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文化(精选12篇)
卫生文化 篇1
2007年, 卫生部陈竺部长谈及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时提出:“实施‘以德兴卫’战略, 加强卫生系统的职业道德和文化建设”, “继承、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学伦理道德, 重塑卫生系统良好形象, 坚持卫生系统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
“品牌的背后是管理, 管理的背后是文化”。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医疗卫生文化发展。为了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卫生文化建设,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科学持续发展。
一、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行业的根本性建设
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行业的根本性建设, 为促进我国的卫生改革和卫生发展, 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生文化是一门“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同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行业色彩。卫生文化对特定的群体意识存在潜在的影响, 会产生无形的心理约束和激励作用。它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传统的民族文化能横贯历史, 积淀在民族心理中, 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从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提高卫生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调节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作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一种无形精神, 它包括卫生人员的共同理想, 信念追求, 思想情操, 价值观念, 行为取向, 技术水平, 管理风格, 生活方式等方面, 为卫生人员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具有卫生特色的价值观念, 反映卫生行业群体意识和精神面貌, 有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是卫生事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卫生文化建设重在卫生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价值观念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 讲究效益, 追求利润成为很多人追逐的主流。但是医疗市场是特殊的市场, 医疗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福利性事业, 医疗行业形象对整个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卫生行业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卫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卫生行业价值体系是通过医务人员的知觉、信念、动机、期望等的文化心理, 沟通人们的思想, 产生对卫生事业目标的认同感, 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和行为准则, 并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向, 引导广大卫生事业人员到确定的目标上来, 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为实现卫生行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我国当前卫生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变性
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必然对卫生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使得少数人员医德滑坡, 医风不正, 严重影响到医疗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众信任。任何国家和个人, 都需要有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就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 就失去了一个人的灵魂。
2. 医疗卫生单位长期以来只重视硬件投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而对文化建设却不同程度地有所忽视, 大多停留在嘴上或纸上。
还有些单位只注重卫生文化的表现形式, 或只看到卫生文化的载体, 对卫生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有的认为卫生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多举办几场球赛、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等一律称为文化建设, 导致许多员工说起卫生文化就是文体活动;或认为卫生文化就是标语口号, 许多医疗卫生单位到处悬挂如“视病人如亲人”等之类标语口号, 员工们都认为这就是卫生文化;还有的认为卫生文化就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志。很多医院管理者认为, 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院徽, 悬挂一面鲜艳的院旗, 唱响一支雄壮的院歌仅此而已。这样的文化观念和管理理念对卫生文化建设十分不利。
3. 在实际工作中, 重经济, 轻政治、轻文化。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卫生经济学界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 就是割裂卫生经济与卫生政治、卫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孤立地研究卫生经济, 就卫生经济谈卫生经济, 也导致了卫生文化长期被忽视, 等到出现了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和声音时, 很多有关文化建设的问题已成行业内部的顽疾, 卫生行业形象也备受诟病。
四、卫生文化建设重在人的建设
人是卫生行业各种生产要素和特定关系中第一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只有全体卫生人员取得价值观上的一致, 建立正确积极的卫生行业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引领整个卫生行业树立正气新风。充分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切实完成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
卫生文化建设重在人的建设, “以人为中心”, 人性化服务。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满足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体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同时, 也要把卫生人员的全面发展居于核心地位, 没有卫生人员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卫生事业的现代化。要关心、关爱、关怀广大医务人员, 充分满足每个人的权利、尊严等需求, 进而充分释放每个人的专业技术价值。
通过建设卫生文化, 在卫生行业广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全面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能够保证卫生事业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大力促进和谐卫生文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10) :76[1]张晓霞:大力促进和谐卫生文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10) :76
[2]张莹:论卫生文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 (6) :848-849[2]张莹:论卫生文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 (6) :848-849
[3]丘惠萍:浅谈对卫生文化的认识[J], 中国保健杂志.2006, 14 (12) :113[3]丘惠萍:浅谈对卫生文化的认识[J], 中国保健杂志.2006, 14 (12) :113
卫生文化 篇2
周宁人
【摘要】 介绍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创新卫生摄影工作和通过该项工作培育构建医院文化的经验和做法,剖析了当前卫生摄影存在的误区,结合传播学的有关原理对加强卫生摄影传播效果,培育和谐医院氛围进行思考和分析,建议:加强卫生摄影队伍建设,构建卫生摄影网络,开展议程设置,拓宽创作平台,积极开展交流,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传播效果。
【关键词】卫生摄影; 传播; 医院文化; 培育
摄影技术从诞生之时起,就被卫生医疗领域用来记录疾病的现象,或成为病案资料,或记录科研经过等等。卫生摄影狭义上也被称为医学摄影,卫生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健康传播的观点来看,卫生摄影属于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即视觉传播方式的一种。相对于艺术摄影、新闻广告来说,卫生摄影担负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它的题材与所有的卫生行业相关,并集中反映卫生行业的动态,与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及其服务对象息息相关。
医院的卫生摄影工作是新时期培育医院文化、和谐医患关系、彰显医院精神、提升医院形象的重要工作,也是医院健康传播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将着眼于医院里的卫生摄影工作,并以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为例,重点从培育构建医院文化的角度分析卫生摄影担任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经验提出卫生摄影的创新方法。当前卫生摄影的现状与存在的误区
1.1卫生摄影的现状
我国医学摄影开始于20世纪初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医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摄影部,主要从事医学实验、标本、临床病例等的拍摄。在20世纪60年代还向全国培养输送了一批医学摄影专职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卫生摄影协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在医学科学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拍摄范畴也日益增宽,从医疗、科研、教学扩大到医学新闻报道、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医学科普宣传等与整个医疗事业相关的一切活动和人物事件。
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有专门从事卫生摄影或负责卫生摄影的人员,所属部门也各不相同。一部分属于党委宣传部门,一部分属于行政部门下面的医院文化中心或者医院新闻中心,还有属于电化教育科。由于所属部门的差别,我国的卫生摄影人员的分工也存在着差异,卫生摄影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不同的侧重。
1.2卫生摄影的误区 1.2.1卫生摄影唯“工具论”
当前,不少卫生部门尤其是医院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专门从事卫生摄影的人员,但他们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影像资料的留存,摄影人员与组织拍摄方沟通不够,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极大影响了拍摄效果,对卫生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阻碍。
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的会议拍摄、领导检查等各类活动的拍摄。不仅拍摄者没有任何的想法与策划,组织拍摄的负责人也仅仅将卫生摄影看成是一种工具。照片被作为一种单纯的记录手段,没有在形式、意义上提出要求,完全是为了拍摄而拍摄。拍摄结束后,数码照片占据了大量的硬盘空间,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另一方面,有些卫生摄影人员则成为临床科研机构的“工具”,被动地等待临床、科研的拍摄要求,如手术全过程、实验图像等,不少人不知晓所拍为何物,更不知道图片作何使用,而临床科室与科研机构在后期采用图片时往往因为数量巨大或者不符合要求而伤透脑筋。
1.2.2卫生摄影唯“画面论”
卫生摄影照片讲究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尤其强调照片反映真情实感。当前,不少卫生摄影工作者在拍摄图片时,过分强调画面艺术性与美感,忽略了照片的真实性与现场性。卫生摄影常常在形象中
寓含一定的医学科普知识,特别是卫生专题摄影、医学病理和显微摄影更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的,而目前在卫生摄影中违反卫生科学的照片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有人拍摄医务人员给儿童打预防针,为追求光线和环境优美的效果,让医务人员从室内搬到室外公园去拍,这样照片虽然对用光、构图是增色不少,但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医学科学中打预防针需要无菌操作的要求,甚至会使接种对象发生感染,危害健康;再如有人在手术室里拍的照片,手术医生手术帽、口罩戴的不规范,露出鼻子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不仅不真实,而且明显违反了医学科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此外,在一些人文场景如医患互动、交流中,虽然没有医学科学的严肃性,但过分的摆拍,被摄者直视镜头的照片显得做作,缺乏真情实感,情感反映不充分,照片自然也不动人。
1.2.3卫生摄影唯“自由论”
当前,还有一部分卫生摄影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摄影技巧,也有着摄影构思与想法,但是他们忽略医院的中心与当前宣传的要求,而是单纯地进行自由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卫生摄影是服务于广大职工,服务于广大患者,目的是要传播医院的文化理念、精神思想,传播科普知识、医学常识,和谐医患气氛,对内提供一个职工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平台,对外提升医院的形象。但是完全自由的摄影创作,就使得卫生摄影成为个人的摄影追求与展示,没有完成一个
组织应发挥的传播作用,这样的作品只会得到摄影艺术上的认可而不能发挥卫生摄影应有的功能。构建图像传播框架 培育和谐医院氛围
2.1 聚焦热点 围绕中心构建舆论环境
图像传播学认为,模拟真实是强调图像与符号这些非文字的内含式传播媒介,对于媒介受众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面对数量众多、教育程度不同的媒介受众时,如果使用符号、图像来进行沟通、互动、传递信息要比其他媒介手段来得简单和容易。人类目前面对的沟通和传播方式,大多数是以图像媒介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运用图像方式来思考,图像已成为人类共通的语言。在人们呼喊读图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实际情况是,人们久已身居图像的海洋里。
卫生摄影虽然带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与传播条件,但是仍然属于传播行为的一种,符合传播学的诸多要素。与所有传播行为一样,有效、快速地通过摄影图片传达传播者的意图,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才是卫生摄影的传播目的。图像具有一种固有的表达力,这种表达力是透过人们的视觉阅读而呈现出来的,透过它可以使意义符号化。在图像再现时,需要将许多非常分散的元素聚集成一个明显的形式,这个过程被称为选择与建构。因此,正因为人们的视觉传播体系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系统,视觉体系的社会建构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在进行图像传播时要充分结合传播主体的思想的基础上,选择能够有代表意义的传播语言与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图像这种固有表达力得到增强,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彰显。
例如,要在院内的公共空间针对患者进行“和谐医患”宣传,如果仅仅展示医院的发展历程和优势技术等是明显不够的,或者一味地传播医院理念和公益性也是不够具有说服力——即使这些图片再精彩、再生动,也不会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受众所接触到得拟态舆论空间会因为受其传播内容而改变,而从传播内容看,偏硬偏介绍类的传播内容不容易引起共鸣,更没有和“和谐医患”产生明显的联系,因此传播效果只能说是一般。很多科室将一些学科简介、科研成果至于橱窗位置,但是观者寥寥,没有取得希望的传播效果。
江苏省人民医院有一条玻璃构成的全明长廊,长约300米,连通医院的门诊、住院部和外科楼。针对传播的对象,在仔细分析了传播主题后,经过4个月时间的筹备,医院制作了一期名为“笑脸和笑脸背后故事”的文化长廊主题展板,通过近80块展板,400多幅照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照片还通过展示职工献血、社会爱心等照片,拓展了和谐医患的主题,彰显了爱心、奉献的社会精神,构建了主流的舆论环境。医务工作者、患者及患者家属每天穿过长廊,总是会驻足停留观看,通过文化长廊感受医院和谐的医患氛围,并不时对内容加以赞叹,还有的患者通过图片认识了医生,认识了病友,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互动,对增进疗效也有积极的
作用。
2.2 策划专题 整合信息强化传播效果
摄影作品是静态的艺术,是决定性的瞬间,单幅的摄影作品可能会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篇幅和表现手法的单一,在考察其传播效果时还是发现效果受限。同样,卫生摄影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单幅作品的艺术成就,而是要开展卫生摄影的受众分析,判定传播效果。
专题摄影是通过多幅照片来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深入地反映出事物发展进程和结果,能够细致、深刻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它是画报、报纸和杂志甚至电视、电影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在开展专题摄影之前,首先要针对受众群体,做出必要的分析,例如,做什么样的摄影,从什么样的角度拍,用几幅照片来表现,后续有什么计划,都要仔细安排好。根据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受众对议题的经验程度(间接经验的影响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量对大影响越大)和人际传播的频度等。
江苏省人民医院近几年在院内外宣传报道中,都使用了专题摄影的形式来强化传播效果。例如,抗震救灾救治伤员报道、南京“7.28”爆炸报道、盛泽医院专题图片报道、救治“树枝入颅”男孩儿、“半脑男孩”神奇康复„„这些专题摄影既包括医院的大事要闻,也包括科普新闻,还有真情医患故事。例如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救治伤员的专题摄影报道里,我院分别有两名宣传工作人员在四川前线和江苏
后方分别开展摄影宣传报道,既有来自一线惊心动魄的战地救治,更有后方春风细雨的倾情救治,既有大地震带给灾区人民的苦难,更有医护人员呵护下的伤员们的欢声笑语。医院为此编撰了画册,发行了院办专刊,制作了网站专栏。虽然这是突发事件的专题摄影,但是在突发事件之后,医院作为传播者还是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拟定议程设置,并在结合文字报道的同时,通过大批量、多层次、不同角度的图片有机整合,在院内、院外媒体广泛传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医院的美誉度,扩大了影响力。
2.3 组织交流 营造和谐融洽医院氛围
医院卫生摄影作品传播的渠道主要分为医院内与医院外,在院外的主要通过大众媒介向广大的社会受众传播。而院内的卫生摄影作品的受众对象主要是上级部门领导、医务工作者、患者及患者家属、其他单位交流访问者,其传播性质属于组织传播。与文字不同的是,卫生摄影作品的传播直接而迅速,受众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便可以较为准确与全面地理解画面内容。正因为卫生摄影作品传播方便,易于交流,因此,经常组织医务工作者、患者与患者家属、医院与外单位的卫生摄影作品交流,可以迅速搭建沟通平台,凝聚人心,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医院氛围。
江苏省人民医院每年都面向医院职工、患者及患者家属征集作品,通过连续多年的积累,医院将这些卫生摄影作品展示在文化长廊、科室病区宣传栏、门诊布告栏、医院院报、医院网站等地方,提供了
大家一个院内交流沟通的平台,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医院团委还成立了以青年医务工作者为主题的摄影队,不定期开展活动、采风。每年,医院适时结合主题推出摄影展览、摄影比赛,如“建党90周年摄影比赛”、“秋天的故事摄影比赛”、“笑脸与笑脸背后的故事”等,均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很多患者从图片上认识了辛勤的医务工作者,专门来信、来电感谢,和谐了医院氛围,医患关系也更加融洽。
卫生摄影的传播结合了组织内传播的正式、非正式渠道,既有上下行传播与横向传播,也有兴趣小组与各种联谊会的传播,而这些传播方式丰富了卫生摄影的内涵,扩充了传播内容,增大了传播效果,密切了组织内部关系。建设卫生摄影队伍
拓宽摄影创作平台
3.1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摄影网络
创新卫生摄影,离不开一支训练有素的摄影队伍,这支队伍除了宣传部门专业的人员牵头、组成之外,还有赖于一支分布在医院各个科室与职能部门的通讯员队伍,这样方可以做到“平战结合”,“群专结合”,使卫生摄影工作可以做深做细,同时,也加深了医院科室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门有1-2人专门负责摄影工作,应对平时的常规与突发事件拍摄,并有计划地安排专题摄影。除此以外,医院还有一支1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既有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护士,也有医技部门的技师,还有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每个季度的培训、交流,这支通讯员队伍已经成为卫生摄影的生力军,对于在临床、科室发生的事件报道及时、细致、准确,大大促进了卫生摄影的传播力度。
3.2 开展议程设置 提升传播效果
卫生摄影报道的议程设置,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所拍摄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谋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卫生摄影的策划包括对拍摄题材的具体设计和角度的预先安排,对发表媒体的选择,对拍摄对象的引导与调整等,要按照预先的思路拍摄作品或者按照预先的拍摄方式产生作品,这样的策划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与全局性的特点。
卫生摄影的议程设置对于作品的传播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报道之前,首先选择发表的媒体,如同样拍摄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的议题,对于外发的媒体,我们着重于护理中的小发明创造,减轻患者痛苦的小举措这一切入点进行拍摄,对于院内的展示,则着重于医患的交流、互动,笑脸与真情的流露进行拍摄。其次,议程设置体现在拍摄的议题选择,是结合当前工作还是开展长期报道,是表现医务工作者还是表现患者;再次,是表现的方式,是用纪实手法拍摄,还是以艺术手法修饰,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3 拓展创作平台 积极开展交流
学科与技术的发展需要交流,卫生摄影的发展也需要加强交流,只有通过交流,卫生摄影的生命力才会进一步彰显,创作平台才会不断提高。除了医院内部交流外,卫生摄影还需要更加宽阔的交流平台。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卫生摄影人员不定期地与其他医院的摄影师、省疾控中心摄影师等开展业务交流,并与多家报社的摄影记者密切互动,并邀请他们开展讲座、介绍经验。此外,医院摄影人员还积极加入江苏卫生摄影影视美术协会、中国卫生摄影协会等,与央视、中央级媒体、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等都建立了友好关系。
参 考 文 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G].2004,11(9):102-106 [2](英)麦奎尔(McQuail,D.)著.崔保国、李琨 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 2006,7(4):385-386 [3]韩丛耀.图像传播学:[M].第一版.台北:威士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58 [4]陈敏,张向阳,靳红岩,孔令占,等,当代卫生摄影在传播领域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
卫生文化 篇3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15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通知指出,开展“三下乡”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围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
通知要求,要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化志愿服务、乡村青年文化节等活动。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律知识进乡村。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工程。开展优秀出版物展销,流动售书和各类读书活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活动,继续开展科技列车行、科普大篷车万里行、流动科技馆进基层、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活动。开展农技大培训、进村入户大服务活动,组织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骨干人才和科技人员进行支教服务、科技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东西部地区医院省际对口支援等活动。推进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走进西部”卫生人才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幸福家庭、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等活动。endprint
卫生文化 篇4
卫生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升高, 人们对于医疗卫生及生活保健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医院的卫生文化涵盖了很多的方面, 主要包括着精神、行为和物质三个层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对医院的卫生文化进行积极的深化改革。打造医院的管理创新、人才创新以及技术创新, 深入贯彻以医院为中心的切入点, 将医院的文化建设与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集合, 积极地为病人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建立起富有独特内涵以及深厚底蕴的文化环境。
一、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卫生文化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具体的落实到各个医院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拿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来说, 在建设文化卫生事业上还存在着认识不够、定位不准以及内涵不深这几个问题。一是医院的部分领导存在着认识不够, 缺乏长远规划, 对卫生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也导致医院的卫生文化建设不能深入拓展。二是医院对自身的文化内涵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尤其是缺乏对于医院自身特色和实际市场定位的相结合, 导致了医院文化卫生建设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三是没有将自身的卫生文化发展和整个市场竞争进行对比, 仅仅只满足于自己的发展, 这种认识是不够的, 还要积极的学习其它医院卫生文化建设的优势, 从而不断的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卫生行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积极宣传, 在医院内部达成广泛的共识。促进卫生文化建设基本的前提就是有一个积极的认识, 大家团结一心, 共同建设医院的卫生文化, 另外在加强宣传方面还要通过学习以及培训等方式在广大职工里面造成良好的反响, 树立医院的劳动模范、医德模范典型, 从而积极的带动起其它员工的学习, 达成全院的共识。特别是要加强领导对医院的卫生文化建设的重视, 充分的了解到加强卫生文化建设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以及增强发展的重要力量。另外还要积极的加强与其它医院的竞争与合作, 从而不断的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医院的卫生文化内容。卫生文化内容包含的面有很多, 每个医院在这方面都有一个侧重, 以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例, 它在注重病人环境方面有很强的自觉性, 但是在整体的发展上还是缺乏一定的先进行, 所以在确定自身医院的卫生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的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的变化, 突出医院卫生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以及科学性。积极的打造出既拥有自己医院的特色又具有服务品牌。通过大力的改革从而使病人在医院能够更好的恢复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实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3努力在医院树立好卫生文化建设的典型。在医院建立典型能够良好的树立领头羊的作用, 是推动卫生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医院的建设中可以总结和选出不同类型的典型, 将优秀的人员和卫生文化进行推崇, 从而积极的带动其它部门的文化发展。同时还要对医院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科室的卫生文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一个不同的解决措施,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将差距不断的缩小, 一旦发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不断的促进医院卫生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4加大力度提升职工文化建设的素质。职工是医院的主要群众力量, 所以在卫生文化建设这块, 在领导层统一思想以外, 还要把医院文化的精神内容融入全院卫技人员、干部职工的思想,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并直接指导和规范其职业行为。要在医院内部营造好良好的医院学习氛围, 更好的配置好人才, 积极引导好员工的卫生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为了让职工在医院拥有归属感, 可以积极的开展文体活动, 举办一些联欢会或者是职工比赛, 如:舞蹈, 朗诵等等, 增强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样就促进职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培养职工的热爱医院的主人翁情感, 不断的提升他们对卫生文化事业的重视和责任感, 积极的推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总结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重要基地, 是为病人提供健康身体的灵药。我们在发展医院规模建设的同时更要对医院的文化建设进行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的进行深化的改革, 医院的卫生文化建设不断的凸显出重要性。各家医院的发展也在面临着各种激烈的挑战, 为了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不断的提高医院的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势在必行。文章从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促进卫生行业文化建设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根据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相关情况, 对卫生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刻的领悟和学习, 不断的发挥出医院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对于医院的卫生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立足国家相关医疗卫生行业文化建设的规定, 以病人为基础, 秉承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办院宗旨。严格的坚持医院的办院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 把握“两个满意点”, 抓住“三大要素”, 推进“四化”建设。文章从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促进卫生行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两个方面出发, 根据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具体情况, 积极的落实医院的卫生文化建设, 从而不断的提高医院的文化发展,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卫生行业,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秀清, 米光明, 石月清, 搞好医院文化建设,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保定市第五医院医院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9
[2]朱荣生, 加强卫生廉政文化建设, 促进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江南论坛, 2009
[3]陈良, 建设医院和谐文化, 促进医院科学发展,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克州2011年秋季文化科技卫生 篇5
服务
启动仪式在在库兰萨日克乡隆重举行
(郭晋)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克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月13日,由克州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统一组织协调州、县40个部门、单位开展的2011年秋季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示范活动在库兰萨日克乡举行。县委副书记张金枝,参加活动并作讲话。她指出,此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农村突出问题,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农民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州党委宣传部、州文明办、州教育、卫生、科技、司法等19个部门、单位开设了咨询服务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卫生、法律等多项服务。
启动仪式现场,农业、农机、畜牧、卫生、计生、统战、民宗、群众团体等单位、部门以悬挂横幅、设立宣传台、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图书、宣传品展示、向农牧民群众宣传科技、农业、教育、卫生等科普知识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点”、“计划生育服务点”、“医疗义诊服务队”、“宗教事务条例宣传队”、“广播电视‘三下乡’宣传服务队”等字样的横幅格外醒目。各个服务台前人声鼎沸,农牧民群众纷纷前来询问致富信息、农技科技、医疗卫生、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一边耐心地向群众宣传涉农涉牧政策,讲解安全生产等相关知识,一边忙着免费发放医疗品和宣传册(单),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克州歌舞团准备的精彩文艺演出吸引了库兰萨日克乡各村的农牧民达1000余人,精彩的歌舞表演赢得在场群众热烈的掌声。
卫生文化 篇6
【关键词】卫生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一、卫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文化环境构建、文化渗透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是卫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为特定阶级服务,文化选择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表现在肯定性与否定性两种层面。肯定性选择主要是通过吸收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文化因子,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否定性选择主要是对思想政治相背离的文化因子进行排斥,并对落后文化的侵害进行抵制。当下卫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层面,思政教育在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基于国家政策指导,是以教职工精神为楷模的校园风貌,在长时间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包括卫生院校在内的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水平的技术性人才,而且也要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追求与人生信仰。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本科校园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特色性,可充分挖掘校内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并对其他项目建设发挥统领作用。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该院校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卫生高职院校创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志。
三、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育人目的,就必须重视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展开,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爱国敬业、团结协作等优良品德,为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输送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其中,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是其两大主要内容。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客观物质,能被人们感官直接触及,对教职工和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包括图书馆、办公楼、食堂、宿舍、教学楼、实训场地、运动场等,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校园内所有园景布置、道路规划、卫生设施等物质形态是设计者自我审美与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一个科学合理的物质环境对构建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大有裨益。另外,卫生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被所有教职工与学生认同的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是植根于校园历史的精神沉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属于亚文化系统范畴,渗透在校园每个角落。而教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师型与技师型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新要求。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敬业精神及人格品质等也属于校园文化范畴,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路线,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设校园文化。
(二)卫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建设
当下卫生高职院校多数是通过中专升格而成,在中专时期体现了“治校有方,管理严谨”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但转身成为高职后,与完全封闭的中专管理模式及完全开放的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格格不入,陷入两难境地。部分卫生高职院校为适应升格带来的变化,完全抛弃了中专管理模式,不少优秀管理模式和优良传统被废除。因为相关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这些卫生院校呈现出由开放管理向无序管理转变的退化。由此可见,有作为的卫生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长远发展负责,對学生进行严格管理。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整体较差,思想素质表现不一。这对高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立足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的视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做好卫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职院校教育应充分遵循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原则,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做好纪律法制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工作。思政教育应围绕各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大学前两年应注重理论教育,围绕情感体验与感性认知展开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学校思政教育应把理想信念作为教育核心,深化“三观”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核心,深化民族精神教育;把基本道德规范作为教育重点,深化公民道德教育;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深化素质教育。学校要始终基于人性化角度制定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丛彬彬.高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4):22-27.
[2]毛越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5):95-96,103.
卫生文化 篇7
1新媒体时代医疗卫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传播工作面临的挑战
1.1网络传播从“波”到“流”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挑战网络的兴起,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传播的话语环境。以前,人们获得主流舆论动向和思想文化的途径主要来自于主流媒体,现在,网络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且几乎是即时可以获得事件进展,互联网对以往意义上的主流媒体的冲击,其影响量先是一波一波,之后,从“波”成“流”,从“非主流”成为“趋同于主流”,这是一个由信息量影响而产生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2先入为主、即时迅速的网络传播特征往往比传统传播方式更快地产生“认知倾向”危机网络传播迅速、即时,导致传播过程中的思想倾向阵营往往从先入为主开始迅速形成,增加控制难度。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其事件内容传播之快,导致传阅的网民来不及消化、核实真相,从而会迅速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倾向。人们已经注意到,很多新闻事件,都是从网上开始迅速传播,传统媒体才开始介入,而传统媒体的介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这些信息使不同的网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连锁扩散传播,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在这种新舆论传播形势下,对事件的认知往往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有认同也会有怀疑。
1.3网络信息续存时间长及开放的话语权等特点对想要保持传统媒体在思想文化传播上的“主导地位”产生冲击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网络使人们能够通过搜索而系统获得传播内容,经常翻看报刊比较麻烦,广播、电视往往一播而过,而互联网则可以随时上网查询搜索出某一个事件的整体系统地播报过程,从而使大部分人能够全面地获得信息,无论是正面的信息、还是负面的信息,都会储存在网页上。另外,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只有媒体才有信息发言权,而在网络里,任何网民都可以参与发表自己的评论、观点,话语权比较开放,一般民众不再局限于接受传统媒体的思想文化影响,传统媒体的一言堂的主导地位在当今网络时代受到冲击。
2构建卫生思想文化网络传播阵地的主要形式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宣传管理阵地,网络信息空间是非常宝贵的信息领域。网络的高度开放性,使某些有害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难以完全禁绝,也难以阻止网民点击访问有害信息源。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政治思想信息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上正面信息的传播力度,在网上营造浓烈的正面宣传氛围,造成强有力的正面主导格局。作为卫生思想文化的宣传引导者,对网络阵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采取技术手段和行政措施,实行信息管制。
2.1在医疗卫生单位的综合门户网站上思想政治和文化宣传必须占有“窗口之席”目前,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依托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基本建立了自身的门户网站,在门户网站上开设“窗口”,开展思想文化方面的宣传。在门户网站栏目设置上,既要重视业务和专业的宣传,又要把卫生思想文化内容和业务工作同等对待,整合网站栏目,构筑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的“窗口”宣传体系,使网站在专业学术和思想文化上形成整体的宣传合力。日常维护机制中,要有专门的网络阵地管理人员负责精神文明、党建群团、文化建设的文章信息的更新。
2.2探索建立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文化“专题网站”网络是新兴媒体,已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中。网站是载体,是平台,是途径。要做好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工作,需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引导舆论,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类网站,对于网络上的不道德及违规现象要坚决制止,并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网站要集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宣传、道德风尚及管理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承担起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专题宣传,开展系统的网络理论交流,通过网络阵地构建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主题网站。这类网站要在门户网站上建立链接窗口,让网民登录专业门户网站的同时,可以通过链接登录思想文化网站。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实时、即时和实效地发挥网站的宣传教育职能。
2.3开通官方政务即时通讯宣传平台并建立管理队伍如今的即时通讯途径很多,传播受众范围之广、之快远比想像中迅速且深远。可以试探性地开通政务i Tunes、政务微博(微信、博客、QQ群),并开通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等,多渠道开展即时宣传。现在,一些即时通讯已经成为60年代后生人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从以往经验来看,重大的会议、重要新闻、重大舆情的传播中,基本缺少不了即时通讯,在手机成为新媒体工具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固守老套路的传统传播方式,而是要主动走向即时通讯市场,占领即时通讯网络,加强正能量的宣传与传播。
2.4通过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络传播思想文化信息思想文化工作应该充分依托局域网络系统,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理念的信息传播,通过办公网络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增强局域网的教育管理职能,弘扬主旋律,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及时周知所有员工,充分利用网络特点,为思想政治文化工作争取更大的工作空间,发挥最佳的传播功效。
3积极利用好各类传播阵地开展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
3.1在本单位网站建设管理机制基础上建立舆情监测和预案机制一般单位舆情应对机制由信息、宣传、应急办(行政办公室)、纪委等部门组成,卫生思想文化网站的管理层成员大体可以与本单位门户网站管理成员重叠。此外,要注意依托各地政府新闻办及宣传部门的网管要求,有条件的可以依托当地公安部门的信息监控系统动态关注网络中的医疗卫生舆情。医疗卫生单位可以采取人员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舆情。要探索建立舆情应对预案,从制度上保证一旦有舆情发生,做到事态面前不失控。
3.2依托网络阵地管理员队伍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阵地平台的管理人员对网络传媒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因此,将两支队伍融合,一套班子两种任务,可以提高舆情应对的专项能力。网评员队伍最好要设立层级,包括网络浏览人员、一级网络评论员、主要网络发言人。每天由浏览人员负责浏览搜索各大论坛、社区帖吧等平台的相关敏感信息,发现敏感信息立即向网络发言人汇报,由发言人、网评员及有关专业科室共同商定应对方案,汇报单位领导,确定应对方向,开展联动应对,应对过程中要逐级明确其应对信息发布的权限。切实加强网评员队伍应对舆情的能力培训,开展运用网络化语言的适应性锻炼,提高网络评论的水平。
3.3在已建立的思想文化主流网站上加强针对性的正面舆论宣传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利用好门户网站、思想文化网站等政务网站平台,针对苗头性敏感信息,及时、积极开展相应知识普及或者解释性宣传,通过文、图、影像等形式,贴近百姓,办活办好各类网络平台,切实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专门平台对网民的吸引力、感染力。要针对医疗卫生重大政策举措、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正面传播,确保主流、正面信息在网络宣传上占据优势地位。
3.4利用即时通讯平台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互动网络时代想要提高宣传效果,必须要有互动式发言,这是应对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特点。互动交流体现了网民和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平等对话,这个时候的沟通往往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中,因此,加强针对性宣传是增进多方了解和沟通、深化医疗卫生宣传效果的重要时刻。即时通讯平台既是一个展示医疗卫生单位的形象的网络宣传窗口,也是一个让网民说话的平台,不能只注重本单位在平台上例行公事每天或定期发布几条信息,而不对网民留言,影响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要虚心听取建议和意见、把握机会与网民平等交流。在互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网民反映情况的反馈,要尊重网民的心理感受,使他们有得到重视后的满足感,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使他们对医疗卫生单位产生认同,达到有效引导,化解矛盾。
卫生文化 篇8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管子、孔子、老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便可发现许多宝贵而独到的心理卫生思想,表现出东方哲人的深邃智慧和独到思路。如孔子对人际交往的心理卫生有深刻认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些饱含辩证思想的论述至今仍闪现着做人的哲理。在国外,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使人的体液恢复到正常状态是人的精神健康的基本途径,也是医生的主要职责;柏拉图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些闪光见解,他认为形成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的协调一致。
然而,真正把心理卫生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和研究,则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事情。1843年美国学者威廉·斯威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卫生专著,明确提出了“心理卫生”这一概念。1906年克朗斯托的《心理卫生》一书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至此,“心理卫生”一词始被世人接纳。但对心理卫生的定义则有许多看法。在新编《大英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心理卫生的:心理卫生是“用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这是一个广义的解释,也是一种积极的理解。随着当代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心理学家又将心理卫生定义为: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以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适应及改造的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平衡思想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平衡思想,可追溯到孔子提出的处理事物的总法则——“中庸”之道。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荀子的心理卫生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补偏就中”、以维持心理平衡重要性的认识上,他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如何维持心理平衡呢?《内经》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意思是悲可以治怒,喜可以治悲,恐可以治喜,怒可以治思,思可以治恐。医家张介宾对此做了详尽的说明:“悲忧为肺金之志,故胜肝木之怒,悲则不怒;恐为肾志,故胜脾土之思,怒则不思;喜为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喜则神畅,故胜忧也;思为脾土之志,故胜肾水之恐,深思见理,恐可却也”。这种以情胜情的健身之道与当代心理卫生的宗旨是一致的。
心理平衡思想得到祖国传统中医里阴阳家的阐发,提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医家张介宾指出:“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生物,偏则气歪杀物。”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理解,就是如果阴阳平衡则人们心理就会处于良好的状态,功能正常,身心健康;否则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使身心受害。这种阴阳一体的理论以及扶阳抑阴和补阴抑阳的措施,促使心理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在国外,直到近代才出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体内平衡等理论,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平衡思想的超前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性修养思想
维持心理平衡,必须修养心性,学会养生。早在我国春秋之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就对形和神的问题有所论述。在《管子·内业》篇中,将人的适宜心理状态分为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不同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养心之术。书中说:“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至于养心的具体方法,正静(体形要正,心神要静)、平正(和平中正,节欲去凶)、守一(专心致志,独乐其身)乃为其中的基本工夫。管子的修身养心之说,堪称古代东方心理卫生思想的第一颗明珠。
之后先秦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身心修养统一论,即主张形神结合的并养观。并养观的含义是主张养生要做到形(身体)、神(精神、心理)并养,既要保养身体,又要保养心理,二者缺一不可,目的是为了以形来养神和调神以养形。孔子说:“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孔子还把修身与保持心理平衡紧密地结合起来;老子也提出“魂魄抱一”的思想。形神结合的并养观对后世影响很大,使得我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中的养生观念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主张从身心关系角度探讨养生长寿的途径,重视心理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
另外儒道还主张动静结合的养神观,即主张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也主张通过适度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老子认为养生者要“致虚极,守静笃”,即排除各种心理杂念,不使形体劳累,让内心保持高度的清静状态,才能做到以静养心。孔子也认识到静心有利于长寿,他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养神的关键是静,那么养形则是动(适度运动)。荀子提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即强调养生者要进行适度运动,使形体得到保养。这是符合现代心理卫生思想的。
传统中医文化不但是心理卫生思想的源头,而且是心理卫生赖以滋生的沃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顺应自然,养性调神。几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阐明了智者养生之道,提出了自然对心理、生理的影响,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如违背这一摄生法则,就会导致许多人不能安享晚年,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摄生观,奠定了心理卫生思想的基础。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具体的摄生方法:人类欲求身心健康,必须遵循四时调摄规律。这种顺应天时、养性调神的摄生法则是祖国医学宏观的心理卫生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二,顺应社会,调节情志。《素问·疏五过论》曰:“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亡败。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为挛。”可见,社会地位的高下、贫富贵贱的变更,都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从而波及生理、病理过程,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第三,阴阳和平,塑造健全人格。《内经》根据人的先天禀赋,以阴阳气血之多少,划分了五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平和之人。前四种类型属于阴阳气血不平衡、人格不健全之人;第五种是阴阳气血调和之人。如何调整人的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使其人格健全,是中医心理卫生思想的深化,但其理论尚不完善、应用尚不普遍。此外,中医学还重视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妇幼养生中的胎教、成人养生中的戒除嗜欲、老人养生中的气功导引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养生思想,在今天看来与国外“超越自我”的心理卫生理论不谋而合。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因性疾病防治思想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治心理因素致病,这在儒家文化中倍受重视。孔子发现喜、怒、哀、惧、爱、恶、欲是天生的“人情”,皆是“弗学而能”的,并明确指出这些情感如不加督促,则会失去“正中”,从而破坏心理平衡,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孔子特别重视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力主“中和”。在情感的调控上,孔子还强调克制寡欲,即“克己”;老子也倡导“寡欲”养生。这种以思维、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控制人的过度情欲,也是我国古代学者、医家讲求心理卫生的一贯主张。
孔子的“思无邪”论断在运用到心理卫生时,是预防“内邪”致病思想的高度概括。在古代医家看来,内邪是引起心理异常而构成疾病的诱因之一,医家缪希雍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指出“病由七情生者,只应养性怡神,发舒志气以解之,不宜全仗药石攻治。”他还分析了“情”的机理,得出了“心病还需心药医”的结论。建议性情放荡而不知收敛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偏激而不稳重者,宜节愤怒而养肝;性躁而不冷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好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慈悲而不能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以上“五节”只能依靠“自悟自解”方能实现。当代的心身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大脑皮层功能改变—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内脏功能改变—内脏形态改变”,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防治心因性疾病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科学合理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早就开始对人类心理卫生问题进行多方研讨和独特论证。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涵着的丰富心理卫生思想是创立中国当代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根基。只有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并借鉴西方成功经验,我国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上新台阶,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医学文化和养生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它是创立中国当代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根基。只有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并借鉴西方成功经验,我国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上新台阶。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医学,心理卫生思想,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焕琦.大学生心理卫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卫生文化 篇9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 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 逐步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民族特色、专业特点、个性理念的校园文化, 为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重要意义
2.1 国家战略需要
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优秀人才, 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2 教育发展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 既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精髓, 也孕育着博大的人文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既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
2.3 时代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激荡, 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 尤其是在“3.14”事件和“7.5”事件发生后, 国内外反动势力和敌对势力不断变换手段, 将民族地区的学校和青少年学生作为其渗透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作为一所地处民族地区的卫生职业中专学校,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4 地区实际需要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影响和制约着本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我州各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以教育促经济, 以人才促发展, 全面推动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健康、平衡、协调发展。
3 遵循原则
3.1 全局性原则
以促进和加强学生、教师、学校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统筹兼顾、把握全局。
3.2 拓展性原则
不断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开辟学校常规课堂教育教学之外的第二、第三, 甚至第四、第五课堂, 协调补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3 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 是学校常规显性教育和潜在隐性教育的整体合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各要素及各子系统间相互促进、积极配合、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3.4 实效性原则
紧密结合我州、我校特殊环境和实际情况, 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 积极开展调研、分析讨论和实践探索, 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育人实效, 使学生受益、教师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国家受益。
4 主要内容
4.1 师德育人, 校风育人
教育德为先, 注重和加强师德建设, 将师德培养贯穿于教师教学生涯的全过程, 老教师引导新教师, 优秀教师带动其他教师, 把优良的师德传统积累起来, 不断充实创新, 不断总结完善, 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师德文化。注重和加强校风建设, 将校风建设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中, 使全校师生能时时刻刻受到良好校风的熏陶。
4.2 制度育人, 规范育人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通过周密调研、科学分析、积极讨论、会议研究、实践检验, 制订出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项制度规范, 同时不断强化制度管理的观念, 加强“制度育人”理念的落实。如制订了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八要、八不准”、在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要、八不准”, 实施班级值周制度等, 既优化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完善了各项制度, 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3 讲座育人, 宣传育人
由外聘专家、校级领导和科室部门负责人对全校师生定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天使报、宣传展板、宣传专栏、标语条幅、国旗下感言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 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 活动育人, 比赛育人
充分发挥学生科、教务科、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 积极开展夏季田径运动会、秋季球类运动会、学校趣味运动会、校园红色歌曲演唱会、校园锅庄舞比赛、校园广播体操比赛、学生健美操比赛、“5.12”护理技能大赛等多项活动, 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1], 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竞争意识, 加深师生感情, 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友谊,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校园稳定。
4.5 教室育人, 宿舍育人
在教室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 举办学习园地、宣传专栏, 悬挂“八要、八不准”行为规范;实行学生轮流管理班级制度,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遵守校纪校规, 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在宿舍、寝室内张贴宣传标语, 时刻提醒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 勤俭节约、积极向上。
4.6 爱心育人, 帮扶育人
通过给每个班级安排专职德育辅导员和协助管理员来补充和拓展班主任的工作, 加强各班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通过评定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各类助学金及贫困补助金等, 将温暖送到学生身边;通过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生和后进生进行帮扶。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 加强了师生交流, 增进了师生感情,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2]。
4.7 设施育人, 服务育人
积极争取, 充分利用, 大力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通过改善和提升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强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满足各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不断加强供应服务、安全服务、健康服务、卫生服务等各方面工作, 采取多种措施, 保障师生人身安全、食品安全、饮水安全、消防安全等, 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8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久的工作。近年来, 我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师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学生总数不断增加,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初步显示出强大的育人功效。学校将继续积极开拓和充实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不断开拓创新, 调整思路, 总结完善, 稳扎稳打, 精心构建校园大课堂, 实现“学校处处皆教育”, 积极发挥以优良校园文化育优秀师生人才的强大教育教学合力效应。促进校园持续和谐稳定, 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东海, 蒋明之.教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卫生文化 篇10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卫生类高职,职业价值观,构建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之一, 其核心价值就是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它不仅是中华医药的宝库, 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精华, 还蕴涵着丰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资源, 对于当代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地影响。
1 卫生类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众所周知, 护理、药学专业关系到的是人类健康事业, 除却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更要求学生具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重因素影响。该课题成员曾在该校2012、2013级新生中开展过相应的问卷调查,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 发现当前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社会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冲击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 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使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 高职校学生获取文化营养的途径多了。由于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社会不良现象尤其是网络的影响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也带来负面的影响。
1.2 家庭对高职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影响
现在的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优越, 被父母宠着长大, 这就促使许多学生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弱点, 如: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享受、急功近利、好逸恶劳等。另外, 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 但由于年轻阅历浅、对事物判断往往缺乏客观性, 其看法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片面性。
1.3 缺乏对专业的了解以及对职业的热爱
调查显示, 学生选择专业时盲目性大, 有的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 对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岗位缺乏了解或者根本没考虑自己的喜好, 只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建议, 一旦在专业学习上遇到困难往往感到索然无趣甚至自我放弃。学生如果有清晰的职业目标, 他们就会把职业目标落实在专业选择与专业学习上,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于职业热爱度有待提高, 甚至有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将职业视为赚钱的手段。
关注高职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度,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高职院校和每一个从事高职教育教师的重要责任。现阶段,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护理、医药教育紧密融合, 提升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理想信念, 赋予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以时代特色与价值必将是一种全新和有效的尝试。
2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卫生类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
专业知识授课外, 卫生类高职校更要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之中, 全方位做好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工作, 帮助他们改变就业观念, 澄清模糊认识,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1 加强渗透于校园文化中的卫生类高职学生德育教育
2.1.1 营造氛围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至关重要。打造以“仁、爱、精、诚”为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职业环境中, 让他们体会到中华传统医学的源远流长, 从而加深对医学道德原则规范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理解, 完善职业品质。
2.1.2 丰富载体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累素材, 编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汇编》,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
2.1.3 利用网络
加大网络资源在提升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利用信息化平台结合二十四节气、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等定期向学生们推送与之紧密关联的养生小常识、名言警句等。
2.2 创设符合卫生类高职特色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2.2.1 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积极创设活动课和实践课,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2 充实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充实的内容既要符合医学高职院校特点, 以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的典型故事为例, 向同学们宣讲“大医精诚”“悬壶济世”“致中和”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又要有理论有事例, 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
2.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 也是创新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 为此, 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教育。
2.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每一名医学高职生都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以人为本”“仁心仁术”“一视同仁”“大医精诚”等职业道德规范都是当前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现, 它要求医学高职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医德思想, 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 努力学习医药知识, 掌握医疗技能, 竭力为处于病痛之中的患者解除痛苦, 改善他们的不良心境和悲观情绪, 为医学事业做出有益贡献。
2.3.2 职业价值观认知教育
要善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与时代精神结合, 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对医生应具有的仁义、诚信、忠恕、慎独等职业价值观精髓融入到道德教育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2.3.3 鼓励学生参加医疗实践
医学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为主旨, 学习李时珍尝百草写出《本草纲目》的精神, 引导他们将其价值追求付诸行动, 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并把临床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 从而激发学生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兴趣, 并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加强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有利于引导医学高职学生科学地建构知识结构, 调整职业价值坐标, 提升择业能力, 也有利于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 培养学生既能适应社会需要, 又能充分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N].中国教育报, 2005-12-08.
[2]虎健.浅述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6) :87-88.
[3]简世德.浅述情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3 (11) :59-60.
[4]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袁广林.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4) :5-10.
[6]国家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4) :225.
[7]胡春福.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意义[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5, 13 (3) :51.
卫生文化 篇11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 德育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1-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对我校来说,因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医药卫生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1.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德育作为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因此从范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德育要狭窄的多,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药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我们从事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作为现代医护人员,其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热爱专业、廉洁奉公、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这一切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古代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学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渗透教育的内容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医文化源流,中医药学的观念系统如世界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中医道德精神等。
2.规制文化:规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健康运行的制约导向因素。包括中医法律法规、中医药规章制度、中医伦理、中医药学运行的社会机制等。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在个体上的折射,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中医传统行为习惯、名老中医医德医风,始祖祭典、拜师带徒等中药传统礼仪,中医药行业各个领域不同职业序列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及形象等。
4.物质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中药资源、器具设施、文化典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中医内容和重要载体。这些物质既有自然之物也有人造之物,人们在发现、营造这些物质的过程中,给其加载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主观信息。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都是渗透教育的内容,都能在德育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入并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
三、渗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
所谓主渠道就是中医药学课程教育。我们要求中医药老师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中医药伦理教育,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结合中医药的起源、学术流派观点、医药名家救死扶伤的名人轶事进行伦理道德。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张仲景望诊侍中”。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使教育更生动直观,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医药职业规则文化教育。
实践教学也是进行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每一项实践内容都包含着医药职业岗位职责与规范。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实训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岗位的职责、专业特点,结合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医伦理、中医药规章制度渗透中医药规则文化教育。如在我校中药房实习点,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仅要介绍药品的性状、产地、功效等知识,还要给学生增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规则文化。中医药规则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渗透中医药行为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于广大同学接受。我校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特性,在活动中渗透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了医药行为文化。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医药科技节,在科技节中,不仅有各种操作技能大赛,还请老中医到校进行医德医风、中医药传统礼仪的宣讲,反映了中医传统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充实了中医药的行为文化,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待人热情等职业礼仪形象。
4.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强化物质文化渗透。
校园物质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环境,更重要的在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规范,把中医药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中,更具有感召力,能使医药学生形成共鸣。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在教学楼、教师、宿舍统一悬挂中医药名人画像,名言谨句。几栋教学楼也以时珍、仲景、思邈古代名医大家等名字来冠名。学校在绿化过程中,也增加了一块药用植物园,种植了桔梗、桑树、决明子、无花果、万年青等药用植物。并且标以品名、产地、功效。这些物质文化渗透绿化、美化、亮化、药化了环境,学生在这环境中处处体会到了中医药风格。学生耳闻目染起到了影响熏陶作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力,屈榆生.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高校办学实力[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7)6-8
卫生文化 篇12
——星眼管窥
多年来,威海市环翠区环卫局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努力构建具有环翠环卫特色的“人本、管理、品牌”文化理念,为职工构筑和谐向上的精神家园极大促进了环卫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环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该局先后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竞争力优秀单位”、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服务名牌”“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职工文体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日,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徐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现代企业文化》:我们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打造尊重关爱的人本文化,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徐锋:建立关爱机制,构建和谐温馨的暖心集体。首先提高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对上积极沟通协调,连续两年为一线工人每人每月增加180元,工资水平处于全省前茅;2016年,再次争取为一线工人每月增加180元。其次提高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每年发放降温费、取暖补贴,三大节日及环卫工人节发放米、面、蛋等生活必需品,即使其他部门都取消了福利待遇,但仍保证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不降反增。三是缴纳住房公积金。积极协调公积金、财政、人社等部门,自2015年7月1日起,为237名符合条件的环卫工人缴纳住房公积金。四是关心职工生活。每年免费查体1次,每天免费洗浴;建立困难职工档案,每逢重大节日,为特困职工发放救助款和慰问品;推进职工医疗保障计划、女性安康疾病保险等;新建6处工作站、休息站,站内配有热水、常用药品、电磁炉、电热器等,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每年夏季酷暑时节,工会、妇联等为环卫工人送矿泉水、西瓜、水壶等,在动态寒冷时节送保暖秋衣、保温桶,金猴等大型企业先后送来价值50多万元的羽绒服、棉鞋等物品。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环卫工人节,先后组织开展拔河、跳绳、合唱、职工健步走等文体活动。
开展“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争先创优活动,不断丰富创建内容,提高了工作实效。每年年初制定宣传计划,在各级新闻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环卫。环卫网站开设新的栏目,发布环卫信息动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出版发行了《威海市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志》《环卫人的风采》等12本书籍画册,2013年续写《威海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志(2002—2012)》,重新编撰《环卫文化手册》,新版《净美文化》已于2013年年底出版,展示了环卫文化建设的成果,也为外界了解环卫搭建了平台。
建立用工机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与所有环卫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对符合条件的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新录用工人,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随来随办理,保证了职工享有的社会保障权益。办理意外伤害雇主险,并做到先保险后上岗。当发生工伤或意外伤害事件后,安排专人负责及时与人社部门和保险公司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工伤申请和赔付的及时、准确,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现代企业文化》:我们如何以精细高效为标准,打造体系完善的管理文化?
徐锋:标准化管理夯实制度基础。2003年,我局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换版,2013年一次性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认证,初步构建起环卫标准化体系。2015年,建立标准化体系框架,包含基础标准体系、保障标准体系、提供标准体系3个基础大框架及其20个子框架,修改编制《环卫标准化手册》,修订管理制度500余个,成功申报了山东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数字化管控提升管理水平。投资100多万元,建立环卫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直接接收派遣城管案件。为所有作业车辆安装GPS卫星定位终端,实现车辆作业轨迹、时间、燃油消耗实时监测。为全体一线人员配备定位手机,实现单人、群组呼叫,加强在岗考勤和任务调度。为局领导、一线部门负责人配备对讲机,提高卫生管理的指挥、协调、信息反馈、检查、督办的效率和效果。
层级化考核增强管理实效。建立了市区卫生检查、局生产考核、队专项考核、管理员日考核、年度综合考评以及城管案件、环卫热线6个层级的日常考核体系。考核方式上形成了日巡查、月普查、随机抽查、年终考评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了服务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现代企业文化》:我们在坚持打造“幸福威海、天天洁净”服务品牌上做了哪些努力?如何让“净美文化”成为环翠的一张亮丽名片?
徐锋: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增强争一流的内驱动力。我们把以“服务”为核心的主题思想融入“净美文化”这一实践载体,诠释了“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德立人、以人成事、以文创新”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务实创新、优质高效、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建立了“诚信环卫、精细环卫、质量环卫、和谐环卫”的目标体系,确立了“迅速发应、马上行动、扎实有效”的工作方针,品牌文化已成为环翠环卫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凝心聚力干事业,立足环卫做贡献”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抓学习促培训,提升品牌发展动力。制定《优秀人才评选和管理办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奖励实施细则》等规定,为职工自身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坚持内培和外部送培相结合,自学与集体培训相结合,加大职工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安康杯”环卫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代训提升职工专业技能。
抓教育树模范,传递敬业厚德职业形象。加强四德建设,安装电子显示屏,播放宣传片,弘扬环卫正能量。近年来,我局先后涌现出拾到6万元巨款归还失主的“山东好人”郑岐叶、勇救落水儿童的“威海好人”唐海龙、“最美威海女性”孔庆翠、环翠区道德模范张宁等先进人物。为了鼓励环卫工人的善行义举,制作善行义举四德榜,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制定《拾金不昧奖励办法》,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好人好事进行奖励。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全体职工以身边典型为模范,施善行、行义举。
深入推进品牌建设战略,打造勇争一流的环卫形象。实践证明,环卫文化是推动环卫事业发展的推动器,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将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了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了城区大环境卫生质量。我局环境卫生考核连续3年全市第一名。2015年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全省第一,获省级以上荣誉8个。全年接收环卫案件3562起,结案率为100%。
【卫生文化】推荐阅读:
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工作总结07-09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表态发言06-12
寺寨乡卫生院廉政文化进医院工作方案07-21
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10-18
卫生纸不一定卫生06-15
卫生间如何才卫生08-02
卫生间注意卫生标语06-05
乡镇卫生院卫生工作汇报08-27
村卫生室公共卫生05-14