整合校内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对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园林技术、生态旅游、生物科技等都是优势领域,学院可以整合校内这些优质资源,成立高水准的科研团队、发挥优质资源的专业优势,以课堂教育促进学生在生态文明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和学校参与的社会项目中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学校应充分发挥有关专业的优势,整合校内优质资源,以科学研究促教育,以课堂讲授促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认知能力和科研水平。一是依托优势专业,建设优势领域科研重镇。二是深挖教学资源,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专设“生态文明”模块。该模块可以整合林业科学、环境科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学科资源和内容。三是加大支持力度,使生态领域研究热情高涨,激发学生的实践活力。

(三)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涵

学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坚持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生态文明主题教育与校园环境育人相辅相成,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第一,在校区建设中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推动“绿色校园建设”响应《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依托学校内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特点,秉承“自然与生态”规划理念,打造绿色生态景观系统。第二,开展主题教育,校园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常办常新。校园活动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生态意识,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有着重要意义。第三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将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地,分专业、分学级、分批次到“基地”驻点学习。第四,延展生态育人宽度,推动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既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学校走入社会等形式使学生将生态文明知识应用于社会,也可通过举办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讲座等形式,让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走入学校中来,双向互动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成果。

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整合

生态文明包含的学科知识非常丰富,包括化学、物理、艺术、生物、政治、历史等,其教育内容自然也涉及到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既要超越单纯的自然学科,也要超越人文学科的综合应用,这就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实际为各种学科及其所涉及各方面理论、知识等的综合教育。

狭义上,可以把生态文明教育看作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将各个学科化零为整的结果,是将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门新的学科中来。而广义上,生态文明教育也可看作是分散到各个学科中去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和内容。而在实践教学中,则要两种模式相互并存,互相配合教学。

四、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的宣传工作,推进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建设

1、积极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宣传生态文明知识,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校的舆论氛围,并推动全校投入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2、利用各种环保日组织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普及教育。

3.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管理人员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

4.建立全校性的资源(水、电、气、纸、粮食等)节约管理目标,对校园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等,要有计划和措施,认真落实,有监督小组负责监督。

(二)追求实效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前文论及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方能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时效性。

1、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实践教学以制定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走入到实际的教学基地中带着问题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教学,记录相关调研数据,最终形成报告。

2、情景模拟式生态文明教育

情景模拟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方式,它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声光影像等的交互作用,引入教学要求的案例,生动的模拟或还原或塑造特定的教学环境,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和要求的实践教学方式。

3、专题探究式生态文明教育

专题探究式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模式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经心设置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关的课题,布置给学生单独去完成调研报告,往往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的专题研究,并且很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专题探究,可大可小,可以是宏观层面的也可以是微观层面的,宏观的比如结合学生所在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请学生谈谈发展低碳经济,走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对于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微观层面可以设定一个关于校园生态文明现象问题的调查,由学生自主做调研报告,分析校园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等,进而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统一规划、加强领导。虽然党中央乃至湖南省委都强调且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纲要,但是各级开展工作尤其是生态教育的开展仍然需要制度建设作为根基和保障,进而才能由各相关部门发挥联动作用规划、实施。在教育开展的方面,由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教委层层推进、紧抓落实,强化领导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各级高校综合性教育水平监测、考核指标,各高校配合成立“生态文明教育指导中心”,以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校园建设工作。

2.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深刻进行教育反思、改进的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激励机制。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评价,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检验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科学;检验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不进行评价,生态文明教育就往往会流于形式,最终仅仅成为一个口号。在目前还没有专门生态文明教育课的情况下,进行专门的评价是不现实的。因而应当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中来。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实践的水平,首先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精于业务、有超强实干能力的生态文明教师队伍。可知,要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要先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使其开阔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使广大教师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也使教师自觉地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理念和习惯。

4.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多从实践中生化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学生自主的生态意识,以行动弘扬生态文明。只有通过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环节,才能达到实现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更能培养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更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信念。例如,校园的环保工作、绿化工作、保洁工作,可以允许学生参与进来,成为校园生态文明的执行者和监督人。

参考文献:

[1]邓丽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2] 陈斯拉.大学生生态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6).

[3] 唐华清.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 .教育教学研究,2013(4).

[4] 刘文良.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J] .教育與现代化, 2008 (12) .

论高校校园文明恋爱问题 篇7

在中国, 长期以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是普遍认可的婚姻形式。即使存在一定的恋爱自由的少数例子, 也都是在私下进行的。在50年代, 钢笔、毛巾就是定情信物, 一张电影票就可以确定两人的恋爱关系, 恋爱中的肢体接触就是小手指拉钩, 就像现在小孩子的很像沿袭至今的小孩子发誓的游戏:拉勾上吊, 一百年不许变。60、70年代, 由于国内的文化革命的变故, 恋爱的两人幸福的对视都会被扣上宣扬资产阶级温情的帽子。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不断得到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由。随着私人生活空间的扩大,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宽容性, 而不再像过去用某个具体标准去评判他人行为, 这也容易使人们突破传统, 得到心理压力的缓解, 各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日益得到社会的默认。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政策, 也经历了由明文禁止, 到“不提倡, 不反对”的转折。实际上也是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态度越来越宽容。同时, 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恋爱现几乎都普遍地持一种默许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日趋宽松的社会的大气候下, 加上白色象牙塔的生活提供了学生恋爱的温床, 大学生的恋爱就肆无忌惮。只要你步入大学校园, 便能目睹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在公开场合卿卿我我, 旁若无人。由于现在大学生恋爱呈现低年龄化、普及化和公开化, 高校校园文明恋爱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们将面临地球村的时代。西方文化的传播比流感还传得快。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完全区别于中小学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完全超出了课堂老师教授的知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恋爱这种话题是不能提到公共场合来探讨的, 也不是家人、老师和朋友之间的话题。男女之间的关系更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而西方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任何问题都是言论自由, 毫不避讳。其中, 西方思潮尤以西方性革命对我国青年大学生恋爱观影响至深。其中以“性解放”、“性革命”为主导, 是19世纪2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关于两性关系的理论与思潮。这种理论思潮反对传统的虚伪性文化, 反对对性的长期压抑和神秘态度, 主张对性问题的公开研究和性教育, 提倡性的解放和自由。这种西方文化以各种渠道蜂拥而入, 势不可挡。目前比较受学生青睐的美剧《绯闻女孩》, 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迪斯尼电影《木兰》等, 都充斥着大量的以西方价值观和恋爱观为主的西方文化。这些思想对年轻热情的大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许多大学生开始推崇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的所谓“现代”的性观念, 并且积极效仿。而传统的婚恋观念正面临着西方思潮的巨大冲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崇尚“一见钟情”和“一夜情”的爱情观。在这种意识指导下, 大学生恋爱更多趋向于是爱情的体验, 而对于在恋爱中双方的责任, 应遵循的一些传统观念却日趋淡化。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恋爱时, 责任意识淡化, 以致校园里不分场合随时激情爆发。同居这样的话题已经是家常话。此外, 一些西方色情文化的泛滥也影响到大学生对性的正确认识。受这种以打着“性教育”为旗帜的色情文化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就会对性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 比如追求一时的享乐等, 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恋爱中缺乏社会意识, 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 大学生对爱有强烈的渴望, 但对爱情的认识上存在着道德观念的模糊, 盲目性较大。他们只重视恋爱过程的愉悦, 忽视恋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不考虑恋爱的结果。爱情并不纯粹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它还是一个社会伦理实体, 它把道德义务内藏于自身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句话所负有的责任, 正是这种道德关系, 培养和锻炼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大学生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勾肩搭背, 甚至是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的现象不仅有损于爱情的尊严, 对他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引起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成为校园一大公害。高校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约束。首先, 学校、学生处、各院系等部门对大学生恋爱要加以教育、约束和管理,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学校要制定出规章制度, 对不文明、不健康的恋爱行为, 做到有章可循, 严肃纪律。班主任能够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谈话, 及时掌握学生的恋爱状况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学生恋爱的基本状况, 处理学习与恋爱的方法问题。其次, 学校要加强学生宿舍和学生公寓的管理。定期地检查学生宿舍, 防止学生晚归或外宿情况, 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同居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

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同辈群体、媒介传播和西方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 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减少社会各种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思考》,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杨华平:《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应》, 《时代文学》。

文明高校 篇8

回眸祖国一路走来的历程, 国家历代领导人带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现在, 我们正努力使我们的祖国“美起来”, 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聚集地, 负有教育引导青年、辐射带动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当理解领会“绿猫”寓言, 教育引导青年, 大力倡导生态意识, 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绿猫”的蜕变。

一、高校“绿猫”由来

邓小平在1962年7月7日发表的《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猫”论:“不管黄猫黑猫, 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后来被传为“不管白猫黑猫, 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在当时的中国, 经济面临崩溃, 当时首要任务是要搞经济, 所以人们最看重的是“猫”的捕鼠能力。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之“猫”不仅学会了捉老鼠, 而且成长为世人公认的“大猫”。但不可忽视的是, 工业化的过程中, 因为一系列生态问题, 让中国变成了一只看似强大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黑猫”。如何让中国实现科学的、永续的发展?东西方学者近几年都提出了相似的论断, 那就是让“黑猫”蜕变成“绿猫”。

“绿猫”, 在经济层面, 就是关注经济之绿, 建构一种绿色的经济模式, 不仅要高额GDP, 更要绿色GDP。在生态层面, 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环境之绿, 让生态焕发文明之光。而在教育层面, 则是树立观念之绿,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 应抓住这一机遇, 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作出贡献, 这就是高校“绿猫”的内涵所在。

二、“绿猫”要蜕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生态文明态现状不容乐

当下我国高校的生态现状不那么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利用率低下

就以身边的技术及资源为例, 大量教科书、参考书和作业本每到学期期末, 便被主人束之高阁或成为垃圾堆里的“弃儿”, 书籍本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精神养料的宝贵资源, 现在却被白白丢弃, 大多数被弃之不用是还是七八成新, 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让人深为惋惜。

(2) 浪费现象普遍

在生活方面, 对于水、电这些生活中常用的资源, 毫不珍惜、大肆浪费的人不在少数;而在食堂,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也被抛之脑后, 食堂用于收容剩饭剩菜的垃圾桶总是满溢的, 一些大学一所食堂一年仅倒掉的饭菜就有上百万元。

(3) 环保意识淡薄

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学生的环保意识薄弱也十分令人担忧。校园各处都设有垃圾桶, 但垃圾堆还是不少, 很多学生为了方便起见, 总是自发地让地上出现垃圾堆。再加上道路上不时遗留的纸片、食品袋等, 使校园美丽不再, 给绿色校园抹黑。

2、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构建生态校园

生态文明教育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重视。胡锦涛在2005年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 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2007年, 党的十七大继续使用了“生态文明”概念, 还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中, 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努力与决心。

3、大学生对公众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能否具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能否以自身的努力创造出绿色科技来保护环境、解决生态问题, 这会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在高校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形成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校园精神, 再通过这样一系列文化因素去影响行为主体, 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黑色”或者“绿色”发展。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

落实高校生态文明我们可以从思想教育、科研成果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去探索。

1、重视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游历卫国是看到卫国人民众多, 赞叹道:“庶矣哉!”为他驾车的冉有问人多了应该如何做呢?答:“富之。”冉有又问, 然后呢?答:“教之。”从这则小故事中体现了孔子的不同治民主张:即以政令来教导, 以刑罚来管束, 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 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 以礼制来约束, 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所以,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应首先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加以宣传推广,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吸收领会相关思想。其次, 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推广性的讲座、学术报告等, 请不同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教授从学术理论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阐述, 让学生从自己本专业的角度感受到它和自己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三, 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读“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相关的理论成果, 以此来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

2、落实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身的专业结构进行科研成果研发,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生态文明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让“绿猫”在高校茁壮成长, 如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如何实现绿色GDP增长;研制低能耗环保的交通工具;研究怎样高效率、大范围地使用新型能源……

“博学之, 慎思之, 笃行之”是学习到实践的三个层面, 作为当代大学生, 面对一个事物不应只停留在认识层面, 高校也不能是禁锢学生思路的象牙塔。时代的需要呼唤“绿猫”从寓言走进现实, “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青年开辟新出路, 也需要高校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已成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这一要求与“绿猫”理论的主张十分吻合。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改善高校生态现状, 而且可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在全社会营造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可以各尽所长, 重视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和落实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多渠道多角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同时也要意识到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绿猫”,生态文明教育,永续发展,高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2]廖志丹.“绿猫”理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生态经济, 2010 (3) :156-15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82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1.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人民出版社, 2010:4.

高校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调研分析 篇9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培育,旅游管理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 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影响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受多方面的影响, 毋容置疑的是学校会对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生态文明氛围、学校的宣传、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都会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产生影响。所以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高校生态文明培育的现状进行调研, 主要包括学校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开设现状、生态文明的实践性活动、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等, 从而知晓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哪些不足, 以指导我们及时调整培育的方式和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本次调研选取的样本分别是: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具体如下:本次共发放31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1份, 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样本是164份, 酒店管理专业的样本是137份;在总体数据中, 本科学生占83人, 专科学生占218人;为了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还到武汉的其他高校进行了调研, 通过面谈访问的形式了解学校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现状, 这也构成了调研结果的内容。

二、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武汉商学院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现状, 共设计6道题目。当问及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 老师是否强化过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 回答“否”和“不知道”的共占42.51%, 回答“是”的占57.49%;当问及学校是否曾经开展过生态文明方面的讲座或宣传活动, 回答“否”和“不知道”的共占42.86%, 回答“是”的占57.14%;当问及学校是否有生态文明的相关社团, 比如绿色社团组织等, 回答“是”的占37.54%, 回答“否”的占31.89%, 回答“不知道”的占30.56%;当问及学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生态文明方面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时, 回答“没有开设”的占38.87%, “不知道”的占42.86%, 认为开设了的占18.27%;当问及学校是否组织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时, 认为组织过的占37.54%, 认为没有组织的占28.24%, 不知道的占34.22%;当问及是否期望开设生态文明方面的课程时, 71.39%的同学认为可以开设选修课, 16.04%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该部分内容, 12.30%的同学认为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作为必修课, 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只占不到1%。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高校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的建议

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对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产生影响,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较差, 因此在大学内应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教育效果。

(一) 开设全校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选修课

目前, 在我校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都设有公共选修课, 要求在学校期间完成2~4门选修课, 可以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 比如《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等, 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增加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在思想政治课及时事政治教育中对生态文明的知识进行强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资源的紧张,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进行“两型”社会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等,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 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时强调这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等问题, 理解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 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所学专业课相结合

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 应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 融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发出绿色产品;在景区规划与开发课程中, 引导学生在进行景区规划和开发时注意资源的保护, 进行合理的开发;在导游进行讲解时, 也时时不忘提醒游客爱护景区的环境。

(四) 在学校内成立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团组织

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是否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社团并不是很清楚, 在调查中回答“否”和“不知道是否有绿色社团组织”的共占62.45%。这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 学校确实没有成立生态文明的相关社团;第二, 如果有这样的组织, 也说明这个组织影响力有限或者学校对这个组织的宣传不够。生态文明社团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生态文明社团来源于学校的各个院系, 各个专业, 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加入社团的成员依照自愿性的原则, 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 传递着生态文明, 对全校的学生产生示范的作用;开展的社团活动, 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内涵,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

(五) 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 37.54%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认为没有组织的占28.24%, 不知道学校是否组织过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占34.22%。这说明学校组织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有限, 需要广泛地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传授生态的理论知识, 使同学们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比如开展植树节、地球日、旅游节等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亲身感触, 增加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利用所学理论, 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更能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生态文明观。

(六)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校园生态环境感化

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其所在的环境对其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校园内要形成生态环境的示范, 例如校园内不随地丢垃圾, 爱护校园内的花草, 灵活多样地采用宣传牌进行生态文明的提示与宣传,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逐步养成良好的爱护环境的习惯。充分利用高校的宣传渠道, 多方面地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多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的讲座。

(七) 完善生态文明的管理制度

第一, 学校应建立激励措施来鼓励和生态文明相一致的行为, 建立惩罚制度来惩罚与生态文明相悖的行为, 为生态文明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例如, 为校内公益性的活动或社团组织提供一定的支持, 比如曾有学生到各办公室回收废旧报纸、纸张等, 对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应予以支持。第二, 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通多个投诉和惩戒通道, 通过这种方式使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得到及时制止, 使学生逐步抛弃不良习惯。

(八) 将生态文明加入学生的素质测评

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 建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 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中, 将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入其中, 以激励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生态文明理念。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加入应试范围。

(九) 教职工应带头示范文明, 引导和感染学生

第一, 教师首先要具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 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生态文明。比如有的教师下课后没有及时关灯、电扇等, 浪费了能源;有的老师在办公室、教室抽烟, 污染了环境等, 这些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二, 将生态教育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可以考虑将生态教育作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均应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第三, 教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利用高校科研优势, 积极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题研究, 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第四, 加强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专业的从事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的师资队伍, 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各专业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 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自己在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 并寻找出生态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最佳结合点, 在学科专业知识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

(十) 引导学生建立起生态的消费习惯

引导学生之间消费不要相互攀比, 杜绝奢靡之风, 养成节俭的习惯, 当然这种节俭是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节俭。比如, 当宿舍无人时, 及时关灯以节约能源;当见到水龙头未关, 能及时关上;打印时尽量节约纸张。改变大学生的消费模式, 建立一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 同时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田梅.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1) .

[2]王淑英, 孙克俭, 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03) .

[3]郑耀星, 刘国平, 张菲菲.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07) .

[4]王包泉, 陈云, 何有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04) .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探析 篇10

1.1 宏观层面

历史文化的消极层面影响。毕业生离校应当是喜庆祥和的事情, 毕业了学有所成, 志存高远, 同窗惜别也是常情。但是在请吃请喝中讲究排场、你来我往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大学生。有的学生借钱来讲“礼”讲“义”, 出现借酒惜别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 毕业前吃喝聚会的花费每人约在500元左右, 成为毕业生毕业时的一种经济负担。加上临近毕业, 与师长、同学、同乡话别、聚会增多, 吃喝玩乐风上升, 有的毕业生或受环境影响, 或因就业不理想, 容易借机发泄, 随波逐流, 渲泄不满, 从而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社会就业形势影响。每年有600万左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邻近离校时尚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较好落实工作岗位, 使得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心理压力增大, 出现彷徨、苦闷等心理状况。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实现就业, 必然会优胜劣汰, 其人生层次也会随着工作单位暂时的好坏拉开距离。加上部分毕业生对一些新的人事关系、行业认识不够, 择业时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从而错过不少就业机会, 使得找到好单位的毕业生踌躇满志, 去相对较差单位的毕业生则唉声叹气, 还有许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更是牢骚满腹。同时, 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就业过程中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更加剧了部分毕业生的不满情绪。所有这些都容易导致毕业生在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管理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也反映到毕业生离校工作上, 伴随学校规模扩张之后, 形成了一些管理缺陷问题, 没有真正做到管理中的全员育人, 以人为本。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高年级课程减少, 到最后一学期课更少, 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重头课”, 考虑到学生马上要毕业了, 有的老师担心出现不及格而使学生肄业, 要求也相应放松, 这样的教学安排让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事可做的境地, 使毕业生精力分散, 无所事事, 极易引发事端。

1.2 微观层面

缺乏归属感。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满足一定的需求后, 使人得到一定的归属感。高校每年毕业生离校时, 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较好的落实工作单位, 离校在即这些学生没有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会牢骚满腹, 造成他们缺乏一定的归属感。

缺失法律意识。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 学生要独立地思考和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但由于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欠缺, 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 如学业不如意、人际关系紧张、感情失落等。这些挫折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在毕业前夕会通过聚众打架滋事, 与同学、老乡酗酒, 破坏学校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发泄出来。毕业生离校前的这些行为, 不是文明不文明的行为, 而是知法与违法的行为。

自身人格缺陷。大部分毕业生仍处于人生的不成熟期, 易冲动、爱张扬、多叛逆、好模仿的青少年特征在他们身上仍有较多表现。一些学生为了所谓的“显山露水”, 提高“知名度”, 不以不文明行为为耻, 反以其为荣, 把在校园里破坏公物者视做“英勇”, 把在大庭广众之下酗酒视做“豪放”等。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不文明行为成了一些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他人敢为, 我亦敢为”的随波逐流心理, 这也是毕业生离校时不文明现象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意义

文明离校教育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实事求是富于创造性地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 不仅可以使毕业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而且对促进整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要轻视少数毕业生的不文明行为, 他们造成的影响很坏, 既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失去师兄师姐的高大形象, 又在社会上失去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也影响到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文明离校教育是检验学校德育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文明离校是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也体现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学生毕业阶段如果学校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深入细致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 那么毕业生就能自律自强, 在文明有序的气氛中顺利离校, 反之, 如果学校不予重视或放任自流, 就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因此, 能否文明离校, 既是对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的严峻考验, 也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乃至学校各项工作成效的检验。

3 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的思想转化

成功的思想教育方法是靠预防和疏导, 而不是强制。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做到四年不断线, 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经常分析毕业生的思想动态, 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口头承诺、放空话, 而对学生要以诚相待, 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对于极少部分有思想负担的学生, 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逐个重点做好思想转化和疏导工作, 保证文明离校工作顺利开展。要注意特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例如有的同学在校期间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未能顺利毕业, 心中产生自卑感, 抬不起头来, 自暴自弃而进一步犯错, 对待这类同学我们不能疏远他, 更不能置之不理, 而要去鼓励、关怀他, 使他真正认识到错误是过去的错误, 如能从中吸取教训, 前途仍是光明的;有的同学性格内向, 比较孤僻, 不和同学交往, 对待这类同学我们应该多做他的思想引导工作, 和他交朋友, 敞开心扉交谈, 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有的同学家庭比较困难, 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们, 他们就不致于有过激行为。

3.2 强化行政管理手段的监督职能, 约束学生的行为

文明离校教育要以齐抓共管, 制定相应的规章条例为保证。成立校、院两级“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后勤部门等各方面力量联合, 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同时, 针对毕业生的特殊情况, 应专门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并做好落实工作。其一, 学生宿舍是重点。不文明行为的主要表现, 如扔酒瓶、破坏公物、高声喧哗等都和宿舍有关, 因此, 应重点抓宿舍文明卫生规范工作, 宿管员、班主任、辅导员要定期深入宿舍了解情况, 有效掌握离校前毕业生的主要活动, 定期检查宿舍情况, 清除空酒瓶, 搞好宿舍卫生, 增强忧患意识, 排除隐患。其二,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作用是关键。发动毕业班全体党员干部分工负责, 做到年级、班级、宿舍楼层、每个宿舍都有党员或者积极分子负责, 聘请专人担任“文明离校监督员”, 监督卫生、文明情况, 成立校园文明纠察队, 监管校园环境卫生、违纪等情况。其三, 学校要落实责任, 严格管理措施, 要做到“重教严管”, 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对毕业生不能放松纪律要求, 坚决防止损毁公物, 打架斗殴等违纪和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对违纪的毕业生依据有关规定从速从重作出处理, 从制度上控制不文明行为的蔓延。

3.3 离校文明教育要坚持职业指导与人文关怀并重

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个体性辅导。毕业班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要与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谈话, 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上岗、后择岗”的灵活就业观念。为了缓解毕业生压力, 可组织一定的比赛活动, 增强毕业生的凝聚力。在离校之际为每一位毕业生送去一份精美的礼物, 寄托母校的美好祝愿。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和艰苦的地区建功立业, 同时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较好、受过挫折、多次面试未能录用的毕业生加强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64-65.

[2]杨小渭.毕业生离校前不良心理状态及调适策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77-79.

[3]柯毅萍, 王毅华.毕业生文明离校的管理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104-105.

文明高校 篇11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公寓 规范管理 校园文明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重要阵地。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公寓在管理模式、人员结构、服务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公寓管理与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学生公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新校园,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背景现状

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约三万人左右,学生公寓分为6个学生生活区,学生公寓隶属于学校后勤集团管理。长期以来,我校学生公寓工作有着优良传统,管理规范,成绩突出,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先后吸引了福建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等五十多所高校来前来参观学习和交流经验。我校学生公寓还获得浙江省高校系统“标准化公寓”称号。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校公寓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文明行为存在一些问题,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改革事业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大学生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思潮辨别力不高,使部分学生的思想觉悟降低,道德素质较差,行为不规范。还有一些学生对学校和班级漠不关心,缺乏大局观和是非观,言谈举止不文明,学生寝室脏乱差等。

二是由于我校学生以本地生为主,绝大多数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富裕,勤俭节约意识淡泊,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学生公共道德意识不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在人际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是一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强,违纪事件较多。忽视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完善自己,忽视个人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只对一些娱乐型活动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只想为自己营造一个安乐窝,不能与整个公寓建设保持一致,不把公寓园区看作校园的一部分,更谈不上视为自己的家园。

四是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住宿消费者,只强调公寓管理部门要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而忽视自己作为公寓的一员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个别学生在公寓园区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置若罔闻,致使某些消极东西如赌博酗酒、不服从管理、不尊重他人、不爱惜公共环境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要举措

针对现代社会环境复杂,各种思潮对高校学生的侵蚀和影响,我们坚持以宣传造势为先导,以学生寝室为阵地,以文明建设为重心,通过不断规范学生公寓管理,逐步推进我校学生园区文明建设,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大学生日常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对事业的追求,还包括了对人生的看法及对国家社会的认识。我们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1、充分利用有效载体

为不断规范学生行为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我们经常举办各种各样活动,并充分利用有效载体,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主要活动有:(1)由后勤集团和校团委共同发起节水节电活动,通过倡议书、学生寝室代表签字、公布各寝室月份用电用水数量、设立长明灯长流水曝光台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全体大学生的节水节电意识,提高了他们参与节水节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公寓的用电用水量大幅度减少。(2)公寓管理部门和生活园区思政中心为营造园区文化氛围,在园区内显要位置设立“名言警句”、“阅报栏”、“活动主题宣传栏”、“曝光栏”等,并定期更换其内容,大大增强学生园区的政治与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每年三月五日在学生园区开展“学雷锋活动日”活动,在活动中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大显身手,开展各种为大学生服务活动。通过开展这种活动,既给大学生提供了优质服务,又让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达到其行为不断规范的目的。

2、强化公寓规范管理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们的个体意识较强,而集体观念比较淡漠,喜欢我行我素。比如,很多学生在做一些影响公共利益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只觉得这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事,如盗电、私拆热水器、深夜影响他人休息、酗酒赌博等。我们将强化公寓规范管理与推进园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采取的措施是:第一、制定了《温州大学学生公寓“优良寝室”评选办法》等制度,以具体的考核标准、明确的考核内容和整体的考核要求对各学生寝室的遵纪守法和文明卫生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第二、实施学生党员和干部挂牌制度,要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带动本寝室同学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真正做到三个表率,即做奉公守法的表率,做文明卫生的表率,做服务奉献的表率。第三、用园区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如开展法制讲座、播放法制录像、张贴法制海报及出法制宣传板块等等,让学生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法的存在。做到学法、知法、懂法。以达到用“法”约束人、管理人、塑造人的目的。通过整体推进学生公寓文明建设,对约束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个体感觉、认识、情绪、道德意识以及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拓展公寓服务功能

学生公寓管理要体现出“环境育人”的思想。具体来说,公寓管理功能要体现时代特点,要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我校不断发展,管理体制发生转变,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已从原来的重“管理”轻“服务”,转变为管理和服务并重的局面。我们在拓展园区服务功能上狠下功夫,采取多种途径来提升公寓服务水平。比如:(1)公寓管理部门提出了“有困难,请找我”的服务口号,并在园区内设立引导牌,及时为住宿学生排忧解难。(2)要求园区门卫帮助学生提包、提重物、代为保管物品、免费打气、出借工具、针线包等。(3)公寓管理人员从生活上主动关心学生,经常到学生寝室说学生进行交流,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开展公寓管理工作打好群众基础。(4)开通公寓管理部门与学生的信息通道,使学生意见能够及时、快速的传达到管理部门,并得到及时的解决。严格的管理,优良的服务,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营造了园区良好的文明氛围。

4、重视园区育人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生公寓内度过的,可以说与公寓管理人员的接触最多,因此,我们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作为公寓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首先,妇女努力转变公寓管理人员的观念,将公寓管理从以前的“管物”为主转向“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把树立育人意识和培养育人能力贯穿到公寓所有工作当中。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大力宣传,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努力在园区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于那些经常违纪和表现较差的学生紧抓不放松。同时,还和学校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把园区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中去,如实行“一票否决制”、“生活道德学分制”等管理方式,各学院在评选学生干部、三好生的时候也参考学生公寓的意见,把学生在学生公寓的道德表现作为评选的前提条件,促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努力学习,在园区生活中也注重对自己道德方面的约束。

5、开展园区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进公寓,培育一种科学、文明的精神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生公寓文化氛围是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着力与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在园区内除了利用宣传专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外,还经常指导、组织学生参与专题宣传,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政治修养。我们还积极推陈出新,在学生公寓开展富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公寓文化活动,如举办以《建设温大公寓新型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并张贴公寓文化摄影展,举办“我爱我家”的寝室设计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在各种文化活动中突出“真、善、美”的主题。从而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既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又丰富了公寓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同学的审美水品,从而,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6、与学生实现互动

在推进高校学生公寓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不仅是公寓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推进公寓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使学生公寓逐步建立起新型的人文环境,我校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积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使人文建设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协调,促使学生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成才之路。比如,我们动员学生中的党团员、学生干部和优秀骨干分子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他们组织发起动员全体学生参加,使学生骨干分子成为我们管理和服务的辅助力量。学生公寓还召集学生代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种文明建设活动,如“文明寝室检查评比活动”、“寝室卫生检查评比活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活动”等。我们还成立了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自治委员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收效。

三、实际收效

通过上述各项举措,我们在推进学生公寓文明建设活动中,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开辟了新的阵地,进一步占领了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同实最广泛地发挥了广大党团员学生和优秀骨干学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公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更多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密切了学校管理部门与学生的联系,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和谐与稳定。

二是形成了学生园区文化的新氛围,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学生公寓推进文明建设,活动有阵地,时间有保证,内容更丰富,效果更明显,使活动本身更富有教育意义,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活动品位也更加高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有效地抵制了不健康文化的侵袭。

三是顺应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学生公寓开展文明建设活动,既丰富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物业管理和学团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推进学生公寓文明建设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公寓管理说服务的内涵,繁荣学生公寓的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严密组织、认真实施,引导学生公寓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萍.探析新形势下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9期.

[2]李子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M].高校后勤研究,2010年5期.

[3]娄靓涛.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第6期.

[4]杨静墅.关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7期.

[5]石国兵.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12期.

[6]何春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探索与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4期.

[7]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1期.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探析 篇12

一、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表现及原因

(一)宿舍不文明行为表现及原因

毕业前毕业生大都积累了大量书本和其他物品,由于平时没有很好整理,离校前宿舍里就会变得一片狼藉,到处堆满不用的书、旧鞋子及其他生活用品,致使宿舍内部脏、乱、差。有些物品是可以用的,但是学生会觉得带回家麻烦就随便废弃在宿舍。更有甚者将书、枕头、盆、酒瓶等物品从宿舍窗户抛下。晚上在宿舍内大声喧哗、唱歌,直到半夜,为宣泄情绪故意将宿舍桌椅等公共财物损毁等。究其原因,毕业离校意味着在校学习生涯的结束,许多学生思想松懈、情绪兴奋,有如释重负之感,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半个社会人了,抱着“反正马上要毕业了,学校管不着了”的心态,再加上面临毕业,班主任和辅导员也不想在这个时候给学生处分,使得学生有恃无恐,认为没有人敢管他们,这样的精神状态极容易造成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再者,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冲动的旺盛期,思维活跃,情绪外露,易冲动,做事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此外,大学生有很强的同质性,加上居住集中,极易引起从众行为的发生,一栋宿舍里若有一人向窗外扔酒瓶或高声喧哗,极易引起其他人的附和。

(二)校园里不文明行为表现及原因

临近毕业,与师长、同学、同乡聚会增多,有“告别宴”,也有“乡情宴”,“友情宴”,吃喝玩乐之风上升。有的毕业生受环境影响,有的因为就业不理想或没找到工作,有的充满即将踏入社会的不安等,因此容易借机发泄。宴席中,一些同学大量酗酒,情绪失控,借酒发“疯”,出现因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小矛盾而大打出手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对抱有这种恋爱观的人毕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分离、分手。校园内经常会有成对的男女情侣相拥相抱,坐或躺在校园里旁若无人,甚至做出越轨行为。有的不注意个人形象,穿着随意,叼着烟、穿着拖鞋在校园里晃荡。以上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危害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给在校学生树立了坏榜样。

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毕业生离校前会发生种种不文明行为的深层原因。毕业生即将离开母校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未知生活心中既有对母校的留恋也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夹杂着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有的同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有的工作并不满意,甚至没有找到工作,他们把这份不满和挫折感压抑在心底,通过酗酒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一点小小的导火索便会演变为聚众闹事,打架斗殴等严重不文明行为。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策略

(一)加强毕业生的日常管理

对于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学校应该做到始终如一,规章制度对于所有在校生都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即将毕业而放松了对他们的管理,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毕业生,要从严从快处理,决不能姑息纵容。否则学生会误认为没人敢管他们,容易做出放肆举动。毕业前夕也应再次组织专门的校规校纪学习,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作息制度等。此外,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处、保卫处等相关人员也应成立“毕业生离校督察组”,在校园里检查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宿舍卫生、排除安全隐患。此外,还需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教育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带动其他毕业生的文明行为,从而使文明离校落到实处。

(二)营造文明离校的氛围

文明离校教育如同养成教育一样,从入学开始就需要宣传,使这种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毕业前夕,学校要加大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网、校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对文明离校进行宣传。此外,也可以举行系列活动如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使他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开展各种形式的毕业生欢送活动,使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深情厚谊,强化毕业生的母校情结,在毕业前夕每位同学至少为母校做一件好事;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组织新老学生联谊会;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倡导毕业生将用过的专业书、英语书、各类考证考级用书等资料无偿捐赠给学校图书馆,或者捐赠给贫困生或低年级学生;开展义卖活动,对于能用但不便带走的物品号召毕业生将此类物通过义卖方式捐助给低年级的特困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学弟学妹的关心和支持。诸如此类有意义、充满爱心的活动使毕业生觉得即使毕业了也和母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加深他们对母校的感情。

(三)提高服务意识,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便利

针对毕业生东西多去车站不便,学校可以像当年迎新生那样,运用校车分批把学生送到车站,使学生免受挤车、等车之苦,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校的关爱之心,比口头说教的感恩教育效果要好得多。针对许多同学把可以使用的东西都丢弃浪费或者当作废品买卖的现象,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跳蚤市场,使学生有处理个人物品的渠道,从而变废为宝。再者,学校要简化离校手续办理,毕业生的离校手续往往包含院办、教务处、图书馆、宿舍中心、学贷中心、财务处等数个部门的签章认可。学校应当提前部署,科学安排流程,辅助毕业生高效办理离校有关手续。各岗位的服务管理人员针对办理手续过程中学生集中、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要调整工作状态,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毕业手续。学生工作人员也应随时对毕业生的咨询予以回应,并对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困难进行帮助和协调,帮助毕业生顺利办理就业手续、离校手续,确保毕业生离校工作进行得简便、有序、高效。

参考文献

[1]柯毅平, 王毅华.毕业生文明离校的管理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2]田良苏, 吴三美.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的情感关怀策略[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

上一篇:两极现象下一篇:产业内贸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